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迪

小迪的《素问》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3 19: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9-24 20:57 编辑

第十四周

本周任务: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刺疟篇第三十六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熇[hè]——(火势)猛烈。
暍[yē]——中暑。
郄中——委中穴,在膝弯中央横纹中。
解㑊[yì]——懈惰,身体倦怠无力。
洒淅——恶寒貌。
悒[yì]悒——不畅貌。
支满——胀满而有支撑感。
五胠[qū]俞——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

(三)翻译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发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不易痊愈,刺取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体倦怠无力,恶寒发热都不重,讨厌见人,看见人心中就有恐惧感,发热时间比较长,汗出也多,刺取足少阳经。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感觉发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热退去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日月亮光及火焰,看见它感到愉快,刺取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郁郁不乐,时常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寒多热,汗出,病发时易呕吐,吐后病势衰减,取治足太阴经。

足少阴经的疟疾,使人剧烈呕吐,寒热多发,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

足厥阴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似乎是癃闭病,实际不是癃闭,只是小便频数不爽,心中恐惧,内气不足,腹中郁滞不畅,刺足厥阴经。

肺疟,使人心里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易发惊惧,好像见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刺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

心疟,使人心烦得厉害,想喝凉水,反觉得寒多,不太热,刺取手少阴经。

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常太息,形状如同死人,刺取足厥阴经出血。

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发热则肠中鸣响,肠鸣停止而汗出,刺取足太阴经。

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刺取足太阳,足少阴两经。

胃疟,使人发生黄疸,易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脘腹胀满膨大,取治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疟疾发作,身体正热时,刺足背上的动脉,刺开孔穴,出其血,马上热退身凉;疟疾则要发冷时,针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腧穴。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的腧穴,用中等针,靠近五胠俞各取一穴,根据病人的胖瘦,确定出血量。
疟病脉象满大而急,刺背部腧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根据病人情况,刺之出血。

疟病脉象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发前的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了这个时候,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疾脉象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出现像赤小豆样的出血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时间各不相同,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哪一经脉。在发作前约一顿饭的时候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两次就会显著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不痊愈,刺舌下两脉出血;再不痊愈,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一定会痊愈。舌下两脉,就是廉泉穴。

刺治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的部位,给以先刺。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颈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

刺治疟疾,必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的部位,给以先刺。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颈项脊背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手阳明十指间的孔穴。先发足胫痠痛的,就先刺足阳明十趾间出血。风疟,发作时汗出怕风,可刺三阳经背部的腧穴出血。小腿痠痛剧烈而按摩无效的,名叫胕髓病,可用镵针刺绝骨穴出血,其痛立止。身体稍感疼痛,刺至阴穴。凡刺诸阴经的井穴,皆不可出血,并应隔日一刺。疟疾口不渴而隔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

(四)心得
刺疟总的原则是“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强调时机,所以,就要求医者必须辨析清楚十二种疟疾,从而了解病属哪一经脉以及相应的发作时间。并提出一个注意事项:“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濯[zhuó]濯——流水激荡声。此指肠鸣。
鬲消——热熏膈间,气津消烁,久为消渴。
柔痓[zhì]——屋痓病的一种,指筋脉拘急,项背强直,发热汗出等。
虙[fú]瘕——沉伏于腹中的积块。
頞[è]——鼻梁。
衄[nǜ]蔑——皆指鼻中出血。

(三)翻译
黄帝问: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浮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病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的症状是饮一份水,排两份小便,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太坚硬,但因水气滞留大肠,所以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一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是死证。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传变痢疾,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致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为伏瘕或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食而使人消瘦无力,病为食㑊。胃移热于胆,也病食㑊。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成为鼻渊的症状,常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诸证,皆是寒热之气厥逆引起的。

(四)心得
  
一气营运,环转不息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咳论篇第三十八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治时——指五脏所主的时令,也叫“旺时”。
至阴——农历六月为至阴,也称“季夏”。
介介——形容喉中有物如梗塞状。

(三)翻译
黄帝问道:肺脏能使人咳嗽,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脏能使人咳嗽。
黄帝道:希望听听具体情况。
岐伯说:皮毛主表,和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受了寒气,寒气就会侵入肺脏。假若喝了冷水或者吃了冷东西,寒气入胃,从肺脉上注于肺,肺也会因此受寒。这样,内外的寒邪互相结合,留止在肺脏,就成为肺咳。至于五脏六腑的咳嗽,是五脏各在所主的时令受病,并不是肺在它所主之时受病,各自传给它的。人与天地相参应,五脏各在它所主的时令中受了寒邪,便能得病。若轻微的,就是咳嗽;严重的,寒气入里,就成为泻泄、腹痛。一般情况是在秋天肺先受邪,在春天肝先受邪,在夏天心先受邪,在季夏脾先受邪,在冬天肾先受邪。

黄帝问道:怎样来区别这些咳嗽呢?
岐伯说:肺咳的时候,感到心痛,喉中像有东西堵塞,严重的,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两胁疼痛,严重的,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就会浮肿。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肩背,严重的,不能活动,一活动,咳嗽就加重。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就要咳出粘沫来。

黄帝问道:六腑咳嗽的症状怎样?又是怎么得病的呢?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到六腑。脾咳不好,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呕出蛔虫。肝咳不好,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咳嗽起来,可吐出胆汁。肺咳不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不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嗽时要放屁,经常是咳嗽和放屁并作。肾咳不好,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肚肠胀满,不想吃东西。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黄帝问道:治疗的方法怎样?
岐伯说: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
黄帝说:好。

(四)心得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9-29 17: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周

本周任务:举痛论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举痛论第三十九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要数——要理,最重要的道理。
稽迟——留滞不行。
宿昔——经久的意思。
绌[chù]急——屈曲挛急。
炅[jiǒng]——热。
脉泣——血脉凝涩。泣,通“涩”。
成聚——指小肠受盛容留水谷的作用。
——散发。

(三)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善于谈论天道的,必能从人事上验证天道;善于谈论往古的,必能把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善于谈论他人的,必能结合自己。这样,对于医学道理,才可无所疑惑,而得其真理,才算真正明白。现在我要问您的是那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的诊法,使自己有所体验,启发蒙昧,解除疑惑,能够听听吗?
岐伯回答说:你要问哪些道理?
黄帝问:我希望听听五脏突然作痛,是什么邪气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身经脉中的气血周流全身,循环不息。寒气侵入经脉,经血就会留滞,凝涩而不畅通。假如寒邪侵袭在经脉之外,血液就会减少;若侵入脉中,则脉气不通,就会突然作痛。

黄帝说:有的疼痛忽然自止;有的剧痛而不能止;有的痛得厉害,不可揉按;有的揉按痛就可止住;有的虽然揉按,也没有效果;有的痛处跳动应手;有的痛时心与背牵引作痛;有的胁肋和小腹牵引作痛;有的腹痛牵引大腿内侧;有的疼痛日久不愈而成小肠气;有的忽然痛得昏死不知人事,过一会儿才苏醒;有的疼痛而且呕吐;有的腹痛而且泄泻;有的疼痛而且胸闷不舒。所有这些疼痛,表现各不相同,怎样区别呢?

岐伯说:寒气侵犯于脉外,则脉受寒,脉受寒就收缩,收缩则脉屈曲拘急不舒,屈曲拘急不舒因而牵引在外的细小脉络,就会忽然发生疼痛。但只要得热,疼痛就会停止。因而再感受寒气,疼痛就会很久不好了。

寒气侵犯到经脉之中,与经脉中的热气相互捕结,就会经脉满盛,满盛则实,所以痛得不能按。寒气停留,热气跟随而来,冷热相搏,则经脉充溢满大,气血混乱,就会痛得厉害不能触按。

寒气侵入肠胃之间,膜原之下,不能散开,细小的脉络因之绷急牵引而痛,以手揉按,则血气可以散行,所以按之疼痛就停止。

寒气侵入了督脉,因病位较深,即使重按也不能达到病所,所以按之也无作用。

寒气侵入到冲脉,冲脉从关元穴起,循腹上行。所以冲脉的血气不得流通,那么邪气就聚集此处而不通畅,不通畅所以触诊腹部就会应手而痛。

寒气侵入到背腧脉,则血脉流行凝涩,血脉凝涩则血虚,血虚则疼痛。因为背腧上注于心,所以互相牵引作痛,用手按之则热气积聚,热气到达病所,疼痛就可停止。

寒气侵入到厥阴脉,厥阴脉连络阴器,并系于肝。寒气侵入脉中,血涩不得流畅,脉道紧急,所以胁肋与少腹互相牵引而作痛。

寒气逆行侵入到阴股,气血不和累及少腹,阴股之血凝涩,在下相引,所以腹痛连于阴股。

寒气侵入到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脉凝涩,不能贯注到大经脉里去,因而血气停留,不得畅通,这样日久就成小肠气了。

寒气侵入到五脏,则厥逆之气上壅,阴气竭绝,阳气郁遏不通,所以忽然痛死,不知人事;如果阳气恢复,仍然可以苏醒。

寒气侵入肠胃,厥逆之气上行,所以发生腹痛并且呕吐。

寒气侵入到小肠,小肠失其受盛作用,水谷不得停留,所以就后泄而腹痛了。

热气蓄留于小肠,肠中要发生疼痛,并且发热干渴,大便坚硬不得出,所以就疼痛而大便不通了。

黄帝说:以上病情,是从问诊中可以了解的。那么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情又如何?
岐伯说:五脏六腑,在面部各有自己所属的部位,观察面部的五色,黄色和赤色为热,白色为寒,青色和黑色为痛,这就是所谓的视而可见的。

黄帝说:通过触诊了解病情是怎样的?
岐伯说:要看他主病的脉象。坚实的、有淤血以及经脉陷下,都可用手触切而得知。

黄帝说:说得好!我听说各种疾病是由于气的逆乱而发生的。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涣散,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遇寒则气收聚,受热则气外泄,过惊则气混乱,过劳则气耗损,思虑则气郁结。这九种气的变化各不相同,都能导致什么病呢?
岐伯说:大怒则气上逆,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和飧泄,所以说是“气上逆”。高兴气就和顺,情志畅达,营卫之气通利,所以说是“气缓”。悲哀过甚则心系绷急,肺叶胀起,上焦不通,营卫之气不得布散,热气在内不散,所以说是“气消”。恐惧就会使精气衰退,精气下衰就要使上焦闭塞,上焦不通,还于下焦,气郁下焦,就会胀满,所以说是“气下”。寒冷之气,能使腠理密闭,营卫之气不得流行,所以说是“气收”。热则腠理开泄,营卫之气大通,汗大出,所以说是“气泄”。过惊则心无依靠,神气不能归心,心中疑虑不定,所以说是“气乱”。过劳则喘息汗出,里外都发越消耗,所以说是“气耗”。忧思过多那么心气凝滞,精神偏滞,不能畅行周身,气就会留滞而不能运行,所以说是“气结”。

(四)心得
本篇讲了多种猝痛的症状以其病因病机,展现出了一种学习方法:“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用身体学和习。
疼痛多因寒邪导致,猝痛的主要原因是“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而健康状态下,“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联想到人的精神生活,总是会固执于某一个片断,硬生生地把进程中的生活过成一块块碎片,凝涩,这样的生活就会让人“疼痛”。碎片化的生活,其“症状”就是沉迷于情绪(九气),情识而非神识,情志病就产生了。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腹中论篇第四十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乌鲗[zéi]骨——乌贼骨。
藘[lǘ]茹——即“茜草”。
髀[bì]——大腿,也指大腿骨。
肓[huāng]——指人体内心脏下膈膜上的部位。
慓悍——轻捷猛峻。
瘖[yīn]——失音。
䐜[chēn]胀——腹胀。

(三)翻译
黄帝问:有人患心腹胀满,早上进食,晚上便不能再进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为鼓胀。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用鸡矢醴治疗,一剂就可见效,两剂就能治愈。
黄帝说:这种病有时会复发,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时时发病。这种病虽在表面上看要好了,但又饮食不节,病气就会再次聚集腹中而复发。

黄帝说:有人患胸胁支撑胀满,妨碍饮食,发作之前,先闻到腥臊气味,口泛清水,先见吐血,逐渐四肢寒冷,眼花,时常大小便出血;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
岐伯说:病名为血枯。是由于年轻时曾大出血;或醉酒后肆行房事,使精气耗竭,肝脏损伤,所以月经量少,甚至停经。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用什么方法使其恢复健康?
岐伯说:用四份乌贼骨,一份藘茹,二药混合,用麻雀卵和制成丸,如小豆大小。于饭前服五丸,用鲍鱼汤送服,以有益于胁肋和补益受伤的肝脏。

黄帝说:有一种病小腹盛满,上下左右四周按之有明显的根底,这是什么病?能否治疗?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
黄帝说:因为什么引起的?

岐伯说:小腹肿包裹着大量脓血,停聚在肠胃之外,这种病不易治疗;诊治时每因切按过重而引起死亡。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如果生在下腹部,则靠近阴部,重按必然使脓血从下部穿溃排出,向上则靠近胃脘,会使脓血穿出横膈,使胃脘生内痈。这是慢性病,难于治愈。病位在脐以上的属危重的逆证,在脐以下的属预后较好的顺证,总之不可按摩以求疾病立即消除。具体的论述记载在《刺法》中。

黄帝说:有的人髀、股、胫部位都肿,而且绕脐疼痛,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伏梁,是平素感受风寒之邪引起的。邪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肓的原穴位于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法,误用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黄帝说:夫子多次说热中、消中的病人,不能吃肥甘厚味,也不能服用芳香的草药和矿石类药物,因为矿石类药物能使人发癫,芳香类草药会使人发狂。患热中、消中病的,多是富贵之人,现在不准吃肥甘厚味,这不合乎他们的心愿,禁忌芳香和金石药物,这病又不能治愈,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芳香草药之性多辛窜,金石药物之性多峻猛,这两类药物之气都急猛、刚劲,所以不是性情和缓的人,不能服用这两类药物。
黄帝问:不可以服用这两类药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内热的性质慓悍,药物的性质也是这样,内热遇药热,恐怕要损伤脾气。脾属土而恶木乘,服用这类药物的病人,到肝木主令的甲日和乙日时,病情就更加严重了。

黄帝说:讲得对。有人患膺肿、颈病、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岐伯说:病名叫厥逆。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用灸法则能引起失音,用针刺则能引起发狂。须待阴阳之气交合,才能治疗。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呢?
岐伯说:阳气逆于上,上部阳有余,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盛入阴则为失音;若用针刺,则阳气随刺而外泄致虚,阳气虚则发狂。必须待阴阳之气交合,而后治疗,才可以痊愈。

黄帝说:讲得对!怎样诊知妇女怀孕并且将要分娩呢?
岐伯说:身体不适,似乎有病,却切不到有病脉。

黄帝说:发热兼有疼痛,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发热病都见阳脉,因而三阳脉盛大而搏动较甚。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为病在少阳,大两倍为病在太阳,大三倍为病在阳明,传入三阴。病邪由阳入阴,则病在头与腹部,就会出现腹胀而头痛。
黄帝说:讲得对!

(四)心得
本篇讲了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头腹胀痛等六种腹中病,很意外地还讲了怀孕,怀孕不是病,因也是腹中之事,所以纳入本篇的论述。腹中病因气、血不通或不和产生,机制各有不同,因而治疗方法也不同;而怀孕,也觉不适,也是腹中事,但不是病。这展示出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分析-综合。这同样也是精神健康的路径:和-合。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7 1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0-7 13:30 编辑

第十六周

本周任务:刺腰痛篇第四十一、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循循然——顺动貌。形容腰痛感顺脉下行。
痏[wěi]——针灸后穴位上的瘢痕。引申指针灸次数。
累累然——如串珠状。
溲[sōu]——大小便。特指小便。
怫[fèi]然——怒张貌。
绝骨——外踝上三寸放腓骨凹陷处。
漯[lěi]漯然——淋漓汗出貌。
几[shū]几然——项背拘急不舒。几,象形字,象短羽之鸟,伸颈欲飞而不能。
俛[fǔ]——同“俯”。
䏚[miǎo]——季胁下空软处。
髁[kē]——大腿骨。
胂[shèn]——高起丰满的肌肉群。

(三)翻译
足太阳经脉发生病变使人腰痛证见,疼痛牵引到颈项脊背和臀部,背部如负重物,刺取太阳经正经上的委中穴,使其出血,但春天勿刺出血。

足少阳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用针刺入皮肤一样,痛感顺脉下行,不能你俯仰和转腰顾盼,刺取少阳经循行经过的胫骨上端出血,即刺成骨在膝外侧的突起部位,但夏季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阳明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转腰回头,勉强回头好像看到什么,容易悲伤,刺取阳明经在小腿前的穴位三次,并配合上下的穴位,要刺出血,但秋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少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脊骨内侧,刺取少阴经在足踝之上的复溜穴两次,但春天勿刺出血,出血太多,就不能痊愈了。

足厥阴经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腰部似拉开的弓弩般地拘急,刺取厥阴经,取腿肚与足跟之间鱼腹状突出处外侧,摸上去有串珠样硬结,在此针刺,这种病常使人沉默寡言而精神不爽慧,应针刺三次。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到肩部,两眼视物不清,有时遗尿,刺取解脉在膝弯筋肉分界处委中穴外侧横见的血脉,使其出血,特血色由紫黑变红才停止。
解脉病变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牵挽腰带,常有折断腰的感觉,易受恐惧,刺取解脉,在委中穴寻找有黍米样结滞的血络,刺后有黑色血液射出,待血色变红为止。

同阴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如小锤梗塞腰中,经脉怒胀肿起,在外踝上绝骨部位刺同阴之脉三次。
阳维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经脉怒胀肿起,刺阳维脉,取阳维脉和太阳经在腿肚下端会合处离地一尺左右的承山穴。
横络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不能俯仰,后仰则恐怕跌倒,得病原因是用力举重伤及腰部,使横络之脉阻绝不通,淤血留滞其中,在委阳穴处和位于委中穴上数寸两筋之间的殷门穴处刺横络之脉,视血络横居盛满者刺两次,使之出血。

会阴之脉使人腰痛证见,疼痛发时汗出淋漓,汗止则口渴欲饮水,饮水后又要小便,刺取直阳之脉上的穴位三次,在蹻上郄下五寸的承筋穴,视血络充盈者,刺之使出血。
飞阳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处经脉突然怒张肿张,痛甚则悲伤恐惧,刺取飞扬之脉,在内踝上五寸,足少阴经之前与阴维脉交会之处。

昌阳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疼痛牵引胸膺,两眼视物昏花,严重的腰背向后反折,不能前屈,舌头卷缩,不能言语,刺取筋内侧的复溜穴两次,在内踝之上,大筋之前,足太阴经之后,踝上二寸左右处。

散脉使人腰痛,证见发热,热重则烦躁不安,腰下好像有根横木阻塞其中,严重的会遗尿,针刺散脉,在膝前缘骨与肉之间部位,横络外侧的束状脉,刺三次。
肉里之脉使人腰痛时证见,痛时不敢咳嗽,咳嗽则筋挛缩拘急,刺治肉里之脉两次,在足太阳经的外侧,足少阳经绝骨穴的后面。

腰痛沿脊柱两侧作痛上及头部,颈项拘急不舒,两目昏花,好像要跌倒,刺治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出血。腰痛时疼处怕冷的,刺治足太阳、阳明两经;腰痛时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厥阴经;不能俯仰的,刺治足少阳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并刺委中穴处的血络出血。

腰痛时痛处寒冷,不能转侧顾盼的,刺治足阳明经;痛处发热的,刺治足太阴经;肺内有热而喘促的,刺治足少阴经。兼有大便困难的,刺治足少阴经。兼少腹胀满的,刺治足厥阴经。腰痛如折,不能俯仰,不能举动的,刺治足太阳经;疼痛牵掣脊柱内缘的,刺治足少阴经。

腰痛牵掣小腹和胁下,不能后仰的,可刺腰尻的下髎[liáo]穴,穴在两髁骨肌肉群的上方。根据月亮的盈亏计算针刺的次数,针出病愈。左病取右侧腧穴,右病取左侧腧穴。

(四)心得
足三阳三阴之脉,及奇经八脉,皆从腰而上。(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所以,腰痛不仅仅是腰肌劳损或腰椎间盘突出,本篇列举了有十五条脉都能产生腰痛的症状。现代人的腰痛从现象上来看,大多与久坐少动有关,再次体会《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这句话,人生病绝大部分是自己作出来的,妄为而致。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风论篇第四十二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洒然——寒冷貌。
怢[tū]慄——振寒貌。
眦[zì]——眼角。
[pěng]然——白貌。
差[chài]——同“瘥”。病减轻或痊愈。
嚇[hè]——怒斥声。
炲[tái]——古同“炱”。俗称烟子。烟凝积成的黑灰。

(三)翻译
黄帝问道:风邪伤害人体,有的发为寒热,有的发为内热,有的发为内寒,有的成为疠风,有的成为偏枯,全由风邪引起。但病情不一样,病名也不相同。有的侵入内部,达到五脏六腑之间。我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希望听您谈谈。
岐伯回答说:风气侵入了皮肤里面,既不能在内部流通,又不能向外部疏泄。风行动最快,变化多端。腠理开张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寒冷;腠理关闭的时候,会使人觉得发热烦闷。寒冷时就会饮食减退,发热时就会肌肉消瘦。所以使人突然寒冷而不想吃东西,病名叫做寒热。

风气从阳明经入胃,循着经脉上行一直到目内眦。如果是胖人,风邪就不易向外发散,稽留体内,成为内热,出现眼珠发黄;如果是瘦人,阳气容易向外发泄而寒冷,就会成为内寒,而不时流泪。

风气从太阳经脉侵入人体,流行于各经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和卫气纠缠在一起。这样,气道不通畅,肌肉就会肿起而成为疮疡。如因卫气有所凝滞,运行不畅,那么肌肉就会麻木不仁。疠风,是营气有热,血气不清,所以致使鼻柱损伤,面色变坏,皮肤溃烂。因为风寒久留在经脉里而不能去,所以叫做疠风,有的又称寒热。

在春季甲乙日伤风的,是肝风;在夏季丙丁日伤风的,是心风;在季夏戊己日伤风的,是脾风;在秋季庚辛日中风的,是肺风;在冬季壬癸日中风的,是肾风。

风邪侵入到五脏六腑的腧穴,就变成了五脏六腑的风,无论是络、经、脏、腑,只要风邪从其门户入侵,就成为偏风。风邪侵入后,从风府沿经脉上行至脑,就成为脑风;风入头中的目系,就成为目风;睡觉着凉,并且醉后感受风邪,就成为漏风;入房时汗出,感受风邪,就成为内风;刚洗完头,感受风邪,就成为首风;风邪久留肌腠,伤及脾胃,就成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之间的,就成为泄风。所以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极多,而且变生其他疾病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致病的原因,归根到底来自风气的侵入。

黄帝说:五脏风的症状,都有哪些不同?希望听听诊察的要点和病态表现。

岐伯说:肺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色白,时而咳嗽气短。白天较轻,傍晚较重。诊察时要注意眉上部位,色白即是。

心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形体干瘦,经常发怒,面色红。病重时,说话不爽快。诊察要注意口舌,当见赤色。

肝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易悲伤。面色微青,咽喉干燥,容易发怒,不时厌恶女人。诊察时要注意目下,当见青色。

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身体疲倦,四肢不愿意活动。面色微黄,不想吃东西。诊察时要注意鼻上,当见黄色。

肾风的症状是多汗怕风,面部浮肿,腰脊疼痛,不能长时间站立。面色黑得像烟煤,小便不通畅。诊察时要注意面颊,当见黑色。

胃风的症状是颈部多汗怕风,食饮不下,膈部痞塞不通,腹满闷。衣服穿少了,腹部就容易胀满,吃了凉东西,就要泄泻。诊察时要注意病人形瘦腹大的特点。

头风的症状是头面部多汗怕风,在风气将发的前一天,就感到很痛苦,头痛得厉害,不愿到外面去。到了风胜那天,头痛的情况,反而会减轻。

漏风的症状是有的汗出得多,不能穿单薄的衣服。一吃饭就出汗,甚至全身汗出喘息、怕风。衣裳总是湿漉漉的,口干易渴,受不了劳累。

内风的症状是多汗,汗出多了,沾湿衣裳。口中干燥,禁受不了劳累,周身疼痛并且怕冷。
黄帝说:说得好!

(四)心得
“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这是风病的一个特征,风病不仅可由外来的风邪引起,也可由体内变化而生。但不管是外风是内风,都有“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风伤人,因腠理开洒然而寒,风邪就有外解的趋势;腠理闭热而闷,风邪有内传的趋势。这两种趋势,一方面取决于风邪寒热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寒热虚实的体质。
人体之气先虚,风邪就会乘虚而入。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痹论篇第四十三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痹——闭阻不通。
内舍——指病邪居留潜藏于内。
合——五脏与五体内外相应。
瘳[chōu]——病愈。
慓[piāo]——动作敏捷。

(三)翻译
黄帝问道:痹病是怎样发生的?
岐伯回答说: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入侵人体而形成痹证。风偏重的,叫行痹;寒偏重的,叫痛痹;湿偏重的,叫著痹。

黄帝道:痹病分为五种,都是什么?
岐伯说:在冬天得病的叫骨痹;在春天得病的叫筋痹;在夏天得病的叫脉痹;在季夏得病的叫肌痹;在秋天得病的叫皮痹。

黄帝道:痹病的病邪有内藏于五脏六腑的,这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都有外合的筋、脉、肉、皮、骨,病邪久留在体表下去,就会侵入它所相应的内脏。所以骨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肾;筋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肝;脉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心;肌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脾;皮痹不愈,又感受了邪气,就内藏于肺。所谓的痹病,是在五脏所主季节里感受风、寒、湿三气所形成的。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肺痹的症状,是烦闷,喘息而呕。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心烦而且心跳,暴气上冲而喘,咽喉干燥,经常嗳气。逆气上乘于心,就令人惊恐。肝痹的症状,是夜间睡眠多惊,好饮水,小便次数多,上引少腹,膨满像怀孕一样。肾痹的症状,是浑身肿胀,胀得能坐而不能行,能低头而不能迎头,好像用尾骨着地,又好像颈骨下倾、脊骨上耸一样。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汁,胸部痞塞。肠痹的症状,是常常喝水而小便困难,中气上逆,喘而急迫,有时要发生飧泄。胞痹的症状,是手按小腹、膀胱,内有痛感,且腹中觉热,好像浇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涕。

五脏的阴气,安静时就精神内藏,躁动时就易于耗散。假如饮食过多了,肠胃就要受伤。气失其平和而喘息迫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肺;气失其平和而忧愁思虑,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心;气失其平和而遗尿,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肾;气失其平和而疲乏口渴,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肝;气失其平和而过饥伤胃,那么风寒湿的痹气就容易凝聚在脾。各种痹病日久不愈,会越来越往人体的内部发展。如果属于风气较胜的,那么病人就比较容易痊愈。

黄帝问:痹病时有会死的,有疼痛很久不好的,有很快就好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病侵入五脏的,就会死亡;缠绵在筋骨里的,疼痛就会长久不好;如果邪气只留在皮肤里的,那就容易好。

黄帝道:痹病有的侵入到六腑,是什么情况?
岐伯说: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居处失宜,成为腑痹的根本原因。六腑各有腧穴,风、寒、湿三气从外侵袭了一定的腧穴,而又内伤饮食,外内相应,病邪就循着腧穴而入,各自潜留在本腑。

黄帝道:用针刺治疗痹证应怎样?
岐伯说:五脏有输穴,六腑有合穴,循着经脉所属的部分,各有发生疾病的部位,只要在各发生疾病的地方进行治疗,病就会痊愈的。

黄帝道:营气、卫气也与风、寒、湿三气相合而成痹病吗?
岐伯说:营气是水谷所化成的精气。它调和于五脏,散布在六腑,然后进入脉中,循着经脉的道路上下,贯通五脏、联络六腑。卫气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悍气急滑,不能进入脉中,所以只循行皮肤之中,分肉之间,上熏蒸于肓膜,下散布于胸腹。如果卫气不顺着脉外循行,就会生病,但只要其气顺行,病就会好。总之,卫气是不与风、寒、湿三气相合的,所以不能发生痹病。

黄帝道:说得好!痹病有痛的,有麻木的,并有寒、热、燥、湿等不同情况,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痛的是寒气偏多,有寒气就疼痛。麻木不痛的,那是病程日久,病邪深入,营卫运行迟滞,但经络有时还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寒多的,是阳气少,阴气多,阴气加剧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寒多;热多的,是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过强,阳为阴迫,所以是痹热。多汗出而沾湿的,是感受湿气太甚。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和湿气相感,所以出汗多而沾湿了。

黄帝道:痹病有不痛的,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痹在骨的则身重,痹在脉的则血凝滞而不流畅,痹在筋的则屈而不伸,痹在肌肉的则麻木不仁,痹在皮肤的则寒凉。所以有这五种症状的,就不会有疼痛。大凡痹病之类,遇到寒气就挛急,遇到热气就弛缓。
黄帝说:说得好!

(四)心得
痹是病证,而上一篇风,既是病因又是病证。痹,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寒湿三气杂至于经脉,影响经脉血气的正常运行,而形成三大类型的痹症行痹、着痹、痛痹。风寒湿传至五脏,就会有相应的病变发生,而出现相应的特征,就能通过这些特征进行辩证分析,找到治疗的方法。
平时的保健方法:“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部安静团结,就能抵御风寒湿的入侵。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3 14: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0-13 14:53 编辑

第十七周

本周任务:痿论篇第四十四、阙论篇第四十五、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痿论篇第四十四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痿——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萎”的省略,表示干枯萎缩。痿,篆文=(疒,疾病)+(委,即“萎”),表示组织或器官由于疾病而萎缩。造字本义:动词,由于神经系受损或失调,身体组织或器官出现萎缩,失去正常生理功能。
躄[bì]——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砍头大刑。躄,篆文=(辟,砍头)+(足,脚),表示斫足。造字本义:动词,人被斫足而无法行走。
枢折挈[qiè]——形容关节活动失灵,不能提举,犹如枢轴折断一般。
摠[zǒng]——同“总”。

(三)翻译
黄帝问道:五脏都能使人发生痿弱的病,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肺主管全身的皮毛,心主管全身的血脉,肝主管全身的筋膜,脾主管全身的肌肉,肾主管全身的骨髓。所以肺脏有热,肺叶就会枯萎,皮毛也呈现虚弱急薄的状态,严重的,就发生痿躄的病。心脏有热,下行之脉就会逆而上行,以致上盛下虚,下虚就形成脉痿,关节像折断了一样,不能互相联系,足胫弛缓不能走路。肝脏有热,可使胆汁上泛而见口苦,筋膜失去营养而干枯,筋膜一干枯,筋就会拘急而挛缩,发生筋痿。脾脏有热,可使胃内津液干燥,口渴,肌肉麻痹不仁,发为肉瘘。肾脏有热,则精液耗竭,腰脊不能活动,骨枯髓减,发为骨痿。

黄帝问:痿证是怎样发生的呢?
岐伯说:肺是五脏之长,又是心脏的华盖。遇到不如意的事,或欲望不能满足,心火烁肺,肺伤后喘喝有声,因此肺热液涸,肺叶焦枯。所以说五脏是由于肺热叶焦,得不到充养,发为痿躄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悲哀太过,就会损伤心包络,包络受阻,心包络受阻则阳气乘机在内里扰动,致使心下崩损,常常尿血。所以《本病》说:大的经脉空虚,发为脉痹,最后变为脉痿。思虑无穷,愿望又不能实现,意志总驰游在外,或房劳过伤,致使众筋弛缓,就发为筋痿,以致导致遗精、白带等病。所以《下经》说:筋痿病生于肝,是由于入房过度引起的。感受湿邪,在水中劳作,内有湿热留连,外居潮湿之地,肌肉为湿所困,以致麻木不仁,就成为肉痿。所以《下经》说:肉痿病是久居湿地引起的。有的因为远行劳累,又遇到大热天气,感到口渴,渴就是内部的阳气亏乏,阳气亏乏于是虚热就侵入到肾脏。肾属水脏,现在水不能胜火热,就会骨枯髓空,以致两足不能支持身体,发为骨痿。所以《下经》说:骨痿病,是由于大热所引起的。

黄帝问道:怎样分别五痿证呢?
岐伯回答说:肺脏有热的,面色白而毛发败坏;心脏有热的,面色红而孙络浮见;肝脏有热的,面色青而爪甲干燥;脾脏有热的,面色黄而肌肉痿软;肾脏有热的,面色黑而牙齿枯槁。

黄帝问:你以上所说是可取的。但医书上说,治疗痿证,应该独取阳明,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阳明是五脏六腑的源泉,能够润养众筋,众筋的功能,是约束骨肉,使关节滑利。冲脉是经脉的源泉,它能渗透灌溉分肉肌腠,与阳明合于众筋。阴经阳经都在众筋处相聚,再复合于气街,阳明是它们的首领,都连属于带脉,而系络于督脉。所以阳明经脉不足,那么众筋就要弛缓,带脉不能收引,所以足部痿弱不堪运用了。

黄帝问:那么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用补荥气和通输气的办法,调虚实,和逆顺。无论筋、脉、骨、肉,各在其当旺的月份,进行治疗,病就会好的。
黄帝说:说得好!

(四)心得
人们常说人老足先老,对此有很多种解释,我接触到的一种说法是,人的神经的发育是从近端开始发展到远端,小婴儿开始就只能动胳膊动腿,对手脚的使用都是大一点后才行,所以退化时,就会从远端开始,慢慢退化到近端,足就是最远端,所以就会从足开始。这种解释我原本觉得很有道理,挺有逻辑的嘛,还有现象支撑。所以,在这个理论下要防止衰老,就要多做一些足部的运动,防止神经退化。但看到“治痿者,独取阳明”的解释后,发现这是一种线性的思维,人是一个整体,痿是病证,衰老是会导致痿,但不是痿全部的病因。只要阳明水谷精气一少,宗筋之气就弛纵不收,带脉也不能约束了,于是“足痿不用”,痿症就发生了。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阙论篇第四十五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厥——“欮”是“厥”的本字;“厥”是“瘚”的本字。欮,金文=(屰,即“逆”的本字)+(欠,叹息,借代呼吸),表示逆呼吸,即反呼吸、无呼吸。当“欮”作为单纯字件后,籀文加“尸”(人体)另造“厥”代替,强调呼吸骤停的人体健康症状。造字本义:形容词,昏晕,中医认为是突然气闭昏晕或四肢僵直;西医称休克,认为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病能[tài]——即病态。能,通“态”。
泾[jīng]溲——大小便。
谵[zhān]——“詹”是“譫”和“瞻”的本字。詹,籀文=(人,警哨)+(穴,岩穴)+(言,预言、警告),表示哨兵站在部落居住的岩穴之上远眺预警。当“詹“的“远眺、预警”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目”(远眺)另造“瞻”代替,表示高度警觉地远眺、远望;楷书再加“言”(告诫)另造“譫”代替,表示居高临下地警告、训诫。造字本义:动词,部落首领或有威望的长者高瞻远瞩地警告、训诫。

(三)翻译

黄帝问:厥证有属寒属热的情况,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阳气衰竭于下,成为寒厥;阴气衰竭于下,成为热厥。
黄帝问:热厥证发热,一定从足底开始,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阳经之气循行于足五趾的外侧端,汇集于足底而聚汇到足心;所以如果阳经之气偏胜,就会足底发热。
黄帝问:寒厥证的厥冷,一定从足五趾渐至膝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阴经之气起于足五趾的内侧端,汇集于膝下后,上聚于膝部,所以阴经之气偏胜,就会从足五趾至膝部寒冷。这种寒冷,不是外寒侵入,而是内部阳虚所致。

黄帝问:寒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前阴是众筋聚集的地方,也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合之处。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患 寒厥的人,自恃身体壮实,在秋冬阳气已衰的季节,房事不节,在下的阴气,向上浮越,与阳气相争,使阳气不能内藏,精气漏泄,阴寒之气从而上逆。寒邪之气,潜居在里,阳气随之虚衰,不能渗透营运于经络之中。阳气一天天地受到损害,只有阴气存在,所以手足寒冷。

黄帝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回答说:酒进入胃中,由于酒性慓悍直接循行于皮肤络脉,所以使络脉中血液充满,经脉反而空虚。脾是主管输送胃中津液的。若饮酒过度,脾无所输送则阴液亏损,阴液亏损则酒热的阳气乘虚而入,酒阳之气侵入,导致胃气不和,胃气不和则阴精化生无源而枯竭,阴精枯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然是经常酒醉或饱食之后行房,酒食之气郁聚于脾中,不能宣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结,热盛于中焦,波及周身,因有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性慓悍浓烈,肾气虚衰,而阳气独盛于内,所以手足发热。

黄帝问:有的厥证使人腹部胀满,有的使人突然不知人事,或者半天,甚至长达一天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下部的阴气充盛于上,下部就空虚,下部气虚则水谷不化而致腹部胀满;阳气偏盛于上,则下部的阴气也并聚于上,而致邪气逆乱,逆乱则扰乱阳气,阳气逆乱就不省人事了。

黄帝说:说得好!希望听听六经厥证的症状表现。
岐伯说:太阳经的厥证,可见头面肿、头沉重,足不能行走,发作时眼花跌倒。阳明经的厥证,可见疯癫,奔跑呼叫,腹部胀满不得安卧,面部赤热,精神障碍,出现幻视,胡言乱语。少阳经的厥证,可见突然耳聋,面颊肿而发热,胁肋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阴经的厥证,可见腹部胀满,大便不爽,不思饮食,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的厥证,可见口干,小便色赤,腹胀满,心疼痛。厥阴经的厥证,可见少腹肿痛,腹胀满,二便不利,喜欢屈膝而睡,前阴萎缩,小腿内侧发热。治疗厥证: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不明显的,从本经取穴治疗。

足太阴经的经气厥逆,小腿拘急痉挛,心痛牵引腹部,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少阴经的经气厥逆,腹部虚满,呕逆,大便清稀,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厥阴经的经气厥逆,腰部拘挛疼痛,腹部虚满,小便不通,胡言乱语,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则二便不通,病人手足寒冷,三天死亡。足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身体僵直跌倒,呕血,鼻易出血,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足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关节活动不灵。关节不利则腰部不能活动,颈项不能回顾,如果伴发肠痈,就为不可治的危证,如发惊厥,就会死亡。足阳明经的经气厥逆,喘促咳嗽,身体发热,易惊骇,鼻出血,呕血。

手太阴经的经气厥逆,胸中虚满而咳嗽,常常呕吐涎沫,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厥阴和手少阴经的经气厥逆,心痛牵引咽喉,身体发热,是不可治的死证。手太阳经的经气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不能前后俯仰,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手阳明经和手少阳经的经气厥逆,发为喉痹,咽部肿痛,颈项强直,取本经主病的腧穴治疗。

(四)心得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阳伤阴盛为寒厥,阴伤阳亢为热厥。联想到家庭,母亲比父亲还刚强,或是父亲比母亲还柔弱,这个家就要生病,“阴阳失调,气机逆乱”。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偃[yǎn]——偃,金文=(隐匿处)+(日,丽日)+(女,侍女),表示在风和日丽的隐匿处休息娱乐。篆文加“人”,强调人的活动。造字本义:动词,在宜人的户外隐匿处卧倒休息。
麋衔——即鹿衔草,出自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草四·薇衔》。味苦平,微寒,主治风湿。

(三)翻译

黄帝问:病人患胃脘痈的,怎样诊断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诊察他的胃脉,其脉象应当沉而细,沉细是因为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人迎脉属于胃经之脉,气逆脉盛,是热气聚结胃口而不得疏散,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黄帝说:很对。有人睡眠不安宁,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这是因为五脏损伤,或情志过于偏颇,所以睡眠不安宁。人若不能消除这两种原因,便不能断绝卧不安的病。

黄帝问:人不能仰卧,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肺脏为五脏的华盖。肺内邪气充盛,则脉络胀大,肺的脉络胀大,就不能仰卧。在《奇恒阴阳》中有这方面的论述。

黄帝问:有患气逆的,诊得右手脉象沉而紧,左手浮而迟,不知主要病变在何处?
岐伯说:在冬天诊脉,右脉本来应当沉紧,这与四时相应;左手脉象浮而迟,这与四时相违背。此脉出现在左手,主要病变在肾脏,与肺也颇有关系,当见腰痛。
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岐伯说:足少阴脉贯串肾脏,连络肺脏。如今反诊得浮而迟的肺脉,说明肾有病变,腰为肾之府,所以出现腰痛。

黄帝说:很对!患颈部痈肿的病人,有的用砭石治疗,有的用针灸治疗,而都能痊愈,道理何在?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病名相同,而病变的机理不同的缘故。由于气郁停滞而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导消除它,由于气滞血淤而成的痈肿,宜用砭石来泻其淤血。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

黄帝问:有患发怒狂躁的,这种病是怎么产生的?
岐伯说:由于阳气逆乱。
黄帝问:阳气逆乱为何使人发狂?
岐伯说:阳气因突然受到精神挫折,内心苦闷一时难解,则气郁化火而而上逆,所以容易发怒,病名叫做“阳厥”。
黄帝问:怎么知道的呢?
岐伯说:正常人阳明经脉搏动明显,而太阳、少阳经脉搏动不明显,本不当搏动明显的脉,反而搏动得盛大急疾,这就是阳厥的证候。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禁止饮食,即可痊愈。因为饮食物经过脾阴的运化,能够助长阳气,所以禁止饮食,便会痊愈。再用生铁落煎水给他服,因为生铁落有降气开结的作用。

黄帝说:很对!有人患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洗浴状,怕风,呼吸气短,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病名叫酒风。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用泽泻和白术各十份,糜衔五份,合研为末,每次服三指撮的量,在饭前服下。

所谓沉伏而细小的脉,其就应指细小如针;推之按之,脉气聚而不散的是坚脉,阴阳搏击于指下的是大脉,《上经》是论述人体生命之气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下经》是论述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论述诊断疾病的预测生死的;《揆度》是阐述切脉方法的;《奇恒》是论述特殊疾病的。所谓奇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不相应;所谓常病,就是患者死亡与四时相应。所谓揆,就是说通过切脉以推求疾病的所在及其病机;所谓度,就是指把切脉获得的病理资料,结合四时逆顺,分析治法、死生。

(四)心得
“其真安在”,这句话在本篇中问的是病机病理,但这句话我认为也是学习、生活、工作中进行修正的关键问句,抓住了“真”,就能善数、善闭、善结,精就不会偏倚。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0 09: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周

本周任务: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疹[chèn]——同“疢”,病。
脾瘅——脾热而谷气上溢所致的口中甜腻之病。
消渴——以口渴、易饥、小便多为其特征。由于内热日久,伤及阴分所致。
痝[máng]然——肿起貌。

(三)翻译
黄帝问:有的妇女怀孕九月,不能说话,这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胞宫的络脉阻塞不通所致。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胞宫的络脉连系肾脏,而足少阴肾脉贯串肾而上系舌根,所以胞宫络脉被阻,就不能说话了。
黄帝问: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不用治疗,等到十月分娩后,自然就能恢复。《刺法》上说: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补益有余的邪气,而造成新的病变。所谓不要损伤不足的正气,就是身体羸弱消瘦的,不要用针石治疗;所谓不能补益有余,是指腹中有孕而妄用攻下,结果只会使精气耗散而反增疾病。所以说错误治疗会造成新的病变。

黄帝问:患有胁下胀满,气上逆,二三年不好的,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息积。这种病不妨碍饮食,不可用艾灸、针刺治疗,应长期用导引服用药物,单纯用药物是不能治愈的。

黄帝问:有的人髀、股、胫部都肿胀,而且绕脐疼痛,是什么病?
岐伯说:病名叫做伏梁,这是平素感受风寒而致。风寒之气充溢大肠,滞留附着于肓膜,肓之原穴在脐下,所以绕脐疼痛。不可用攻下方法,误用攻下,会发生小便涩滞的病变。

黄帝问:有的人尺脉急数,筋脉拘急而显露,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疹筋。此人腹部必然拘急,如果面部显现白色或黑色,则病情严重。

黄帝问:有人患头痛几年不愈,这病是怎么得的?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人应曾感受大寒,寒邪内侵骨髓,髓主要集中于脑,寒邪上逆于脑,所以使人头痛,牙齿也痛,病名叫厥逆。
黄帝说:对!

黄帝问:有的人口中有甜味,病名是什么?怎样得的?
岐伯说:这是由于五味的精气向上泛滥所致,病名叫脾瘅。饮食入口,贮藏在胃中,经脾转输其精气,今脾运失健,津液滞留在脾,迫使胃中的五味精气上泛,所以使人口中有甜味。这种病大都是过食肥甘厚味所致的,这种病人,一定是常吃甘美而肥腻的食品。肥厚食物可使人内热,甜食可使人中焦胀满,所以精气上泛,日久会转为消渴病。用兰草进行治疗,以祛除郁积日久的邪热之气。

黄帝问:有的人口发苦,病名叫什么?怎样得的病?
岐伯说:病名叫胆瘅。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肝谋虑后还取决于胆之决断,咽部又受肝胆支配。这种病人,因经常谋虑而不决,导致胆气不足,胆汁向上泛溢,于是口中发苦。治疗应针刺胆募穴和胆腧穴,治疗方法记载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之中。

黄帝说:有患小便不利的,一天小便几十次,这是正气不足。如果身热如火炭,颈部和胸膺之间如有物阻隔不通,人迎脉躁动急大,呼吸喘促,肺气上逆,这是邪气有余。如果寸口脉微细如发丝,这也是正气不足。病在哪里?叫什么病?
岐伯说:病在太阴脾脏,热邪炽盛于胃,影响到肺,病名叫厥,是不治的死证。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的病证。
黄帝问:什么叫五有余、二不足呢?
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五种病气有余;二不足就是两种正气不足。现在外表有五种有余,内里有两种不足,这种病既不能从表治,又不能从里治,所以必死无疑。

黄帝问:有的婴儿生下来就患癫痫,病名叫什么?怎样得的?
岐伯说:病名叫做胎病。这种病是胎儿在母腹中时,由于其母受到大的惊吓,气逆上而不下行,精随气逆,所以使婴儿生下来就患有癫痫。

黄帝问:有人浮肿像有水状,切其脉大而紧,身无痛处,形体不消瘦,不能饮食,或吃得很少,这叫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发于肾脏,名叫肾风。肾风病,如果不能饮食,经常惊悸不已,心气衰竭,就要死了。
黄帝说:对!

(四)心得
本篇讲了十种奇病,而第一种奇病,妊娠九月而瘖却不需要治疗,等到十月分娩后自然就能恢复了。因此,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无损不足,益有余”,若虚其所虚,实其所实,就会引发出新的病来。把这句话放到做事上,就是要注意结构性,探清虚实。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胠[qū]——腋下腰上的部位。
骛[wù]——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務”的本字,表示极力、勉强。騖,篆文=(敄,即“務”,极力)+(馬),表示极力驱马。造字本义:动词,极力让马奔驰。
瘕[jiǎ]——病名。由气聚而成,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
悬雍——即悬雍垂,其形上大下小。形容脉象轻象轻取尚大,重按即小。
偃刀——仰刀。

(三)翻译
肝脉盛满、肾脉盛满、肺脉盛满的都为实证,即发生痈肿的征象。肺脉壅塞,喘息则两胠部胀满;肝脉壅塞,则两胠部胀满,眠中易惊骇,小便不通;肾脉壅塞,则从胫下到小腹部胀满,两胫肿胀不同,大小不一,脾部和胫部肿大,跛行,易发半身不遂。

心脉满大,是体内热盛,会出现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肝脉小而急,是肝脏虚寒,也会出现癫痫抽搐和筋脉拘挛;如果肝脉急疾而乱,或受到惊吓后脉搏一时摸不到,好像失音一样,这是受惊气逆的现象,不治就会痊愈。肾脉小而紧、肝小而紧、心小而紧,不能鼓击于指下,是气血凝聚,都能发为瘕病。

肾脉、肝脉并见沉脉的是石水证;并见浮脉的是风水证;并见虚象的是死证,并见小弦之象的是将要发惊。肾脉大而沉紧,或肝脉大而沉紧的,都是疝气病。心脉搏动滑利急疾的是心疝;肺脉搏动见沉象的是肺疝。膀胱和小肠脉紧的是瘕病;肺和脾脉紧的是疝病;心和肾脉紧的是痫厥;胃和大肠脉紧的是惊骇。

脾脉外浮但又见沉象的是痢疾,日久能自愈。肝脉见小而缓脉象的是痢疾,易治。肾脉见小搏而沉的是痢疾便血。血蓄于外,身体发热的是死证。心、肝二脏的痢疾也见便血,如二脏同病,木火相生,可以治愈。如果脉见小而沉涩的痢疾,兼有身热不退的,为死证,高热七天就会死亡。

胃脉沉涩,或者外浮而大,心脉小而坚紧,皆为气血阻隔不通,半身不遂的征象。若男子偏瘫在左侧,女子偏瘫在右侧,而说话不受影响、舌转灵活的,可以治疗,约经三十天就能痊愈。如果男子偏瘫在右,女子偏瘫在左,说话发不出声音的,三年才能恢复;如果不满二十岁的患者,三年即会死。脉来搏指有力,并见衄血、身热的,是死证,如脉见浮如悬钩之象,才是衄血病应有的脉象。脉来似水流般湍急的,病名叫暴厥。暴厥病人不省人事,不能言语。脉来似有数象,是突然受惊所致,三四日即可自愈。

脉来如水波,浮荡分合不定,这种浮合脉如同数脉,一呼一吸之间搏动十次以上,这是经脉之气不足的现象,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大约九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燃薪之火,或明或灭,其形不定,这是心脏精气脱失的现象,在秋尽冬初草枯之时就要死亡。脉来如散落的树叶,这是肝脏精气亏虚的现象,到秋天树木落叶时就会死亡。脉来去不定,如省亲的客人一样往返不居,省客脉,时而闭塞不至,时而应指有力,这是肾脏精气不足的现象,到初夏枣花开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泥丸滚动,虽有圆象,但不柔软,这是胃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春季榆树上结桂榆英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长而坚硬,如长枝条横于指下,这是胆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秋天稻禾成熟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弦线紧而细,这是胞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患者胡言乱语,到下霜时节就会死亡;若没有多言之证,尚可治疗。脉来如绞滤漆汁般四面流散,这种绞漆脉,左右旁流,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经过三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泉水外涌,浮而有力,鼓动于肌肉之中,这是太阳经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可见呼吸气短,在尝到时韭菜花的时节就会死亡。

脉来如垮塌的松土虚软无力,重按即无,这是肌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面部先出现五色中的黑色,到春天白藤发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悬雍垂一样,上大下小,这种悬雍脉,轻按浮取感觉虚大,这是十二腧穴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水凝成冰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仰放着的刀,浮取脉小而急,重按脉大而坚,此为五脏郁热,寒热交并于肾,这样的病人不能坐起,到立春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弹丸,滑不著手,滑不著手即按之不得,这是大肠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枣树生叶之时就会死亡。脉来如草木之花般轻浮软弱,病人易惊恐,不喜坐卧,行走和站立时常听见异常声音,这是小肠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深秋时节就会死亡。

(四)心得
本篇比上篇更“奇”,其病更严重,为死证。上篇主要讲症状与病机,本篇主要讲脉象:肝满肾满肺满三证,见实脉,症状特点是肿胀;心肝肾诸经气失和,见小、急、沉、弦脉,症状特点是痫瘛筋挛;肝肾心肺经气失和,见大、急、搏、滑脉,症状特点是疝;肠澼有五种,脉象各不同,要辩证;偏枯脉象“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最后种种死脉:浮合、火薪然、如散叶、如省客、如丸泥等。(对死脉的形容,让我感受到现代人感知觉太迟钝了,就对脉的体验就能有这么丰富的感受。)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6 2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周

本周任务:脉解篇第四十九、刺要论篇第五十

一、脉解篇第四十九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脽[shuí]——臀部。
俳[féi]——病废,瘫痪。
洒洒[xiǎn]——寒栗貌。
属[zhǔ]——连接。
邑[yì]——通“悒”。不适貌。
㿗[tuí]疝——疝气的一种。

(三)翻译
太阳经有所谓的腰臀肿胀疼痛病,是因为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所以说正月太阳寅。正月阳气生发在上,但此时阴寒之气尚盛,阳气还不能按照自己应有的位次而逐渐旺盛,所以发生了腰臀肿胀疼痛。有病阳气偏虚而为跛足的,是因为正月阳气使冰冻消散,地气随之而出。所谓的偏虚,是因为冬寒之气使体内阳气颇感不足,所以阳气偏虚一侧,发生跛足。所谓头项强硬牵引及背之病,是因为阳气骤然上升,互相争扰,所以强硬牵引向上。所谓的耳鸣,是因为阳气使自然界万物生长旺盛,向上而活跃,人体阳气也是如此,阳气盛于上,所以发生了耳鸣。所谓阳气亢盛则发生癫狂之病,是因为阳气集中于上部,阴气滞留在下部,下虚而上实,所以发生癫狂之病。所谓气逆上浮而耳聋,是因为阳气亢盛于上所致。所谓阳气入内而音哑不能言语,是因为阳气由盛转变,故致音哑不能言。色欲过度,精气内耗而厥逆,就会发生不能说话、四肢瘫痪的瘖痱病,这是肾虚,少阴经气不能布散而导致厥逆。

少阳经所谓的心胁疼痛,是因为少阳旺于九月,月建在戌,少阳之脉散络心包,故为心之表,九月阳气将尽,而阴气始盛,所以心胁疼痛。所谓的“不可反侧”,是因为此时阴气渐盛,万物开始收藏,万物收藏则静而不动,少阳经气应之,所以不能转侧。所谓的“甚则跃”,是因九月万物都衰退,草木凋零,人身之阳气也由表入里,阴气盛而阳气趋于下部活动,所以容易跌倒。

阳明经有所谓的恶寒战栗,是因为阳明旺于五月而月建在午,五月是阳气极盛而阴气始生,阳气旺盛并有阴气相加,所以恶寒战栗。所谓胫肿而股不收,是因为五月阳盛极而阴始生,五月阳气由盛转衰,初生的阴气上升,与阳气相争,使阳明经气不和,所以小腿肿而大腿弛缓无力。所谓的气逆喘息而为水肿,是因为阴气自下而又上升,阴气上则水邪也随之上行,停聚在脏腑之间,所以形成水肿。所谓的胸痛少气,是因为水气停聚在脏腑之间,水属阴气,阴气在内,所以发生胸痛呼吸气短。所谓的病甚则厥逆,厌恶见人与火光,听到木击音就惊惕不安,是因为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不相协调,所以惊惕不安。所谓的欲独闭户牗而处,是因为阴阳之气相搏靠近,结果阳气衰而阴气盛,阴主静,所以喜欢关闭门窗而独居。所谓的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是因为阴阳二气反复交争,向外并于阳经,使阳气盛,致使病人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所谓的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是因为阳明经的邪气上逆,邪气上入于本经的细小络脉及太阴之脉,则头痛鼻塞、腹部肿胀。

太阴经所谓的病胀,是因为太阴旺于十一月,月建在子,十一月为万物收藏之季,若阴邪循脾经入腹潜藏,就会腹部胀满。所谓的上走心为噫,是因为阴邪盛,邪气向上侵入足阳明经,而足阳明经之经别络属于心,阴气上犯心脏,所以嗳气。所谓的食则呕,是因为进食过多,胃中盛满,不能消化而向上泛溢,所以呕吐。所谓的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是因为十一月阴气由盛转衰,阳气将要发动,腹中阴邪随大便与矢气下行,所以病人得后与气,感到舒服,好像病情大大衰减了一样。

少阴经所谓的腰痛,是因为少阴旺于七月,月建在申,七月为万物阳气开始下降,人体与时令之气相应,阳气减损,所以腰痛。所谓的呕咳上气喘,是因为阴气盛于下,阳气浮越在上而无所依附,所以呕吐、咳嗽、气逆喘息。所谓的身体不适而不能久立久坐,起身则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是因为天地万物阴阳二气交替不定,尚未稳定,此时秋天肃杀之气已经降临,微霜开始下降而克伐万物,人体阴阳之气被伐而衰减,所以视物不清、目无所见。所谓的少气善怒,是因为少阳经脉之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能正常疏泄,阳气不得外出,肝气郁结不疏,所以容易发怒,易怒这种病名叫煎厥。所谓的恐如人将捕之,是因为秋天万物尚未尽衰,阴气初生而阳气入内,阴阳相搏,所以恐惧不安。所谓的恶闻食臭,是因为胃气衰败,所以厌闻食物气味。所谓的面黑如地色,是因为秋气肃杀,耗夺内脏精气,肾精不足,所以面色变黑。所谓的咳则有血,是因为上部的阳络损伤,虽然阳气还没有充满于上,但血液充盈以致脉满,脉满所以咳嗽,鼻中出血。

厥阴经的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是因为厥阴旺于三月,月建在辰,三月为阳气方长,阴气未尽的阳中之阴,阴邪积聚在内,循厥阴肝经逆行致病,所以㿗疝、少腹肿胀。所谓的腰脊痛不可以俯仰,是因为三月阳气开始鼓动振发,万物荣华茂盛,但由于阴气未尽,阳气尚被阴气压抑不能温养,所以腰脊疼痛而不能俯仰。所谓的㿗癃疝肤胀,是因为阴邪尚盛而致厥阴经脉闭塞不通,所以前阴肿痛、不得小便、肌肤肿胀。所谓的嗌干热中,是因为阴阳相争而致内热,所以咽喉发干。

(四)心得
本篇从自然界四时六气的阴阳盛衰来解释人体三阴三阳病变表现,基本都是经脉的阴阳偏盛偏衰造成的。这是头脑里的总结,其实并没有读懂,没读懂的意思是头脑里的逻辑没捋清。但结合自己身体的感受,却有些体会,对阴阳二气的存在不再存疑。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刺要论篇第五十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浮沉——病位的浅深。浮,在表。沉,在里。
泝[sù]泝然——形容怕冷。泝,同“溯”,逆流而上。
销铄——久病消瘦。
解[xiè]㑊[yì]——懈怠无力。解,通“懈”。

(三)翻译
黄帝问:希望听听针刺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刺法有浅刺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而不能违背这一准则。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反而会使在表的气血壅滞,壅滞则病邪乘机深入。因此,针刺深浅不适合,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扰乱五脏功能,继而发生大病。所以说:疾病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因此,刺毫毛腠理,不要伤及皮肤,皮肤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肺脏功能,肺伤到秋天,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肌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脾脏功能,脾伤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会腹胀烦满,不思饮食。刺肌肉,不要伤及血脉,血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心脏功能,心伤到夏天,易患心痛。刺血脉,不要伤及筋脉,筋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肝脏功能,肝伤到春天,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刺筋,不要伤及骨,骨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肾脏功能,肾伤到冬天,易患肿胀、腰痛。刺骨,不要伤髓,髓伤则消减,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身体懈怠,无力举动。

(四)心得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病的浮沉对应刺的浅深,是动的、灵活的,但“无过其道”的道,就把这个动的灵活囊括起来了,而成为刺的“要”。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8: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1-4 18:32 编辑

第二十周

本周任务:刺齐论篇第五十一、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一、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齐——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下面的直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

(三)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听针刺浅深的不同要求。
岐伯回答说:刺骨,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脉;刺脉,不要损伤皮肤;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刺肌肉,不要损伤筋;刺筋,不要损伤骨。
黄帝说:我不懂其中的道理,希望能听听解释。
岐伯说:所谓刺骨不要伤筋,是说要刺至骨的,不可以仅刺到筋而未达骨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筋不要伤肌肉,是说要刺至筋的,不可在仅刺到肌肉而未达筋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出;刺肌肉不要伤脉,是说要刺至肌肉深部的,不可在仅刺到脉而未达肌肉深部时,就停针拔去;刺脉不要伤皮肤,是说要刺至脉的,不可在仅刺到皮肤而未达脉的深度时,就停针拔去。所谓针刺皮肤不要伤肌肉,是说病在皮肤之中,针就刺至皮肤,不要刺伤肌肉;刺肌肉不要伤筋,是说针只能刺至肌肉,太过就会伤筋;刺筋不要伤骨,是说针只能刺至筋,太过就会伤骨。这些是说若针刺深浅不当,造成的反常情况。

(四)心得
《刺要》篇主要讲针刺浅深的重要性,《刺齐》篇主要讲针刺浅深的方法要领,针刺的深浅都是有限度的,都要刺在这个限度内,而为齐。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禁——禁,篆文=(林,林野、苑囿)+(示,使看得清楚、警示),表示警告不可砍伐、狩猎。造字本义:动词,出于对皇家苑囿或特殊林园的保护,而戒阻砍伐或行猎。
伛[yǔ]——曲(背);弯(腰)。
腨[shuàn]——指承筋穴。属足太阳膀胱经。

(三)翻译
黄帝问说:希望听听人体禁刺的部位有多少。
岐伯回答说:内脏的要害之处,不能不详细审察。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大约一日即死,其变态为嗳气。刺中肝脏,大约五日即死,其变态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大约六日即死,其变态为打喷嚏。刺中肺脏,大约三日即死,其变态为咳嗽。刺中脾脏,大约十日即死,其变态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大约一日半即死,其变态为呕吐。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有两目失明的不幸。针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的廉泉穴,中经脉太深,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误刺足下布散的络脉,淤血内留而不出,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误伤经脉,若淤血留着不去,就会肿伤,牵扯鼠蹊作痛。针刺脊柱间隙,误伤了脊髓,会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烂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会使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不要针刺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逆乱。不要针刺正在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不要针刺过度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饱食的人,不要针刺过分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正受到极大惊吓的人。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耳聋。刺膝髋部,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阴经脉,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语言困难。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会致气喘上逆、仰面呼吸。针刺肘弯处太深,气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如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

(四)心得
五脏为人体最大的要害部位,经络也有要害之处,不可妄刺,需进针谨慎。病人大醉、大怒、大劳、新饱、大饥、大渴、大惊,都不能行针。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三、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

(三)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听有关虚实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壮实;气不足的,形体也虚弱。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盛,纳谷少的气虚。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象搏大而有力的,是血液充盛;脉象搏小而细弱的,是血液不足。这是正常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黄帝问:反常现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气盛而身体反觉寒冷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气虚而身体反感发热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虽多而气不足的,这是反常现象;饮食少而气反盛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搏大而血反少的,这是反常现象;脉象细小而血反多的,这是反常现象。

气旺盛而身寒冷,是感受了寒邪。气不足而身发热,是感受了暑热。饮食虽多而气反少的,是失血或湿邪聚集下部。饮食虽少而气反盛的,是邪气在胃和肺。脉象细小而血多,是饮酒过度而中焦有热。脉象盛大而血少,是由于风邪侵入脉中,而且不进汤水。

实证,是由于邪气侵入人体。虚证,是由于正气外泄。气实的多见热象。气虚的多见寒象。针刺治疗实证,出针后左手不要按闭针孔,使邪气外泄。治疗虚证,出针后左手随即闭合针孔,使正气不得外散。

(四)心得
辨明气血虚实,而用或补或泻之刺法,是针刺之志(追求的目标)。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四、针解篇第五十四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解——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解,甲骨文=(双手,抓持)+(角,兽头上弯曲坚硬的自卫器官)+(牛,长角的动物),表示屠夫双手从牛的头上剖取牛角,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造字本义:动词,剖牛,取牛角。汉语中常“解剖”并用,“解”表示分割动物肢体,目的是化整为零;“剖”表示切开动物的胸腹,目的是进入内部观察。
菀陈——郁积已久的淤血。

(三)翻译
黄帝说:希望听到关于九针的解释和对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
岐伯说:针治虚证要用补法,是指针下出现热感,正气实才有热感。针刺实证要用泻法,是指针下出现凉感,邪气虚才有凉感。“菀陈则除之”是指放出恶血。“邪胜则虚之”,是指出针以后,不要按闭针孔而应使邪气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说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这样正气就不致外泄;所谓“疾而徐则虚”,就是说迅速地出针,出针后,缓慢按闭针孔,这样就可使邪气得以外散。这里所说的虚实,是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的多少而言。如果凉感或热感似有似无,那么疾病的虚实就难以断定了。审察疾病的先后,是要认识疾病的标与本。掌握疾病的虚实,医工应该恪守针法,不发生错误。假如似得似失无定,那就是背离了治疗法则。九针能够巧妙地解决疾病的虚实,因为九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证。掌握补泻的时机,是指用针应该与气的开阖相配合。所谓“九针之名,各不同形”,是指根据九针的不同形制就能够完全发挥或补或泻的作用。

所谓“刺实须其虚”,是说留针以待阴气大来,针下有凉的感觉,然后去针;“刺虚须其实”,是说应该待阳气大来,针下有热的感觉,然后去针。所谓“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是说不要轻率地改变手法。所谓“深浅在志”,是要求搞清楚疾病的或内或外。所谓“近远如一”,是说不论病变深浅,候气之法是相同的。所谓“如临深渊”,是说不能懈怠大意。所谓“手如握虎”,是说行针需要坚定有力。所谓“神无营于众物”,是说应平心静气地观察病人,不左右张望。所谓“义无邪下”,是说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所谓“必正其神”,是说需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容易运行。

所谓的三里穴在膝下外侧三寸处,所谓的“跗之”是说重按三里穴则足跗上动脉停止跳动,所以说“举膝分易见”。上巨虚穴,当举足取之,在胫骨外侧独自下陷处。下巨虚穴,则在陷中的下部。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在上与天地四时阴阳相应,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使其能流传后世,作为治病的准则。
岐伯说:天地之至数,一至九的配属是,一配天、二配地、三配人、四配时、五配音、六配律、七配星、八配风、九配野,人的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所以有九针之名。具体地说来,人的皮肤与天相应,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与地相应,如同敦厚的地;人的血脉与人相应,其盛衰如同人的壮老;人的筋与时相应,其在各部分不同的功用如同四时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如同五音清浊各异;人的充满阴阳之气的脏腑与六律相应,如同六律各有调节的情况;人的牙齿面目与星相应,其排列如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之气与风相应,像自然界的风一样往复流动;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与野相应,像九野分布大地一样。所以第一种针法刺皮,第二种针法刺肌肉,第三种针法刺脉,第四种针法刺筋,第五种针法刺骨,第六种针法调和阴阳,第七种针法补益精气,第八种针法驱除风邪,第九种针法疏通九窍,以应三百六十五节之气。这就是说九针各有它独特的功能。人的心意,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的正气,像天一样运行不息;人的发齿耳目,像五音六律一样有条不紊;人的血气阴阳经脉,如同生化万物的大地;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

(四)心得
人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运行相应,针刺手法与针刺时的注意事宜,都与宇宙的运行法规一致,虚就补,实就泻,志坚神正,阴阳相应。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五、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髂[qià]——髂骨,位于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左右各一,上缘略呈弓形,下缘与耻骨、坐骨相连而形成髋骨。
髎[liáo]——中医指骨节间的空隙,多用于穴位名。
髁[kē]——骨头上的突起,多在骨头的两端。

(三)翻译
精通针术的医家的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给他用针治疗,刺至骨,病愈停针。针刺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皮肤为针刺出入必经之路,更要注意勿使受损。
阳刺法是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病。如病邪深入抟聚内脏,应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逼五脏,应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逼脏所以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气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退去,就应停针。针刺的要领,是出针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小的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到达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聚,针刺腹部皮肉丰厚以下的部位,直到少腹为止;再针夹脊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而病愈。
病在少腹,腹痛而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疝,是感受寒邪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的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有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注意不能刺中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所伤。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多下针而且深刻,以有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这类的病变。待各分肉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愈,可以停针。

病在骨,骨重肢体不能抬举,骨髓深处酸痛,感到有寒气,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有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或寒或热,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用针刺泻除脉中的邪气,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不及时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癫病。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如不发冷的,用针刺调治,病愈停针。

因风患病,出现或寒或热,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仍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才停针。

(四)心得
本篇讲了头痛、寒热、痈肿、少腹有积等病证的具体的针治方法,具体讨论了针刺的部位、深浅、次数、疗程的长短。那么这些针治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呢?当这个问题提出后,我发现这绝对不是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也不是我们日常观察的对象,心志思范围不够。我认为这是我读《素问》的目标,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0 18: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1-10 18:34 编辑

第二十一周

本周任务: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经纪——经络纵行者为经,横行者为纪。
泝[sù]然——怕冷恶寒貌。泝,同“溯”,逆流而上。
烁——通“铄”,削弱。
䐃[jùn]——肌肉突起之处。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经络的分布有纵有横,筋脉的分布有结有络,骨胳也各有长短大小。它们所发生的疾病各不相同,这就要从皮肤的分部上来区别病变的左右上下,属阴属阳,疾病的开始和预后,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要知道皮肤的分属部位,是以经脉循行于皮肤的部位为依据的,各经都是如此。

阳明经的阳络,名叫“害蜚”,手足阳明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阳明经的络脉。若络脉中多见青色,为痛证;多见黑色,为痹证;多见黄赤色,为热证;多见白色,为寒证;五色同时出现,为属寒热错杂之证。络脉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属阳主外,经脉属阴主内。

少阳经的阳络,名叫“枢持”,手足少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络脉为阳,邪气由络脉内入经脉,所以说“在阳者主内”,经脉属阴,邪气由经脉出而传入内脏,所以说“在阴者主出,以渗于内”,各经都是如此。

太阳经的阳络,名叫“关枢”,手足太阳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太阳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少阴经的阴络,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是少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邪气传入经脉,是从属阳的络脉传到经脉的;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传入骨。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的浮络,都是厥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

太阴经的阴络,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都是一样。观察其所属皮部中的浮络,都属于太阴经的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本经。大凡十二经的络脉在皮肤上的分布部位,就是十二皮部。

所以,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先从皮毛开始的。病邪侵袭皮毛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进入络脉,滞留而不去则向内传入经脉,仍滞留而不去,则传入六腑,聚集在肠胃。病邪开始从皮毛侵入时,病人感到恶寒,毫毛竖起,腠理开张;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而色泽改变;病邪侵入经脉时,则经气已虚,邪气内陷;若病邪留滞于筋骨之间,寒邪盛则筋脉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则筋脉弛纵,骨软无力,肌肉消瘦败坏,毛发枯瘁脱落。

黄帝问:夫子所说的十二皮部,它们发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犯皮肤,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邪气因而侵入络脉,络脉为邪气充满则传入经脉;经脉的邪气盛满,则内传滞留在腑脏。所以皮肤上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如有病变却不予治疗,邪气就会沿经络内传脏腑,以致发生大病。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脏腑在内,皮肉在外,而经络介于其间。脏腑之血气可由经络而达于皮肉,而六淫邪气也可由经络自表而及于里,所以知道经络在皮肤上的分布,就能知道脏腑气血的盛衰情况,而能及时治疗,防大病发生。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络之阴阳——即阴络、阳络。深在的络脉为阴络,浅在的络脉为阳络。
淖[nào]泽——滑利。

(三)翻译
黄帝问说:络脉显现于外,它的五色各不相同,有青、有黄、有赤、有白、有黑之异,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说:经脉的颜色恒常不变,而络脉没有常色,容易变化。
黄帝问说:经脉的常色是怎样的?
岐伯说:心主赤、肺主白、肝主青、脾主黄、肾主黑,都与其所属经脉的颜色相应。
黄帝问:阴络与阳络也和其经脉的颜色相应吗?
岐伯说:阴络的颜色与其经脉相应,阳络的颜色则变化无常,随着四时的转移而变化。寒气多则气血运行凝涩迟滞;气血运行凝涩迟滞,因而多见青黑之色;热气多则气血运行滑利急速;气血运行滑利急速,因而多见黄赤之色。这些都是正常的色泽变化,称为无病。如果五色全部显现,是寒热错杂之证。
黄帝说:讲得好!

(四)心得
经脉与五脏相通连,其色泽与五脏色相应。络脉虽与经脉相通,但络脉之较浅者(阳络)的色泽变化,往往随四时寒暑的变迁而变化,不象阴络那样与经脉主色相应。如果五色全部显现,是寒热错杂之证。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4 20: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1-16 14:19 编辑

第二十二周

本周任务: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穴——穴,甲骨文=(是“厓”或“石”的省略)+(是“厓”或“石”的省略),表示巨石相向成拱。篆文写成屋形,表示远古先民以穴为屋。造字本义:名词,两块相向的石崖所构成的石洞,即巨岩中的洞窟。
(月吕)[lǚ]——同“膂”,脊骨。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人身有三百六十五个腧穴,与一年的日数相应,但不知具体所在,希望详尽地听听。
岐伯稽首再拜回答说:这是非常深奥的问题啊!如果不是圣帝,谁肯深究这些道理呢!因而请让我详尽地讲讲气穴的部位所在。
黄帝恭敬而谦逊地说:夫子以大道开导我,虽然眼睛尚未看见具体部位,耳朵尚未听到具体数目,却已有耳聪目明,心领神会了。
岐伯说: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易语,良马易御”啊!
黄帝说:我并不是易语的圣人。世人常言,真数能开启人的思路,现在我所询问的就是气穴的真数,主要是为了记性蒙昧,解除疑惑,还谈不上讨论更精深的道理。不过我希望先生能详尽全面地说明气穴的部位,使我了解它的道理。请让我把它收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妄传他人。

岐伯再拜后回答说:臣请谈谈这个问题。背与心胸部相互牵引而疼痛,其治法是取天突穴与中枢穴,以及上纪穴。上纪就是中脘穴,下纪就是关元穴。背与胸部的经脉斜系着前后左右,所以其一病就表现为前胸与后背牵引疼痛而涩滞,胸胁疼痛,呼吸不利,不能平卧,上气喘急,呼吸短促,或一侧偏痛,经脉满起,这是因为其脉斜出于尻部,连络胸胁,散布于心而贯穿膈,上肩与天突相会;又向下斜行到肩,交会于背部十椎之下的原因。

脏俞,有五十个穴位;腑俞,有七十二个穴位;热俞,有五十九个穴位;水俞,有五十七个穴位;在头部有五行,每行五穴,五五共二十五穴;脊椎两侧各有五脏俞五穴,左右共有十穴;大椎之上两侧各有大杼穴一个,共二穴;瞳子髎、浮白二穴,左右共四穴;环跳二穴;犊鼻二穴;听宫二穴;攒竹二穴;完骨二穴;风府一穴;窍阴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颊车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井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哑门一穴;神阙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阳辅二穴;解溪二穴;照海、申脉共四穴;治水之俞在诸经分肉之间;治热之俞在经气聚会之处;治寒热之俞在两骸厌中有二穴;大禁之穴五里,禁二十五刺,位置在天府穴下五寸处。以上三百六十五穴,就是针刺时所选取的穴位。

黄帝说:我已经知道气穴的部位,就是行针的处所,还想了解孙络、谿谷也各有相应吗?
岐伯说:孙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孙络可以疏散邪气,通畅营卫。如果邪气侵入人体,造成营收稽留,卫气外散,营血内溢,使卫气耗竭而营血淤留,则在外发热,在内少气。应迅速用针刺泻去邪气,不要耽误,以通达营卫,只要见到有营血稽留,就应施针刺泻,不必问其是否为穴会所在。

黄帝说:讲得很对!希望听听谿谷的会合。
岐伯说:肌肉的大会舍处是谷,肌肉的小会合处是谿。分肉之间,谿谷会合之处,可以通行营卫,聚会宗气。如果邪气盛溢而正气壅塞,脉络发热而肌肉腐败,营卫运行不畅,必将形成痈脓,在内消烁骨髓,在外破溃䐃肉,如果邪留关节,必将使筋骨败坏。如果寒邪蓄积留滞,营卫不能循行其所,使筋脉肌肉卷缩,肋肘不能伸展,在内发为骨痹,在外表现为麻木不仁,这是正气不足,大寒留滞于谿谷所致。谿谷与三百六十五穴相会,也与一岁相应。如果从小痹之证发展传变,邪气随络脉往来不定,微针可以达到,方法与刺孙络之法相同。

黄帝于是避开左右,起身再拜说:今日承蒙夫子你启发,消除了我的蒙昧疑惑,我将把这些理论藏在金匮之中,不轻易拿出来。于是储藏在金兰之室,署名为《气穴所在》。
岐伯说:孙络之脉从经脉别出,其血盛而应当用泻法的,亦从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脉,进而传注到十二络脉,而不限于十四络脉的范围,若要从内驱散病邪,可取五脏的经脉泻之。

(四)心得
人体全身之“腧穴”皆为经气出入之所,穴是石洞石窟,所以腧穴也叫气穴,气穴成为了经气运行的实体,如燃气管网,看不到气,但看得到这个管网。这个管网站点的设置,与一年的日数相应,所以日子不能一天一天地过好,蝇营狗苟,管网堵塞,就会生病。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府——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接。府,金文=(屋顶,代房屋)+(付,交接)+(貝,财宝),表示交接财宝的房屋。有的金文用“入”(进账)代替“貝”,表示“府”是古代的财务管理处。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貝”,明确“府”的建筑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官方藏放财宝的建筑,国库。
髃[yú]——指肩的前部。
龂[yín]——同“龈”。

(三)翻译
足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七十八个腧穴:两眉头陷中各一穴,自眉头上行入发至前顶穴,其中有神庭、上星、囟会三穴,共长三寸半,前顶居中央一行,两旁各分两行,共五行,中行与外行相距三寸,浮于头部的脉气,运行在头皮间的共五行,每行五穴,五五二十五穴,在颈项大筋两旁各有一穴,两侧风府穴旁边各有一穴,从大椎循脊柱下行至尾骶,有二十一节,其中的十五个椎间,左右各有一穴,五脏的腧穴左右各有五个,六腑的腧穴左右各有六个,从委中穴以下到足小趾旁,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足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二个腧穴:两头角上各有二穴;从眼睛直上发际内,左右各有五穴;耳前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前角下左右各有一次;鬓发下左右有一穴;客主人穴左右各一穴;耳后陷中各有一穴;下关穴左右各一穴;耳下牙车之后左右各有一穴;缺盆穴左右各一;腋下三寸,从胁下至胠,八肋之间,各有一穴;髀枢中左右各有一穴;从膝下到足小趾侧的次趾,左右足各有六个腧穴。

足阳明经脉之气通达的有六十八个腧穴:额颅发际旁左右各有三穴;颧骨骨空中左右各有一穴;大迎穴在下颔骨骨空陷中左右各一穴;人迎穴左右各一穴;缺盆外骨空陷中左右各有一穴;胸膺部每肋间左右各有一穴;夹鸠尾穴之外,正当乳下三寸,夹胃脘左右各有五穴;夹脐旁开三寸,左右各有三穴;夹脐,下二寸,左右各有三穴;气街穴在脉动处左右各一穴;左右伏菟穴上各有一穴;左右足三里穴以下到足中趾,各有八腧穴,分布于一定的孔穴之中。

手太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六个腧穴:目内眦左右各有一穴,目外眦左右各有一穴,颧骨下左右各有一穴,耳廓上左右各有一穴,耳中左右各有一穴,巨骨穴左右各一,曲腋上左右各有一穴,柱骨穴的上陷中左右各有一穴,天窗穴上四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解部左右各有一穴,肩解下三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端,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阳阴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鼻孔外侧及项部左右各有二穴;大迎穴在下颌骨空中左右各一;项肩相会之处,左右各有一穴;肩臂相会之处,左右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大指侧的次指间,左右手各有六个腧穴。

手少阳经脉之气通达的有三十二个腧穴:鼽骨之下左右各有一穴,眉后左右各有一穴,头角上左右各有一穴,耳后完骨下左右各有一穴,项中足太阳经之前左右各有一穴,夹扶突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左右各有一穴,肩贞穴下三寸,其间左右各有一穴,肘部以下到手小指侧的次指端,左右各有六个腧穴。

督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项部中央有二穴,前发际向后,中行有八穴,面部中央有三穴,大椎以下到尻尾及尻尾两旁有十五穴。从大椎到尾骶共二十一节,这是计算脊椎骨的方法。

任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八个腧穴:喉中央有二穴,胸膺骨陷中每陷各有一穴,鸠尾下三寸处是上脘穴,上脘穴至脐中央相距五寸,脐中央至横骨毛际相距六寸半,每寸各有一穴,共十四穴,这是腹部取穴的方法。下部前后二阴之间有一穴,两目下各有一穴,下唇下有一穴,龈交穴一个。

冲脉之气通达的有二十二个腧穴:夹鸠尾两旁各横开半寸,向下到脐有六穴,每穴相距一寸,夹脐两旁各横开五分,向下至横骨有五穴,每穴相距一寸,这是腹部经脉取穴的方法。

足少阴经脉之气通达于舌以下的有二穴,厥阴经脉在毛际中左右各有一急脉穴,手少阴经脉左右各有一阴郄穴,阴蹻、阳蹻脉各有一穴。手足鱼际皆为经脉之气通达的部位。以上共计三百六十五穴。

(四)心得
府是交接财宝的房屋,气府就是经脉之气交接的地方,有的在本经交接,有的在他经交接。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5 12: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1-11-25 14:56 编辑

第二十三周

本周任务:骨空论第六十、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一、骨空论第六十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譩譆[yī xī]——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等。
厌[yā]——厌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压、压迫,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压”。
䏚[miǎo]络——胁肋下虚软处的络脉。
髆[bó]——肩。
膂[lǚ]——脊梁骨。
淫泺[luò]——酸痛无力。

(三)翻译
黄帝问:我听说风邪是诸多疾病的始因,怎么用针法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风邪从外侵入,使人寒战,出汗,头痛,身体沉重,恶寒,治疗取风府穴,以调和其阴阳。正气不足用补法,邪气有余用泻法。
如果大风之邪侵入颈项而致疼痛,刺风府穴,风府穴在椎骨第一节的上面。大风之邪而致汗出,灸譩譆,譩譆穴在背部第六椎下两旁距脊各三寸之处,用手按压,使病人感觉疼痛而呼出“譩譆”之声,譩譆穴就在指下痛处。

迎风怕风的,刺眉毛攒竹穴。失枕的,取肩上横骨之间穴位治疗。臂痛如折的,使病人曲臂,取两肘尖相合在一处的姿势,然后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线,正当脊部中央的部位,给以灸治。
从䏚络季胁,牵引到少腹痛胀的,刺譩譆穴。
腰痛而不能转侧动摇,痛引筋脉挛急,下连睾丸,刺八髎穴与疼痛处,八髎穴在腰尻骨间孔隙中。
瘰疬寒热往来,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侧骨与骨之间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侧的孔穴,使患者弯腰,成敬拜的体位;取足心涌泉穴时,使患者成跪的姿势。

任脉经发源于中极穴的下面,而上行经过毛际到腹部,再上行通过关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颐,循行于面部而进入两目中。冲脉经发源于气街穴,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脉经的病变,在男子是腹内结为七疝,在女子是带下和积聚之病。冲脉经的病变,是气逆上冲,腹中拘急疼痛。

督脉的病变,可以脊柱强硬反折。督脉起于小腹之下的横骨中央。女子入内系于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其络脉循着阴户会合于会阴部,再分绕于肛门的后面,再分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中的络脉会合。与足少阴经相合上行经股内后面,贯穿脊柱,连属于肾脏,与足太阳经共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部,左右交会于巅顶,向上入内联络于脑,从脑还出,分别左右,经项下行,循行于脊髆内,夹脊抵达腰中,入内循膂,络于肾。其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与女子相同。其从小腹直上的,穿过脐中央,向上贯穿心脏,进入喉中,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上行系于两目中央之下。督脉的病变,证见气从小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其在女子则为不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督脉生病治疗督脉,轻者取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取治在脐下的阴变穴。

病人气逆喘鸣有声的,治疗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咽喉的,治疗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跛足,膝关节能伸不能屈,治疗取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环跳穴。站立时骨散如解,治疗取膝关节处的经穴。膝痛,牵引拇趾,治疗取膝弯处的委中穴。坐下而膝痛,像有东西潜伏其中的,治疗取承扶穴。膝痛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背部的经穴。如疼痛连及胫骨如同折断似的,治疗取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别取太阳经和少阴经的荥穴。膝胫部酸痛无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辅骨之上,横骨之下叫“楗”;侠髋骨两侧环跳穴处叫“机”;膝部的关节叫“骸关”;夹膝两旁的高骨叫“连骸”;连骸下面叫“辅骨”;辅骨上面的膝弯叫“腘”;腘上面就是“骸关”;头后项部的横骨叫“枕骨”。

治水之腧穴有五十七个: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两行,每行各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内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空在脑后分为三处,都在颅骨边际锐骨的下面,一在龈基的下面,一在项后正中的复骨下面,一在脊骨上孔的风府穴上面;脊骨下孔在尻骨下面,还有几个髓孔在面部侠鼻两旁,有的骨孔在口唇下方与两肩相平的部位;两肩膊骨孔在肩膊中的外侧,臂骨的骨孔在臂骨的外侧,距离手腕四寸两骨的空隙之间;股骨上面的骨孔在股骨外侧,膝上四寸处;䯒骨的骨孔在辅骨的上端,股际的骨孔在阴毛中的动脉下面;尻骨的骨孔在髀骨之后,距离四寸处。扁骨有渗灌的纹理聚合,没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有血脉渗灌的纹理,没有骨孔。

灸寒热证的方法是,先灸项后的大椎穴,根据病人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其次灸尾骶骨的尾闾穴,也是以年龄决定艾灸的壮数。观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举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即肩髃穴用灸法,两侧的季胁之间的京门穴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绝骨穴处用灸法,足小趾与次趾之间的侠谿穴用灸法,腨下凹陷处的承山穴用灸法,外踝后方的昆仑穴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坚硬如筋处用灸法,胸膺中陷骨间的天突穴用灸法,手腕部的横骨之下的大陵穴用灸法,脐下三寸的关元穴用灸法,阴毛边缘动脉处的气冲穴用灸法,膝下三寸的两筋间的三里穴用灸法,足阳明经所行足跗上动脉的冲阳穴用灸法,头顶上的百会穴也可用灸法。犬咬伤的地方先灸三壮,再按治犬伤病法灸治。以上灸治寒热证的部位共二十九处。因伤食而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须仔细观察其经脉移行到络脉的地方,多刺其腧穴,同时再用药物调治。

(四)心得
本篇读了几遍,只接收到了用针刺治疗上气、下肢疼痛、水病等病的方法,以及寒热、犬咬、伤食等病的灸治方法。
可是为什么把这些病症的治疗方法合成一篇呢,还有个关键词为骨空?对穴位及经络并不熟悉的情况下,这些病症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共性,而就无法理解。
当看到一篇文献上如此解释,就明白了:“骨空”骨节间之孔穴也。骨为肾所主,故全篇以发挥少阴肾之气布于骨孔为主,其与太阳经相表里,病则邪从太阳经之孔穴而入;肾主水,骨为全身关节,病则水不行而关节废;肾藏精,髓充骨,病则骨髓空而寒热起。
还是涉及到和合。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二、水热穴论第六十一

(一)抄写原文
  

(二)查字正音
胕[fú]——浮肿。
鼽衄[qiú nǜ]——指鼻出血和流清涕。
髃[yú]——中医指肩的前部。

(三)翻译
黄帝问:少阴为什么主肾?肾又为什么主水?
岐伯回答说:肾为至阴之脏,至阴之脏水气最盛,肺属太阴之脏,少阴属肾脉而旺于冬季,所以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在肾,其标末在肺,肺肾两脏都能积聚水液而为病。
黄帝问:肾为什么能积聚水液而生病呢?
岐伯说:肾是胃的关门,关门不通畅,水液就要聚集而生病了。水液上下泛滥于皮肤,所以形成浮肿。浮肿是水液积聚而生的病。

黄帝问:各种水病都是由肾而生成的吗?
岐伯说:肾属阴脏,水气由下而向上蔓延的属于肾病而生成的水液,所以叫至阴。自逞勇力而劳动或房事太过,则汗出于肾,出汗时又遇到风邪,风邪从开张之腠理侵入,向内不能进入脏腑,向外也不能从皮肤泄越,于是滞留在玄府之中,窜行皮肤之内,传变成为浮肿病。此病之本在于肾,病名叫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汗孔。

黄帝问:治疗水病的腧穴有五十七个,它们属哪脏所主?
岐伯说:肾腧五十七个穴位,是阴气积聚之处,也是水液从此出入之处。尻骨之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这些是肾的腧穴。所以水病表现在下部则为浮肿、腹部胀大,表现在上部则为呼吸急促、不能平卧,这是肺肾标本同病。所以肺病表现为呼吸急促,肾病表现为水肿,肺病还表现为气逆、不得平卧,肺病与肾病的表现虽不相同,但二者之间相互输应、相互影响。这是因为水气停留于两脏的缘故。伏兔上方各有两行,每行五个穴位,这里是肾气循行的重要道路。肾和肝、脾三条阴经所交结的地方在小腿上。足内踝上方各有一行,每行六个穴位,这是肾的经脉下行于脚的部分,名叫太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隐藏在人体下部或较深部的络脉之中,也是水液容易停聚的地方。

黄帝问:春天针刺,取络脉分肉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春天木气开始当令,肝气开始发生,肝气性质急躁,其变动像风一样迅疾,但是肝的经脉往往藏于深部,而春天风邪之气尚不太剧烈,不能深入经脉,所以只要浅刺络脉分肉之间就行了。

黄帝问:夏天针刺,取盛经分腠之间,为什么呢?
岐伯说:夏天火气开始当令,心气开始壮大,如果脉形瘦小而搏动气势较弱,是阳气流溢体表,热邪熏蒸分肉腠理,向内影响到经脉,所以针刺应当取盛经分腠。针刺只透过皮肤而病就退去,因为邪气居于浅表部位的缘故。所谓盛经,是指充盛、充足的阳脉。

黄帝问:秋天要取经穴和输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秋天金气开始当令,肺气开始收敛肃杀,金气渐旺逐步胜过火气,阳气处于合闭过程中,阴气刚胜过阳气,湿邪侵犯人体,阴气未至太盛,不能助湿邪深入,所以取阴经的“输穴”以泻阴湿之邪,取阳经的“合穴”以泻阳热之邪。由于阳气开始衰退而阴气未至太盛,所以不取“经穴”而取“合穴”。

黄帝问:冬天要取“井穴”和“荥穴”,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冬天水气开始当令,肾气开始闭藏,阳气已经衰少,阴气更加坚盛,太阳之气伏沉于下,阳脉消退,所以取阳经的“井穴”以降其阴逆之气,取阴经的“荥穴”以充实阳气。所以说:“冬取井荥,春不鼽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黄帝问:夫子说过治疗热病有五十九个腧穴,我已明其大概,但还不清楚这些腧穴的部位,希望听听它们的部位和治疗作用。
岐伯说:头上有五行,每行五个穴位,能发越诸阳经上逆的热邪。大杼、膺俞、缺盆、背俞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以泻除四肢的热邪。五脏的腧穴两傍各有五穴,这十个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共五十九个穴位,都在热邪所以部位的附近。
黄帝问:人伤于寒邪反而会变为热病,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

(四)心得
“本在肾,末在肺”是水肿病的病机。水病之本在肾,风邪也可成为水肿病的诱因。
水穴、热穴各有不同,但因寒气盛极,就会郁而发热,而一起讲解。

(五)朗读
已上传企业微信网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4 09:44 , Processed in 1.08083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