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睿涵

睿涵的《商君书》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8 11: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4-24 23:25 编辑

4.18.本周任务:
对  靳令十三、修权十四、徕民十五、赏刑十七
完成查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翻译、朗读通顺。简单心得。
靳令第十三
一抄写原文
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方。行治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十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求过不求善。故法立而不革,则显。民变诛,计变诛止。贵齐殊使,百都之尊爵厚禄以自伐。国无奸民,则都无奸市。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2.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国以功授官予爵,此谓以盛知谋,以盛勇战。以盛知谋,以盛勇战,其国必无敌。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致言。则君务于说言,官乱于治邪,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有失。守十者乱,守壹者治。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亡。民毕农,则国富。六虱不用,则后民毕竞劝而乐为主用,其竟内之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其次,为赏劝罚沮。其下,民恶之、忧之、羞之。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有饥寒死亡,不为利禄之故战,此亡国之俗也。
3.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且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是故,兴国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㪏bi 也,此谓以数治。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4.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其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重刑,明大制;不明者,六虱也。六虱成群,则民不用。是故,兴国罚行则民亲;赏行则民利。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5.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辅壹教。仁者,心之续也。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其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二查字正音1
jìn
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斧”的本字,表示锋刃尖锐的砍凿工具,兵器。靳,金文束,包裹衣,外套斤,砍凿兵器),表示包裹砍凿兵器的皮套。篆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束”,用“革”代替金文字形中的“衣”,明确斤套的“皮革”特征。造字本义:名词,包裹砍凿兵器的皮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靳,當膺也。从革,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靳,服马当胸的皮革。字形采用“革”作边旁,采用“斤”作声旁。


三翻译
1严格执行君主的法令,那么官府的政务便不会拖沓;执行法度公正,那么官吏中就没有邪恶之事发生。法度已经确定,就不应该用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空谈来妨碍法度。任用在农战中有功劳之人,那么民众就少说空话;任用所谓的仁义道德的善良人,那么民众就多喜欢空谈。推行法治在乡里决断政事,在五里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国家一定能称王天下,在十里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国家一定强大,隔夜才将事情处理好的国家会被削弱。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用奖赏激励民众去作战,追究过错而不追求良善。如果法度确立了而不更改,那么法度就彰显了。民众能明察惩罚的条例,他们盘算辨明法令的惩处,处罚也就停止了。贵族和平民虽然差使不同,但各都市尊贵的爵位和优厚的俸禄都要凭各自的功劳获得。国家没有犯法之民,那么都市中也没有违法之市。产品多,经商的人就多;农业生产松懈,邪恶的事就多,那么国家就会削弱。民众有多余的粮食,让民众用粮食换取官爵,官爵一定要靠边自己的实力获得,那么农民就不会懈怠。四寸长的竹管子如果没有底,一定总也装不满。授给官职、给予爵位,得到俸禄不靠功绩,那么赏赐就没有底了。
2.国家虽然贫穷却致力于作战,对国家有害的事就会在敌国发生,没有六种虱害,国家一定强大;国家虽然富足却不征战,苟且偷生的事就会在国内发生,有了六种虱害,国家就一定会被削弱。国家根据战功授官予爵,这就叫用众人的智慧谋划,用众人的勇力作战。用众人的智慧谋划,明智众人的能力作战,这样的国家一定无敌于天下。国家根据战功授给爵位,那么就会政务简明空谈减少,这就叫用政务繁多,空谈就会产生,这就叫腥政务招致政务,用空谈招致空谈。那么君主就会被空谈挤出去,这就是治理国家中所犯的错误。君主墨守儒家的仁义思想的,就会治理混乱;坚持让民众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的,国家就会治理好。法度已经确定,而喜欢任用六种虱害的国家就会灭亡。民众都会争相鼓励而愿被君主使用,国境内的民众都争着以从事农耕作战为荣,没有人认为这样做耻辱。稍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的行为是被奖赏所鼓励,被刑罚所阴止。再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以从事农战为讨厌的事,他们为此担心,以此为耻辱。他们修饰自己的外表而四处游说,以使君主的俸禄为耻辱,以此躲避农耕作战,同外国势力交往,这样,国家就危险了。。有人宁肯挨过饿死冻死,也不愿意为了利禄去作战,这是亡国的风气呀。
3.六种虱害:是礼、乐,是《诗》,《书》,是修善,是孝悌,是诚信,是贞廉,是仁、义、,是非兵,是羞战。国家有这十二种东西,君主就没有办法让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如果有这十二种思想的人结成群,这就叫君主的统治不能压服臣下,官府的治理不能压服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害压过了国家的政策
4.刑罚重奖赏少,这是君主爱护民众,民众就会为得到奖赏而拼死效力。奖赏重刑罚轻,这是君主不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为奖赏而拼死效力。爵位利禄出自两难自保了。刑罚重,能申明重要的法度;法度不严明,是因为有六种虱害。有六种虱害的思想的人成群,那么民众就会不被君主役使。因此兴盛的国家实行刑罚,那些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那么轻罪不会产生,重罪不会出现。这就叫以刑罚遏制犯罪,刑罚不用而大业可成。对重罪用轻刑,刑罚虽然经常经常使用而犯罪随之产生。这就叫刑罚招致犯罪,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落。
5.圣明的君主懂得事物的关键所在,所以他治理民众具有最关键的东西,所以掌握辅助引导民众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仁,是上下民心的连接。圣明的君主统治民众时,一定要让民众心悦诚服,所以能调动他们的力量。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德,所以说恩德产生于实力。只有圣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在天下施行仁义。
四心得体会

重刑少赏,国家才会强大。
赏罚分明,国君才能够得到民众的爱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16: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4-24 23:22 编辑

修权第十四
一抄写原文

1.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故明主任法。明主不蔽之谓明,欺之谓察。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2.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县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稀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稀也。夫倍未能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罢、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
3.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妨功。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天下,五霸以法正诸候,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4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du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二查安正音
蠹”是“螙”的异体字。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扎根于大地的树。螙,籀文木,树,即“蟲”),表示虫子蛀食树木,箭号形状表示虫子在向树心里上钻。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螙”字不流通时,篆文异体字再加“囗”(束)、加(结石疙瘩)另造“蠹”代替,表示虫子蛀食树木或捆绑堆积的柴禾,虫子蛀食后的垃圾在树木内部形成“结石”疙瘩,阻碍树木生长。造字本义:动词,虫子在树心蛀食,垃圾形成结石,阻碍树木生长。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篆文字形中的“木”形或“束”形消失。古籍多以“蠹”代替“螙”。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蠹,木中蟲。从䖵,橐聲。螙,蠹或从木,象蟲在木中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蠹,树心里的虫子。字形采用“䖵”作边旁,“橐”作声旁。“螙”,有的“蠹”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像虫在树心里的样子。


三释义
1.国家能够安定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树立的;权力,是君主独自控制的。君主不能掌握权力,国家会面临危机。君臣势弃法度只顾私利,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确职分,而不因为私利损害法度,那么国家就会安定。君主控制人民独掌权力就树立了威信。人民相信君主的赏赐,那么功业就能建成;相信君主的惩罚,那么犯罪就无由发生。只有贤明的君主才珍惜权力看重信用,而不因为私利损害法度。所以君主许下很多承诺而不能兑现赏赐,那么臣下就不会愿意为他所用;屡次颁布严厉的法令而不执行刑罚,那么民众就会轻视死刑。所有的奖赏,都是文治;惩罚,是武治。赏与罚,是法度的枢纽。所以贤明的君主是采用法制的。贤明的君主不被蒙蔽君主,百姓就不会欺骗君主。
2.世上治理国家的人,大多数都势弃了法度而听信私议,这是国家混乱的原因。先王设置衡器,确立了尺和寸,这些至今还沿用,是因为试题的标准明确。如果抛开衡器而判断轻重,废除尺寸而估计长短,即使估计的很准,商人也不会用这种办法,因为那样不精确。所以法度,就是国家的权衡。违背法度而采用个人意见,都是不懂事理。不用法度,就可断定人是聪明还是愚笨,是贤明还是无能的,只有尧,但世上不是人人都要是尧。所以先王知道评议自己、称扬他人的人不能任用,必须规定法律明确标准,符合规定的就奖励他,危害国家的就惩罚他。赏罚的法度不失其标准,民众就不会有争议。授予官爵不按功劳,那么忠臣就不会尽力办事;行赏给予爵禄不按军功,那么战士就不会卖力。
3.大凡臣子侍奉君主,多数投君主之所好。君主好法度,大臣就以法律事君;君主爱听好话,大臣就以美言事君。君主好法度,身边就会聚集正直之士;君主好美言,身边就都是奸臣。公私界限分明,小人就不会忌妒贤才,无能之辈也不会忌妒功劳。所以尧舜统治天下,不是以天下为私有,是为民众治理天下。选贤任能并传位给他,不是疏远自己的儿子亲近外人,而是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三王靠仁义得天下,五霸靠法度控制诸侯,都不是以天下为一己私利,而是为民众治理天下。所以独得明君的美誉又能建功立业,天下的人都满意他的统治,而没有谁能动摇他。如今乱世的君臣,都得意于能够独占一国之利而掌管官吏的大权,来满足其私欲,这是国家陷于危机的原因。所以是否公私分明,是国家存亡的根本。
4.废除法度喜欢私议,那么奸臣就会卖官来求得财利,一般官吏就会隐瞒下情鱼肉百姓。谚语说:“蛀虫多了大树就会折断;缝隙大了墙壁就会坍塌。”所以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那么民众就会远离君主。民众远离君主,这是国家的“裂隙”。国家的一般官吏隐瞒下情鱼肉百姓,这就是民众的“蛀虫”。而有了“蛀虫”、“裂隙”而不灭亡的国家,天下少有。所以贤明的君主执行法令摒去私利,国家就不会有“蛀虫”、“缝隙”了。
四心得体会
国家治理好的三个因素是:法度、信用、权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3 22: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4-24 22:57 编辑

徕民第十五
一抄写原文
1.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地分民之律也。2.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也。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过见。此其所以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硬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3.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曩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起惪之谓也。不然,夫实圹虚,出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其所以攻乎?
4.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故,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违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冻其葆,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5.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升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在。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官司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虑愚不能知己。
二查字正音1.
sǒu
”的字源解说我评站长的解说:
[url=]1分[/url]
[url=]2分[/url]
[url=]3分[/url]
[url=]4分[/url]
[url=]5分[/url]


网友总评:
0分



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大量。藪,篆文艸,植物數,大量),表示大量植物。造字本义:名词,密集丛生的大量植物。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卄”,将篆文字形中的“數”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薮”,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數”简化成“数”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藪,大澤也。从艸,數聲。九州之藪:楊州具區,荆州雲夢,豫州甫田,靑州孟諸,沇州大野,雝州弦圃,幽州奚養,冀州楊紆,并州昭餘
祁是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薮是大的湖泽。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數”作声旁。九州的大湖泽:杨州的具区,荆州的云梦,豫州的甫田,靑州的孟诸,充州的大
野,雍州的弦圃,幽州的奚养,冀州的杨纡,并州的昭余祁,就是这样的薮泽。


三释义
1.方圆百里的地方,高山、丘陵占国土的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国土的十分之一,薄田占国土的十分之二,良田占国土的十分之四。用这些可以养活五万个农夫。其中的高山、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可以供给各种生活资料,城镇、道路足够它的民众居住,这就是千古帝王制定的规划土地、分配人口的原则。
2.现在秦国拥有五个方圆千里的土地,可是种庄稼的田地还占不到十分之二,田数不到一百万,国中的湖泊沼泽、山谷溪流、大山大河中的物产、财宝又不能全部被利用,这就是人口没有满足土地啊。与秦相邻的国家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秦国想要用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两个国家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他们房屋错杂聚居在一起。百姓从事商贾来获利的,上无爵位,下无土地和住宅,只能靠耍奸欺诈从事工商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坡和湖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供养它的民众生存的情况,似乎超过了秦国民众不够用来充实他的国土的程度。揣摩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这些三晋升的匮乏是真的,而秦的富裕有余也是实情。即使这样韩、越、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到秦国来,是因为秦的士阶层忧愁而民众辛苦。我个人认为,以为大王的官吏高明是错误的认识。他们不去争取三晋的民众的原因,,是吝惜爵位和舍不得免租免役。他们说:“三晋所以弱的原因,是由于三晋人民追求安乐,而朝廷又轻易准许免除租役给人爵位。如果我们也多给人民爵们,延长免除租役的时间,就是放弃秦国所以强大的原则,而使用三晋所以弱的原则。”这就是大王的官吏重视爵位、舍不得免除租役的说辞,而我个人认为这种话不对。我们所以叫人民吃苦来加强兵力,是为了攻打敌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子成龙。兵法说:“敌国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是说我们没有失掉进攻的能力,而敌人失掉了防御的能力。现在三晋打不过秦国,已经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来,他们在野外作战打不过秦国,守城必定被秦国攻下,大小战役,三晋败给秦国的次数,是数不过来的。像这样他们还不屈服,秦国仅能取得他们的土地,而不能夺得他们的人民。
3.现在大王发布的优惠政策,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现在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境内之内的兵陵、坡地、洼地,十年不收赋税,并把这些都写在法律中。这样做足以招来上百万农夫。方才我说:“揣摩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升的匮乏是实情,秦的富余也是实情。情况如此而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到秦国来的原因,是秦的士阶层忧愁而民众没有不秦而来的,这就是归德啊。如果不是这样,从各国来的民众充实了荒芜的土地,使那里土地有所产出,百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所创造的好处之多,仅仅是不丧失攻的力量吗?
4.秦国所担心的,是发兵去征伐他国,确那么本国就会贫穷;安居务农,那么敌人就得到休息。这就是大王所不能两全其美的事。过去三代国君都打了胜仗,可天下诸侯国却不服气。现在用秦国原有的民众应对敌国的军队,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队即使驻扎国外上百天,国内也兴地对农时有片刻耽误,这就是富国强兵两全其美的效果。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查研究清楚国内所能供给军队的马匹和车辆。让秦国原有的民众去打仗,让新招来的民众供给粮草。天下诸侯国如果有不服从的,那大王用这些军队在春天骚扰,他们种地,夏天去吃他们贮藏的粮食,秋天夺取他们收割的庄稼,冬天使他们藏的粮食上冻,用《大武》篇所言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允文》篇所言安扶他们的后代。大王如果这么做,十年之内,各诸侯国中没有与秦国不一条心的百姓,大王为什么还要吝啬爵位而舍不得免除赋役呢?
5.伊阙之战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斩获颇多又向东挺进。向东进攻没有什么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而官吏们认为能立大功,因为这样能杀伤敌国。现在我们用长满荒草的土地招徕韩、赵、魏三国的民众,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对敌人的破坏,同战胜敌人有同样的效果。而秦国得到他们的民众让他们生产粮食,这是军事和生产两个方面都能成就的妙计。况且秦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多少人呀?况且秦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多少人呀?秦国的民众因为在外征战不能从事农业生的的又有多少呢?我个人认为没有办法计算了。假如大王的臣子中,有能够运用这些兵力,只用这些兵力的一半,来削弱韩、赵、魏三晋的实力而使秦国强大,取得如同三次战役一样的胜利的人,大王一定会重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民众不需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浪费多少钱,可是却能削弱三晋的实力,使秦国强大,远胜过那三次战役,而大王却还是认为不可行,那么我愚民笨对此不理解了。
6.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贪欲较强,希望自己能拥有万金。他的徒弟请求救济,他不给,说:“我打算用这些钱换取爵位。”他的徒弟很生气就离开他到宋国去了。有人说:“这个人吝惜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还不如将已有的东西先给他的徒弟。”现在三晋有民众,而秦国还吝惜免除的徭役和赋税,这也是吝惜没有到手的东西却因此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这和东郭敞的吝惜没有到手的爵位,反而失去自己的徒弟有区别吗?上古的时候有尧、舜,在当时被人称颂;中古时候有商汤、周武王,在位时民众都信服。这四位帝王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称赞,被视为圣王,但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却不能被以后的统治者使用。现在免除三代的徭役和赋税,那么三晋民众就能全被招来了。这不是以大王您今天的贤明,而让三晋的后世的人替大王效力吗?那么看来不是圣人的说法特别,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很难啊。四心得体会
1.招徕民众。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生活资源缺乏,因此商鞅建议秦孝公采取减免赋税徭役的优惠政策吸引三晋民从,招他们来秦国以开垦荒地。真的是个好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2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4-24 23:26 编辑

赏刑第十七
一抄写原文1.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尤至于无赏也,明刑之尤于无刑也,明教之尤至于无教也。
2.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层、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万乘之国,若有功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悍城者,攻将凌其城。战必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郭。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郭,尽城而有之,尽宾馆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从马华山之阳,从牛于农泽 ,从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3.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同官之人,知而诘jie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qing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以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晋国之士,稽焉皆惧,曰:颠颉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又反郑之埤pi,东卫之庙,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感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4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请谒,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辟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锐者挫。虽曰圣知、巧佞、厚朴,则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常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此臣之谓壹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5.此臣所谓参教也。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国也,易知而难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圣人治国也,审壹而已矣。
二查字正音
nìng
“侫”是“佞”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姦”的异体字,表示乱性私通。佞,篆文人,奸臣,乱性私通),表示乱性私通的人。造字本义:形容词,乱性不忠,奸滑缺德。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异体字“侫”用“妄”代替“”。古籍多以“佞”代替“侫”。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佞,巧讇高材也。从女,信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佞,极富巧辩谄谀的才能。字形采用“女”和有所省略的“信”会义。





三释义
1圣人治理国家,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的奖赏,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执行;实行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高明的奖赏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任意杀戮,修明教育不随意改变风俗,而民众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异样的风俗。高明的奖赏的极致是达到不用奖赏的境界,严明的刑法的极致是达到不用刑罚的境界,修明教育的极致是达到可以不用教化的境界。
2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禄官爵都出于战争中的功绩,没有其他途径的恩惠。因此那些无论聪慧还是愚昧、富贵还是低贱、勇敢还是胆怯、贤德或者不贤德的人,都用自己全部的智慧,竭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拼死替君主效力。天下的英雄豪杰追随君主如同流水就下一样。所以军队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在野外迎战他的军队,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池。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野外向它的军队迎战的,只要战争打起来就将全军覆没;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进攻就会被攻下城池。迎战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都能占领,天下所有的诸侯都宾服来朝。这样即使给出的奖赏丰厚,财物怎么会有不足呢?从前商汤封在赞茅,周文王封在岐周,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敌人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在家乡都拥有登记在册的社。战车停放一旁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农泽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文。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能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大臣的封地比他们原来的国土还大;参加作战的士兵,在家乡都拥有登记在册的社。他们的奖赏所及,甚至包括牛和马,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天下的财物,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危害,天下十分安定。他们修建了各种专门的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战争,实行文教。将兵器倒着放好,君臣朝见于廷,又创制了音乐来彰明自己的功德。在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却很有规矩。所以说:高明的奖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奖赏。
3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刑罚没有等级差别,从卿相、将军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触犯国家禁令的,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处以死罪,决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行动失利,也不因从前的功劳而减轻惩罚。从前做过好事,后来又犯了错误,也不因前面的好事而减轻刑罚。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定罪。执行法令和相关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判其死罪决不赦免,而且刑罚株连到他们的父、母、妻子。官吏的同僚,知道他们的罪过能向君主揭发检举的,不仅自己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无论他地位高低,都能继承被揭发的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他们的亲人,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民众不敢以身试法,也就等于没有刑罚了。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或将人处死,或砍断犯人的脚,或在犯人脸上刺字,这不是要伤害民众,而是要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禁止奸邪阻止犯罪,没有什么办法能比得上使用重刑。刑罚重并且坚决执行,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了,所以国家就没有受刑罚的民众。国家没有受刑罚的民众,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是为了杀人。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他,于是把所有的诸侯大夫招集在侍千宫,颠颉来晚了,官吏请晋文公处罚他,晋文公说:“按照法规办吧。”执法官司于是腰斩了颠颉并且示众。晋国的民众,叩首至地都害怕了,说:“颠颉是国君宠爱的大臣,触犯了刑律都要腰斩来示众,何况我们!”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及卫国的五鹿,回师时又攻破了郑国的城墙,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改为东西方向,在城濮大胜楚人。晋国的三军将士,命令他们停止前进,他们立即像被砍断脚一样停止不前;命令他们进攻,他们就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的将士,没有谁敢于违反命令。因此晋文公只借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腰斩的办法,晋国就得到了治理。从前,周公旦杀了管叔,流放了霍叔,说:“他们是犯了法令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了罪都不能免除制裁,更何况我们这些关系远的人!”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内,而国境内得到了治理。因此说:公正严明的刑罚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刑罚。
4所说的统一教化,是指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任侠有声誉、请谒,不能因为这些而富贵,不能因为这些而逃避刑罚,不能独自创立常说中凌驾于国家法令之上。对那些顽固派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人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阿谀奉承、根基深厚的人,也不能在军功之外从君主处得到好处。这样那些富贵家族的人,也只能将希望放在战场上了。只有那些积极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那些骄横跋扈的人,触犯了法律而不能得到赦免。这样那些父亲伯叔、兄弟、相识的朋友、儿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要加倍努力的地方,只能在战场上而已。”因此那些年富力强的人都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才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的是富贵,这个念头死后盖上棺材才会停止。可宝贵一定是由战争而来,所以民众听说中要打仗便互相庆贺,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我所说的严明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教化。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三种教化。圣明的人不是能通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要领。因此他统治国家抓住要领而推及万物,所以就能教化简单而功绩卓越。圣人治理国家,明白道理容易实行起来却很难。所以圣人不用称赞,平凡的君主不一定要废掉;杀人不算残暴,奖赏人不算仁爱,国家法律自会辨明。圣人凭功绩授官职赐给爵位,因此贤德的人不用担忧。圣人不宽恕别人的错误,不赦免罪犯的刑罚,因此那些邪恶的事无法发生。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而已。
四心得体会
治理国家就要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才华。五吟诵发微盘文件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07: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5-8 16:29 编辑

5.8.君臣第二十三
一抄写原文
1.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2.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
3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二查字正音
1.虏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野蛮、残暴地对待。,金文虍,即,野蛮、残暴地对待男,壮丁),表示大军野蛮对待壮丁。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军队野蛮侵略,掳掠壮丁。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虏”,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男”简化成“力”。当“虜”的“掳掠壮丁”本义消失后,楷书再加“手”另造“擄”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虜,獲也。从毌,从力,虍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虜,捕获。字形采用“毌、力”会义,采用“虍”作声旁。

2.廛chan
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半开放型的建筑。,篆文广,半开放型建筑里,民居集中的街区八,划分土,借代地面、房间),表示沿街被划分成若干铺位的半开放型建筑。造字本义:名词,古代由官府承建的街市店铺,平时向商户出租铺位,以店租代替商品税收。隶书承续篆文字形。俗体楷书写成左右结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廛,一畝半,一家之居。从广、里、八、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廛,一亩半的房地,供一家之居。字形采用“广、里、八、土”会义。

3.誉
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众人认同、推选。,金文與,即,众人认同、推选口,评说),表示众人评说,一致认同。篆文评论、评价)代替金文字形中的评说)。造字本义:动词,众人评说,认同称赞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誉”,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與”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譽,稱也。从言,與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誉,称赞。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與”作声旁。

4.宦
huàn
,甲骨文宀,家室臣,官吏),表示家臣。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宀”,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臣”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臣”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汉语中常“官宦”和“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宦,仕也。从宀,从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宦,做官。字形采用“宀、臣”会义。

5.徙
徙”是“”和“”的异体字。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徒步前进。,甲骨文行,四通的大道东西、南北两个方向上的两个“步”,徒步前进),表示在不同方向的大道上前进,长途搬迁,寻找新的定居点。有的甲骨文将东西、南北方向的两个“步”省略成南北方向的“步”。有的甲骨文将“行”省略成“彳”。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步”简化成“止”。有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彳”写成“辵”造字本义:动词,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长途搬迁。隶化后楷书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徙”代替“”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迻也。从辵,止聲。,徙或从彳。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迁移。字形采用“辵”作边旁,“止”作声旁。,有的“徙”采用“彳”作边旁。

6.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慎”的省略,表示谨慎、克制。瞋,篆文目,看戌,武力威胁),表示面对武力威胁,怒目圆睁。篆文异体字用“真”(慎)代替“戌”(武力),表示眼神谨慎、克制。造字本义:动词,受到冒犯时克制地瞪眼表示不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瞋,張目也。从目,眞聲。,祕書瞋从戌。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瞋,张大双眼。字形采用“目”作边旁,“真”作声旁。,这是祕书上的“瞋”的写法,字形采用“戌”作边旁。

7扼
è
“扼”是“㧖”的异体字。厄,既是形旁也是声旁,是俗体楷书字形“扼”中对“戹”的假借;而“戹”是“軶”的本字,表示固定套在牛马等力畜颈肩上以受力拉车的曲木架。㧖,篆文手,抓、掐,即“”的省略,将曲形木架卡套在力畜颈肩上),比喻双手如车轭一般掐住物体。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戹”写成。楷书异体字“扼”假借“厄”代替“戹”造字本义:动词,双手如轭形一般牢牢掐住或钳住要害部位,完全掌控。古籍多以“扼”代替“㧖”。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搹,把也。从手,鬲聲。㧖,搹或从戹。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搹,把持,控制。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鬲”作声旁。㧖,这是“搹”的异体字,字形采用“戹”作声旁。

8索
suǒ
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禾本科植物,草。,甲骨文形表示草料,形表示绳股相对的两只手,用双手搓),表示双手抓持草茎,拧搓成绳。有的甲骨文省去双手,表示用草搓成的粗草绳。金文(麦)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草),表示稻杆、麦杆搓绳。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形状简化成。有的金文(房屋),表示室内的手工劳作。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两个“(即“纪”),表示用绳子系绑。造字本义:动词,双手将草茎拧搓成绳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糸”写成古人常用系绳的箭只射鸟,或用绳索作为捕猎的陷阱机关,受伤的鸟兽常带着绳索挣扎逃窜,猎人沿着绳索便可以找到受伤逃跑的猎物,由此“索”字引申出“搜寻、找寻”的含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索,艸有莖葉,可作繩索。从、糸。杜林說:亦朱木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索,草有茎叶可以揉编成绳索。字形采用“、糸”会义。杜林说,,也是“朱市”的“市”字。

9.辟
”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具。,甲骨文人,跪着人口,宣读判决辛,刑具),表示宣读官方的死亡判决,并行刑斩首。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辛”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和“口”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辛”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宣读官方的死亡判决,行刑砍头。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辛”写成。当“辟”的“砍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加“刀”另造“劈”代替。古籍常假借“辟”代替“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辟,法也。从卩,从辛,節制其辠也;从口,用法者也。凡辟之屬皆从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辟,刑法。字形采用“卩、辛”作边旁,表示节制人们的犯罪意念;用“口”作边旁,表示执法者。所有与辟相关的字,都采用“辟”作
边旁。
   三释义

1古时没有君臣上下的时候,人民纷乱无序。所以圣人划分贵贱,制定爵位,建立名号来区别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由于国土广阔,人民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分设五官来管理。人民中多就会产生奸邪之事,所以创立法制作为行为标准来限止奸邪产生。所以有君臣上下的等级关系,五官的分职、法律的限制,(行事)不能不慎重。处在君位而命令行不通,那就危险了;五官已经分职,却没有常规,那就乱套了;法度已经建立,而私惠风行,那么人民就不惧怕刑罚了。只有国君尊严,法令才能行通;官吏清明,政事才有常规;法度分明,人民才惧怕刑罚。法度不明,而要求人民服从法令,那是不可能的。民众不服从法令而希望国君的尊严,即使国君有尧舜那样的智慧,也不能统治。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凡是人民奋勇作战,不畏死亡的,是为了求得爵禄,明君治理国家,战士有斩得敌首、捉得俘虏的功劳,一定让他的爵位足以荣耀,俸禄足够食用。农民不离开乡村,足够奉养双亲、供给军需。因此士兵才肯殊死战斗,农民才不惰怠。
2当今的国君却不是这样,他们抛开法度而以个人的智慧治国,舍弃功劳而以其人的声誉封赐。所以军士不肯作战而农民外迁。我听说疏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的倡导。农民,可以使他们务农作战,也可以使他们游走求官,还可以使他们致力学问。这些都在国君的赏赐(因何而行)。国君依照战功行赏,人民就奋勇作战;国君依照人民所读《诗》、《书》赐予爵禄,人民就致力学问。人民趋利而行,好比水向低处流一样,是没有选择的。人民可以获利而乐于作的事,取决于君主的赐予。凭瞪眼睛、撸胳膊而表现勇武的人获利,垂拱无为而只知高谈阔论的人得利,成年累月依附权贵的人得利。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好处,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搞这些事情了,或者用空谈去求得爵禄,或者依附权贵而祈求好处,或者用悍勇去争得利益。所以从事农战的人民日益减少,而游荡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那样,就会国家混乱,国土割削,兵力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相信虚名。
3所以,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言论合乎法制,就听从;行为合乎法度,就推崇;事情合乎法度,就做。所以国家政治清明,国土扩大,兵力强大,国君地位提高。这就是政治清明的最高境界。做国君的不能不加以明辨呀。

四简单心得
1明君治理天下,遵照法度来处理政事,按照功劳行赏。
2.国家混乱,国土被割削,军队弱而国君地位卑微。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国君抛开法度而任用虚名。
3疏导百姓的关键在于国君倡导。
4气势汹汹好尚勇武的人得到奖赏,游手好闲高谈阔论的人得到奖赏,攀附效力于权贵的人得到奖赏。尊崇以上三种人,他们没有功劳而得到奖赏,那么人民就要放弃农战而做这些事了。
5.明主重视法度,不合法度的言论不听,不合法度的行为不推崇,不合法度的事情不做。  ---------这就是政治清明的最高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0: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5-8 20:55 编辑

禁使第二十四
一抄写原文
1.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同也。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今夫幽夜,山陵之大,而离娄不见;清朝日,则上别飞鸟,下察秋豪。故目之见也,托日之势也。得势之至,不参官而洁,陈数而物当。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治也。通数者不然也。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故先王贵势。

2或曰:“人主执虚、后以应,则物应稽验;稽验,则奸得。”君以为不然。夫吏专制决事于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以一岁别计,而主以一听,见所疑焉,不可蔽,员不足。夫物至,则目不得不见;言薄,则耳不得不闻。故物至则变,言至则论。故治国之制,民不得避罪,如目不能以所见遁心。今乱国不然,恃多官众吏。吏虽众,同体一也。夫同体一者相不可。且夫利异而害不同者。先王所以为保也。故至治,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上与吏也,事合而利异者也。今夫驺、虞以相监,不可,事合而利异者也。若使马、焉能言,则驺、虞无所逃其恶矣,利异也。利合而恶同者,父不能以问子,君不能以问臣。吏之与吏,利合而恶同也。夫事合而利异者,先王之所以为端也。民之蔽主,而不害于盖。贤者不能益,不肖者不能损。故遗贤去知,治之数也。
二查字正音
1罪
zuì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非法。,篆文网,缉捕非,非法),表示缉凶。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惩罚犯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网”写成“四”,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罪,捕魚竹网。从网、非。秦以罪爲辠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罪,捕鱼的竹网。字形采用“网、非”会义。秦人用“罪”字代替“辠”字。

2.恃
shì
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持”,表示拥有。恃,古鈢心,心理寺,即“持”的省略,拥有),表示内心有所操持。篆文承续古鈢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心里有所依仗。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寺”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恃,賴也。从心,寺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恃,信赖。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寺”作声旁。

3.蓬
péng
夆,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逢”的省略,表示相遇。蓬,篆文植物,藤蔓夆,即“逢”,相遇),或植物,藤蔓逢,相遇),藤蔓相遇相簇,造字本义:名词,比喻茂密丛生、阻道碍行的草莾。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艹”,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蓬,蒿也。从艸,逢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蓬,艾蒿。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逢”作声旁。蓬勃勃  

4.渊
yuān
𣶒”是“”的异体字;“𣶒”又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圆圈形状。,甲骨文囗,即“圈”,圆圈川,河水),表示圈状的河水,即河心的漩涡。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圆圈状的“囗”写成半开放的,表示河道,并在河道中间增加表示洄流的形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川”写成四横。籀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𣶒”将金文字形中的河道写成“八”,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漩涡的写成。当“”和“𣶒”偏废后,繁体甲骨文加“水”,明确“河心漩涡”的含义。繁体金文“淵”在简体金文“𣶒”基础上加“水”(河川),并用“沈”代替漩涡形状,横写的“工”是“方”(披枷的犯人)的省略,表示古人在河川最深的地方施行“沉潭”死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𣶒”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执行淹毙死刑的深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𣶒”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渊”,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𣶒”简写成,即将正体楷书字形中表示川流和方枷的写成“米”。抛尸山崖的天葬叫“坠”,抛尸的深谷叫“壑”;沉潭的死刑叫“沈”,执行死刑的深潭叫“渊”。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淵,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皃。𣶒,淵或省水。囦,古文从囗、水。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渊,洄流的水潭。字形采用“水”作边旁,象形。字形的左右两边,像岸沿,而中间像流水的样子。𣶒,这是“淵”的异体字,省去了
左边的水旁。囦,这是古文写法的“淵”字,字形由囗、水会义。
5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認”的省略,表示认作、当作。仞,篆文刃,“認”),表示认人为尺,即张臂度量。造字本义:动词,以张开的两臂为标准测量长度。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仞,伸臂一尋八尺。从人,刃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仞,伸直两臂叫一寻,长度为八尺。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刃”作声旁。







6.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品尝美食。稽,金文旨,品尝美食頁,头脑,省思、审察),表示代尝并审查食物的安全性。籀文在“旨”的中间误加一横,并将金文字形中的“頁”省略成“首”。篆文省去“頁”,加“禾”(稻米,代粮食),强调代尝食物;同时在“旨”(品尝、试吃)上加“尤”(特别),表示有安全针对性地品尝试吃。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忠臣为帝王的日常食品代尝检查,以身试毒,排除帝王饮食的安全隐患。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稽,畱止也。从,从尤,旨聲。凡稽之屬皆从稽。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稽,停留。字形采用“、尤”会义,采用“旨”作声旁。所有与稽相关的字都采用“稽”作边旁。



”的字义引申


7遁
dùn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古代士兵举在手上的护身甲牌。遁,篆文辵,行进盾,护甲),表示在盾甲保护中行进。造字本义:动词,用盾掩护着逃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举盾前进叫循”,持盾而逃叫“遁”。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遁,遷也。一曰逃也。从辵,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遁,迁徙隐居。一种说法认为,“遁”是“逃”的意思。字形采用“辵”作边旁,采用“盾”作声旁。


8.
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嬉戏娱乐。虞,金文虍,虎头面具吴,即“娱”的本字),表示戴着虎头面具娱乐。有的金文将虎头“虍”写成。在古代,老虎对人生安全是一大威胁,打虎除害,是值得欢庆的快事。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虎头“虍”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打虎得胜后,戴着虎面具,表演打虎的歌舞。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虍”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吴”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虞,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从虍吳聲。《詩》曰:“于嗟乎,騶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虞,驺虞。白底黑纹的罕见老虎,尾巴长于身体。虞虎是仁慈的野兽,只吃自然死亡动物、不主动杀生捕食。字形采用“虍”作边旁,采用
“吴”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啊哟哟,真不愧是驺虞啊。”




三释义

1.国君役使和限制臣下的东西是赏赐和刑罚。赏赐依据功劳,刑罚根据罪行。所以论定功劳,调查罪行不能不审慎。赏功罚罪,但国君不确知其中的道理,那同没有法度是一样的。凡是懂得法度的都懂依仗权势统治的方法。所以古代帝王不仗恃他的强悍而是仗恃他的权力;不仗恃他的忠信而是他的统治方法。如今飞蓬遇旋风而行程千里,是凭借风势啊;测量深潭的人能够知道八千尺的深度是运用了悬绳测量法。所以凭借外部力量即使道路遥远也一定能到达。掌握了测量方法即使非常深也一定能测出来。就像离娄在黑夜中连高大的山也看不见,而清晨的阳光明亮,他能够辨别天上的飞鸟,地上秋天的毫毛。所以眼睛能看见东西是靠太阳的光明。善于掌握权势的君主不需多设官吏而有廉洁的效果,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事物。现在治国的人,依靠官多吏众,官吏下又设辅佐和监察人员。设立辅佐和监察人员是为了禁止官员们谋私利。但辅佐和监察人员也想谋私利,那么怎么去禁止呢?因此依靠辅佐和监察人员治理国家的是暂时的。通晓治国方法的国君不会这样。分开他们的权势,使谋私之道有障碍,所以他的势力难以隐瞒私利之时,即使像盗跖那样凶恶也不敢做坏事。所以古代帝王重视权力的运用。

2有人说:“君主持虚心、稳重的态度对待一切就能使事物得到相应的查验,经过查验就能发现奸邪。”我认为不是这样。官吏在远离国君千里之外的地方决断政务,十二月按时将决断的事登在簿书上。一年一计,而君主听一次,即使有所怀疑也不能断定,因为物证不足。但是东西出现在眼皮底下眼睛就不能看不到,声音在耳边响起就不能听不见。所以东西在眼前就能辩别;言论响起就能论定。所以治理清明的国家的法制,人民不能隐藏他们的罪恶,就像眼睛不能使见到的一切逃出心的审视一般。政治昏乱的国家不是这样,只凭官吏众多。官吏虽众,利益一致。利益一致不可能互相监督。而且利害不同,才是古代君主用以互相保证的。所以好的政治,夫妻、朋友都不能互相包庇罪恶,这不是不顾念亲情,而是人民不容他们隐瞒。君主与官吏,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让马夫和马夫互相监督就不行,因为他们事务相关而利益一致。假如马会说话,马夫的罪恶就无未能隐藏了,因为马和马夫的利益是相矛盾的。利益一致,罪恶相同的人,父亲不能追究儿子,君主不能追究臣下。官吏与官吏就是利益相同而罪恶也相同。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的人们,才是帝王建立互相保证的根据。人民蒙蔽君主而无妨碍,这个制度,贤者不能增加,不贤的人不能减少。所以,治国可以不要贤人,不要智者,是由于运用了正确的统治方法。
四简单心得1.官吏有相同的利益就不可能相互监督,君主需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官吏和民众相互制约。
2.国君用来调动和制止臣下的手段是赏赐和刑罚。赏赐依据功劳,刑罚根据罪行。凡是懂得法度,就是懂得客观形势和统治方法。所以古代帝王倚仗客观形势,倚仗方法依凭客观形势
3.善于利用客观形势的君主,不需要多设官吏而有廉洁的效果,运用合适的方法政事就会得到治理。4.只有事务相关而利益不同,才是帝王建立连保的根据。人民蒙蔽君主,而不受监督的,这样贤者不能增加,不贤之人不能减少。所以冷落贤人屏除智慧者,是政治清明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0: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5-8 21:17 编辑

慎法第二十五
一抄原文
1.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初假吏民奸诈之本,而求端悫其末,禹不能以使十人之众,庸主安能以御一国之民?彼而党与人者,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上举一与民,民倍主位而向私交。民倍主位而向私交,则君弱而臣强。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彼言说之势,愚智同学之,士学于言说之人,则民释实事而诵虚词。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君人者不察也,以战必损其将,以守必卖其城。

2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见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3.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桀为主,不肯诎半辞以下其敌。外不能战,内不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
自此观之,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于此二者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君。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而今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如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二查字正音1奚
奚”的异体字。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系”的省略,表示捆绑。奚,甲骨文爪,抓糸,捆绑),像一只手曳着一个颈上套着绳索的人战俘或奴隶),欺弄嘲笑。甲骨文异体字用“女”代替“人”,表示欺弄女奴。造字本义:动词,曳着套索的奴隶,进行拷问,欺弄嘲笑。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手爪横写。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謑”加“言”(说话),强调对奴隶或俘虏戏弄嘲笑。古籍多以“奚”代替“謑”。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奚,大腹也。从亣,省聲。,籀文系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奚,大肚子。字形采用“大”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糸”的“”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系”字。

2.憎
zēng
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增”的省略,表示无以复加。憎,篆文心,恨曾,“增”)。造字本义:形容词,无以复加地恨,极端地恨。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憎,惡也。从心,曾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憎,恨恶。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曾”作声旁。

3.慎
shèn
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贞人。,金文心,态度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竖心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真”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慎,謹也。从心,真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慎,谨严小心。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真”作声旁。




三释义
1现代的国君没有不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所以他们小小地搞,国家就小乱;大大地搞,国家就大乱。因此,国君没有能够世代统治人民,而世界上没有不乱的国家。什么叫做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呢?例如任用贤人,就是现代国君们采用的治国方法。然而,这样治国,正是乱国。因为人们所谓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国君听他的言论,认为他是贤能;问他的党羽,都称赞他是贤能,因而不等待他立功,就给予官爵;不等待人有罪,就加以刑罚。这种情况,正是使贪官污吏有所凭借而成就他们的奸险;使小人有所凭借而施展他们的巧诈。既然树立了官吏和人民进行欺诈的根本,而希望他们长出端正和诚实的枝叶,即使是大禹也不能支配十人之多;而况平庸的国君怎能统治一国的臣民?那些结成党羽的人们不等待国君,而就能搞成自私的勾当,国君从臣民中间,提拔这样一个人,臣民就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臣民背叛国君而倾向私交,国家就弱了,大臣就强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是受外国的侵犯,就要被百姓所推翻。那些人谈说的技术,愚昧和智慧的人一齐学习,学士向谈说的人学习,因而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人们都放弃实际工作,去诵读空虚的言论因而国家也就实力少、而诽谤多了。国君认识不到这一点,用这样的臣民去战争,必定损兵折将;用这样的臣民去守卫,必定出卖城邑。

2因此,现在有明主忠臣出现能够统治他们的国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打破战胜党羽的奸巧,制裁并取消虚妄之言,是依照法度统治。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凭借的东西,那么,即使再奸巧也做不了坏事。使百姓除了战争没有施展他们能力的地方,那即使再奸诈也不能做出坏事。用法度来统治,在关系密切相互赞誉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好处,相互诋毁的,不会对他人有什么损害。百姓见相互称誉没有什么好处就相互监督抨击坏人,见诋毁没有给他人带来什么损害就习惯于相互监督但不去损害他人了。喜爱某人,而不对其偏私;憎恶某人而不去贬损他。喜爱和憎恶都有正确之途是统治的至高境界。所以我说运用法度国家就政治清明了。
3.有千辆兵车用来守卫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有一万辆兵车用来征战的国家,可以十分巩固。即使桀为君主,也不肯向敌人说半句软话。对外不能征战,对内不能防守,即使尧为君主,也不能不向不如自己的国家讲和称臣。由此可见,国家受到他国的重视,国君受到尊重,就在于自己的力量。力量是提高国家和君主地位的根本,而国君没有全力追求这些,为什么呢?国君役使百姓,劳苦的事就是耕田,危险的事就是战争。这两件事,孝子为了他的父亲、忠臣为了他的国君,都难以做到。现在想役使百姓,交给他们孝子忠臣都难以做到的事,我以为除非以刑罚来迫使他们,以奖赏来驱使它们不可。但现在的君主,没有不放弃法度而任用巧言与智慧的人,把功劳和力量置于后面,把仁义摆在前面。百姓因此不致力于耕战。人民不把力量集中在耕田上,国内的粮食就缺乏了,不把节义(节义 一译作:节制)放在战争中,对外兵力就弱了。在内缺乏粮食,对外兵力薄弱,即使有国土万里,带甲将士百万人,同独自站在平原上一样。古代帝王能让他的臣民上刀山,冒飞箭和飞石。他的百姓想这样做,不如教他们这样,从而免于刑罚。所以我们教令:百姓想追求利益,不耕田,就得不到;想避免刑罚,不去作战,就不能免除。国内的人民没有不先致力于耕沾然后才得到他们的安乐的。所以田地少而粮食多,人民少而兵力强。能在国内做到这两点,那么成就霸业的道路就准备好了。

四心得体会1.严格遵守法令。
2.什么叫用乱国的方法去治国,例如任用贤能之人,人们所说的”贤“是良善‘正直。但良善,正直的名声出于他们的党羽。
3.明主忠臣想要统治他们的国家,不能片刻忘掉法度。战胜党羽和奸巧,取消虚妄之言。依照法度政治就清明了。
4用法度来统治,用规定来用人。
5.使官吏除了法度之外没有倚仗的东西,那么即使奸巧也做不了坏事。使百姓除了战争没有施展他们能力的地方,那么即使奸诈也不能做出坏事。
6.喜爱和憎恶都有正当的表现,这是统治的至高境界。
7.国家受到重视、国君受到尊重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力量。如何提升国家的力量,1.是耕田,2.是战争。这两样是使百姓感到劳苦和最为危险的事情,即使是为了父亲和国君都难以做到。除非以刑罚来胁迫他们,以奖赏来驱使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0: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1-5-8 21:28 编辑

定分第二十六
一抄原文
1.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2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不中程,为法令以罪之。
有敢剟定法令、损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诸官吏及民有问法令之所谓也于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问之法令明告之。各为尺六寸之符,明书年、月、日、时、所问法令之名,以告吏民。主法令之吏不告,及之罪,而法令之所谓也,皆以吏民之所问法令之罪,各罪主法令之吏。即以左券予吏之问法令者,主法令之吏谨藏其右券木柙,以室藏之,封以法令之长印。即后有物故,以券书从事。
3法令皆副,置一副天子之殿中,为法令为禁室,有铤钥,为禁而以封之,内藏法令一副禁室中,封以禁印。有擅发禁室印,及入禁室视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一岁受法令以禁令。
4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诸侯、郡、县皆各为置一法官及吏,皆此秦一法官。郡、县、诸侯一受宝来之法令,学问并所谓。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遇民不修法,则问法官,法官即以法之罪告之,民即以法官之言正告之吏。吏知其如此,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又不敢犯法。如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民愚则易治也,此所生于法明白易知而必行。
5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其不几亦明矣。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贪盗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议之。其议,人异而无定。人主为法于上,下民议之于下,是法令不定,以下为上也。此所谓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尧、舜犹将皆折而奸之,而况众人乎?此令奸恶大起、人主夺威势、亡国灭社稷也道也。今先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不师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议之,至死不能知其名与其意。故圣人必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则大诈贞信,巨盗愿悫,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夫势乱而治之,愈乱;势治而治之,则治。故圣王治治不治乱。
6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难也。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故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二查字正音1.赦
shè
赦,金文赤,火刑攴,持械执法),表示执行火刑。有的金文误将“赤”省略成“亦”。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临刑前免除罪犯的死刑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赤”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攴”写成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赦,置也。从攴,赤聲。,赦或从亦。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赦,释放,免罪。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赤”作声旁。,有的“赦”字采用“亦”作声旁。

2.
,甲骨文像梭子头部像连着丝线的梭子),表示上下两个织布梭子相交接的样子。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带着纬线的梭子在经线中来回穿行,不断地给出丝线隶书变形较大,篆文字形中两梭相接的形象消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屬皆从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予,将东西推托给人。字形像用手托付他人的样子。所有与予相关的字,都采用“予”作边旁。

3.谨
jǐn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和“”的本字,表示受刑、受难。,金文言,说话堇,即“熯”的本字,受刑、受难,杀身之祸),表示避免祸从口出。在专制的朝廷说错话可能招致杀头之祸。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堇”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臣子在皇帝面前小心说话,以免招致灾祸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堇”简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谨”,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謹,愼也。从言,堇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谨,慎重。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堇”作声旁。

4




三释义
1秦孝公问公孙鞅说:“今天制定的法令,明天清晨就想让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明确了解并奉行,一致而没有奸私,应怎么办?”
2公孙鞅说:制定法令,设置朴实厚重以使百姓知道法令的具体内容的人作官吏,把他作为主管法令的官吏。推荐给天子,天子应允,就命令他们主管法令。都诏令受命上任。各自主管各地的法令,百姓胆敢忘记遵守他主管的法令的名目,就用他所忘记的法令的名目惩罚他。主管法令的官吏,若有变更或死去,立刻就命人学习阅读理解法令的内容,为他指出准则,让他几日内便通晓法令内容,不能合乎法令准则的就用法令惩罚他。若有胆敢刊定法令而增减一个字以上的,就是死罪而不会得到赦免。众官吏和百姓若向主管法令的官吏询问法令的具体内容,主管法令的官吏必须根据他们的问题明确答复他们。而且要制一个长一尺六寸的符券,符券上写明年、月、日、时间、所问法令的内容。主管法令的官吏不告诉,等到他们犯了罪,正是他们所询问的那一条,那就按他们所询问的那条罪状来惩罚主管法令的官吏。在询问时,就要把符券的左片给询问法令的人,主管法令的官吏则小心将右片装入木匣,藏在一个屋子中,用法令长官的印封上,即使以后当事人死了,也依照符券办事。
3法令复制一份放在天子的殿中,殿中给法令建一个禁室,有锁钥,用封条把它封起来,把法令的副本藏入其中,用禁印封上。有擅自启开禁室的印封,和进入禁室偷看禁室的法令以及删改禁室法令一个字以上的,都是不可赦免的死罪。每年一次,将禁室所藏法令颁发给主管法令的官吏。
4天子设置三个法官,宫殿中设置一个,御史设置一个,丞相设置一个。诸侯和郡县也为他们各设置一个法官和法吏,全都比照秦都的法官。诸侯郡县一旦接受禁室的法令,就如同学习询问法令的内容。官吏和百姓想知晓法令的,都询问法官,所以天下百姓、官吏没有不知晓法令的人。官吏明知百姓知道法令,所以官吏不敢以非法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了不敢犯法来触犯法官。对待百姓不遵守法令,人民就可以向法官询问,法官就将法令所规定的罪名告诉他们,百姓就将法官的话警告官吏。官吏知道事情这样,就不敢用非法手段对待人民,人民也不敢犯法。像这样,国内官吏和百姓即使有贤良、善辩和狡猾的人,也不可说一句违法的话,即使有千金之一富,也不能使用一铢违法的钱。于是巧诈贤能的人都改变去作好事,都努力自治,服从国家的法令。人民敦厚就统治,这是由于法令明白易懂而一定要遵从。
5法令就是人民的生命,是治国的根本,是用来防备人民的。为治国而抛弃法令,好比希望不挨饿而抛弃粮食,希望不受冻而抛弃衣服,希望到东方而向西走一样,其相去甚远是很明显的。一只兔子跑了,一百个人乱哄哄蜂拥而上,要逮住他,并不是因为捉到兔子后每个人都能分到兔子的百分之一,而是因为兔子的所有权没有确定。而市场上有好多兔子在卖,盗贼都不敢去偷,这是因为市场上兔子的所有权是明确的。所以,当事物的名分没有确定以前,尧、舜、禹、汤也像奔马似地追逐,而名分确定后,贪婪的盗贼也不敢夺取。如法令不明确,其条目不确定,天下百姓都会评议,其评议因人而异没有定说。人君在上制定法令,百姓在下议论纷纷,这是法令不定,以下代上,这就是所说的名分不定。名分不定尧、舜尚且都会违法,何况普通百姓。这样就使奸恶大兴,人君失掉权威,这是国家灭亡的根本。好比古代圣人著书,流传于后世,必须由教师教授,才能知道其具体内容,如不同教师传授,人人都以自己的想法来评议,到死时也不能知道书文字的它的具体意义。所以,圣人一定给法令设置法官。设置法官做天下人的老师,就是为了定名分。名分确定了,奸诈之人可以变得正直诚实,人民都谨慎忠诚,而且都能自治。所以确定名分是势所必治的办法,不确定名分是势所必乱的办法。势所必治就不会乱;势所必乱就不会治。势所必乱再加治理,就会更乱;势所必治再加治理,才会更治。圣王在势所必治的情况下来治国,不是在势所必乱的情况下来治国。
6微妙深奥的言论上等才智的人也不易理解,不需要法令作准则而行为都是正确的,在千万人中只有一个。圣人是针对千万人来治理天下,所以只有智者才理解的东西不能用来作为法令,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是智者。只有贤能的人能理解的东西,不能用来作法令,因为百姓不是人人都贤能。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一定使它明白易懂,愚人智者都能懂得。为百姓设置法官,设置法吏,作为百姓的老师,使万民不致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

四简单心得
1.定分,即确定名分。本篇论述如何保障法令快速普及并得到彻底执行的问题。
2.法令订立后,要由对该法令有透彻理解的人负责在地方推广和解释。法令有专门的人保管,不擅自删改,歪曲其内容。法令明,名分定。人民自治,亦天下大治。
五吟诵发微盘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23: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5.9.树形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9:41 , Processed in 1.136041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