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ndylichan

苗苗的《商君书》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4 0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法第十
一、抄写原文,正音查字,翻译
凡战法必本于政。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是民怯于邑斗,而用于寇战。民习以力攻,难,难故轻死。

凡是战法必须以政治为根本。政治胜利,则民众就不会争斗。不争斗,则才不会逞个人的意志,而是以君主的意志为意志。所以称王的君主政治,是民众害怕乡内的打斗,而用于和敌寇作战。民众习惯于用实力进攻,这是很难的,因为难,做到了难所以不怕死。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看见敌军如决堤般溃逃,溃逃而且不能停止,那就放过他们。正如兵法所说:“大胜,追逐不要超过十里。小胜,追敌不要超过五里。”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故曰: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要起兵,要衡量敌国的力量。政治上不如敌军的,就不要与之作战;粮食不如敌军的,就不要久战;敌兵人数多时,就不要主动进攻;敌军各方面都不如我们时,就好不怀疑的去攻打战斗。所以说:“用兵的重要法则在于谨慎,研究敌情,审察双方兵力,那么胜负就可以提前预知了。”

程: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上报。程,篆文(禾,庄稼)(呈,上报),表示呈报庄稼谷物。造字本义:动词,称量收成的谷物并向上呈报。


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称霸天下的军队,打了胜仗而不骄傲,失败了也不怨愤。打了胜仗而不骄傲的,是因为战术高明;失败了不怨愤的,是因为知道了打败仗的原因。


若敌强兵弱,将贤则胜,将不如则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持胜术者,必强至王。若民服而听上,则国富而兵胜。行是久,必王。

如果敌强我弱,将领有能力就能获胜,将领无能则失败。如果其政治决策处于朝廷的精心策划,将领贤能也会胜,将领不行也会胜。掌握获胜的战术的国家,必然会强大到称王。如果民众服从而能听信君主的治理,那么国家富有和兵力强盛。一直这样运行很久,必然能称王。


其过失,无敌深入,偝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败道也。故将使民者,若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用兵的错误,轻视敌人而冒进,使军队背靠险地而陷入绝境。民众困倦而且饥渴交加,而还遇上疾病,这是败军之道。所以将领带兵,就像乘坐良驹,不能不注意调节。

二、简单心得
总体感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斗争之前,要察势。敌我双方决策,自己的政治统一性,国家与民众的关系。想到在家庭中,一个家的兴盛,也讲究统一,下服上,听父母的话,父母家规持续有序,时间久了,必然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5 21: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立本第十一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法;错法而俗成;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行三者,有二势: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故恃其者,谓之葺(qi4);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治行则货积;货积则赏能重矣。赏壹则爵尊;爵尊则赏能利矣。故曰:兵生于治而异;俗生于法而万转;过势本于心而饰于备势。三者有论。故强可立也。是以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故曰: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
凡是用兵做战,获胜的步骤有三:军队还没有出征就制定法度;制定法度,是民众形成风气;风气形成了,那么战争所需要的一切便都具备了。这三个方面一定要在国内都实现了,然后军队才能出征。实现了这三点,有两个条件:一是君主辅助法治而法治得以实行,二是君主措施得当而法治得以确立。所以仗着自己人多势众的,叫做徒有其众;依仗武器装备来美观的,叫做徒有其表;仗着虚名的,叫徒有其名。这三个方面有其中一条,他的军队就一定被对方擒获。所以说:强国的军队必然强健勇于争胜,勇于争胜就能尽全力打仗,拼劲全力打仗军队就会无往不胜,这样的军队才能无敌于天下。国家的政策法令实行了,财富就会积累起来;财富积累起来,那国家的奖赏就能丰厚。奖赏专门发给有战功的人,君主赐予爵位就尊贵;爵位尊贵,国家的奖赏就会产生有利的效果。所以说,军队由政治而生,又因政策的不同而不同;风俗有法治而生,又随法治的变化而变化;运用权势处于精心考虑,就会显示出无往不胜的形势。这三个方面理顺了,国家的强大就可以保证了。因此,强大的国家一定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的国家一定社会安定,社会安定的国家一定富裕;强大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所以说,社会安定强大的原因有是哪个方面,一定要弄清他的根本。

诈: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作”的本字,表示有所作为。詐,金文言,说乍,),表示言语作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假报战功,冒领奖赏

二、简单心得
制定法度,风气形成,在内部系统也是这样的风气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16 2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守第十二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已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四面与他国接壤的国家贵在防御,背靠大海的国家贵在攻占。四面与他国接壤的国家发兵进攻自己的四邻,国家就危险了。因为四面的邻国每兴兵一次,自己就要兴兵四次,所以说国家就危险了。四面与他国接壤的国家,如果不能有上万户规模的城邑驻守数以万计的军队,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说,四面与他国接壤的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防御。

守有城之邑,不知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其城拔。若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城尽夷,客若有从入,则客必罢(pi2),中人必佚矣。以佚力与罢力战,此谓以生人力与客死力战。皆曰:“围城之患,患无不尽死。”而亡此二者,非患不足,将之过也。

防守带城墙的城镇,不懂得用民众决一死战的力量与敌人求生的力量作战,城池一定会被攻下。如果守军拼死抵抗,入侵者也不能将城墙全部攻破,入侵者就无法进入城内,这就是以拼死之力与敌人求生之力而战。城墙被全部攻破,入侵者如果打开城门的通道进入,则入侵者必然疲累,城中的军队必然安逸。以安逸的力量与疲惫的力量战斗,这就是所说的有生的力量与敌人疲惫的力量抵抗。都说:“围攻城邑的隐患,隐患是没有不拼死的守军。”失败在这两种情况,不是错在力不足上,而是将领的过错。


佚: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消失不见。佚,篆文(人,公民)(失,消失不见),表示消失不见的人。造字本义:名词,消失不见的人,即遁世隐居者。


守城之道,盛力也。故曰客治簿檄,三军之多,分以客之候车之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阱(jing2)格。发梁撤屋,给徙,徙之;不洽而,熯(han4)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zhi4),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而慎使三军无相过。壮男过壮女之军,则男贵女,而奸民有纵谋,而国亡;喜与,其恐有蚤闻,勇民不战。壮男壮女过老弱之军,则老使壮悲,弱使强怜;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守位城邑的基本原则。是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说,要仔细整理簿册,把三军的兵士按照入侵者侦察战车的数量编队。这三军是:壮年男子组成一支军队,壮年女子组成一支军队,男女老弱之人组成一支军队。壮年男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装好粮食,磨利武器,排开阵势等待敌人。壮年女子组成的军队,让他们装好粮食,背上垒土,排开阵势等待命令。敌军到来而用土堆堆成障碍及陷阱。毁坏桥梁撤除房屋,来得及搬走的,就搬走;来不及的,就烧掉,让敌军没有可以用来帮助他攻打备用的东西。老弱组成的军队,放养牧牛、马、羊、猪,将草木中可以吃的东西收集起来给做食物,以收获壮男壮女的食物。而慎重的让三军没有交集。壮男到壮女的军队,那么男子就会爱上女子,那些坏人就会相出放纵淫荡的主意,国家就会灭亡;男女喜欢在一起,害怕有一天听到打仗的消息,勇敢的人就不愿意作战了。壮男壮女路过老弱之军队,则老人会让壮年人感到悲哀,体弱的人会让强壮的人怜悯;悲哀怜悯就会使勇敢的民众改变心意,而胆怯之人就不敢作战了。所以说:谨慎让三支军队不要相互往来。这是增强防守力量的方法。

阱: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井坑。阱,甲骨文(鹿,代野兽)(“井”字的变形,表示预设的陷坑),表示捕鹿的陷坑。造字本义:名词,在山野地面挖设的捕兽陷坑。


二、简单心得。
中篇能够体会战斗力的培养,秦国能统一六国,以死人之力。三军无相过,拼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1 14: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4-22 21:03 编辑

勒令第十三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勒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治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十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求过不求善。故法立而不革,则显。民变诛,计变诛止。贵齐殊使,百都之尊爵吼禄以自伐。国无奸民,则都无奸市。物多未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四寸之管无当,必不满也。授官、予爵、出禄不以功,是无当也。
严格执行君主的法令,那么官府的政务便不会拖沓;执行法度公正,那么官吏中就没有邪恶之事发生。法度已经确定,就不应该用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空谈来妨碍法度。任用在农战中有功劳之人,那么民众就少说空话;任用所谓的将仁义道德的善良人,那么民众就多喜欢空谈。推行法治在相离决断政事,在五里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国家一定能称王天下,在十里之内就能做出决断的国家一定强大,隔夜才将事情处理好的国家会被削弱。用刑罚来治理的国家,用奖赏激励民众去作战,追求过错而不追求良善。如果法度确立了而不更改,那么法度就彰显了。民众能明察惩罚的条例,他们盘算辨明法令的惩处,处罚也就停止了。贵族和平民虽然差使不同,但各都市尊贵的爵位和优厚的俸禄都要凭各自的功劳获得。国家没有犯法治民,那么都市中也没有违法市。产品多,经商的人就多;农业生产松懈,邪恶的事就多,那么国家就会被削弱。民众有多余的粮食,让民众用粮食换取官爵,官爵一定要靠自己的实力获得,那么农民就不会懈怠。四寸长的竹管子如果没有底,一定总也装不满。授給官职、给予爵位、得到俸禄不靠功绩,那么赏赐就没有底了。

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国以功授官予爵,此谓以盛知谋,以盛勇战。以盛知谋,以盛勇战,其国必无敌。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致治,以言致言。则君务于所言,官乱于治邪,邪臣有得志,有功者日退,此谓失。守十者乱,守壹者治,法已定矣,而好用六虱者亡。民毕农,则国富。六虱不用,则兵民毕竟劝而乐为主用,其竟內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其次,为赏劝罚沮。其下,民恶之,忧之,羞之。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有饥寒死亡,不为利禄之故战,此亡国之俗也。
国家虽然贫穷却致力于作战,对国家有害的事就会在敌国发生,没有六种虱害,国家一定有强大;国家虽然富足却不征战,苟且偷生的事就会在国内发生,有了六种虱害,国家就一定会被削弱。国家根据战功授官予爵,这就叫用众人的智慧谋划,用众人的勇力作战。用众人的智慧谋划,用众人的勇力作战,这样的国家一定无敌于天下。国家根据战功授予给爵位,那么就会政务简明空谈减少,这就叫用政务出去政务,用空谈去掉空谈。国家根据六种虱害授官赐爵,那么就会政务繁多,空谈就会产生,这就叫用政务招致政务,用空谈招致空谈,那么君主就会被空谈所迷惑,官吏被邪恶风气搞乱,奸臣便得志了,功臣则一天一天被排挤出去,这就是治理国家中所犯的错误。君主墨守儒家的仁义思想的,就会治理混乱;坚持让民众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的,国家就会治理好。法度已经确定,而喜欢任用六种虱害的国家就会灭亡。民众都致力于农业,国家就会富裕。六种虱害不被任用,那么士兵、民众都会争相鼓励而愿被君主使用,国境内的民众都争着以从事农耕作战为荣,没有人认为这样做耻辱。稍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的行为是被奖赏所鼓励,被刑罚所阻止。再差一点的情况是,民众以从事农战为讨厌的事,他们为此担心,以此为耻辱。他们修饰自己的外表而四处游说,以拿君主的俸禄为耻辱,以此躲避农耕作战,同外国势力交往,这样,国家就危险了。有人宁肯挨饿死冻死,也不愿意为了利禄去作战,这是亡国的风气呀。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十二者成群,此谓君之治不胜其臣,官之治不胜其民,此谓六虱胜其政也。十二者成朴,必削。是故,兴国不用十二者,故其国多力,而天下莫能犯也。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按兵而不攻,必富。朝廷之吏,少者不㪏也,多者不损也。效功而取官爵,虽有辩言,不能以相先也,此谓以数治。以力攻者,出一取十;以言攻者,出十亡百。国好力,此谓以难攻;国好言,此谓以易攻。
六种虱害:是礼,乐,是《诗》、《书》,是修缮,是孝悌,是诚信,是贞廉,是仁、义,是非兵,是羞战。国家有这十二种东西,君主就没有办法让民众从事农耕作战,国家一定会贫穷直到被削弱。如果有这十二种思想的人结成群,这就叫君主的统治不能压服臣下,官府的治理不能压服民众,这就叫做六种虱害压过了国家的政策法令。这十二种思想如果生了根,国家一定会被削弱。因此,兴盛的国家不用这十二种思想统治国家,所以国家的实力雄厚,天下个诸侯国没有谁能入侵它。军队出战,就一定能夺取土地;夺取了土地,就一定能占有他。如果按兵不动,就一定能富足。朝廷的官吏,应该少的不会增多,应该多的不会减少。有成绩和功勋就能获得官职和爵位,虽然有诡辩的口才,也不能因此而比别人优先,这就叫做治国有定法。凭自己的实力去攻打别国的,出一分力会获得十倍的收获;凭空谈去攻击别国的,出十分力会付出百倍的代价。国家崇尚实力,这就叫用别人难以得到的东西进攻别的国家;国家崇尚空谈,这就叫用容易得到的东西去攻击别的国家。

圣君知物之要,故其治民有至要,故执赏罚以辅壹教。仁者,心之续也。圣君之治人也,必得其心,故能用其力。力生强,强胜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圣君独有之,故能述仁义于天下。
圣明的君主懂得事物的关键所在,所以他治理民众具有最关键的东西,所以掌握奖罚辅助引导民众专一从事农耕和作战。仁,是上下民心的连接。圣明的君主统治民众时,一定要让民众心悦诚服,所以能调动他们的力量。实力能产生强大,强大能产生威力,威力能产生恩德,所以说恩德产生于实力。只有圣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在天下施行仁义。

二、心得体会
在学经典的过程中,如果说一直学习六虱,其实过去六虱是让君主学得,是要君主仁德之心,不私才能管理好国家,但是对于民众,就像我们的多元自我,该管理的管理,不能让每个人都说不做。
爵位利禄出自多个途径的国家就难自保了——想到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在思不达。
仁,是上下民心的连接。恩德产生于实力。只有圣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能天下施行仁义。这个分清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1 17: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4-21 17:37 编辑

修权第十四
一、原文抄送,正音查字,翻译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故明主任法。明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国家能够安定长久治理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确立的;权力,是君主独自控制的。君主的权力失守则危险。君臣抛弃法度只顾私利,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要明确职分,而不因为私利损害法度,那么国家就会安定。君主控制人民独掌权力在君主要树立威信。民众相信其赏赐,那么功业就能建成;相信其刑罚,则犯罪就无由发生。只有英明的君主珍惜权力看重信用,而不以私利损害法度。所以君主许下很多惠及的承诺而不能兑现赏赐,则下面的臣民就不会愿意为他所用;多次颁布增加严厉的法令而不执行刑罚,那么民众就会轻视死刑。凡是奖赏,都是文治;刑罚,都是武治。赏与罚,是法度的约定。所以贤明的君主是采用法制的。贤明君主的不被蒙蔽叫做“明”,不被欺骗叫做“察”。所以重赏树立了信用,而重罚成就了威严。奖赏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刑罚不回避关系亲近的人。所以大大臣不会蒙蔽君主,而百姓就不会欺骗君主。

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县(xuan2)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察,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罢,贤,不肖者,惟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程者赏之,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故民不争。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
世上治理国家的人,大多数都抛弃了法度而听信私议,这是国家混乱的原因。先王设置衡器,确立了尺和寸,这些至今还沿用,是因为度量的标准明确。如果抛开衡器而判断轻重,废除尺寸而估计长短,即使估计的很准,商人也不会用这种办法,因为那样不精确。所以法度,就是国家的权衡。违背法度而采用个人意见,都是不懂事理。不用法度就可断定人是聪明还是愚笨,是贤明还是无能的,只有尧,而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尧。所以先王知道评议自己,称扬他人的人不能任用,必须规定法律明确标准,符合规定的人就要奖赏他,危害国家的就惩罚他。赏罚的法度不失其标准,民众就不会有争议。授予官爵不按功劳,那么忠臣就不会尽力办事;行赏给予爵禄不按军功,那么战士就不会卖力。
县:悬。
罢:罷,篆文(网,抓捕)(能,有才的人,指官吏),表示抓捕官吏。造字本义:动词,抓捕位高权大的官吏。

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天下,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大凡臣子侍奉君主,多数投君主之所好。君主好法度,大臣就以法律事君;君主爱听好话,大臣以美言事君。君主好法度,身边就会聚集正直之士;君主好美言,身边就都是奸臣。公私界限分明,小人就不会忌妒贤才,无能之辈也不会忌妒功臣。所以尧舜统治天下,不是以天下以私有,是为民众治理天下,选贤任能并传位给他,不是疏远自己的儿子亲近外人,而是明白治理国家的道理。所以三王靠仁义得天下,五霸靠法度控制诸侯,都不是以天下为一己私利,而是为民众治理天下。所以独得明君的美誉又能建功立业,天下的人都满意他的统治,而没有谁能动摇他。如今乱世的君臣,都得意于能够独占一国之利而掌管官吏的大权,来满足其私欲。这是国家陷于危机的原因。所以是否公私分明,是国家存亡的根本。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yu4)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du4)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网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鬻:“粥”是“鬻”的异体字。鬻,金文(米,粮食)(鬲,煮锅),表示将稻米放在三足的锅中烧煮。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并加蒸汽状的“弜”,强调煮粥时锅中热气腾腾。造字本义:动词,把稻米放在锅里精心熬煮成稠烂的稀饭。
蠹:“蠹”是“螙”的异体字。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扎根于大地的树。螙,籀文(木,树),即“蟲”),表示虫子蛀食树木,箭号形状表示虫子在向树心里上钻。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写成。当“螙”字不流通时,篆文异体字再加“囗”(束)、加(结石疙瘩)另造“蠹”代替,表示虫子蛀食树木或捆绑堆积的柴禾,虫子蛀食后的垃圾在树木内部形成“结石”疙瘩,阻碍树木生长。造字本义:动词,虫子在树心蛀食,垃圾形成“结石”,阻碍树木生长。

废除法度喜欢私议,那么奸臣就会卖官来求得财利,一般官吏就会隐瞒下情鱼肉百姓。谚语说:“蛀虫多了大树就会折断;缝隙大了墙壁就会坍塌。”所以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那么民众救护远离君主。民众远离君主,这是国家的“裂隙”。国家的一般官吏隐瞒下情鱼肉百姓,这就是民众的“蛀虫”。而有了“蛀虫”、“裂隙”而不灭亡的国家,天下少有。所以贤明的君主执行法令摒去私利,国家就不会有“蛀虫”、“缝隙”了。

二、心得体会
明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不蔽谓明,不欺谓察。想到自己的那个做主之人这块不够格。学商君书,好像是对自己主人格的一个职责分工确认。就像同学说的,父亲位置与职能职责的确定。
公私分明突出显示人做事之心。
全文想到素书中的遵义章: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20: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4-24 20:35 编辑

徕民第十五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sou3)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方圆百里的地方,高山、丘陵占国土的十分之一,湖泊、沼泽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山谷、河流占国土的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国土的十分之一,薄田占国土的十分之二,良田占国土的十分之四。用这些可以养活五万个农夫。其中的高山、丘陵、湖泊、沼泽、山谷、河流可以供给给各种生活资料,城镇、道路足够它的民众居住,这就是先古帝王制定的规划土地、分配人口的原则。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也。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土戚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也。此其所以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负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负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复爱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术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现在秦国拥有五个方圆千里的土地,可是种庄稼的田地还占不到十分之二,田数不到一百万,国中的湖泊沼泽、山谷溪流、大山大河中的物产、财宝又不能全部被利用,这就是人口没有满足土地啊。与秦相邻的国家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秦国想要用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两个国家土地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他们房屋错杂聚居在一起。百姓从事商贾来获利的,上无爵位,下无土地和住宅,只能靠耍奸欺诈从事工商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坡和湖泽的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这些国家的土地不够供养它的民众生存的情况,似乎超过了秦国民众不够用来充实他的国土的程度。揣摩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这些三晋的匮乏是真的,而奉的富裕有余也是实情。即使这样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到秦国来,是因为秦的士阶层化愁而民众辛苦。我个人认为,以为大王的官吏高明是错误的认识。他们不去争取三晋的民众的原因,是吝惜爵位和舍不得免租免役。他们说:“三晋所以弱的原因,是由于三晋人民追求安乐,而朝廷又轻易准许免除租役给人爵位。秦国所以强的原因,是由于秦国人民甘愿劳苦,而朝廷又不轻易准许免除租役给人爵位。如果我们也多给人民爵位,延长免除租役的时间,就是放弃秦国所以强大的原则,而使用三晋所以弱的原则。”这就是大王的官吏重视爵位、舍不得免除租役的说辞,而我个人认为这种话不对。我们所以叫人民吃苦来加强兵力,是为了攻打敌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兵法说:“敌国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是说我们没有失掉进攻的能力,而敌人失掉了防御的能力。现在三晋打不过秦国,已经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来,他们在野外作战打不过秦国,守城必定被秦国攻下,大小战役,三晋败给秦国的次数,是数不过来的。像这样他们还不屈服,秦国仅能取得他们的土地,而不能夺得他们的人民。

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ban3)丘隰(xi2),不起十年征,者于律也。足以造作夫百万。曩(nang3)者臣言曰:“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若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今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此必与其所欲而不使行其所恶也。然则山东之民无不西者矣,且惪(de2)之谓也。不然,夫实扩虚,出天宝,而百万事本,其所益多也,其徒不失其所益攻乎?
现在大王发布的优惠政策,凡是个诸侯过来归附的人,现在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境之内的丘陵、坡地、洼地,十年不收赋税,并把这些都写在法律中。这样做足以招来上百万农夫。方才我说:“揣摩民众的心情,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晋的匮乏是实情,秦的富余也是实情。情况如此而韩赵魏三国的民众也不向西到秦国来的原因,是秦的士阶层忧愁而民众辛苦。”现在赐给他们田地住宅,又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税赋,这就是给他们想要的,又不让他们干不情愿干的事。这样崤山以东的民众没有不西向秦而来的,往德就是这样。如果不这样,从各国来的民众充实了荒芜的土地,使哪里土地有所产出,百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所创造的好处之多,仅仅是不丧失进攻的力量吗?

阪: “岅”是“阪”的异体字。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板”的省略,表示扁平的木块。阪,金文(阜,山地、山坡)(反,即“板”的省略,扁平的木块),表示像板块一样平缓的山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像板块一样平缓、开阔的山坡。

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富于水分。,篆文(阜,山地),即“濕”,富于水分),表示富于水分的山地,湿地。造字本义:名词,低湿之地。

惪:“𢛳、㥁、悳、惪、㥀”都是“德”的异体字。  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  ,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 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篆文异体字“悳”省去“彳”。隶化后楷书“悳”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楷书异体字“惪”将“直”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随百宿于外,竟內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內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民事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违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yi2),冬冻其葆,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秦国所担心的,是发兵去征伐他国,那么本国就会贫穷;安居务农,那么敌人就得到休息。这就是大王多不能两全其美的事。过去三代国君都打了胜仗,可天下诸侯国确不服气。现在用秦国原有的民众应对敌国的军队,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队即使驻扎国外上百天,国内也不会对农时有片刻耽误,这就是富国强兵两全其美的效果。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要研究清楚国内所能供给军队的马屁和车辆。让秦国原有的民众去打仗,让新招来的民众供给粮食。天下诸侯国如果有不服从的,那大王用这些军队在春天骚扰他们种地,夏天去吃他们贮藏的粮食,秋天夺取他们收割的庄稼,冬天使他们藏的粮食上冻,用《大武》篇所言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允文》篇所言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果这么做,十年以内,各诸侯国中会没有与秦国不一条心的百姓,大王为什么还要吝啬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呢?

周军之胜,华军之胜,秦斩首而东之。东之无益,亦明矣,而吏犹以为大功,为其损敌也。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数矣。假使王之群臣,有能用之,费此之半,弱晋强秦,若三战之胜者,王必加大赏焉。今臣之所言,民无一日之繇(yao2),官无数钱之费,其弱晋强秦,有过三战之胜,而王犹以为不可,则臣愚不能知已。
伊阙之战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斩获颇多又向东挺进。向东进攻没有什么好处,也是很明显的,而官吏们认为能立大功,因为这样能杀伤敌国。现在我们用长满荒草的土地招徕韩赵魏三国的民众,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对敌人的破坏,和战胜敌人有同样的效果。而秦国得到他们的民众让他们生产粮食,这是军事和生产两个方面都能成就的妙计。况且秦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秦国所损失的民众有多少?秦国的民众因为外征战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又有多少?我认为没有办法计算了。如果大王的臣子中,有能够运用这些兵力,只用消耗这些兵力的一半,来削弱韩赵魏三晋而是秦国强大,取得如同三次战役一样的胜利的人,大王一定会重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民众不需要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浪费多少钱,可是却能削弱三晋的实力,是秦国强大,远胜过那三次战役,而大王却还是认为不可行,那么我愚笨对此不能理解了。

齐人有东郭敞者,犹多愿,愿有万金。其徒情赒(zhou1)焉,不与,曰:“吾将以求封也。”其徒怒而去之宋。曰:“此爱与无也,故不知以先与之有也。”今晋有民,而秦爱其复,此爱非其有以失其有也,岂异东郭敞之爱非其以亡其徒乎?且古有尧舜,当时而见称;中世有汤武,在位而民服。此四王者万世之所称也,以为圣王也,然其道犹不能取用于后。今复之三世,而三晋之民可尽也。是非王贤立今时,而使后世为王用乎?然则非圣别说,而听圣人难也。
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贪欲较强,希望自己能拥有万金。他的徒弟请求救济,他不给,说:“我打算用这些钱换取爵位。”他的徒弟很生气就离开他到宋国去了。有人说:“这个人吝惜还没有得到的东西,还不如将已有的东西先给他的徒弟。”现在三晋有民众,而秦国还吝惜免除的徭役和赋税,这也是吝惜没有的东西而失去了原有的东西,和东郭敞的吝惜没有到手的爵位,反而失去自己的徒弟有区别吗?且古代有尧舜,在当时被人称颂,中古时候有商汤,周武王,在位时民众都信服他们。这四位帝王世世代代受到人们的称颂,被视为圣王,但他们治理国家的方法确不能被以后的统治者使用。现在免除三代的徭役和赋税,那么三晋民众就能全部被招来了。还不是以大王你今天的贤明,而使三晋的后世的人替大王效力?那么看来不是圣人的说法特别,而是听从圣人的教导很难。

二、心得体会
人是最强的力量,有人力才有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4-24 2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赏刑第十七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尤至于无赏也,明刑之尤至于无刑也,明教之尤至于无教也。

圣人治理国家,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实施统一的奖赏,军队就会无敌于天下;实行统一的刑罚,那么君主的命令就能执行;实行统一教化,那么民众就会听从君主的役使。高明的奖赏不浪费财物,严明的刑罚不任意杀戮,修明教育不随意改变风俗,而民众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国家也没有异样的风俗。高明的奖赏的极致是达到不用奖赏的境界,严明的刑罚的极致是达到不用刑罚的境界,修明教育的极致是达到可以不用教化的境界。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捍城者,攻将凌其城。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土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从马华山之阳,从牛于农泽,从之老而不收。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升;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君而封侯其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人。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搢笏(hu4),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所说的统一奖赏,就是指利禄官爵都处于战争中的功绩,没有其他途径的恩惠。因此那些无论聪慧还是愚昧、富贵还是低贱、勇敢还是胆怯、贤德或者不贤德的人,都用自己全部的智慧,竭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拼死替君主效力。天下的英雄豪杰追随君主如同流水就下一样。所以军队无敌而政令得以在天下贯彻实行。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在野外迎战他的军队没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不敢守卫城池。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在野外向它的军队迎战的,只要战争打起来就将全军覆没;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如果防守城池,只要他进攻就会被攻下城池。迎战就一定消灭别人的军队,进攻就一定占领别人的城池,那么所有的城池便能占领,天下所有的诸侯都能宾服来朝。这样即使给出的奖赏丰厚,财物怎么会有不足呢?从前商汤封在赞茅,周文王封在岐周,方圆也只有百里。商汤与夏桀在鸣条的原野上开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在牧野地区交战,他们都大败敌人的强大军队,最后商汤和周武王都划分土地,分封诸侯。凡是坚守阵地的士兵,在家乡都拥有登记在册的社。战车停放一旁不再乘坐,将马放到华山的南坡,将牛放到农泽一带的地里,一直到老死也不收回来。这就是商汤和周武王的奖赏啊。因此说:赞茅、岐周的粮食,如果用来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得不到一升;如果用赞茅、岐周的钱奖赏天下的人,每个人还不能得到一文。所以说:本来只拥有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却能封自己的大臣为诸侯,这些大臣的封地比他们原来的国土还大;参加作战的士兵,在家乡都拥有登记在册的社。他们的奖赏所及,甚至包括牛和马,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天下的财物,来奖赏天下的民众。所以说:高明的奖赏并不浪费财物。商汤、周武王已经攻破了夏桀、商纣王,国内没有什么危害,天下十分安定。他们修建了各种专门的仓库,收藏起来各种兵器,停止战争,实行文教。将兵器倒着放好,君臣朝见于廷,又创制了音乐来彰明自己的功德。在这个时候,奖赏和利禄都不实行,可是民众确很有规矩。所以说:高明的奖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奖赏。


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致大夫、庶人,有不从亡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同官之人,知而讦(jie2)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裘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知足,鲸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故禁奸止人之足,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以亲百姓,于是合诸侯大夫于待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晋国之土,稽焉皆惧,曰:“颠颉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又反郑之埤(pi4),东卫之亩,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土,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天下知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所说的统一刑罚,是指刑罚没有等级差别,从卿相、将军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听从君主命令的,触犯国家禁令的,破坏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处以死罪,决不赦免。从前立过战功,但后来行动失利,也不因从前的功劳而减轻惩罚。从前做过好事,后来又犯了错误,也不因前面的好事而减轻刑罚。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据他们罪过的大小来定罪。执行法令的和相关的官吏有不实行君主法令的,判其死罪绝不赦免,而且刑罚株连到他们的父母、妻子。官吏的同僚,知道他们的罪过能向君主揭发检举的,不仅自己能免受刑罚的处分,而且无论他地位高低,都能继承被揭发的官吏的官爵、土地和俸禄。所以说:加重刑罚,株连他们的亲人,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民众不敢以身试法,也就等于没有刑罚了。古代帝王制定的法令,或将人处死,或砍断犯人的脚,或在犯人脸上刺字,这不是要伤害民众,而是要禁止奸邪阻止犯罪。因此禁止奸邪阻止犯罪,没有什么办法能比得上使用重刑。刑罚重兵且坚决执行,那么民众就不敢以身试法了,所以国家就没有受刑罚的民众。国家没有受刑罚的民众,因此说:严明的刑罚不是为了杀人。晋文公想要严明刑罚使百姓亲近他,于是把所有的诸侯大夫招集在待千宫,颠颉来晚了,官吏请晋文公处罚他,于是把所有的诸侯大夫招集在待千宫,颠颉来晚了,官吏请晋文公处罚他,晋文公说:“按照法规办吧。”执法官于是腰斩了颠颉并且示众。晋国的民众,叩首至地都害怕了,说:“颠颉是国君宠爱的大臣,触犯了刑律都腰斩来示众,何况我们!”后来晋文公发兵进攻曹国及卫国的五鹿,回师时又攻破了郑国的城墙,命令卫国的田垄一律改为东西方向,在城濮大胜楚人。晋国的三军将士,命令他们停止前进,他们立即像被砍断脚一样停止不前;命令他们进攻,他们就像流水一样迅速。三军的将士,没有谁敢于违反命令。因此晋文公只借颠颉犯轻罪而处以重刑腰斩的办法,晋国就得到了治理。从前,周公旦杀了管叔,流放了霍叔,说:“他们是犯了法令的人。”天下的人都说:“亲兄弟犯了罪都不能免除制裁,更何况我们这些关系远的人!”从此天下人都知道周公将刑罚用在了朝廷內,而国境内得到了治理。因此说:公正严明的刑法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刑罚。
讦: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奸”的省略,表示强暴女子。訐,篆文(言,话语)(干,即“奸”的省略),表示用语言施暴。造字本义:动词,用语言施暴,即攻击别人的内心痛处,或揭发别人的阴私。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请谒(ye4),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辟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被,锐者挫。虽曰圣知、巧佞、厚朴,则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常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此臣之所谓壹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官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说的统一教化,是指见闻广博、聪慧而富有辩才、诚实廉洁、精通礼制音乐、有道德修养、结成朋党、任侠有声誉、请谒。不能因为这些而富贵,不能因为这些而逃避刑罚,不能独自创立学说凌驾于国家法令之上。对那些顽固派要摧垮他,对那些锋芒毕露的人要挫败他。即使所谓的圣明睿智、阿谀奉承、根基深厚的人,也不能在军功之外从君主处得到好处。这些那些富贵家族的人,也只能将希望放在战场上了。只有那些积极打仗的人,才能踏进富贵的大门。那些骄横跋扈的人,触犯了法律而不能得到赦免。这些那些父亲叔伯、兄弟、相识的朋友、儿女亲家、志同道合的人,都说:“我们要加倍努力的地方,只能在战场上而已。”因此那些年富力强的人都努力作战,年老体弱的人努力从事防守,那些死在战场的人不后悔,活着的人互相鼓励,这就是我说的统一教化。民众中想要得到的是富贵,这个念头时候盖上棺材才会停止。可富贵一定是有战争而来,所以民众听说要打仗便互相庆贺,起居饮食时所唱的歌谣,全是打仗的事。这就是我所说的严明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教化。


此臣所谓参数也。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国也,易知而难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必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圣人治国也,审壹而已矣。

这些就是我所说的三种教化。圣明的人不是能通晓一切,而是明白万事万物的要领。因此他统治国家抓住要领而推及万物,所以就能教化简单而功绩卓越。圣人治理国家,明白道理容易实行起来却很难。所以圣人不用称赞,平凡的君主不一定要废掉;杀人不算残暴,奖赏人不算仁爱,国家的法律自会辨明。圣人凭功绩授官职赐给爵位,因此贤德的人不用担忧。圣人不宽恕别人的错误,不赦免罪犯的刑罚,因此那些邪恶的事无法发生。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是考虑统一奖赏、统一刑罚、统一教化而已。

二。心得体会
想起以前妈妈给我说的,要罚就一次罚狠,罚得永远记住,不敢再犯。就和这个一个道理。不要阴不阴,阳不阳,没有明确规定,都按照心情来。后令谬前者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5: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ylichan 于 2021-5-1 15:13 编辑

画侧第十八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mi2)不卵,官无供备治民,死不得用椁。事不同皆王者,时异也。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过去昊英氏时代,允许民众伐木、捕杀野兽,那是因为当时民众少而树木、野兽多。黄帝之时,不允许捕杀幼小的野兽、不允许吃鸡蛋,官吏没有供自己使唤的奴仆,死了不能用棺材埋藏。昊英、黄帝做事不一样,却都称王于天下,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神农之时,男人耕种而使人们有饭吃,女人织布让人们有衣裳穿,不使用刑法和政令而天下安定,不动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神农死后,人们以强凌弱,以多欺少。因此黄帝制定了君臣和上下级之间的行为规范,父子、兄弟间的礼仪,夫妻之间的婚配原则。对内使用刑罚,对外使用军队,同样是因为时代变了。由此看来,神农并不比黄帝高明,可是他的名声却更尊贵,这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的变化。因此用战争消灭战争,即使发动战争也是可行的;用杀戮消除杀戮,即使杀了人也是可行的;用刑罚消灭刑罚,即使加重刑罚也是可行的。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战胜者也。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民用者强。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第,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乡治之。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浊无所处,罢无所生。是以三军之众,从今如流,死而不旋踵。
过去能治理天下的君主,必然先治理他的民众;能战胜强敌的人,一定现战胜他的民众。所以战胜民众的本是在治理民众,就像冶炼的本在金,陶器的本在土。本不坚固,那么民众就像飞鸟禽兽,怎么能治理呢?治民之本,在法治。所以鳝鱼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用法律来遏制民众,而名声和土地就都可以进行了。名声尊贵土地广阔以达到称王者,是什么原因?是打仗的胜利者。名声低微,土地少甚至最后灭亡,是什么原因?打败仗的原因。打仗不胜而称王天下,打仗失败而不灭亡的俄国家,从古至今,就没有过。民众勇猛,战争胜利:民众不勇猛,战斗失败。能统一民众去打仗,民众勇,不能统一民众去打仗,民众不勇猛。圣明的君主看见只能通过战功称王天下,所以要求全国的民众都去当兵。走进一个国家,观察他的治理,民众被调动役使国家就强大。凭什么知道民众被君主调动役使呢?看民众对战争的状态。如果就像饿狼见到肉那样,那么民众就被调动役使了。一般战争,都是民众所讨厌的的东西。能使民众喜欢战争,那必然称王。强国的民众,父亲送她的孩子去当兵,兄弟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获胜,就不要回来。”又说:“不遵守法律,卫康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军队中没有地方可以逃,我们要搬迁也没有地方可以去。”军队的而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对,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束缚他们,逃走了就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就没有活路。所以三军将士服从军令,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向后退。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为奸邪盗贼者死刑,而奸邪盗贼不止者,不必得也。必得,而尚有奸邪盗贼者,刑轻也。刑轻者,不得诛也。必得者,刑者众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赏善不可也,犹赏不盗。故善治者,使跖(zhi2)可信,而况伯夷乎?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而况跖乎?势不能为奸,虽跖可信也;势得奸,虽伯夷可疑也。
盗跖[zhí](生卒年不详),春秋末鲁国人 ,姬姓,展氏,名跖,又作蹠、雄,又名柳下跖、柳展雄,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盗跖”和“桀跖”,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当时鲁国贤臣柳下惠(柳下季)之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氏。
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他的法度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度废其不用。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让法律一定能实行的办法。国家都有禁止奸邪和盗贼刑罚,而没有使奸邪盗贼一定能受到处罚的办法。让奸邪盗贼判处死刑,而奸邪盗贼都不能被禁止,这是由于做了坏事不一定能被处罚。必然能受到处罚,都尚且有奸邪盗贼,那是因为刑罚判处太轻。刑罚判处太轻,不能惩治他们。必然受到惩罚,受刑罚处置的人就多。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刑罚不守法的人,不奖赏守法的,所以不用刑罚而民众也守法。不用刑罚而民众也守法,是刑罚重。刑罚重,民众不敢犯法,所以没有犯罪。而民众都不敢做坏事,是一个国家的好。所以不奖赏守法的而民众守法,奖赏守法的是不可以的,就像奖赏不盗窃的人一样。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即使是盗跖那样的人也会变得诚信,更何况是伯夷那样的人。不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即便是伯夷那样的人也有犯法的可能,更何况盗跖?环境不能使人做坏事,虽然盗跖也可信,环境使人做坏事,虽然伯夷也可能犯法。

国或重治,或重乱,明主在上,所举必贤,则法可在贤。法可在贤,则法在下,不肖不敢为非,是谓重治。不明主在上,所举必不肖。国无明法,不肖者敢为非,是谓重乱。兵或重强,或重弱。民固欲战,又不得不战,是谓重强。民固不欲战,又得无战,是谓重弱。
国家或者是治理的更好,或者是治理得更乱。英明的君主在上位,所选用的一定是贤能,那么法令便掌握在贤能的人手中。法令掌握在贤德人手中,那么法度就能在下面实行,不贤之人不敢做坏事,这就叫治上加治。不英明的君主在上,所选用的一定是不贤能的人。国家没有明确的法令,不贤能的人就敢做坏事,这就叫乱上加乱。兵力或者强上加强,或者弱上加弱。民众坚定的想要战争,有不能不去打仗,这就叫强上加强。民众本来就不想打仗,又没有战争可以打仗,这就叫弱上加弱。

明主不滥富贵其臣。所谓富者,非粟米珠玉也?所谓贵者,非爵位官职也?废法作私,爵禄之,富贵之,滥也。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也。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虽众,不敢胜其主;虽民至亿万之数,县重赏而民不敢争,行罚而民不敢怨者,法也。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则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涂。亡国之俗,贱爵轻禄。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此之谓奸民。所谓“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欲无善言,皆以法相司也,命相正也。不能独为非,而莫与人为非。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入多矣。
英明的国家不会对臣子滥施富贵。所谓富,不是粮食珠玉吗?所说的贵,不是爵位官职吗?废弃法律,以个人意志为主,给臣子爵禄和俸禄,就是滥施富贵。凡是人君德行不高于别人,智慧也不能超出别人,勇敢、力量也超不出别人。然后民众虽然有足够的智慧,没有人敢谋求君主的职位;即使有勇敢和力量,也不敢弑杀君主;即使人数多也不敢凌驾于君主之上。即使民众的人数达到亿万,悬重赏民众不敢争抢,行处罚而民众不敢有怨言。这是因为法度。国家乱,是民众多考虑个人道义;军队力量弱,是因为民众多追求私下的斗勇。那么在实力削弱的国家获取爵位、俸禄的途径就有许多。是国家灭亡的风气,是民众看不起爵位,轻视俸禄。不劳动而有饭吃,不打仗而有荣誉,没有爵位依然尊贵,没有俸禄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威风,这就叫奸民。所说的“善于治国的君主身边不会有忠臣,慈爱的父亲身边不会有孝子。”不用好言相劝,都是用法律使他们互相监督,用命令让他们互相纠正。不能单独做坏事,不能伙同别人一起做坏事。常人所说的富人呢,进的多而出的少。穿衣有节制,饮食有节制,那么支出的就少。女人在家中尽力做事,男人在外面尽力做事,那么收入就多。

所谓明者,无所不见,则群臣不敢为奸,百姓不敢为非。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所谓明者,使众不得不为。所谓强者,天下胜。天下胜,是故合力。是以勇强不敢为暴,圣知不敢为诈,而虑用。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避其所恶。所谓强者,使勇力不得不为己用。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说志。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所说的英明的国君,没有什么看不见的,那么群臣都不敢做奸邪的事,百姓都不敢做坏事。所以君主坐在皇位上,听着丝竹的乐声,而能使天下得到治理。所说的明君,使民众不得不去做事。所说的强国之君,全天下的人被他制服。全天下都被他制服,所以能聚合全天下人的力量。所以勇猛强大就不敢有暴乱,聪慧的人不敢做奸诈之事,并考虑如何被君主所用。全天下的民众,没有谁敢不做君主所喜欢的事,而回避君主所不喜欢的事。所说的强国之君,使勇猛之力不得不为自己所用。国君的目标实现,那么天下都受益;不能实现,天下人也都会对他说目标。依靠天下的人,天下就会离他而去,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得天下。得天下的人,先得到自己;能战胜强大的敌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蛩(qiong2)蛩巨丘,日行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pi2),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知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蛩蛩,汉语词语,拼音是qióng qióng,意思是传说中的一种异兽。 怀忧貌。
圣明的人懂得社会发展的道理,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因此制定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的政策,打仗用必定勇敢的民众,下达民众一定能不听从的命令。所以军队出发打仗便会无敌于天下,君主的命令下达天下便会服从。黄鹤起飞,一飞便是上千里,这是因为他具备能飞行千里的翅膀,蛩蛩巨丘这样的良马,能日行千里,是因为他们具备能奔跑千里的本领、虎豹熊罴凶猛而无敌于天下,是因为他们有一定能战胜其他野兽的能力。圣人能发现治理社会的有效制度,明白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地势的高低控制水流一样,又像利用干湿来控制火势一样。因此说:仁慈之人能够对人仁慈,而不能使人仁慈;有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而不能是别人有爱心。所以明白仁义不能治理好天下,圣人有一定让天下人信任的品德,有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办法。通常所说的“义”,是说作为臣子要有忠心,做儿子要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饥饿也不能苟且吃饭,就是死也不能苟且偷生。这些不过是有法律的正常现象。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法律必定要明确,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二、心得体会
君主一,一切都按规矩来,不得乱为,不起私,这样统治下,全国民众团结一致。家里,都听天的,天不私,以家规开展,下面的人都按照这个进行,感觉就没有其他什么不对劲的,心就能安静做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5: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境内第十九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国境之内,男女都在官府登记名字,新生的人就填写上去,死去的人就注销。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有爵位的人乞要无爵位的人做他的庶子,每一级可以要一个。没有战事的时候,庶子每月为他的大夫服役六天。有战事的时候,随着主人到军中为他做饭。

爵自一级以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公士。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战也,五人束薄为伍,一人兆而刭(jing3)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能首,斩;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事,而刭短兵。能一首则复。
爵位从一级以下到小夫,叫做校、徒、操,爵位是公士。从二级开始到不更,叫做“卒”。打起仗来,五人编为一个名册为一伍,一人逃跑就惩罚另外四个人,如果谁能斩得敌人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每五人设一屯长,一百人设一将。作战时,将、屯长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就斩杀;如果得到敌人首级三十三颗以上,就算达到了规定的数目,将、屯长可以升爵一级。五百人的将领,有短兵五十人。统率两个五百的将,是将中的统领,有短兵一百人;享一千石俸禄的县令,有短兵一百人;享八百石俸禄的县令,有短兵八十人;享七百石俸禄的县令,有短兵七十人;享六百石俸禄的县令,有短兵六十人。国尉,有短兵一千人。大将,有短兵四千人。如果将官战死,短兵要受刑罚。如果其中有人能够得到敌人的一颗首级,就可免除刑罚。

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故爵上造,就为簪(zan1)袅;故爵簪袅,就为不更;故爵不更,就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尉,就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为公乘;故爵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三更也,就为大良造。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爵五大夫,有税邑六百家者,受客。大将、御、参皆赐爵三级。故客卿相,盈论,就正卿。
簪袅:三等爵。
能在围攻敌国的城邑时,斩获敌人首级八千颗以上的,就满足了规定的数目;在野战中斩获敌人首级两千颗以上的,就满足了规定的数目。将吏从操、校到大将都可得到赏赐。军队中的官吏,旧爵是公士的,升为上造;旧爵是上造的,升为簪袅;旧爵是簪袅的,升为不更;旧爵是不更的,升为大夫。旧爵为小吏升为县尉的,赏赐六个奴隶,另加五千六百俸禄。旧爵为大夫,担任国尉的,升为官大夫;旧爵为官大夫的,升为公大夫;旧爵为公大夫的,升为公乘;旧爵为公乘的,升为五大夫,并赏给他三百户的食邑。旧爵是五夫夫,升为大庶长;旧爵为大庶长,升为左更;旧爵为三更的,升为大良造。大庶长,三更及大良造都赏赐三百户的封邑,另赏赐三百户的地税。爵位为五大夫,有了六百户的租税和食邑,就可以接受门客。将军,车夫,骖(can1)乘都赏赐爵位三级。原来是客卿身份为相的,满足了朝廷的规定,就升为正卿。

以战故,暴首三日,乃校三日,将军以不疑致土大夫劳爵。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罢其县四尉,訾由丞尉。
停战之后,把所获敌人首级示众三天,也核实三天,将军认为没有疑问,就按功赏给战士和大夫爵位。赏赐的爵位,县里过了三天还没有落实赏给将士和大夫的爵位,就撤去该县尉的职位,评判的权利在该县的丞尉。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赐给爵位一级,增加田地一顷,增加宅地九亩,赐给庶子一人,还可以担任军队或朝廷的官员。

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高爵罢,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小夫死。
其刑法规定,由爵位高的人审判比他爵位低一级的人。爵位高的人被罢免后,不再给他有爵位的人所享用的奴仆。二级爵位以上的人,犯了罪就降低他的爵位。一级爵位以下的人犯罪,就取消他的爵位;小夫犯罪则处死。

公士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
公士以上直到大夫、死后爵位每高一级,他坟旁种的树就多一棵。

其攻城围邑也,国司空訾其城之广厚之数。国尉分地,以校、徒分积尺而攻之,为期,曰:“先已者当为最启,后已者訾尉最殿。再訾则废。”穴通则积薪,积薪则燔(fan1)柱。陷队之士,面十八人。陷队之士,知疾斗,不得,斩首。队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不能死之,千人环规,黥(qing2)劓(yi4)于城下。国尉粉底,以中卒随之。将军为木台,与国正监、与王御史参望之。其先入者举为最启,其后入者举为最殿。其陷队也,尽其几者。几者不足,乃以欲级益之。
訾:“訿”和“呲”是“訾”的异体字。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踩在脚下。訾,篆文(此,踩在脚下)(言,说话),表示用话语踩踏,即鄙视地责骂。造字本义:动词,以瞧不起人的傲慢责骂人。
燔:“膰”和“燔”都是“”的异体字:“燔”作动词,强调烧烤全牲以祭祀,“膰”作名词,强调烤熟的祭祀的全牲。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直接抓食。,篆文(炙,烤肉)(番,用手抓食),表示可以抓食的烤熟的肉。篆文异体字将“炙”省略成“火”,强调烧烤;有的篆文异体字则将“炙”省略成“肉”,强调熟肉。造字本义:动词,烤熟用于祭祀的全牲,祭祀之后参与祭典的人们可以直接用手抓食。
在围攻敌国城邑的时候,国司空测量那个城墙的面积和厚度。国尉划分攻打的地点,校、徒分别限定以体积掘取,定出期限,并命今说“最先完成的立头功,最后完成的斥为末等。两次被斥为末等就撤了他的爵位。”打穿了洞穴就堆上柴草,烧起木头。敢死队的士兵,城墙的每一个方向分布十八个。敢死队的士兵,都知道拼死力战,不成功,就斩首。一个队如能抓获五个敌人,那么这个队的每个士兵,就获得爵位一级。如果战死,他的族人可以有一人承其爵位。如果怕死退避,就在千人围观之下,在城下遭受黥刑或劓刑。国尉划分地段,中军的士兵听从分派。将军搭起木台,和国家的正监、王的御史一同观望。士兵先进城的评为头功,后进城的评为落后。敢死队的士兵,尽量用自己申请的人。自己申请的人不够数,就用希望晋级的人补足。

二、心得体会
人口管理,队伍管理,人员设置相当严谨。所有的功勋都在战场上来,每个男子为了家园,国家勇猛直前,只有这样才能强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5: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弱民第二十
一、原文抄写,正音查字,翻译。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强则越志。轨则有用,越志则乱。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民众弱,国家就强;民众强,国家就弱。所以治理得法的国家致力于使民众弱。民众朴质就弱,民众放纵就强。弱就会守法,强就任意作为。人民守法就听从命令,任意而行就不受控制。所以说:采取强民政策以摒除强民的国家,力量弱;采用弱民政策以摒除强民的国家,力量强。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贾;有任。乃富于政。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民众,国家用“善”他们就亲爱他们的家人,用“奸”他们就亲近国家的制度。民众和同而掩盖过失,是用“善”的结果。任用“善人”就会隐匿罪恶,任用“奸人”罪恶就会得到惩罚。如果国君抛弃法度,放任人民为所欲为,那奸邪就多了。人民贫穷就会努力致富,致富就会放纵,放纵就会产生虱害。因而人民富裕了而没有战事,那就让他们以根谷换取爵位,爵位的取得必须凭借他们的实力,那样农民就不怠情。农民不怠惰,六种虱害就不会产生。所以国家富强人民守法,强上加强。
兵易弱难强;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易之则强。事有羞,多奸;寡赏,无失。多奸疑,敌失,必利。兵至强、威;事无羞,利。用兵久处利势,必王。故兵行敌之所不敢行,强;事兴敌之所羞为,利。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国守安,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国家兵力衰弱容易,强大困难;人们都爱惜生命,贪图安逸。拼死赴国难,是难以期望做到的。若让民众觉得拼死赴国难是容易的事,兵力就强大了,人民若有羞战之心,那奸邪就会增加;国家赏赐出于一途,就没有差错。奸邪止息,敌人有过失,一定有利。兵力强大,就会产生声威;作战不以任何手段为羞耻,就利于用兵。用兵长时间处于有利形势,一定能称王。所以用兵做敌人所不敢做的,兵力就强大;做敌人认为可耻的事,国家就有利。法度有常,人民才能各安其位;君主随机应变,才能万事成功,国家有常法,国君操纵大权,就有利。所以国君以机变为贵,国家以稳定为贵。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
利禄出于一个果道,国家的物资就多;出于十个渠道,国家的物资就少。用一个渠道的国家,治理严整;用十个渠道的国家,治理混乱。国家治理严明就强大,治理混乱就弱小。强物资就会集聚,弱物资就会流散。所以国家使物资集聚的就强,使物资流散的就弱。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民众,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民众就乐为所用;用赏赐来奖励战争,民众就会轻视死亡。因此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强。民众有自以为荣的尺度,就会轻视官位鄙视官吏;人民富裕就看不起贫赐。治理民众以刑法羞辱他们,战争时他们才会出战。民众贪生怕死,部署纷乱而去与别国交战,所以士兵与农民都会怠情,国家力量就弱。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发o、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农民、商人、官吏这三种人,是国家稳定的职业。农民开垦土地,商人贩卖货物,官吏治理人民。这三种职业会产生六种虱害:叫做“岁”虱、“食”虱,“美”虱、“好”虱,“志”虱、“行”虱。这六种虱害生了根,国家必定削弱。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于是成年安逸享乐。商人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推崇华丽好玩的物品,于是对于用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吏虽然设置了而不肯为国家出力,儒家的异志高行成风。六种虱害形成风气,打起仗来必定大败。
法枉治乱;任善言多。治众国乱;言多兵弱。法明治省;任力言息。治省国治;言息兵强。故治大,国小;治小,国大。
法度偏斜,统治就要混乱;任用贤良,异言就要盛行。治国的方针纷杂,国家就混乱;异言盛行,兵力就弱。法度明确,治理的方法就会省简;任用力量,异言就会停止。治理的方法省简,国家就政治清明;异言停止,兵力就强。所以治理得多,国家的力量就小;治理得少,国家的力量就大。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之所乐民强,民强而弱之,兵重强。故以强重弱,削;以弱重强,王。以强攻强弱,强存;以弱攻弱强,强去。强存则弱;强去则王。故以强政弱,削;以弱攻强,王也。
政策制定的是人民所憎恶的东西,人民就弱;政策制定的是人民所喜欢的东西,人民就强。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人民所喜欢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更强,结果兵力就弱上加弱了。人民所喜欢的是人民强,如果人民强了而政策又使他们转弱,结果兵力就强上加强了。所以实行强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弱上加弱,国力就削弱;实行弱民的政策以致兵力强上加强,就能成就王业。用强民的政策治理强民和弱民,强民仍然存在;用弱民的政策治理弱民和强民,强民就会消灭。强民存在,国家就弱;强民消灭,就能成就王业。可见用强民政策统治弱民,国家就会削弱;用弱民政策统治强民,就能成就王业。
明主之使其臣也,用必加于功,赏必尽其劳。人主使其民信此如日月,则无敌矣。今离娄见秋豪之末,不能以明目易人;乌获举千钧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圣贤在体性也,不能以相易也。今当世之用事者,若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an2)楫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陈,万民疾于耕战。有以知其然也。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宛钜铁钝,利若蜂虿(chai2);胁鲛犀兕(si2),坚若金石。江、汉以为池,汝、颖以为限,隐以邓林,缘以方城。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唐蔑死于垂涉,庄骄发于内,楚分为五。地非不大也,民非不众也,甲兵财用非不多也;战不胜,守不固,此无法之所生也,释权衡而操轻重者。
槁: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高大。槁,甲骨文(林,树林)高,高大),表示林木长到最高状态。有的甲骨文写成上下结构。有的甲骨文调整成左右结构,并将“林”简化“木”。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并调整成包围结构。造字本义:形容词,林木生长到极限后渐失生机,衰老枯萎。
明君任用他们的臣下,任命一定要充分彰显他的功绩,奖赏一定要囊括他的所有功劳。国君使臣民相信这一点就像相信天上的日月一样,那样就无敌于天下了。离娄能看到秋毫之末,而不能将他的明目借给旁人;乌获能举起千钧的重量,却不能把他的神力给予旁人;圣贤的才能在于禀性,也不能给予旁人。当今掌握政权的人,如果想成为圣人,那就要实行法治。舍弃法度治理国家,好比任重道远而没有牛马,又像想渡过大河而没有舟船。现在国家人口多兵力强,是成就帝王之业的绝好资本,但如不严明法令巩固它,就接近危亡了。所以明君修明法度,使国内的民众没有淫邪的念头,游客处士都参加战斗,万民都努力于农作和战争。国君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啊。楚国的民众行动迅速而统一,快如旋风。手持宛地的长矛,如蜂蝎的刺一样锋利;身披鲛鱼、犀牛皮制的铠甲,像金石一样坚硬。又有长江、汉水作护城河,有汝水、颍水作险阻,有邓林作屏障,有方城作要塞。可是秦兵到来,攻下鄢、郢如同抖落枯叶;楚国大将唐蔑在垂涉战死,庄骄在国内起义,楚国就一分为五。楚国土地不是不广阔,人民不是不众多,兵甲财物不是不充足;而作战却不能取胜,防守不能坚固,这就是不修明法度导致的,舍弃法度治理国家,如同舍弃权衡而去量轻重一样。
二、心得体会
弱民,没那么多心思,就能统一往前。从这段来看,对照自己,内部私多了,邪欲多了,还强,就不听神指令了,内部打架,就不可以做到静义固志了,人对外力量就弱了。一个家庭也是,如果每个孩子都不得了,家就没有统一,出去竞争必败,国家也如此,我们的制度优势,就该统一领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3-29 22:37 , Processed in 1.12067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