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1-2-20 16:25 编辑
1.14
结合本章前面的内容,读完本章最后一句,并尝试在心得中概括本章。
原文: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查字: 是:“是”是“昰”的异体字。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趾”的本字,表示脚趾。昰,金文  (日,太阳) (又,即“手”的变形) (止,即“趾”,脚),表示太阳直射,时至夏至,人们手脚并用进入夏季农忙。有的金文 弱化“又” 的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又” 简化成一横,将金文字形中由“又”和“止”构成的 简化成“正” ,表示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夏至是夏历法则中的重要节令:夏至即入夏农忙的恰当起始日。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正” 写成 。隶书异体字 将“正”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以:“㠯”是“以”的本字;“以”是“似”的本字。㠯,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是倒写的“巳” (新生儿),表示新生儿与父母相像。金文“㠯”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㠯” 有所变形。当“㠯”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巳”字基础上再加“人”另造会义字“以”代替:  (倒写的“巳”,新生儿) (人,母体),表示母婴通过脐带相连。造字先人发现,母子间之所以有遗传学上的精确相似,是因为连接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篆文“以” 将甲骨文字形 中“巳 ”和“人” 相连的 ,分离成“㠯” 和“人” 。造字本义:动词,母子脐带相连,形神特征相传。
足:甲骨文中“正”(即“征”的本字)与“足”本是同一个字,后被转注成两个字。足,甲骨文  (囗,村邑或部落) (止,行军),表示军队归邑。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因为“疋”(脚,名词)篆文的字形 与“足”(凯旋归邑,动词)的篆文字形 相似,后人习惯于以“足”字代替本义完全不同的“疋”字,“疋”的甲骨文字形 像由大腿小腿 、脚板 构成的脚部。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得胜,凯旋归邑。
高:“高”、“京”、“亭”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相近,疑为同源。高,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环形城墙 上的多层塔楼 ,用于瞭望预警的多层尖顶塔楼,下方的“口” 像城墙的门拱。简体甲骨文把多层的尖顶塔楼 简化成 、或 、或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多层的尖顶塔楼形象 简化成 。造字本义:名词,瞭望预警的多层楼台。
名:名,甲骨文  (口,叫喊)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 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月牙形的 ;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
重: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行囊。重,甲骨文  (人,旅者) (束,是“東”的简写,行囊),表示旅人背负行囊旅行。有的甲骨文 将左右结构写成混合结构,像行囊 落在了旅人 的脚跟位置,强调脚跟所感受到的行囊的下沉份量。金文 画出了旅人 和行囊 之间的背带 ,画出了脚板 ,强调行囊对脚板的作用力。金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 。有的金文 加“土” ,表示背负装土的筐子,双脚感受到的负担大。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肩扛背驮的沉甸甸的行囊。

翻译: 夏至,太阳当头手脚并用进入农忙,母子的脐带发挥神秘作用(天时至,人循时而动,天人合发),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的道在瞭望预警的多层楼台指挥,出征得胜,凯旋归邑。听从女王发号施令,召唤肩扛沉甸甸的行囊孩子,祭祀更替戍边。

心得:
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重点在体会名。道常无名,强为名为道。人循道而行,素形—质——体,素体成名。千字文中有勒碑克铭,那祖先的名这么重,犹如给子孙留下的沉甸甸的行囊,名重则根重,重为轻根,名重于后代,沉甸甸的素体,精神中的实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