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刘丹

空气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7 12: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0-17 16:11 编辑

第十九周  经解第二十六  哀公问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坊记第三十


一、抄写







二、字词


属zu辞、比bi事:《春秋》聚合会同之辞,是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属,连缀。比,排比。

参:通三。

坊:或作防,堤防。

缪miu:错误。

疏数shuo:交际往来稀疏或密切。

丧筭suan:指五服的年月数。筭同算。

愀qiao然:变动貌也。指脸色变得严肃的样子。

蹴cu然:局促不安的样子。

辟bi席:离开席位。

怅怅chang:茫然若失的样子。

畎quan亩:指田间,田野。畎,田间水沟。

发曚meng:指盲人眼睛复明。

蹶ju然:快速站起的样子。

慊qian:恨,不满之貌也。指国君制定了禄秩,臣子不应不满自己的禄爵比不上别人。

偝bei:背弃。

刍荛cu rao:割草砍柴的人。

猷you:计谋。

葑feng:蔓菁。



三、翻译


《经解第二十六》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如何。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是言语温柔、性情敦厚,那就是《诗》的教化作用;如果是事物通达、知晓古史,那就是《书》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和通广博、简易善良,那就是《乐》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正邪洁静、精深微妙,那就是《易》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恭逊节俭、庄重敬慎,那就是《礼》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善于连缀文辞、褒贬排比,那就是《春秋》的教化作用。所以,如果《诗》教失误,会令人愚笨鲁钝;如果《书》教失误,会令人烦苛诬枉;如果《乐》教失误,会令人奢侈淫靡;如果《易》教失误,会令人相互伤害;如果《礼》教失误,会令人繁缛细琐;如果《春秋》教失误,会令人犯上作乱。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能言语温柔、性情敦厚而不愚笨鲁钝,那便是精通《诗》义、以《诗》教民的成果;如果能事物通达、知晓古史而不烦苛诬枉,那便是精通《书》义、以《书》教民的成果;如果能和通广博、简易善良而不奢侈淫靡,那便是精通《乐》义、以《乐》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正邪洁静、精深微妙而不相互伤害,那便是精通《易》义、以《易》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恭逊节俭、庄重敬慎而不繁缛细琐,那便是精通《礼》义、以《礼》教民的成果;如果能连缀文辞、褒贬排比,而不犯上作乱,那便是精通《春秋》之义、以《春秋》教民的成果。”
  天子,与天、地并列而三,所以天子的德行与天地相配,恩泽普及万物,光芒与日月齐明,光照四海而不遗漏任何微小之处。天子在朝廷,就用仁圣、礼义的规范来引导臣下;退朝而居时,就欣赏《雅》、《颂》之乐;迈步行走时,佩戴的玉环、玉佩伴随着脚步而发声;登车上路时,马车上的鸾铃、和铃伴随着车马行进而鸣响。在朝廷、在居所行为都合乎礼仪,进退举止皆有法度,让百官各得其所,万事都井然有序。《诗经﹒曹风﹒鸤鸠》说:“那善良的君子,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表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发号施令而人们感到喜悦就称为“和”,上下之间相亲相爱就称为“仁”,人们不须提出要求便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称为“信”,去除天地之间的灾害就称为“义”。义与信,和与仁,是霸者、王者治理天下的工具。有治理人们的意愿却没有治理的工具,那是不能成功的。
  礼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就如同秤对于度量轻重,墨斗线绳对于测量曲直,圆规矩尺对于画方画圆。所以把秤实实在在地挂上,度量轻重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墨斗线绳实实在在地拉开,测量曲直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圆规矩尺实实在在地陈设,画方画圆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君子明礼、懂礼,就无法以奸诈来欺骗他。所以重视礼、践行礼的,称为有道之人;不重视礼、不践行礼的,称为无道之人,这就是恭敬谦让之道。所以以礼来奉事宗庙祖先,就会以崇敬之心行事;让礼进入朝廷,就能使百官各有其位,贵贱各得其所;以礼来管理家庭,就能使父子相亲、兄弟和睦;以礼来治理乡里,就能使长幼有序。孔子说:“使君主安心,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朝觐之礼,是用来明确君臣关系的大义的;聘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之间互相尊敬的;丧祭之礼,是用来表明臣下对君上、人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婚姻之礼,是用来表明男女有别的。礼,用于防止纷乱的发生,就如同堤坝防止水患的发生。所以,如果认为旧的堤坝没有用处而加以破坏,就一定会发生水患;认为旧礼没有用处而予以废除,就必定发生危乱祸患。
  因此,如果废除婚姻之礼,那么夫妇之道就难以顺利维系,而淫乱邪僻的罪恶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乡饮酒之礼,那么长幼之序就难以正常维系,而争斗的狱讼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丧祭之礼,那么臣下、人子对君上、对父母的恩情就会淡薄丧失,而背叛死者、忘记君父的人就会增多;如果废除聘问、朝觐之礼,那君臣上下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诸侯会行乱作恶,而背叛君王、相互侵凌的祸乱就会产生。
  所以,礼的教化作用是细微而隐形的,它在邪恶还没形成或产生时就予以防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日趋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先王特别重视它。《周易》上说:“君子慎重地对待事情的起始,一开始的误差仅仅只有一毫一厘,最后导致的错误会有千里那么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哀公问第二十七》

    鲁哀公问孔子说:“大礼是怎样的呢?君子在谈礼的时候,为什么要那样尊重?”孔子回答说:“我孔丘只是一个小人物,还不够格知礼呢。”哀公说:“不,还是请您说一说。”孔子答说:“我听说,人们在生存中要依凭的,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无法按规定事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按地位分辨君臣、上下、长幼;没有礼,就无法按亲疏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关系,以及婚姻、友朋交往的疏密。因此君子对礼是十分尊重的,然后才以自己的能力来教导民众,使他们举行典礼不要错过了时节。有了成效,然后置办雕镂纹饰的礼器、绘有图案的礼服,以区分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都顺从礼仪,然后对居丧的人按照五服的服等计算守丧年月,准备好鼎、俎一类的祭器,置办猪肉、干肉等祭品,修葺宗庙,每年都按时恭敬地举行祭祀,按辈分排定宗族内的长幼次序。安顿好自己的居所,穿着自己应穿的衣服,所住的宫室要合乎标准、低矮一些,乘坐的车子不雕刻凹凸的纹饰,使用的器具不镂铸图案,吃饭也不吃两种菜肴,以表示与民众同甘共苦不奢侈。从前君子就是这样行礼的。”哀公听后又问:“现在的君子为什么不这样作了呢?”孔子说:“现在的君子,喜好财货而贪得无厌,劣迹斑斑而没完没了,荒淫怠惰而态度傲慢,蛮横收敛民财要搜光刮尽,违逆众人的意志而侵伐有道的国家,为了求得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不讲道理。从前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前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后边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没有讲礼行礼的了。”
   孔子陪侍在哀公身边。哀公问道:“请问治理人的方法中,什么最为重要?”孔子变了脸色严肃地答道:“国君能问出这样的话来,是百姓的福气。固陋之臣哪敢不回答呢?治理人的方法中,为政最为重要。”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为政呢?”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国君为正道,百姓就能服从政令。国君的所为,正是百姓所服从的。国君如果不作为,百姓服从些什么呢?”哀公又问:“请问应当如何为政呢?”孔子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摆正了,其他各项事情就都能跟着摆正了。”哀公说:“寡人虽然不肖,但很想听听怎样实行这三句话的方法,可以说说吗?”孔子答说:“古时候的为政,把爱别人看得最为重要。要做到爱别人,礼最为重要。要做到有礼,恭敬最为重要。最大最高的恭敬,就是国君的大婚典礼。国君的大婚典礼的日子到了,国君要头戴冠冕身穿礼服亲自去迎娶新娘,这是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就是亲爱新娘。所以君子用尊敬表示亲爱,舍弃了尊敬就抛掉了亲爱。没有爱就没有亲,没有敬就没有正。爱与敬,应该是为政的根本吧?”
  哀公说:“寡人想插一句话。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这不是太隆重了吗?”孔子正色严肃地回答说:“结合两个族姓的婚姻,以继承先圣的后嗣,作为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主持人,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哀公说:“寡人真是顽固鄙陋。可如果不是顽固鄙陋,怎么能听到您这番话呢!寡人还有想问的,还不知如何措辞,就请您再稍稍继续作些解释吧!”孔子说:“天子阴阳之气不合,万物就不能生长。国君的大婚之礼,就是为了子孙万世的后嗣,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了呢!”孔子接着说:“国君大婚后夫妇在家内要共同举行祭祀宗庙之礼,足以与天地日月神明相配;在家外要推行政教、颁布政令,足以建立上下相互敬重的关系。臣子行事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求助纠正;国家事务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重振复兴。为政要以礼为先导,礼乃是为政的根本呀!”孔子又接着说:“从前夏、商、周三代贤明的君王为政,必定尊敬妻与子,这是有道理的。妻,是祭祀双亲的一主祭,敢不尊敬吗?子,是双亲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君子是没有不尊敬妻与子的。敬,又以敬爱自身最为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是从双亲那里分离出来的枝条,怎么敢不敬爱呢?不能敬爱自身,就是伤害双亲;伤害双亲,也就伤害根本;伤害了根本,分离出来的枝条也就跟着灭亡了。自身、妻、子这三者的组合,就是百姓的代表和象征。由敬爱自身推广到敬爱百姓之身,由敬爱己之子推广到敬爱百姓之子,由敬爱自己的配偶推广到敬爱百姓的配偶,国君能做到这三条,那人们就能普沾教化、天下大治,太王亶父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这样,国家发展就顺利了。”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敬爱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说错了话,百姓还当作是对的;君子即使做错了事,百姓也还当作是法则。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做错事,那么百姓不用下令就能恭恭敬敬地服从。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敬爱自身,能够敬爱自身,就能够成就双亲的名声了。”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其双亲的名声?”孔子回答说:“被人们称为君子,就是成就的名声。百姓把美名赠送给他,叫他‘君子之子’。这就是说他的父亲是君子,这就是成就了他的父亲的名声。”
孔子接着说:“古人为政,把爱人看得最为重要。不能爱人,就不能保有自身;不能保有自身,就不能安全居处;不能安全居处,就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就不能成就自身。”哀公又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不逾越事物的天理。”
  哀公问:“请问君子为什么特别尊重天道?”孔子回答说:“尊重它的永不止息。如同太阳、月亮相随从,东升西落在运行而不止息,这就是天道。不闭塞而又能久久长长,这就是天道。无所作为,而使万物生成,这就是天道。生成万物,而功业明白显著,这就是天道。”
  哀公说:“寡人愚蠢不明事理,您心里也是知道的。”孔子听后不安地离开席位说:“仁人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孝子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所以,仁人事奉父母如同事奉上天,事奉上天如同事奉父母。所以孝子能够成就自身。”
哀公说:“寡人已经听到这番话了,怕以后仍然会犯错,那可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国君能说出这样的话,已是臣下的福气了。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闲居在家,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谈论中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人都坐下!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礼,让你们能够周游四方运用礼,不会有不合乎礼的地方。”子贡离开坐席问道:“请问礼是怎样的呢?”孔子说:“貌似敬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鄙俗;貌似恭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谄媚;貌似勇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逆乱。”孔子又说:“巧言谄媚会搅乱了仁慈。”孔子又说:“师,你做事有点过头,而商做事又有点儿不够。子产,好像是众人的母亲,管着大家让他们都能吃饱,可是却不能教育他们。”子贡又离开坐席问道:“请问,要怎样做才能做到适中呢?”孔子说:“礼呀礼!就是要用礼来制约、调节使之适中。”
   子贡退下,子游上前问道:“请问所谓的礼,是不是就是去除丑恶之事而保留美好之事呢?”孔子说:“是的。”子游又问道:“那究竟怎么去做呢?”孔子说:“南郊祭天和祭祀社神的祭礼的意义,是对鬼神表示存念与仁爱;尝祭、禘祭之礼的意义,是对祖先昭穆前辈表示存念与仁爱;馈食、奠祭之礼的意义,是对死者表示存念与仁爱;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是对乡党表示存念与仁爱;食礼和飨礼的意义,是对宾客表示存念与仁爱。”孔子接着说:“明白了郊天祭地的意义,知晓了尝祭与禘祭的礼仪,那么治理国家就好像把手掌上的东西拿给人看一样容易!所以,礼到居处,日常居处有礼,长幼就能分辨清楚了;礼到家门,家门之内有礼,父、子、孙三代就能和睦相处了;礼到朝廷,朝廷宫中有礼,官职爵位就守秩序了;礼到田猎,田猎操演有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礼到军营,军队军营有礼,作战就能成功取胜。所以,因为有礼,宫室的高矮大小建造就有了制度,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有了规范,酸苦辛咸四季的味道就依照时节搭配,管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有了节拍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有了规定,不同的鬼神各自得到了祭飨,五服亲疏的丧事丧主各表哀伤,《诗》《书》《礼》《乐》分辨论述各说义理,设官分职各得尊卑各在其位,布政治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如果人人都将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能各得其宜。”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就是对事情的治理处理。君子有要做的事,就有处理这件事的办法。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那就好像盲人走路而没有引导的人,迷茫中要去向何处呢?又好像整夜在暗室之中寻找什么,没有烛光能看见什么呢?如果没有礼,手脚就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就不知该听什么,眼睛就不知该看什么,进退、揖让就不知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举措。所以,如果居处没有礼,长幼上下就不能辨别;家门之内没有礼,父、子、孙三代就不能和睦相处;朝廷宫中没有礼,官职爵位就没有秩序;没有礼,田猎军事就同有策划;没有礼军队作战就不能制胜;没有礼,宫室的高低大小就没有了制度;没有礼,量器鼎鼐的式样纹饰就没有了规范;没有礼,酸苦辛咸的味道就没有了依照四季的搭配;没有礼,管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没有了节拍;没有礼,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没有了规定;没有礼,不同的鬼神就没有了各自的祭飨;没有礼,五服亲疏的丧事就没有了丧主各自的哀伤;没有礼,《诗》《书》《礼》《乐》的辩论就没有了各派的义理;没有礼,设官分职就没有了各得其位;没有礼,布政治事就没有了各司其职。如果不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不能各得所宜,这样就不能领导和团结众人了。”
  孔子说:“仔细听好,你们三个人!我来告诉你们,礼,有九项内容,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项。如果能知道这些,即使是在垄亩中种地的农夫,依照这些去行事,也会被作为圣人对待的。两国国君相见,互相揖让进门,进门后用悬挂的钟磬奏乐,再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后音乐演奏结束。乐人在堂上演唱《清庙》,再下堂用管乐演奏并跳《象》、《武》舞,然后《夏》乐奏响,舞队手执籥随乐而跳,此时笾豆鼎俎盛着上饭食牲体等食品一一陈设,礼仪和乐曲按顺序进行,百官们一齐在下守候,这样来访的国君就感受到了主人欢迎的情义。大飨时的礼仪,行走弯道时走出像圆规画的弧线,行走弯拐时走出像矩尺画的方折;行车时车上的銮、铃鸣响与《采齐》乐曲的节奏相协;客人出门时,要演奏乐曲《雍》,撤除宴席时,要演奏乐曲《振羽》,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是不合乎礼的。客人刚一进门,悬挂的铜钟就敲响了,这是表示欢迎的敬意与感情。升堂歌唱《清庙》之诗,这是歌颂文王的崇高德行。下堂用管乐演奏舞曲《象》和《武》,这是表现武王的伐纣大事与功业。所以古代的君子不必亲口互相说话,通过礼乐就可以表情达意了。”
  孔子说:“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节制。如果没有道理,君子就不采取行动;如果没有节制,君子就不演奏音乐。不懂得《诗》,行礼时就不出现谬误;不懂得乐,行礼时就显得寡淡无文。道德浅薄,行礼也虚伪。”孔子说:“说制度是在讲礼,文章是在讲礼,真正实行起礼还是要靠人啊!”子贡离开席位说:“请问夔对礼的理解是不是很少?”孔子回答说:“说的是古人吗!是古代的那个人。通晓礼而不通晓乐,叫‘素’;通晓乐而不通晓礼,叫‘偏’。这个一足的夔,通晓乐却不通晓礼,所以传下这样一个名字,是个古人。”
  子张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师啊!你上前来,我来告诉你!就是君子通晓了礼乐,然后把它拿来用在为政上。”子张又进一步询问。孔子又说:“师!你以为一定要铺设案几、筵席,升阶下阶,酌酒、献酒、为宾客酬酒、为主人敬酒,那才叫做礼吗?你以为一定在画定行列站们的舞场内跳舞,挥动着羽毛和籥,敲击着钟鼓,那才叫做乐吗?话说出去了必定践行,这就是礼;践行了感到了快乐,这就是乐。君子只要尽力做到这两点,面朝南而立去为政,天下就太平了。诸侯都来朝见,万事成物无不服从顺应,百官没有敢不尽力奉职的。礼能够兴盛,民众得到治理;礼如果荒废,民众就会作乱。即使是仅凭眼力所视之巧设计,不讲究严格的规矩建造的屋室也有奥和阼阶,席位座次有上有下,乘车座位有左有右,走路行道有先有后,站立位子有序有次,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如果屋室没有奥和阼阶,堂室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席位没有上下,座次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乘车没有左右,座位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走路没有先后,行道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站立没有次序,站位的尊卑就会混乱。从前圣明的帝王、诸侯,划定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不敢相互逾越,都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番讲解,好像盲人复明一样豁然开朗。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孔子闲居在家,子夏陪侍一旁。子夏问道:“请问《诗经》句说‘平易和乐的君子,就好像百姓的父母’,怎样做才能称作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要成为百姓的父母,一定要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将此施行于天下。四方有灾祸,他一定会先知道。能做到这些,就能称作是百姓的父母了。”
  子夏说:“如何成为百姓的父母,我已经听懂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说:“君王的心志所到达的地方,讴歌的诗也随之而至;讴歌的诗所到达的地方,礼也随之而至;礼所到达到的地方,乐也随之而至;乐所到达的地方,哀也随之而至;哀与乐是相互影响而生成的。这些东西,擦亮眼睛去看,也无法看得见;竖起耳朵去听,也无法听得到;这是一种志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至’。”
  子夏说:“已经听到了什么是‘五至’,再请问什么叫‘三无’?”孔子回答说:“没有歌声的音乐,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这就叫做‘三无’。”
  子夏说:“有关‘三无’已经听到了,请问什么诗句与‘三无’的意义最接近呢?”孔子答说:“‘日日夜夜谋政经营,让人们宽和宁静’,这句诗最接近没有歌声的音乐之义;‘君之仪态娴雅安详,人们学习效仿’,这句诗最接近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之义;‘凡是别人家有了死丧,我就尽力去求助帮忙’,这句诗最接近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之义。”
  子夏说:“您这些话真伟大,真美妙,真实在!那么这些话说在这里就是说尽了吧?”孔子说:“怎么会说尽了呢?君子实行‘三无’时,还有‘五起’呢!”子夏说:“‘五起’都是什么呢?”孔子说:“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民意不违国君的心志;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仍娴雅安详;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内心同情且大悲。这一是。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志得意满;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温良恭敬;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仁爱施及四方。这是二。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意志民从服从;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上下和睦齐顺;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以孝道抚恤万国。这是三。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声名远扬传播四方;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日有进步有有成就;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德行高尚非常显明。这是四。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志气已勃兴;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万方遍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君子的仁爱延及子孙万代。这是五。”
  子夏问道:“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行与天地相配而为三,请问怎么做才能称作与天地相配而为三呢?”孔子答说:“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以恩德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子夏又问:“请问什么叫做‘三无私’?”孔子答:“上天无私地覆盖万物,大地无私地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地照耀万物,遵奉这三条精神来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就叫作‘三无私’。在《诗经》中有句说:‘上帝的命令不违背,一直到汤登上君位。汤颁下政令不迟缓,圣教庄严崇敬日隆。光明到来照耀天际,恭恭敬敬侍奉上帝,上帝命汤治理九州。’这就是商汤的美德。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刮风下雨,下露降霜,这些都是上天对世人的教化。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神妙之气导致狂风暴雨,狂风暴雨流布其形于天下,使得万物露出土地而生长,这些都是大地对世人的教化。自身德行清明,气志微妙如神。他统治天下的愿望将要实现,神灵为他做先导,必为他生下贤臣做辅弼。就像天将依时降雨,山川就先生成了云气吐出。在《诗经》中有句说:‘高高的山岭是四岳,高峻的山峰入云天。唯有四岳能降神,生下了甫侯和申伯。唯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的支柱与桢榦。他们作为屏藩捍卫国家,颂扬恩德四方宣扬。’这就是文王、武王的美德。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在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声誉。《诗经》中有句说:‘勤勉的天子,美名传扬无休止’,这就是三代圣王的美德;还有诗句说:‘施展他的文德,协和四方之国’,这就是太王亶父的美德。”子夏听到这里,猛地站了起来,倚墙而立,说:“学生怎么敢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呢!”

《坊记第三十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譬如防水的堤防吧?是防止百姓道德的不足的。即使大加防范,人们还是会有逾越的。所以君子用礼法来防范道德上的缺失,用刑罚来防范淫邪,用政令来防范贪欲。”
  孔子说:“小人贫寒就穷困,富有就骄纵。穷困就会做盗贼,骄纵就会为乱。礼,就是根据人的性情而进行调节制约,以对民众防范。所以圣人制定了节制富贵的礼法,使富有的人不至于骄纵,贫寒的人不至于穷困,身居贵位的人不会憎恶爵秩俸禄比他高的人,这样动乱就会消亡了。”
  孔子说:“贫穷但能自得其乐,富贵但能谦和好礼,族人众多但能平安相处,这样的人天下很少呢!《诗经》上说:‘人们因贪欲而为乱,宁愿身陷荼毒遭受苦难。’所以按规定诸侯国家依军赋征集的兵车不得超过一千辆,国都的城墙高度不得超过百雉,富足的卿大夫之家依军赋征集的兵车不得超过一百辆。就用这些办法来防范人们,诸侯还是有叛乱的。”
  孔子说:“所谓礼,用来彰显疑惑、辨别隐微,从而对人们加以防范。所以要按照贵贱不同区分等级,按照尊卑差别穿着衣服,按照职务高下排定朝廷上的位子,这样人们就知道要有所谦让了。”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帝王,一家没有两个主人,最高位上不能有两个尊者,这就是要向民众表示的君臣的差别。《春秋》因楚、越国国君僭越称王,国君死后不记载其下葬,按礼制规定,诸侯国君不能称天,大夫不能称君,恐怕民众产生困惑。《诗经》中说:‘看看那夜里乱叫的盍旦鸟,人们是多么厌恶它。’”
  孔子说:“国君不与同姓的人同乘一车,与异姓的人可以同乘一车,但不穿相同的服装,这是向民众表示区别避免混乱。用这种礼法对人们加以防范,可还是有同姓之人弑杀国君的。”
  孔子说:“君子推辞高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这样动乱就会逐渐消亡。所以君子与其让所得的俸禄超过人所具有的能力,宁可让人所具有的能力超过所得的俸禄。”
  孔子说:“一觞酒、一豆肉,谦让推辞后接受不好的一份,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人冒犯长者。在飨、燕之会所设之席上,谦让推辞后坐下,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人冒犯尊者。在朝廷上站立的位次,谦让推辞后站到下方的贱位,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还是会有人冒犯君上。《诗经》中说:‘人们没有良善之行,各在一方相互抱怨。受爵受禄不知谦让,行恶多多终至灭亡。’”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人们就会养成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他国的国君叫‘君’,称呼本国的国君叫‘寡君’。”
  孔子说:“功名利禄,应先给予死者而后给予生者,这样人们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予为国事奔波国外的人,后给予留在国内的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们都仁厚可靠,可以托付大事。《诗经》中说:‘时刻思念先君,以此勉励寡人。’即使用这样一些方法防范人们,还是会有背弃死者而令死者家人伤心号哭无处申告的。”
  孔子说:“国家掌权的人,如果以人才为尊贵而以爵禄为轻贱,那么人们尊重礼让人才的风气就会兴起了;如果以技艺为高尚而以车马为轻贱,那么人们学习技艺的风气就会兴起了。所以君子是说得少而做得多,小人是没做事就先说大话。”
  孔子说:“君上如果吸取民众的意见,那么在下的民众受到君上所施恩泽,敬仰如天;如果君上不吸取民众的意见,那么在下的民众就会犯上;在下的民众不敬仰君上,不领受君上的恩泽,就会发生动乱。所以君子用诚信谦让来对待百姓,民众就会以礼回报。《诗经》中说:‘古人有话教导说,凡事问问割草砍柴人。’”
  孔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的民众就不会发生争执。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的怨恨就会日益消失。《诗经》上说:‘占卜占筮,卦象本无恶言,有错都在自己。’”孔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谦让。《诗经》上说:‘武王向神灵问卜,谋划在镐京建都。龟出吉兆表示肯定,武王于是建成国都。’”孔子说:“功绩归于君王,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忠君。《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计谋,告诉你的君王,朝内得到君王采纳,朝外就去实行推广。要说‘好主意,好计谋,都因国君的好德行。’呜呼!君王美好德行,多么高尚多么显明!’”孔子说:“功绩归于父母,过失归于自己,这样人们就会孝亲。《太誓》上说:‘我若战胜纣,不是因为我的武功强,是因为我的父亲有德没有过错。纣若打败我,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过错,而是因为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无功德。’”
  孔子说:“君子对父母的过错都遗忘掉,只记住并敬重父母的美德。《论语》中说:‘做儿子的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称得上孝了。’‘高宗’说:‘高宗居丧,三年都没有说话、没发政令,丧期届满一发政令,天下都欢心。’”
  孔子说:“遵从父母之命心中从无不满,劝谏父母柔声细气一点一点说,为父母操劳从无怨言,能做到这样可以称得上孝了。《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永不匮乏。’”
  孔子说:“能与父母的亲属和睦相处,可以称得上孝了。所以君子为和睦族人而定期聚合族人宴饮。《诗经》中说:‘好兄弟关系,宽宽绰绰融融洽洽;坏兄弟关系坏,相互整人相互坑害。’”
  孔子说:“对于与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乘用他的车子,却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之孝就这样广传天下。”(因车离身较远,而衣服贴身,不可用,这是以尊父之心对待父亲之友。)
  孔子说:“小人也都养活他的双亲,君子如果只能赡养而不能尊敬双亲,那与小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父与子不能处于相同的位次上,这是要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说:‘为君却不像君,玷辱了他的先祖。’”
  孔子说:“父母在世,儿子不得自称说‘老’,只说如何孝顺父母,不说如何慈爱晚辈。家门之内,可以嬉笑逗乐而不可唉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有轻视孝敬父母而重视疼爱子女的。”
  孔子说:“统治民众的君王,如果能在朝廷上尊敬老人,那么民众就会遵奉孝顺之道。”
  孔子说:“祭祀的时候有代表神灵的尸,宗庙中设立先祖的神主牌位,这是向人们展示尊崇祭拜的对象。修筑宗庙,恭敬地进行祭祀之事,这是教导百姓追念先祖。君子用这种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有忘记了自己的亲人的。”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拿出祭祀时才用的祭器宴飨宾客。君子不因祭品菲薄就废弃礼仪,也不因祭品丰实而超过礼仪的规定。因此,在食礼中,主人如果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举行食前的祭礼;主人如果没有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不举行食前的祭礼。所以君子如果遇到不合乎礼仪的接待,即使是美味也不吃。《易》中说:‘东边的邻国杀牛举行祭祀,不如西边的国家杀猪举行的礿祭,得到神的福佑更实惠。’《诗经》上说:‘不但请我喝醉了美酒,还亲自教我领略了美德。’君子用这种礼法为民众作展示,民众中还是有为争利而忘记了道义的。”
  孔子说:“祭祀的前十天,连续七天的散斋,最后三天的致斋,立一人为尸象征神灵加以侍奉,通过尸的面前要小步趋走,这是教导人们要敬奉神灵。醴酒放在室内,醍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这是向民众显示饮酒不要过分。祭祀时向尸敬酒三次,向众宾客敬酒一次,这是教导民众展示对上下尊卑等级的尊重。凭借祭祀的酒肉,聚合族人,这是教导民众和睦相处。所以堂上之人观看室内之人的礼仪,堂下之人观看堂上之人的礼仪。《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都很得体。’”
  孔子说:“举行宾礼,每进入一个阶段都要互相谦让,进门、登阶、升堂,主人都向宾客揖让行礼,主宾互让;举行丧礼时,每进入一个阶段死者离过去就更远了。人死后首先在室中央洗浴,然后在室内南窗下饭含,在室门内举行小殓,在阼阶上举行大殓,在西阶上停殡,在庭中举行祖奠,最后葬入墓穴中。这就表示死者离过去越来越远了。殷人在墓地上吊唁死者家属,周人在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吊唁,这是向民众表示不背弃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的最后一件事,我赞成周人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吊唁的做法。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诸侯死后不能如期安葬的。”
  孔子说:“孝子从西阶客阶升堂,在宾位接受吊唁,这是教导人们追念亲人。所以丧期未满,嗣子就不能称君,这是教导民众不要相争。史书鲁《春秋》记载晋国的丧事说:‘晋国的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方法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儿子杀掉了他的父亲的。”
  孔子说:“用孝顺父母之道来事奉国君,用敬顺兄长之道来事奉尊长,这是向人们展示没有贰心。所以国君在位时国君之子不谋官职,只有在为国君占卜时才称自己是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表示国君与父亲一样,这是毫无疑义的。父母还在世,就不敢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自己个人的,就不敢把家庭财产当做自己个人的,这是向民众表示上下的差别。所以四海之内没有天子做宾客的礼仪,因为没人敢做天子的主人。所以国君到臣子的家里,从阼阶登堂,即位于堂上,这是向民众表示,在国君面前没有臣子私有的宫室。父母还在世,向别人赠送东西,不得馈赠车马那样的贵重物品,这是教导民众做儿子的不能专擅家庭财产。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孝道,民众中还是有忘记双亲和对国君怀有贰心的。”
  孔子说:“与人相见,要先行见面之礼,再奉上币帛等礼物,这是要民众懂得先做事而后受禄的道理。如果先奉上见面的礼物然后再行礼,民众就会贪利,不加推辞就径直接受礼物,民众就会争利,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不能亲自见面,就不收受礼物。《易》上说:‘不耕种,就收获,不开荒,就得到良田,凶。’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从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只看重利禄而轻视行礼的。”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占尽,而要遗留一些给民众。《诗经》里说:‘那里有遗留的小把的禾穗,这里有未捆收尽的谷子,那是留给寡妇们捡拾的利益。’所以君子做官就不种庄稼,狩猎就不打鱼,四季都吃当季的食物但不追求珍异。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获蔓菁采萝卜,只摘叶子不取根。牢记你的美德美名,我愿与你同死共生。’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忘记道义去争利而丢了性命的。”
  孔子说:“礼,用来防范民众的贪淫,彰显男女的差别,使男女之间没有嫌疑,以此作为民众遵守的纲纪。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妁就不得交往,没有纳聘礼送出订婚币帛就不得相见,害怕男女之间没有区别。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私自献身的。《诗经》上说:‘要砍树做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头就不行。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没有媒人就不行。’‘要种麻怎么办?横向纵向整治田亩。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一定要先禀告父母。’”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这是为加大血缘的差别。所以买妾时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用占卜判定是与否。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鲁昭公还是娶了同为姬姓的吴女,鲁《春秋》记此事,只好去掉夫人的姓,说‘来自吴国’;夫人去世,也只说‘孟子卒’。”
  孔子说:“按礼规定,不是祭祀,男女之间不得相互敬酒。君子用这种办法防范民众不顾礼法,阳侯还是杀掉缪侯而霸占了他的夫人。所以,以后的大飨礼就废除了夫人参与之礼。”
  孔子说:“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才能出众,就不与他做朋友来往,君子这是为了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男主人不在家,没有死丧疾病之类的大事,就不要进入他的家门。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追求色欲超过追求美德的。”
  孔子说:“喜好美德要像喜好美色一样。诸侯不能在国中找女人,所以君子要远离女色,为民众做出榜样。男女之间不能亲手传递东西、接受东西。为妇人驾车,要左手在前。姑、姊妹、女儿出嫁后回到娘家,家里的男子就不再和她同席而坐。寡妇不要在夜里哭泣。妇人有病,前去慰问,但不要问她得的是什么病。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纵欲放荡而在族人中乱伦的。”
  孔子说:“按婚礼规定,女婿要亲自到女方家里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带着女儿然后交给女婿,这是担心女儿婚事不顺、违逆妇道。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妇人中还是有不顺其夫、不行妇道的。”




四、心得
1、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不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人的举动行为都不能各得所宜。礼没长在自己身上,长在了眼睛上,盯着外面,手脚就不知怎么放,进退也不知怎么安排举措。
2、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礼的不易的规矩,不变的规矩里充满着德气;礼又是变化的,用礼来调节使行为适中。
3、话说出去了必定践行,这是礼;践行感到了快乐,这是乐。嘴门子要把严了,说出来了就要践行,不然就是失礼。
4、防民。国之大事在戎与祀。防民也是戎的范畴样,只是防的是民,不是敌,当中还是有仁与悲。
5、坊民读的时候,觉得都说的对,再一条条对照自己,条条都是被防那种。驰其亲之过,而敬其美,对父母的过错都遗忘掉,只记住父母的美德;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对父母之命从无不满,劝谏父母柔气细气,为父母操劳从无怨言;孝,上老,下子,位置在造字的时候都已经订好了,以天地之道订好的。老与子上下一体成为一个字,又是那么的亲近,相互的心靠的那么近。老是老,子是子就是分离的两个人了,但实际在道的管理下不可能分离,倒着字的,分开写的,在坊记中都可以找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23: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0-24 15:02 编辑

第二十周  精读中庸




一、抄写





二、查字词

:中,甲骨文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表示南北方向两旗相连,即表示两国南北毗邻。有的甲骨文在两旗(两国)之间的二分位置,加一个圆点指事符号,表示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两国之间;并在圆点指事符号两侧各加一点,代表东西方向的两面旗或两个国家;也就是说甲骨文字形表示南北东西四方周围与其他国家毗邻,或者说位在诸国之间。有的甲骨文省去表示东西方向两面旗的两点指事符号,并用“囗”(国家或疆域)代替圆点指事符号,表示两国之间的国家。简体甲骨文将字形下端的旗帜“㫃”省去。有的简体甲骨文进一步将上端的旗帜“㫃”也省去,极大地简化字形。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四方与他国毗邻、或者说位在诸国之间的国家


:“庸”是“墉”的本字。庸,甲骨文倒写的“人”倒写的“其”,即“箕”凡,多人使用的“井”形夯地桩),表示用土箕挑土夯墙。繁体甲骨文加“攴”(持械击打),强调用杵、桩夯土。有的甲骨文将倒写的“人”写成“干”,将倒写的箕形误写成双手持握的“廾”。金文其,即“箕”爿,即“牆”的省略),强调用土方夯墙。有的金文写成上下两个其(箕),表示地面用土箕向墙上传递泥土,墙上向墙下传递倒空的箕筐。有的金文误将倒写的其(箕)写成“用”,并以“用”作为声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用泥土夯筑的护城墙郭,是最早的长城


:率,甲骨文幺,丝线、绳索),像一根绳索拖在河水中。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河水的改写成“行”,强调拉船前进。篆文在水中的纤绳上下两端各加一个(十,“又”的变形,表示抓握),强调双手抓纤拉船。造字本义:动词,用纤绳在河岸拉船


gu: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辜”的省略,表示罪行。罟,金文古,即“辜”,罪行),表示罗罪之网,法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别有用心罗织罪名的法网


ying: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應”的省略,表示合拍、回应。膺,金文雁,即“應”月,即“肉”,借代身体),表示身体中容易感应的部位。造字本义:名词,胸,胸腔,容易感应情绪起伏的部位。


: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迁移,改变。矯,篆文矢,箭喬,迁移、改变),表示改变箭矢。造字本义:动词,使弯箭变直
鸢yuang:老鹰。


ni: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儿童。睨,篆文目,看兒,儿童),表示儿童看人的眼神。造字本义:动词,儿童以单纯好奇、清澈明亮的眼睛东张西望。


慥慥zao:笃实貌,即言行一致。

shen:“矧”是“矤”的异体字。矤,籀文弓,弹射箭只的武器矢,箭只),表示拉弓搭箭。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拉弓搭箭,引而待发

zuan:继承。

xuan: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飘忽难辨的细丝。眩,篆文目,眼光玄,细丝),造字本义:动词,表示目光飘忽,视象不清

zheng: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为国运祭祀占卜。禎,篆文示,神迹、神喻貞,为国运祭祀占卜),表示占卜后出现的神迹。造字本义:形容词,神迹显示,国运吉祥

zhun: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聚集、集结。肫,篆文月,即“肉”屯,聚集、集结),表示屯集肉脂。造字本义:名词,屯集肉脂的臀部、脸颊等部位。




三、翻译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修治并推广此道就叫做“教”。道,是片刻都不能离身的,如果可以离身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警戒谨慎,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畏惧小心,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容易暴露了,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容易显现了。所以君子在闲暇独处时也非常审慎。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又合乎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使天下顺通畅达之道。达到了中和,天地之间的一切就各得其所、各居其位,万物就都能繁育生长了。
  
   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这道。君子之所以遵行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的行为随时都是合宜的适中的;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总是肆无忌惮。”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美好的道德!很罕见人们能长久实行!”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啥都做过头,愚笨的人做啥都做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显明,我知道原因了:贤者做啥都做过头,不肖者做啥都做不到。这就像人们没有不会吃不会喝的,但真正知味、品味、知道恰到好处的,只有很少的人。”孔子说:“中庸之道,怕是实行不了了吧!”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发问讨教,而且善于审察身边人的话语,对别人的过错能包容隐瞒,对别人的善行能表扬称赞,他对智与愚、过与不及两个极端,都能把握调控,而取用中庸之道来治理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啊!”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是像野兽一样被驱赶到罗网、牢笼、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选择了实行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守。”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遵循中庸之道,凡获得一个好思想好道理,就郑重地放在心里牢牢记住,再也不丧失。”
  
   孔子说:“天下、国、家的事情可以治理,爵位、俸禄可以推辞,锋利的刀刃可以踩踏,唯有中庸之道很难做到。”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自己的强呢?教导人们要宽厚和柔,人家无道自己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君子就具有这种强。拿盔甲当卧席,兵器当枕头,至死不悔这是北方的强,刚强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是真正的强啊!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有道,德行坚贞,不变正直,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无道时,坚守志向,至死不变,这是真正的强啊!”
  
   孔子说:“寻求隐僻的道理,做出怪异的行为,后世即使会对此有称述,我也不会这样做。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很多人半途而废,但我不能停止。君子依照中庸之道,如果隐遁于世不被知晓,也绝不后悔,这唯有圣人才能做到。”
  
   君子之道博大而隐微。即使是愚昧的匹夫匹妇,也能懂得浅显初级的知识,但要说到至深至精的道理,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有所不知;不像样的匹夫匹妇,也能做好一些事,但要是说能把事情做到至善至美,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有所不能。天地如此广大,但人们仍然还有怨恨,所以君子所说的大事,先王之道,天下没人可以载起它、容纳它;君子所说的小事,匹夫匹妇说来说去的琐屑事,天下也没人能剖分它、承担它。《诗经》上说:“鹰翱翔飞上天,鱼游泳在深渊。”这是说圣人之道能够上上下下昭明洞察。君子之道,发端于匹夫匹妇的浅显初识,一直到至深至精、至善至美,能够昭著于天地。
  
   孔子说:“道是不会远离人的,如果人要实行道,道却远离人,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诗经》上说:‘抡斧伐木做斧柄,抡斧伐木做斧柄,斧柄的样式离你不远。’手执斧柄去伐木做斧柄,你斜着眼睛就能看到斧柄的样式,可你还是觉得它离你很远。所以君子用人来治人,有过错的人,改了错就停止。忠诚、宽恕,这就离道不远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果是自己所不愿意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孔丘一个也没有做到:要求儿子对父亲行孝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父亲做到行孝道;要求臣下对国君尽忠尽职,我自己也还未能对国君做到尽忠尽职;要求弟弟对兄长遵行悌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兄长做到遵行悌道;要求朋友对自己做的事,我自己也还未能先对朋友做到。道德常注意遵行,言语常注意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自勉,有才干也不都尽显以免压过他人;言语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言语,君子怎么能够不言行一致呢!”
  
   君子以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行事,不羡慕操办自己地位以外的事情。现在如果富贵,就按富贵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贫贱,就按贫贱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是夷狄,就按夷狄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在患难中,就按患难者的身份行事:君子没有进入哪种情况而不能安然自得的。身居上位,不欺凌居于下位者;身居下位,不巴结居于上位者;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就不会招来怨恨。在上不抱怨天,在下不怪罪他人。所以君子让自己处于平安的境地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以求侥幸。孔子说:“射箭之道类似君子之道,没有射中靶心,就要反过来检查自身的问题。”
  
   君子之道,就譬如到远方一定要从近处起步,又譬如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同妻子相亲相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与兄弟和睦相处,和乐而更加欢乐。使你的家室安详和美,使你的妻儿快乐幸福。”孔子说:“能够做到这样,父母就安心和顺!”
  
   孔子说:“鬼神之德,真是盛大啊!虽然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但它在万物中体现而无所遗漏。使天下之人斋戒后整齐明净身着盛装,共同参加祭祀典礼。它无处不在,仿佛就在人们的头上,又仿佛就在人们的左右。《诗经》上说:‘神灵的降临,都不能猜度,又怎可厌倦呢!’鬼神的功德幽陷微妙而又显著,真实无疑而不可掩蔽,事实就是如此啊!”
  
   孔子说:“舜可以算是大孝了吧!论德行他是圣人,论尊贵他是天子,论富有他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永远祭祀他。所以有大德就一定能得到高位,就一定能得到厚禄,就一定能得到名望,就一定能得到寿数。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要根据资质的不同而厚待他们。所以能成才的就得到栽培,不能成才的就遭到淘汰。《诗经》上说:‘快乐优秀的君子啊,显现美德!养育万民养育万人,接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保佑君子授命君子,上天自然器重他作用他!’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受到天命的眷顾安排。”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只有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基业,儿子又继承了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一用兵就战胜了殷王而取得天下,自身没有失去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保持王位祭祀他。武王到老年才承受天命,周公才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等为王,对太王以上的先祖以天子之礼进行祭祀。周公这种祭祀先公、祖、父的礼仪,还下达到诸侯、大夫、士及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去世要用大夫之礼安葬,祭祀时要用士礼;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亲去世要用士礼安葬,祭祀时要用大夫之礼。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之丧的,是从庶人到大夫为止;为父母服三年之丧的,是从庶人至天子,父母之丧,儿子的身份无论贵贱,丧期都是一样的。”
  
   孔子说:“武王和周公,是最孝的人了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承续先人未竟的事业。一年四季按时修缮祖庙,陈列先人的祭祀重器,陈设先人的衣裳,按时进献当令的食物。宗庙祭礼,是用来排列昭穆顺序的;序列爵位高低,是用来辨别贵贱的;安排备办、进献祭品的各种职事,是用来区别能力高低的;敬酒时让卑幼者先为尊长者举杯而开始旅酬,是将恩惠施于卑贱都;祭祀完毕后的宴饮按发色排列座次,是用来区分长幼的。祭祀行礼按规定站位,行先王所行之礼,演奏先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亲爱的,事奉死者就像其生时事奉他一样,侍奉亡者就像其健在时侍奉他一样,这就是孝的顶峰。郊祭祭天、社祭祭地的礼仪,是用来敬事上帝和土地之神的;宗庙祭祀的礼仪,是用来事奉先祖的。能够明白郊祭祭天、社祭祭地之礼的意义,知晓宗庙禘祭、尝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的简单容易,就像是手掌里拿着个东西。”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为政的方略,都记载在版牍和竹简上。他们在世,其政治就能施行;他们去世,其政治也就跟着停息了。人之道在于迅速地推行治国之法,地之道在于迅速地种植树木。国家的政治,就好像土蜂必须依靠螟蛉生殖一样。所以为政的根本在于得到贤人,而要得到贤人又必须依靠修养自身,修养自身要依靠遵循道德,而遵循道德要依靠仁。所谓仁就是爱人,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适宜,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情根据亲疏而有差别,尊敬贤人根据尊卑贵贱要有等级,有差别、有等级就产生了礼。身居下位而得不到上层的信任,百姓就不能归附并治理!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要想修身就不可以不事奉双亲;要想事奉双亲就不可以不知人;要想知人就不可以不知道天理。”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行这五条道理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交往,这五项就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美德,用于实行这五条道理的意义,就是一样的。这五条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后知道,有的人遇到了困难才知道,他们初始的境界虽不同,只要他们最后知晓了,就是一样的。以三种共通的美德去实行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是安安稳稳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追求利益而去实行,有的人是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他们初始的出发点虽然不同,只要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就是一样的。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知道这三条,就知道怎样修身了;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了;知道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该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
  
   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常行之事,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庶民,招徕百工,怀柔远方之人,安抚关怀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能树立;尊重贤人,遇事就不会困惑;亲爱亲人,父辈兄弟就不会有抱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会迷误;体恤群臣,臣子们会重礼回报,勇于献身;爱护庶民,百姓会互相劝勉,殷勤事上;招徕百工,财用就充足;怀柔远方之人,四方之国都会归附;安抚关怀诸侯,天下都会敬畏服从。
  
   身穿整饬净洁的礼服盛装,不合礼仪的事就不做,以此修养身性;拒绝谗佞、远离女色,轻视财货、重视德行,以此劝勉贤人;令亲人的地位尊贵,令亲人的俸禄丰厚,与亲人好恶一致,以此劝勉亲属;官位配置充足、属员足备使用,以此劝勉大臣;待人忠信、俸禄优厚,以此劝勉士人;劳役遵守时令,减轻赋敛征税,以此劝勉百姓;每日省察、每月考核,配发口粮与劳绩相称,以此劝勉百工;送往迎来,嘉奖其优良、怜惜其不足,以此怀柔远方之人;令中断的世系得以延续,使废亡的国家得以振兴,平治祸乱,扶持垂危之国,按时遣使朝聘,馈赠时带去厚重的礼物,而受纳贡献仅要求微薄之礼,以此关怀安抚诸侯。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行之事,实行这九条常行之事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发言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讲起来结结巴巴,做事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困窘不顺,采取行动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错误百出,行路前预先作好准备就不会途穷无路。
  
   臣子身居下位而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不能治理好百姓。要得到君上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就是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君上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先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也是有方法的,要反省自己是否是诚心;如果不诚心,就做不到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心诚也是有方法的,要先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真诚,是上天的道理;要做到真诚,也是做人的道理。真诚的人,不必费心斟酌,处事就恰好适中;不必费心思虑,言行就恰好得当;从从容容而符合中庸,这就是圣人。要做到真诚,就要选择善行并牢牢地把握住。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周密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实行。因故而未能学习,或者是学了却未能理解掌握,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掌握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提问,或者是问了却没有理解知晓,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问明白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思考,或者是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结果,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思考清楚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辨识,或者是辨识了却没有明晰,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辨识明晰才罢休;因故而未能实行,或者实行了却未能彻底,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彻底实行才罢休。聪明人学一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百遍;聪明人学十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千遍。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再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聪明,再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刚强。
  
   由诚而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有诚,这叫做“教导”。有诚就一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一定有诚。
  
   只有天下至为真诚之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就可以协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协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了。
  
   次于圣人的贤人,致力于细小的事情。在细小的事情上也能做到真诚,真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并愈益彰显,愈益彰显而明著,明著就会感动众人之心;感动众人之心就会逐渐改变人,逐渐改变恶人就会变善,长久的改变就会移风易俗,令天下大化,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化恶为善,使天下大治。
  
   掌握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一定要有吉利祥瑞的预兆;国家将灭亡,一定有怪异凶恶的征象。体现在占卜的蓍草和龟甲上,反映在卜龟四肢的活动中。祸福将要来临的时候:好事,必定预先知道;坏事,也必定预先知道。所以,能够至为真诚,就如神明一样。
  
   真诚者依靠自我修养的完成,有道行则得以自己践行实现。诚,贯穿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万事不成,万物不生。所以君子非常重视真诚。真诚,并非仅仅是对自我的修养就够了,还要成就事物,使之完善。自我修养的完善,是仁;万事万物的完善,是智。人性具备至诚的美德,合乎天地上下内外之道,因此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
  
   所以,至为真诚的美德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是永无止息的。永无止息就长长久久,长长久久就不断得到验证;不断得到验证,就能持续得悠长而久远;持续得悠长而久远,积累就广博而深厚;积累广博而深厚,显现出来就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能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长而久远,就能成就万物。圣人之德广博而深厚与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天相配,悠长而久远永无止境。圣人之德就是如此博厚、高明、悠长,无所表现就功业显著,无所动作就改变万物,无所作为就能有所成就。
  
   天地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天地对待万物是诚一不二的,就能生育万物而高深莫测。天地的道理,广博而深厚,高大而光明,悠远而长久。现在的这个天,最初只是一点点微光,等到它变得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于其上,万物覆盖于其下。现在的这个地,最初只是一撮撮土,等到它变得广博深厚,承载华岳而不觉得沉重,容纳黄河大海而不泄漏,万物都承载其上。现在的这个山,最初只是拳头大小的一块石头,等到它变得广阔高大,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山中居住,宝藏从里面产出。现在的这个水,最初只是一小勺,等到它变得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都在其中生活,各种财物货品都在其中产生。《诗经》上说:“只有天之道,庄严肃穆永不止!”大概说的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多么光大显明啊,文王的德教永无休止!”大概说的就是文王之所以称为“文”,他的德教始终没有休止停息。
  
   伟大啊圣人之道!洋洋乎充满天地啊!化育万物,高达于天。优优乎宽裕广大啊!大的礼仪有三百条,小的仪节有三千条,要等圣人出现去实行。所以说:如果不是具有至为崇高德行的人,就不能成功实现圣人登峰造极的道。所以君子贤人尊敬圣人至诚的道德品性,并通过勤学好问,达到广博而又精微,达到高大而又光明,并遵循通达中庸之理,温习旧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为人敦厚而崇尚礼仪。所以君子贤人身居上位不骄傲,身居下位不背叛。国家有道时,他的言论建议,足以令国家兴盛;国家无道时,他韬晦沉默,足以自保容身。《诗经》上说:“既明道理,又有智慧;平平安安,保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孔子说:“愚蠢而好刚愎自用,卑贱而好独断专行,生在当今之世,却要返回古代治国之道。这样的人,灾祸就要降及自身。”不是天子,不得论议国家礼制的是非短长,不敢制定法度规章,不得考正书籍文章的名称文字。当今,天下车轮间距相同,书写文字相同,行为规范相同。虽然具有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好德行,是不敢制礼作乐的;虽然具有好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礼作乐的。
  
   孔子说:“我述说夏代的礼,作为夏朝后裔的杞国却已不足以验证了;我学习殷代的礼,作为殷朝后裔的宋国还保存着一些;我学习周代的礼,现在诸侯各国还在使用它,所以我遵从周礼。统治天下的君王,若能懂得三代之礼,就很少会犯错误了!周代以前的礼虽好却已无法验证,无法验证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身居下位的圣人虽然懂礼但是不在尊位,不在尊位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先从自身出发,然后在百姓中求得验证,再考校于三王而没有谬误,立于天地间而不悖逆,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这是知晓天意;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这是知晓人情。所以君子的举动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常规,行事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法度,言论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准则。君子行此圣人之道,远离了就会想望思慕,接近了也不会厌烦。《诗经》上说:‘在那里没有人会憎恶,在这里没有人会厌烦;早早晚晚不懈怠,永葆美名荣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就能早早扬名天下的。”
  
   孔子称述继承尧、舜之道,效法文王、武王;在上顺应天时自然之运,在下因袭地利之宜。比如天地无不承载万物,无不覆盖万物;又好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轮替放出光明。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妨害,万事各依规律而不互相冲突,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盛大,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唯有天下最为圣明的人,具有聪明睿智,足以临照天下;具有宽厚温柔,足以包容天下;具有坚强刚毅,足以执掌事务;具在端庄中正,足以使人尊敬服从;具有文理细密明晰,足以辨别是非。圣人之德宏博广阔而如深泉,适时地表现出来。宏博广阔犹如苍天,深泉深沉犹如深渊。百姓对他的表现无不尊敬,对他的言语无不信服,对他的行动无不喜欢。所以他的声名弘扬中国,并远播到异族居住的地方,车船能行驶到的地方,人力能到达的地方,上天所覆盖的地方,大地所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所普降地地方。凡是有血气的生命,无不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是可以与天相配、与天媲美的。
  
   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掌握纵横天下的大纲,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才能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还需要偏倚什么吗?他的仁爱多么诚恳,他的思想多么深沉,他的德行多么博大!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睿智而又通晓天德的人,有谁能够知道呢?
  
   《诗经》上说:“身穿锦服,外罩单衣。”这是厌恶锦服的文采过于显著。所以君子之道,外表幽暗但会日益彰明;小人之道,虽然外表耀眼但会日趋消亡。君子之道:淡薄而不令人生厌,简朴而有文采,温和而有理性,由近而知远,有风知风从何而来由隐微而知显著,这样就可以进入圣人之德的境界。《诗经》上说:“虽然潜伏于水底,仍然显现得清清楚楚。”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内疚,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志向。君子所不可企及之处,大概就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吧!《诗经》上说:“看你独自处于室内,尚可无愧于屋漏之神。”所以君子无所举动也能令人尊敬,不必说话也能令人信服。《诗经》上说:“演奏大乐,肃静无声此时此刻,没有喧哗,没有争讼。”所以君子不用颁发赏赐,百姓就已努力劝勉;不用动怒加刑,百姓就对执法斧钺感到畏惧。《诗经》上说:“圣王的德行多显著,四方诸侯都效法。”因此,君子笃实谦恭就能使天下太平。《诗经》上说:“我归心于文王的明德,因为他从不疾言厉色。”孔子说:“用疾言厉色去教化百姓这是下下策。”《诗经》上说“以德化民,轻易如鸿毛”,毛虽轻犹有重量,用毛打比方仍未尽其妙。至于“上天创造万物,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四、心得
1、中,不偏不倚。国与国之间的边界不容模糊,前面一点,后面一点,左边一点,右边一点都越国界。在人的本位上同样如此,天命之谓性,天性,人也;率性之谓道,人心,机也,执天行也。
2、庸,泥巴夯筑护墙城郭。人出力,不断的在前往中的位置穿行,穿行一次庸一次,出力一次,实际的劳动出力,而不是思绪的出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15: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0-31 15:39 编辑

第二十一周   精读中庸心得   



1、诚。中庸虽然是处理事物的平常原则,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容易做到,能够时时刻刻做到中庸,始终运用中庸处理一些事物。君子与小人就在这些地方有不同的态度。“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颜回真诚信服,牢记心里,永远不把它丢失。小人则反中庸,无忌惮也。中庸的使用,在于内心的,中庸建立在诚这个基础之上。诚是中庸之道的进程,贯穿于结构与功能全程。

   中庸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人道至德。但其庸,平常平凡,太日常化。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是道的末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惟恐怠慢,分分秒秒执中庸之礼,须臾不离道。所以孔子发出道其不行矣夫,民鲜能久矣,不能期月守也的感叹。执之于脱手,心中诚未至。

2、率性之谓道——人心,机也。道之不行,道之不明,不行在于“过”与“不及”两个偏向,不中,处理问题要么过头,要么不到火侯,难以达到中行境界,这样中庸之道就难于推行开来。舜帝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舜帝在把握认识“过”和“不及”这两个方面,同一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权衡事物的两端后,而采用合理适中加以运用。好恶而节于内,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站在事物的任何一端皆不为中,整体的以符合道德规范,常理中行。人心,机心,机是关键,也是机动,活生生的。在诚的基础上可以牢固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人心的道德层次不一样,初始的出发点不同,但只要最后取得了成功,就是一样的。
   成功在于机心的运动,在于率性的能力,交于天地人三机的位置,人机心叩其两端以取中的全面调查研究的方法,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在于在中庸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庸的日常化(礼),中的正当,适宜,合理(义),在于在运动中率的性交于中,交于五中那一点的位置。
3、天性之谓性——天性,人也。君子小人之辩,在义,分出是非黑白,吉凶善恶。然小人之所以小,不是一开始就小,因为不用天性,不中而缩小。人生于天,从天性,机心结构在中庸方法论的运作修正下,以仁为指导发展,成己,仁也,至诚为能化,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3: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1-7 13:45 编辑

第二十二周  精读表记第三十二



一、抄写








二、字词

渎du: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买卖、交易。瀆,篆文水,阴沟賣,交易,比喻流通),表示疏通污水的水沟。造字本义:名词,住宅区的排污水沟。轻慢,亵渎。


儳:可轻贱之貌也。


雠chou:答。


憯can怛da:凄惨伤痛。


輶you:轻。仪力,揣度。


秬ju鬯chang:用黑黍制成的酒。





三、翻译


  孔子说:“回去吧!君子即使身在幽隐之处也能声名显著,不必自矜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敬爱,不必严厉而自有威仪,不必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孔子说:“君子举止行为对人不失礼仪,神情容色对人不失礼仪,言语说话对人不失礼仪。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敬惧,神色足以令人畏惮,言语足以令人信服。《甫刑》上说:‘为人敬戒谨慎,那些挑剔的言语就不会加在自己身上。’”


  孔子说:“在行礼时,有时要露出裼衣,有时要掩好衣襟不露出裼衣,二者不相因袭,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相互轻慢亵渎。”


  孔子说:“进行祭祀尽力表达恭敬,不能结束祭礼就接着娱乐。在朝廷尽力处理政事,不要搞得懈怠疲倦无法继续工作。”


  孔子说:“君子为人谨慎得以避免灾祸,为人厚道以不受困窘,为人恭敬得以远离耻辱。”


  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德行日益增强;小人安乐放肆,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能让自己被人轻贱鄙薄,如果被人鄙视会惶惶不可终日。”


  孔子说:“斋戒后才能进行祭祀事奉鬼神,选择好日期后才能朝见国君,这是害怕人们对鬼神,对国君不够恭敬。”


  孔子说:“小人轻狎侮慢,到死也不知道畏惧。”


  孔子说:“没有言辞传达就不相接见,没有见面礼物就不相接见,这是让百姓不要轻慢失敬。《易》上说:‘初次占筮就告知了吉凶,如果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占筮,就是对神明的亵渎,亵渎了神明,神明就不会再告知吉凶了。’”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天下的裁断制约;礼物的往来报答,是天下的利益。”


  孔子说:“对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勉励。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惩戒。《诗经》上说:‘不会说了话得不到回答,不会恩惠却得不到回报。’《太甲》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就无法统治四方。’”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爱身以息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是该被处刑的人。”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爱好仁德的,没有畏惧而厌恶不仁的,这样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所以君子在议论道德时以自己为准,设定法律时却以百姓为准。”


  孔子说:“仁有三种情况,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情况却各自不同。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看不出是发生哪种情况。在行仁爱时如果遇到利害之事,这就可以看出行仁爱的动机了。仁人安静地行仁爱,智者为谋求利益行仁爱,畏惧刑罚的人为避罪勉强行仁爱。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仁就是爱人,道就是道义。仁施行得多而义施行得少,就会让人亲近但不受到尊敬;放施行得多而仁施行的少,就会得到尊敬但缺少亲近。道有仁义并行的极致之道,有裁决得宜的义道,有稽查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没有过失。”

  孔子说:“仁与义都有数,仁与义都有程度高低与长短大小之别。心中有悲悯的感情,这是出于天性的爱人之仁。遵循法律而强力行仁,这是由外取仁而加以推行。《诗经》上说:‘沣水中难道没有芑菜吗,武王难道不念着天下之事吗?他为子孙留下美好谋划,他荫庇子孙长享安乐,武王真是明王呀!’这是长久施惠于后世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难保,哪里来得及为我的后代考虑着想。’这是短暂的终止于自己一身的仁。”


  孔子说:“仁如果是器物一定是重器,如果是行道一定是远途。举重者没有人能举起重器,行道者没有人能走完远途。对事物有利有益最多的就是仁。勉力行仁,不也是很难的吗!所以君子如果用义来衡量,就很难达标选到人;如果用人与人相比较,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者了。”


  孔子说:“内心安于行仁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大雅》上说:‘德,说起来轻得如鸿毛,却很少有人真能举起它。想来想去我揣度,唯有仲山甫能够举起来,可惜无人帮助他。’”


  《小雅》上说:“高山,众人仰望之;大路,众人行走之。”孔子说:“《诗》是如此地爱好仁。我以仁为已向着仁之道前行,无奈却半途而废,我已忘记了自己已经衰老。也不知道自己在世的时日已经不多,仍然勤奋努力孜孜不倦,要一直到死才中止。”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虽然众人都说仁好却难实行,所以众人都会舍弃了仁,因此行仁者会犯错误是很容易解释的。”孔子说:“恭敬近于礼,节俭近于仁,诚信近于情性善良,恭敬谦让地行事,能如此做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太过份。恭敬就会少犯过错,情性善良让人信赖,节约俭省易于被人包容。能这样还出现过失的,不是很少吗!《诗经》上说:‘对人温和恭敬,那是道德的根基。’”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唯有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羞辱别人。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以自己为标准,而使百姓自相劝勉,懂得愧疚,圣人的训言得以实行。用礼仪来节制约束,用诚信来团结,用仪容面貌来装扮文饰,用衣服来改变,用朋友来互相鼓励,使民众专一为善。《小雅》上说:‘不有愧于人,不畏惧上天。’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用君子的仪容来装扮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就以君子的言辞加以修饰;有了君子的言辞,就以君子的道德加以充实。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却无君子的仪容,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仪容,却无君子的言辞,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言辞,却无君子的道德,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道德,却无君子的行为,君子深以为耻。所以君子身着丧服,戴着首絰、腰絰,就会有悲哀的神色;身着玄端礼服、头戴玄冠,就会有恭敬的神色;身穿盔甲,就会有不可侵辱的神色。《诗经》上说:‘鹈鹕站在河梁上,却没有沾湿翅膀。那帮无德之人,不能和他们所穿的衣服相称。’”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义’,意思是无论贵贱都有恭敬所行之事。天子也要亲自耕作藉田,产出供祭祀用的黍稷、酿造黑米所制成的香酒,来尊事上帝,所以诸侯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孔子说:“身居下位而事奉在上位的,即使有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想法,这是仁爱深厚。所以君子恭敬节俭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抬高自己所做之事,不尊崇自己的身份,虽身居官位但俭省节约,且欲求淡薄,让位于贤人,虚心自谦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敬畏道义,要求自己以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有得时这么做,无得时也要这么做,不论得失,持之以恒,听从天命。《诗经》上说:‘繁多的葛藤,缠绕着树枝和树干。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有道不奸邪。’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有事奉君主的小心。《诗经》上说:‘唯有文王,小心翼翼,昭明道德,敬事上帝,称述帝德,福佑众多。文王德行,光明磊落,立为天子,四方拥戴。’”


   孔子说:“先王按例为死者拟定谥号,以尊崇他的名声,谥号要节取死者生前善行最大的一点来制定,以死者的名声超过实际的功绩为耻。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做的事,不推崇自己的功劳,以求符合实情;行为有过失,不再因循重犯,以求符合仁厚之道;表彰别人的善行,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推崇贤者。这样,君子虽然自谦自贬,但民众仍然尊敬他。”孔子说“后稷,为天下建立了功业。受惠的岂止是一两个人?只是他想使自己做的事超过名声,所以自称是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孔子说:“君子所谓的仁,是很难做到的!《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君子用和乐教人自强,用平易安抚使人喜悦。百姓快乐就不会荒废事业,有礼而相亲相爱,威严庄重而安宁,孝顺慈爱而恭敬。使百姓感到父亲般的尊严,母亲般的慈爱,这样才可以作为百姓的父母,没有至高的德行谁能做到呢?现在父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轻视无能的;母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怜惜无能的。所以子女对母亲亲而不尊,对父亲尊而不亲。人们对水亲而不尊,对火尊而不亲。百姓对土地亲而不尊,对苍天尊而不亲。人们对君王的政令亲而不尊,对鬼神尊而不亲。


  孔子说:“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政令,敬奉鬼神却对它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先提供俸禄而后施威,先赏赐而后处罚,所以夏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愚蠢笨拙,骄横粗野,质朴而无文饰。殷人尊崇鬼神,国君率领百姓事奉鬼神,先敬奉鬼神而后施行礼仪,先处罚而后赏赐,所以殷人的政教,可尊而不可亲。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放荡而不安静,好胜而不知羞耻。周人尊崇礼法,崇尚施惠,敬奉鬼神而对他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行赏论罚都按着爵位尊卑高下为序,所以周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贪利而取巧,文辞夸夸而无惭愧之心,互相残害而困蔽。”


   孔子说:“夏代的政令不亵渎言辞,对百姓不苛求责备,不征重税,百姓没有生发亲人上下厌弃之心。殷人的政令不亵渎礼法,但对百姓求全责备。周人施政则强迫百姓服从,虽不亵渎鬼神,但赏赐、加爵、刑罚,名目繁多,手段用尽。”


  孔子说:“虞、夏的治国之道,民怨很少;殷、周的治国之道,百姓难以承受敝败。”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虞、夏的文饰比不过它的质朴;殷、周,它的质朴比不过它的文饰。”


  孔子说:“后世即使有明王,也赶不上虞帝了。虞帝君临天下,活着时没有私心,要死了也不厚待自己的儿子,传位给他,如父母爱护子女般慈爱百姓,有忧伤悲悯的慈爱,有忠恕利益的教导,亲近而尊崇,安详而恭敬,威严而仁爱,富裕而有礼,施惠散布于人。虞帝的大臣们尊崇仁爱,敬畏道义,以讲空话废话为耻,轻视财货而无贪心,忠心耿耿而不会犯事,恪守义理而和顺,外有文采而内有情感,宽容而明辩。《甫刑》上说:“道德的威严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除了虞帝还有谁能做得到?”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先凭借自己的言语建议,受命于君主,奉献自身,实践成就自己的主张证明其可信。所以国君责成考稽其臣子,臣子要为践行实施自己的建议而奉献至死,所以臣子接受的俸禄和做出的业绩没有不相符合,由于言行不符而受到惩罚的情形就很少。”


  孔子说:“事奉国君,大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大的利益,小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小的利益。所以君子不会以小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大的俸禄,也不会以大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小的俸禄。《易》上说:‘国君有大蓄积,不仅与家人分享,还用来招徕贤人,因此就吉利。’”


  孔子说:“事奉国君,不以私事去通达国君,不说虚浮夸大之辞,不是正派人引荐就不求上进。《小雅》上说:‘恭敬地履行好你的职责,和正直的人亲近。神明会听到你的德行,会赐予你福禄。’”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是疏远之臣强行进谏,那是谄妄;如果是身边的近臣却不进谏,就是处于尸位而空享利禄。”


  孔子说:“事奉国君,对国君的过失要进谏,但不要公开批评。《诗经》上说:‘心时敬爱着君子,为何不告诉他?心中叫惦记着他的好,哪天哪时忘记过?’”


  孔子说:“事奉国君,晋升提拔困难全罢黜降级容易,那么就能够辩别贤者与愚者做到官阶有序;如果晋升提拔容易但罢黜降级困难,那么就无法区别贤者与愚者。所以君子去访问,见主人要三次揖让后才能进门,而一次告辞就可离去,这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多次与国君意见不合,还不辞职出国,那就是贪图俸禄。即使他说‘没有要求’,我也不信。”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谨慎地开始交往,而恭敬地结束离去。”


  孔子说:“事奉国君的臣子,国君可以晋升他让他地位高贵,也可以废黜他让他地位低践;可以让他富有也可以让他贫穷;可以让他生存让他活,也可以杀了他让他死,但不可以让他违礼为乱。”


  孔子说:“事奉国君,在战争中不逃避困难,在朝廷上不推辞卑贱的职务。处于某个职位却不履行相应的职事,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国君派遣臣子做事,臣子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相合,就审慎考虑后去做;如果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不合,就深思熟虑后去做,事情完成后就辞职退出,这是作为臣子的忠诚笃厚。《易》上说:‘不事奉王侯,崇尚自己的事业。’”


  孔子说:“唯有天子受命于天,官员受命于天子。如果国君之命顺应天命,那么臣子也跟着顺应君命;如果国君之命违背天命,那么臣子也会违背君命。《诗经》上说:‘喜鹊双双飞翔,鹌鹑对对依傍。那个人实在太差,我却要把他当作君王。’”


  孔子说:“君子不仅凭言辞评判人,所以天下有道,实干会‘枝叶繁茂’,人们做得多说得少;天下无道,空谈会‘枝叶繁茂’;人们说得多做得少。所以君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如果不能用财物帮助料理丧事,就不要问丧家花费多少;在有疾病的人旁边,如果不能馈赠礼物帮助治病,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看到旅人,如果不能为旅人安排旅馆住宿,就不要问旅人住在何处。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浓甜如醴。君子之交虽清淡,但能成就事业;小人之交虽甘甜,但必败坏事业。《小雅》上说:‘盗贼小人,说话动听,祸由此出,乱由此生。’”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赞誉人,这样百姓就会形成忠信诚实、不说虚言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人家冷不冷,就送衣服给他穿;询问人家饿不饿,就送食物给他吃 ;称赞人家的美行,就授给他爵位。《国风》上说:‘虚华之人令我心忧,还是让我与忠信之人一道归去吧!’”


   孔子说:“嘴上施给人家好处实际却不兑现,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自身。所以君子与其承担承诺不能兑现的责任,不如承担拒绝承诺的抱怨。《国风》上说:‘从前和我一起说笑,你张口就是诚恳的誓言。没想到你的心说变就变,完成违背过去的誓言。忘掉你的誓言吧,从此了结义绝恩断!’”


  孔子说:“君子不用虚构的表情假装与人亲近。明明感情疏远而外表要做出亲近的样子,这种小人不就是打洞入室行窃的盗贼吗?”


  孔子说:“内心的感情要诚信真实,嘴上的言辞要和顺美巧。”


  孔子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明王,都祭祀天地神明,没有不通过占卜、占筮来决定的,不敢以私意而亵渎上帝。所以不会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会违背卜、筮的结果。龟卜和蓍筮不能因袭使用。大的祭祀有固定的时日,小的祭祀没有固定的时日,以占筮决定日期。郊外的祭祀要在奇数日进行,城内的祭祀要在偶然日进行。不能违背龟卜筮占的结果。”


  孔子说:“祭祀用的牺牲毛色纯正、身体完好,礼仪舞乐齐备,祭献神明的谷物清洁,因此所有的礼节对鬼神都是无害的,百姓也不会有抱怨。”


  孔子说:“对后稷的祭祀是容易置办的。因为他的言辞恭敬,他的欲望寡薄,他的福禄延及子孙。《诗经》上说:‘后稷起始之祭祀,合乎礼仪无罪无悔,一直延续至今。’”


  孔子说:“天子所用龟策等占筮之器威重严敬,不可轻易动用。天子对大事用卜而不用筮,诸侯有守国之筮。天子出行在路上,临时有事可以用筮,诸侯如果不在本国境内,就不能用筮,但所入住的宅或寝室要占卜。天子不占卜太庙应建在什么地方。”


  孔子说:“君子使用祭祀器具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所以朝聘君长时要遵守日期,不违背龟筮占卜的指示,以恭敬地事奉君长。居上位者不干扰民众,居下位者不轻慢君长。”



四、心得
1、名曰‘表记’,以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表,举止行为,神情容色,言语说话对人不失礼仪。在人的外在行为的表上,是否失礼仪,在乎于君子在内的德。内有德,外不失,内无德,外相渎。仁上有德,德上有道,和道家联系起来的。描述中虽以仁为重,道德在其中。道德是进程,仁义是结构,礼是功能。
2、君子小人之辨:君子谨慎以辟祸,恭以远耻,庄敬日强;小人安肆日偷 狎侮死焉而不畏。

3、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父亲亲爱贤能的轻视无能的,母亲慈爱贤能的怜惜无能的。所以子女对母亲,亲而不尊,母子关系(厚于仁薄于义),对父亲尊而无亲,父子关系(厚于义薄于仁),对水亲而不尊,对火尊而不亲。在家庭关系中,母亲就是这样的位置,亲而无尊,要尊就少亲,少亲就跟地上的物不在一起,要拱,养份不足,欲求尊无度,尊就在上了,地上天就要掉土渣渣下来打到人了,厚德载物。父亲的要求要达到,要尊,而不是要父亲怜惜,天本就是在天上,尊即可,天行健尊而行。

4、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是日月有数,大小有定的缩小版。数,与大小之定。儒家讲仁为器重,天下之表,在人本为仁的基础上的数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6: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1-14 22:36 编辑

第二十三周  普通精读缁衣第三十三


一、抄写、翻译


原文: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翻译:
  孔子说:“做君王的让臣下容易侍奉,做臣下的让君王容易了解,这样就不必多用刑罚了。”


原文: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翻译:
  孔子说:“如果喜爱贤人就如同《缁衣》所描写的一样,厌恶坏人就如同《巷伯》所描写的一样,爵位就不会滥授,而人们也会形成敬谨的风气,不必动用刑罚而人们都会服从。”《诗经》上说:“效法文王为榜样,天下国家都信服。”


原文: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dun)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子。《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翻译:
  孔子说:“民众,如果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义来统领他们,那么民众就有向善、进取之心;如果用政令来教训他们,用刑罚来统管他们,那么民众就只会有逃避刑狱、免于责罚之心。所以统领民众的人,对待民众如同爱护自己的儿子,那么人们就会亲近他;如果秉持诚信来团结民众,那么人们就不会背叛他;如果以恭敬的态度来面对民众,那么人们就会有顺服之心。《甫刑》说:‘三苗之民不听从政令的管理,于是就制定刑罚来统治,制定了五种酷虐的刑罚,称之为法。’因此造成了三苗之民品德恶劣,到后世终于就灭绝了。”


原文:
  子曰:“上之事上也,不从其听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是甚焉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翻译: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君上爱好的物事,臣下必然有人会更加爱好。所以君上的喜好与憎恶不谨慎,这是们的标杆和榜样。”


原文: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翻译:
  孔子说:“禹即位三年,百姓就都依仁道行事了,难道是所有的人本性都能有仁道吗?《诗经》说:‘显赫的太师尹氏,人们都瞻望他。’《甫刑》说:‘天子一人有善行,兆亿民众仰赖他。’《大雅》说:‘成王的诚信,是臣民的表率。’”


原文: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政行已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jue)德行,四国顺之。’”
翻译:
  孔子说:“君上喜好仁道,那么臣下就会争先恐后地抢着行仁道。所以领导民众的人应该彰明心志、导正教化、尊重仁道,爱民如子,人们就会尽力地去行仁道,以使君上欢喜愉悦。《诗经》上说:‘德行宏大而端正,四方之国就会来归顺。’”


原文: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悖(fu)。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机,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諐(qian)于仪。’”
翻译:
  孔子说:“天子讲的话,假如是像丝那么细,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绶带那么粗;天子讲的话,假如是像绶带那么粗,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拉棺材的绳子那么粗。所以在上位者不能提倡那种虚浮不实的话;可以说而不可以做的话,君子就不说;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事,君子就不做;那么民众就不会高于行,行也就不会高于言。《诗经》上说:‘你的姿容举止要善美谨慎,不要使礼仪有过失。’”


原文: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翻译:
  孔子说:“ 君子以言语引导人们向善,而以行动制止人们作恶,所以说话时必定考虑最终的结果,行动时必定核查可能的弊端,那么人们就会谨言慎行。《诗经》上说:‘你说出话语要谨慎,你显示仪态要端庄。’《大雅》说:‘堂堂皇皇,美好的文王啊!多么光明,多么敬慎!’”


原文: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诗》云:‘彼者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翻译:
  孔子说:“领导民众的人,衣服要有模有样不能差,言行举止要从容有规矩,以身作则来规范民众,那么人们的道德就能够齐一。《诗经》上说:‘那京都的人士,狐皮裘衣黄黄,他们的容止规矩合度,说话有条有理有文采,行行走走回周都,他们是万民仰望效仿的榜样。’”


原文: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翻译:
  孔子说:“做人君的使臣子一望即可知其思想,做臣子的诚恳坦然,行为可以表明心志,那么人君就不会怀疑他的臣子,而臣子也不会对人君感到困惑。《尹诰》说:‘伊尹自己与汤,都有专一不变的道德。’《诗经》上说:‘完美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举止没有一点儿差错。'”


原文:
  子曰:“有国家者,章善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翻译:
  孔子说:“统治国家的人,要表彰良善、憎恨罪恶,向人们展现淳厚正派的政风,那么人们就能团结齐一。《诗经》上说:‘安详恭谨地恪守你的职位,喜好这种正直的人。’”


原文: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翻译:
  孔子说:“君上多疑而好恶不明,民众就困惑而无所适从;臣下心意难以知晓,君上就会非常辛劳。所以统治民众的人,要表彰良善以昭示人们良好的风俗,要惩戒罪恶以防止人们放纵奢侈,那么人们就不会困惑了。臣下遵行应做的事,不尚空谈,不强求君上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不烦扰君上去纠缠那些搞不清的事。那么君上就不会太辛劳了。《诗经》上说:‘上帝假如乖戾邪僻,下民因此遭受困顿。’《小雅》说:‘他不是在恭行职责,他是在让君王遭受苦劳。’”


原文: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翻译:
  孔子说:“政令不能施行,教化不能成功,这是由于封爵、授禄不当而不足以劝勉臣民守法向善,刑法惩罚失据而不足以使人们感到耻辱。所以身居上位的人不可以滥用刑罚而又轻率地封爵、授禄。《康诰》说:‘要敬谨明察你所执行的刑罚。’《甫刑》说:‘施加刑罚要有道理作依据。’”


原文: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bi)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翻译:
  孔子说:“大臣与国君不相亲,百姓生活不安宁,这是因为大臣不忠于国君,国君不敬重大臣,而享受富贵却已过度。大臣不治理国政,近臣就会朋比为奸。所以国君不可以不敬重大臣,大臣是民众的表率;国君不可以不慎择近臣,近臣是民众的引导者。国君勿与小臣谋议大臣之事,勿与远臣谈论近臣之事,勿与远臣谈论近臣之事,勿与内臣商讨外臣之事,那样大臣就不会对国君有抱怨,近臣就不会遭非议,远臣就不会被障蔽了。祭公在遗嘱中说:‘不要因为小图谋而败坏了大作为,不要因为宠妾而诋毁端庄的后妃,不要因为宠臣而诋毁端庄正派人士。’”


原文: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陈》曰:‘未见圣,若已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翻译:
  孔子说:“身居上位不亲近有德的人,而信任鄙贱无德的小人,人们会因而失去了他们所应亲近的准则,政教会因此变得烦乱。《诗经》说:‘那君王起初访求我的时候,急急地好像唯恐得不到我。既已得到我就傲慢待我,也不肯真正重用我。’《君陈》说:‘在尚未见到圣人之时,就好像自己不能见到圣人一般;等已经见到了圣人,又不能听圣人、用圣人。’”


原文: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大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大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huan)。’《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谁亦惟终。’”
翻译:
  孔子说:“小人被水淹死,君子被口淹死,在上位者被民众淹死,这都是因为他们亵慢不慎而造成的。小人与水接近容易被水淹死,因为水德柔弱易于轻慢狎玩而难于真正亲和,因此小人容易被水淹死。君子说话多空话而烦腻,过头话容易说而难反悔,因此君子容易被口淹死,在上位者面对百姓,百姓 通人情而有鄙诈之心,可以敬慎面对而不可怠慢,稍不当心即反叛离析,因此在上位者容易被人淹死。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谨慎。《大甲》说:‘勿逾越天命以自取覆灭。’‘如同虞人的弩机张开后,还要看清箭端至目标瞄准了再发射。’《说命》说:‘嘴巴说话不慎会招来羞辱,甲胄配置不慎会引发战争,朝祭的服装收藏衣箱于已不利,要动用干戈兴兵还是先自我省察。’《太甲》说:‘上天作孽兴灾,还能躲避;自己作孽惹祸,却是无可遁逃。’《尹诰》说:‘伊尹我的先人曾亲见西邑夏的先君,他们国君自始至终都能以忠信相待,辅政大臣也能一直奉行忠信到最后。’”


原文: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翻译:
   孔子说:“民众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心,君主把民众当作自己的身体。心端正,身体就能感到舒畅;心肃穆,容止就会显得敬谨。心里喜欢,身体必能安适;君主爱好,民众必定也爱好。心在身体之内而受到保护,也因身体牵累而受到伤害;君主靠民众而生存,也因民众而灭亡。《诗经》说:‘以前我们有位先位,他的言论明白而清楚,国家因此得到安宁,都城因此得以建成,百姓因此得以安生。有谁能好好执掌国政?不自以为是,让百姓老是劳累受苦。’《君牙》说:‘夏季天气暑热又多雨,老百姓抱怨老天;冬季天气又大冷,老百姓也抱怨老天。’”


原文: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
翻译: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自身不行正道,说话不讲信用,那么道义就不能专一,行为就会没有准则。”


原文: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翻译:
  孔子说:“说话有事实依据而行为遵循法规,所以人活着不能夺去他的志向,人死了也不会夺去他的名声。因此君子闻见要广博,确定原则实行并恪守它;君子交际要广泛,择友少精学习而亲近他;知识精细而深思熟虑,规划重点而加以实行。《君陈》说:‘颁发的政令都来自你们众臣的谋虑,众人赞同再实行。’《诗经》上说:‘善人君子,他的威仪始终始一。’”


原文: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qiu)。’”
翻译:
  孔子说:“只有君子能喜欢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小人会痛恨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所以君子结交朋友有一定的原则,他厌恶别人也有一定的原则。因此远近之人都信任他,接近他的人不会感到迷惑,远离他的人也不会怀疑他。《诗经》上说:‘君子的理想配偶。’”


原文: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有攸摄,摄以威仪。’”
翻译:
  孔子说:“轻易地与贫贱者绝交,而难以与富贵者绝交,就是喜好贤人的志意不坚定,而厌弃恶人的态度不明确。虽然有人说他是‘不为利’,我也决不相信。《诗经》上说:‘朋友交往要辅佐,辅助佐理靠礼义。’”


原文: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翻译:
  孔子说:“私下送礼不符合公德,君子不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诗经》上说:‘喜爱我的人,为我指示坦荡大道。’”


原文:
  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yi)。’”
翻译:
  孔子说:“如果有车子,必定能看到车上供人凭靠的车轼;如果有衣服,必定能看到它用来遮蔽身体;如果有人在说话,必定能听到他的声音;如果有人在做事,必定能看到他做出的成果。《葛覃》说:‘这衣服穿着从不感到厌倦。’”


原文: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shi》曰:‘在昔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翻译:
  孔子说:“说了之后跟着就去做,那么所说的话就不能掩饰;做了之后跟着就来说,那么所做的事就不能掩饰。所以君子总是少说话而去做,以实际行为成就他的诚信,这样人们就不能夸大自己的美好而缩小自己的丑恶。《诗经》上说:‘洁白的玉圭上有斑点,还可以打磨清除。说出的话有了污点,那就无法挽回。’《小雅》说:‘实在是君子呀!果真有大作为。’《君奭》说:‘从前上帝反复观察文王的德行,才将统一天下的天命降于他的身上。’”


原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翻译:
  孔子说:“南方人有俗语:‘人如果情性无常,就不可以为他卜卦、占筮。’这是古代留下来的话吧?龟卜、占筮尚且不能知道这种人的吉凶,更何况是人呢?《诗经》上说:‘我们的灵龟已经厌烦了,不会告诉我们吉凶之道了。’《说命》说:‘爵位不能授予那些道德恶劣的人,否则人们将误以为他们是正道而仿效。过繁地祭祀,是对神明不敬。事情过于纷繁就会烦乱,祭祀神鬼也难以得福。’《易》上说:‘不能恒久地保持德行,有时或会蒙受羞辱。’‘能恒久地保持德行,占问,妇人吉,男子凶。’”


二、字词

缁: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淄”的省略,表示浸渍。緇,金文糸,丝甾,即“淄”),表示浸渍丝品。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浸染、浸黑丝品。


遯dun:指逃避刑狱,免于责罚之心。遯同遁


孙xun:通逊,顺。


諐qian:过失


共gong:同恭


逭huan:逃



三、心得
1、为上之人穿上缁衣,衣与身一体,身与言一体,言与行一体,衣穿旧了都不得改。
2、为上之人清明,纯净,为下之人看的清,看的明,一望既知,为上之人不困惑。为上之人混沌浑浊,为下之人内心也随之混乱。为上之人内部秩序井然,守君位之礼,身正言顺,为下之人随之得德。
3、上下一体,有一端失衡,另外一端随之会受到牵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4: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1-21 10:51 编辑

第二十四周  泛读奔丧第三十四


一、抄写


  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过国至竟,哭,尽哀而止。哭辟市朝,望其国竟哭。


  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絰于序东,绞带,反位,拜宾,成踊,送宾,反位。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皆如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阖门,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三日成服,拜宾送宾皆如初。


  奔丧者非主人,则主人为之拜宾、送宾。奔丧者自齐衰以下,入门左,中庭北面,哭尽哀,免(wen)、麻于序东,即位袒,与主人哭,成踊。于又哭、三哭,皆免、袒。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丈夫、妇人之待之也,皆如朝夕哭位,无变也。


  奔母之丧,西南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免、绖于序东。拜宾、送宾,皆如奔父之礼。于又哭,不括发。


  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东髽(zhua),即位,与主人拾(jie)踊。


  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北面坐,哭尽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成踊,尽哀,括发,东即主人位,絰、绞带,哭,成踊。拜宾,反位,成踊。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括发、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成踊;于三哭,犹括发、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为母所以异于父者,壹括发,其余免以终事。他如奔父之礼。


  齐衰以下不及殡,先之墓,西面哭尽哀,免、麻于东方,即位,与主人哭,成踊,袭。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宾有后至者,拜之如初。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免、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又哭,免、袒 ,成踊。于三哭,犹免、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


  闻丧不得奔丧,哭尽哀;问故,又哭尽哀。乃为位,括发、袒,成踊,袭、絰、绞带,即位,拜宾,反位,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门外,反位。若有宾后至者,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拜宾、送宾如初。


  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絰,拜宾,成踊,送宾,反位,又哭尽哀,遂除。于家不哭。主人之待之也,无变于服,与之哭,不踊。自齐衰以下,所以异者免、麻。


  凡为位,非亲丧,齐衰以下皆即位,哭尽哀,而东免、絰,即位,袒,成踊,袭,拜宾,反位,哭,成踊,送宾,反位。相者告就次。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宾,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哭止,相者告事毕。成服,拜宾。若所为位家远,则成服而往。


  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缌麻即位而哭。


  哭父之党于庙,母、妻之党于寝,师于庙门外,朋友于寝门外,所识于野张帷。


  凡为位不奠。


  哭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大夫哭诸侯,不敢拜宾;诸臣在他国,为位而哭,不敢拜宾;与诸侯为兄弟,亦为位而哭。


  凡为位者壹袒。


  所识者吊,先哭于家而后之墓,皆为之成踊,从主人北面而踊。


  凡丧:父在,父为主;父没,兄弟同居,各主其丧;亲同,长者主次;不同,亲者主之。


  闻远兄弟之丧,既除丧而后闻丧,免、袒,成踊,拜宾则尚左手。


  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及妇人降而无服者麻。


  凡奔丧,有大夫至,袒,拜之,成踊而后袭;于士,袭而后拜之。


二、字词
絻: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冕”的本字,表示帽子。絻,篆文糸,丝,旒苏免,“冕”),表示有旒苏的帽子。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有旒苏的礼帽。

三、心得
若未得行:因为君命而使,使事未了,不可以已私丧废于公事。公事之上,私事之下,如父母之丧的大事,也要在处理好公事后动身奔丧。在每国边境停步哭泣,避开集市官署,避免打扰民众,这也是礼,私事不可以打扰到其他人。望见本国国境边走边哭,离家越来越近,哀痛之情与家的距离的减少而增加。



普通精读问丧第三十五

一、抄写 翻译

原文:
  亲始死,鸡斯,徒跣(xian),扱(cha)上衽,交手哭。恻怛(da)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
翻译:
  双亲刚刚去世,孝子摘掉冠,只留簪子和束发的布帛,光着脚,深衣前襟的下摆插入腰带中,双手交叉在胸前痛哭。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简直使肾脏伤损、肝脏枯萎、肺脏焦灼,汤汤水水都不入口,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邻里只好送些稠粥让孝子吃 。悲哀之情在心中,所以形体发生变化在外面;痛苦之情在心中,所以口中无味,就是甘美的滋味也吃不出,衣着无华,身上不安于穿美丽的衣服。



原文:
  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侧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que)踊,殷殷田田,如坏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
翻译:
  人死后三天举行大敛。放在床上称作“尸”,装入棺中称作“柩”。迁动尸体和抬起灵柩时,孝子都要痛哭跳脚,没有计数。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悲哀苦闷之气充满身体,所以孝子要袒露左臂,跳脚痛哭,通过活动身体来安定平复情绪。妇人不适宜袒露左臂,所以就敞开胸前的外衣,捶胸,像麻雀一样跳脚,咚咚砰砰的声响,像是墙体轰然垮塌,这是悲哀伤心到了极点。所以说“捶胸顿足,嚎啕痛哭,哀痛万分地出殡送葬”,前死者的形骸送到墓地,把死者的精气迎回家中。



原文:
  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亡矣丧矣,不可复见已矣!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心怅焉怆焉,惚焉忾(xi)焉,心绝志悲而已矣。祭之宗庙,以鬼享之,徼幸复反也。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居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苫枕块,哀亲之在土也。故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翻译:
  孝子前往墓地送葬时,眼睛向前瞻望着,急切地跟随着,就像要去追赶死去的亲人而又追赶不上的样子。从墓地返回哭时,孝子神情彷徨,好像有所求而没有得到的样子。所以孝子前往送葬时,像孩子思慕父母那样大哭,下葬后返回时又如疑惑着不知亲人的神灵是否来到。找来找去而无所得,进入家门看不见去世的亲人,升堂也见不到亲人,到亲人的寝室也见不到亲人,亲人去世了,永远失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哭泣,捶胸顿足,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悲哀后才停下来。心中惆怅悲怆,恍惚感叹,心中唯有绝望和悲伤啊。在宗庙中祭祀去世的亲人,把亲人作为鬼神来祭飨,还是怀着侥幸的心情希望亲人的神灵能够返回。孝子把棺柩埋在墓圹中后回家,不敢到寝室去居住,而要住在倚庐中,这是哀痛亲人葬在野外;睡在草苫上,枕着土块,这是哀痛亲人埋在土中。所以哭泣没有定时,忧伤而劳苦地服丧三年,思慕亲人之心,是孝子的心志,也是人情的自然流露。



原文:
  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翻译:
  有人问:“人死后三天才入敛,是为什么?”回答说:“孝子的父母刚去世时,孝子心中的悲哀充满身体,所以趴伏在尸体上痛哭,好像父母能死而复生似的,怎么能夺走孝子的心愿而马上入敛呢?所以说:之所以三天后才入敛,是在等待死者的复生。三天后没有复生,就不可能再复生了,孝子认为父母能复生的想法也逐渐消失了。家中办理丧事的计划,入敛所需的衣物,在此期间也都准备好了。远道的亲戚也赶来了。所以圣人为此决定,把人死三天后入敛作为丧礼制度。”



原文:
  或问曰:“冠者不肉袒,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体也,故为之免以代之也。然则秃者不免,伛(yu)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不可以备礼也。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翻译:
  有人问:“戴冠时不能袒露左臂,这是为什么?”回答说:“冠,最为尊贵。袒露肢体时不能戴冠,所以用絻来代替冠。但秃头的人不戴絻,驼背的人不袒露左臂,瘸子哭丧时不跳脚,并不是这些人内心不悲哀,而是因为他们身有难以治愈的残疾,不能完成这些礼节。所以说:“丧礼是以悲哀为主。女子哭泣悲哀,捶胸伤心,男从哭泣悲哀,叩头触地,不在意仪容形象,这都是因为哀伤到了极点。”



原文:
  或问曰:“免者以何为也?”曰:“不冠者之所服也。《礼》曰:‘童子不缌,唯当室缌。’缌者其免也,当室则免而杖矣。”
翻译:
  有人问:“戴絻是为了什么呢?”回答说:“絻本是未加冠的孩童所戴的。《仪礼》上说:‘童子没有缌麻之服,只有当家主事的童子才服缌麻。’服缌麻之丧的人就要戴絻,当家主事的人不仅要戴絻还要拄丧杖。”



原文:
  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ju)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
翻译:
  有人问:“丧杖是什么?”回答说:“用竹子和桐木做的,二者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为父亲居丧用苴杖,苴杖是用竹子做的;为母亲居丧用削杖,削杖是用桐木削制而成的。”


原文: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赢,以杖扶病也。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堂上不趋,示不遽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翻译:
  有人问:“拄丧杖是为了什么?”回答说:“孝子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要无数次哭泣,忧劳的服丧三年,身体赢弱,需要用杖来支撑身体。但如果父亲健在,就不敢为去世的母亲拄丧杖,是因为尊者尚在的缘故;在堂上不拄丧杖,是为了避开尊者的所在之处;在堂上不敢急促趋走,是为了显示从容,以免父亲忧戚。这都是孝子的心愿,是人的真实感情,是礼义的原则。并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下冒出的,只不过是人的感情而已。”



二、字词


徒跣xian:光着脚


扱cha:同插


恻怛da:悲伤


爵que踊:像雀一样跳跃,双足不离地。爵通雀。


懑men: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完全充斥。懑,篆文满,完全充斥心,愤恨),表示内心充满愤恨。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充满不满情绪。


三、心得:
1、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精, 过筛选的上等稻米,吃了才能化血化气养神。人死了,精存化神,精神。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哀伤送形而往,向死,迎精而反,向生。丧礼,大型生死交附现场,生死再教育现场,身体到精神。死的够不够透,生的够不够诚。
2、哀伤。经过了几场丧礼,现在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哀伤了,所以专门出现了心理学的哀伤辅导,危机干预这些本不该出现的。在故有的丧礼中,将哀伤的释放演绎的淋漓尽至。悲哀志懑气盛,袒而踊之,动体安心,下气,哭啊,光起脚踊啊,将心中悲哀之情尽情的形于外,心肝都要哭碎了,哀到死地,伤到死地,走到尽头就要反了。哀伤被充分的表达。人情,人皆而有之,人情之实不达,孝子之志不至,不达不至离不开死地。



普通精读 服问第三十六


一、抄写 翻译

原文:
  《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
翻译:
  《大传》中有关“从服”的内容:“有本应跟着服轻服而变为服重服的”,如国君的庶子为其母服丧,其母为妾,由于父尊,庶子不能穿丧服,只能头戴练冠、穿绛色麻衣,但庶子之妻却仍要为婆婆服齐衰期年;“有本应跟着服重服而变为服轻服的”,如妻为自己的父母服齐衰期年,而夫则跟从妻仅服缌麻三月。“有被跟从者无服而跟从者却有服的”,如国君之庶子因父尊贵而不能为其外祖父母服丧,但其妻却要服缌麻;“有被跟从者有丧服但自己却无服的”,如夫应从妻为岳父、岳母服缌麻之丧,但如果夫是诸侯之子,因父尊贵所以不能为岳父、岳母服丧;再如国君的庶子为其妻之父母,本应服缌麻三月,但因父尊贵,所以就从有服变为无服了。


原文:
  《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
翻译:
  《传》上说:“如果母亲被父亲休出,儿子就要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如果母亲去世,儿子就要为母亲的娘家亲人服丧。”为母亲的娘家亲人服过丧,就不再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了。


原文:
  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ji)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絰期之絰,服其功衰(cui)。有大功之丧亦如之。小功无变也。
翻译:
  三年之丧,已过周年的练祭,又遭遇到有齐衰期年之丧,去世的亲人埋葬后,此时腰上就系练祭后所换的较轻的葛带,头上则要戴为齐衰期年之亲而服的葛絰,穿着较轻的功衰。如果遭遇到的是大功之丧,丧服也是如此。如果遭遇到的是小功之丧,就不用改变衣服,仍穿练祭后应穿的丧服。


原文:
  麻之有本者,变三年之葛。既练,遇麻断本者,于免絰之。既免去絰,每可以絰必絰,既絰则去之。小功不易丧之练冠,如免,则絰其缌、小功之絰,因其初葛带。缌之麻不变小功之葛,小功之麻不变大功之葛,以有三为税(tui)
翻译:
  本身有三年之丧,卒哭祭后已变麻絰为葛絰,这时又遇上大功以上之丧,就要把葛絰再变为麻絰。如果是过了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那么在需要为小功之丧戴絻时,就要加戴小功的首絰,小功之丧殓殡后就不需要戴絻了,就可以把首絰去掉。对于小功以下之丧,凡是需要戴絰时就戴絰,戴絰之事完毕后就去掉它。如果在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不变已戴上的练冠,如果需要为小功或缌麻之丧戴絻,那就要加戴小功、缌麻的首絰,而腰间仍系三年之丧小祥祭后的葛带。如果本身有小功之丧,已经换上葛絰,这时又遇上缌麻之丧,就不能把小功之丧的葛絰改为缌麻之丧的麻絰;如果本身有大功之丧,已经换上葛絰,这时遇上小功之丧,也不能把大功之丧的葛絰改为小功之丧的麻絰,只有大功以上之丧才可以改变之前丧事的葛絰。


原文:
  殇长,中,变三年之葛,终殇之月筭(suan),而反三年之葛。是非重麻,为其无卒哭之税。下殇则否。
翻译:
  原本有三年之丧,既虞、卒哭祭后已改系葛絰,这时又遇上了大功长殇、中殇之丧,就要再换回麻絰,等到殇服五月丧期结束后,再换成前一丧事的葛带 。这不是因为殇服的麻絰就比前丧的葛絰重,而是因为殇服的礼仪简略,卒哭祭后不用改换麻絰为葛絰。如果原本有三年之丧,改系葛絰后又遇下殇之丧,就服缌麻,不用改系麻絰了。


原文:
  君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为君也,世子不为天子服。
翻译:
   诸侯国君要为天子服丧三年,国君的夫人就如外宗为国君服丧那样为天子服齐衰期年,国君的嫡长子不用为天子服丧。


原文:
  君所主:夫人妻、大子、嫡妇。
翻译:
  由国君主持丧礼的有:国君夫人、嫡长子、嫡长子之妻。


原文:
  大夫之嫡子为君、夫人、大子,如士服。
翻译:
  大夫的嫡长大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和士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一样。


原文:
  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唯近臣及仆、骖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
翻译:
  国君的母亲如果不是正室而是妾,那么群臣就不为她服丧,只有国君的近臣如守门人及宦者、车夫及陪乘人跟从国君为之服丧,国君穿什么丧服,这些人就跟着穿什么丧服。


原文:
  公为卿大夫锡衰以居,出亦如之,当事则弁絰。大夫相为亦然。为其妻,往则服之,出则否。
翻译:
  国君为去世的卿大夫服丧,居处时穿锡衰,出了宫门也穿锡衰,当前往卿大夫家吊丧时就要在皮弁上加上麻絰。大夫间互相服丧,也是这样。为大夫之妻服丧,前去吊丧时穿锡衰,出门就不用穿了。


原文:
  凡见人无免絰,虽朝于君无免絰,唯公门有税齐衰。
翻译:
  凡在居丧期间出外见人,不能去掉首絰,即使是去朝见国君也不去掉首絰,只有进入公门时才脱掉齐衰丧服。


原文:
  《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传》曰:“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
翻译:
  《传》说:“君子不剥夺人们服丧的权利,也不自己剥夺自己服丧的礼节。”《传》又说:“虽然罪行有很多,但刑罚只有五种;服丧的关系有很多,但丧服只有五等。关系亲就上附重服,关系疏就下附轻服,各自按照其等排列。”


二、字词


有期JI之丧:三年之丧练祭之后,又当期丧既葬之节也。本身正在服三年之丧,练祭后又遇要服齐衰期年的亲人去世。


功衰cui:斩衰、齐衰之丧在小祥祭后所穿的丧服。功,大功。此丧服与大功初丧的丧服相同,故称功衰。


锡衰cui:用经过加灰捶洗后洁白光滑的细麻布制成的丧服。锡衰比缌麻还要轻的一种丧服。


三、心得
   以问已知有服而遭丧所变易之节。君子不剥夺人们服丧的权利,也不剥夺自己服丧的礼节。服丧的关系有很多,但丧服只有五等。关系亲就上附重服,关系疏就下附轻服,各自按照其等排列。




泛读间传第三十七


一、抄写



  斩衰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xi),大功貌若止,小功、缌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


  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哀,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


  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了。


  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醯,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覃,覃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


  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絰、带;齐衰之丧,居垩(e)室,下翦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缌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楣翦屏,下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覃,覃而床。


  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缌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


  斩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去麻服葛,葛带三重。期而小祥,练冠、原缘,要絰不除。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带。男子何为除乎首也?妇人何为除乎带也?男子重首,妇人重带。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覃,覃而纤,无所不佩。


  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持。既练遭大功之丧,麻、葛重。齐衰之丧,既虞、卒哭,遭大功之丧,麻、葛兼服之。


  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缌之麻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


二、字词


枲xi:枲麻,指不结子的雄麻,其颜色较苴麻稍浅。


垩e室:居丧时用砖垒成的小草屋,屋草不涂泥,只用白垩涂墙。垩,涂饰的白土。


三、心得
  丧服之间轻重所宜。去世亲人的不同,亲疏关系的不同,丧亲的悲哀在面容和肢体上,显现在哭声上,显现在言语上,显现在饮食上,显现在居处上,显现在衣服上的不同。远近亲疏在不同处,从内至外,从外至内的一致表达哀情。




泛读三年问第三十八


一、抄写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 、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zhi躅zhu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后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后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然则何以至期也?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二、字词


蹢zhi躅zhu:徘徊不前


杀shai:减降


三、心得
1、节制与强制。悲痛到了极点,在三年内创伤还不得以恢复,到了三年服丧之期截止,生者就要恢复正常的生活了。对于无血气的人则加以强制,在义理上对丧期时间进行规定。三年一闰,天道小成,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服丧之三年成义理。
2、朝死而夕忘之人,连鸟兽都不如。



泛读 深衣第三十九


一、抄写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躵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裕(jie)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tai)父母,衣纯(zhun)以缋(hui)。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二、字词

袂mei:衣袖


厌ya:同压




三、心得
深衣之制,与天地都有关系,布有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个月。规,矩大公无私之义,绳取正直之义,权衡取公平之义。深衣之衣不光是一件衣服,把天地道义,转圆从方穿在身上,人如衣,人如衣,内外如此一致的行天地之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1: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1-28 16:20 编辑

第二十五周  泛读投壶


一、抄写

  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固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主人般(pan)还,曰:“辟。”主人阼阶上拜送。宾般还,曰:“辟。”已拜,受矢,进即两楹间,退反位。揖宾就筵。


  司射进度壶,间以二矢半,反位,设中,东面,执八算,兴。请宾曰:“顺投为入,比投不释。胜饮不胜者,正爵既行,请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请主人亦如之。命弦者曰:“请奏《狸首》,间若一。”大师曰:“诺。”


  左右告矢具,请拾(jie)投。有入者,则司射坐而释一算焉。宾党于右,主党于左。


  卒投,司射执算曰:“左右卒投,请数。”二算为纯(quan),一纯以取,一算为奇。遂以奇算告,曰:“某贤于某若干纯。”奇则曰“奇”,钧则曰:“左右钧”。


  命酌,曰:“请行觞。”酌者曰:“诺”。当饮者皆跪,奉觞曰:“赐灌。”胜者跪曰:“敬养。”


  正爵既行,请立马。马各直其算。一马从二马,以庆。庆礼曰:“三马既备,请庆多马。”宾、主皆曰:“诺。”正爵既行,请彻马。


  算多少视其坐。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算,长尺二寸。壶,颈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zhe)若棘,毋去其皮。


  鲁令弟子辞曰:“毋幠(hu),毋敖,毋偝(bei)立,毋逾言!偝立、逾言有常爵。”薛令弟子辞曰:“毋幠(hu),毋敖,毋偝(bei)立,毋逾言!若是者浮。


  鼓:○□○○□□○□○○□,半;○□○□○○○□□○□○:鲁鼓。○□○○○□□○□○○□□○□○○□□○。半;○□○○○□□○:薛鼓。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


  司射、庭长及冠士立者皆属宾党,乐人及使者、童子皆属主党。


  鲁鼓:○□○○□□○○,半;○□○○□○○○○□○□○;薛鼓:○□○○○○□○□○□○○○□○□○○□○,半;○□○□○○○○□○。
  

二、字词

般pan:乃般(盘)曲折还,即盘桓
枉矢、哨壶:枉,谓曲而不直也。哨,谓哨峻不正。是主人谦逊之辞。
辟bi:同避
拾jie:拾,更也。司射又请宾、主更递而投。拾,轮流,交替。
纯quan:一双
幠hu:大。指大声喧哗。


三、心得

   投壶源于射礼,也是游戏娱乐活动。有主有宾有司射,各居其位,各行其礼。有具有器有奖有罚,毋幠毋敖毋偝立,各有规则。虽是游戏娱乐而不淫,被游戏淫,在游戏中淫。人始终是以主体以游戏而乐之。娱乐游戏做为人的日常生活的组成要注意警惕礼的实行。娱乐游戏中必须有礼的约束。







精读儒行第四十一


一、抄写 翻译


原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翻译: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年少时居住在鲁国,穿的是襟袖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的是殷人的章甫之冠。我听人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穿衣服要入乡随俗,我可不知道儒服是什么样子的。”


原文: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与:“遽(ju)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翻译:哀公又问道:“敢问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答道:“仓促地数说不能说完这些事,全部细细地数说又要花费很长时间,就是仆人换班伺候,也还是不能说完。”


原文: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翻译:哀公命人设席,孔子陪侍,说:“儒者有如筵席上的宝玉,等等诸侯的聘用;早早晚晚努力学习,等待别人的询问;心怀忠信,等待别人的举荐;身体力行,等待别人的取用。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幔,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yu)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的衣帽穿戴随众如常人,行为动作谨慎;在大事上的拒绝推辞令人觉得似乎是傲慢,在小事上的谦让推辞令人觉得似乎是虚伪的;办大事时小心翼翼似乎是畏惧的样子,办小事时审慎恭谨似乎是愧疚的样子;他们难于争进而易于退让,柔弱谦卑的样子似乎是无能之人。儒者的容貌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居处齐难(zhai nan),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平时居处庄重严肃,坐下站起都恭恭敬敬;说话一定先考虑诚信,做事一定公正持中;行于道路,不为了利已而与人争抢平易之地,躲避险阻;日常居止,不为了自己的舒适,冬天和人争抢温暖处,夏天和人争抢阴凉处;爱惜生命而等待时机,修养身体以备有所作为。儒者预防患害的准备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不以金宝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祈望富有土地,而将树立道义视为自己的土地;不祈望多多积聚财富,而以多学文章技艺作为自己的财富;儒者很难得到,得到后却很容易以俸禄养起来,很容易以俸禄养起来但若与信义不合却又难以长期蓄养。若非明君之时就不出现,这不是很难得到吗!如若君王不合道义,儒者就不会合作,这不是很难蓄养吗!儒者都是先劳作而后受禄,这不是很容易以俸禄养起来的吗!儒者亲近人的情形就像上面所说的。


原文: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zhi)虫攫(jue)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戚,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翻译:对于儒者,把金钱财物送给他,用玩乐的嗜好去沉溺他,面对利益诱惑他也不会遗弃道义;以人多势众来威胁他,用兵器武力来恐吓他,面对死亡他也不会改变操守;和猛兽凶禽搏斗,他不估量顾惜自己的勇敢;牵引重鼎,他不估量顾惜自己的力量;过去已经错过的事不后悔,将来还未到来的事也不预备;说过的错话就不会再说,流传的言语不会穷追;容貌举止可敬畏不失威严,直率说话,不预谋策划好才开口。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ru),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可以亲近但不可以劫持,可以接近但不可以强迫,可以杀但不可以侮辱。儒者的居所不奢侈邪僻,饮食不丰厚隆盛,儒者的过错可以委婉地辨明但不可以当面指责。儒者的刚毅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lu);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把忠信当做甲胄,把礼义当做盾牌;头戴着仁出行,怀抱着义居处;虽然遇到暴政,也不改变自己的志意操守。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yu),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仁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只有一亩见方的宅院,夯土筑成墙垣;用荆柴做成门,院墙上掏个圭形小门,用蓬草编成门户,墙壁上凿出瓮口一样的圆孔做窗牖;全家有一套见客的衣服出门才换上,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食物;提出建议得到君上的回答和任用,竭尽心力决不敢对君上有怀疑和贰心;提出建议得不到君上的回答和任用,静默不语而不敢谄媚求进。儒者做官入仕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虽与今人一起生活,却和古人的意趣相合;他们在今世的行为,将成为后世的楷模;恰巧生不逢时,上不为君王伸以援手,下没有众人助以推手。谗毁谄媚的人结党构陷他,但也只能危害他的身体,却改变不了他的志向;即使处境危险,行事举动还要施展自己的抱负,还时刻不忘百姓的疾苦。儒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虽博学但不中止学习,踏实地实行而不知疲倦;虽身居幽隐之处也不邪僻放纵,通达于上受器重而不会困顿穷迫。遵循礼仪以和为贵,讲究忠信之美德,以和美柔软之方法,仰慕贤人又能包容众人,放弃了自己的方形而如合瓦般与众融为圆形。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推举人才时,对内不避讳自己的亲属,对外也不回避自己的仇家,根据计算考核的功效和累积的劳绩加以评估衡量,推举贤才,引荐任用,不期望得到对方的回报,只希望国君能如愿得志。只要能为国家谋利,不求富贵。儒者推举贤人、引用能人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之间,听到了有益的话就相互告知,见到了有益的事就相互传示;有爵位利益先让给朋友,有祸患灾难愿牺牲献身;朋友不被任用,就长久地等着他共同晋升,朋友在他国不能为仕,就设法把他招来一起任官。儒者任用举荐朋友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常‘洗澡’,以道德沐浴身心,陈述自己的建议而伏听君命,安静地恪守正道,如果国君对自己的建言不理解,就稍加启发,并不急于实施推行;不在地位低的人面前炫耀,以显示自己的高大,不把自己原本小小的作用和成绩加以夸大吹嘘;治世虽然与群贤能相处并不自我轻视,乱世虽然无道也不废弃自己的气节志意;观点相同也不能不顾义理而相互阿谀结党,观点不同也不能不顾是非一概非议反对。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yu);虽分国,如锱铢(zi zhu),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中有的上不臣于天子,下不事奉诸侯;谨慎安静而崇尚宽大,刚强坚毅而善与人交,博学而知敬服先代贤人;喜好学习文章,锻炼磨砺出刚正的品格;即使有国君将国土分封给他,他也视为锱铢小事并不看重,不称臣也不做官。儒者对自己的行为规范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翻译:“儒者的朋友,有志意相合,为学之法也相同;有的经营道艺,艺术之路也一样;能与朋友在一起共事就感到欢乐,交往时都谦逊地争为卑微,不怕居于底下;即使久不相见,听到了不利于对方的流言蜚语也不会相信。所作所为都本于方正,所立所言都根据道义,理念行为都相同就进而深交,理念行为不同就退而疏远。儒者的交友就是这样的。


原文:“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才,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翻译:“温厚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大度,是仁的动作。谦逊接物,是仁的能力。礼节仪态,是仁的外貌。言语谈吐,是仁的文采。歌舞喜乐,是仁的和悦。分财济贫,是仁的施恩。儒者都具备了这些美德,尚不敢说自己已合乎‘仁’的标准。儒者对物的尊敬、对人的谦让就是这样的。


原文:“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hun)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翻译:“儒者不因贫贱困迫而失志,不因富贵欢喜而失节,不受国君的侮辱,不受上级的束缚,不受官员的刁难,所以才称之为'儒'。现在很多人称为‘儒’,却虚妄不实,所以‘儒’才被当做一个耻辱的名称。”


原文: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翻译:孔子加到鲁国,鲁哀公接待他住进公馆,听了孔子的这番话,自己的语言更加讲信用,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道义,并说,“直到我离世,再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二、字词

遽ju“豦”是“遽”的本字。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虎头。豦,金文(虍,虎头,借代虎豹猛兽)(豕,野猪,借代野兽中较为温驯的动物),表示虎豹猛兽扑食野猪等动物。当“豦”的“急速猎杀”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彳”(行进)另造“遽”代替。篆文用“辵”(行进)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彳”,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虎豹猛兽急速猎杀扑食野猪等动物

粥yu:“粥”是“鬻”的异体字。鬻,金文米,粮食鬲,煮锅),表示将稻米放在三足的锅中烧煮。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并加蒸汽状的“弜”,强调煮粥时锅中热气腾腾。隶书省去篆文字形中的“鬲”,并将篆文字形中的蒸汽状写成“弜”,将篆文字形的“鬻”简化成“粥”。造字本义:动词,把稻米放在锅里煮成稀饭

齐难zhai nan:恭敬庄重的样子。

鸷zhi虫:猛禽凶兽
攫jue: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栖在猎人手上的鹰隼,双眼锐利警觉,随时准备捕猎。攫,篆文手,抓、抢矍,双眼锐利的猎鹰),造字本义:动词,像双眼锐利的猎鹰,用利爪自上而下快而有力地抓取

溽ru:浓厚

隅yu:“嵎”是“隅”的异体字。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手持面具遮掩。隅,金文郭,城郭禺,手持面具遮掩),表示可以掩护的城郭角落。篆文用“阜”(山岩)代替金文的“郭”,表示可以掩护的山岩角落。造字本义:名词,可以阻挡攻击、用于掩护的城郭或山中角落。

锱铢zi zhu:古代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

慁hun:辱


三、心得
1、粥粥若无能也。粥,表示将稻米放在三足的锅中烧煮,煮粥时锅中热气腾腾。禽之制在炁。生米煮成熟饭呀。外柔实则内刚。其大让如幔,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这一段会想到我的上高里的县长的形象,看着无能,实则刚毅无比,有仁有义,有礼有节。至死守住自己要坚守的信。读书人的风骨,气节——儒。骨和节都在内,不显,风和气在外,显现,显什么还是内在的骨和节决定的,儒行就是在走这段路。
2、儒字右下就象长的胡须,也有因而制之至静之道的感觉,自然之道不可违,修剪胡须,不妄动的修剪。
3、儒之容貌(若无能--慎谦),儒之备豫(不争 修身),儒之近人(道义合则近),儒之自立(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儒之刚毅(不可劫迫辱淫),儒其仕(易禄 不敢以疑谄),儒之忧思(志不可夺;信其志;不忘百姓之病),儒之宽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全),儒之举贤(不辟亲怨;程功积事;苟利国家),儒之特立独行(澡身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与),儒之交友(合志同方,营道同术;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儒其尊让(温良;敬慎;宽裕;孙接;礼节;言谈;歌乐;分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12: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2-4 16:32 编辑

第二十六周   重点精读大学第四十二


一、抄写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努力广博地学习,是为了彰显光明的品德,为了让人去除旧污点、变换新面貌,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后才有确定的志向,确定了志向后才能心态平静,心态宁静后才能情性安和,情性安和后才能思虑详审,思虑详审后才能处事得宜、至于美善。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终有始,能知道事物的本与末,始与终,就接近于明白事物发展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有想要彰显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广到天下的,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管好自己的家庭;要管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先学习获得知识;要学习获得知识,就要先控究事物的道理。事物的道理得到探究后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而后才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做到自身的修养,修养自身而后才能管好自己的家庭,管好自己的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做到天下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翻译:从天子到庶人,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如果修身这个根本没做好,要治理好国家那是不可能的。应该重视的却被忽略,应该忽略的却被重视,没有这样的事理!这就是知道根本,这就是至为高上的智慧。

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yan)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故君子必诚其意。
翻译: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犹如厌恶恶臭,犹如喜好美色,这就叫做获得自我的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原文:《诗》云:“瞻彼淇澳(yu),菉(lu)竹猗猗(yi)。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a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xua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shi)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i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翻译:《诗经》上说:“看那淇水湾湾,绿绿竹林郁郁葱葱。有位文雅的君子,好像是经过修治切磋的象牙,好像是经过雕琢打磨的美玉。庄严而威武,显赫而有威仪。这样文雅的君子,让人始终难忘记!”“好像是经过切磋的象牙”,是说君子研究学问;“好像是经过雕琢打磨的美玉”,是说君子自身的修养。“庄严而威武”,是说君子的神态严峻而笃实;“显赫而有威仪”,是说君子外表显耀仪容威严。“这样文雅的君子,让人始终难忘记”,是说君子的盛道至善至美,人民永不能忘。《诗经》上又说“呜呼!先王的美德永永远远不能忘!”君子尊重贤人,亲爱亲人,小人则享受快乐,收获利益,因此先王离世后没人能忘怀。《康诰》上说:“文王能彰显光明的德行。”《太甲》上说:“要念念不忘上天赋予你的显明的使命。”《尧典》上说:“帝尧能够彰明崇高的道德。”都是说要彰显自己的德行。商汤的盘铭说:“如果有一日能自我更新,就能日日都自我更新,每日都自我更新。”《康诰》上说:“日日自新做新民。”《诗经》上说:“周虽是旧国,但已领受了新天命,有了新国运。”所以,君子改革更新无不竭尽全力。《诗经》上说:“国都辖地方圆千里,都是人民居住之地。”《诗经》上又说:“ 緜緜蛮蛮的小小黄鸟,停在弯弯山丘的一角。”孔子说:“该停止的时候,知道应该停止在哪里,怎么可以人还不如鸟呢?”《诗经》上说:“庄严肃穆的文王啊,知道恭敬光明的地方。”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的境界;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的境界;做儿女的,要做到孝顺的境界;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的境界;与国人交往,要做到诚信的境界。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和别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一定是要不再有诉讼才好!”让想隐瞒实情的人不能编谎狡辩申说,使民心大大地敬畏服从。这就叫知道事物的根本。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翻译: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翻译: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才,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li),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愤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以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所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翻译:所谓治理好国家要先管好自己的家,是说自己的家人如果不能教导好,却能教导好别人的事是没有的。所以君子不出家门就能教化国家:在家中的行孝,可用于侍奉君主;在家中的行悌,可用于侍奉尊长;在家中的行慈爱,可用于对待百姓。《康诰》上说:“爱护民众如同爱护婴儿。”只要诚心地追求,即使不能完全合乎要求,但也不会相差很远。没有谁先学会了养育子女然后才出嫁的!一个人君的家庭讲仁爱,整个国家就都讲仁爱;人君的家庭讲礼让,整个国家都能讲礼让;人君一个人贪狠暴戾,一个国家就混乱动荡。事情的关键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所说的,一句话可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率天下,那百姓也跟着学仁爱; 桀、纣用残暴统率天下,那百姓也跟着学残暴。国家的政令如果和自己的喜好正相反,那民众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君子要自己做善事,才能要求别人做善事;自己不做坏事,才能要求别人不做坏事。如果自己没有忠恕之心,没有做善行,而要晓谕别人有忠恕之心,做善行,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所以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诗经》上说:“桃花盛开美艳艳,枝叶繁密而茂盛。这个女子嫁人了,全家欢喜和乐融融。”全家欢喜和乐融融,然后才能教导国人。《诗经》上说:“兄弟和睦。”兄弟和睦,然后才能教导国人。《诗经》上说:“他的仪态仪容无差错,正是四方诸国的领袖和榜样。”自己作为父亲、作为儿子、作为哥哥、作为弟弟,都足以被人效法,而后人们就会效法他。这就叫做要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e)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u)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翻译:所谓定天下要先治理好国家:国君尊敬老人,国人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国君尊重长者,国人就会兴起敬顺长者之风;国君抚恤孤弱之人,国人也就不会背离抛弃他们,因此,君子要推行“絜矩之道”。厌恶自己的上级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的下级;厌恶自己的下级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的上级;厌恶前面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后面的人;厌恶自己后面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前面的人;厌恶自己右边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左边的人;厌恶自己左边的人对付自己的行为,就不会以此对待自己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诗经》上说:“快快乐乐的君子啊,是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那巍峨的南山,山崖高大险峻。显赫的师尹啊,万民都在瞻仰他。“统治国家的君王不可不谨慎,如若邪僻将被天下共诛讨。《诗经》上说:“殷商还没丧失民心时,德行还能与上帝相配。应该借鉴殷商灭亡的教训,永保天命真是不容易。”说的就是,得民众就能得国家,失民众就会失国家。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翻译:所以,君子首先要谨慎地修养德行。有了好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有国家的支出使用。德行是本,财富是末。如果轻本重末,就会争夺百姓的财与利。所以国君聚敛财富,民心就会离散;国君分散财富,民心就会聚合。所以如果国君拂离民心、讲出违背情理的话,那么民心就会违抗国君,请出违背情理的话报复;如果国君拂逆民心,聚敛财货不走正道,那么民心叛离,也会使财货不正常地散出。《康诰》上说:“天命不可能永远不变!”这是说行善就能得到,不行善就会失去。《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当做宝贝的,只把善良当做宝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宝贝的,只把对仁道的亲爱当作宝贝。”


原文:《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i)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mao)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不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za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翻译:《秦誓》上说:“若有一位臣子,诚诚恳恳,没有其他的技能,但心胸宽广,能够容下他人。别人有技能,他就像自己拥有一样;别人有俊才美德,他会喜欢人家。不仅是口头上称赞,而是真心地包容与喜欢。这就能保护我的后世子孙与百姓,真正有利于国家!相反,也有一种人,别人有技能,他就嫉妒太厌烦;别人有俊才美德,他就加以阻挠贬抑,不让国君知道人家,就是不能容纳人家,这样我的后世子孙与百姓就得不到保护,国家就会危险!”只有仁义之人才能将这种嫉妒贤良的人驱逐他们、流放他们,把他们扔到四夷的荒野去,不让他们居住在中国。这就是说,只有仁人才能爱护贤良之臣,才能痛恨不善的恶人。看见了贤良之人而不能举荐,举荐后而不能在自己之前得到任用,这就是怠慢;看见了不善的恶人而不能黜退,黜退后又不能将他们驱逐流放到远方,这就是过错。喜好众人所厌烦的恶人,厌恶众人所喜欢的好人,这就叫拂逆人的善良的本性,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所以君子有治国的大道,必须行忠信才能得到,如果自身骄纵就会失去。


原文: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翻译:生产财富有道可循。就是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财富的人少,生产经营要快捷,消费耗用要缓慢,那么财富就会经常充裕富足。仁德之君将财富分散以此赢得名声;而不仁之君则不惜败坏自身而发财。没有君上爱好仁德而臣下却不讲义气的,没有讲究义气却办不成事情的,也不会不把国家府库的财富当做自己的财富加以爱护的。孟献子说:“拥有车马的初为大夫的人家,就不考虑算计家里养鸡喂猪获利;可以伐冰存储用于祭祀的卿大夫之家,就不畜养牛羊;有百乘兵车的有采邑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豢养聚敛财富的臣下。如果是豢养着一帮聚敛财富的臣下,还不如养一帮强盗呢。”这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财富利益为利,而应当以道义为利。作为一国之长、国家领袖却想着如何聚敛财富,一定出自小人的引诱。国君是要让国家好,而由小人来治理国家,那就要闹到灾害并至的地步。这样,即使有好人强人来帮助也没办法救助啦!这也就是说,国家不应该以牟取财富利益为利,而应当以道义为利。



二、字词



偾fen:覆败也


蓁蓁zheng: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榛”的省略,表示果实披刺的乔木。蓁,篆文艸,植物秦,果实披刺的乔木),表示地面的棘丛。造字本义:名词,地面茂密的棘丛。


忒: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贰”的省略,表示将宝贝一分为二。忒,篆文弋,即“贰”,一分为二),表示分心。造字本义:动词,不忠心,心存二两个或多个敬主。


絜xie: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契”的本字,表示刻划记号。絜,篆文㓞,即“契”的本字,刻划记号糸,丝、绳),表示在绳子上作记号。造字本义:动词,用绳子测量,并在绳子上打结作记号。


啻chi:“啇”与“啻”同源,后分化。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最高权威。啻,金文帝,最高权威口,说话),表示最高权威的发言。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形容词,至理的,正是。


媢mao:妒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2 16: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2-12 16:50 编辑

第二十七周 重点精读《大学第四十二》   背诵、心得




一、心得






修炼是有天花板的

   大学之道,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有先后,八目亦有先后。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项就是大学修炼之道的八个天花板,只有一层一层的修穿,才能达到以上的层级。
   本来是格物,反被物格,就只能在物蔽上不能上阶。
   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事物,将自己投进去认识事物规律事理,事物的道理尽被探索,物蔽已解,致知。
   从外面,而不是在里面被物所蔽,观而得知物完整之全面,知物之好恶,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自谦自得,自己对自己有德。慎独是判断是否诚意的试金石。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君子真心诚意修养道德之心至诚。
   有诚意修炼之心,观得愤懑,恐惧,忧虑等偏性之情,则行为不能恰如其分,正人心,修身之偏性,使行为合乎道德规范,修身修的主要内容为情性,在了解事物的整体性的情况下,对照道德规范修剪自身的偏性,以获得与环境的整体性和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是向内的修养,为的是修身。只有完成了修身,才能向外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身不修何以齐家,更何况平天下。修身修炼是内外相接的重要枢纽,相当于三爻与四爻的交接处。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一般人而言,能达到修身,以下已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阶的修炼层次了,再往上齐家则是德蓄的突破性发展了。
  以家族内部运行的孝,悌,慈等根本道德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国家中君臣,官民的关系。国家,国家,家国,家国,同构运行。孝与事君,悌与事长,慈与使众联系起来。所以个人修身突破就是齐家,宜其家人,在家族范围里各种伦理关系顺应礼制,家人在伦理关系的运行下和平相处,各得其欲,家治理好了,才能将家人的范围扩大,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家族道德准则推广至国家政治运用。
  最后来到大学之道的终级目标,平天下。絜矩之道,推已度人至和谐社会,为政以德,得民心,散财于民(德本财末),举贤任能,爱僧分明,贤人恶人的任用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保护国民后代和百姓,以全民公利为利,实则已至明明德为本到新民之末的至善之道。
   大学之道也提供了一个自察与察人的标准。正在那个层次坐标。看个人,看家庭就知其层级,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去除恶习,利欲,恢复上天所赋予的光明德性,此明明德的内容(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出家门了,法天下(外王),内圣外王止于至善。




二、背诵

已上传企业微信微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4: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2-19 20:46 编辑

第二十八周  普通精读《冠义第四十三》、《昏义第四十四》、《乡饮酒义第四十五》、《射义第四十六》、《燕义第四十七》、聘义第四十八》、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一、普通精读《冠义第四十三

1、抄写、正音、翻译

原文: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guàn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翻译: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有礼义。礼义的起始,在于使体态举止庄严端正,使神色表情得体恰当,使言语辞令顺畅合宜。体态举止庄严端正,神色表情得体恰当,言语辞令顺畅合宜,然后礼义就算齐备了。以此使君臣关系正确、父子情感亲善、长幼相处和睦。君臣关系正确,父子情感亲善、长幼相处和睦,然后礼义就算确定了。因此,举行了加冠礼之后,服装就完备了,服装完备之后,才能体态举止庄严端正,才能神色表情得体恰当,才能言谈辞令顺畅合宜。所以说:“冠礼,是一切礼的开始。”因此,古代圣王都重视冠礼。

原文: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翻译:
古代举行冠礼时,要先占筮以决定行礼的吉日与主持行礼的贵宾,这是因为对冠礼敬重认真。对冠礼敬重认真就会重视礼仪礼制,重视礼仪礼制乃是国家的根本。

原文:
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jiào)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也。
翻译:
所以,冠礼在阼阶上举行,表明成年后的受冠者继承、取代父亲的意义。在户西客位上向宾客酌酒,三次所加之冠,一次比一次更尊贵,加冠并加字,表示受冠者成年了。加冠后就取字,这是走上成人之路的标志。然后去见母亲,母亲要向他行拜礼;去见兄弟,兄弟也要向他行拜礼;这是因为他已经是成人了,要向他行成人之礼。戴着黑色的礼冠、穿着黑色的礼服,面见国君,将见面的礼物放在地上拜见国君,然后带着见面的礼物去拜见卿大夫、卿先生,都以成人之礼拜见。

原文: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翻译:
对于已成年的人,将要以成人之礼要求他。所谓以成人之礼要求他,就是要求他按照为人之子、为人之弟、为人臣下、为人晚辈的礼节行事。将要求受冠者以这四方面的礼节待人处事,冠礼怎能不得到重视呢?

原文: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
翻译:
所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诚君王、顺从长辈的行为做到了,然后才算可以做人;可以做人,然后才能够治理人。所以圣王重视礼。因此说:“冠礼,是礼的开始,是嘉礼中最重要的。”

原文:
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翻译:
所以,古代重视冠礼。因为重视冠礼,所以冠礼是在宗庙举行的;之所以在宗庙举行,是因为要表示对冠礼的尊崇重视。对冠礼的尊崇重视,表示重要的事务不敢擅自做主。重要的事务不敢擅自做主,所以冠礼要在宗庙举行,这是表示谦卑而尊敬祖先。

2、字词

醮jiao: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烤牲祭神。醮,篆文酉,即“酒”焦,即“”,烤牲祭祀),表示用酒祭祀。造字本义:动词,在祭祀礼器上象征性地装盛少量酒,以示用美酒敬神.

玄端:一种黑色的礼服。

挚:“執”是“摯”的本字。執,甲骨文表示用木枷锁住罪犯双手。当“執”的“拘押嫌犯”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又”另造“摯”代替。篆文改为上下结构。造字本义:动词,抓捕并押送罪犯

3、心得

冠礼,一切礼的开始。无礼不成人,成人礼。






二、普通精读《昏义第四十四

1、抄写、正音、翻译

原文: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yán)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翻译:
婚礼,是要用以结合成两姓家族之好,对上得以祭祀宗庙祖先,对下得以传宗接代延续子嗣,所以君子重视它。因此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项仪节,都由女方主人在宗庙设置坐席、几案,然后亲自在庙门外拜迎男方使者,进入宗庙后,拱手作揖行礼,引导来宾升堂,并在庙堂上聆听使者转达男方的意见,这样做是为了表示敬谨、审慎、郑重、正规地对待婚礼。

原文:
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suí),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jǐn)而酳(yìn),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翻译:
男方的父亲向儿子敬酒,然后吩咐儿子亲自去迎娶,这是表示由男方先相迎于前,女方而后相随。儿子秉承父命去迎亲,女方主人在宗庙设置坐席、几案,然后亲自在庙门外拜迎。婿拿着见面礼鹅进入庙门,拱手作揖行礼相让登堂上,放下鹅,两次行拜礼,这是表示他亲自从女方父母手中迎受新妇。婿下堂,出门,驾驶新妇乘坐的车,然后把登车的绳索递交给新妇让她挽持着登车,再驾着车子让车轮转三圈,然后将车子交给车夫驾驶,自乘车先行回到自己家门外等候。新妇到达,婿拱手作揖行礼请新妇入门,新人一起吃饭,同吃一组牲牢,饭后,饮酒漱口。这是用同一个匏瓜剖成两半的酒具,两人各持一瓢盛酒而饮。这是表示夫妇从此合为一体、同尊卑,相亲相爱。

原文:
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翻译:
婚礼,敬谨、审慎、郑重、正规,然后夫妇相亲相爱,这是礼的要点,用以认定男女之别,而确保夫妇之间的道义。男女有别,而后确保夫妇之间有道义;夫妇之间有道义,而后父子之间就能亲和;父子之间能亲和,而后才有正确的君臣关系。所以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原文:
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
翻译:
礼,以冠礼为起始,以婚礼为根本,以丧礼、祭礼为最隆重,以朝礼、聘礼为最尊贵,以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最为和谐,这是礼的主要内容。

原文:
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笲fán,枣、栗、段脩xiū以见。赞醴妇,妇祭脯、醢hǎi,祭醴,成妇礼也。舅姑入室,妇以特豚馈,明妇顺也。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以著代也。
翻译:
成婚后第二天一早起床,新妇沐浴以等候拜见公婆。天刚亮时,赞者带领新妇去拜见公婆。新妇带着盛放枣子、栗子、干肉的竹筐拜见公婆。赞者代表公婆向新妇进醴酒,新妇用肉条、肉酱行祭食礼,用醴酒行祭食礼,完成了为人媳妇之礼。公婆回到室中,新妇进献一只煮熟的小猪,这是用以表明新妇顺从公婆的心意。第三天早上,公婆一起招待新妇,行一献之礼,新妇再次拿到公婆酬答的酒后,放在食物的左侧不再饮用,然后,公婆从西边客阶先下堂,新妇则从东边阼阶下堂,这是用以显示新妇此后将接替婆婆料理家务。

原文:
成妇礼,明妇顺,又申之以著代,所以重责妇顺焉也。妇顺者,顺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以成丝麻、布帛之事,以审守委积、盖藏。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故圣王重之。
翻译:
完成为人媳妇之礼,表明媳妇顺从公婆的心意,又显示了媳妇此后将接替婆婆料理家务,这都是为了特别强调为人媳妇要顺从。所谓媳妇顺从,指顺从公婆,使家人关系和谐,而后才能称丈夫的心意,完成纺丝、制麻、织造布帛的工作,据以严格地保守住家庭的财物、粮食。所以媳妇具备了顺从的德行,而后家庭就能各谐有条理;家庭和谐有条理,而后家就可以长长久久绵延不绝,所以圣王特别重视妇顺之德。

原文:
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祭之,牲用鱼,芼(mào)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
翻译:
所以,古代妇人在出嫁前三个月,如果高祖之庙还没迁毁,就在国君的宫室教育她;如果高祖之庙已经迁毁,就在宗子的宫室教育她。教她学习为人媳妇应具备的德行、为人媳妇应说的辞令、为人媳妇应持有的容貌举止、为人媳妇应该做的事功。教育完成后,就祭告祖先,祭牲用鱼,用蘋、藻调和羹汤,这是为了使她养成为妇顺从的品行。

原文: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国治。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
翻译:
古代的天子,在王后下面设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管理天下的家政、家务,以彰显妇女顺从的德行,所以使得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内部和谐而治理有方。天子设立六官,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管理天下的政事、政务,以明确天下男子的政教,因此政治和睦而国家安定。所以说:“天子负责对男子教化,王后负责令女子顺从;天子治理阳刚之道,王后治理阴柔之德;天子负责王宫之外的国政、国务,王后负责王宫之内的家政、家务。男子受到良好的教化,女子养成顺从的品行,全国形成良好风俗;王宫之外和睦,王宫之内和顺,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天子与王后伟大的德行。”

原文:
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適zhé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適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翻译:
所以男子的教化如果不修治完善,阳刚之事就不能办好;上天所显现的谴责,就是日蚀;妇女的顺服之道如果不修治完善,阴柔之事就不能办好;上天所显现的谴责,就是月蚀。所以如果发生日蚀,天子就穿上纯白的衣服,并检讨改进六官的职事,对天下阳事中的污秽加以清除;如果发生月蚀,王后就穿上纯白的衣服,并检讨改进六宫的职事,对天下阴事中的污秽加以清除。所以天子与王后,就如同太阳与月亮,阴与阳,彼此互相依存辅佐才能成功。天子负责男子的教化,属于为父之道;王后负责教育妇女顺从,属于为母之道。所以说:“天子与王后,如同父亲与母亲。”因此,为天子服丧要服斩衰,类似为父亲服丧的意义;为王后服丧要服齐衰,类似为母亲服丧的意义。

2、字词

卺:盛酒的酒具,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以示“合体”。
酳:食毕以酒漱口。
质明:指天刚亮,成婚后隔天。
笲:竹制的容器。
厥明:成婚后第三天早上。

3、心得

婚礼,敬谨、审慎、郑重、正规,然后夫妇相亲相爱,这是礼的要点,用以认定男女之别,而确保夫妇之间的道义。男女有别,而后才能确保夫妇之间有道义。男行男事,女行女事,阴是阴,阳是阳,不可不阴不阳。







三、普通精读《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1、抄写、正音、翻译

原文:
乡饮酒之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盥、洗、扬觯,所以致絜也。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所以致敬也。尊让、絜、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絜、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辨矣,不斗、辨,则无暴乱之祸矣,斯君子所以免于人祸也。故圣人制之以道。
翻译:
乡饮酒礼的含义:乡大夫在乡学庠的门外迎宾,并向宾行拜礼;主宾入门,三次行揖礼后来到堂阶前,三次谦让行礼后升堂,这是表示互相尊重和礼让。主人洗手、洗酒杯,然后端起酒杯向宾客献酒,这是要表示清洁干净。宾客初到,主人在阼阶上拜谢他的到来;主人为宾客清洗酒杯,宾客在西阶上面朝北拜主人表示感谢;主人向宾客献酒,宾客行拜礼接受献酒;宾客接受献酒端好酒杯后,主人在阼阶上拜送行礼;宾客饮酒后向主人行拜礼致谢。这些礼节都是互相致敬、表达尊敬之意。尊重谦让、洁净、致敬,君子之间的交往之礼就是这样的。君子之间互相尊重谦让,就没有争斗;保持清洁干净,互相致敬、表示尊敬之意,就没有怠慢与轻视。没有怠慢轻视和争斗,也就没有暴力动粗和争辩吵闹。没有暴力动粗和争辩吵闹,就不会发生暴乱的祸患了,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能避免人为的祸患的原因。所以圣人才制定了乡饮酒礼来教导人们。

原文:
乡人、士、君子,尊于房户之间,宾主共之也。尊有玄酒,贵其质也。羞出自东房,主人共之也。洗当东荣,主人之所以自絜而以事宾也。
翻译:
乡大夫、州长、党正和卿大夫举行乡饮酒礼时,把酒樽放在东房门和室门之间,这表示宾、主共同饮用此酒。其中一个酒樽里盛的是玄酒,这是尊重玄酒的质朴。菜肴从东房端出,这表示是主人提供的。洗正对着东边屋檐,这是主人用来自己洗手、保持清洁以敬事宾客的设置。

原文:
宾、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阴阳也。三宾,象三光也。让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四面之坐,象四时也。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之盛德气也,此天地之仁气也。主人者尊宾,故坐宾于西北,而坐介于西南以辅宾。宾者,接人以义者也,故坐于西北;主人者,接人以仁、以德厚者也,故坐于东南;而坐僎于东北,以辅主人也。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圣立而将之以敬,曰礼;礼以体长幼,曰德;德也者,得于身也。故曰:“古之学术道者,将以得身也。是故圣人务焉。”
翻译:
宾和主,象征天和地。辅助宾行礼的副手和主人特邀来参加礼仪的卿大夫,象征阴与阳。三位宾长,象征着三颗星辰。互相谦让三次后升堂,象征月朔三天后重新出现的光明。四面的坐席,象征四季。天地间的严肃凝重之气,开始于西南方而在西北方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尊严之气,是天地之间的义气。天地之间的温厚之气,开始于东北方而在东南方最强盛,这是天地间的盛德之气,是天地间的仁气。主人尊重宾客,所以请宾客坐在西北方的席位上,让介坐在西南方的席位上以辅助宾客。宾客,待人接物靠的是道义,所以坐在西北方的席位上;主人,待人接物靠的是仁德厚重,所以坐在东南的席位上;而特邀来参加礼仪的卿大夫坐在东北方的席位上,请他们来辅助主人。仁德义气互相交接,宾、主之间按照礼节行礼,俎、豆都有一定之数,这就叫圣。圣,已确立,又加之以敬,这就叫礼;用礼来体现长幼之别,这就叫德;德,就是自身有善行、自身获得美名。所以说:“古时候,学习道艺之人,就是要自身有所得。因此,圣人要实行这些礼仪。”

原文:
祭荐、祭酒,敬礼也。哜(jì)肺,尝礼也。啐(cuì)酒,成礼也。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此所以贵礼而贱财也。卒觯(zhì),致实于西阶上,言是席之上,非专为饮食也,此先礼而后财之义也。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
翻译:
宾客以肉干蘸酱,行食前祭,又取酒爵盛酒表示献祭,这是表示对主人的敬重。宾客要取俎上之肺尝一下,这是行以主人所献牲肉的尝礼。宾客又抿一小口酒,表示完成了主人的献酒之礼。宾客尝酒时,要移坐在席的西端,这表示设此席的正途并不是为了饮食,而是为了行礼,这是表示重视礼仪而轻视财富。将觯中的酒饮尽,干杯于西阶之上,也是说设此席并不是为了饮食,这也是先行礼仪而后考虑财富之义。先行礼仪而后考虑财富,人们就会兴起恭敬谦让的风气而不再会发生争斗劫夺了。

原文:
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君子之所谓孝者,非家至而日见之也,合诸乡射,教之乡饮酒之礼,而孝弟之行立矣。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翻译:
乡饮酒之礼:六十岁以上的坐着,五十岁以上的站着陪侍听候差遣,以此来表明对年长者的尊敬。给长者的食物,为六十岁以上的设三豆,为七十岁以上的设四豆,为八十岁以上的设五豆,为九十岁以上的设六豆,以此表示对老人的奉养。百姓知晓尊敬长者、奉养老人,然后在家中才能孝顺父母、敬事兄长;能够在家里孝顺父母、敬事兄长,才能在外尊敬长者、奉养老人,然后才能形成教化;形成教化,然后国家才能安定。君子所说的孝,并非家家户户地去宣传或每天见面训导,只要召集乡民举行乡射礼时,教导他们行乡饮酒之礼,就能使孝顺父母、敬事兄长的行为树立起来。孔子说:“我在乡间观看了乡饮酒礼后,就知道王者推行治国教化之道是很容易的事。”

原文: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自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
翻译:
主人亲自以家中邀请正宾和正宾副手,众宾则跟从着正宾和正宾的副手前来。到乡学门外,主人向正宾和正宾副手行拜礼,众宾就直接跟从着进入。其中的尊卑贵贱的意义就明晰了。

原文: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
翻译:
进门后主人与正宾互行三揖之礼来到堂阶前,又互行三让之礼,宾主才一齐升堂。升堂后,主人在阼阶上行拜至礼,拜谢正宾前来。入席后,主人的酒献宾,宾又回敬主人,主人又酌酒自饮后再酌酒献宾,互相辞让的礼节很繁复。至于主人对正宾副手的接待礼节,就简略减少一些。至于接待众宾的礼节,只是升堂上受酒,在西阶上跪坐行祭,站立饮酒,客人饮酒后不用回敬主人即可下堂。对尊者之礼的隆重与对卑者之礼的减省的意思是清清楚楚的。

原文:
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翻译:
乐工进入,先演唱《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演唱后主人向乐工献酒。然后吹笙的乐工进入,吹奏《南陔》、《白华》、《华黍》三首乐曲,吹奏后主人也向吹笙者献酒。然后堂上和堂下交替歌唱、吹奏,堂上唱《鱼丽》后,堂下吹奏《由庚》;堂上唱《南有嘉鱼》后,堂下吹奏《崇丘》;堂上唱《南山有台》后,堂下吹奏《由仪》;然后堂上和堂下一齐合奏,也演奏三首歌曲。然后乐工报告说“歌曲都已演奏完毕”,然后不下堂站在西阶的东侧,面朝北。主人之吏一人举杯,表示旅酬开始,设立一句司正,纠察众人的仪容。这样就知道乡饮酒礼能使百姓和乐欢洽又不失礼。

原文: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
翻译:
旅酬开始,正宾先自饮一杯然后酌酒献主人,主人接过酒杯饮尽后再酌酒献正宾的副手,正宾的副手饮尽后就酌酒献给众宾,要按照年龄大小依次献酒饮酒,一直献酒到为宾主浇水洗手的人为止。这样就知道乡饮酒礼能够使百姓敬顺长者而无所遗憾。

原文:
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
翻译:
撤去俎后,宾、主下堂脱掉鞋子,然后重新升堂入座。大家开始互相敬酒,不计其数地畅饮。饮酒的节度,以早上不耽误上朝、晚上不耽误家事为限度。乡饮酒礼结束,宾客辞去,主人拜送于门外,自始至终,礼节毫无差错。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礼能使百姓安乐而又不出混乱。

原文: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翻译:
宾客的身份贵贱分明,礼节的隆重减省明辨,和乐欢洽而不失礼,敬顺长者而无所遗憾,安乐而不出混乱,做到这五条,就足以规正自身、安定国家了。国家安定后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孔子说:“我观看了乡饮酒礼后,就知道王者的治国之道是很容易推行的。”

原文:
乡饮酒之义:立宾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设介、僎以象日月,立三宾以象三光。古之制礼也,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政教之本也。
翻译:
乡饮酒礼的象征意义:设立正宾来象征上天,设立主人来象征大地,设立宾的副手、观礼的卿大夫,来象征日月,设立三位宾长来象征三颗星辰。古人在制礼时,以天地为原则,以日月为纲纪,以三大星辰为辅佐,这就是政教的根本。

原文:
亨狗于东方,祖阳气之发于东方也。洗之在阼,其水在洗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
翻译:
乡饮酒礼的牲肉是狗肉,在堂的东北角烹煮狗肉,这是效法阳气发源于东方。洗放在阼阶的东南,水放在洗的东边,这是效法天地的东方是海。酒樽里装有玄酒,这是教导百姓不要忘本。

原文:
宾必南乡。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ge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西方者秋(jiū),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北方者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是以天子之立也,左圣乡仁,右义偝藏也。介必东乡,介宾主也。主人必居东方,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主人者造之,产万物者也。月者三日则成魄,三月则成时。是以礼有三让,建国必立三卿。三宾者,政教之本,礼之大参也。
翻译:
正宾在堂上一定要面朝南而坐。因为东方是春的位置,春就是万物蠢蠢欲动的意思,产生万物就是圣。南方是夏的位置,夏就是大的意思,养育万物,成长万物,壮大万物就是仁。西方是秋的位置,秋就是收敛的意思,按时节收敛,肃杀就是坚守义。北方是冬的位置,冬就是中的意思,而中就是收藏的意思。所以天子站立时,左边挨着圣人,面朝南而向着仁,右边挨着义,背朝北而依着藏。介一定面朝东而坐,因为他处在宾、主之间。主人一定要坐在东方,因为东方是春的位置,而春是蠢动欲生的意思,是生长万物的,而主人正是提供一切饮食的。月朔后的三天,月亮出现魄,三个月就成为一季。所以有宾、主互相谦让的三次之礼,建国有三个卿位。乡饮酒礼设立三位宾长,这些就是政教的根本,也是制定礼仪的依据。

2、查字
啐cui: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猝”的省略,表示突然。啐,篆文口,吐口水卒,“猝”,突然),表示突然吐口水。造字本义:动词,向无防备的人吐口水,突然袭击。

3、心得
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悌,民入孝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民长幼之序。






四、普通精读《射义第四十六

1、抄写、正音、翻译

原文: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故射者,进退周还xuan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翻译:
古代诸侯举行大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燕礼;卿、大夫、士举行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乡饮酒礼。所以燕礼,是用来明确君臣之义的;乡饮酒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所以射箭的人,他的进退转身都一定要符合礼节的规定。内心端正,外表挺直,然后手持弓箭就能稳定牢固,手持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射中。所以说一个人外部的举止就能看得出内在的德行。

原文: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繁》为节。《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蘋》者,乐循法也;《采繁》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翻译:
射箭时的音乐伴奏节拍:天子以《驺虞》为节拍,诸侯以《狸首》为节拍,卿大夫以《采蘋》为节拍,士以《采繁》为节拍。《驺虞》这首诗歌,是赞美百官齐备的;《狸首》这首诗歌,是赞美诸侯按时朝见天子的;《采蘋》这首诗歌,是赞美卿、大夫遵循法度的;《采繁》这首诗歌,是赞美士不失职守的。所以天子以赞美百官齐备的音乐为节拍,诸侯以赞美按时朝会天子的音乐为节拍,卿、大夫以赞美遵循法度的音乐为节拍,士以赞美不失职守的音乐为节拍。所以,显明了各自伴奏音乐节拍的志趣,而不失各自的职事,这样就能成就功业而树立德行。德行树立了就没有暴动作乱的祸患了,功业成就了国家就安定了。所以说:“通过射礼,可以观察至为伟大的德行。”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翻译:
所以古时的天子通过射箭礼仪来选拔诸侯、卿、大夫和士。射箭,是男子与生俱来的事,所以才用礼乐来修饰它。所以在所有事情中,尽情地用礼乐加以修饰,而且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并能够兴树立德行的,没有比射箭更好的了,所以圣王重视并致力于这项礼仪。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翻译:
所以古时天子规定这样的制度:诸侯每年要向天子贡献方物、推荐士,天子在射宫里考核他们。如果仪容体态合乎礼节,动作节奏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多,那就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如果仪容体态不合乎礼节,动作节奏不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少,就不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多,天子就奖励推荐的诸侯;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少,天子就责备推荐的诸侯;多次奖励就增加诸侯的封地,多次责备就削减诸侯的封地。所以说:“射礼,举行射箭的礼仪是为了诸侯。”所以诸侯君臣都用心于射礼,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因此,诸侯君臣用心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而封国被灭、君臣流亡的,从未有过。

原文: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翻译:
所以《诗》上说:“天子后裔各家诸侯燕礼饮酒,正爵献酒四轮过后举行射礼。大夫、君子及众士、庶士,无论小官大官、凡是有职务的无不参与,都到国君之处去服侍。既燕礼又射箭,安享欢乐又有好声誉。”这就是说,诸侯君臣同心协力都致力于射礼,并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就又能安乐又有声誉。所以天子制定了射礼礼仪,而诸侯致力于射礼。这就是天子之所以蓄养着诸侯而不需要运用武力去挟制诸侯,而诸侯也可以规范修正自己的方法。

原文:
孔子射于矍(jué)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fèn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耆(qí)、耋(dié)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mào、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廑有存者。
翻译:
孔子在矍相的菜园里演习射礼,围观的人多到如一堵墙。饮酒后主持乡饮酒礼的司正变为司马,孔子让子路手持弓箭进到观礼者中邀请射箭的人,说:“败军之将,亡国的大夫,通过干求做他人后嗣的,不得进入,其余的人都可以进入参加射礼。”于是约有一半的人离去了,另一半的人入场。准备旅酬时,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对观礼者说:“二、三十岁时孝顺父母、敬顺兄长,六、七十岁时还喜好礼仪,不流于俗,修身至死,这样的人有吗?有的话就留在原位。”这样又约有一半的人离开了,剩下一半的人留在原位。序点又举杯对观礼者说:“爱好学习而不厌倦,爱好礼仪而不改变,八、九十直到百岁始终遵循道义而不乱,这样的人有吗?有就请留在原位。”结果留下的仅有几个人了。

原文:
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gǔ);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翻译:
射就是“绎”的意思,或者说是“舍”的意思。绎,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所以在射箭时心气平和,把持弓箭就稳定牢固,把持弓箭稳定牢固,就能射中目标。所以说:“做父亲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儿子的目标,做国君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国君的目标,做臣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臣子的目标。”所以,每个人所要射的靶子都是自己应达到的目标。所以天子的大射叫“射侯”。射侯,就是以射礼检验诸侯能否做诸侯。射中就可以为诸侯,射不中就不能为诸侯。

原文: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chù)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翻译:
天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先在泽宫中学习射箭。泽,就是选择,用以选择参与祭祀的人士。已在泽宫习射,而后就去射宫射箭,射中的诸侯可以参加天子的祭祀典礼,没射中的诸侯就不能参加祭祀典礼。不能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责罚,削减封地;可以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褒奖,增加封地。进爵,或削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男孩出生了,就要让射人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茎制的箭,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是男子事业所在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先立志于事业所在的地方,然后才敢让他享用谷物,就是说这才敢让他吃饭食。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翻译:
射箭这件事,包含了仁的道理。射箭,首先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后才把箭发射出去,射出后没有射中,不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反过来对自己加以检讨。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争的,至于射箭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争了!比赛双方互相揖让升堂,射完后再互相揖让下堂饮酒,即使是争也是君子之争。”

原文: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翻译:
孔子说:“射箭的人怎样射箭?又怎样听着音乐和射箭相配合?循着音乐的节奏发射出箭矢,发射箭矢而能不失靶子的,那只有贤者吧!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么能射中靶子呢?”《诗》上说:“射出箭矢而射中目标,祈求保佑不喝罚酒。”祈,就是求的意思,祈求箭矢射中目标以免喝罚酒。酒,是用来养老的,是用来养病的,祈求箭矢射中目标而免于喝酒,就是辞却他人的奉养。

2、字词

偾fen:犹覆败也。
幼:二十岁。
壮:三十岁。
耆:六十岁。
耋:七十岁。
耄:八九十岁的老人。
期:期颐,百岁老人

3、心得
内心端正,外表挺直,弓箭才能手持的稳定牢固,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射中。一个人外部的举止就看得出内在的德行,志思神心德的运行,神盛才得以射中。以前认为射礼是娱乐活动,就是射箭,其中包含的内涵远远不止娱乐。君子之争。




五、普通精读《燕义第四十七

1、抄写、正音、翻译

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cui,掌其戒令与其教治,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tai子,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zheng。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卒,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翻译:
古时候周天子所设置的官职中有庶子官。庶子官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士之诸子,为其父之副手,执掌管理他们的戒法政令、教育和治身,辨别他们的等级,规正他们的朝位。国家有祭祀一类大事,就率领他们到太子那里,由太子使用;如果有打仗的事,就发给他们兵车和甲胄编成队伍,设立官员,按照军法治理,司马不征用他们。凡是国家要服劳役、土木工程等平常政事,这些贵族子弟中无公职的人都不参与,而安排他们修养品德,学习道艺。春天把他们聚合在学校中学习,秋天把他们聚合在射宫里习射,考核他们的技艺,以其能力的高下决定他们晋升或黜退。

原文: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xiang,尔卿大夫,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di之义也。
翻译:
诸侯举行燕礼的意义:国君站在阼阶的东南方,面朝南,向卿作揖让卿大夫近前,卿大夫都稍前近,站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国君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表示国君处在主位。国君单独升堂站立在席上,面朝西方独自站立,这表示臣下没人敢与君匹敌为礼的意思。

原文: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臣莫敢与君亢kang礼也。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为疑也,明嫌之义也。宾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翻译:
设置宾、主,这是饮酒礼的礼数。让宰夫代国君作为主人向宾客献酒,这是表示臣下不敢与国君对等行礼。饮酒仪式中不由公卿担任宾,而由国君指定一位大夫为宾,因为公卿地位尊贵,若由他担任宾,像是要比拟于国君、与国君抗礼,所以要明确地避开嫌疑。宾进入中庭,国君要降一级台阶作揖请他登阶上堂,这是以礼待宾。

原文:
君举旅于宾,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qi首,升成拜,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dao民,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翻译:
当燕礼举行旅酬仪式时,国君举杯宾旅酬劝酒,以及国君向臣子赐酒,宾与受赐的臣子都要下堂向国君两拜磕头;国君表示辞谢,宾就升堂两次磕头,完成拜礼,这是表明为臣之礼。国君再答拜,礼没有只受不答的。这是表明君上之礼。臣下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为国立功,国君一定要以爵位俸禄作为回报,因此臣下就都会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去立功,这样就能国家安定、国君安宁。礼没有只受不答的,就是说君上也不能搞虚的,只从臣下取得而不予以回报。君上必须彰显申明正道以引导百姓,百姓跟随引导而成功有效益,然后国家抽取十分之一的赋税,这样君上财用充足,臣下百姓也不匮乏。所以上下和睦亲近而不会相互怨恨。和睦安宁,就是礼的作用。这就是君臣上下的大义。所以说:“燕礼,是用来彰显申明君臣之义的。”

原文:
席:小卿次上卿,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翻译:
燕礼的席位:宾从在户牖之间,上卿坐在宾席的东侧,小卿坐在宾席的西侧,次于上卿;大夫坐在小卿的西侧,次于小卿;士与庶子依次在堂下站立。饮酒时,宰夫先向国君献酒,国君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酒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卿献酒;卿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大夫献酒;大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士献酒;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劝饮,最后,宰夫向庶子献酒。席前所陈设的俎、豆以及牲体、肉条、肉酱各种菜肴都按着不同等级有所差别,这是用以表明贵贱等级差别的。

2、查字

倅:父之副手。

亢:“亢”是“抗”的本字。亢,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人的腿部位置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双腿活动受限制。古代奴隶主或战胜者为防止桀骜不驯、反抗强烈的奴隶或俘虏逃跑,以暴力方式束缚他们的双腿。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误将金文字形分离成“人”和“几”,导致字形费解。造字本义:动词,双腿受缚的奴隶或战俘,挣扎反抗,力图逃脱


3、心得

燕礼是用来彰显君臣之义,表明贵贱等级差别的





六、普通精读《聘义第四十八

1、抄写、正音、翻译

原文:
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翻译:
聘礼:上公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七名;侯、伯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五名;子、男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三名,这是用以表明等级的贵贱。宾、主将随从的介依次排列,相继传话,表示君子对于他所尊敬的人不敢直接对话,这是表示至高的恭敬。出聘之使的来宾见到主人方面大礼迎接,辞让三次,而后传达上国君的问候和自己的使命;来宾传命后,主人请来宾进入庙中。来宾谦让三次,而后方进入庙门;来宾进入庙门后,三次作揖行礼到达阶前;主人邀来宾登阶,相互谦让三次,主人带着来宾一起升阶登堂。这些都是宾、主之间表示相互的尊敬与谦让。

原文:
君使士迎于竟,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kuang,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翻译:
主国国君要先派士到国境迎接来聘的使者,又派大夫到郊外慰劳,国君亲自在王宫大门拜迎,然后在庙中接受来聘使者的聘问。国君在阼阶上面朝北拜谢来聘使者赠送的礼物,拜谢来聘国的国君屈辱地遣使前来聘问的盛情。这些都是主国国君对来聘使者、来聘国的国君表达的敬意。尊敬谦让,是君子交往的方式。所以诸侯间交往尊敬谦让,就不会互相欺凌侵犯了。

原文:
卿为上摈bin,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di,致饔yong饩xi,还圭、璋,贿赠,飨、食、燕。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
翻译:
主国接待来聘之宾,由卿为上傧,大夫为承傧,士为绍傧。主国国君亲自执醴酒酬献来宾。正式地聘问礼之后,来聘之宾私下里以个人名义与礼节拜访主国卿大夫,以个人名义与礼晋见主国国君,期间,主国国君将饔饩送到来聘之宾的馆舍,来聘之宾离去前,主国国君要派人退还来聘之宾见面时奉献的圭、璋,同时还要赠送一束细绢。访问期间,主国国君要举行飨礼、食礼、燕礼来招待来聘之宾。这都是用以表明来聘的宾客与主国君臣之间的礼数。

原文: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所以愧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翻译:
所以天子为诸侯制定礼仪的规则,诸侯间每年派大夫进行小聘问,每三年派卿进行大聘问,以礼仪来互相勉励。如果聘问时使者在礼节上有失误,主国国君就不亲自为来聘的使者举行飨礼和食礼,以此让他感到惭愧羞耻,以此激励他。如果诸侯之间能够以礼仪来互相勉励,那么对外就不会互相侵犯,对内就不会互相欺凌。这就是天子用以管理诸侯,不需要动用武力就能使诸侯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工具。

原文: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翻译:
用圭、璋作为聘问使者的礼物,这是重视聘礼的表现。聘问的使者归国前,主国又将圭、璋还给聘问的使者,这是轻视财物而重视礼仪的用意。如果诸侯都能以轻财重礼来互相勉励,那么他们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

原文:
主国待客,出入三积。饩客于舍,五牢之具陈于内,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sheng禽日五双,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所以厚重礼也。古之用财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尔。
翻译:
主国招待来访的客人,到来和离开时都要馈送粮草三次。客人住进宾馆之后,主国国君派人将饔饩五牢送到宾馆,都陈放在宾馆门内;还有三十车米,三十车禾,六十车柴草,都陈放在宾馆门外。每天还要馈赠雁一类的飞禽五双,来聘使者的随从都要致送饔饩,主国国君还要为客人举行一次食礼,两次飨礼,而燕礼和当今物品的赏赐都没有固定的数目。这些都是表示对礼的高度重视。古人用财并不能都这样,然而在这件事上使用财物如此丰厚,是为了表示尽心于礼仪。能够尽心于礼仪,那么对内君臣就不会互相欺凌,对外国家就不会互相侵略,所以天子制定聘礼,而诸侯都努力施行。

原文: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质明而始行事,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翻译:
聘礼、射礼,是最重大的礼。天刚亮就开始举行礼仪仪式,到接近中午礼仪仪式才完成,不是强有力的人就不能参与仪式。所以只有强有力的人才能参与礼仪仪式。仪式中,酒已滤清,但人们即使渴了也不敢喝;肉放干了,但人们即使饿了也不敢吃。日已暮,人已倦,但人们仍然神态端庄,行止整齐,不敢松懈怠惰。这样完成了各项礼节,使君臣关系正确,使父子关系亲爱,使长幼关系和睦。这是一般人难以办到的,而只有君子能办得到,所以说君子有德行。有德行就叫做有义,有义就叫做勇敢。所以勇敢者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树立道义;树立道义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有德行;有德行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遵行礼仪。所以人们认为勇敢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敢于实行礼义。所以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天下太平无事之时,就用以倡导实行礼义;天下有事之时,就用战胜敌人。用于战胜敌人就能做到无敌天下,用于倡导实行礼义上就能使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对外天下无敌,对内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这就叫做盛德所以圣王对勇敢的、强有力的人最为重视。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如果不用到倡导实行礼义和战胜敌人上,而用到争强斗胜上,那就叫做乱人。国家执行的刑罚,要处罚诛杀的就是乱人。这样做,百姓就会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而国家就能安定了。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者何也?为玉之寡而之多与?”孔子曰:“非为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yun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翻译:
子贡问孔子说:“请问,君子为什么珍视玉而轻视珉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的缘故吗?”孔子回答说:“不是因为珉多就轻视它,玉少就珍视它。从前,君子的美德都拿玉来比拟。玉温和而润泽,这就像是‘仁’;缜密而有条理,这就像是‘智’;有棱角但不伤人,这就像是‘义’;垂挂而下坠,这就像是‘礼’;叩敲一下,声音清冷悠扬,而后绝然而止,这就像是‘乐’;瑕疵不会掩盖美质,美质也不会掩盖瑕疵,这就像是‘忠’;光彩外显旁达无隐匿,这就像是‘信’;玉上光气如白虹,这就像是‘天’;精气在山川中显现,这就像是‘地’。圭、璋作为朝聘礼物可不附加束帛单独使用,特别送达,这就像是‘德’;天下没有人会不看重玉,这就像是‘道’。《诗经》上说:‘想念君子,他像玉那样湿润。’所以,君子重视玉。”

2、查字
:赠送。
饔:已杀之牲。
饩:活牲口。
齐庄:斋庄。
刿:伤。

3、心得
聘义,轻财重礼,敬让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之义。






七、普通精读《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1、抄写、正音、翻译

原文: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zi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
翻译:
凡礼的基本点与法则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时,比照阴阳,顺应人情,所以称之为礼。诋毁礼的人,是不知道礼是怎样产生的。

原文:
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翻译:
吉礼、凶礼两种礼仪规制做法各不相同,不能互相干犯,因为它们分别取法于阴阳。丧服制度有四条准则,丧服的变化相宜地进行,就是取法于四时。服丧的四条准则,有据恩情而服,有据义理而服,有据节制而服,有据权变而服,都取法于人情。据恩情而服就是仁,据义理而服就是义,据节制而服就是礼,据权变而服就是智。有仁、义、礼、智这四条,做人的道德就齐备了。

原文: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
翻译:
对恩情深厚的,丧服就重,所以为去世的父亲要服斩衰三年,这就是根据恩情制定的礼。

原文:
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翻译:
为族内的人服丧,感情重于道义;为族外的人服丧,道义重于感情。拿为父亲服丧相同的敬意来为国君服丧,尊敬贵人,尊崇尊者,这是义理中最重大的原则。所以为国君也服斩衰三年,这就是根据道义制定的礼。

原文: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jū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
翻译:
父母之丧,三天后可以喝粥,三月后可以洗头,一年练祭后改戴练冠,身体虽然毁伤但不至于危及性命,这是说不能因为死者而伤害了生者。丧期不超过三年,斩衰丧服破了也不补,坟墓不再垒土大祥祭后就可以弹奏素琴,这是告诉人们服丧是有终结的,这就是根据节制原则制定的礼。

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地。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杖,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或曰担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行者,面垢而已。秃者不髽zhua,伛者yu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肉。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
翻译:
用侍奉父亲的相同的态度来侍奉母亲,敬爱之心是相同的。但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王,国家没有两个君主,家里没有两个尊者,只能由一个人来治理。所以父亲健在为去世的母亲服齐衰一年,即体现家中没有两个尊者。服丧为什么要拄着丧杖呢?表示服丧者是有爵位的人。国君去世,第三天授给世子丧杖,第五天授给大夫丧杖,第七天授给士丧杖。丧礼中,有的人没有爵位也拄丧杖,或是因为是嫡子要主持丧事,或是因为生病而要用杖来支撑身体。男女未成年的不用拄杖,因为他们不能因为哀伤而生病。百官齐备,百物具备,有的丧主不用说话就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可以竭尽其哀痛之情,要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有的丧主需要自己发话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要适当收敛其哀痛之情,自己拄杖站起来;有的丧主要亲身做事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丧主蓬头垢面也是可以的。服丧时,秃头的人不用露出发髻,驼背的人不用袒衣露体,跛子哭丧时不需要跳脚。年老和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以上八件事,这就是根据礼仪的权变制定的礼。

原文: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人因杀以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
翻译:
亲人刚死,孝子三天内哭声不断,三个月不解衣而睡,没有倦意;一年里悲哀愁苦,朝夕常痛哭;三年内忧思在心,恩情随着时间过去而减弱,哀痛逐渐递减。圣人依据恩情随着时间过去而减弱,哀痛逐渐递减的情况来制定礼节,所以丧期是三年,贤人也不能超过,不肖的人也不能达不到,这是丧礼中的中庸之道,是历代君王所常实行的。

原文:
《书》曰:“高宗谅闇an,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闇,三年不言”,此之谓也。然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
翻译:
《尚书》上说:“殷高宗居处倚庐,三年不说政事。”这是在赞扬他。君王没有不行此礼的,为什么只夸奖殷高宗呢?回答说:殷高宗,就是是武丁。武丁,就是殷代的贤王。继承父亲即位,孝顺温良地守丧。他在位时,殷代由衰而逐渐复兴,礼由废弃逐渐兴起,所以赞扬他。因为赞扬他,所以记载在《尚书》中并颂扬他,所以称他为“高宗”。三年之丧,君王不开口谈政治。《尚书》上说的“殷高宗居丧住在倚庐中,三年不开口谈政事”,说的就是这件事。然而,古书上说“孝子在居丧期间,说话不讲究文辞”,说的是臣下的居丧礼。

原文: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不议;緦、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
翻译:
礼制规定:服斩衰之丧,别人问话时只发出“唯唯”的声音而不回答别人的问话;服齐衰之丧,可以回答别人的问话但不主动说话;服大功之丧,可以主动说话但不发表议论;服缌麻、小功之丧,可以发表议论但不说快乐之事。

原文:
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比终兹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志焉。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
翻译:
为父母服丧,头戴丧冠,冠缨用麻绳编成,脚穿草鞋,三天后才喝点儿稀粥,三个月后才洗头,满一年即十三个月后才改戴练冠,第三年举行大祥祭,完成了这三个阶段的孝子,仁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爱心,智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理性,强者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志意。用礼来治理丧事,用道义来规正丧事,是不是孝子,是不是顺从的兄弟,是不是贞洁的妇人,都可以观察出来。

2、查字

zi:“訿”和“呲”是“訾”的异体字。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踩在脚下。訾,篆文此,踩在脚下言,说话),表示用话语踩踏,即鄙视地责骂。造字本义:动词,以瞧不起人的傲慢责骂人
闇: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黯”的省略,表示神色暗淡。闇,篆文門,借代家园音,即“黯”),表示黯然神伤之家。造字本义:动词,黯然神伤地居丧悼念。

3、心得
  礼的法则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时,比照阴阳,顺应人情,所以称之为礼。丧服制度四条准则,丧服的变化相宜地进行,就是取法于四时。服丧的四条准则,有据恩情、义理、节制、权变而服,都取法于人情。据恩情而服就是仁,据义理而服就是义,据节制而服就是礼,据权变而服就是智。有仁、义、礼、智这四条,做人的道德就齐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6 10:27 , Processed in 1.157430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