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刘丹

空气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8 10: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8-8 17:38 编辑

第八周   玉藻第十三   明堂第十四


一、抄写








二、查字、词

龙卷gun:即龙衮,绘有龙图案的天子的礼服。

听朔:天子、诸侯于每月初一,以特性祭奠宗庙,报告朔日,即“告朔”。然后在明堂颁布当月之政令,处理政务。即“听朔”或“视朔”。

四簠gui:黍米饭、稷米饭、大米饭、黄梁米饭各一簋。

同疱pao:共牢,不再另杀牲。疱,厨。
搢jin: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授与。搢,篆文手,按、插晋,授与),表示将所授的标志物插入帽子或发髻。造字本义:动词,将外部所授与的身份、地位标志的物插入帽子或发髻。

幦mi:车轼上的覆盖物。

犆zhi:缘,镶边。幦和犆都是国君斋车上的装饰。

杆yu:浴盆

晞xi:干燥。

煇hui:“輝”是“煇”的异体字。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暉”的省略,表示太阳环状散射的光芒。煇,篆文火,光軍,即“暉”,环状散射的光芒),表示火焰发出的光晕。造字本义:名词,逆光视野中勾画出物体轮廓的光线。表示仪容之盛

珽ting:天子所用玉笏。又称作大圭。长三尺,头部稍宽呈锥形,下部方正。象天子治理天下方正平直。

荼shu:诸侯之笏,其形制为头部呈半圆形,下部方正。因为诸侯要屈服于天子,所以上端呈半圆形。

诎qu:弯曲。

躐lei席:越前登席。古人所坐之席分上、下、前、后,升席时必由席之下端,即后方登入,而不能由席之前方径上。如果从前方直接升席,则为躐席。躐,超越。

覆手:吃饱以后用手擦试嘴边,这是害怕有饭菜残留粘在嘴边。

言言yin:言言,和敬貌。

油油:酒饮过三爵,敬就可以减少一些了,即可以不要那么严肃了。

振zheng絺xi绤xi:夏天单穿细葛布,粗葛布为外衣。振通袗,单衣。

纩kuang:新丝棉絮。緼yun:旧丝棉絮。絅jiong:有衣裳但无里子。褶die:有里有面但不填充棉絮的夹衣。

豻an:北方的一种野狗。

说tuo笏:平时,笏或执于手,或插于大带,如果即不手执又不插带,即离开身体,就叫脱笏。说通脱。

杀shai:削减,削薄。

韠bi:蔽膝。遮蔽腰腿的皮制围裙,约为上广一尺,下广二尺的上窄,下宽形。

爵que:通雀,赤而微黑色,像雀头的颜色。

肆yi束:余束,即约带之余组。通肄,余。

袆hui衣:王后祭服之一。刻绘为雉鸡图案,涂上色彩,缀于衣上作为装饰的祭服。

屈que狄:王后祭服之一。屈通阙,只刻绘为雉鸡之形而不加绘彩色作为祭衣装饰。

襢zhan衣:白色礼服。禒tuan衣:黑色礼服。袆衣,襢衣,褖衣,即是王后六服之一,也是内外命妇之服。

颐霤liu:面颊如房檐般的斜垂。霤,房檐。

袷jie:交领。

綪zheng:屈也,结又屈之。指将佩玉向上弯曲挽成结,这是为了不让佩玉互相碰撞发出声响。

瓀玟ruan min:次于玉的美石。


絇qu:鞋头上的装饰。

茢lie:笤帚。荤,桃,茢都是辟邪之物。

闑nie:门橛,竖在门中央的短木。

枨cheng:门楔,竖在门榄两旁的长木柱。

阈yu:门槛。

圈juan豚行:转足循地而行,好像小猪循圈而行。圈,转。

剡剡yan:急速抬脚的样子。

蹜蹜su:举步局促的样子。

齐齐zhai:恭敬诚恳的样子。

累累lei:虚弱疲惫的样子。

颠颠tian:忧虑的样子。

瞿瞿ju:惊愕的样子。

梅梅:即昧昧,茫然的样子。

茧茧:声细而微弱的样子。

暨暨ji:果断刚毅的样子。

詻詻e:教令严厉的样子。

牺、象、山轟:即牺尊,象尊,轟尊,均为酒器。

篹suan:笾一类的食器,以竹制作。

藻棁zhuo:在短柱上绘着图案纹饰。

康kang圭:为高坫,受宾之圭,举于其上也。康通亢,举。

騂xing:赤色的雄性牲畜。

苇籥yue:苇管做的短笛。

簨虡sun ju:悬挂钟磬所用的木架。横木叫簨,簨上有一大板叫业,直柱叫虡。木架上画龙图案为装饰,曰龙筷虡。

楬qia豆:祭器名。没有图案装饰的木制高脚盘。




三、翻译


    天子之冕,悬垂着十二条五彩丝绳贯穿着玉珠的旒,顶上是一块板,天子头戴着这种冕、身穿有龙形图案的礼服参加祭祀。春分之日,在国都东门之外,天子头戴着冕、身穿玄衣纁裳,举行朝日祭礼;每月初一,在国都南门之外明堂的每月相应的房室内,天子举行听朔典礼,颁政令,理政务;闰月,明堂内没有对应月份的房室 ,天子站在应门中,关上左侧的一扇门,听朔理政。天子平日上朝,戴 皮弁、穿素衣素裳,退朝后,仍穿着皮弁素服朝食;日中时,吃早饭剩下来的食物,吃饭时,都要奏乐。平日,天子的膳食是羊、猪二牲,每月初一,天子的膳食用牛、羊、猪三牲。五种饮品:水为最上等,其次为酸浆汁、酒、醴酒、稀粥。吃完饭,换上玄端休息。天子的起居行动由左史记录,天子的言论话语则由右史记录,御用的盲人乐师负责审音,辨乐声高下而察政治得失。如年成不顺,天子就穿素服,乘素车,吃饭时不奏乐。


  诸侯祭祀宗庙,要穿戴玄冕之服,朝见一套子,要穿戴裨冕之服。在太庙听朔、颁布当月政令时,要穿戴皮弁服,平日到内朝上朝见国君,要穿戴朝服。群臣上朝,天刚蒙蒙亮就进入宫门。国君则在日出后才到廷视朝,视朝后国君退到路寝听政理政,国君派人接待大夫,若大夫无事上奏就退朝,然后国君回到燕寝休息,脱下朝服,换上玄端服。吃早饭时,要再穿上朝服。早饭要杀一头猪,设三俎,即猪肉、鱼肉、干肉。吃之前要先切割一块猪肺祭奠,吃晚饭时,可以不穿朝服而穿着深衣,吃饭之前要把猪肉切成小段行祭祀礼。每月初一,杀羊、猪二牲,设五俎,即猪肉、鱼肉、干肉、羊肉和羊的肠胃,主食四簠,即黍米饭、稷米饭、大米饭、黄粱米饭各一簠。遇到子日、卯日忌日,国君要减食,即降低膳食标准,以稷为饭,以菜为羹,平时夫人与国君共牢,不要单独为夫人杀牲。


    没有祭祀、宴飨宾客之事,国君就不杀牛,大夫不杀羊,士不杀狗和猪。怀有仁爱之心的君子都会远离宰杀烹煮牲畜的场所,凡是有血、有气的动物,君子都不忍心亲见宰杀。如果连续八个月不下雨,出现旱灾,国君的膳食就不杀牲不吃肉、不举肺而祭。如果年成不顺,国君就穿着麻布衣裳,腰间所插也不再是象牙笏而改用竹笏,关卡渡 口处不再征收租税,山林川泽虽禁止不按季节进行狩猎、采集,但不再征收赋税,不兴办土木工程,大夫也不得制造车马。


   国家有事要占卜时,由卜师根据需要选定用于占卜的龟甲,由太史烧灼龟甲并考察确定龟甲坼裂后的走向和征象,由国君判定龟甲裂纹的征象究竟是吉是凶。


   国君的斋车,车轼上用羊羔皮覆盖,用虎皮镶边;大夫的斋车,车轼上用鹿皮覆盖,用豹皮镶边,大夫的朝车,与大夫的斋国装饰相同;士的斋车,车轼上也用鹿皮覆盖,用豹皮镶边。


   君子居处总是对着门户,睡觉时头总是朝着东方。如果刮大风,打响雷,下暴雨,那么君子就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改变姿态仪容,即使已是深夜,也要爬起来,穿好衣服,戴上冠冕而端坐。君子每天洗五次手,用淘稷米的水洗头发,用淘粱米的水洗面孔。头发洗好后,要用白理木制作的梳子梳理,头发晾干了,就用象牙梳子梳理。沐浴后,体力消耗,因而要进酒和进食,同时乐工升堂唱歌。
    洗澡时要用两条浴巾,洗上身用细葛巾,洗下身用粗葛巾。从浴盆中出来,要站在蒯席上,搓去脚上的污垢,然后用热水冲洗双脚,再踏上蒲席,穿上浴衣,擦干身子,穿好鞋子,再喝酒吃些食物,听乐工奏乐。


    将要去宫中朝见国君,前一天晚上就要斋戒,住在正寝,要沐浴。史官进上象笏,思考面见国君时要说的话,准备将君命都记在笏板上。穿好朝服,演习一下仪容举止,听听玉佩的鸣响声和步伐是否配合,然后出发。出发前要在自家的治事之处和家臣揖别,神采飞扬,登上车,更是精神焕发。


   天子插在腰带间的珽,其形制上呈尖锥形,下部方正,表示天子治理天下方正公平。诸侯插在腰带间的荼,其形制上呈半圆形,下部方正,表示诸侯屈服于天子。大夫插在腰带间的笏,上下四角都呈圆弧形,这表示大夫对天子、诸侯都要屈服。


    臣子侍坐国君时,一定要将自己的坐席向旁侧后退一点儿,如果席子不后退,也一定要往席子的后面坐,身子要离国君坐处有一定距离。登席不能从席前方径直登上,这样上席叫做“躐席”。无事而坐时,要距席的边沿一尺。只有读书和吃饭时才靠前坐,与席子的前沿平齐。盛食物的豆等器皿,也要放在离席一尺远的地方。


    如果国君赐臣子一道进餐,并且以客礼对待臣子,那么臣子就要行祭食礼,但要得到君命后再祭。祭毕,臣子可以先吃起来,先要遍尝各种食物,然后喝饮品,再等待国君进食。如果进餐时有膳宰负责先品尝食物,那么臣子只要等待国君开始进食,然后自己也开始进食。国君吃饭时,臣子先喝些饮品等待进食。国君命臣子吃菜,臣子应先吃靠近自己的菜,国君命臣子遍尝各种菜,然后臣子就可以随意食用各种菜了。凡是想要品尝远处的菜肴,也一定要按着顺序从近处的菜肴开始吃。吃饭时,国君没有用手擦拭嘴角,臣子不敢劝食。国君表示已经吃完了,臣子就泡上泡饭劝国君再吃点儿。劝食,以吃三口为限。国君吃完饭撤席了,臣子拿着饭与酱,出门交给自己的随从,这是表示对国君赏饭的尊重。


   凡是侍奉他人吃饭,自己不能心情吃喝。去人家做客吃饭,不能吃饱。到和自己身份相等的人家吃饭,吃之前都应先祭,只有饮水、饮浆不祭,因为水、浆非尊物,如果也祭,就显得在卑微了。


   臣子侍奉国君私下饮酒,国君如果赐酒,臣子就要离开坐席,向国君拜两次叩头接受,登上自己的坐席,先行祭礼;再饮尽杯中酒,便等着国君饮酒,国君也饮尽了酒,然后将空杯交给侍者。君子陪侍饮酒,接受国君赐下的第一杯酒时神色严肃庄重,接受第二杯酒时神色谦和崇敬,依礼饮完三杯就停止,于是高兴恭顺地退下。退下后跪坐着取鞋,到堂下隐蔽处去穿鞋,左腿跪下穿右脚的鞋,右腿跪下穿左脚的鞋。
   凡陈设酒樽,一定要将盛玄酒的酒樽放在上位,表示尊古。只有国君宴请臣子时,才将酒樽正对着国君,表示酒为国君所赐。只有宴飨农人时都用一般的酒,而不用玄酒。大夫与宾客饮酒,酒樽要设在旁侧,放在棜上;士与宾客饮酒,酒樽也要设在旁侧,放在禁上。


    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从诸侯以下都是如此,缁布冠在冠礼结束后就不再戴,可以丢弃。天子行冠礼,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用彩色的丝带做帽带。玄色的冠,并用红色的丝带做帽带,是诸侯斋戒时所戴的冠。玄色的冠,并用青黑色的丝带做帽带,是士斋戒时所戴的冠。白色生绢的冠和玄色的冠圈,是孙在祖父去世后自己已除丧服、但父亲未除丧服时所戴之冠。白色生绢的冠,又在冠缘以白绫镶边,这是孝子在大祥祭后所戴之冠。戴白色生绢的冠,以白绫为冠缘镶边,垂着五寸长的冠緌,这是游手好闲的惰游之民所戴之冠。玄色的冠,并以白色生绢为冠圈,这是那些不服管教、该放逐的人所戴之冠。闲居时所戴之冠,冠缨挂在冠圈两旁,只有当有事时才把冠缨垂下来,自天子以下所有人都是这样做的。到了五十岁,送葬时可以让丧服的腰绖扎好,不必散开垂下。父母去世以后,子女也不须再戴髦这种假发。用白缯制的素冠是一种凶冠,没有緌作为装饰。戴玄色的冠而配以紫色的帽带,是从鲁桓公开始的。


   早晨穿玄端,晚上穿深衣,这是大夫,士闲居时的着装。深衣的袖围是二尺四寸,腰围是袖围的三倍,为七尺二寸,缝纫的深衣的下摆,比腰围大一倍。深衣的衣襟开在旁边,深衣衣袖较宽,手肘可以在袖中屈伸。长衣、中衣的衣裙,与深衣相比在袖口处又接出一尺,可以掩住双手。弧形的领子宽二寸,袖口宽一尺二寸,下裳的边缘宽一寸半。


    外衣和中衣的质地要相配,如果外彣用布制作,而中衣却用帛制成,这是不合于礼。士,不能穿先染丝后纺织的绸缎,只能穿纺织后再染色的缯帛。失位离开本国的大夫,士,上衣和下裳不能有两种颜色。上衣的颜色,要用正色,下裳的颜色,要两色混杂。不是穿着正装而是穿不同颜色的衣裳,不能进入公门;夏天只穿细、粗葛布衣服,不能进入公门;冬天只穿着皮裘,不能进入公门;冬天穿着皮裘,以礼服掩住上襟,但没有露出裼衣和正装,不能进入公门。


   用新丝棉填充到夹衣里的衣服叫“茧”,用旧丝绵填充到夹衣里的衣服叫“袍”,有面无里的单衣叫“絅”,有里有面但中间不填充丝绵的单衣叫“褶”。
   
    朝服用白色生绢来制作,是从鲁国大夫季康子开始的。孔子说:“国君和臣子都穿着朝服上朝,每月初一听朔时穿着皮弁服,完事后又换上朝服。”又说:“国家未走上正道,国君的礼服也就不会完备了。”



    国君可以穿䨆裘参加为 社祭进行田猎而举行的告誓仪式,如果是穿着天子祭天的黑羔皮去参加,这是不符合古制的。国君穿着狐白裘,外罩素锦锡衣。国君右卫士穿虎皮裘,左卫士穿狼皮裘。士的地位低,不能穿狐白裘。大夫,士穿狐青裘,袖口用豹皮镶边,外罩用青色生丝绢做的锡衣;如果穿鹿裘,袖口用青豻皮镶边,外罩苍黄色的裼衣;如果穿黑羔裘,袖口用豹皮镶边,外罩黑色的裼衣;如果穿狐裘,外罩黄色的锡衣。用锦衣做裼衣配狐裘,这是诸侯之服。狗皮,羊皮之类之裘是庶所穿,没有裼衣。
  大夫和士穿裘服,在不需要文饰的时候,也不用穿禓衣。穿着裘服而要罩上裼衣,就是为了显现裼衣华美以示敬意。丧家小殓之祭后,客人去吊丧就要罩好正服,由于哀伤而不显露文饰。在国君面前则要使裼衣露出领缘,显现文饰,表示对国君的尊重。掩好上服前襟,不露出裼衣领缘,是为了掩盖裼衣的华美。所以祭祀中的尸,为了表示尊敬也要掩好上服前襟,不露出禓衣领缘;玉和龟甲是宝瑞,拿着玉和龟甲的人也要掩好上服前襟,不露出裼衣领缘。没有祭祀礼仪活动了,就要露出裼衣领缘,不要掩盖了裼衣之华美。


   笏:天子的笏用美玉制作,诸侯的笏用象牙制作,大夫的笏竹制,用有斑纹的鲛鱼皮装饰,士的笏的本体竹制,可用象牙装饰。诸侯、大夫和士朝见天子,参加射礼,都属于吉事,所以不可脱笏。如果进入太庙祭祀时脱笏,这是不符合古制的。参加丧礼,小功以下的丧事不脱笏,小功以上的丧事可脱笏,当死者殡殓,自己头缠白布条要捶胸顿足地号哭 时,就要脱笏。去朝见国君,将笏插进大带后一定要先洗手,以后在朝中需要执笏时就不用再洗手了。凡在国君面前讲话需要指点比画,作记录时,要用笏;进到国君面前接受命令时,就将国君的命令写在笏上。笏,指画,记事全都要用,因此要加以装饰。笏长二尺六寸,中间宽三寸,诸侯的笏上端在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士的笏上下两端都要削减六分之一。


   关于蔽膝:国君的蔽膝是朱红色的,大夫的蔽膝是白色的,士的蔽膝是赤而微黑色的,都用熟治的皮革制作。蔽膝有圆形,方形,直裁三种形制:天子的蔽膝,左右两斜边都是直的;诸侯的蔽膝,上下是两个长方形;大夫的藤膝,上端两角裁剪略呈圆弧形;士的蔽膝,上下都是直直正正的。蔽膝,下端宽二尺,上端宽一尺,长三尺,上端有五寸宽的颈,两寸穿的肩,两寸宽的革带。参加祭礼,穿着祭服时配的蔽膝叫“韨”。士用赤黄色的韨,配黑色的玉㻄;大夫用赤色的韨,配黑色的玉㻄;卿用赤色的韨,配青色的玉㻄。


   天子的大带用白色的丝綢制作,里衬是朱红色的,整个大带从上到下都镶边。诸侯的大带也是白色丝质,也是从上到下全部镶边,但没有朱红色的衬里。大夫的大带也用白色丝绸制作,只有大带两侧和下垂的部分镶边。士的大带用白色熟绢制作,只在大带的下方镶边。居士用彩锦制作大带,学校的弟子用白色生绢制作大带。所有这些人的大带,系的时候交会之处都用三寸宽的丝带结扎在一起,丝带下垂的部分与大带下垂的部分等长。大带垂下的部分叫做“绅”,它的长度规定是:士绅长三尺,有司绅长二尺五寸。子游说:“如果把从大带到脚的长度分为三份,绅长为三分之二。”绅,蔽膝,丝带结的下垂部分是平齐的。大夫以上,大带都宽四寸。平时燕居所系的带,天子和诸侯的大带镶朱红色边,绅镶绿色边;大夫的大带,镶玄色边,里衬镶黄色边;士的大带的镶边,里外都是黑色宽两寸,环绕后不能重叠,上下各镶一寸的边,也是宽四寸。所有的大带,用暗针缝边,不露出针脚。丝带打结后多余的部分和大带下垂的部分,如果要劳动,要干活的时候就收起来握在手里;如果要跑动,就抱在怀里。


   王后穿袆衣,侯爵,伯爵夫人穿揄狄,子,男诸侯的夫人穿屈狄。子,男诸侯的卿,其妻穿鞠衣,大夫之妻穿襢衣。只有诸侯之妾在受命为国君献茧时,地位与大夫相当,穿襢衣;其他妇女都按照丈夫地位高低穿着相应的命服。


  凡陪侍国君,站在国君身边,身子要向前倾,使绅带下垂,裳的下摆接地,像要被脚踩到一样,头微低,面颊如屋檐般斜垂,两手拱合下垂。视线朝下但要微微向上仰头认真听国君说话,视线要在国君的腰带和衣领之间,听国君讲话,头要稍偏右,侧着左耳倾听。


   凡国君派使者召臣,有三个节。如果事情紧急,使者持两个节,臣子就要奔跑前往;如果事情不那么紧急,使者持一个节,臣子要快步疾走。凡国君召唤,臣子如在朝办公处,不等穿好鞋子就赶去;若不在朝而在外,不等备好车子就赶去。


   士对于大夫的光临,不敢在大门外拜迎,因为那是身份相等的双方才用的礼节,但大夫离开时士可以出门拜送。士去见尊者,要先在门外行拜礼,然后进门见面,尊者在门内答拜,士要赶快避开,表示不敢当。


   士在国君处谈话,如果说到已故的大夫,就要称其谥号,如果没有谥号就称其字,不可称名;如果说到已故的士,则可以称名。士与大夫谈话,提到某士,就称其名,说到某大夫,则称其字。士在大夫处谈话,只避公讳,不避私讳。凡是祭祀群神时的祝嘏之辞,有祖先名讳,无须避讳;宗庙祭祀时,讳上不讳下;教学典籍,读写文件和法律文书时,也无须避讳。


   古代,君子身上一定有佩玉,行走时右边的佩玉发出乐音中的微角和角声,左边的佩玉发出宫声和羽声,快走时与《采齐》的节拍相应,行走时与《陔夏》的节拍相应,向后转身,要像圆规画出圆弧形;向左右拐弯时,要像矩尺一样走成方角。前进时身体微微前俯,后退时身体微微后仰,这样,佩玉就会随着行走发出动听的锵锵声。所以君子乘车时就能听到鸾铃,和铃的鸣响声,行走时又能听到佩玉的声响,这样,一切邪僻的念头就不会进入君子的心中。臣在国君面前不佩玉,即要把左边的佩玉用丝带结起来,不让它发出声音,但右边还是照常佩玉。大夫,士闲居时,左右都正常佩玉,上朝时则要绾起左侧佩玉。斋戒时要把左右佩玉都向上挽成结系到革带上,因为斋戒要肃静,所以不能让佩玉发出声响,要戴上赤色而微黑的蔽膝。

   凡从天子到士,革带上一定要佩玉,只有服丧时除外。佩玉上有叫冲牙的玉,君子如果没有丧事或灾病等原因,玉就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象征德行的。天子佩带白玉,用玄色的丝带;公侯佩带山玄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大夫佩带水苍色的玉,用黑色的丝带;世子佩带美玉,用杂色的丝带;士佩带差玉一等的美石瓀玟,用赤黄色的丝带。孔子佩戴的是象牙制作的直径五寸的环,用杂色的丝带。


   未行冠礼的童子的礼节:穿的是黑布衣,用丝绸镶边,绅和纽也用丝绸镶边,束发也用丝绸,这些丝绸都是朱红色。童子不穿裘皮衣,不穿丝帛衣,童子的鞋子,头上不加装饰。家里有丧事,童子依亲等应穿着缌麻丧服,可不穿,到办丧事的人家去帮忙,也不扎麻绖带。没事的时候要站在主人的北侧,面向南。拜见老师时,要跟着成年人进入。


  陪侍老师或爵位高于自己的人吃饭以,行祭礼时要在后,进食时要在前。客人行祭礼时,主人要推辞说“不值得祭”。客人吃饱以后赞美主人的饭菜,主人则抱歉地说“只是粗饭糙食罢了”。如果主人是亲自将调味的酱放置到席前的,那么客人在吃过之后就要自己动手把它撤掉。合住的同事们在一起吃饭,没有宾主之分,吃过以后,就由年纪最轻的一人撤下馔具。大家有事而一道聚餐,吃过之后,也由年纪最轻的一人撤下馔具。凡平常吃饭,妇人不需要自己撤除馔具。


   吃枣子,桃子,李子,不得将核扔到地上。吃瓜的时候要先祭上半个,然后吃瓜的中部,手所拿的瓜底部分就扔掉。凡吃果实,要先请尊者,长者吃,自己后吃;但吃烹饪的熟食,就要在尊者,长者之前吃,因为熟食由人制作,怕味道不好。


   家里有喜庆之事,如果没有国君的赏赐,就不敢接受亲友的道贺。孔子在季氏家吃饭,孔子进食前没有行推辞之礼,还没有吃肉就用汤浇饭而食,季氏安排馔食该是失礼了。


    国君赐给大夫,士车马,大夫,士要拜受,翌日再乘着所赐的车马去拜谢国君;国君赐给大夫,士衣服,大夫,士要拜受,翌日再穿着所赐的衣服去拜谢国君。国君所赐车马,衣服,如果没有国君的命令可以乘车,穿衣,大夫,士就不敢乘车,穿衣。国君有赏赐,大夫,士拜谢行礼要跪下磕头,把左手按在右手之上,手着地,头触地。如果国君赏赐的是酒和肉,只在当时拜受就行,不用次日再拜。国君赐物,君子和小人不能在同一天赏赐,要区别尊卑。


   凡向国君进献物品,大夫要派自己家臣之长宰去送,士要亲自去送,送到国君宫门外,交给国君的小臣,然后行再拜稽首之礼。向国君进献美食,要一道献上驱避凶邪的姜等辛辣物,桃木和笤帚;如果是向大夫进献美食,就献上姜等辛辣物和桃木,去掉笤帚;如果是给士送美食,就附送桃木和笤帚,去掉姜等辛辣物;所进献的美食,都送到主管厨炊的官员膳宰那里。大夫不亲自去向国君进献物品,是怕麻烦国君给自己答拜行礼。


   国君对大夫和士有赏赐,大夫行礼拜谢,只到国君的宫门外向国君的小臣致谢,小臣入内向国君禀报,大夫不必等小臣出来回复就可以退下。士行礼拜谢国君的赏赐,要等待小臣入内禀报后,传出国君说了“诺”,才能退下,临走时还要对国君的回复再次拜谢,而国君不须答拜。大夫亲自赏赐物品给士,士要行拜受礼,翌日还要到大夫家中再次拜谢。如果赏赐的衣服,不用穿上衣服去拜谢。身份地位相当的人前往人家中赐赠物品,如果受赐赠者恰好不在家,翌日受赐赠者要到赐赠者家中拜谢。给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人进献物品,不敢直说献尊者,只能说是致送给尊者的随从。士有喜庆之事,不敢接受大夫的祝贺。但下大夫有喜庆之事,可以接受上大夫的祝贺,因为二者地位相近。父亲健在,与他人行礼时都要用父亲的名义。如果他人赐赠东西,要以父亲的名义拜受。


   如果不是隆重的典礼仪式,礼服的前襟就不掩蔽,显露出内衣之美,所以天子郊祀祭天穿大裘要系好前襟不显露裼衣,乘路车去祭天时也不凭轼行礼。


   父亲呼喊儿子的时候,儿子应答要说“唯”而不说“诺”,因为说“唯”比说“诺”更恭敬。儿子听到父亲呼喊,手中正拿有东西要赶快放下,嘴里正吃着食物要马上吐掉,要跑步前往而不仅仅是快走。双亲年老,做儿子的出门不改变方向去所,以免双亲找不到自己;要按时回家,以免双亲牵挂自己。如果双亲生病了,儿子面有忧愁畏惧之色,这是孝子最起码,最基本的礼节。父亲去世了,儿子不忍阅读父亲读过的书,那是因为书上还保存着父亲的“手泽”;母亲去世了,儿子不忍使用母亲用过的杯,圈,那是因为杯,圈上还保存着母亲的“口泽”。
   
   两国国君相见,来访的国君从门橛和西侧的门楔之间进入,上介挨着门橛进入,大夫介也从门橛和西侧的门楔之间进入,士介挨着门楔进入。
   来访的如果是卿大夫,不能走西侧门橛和门楔的正中央,而应更挨近西侧门橛,通过时也不能踩踏门槛。如果是奉国君之命前去聘问,就从门橛的西边进入;如果是以私人名义拜见他国国君,就从门橛的东边进入。


   在宗庙中行路步法的规定:国君和充当尸的人行走两脚迈步很小,后脚的脚印叠压在前脚脚印一半的部位;大夫行走步子稍大,两脚足迹相继,后脚脚尖紧接着前脚脚跟;士走路步子最大,前脚、后脚之间能容下一脚的距离。国君,大夫和士徐行时都要用这种走法,疾趋时则要迅速抬脚起步,但手足不要歪斜摇摆。循地转圈,像是脚不离地,裳的下摆拖曳在地上如同水流一般。入席或离席时也是这样一种走法。直身而行,身子要微微弓折,头稍俯,面颊如屋檐般斜下,直行前进如箭矢一般不歪斜。跑步时,双脚不停地急速抬起。手执龟甲或玉器等重要物品时,走路抬起脚尖,拖着脚跟,行不离地,小心翼翼。凡在道路上行走,正身快步;在宗庙里行走,恭敬诚恳;在朝廷上行走,庄重而有威仪。


   君子的容貌要恬淡娴雅,见到所尊敬的人则要谦和恭谨。君子举足要稳重,举手要恭敬,目光要正不斜视,口唇要合不妄动,语调和静不咳嗽,头脸端直不侧倾,气度穆穆不乱喘,站立时身体微俯,好像得到别人授物,自己正在接受,面色容貌庄重而不怠慢,坐就如祭礼中的尸端坐在神位一样。君子平素闲居时教育人,使唤人,态度要温柔和善。凡是祭祀之时,容貌面色都要像真正看见所祭的神鬼一样敬重。孝子服丧时,神情虚弱疲惫,面容忧郁,眼神惶恐而茫然,说话声细而微弱。君子身穿戎装时,神情果敢刚毅,号令严明凌厉,面容威严肃穆,眼神明察秋毫。在尊者面前站立,仪态谦卑,但不是谄媚,头颈必保持中正而不倾侧。如山一般耸立而不动摇,行动时,盛气充满身体,阳刚之气的壮美展现在外,面色温润如玉。


   关于自称,天子自称“予一人”,九州的州伯自称“天子之力臣”。诸侯对天子自称“某地之守臣某”;在边境的诸侯,对天子自称“某方的藩屏之臣某”;诸侯对地位和自己相同或低于自己的人,自称为“寡人”。小国的国君自称为“孤”,傧者为他传话时也称他为“孤”。上大夫在自己的国君面前自称“下臣”,如果出使他国,傧者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君之老”。下大夫在自己的国君面前自称已名,如果出使他国,傧者在为他传话时称他为“寡大夫”。世子在国君面前自称已名,如果出使他国,傧者在传话时称他为“寡君之嫡子”。国君的庶子在国君面前自称“臣孽某”。士在国君面前自称为“传遽之臣”,在别家大夫前自称“外私”。大夫因私事出使他国,家臣为傧者通报则称大夫之名,奉国君之命出聘,公士为傧通报则称之为“寡大夫”或“寡君之老”。大夫如果正式出聘,一定要由公士为介。


明堂位第十四


  从前,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规定了天子,诸侯以及四方各国君长所站立的位置;周公代表天子,背靠着带斧形图案的屏风,面朝南而立。三公站在中阶前,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侯爵诸侯站在阼阶东面,面朝西,以北侧为尊位。伯爵诸侯站在西阶西面,面朝东,以北侧为尊位。子爵诸侯,站在应门内的东面,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男爵诸侯站在应门内的西面,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东方的夷族各国君长站在东门外,面朝西,以北侧为尊位。南方的蛮族各国君长站在南门外,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西方的戎族各国君长站在西门外,面朝东,以南侧为尊位。北方的狄族各国君长站在北门外,面朝南,以东侧为尊位。九州之牧采服各国站在应门外,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九州之外的四方边塞各国,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见一次。这就是周公规定的天子,诸侯在明堂朝见的位置。


   从前,纣王扰乱天下,杀死鬼侯制成肉脯,用来宴飨诸侯,所以周公辅助武王讨伐纣王。武王去世,成王年纪,于是周于摄政,履行天子的职责,治理天下。摄政的第六年,令诸侯到明堂来朝见,制定礼仪和音乐的制度,颁布了度量标准,天下都完全顺从,摄政的第七年,周公就把执政权交还给成王。成王认为周公对治理天下有功劳,因此将周公封在曲阜,拥有领土七百里,兵车一千辆,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之制来祭祀周公。
  
   因此,鲁国国君就可以在孟春之月乘天子祭天时坐的大路,大路载着张开旌旗的竹弓;飘旗上插有十二条飘带的垂饰,画着日月的图案,到南郊祭祀天帝,并以周的祖先后稷的神主来配享,这是天子祭天之礼。


  季夏六月,鲁国国君在太庙以禘礼祭祀周公,牺牲用白色的公牛,酒樽有牛形的牺尊,象形的象尊和有山岭云朵图案的轟尊,郁鬯香酒用黄金镂刻为眼睛开关的酒樽盛放,将郁鬯酒浇地降神用玉瓒大圭,进献食品时用玉雕饰的豆和笾,献酒时用雕有花纹的玉盏,诸臣在加爵进酒时用璧散和璧角,盛放牲体的俎用有四足和加横木的几案。
   乐工登堂唱《清庙》之诗,堂下管乐队吹奏《象》之曲;舞者或左手执红色的盾牌,右手制玉制的戚斧,戴着冕跳《大武》之舞;或头载皮弁,穿着腰间有皱褶的白布裙,袒露正服前襟露出漂亮的中衣而跳《大夏》之舞。《昧》,是东夷的乐舞;《任》,是南蛮的乐舞。鲁国也将东夷和南蛮的乐舞纳入太庙祭祀中,这是天子要让鲁国将周公之德推广于天下啊。


  祭祀周公时,国君身穿衮冕之服站在阼阶上,国君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祎衣站在房中。国君袒露左臂到庙门迎接祭祀用的牺牲,亲自杀牲祭祖,国君夫人进献笾豆。祭祀中,卿大夫辅助国君,卿大夫之妻辅助夫人,各自履行自己的职守。官员中撤离职守,放弃职责的,是重罪,要受重罚,这样天下人才能好好地服从。所以鲁国夏天的礿祭,秋天的尝祭,冬天的烝祭以及春天祭社,祀土地神,秋天举行的田猎到年终索祭百神的蜡祭,这些实际上都是周天子才有的祭祀。


   鲁国的太庙,犹如天子的明堂。鲁国的正门是库门,相当于天子的正门;鲁国的雉门,相当于天子的应门。鲁君宣布政令前要在进行上摇动木铎警示众人,这本是天子宣布政教的做法。鲁国的太庙,在斗拱上雕刻山形图案,在梁上短柱雕刻水草图案,重叠的屋顶,双重的房檐,刮磨光亮的楹柱,四面通达的窗户,两柱子间设饮酒后放空酒杯的土台,土台设在酒樽之南,还设有一个高土台,用以放置诸侯所献的玉圭,还有雕刻云气,虫兽图案的屏风,这些本都是天子太庙的装饰。


   鸾车,是有虞氏君主所乘之车;钩车,是夏代君主所乘之车;大路,在殷代君主所乘之车;乘路,是周代君主所乘之车。
   有虞氏用画有交龙的旗,夏代又加上了在旗杆顶端插上旄牛尾的旗,殷代又增加了白色的旗,周代又增加了赤色的旗。
   夏代用白身黑色毛的马,殷代用白身黑头的马,周代用黄身红色毛的马。
   夏后氏祭祀崇尚用黑色的牺牲,殷代崇尚用白色的雄性牺牲,周代崇尚用赤色的雄性牺牲。


   泰,是有虞氏用的无绘饰的陶制盛酒器;山轟,是夏后氏用的画有山云图形的盛酒器;着,是殷代用的器腹着地而无足的盛酒器;牛形的牺尊,象形的象尊,是周代用的盛酒器。
   历代饮酒用的酒杯,夏后氏用的是玉饰的杯,殷代用的是圆口三足的斝,周代用的是容量较小的爵。
   历代行灌地降神用的酒樽,夏代用鸡形的鸡彝,殷代用画有禾稼的酒樽,周代用黄金镂刻为眼睛形状的酒樽。酌酒时所用的勺,夏代用刻为龙头形的勺,殷代用通体刻有云气图形的勺,周代用刻成凫形的勺。


    筑土为鼓,抟土为鼓槌,截一节苇管为短笛,这是上古伊耆氏时代的乐器。拊搏,玉磬,柷,大琴,大瑟,中琴,小瑟,这是虞,夏,商,周四代所用的乐器。


    鲁公伯禽的庙,相当于周的文王庙,百世不毁;武公敖的庙,相当于周的武王庙,也是百世不毁。


    米禀,是有虞氏的学校;序,是夏代的学校;瞽宗,是殷代的学校;頖宫,是周代的学校。这四种学校,鲁国都有。


    崇国的鼎,贯国的鼎,夏的大璜,封父国的龟,这些本是天子的宝器;越国的戟,大弓,这些本是天子的兵器。


    夏代用带四足的足鼓,殷代用有柱贯穿中央的楹鼓,周代用可以悬挂在架子上的县鼓。垂发明了按声音次序排列悬挂的编钟,叔发明了按声音次序排列悬挂的编磬,女娲发明了笙簧。悬挂钟磬的架子,夏代在横梁上绘有龙图案,殷代在有龙图案的横梁的木板上刻出牙形,周代又在横梁的两端插上画有图案的缯制成的扇,扇上载有小玉璧,并垂五彩羽毛于其下。


   盛放黍稷,有虞氏用两敦,夏代用四琏,殷代用六瑚,周代用八簠。盛放牲体,有虞氏用有四足的几案,夏代用有四足并加横木的几案,殷代用四足弯曲的几案,周代用左右各两足,两足之下各有一跗作为底撑的几案。夏后氏用木制的上面没有任何装饰的楬豆,殷代用玉装饰而不绘刻图案的玉豆,周代则用玉装饰又绘刻图案的献豆。


   历代祭祀的祭服,有虞氏用无纹饰的蔽膝,夏代用画有山形图案的蔽膝,殷代用画有火形图案的蔽膝,周代用画有龙形图案的蔽膝。


   食前之祭,有虞氏崇尚用牺牲的头来祭祀,夏代崇尚用牺牲的心来祭祀,殷代崇尚用牺牲的肝来祭祀,周代崇尚用牺牲的肺来祭祀。
   祭祀时的酒饮,夏代崇尚用明水,殷代崇尚用醴酒,周代崇尚用酒。
   参与祭祀的官员,有虞氏为五十人,夏代为一百人,殷代为二百人,周代为三百人。
   历代的丧葬用旗,有虞氏将旄牛尾系在旗杆顶端做装饰,夏代用白丝绸缠绕旗杆,以素练做飘带加以装饰,殷代将旗帜的边缘做成齿牙之形作为装饰,周代旗 上有带图案的缯制成的扇,扇上载有小玉璧,并垂五彩羽毛于其下作为装饰。
   
   凡是虞,夏,商,周四代所用的礼服,礼器,官员,鲁国都兼而有之。因此鲁国使用的是天子之礼乐,天下人所共知,传闻已入。鲁国的君臣没有互相残杀,礼乐,刑法,行政,风俗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天下诸侯都认为鲁国是有道的国家。所以天下都以鲁国为榜样学习践行礼乐。





四、心得

1、在不同场合穿的衣服,从里衣到外衣,佩饰,帽子,依礼的规矩行之。我们现在的衣饰,早已脱离了礼的这个范畴,追着流行走。美之为美斯恶已。对于自己家的衣饰,简朴为主,不追流行,得体为要。
2、笏,古人画,记事之用物。记录,和现在三阶的记录有些对应,认识与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笏形制上下四角都呈圆弧形的屈服。
3、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对于长辈的呼唤回应,内外的应,口应,心更要应,身体与心要一致的到达。位置上的应,有位则有事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4 16: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8-15 16:53 编辑

第九周   丧服小记第十五   大传第十六


一、抄写










二、查字、词

髽zhua:一种女性的丧髻,是用麻绳或布帛缠束头发并且笄固定的发髻样式。分别称为麻髽、布髽,也称为露紒髽。


苴杖ju:服斩衰时所持的以粗劣竹材制作的丧杖。苴,粗劣。


削杖:服齐衰时所持的丧杖,削去桐木枝叶制成。


出母:即被父亲体弃之妻。妻子如果触犯了七出之一,丈夫即可将其休掉。七出指: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上杀shai:在直系亲属中,从父亲逐渐往上,关系愈远,亲情愈疏,丧期愈短,丧服也愈轻。下杀:从儿子逐渐往下,关系愈远,亲情愈疏,丧期愈短,丧服也愈轻。


旁杀:指旁系亲属中,和自己血缘关系愈远,亲情愈疏。如由亲兄弟而至从兄弟,再远至曾祖兄弟、高祖兄弟。


税tui丧:追服丧服。生前从未见过去世的亲属,亲属死后已过丧期才知晓,父亲要为亲属追服丧服。


慈母:有两种,一是某妾无子,某妾子丧母,父命二人为母子。这种情况母子虽非亲骨肉,子待慈母应同亲生母亲,为其服三年之丧,但对慈母之父母则不服丧。二是指养育自己的妇人,相当于保姆。这种慈母去世,则不服丧。


禫dan:祭名,在大祥祭后的下个月举行,为除服之祭。


诎qu:屈折。


纰缪pi miu:失误。





三、心得
  1、人之道首先是亲爱父母——尊先祖——尊宗子——团结聚合族人——崇敬宗庙——重社稷——爱护百官——刑罚公正——百姓安宁。 上治尊尊,下治亲亲,旁治合族以食,用礼义来区分亲疏长幼,人道伦常都体现出来了。
2、名。异姓主名,嫁来的异姓女子的名。自己身上是个什么名,名分是端正人伦的大事。妻从属夫道。名与位有关,自己在不同情境下背的名,看看夫道,以名定位,行事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1 10: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8-22 16:55 编辑

第十周  少仪第十七  学记第十八

一、抄写








二、查字词


亟qi:数次。与上文“罕”相对。

将命者:传话之人

禭sui:身份地位与死者相当者所赠送的衣物。

訾zi:估量,揣度。

氾fan:同泛。

拚fen:除秽。

擖ye:箕舌,即畚箕伸出的部分。

逾等:辈分高过自己。

不擢zhuo马:投壶每次取胜,要立一筹,称之为马,先立三马者为胜方。如果一方二马,一方一马,那么二马可撤去对方的一马,自己凑成三马,即擢马。但如果是卑者先获二马,就不能去撤尊者的一马凑给自己。擢,撤去。


幦mi:车轼上的覆盖物


讪shan:毁谤。

跣xian:脱屡。

緤xie:绳索。

紖zhen:穿过牛鼻,用来牵牛的绳。

颎jiong:警枕。用圆木制成的枕头,人的头如果倾斜,就会警醒。
诩xu: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栩”的省略,表示形象、生动。詡,篆文言,说羽,漂亮而轻盈),造字本义:动词,用漂亮而轻浮的话夸耀、赞美。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诩”,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噍jiao:通嚼

濡ru:本意为湿,此处应指浇汁。

圂huan: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圂,甲骨文囗,围困豕,猪),表示圈养生猪的猪圈。有的甲骨文像猪圈里关着很多猪。造字本义:名词,圈养生猪的猪圈。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则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将生猪圈在家中饲养,并将厕所设在猪圈边上,因此古籍也常以“圂”代“厕”

湇qi:肉汁。

薤xie:多年生草本植物,韭类。


燋jiao:未点燃的火把

辟咡er:侧着头说话,以免口气直冲对方。
秣mo:“秣”是“䬴”的异体字。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植物末稍。秣,篆文食,喂食、饲养末,谷物末稍),表示用脱粒后的谷物末稍喂食、饲养。篆文异体字“秣”以“禾”(稻禾,庄稼)代替“食”,强调以庄稼末稍为牲口饲料。造字本义:动词,用庄稼末稍等草料饲养马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末”写成。古籍多以“秣”代替“䬴”。


謏xiao:小

比 bi年:每一年

入学鼓箧qie:一种入学的仪式,开学时,大胥之官击鼓以召集学生,到齐后,打开书箱,取出书籍。


躐lie: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长毛的爬行动物。躐,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足,脚巤,长毛的爬行动物),表示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推测造字本义:动词,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

呻其佔chan 华:指老师不懂经义,只会吟读简册,无法为学生诠释义理

扜han 格:抵触



三、翻译
发布政令,征求品德善良的人辅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声誉,不足以感动大众;接近贤明人士,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感动大众,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并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天道,地道,人道)。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兑命》篇中说:“始终要设学施教为主,大约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高深完善的道,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相长)啊!


   古代设学施教,第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痒”,一万二千五百家的“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学校里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亲近同学,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在广博的学习和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讨论学业是非和识别朋友的能力,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论事理,并有坚强的信念,不违背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叫作“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 ,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来归顺他,这就是大学教人的宗旨。《记》篇说:“求学的人应效法小蚂蚁孜孜不倦,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大约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大学开学的那一天,穿着正式的礼服,备有祭菜来祭祀先哲圣贤,表示尊师重道,学生要吟诵《诗经 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做官的感受;要学生按照鼓点开箱取出学习出品,使学为具有仪式感,严肃的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戒尺,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没有夏祭不去考查考核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先观察学生的状态,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学会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老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浙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施教顺序的大纲。《记》篇上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官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课时、实际来进行,各有正式的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进行洒扫应对的实践,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身边的人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的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大道。《兑命》篇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今天的老师,单靠朗诵课文,一味进行知识灌输,急于追求快速进步,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如果是这样教学的话,学生就会对学业感到沉苦,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作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而进行教育,叫作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作观摩。这四点,是教学成功的经验。

   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老师的教导;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必然荒废正课学习。这六点,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君子不但懂得如何才能兴教育,又懂得如何是教之所由废,就可以当好老师了。所以说君子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善于打比方,讲故事,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老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形成彼此的良性互动,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于善于启发诱导了。


   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老师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的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启发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老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切中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和跟着他学的目的。


   君子要根据学生学习时感到难易程度的不同,从而看出学生的天资的高低,然后能做到分别情况,对学生多方面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才能当好老师。能当好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人君。所以说,当老师的,就是教统治权术的人。这个原因,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记》篇上说:“古代君王以选择老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在求学的道路中,以尊敬老师最为难能可贵。尊敬老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尊敬有学问的人。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老师,不以臣子相待,既然选择了具有师道尊严的人为贵人,当然信奉他。根据礼制,这两种人即使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会学习的人,能使老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老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老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 ,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作个好老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告诉他从某些地方钻研是可以的;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


  高明的冶金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缝皮袄;高明的弓匠的儿子,一定要先去学编撮箕;用来学拉车的小马,要放在车后跟着走。君子懂得了这三件事使事业成功的道理,就可以搞好教学工作了。


  古代求学的人,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鼓不等同于五声,而五声中没有鼓音,就不和谐;水不等同于五色,但五色没有水调和,就不能鲜明悦目;学习不等同于五官,但五官不经过学习训练就不会发生好的功能;师不等同于五服之亲,但没有老师的教导,人们不可能懂得五服的亲密关系。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四、心得
1、少仪,少者事长之事,少时学之。
2、学记。
教学相长:教与学各获益一半,相互通化。教从一方面来说是学,学从另一方面来讲是教。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一个整体,本身是一件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合,教学相合,阴阳(教学)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不易之易与变易之易的变化,以通化教者与学者相互获益。


必由学乎:想要教化人们并形成良好的风俗,一定要从办学校,兴教育入手。


教之七伦:
(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祭祀,尊师重道
(2)《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吟诵《诗经 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官始
(3)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开箱
(4)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展示戒尺,持戒
(5)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游志,按自己的志愿学习
(6)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弗语,存心。观察并明白学生状态于心。
(7)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弗问,学不越级。


素质教育:
(1)安学:学于学习
(2)亲师:亲敬老师
(3)乐友:和身边人和谐愉快相处
(4)信道:信世界的规律

这样教不行:

(1)单朗诵课文,不懂经义
(2)学生还没有自己思考领悟,就告诉答案,赶进度
(3)急功近利
(4)不安其心
(5)不诚其意
(6)不尽其材

大学施教的方法:
(1)预防:错误没有发生的时就加以防止
(2)适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3)合乎顺序: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龄牲
(4)观摩:互相观察而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教学失败的原因
(1)错误出现再去禁止,就有坚固不易攻破的趋势
(2)错过学习时机,事后补救,也较难成功
(3)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
(4)独立学习,不与友人相互交流切磋。
(5)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
(6)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无为而无不为。牵就是不牵,不牵就是牵。必须引导,不能施加力量,但是走偏了,要施以适合的力量引导回来。诱导而不牵拉(道而弗牵),劝勉而不强制(强而弗抑则易)。启发而不包办,自己钻研思考(开而弗达则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师生关系融洽(和),让教学行为变得容易(易),孩子们更容易被引入思考(思)的道上(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生是主角,老师只引路,不包办,培养独立判断,思考能力。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学生在学习上四种过失
(1)贪多:多失
(2)知道的太少:少失
(3)态度轻率:易失
(4)畏难中止:止失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救人先知其心。教也者,自己不善是无法纠正学生的偏失。只有自己长善才能长学生的善,纠正过失,之谓长善救失。


知至学之难易(根据学生感到难易程度不同)——知其美恶(天资高低)——博喻(因材施教)——好老师——官长——人君。和老师学习,就是在学习做国君,所以古代君王以选择老师为首要任务,就是这个道理。


师道尊严:尊师即为尊道,尊道方可入道,入道方可得道。人道以敬为本。老师不属于亲属也不是亲戚,没有经过老师的教诲则不懂得伦理而不亲。


进学之道:善学,善问,善答。受教育方和施教方的身份可以互换,谓之教学相长。在学,问,答的互动中,受教方与施教方均要积德。


记问之学:只记诵书中的内容不足以成为好老师,但不记诵是不能的,博闻强记。记问与进学一体两面,首先要博闻强记,由记问才能进学。


比物丑类:能够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举一反三。以类知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15: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8-29 15:29 编辑

第十一周  学记

                                                           《学记》读后感
                                                               
                                                                     ——仁之教学  静待花开

   其必由学乎。人由天地所生,从天地中来,终究要天地中学习才能有所成。从天地道中取食,三地人三才,取之有道能为师,为长。然,师尊而道尊。
从必由学,教学相长,知道教之所由兴,教之所由废,知道善喻,让学者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化自己。人的底层结构拥有这个功能,师者激活此底层,让学者运行自化,自行有能力从天地中取食。
   教者与学者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不是对立,更不是独立的存在,如学记所说,教学相长。
   不易之易。不易的是老师与学生的位置,如同父母与孩子的位置,上尊下卑。位置是生而有之的,老天爷配好的,人伦伦理义理所规定的,只要是人就要遵道而行,不能改变的。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不是我要去求蒙昧的人来受启蒙教育,而是人们求教于我,是由于志趣相应。教高学卑。此教高也不是字面所意,高者所应承担的责任也高,学记中长善而救失,不能以高而倚高卖高,高的功能是要能救失者为高。不可杂施而不孙,从道中学,顺于道,以道为本,务本,保持系统的道统。
  高者,德位相配也。有位不一定有德,在教者位要以德居之。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教者,身正,学高,善喻。身正,为教学的系统划定了范围,约束了操作进程,提供了一个术的通道,身从一而止于此。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教者如车,在学者之前。道而弗牵,车在前不能走的太快,及于数进,教学的目标,不是直奔目标,到达要教的内容而已,教育的目标是育人成才,绝不是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距离而已。
   连接的绳子不能繃的太紧,弯弯的在道上引。强而弗抑,车不能着急,马不走,而多其讯言(多言数穷,不如守冲),系统中运行,保持系统的和谐运转,不对立,不施加承受不了的压力。在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已经有分裂,不在分裂处再压使其断裂加深。对立则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说的多,说不到心上,求的再好,也求之不得,对立,分裂,只不过是玩了一把投射与被投射的游戏。
容的下马走不动,不走,撩蹄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时观而弗语,存其心。鬼谷子阴符七术说,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不同的学者处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对学习的态度不同,整体的志气不同,存于心中,心舍能装下,游其志,就让他游一会儿,在教学的大系统内游志,知其志意,知道学习状态的位置,知其养气志之位置。而能体物,明莫明于体物,体物便能接物,以安其心,心怎么了,怎么样使人由其诚。学是要用心学,不安其心,不得其学。
   体物接物,世界在不停的运行中,物会一荐一荐的来,新物与旧物,物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也在变化。禁于未发之谓豫,保持谨慎,保持觉观,把学者与世界运行的相关要素都要装在心里,基于教者本位防范预防。三年看大,七年看老,人格的形成在早期已定形,越往后越固化,预防禁止不足,要去修正已固化的结构很难,花费的精力更多,则扜格而不胜。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侧隐之心,容的下,接的明,教与学的亲连。我知道你是什么样,我接受你什么样,我也知道我应该怎么样能让你化自己。慈,在一起,惠,仁也,侧隐,不当其可之谓时,力不得问,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不得时而隐之。心有教而能知困,做不到容,化,其心术不通也。在困中自强,从教学过程中的困境自强反道而学,教学相长。
   教与学在仁德的浸润下,亲亲,学者向善,尊师不为难,则能亲其师,亲中用义,夏楚二物,威其而不得悖。遵学礼而夙兴夜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不易之易发生变化,断裂处以亲亲化之。亲亲化之,以继师志,志趣相投,教学一体。
   仁者能容,则和,和为亲体;教学一体则不易之易,自化;自化以思之。和易以思。
  善喻。道无形不言,以天下万物为刍狗,不陵节而施之谓逊,敬孙务时敏。逊于道,顺于道。人言言道言,善喻,表征。怎么样能以学者能听懂的话喻道, 禅宗,古之教学故事,以俗言言道言,表征与本体的同质接近。求开蒙者能否吃到他能消化的粮食,以得自化。
  乐其友而信其道。教与学如父与子,在系统中,如家庭一家还有兄弟姐妹系统,友及这一子系统。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交友不善,则不能相观而善之谓摩。跟好人学好人,跟坏人学坏人。孟母三迁,也是说的这个吧,教学环境的选择。信其道,信(亲)其师进而信(亲)其道。

学者
  蛾子时术之。在学记的描述中,有车相道马,教学一体的亲体中,大学之道,学者九年大成。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知类通达
论学取友
博习亲师
敬业乐群
离经辨志

   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泥土与种子,只问耕耘,不问结果,静待花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6: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9-5 10:27 编辑

第十二周  乐记第十九
一、抄写



二、字词
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刎”的本字,表示用刀宰杀,刀刃溅血。物,甲骨文牛,头部长角、体型粗壮的力畜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刀”和三点血滴连写成“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杀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牛”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勿”写成。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物”,解牛为“半”。。这里指外界事物,凡人虽有性,心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喜怒哀悲之气,性气。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人心的变化是由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干戚:跳武舞时所执的舞具。干,盾。戚,斧形的器具。

羽旄:跳文舞时所执的舞具。羽,雉羽。旄,旄牛尾。

噍jiao: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焦躁、心急。噍,篆文口,发声焦,急躁),表示急躁的声音。造字本义:形容词,声音急促,令人心焦。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假借“噍”代替“嚼”。

啴chan:宽舒。

怗懘zhan  chi:音调敝败不和谐,不流畅。

陂 bi:倾斜。这里指邪恶。

迭die:五声互相混淆缠杂。

慢:慢音,放肆而没有规矩的音乐。


乐胜则流:乐的功能是使人和合亲近,若用乐过度则容易发生轻慢不敬。胜,过度。流,放任失敬,不讲尊卑。



礼胜则离:礼的功能是使人分别远近亲疏,若用礼过度则使人疏离不和。


合情:调和内在的感情,这是乐的功能。饰貌:修饰外在的行为仪态,这是礼的功能。


礼乐之情同:礼乐虽然殊事异文,是其合敬同爱的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情,犹精神。


管:管乐器的通称。“钟鼓管磬”与下列“羽籥干戚”都是“乐之器”,前者为演奏之乐器,后者为跳舞之舞具。


卑高:卑谓泽也,高谓山也。尊卑之位像山泽。这是借自然地势的高低,来比喻人之贵戝。


豢huan:豢,甲骨文豕,猪子,幼仔双手,接生),字形像一个人双手在照料即将生仔的母猪,表示蓄养母猪。造字本义:动词,繁殖、饲养家猪。篆文加“米”(谷物),表示用谷物养猪。因为猪的饲养在古代家畜的饲养中具有首要意义,所以“豢”有了“饲养”的泛指含义。古籍中常常“刍”、“豢”并提,用草料饲养牲口为“刍”,圈养繁殖家畜为“豢”。


湎mian:湎,金文水,酒)或水,酒曾,酒篓)。造字本义:动词,沉迷于酒,不可自拔。籀文酉,酒面,脸),表示满脸酒色,强调醉酒。篆文以“水”(酒)代“酉”(酒)。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饬chi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飾”的省略,表示装扮、修饰。飭,篆文,即“飾”力,努力),表示努力修饰。造字本义:动词,努力修整、整治,使之完备完善。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饬”,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简化成“饣”。古籍常假借“饬”代替“饰”。


凝是精粗之体:言礼乐之能成就正其万物大小之形体也。凝,成也。精粗,指万物大小。


煦妪xu yu:抚育,养育。妪,育。


鬻yu:“粥”是“鬻”的异体字。鬻,金文米,粮食鬲,煮锅),表示将稻米放在三足的锅中烧煮。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并加蒸汽状的“弜”,强调煮粥时锅中热气腾腾。造字本义:动词,把稻米放在锅里精心熬煮成稠烂的稀饭。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楷书异体字“粥”省去正体楷书中的“鬲”。现代汉语多以“粥”代替“鬻”。


殈xu:禽鸟之卵未得孵化而开裂。


㱩du:指胎死腹中。


獶nao:同猱。郑注,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也,乱男女之尊卑。


疾疢chen:病。疢,热病,泛指病。


鞉tao:长柄小鼓,两旁有耳坠,状似今之拨浪鼓。


椌qiang 楬qia:即柷和敔,均为木制的打击乐器。


壎 xun:亦作埙,陶制的吹奏乐器。


篪chi:用竹管制成类似笛子的一种吹奏乐器。


德煇hui:面部颜色润泽。指透过乐教,使厚德润泽内在。煇,“輝”是“煇”的异体字。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暉”的省略,表示太阳环状散射的光芒。煇,篆文火,光軍,即“暉”,环状散射的光芒),表示火焰发出的光晕。造字本义:名词,逆光视野中勾画出物体轮廓的光线。


侪chai: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一致,相同。儕,篆文齊,一致,相同),表示相同的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年龄上的同辈,或能力、品格上的同类。




三、翻译

   “音”的缘起,是从人心所产生的。人心的活动,是外界事物触发的结果。有感于外界事物而心动,所以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生变化,把声的变化按着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排列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乐”。


   乐,是从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因此当哀伤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急促而衰弱的;当欢乐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宽绰而舒缓的;当喜悦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开朗而畅达的;当愤怒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粗暴而凌厉的;当虔敬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刚直而廉正的;当爱慕的心有所感应时,发出的声音是和美而温柔的。这六种声音,并非天性,而是受到外界事物触动才发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触动人的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义来引导人们的心志,用音乐来和同人们的声音,用政治来统一人们的行止,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乐、刑、政,它们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情感在心中激宕,因此表现为“声”,“声”组合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称作“音”。所以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现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宫声代表国君,商声代表臣下,角声代表百姓,微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这五种调式不混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宫声混乱音调就散漫,象征君主骄纵;商声混乱音调就倾颓,象征吏治腐败;角声混乱音调就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微声混乱音调就哀伤,象征百姓役事繁重;羽声混乱音调就危殆,象征财物匮乏。五种调式都发生混乱,彼此混淆侵凌,就叫做“慢音”。如此,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卫两地的音乐,是乱世之音,已接近于慢音了。桑时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反映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


   音,产生于人的内心;乐,是可以通达人事伦理的。因此,禽兽只懂得“声”而不懂得“音”而不懂得“乐”,唯有君子能够懂得“乐”。因此,从审察“声”而懂得“音”,从审察“音”而懂得“乐”,从审察“乐”而懂得政治,这样,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完备了。不懂何谓“声”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音”,不懂何谓“音”的人,就不能与他讨论“乐”。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有心得,就称之为有德。德,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盛大隆重,不是为穷极为音乐的欣赏;举行食、飨之礼,不是为穷极对美味的享受。伴奏《清庙》乐章的瑟,拨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 吧,形式简朴但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煮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礼作乐,并不是用以穷极口腹耳目等感官的欲望,而是用以教导人们节制欲望,平衡好恶,进而归返人性的正道。
   
   人生来是平静的,没有情欲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而心动,这是人的本性产生的欲求。外物来到,心智便不断地感知它,然后内心生出好恶。如果好恶在内心无法制约,心智又被外物诱惑,不能回到初生时平静的本性,天生的理性就泯灭了。外物对人的影响是无穷尽的,倘若人的内心好恶不能节制,这样,随着外物的到来,人就渐渐被物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求。于是就有了悖乱叛逆,狡诈虚伪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侮少数,聪明人欺骗愚钝者,胆大的凌辱胆小的,有病的人无法治病疗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独身老人都找不到安置之所,这是导致国家社会大乱的邪道。
       所以先代君王制礼作乐,使人以此节制自己。制定丧服的等次与哭泣的礼数,是用来节制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的;制定射礼,乡饮酒礼,食礼,飨礼,是用来规范交际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能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那么王道之治就完备了。


   乐是为了和合情感,礼是为了区别差异。情感和合就能彼此亲近,区别差异就能互相尊敬。乐如果过度就会轻慢不敬,礼如果过度就会疏离失和。调和感情,修饰仪态,这是礼和乐的功能。礼仪确立,贵贱等级就分明了;乐曲和谐,上下关系就和睦了。喜好与厌恶明确,贤人与不肖,好人与坏人就分清了。用刑罚来禁止暴虐,用爵位来选拔贤能,政治就平和清明了。以仁来关爱保护人们,以义来匡正管教人们,这样,就能把人们治理好了。


   乐是从内心产生的,礼是在外表反映的。乐从内心产生,所以就平静;礼在外表反映,所以就显现文采。大乐一定是平易的,大礼一定是简约的。乐教施行了,就没有怨恨;礼教施行了,就不会相争。靠着谦让就能治理天下的,说的就是礼乐了。不会有暴发暴乱,诸侯臣服于天子,武器军备不动用,五刑不施行,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必恼怒,这样,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使四海之内父子亲情融合,长幼秩序分明,人人尊敬天子,这样礼的教化就推行了。


    大乐与天地一样协和万物,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制万物。因此能协和,所以万物不失本性;因为有节度,所以按礼节祭祀天地。人们有礼乐教育教化,幽冥中有鬼神佑护扶持,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使人们互相尊敬,互相亲爱。礼,以不同的仪节使人彼此敬重;乐,以不同形式的乐曲使人亲近相爱。礼与乐的精神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重视礼乐,世代沿袭。因此,圣王所制定的礼仪与所处的时代相符,所制定的乐名与所建的功业相称。


    所以,钟,鼓,管,磬,羽,籥,干,戚,都是表现乐的器具。屈身,伸展,下俯,上仰,舞队定位,舞蹈范围,动作节奏的舒缓,都是表现乐的形式。簠,簠,俎,豆,衣食住行的仪节制度,图案文饰,都是表现礼的器具。升阶,降阶,上堂,下堂,环绕转身,袒露外衣,掩住外衣,都是表现礼的形式。所以懂得礼乐精神和作用的人能够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够传授礼乐。能制作礼乐的人称为“圣”,能传授礼乐的人称为“明”。所谓“明圣”,就是传授礼乐,制作礼乐的意思。


    乐,象征天地的和谐;礼,象征天地的秩序。有和谐,所以万物化生;有秩序,所以万物有别。乐是按照天的道理而创作的,礼是按照地的道理而制作的。乐若过度就会造成秩序紊乱,礼若过度就会产生暴虐。明了天地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合乎伦理,对社会无害,是乐的情理;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平和而无邪恶,是礼的本质;待人接物庄敬恭顺,是礼的节制。至于将礼乐借由金石乐器表现出来,透过声音传播出来,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用于山川鬼神的祭奠,这些则是天子与百姓都相同的。


   君王功业创立后就制作乐,政治安定后就制定礼。王道功业伟大的,所制作的乐就完备;治国政绩宏大的,所制定的礼就周全。拿着干戚跳跳舞,不算是完备的乐;用烹熟食物祭祭神,不算是通达的礼。五帝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乐制;三王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礼制。乐,超过极限就会生发忧虑;礼,制作粗疏就会出现偏差。如果是能使乐盛大而又无忧虑,能使礼完备而又无偏差,那只有大圣人才能做到吧!


    天在上地在下,万事万物品类各异,为区别上下尊卑,因而制定了礼。天气之气流动不止,合和阴阳,化育万物,为表现调整,因而兴起了乐。春天萌生,夏天成长,体现了天地的仁;秋天收获,冬天储藏,体现了天地的义。仁与乐相近,义与礼相近。乐能敦睦亲和,就是要遵循神的旨意而顺从天之道;礼能区别异同,就是要遵从鬼的旨意而顺从地之道。所以圣人制礼作乐,以配天地运行之道。礼乐制度明白完备,天地的职能就得以发挥了。


   天高而尊,地低而卑,君臣尊卑取法天地而定。山高泽低已有布陈,身份贵贱取法自然而定。天地阴阳的动静有一定的规律,大小万物的差异就显现了。飞禽走兽,各以种类而聚;草木竹树,各以族群而分,那么万物的禀性,生命是各不相同的。天空中日,月,星辰形成各种天象,大地上鸟兽,草木生成各种形态,这样,礼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差异和区别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交接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震动,风雨飘摇,四时更迭,日月照耀,而万物就兴旺生长。这样,乐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协调的。


   化育万物不符合天时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区别就会产生混乱,这是天地间的情理。至于礼乐,上达于天而下至于地,行于阴阳之间与鬼神相通,穷极高远,探测深厚。乐处于始生万物的上天中,礼处于生成万物的大地之上。明白运动不息的是上天,明白一切静止的是大地,而一动一静的,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圣人常说起的就是“礼乐”。


   从前,舜制作五弦琴以歌唱《南风》,乐官夔于是制作乐章,用来赏赐给诸侯。所以天子制乐,就是用来赏赐给有德的诸侯的。德行高尚而教化尊崇,五谷按时成熟丰收,那就就把乐赏赐给诸侯。所以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劳苦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小,人数少,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远;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安逸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大,人数多,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近。所以观看诸侯所展示的舞蹈,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听到诸侯死后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一生的行为了。


   《大章》,彰显尧的德治。《咸池》,表现黄帝之德遍施天下。《韶》,体现舜能继承尧志。《夏》,反映禹能光大尧,舜之德。殷,周之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文治武功的盛况。


    天地之间的道理,寒暑不应时令就会发生疾病,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发生饥荒。乐的教化犹如寒暑,不应时令就会伤害世风;礼的教化犹如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劳而无功。所以先王作乐,作为治世之法,运用得当就能使百姓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养猪酿酒,不是为了制造祸患,而诉讼官司日益频繁,就是因为饮酒放纵无度而造成的祸患。因此先王制定了饮酒礼。饮酒行一献之礼,宾,主之间须行种种拜礼,所以喝酒喝上一整天也不会醉倒,这是先王用来预防喝酒酿祸的方法。所以酒食是用来聚会同欢的,乐是用来体现德行,礼是用来防止淫逸的。因此先王遇死丧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哀伤之情;遇吉庆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喜乐之心。哀伤与喜乐的程度,最终都以合乎礼仪为终结。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它可以感人至深,它可以移风易俗,改变民情民俗,所以先王特别强调乐教。


      人生来就有血乴 ,有感知外物的天性,而哀乐喜怒的情思却不是恒常不变的,都是对外物有所感应必定产生活动,然后才产生哀乐喜怒之情。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立生,人们听了就会引起忧郁;宽舒,平和,调子曲折而徐缓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感到康乐;激烈,威猛,奋发,昂扬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刚毅;廉正,厚重,端庄,诚恳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肃然起敬;宽和,圆润,流畅,和顺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慈爱;邪僻,怪诞,痴速无度,放纵散漫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淫乱。


    因此,先王作乐是根据人天生的情思心性,审核音律度数,制定礼仪制度,融合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和谐,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行规律,使得阳气不流散,阴气不密闭,刚气不暴怒,柔气不畏惧。阴,阳,刚,柔四种气质在内部交合通畅,在外部抒发表现,都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侵夺。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等级,逐步增加学习乐的节奏,审察乐章文采,用以考量德行的深厚。规范音律高低合度,排列乐章前后顺次,用以模拟人事等级伦理的关系,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区别,都经由乐表现出来,所以说:“通过乐可以深刻地观察社会。”


    土地乏敝,草木就不生长;水中烦忧,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不能顺利长成;世道混乱,礼就会污秽而乐就会淫邪。所以,这种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却节奏紊乱,流连沉湎却忘记根本。声音宽缓而包含着淫邪,声音迫促而情欲急切,这种声音激发人们动乱逆反的情绪,泯灭人们平和善良的德性,所以君子鄙薄轻视它。


   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邪逆之气来应和;内心的邪逆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放荡淫乱的音乐就产生了。中正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和顺之气来应和;内心的和顺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和谐中正的音乐就产生了。唱与和彼此响应,乖违邪辟,曲直善恶各自回归本分,而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也一样是同类相互触动应答的。因此君子就要去除人性淫溺之情,恢复善性以和谐心志,比照善类用以成就自身的德行。奸邪之声,迷乱之色不在耳朵,眼睛驻留,淫乱之乐,邪恶之礼不与心志相接,怠惰,轻慢,邪戾之气不让身体沾染,让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心智以及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循着和顺中正之气而得到正常的发展。


   然后用声音来抒发,用琴瑟来演奏,用干戚来舞动,用羽旄来装饰,用箫管来伴奏。发扬最高之德的光辉,感应四时之气的和谐,彰显天地万物的道理。因此,这种音乐清清明明是天的征象,广袤宏大是地的征象,乐章终始交替是四季的征象,乐舞周旋往来是风雨的征象。五音构成音乐,像五色一样不衰乱;八种乐器和谐成律,像八风一样不侵夺;音乐的节奏变化,像一昼夜有一百刻一样有规律。音律的高低相辅相成,乐曲首末承转呼应。唱与和,清音与浊音,相互交错,彼此揉合。所以这种音乐一经推行,天下安宁。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乐在得到仁义之道,小人乐在满足欲望。用仁义之道来节制欲望,就能享受快乐而不迷乱;为了欲望而忘却仁义之道,就会迷乱而享受不到快乐。所以君子去除淫逸之情,恢复天赋善性,以和谐心志,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音乐推行了,人们就向着正道前行,这样就可以观察君子德行的高尚了。

   德,是人性的顶端;乐,是道德的花朵;金,石,丝,竹,是演奏乐的器具。诗篇,用以表达人的志向;歌咏,用以传达人们的心声;舞蹈,是用展现人们的仪容。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然后配以乐器演奏。所以乐的情意深刻而形象显明,气势旺盛而出神入化,和谐顺正的精神蕴积于心中,然后音乐的光彩才能展露出来,唯有乐是不可以作伪的。

   乐,是内心感动的反映;声,是乐的表现手法;文采节奏,是声的加工修饰。君子的本性受到感动,便以乐来表现,然后加工修饰文采节奏。所以,演出《大武》舞时要先击鼓以表示警戒,舞蹈开始时先举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行进的方向;第二段舞蹈开始时,也一样要先举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前往的方向,表现武王伐纣两次进兵,到舞蹈终结时,再整饬舞队表现武王凯旋。舞蹈动作迅疾而不紊乱,音乐意味深长而不隐晦。《大武》乐舞表现了武王实现灭商之志的欣喜,又不违背仁义之道,它充分地称扬仁义之道,不纵容个人的私欲。所以《大武》乐舞既表达了情感又确立了义理,乐舞终了,而它所倡导的德行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加乐于行善,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过错。所以说:“养育人们的办法中,乐是最重要的。"


     乐,是施予;礼,是报答。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礼是追念起始的先祖。乐是彰显德地,礼则是报答恩情,追念本始。


     所谓大辂,是天子的车。有九条飘带并画有龙的旗,是天子的旌旗。有青黑色边缘的龟甲,是天子的宝龟。再加上成群的牛羊,这些都是天子用来赠给诸侯的。


    乐,所表达的是不可改变的感情;礼,所表达的是不可变易的道理。乐的功用在于统一和同人心,礼的功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礼和乐的学说,包涵了人情。探究人们内心的本源,进而推知它的变化规律,这是乐的实质;显扬真诚,去除虚伪,这是礼的常规。礼和乐能顺依天地的情理,通达神明的恩德,上至天神下至地祇,成就万物大小不同之形体,统理引领父子,君臣的关系。


    所以圣人推行礼乐,天地之间的情理就会显明。天地之气交合,阴阳相互交感应和,抚育万物,然后草木茂盛,植物发芽生长,飞禽振翅高翔,走兽长出犄角,冬眠垫伏的虫苏醒,鸟类孵卵育雏,兽类怀孕生育,胎生的不会胎死腹中,卵生的不会卵破蛋裂,这一切都归功于乐的效用。


     所谓乐,并非是指敲击黄钟,大吕,弹拔琴瑟而歌,执盾举钺而舞,这些只不过是乐的细枝末节,所以就让孩子们去舞去跳吧。铺设筵席,陈设酒樽,食俎,摆放笾,豆,以及登堂下阶等礼节,这些只不过是礼的细枝末节,所以就让相关的人员去操办吧。乐师会声律诗句,所以就让他们面朝北演奏;宗伯,太祝懂得宗庙中的礼节,所以就让他们跟在尸后主持祭祀仪式;商祝懂得丧葬之礼,所以就让他们跟在主人身后主持丧礼仪式。因此德行有成就的人在上位,技艺有成就的人在下位;有德行的人排在前,懂技艺的人排在后。所以先王确定了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的尊卑次序,然后才为天下制礼作乐。


   魏文侯问子夏:”我身穿玄端礼服,头戴玄冕聆听古乐,就唯恐打瞌睡;但是听郑、卫的音乐,就不知疲倦。请问听古乐会让人那样是为什么呢?听新乐会让人那样又是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现在演奏古乐,其舞队同进同退,动作齐一,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琴,瑟,笙,簧等管弦乐器都等待拊,鼓的击奏调控,一击鼓就开始演奏,一击铙音乐就终了,用拊来调节收场之乐曲,用雅来控制快速的节奏。表演完毕,君子们就要在一起评议,道古论今,发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议论。这都是古乐能够引发的。现在演奏新乐,舞队进退动作参差不齐,曲调邪恶放浪,使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再加上俳优和侏儒,舞者就像猕猴,男女尊卑混杂,不分父子。歌舞完毕,无法让人互相讨论,也不能说古论今。这都是新乐所引发的。现在国君您问的是乐,而您喜好的则是音。乐与音虽然相近却是不同的。”


   文侯问:“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子夏答道:“古时天地和顺,四时得当,百姓有德而五谷丰登,疾病不发作也没有怪异之事,这就叫大得当。然后圣人兴起,制定了父子,君臣的纲常。纲常准确明了,天下就大定。天下大定,然后规正六律,调和五声,演奏琴瑟等乐器来歌《诗经》的《颂》,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称为乐。《诗经 大雅 皇矣》中说:“王季的德音天下应和,他的德行照临四方。德方照临四方,勤劳施惠于民,为民师长,教诲不倦,为民君上,赏罚分明。他治理大国,慈和为善,择善而从,令四方顺服。等到其子文王继位,他的德行完美,无可怨悔。不但得到上帝赐予的福祉,还将传给子孙后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国君您所喜好的,乃是让沉溺的音吧?”

   文侯又问:“请问溺音从何而来呢?”子夏答道:“郑国之音使男女相偷而心志淫邪;宋国之音使人耽于女色而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意志烦劳;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意志骄佚。这四国之阐,都滥于色情而对德行有害,所以祭祀时都不用这四国之音。《诗经》说:“肃穆雍和的乐曲奏鸣,祖先的神灵才会来听。”所谓“肃”,就是恭敬的意思;所谓“雍”,就是祥和的意思。既恭敬又祥和,什么事办不成?作为国君,对自己的好恶要谨慎就行了。国君喜好的,臣下就会去做;上级所做的,下级就会跟着做。《诗经》说:“诱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成鞉、鼓、椌、楬、壎这六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德音。然后再用钟、磬、竽、笙来伴奏,手执盾、斧、牛尾毛、野鸡羽来舞蹈,这样的乐才可以用于祭祀先王宗庙,才可以用于献酒、旅酬、食毕以酒漱口、回敬酒这些礼仪活动,才可以区分官位高低身份贵贱而各得其宜,才可以向后人展示尊卑长幼的次序。钟声铿锵,铿锵之声可以发号施令,有了号令就能令胆气充满、军士勇敢,胆气充满,军士勇敢就能建立武功。因此君子听到钟声,铿锵就会想到武臣。石声磬磬,磬磬之声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能从容赴死。因此君子听到石声磐磐,就会想到为守卫疆土而死去的将士。琴瑟之声哀怨,哀怨的声音使人清正廉直,清正廉直就会立志向。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立志守义之臣。竹制乐器之声揽聚了众音,众音会聚了民众。因此君子听到竽、笙、箫、管的声音,就会想到容纳安抚百姓之臣。鼓瞽之声喧腾、喧腾的声音使人振奋心动,振奋心动就会率领民众前进。因此君子听到鼓敼之声,就会想到能够统领军队的将帅之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听铿锵之声而已,是要从音乐中听出与心相契合的东西来的。”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说到乐时,孔子问他:“《武》乐开始之前长时间的击鼓警众,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出兵伐纣前担心得不到士众的支持。”孔子又问:“《武》舞音乐曲调慢长,绵延不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担心诸侯不能及时到来参战,失去战机。”孔子又问:“舞蹈一开始就猛厉迅疾地扬手踏脚,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这表示及时发起军事行动。”孔子又问:“跳《武》舞时舞者坐下,右膝跪地,右膝抬起,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舞者右膝跪地,左膝抬起,这并不是《武》舞的坐法。”孔子又问:“人说《武》舞音乐中流出有贪占商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道:“《舞》舞音乐是武王用于端正军风的,若有贪占商的意思,那不是《武》舞的音乐。”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舞的音乐,那该是什么音乐呢?”宾牟贾答道:“这是乐官传授时说错而失去了《武》舞音乐的本来面貌。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误,那就是武王心志迷乱了。”孔子说:“是的,我曾听苌弘所说,和你所讲的一样。”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关于《武》乐开始前长时间击鼓警众等问题,承您提问,听了我的回答。我想请问《武》乐每节舞者都长久站立等待,是为什么?”孔子说:“坐!我来告诉你。以乐而言,象征着成功之事。舞者手持盾牌,正立如山,这象征着武王威武正立等待着成功之事。舞者手持盾牌,正立如山,这象征着武王威武立正等待诸侯。舞者迅疾激烈地手舞足蹈,这象征着太公的志向。《武》乐结束时舞者全部跪下,这象征着周公、召公的天下大治。从《武》乐的每节来说,第一节象征武王北出山孟津大会诸侯,第二节象征武王灭商,第三节象征武王领兵南下,第四节象征收复南国疆土,第五节象征周公和召公分陕左右而治天下,第六节舞者回到最初的位置,象征诸侯尊崇武王为天子。表演时天子夹大舞队中振动铎铃,舞者手持戈矛四击䡛刺,这象征威震中国。既而舞队又分别前进,这象征着早点儿渡河伐射。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动,这表示武王在等待诸侯到来。况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牧野之事吗?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进入纣都,还没下车,就把黄帝的后代分封在蓟,把帝尧的后代分录封在祝,把帝舜的后代分封在陈;下车后,又把夏禹的后代分封在杞,把商汤的后代迁移到宋,修茸了王子比干的墓地,释放了牢中的箕子,让他去看望商容并且恢复商容的官位。对百姓施行宽松的政策,对官员成倍地增加奉禄。然后渡过黄河向西,把马放牧于华山的南面,表示不再用它们驾车;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用它们去服役;把兵车铠甲涂上牲血后收藏到府库,表示不再使用它们;把盾牌、戈倒放,用虎皮包扎起来,把带兵的将士封为诸侯,收藏起弓矢、兵器,称之为”建櫜“。这样,天下就知道武王不再打仗了。解散军队后,在郊外的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驺虞》,射箭是演礼,那种要贯穿革甲的强力射箭终止了。大家身穿礼服,头戴冠,腰插笏板,勇猛的武士也脱下了佩剑。天子在明堂祭祀先祖,人们就懂得了如何行孝道;定期朝见天子,诸侯就懂得了如何为臣下;天子亲自耕种藉田,诸侯就懂得了如何敬奉天地鬼神了。这五件事,就是在普天之下所施行的大教化。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尊敬兄长。像这样,周的教化就能通达四方,礼乐天下通行,所以,这表现武王功业教化的《武》舞音乐给排水很长的时间,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那么平易的、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上天,通达上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治理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能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容器。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是感动于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于人的外在的。所以礼要减省繁琐,做到简单易行;乐要丰满充盈,做到令人欢欣。礼虽减省但也要自我勉励,礼以自我勉励为善为美;乐虽丰满充盈但也要自我抑制,乐以自我抑制为善为美。礼,如果减省了却不自我勉励,就会销蚀消亡,乐,如果充盈了而不自我抑制,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要自我勉励而乐要自我抑制。礼做到自我勉励就会快乐,乐做到自我抑制就会安宁。礼的自我勉励,乐的自我抑制,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乐,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避免的。人快乐了,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来表现,通过动作来表达,这是人的自然之道。声音和动作,人的情性之道的变化表达尽在于此。所以人不能没有乐,而乐不能没有表现的形式。乐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加入引导,就不能不发生错乱。先王以乱为耻,所以制定了《雅》、《颂》之诗乐加以引导,使其乐声足以使人快乐而不淫逸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讨论义理而不会无话可说,使其声调或曲折、或平直,或繁复,或省约,或有棱有角,或丰满柔和,或节奏明快,足以感动人的善心,不让放荡之心与邪恶的念头玷污人。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所以乐在宗庙之中演奏,君臣上下一起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长幼老少一起听就无不和气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起听就无不和睦亲爱。因此,乐,要仔细地审定一个声再加以调和,配上各种乐器来装饰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意。所以用它来使父子、君臣协调和谐,使万民顺从亲附。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所以听《雅》、《颂》之声,思想意志就得以拓展广大。手执盾与斧,练习俯仰屈伸的姿态,容貌就变得庄重严肃。按照所站立的行列中的舞位和区域进退舞动,配合乐曲的节奏,行列就能规规正正,进退就能整整齐齐。所以乐是天地的教化,是统领与协和社会的纲纪,是人情不可或缺的。


     乐,是先王用来表达喜悦的。军队和斧钺,是先王用来表达愤怒的。所以先王的喜悦和愤怒都找到了相应的表达形式。先王如果喜悦,天下就和美;先王如果愤怒,暴乱之徒就畏惧。先王的治国之道,可以说礼乐隆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子贡拜见师乙并问他说:“我听说,唱歌每个人有各自适宜的歌。像我这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样的歌呢!”师乙说:“我只是一个卑贱的乐工,哪里配得上您垂问适宜唱什么样的歌呢!请让我讲讲我所听说过的,然后由您自己判断吧。宽厚而文静,温柔而正直的人,适宜唱《颂》;心志广大而安静,顺达而诚信的人,适宜唱《大雅》;恭敬俭仆而讲究礼仪的人,适宜唱《小雅》;正南而沉静,清廉而谦和的人,适宜唱《国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宜唱《商》;温良而善于决断的人,适宜唱《齐》。唱歌,就是直抒胸臆进而展示自己的品德,感动自己进而感觉到天地也受到感应,四时和谐轮替,星辰正常运行,万物抚育成长。《商》乐,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商人将它记录下来,所以叫做《商》;《齐》乐,是三代遗留下来的歌,齐人将其记录下来,所以叫做《齐》。通晓《商》乐的人,遇事能够决断;通晓《齐》乐的人,见利能够推让。遇事能够决断,这就是勇;见利能够推让,这就是义。又有勇又有义,如果不是歌曲还有什么能长久地保存这些呢?所以歌者唱歌时,歌声上仰如高腾入云,下降如坠落深渊,曲折如弯拐回转,静止如枯槁之树,声调平直时可合矩尺测量,歌声圜转时可合圆规测度,声音连绵不断仿佛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和说话一样,不过是拉长了声音的说话。因为高兴,所以想说话;说话不足以尺兴,就施长了声调来说;拖长了声调还不足以尽兴,就吁嗟咏叹了;吁嗟咏叹还不足以尽兴,就不知不觉地手也舞起来了,足也跳起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2 15: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9-12 16:01 编辑

第十三周   乐记读后感


  《乐记》开篇即“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感于物而动于心,心动外化出来就是声,声成方谓之音,在“声”与“音”之间,产生了“人猿相揖别”,随着音而手舞足蹈,这是一种大众的音乐,古代社会民众的生活,古代不是心理学的心理学,华夏民族不生产心理学这门专业,本身社会组织,社会功能,社会结构就是一个大的人心养育空间,天地之大,不需要心理学,本身的生活内容涵盖心理学的全部还要多的多。道德仁义礼一体也。人的声音有一定的规律(内部结构),人的动作有一定的规则(义理),礼乐遵道而行。



1、正道。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莫不出于道,生之蓄之成之。人道效于天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有天地,礼亦有天地。和人情,合伦理,有情有义,正人道,遵天道。

2、德音孔昭。
  德音之谓乐。德者内和而外顺,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煇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不承顺。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礼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德者发出的音,德音,致乐以治心,德音蓄养人心。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成有德之人,求人之志。


4、接物舍心。
   每个人的心就是一把乐器,拨动“心弦”所发出的声音。声是耳朵能辨别的听觉信息。音与言同源,言语里的心声,说出的话,话语中包含的心声。人心之感于物,音由所生。人心感应外界的事物,心弦拨动发出来的音,欲使振动发出声,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发出外界所能听到的信息。外物的刺激——感物——欲——形于声,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过程。不同的人接受相同的刺激,心的乐器不同,感物欲使发出的声不同。发的声音信息是物,是人的心奏出的音乐,是人心的情感向外的发散,这是一组根本末,根为欲,本为感(音),末为声。接物,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接物者内心的乐器奏出来的情感可不可以和合,和合情感则亲。还不能过度的没有界限的用乐过度,乐胜则流,过份投入随之而流走(投射认同或投射),还有另一半礼者为异,尊卑上下亲疏的区别(在位守投射)。我知道所接之物怎么了,欲之为何,正欲奇欲之别。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也知道怎么去做和合行仁义之事。人心之弦奏乐合物之音,鼓瑟吹笙,阳气不散,阴气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调气之和),乐者,乐也,和合亲而乐之,大家一起乐。礼乐之事,合情饰貌也。接物者心之所舍,神之为长,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而化之。本德宗道(仁)

5、节 义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物之感人无穷,而人无好恶之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说节就会想到竹,高耸入云,笔直挺立,节与节之间没有蝇营狗苟,中空外直。对于竹这种植物来说,它不会被外物所化,只是植根于地,天地之和气育之长之。它的种决定了它只是这样自然的一节一节的向上拔向上长,风霜雨雪也是这样挺直向上一节一节的拔,不需要节制,不需要礼乐教化,生而静,它连静也不知道,竹的道法自然。人生而静,天之性,四大之一,三才之一。然人心生慧亦生智。物欲横流的世道,人心弦一变,逐物志移,同气相投,向外而无内,无节无制,好恶无分,智如知在火上烧,无节制越烧越旺,烧出淫,烧出邪,反复其“道”,灭天理而穷人欲也。知声而不知音,禽兽是也,物至而化物成物,人变物,伪人也。戒与节,守戒,守节,双手持戈,警惕备战。物至而明物,知音而又知乐,声——音——乐。守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守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守节守戒,义也。遵义。

6、安礼     礼乐一体,一体两面。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乐由中出,礼自外出。礼者合敬,乐者合爱。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乐以应天,礼以配地。安人伦之序,乐调合人之常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12: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9-19 17:20 编辑

第十五周   杂记上二十  杂记下二十一


一、抄写
   杂记上二十



杂记下二十一









二、字词

輤jian:柩车的顶盖。輤者,载尸车饰之总名。若分而言之,则盖于上者为輤,属于輤而四垂者为裧,周于四旁者为裳帷,在輤之内而周于尸者为屋。“

輲chuan:车,无辐条,以圆木为四轮的载尸或载柩之车。

讣fu:讣告,即报丧。

外臣:无直接统属关系的臣子。

外交:外国的私交,朋友。

垩e:居丧时用砖垒成的小草屋,地点也在中门外东墙下,屋草不涂泥,只用白垩涂墙。按祀”垩室“是孝子在练祭以后的住处。垩,涂饰的白土。

揄绞yao  xiao:指画有雉形图案的青黄色缯带。是一种葬时车饰。诸侯的柩车池下缀有绘有雉鸡图案的缯带,大夫以下的柩车则不许有。揄,揄狄,即画雉鸡于绞。绞,青黄色的采。

功衰cui:斩衰,齐衰之丧在小祥之后所穿的丧服。

禭sui:向死者赠送衣服。

椈ju:柏木

杵chu:捣物的木棍。

枇bi:是从烹煮牲体的鼎镬中捞取牲肉的木勺。丧祭用桑枇,吉祭用棘枇。

率lu带:指死者生前外衣所系的大带,死后入殓毕用于袭尸,即将穿着多重衣服的尸体捆束起来。率,通繂,缉边。

赗 feng:赠送丧家助葬的车马。

辀zhou:车辕

綍fu:同绋,牵引棺柩车往墓穴的绳索。

拾jie:轮流,交替。

终夜燎liao:柩迁之夜须光明,故意夜燎也。燎,点燃火炬照明。

顈jiong:枲麻类的植物,相当于葛。卒哭之后,孝子就要将麻绖换为葛绖。如果当地不产葛,可以用顈来代替。

视濯:祭祀的前一日由主人察看祭器是否洗涤干净。视濯是祭祀的开端,已视濯就不能中途辍止。

瞿ju:惊惧的样子。

輠hua:回也,使车轮转动。以杖关毂,实际上是将杖当作车轴上别住轮毂的辖,使毂转动时不致脱出。是失礼的行为。

揜yan:同掩。

剡yan:削。言其痛之恻怛有浅深也。则认为斩比剡之痛更深。

堩geng:道路。

政zheng:通征。从政,谓出而从国家之政也。亦可通。

偯yi:指哭声长长,曲折逶迤。

辟pi:邪恶不正。

衅 xin:祭名。即于宗庙落成或宗庙器物制成时,杀牲取血以祭祀,或以牲血涂宗器,使宗庙或宗庙器物神圣化。

衈er:谓将刲割牲以衅,先灭耳旁毛荐之。即宰牲前取牲耳之毛祭祀门与夹室。

粢盛zi  cheng:供祭祀用的黍稷。

鬈quan首:中分头发梳两个髻,这是未许嫁的发型。

紃 xun:细丝带。缝在上下两侧的镶边接缝中,起装饰作用。




三、心得
1、居丧时不能因为饥饿荒废丧事,也不能因为饱食而忘记悲哀,不能伤害到身体。哀痛过度伤身生病,因为哀伤过度而致死亡,这是令父母无子。礼上有义,死板的守礼,而忘义是不妥的。
2、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张驰,文武之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9 14: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9-26 21:58 编辑

第十六周  丧大记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一、抄写 正音

   丧大记第二十二

   疾病,外内皆扫。君、大夫彻县[xuán](同悬),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衣,加新衣 ,体一人。男女改服。属[zhǔ]纩以俟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君、夫人卒于 路寝,大夫、世妇卒于適(同嫡)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士、士之妻皆死于寝。
  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gǔn],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 赪[chēng],世妇以襢[zhàn]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tuàn]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 [háo],卷[juǎn]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 车之左毂而复。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妇人复,不以袡[rán]。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唯哭先复 ,复而后行死事。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 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 面。
  大夫之丧,主人坐于东方,主妇坐于西方。其有命夫、命妇则坐,无则皆立。士之丧,主人、父、兄、 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qīn]而哭。
  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大夫之丧未小敛,为君命出;士之丧于大夫,不当敛则出。凡主人之 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阶。君拜寄公,国宾于位;大夫于君命,迎 于寝门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士于大夫亲吊,则与之哭,不逆于门外。夫人为寄公夫人出, 命妇为夫人之命出,士妻不当敛则为命妇出。
  小敛,主人即位于户内,主妇东面,乃敛。卒敛,主人冯(同凭)之踊,主妇亦如之。主人袒,说(通 脱)髦,括发以麻,妇人髽[zhuā],带麻于房中。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君拜寄公、国宾,大 夫、士拜卿大夫于位,于士旁三拜。大夫亦拜寄公夫人于堂上,大夫内子、士妻特拜命妇、汜(同泛) 拜众宾于堂上。主人即位,袭、带、绖、踊。母之丧,即位而免,乃奠。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 主人拾[jié]踊。
  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同悬)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县壶。士 代哭不以官。
  君堂上二烛,下二烛。大夫堂上一烛,下二烛。士堂上一烛,下一烛。宾出,彻帷。
  哭尸于堂上,主人在东方,由外来者在西方,诸妇南乡。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 门外见人,不哭。
  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其无男主,则女主拜男宾于阼阶下。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 。为后者不在,则有爵者辞,无爵者人为之拜。在竟内则俟之,在竟外则殡、葬可也。丧有无后,无无 主。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子、大夫寝门之外杖,寝门之内辑之;夫人 、世妇在其次则杖,即位则使人执之。子有王命则去杖,国君之命则辑杖,听卜、有事于尸则去杖。大 夫于君所则辑杖,于大夫所则杖。
  大夫之丧,三日之朝既殡,主人、主妇、室老皆杖。大夫有君命则去杖,大夫之命则辑杖。内子为夫人 之命去杖,为世妇之命授人杖。
  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于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于大夫、世妇之命如大 夫。
  子皆杖,不以即位。大夫、士哭殡则杖,哭柩则辑杖。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
  始死,迁尸于床,幠[hū]用敛衾,去死衣,小臣楔[xiē]齿用角柶,缀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
  管(通馆)人汲,不说(通脱)繘[yù]、屈之,尽阶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 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枓[zhǔ]。浴用絺[chī]巾,挋[zhèn]用浴衣,如他日。小臣爪足。浴余水弃 于坎。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衾而浴。
  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cuō]沐于堂上。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甸人为垼[yì]于西墙下,陶人出 重[chóng]鬲[lì]。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厞[fèi]薪,用爨[cuàn]之。管人授御者沐 ,乃沐。沐用瓦盘,挋[zhèn]用巾,如他日。小臣爪手翦须,濡濯弃于坎。
  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襢[tǎn](同袒)笫[zǐ],有枕。含 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纳财,朝一溢米,莫(同暮 )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大夫之丧, 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众士疏食水饮,妻妾疏食水饮。士亦如之。
  既葬,主人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妇人亦如之。君、大夫、士一也。练而食菜果,祥而食肉。食粥于盛 [chéng],不盥,食于篹[suǎn]者盥。食菜以醯[xī]、酱。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期之丧,三不食,食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饮酒。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父在, 为母为妻。
  九月之丧,食饮犹期之丧也。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五月、三月之丧,壹不食,再不食可也。比葬, 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
  叔母、世母、故主、宗子,食肉饮酒。
  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有疾,食肉饮酒可也。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麻在身。
  既葬,若君食之则食之,大夫、父之友食之则食之矣,不辟[bì]粱肉,若有酒醴则辞。
  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君以簟[diàn]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小敛,布绞[xiáo],缩者一,横者 三。君锦衾[qīn],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十有九称[chèn],君陈衣于序东,大夫、士陈衣于房中 ,皆西领,北上,绞、紟[jìn]不在列。
  大敛,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 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绞、紟如朝服,绞一幅为 三,不辟[bò](通擘)。紟五幅、无紞[dǎn]。
  小敛之衣,祭服不倒。
  君无襚,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 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褶[dié]衾,大夫、士犹小敛也。
  袍必有表,不襌[dān],衣必有裳,谓之一称。凡陈衣者实之箧[qiè],取衣者亦以箧,升降者自西阶。 凡陈衣不诎[qū] ,非列采不入,絺[chī]、绤[xì]、纻[zhù]不入。
  凡敛者袒,迁尸者袭。
  君之丧,大(同太)胥是敛,众胥佐之。大夫之丧,大胥侍之,众胥是敛。士之丧,胥为侍,士是敛。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xiáo]不纽。
  敛者既敛必哭,士与其执事则敛。敛焉则为之壹不食。凡敛者六人。
  君锦冒,黼[fǔ]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士缁冒,赪[chēng]杀,缀旁三。凡冒,质长与 手齐,杀三尺。自小敛以往用夷衾,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也。
  君将大敛,子弁绖,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父兄堂下北面;夫人、命妇 尸西,东面;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xiáo]、紟[jìn]、衾、衣,士盥于盘上,士举迁尸于 敛上。卒敛,宰告,子冯之踊,夫人东面亦如之。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 升堂。君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主人房外南面;主妇尸西,东面。迁尸 。卒敛,宰告,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抚之,主人拜稽颡,君降,升主人冯之,命主妇冯之。
  士之丧,将大敛,君不在,其余礼犹大夫也。
  铺绞[xiáo]、紟[jìn]踊,铺衾踊,铺衣踊,迁尸踊。敛衣踊,敛衾踊,敛绞、紟踊。
  君抚大夫,抚内命妇。大夫抚室老,抚侄、娣。君、大夫冯父、母、妻、长子,不冯庶子。士冯父、母 、妻、长子、庶子。庶子有子,则父母不冯其尸。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于臣抚之,父母 于子执之。子于父母冯之,妇于舅姑奉(通捧)之,舅姑于妇抚之。妻于夫拘之,夫于妻、于昆弟执之 。冯尸不当君所。凡冯尸,兴必踊。
  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shān]枕凷(同块),非丧事不言。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同袒 )之。既葬,柱楣,涂庐,不于显者。君、大夫、士皆宫之。
  凡非适子者,自未葬,以于隐者为庐。
  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
  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绖、带,金革之事 无辟[bì]也。
  既练,居垩室,不与人居。君谋国政,大夫、士谋家事。既祥,黝垩。祥而外无哭者,禫[dàn]而内无哭 者,乐[yuè]作矣故也。禫而从御,吉祭而复寝。
  期,居庐,终丧不御于内者,父在为母、为妻。齐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于内。
  妇人不居庐,不寝苫[shān]。丧父母,既练而归;期、九月者,既葬而归。
  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
  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月、忌日则归哭于宗室;诸父、兄弟之丧,既卒哭而归。
  父不次于子,兄不次于弟。
  君于大夫、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则小敛焉。于外命妇,既加盖而君至,于士,既殡而往,为之赐, 大敛焉。夫人于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小敛焉。于诸妻,为之赐,大敛焉。于大夫、外命妇,既殡而 往。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 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祝先升自阼阶,负墉南面。君即位于阼。小臣二人执戈立于前,二人立于后。 摈者进,主人拜稽颡。君称言,视祝而踊,主人踊。大夫则奠可也,士则出俟于门外,命之反奠乃反奠 。卒奠,主人先俟于门外。君退,主人送于门外,拜稽颡。
  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在殡,三往焉。士疾,壹问之;在殡,壹往焉。
  君吊则复殡服。
  夫人吊于大夫、士,主人出迎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夫人入,升堂即位。主妇降自西阶,拜稽颡 于下。夫人视世子而踊。奠如君至之礼。夫人退,主妇送于门内,拜稽颡,主人送于大门之外,不拜。
  大夫君,不迎于门外,入即位于堂下。主人北面,众主人南面,妇人即位于房中。若有君命,命夫、命 妇之命,四邻宾客,其君后主人而拜。
  君吊,见尸柩而后踊。
  大夫、士若君不戒而往,不具殷奠,君退必奠。
  君大棺八寸,属[zhǔ]六寸,椑[bì]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士棺六 寸。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鐟[zān]。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
  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
  君、大夫鬊[shùn]、爪实于绿中,土埋之。
  君殡用輴[chūn],欑[cuán]至于上,毕涂屋。大夫殡以帱[dào],欑置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殡见(同 现)衽,涂上。帷之。
  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
  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fǔ]荒,火三列,黼三列。素锦褚,加伪荒。纁纽六,齐五采,五贝。 黼翣二,黻[fú]翣二,画翣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纁戴六,纁披[bì]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 。画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zhǔ]。纁纽二,玄纽二,齐三采,三贝。黻翣二,画翣二,皆戴绥。 鱼跃拂池。大夫戴前纁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yáo]绞[xiáo]。纁纽二,缁纽二,齐 三采,一贝。画翣二,皆戴绥。士戴前纁后缁,二披,用纁。
  君葬用輴[chūn],四綍[fú](同绋),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通旄 )。士葬用国车,二綍,无碑,比出宫,御棺用功布。
  凡封,用綍去碑负引。封以衡,大夫、士以咸[jiān](通缄)。君,命毋哗,以鼓封;大夫,命毋哭; 士,哭者相止也。
  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君容柷[zhù],大夫容壶,士容甒[wǔ]。君里椁、虞筐,大 夫不里椁,士不虞筐。


祭法第二十三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kù],祖颛顼[zhuān xū]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gǔn],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xiè]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jì],祖文王而宗武王。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yì]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xīng]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yú]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同现)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tiāo]、坛、墠[shàn]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去祖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適[dí]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háng],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王下祭殇五:適子、適孙、適曾孙、適玄孙、適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zāi](同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gǔn]障洪水而殛[jí]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二、字词

北牖you:室北无牖,作墉为是。墉,墙。

亵xie衣:与新衣对言,指已穿脏,穿旧之衣。

路寝:正寝。正寝既是处理政事的地方,也是生病时的住所。诸侯的正寝叫“路寝”,大夫的正寝叫“適寝”,士的正寝叫“適室”。

玄赪cheng:玄衣赤裳。赪,赤色。

三号hao:三次大声呼号死者的名。

徒跣xian:光着脚。

扱衽cha ren:上衣前襟插入腰带中。

捬fu:抚,抚摸。

髽zhua:露出发髻。

氾拜:又叫旅拜。不管人数多少,只行拜一次。氾同泛。

拾jie:轮流,交替。

室老:大夫的家臣。

楔xie齿用角柶si:这是在为死者饭含时,恐死者口闭,而用角栖撑住死者的牙齿。栖,以角为之,长六寸,类似勺子。

繘yu:井上汲水的绳索。

絺xi:细葛布。

挋zhen:擦拭。

差cuo沐:即用淘米水为死者洗头。差,淅也,淅饭米,取其潘以为沐也。

垼yi:用土块垒成的炉灶。

重鬲chong li:悬挂于木架上的瓦鬲。鬲,口圆似鼎,三足中空。瓦鬲悬于重木,故称重鬲。

厞fei:隐蔽之处。

濡nuan濯:洗头后剩下的水。

笫zi:竹度。袒露竹席,也就是不在席上再铺垫他物,以便寒气上透。

篹suan:类似笾的食器。古人吃饭用手抓,故须洗手。

簟dian席:细苇度也。三者下皆有莞。簟席是细竹席,君,大夫,士进行小殓,大殓时,竹席下都垫有莞席。

布绞xiao:舒衾于此绞上,衣布于衾上,然后举尸于衣上,屈衣裹,又屈衾裹之,然后以绞束之。绞,捆束小殓衣被的布带。宽一幅,根据需要定长短。布的两端均撕成三条,以便打结。

紟jin:单被。

紞dan:缝在被端的边缘的装饰丝带,用以识别前后。无紞,是表示和生前不同。

褶die:不填充丝绵的夹衣。国君大殓用衣多,故不絮丝绵。

禅dan:单,单层。

箧qie:小箱子。

诎qu:卷曲。指陈放的衣服应舒展而不得卷曲。

纻zhu:与絺,绤均为暑天穿的麻织品。

冯ping:同凭,即手抱尸体而伏在尸体的心胸处痛哭。

寝苫shan:睡在草垫上。

凷kuai:同块,土块。

禫dan:祭名。在大祥后的一个月举行。自初丧至禫祭,共二十七月。

鐟zan:钉子。

鬊shun:乱发。

輴chun:天子和诸侯的载柩车。停殡时棺柩要放在枢车上,迁柩朝祖庙时也用此车,但出葬时则另换他车。

櫕cuan:将木材堆积在棺的四周,用泥巴涂抹,使其严密没有空隙。櫕,聚。

帱dao:覆盖。

綍fu:同绋,牵引柩车去往墓穴的绳索。

咸jian:通缄,束棺的革带。

喾ku:传说的上古五帝之一。

颛顼zhuan xu:五帝之一

鲧gun:颛顼的玄孙,夏禹的父亲。曾治水挫败而被尧流放。

冥:契的六世孙,汤的八世祖,担任水官。

契xie:帝喾之子,商的祖先。曾为尧的司徒,助禹治水有功而被封在商。

祧tiao:远祖庙

菑zai:同灾


三、翻译


上古时祭祀的方法是:有虞氏以禘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帝喾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祀尧。夏后氏也以禘祭祭祀黄帝,在南郊祭天时以鲧配祭,以祖祭祭祀颛顼而以宗祭祭祀禹。殷人以禘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冥配祭,以祖祭祭祀契而以宗祭祭祀汤。周人以禘祭祭祀帝喾,在南郊祭天时以后稷配祭,以祖祭祭祀文王而以宗祭祭祀武王。


    在泰坛上堆积木柴焚烧玉帛、牺牲,使气味上达天神,这是祭天。在泰折坛上掘坑掩埋缯帛、牺牲,以下通地祇,这是祭地。两种祭祀都用赤色的小牛。在泰昭上掘坑掩埋羊、豕,这是祭四时。在坎穴、祭坛上进行禳除灾患和祈福的仪式,这是祭寒暑。王宫坛,是祭日神;夜明坛,是祭月神。幽宗坛,是祭星辰之神;雩宗坛,是祭水旱之神;在四方各设一坎一坛,是祭四方之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够生成云气,呼风唤雨,出现怪物的,都是神。统治天下的人,得祭祀天地之间的各种神祇。诸侯只能在其领地祭祀那些神祇,如果失去分卦的领地就不能再祭祀那些神祇了。


   生于天地之间的都叫作“命”,万物死亡都叫作“折”,人死了叫作“鬼”,这些名称是五代以来不曾改变的。七代以来所更动确立的,只有禘祭、郊祭、宗祭、祖祭四种祭祀的对象,其实的都相沿没有改变。


   天下有天子统治,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又为卿大夫及有功之臣建置都邑,设立庙、祧、坛、墠四种祭祀制度,依地位尊卑确定所祭先祖的亲疏关系以及庙数与祭祀的多少。所以天子设有七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四是显考庙,五是祖考庙,这五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是远祖庙,远祖庙就是祧庙,祧庙有二,按四时祭祀即可。祧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楼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诸侯设有五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这三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显考庙、祖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祖考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必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大夫设有三庙、二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祖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祖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上士设有二庙、一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中士、下士设有一庙:考庙。王考没有庙,可在考庙祭祀他。王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庙,死后称为鬼。


   天子为百官众民立社,称为”大社“;天子也为自己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为”国社“;诸侯也为自己立社,称为”侯社“。大夫以下包括士、庶人,聚居满百家就可以立社,称为”置社“。


   天子为百官众民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泰厉,六是户神,七是灶神;天子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诸侯为国民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公厉神;诸侯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大夫设立祭祀两种神的典礼:一是族厉神,二是门神,三是行神。上士设立祭祀两种神的典礼:一是门神,二是行神。庶士、庶人设立祭祀一种神的典礼:或是祭户神,或是祭灶神。


   天子下祭其五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有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其三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下祭其两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上士与庶人,只祭到其夭亡的嫡子而已。


   圣王的祭祀制度规定,能实行法制于人们的就祭祀他,因勤劳国事而死的就祭祀他,因建立功劳平定国家的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灾害的就祭祀他,能抗御特大祸患的就祭祀他。所以厉山氏统治天下时,他的儿子名农,能播种百谷。到夏朝衰微时,周族的弃继承了农,因此就把弃与农作为谷物之神,稷神来祭祀。共工氏称霸九州时,他的儿子名后土,能平治九州,因此就把后土作为土地之神,社神来祭祀。帝喾能观测天空星辰运行次序而公布于天下,尧能赏赐公平、依法行刑,并最终禅让于舜,舜因勤于众人之事而死于苍梧之野,鲧围堵洪水不成,遭到流放而死,禹能修正父亲鲧的办法而治服洪水,黄帝为百物确定了名称并教给人们,与人们共享天下财利,颛顼能修订黄帝之法,契担任司徒之官而成功地对人们施行教化,冥担任水官勤劳而死,汤用宽容之道治理人们而除去夏桀的暴政,文王以文韬治国,武王以武功为人们剪除商纣为虐为灾。以上这些都是对人们有功劳的人,所以要祭祀他们。至于日、月、星辰,是人们所瞻仰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们获取财用的地方,这些与上述祭祀类别不同,所以不包括在此类祭祀中。





四、心得
1、人将死后与死后的善待。洗浴,洗头,换新衣,庄重的丧祭过程规定,对将死,已死之人的尊和亲,对活着的人的人伦现场教育。
2、国家祭祀对国家人民有功劳的人,家族的每个祖先都是对家族有功劳的人,祭祀是理所应当的。家族魂才不致于散,国魂才不致于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15: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0-3 23:20 编辑

第十七周  祭义第二十四


一、抄写








二、字词

怵惕chu ti:警惕戒惧。

僾ai然:隐隐约约的样子。仿佛也。

周还xuan:旋转。

滊qi然:叹息貌。僾然者,爱也。肃然者,敬也。滊然者,哀也。

悫que:诚挚朴实。

济ji济漆漆qie:威仪端庄整齐貌。

属zu属乎:专一的样子。

悌: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同胞男子中排行较小的。悌,篆文心,敬意弟,排行小的同胞男子),表示弟弟对兄长的敬意。造字本义:动词,弟弟敬爱兄长。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膟膋lu liao:指肠间的脂肪。

爓xun:即在热汤中煮至半熟的肉的肉行祭。

闇an:昏时也。日欲出之初,是也,则闇在日出前,不在日入后可知,指凌晨天明将出之时。

纮hong:帽带。

齐zi盛cheng:粢盛,祭祀用的黍稷。

牷quan:完也,谓诸侯牲也。

仞ren:有三尺:即十尺,也就是一丈。仞,计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大昕xin: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

烖zai:通灾。

亨peng:同烹。

溥 fu:通敷,传布,流布。

廖chou:痊愈。

顷kui步:半步,顷,通“跬”。古人迈步行走,迈出一脚为跬,再交替迈出一脚为一步,所以跬为半步。

甸tian 徒:田猎时负责驱兽的徒役。甸,通“田”、“畋”,打猎。

陶陶yao遂遂:陶陶,思之结于中也。遂遂,思之达于外也。指想过去想过来,神情恍惚,意犹未尽的样子。




三、翻译


   祭祀的次数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感到厌烦,感到厌烦就是对神的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要太少,太少了就令人怠惰,怠惰就会忘记神灵。所以君子配合天的运行规律举行祭祀,春天举行的礿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霜露降落,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产生凄怆酸楚之心,这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想到了死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产生警惕戒惧之心,好像马上要见到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亲人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亲人离去,所以礿祭能奏乐而尝祭不能奏乐。


   祭祀前三日,在内宅举行致斋;祭祀前十天,在外舍举行连续七天的散斋。举行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思念死者生前的谈笑,思念死者生前的志愿,思念死者生前的喜乐,思念死者生前的爱好。致斋三天,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为此举行斋戒的亲人。


   到了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就仿佛看到了去世的亲人在神位上;祭祀结束转身出门,肃然起敬地听到了亲人的动静;出门倾听,又哀愁地听到了亲人的叹息之声。所以先王对先祖的孝是,先祖的容貌总在眼前不会忘记,先祖的声音总在耳边不会断绝,先祖的志意爱好总在心中不会忘记。先王对先祖有着至上的热爱,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永远在心间存在。先王对先祖有着至上的热爱,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永远在心间存在;先王对先祖有着至诚的忠心,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总在面前显现。先祖的容貌形象永在心间存在、总在面前显现,又怎么会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在父母健在时要恭敬的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地祭享,总想着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终生的丧事,这是指父母的忌日。忌日这一天不做别的事情,并不是说这一天不吉利,而是说这一天的君子的心思都在惦记着悼念父母,而不敢再分心去做自己的私事。


   只有圣人才能真诚地祭飨上帝,只有孝子才能真诚地祭飨双亲。飨,是向的意思。诚心向往,才能使神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面前不会有不和悦的容色。举行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国君夫人摆设盎齐之酒;国君亲自向尸献酒,夫人进献上盛放于豆的肉酱。卿大夫们协助国君行礼,卿大夫之妻协助夫人行礼。祭祀时,整整齐齐多么诚恳恭敬啊!和和悦悦多么忠心耿耿啊!勤勤勉勉多么期待神灵来享用祭品啊!


   文王在祭祀时,事奉死去的父母的神灵就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思念死去的亲人好像也不想再活下去了,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哀伤,说到父母的名讳就像见到了死去的双亲,祭祀时表现出忠心耿耿。像面对双亲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像世人见到美色时的渴求欲望,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文王了吧。《诗经 小雅 小宛》说:“天已发亮还睡不着,这是因为怀念死去的双亲。”说的就是文王啊。祭祀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睡不着,准备祭飨迎接双亲的神灵,又因此而更加思念他们。祭祀的日子里,快乐和哀伤参半:想到双亲的神灵来接受祭飨,心中必定很快乐;想到双亲的神灵祭飨后又要离开,心中必定很哀伤。


  孔子在秋天举行尝祭,捧着祭品进献,他亲自执事,举止质实,行走往来步履急促。祭毕,子贡问道:“老师曾说过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今天看老师您的祭祀,神态也不端庄,容貌也不威仪,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讲究威仪,讲的是容貌,那说明是关系疏远。神态端庄,也讲的是容貌,是自我的修饰整饬。如果容貌威仪造成关系疏远,如果自我修饰整饬影响到与神明的交接,那么为什么还要讲究神态端庄、容貌威仪呢?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祀,举行馈食之礼,乐舞合成演出,为尸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助祭者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他们看见了,听见了神明,有和神明的交互感应吗?我是说过关于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的话,但是岂可执此一端,一概而论?孝子与宾客,应当各有各自的神态容貌。”


   孝子将举行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到祭祀时,应具备的物品不可不齐备,要心无旁鹜、专心致志地去置办。宫室修整完毕,墙屋布置妥当,各种物品都已齐备,孝子夫妇就要进行斋戒,要洗头洗澡,换上庄重的祭祀礼服,手捧祭品向神明进献。进献时神情多么恭敬,多么专注!手拿祭品谨慎小心,仿佛像是拿不动似的,又像是怕失手掉落的样子,这是孝敬之心至高无上的表现吧!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到齐了各司其职,捧着祭品向神灵进献。于是,通过祝官禀告鬼神,将孝子的心意晓谕鬼神,孝子便仿佛看见了神明,听见了神明,与神明交相感应了,热切地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孝子的心愿。


   孝子的祭祀,尽其忠诚之心而表现出忠诚,尽其诚信之心而表现出诚信,尽其恭敬之心而表现出恭敬,尽循礼仪而没有过失。祭祀之时进退必定恭恭敬敬,就像听到亲人的命令,就像按照亲人的指使。孝子对祭祀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他的表现知道的: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身躯,他前行时恭敬地神态愉悦,他进献祭品时恭敬地期待神明的品尝。他后退站立时,仿佛即将接受神明的命令,祭祀完毕撤下祭品而退出时,他庄敬庄穆的神色始终挂在脸上,这就是孝子祭祀时的表现。如果站立时不弯曲身躯,就显得固陋无礼;如果前行时神态不愉悦,就显得疏远神明;如果进献祭品时没有期待神明的品尝,就显得不爱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命令,就显得倨傲怠慢;撤下祭品退出时没有庄敬肃穆的神色,就显得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有愉悦的脸色;脸上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子祭祀时手捧祭品就像捧着美玉一样谨慎,又像端着盛满水的器皿一样小心,就恭敬专一的样子,好像拿着重得拿不动的东西的样子,又好像是生怕失手掉落的样子。严肃威重,俨正恭敬,并不是孝子用来事奉双亲的态度,孝子事奉双亲不需用成人这道而应该有孺子之心。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项:尊重有德之人,尊重高贵之人,尊重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这五项,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为什么要尊重有德之人呢?是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尊重高贵之人,是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兄长;慈爱孩童,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是因为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父亲;能做到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是因为即使是诸侯也一定有兄弟。对于先王的教导,如果能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孔子说:“国君倡导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和睦敦厚;国君倡导尊敬,要从敬自己的兄长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顺应服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以尊敬父母为贵;教导人们尊敬兄长,人们就会顺从命令为贵。孝敬地事奉双亲,顺从地听从命令,能将这两条实施于天下,就没有行不通的事了。”


  天子举行南郊祭天典礼,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这是对天恭敬至极的表现。举行宗庙之祭的当天,国君亲自牵着上等的牺牲,嗣子与国君相对牵着次一等的牺牲,卿大夫按次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后,把牺牲拴系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割取牛毛进献给神灵,以牛耳之毛为尊,然后宰杀牺牲,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肠间的脂肪进献给神灵,才退下。接着用在热汤中煮得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然后退下,这就是对神灵恭敬至极的表现了。


   南郊祭天,祭典隆重为大大地报答上天众神,而以祭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在凌晨天明日将出之时祭天,殷人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祭天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在高坛,祭月在凹坑,这是为了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确定上与下。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方,这是为了区别外和内,以此端正方位。因为日出于东方,月生于西方,黑夜与白天长长短短,日月始终循环往来、周而复始,而使天下万物和谐共生。


   天下的礼,是让人们返归初始,报答上天;是让人们敬事鬼神,报答祖先;是让人们和谐,财用丰足;是让人们去恶讨暴,懂得道义;是让人们谦恭不争,平和礼让。人们返归初始,就培厚了人性根基;人们敬事鬼神,就使人尊敬长上;人们财用丰足,就为人们树立了纲纪;人们懂得道义,就上、下理顺关系而无悖逆;人们谦恭平和,就让人们去除了纷争。把这五项合起来,用以作为治理天下的礼,虽然还有怪异邪恶的现象,然而不能加以整治的情况,那也极其微少了。


   宰我说:“我听说过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气,是人体中神充盈旺盛的表现;魄,是人体中鬼充盈旺盛的表现。人死后合祭鬼与神,是圣王礼仪教化的顶峰。


  “所有生物必定都会死去,死后必定归于泥土中,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于地下,被野土掩埋。而精气则发扬于上,闪烁着神灵光明,散发着升腾的香气,使人感到凄楚悲怆,这就是百物的精气,是神的显现。圣人为它制定了名称,明确地命名为鬼、神,用以作为民众尊崇的标志,让百姓都畏惧,让众人都服从。圣人认为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庙,以区别民众与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们缅怀先祖,追念本初,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初始。
   “民众对尊长的服从就自此发端,因此能够很好地听从而且迅速地接受。圣人既已确认了气与魄,并设立鬼、神两个名称,就相应地设立两种服祭的礼仪:一是朝事之礼,即在祭日的早晨进献血腥,将肠间脂肪放在香蒿上焚烧,油脂和蒿的香气一道上腾,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即报答神,以此教导民众追怀始祖,报答本初。二是馈熟进献黍稷之礼,献上牺牲的肝、肺、头、心,加上两醴酒,另加郁鬯香酒,这昌来报答魄,即报答鬼,祭祀时并赐食民众,饮食燕饮,以此教导民众互亲互爱,上有恩赐于下,下乃感恩于上,上下情感交融,这就是礼仪的极致。


   ”君子们返怀远祖,追念本始,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对先祖致以敬意,抒发感情,竭尽全力从事祭祀之事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所以从前天子藉田千亩,春天里戴上系有红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诸侯藉田百亩,春天里载上系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藉田的收获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用于祭祀的醴酒、酢醋、黍稷等祭品,也从藉田的收获中制作,这是向鬼神致敬的最高表现。


    “古时的天子、诸侯一定设有专门饲养牲畜的官员,每年要祭祀时,天子和诸侯斋戒沐浴后亲自前往观察,祭祀所用的纯色的牺牲和身体完好的牺牲,一定要在这里挑选,这是向鬼神表达最高的敬意。祭祀前三个月,国君派人把准备用于祭祀的牛牵来,亲自察看,选择毛色和身体,然后加以占卜,如果是吉兆,就交由官家圈养起来。圈养期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国君要穿上皮弁礼服,亲自巡视察看此牛。这样的尽心尽力,这是对鬼神的孝心的最高表现。


    ”古时候天子、诸侯都有公家的桑园和蚕室,在临近河边的地方建造。建的蚕室高一丈,围墙上插着荆棘,门扇在外向内开。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国君身穿皮弁礼服,通过占卜挑选后宫中得吉兆的夫人和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去养蚕。夫人和世妇捧着蚕种到河里浸泡一下,再到公家的桑园里采制桑叶,让风吹干桑叶用来喂蚕。等到三月末四月初,世妇们结束养蚕之事,于是捧着蚕茧请国君验看,然后将蚕茧献给夫人。夫人说:“这是给国君做祭服用的吧?”然后头戴发饰,身穿祎衣接收下来,并用少牢之礼慰劳献茧的世妇。古代献茧之礼,大概都是这样的吧。等到吉日,国君夫人就开始缫丝,将蚕茧放入盆中,用手将蚕茧浸泡在盆中反复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然后把蚕茧分给占卜选出的有吉兆的后宫夫人和世妇,让她们缫丝,缫丝完毕后把丝染成红色、绿色、黑色、黄色,制成带有斧形的或是两个弓字相背图案的祭服。祭服做成后,国君穿上它去祭祀先王、先公,这是向先王、先公致敬的最高表现。“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修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于天,通达于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修治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乐,是感动、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影响人的外貌的。所以礼承担退减的功能,乐承担增盈的功能。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令人自勉精进,通过自勉精进表现善与美;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令人返归本性,通过归返本性表现善与美。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不自勉精进就会销蚀志意;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不返归本性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讲求往来报答而乐讲求返回本真。礼能做到往来报答就令人喜乐,乐能做到返回本真令人心安理得。礼的往来报答,乐的返回本真,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受辱,最下等是只能养活父母。”公明仪问曾子说:“老师您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吧?”曾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君子所说的孝,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并让父母知晓事物的道理。曾参我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怎么能称得上孝了呢?”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用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去行事,怎么敢不敬慎呢?日常生活举止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君主不忠心,是不孝;身居官位不恭谨,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是不孝;临阵作战不勇敢,是不孝。这五件事做不到的话,灾祸就会延及父母,怎么敢不敬慎呢?烹熟食物,馨香芬芳,自己尝试过,然后才进献给父母享用,这并不是孝,只是奉养而已。君子所谓的孝,是做到让全国人都羡慕地称赞说:‘真幸运呀,有这样的儿子!’这才是孝。教化众人的根本是孝,孝行最基本的就是奉养父母。奉养还是可能做得到的,一直保持敬慎之心去奉养就难了;以敬慎之心去奉养父母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就难了;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父母在世一直如此就难了。父母去世后,自身谨慎行事,不让坏名声玷污了父母,这才称得上是终身行孝。所谓仁,就是以孝行仁;所谓礼,就是以礼践履孝行;所谓义,就是行孝合宜,外施义行;所谓信,就是诚信行孝;所谓强,就是以行孝道为强盛。喜乐由于顺从孝道而生,刑罚由于违反孝道而成。”

   曾子说:“孝,树立它而充塞于天地之间,传播它而横溢于四海之内,施行于后世而没有一朝一夕片刻的停止,推行至东海而成为准则,推行到西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南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北海而成为准则。《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砍伐,禽兽要在适当的时节猎杀。孔子说:‘砍断一株树,猎杀一头兽,若不在适当的时节,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不匮乏。想着父母的慈爱,努力耕作而忘记劳苦,可称为用体力的孝了;能尊重仁德、安行道义,可称为用功劳的孝了;在天下广施德政,国家繁荣而物品齐备,父母去世后天下都来助祭,可称为不匮乏的孝了。父母疼爱自己,就喜乐而不敢忘怀;父母厌恶自己,就戒惧而没有怨恨。父母有过错,委婉劝谏而不违逆;父母去世后,一定要用从仁者那里获得的粟米来祭祀父母。这就是所谓依礼行孝,善始善终。”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没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他的学生问:“老师您的脚伤已经痊愈,几个月养伤不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什么?”乐正子春说:“你问得真好呀!你问得真好呀!我听我的老师曾子说,我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养的,没有比人更大、更高贵的了。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儿子的身体,做儿子的死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父母,这才可称得上孝。不亏损自己的形体,不使自己蒙受恶名,这才可称为完完整整归还父母。所以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现在我忘记了孝的道理,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由于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时要走大道而抄小路,过河时要乘坐舟船而不敢游水,这都是因为不敢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去冒险行事。由于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坏话不出于自己的口中,怨恨的话也就不会反过来报复自己。不使自身受辱,是不让父母蒙羞,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从前,有虞氏崇尚有德行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夏代崇尚有爵位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殷代崇尚富贵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周代重视亲属关系而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天下的盛世,他们都没有忽视年长之人。年长之人受到天下人的尊重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仅次于侍奉双亲。所以朝廷上如果爵位相同,那么按年齿排序,年长者居于上位。七十岁的长者,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八十岁的长者,行过朝见礼后就可以直接退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家里求教,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朝廷了。行路时,不能和年长者并肩而行,长者是兄辈,就微微斜错在他身后走,是父辈,就跟随在他身后走,在路上遇到老者,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避让。头发斑白的老人总有人扶持帮助,不会自己负重行走在路上,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道路了。居住在乡里也重视长幼之序、年齿尊卑,老而贫穷的人不会被遗弃,不会以强凌弱,不会以众欺寡,这样,敬重兄长的的悌道就通达于乡里了。按照古代规定,到了五十岁就不在田猎时担任驱逐野兽的工作了,而分配猎物时要给年长者多分一些,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田猎之中了。在军旅队伍中,如果爵级相同那么年长者就居上位,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军旅之中了。尊老敬长的孝悌之道,发端于朝廷,通行于道路,延伸至乡里,推行于田猎,整修于军旅,民众宁可为孝悌道义而死也不敢违背它。

   周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是为了教导诸侯行孝道、尊祖敬父。在太学里宴请供养三老、五更,是为了教导诸侯行悌道、敬重兄长。在西学里祭祀先代贤人,是为了教导诸侯尊重有德之人。天子亲耕藉田,是为了教导诸侯奉养神灵先祖。诸侯朝觐天子行礼,是为了教导诸侯为臣之道。以上五项,是天下最重大的政教。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行悌道、尊敬兄长。所以乡里按年齿排序、尊重老人,贫穷的老人也不被遗弃,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这都是由太学教育出来的。

  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太子也要和同学们一道按年龄大小排尊卑顺序

  天子巡守各国,各国诸侯要在国境上恭候,天子到诸侯国中要先去见百岁的老人。

  八十、九十岁的老人向东走,往西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如果老人向西走,往东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老人如果想要说政事,国君就要到老人家里去听取。

  一命之官在乡里要按年龄大小和乡人排尊卑位次顺序,二命之官在本族和族人中要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三命之官就不用与他人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了,可以直接居上位。如果族人有七十岁以上的,虽然是三命之官,也不敢位居其上。

  年届七十的官员,没有重大的事情不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入朝,国君一定要先与他作揖行礼,然后再和卿大夫施礼。

  天子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上天。诸侯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天子。卿大夫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诸侯。士和庶人有了善行,要说是本于父母的教导,而归功于长辈。颁赐俸禄、爵位以及受赏庆功等事,要在祖庙中完成相应的仪式,这是为了表示对先祖长辈的敬顺尊重。

  从前,圣人根据天地阴阳变化所显示的吉凶之兆,创作了《易》书。卜筮的官员抱着龟甲面朝南站立,天子头戴冠冕,身穿龙图案的礼服,面朝北站立,即使天子十分明智,也必定要用龟甲判断自己的意图是否正确,不敢独断专行,这是对上天的尊重。做了好事要归功他人,有了过失要检讨自己。要教导人们不要矜持自大,要尊重贤能。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以恭敬的心来考虑祭事,准备祭服和祭品,修饰宫室,治理各项事务。等到祭祀那天,脸色必定温和谦恭,行为举止必定诚惶诚恐,好像害怕见不到所爱的亲人的样子。孝子在献上祭品的时候,容貌一定要温顺谦和,身体一定要稍向前屈,好像要和亲人说话还没说的样子。助祭的宾客都退出时,孝子还要谦卑而静默地正立着,好像就再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祀完毕,孝子想里想外,神情恍惚,好像亲人还要再回来的样子。所以,祭祀时诚挚善良的心情始终不离孝子之身,所闻所见都铭记于心,思念始终不离开亲人。集结在心中,表现在外貌上,反复地回忆着祭祀的亲人,这就是孝子的心志。

  建立国都中祭祀典礼的神位:社稷之神的神位在路门外的右边,宗庙在路门外的左边。





四、心得
1、孝与养: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身体是父母的遗物,用父母的遗物来行动,敢不慎重吗?只是在祭祀的日子弄点牲肉祭祀一下,只能叫养,孝是日常生活中的跬步之履,居处庄,事君忠,莅官敬,朋友信,战勇,五者不遂,灾及于亲。这是谁家的孩子,走出来是这个样子,他的父母是谁?家教如何?日常不道,被谴责的是父母,给父母带来祸殃,不孝。带着父母给的全部,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
2.和顺之气。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不孝在外部是可以看出来的,也是可以判断的。和顺之气真的和父母在心中摆放的位置有重大关系。
3.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魂,阳神,魄,阴神。二者既合,然后有物,及其散也,魂升而为神,魄降而为鬼。神上天,鬼降于地。气聚生,气散死,人活的是气,五气存于心。
4、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使父母受到他人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受辱,最下等只能养活父母。反观自己,下等都谈不上,养都挨着边边而已。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养敬安都可能做到,但在父母在世一直如此就难了。确实是难,不找父母扯皮就算好的了,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谓孝。够的做,每一步,每一言,礼者人之所履的意义,在孝这个位置,在这里在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9: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20-10-10 17:51 编辑

第十八周  祭统第二十五


一、抄写






二、字词


怵chu: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朮”的异体字,表示手抓平分夹剥离植物的茎皮。怵,籀文朮,夹住植物茎杆剥皮心,悲怆),表示被活剥、被挖心。篆文将籀文的上下结构调整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远古极刑,惨绝人寰地活活剥皮、挖心。心怵,心中感念祭祀的亲人的相貌。


备:備,甲骨文像箭在箭筒中。金文变形严重,箭矢与箭筒的形象模糊难辨。篆文误将甲骨文中的箭筒与箭头写成“用”,受金文影响,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箭尾写成“草头”,并加两个“人”。造字本义:名词,预存在箭筒里的箭支。

斋:齋,金文示,祭祀齊,众人一致),表示众人一齐祭祀。篆文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将金文字形的“齊”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皇帝或王侯举行特别重大的祭祀活动前,要求全国或全城的臣民上下一齐净身、他居、戒欲、素食,向神灵极尽虔敬,以确保祭祀灵验,求得福佑。

耆:同嗜

讫qi:防止。

祼尸guan:主要向尸献酒,尸接过酒不饮,灌地降神。祼,祭名。以香酒灌地而求神。

纼zhen:穿过牛鼻的牵牛绳。

哜ji:尝。

餕jun:吃剩余的食物。

谡su:起身。

冻馁nei:寒冷与饥饿。

祊beng:索祭。指因为不能确定神灵所在,所以在庙门外举行祭祀,且不只在一处设祭。

镫deng:豆足,豆的圆形底座。

髀bi:大腿骨。

畀bi:赐给。

胞:疱,掌切割牲肉的人。

翟di:管乐舞的人。

阍 hun:守门人。

譔zhuan:同撰,撰述。





三、翻译
  凡治理百姓的方法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没有比祭礼最重要的了。祭礼,不是借外物以外力致使的,而是由衷的出自人的内心。人们心中感念着亲人,就通过祭礼的进献加以表达。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对亲人的感念追怀而必须表达崇敬加以祭祀的意义。


  贤者举行祭祀,必定受到神明的赐福,但此福并非世俗所说的福。这个福,是备的意思,备,是百事顺利的意思。凡事无所不顺就称之为“备”,也就是说,在内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外能顺从道义行事。忠臣事奉自己的国君,孝子事奉自己的双亲,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上要顺从鬼神,对外要顺从君长,对内要顺从双亲,这样做就称之为“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举行祭祀。所以贤者举行祭祀,能竭尽诚信与忠诚,向神灵进献祭品,按礼仪进行祭事,用音乐安抚神灵,照季节选择祭品,将清洁的祭品献上,而不是为追求神灵对自己的庇佑。这才是孝子祭祀时的心意。


   祭祀,是孝子对去世的父母延续生时的奉养,延续生时的孝敬。所以孝,就是畜,就是喂养的意思。顺从道义,不悖逆人伦,这样的养就可以叫做“畜”。所以孝子事奉双亲有三项原则:一是双亲在世时供养,二是去世后依礼服丧,三是服丧完毕按时祭祀。从供养双亲可以看出是否恭顺,从服丧可以看出是否哀伤,从祭祀可以看出是否恭敬且是否守时。尽心做好这三项,才是孝子的行为。


   祭祀不但要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有求于外,婚礼就是这样。所以国君在娶夫人时对岳父致辞说:“请您的美丽的女儿,与我共有国家,祭祀宗庙、社神、稷神。”这就是求助的本旨。
   祭祀这件事,一定要夫妻一道亲自参与,这才能齐备内外的相关职能。内外职能齐备则万事都具备了:水产的芹、茆等物制作的腌菜,陆产等物制作的肉酱,这些祭祀用的小食物就齐备了。牛、羊、猪三牲盛在俎上,黍、稷等谷物装在八簋中,这些美味的食物就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各种草木的果实,这样阴阳两类的食物就齐备了。凡是天上生的,地下长的,只要是可以进献的,没有不包括在祭品中的,这是表示极尽了所有的物品来祭祀。从外而言是极尽了物品,从内而言是极尽了全部的诚意,这就是孝子进行祭祀的心意。
  所以,天子在南郊亲自耕耘种田,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以供给制作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自耕耘种田,也用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诸侯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缫丝,也用以供给制作祭服。天子、诸侯不是因为没有粮吃而不得不去耕种,王后、夫人不是没有衣穿而不得不去养蚕,他们这样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表达了诚信才算尽心尽力,尽心尽力才叫恭敬,恭敬而且尽心尽力,然后就奉神灵了,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提前进行斋戒。斋戒,是齐的意思,就是要去除齐的杂念,使之整齐划一。所以君子如果不是有祭祀大事,不是必须表现恭敬的时候,就不斋戒。不斋戒,对于外界的事物的影响就无须防范,个人的嗜好欲望也不用禁止。到了将要进行斋戒的时候,就要防范外界奇邪之事的影响,个人的嗜好欲望也要加以禁止,耳不听音乐。所以《记》说:“斋戒的人不听演奏音乐。”就是说斋戒时不敢分散心志。心中不胡思乱想,思考一定合乎正道;手脚不乱搁乱动,举止一定合乎礼仪。所以君子进行斋戒,要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为此,要先散斋七天安定心志,再致斋三天使心志整齐划一。心志安定,整齐划一就叫“斋戒”,斋戒,就是专心致志地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然后才可以和神灵交接。


   所以在祭祀前的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告诫夫人进行斋戒,夫人也要先散斋七天,再致斋三天。致斋时国君在自己的正寝,夫人也在自己的正寝,祭祀当天才会合于太庙。
   国君身穿丝质礼服头戴冠冕站在阼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瓒舀郁鬯给尸行祼礼,主持祭礼的大宗手执璋瓒舀郁鬯酒给尸第二次行祼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拉绳牵着牛,卿大夫跟从在后,士抱着秸秆,同宗的妇人们捧着盎齐酒跟在夫人身后,夫人将过滤过的明水兑入盎齐酒献给尸。国君亲执鸾刀割取牲肉献给尸品尝,夫人手执盛酱的豆献给尸。这就叫“夫妇一起亲自举行祭祀”。


   等到进入宗庙跳舞时,国君手执盾牌和斧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东边的上位,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的尸快乐开心。因此天子的祭祀,与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的祭祀,与境内的百姓同乐。诸侯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的尸快乐开心。这就是与境内百姓同乐的意思。

   祭祀中有三项礼仪最为重要:献酒之礼以祼为起始,没有比祼礼更重要的了;声乐中以登堂歌唱《清庙》为起始,没有比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舞蹈中以跳《武宿夜》为起始,没有比跳《武宿夜》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祭祀之道。这三项礼仪,都是借助外力以增强君子敬仰神灵的心志,所以敬仰神灵的心志与祭祀典礼是同进同退的: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则祭典也就会轻忽,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重,则祭典也会庄重。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忽却希望外部的祭典庄重,那即使是圣人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君子举行祭祀,一定要亲自尽心尽力去做,这样就表明了敬仰神灵的心志很重。按照礼的教导,将最为重要的三项礼仪进献给皇尸,这就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祭祀中有吃祭品的剩余食物的礼仪,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在祭礼的最后进行,不可不知其义。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好的结束如同开始一样重要”,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是这样的。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也要吃鬼神受祭后吃剩的食物”,这是一种施予恩惠的方法,可以从中观察国家的政教。所以受祭后尸吃完祭品食物起身,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食物。国君吃完起身,大夫六人吃国君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臣下吃国君吃剩的祭品食物。大夫吃完起身,士八人吃大夫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祭品食物。士吃完起身,各自拿着豆、笾等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参与祭事的百官入内吃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完就撤掉,这就是下级吃上级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剩余祭品食物的方法,每变换一次吃祭品剩余食物的人数就增加一次,这是用以区别贵贱等级,同时表示施予恩惠的对象越来越多。所以,用四个盛着黍米的簋,请大家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表现出在宗庙祭祀中遍施恩惠。庙中,就是整个国境之内的象征。祭祀,是神灵所布施的恩泽中最为重大的。所以在上位的人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就必定施惠于下,只不过是上层者先得到而下层者后得到,并不是上层在积聚财富奢靡而下层却有冻饿之民。所以上层者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身处下游的民众就会人人都在等待,知道神灵所布施的恩惠也一定会来到,这一点通过吃祭品剩余的食物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国家的政教。”


    祭祀作为礼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进献的祭品要完备。顺应礼仪而备办祭品,这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施行教化,在外要教导民众尊敬君长,在内要教导民众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国君在上,所有臣子就会服从;以崇敬的心情祭祀宗庙、社稷,那么子孙就会孝顺。尽心竭力事奉尊上,端正君臣上下等级之义,这样教化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事奉国君,一定要亲身实行。上级所做的事自己感到不够安妥,就不能以此施行于下;下级所为不好的事,让自己感到可憎可恶,就不能以此对待上级。非难别人的行为不对,自己还去做那样的行为,这不是正确的教导人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根本出发,做到最为顺乎情理,这就是祭祀的方法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与鬼神交接并事奉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关系的义理,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的意义,四是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五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六是体现爵级赏赐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是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九是体现年长幼次第有序,十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祭祀时为父母的神灵铺设同一张席子,设置同一几案,这是为了使神灵有所凭依。先由祝官在室内向神灵致辞报告,又在庙门外向神灵致辞祝告。这是和神灵交接的方法。

    祭祀时,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牺牲,但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避嫌。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要被看作是臣,在庙中就完全是先君了;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进入庙内就完全是臣、完全是子了。所以国君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体现君臣身份的义理。

    祭祀的方法,由孙辈充当祖父的尸,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而言就是子辈。祭祀者要面朝北去事奉尸,是为了体现儿子事奉父亲的道理。这就是父子关系的意义。

    尸接受饮酒五次后,国君要用洗净的玉爵向卿献酒;尸接受饮酒七次后,国君要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接受饮酒九次后,国君要用散爵向士和执事人员献酒。献酒时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体现了贵贱尊卑等级的意义。

    祭祀要按昭穆制度排位,昭穆,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关系而不会发生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同宗中所有的昭辈和穆辈都在,但不会发生排位次序的紊乱。这就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

    古时贤明的国君对有德之人颁授爵位、对有功之人加给俸禄,赐爵加禄一定要在太庙举行,表示国君禀告先祖而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酳尸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站在阼阶的南边,面朝南,接受册命封赏者面朝北,史官站在国君的右边,手执册卦文书宣读君命,接受册命封赏者两拜磕头,接受册命文书,回家后在家庙中进行祭奠禀告祖宗。这就是爵级赏赐的施行。

    国君身穿衮服、头戴冕站在阼阶上,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夫人向尸进献豆时,手握豆的高脚,执醴酒者把豆交给夫人时,手捧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爵的柄,夫人接受尸的敬酒时,手执爵的足。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执同一部位,夫妇互相敬酒,回敬对方时一定要另换一爵。这体现夫妇之间是有别的。


    凡是祭祀时盛放于俎中的牺牲之肉,以牲骨为主。骨有贵贱之分,殷人以大腿骨为贵,周人以前部的肩骨为贵,牲体前面部位的骨都贵于后面部位的骨。以俎盛放牲肉,是为了表明参与祭祀就一定会予以恩惠。所以祭祀后高贵者取贵骨,低贱者取贱骨;高贵者不拿双份,低贱者也不空着手,这是表示平均。施予恩惠能平均,政令就能推行;政令能够推行,事情就能办成;事情可以办成,功业就能建立。功业之所以得以建立,其原因不可不知。以俎盛放牲肉,就是要表明施予恩惠一定是公平公正的。善于治国为政者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说:“祭祀可以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

    祭祀至旅酬行礼时向众人敬酒,参加祭礼的亲属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昭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穆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凡是参加祭祀的来宾及执事者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就叫做年长年幼次第有序。

    祭祀结束时,要把祭品中剩余的食物分给煇、庖、翟、阍,这是给下人施予恩惠的办法,只有有德的国君才能这么做。他的明智使他足以注意到这一点,他的仁慈使他足以做到这一点。畀,是赐予的意思,就是能把多余的东西赐予下人。煇,是掌管制作皮甲事务的贱者;庖,是职掌屠宰事务的贱者;翟,是掌管乐舞事务的贱者;阍,是掌管守门事务的贱者。古时候是不让受过刑的人守门的。这四种职务,都小吏中最低贱的。而尸又是祭祀中最为尊贵的,在为最为尊贵者举行祭礼后,末了能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将祭品中剩余的食物赐给他们,所以就表明了国君身居上位,而境内的百姓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


    凡宗庙祭祀分四时进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礿祭和禘祭,都依顺阳气之义;尝祭和烝祭,都依顺阴气之义。禘祭在阳气最盛之时举行,尝祭在阴气最盛之时举行,所以说:“没有比禘祭、尝祭更重要的。”古时候举行禘祭时,要颁授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应阳气的意义;举行尝祭时要分出田土乡邑,颁布秋季刑杀之政,这就是顺应阴气的意义。所以《记》说:“尝祭之日,要拿出公家的财货分发,以示赏赐。”到了可以割草的时候,就可以施行小刑,比如墨刑,尚未颁布秋季刑杀之政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所以说:“禘祭、尝祭意义重大,乃是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能够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的,是君主;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的,是臣子。不能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是为君的不足;不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是为臣的不足。

    这里所说的意义,是说国君如果了解了禘祭、尝祭的意义,就能够成就他的心志,这也是国君各种德行的发端。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心志便一定深厚;心志深厚,就彰显祭祀的意义;能够彰显祭祀的意义,祭祀时就会满怀虔敬;祭祀时满怀虔敬,那么境内的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敬顺服从。所以君子对于祭祀,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特殊情况让他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由他人代替,但由于君子的虔敬、祭礼的举行而对他的德行并无损失,这就是因为君子明了祭祀的意义的缘故。德行浅薄的人,心志就轻浮,怀疑祭祀的意义,却又有求于祭祀,这种情况下让他必须满怀虔敬地进行祭祀,那是做不到的。祭祀都做不到满怀虔敬,如何能做民众的父母呢!

    鼎上铸刻有铭文,铭文,就是自我标记名字,通过自我标记名字而颂扬他的先祖的美名,使先祖的名声彰明显著于后世。作为先祖,没有没美德的,也没有没恶评的,铭文的要义,是赞扬先祖的美德而不称述恶评。这就是孝子孝孙的心意,只有贤者才能做得到。铭文,记述先祖所有的美德、功业、勋劳、奖赏和所获声名荣誉,公布于天下,斟酌挑选后铸刻在祭器上,同时也刻上自己的名字,用铭文祭祀纪念先祖。显扬先祖的美名,就是崇尚弘扬孝道。将自己的名字附刻于其后,是表示对先祖的孝顺。将先祖的美德明白地展示给后世,这是对后人的教导。那么铭文,一次对先祖的称颂而上上下下都有收获。所以君子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所称颂的内容,又赞美铸刻铭文者的行为。铸刻铭文的人,他的聪明足以看到先祖的美德加以称颂,他的仁爱足以使君上赐给记述其先祖功德的铭文,他的智慧足以使铭文有利于自己和子孙后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贤明了。贤明而又不吹嘘夸耀,就可以称得上恭敬谦和了。

   所以,卫国大夫孔悝的鼎上的铭文为:“六月丁亥,卫公来到太庙。卫公说:‘叔舅!你的先祖庄叔曾辅佐我的先祖成公,成公曾命庄叔随他一同逃难到汉水之北,后来成公衩囚禁在京师宫中,庄叔往返奔走不知疲倦。’后有你的先祖成叔辅导、佐助我的先祖献公,献公命令成叔继承先祖庄叔的事业。你的父亲文叔,兴起先祖旧时的志向,为卿士们做出表率,亲身为卫国忧虑操心,为国家之事辛勤工作,日日夜夜都不懈怠。百姓都称赞他说:‘真好啊!’卫公又说:‘叔舅!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孔悝于是拜手叩头行礼说:‘我将称颂赞扬国君的命令,彰显先祖的美德,辛勤地执行国君的命令,把这些铭文都刻铸在烝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大夫孔悝鼎上的铭文。古代的君子为文论述先祖的美德,而使其昭著于后世,并将自己的名字附于其下,这说明他是如此地看重自己的国家。子孙们守卫着自己的宗庙、社稷,如果说其先祖没有美德可以称颂,那是诬枉;如果先祖有美德自己却不知道,那就是愚暗;知道先祖的美德而不能使之流传于后世,那就是不仁。这三种情形,都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从前,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丰功伟绩,而想要对周公的封国鲁国表示格外的尊崇,所以特赐鲁国可以举行重大的祭祀典礼。外祭,可以南郊祭天、祭社神;内祭,太庙祭祀可以举行大尝、大禘。大尝、大禘周公时,乐人登堂唱《清庙》,下堂乐队用管乐演奏《象》,舞者手执红色的盾和玉制的斧跳《大武》舞,用八列舞队跳《大夏》舞,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扬奖掖周公,所以把这些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些,直到今天仍不废弃,就是为了彰显周公的功德,同时也显现了本国的重要地位。




四、心得
1、治理百姓最重要的是——礼——礼中祭礼最重要。祭礼不是借外物致使的,而是由衷的发自人的内心。心中感念亲人,通过祭礼的进献加以表达。祭祀的根本是“祭之心”。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祭之心。君王诸侯要亲耕种田,以供祭祀所用的粮食,王后要亲自养蚕制作祭祀用的礼服 ,以表达诚心与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祭物祭器,天地之物都可以用来祭祀。王侯将相的物丰富,百姓的物简朴,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外部极尽自己的能力,职能,得到祭祀的物;内部极尽自己诚意祭祀的志,这是祭祀的(道)原则。

2、备。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上而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能做到备才能举行祭祀。
备,備,甲骨文像箭在箭筒中。金文变形严重,箭矢与箭筒的形象模糊难辨。篆文误将甲骨文中的箭筒与箭头写成“用”,受金文影响,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箭尾写成“草头”,并加两个“人”造字本义:名词,预存在箭筒里的箭支。顺鬼神,顺君长,孝于亲都预存在内部,到什么情境就有什么拿出来。备,百顺之名,内部很顺畅,不堵,条条路都是通的,怎么走都走的通,还是走的正路。有备才能祭祀。
3、孝子之事亲有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双亲在世时供养(恭顺),去世去依礼服丧(哀伤),服丧完毕按时祭祀(守时)。作为孝子的三阶段任务,终极一生不可怠。

4、昭与昭齿,穆与穆齿。昭辈按年龄大小排序,穆辈按年龄大小排序,年长年幼次第有序。参加祭祀旅酬,家里的人这样一站,身处其中,自己的位置,别人的位置。人站出来的家谱,如同孙子做尸一样,活生生的,而不是纸上的,活在人内部心中的。
5、祭之十伦:见事鬼神之道(与神灵交接);君臣之义(君臣身份义理);父子之伦(子事父之道);贵贱之等(贵贱长幼);亲疏之杀(昭穆区别亲属关系远近);爵赏之施(爵级赏赐程序);夫妇之别(夫妇同祭祀且阴阳有别);政事之均(施惠之均);长幼之序(昭穆排序);上下之际(上下有分有联的关系)。
6、铭文。铭者,自名也,以称扬其先祖之美,明著之后世者。赞扬先祖的美德而不称述恶评,对先祖的称颂上下都有收获,好祖宗,孝后代。勿伐,称恶而不称美,自伐也,伐上下也,伐根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3 18:36 , Processed in 1.143173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