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805|回复: 43

小迪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7 1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礼记》共四十九篇,以《曲礼》开始,以《丧服四制》结尾。其中《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分上下,因此实际只有四十六篇。《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可分为四类:

(1)记礼节条文,补他书所不备,如《曲礼》、《檀弓》、《玉藻》、《丧服小记》、《大传》、《少仪》、《杂记》、《丧大记》、《奔丧》、《投壶》等。
(2)阐述周礼的意义,如《曾子问》、《礼运》、《礼器》、《郊特牲》、《内则》、《学记》、《乐记》、《祭法》、《祭义》、《祭统》、《经解》、《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中庸》、《表记》、《缁衣》、《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儒行》、《大学》、《丧服四制》等。
(3)解释《仪礼》之专篇,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
(4)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如《王制》、《月令》、《文王世子》、《明堂位》等。


读法:精读第二类(阐述周礼意义)25章节,其中又把《学记》、《乐记》、《中庸》、《大学》4章作为重点;泛读其余21章。
精读要求:每周一章(21周)。四个重点章节2周一章(8周)。查阅生僻字,正音,翻译,心得。熟读吟诵,其中四章重点章节要求背诵。
泛读要求:每周两章(12周)。查生僻字,正音、抄写原文,朗读通顺。简单心得。
共计耗时:21周+8周+12周=41周+整理总结3周=44周,11个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7 20: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6-13 09:45 编辑

第一周  泛读《曲礼》上、下

一、抄写原文、正音

曲礼上第一
《曲礼》曰:[wú]不敬,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 [zòng],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 [xiá]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 [sàn],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fú]坐如尸,立如齐[zhāi]。礼从宜,使从俗。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不妄说[yuè]人,不辞费。礼不逾[yú]节,不侵侮,不好[hào]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 [zǔn]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也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ōu]。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者,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hào]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hào]礼,则志不慑[shè]。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qí],指使;七十曰老,而传[chuán] ;八十、九十曰耄[mào];七年曰悼[dào]。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jī]杖,行役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以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qìng],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tì]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sì]飨[xiǎng]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zǐ],不苟笑。
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zhǔn]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毋诳[kuáng],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èr]诏之,则掩口而对。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xiàng]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jù],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jiōng],视瞻[zhān]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jù],毋踖[jí]席,抠衣趋隅[yú]。必慎唯诺。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niè]右,不践阈。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shè]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gōng],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mèi]拘[gōu]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通向)而扱[xī]之。
奉席如桥衡。请席何乡(通向),请衽[rèn]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chàn]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chāo]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chì]狗。让食不唾。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通早)莫(通暮),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闲),愿有复也。”则左右屏[bǐng]而待。
毋侧听,毋噭[jiào]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jù],立毋跛[bì],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dí],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qiān]裳。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bǐng]于侧。乡(通向)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yí]、枷[jià],不同巾、栉[zhì],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梱[kǔn],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同斋)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同现)焉,弗与为友。
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男女异长[zhǎng]。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jī]而字。
凡进食之礼,左殽(通肴)[yáo]右胾[zì],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kuài]炙[zhì]处外,醢[hǎi]酱处内;葱渫[xiè]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xiū]置者,左朐[qú]右末。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zì],然后辩(通遍)殽。主人未辩,客不虚口。卒[zú]食,客自前跪,彻饭齐[jī](通齑)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chuò],毋咤[zhà]食,毋啮[niè]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chuò]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jù]。濡[ér](同胹)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chuài]炙。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jiào],少者不敢饮。
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于君,君赐余,器之溉者不写(通泻),其余皆写。
馂[jùn]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偶坐不辞。
羹之有菜者用梜[jiā] ,其无菜者不用梜。
为天子削瓜者副[pì]之,巾以絺[chī]。为国君者华[huā]之,巾以绤[xì]。为大夫累[luǒ](通倮)之,士疐[dì](通蒂)之,庶[shù]人龁[hé]之。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zhì],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shěn],怒不至詈[lì]。疾止复故。
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水潦[lǎo]降,不献鱼鳖。献鸟者佛[fú](通拂)其首,畜鸟者则勿佛也。献车马者执策绥[suí],献甲者执胄[zhòu],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献粟者执右契,献米者操量鼓。献孰(通熟)食者操酱齐[jī](通齑),献田宅者操书致。
凡遗[wèi]人弓者,张弓尚筋,弛弓尚角。右手执箫,左手承弣[fǔ],尊卑垂帨[shuì]。若主人拜,则客还[hái]辟[pì]辟[bì]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通向)与客并,然后受。进剑者左首,进戈者前其鐏[zūn],后其刃。进矛戟[jǐ]者前其镦[duì] 。
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以缋[huì]。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苴[jū]、箪笥[dān sì]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博闻强识[zhì]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通轼),乘必以几[jī]。
齐(通斋)者不乐[yuè],不吊。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zuò]阶,出入不当门隧。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
生与来日,死与往日。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
吊丧弗能赙[fù],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wèi],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fú],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同避)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zhòu]则有不可犯之色。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国君抚式(通轼),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兵车不式。武车绥[suí]旌,德车结旌。
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 [yuān],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通鸷)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郑注:读劲)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荚[cè](同策)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zǔ]。
卒[zú]哭乃讳[huì]。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通遍)讳。逮[dài]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通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曰:“为日,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卜、筮不过三。卜、筮不相袭。龟为卜,荚[cè](同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yù]也。故曰:“疑而筮之,则弗非也;日而行事,则必践之。”
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líng]效驾。奋衣由右上,取贰绥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通趋),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就车。门闾、沟渠必步。
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gōu]之。
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
故君子式(通轼)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
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介[jiè]者不拜,为其拜而蓌[cuò]拜。
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
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
国君不乘奇[jī]车。
车上不广欬[kài],不妄指。立视五巂[guī](通规),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xù]勿驱,尘不出轨。
国君下齐(同斋)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通蹴)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曲礼下第二
凡奉(通捧)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同妥)之,士则提之。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shēng](通胜)。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藉者则裼[xī],无藉者则袭。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dì],士不名家相、长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sì]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
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shì]。
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振书、端书于君前有诛。倒筴(同策)、侧龟于君前有诛,龟筴、几杖、席盖、重素、袗[zhěn]絺[chī]绤[xì],不入公门。苞屦、扱[chā]衽、厌[yā]冠,不入公门。书方、衰[cuī]、凶器,不以告,不入公门。公事不私议。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yú]竟(通境)。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大夫、士去国,逾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dī]屦、素簚[mì],乘髦[máo]马,不蚤(通爪)鬋(同剪),不祭食,不说人以无罪,妇人不当御,三月而复服。
大夫、士见于国君,君若劳之,则还辟[hái bì],再拜稽[qǐ]首;君若迎拜,则还辟,不敢答拜。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敬主人则先拜主人。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mí]卵。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同悬);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yuè]。
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同悬),士无故不彻琴瑟。
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qǐ]首而后对。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
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君天下,曰“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践阼[zuò],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sì]王某”。临诸侯,畛[zhěn]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崩,曰“天王崩”,复,曰“天子复矣”。告丧,曰“天王登假(通遐)”。措之庙,立之主,曰“帝”。天子未除丧,曰“予小子”。生名之,死亦名之。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天子建天官,先六大(同太),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五官致贡曰“享”。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摈[bìn]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谓之“伯父”,异姓谓之“伯舅”。自称于诸侯,曰“天子之老”,于外曰“公”,于其国曰“君”。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榖”,于外自称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天子当依[yǐ](通扆)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zhù]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郤(通隙)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lì]牲曰“盟”。
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適[dí](同嫡)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某”。死曰“薨”,复曰“某甫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诸侯使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
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qí]济,士跄[qiāng]跄,庶人僬[jiāo]僬。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
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儗[nǐ]人必于其伦。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山泽之所出。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shǐ]。
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
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shǐ]曰“刚鬣[liè]”,豚[tún]曰“腯[tú]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脯曰“尹[yǐn]祭”,槀[gǎo](同槁)鱼曰“商祭”,鲜鱼曰“脡[tǐng]祭”,水曰“清涤”,酒曰“清酌”,黍曰“芗[xiāng]合”,粱曰“芗萁”,稷曰“明粢[zī]”,稻曰“嘉蔬”,韭曰“丰本”,盐曰“咸鹾[cuó]”,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bǐ]”,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bì]”。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曰“卒”,短折曰“不禄”。
天子视,不上于袷[jié],不下于带;国君绥[tuǒ](同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
君命,大夫与士肄[yì]。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马。辍朝而顾,不有异事,必有异虑,故辍朝而顾,君子谓之“固”。在朝言礼,问礼,对以礼。
大飨不问卜,不饶富。
凡挚,天子鬯[chàng],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庶人之挚匹。童子委挚而退。野外军中无挚,以缨、拾、矢可也。妇人之挚,椇[jǔ]、榛、脯、修、枣、栗。
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扫洒”。

二、查字

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人),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强调武力威胁。造字本义:动词,以武力威胁相告诫,使之谨慎、恭肃和尊重。
俨——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标准苛刻的、难通融的。儼,篆文=(人,当事者)+(嚴,标准苛刻的),表示当事人对人对己标准苛刻,毫不放松。造字本义:动词,严于律己,保持恭敬庄重的姿态。
辞——辭,甲骨文=,纺织者整理织机上的乱丝)+(辛,刑具、司法),表示法官整理诉讼双方陈述的混乱案情,辨察真相,公正断案。金文加“舌”(说话),强调法官用谨慎、严密、正式的言词,陈述并辨析案情,做出终审结论。有的金文省去“舌”,并用“司”(执法、施刑)代替“辛”(刑具)。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法官用谨慎、严密、正式的言词,陈述并辨析案情,做出终审判决。
质——質,金文=(斦,二“斤”即二“斧”,武力胁迫)+(貝,钱财),表示武力胁迫以求财。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劫持绑架人员作抵押,以求赎金。
直——直,甲骨文在眼睛上加一竖线,表示目光向正前方看。造字本义:动词,正视,面对而不回避。
践——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踐,篆文=(足,征伐)+(戔,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表示武力征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伐,残杀虐待。
逾——“俞”是“渝”、“逾”和“踰”的本字。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渝”的本字,表示撑船过河。当“俞”的“过河”本义消失后,金文加“辵”(行进)另造“逾”代替,表示步行越过陆地上的障碍。造字本义:动词,越过,跨越空间障碍。
庄——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床”的本字,表示床架,代表病亡。莊,金文=(爿,床架,代表病亡)+(卜,“骨”的省略,尸骨)+(其,即“箕”,建筑工具)+(口,墓穴),表示病亡的墓穴。造字本义:名词,皇家、贵族的大型土葬墓地。
麀——“麀”是“牝”的异体字。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妣”的省略,表示女性,通常指生育过的妇女。牝,甲骨文=(匕,即“妣”,女性)+(牛,牲口),表示母牛。甲骨文时代的古人重视对动物的驯养繁殖,因此对雌性动物敏感,定义也细致准确,如将母虎写作“匕虎”,将母牛写作“匕牛”(牝),将母羊写作“匕羊”;而金文“麀”将母鹿写作“匕”、“鹿”。造字本义:名词,母鹿。
卑——卑,金文=(像古代有手柄的扇子)+(又,抓持),表示打扇子。造字本义:动词,仆人手持扇子躬身服侍主人。
慑——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攝”的省略,表示以威势小声发令。懾,篆文=(心,心理,惧怕)+(聶,即“攝”,表示以威势小声发令)。造字本义:动词,以极高威势令对方畏惧。
弟——同悌。悌,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同胞男子中排行较小的。悌,篆文=(心,敬意)+(弟,排行小的同胞男子),表示弟弟对兄长的敬意。造字本义:动词,弟弟敬爱兄长。
业——業,金文=(辛,刑具)+(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造字本义:动词,奴仆在严酷管理下艰辛劳作。
奥——指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
訾——“訿”和“呲”是“訾”的异体字。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踩在脚下。訾,篆文=(此,踩在脚下)+(言,说话),表示用话语踩踏,即鄙视地责骂。造字本义:动词,以瞧不起人的傲慢责骂人。
诏——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招”的本字,表示呼唤、号令。詔,金文=(言,说话)+(召,即“招”,号令),表示召唤,发出号令。造字本义:动词,皇帝发布号令。
——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最高话语权。適,金文=(“啻”的省略,最高话语权)+(辵,前行),表示尊令而行。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诸侯国按最高人才标准精选出的贡士,遵令往赴中央朝廷。
彻——徹,甲骨文=(鬲,煮具、餐具)+(又,抓),表示撒除餐具。造字本义:动词,饭后离席,撤洗餐具。《汉字简化方案》以“切”为声旁另造形声字“彻”代替。当“徹”的“撤洗餐具”本义消失后,篆文省去“彳”加“手”另造“撤”代替。
执——執,甲骨文=(拷手的枷锁)+(伸出双手的人),表示一个人的双手被锁在木枷里。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枷锁住嫌犯双手,正式逮捕拘押。
诺——“”是“若”的本字;“若”是“喏”的本字;而“諾”是“喏”的异体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头发飘扬的人,举起两臂理顺长发,其中一只手拿着理发的工具,表示女子柔顺、顺从的性格特征。繁体金文加“口”,写成会义字=(整理长发的柔顺女子)+(口,应答),表示女子顺从应答。造字本义:动词,顺从答应,用言语明确表示愿意按对方的诉求行事。
唯——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鸟雀。唯,甲骨文=(口,说话)+(隹,宠物鸟),表示宠物鸟学主人说话。造字本义:动词,宠物鸟为了讨好主人,忠实地模仿主人说话,除了学舌跟调,说不出一句自己的话。“唯唯诺诺”表示一味顺从他人,没有主意:“唯”表示一味学舌跟调,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语言;“诺”表示一味应承许让,没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羞——羞,甲骨文=(羊,温顺、吉祥的动物)+(又,抓),像一个人手持羊头的样子。羊的性情温顺平和,象征吉祥,常用于祭祀和招待贵宾。造字本义:动词,谦恭进献烤羊。当“羞”的“谦恭进献”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食”另造“馐”代替。
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
祭——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
副——“副”是“疈”的异体字。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福”的省略,表示献酒祭神。疈,籀文=(畐,即“福”,献酒祭神)+(刀,切分)+(畐,即“福”,献酒祭神),表示切分牲品而祭之。造字本义:动词,祭祀仪式中祭师切分牲品,使之与不同神灵、祖先的地位相符相称。
庶——庶,甲骨文=(宀,房屋)+(石,指石垒的灶)+(火,炊火),表示在家炊煮。造字本义:动词,在家里开灶煮饭。
贱——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戈相加。賤,篆文=(贝壳)+(戔,刀戈相加),表示用刀、戈破坏贝壳。远古时代完整的贝壳曾经是可流通的货币,而贝壳的碎块却没有货币功能。造字本义:动词,毁坏贝壳,使其失去货币价值。
惰——惰,不敬也。《说文》
命——“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朝下的“口”)+(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再加“口”另造“命”,代替“令”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
使——“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又,执、持),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当“史”的“出使”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受派遣官员)另造“使”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奉命前往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
让——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佐助。讓,金文=(言,许诺)+(襄,佐助),表示诺、佐助。造字本义:动词,许诺退位,协助对方获得。
怠——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殆”的省略,表示死、完结。怠,古鈢=(尸)+(厶,幼儿)+(心),表示幼儿早亡,心灰意冷。篆文=(台,“殆”,完结)+(心,想法,动机),造字本义:形容词,动机消失,行为懒惰。
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吊——吊,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从人持弓,会敺禽。《说文》
慎——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贞人。慎,金文=(心,态度)+(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造字本义:动词,贞人贞卜,小心翼翼,深思谨言。
讳——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違”的本字,表示逆反。諱,金文=(言,话语)+(韋,即“违”)会义,造字本义:名词,有违感情、道义的话题。
逮——隶,金文像一只手抓住动物的尾巴。当“隶”的“抓捕野兽”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辵”(行进)另造“逮”代替,表示追捕罪犯。造字本义:动词,抓捕野兽。
介——介,甲骨文是指事字,在“人”的四周加四点指事符号,表示裹在身上的护革。造字本义:名词,裹在士卒身上的护革。古代军官有护头的“胄”、“甲”,和护肩护胸的“铠”,士卒只有护革“介”。

、朗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1、礼记在反复强调:“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在一个系统中,与系统共同运行。自己的身份(职)要守住,不能逾越。
2、守礼的人,更了解人心。
3、家风的塑造,川流不息,渊澄取映。我有一个好爸爸,现在我知道了,确定了,就要把这些传下去,传给我儿子。
4、曲礼中对入席、主客相待、驾车、送礼、祭祀等等,都有严格且细致地确定,这些确定能让人心里随时装得有天地,能呆在原地,让世界撞进来,并且能接住再处理——明是非,决嫌疑,而能思虑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09: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6-19 10:00 编辑

第二周  泛读《檀弓》上、下

一、抄写原文、正音

《檀弓》上
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wèn](同絻)焉。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jī]?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tú]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
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入宫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吾许其大而不许其细,何居[jī]?”命之哭。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jí]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孔子曰:“拜而后稽颡[sǎng],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kěn](通恳)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zhì]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hǎi]之矣。”遂命覆醢。
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子思曰:“丧三日而殡[bìn],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zhāo]之患。故忌日不乐。”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取鄹[zōu]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
丧冠不緌[ruí]。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jí]周,殷人棺椁,周人墙置翣[shà]。
周人以殷人之棺椁葬长殇[cháng shāng],以夏后氏之堲[jí]周葬中殇、下殇,以有虞氏之瓦棺葬无服之殇。
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lí],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通殓)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yuán],牲用騂[xīng]
穆公之母卒,使人问于曾子曰:“如之何?”对曰:“申也闻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齐[zī]、斩之情,饘[zhān]粥之食,自天子达。布幕,卫也;縿[shān]幕,鲁也。’”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hé](通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hé]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共(通恭)世子也。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xuán]贲[bēn]父[fǔ]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zhuì](同坠),佐车授绥。公曰:“末(当作未)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yǔ]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lěi]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
曾子寝疾,病。乐[yuè]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huǎn],大夫之箦[zé]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jù]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mò](通殁)
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殡,瞿[jù]瞿如有求而弗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练而慨然,祥而廓然。
邾娄[zhū lóu]复之以矢,盖自战于升陉[xíng]始也。鲁妇人之髽[zhuā]而吊也,自败于台鲐[tái]始也。
南宫縚[tāo]之妻之姑之丧,夫子诲之髽[zhuā],曰:“尔毋从从尔!尔毋扈[hù]扈尔!盖榛[zhēn]以为笄[jī],长尺而总八寸。”
孟献子禫[dàn],县(同悬)而不乐[yuè],比御而不入。夫子曰:“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有子盖既祥而丝屦、组缨。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子路有姊之丧,可以除之矣,而弗除也。孔子曰:“何弗除也?”子路曰:“吾寡兄弟而弗忍也。”孔子曰:“先王制礼,行道之人皆弗忍也。”子路闻之,遂除之。
(同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其所自生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伯鱼之母死,期[jī]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季武子曰:“周公盖祔[fù]”。
曾子之丧,浴于爨[cuàn]室。
大功废业。或曰:“大功,诵可也。
子张病,召申祥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jī]乎!”
曾子曰:“始死之奠,其余阁也与?
曾子曰:“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chàng yǒng]。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
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故丧冠之反吉,非古也。
曾子谓子思曰:“伋[jí]!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曰:“先王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跂而及之。故君子之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三日,杖而后能起。”
曾子曰:“小功不税[tuì],则是远兄弟终无服也,而可乎?”
伯高之丧,孔氏之使者未至,冉子摄束帛、乘[shèng]马而将之。孔子曰:“异哉,徒使我不诚于伯高。”
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恶[wū]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夫由赐也见我,吾哭诸赐氏。”遂命子贡为之主,曰:“为尔哭也来者,拜之;知伯高而来者,勿拜也。”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通汝)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通拟)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夫昼居于内,问其疾可也;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齐(同斋)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
高子皋[gāo]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
衰,与其不当物也,宁无衰,齐[zī]衰不以边坐,大功不以服勤。
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贡说[tuō](通脱)骖[cān]而赙[fù]之。子贡曰:“于门人之丧,未有所说骖,说骖于旧馆,无乃已重乎?”夫子曰:“予乡者入而哭之,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小子行之。”
孔子在卫,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zhì]之。”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曰:“其往也如慕,其反也如疑。”子贡曰:“岂若速反而虞乎?”子曰:“小子识[zhì]之,我未之能行也。”
颜渊之丧,馈祥肉,孔子出受之,入,弹琴而后食之。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孔子蚤(通早)作,负手曳[yè]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夫子曰:“赐!尔来何迟也?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而丘也,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没。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曰:“昔者夫子之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丧子路亦然。请丧夫子若丧父而无服。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墙,置翣[shà]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旐[zhào],夏也。
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褚[zhǔ]幕丹质,蚁结于四隅,殷士也。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shān]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曰:“请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曰:“请问居从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为魁[kuí]。主人能,则执兵而陪其后。”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dié]而出,群居则绖,出则否。
易墓,非古也。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
曾子吊于负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妇人而后行礼。从者曰:“礼与?”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从者又问诸子游曰:“礼与?”子游曰:“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也。故丧事有进而无退。”曾子闻曰:“多矣乎!予出祖者。”
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xī]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tǎn]、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dié]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
子夏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不和,弹之而不成声,作而曰:“哀未忘也。先王制礼,而弗敢过也。”子张既除丧而见,予之琴,和之而和,弹之而成声。作而曰:“先王制礼,不敢不至焉。”
司寇惠子之丧,子游为之麻衰,牡麻绖[dié]。文子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敢辞。”子游曰:“礼也。”文子退,反哭。子游趋而就诸臣之位。文子又辞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丧,敢辞。”子游曰:“固以请。”文子退,扶適(同嫡)子南面而立,曰:“子辱与弥牟之弟游,又辱为之服,又辱临其丧,虎也敢不复位!”子游趋而就客位。
将军文子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吊。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洟[yí]。子游观之曰:“将军文氏之子其庶几乎!亡于礼者之礼也,其动也中。”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绖[dié]也者,实也。
掘中霤[liù]而浴,毁灶以缀足,及葬,毁宗躐[liè]行,出于大门,殷道也。学者行之。
子柳之母死,子硕请具。子柳曰:“何以哉?”子硕曰:“请粥[yù](同鬻)庶弟之母。”子柳曰:“如之何其粥人之母以葬其母也?不可。”既葬,子硕欲以赙[fù]布之余具祭器。子柳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家于丧。请班诸兄弟之贫者。”
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qú]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yuàn]请前。”
弁[biàn]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孔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yǒng]有节。
叔孙武叔之母死,既小敛,举者出户,出户袒,且投其冠括发。子游曰:“知礼。”
扶君,卜人师扶右,射人师扶左,君薨以是举。
从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为服,君子未之言也。或曰同爨[cuàn]缌[sī]。
丧事欲其纵纵[zǒng]尔,吉事欲其折折尔。故丧事虽遽[jù]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故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君子盖犹犹尔。
丧具,君子耻具。一日二日而可为也者,君子弗为也。
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嫂叔之无服也,盖推而远之也;姑、姊妹之薄也,盖有受我而厚之者也。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其徒趋向而出。曾子曰:“尔将何之?”曰:“吾父死,将出哭于巷。”曰:“反哭于尔次。”曾子北面而吊焉。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zhuó],琴瑟张而不平,竽[yú]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sǔn jù],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sàng]于夫子乎?”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四寸之棺,五寸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jīng],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陈庄子死,赴于鲁。鲁人欲勿哭,缪[mù](通穆)公召县[xuán]子而问焉。县[xuán]子曰:“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通境),虽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勿哭?且臣闻之,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公曰:“然。然则如之何而可?”县子曰:“请哭诸异姓之庙。”于是与哭诸县氏。
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
公叔木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鲁人则为之齐衰。”狄仪行齐衰。今之齐衰,狄仪之问也。
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盖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
县子琐曰:“吾闻之:古者不降,上下各以其亲。滕伯文为孟虎齐衰,其叔父也;为孟皮齐衰,其叔父也。”
后木曰:“丧,吾闻诸县子曰:‘夫丧,不可不深长思也。买棺外内易。’我死则亦然。”
曾子曰:“尸未设饰,故帷堂,小敛而彻帷。”仲梁子曰:“夫妇方乱,故帷堂,小敛而彻帷。”
小敛之奠,子游曰:“于东方。”曾子曰:“于西方,敛斯席矣。”小敛之奠在西方,鲁礼之未失也。
县子曰:“绤[xì]衰、繐[suì]裳,非古也。”
子蒲卒,哭者呼“灭”。子皋[gāo]曰:“若是野哉!”哭者改之。
杜桥之母之丧,宫中无相,以为沽[gū]也。
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同无)。”子游曰:“有亡恶[wū]乎齐?”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xuán]葬,县[xuán]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司士贲[bēn]告于子游曰:“请袭于床。”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通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
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xī hǎi]百瓮。曾子曰:“既曰明器,而又实之。”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夫子曰:“可也。”
读[fèng],曾子曰:“非古也,是再告也。”
成子高寝疾,庆遗入,请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则如之何?”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子夏问诸夫子曰:“居君之母与妻之丧,居处、言语、饮食衎[kàn]尔。”
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孔子之丧,有自燕[yān]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坊者矣,见若覆夏屋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马鬣[liè]封之谓也。今一日而三斩板,而已封,尚行夫子之志乎哉!”
妇人不葛带。
有荐新,如朔[shuò]奠。
既葬,各以其服除。
池视重[chóng]霤。
君即位而为椑[bì],岁一漆之,藏焉。
复,楔[xiē]齿、缀足、饭,设饰、帷堂并作。
父兄命赴者。
君复于小寝、大寝,小祖、大(同太)祖,库门、四郊。
丧不剥,奠[diàn]也与?祭肉也与?
既殡,旬而布材与明器。
朝奠日出,夕奠逮日。
父母之丧,哭无时;使必知其反也。
练,练衣黄里、縓[quán]缘,葛要(同腰)绖[dié],绳屦无絇[qú],角瑱[tiàn],鹿裘,衡、长、袪[qū]。袪,裼[xī]之可也。
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非兄弟,虽邻不往。
所识,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吊。
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杝[yí]棺一,梓棺二。四者皆周。棺束缩二衡三,衽[rèn]每束一。柏椁以端,长六尺。
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biàn]绖[dié],[cái]衣。或曰:使有司哭之,为之不以乐[yuè]食。
天子之殡也,菆[cuán]涂龙輴[chūn]以椁,加斧于椁上,毕涂屋,天子之礼也。
唯天子之丧,有别姓而哭。
鲁哀公诔[lěi]孔丘曰:“天不遗耆[qí]老,莫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
国亡大县邑,公、卿、大夫、士皆厌[yā]冠,哭于大(同太)庙三日,君不举。或曰:君举而哭于后土。
孔子恶[wù]野哭者。
未仕者不敢税人,如税人,则以父兄之命。
士备入而后朝夕踊。
祥而缟,是月禫[dàn],徙月乐。
君于士有赐帟[yì]

《檀弓》下
君之適(同嫡)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適长殇,车一乘。
公之丧,诸达官之长杖。
君于大夫,将葬,吊于宫,及出,命引之,三步则止。如是者三,君退。朝亦如之,哀次亦如之。
五十无车者,不越疆而吊人。
季武子寝疾,蟜[jiǎo]固不说(通脱)齐[zī]衰而入见,曰:“斯道也,将亡矣。士唯公门说齐衰。”武子曰:“不亦善乎,君子表微。”及其丧也,曾点倚其门而歌。
大夫吊,当事而至,则辞焉。
吊於人,是日不乐[yuè]。妇人不越疆而吊人。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
吊于葬者必执引,若从柩,及圹[kuàng],皆执绋。
丧,公吊之,必有拜者,虽朋友、州里、舍人可也。吊曰:“寡君承事。”主人曰:“临。”
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
大夫之丧,庶子不受吊。
妻之昆弟为父后者死,哭之適(同嫡)室,子为主,袒、免[wèn](同絻)、哭、踊,夫入门右,使人立于门外,告来者,狎[xiá]则入哭。父在,哭于妻之室;非为父后者,哭诸异室。
有殡,闻远兄弟之丧,哭于侧室。无侧室,哭于门内之右。同国,则往哭之。
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与哉?”
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bìn]由左。
齐谷王姬之丧,鲁庄公为之大功。或曰:“由鲁嫁,故为之服姊妹之服。”或曰:“外祖母也,故为之服。”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帷殡,非古也,自敬姜之哭穆伯始也。
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生之者也。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诸幽之义也。拜稽颡,哀戚之至隐也。稽颡,隐之甚也。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爱之,斯录之矣;敬之,斯尽其道焉耳。重[chóng],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主重彻焉。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唯祭祀之礼,主人自尽焉尔,岂知神之所飨,亦以主人有齐[zhāi](同斋)敬之心也!辟踊,哀之至也。有算,为之节文也。袒、括发,变也。愠[yùn],哀之变也。去饰,去美也。袒、括发,去饰之甚也。有所袒,有所袭,哀之节也。弁[biàn]绖葛而葬,与神交之道也,有敬心焉。周人弁而葬,殷人冔[xǔ]而葬。歠[chuò]主人、主妇、室老,为其病也,君命食之也。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主妇入于室,反诸其所养也。反哭之吊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为甚。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悫[què],吾从周。”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既封,主人赠,而祝宿虞尸。既反哭,主人与有司视虞牲,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反,日中而虞。葬日虞,弗忍一日离也。是日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明日,祔[fù]于祖父。其变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也接,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
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liè]、戈,恶之也,所以异于生也。
丧有死之道焉,先王之所难言也。
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其哀离其室也,故至于祖、考之庙而后行。殷朝而殡于祖,周朝而遂葬。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chú]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
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同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
悼公之丧,季昭子问于孟敬子曰:“为君何食?”敬子曰:“食粥,天下之达礼也。吾三臣者之不能居公室也,四方莫不闻矣。勉而为瘠,则吾能,毋乃使人疑夫不以情居瘠者乎哉?我则食食。”
卫司徒敬子死,子夏吊焉,主人未小敛,绖而往。子游吊焉,主人既小敛,子游出绖,反哭。子夏曰:“闻之也与?”曰:“闻诸夫子:主人未改服,则不绖。”
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子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国昭子之母死,问于子张曰:“葬及墓,男子、妇人安位?”子张曰:“司徒敬子之丧,夫子相,男子西乡(同向),妇人东乡。”曰:“噫!毋!”曰:“我丧也斯沾[chān](通觇)。尔专之,宾为宾焉,主为主焉,妇人从男子皆西乡。”
穆伯之丧,敬姜昼哭;文伯之丧,昼夜哭。孔子曰:“知礼矣。”
文伯之丧,敬姜据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将为贤人也,吾未尝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诸臣未有出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声。斯子也,必多旷于礼矣夫!”
季康子之母死,陈亵[xiè]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命彻之。
有子与子游立,见孺子慕者。有子谓子游曰:“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去之久矣。情在于斯,其是也夫。”子游曰:“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礼道则不然。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人死,斯恶之矣,无能也,斯倍(通背)之矣。是故制绞、衾,设蒌[liǔ]、翣[shà],为使人勿恶也。始死,脯、醢之奠,将行,遣而行之,既葬而食之,未有见其飨之者也。自上世以来,未之有舍也,为使人勿倍也。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zǐ]也。”
吴侵陈,斩祀杀厉。师还出竟,陈大(同太)宰嚭[pǐ]使于师。夫差谓行人仪曰:“是夫也多言,盍尝问焉?师必有名,人之称斯师也者,则谓之何?”大(同太)宰嚭[pǐ]曰:“古之侵伐者,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今斯师也,杀厉与?其不谓之杀厉之师与?”曰:“反尔地,归尔子,则谓之何?”曰:“君王讨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
颜丁善居丧: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fú]得;及殡,望望焉如有从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
子张问曰:“《书》云:‘高宗三年不言,言乃讙[huān](同欢)。’有诸?”仲尼曰:“胡为其不然也?古者天子崩,王世子听于冢[zhǒng]宰三年。”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蒉[kuài]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nǎng]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大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通供),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zhì]。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所以易其名者。”君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惠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贞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
石骀[tái]仲卒,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则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祁[qí]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乎?”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卫人以龟为有知也。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shū]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首足形,还[xuán]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jī]靮[dí]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弗果班。
卫有大(同太)史曰柳庄,寝疾。公曰:“若疾革[jí](急),虽当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请于尸曰:“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请往。”不释服而往,遂以襚[suì]之。与之邑裘氏与县潘氏,书而纳诸棺,曰:“世世万子孙,毋变也。”
陈乾昔寝疾,属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己曰:“如我死,则必大为我棺,使吾二婢[bì]子夹我。”陈乾昔死,其子曰:“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弗果杀。
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yuè]。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
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敛,般请以机封[biǎn](同窆),将从之。公肩假曰:“不可!夫鲁有初: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huán]楹。般,尔以人之母尝巧,则岂不得以?其毋以尝巧者乎,则病者乎?噫!”弗果从。
战于郎,公叔禺[yú]人遇负杖入保(同堡)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作童)汪踦[yǐ]往,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yǐ],问于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
子路去鲁,谓颜渊曰:“何以赠我?”曰:“吾闻之也,去国,则哭于墓而后行,反其国,不哭,展墓而入。”谓子路曰:“何以处我?”子路曰:“吾闻之也,过墓则式,过祀则下。”
工尹商阳与陈弃疾追吴师,及之,陈弃疾谓工尹商阳曰:“王事也,子手弓而可。”手弓。“子射诸。”射之,毙一人,韔[chàng]弓。又及,谓之,又毙二人。每毙一人,揜[yǎn](同掩)其目。止其御曰:“朝不坐,燕(通宴)不与,杀三人,亦足以反命矣。”孔子曰:“杀人之中,又有礼焉。”
诸侯伐秦,曹桓公卒于会。诸侯请含,使之袭。
襄公朝于荆,康王卒。荆人曰:“必请袭。”鲁人曰:“非礼也。”荆人强之,巫先拂柩,荆人悔之。
滕成公之丧,使子叔敬叔吊,进书,子服惠伯为介。及郊,为懿伯之忌,不入。惠伯曰:“政也,不可以叔父之私不将公事。”遂入。
哀公使人吊蒉[kuài]尚,遇诸道,辟于路,画宫而受吊焉。曾子曰:“蒉尚不如杞梁之妻之知礼也。齐庄公袭莒[jǔ]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吊之。对曰:‘君之臣不免于罪,则将肆诸市朝,而妻妾执。君之臣免于罪,则有先人之敝庐在,君无所辱命。’”
孺子[tūn]之丧,哀公欲设拨,问于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犹设之。”颜柳曰:“天子龙輴[chūn]而椁帱[dào],诸侯輴[chūn]而设帱,为榆沈(同沉),故设拨。三臣者废輴[chūn]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
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有若曰:“为妾齐衰,礼与?”公曰:“吾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于斯也。买道而葬,后难继也。”
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
虞而立尸,有几筵[yán]。
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执木铎[duó]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
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徵[zhēng]在,言“在”不称“徵”,言“徵”不称“在”。
军有忧,则素服哭于库门之外,赴车不载櫜[gāo]韔[chàng]。
有焚其先人之室,则三日哭。故曰:“新宫火,亦三日哭。”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zhòng]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zhì]之,苛政猛于虎也。”
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通叛),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
丧不虑居,毁不危身。丧不虑居,为无庙也;毁不危身,为无后也。
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嬴[yíng]、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其坎深不至于泉,其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揜[yǎn]坎,其高可隐也。既封,左袒,右还[xuán]其封且号者三,曰:“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而遂行。孔子曰:“延陵季子之于礼也,其合矣乎。”
邾[zhū]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曰:“寡君使容居坐含,进侯玉,其使容居以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杂者,未之有也。”容居对曰:“容居闻之:事君不敢忘其君,亦不敢遗其祖。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无所不用斯言也。容居,鲁人也,不敢忘其祖。”
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遂哭于他室。
天子崩,三日,祝先服;五日,官长服;七日,国中男女服;三月,天下服。虞人致百祀之木,可以为棺椁者斩之。不至者,废其祀,刎[wěn]其人。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邾娄定公之时,有弑其父者。有司以告。公瞿[jù]然失席曰:“是寡人之罪也。”曰:“寡人尝学断斯狱矣: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宫者杀无赦。杀其人,坏其室,洿 [wū]其宫而猪[zhū](通潴)焉。盖君逾月而后举爵。”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同腰)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dǎo]。
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马死,埋之以帷。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阍[hūn]人为君在,弗内(同纳)也。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曾子后入,阍人辟之。涉内溜,卿大夫皆辟位,公降一等而揖之。君子言之曰:“尽饰之道,斯其行者远矣。”
阳门之介夫死,司城子罕入而哭之哀。晋人之觇[chān]宋者,反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说(通悦),殆不可伐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诗》云:‘凡民有丧,扶服救之。’虽微晋而已,天下其孰能当之。”
鲁庄公之丧,既葬,而不入库门。士、大夫既卒哭,麻不入。
孔子之故人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同汝)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fǔ]乎?”文子曰:“行并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不足称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晋人谓文子知人。文子其中退然如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生不交利,死不属其子焉。
叔仲皮学[xiào]子柳。叔仲皮死,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jiū](作樛)绖。叔仲衍以告,请繐[suì]衰而环绖,曰:“昔者吾丧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退,使其妻繐衰而环绖。
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皋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緌[ruí],兄则死而子皋为之衰。”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
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天则不雨,吾欲暴[pù]尪[wāng]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毋乃不可与!”“然则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于以求之,毋乃已疏乎?”“徙[xǐ]市则奚若?”曰:“天子崩,巷市七日;诸侯薨,巷市三日。为之徙[xǐ]市,不亦可乎!”
孔子曰:“卫人之祔也,离之;鲁人之祔也,合之,善夫!”

二、查字

丧——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养蚕的树。丧,甲骨文=(桑,养蚕的树)+(众多“口”),表示桑树上众多蚕虫蚕食桑叶。造字本义:动词,满树蚕虫将桑树的叶子吃光。
服——“”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
勤——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因遭受束颈套枷的刑罚和火刑的煎熬而痛苦嗷叫。勤,金文=(堇,因受刑而痛苦)+(力,劳役),表示受刑和劳役。造字本义:动词,在酷刑下从事苦役。

污——“污”是“汙”的异体字。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竽”的本字,表示吹管乐器。汙,篆文=(水,唾沫、口水)+(于,即“竽”,吹管乐器),表示口水留在吹奏过的竽管上。造字本义:动词,吹竽时口水弄脏了竽管。
殡——賓,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客人。殯,篆文=(歹,殓)+(賓,客人),表示重要宾客参与大殓。造字本义:动词,葬礼环节之一,出葬前将棺柩停在正堂前,等远道奔丧的宾客与遗体作最后告别之后,盖棺加钉,抬往墓地埋葬。
朝——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日头初出的清晨。朝,甲骨文=(“早”的异体字)+(夕,晓月),表示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尚未落尽。造字本义:名词,月落将尽、红日初升的大清早。
瞿——“瞿”是“瞿”的本字;“瞿”是“懼”(惧)的本字。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眼。瞿,金文=(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像鹰眼,瞳孔大的锐眼),表示鹰眼锐利,令人生畏。造字本义:形容词,鹰眼锐利,令人生畏。
爱——“爱”是“愛”的本字。爱,金文=(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呵护,倾诉柔情。造字本义:动词,用心疼惜呵护,喃喃倾诉柔情,为之奔波辛劳。
正——“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
加——加,金文疑为“”(即“嘉”)的金文字形之省略,是“嘉”的本字。,金文=(力,极力)+,即“”的省略,亦即“龠”的省略,吹奏多管多孔的排笛),表示竭力吹笙击鼓。造字本义:动词,在丰收庆典的颂神仪式上,竭力吹笙击鼓,狂欢礼赞。
等——等,篆文=(竹,简册、簿籍)+(寺,设在都城、接待地方主政官员的大型建筑),表示登记地方主政官员的簿籍,即将同一级别的地方主政官员登记在同一本簿籍中。推测古人将不同级别的官员,登记在不同的簿籍上,方便中央管理地方官员。造字本义:名词,登记同一级地方官员的簿籍。
罪——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非法。罪,篆文=(网,缉捕)+(非,非法),表示缉凶。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惩罚犯人。
法——“法”是“灋”的异体字。灋,金文=(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水,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造字本义: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在道家思想观念中,“道”代表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本质规律;“法”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嗜——“耆”是“嗜”的本字。耆,金文=(老,老人)+(甘,享受美食),造字本义:名词,保持一生的口味。
谋——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謀,金文=(言,商议)+(某,不确定),表示为不确定的问题而商议。造字本义:动词,因为对策略没把握而找人商讨。
志——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意”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的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朔——朔,金文=(月,月亮)+(屰,即“逆”,回转),表示月亮的盈亏周而复始。造字本义:名词,月亮运行一周后回到到原点,开始新的周期,即农历每月初一看不见月亮的夜晚。
私——甲骨文“私”(厶)与“以”通用,像在胞衣中头朝下、尚未出生、不明性别不明模样的胎儿。篆文=(禾,代表粮食、财产)+(厶,胎儿)。造字本义:名词,不知其详的胎儿或暗藏的家产。
利——利,甲骨文=(禾,庄稼)+(刀),像是用刀收割庄稼,镰刀与庄稼之间的两点,表示振落的庄稼籽实。造字本义:动词,用快刀收割庄稼。
愠——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蕴”省略,表示积聚、蓄藏。愠,金文=(心,抱怨)+(昷,即“蕴”,积蓄),表示内心积蓄不满和怨气。造字本义:动词,将怨气闷积在心里。
死——死,甲骨文=(跪着的人)+(口,哭)+(歺,即“歹”,尸骨),表示跪着对不舍的尸骸哭泣。造字本义:动词,生命结束,他人对遗体痛哭哀悼。
专——“專”(专)是“轉”(转)的本字。專(专),甲骨文=(缠绕着丝线的纱锤与转轮,表示线结)+(双手,抓持),表示转动纱轮。造字本义:动词,手转纱轮纺纱。
壹——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颂。壹,金文=(壶,盛器)+(吉,祭颂),表示祭祀用的酒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祭祀专用的酒壶。
微——的本字。微,甲骨文=(长发的老人)+(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
斯——“斯”是“撕”的本字。斯,金文=(其,箕)+(斤,砍伐竹子),表示砍竹扯篾。造字本义:动词,伐竹,将竹片破扯成编制土箕的细篾丝。
矜——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吟”的本字,表示呻吟。矜,籀文=(吊,慰问受难者)+(今,即“吟”),表示为他人的死难悲伤、怜悯,低语呻吟安慰。造字本义:动词,对他人的死难悲伤、怜悯,谨慎低语安慰。
知——“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
防——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被发配守边者。防,古鈢字形=(阜,高山险地)+(方,被发配守边者)+(土,城障),表示赖以守边的高山城障。造字本义:动词,在边塞藉险置关,用以阻止外敌入侵,捍卫领土主权。
庚——庚,甲骨文=(倒写的“人”,即“屰”,逆向的人)+(倒写的“其”,簸箕),表示逆风扬箕。造字本义:动词,逆风扬箕,扬去或筛去谷物、粮食中的碎屑或糙壳。

三、朗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1、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
查了“服勤”两个字后,侍奉双亲、国君(领导)、师长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冲突,会有许多自己觉得辛苦得如服刑一般煎熬,但也要承受,把这些冲突、痛苦领承下来后,就成了我们的德。尤其是对父母,“有隐而无犯”,不是如现在这样指责父母的“过错”,这是缺德、无礼。
2、申生自杀一段。郑注:“言行如此,可以为恭,于孝则未之有。”孔疏,孝子不陷亲于不义,申生这样做,“遂陷父有杀子之恶,虽心存孝,而于理终非,故不曰孝,但谥为恭”。
孝,在道上,故为孝道。要做一个孝子,必须有德在道,否则无礼不义。
3、孔家不让儿子为与父亲离异的母亲服丧,从子思开始;士这个阶层有诔文,从鲁庄公为县贲父写诔文开始等
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礼的本质是什么?在于内守礼外有义,进而成仁成德,抱道不脱。
4、子路、伯鱼丧期已满,依然服丧或哭泣,孔子提示其过了。
于是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服丧?丧礼相关的礼制有什么意义?答案:礼,不忘其本!过度服丧,也已忘本,“我”脱离了世界,要撞进世界里。
5、子曰:哀则哀矣,而难为继也。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
用礼制传、继的什么?不是礼节礼制本身,而是隐藏于礼制中的道和德,是系统任务,是精神。
6、君子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站在女主人的位置上,家庭是我的道场,我是家里的道长,家庭建设搞不好,就会死亡!
7、檀弓下里,有几段只是陈述了事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看不出来是作者赞同哪一方,哪一方更有礼。于是,我就在体会,在那个场景里,人们心里有多大一片世界?各自挑选了哪一个信息作为首要的处理对象?以此为线索,找到作此决定的根是什么。如此下来,会发现自己的心越来越大了。
8、全文总结:本篇主要是讲丧事礼仪,读进去后,就感觉命来命去,尊重死者,遵守丧礼,就是交命、盛气,有礼也有义。有几天半梦半醒时,感觉自己全身的毛孔都张开了,成为了气进出的通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0 08: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6-26 10:24 编辑

第三周  泛读《王制》、《月令》

一、抄写原文、正音

王制第五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fèn],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sì]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次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位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数各居其上之三分。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xián]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bān]。其余以禄士,以为间[xián]田。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通供)官,千里之内以为御。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制:三公一命卷[gǔn](通衮),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大国之卿不过三命,下卿再命;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同途),弗与言也。屏[bǐng]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同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jià](同价),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pì]。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qí]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chù]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通叛),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gé]于祖祢[nǐ],用特。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nǐ]。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
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考礼、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zhù]将之;赐伯、子、男乐,则以鼗[táo]将之。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fū](通斧)钺 [yuè] ,然后杀;赐圭瓒[zàn],然后为鬯[chàng]。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通璧)廱[yōng]”,诸侯曰“頖[pàn]宫”。
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nǐ],祃[mà]于所征之地。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guó]告。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suí],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tǎ]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wèi]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mí],不卵,不杀胎,不殀[yǎo]夭,不覆巢。
冢[zhǒng]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miǎo],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祭用数之仂[lè]。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丧用三年之仂。丧祭,用不足曰“暴”,有余曰“浩”。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同悬)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自天子达于庶人。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yuè]”,夏曰“禘[dì]”,秋曰“尝”,冬曰“烝”[zhēng]。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dú]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
天子犆[tè](同特)礿[yuè],祫[xiá]禘,祫尝,祫烝。诸侯礿[yuè]则不禘,禘则不尝,尝则不烝,烝则不礿。诸侯礿[yuè]犆[tè],禘一犆一祫,尝祫,烝祫。
天子社稷皆大(同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韭以卵,麦以鱼,黍以豚[tún],稻以雁。祭天地之牛角茧栗[lì],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shǐ],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同馐)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市廛[chán]而不税。关讥而不征。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田里不粥[yù](同鬻),墓地不请。
司空执度[dù],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量地远近,兴事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食。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nuǎn](同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jì](同剂),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同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或曰鞮[dī]”,北方曰“译”。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qí]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chù]恶。
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耆老皆朝于庠[xiáng],元日习射上功,习乡上齿,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如初礼。不变,移之遂,如初礼。不变,屏[bǐng]之远方,终身不齿。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同太)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同嫡)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
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bǐng]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
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
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
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臝[luǒ]股肱,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
司寇正刑明辟[pì],以听狱讼,必三刺。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凡制五刑,必即天论(同伦),邮罚丽[lí]于事。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通宥),然后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刑者侀[xíng]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凡执禁以齐众,不赦过。
有圭璧金璋不粥[yù](同鬻)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zhòng]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孰(同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
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天子齐(同斋)戒受谏。
司会[kuài]以岁之成质于天子,冢宰齐戒受质。大乐正、大司寇、市,三官以其成从质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齐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百官齐戒受质。然后,休老劳农,成岁事,制国用。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xiǎng]礼,殷人以食[sì]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gǔ]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异粻[zhāng],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游可也。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jīn]、衾[qīn]、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煖,九十虽得人不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sì]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xiáng],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xǔ]而祭,缟[gǎo]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zhēng](通征);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jī]不从政。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guān](亦作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xì]。
瘖[yīn]、聋、跛、躃[bì]、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轻任并,重任分,斑白者不提挈。君子耆[qí]老不徒行,庶人耆老不徒食。
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近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亿亩。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余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其余方百里者四十,方十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二十,为方百里者三十,其余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闲田。诸侯之有功者,取于闲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闲田。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余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余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
诸侯之下士禄食[sì]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国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小国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人。次国之卿命于其君者,如小国之卿。
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卿,其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之于方伯之地。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视元士。
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
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

月令第六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shēn]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同太)皞[hào] ,其神句[gōu]芒。其虫鳞。其音角[jué],律中大(同太)蔟[cù]。其数八。其味酸,其臭[xiù]膻[shān]。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通苍)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yè]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同斋)。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tè](通忒),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lěi sì],措之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jiè]。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xí],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dǎo]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ch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mí],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zì]。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蚤(通早)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biāo]风暴雨总至,藜、莠[yǒu]、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同太)皞[hào],其神句[gōu]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天子居青阳大庙,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旂,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shěng]囹圄[líng yǔ],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
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cí]于高禖[méi]。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dú],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通均)衡、石,角[jué]斗、甬(通桶),正权、概。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
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lù]陂[bēi]池,毋焚山林。天子乃鲜(当为献)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孰,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煖气早来,虫螟为害。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xiǎn]。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rú],虹始见(同现),蓱(同萍)始生。
天子居青阳右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天子乃荐鞠[jū]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荐鲔[wěi]于寝庙,乃为麦祈实。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gōu]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同纳)。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猎罝罘[jū fú]、罗罔、毕、翳[yì]、餧[wèi]兽之药毋出九门。”
是月也,命野虞毋伐桑柘[zhè]。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籧[qú]、筐。后妃齐(同斋)戒,亲东乡(通向)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通供)郊庙之服,无有敢惰。
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gàn],脂、胶、丹、漆,毋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命国难[nuó](同傩),九门磔[zhé]攘,以毕春气。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蚤(通早)降,兵革并起。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wù]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zhǐ],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蝼[lóu]蝈鸣,蚯蚓,王瓜生,苦菜秀。
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駵[liú],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同悦)。乃命乐师习合礼乐。命大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huī](同隳),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
是月也,天子始絺[chī]。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
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zhì]尝麦,先荐寝庙。
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以给郊庙之服。
是月也,天子饮酎[zhòu],用礼乐。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同堡);行冬令,则草木蚤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zhǐ],律中蕤[ruí]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小暑至,螳螂生,鵙[jú]始鸣,反舌无声。
天子居明堂大庙,乘朱路,驾赤駵[liú],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养壮佼。
是月也,命乐师修鞀[táo]、鞞[pí]、鼓,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调竽、笙、竾[chí]、簧,饬[chì]钟、磬、柷[zhù]、敔[yǔ]。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yú]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祀百辟[bì]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农乃登黍。
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令民毋艾[yì](通刈)蓝以染,毋烧灰,毋暴[pù]布。门闾毋闭,关市毋索。挺重囚,益其食。游牝别群,则絷腾驹,班马政。
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同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jǐn]荣。
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
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zhǐ],律中林钟。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
天子居明堂右个,乘朱路,驾赤駵[liú],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命渔师伐蛟、取鼍[tuó]、登龟、取鼋[yuán]。命泽人纳材苇。
是月也,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共(通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祠宗庙、社稷之灵,以为民祈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fǔ]、黻[fú]、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tè](通忒)。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给之度。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也。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是月也,土润溽[rù]暑,大雨时行,烧薙[tì]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彊[qiáng]。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鲜落,国多风欬[kài],民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xí]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sǔn]蚤鸷,四鄙入保。
中央土。其日戊[wù]、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倮[luǒ](同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其祠中霤,祭先心。
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駵[liú],载黄旂,衣黄衣,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yuán]以闳[hóng]。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hào],其神蓐[rù]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齐。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zhān]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péi](通培)墙垣[yuán],补城郭。
是月也,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仲秋之月,日在角[jiǎo],昏牵牛中,旦觜觿[zī xī]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天子居揔[zǒng](同总)章大庙,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乃命司服具饬[chì]衣裳,文绣有恒,制有小大,度有长短,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毋或枉桡[náo]。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huàn],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zhòng]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飨。天子乃难[nuó](同傩),以达秋气。以犬尝麻,先荐寝庙。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qūn]仓。乃命有司趣[cù]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
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通培)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jué]斗、甬(通桶)。
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huì],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则财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
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
鸿雁来宾,爵(通雀)入大水为蛤[gé],鞠(通菊)有黄华,豺乃祭兽戮禽。
天子居总章右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旆[pèi],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内(同纳),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zhī]敬必饬。
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
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无有所私。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命仆及七驺[zōu]咸驾,载旌、旐[zhào],授车以级,整设于屏外,司徒搢[jìn]扑,北面誓之。天子乃厉饰,执弓挟[jiā]矢以猎,命主祠[cí] 祭禽于四方。
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俯在内,皆墐[jìn]其户。乃趣[cù]狱刑,毋留有罪。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
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qiú]嚏;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煖风来至,民气解(通懈)惰,师兴不居。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zhuān xū],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shèn],虹藏不见。
天子居玄堂左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旆,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yǎn]。
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齐。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
是月也,命大史衅[xìn]龟、策[cè],占兆、审卦,吉凶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
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坏[péi](通培)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龠[yuè],固封疆,备边竟,完要塞,谨关梁,塞徯[xī径。饬丧纪,辨衣裳,审棺椁之薄厚,茔[yíng] 丘垄之大小、高卑、厚薄之度,贵贱之等级。
是月也,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是月也,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上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zhěn]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zhuān xū],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冰益壮,地始坼[chè],鹖[hé]旦不鸣,虎始交。
天子居玄堂大庙,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yǎn]。
饬死事。命有司曰:“土事毋作,慎毋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地气沮(当作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必疾疫,又随以丧,命之曰‘畅月’”。
是月也,命奄[yān](同阉)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乃命大酋秫[shú]稻必齐,麴[qū](同曲)蘗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井泉。
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yì]者,取之不诘[jié]。山林薮[sǒu]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道(同导)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
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
是月也,可以罢官之无事,去器之无用者。涂阙廷、门闾,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hù]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lì]。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dī]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
雁北乡,鹊始巢,雉雊[gòu],鸡乳。
天子居玄堂右个,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闳以奄。
命有司大难[nuó](同傩),旁磔[zhé],出土牛,以送寒气。征鸟厉疾。乃毕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子神祇[qí]。
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lěi sì],具田器。命乐师大合吹而罢。乃命四监收秩[zhì]薪柴,以共郊庙及百祀之薪燎。
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专而农民,毋有所使。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赋之牺牲,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飨。乃命同姓之邦共寝庙之刍豢[huàn]。命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牺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无不咸献其力,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二、查字

王——甲骨文中“王”与“士”同源,后分化。“士”的金文字形与“王”的甲骨文字形一致。王,甲骨文字形像带手柄的宽刃巨斧。有的甲骨文在战斧(士)的基础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王”是超级的“士”。造字本义:名词,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制——制,甲骨文=(木,树)+(刀,刀剪),表示用刀具修剪树木的枝叶。古人发现,如果果树的枝叶太茂盛,就会过多消耗树木所获得的养分,以至于缺少足够的能量用于开花结果。造字本义: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好更多的果子,用刀具修剪果树的新梢,减省营养浪费。
合——合,甲骨文=(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
附——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交出。附,金文=(付,交出)+(臣,低首为奴),表示割地称臣。造字本义:动词,割让土地,作为属国向强国称臣。
庸——“庸”是“墉”的本字。庸,甲骨文=(倒写的“人”)+(倒写的“其”,即“箕”)+(凡,多人使用的“井”形夯地桩),表示用土箕挑土夯墙。造字本义:名词,用泥土夯筑的护城墙郭,是最早的长城。
嗣——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后代。嗣,甲骨文=(子,子孙后代)+(大,同辈中排行第一)+(册,正式档案),表示在正式文书中记载有关长子的权力与地位。造字本义:动词,帝王册封长子为王位继承人。
论——“侖”是“論”的本字。侖,甲骨文=(口,评说)+(册,典籍),表示商讨、评说典籍中的教义。造字本义:动词,商讨准则,评说是非。
祇——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祈”的省略,表示祭拜祈祷。祇,金文=(示,即“祈”)+(氏,与“氐”同源,底,与“上”相对),表示祭拜地神。造字本义:动词,向地神祭拜祷告。
祢——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集发的弓弩。禰,篆文=(示,祭神)+(爾,集发的弓弩,借代战争),表示古人在作战前夕敬拜的神,以求神灵保佑,战胜敌人。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军旅车载随行的神主。
成——成,甲骨文=(戊,大钺,战具)+(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
畋——(古籍有时假借“田”代替“畋”),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耕地、原野。畋,甲骨文=(田,耕地、原野)+(攴,持械攻击),表示在田地里驱赶或猎捕破坏庄稼的野兽。造字本义:动词,在田野捕猎。远古时代生态和谐,田野多鸟兽,为了保护庄稼,古人常常在田亩中行猎。
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庶”的上半部,表示石块。度,甲骨文=(石,即“庶”的简写,石块、石料)+(又,抓持、测量),表示建筑施工时设计师或石匠测量、评估石料。造字本义:动词,测量、评估石料。
性——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天然萌发。性,金文=(心,欲求)+(生,天然萌发),表示人类天然萌发的欲求。造字本义:名词,人类萌生于心的本能欲望。
谏——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挑选、挑剔。諫,金文=(柬,挑选、挑剔)+(言,言说、评论),表示挑剔、批评。造字本义:动词,臣子批评或忠告君王。
质——質,金文=(斦,二“斤”即二“斧”,武力胁迫)+(貝,钱财),表示武力胁迫以求财。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劫持绑架人员作抵押,以求赎金。
太皞——上古东夷的祖先和首领,是东方祖神,也是东方天帝青帝。亦作大嗥、太皞、大皥,以木德王,是为春皇。
句芒——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
帝藉——指天子象征性的亲耕之田。孙希旦集解:“天子藉田千亩,收其谷为祭祀之粢盛,故曰帝藉。”
高禖——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
诘——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神。詰,篆文=(言,说)+(吉,祭祀),表示祭祀时发问。造字本义:动词,叩问神灵。
诛——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硃”的省略,表示红色。誅,金文=(朱,即“硃”,红笔)+(戈,刑具),表示用红笔写受刑者的名字,寓意让名字的主人流血见红。造字本义:动词,在罪犯背上披挂红笔写的名字,执行死刑。
慢——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嫚”的本字,表示舞女目光在纱巾的半遮半掩中流转,亦即不用双眼正视。慢,金文=(心,情感、态度)+(曼,即“嫚”,目光流转),表示态度含蓄,目光流转。造字本义:动词,女子态度含蓄,目光流转。

三、朗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1、看完《王制》之后,心里冲击很大,以前当过公务员,大学时又读的是经济,两相对比后,又有一种心被撑大了的感觉,把各阶层都罩起来了,囊括了四方(空间),涵盖了绵延(时间),多维度地周全,又有力、坚定,敬俨安!想到了道德经里的那一段话:“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心里有人就是亲,心里的人越多就是仁。
2、《月令》讲的是根据时令,每个月应该做什么事,是顺应天道的,天地人和谐共处互相推进。当人守正在道时,人就能“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的大来自于顺应天地,心里有敬,天地之神力就能与人共享,“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3、学科分科把人心分小了、窄化了,人心本应包含天地万物,如《五制》、《月令》所述,人观天象、地理,就是心中有天地。而我连祖宗总结、运用好的天干地支都看不懂,真是惭愧,究其原因,心舍小了,装不下。所以,别一天到晚就去享受情绪、围着情绪转,多抬头看天,看看这个世界,心安静,《月令》里所述的内容就能真正入心,真正地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6-28 12: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7-5 20:14 编辑

第四周  普通精读《曾子问》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君薨而世子生,如之何?”孔子曰:“卿、大夫、士从摄主,北面于西阶南。大祝裨[bì]冕[miǎn],执束帛,升自西阶,尽等,不升堂,命毋哭。祝声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升,奠币于殡东几上,哭降。众主人、卿、大夫、士、房中皆哭,不踊,尽一哀,反位,遂朝奠。小宰升,举币。三日,众主人、卿、大夫、士如初位,北面,大宰、大宗、大祝皆裨冕。少师奉子以衰,祝先,子从,宰、宗人从,入门,哭者止。子升自西阶,殡前北面,祝立于殡东南隅。祝声三,曰:‘某之子某,从执事敢见。’子拜稽颡,哭,祝、宰、宗人、众主人、卿、大夫、士哭,踊三者三,降,东反位,皆袒。子踊,房中亦踊,三者三,袭,衰,杖,奠出。大宰命祝、史以名遍告于五祀、山川。
翻译:
曾子问:“国君去世后,在停柩期间,世子才出生,要怎么办?”孔子回答:“卿、大夫、士跟从着代替世子的丧主,面朝北在殡宫西阶的南边站立。太祝穿裨衣,戴冕冠,手拿束帛,从西阶上到台阶的尽头,不登上堂,命令大家不许哭。太祝对灵柩喊三声,报告说:‘夫人某生了儿子,特来向您禀告。’然后升到堂上,把币帛放在灵柩东边的几案上,哭着下阶。国君的父兄辈亲人、卿、大夫、士、妇人都哭泣,但不跳脚,表达自己的哀伤后,回到自己朝夕哭丧的位置上,于是举行朝奠祭。小宰升堂,举着币帛下堂埋在东、西两阶之间。第三天,国君的父兄辈亲人、卿、大夫、士仍立在西阶的南边,面朝北,太宰、太宗、太祝都穿裨衣,戴冕冠,少师捧着用丧服包裹的世子,太祝走在前面,少师抱着世子走在中间,太宰、太宗跟在后面,进入殡宫大门,东边的人停止哭泣。少师抱着世子从西侧台阶而上,面朝北站立在灵柩前,太祝站立在殡宫的东南角。太祝喊三声,说:‘夫人某的儿子某,跟从有关官员前来拜见。’少师抱着世子跪地磕头,哭泣,太祝、太宰、宗人、国君的父兄辈亲人、卿、大夫、士边哭边跳脚,跳脚三次为一节,一共跳三节,降阶,返回朝夕奠时的位置,都袒露左臂。少师抱着世子跳脚,妇人也要跳脚,也是以三次为一节,一共跳三节,穿好衣服,套上丧服,拄着丧杖,举行朝奠祭后才离开殡宫。太宰命令太祝、太史将世子的名字遍告于五祀和山川。”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如已葬而世子生,则如之何?”孔子曰:“大宰、大宗从大祝而告于祢[nǐ]。三月,乃名于祢,以名遍告,及社稷、宗庙、山川。”
翻译:
曾子问:“如果国君已经下葬,而后世子出生,那要怎么办?”孔子说:“太宰、太宗跟从太祝去父庙向神主禀告。三个月后,在父庙中为世子命名禀告神主,然后将世子的名字遍告社稷、宗庙和山川。”

原文、正音:
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
“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反必亲告于祖、祢,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听朝而入。”
翻译:
孔子说:“诸侯去朝见天子,一定要祭告祖庙,在祢庙中设置祭品,穿着裨衣,戴着冕冠,上朝去处理国政。命令太祝、太史祭告社稷、宗庙、山川之神,命令五大夫管理国家然后出行,在城外行祭道礼然后出发。祭告的官员要在五天内全部祭告完毕,超过五天就不合于礼。凡是祭告要用牺牲、束帛,返回时也是一样。”
“诸侯之间相见,一定要祭告祢庙,穿着朝服去处理国政。命令太祝、太史祭告五庙和途经的山川,命令五大夫管理国事,行祭道礼然后出发。返回时一定要祭告祖庙、祢庙,命令太祝、太史向出发前祭告的神灵报告归来,然后入朝处理国政。”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自启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遂修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
翻译:
曾子问:“父母或两位近亲在同月去世,应该怎么办?谁先葬谁后葬?”孔子回答:“下葬,情分轻的先葬,情分重的后葬;祭奠,情分重的先祭奠,情分轻的后祭奠,这就是礼。情分轻的先安葬,从启殡到下葬这段时间里,不再为情分重的安排朝夕奠,先出殡的灵柩也不在孝子居丧的地方停留,等待孝子哭踊致哀;情分轻的下葬后返回要为情分重的设置祭奠,然后告诉宾客启殡的日期,于是处理情分重的死者的殡葬事。葬后的虞祭,要先祭情分重的后祭情分轻的,这就是礼。”

原文、正音:
孔子曰:“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
翻译:
孔子说:“嫡长子即使已经七十岁了,也不能没有主妇;如果不是嫡长子,没有主妇也是可以的。”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lǐ],彻馔[zhuàn]而扫,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
“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biàn]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jiào],无冠醴。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翻译:
曾子问:“将要为儿子加冠,加冠的宾客和助手都到了,揖让进入宗庙,这时听说主人家有服齐衰、大功的丧事,要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是同姓亲属的丧事,就将冠礼废止了。如果是异姓亲属的丧事就还是要举行冠礼,但不行冠礼中的醴礼,撤除盛放醴酒的器具,清扫宗庙,回到各自的位置为死者行哭丧。如果加冠的宾客与助手没有到,而听说亲属去世,就废止冠礼。如果将要为儿子行冠礼,但没到规定日期,就听说有服齐衰、大功、小功的丧事,那么就按照丧服等级直接戴上丧冠。”
曾子问:“除丧后不再改行冠礼了吗?”孔子回答:“天子在太庙赐诸侯、大夫冕冠和弁服,被赐者回家后,在祖庙设置祭品,穿着所赐之服向祖先报告,也只是依冠礼行醮礼,不再依冠礼行醴礼。父亲去世后才行冠礼,就在加冠后清扫宗庙而在祢庙祭告,祭告后去拜见伯父、叔父,然后宴请为自己加冠的宾客和助手。”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孔子曰:“闻之,小祥者,主人练祭而不旅,奠酬于宾,宾弗举,礼也。昔者,鲁昭公练而举酬行旅,非礼也;孝公大祥,奠酬弗举,亦非礼也。”
翻译:
曾子问:“服丧祭奠,什么情况下不举行旅酬的仪式?”孔子说:“听说,小祥祭,主人练祭时不举行旅酬,主人向宾客二次敬酒后,宾客即将酒杯放下,不再举杯,这是合乎礼仪的。以前鲁昭公在小祥祭时不应该举行旅酬却举行了旅酬,这是不合礼仪的;鲁孝公在大祥祭时,应该举行旅酬却仍不举行旅酬,这也是不合礼仪的。”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大功之丧,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岂大功耳,自斩衰以下皆可,礼也。”曾子曰:“不以轻服而重相为乎?”孔子曰:“非此之谓也。天子、诸侯之丧,斩衰者奠;大夫齐衰者奠,士则朋友奠。不足则取于大功以下者,不足则反(同返)之。”
曾子问曰:“小功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何必小功耳,自斩衰以下与祭,礼也。”曾子曰:“不以轻丧而重祭乎?”孔子曰:“天子、诸侯之丧祭也,不斩衰者不与祭。大夫齐衰者与祭。士祭不足,则取于兄弟大功以下者。”
曾子问曰:“相识,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缌[sī]不祭,又何助于人?”
曾子问曰:“废丧服,可以与于馈奠之事乎?”孔子曰:“说(通脱)衰与奠,非礼也,以摈(通傧)相可也。”
翻译:
曾子问:“有大功之丧,可以参与馈食祭奠之事吗?”孔子说:“岂止是大功,从斩衰以下都是可以的,这是礼仪。”曾子说:“那不是轻待自己的服丧而重视帮助别人办丧事吗?”孔子说:“我说的不是这意思。天子、诸侯的丧事,由服斩衰的臣下为其行奠祭;大夫的丧事由服齐衰的臣下行奠祭,士的丧事由朋友为其行奠祭。人手不足的话就让服大功以下的人参加奠祭,若人手还不够就一人重复两次。”
曾子问:“服小功的人可以参与祭奠之事吗?”孔子回答:“何止是服小功的人,从服斩衰以下的人都可以参与,这是礼仪。”曾子说:“那不是轻慢的自家的丧事而重视别家的祭礼吗?”孔子说:“天子、诸侯的丧事祭礼,不是服斩衰的人是不能参与的。大夫的丧事祭礼,只有服齐衰的人才能参与。士的丧事祭礼,如果人数不足,就找大功以下的兄弟。”
曾子问:“相识人的丧祭,如果自己有丧服在身,可以去参与吗?”孔子说:“穿着缌服都不应参加自家的宗庙祭祀,又何况去帮助别人呢?”
曾子问:“已经脱掉丧服,可以参与别家的奠祭之事吗?”孔子回答说:“刚脱下丧服就参与别家的奠祭,这不合乎礼仪,做傧相还可以。”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昏(同婚)礼既纳币,有吉日,女之父母死,则如之何?”孔子曰:“婿使人吊。如婿之父母死,则女之家亦使人吊。父丧称父,母丧称母。父母不在,则称伯父世母。婿已葬,婿之伯父致命女氏曰:‘某之子有父母之丧,不得嗣为兄弟,使某致命。’女氏许诺而弗敢嫁,礼也。婿免丧,女之父母使人请,婿弗取(同娶)而后嫁之,礼也。女之父母死,婿亦如之。”
翻译:
曾子问:“婚礼已经纳币,迎亲的吉日也选定,女方的父母在这时去世了应该怎么办?”孔子答说:“男方家应派人去吊丧。如果是男方的父母去世了,那么女方家也要派人去吊丧。若是对方的父亲去世,就以己方父亲的名义去吊丧;若是对方的母亲去世,就以己方母亲的名义去吊丧。如果自己的父母已不在了,就以伯父、伯母的名义去吊丧。男方埋葬亲人后,他的伯父到女方家来致歉说:‘某子因有父母的丧事,不能与你结为夫妇,派我来报告致歉。’女方答应后不敢另嫁他人,这是礼仪的规定。男方除丧后,女方的父母派人请求结婚男方如果不娶,女方就可以改嫁他人,这也是礼仪的规定。如果是女方的父母去世,男方也要这样做。”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亲迎,女在涂(同途),而婿之父母死,如之何?”孔子曰:“女改服,布深衣,缟[gǎo]总,以趋丧。女在涂,而女之父母死,则女反。”
“如婿亲迎,女未至,而有齐衰、大功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男不入,改服于外次,女入,改服于内次,然后即位而哭。”曾子问曰:“除丧则不复昏礼乎?”孔子曰:“祭,过时不祭,礼也。又何反于初?”
翻译:
曾子问:“亲迎那天,女方已经在路上,男方的父母此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回答:“女方改穿布制的深衣,用白绢束发,和男方一起去奔丧。如果是女方已经在路上,女方的父母去世了,那么女方要返回家奔丧。”
曾子又问:“如果男方去亲迎,女方还没到男方家,男方就有服齐衰、大功的丧事,那要怎么办?”孔子说:“男方不进入家门,在家门外临时搭建的棚子帷屋里换上深衣,女方进入家门,在家里的帷屋中换上深衣,然后到丧位上哭悼。”曾子问:“除丧后还需要重新举办婚礼吗?”孔子说:“祭祀,过了日期就不祭了,这是礼仪的规定。祭礼重于婚礼,祭礼都不补,婚礼又何须补办呢?”

原文、正音: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
翻译:
孔子说:“嫁女的人家,连续三夜不熄灭火烛,这是思念亲人离开了家。娶妻的人家,连续三天不奏乐,这是想到了婚娶嗣亲表示前辈的代谢。公婆如果已经去世,结婚满三月新妇到宗庙拜见公婆神主,称为‘来妇’。选择吉日祭祀祢庙,表示已成为夫家认可的妇人。”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曾子问曰:“取女,有吉日而女死,如之何?”孔子曰:“婿齐衰而吊,既葬而除之。夫死亦如之。”
翻译:
曾子问:“新妇还没有到宗庙告祭就去世了,要怎么办?”孔子回答说:“灵柩不能到男方的祖庙朝见,神主也不能祔在男方祖母的神主后,男方不拄丧杖、不穿丧鞋、不住在庐舍中,将灵柩送到女方家里埋葬,表示她还没有成为家族认可的妇人。”
曾子问:“迎娶女方,已经选定了吉日,而女方在此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答说:“男方穿齐衰去吊丧,安葬后就除丧。如果此时男方去世,女方也是这样做。”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dì]、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为礼也。昔者齐桓公亟[qì]举兵,作伪主以行。及反,藏诸祖庙。庙有二主,自桓公始也。丧之二孤,则昔者卫灵公适鲁,遭季桓子之丧,卫君请吊,哀公辞,不得命。公为主,客人吊,康子立于门右,北面。公揖让,升自东阶,西乡,客升自西阶,吊。公拜,兴,哭,康子拜稽颡于位。有司弗辩也。今之二孤,自季康子之过也。”
翻译:
曾子问:“丧事有两个丧主,庙中有两个神主,这合于礼吗?”孔子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王。尝祭、禘祭、郊祭、社祭,尊的神都只有一个,没有听过两个丧主、两个神主的礼仪。以前,齐桓公屡屡出兵作战,制作了假的神主出行,等到返回国家,把它藏在祖庙中。祖庙中有两个神主,是从齐桓公开始的。丧事有两个丧主,以前卫出公到鲁国,正遇到季桓子的丧事,卫出公请求前去吊唁,鲁哀公推辞,但卫出公不同意不去吊唁。鲁哀公自己作为丧主,客人入门吊丧,季康子立在门内右侧,面朝北。鲁哀公揖让,从东侧的阶梯升堂,面向西站立,客人从西侧台阶升堂吊丧。鲁哀公拜谢宾客,站起来,哭泣,季康子也在丧位上叩头行礼致谢。掌管礼仪的官员也没有纠正。现在出现 丧事两个丧主的情况,是从季康子那次错误开始的。”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同斋)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袷[xiá]祭于主,为无主耳。吾闻诸老聃[dān]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bì]。’老聃云。”
曾子问曰:“古者师行无迁主,则何主?”孔子曰:“主命。”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天子、诸侯将出,必以币、帛、皮、圭告于祖、祢,遂奉以出,载于齐(同斋)以行。每舍,奠焉而后就舍。反必告,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盖贵命也。”
翻译:
曾子问:“古代天子、诸侯随军出行,一定要载着新迁入太祖庙的神主出行吗?”孔子回答说:“天子巡守,载着新迁入太祖庙的神主,载于天子的金路上,表示一定有所尊敬。现在将七座庙里的神主都载上一道出行,就是失礼了。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庙里都不能没有神主。庙里没有神主的情况,只有天子驾崩,国君去世,逃离自己的国家,以及在太祖庙中合祭列祖列宗时,才可以让庙里没有神主。我听老聃说过:‘天子驾崩,国君去世,那么太祝取出群庙的神主保存到太祖庙里,这是礼仪的规定。卒哭祭后,再将各庙的神主放回到所在的庙里。国君逃离自己的国家,太宰取出群庙的神主随行,这是礼仪的规定。诸侯各祭群庙的神主时,太祝迎接高祖庙、曾祖庙、祖庙、父庙四座庙里的神主,神主出庙回庙,一定要清道戒严。’这是老聃说的。”
曾子又问:“古代天子、诸侯率军出行不载新迁入太祖庙的神主,那用什么为作为主呢?”孔子回答说:“以神主之命为主。”曾子问:“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天子、诸侯将要出行,一定要用币、帛、兽皮、玉圭祭告于祖庙、父庙,然后带着它们出发,载在斋车上出行。每到驻地,都要将币、帛、兽皮、玉圭祭奠一番然后才住下。返回时一定要到宗庙报告,设置祭奠,祭奠后,收好币、帛、兽皮、玉圭,埋藏在东、西两阶之间,然后出庙。这样做就是为了尊重祖先的命令。”

原文、正音:
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礼与?”孔子曰:“非礼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鲁昭公少丧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忍也,欲丧之。有司以闻,曰:‘古之礼,慈母无服,今也君为之服,是逆古之礼而乱国法也。若终行之,则有司将书之,以遗后世,无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练冠以燕居。’公弗忍也,遂练冠以丧慈母。丧慈母,自鲁昭公始也。”
翻译:
子游问:“国君的慈母去世,要像生母一样为她服丧,这是礼仪的规定吗?”孔子回答说:“这不合礼仪的规定。古代男子在外有师傅,在内有慈母,这是国君命令他们管教儿子,为什么要为他们服丧呢?从前,鲁昭公年少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有个慈母很善良,到他的慈母去世时,昭公很不忍心,想要为她服丧。主管礼仪的官员告诉昭公说:‘按照古代的礼仪,对慈母是不该服丧的。现在国君要为她服丧,这是违。反古礼而扰乱国家的法律。如若最终这么做了,那么有关官员将记下这件事,流传给后世,这样恐怕是不可以的吧!’昭公说:‘古代天子居丧,在家时头戴练冠。’鲁昭公还是不忍心,于是头戴练冠为慈母服丧。给慈母服丧,就是从鲁昭公开始的。”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
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
翻译:
曾子问:“诸侯一起朝见天子,进了宫门却不能将朝见礼终结,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道:“有四种。”曾子问是哪四种。孔子说:“太庙失火,发生日食,王后去世,雨水淋湿了礼服而使仪容失态,出现这几种情况就要废止朝见礼仪式。如果诸侯都在而发生日食,那么就要跟从天子救日,各方的诸侯应穿着对应各方颜色的衣服,拿着对应各方的兵器。太庙失火,那么就跟从天子救火,不用管各方的服色和所有兵器。”
曾子又问:“诸侯之间相见,已经揖让进了宫门,却不能将相见礼终结,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有几种?”孔子答:“有六种。”曾子问是哪六种。孔子说:“天子驾崩,太庙失火,发生日食,王后或国君夫人去世,雨水淋湿了礼服而使仪容失态,出现这几种情况就要废止相见礼仪式。”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fǔ]簋[guǐ]既陈,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
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大庙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杀,则废。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yòu],酳[yìn]不酢[zuò]而已矣。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
翻译:
曾子问:“天子举行秋天的尝祭、夏天的禘祭、冬天的郊祭、春天的社祭和五祀之祭,簠、簋已经陈设,这时天子突然去世,,或王后突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祭祀废止。”
曾子又问:“正当祭祀而发生日食,或是太庙失火 ,祭祀该怎么办?”孔子说:“那就快速地进行祭祀。如果祭祀用的牺牲还没有宰杀,那就废止祭祀。天子驾崩,还没有入棺停殡,五祀之祭不举行,已经入棺停殡可以举行五祀之祭。祭祀的时候,尸入室就位,只吃三次饭,祝不再劝尸继续吃饭,尸饮酒漱口后也不回敬主人饮酒。从启殡到下葬返回宗庙哭祭,这段时间不举行五祀之祭,下葬后可以举行五祀之祭,但礼节也要简化,祭礼到献酒给祝,祝饮毕就结束。”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诸侯之祭社稷,俎[zǔ]、豆既陈,闻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自薨比至于殡,自启至于返哭,奉帅天子。”
翻译:
曾子问:“诸侯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俎、豆已经陈设,这时听说天子驾崩或是王后去世,国君或是国君夫人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废除祭祀。从刚死到入棺停殡,从启殡到下葬返哭,遵循天子的做法。”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笾[biān]、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孔子曰:“九。”请问之。曰:“天子崩,后之丧,君薨,夫人之丧,君之大庙火,日食,三年之丧,齐衰,大功,皆废。外丧自齐衰以下行也。其齐衰之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大功,酢而已矣。小功、緦,室中之事而已矣。士之所以异者,缌不祭,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
翻译:
曾子问:“大夫的祭祀,鼎和俎已经陈设好,笾和豆已经设置好,却不能完成礼仪,出现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有几种?”孔子说:“有九种。”曾子问是哪九种。孔子说:“天子驾崩,王后去世,国君去世,国君夫人去世,国君的太庙失火,发生日食,有服三年之丧,有齐衰之丧和有大功之丧九种情况,都要废除祭祀。不在一起生活的亲人有齐衰以下的丧事,祭祀照常举行,仪式简化。不在一起生活的亲属有服齐衰之丧而参加祭祀的,举行时,尸进入门内,只吃三次饭,祝不再劝尸吃饭,尸饮酒漱口后不再向主人敬酒。有服大功之丧而参加祭祀的,尸饮酒漱口后要向主人敬酒。有服小功、缌麻之丧而参加祭祀的,主人、主妇、宾长只在室中献尸,堂中的宾尸礼不举行。士与大夫不同的是,即使是有服缌麻之丧的也不举行祭祀,所祭的对象如果和士没有服丧的关系,才可以照常举行祭祀。”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孔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
翻译:
曾子问:“自己有三年之丧,可以去吊唁别人吗?”孔子说:“有三年之丧,小祥祭时不与众人站在一起,不与众人一起出行。君子通过礼仪来展示自己的情感,自己有三年之丧的哀痛却去吊哭他人,这不是虚伪的吗?”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之也如之何?”孔子曰:“有君丧,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而弗除也。君之丧服除而后殷祭,礼也。”
翻译:
曾子问:“大夫、士为自己的亲属服丧,已经到了可以脱掉丧服的时候,这时国君去世,该为国君服丧,本该脱掉的丧服怎么办呢?”孔子说:“国君去世,为国君服丧,就不敢再穿为自己亲属服丧的孝服,又有什么脱掉丧服的问题呢?所以大夫和士有过了服丧时间却没有脱掉丧服的情况。为国君服丧的丧服脱掉后才能举行自家亲人的小祥祭和大祥祭,这是礼仪的规定。”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父母之丧弗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弗举,礼也。非弗能勿除也,患其过于制也。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
翻译:
曾子问:“为父母服丧期限未到,而遇到国君去世而服丧,服丧完毕后,还要继续为父母服丧,补回应服丧的日子,可以吗?”孔子说:“古代先王制定礼仪,过了行礼的日期就不再举行,这是礼仪的规定。并不是不能脱掉丧服,而是害怕这样做超过了礼仪的规定。所以君子过了行礼的日期就不再举行祭祀了,这是合乎礼仪的。”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君薨既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居于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
曰:“君既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哭而反送君。”
曰:“君未殡,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归殡,反于君所,有殷事则归,朝夕否。大夫,室老行事,士则子孙行事。大夫内子,有殷事,亦之君所,朝夕否。”
翻译:
曾子问:“国君去世已经入棺停殡,这时臣子的父母突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回家办理丧事,每月的初一、十五为国君举行贡献新获食物的祭奠时到国君的殡宫,早晚的祭奠就不用去了。”
曾子又问:“国君已经启殡而臣子的父母在这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归家哭祭父母,再返回为国君送葬。”
曾子说:“国君还没有入棺停殡,臣子的父母在这时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回家为父母下棺,停殡后再返回宫中处理国君的丧事,每月初一、十五为父母举行贡献新获食物的祭奠时就回家,早晚的祭奠不用回去了。大夫,他的家臣负责处理丧事事务,士则子孙来处理丧事事务。大夫的嫡妻,每月初一、十五为国君举行贡献新获食物的祭奠时,也要到国君的殡宫,早晚的祭奠就不用去了。”

原文、正音:
贱不诔[lěi]贵,幼不诔长,礼也。唯天子称天以诔之。诸侯相诔,非礼也。
翻译:
地位低贱的不能为地位尊贵的人作诔文,年幼的不能为长辈作诔文,这是礼制规定。只有天子能用上天的名义为其作诔文。诸侯之间相互作诔文,不符合礼仪的规定。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君出疆,以三年之戒,以椑[bì]从。君薨,其入如之何?”孔子曰:“共(通供)殡服,则子麻弁[biàn]绖[dié]、疏衰、菲、杖,入自阙,升自西阶。如小敛,则子免[wèn](同絻)而从柩,入自门,升自阼阶。君、大夫、士一节也。”
翻译:
曾子问:“国君出国,都要为自己的丧事作准备,带着棺材出行。如果国君真的突然去世,
回国进入国都要怎么办?”孔子答:“如果提供了从大殓至停殡期间的衣服,那么国君之子就要戴麻布弁,并系上麻绳带子,穿齐衰丧服,穿草鞋,持丧杖,拆掉西侧的宫墙,从西阶上堂。如果去世的国君在国外只是小殓即回国,那么国君之子头上戴着絻跟着棺柩,从宫门进入,从主阶升堂。国君、大夫、士在出国途中去世,礼节大体相同。”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君之丧既引,闻父母之丧,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而归,不俟[sì]子。”
曾子问曰:“父母之丧既引及涂,闻君薨,如之何?”孔子曰:“遂。既封,改服而往。”
翻译:
曾子问:“国君的灵柩车已经拉动开始出殡了,这时听说父母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为国君送葬。等棺柩入穴后即回家处理丧事,不用等国君之子完成全部葬礼。”
曾子又问:“父母的灵柩车已经拉动开始出殡了,这时听说国君去世,要怎么办?”孔子说:“先为父母送葬。等到父母的棺柩下葬后,改换丧服前去奔丧。”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宗子为士,庶子为大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以上牲祭于宗子之家。祝曰:‘孝子某,为介子某荐其常事。’若宗子有罪居于他国,庶子为大夫,其祭也,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摄主不厌祭,不旅,不假[gǔ](通嘏),不绥祭,不配,布奠于宾,宾奠而不举,不归[kuì](通馈)肉。其辞于宾曰:‘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使某辞。’”
翻译:
曾子问:“宗子为士,庶子却为大夫,庶子的祭祀要怎么做?”孔子回答说:“用一羊一猪的少牢在宗子家祭祀。祝要以宗子的名义说:‘孝子某,为介子某献上岁时的祭祀。’如果宗子因有罪居住在他国,庶子为大夫,在祭祀时,祝要以宗子的名义说:‘孝子某,派介子某来主持通常的祭事。’代替宗子的庶子不厌祭,不旅酬,不致嘏辞,不绥祭,不在致辞中说以父祖之妻配祀的话,主人酬宾后将酒杯放置在笾、豆的北面,宾客将酒杯旋转放置在笾、豆的南侧,不再举杯,主人不向宾客和尸馈赠牲肉。代替宗子的庶子向宾客致辞时要说:‘宗兄、宗弟、宗子在他国,派某来主持祭事。’”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于墓,而后祭于家。宗子死,称名不言‘孝’,身没而已。子游之徒,有庶子祭者,以此,若义也。今之祭者,不首其义,故诬于祭也。”
翻译:
曾子问:“宗子有罪逃到他国,庶子没有爵位但居住在本国,庶子可以举行祭祀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祭祀的!”曾子问:“请问要怎样祭祀?”孔子说:“望着祖先的坟墓,筑土为坛,按着岁时祭祀。如果宗子去世,庶子要报告给祖先的坟墓,然后在家中举行祭祀。宗子如果去世,祝在致辞时不能称‘孝’,一直到庶子去世为止。子游那帮人,有以庶子的身份举行祭祀的,就是顺应这个义理的。现在庶子举行祭祀,不按着这个礼节,所以就是妄自祭祀了。”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祭必有尸乎?若厌祭,亦可乎?”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祭殇必厌,盖弗成也。祭成丧而无尸,是殇之也。”孔子曰:“有阴厌,有阳厌。”曾子问曰:“殇不祔祭,何谓阴厌、阳厌?”孔子曰:“宗子为殇而死,庶子弗为后也。其吉祭特牲,祭殇不举肺,无肵[qí]俎[zǔ],无玄酒,不告利成,是谓阴厌。凡殇与无后者,祭于宗子之家,当室之白,尊(也作樽)于东房,是谓阳厌。”
翻译:
曾子问:“祭祀一定要有尸吗?如果是厌祭,不也可以没有神吗?”孔子回答说:“祭祀成人之丧一定要有尸,尸一定要由死者的孙子来担当,孙子如果年幼就由人抱着,没有孙子的就选同姓的孙辈也是可以的。祭殇一定要厌祭,因为死者没有成年,所以也没有子孙。祭祀成人之丧而没有尸,就是把死者当做未成年人了。”
孔子接着说:“厌祭分阴厌和阳厌。”曾子问:“祭殇不附于宗庙四时之祭,哪里还有阴厌、阳厌呢?”孔子说:“宗子未成年而死,庶子不能作为后嗣。为他举行祔祭时用特牲一牛,祭殇时因为没有尸,所以佐食者不举肺,俎上的肉食不用敬献给尸,没有玄酒,祝不用向主人报告供养尸的礼仪完成,这就叫阴厌。凡是未成年去世以及没有后嗣的死者,在宗子的家里祭祀,祭品放在室内西北角明亮处,酒樽放在东房,这就叫做阳厌。”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gèng],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之迟数作速),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同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diàn]患。’吾闻诸老聃云。”
翻译:
曾子问:“送葬时,柩车已经牵引在道路上,这时发生日食,送葬之事需要变化吗?还是不变呢?”孔子说:“以前我跟随老子在巷党帮助别人送葬,柩车已在路上,突然发生日食,老子对我说:‘丘!把柩车停到道路右侧,停止哭泣等待变化。’等到日食结束恢复光明,然后才前行,老子说:‘这是合于礼仪的。’葬完返回时我问老子:‘柩车不能拉回。出现日食,不知道它结束的是慢还是快,还不如一直前行吧?’老子回答我说:‘诸侯去朝见天子,日出而行,赶日落前入住馆舍,奠祭带在路上的神主。大夫出使,日出而行,赶日落前入住馆舍。柩车也不能过早出行,不能日落才住宿。看见星星还在前行赶路,只有犯罪之人和着急为父母奔丧的人才会这么做吧!发生日食黑了天,怎么知道天上看不到星星?况且君子行礼,是不会让人家的亲人临近祸害的。’我听老子是这么说的。”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为君使而卒于舍,《礼》曰:‘公馆复,私馆不复。’凡所使之国,有司所授舍,则公馆已,何谓私馆不复也?”孔子曰:“善乎问之也!自卿大夫之家曰‘私馆’,公馆与公所为曰‘公馆’。公馆复,此之谓也。”
翻译:
曾子问:“为国君出使国外而死在馆舍中,礼书上说:‘死在公馆就举行招魂祭,死在私馆就不举行招魂祭。’凡是出使国外的使臣,有关官员给安排了馆舍,那就是公馆了,为什么还说私馆不能举行招魂祭呢?”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使臣如果住在卿大夫的家里就叫做‘私馆’,公家的馆舍和国君指定的住宿之处就叫做‘公馆’。死在公馆就举行招魂祭,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涂(同途)迩故也。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翻译:
曾子问:“下殇去世的孩子,要用烧制的砖围住棺,埋在园子里,用特制的机抬着前往,这是因为中途很近的缘故。现在墓地很远,要去安葬怎么办呢?”孔子说:“我听老子说过:‘从前史佚的孩子去世了,就是下殇,墓地很远。召公对他说:“为什么不在家中入殓装棺?”史佚说:“我怎么敢啊!”召公于是把这件事告诉周公。周公说:“为什么不可以啊?”史佚于是就这样做了。’为下殇的孩子穿衣再装殓入棺,是从史佚开始的。”

原文、正音: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于公馆以待事,礼也。”孔子曰:“尸弁[biàn]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翻译:
曾子问:“卿大夫将作为国君祭祀的尸,已经说好了担任尸的时间要去国君处独宿了,这时家里有了齐衰之丧,怎么办?”孔子答道:“不能再呆在家里了,要从家中出来入住公馆等候祭祀的进行,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说:“尸戴着弁、冕出门,卿、大夫、士看到尸都要下车致敬,尸也一定要凭轼行礼;尸出行,一定要有人在前面开道。”

原文、正音:
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礼与?初有司与?”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此之谓乎?”
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bì]也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翻译:
子夏问说:“为父母服三年之丧,卒哭祭后,出征打仗之事不能逃避,这是礼制规定吗?还是当初有关官员的规定?”孔子说:“夏后氏居三年之丧,停殡后就辞职守丧,殷人下葬后就辞职守丧。《记》中说:‘国君不夺人臣丧亲的悲伤之心,孝子也不应夺自己的爱亲之心。’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子夏说:“那么战争之事不能躲避,不是不合于礼仪吗?”孔子说:“我听老子说过:‘从前鲁公伯禽不得以才在居三年之丧时出兵打仗。现在有人应服三年之丧,却为了贪图利益去出兵作战,我搞不懂这个礼了。’”

二、查字

酬——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长而无限。醻,篆文=(酉,酒)+(壽,长而无限),表示来往不断地相互敬酒。造字本义:动词,主宾用酒来往不断地互敬。
傧相——古时称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
亟——又读qì,作副词,表示屡次、多次。
揖——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缉”的省略,表示抓捕并捆绑。揖,篆文=(手,手掌)+(咠,即“缉”,抓捕并捆绑),表示手绑手,即两手相抱。造字本义:动词,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簠——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簋——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敞口、束颈、鼓腹、双耳
侑——形声。字从人,从有,有亦声。“有”意为“以手持肉”。“人”与“有”联合起来表示“以手持肉者”。本义:手捧肉食的侍者。劝进肉食者。引申义:劝进肉食。劝食。助食。
酳——古祭礼。尸食毕,主人献酒使少饮或漱口。尸,代表受祭者的活人。
酢——以酒回敬主人。
俎——指事兼形声。《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笾——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果实、干肉等的竹编食器。
诔——形声。从言,耒声。本义: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亦即为谥法所本。仅用于上对下。
俟——“俟”是“竢”的异体字。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逘”的省略,表示走远。竢,篆文=(立,站着)+(矣,“逘”,走远),表示立候走远了的人。造字本义:动词,站立静候。
若——“”是“若”的本字;“若”是“喏”的本字;而“诺”是“喏”的异体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头发飘扬的人,举起两臂理顺长发,其中一只手拿着理发的工具,表示女子柔顺、顺从的性格特征。造字本义:动词,女子顺从答应。
首——首,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动物有发、有眼、有嘴的动物头部。造字本义:名词,人和动物的头部。
诬——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中生有。誣,金文=(言,说话、评论)+(巫,无中生有),表示无中生有地评说。造字本义:动词,别有动机地说虚妄不实的话,中伤他人。
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傷”的省略,表示心疼、悲痛。殤,篆文=(歹,是“死”的省略,死亡)+,是“傷”的省略,心疼、哀伤),表示为他人之死而哀伤。远古时代生存环境恶劣、人均寿命很短,因此生育子女成为对族群、部落的重要贡献;也因此远古人类十五六岁就开始婚育,而那些未经婚育、没有子女后代、却夭折而亡的人,没有资格享受部族的公共祭祀与安魂,只能留给父母默默的哀伤。造字本义:动词,年少夭折而亡,父母默默哀伤。
肵俎——古代祭祀时盛装心、舌的器具。
堩——道路
痁——古通“阽”,临近。
舆——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众人合力抬举。輿,甲骨文=(舁,众人合力抬举)+(不完整的“車”),表示众人合力抬举没有轮子的车,即车厢。造字本义:动词,在车辆不通、道路崎岖的山区,由体力旺盛、脚力强健的山民手抬肩扛载物或载人的车厢,代替车轮和拉车的力畜。
迩——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古代可以多箭齐发的排箭,表示较短射程。邇,金文=(辵,行进、抵达)+(尔,较短射程),表示较短的行程。造字本义:动词,可到达的近处。

三、熟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一)在曾子与孔子一问一答之间,我总会出现两种状态中转换:
一种状态,是像在寻找标准答案那样,去死记这种情况下礼节是什么,怎么做就不会不犯错。在这种状态中,我经常会被磨死,没有生气,只有怒气、怨气,好烦呀,这么多讲究,哪里搞得清楚。当在这个的状态下,就成了有问题的那位,每遇到一个特别的、以前没有确认过的情况,都会作为问题被提出来,源源不断地产生,只能问,不能答。
另一种状态,是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守礼,进入那个场景,去体会当事人所承担的职责、身份位置、葬礼祭祀的目标、所行所言的影响等,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断确认自己与体系的关系后,就能成为答的那个人,就会在细微的差别中,守住礼,无偏差。
(二)在两种状态不断切换下,磨出了这些体会:
1、长幼有序,不因社会地位、能力高低而改变,谨守这个秩序,才能让整个家庭的蓝图更加清晰。
2、主妇在家族祭祀里有着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女人对实现家族蓝图有着重要的影响,须谨慎,履霜,含章。
3、情感与礼仪冲突时,往往是呆在第一系统的时候,“做了什么我就会舒服”,而不是“做了什么世界会更好”。人伦秩序看起来古板,是因为我们欲太多,太需要被满足,而忘了身处何处。人伦是规范欲们,不偏不奇,返回天地之间。
4、葬礼、祭祀不是为了让先祖们保佑我这辈子过得好,而是牢记我是承上启下孝的道,是川流不息中的一段河道,不敢淤堵不敢擅自改变方向,实现渊澄取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5 20: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7-10 11:40 编辑

第五周  泛读《文王世子第八》、普通精读《礼运第九》

泛读《文王世子第八》

一、抄写原文、正音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通脱)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
文王谓武王曰:“女(通汝)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文王之为世子》也

凡学[xiào]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yuè],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籥师学戈,龠师丞赞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终则负墙,列事未尽,不问。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有国故则否。凡大合乐,必遂养老。
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三而有一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然后释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傧于东序,一献,无介、语可也。
《教世子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读为迂)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
《周公践阼

庶子之正(通政)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通悌)、睦友、子(通慈)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其朝于公,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不逾父兄。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
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其登馂[jùn]、献、受爵,则以上嗣。
其公大事,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虽于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
若公与族燕(通宴),则异姓为宾,膳宰为主人,公与父兄齿。族食,世降一等。
其在军,则守于公祢。公若有出疆之政,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
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为庶人,冠、取(同娶)妻必告,死必赴,练、祥则告。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wèn](同絻)不免,有司罚之。至于赗[fèng]、赙[fù]、承、含,皆有正焉。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其刑罪,则纤剸[tuán],亦告于甸人。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yàn]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yòu]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反命于公。公素服,不举,为之变,如其伦之丧,无服,亲哭之。
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战则守于公祢,孝爱之深也。正室守大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诸父诸兄有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敬吊、临、赙[fù]、赗[fèng],睦友之道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所以体百姓也。刑于隐者,不与国人虑兄弟也。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tiǎn]祖,远之也。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公族无宫刑,不翦[jiǎn]其类也。

天子视学,大昕[xīn]鼓征,所以警众也。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适东序,释奠于先老,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适馔[zhuàn]省醴[lǐ],养老之珍具,遂发咏焉。退,修之以孝养也。反,登歌《清庙》,既歌而语,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世子之记》曰:朝夕至于大寝之门外,问于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今日安。”世子乃有喜色。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世子,世子色忧,不满容。内竖言“复初”,然后亦复初。朝夕之食上,世子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羞。必知所进,以命膳宰,然后退。若内竖言“疾”,则世子亲齐(同斋)玄而养。膳宰之馔,必敬视之;疾之药,必亲尝之。尝馔善,则世子亦能食,尝馔寡,世子亦不能饱,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初。

二、查字


节——指睡眠起居饮食等情况
在——观察
帅——遵循
间——病愈
阼——堂上阼阶上的位子,是主人之位。

释奠——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释菜——释菜礼是古代凡始入学,须向先师行释菜之礼,以苹蘩之属奠祭之,而不用牲牢币帛。这是一种从简的祭礼,更是自古两大祭祀先师仪典(释奠礼与释菜礼)之一。
四辅——《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
剸——割断,截断。
谳——审判定罪。
忝——辱,有愧于。
昕——太阳将要升起的时候。

、朗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1、文王有疾,武王不说(通脱)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
这一句话相当震撼,就这样文王的病就痊愈了,那个力量来自于哪里?想到了以前老师讲家里姑父病危,全家人,连侄儿侄女,和老师的老父亲都回去看他,老人家也转危为安了。同心协力,心同了,力量就大了。
第一篇和最后一篇的内容几乎一致,那个震撼再来撞击一次,孝心孝心,这个心啊是怎样的一颗心?!反观自己,都40多岁了,还在要求父母改变成我理想中的那样,心里只有自己,这哪里称得上是孝呢!
尊老是川流不息的基础。
2、成王有过,则挞伯禽
如果在现代这个氛围下,不能“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伯禽就会产生很多所谓心理创伤,觉得这就是我们现代很多人的心理问题关键点,大概就是父辈们的债凭什么我来还?如果理解了,就是宝藏。
3、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什么叫知呀,不是头脑里知晓,而是用心体会、面对、进入,不是按我们想象的那样为人子、为人臣、事人,而是心里有父母、有君主、有事,才能算是知。
4、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
看了前后几段,才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序位,在礼仪的流程中,每个环节也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所以“众安得不喻焉”,全面且志思明确清晰,神盛啊!照着这样的礼来做,心术就通了,而不仅是惊叹,思虑不达、德不厚,才会惊叹。想到以前工作中,在各种场合都会出现序位的问题,当时心里很不服气,凭什么要这样排,并且大家都还那么重视,于是我就判定这是大家喜欢排场的原故。而现在才知道,当时真不守礼,心里没有领导,没装下事,才会如此无知。
5、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这是教育孩子的准确示范,言传、身教。

普通精读《礼运第九》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正音:
昔者仲尼与于蜡[zhà]宾,事毕,出游于观[guàn]之上,喟[kuì]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亦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同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翻译:
从前,鲁国举行岁末的蜡祭,孔子担任了宾,祭事结束后,他走出宫廷,登于宫外台观之上,不禁长长地叹息。孔子的叹息,大抵是为鲁国而发的。当时言偃在旁,便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说:“五帝之时是大道施行的时代,三代时的英明的君臣,我都没能赶得上,但古书里是有记载的。”
“大道施行的时代,人们公有天下。选拔有德行的贤人、举荐有道德的能人,讲求诚信、修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使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使壮年人可以发挥所能,使幼年人能健康地成长,鳏夫或寡妇、孤儿或无后、残废或生病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顾与供养。使男子各有职业,使女子出嫁各有归属。财货,厌恶它被任意抛弃在地上,却不必只是自己想占有收藏;力气,厌恶自己有能力却没有用出来,尽力却不必只是为自己。因此,阴谋被堵住而不能兴起,盗窃、作乱、贼杀都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可以不关。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而今大道已经衰微不行,天下成了一家所有,人们各自孝敬自己的双亲,各自慈爱自己的子女,财货人力都只为了自己,诸侯世袭相承成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以防守,将礼义视为纲纪;以此端正君臣关系,以加深父子关系,以和睦兄弟关系,以调和夫妻关系,以设立制度规章,以划分田土宅里,以尊敬勇士与智者。由于成就功业都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也就产生了,战争也由此而发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是用礼义来治国的英才。这六君子,没有不是谨慎行礼的人。透过礼制以彰显道义,以成就诚信,以明察过失,以仁为模范且讲求谦让,向人们昭示治国的常法。如果有不遵守礼义的,在位者就会因罪而被黜退,百姓会认为这是祸害。这就叫作小康社会。”

原文、正音: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chuán]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通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翻译:
言偃又问:“礼是如此的急需吗?”孔子回答说:“礼,是先代圣王用来顺应天道,用来治理人情的,所以失去礼的人就会死,得到礼的人就能生。《诗经》中说:‘老鼠还有身体,人怎么能没有礼。如果人没有礼,怎么不快点去死?’所以说礼一定是源于上天,效法于大地,与鬼神并列,体现在丧葬、祭祀、射礼、乡饮酒礼、冠礼、婚礼、朝见、聘问的礼仪中。所以圣人用礼向人们展示,所以天下国家可以得到并能正确地治理。”

原文、正音: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fán]黍捭[bò](通擘)豚,污[wū](通洿)尊而抔[póu]饮,蕢[kuài]桴[fú]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 [jū]孰(同熟),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ēng]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醆[zhǎn]在户,粢[jì]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gǔ],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hù]。”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zǔ],孰其殽。与其越[huó]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fán]、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同烹),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fǔ]、簋、笾、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翻译:
言偃又问:“老师极力强调礼,可以详细地说明吗?”孔子说:“我想要了解夏代的礼制,所以到杞国去,但杞国的文献不足,我只得到了一本《夏时》的历法书。我想要了解殷代的礼制,所以到宋国去,但宋国的文献也不足,我只得到了一本《坤乾》的占卜书。通过《坤乾》的含义,《夏时》的等次,我从中来观察礼制。”
“礼产生之初,开始用于饮食上,把黍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烧熟,把小猪烤熟,凿地为酒樽,双手捧水而饮,抟土为鼓槌,筑土为鼓,即使这样简陋,也可以向鬼神致敬。等到人去世,亲人就登上屋顶哭号,说:‘啊!某回来吧!’然后为死者饭含生米,用草叶包裹熟肉,所以这样望天招魂,葬地藏尸。因为人死后形体降入地下,精气则上升,所以死者头朝北,生者则朝南居住,现在依然实行这些礼仪,都是跟从最初而来的。”
“从前先王没有宫室,冬天就住在洞穴中,夏天就住在柴薪搭成的巢屋里。那时候还没懂得用火煮食,生吃草木的果实和鸟兽的肉,喝鸟兽的血,连肉带毛生吞;那时候还不知道丝麻可以织布做衣,就披上鸟羽兽皮当衣服,后来有圣人兴起,才懂得火的作用,于是烧熔金属注入模型中,铸作器皿,用泥土烧制陶器,用来建造台榭、宫室、门窗;又用火来焙、来烧、来煮、来烤,酿造醴酒和醋浆;又缫治丝麻,织成布帛。用来供养活人,送走死者,用来祭祀鬼神和上帝,凡此种种,也都是沿袭上古最初的做法。”
“为了表示不忘先人,所以在祭祀时玄酒摆在室内,醴和醆摆在门旁,粢醍摆在堂上,澄酒摆在堂下,同时陈列牺牲,备齐鼎、俎,排列琴、瑟、管、磬、钟、鼓等乐器,精心修制飨神和神佑之辞,用以迎接天神和祖宗的降临,通过祭祀中的各种礼仪,来规范君臣关系,加深父子的感情,和睦兄弟的情意,使上下均可得到神惠,使夫妇各有自己应处的地位。这样的祭祀就叫承受上天的赐福。
制作祝辞中的种种美称,设置玄酒以祭神,先进献牲的血、毛,再将生肉载于俎上进献,再将稍煮得半熟的骨肉献上。主人铺上蒲席,用粗布覆盖酒樽,身穿祭服;向尸献上醴酒和醆酒,又献上烤肉和烤肝。国君与夫人向神交替进献,使祖先的灵魂感到愉悦。这就叫子孙和祖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相会。然后退出,把撤下来的肉和刚才半熟的肉一起放在镬里煮熟,然后区别狗猪牛羊的不同部位,放到簠、簋、笾、豆、铏羹等不同的容器里,来招待宾客,祝的祝辞要表达主人对神的孝敬之意,神人保佑之辞要表达对子孙的爱护之心。这就叫大的吉祥。这样祭礼就算完成了。


原文、正音:
孔子曰:“於[wū]呼哀哉!吾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翻译:
孔子说:“哎,真是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礼,发现经过幽、厉之乱,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我不去鲁国的话还能去哪里呢?但是,鲁国却举行郊天禘祖之礼,这不合乎礼的规定。只能说明周礼真是衰败了!杞国国君可以行郊祭,是因为他是禹的后代;宋国国君可以行郊祭,是国为他是契的后代。这是只有天子可以行郊祭。所以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祀自己国土内的土地神与谷物神。


原文、正音:
“祝、嘏[gǔ]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jiǎ]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jiàn]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cī]国。”
翻译:


“祝辞和嘏辞不敢改变其传统的规定,这就叫大福。祝辞和嘏辞,本当藏于宗庙,现在却藏于宗伯、太祝、巫官和史官的家中,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国家的礼制幽暗不明。醆、斝是天子用的酒器,现在诸侯用来献尸,这不合礼制。这就叫作僭越礼仪的国君。冕、弁是国君的礼服,兵器、甲胄是国君的装备,现在却藏于大夫的家中,这不合于礼制。这就令国君遭劫迫被威胁。大夫具备百官,祭器不用外借,八音齐备,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扰乱国家法纪。在国君那里任职叫做‘臣’,在大夫家里任职叫做‘仆’。臣仆如果遇到要为父母服三年之丧,或是刚结婚,国君和大夫一年内就不要向他们派差使。在居丧期间穿丧服上班,或是和家仆杂居一起,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君臣共有国家。天子有土地可以授给子孙为诸侯,诸侯有国家可以授给子孙为大夫,大夫有采地可以授给子孙。这就叫制度。所以天子到诸侯国去,一定要住在诸侯的祖庙,但如果住进时无视礼书的规定。这就叫天子违法乱纪。诸侯如果不是由于探病、吊丧而随随便便到诸臣家里去,那就叫君臣戏闹互谑。所以说,礼是国君治理国家最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才能区别混杂,明察微隐,敬事鬼神,订立制度,分别仁义,所以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君权的。因此,国家政事如果不端正就会导致君位动摇,君位动摇就会导致大臣悖逆,小臣偷窥。如果用严刑峻罚就会导致风俗败坏,那么法令就会无常,法令无常又会导致礼仪乱套,礼仪乱套就让士人无法做事。刑罚严峻而又风俗败坏,百姓就不会归附了。这就叫有病的国家。”

原文、正音: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通效)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翻译:
“所以政令是国君用来安身的法宝。所以政令一定要源于上天,效仿天道而下达。政令根据土地的条件与需求而下达就叫效仿大地,政令根据祖庙亲尊意义而下达就叫仁义,政令根据山川资源而下达就叫兴发制作,政令根据五祀规范而下达就叫制定法规制度。这就是圣人能够稳固地立身的原因。所以圣人是参看了天地,又比照了鬼神,以此来制定政令。圣王能处理所观察到的,使得礼制有次序;能玩味人们所爱好的,使得民众能够被治理。天生四时,地生财货,人由父母所生,由老师所教,这四条,如果国君都能够正确利用,就能够立于不出过错之地。”



原文、正音: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同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翻译:
“因此国君是人们所效法的,而不是效法他人的;是人们所供养的,而不是供养他人的;是人们所服侍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所以,如果国君效法他人就会犯有过错,供养他人肯定其力不足,服侍他人就意味着失去了国君之位。所以百姓都是效法国君以达到自我管理,供养国君以达到自我安定,服侍国君以达到显示自己的职业。所以这样的礼制上下都明了,那么上下名分就能确定,所以人人都乐于为合于礼而牺牲,耻于不舍于礼却偷生。国君要重用有智慧的人,去掉他的诈伪;任用勇敢的人,去年他易怒的性格;任作仁义的人,去掉他的贪婪。国家有了外患,国君与国土共存亡,这是正义;大夫为保卫国君宗庙而死,这是职责所在,这是正道。所以圣人能够使天下成为一个家庭,全中国人民像是一个人,并不是凭着主观臆想,而是凭着了解人情,通晓人义,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后才做到的。”



原文、正音: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翻译:
“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善良,幼弟敬长,丈夫守义,妻子听从,长者施惠,幼者恭顺,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伦理关系准则就叫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互相争夺残杀,这叫做人患。所以圣人要治理人的七情,修正十种伦理关系准则,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还有更好的办法整治吗?饮食与求偶,是人最大的欲望所在;死亡与贫苦,是人最大的厌恶所在。所以欲望和厌恶,是人心中的两件大事。人人都把心思藏起来,深不可测。美好或丑恶的念头都深藏在心,外表上不表现出来,要想彻底搞清楚,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


原文、正音: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xuán]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翻译:
“所以人是感于天地所载之德,阴阳二气交合,形体和精气结合,吸收五行的精华而生。所以天持阳气,垂示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阴气,借助山河的孔穴而通气。分散五行于四季,五行、四季调和后月亮才会出现。所以每月的前十五天,月亮逐渐变成满月,后十五天,又逐渐残缺。五行的运转,交替往来衰竭。五行、四季、十二月,依次交替为本始。五声、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为宫声。五味、六和、十二食,依次交替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前,依次交替为主色。所以说,人是天地的核心,是五行的端首,知道调和品尝五种不同滋味、辨别五种不同声音、穿着五种不同颜色的衣服而生活的。”


原文、正音: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翻译:
“所以圣人制作法则,一定要以天地为万物的根本,以阴阳为启动的开端,以四时为操控的把柄,以日和星为动作的纲纪,以月为区分的衡量,以鬼神为协助的徒属,以五行为运行的主干,以礼义为操作的器具,以人情为耕作的田地,以四灵为禽畜的首领。因为以天地为万物的根本,所以万物都能包罗。以阴阳为启动的开端,所以人情可以察觉。以四时为操控的把柄,所以农事可以劝勉。以日和星为运作的纲纪,所以做事便于排列;以月为区别的衡量,所以事情就有了准则。以鬼神为协助的徒属,所以人人皆有职守。以五行为运行的主干,所以事情可以周而复始。以礼义为操作的器具,所以事事才能办成;以人情为耕作的田地,所以人就是田地的主人。以四灵为禽畜的首领,所以饮食就有了来源。”



原文、正音: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wěi]不淰[shěn];凤以为畜,故鸟不獝[xù];麟以为畜,故兽不狘[xuè];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yì]缯[zēng],宣祝嘏[gǔ]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翻译:
“什么叫四灵?麒麟、凤凰、龟、龙,这四种动物叫做四灵。所以龙如果为家畜,那么鱼类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凤凰为家畜,那么鸟类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麒麟为家畜,那么百兽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龟为家畜,那么就可以占卜以预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龟甲,安排祭祀,把币帛埋在地下,宣读祝辞和嘏辞,设立各种宫室、建筑、车旗的制度。于是国家有礼制,百官各自管理各自的事务,事情有分职,礼仪有秩序。”


原文、正音: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yòu]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翻译:
“先王担心礼教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在南郊祭祀上帝,来确定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国内祭祀土地神,来陈列大地为人类所提供的便利;在庙中祭祀祖先,来表达人的仁爱之本;祭祀山川,来表达对鬼神的礼敬之情;举行五祀之祭,来表达各种制度本源于此。所以天子在宗庙中,有宗伯和太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辅佐;在大学中,有三老讲学,天子前有掌管神事的巫,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负责卜筮的官员、负责奏乐的官员、负责规劝的官员,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心中没有任何杂念,恪守至正之道。所以在南郊祭天,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在国中祭祀土地神,地上的资源就可充分利用,在庙中祭祖,孝慈之道就能推行,举行五祀之祭,就能规正各种法则制度。所以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修治了义又蕴藏了礼。”



原文、正音: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同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翻译:
“因此,礼必定以太一为本,太一划分为天和地,天地转化为阴和阳,阴阳又变化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又序列为鬼神。圣人据此而颁降的政令就叫做‘命’,这都是主法于天的。礼一定以上天为本,运用于大地,分列吉凶等事,根据四季变化,合乎每月行令的准则。礼在人事上叫做‘养’,礼的实行表现在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礼、婚礼、丧礼、祭祀、射礼、驾车、朝见、聘问等事中。”



原文、正音: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翻译:
“所以礼义这个东西,是人的头等大事。所以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像巩固人的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所以礼是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所以礼是通达天理、顺应人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不可废止的。因此,凡是国坏乱、家丧败、人死亡的,一定是因为先抛弃了礼才会如此。”



原文、正音: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niè]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nòu]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翻译:
“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礼厚,酿成的酒也使醇厚,小人礼薄,酿成的酒也便味薄。所以圣王操着义这件工具,根据礼的秩序,用来治理人情。所以人情这东西,好像是圣王的田地,圣王修治礼来耕作,陈说义来下种,讲解教导来除草,以仁爱为本来收获,播放音乐使其安逸。所以说礼,是根据义制定的。礼要合于义并将二者协合,这样的礼即使先王没有,也可以根据义来创作。义是区分事理的标准,节度仁爱的尺度。能协和事理,符合仁爱,做到这两条的人就是强者。仁是义的根本,是顺的主体,谁能做到仁谁就受人尊敬。所以治国不用礼,就好比耕作却没有农具;制定礼而不本于义,就好比耕地了却不下种;有了义而不讲解教育,就好比下种了却不除草;有了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就好比除草了却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而不用音乐安置,就好比收获了却不让食用;用音乐安置而没有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吃了饭身体却不肥壮。”



原文、正音: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渭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miù],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翻译:
“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个人身体的肥壮。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家庭的肥壮。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上下有序,君臣相互规正,这是国家的肥壮。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用礼相互往来,大夫用法排列次序,士用诚信完成事情,百姓用和睦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肥壮。天下的肥壮就叫做大顺。大顺,是用来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常法。因此,达到了大顺,即使事情积聚也不会滞留事情同时进行也不会出错,事情虽然细小也没有闪失,事情深奥却可以通达,事情茂密但有间距,事情相互关联却不干扰,事情同时运作却不互相排斥,这便是顺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明白了顺的重要性,才能安守君位没有危险。”



原文、正音: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zhǔ]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sǒu],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翻译:
“礼的最大特点在于区别不同,礼制规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人情而各安其位。所以圣王顺应人情而制礼,不让居住在山中的人去水旁居住,不让居住在河洲的人去平原居住,这样人们都不会疲敝。使用水、火、金、木和饮食,一定要因时制宜;男婚女嫁,年龄应相当;颁赐爵位,应依据德行;任用百姓要顺应民心,不夺农时。这样就没有水旱蝗螟之灾,百姓就没有凶灾饥荒和怪病。所以天不吝惜道义,地不吝惜宝物,人不吝惜感情。于是天降甘露,地涌甘泉,山中出现宝器和天然形成的车辆,大河中出现龙马负图,凤凰、麒麟都栖息在郊外的沼泽,神龟、蛟龙出现在宫中的水池,其余鸟兽产的卵、怀的胎,人们低头俯身就可以看到。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由于先王能够修治礼仪而通达各种义理,又通过诚信以达到顺应天理人情的缘故。而这就是天下大顺的结果。”



二、查字

同——同,甲骨文=(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
康——“康”是“穅”的本字,而“糠”是“穅”的异体字。康,甲骨文=(倒写的人,即“屰”)+(倒写的“其”,簸箕)+(屑末),表示逆风扬箕,扬去糙米中的屑末糠粉。造字本义:动词,风中扬糠,优选白米。
燔——形声字,火为形,番为声。本意是焚烧,引申为烧烤。
捭——通擘,分开;剖裂。
污——通洿,水停聚的地方。
嘏——尸向主人致辞,以传达神明的祝福。
僭——“兓”是“朁”的本字;而“朁”是“僭”的本字。兓,金文=(旡,像一个人转头向后张口传话)+(旡,像一个人转头向后张口传话),表示一个挨一个地传话。造字本义:动词,假传圣旨行事。
考——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咳”的省略,表示咳嗽。考,甲骨文=(长发的老人)+(亥,即“咳”),表示呼吸紧促、经常咳嗽的老人。造字本义:动词,老化,衰老。
别——“别”是“捌”的本字。别,甲骨文=(刀,屠刀)+(像多关节的骨头),表示用刀剔骨。造字本义:动词,解剖,剔骨。
列——列,金文=(像碎屑或血滴状)+(夕,肉,代身体)+(刀,割刑),表示活剐。造字本义:动词,远古解肢极刑,即活剐。
五味——郑注:酸、苦、辛、咸、甘也。
六和——郑注:和之者,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皆有滑甘,是为六和。
五色——指服饰的色彩绘画,青赤黄白黑为五方之色。
六章——五色加上天玄(黑)。
淰——惊骇逃散的样子。
獝——鸟兽惊走、惊飞。
狘——野兽惊走。

三、熟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这一篇虽然是精读,却没读出“很多”感觉,但知道这一篇很重要,就是在讲命,讲阴阳互推,讲天地人,讲礼之变化。
根: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
本: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
末:礼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2 07: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7-17 20:55 编辑

第六周  普通精读《礼器第十》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正音: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翻译:
以礼为器,因而能品行大备。品行大备,就是盛德了。礼能够消除邪恶,增加美的品质,放在人身上则能正身,施用在事情上则能实行。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大竹、小竹外表的蔑青,又好比松树、柏树的树心。天下只有竹子和松柏有此大本大节,所以经过四季仍能不改换枝叶。所以说君子有了礼,就能做到与外界和谐相处而内心无怨。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德,鬼神也愿意享用有德者的祭品。

原文、正音: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翻译:


先王所制定的礼,有内在的本质,也有外在的文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本质;义理,是礼的外在的文的形式。没有内在的本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文的形式,礼就不能施行。


原文、正音: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shǐ]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
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翻译:
礼应该是合乎天时,配合地利,顺应鬼神,符合人心,治理协理万物的。所以四时各有所生,大地各有所宜,人的器官各有所能,万物各有所利。所以,不是天生的当季的物产,不是当时的土产,君子就不拿来作为礼物,鬼神也不会享用。居住在山中却以水产鱼鳖作为礼品,居住在水滨却以山野产的鹿豕作为礼品,君子认为这是不懂礼的做法。所以一定要根据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的大法。礼品的多少,要看土地的广袤狭小;礼物的厚薄,要看年成的丰歉。所以即使遇到年成不好大减产,民众也不会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在上者制定礼仪有分寸。




原文、正音: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yù]追来孝。”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tún]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

翻译:
礼的制定,最重要的是要依运行的天时,其次是伦常的顺序,再其次是主体的分辨,再其次是事情的义理,最后是使用的物品要与身份等级相称。尧将王位传授给舜,舜将王位传授给禹,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都是依照天时、天命而为。《诗经》云:“不是急于实施谋划,而是追怀先祖的功业以示孝心。”天地的祭祀,宗庙的祭祀,父子之道,君臣之义,要体现伦常的次序,这就是顺。社稷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祀的对象不同,祭礼仪式各不相同,这就是体。丧礼祭礼的费用,宾客对丧家的赙赠,都要适宜,这就是义。小祭祀用羊羔或小猪做祭品,牲体也要够分给参加祭祀的人;大祭祀用太牢牛、羊、猪做祭品,牲体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不要有剩余,祭品与祭礼的规模相匹配,这就是称。诸侯以占卜吉凶的龟为宝物,以天子赐予的珪玉为祥瑞;而卿大夫之家不得以占卜吉凶的龟为宝物,不得私藏珪玉,不得像天子、诸侯一样在门的两旁建造高如做成台门,使用的物品要和等级身份相匹配,这就叫称。


原文、正音: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chóng],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shà];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多为贵,例如:祭祀先人的宗庙,天子是七庙,诸侯是五庙,大夫是三庙,士是一庙。吃饭时盛放菜肴的器具豆,天子有二十六个,诸公十六个,诸侯十二个,上大夫八个,下大夫六个。诸侯的使者出国聘问,带个副使,主国馈赠七牢;大夫的使者出国聘问,带五个副使,主国馈赠五牢。天子的坐席是五层,诸侯是三层,大夫是两层。天子去世,停殡七个月后再下葬,墓坑中的抗木和茵各五层,翣八个;诸侯去世,停殡五个月后再下葬,抗木和茵各三层,翣六个;大夫去世,停殡三个月后再下葬,抗木和茵各两层,翣四个。这些都是以多为贵的礼节。



原文、正音: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chàng],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hǎi]。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pán]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此以少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少为贵,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祭天,只用一头牛。天子到诸侯国中,诸侯也仅用一头牛犊来招待。诸侯互访聘问,只用郁鬯献宾,不设盛放肉干、肉酱的笾、豆。而大夫出使诸侯聘问,主国在招待时,有酒,还要准备肉干、肉酱。天子进食,吃一口就说饱了,须劝侑才继续进食;诸侯吃两口就说饱了;大夫和士吃三口就说饱了;劳力者就吃到饱为止。天子祭天所乘的大路车,马腹和马颈只有一圈装饰,而其他活动乘的次路车,马腹和马颈则有七圈装饰。诸侯在朝聘中圭璋作为礼品是单独进献的,而琥璜要在以酒酬宾时作为附带的礼品呈送。天子坐席五层,诸侯三层,但祭祀鬼神时却只用一层席子。诸侯视朝,大夫人数少,国君一一与他们行礼作揖,士人数众多,国君就只作一个揖。这些都是以少为贵的礼节。


原文、正音: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zhì],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wǔ]。此以小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大为贵,例如:宫室的规模,器皿的容量,棺椁的厚薄,坟头的大小。这些都是以大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小为贵,例如:宗庙祭祀,贵者献尸用较小的爵,贱者献尸用较大的散;尸尊,尸以觯尝酒,主人卑,举角杯而饮;诸侯中的子爵、男爵飨礼中的五献之礼,盛放酒醴的容器,缶最大,放在门外,放置给士旅食者的酒醴;壶较小,放在门内,放置给卿大夫的酒醴;瓦甒更小,放在堂上,放置君宴飨用的酒醴。这些都是以小为贵的礼节。


原文、正音: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
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同扫)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yù]禁。此以下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高为贵,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的高七尺,大夫的高五尺,士的高三尺。只有天子、诸侯可以筑建台门。这些都是以高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低为贵,例如:天子祭天,并不修筑高坛,而是直接将地面扫除干净举行祭祀。仪式中,天子、诸侯盛酒的器具不放置在禁上,而是直接放在地下,大夫、士盛酒的器具放置在无足的棜禁上。这些都是以低为贵的礼节。


原文、正音: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gǔn],诸侯黼[fǔ],大夫黻[fú],士玄衣纁[xūn]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liú],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
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huó]席,牺尊疏布鼏[mì],椫[shàn]杓(同勺)。此以素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文饰繁多为贵,例如:天子穿着绘有龙纹等图案的衮服,诸侯穿着绘有斧纹等图案的礼服,大夫穿着绘有黑青相间花纹的礼服,士穿着玄色上衣、浅红色下裳,没有图案。天子戴的冕悬垂有用朱、绿彩色丝绳穿着的十二条旒,诸侯戴的冕悬垂九条旒,上大夫七条,下大夫五条,士三条。这些都是以文饰繁多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文饰朴素为贵,例如:祭祀至为崇敬的上天,天子所穿的大裘没有文饰;在父辈面前,不讲究揖让周旋的仪容动作。天子朝祭日月时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饰;祭祀时供奉的肉汁,不加任何调料;祭天乘用的大路,没有繁复的装饰,只铺垫蒲草编织的席子;牛形的樽,用粗布覆盖;用白理木制作的勺子舀酒。这些都是以文饰朴素为贵的礼节。


原文、正音: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shài]。”此之谓也。盖言称也。
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xǔ]万物,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生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翻译:
孔子说:“礼,不可不注意审察。礼有高下、多少、大小、文素的不同,应减少的不能增加,应增加的也不能减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礼要做到礼仪、礼物匹配相称。
礼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为贵的,这是为了将内心的德性表现在外。王者发扬内心的仁德,遍及万物,统理天下万事万物,这样的话,能不以多、大、高、文为贵吗?所以君子乐于用礼向外界展现德性。礼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为贵的,在于它专注内心之德的诚敬。内心之德达到极致,精深微妙,遍观天下之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配,这样的话,能不以少、小、下、素为贵吗?所以君子审慎地以少少的礼来展现自己的德。
古代的圣人,以内心的敬慎为尊,以外在的礼仪为乐,以少、小、下、素为贵,以多、大、高、文为美。所以先王制定礼仪,应少的不能多,应多的不应少,只求相称。


原文、正音: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管仲镂簋[guǐ]、朱纮[hóng],山节、藻棁[zhuō],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yǎn](同掩)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翻译:
所以,大夫以上的用太牢祭祀可以称作礼,士用太牢祭祀就是盗用君子之礼的窃贼了。管仲身为卿大夫,却使用刻镂纹饰的簋,帽子系着红色的丝带,住室斗拱上绘着山形图案,梁上的短柱画着水藻花纹,明礼的君子认为这是逾礼僭越了。晏平仲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时用的猪蹄髈小到连豆也装不满,穿着洗过的旧衣裳,戴着洗过的旧帽子就去朝君,明礼的君子认为他过简过陋了。由此看来,君子行礼,不可不慎重,因为礼统领着大众的纲纪。如果纲纪松散,那么大众的行为也就乱套了。孔子说:“我知礼,打仗就一定胜利,祭祀就一定得到福佑。”这大概是掌握了礼与身份相称的道理。


原文、正音: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通早),不乐葆[bāo](通褒)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翻译:
君子说:“祭祀不在于求福,不能求快提早,祭祀用的币帛不贪多求大,举行冠、婚等嘉礼,除了祭告祖先不须另行祭祀,祭祀用的牺牲不可全求肥大,供品也不是数量越多越美。”


原文、正音: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 [fán]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翻译:
孔子说:“臧文仲哪懂得礼!夏父弗綦颠倒了宗庙祭祀的顺序,他不加阻止,用祭火神的燔柴之礼祭灶神,他也没有劝阻。祭灶,不过是祭祀老妇之神。将饭食盛放在盆中,酒盛在瓶中而已。”


原文、正音: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翻译:
所谓礼,就好比人的身体。身体不完备,君子就称之为不完备的人。礼如果施用不当,就好比身体不完备一样。


原文、正音:
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yǎn],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翻译:
礼,有时以大为贵,有时以小为贵,有时表现显著,有时表现隐微。礼,应大的就不能缩小,应小的就不能增大,应显著的就不能遮掩,应隐微的就不能放大。所以,虽然常用之礼有三百,礼之细节有三千,但它们的追求是一致的,都是诚。这就像人要进屋,没人不是从大门进入的。



原文、正音:
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摲[chàn]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fǎng]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zhí]也。
翻译:
君子行礼,有时竭尽真情实意来表达,要致以恭敬来表现诚顺,有时以器物之美、纹饰之美来表现诚顺。君子行礼,有时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委婉而少少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遵循常法而平等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按顺序依次递减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取之于上而普施于下的,有时是依对其先人之礼推导而提升规格的,有时是仿效自然而有文饰的,有时是仿效自然纹饰而有所减省的,有时是自上顺序之于下的。

原文、正音: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诏侑[yòu]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jù]与!”
翻译:
夏、商、周三代的礼本质是一致的,是要民众共同遵循。虽有时崇尚白色,有时崇尚黑色,但基本的礼是由夏代初创的,商代因循沿用。周代在祭祀宗庙时,尸是坐着的,告诉尸当行的礼仪和劝尸饮食,并不固定的常法,这种礼仪与商代是一样的。礼仪的道理是一致的。夏代宗庙祭祀时,尸是站立着的,一直站到祭祀完成;在商代尸有事没事都是坐着的,而周代有六亲庙之尸聚集太祖庙,依次互相劝酒的礼仪。曾子说:“周礼宗庙祭祀中的旅酬之礼,好像现在众人凑钱喝酒一样吧?”

原文、正音: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飨腥,三献爓[xún],一献孰。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què];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cù]。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pàn]宫;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故礼有摈(通傧)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
翻译:
君子说:礼仪中接近人的生活常道的礼,并不是最隆重、最崇敬的礼。例如在南郊祭天时用牲血为祭品,祫祭祖先时用生肉为祭品,而祭社稷、五祀时用在汤中煮至半熟的肉为祭品,祭众鬼神的小祭祀时才用熟肉为祭品。所以君子对于礼仪,不是一时兴起而用以表达感情的,而是有缘由的。所以国君相见,宾、主都要有七个随员负责传话,不然就显得太质朴简单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当,主人要三次礼让请客人进门,然后才登堂,不然就显得太急促失礼了。所以鲁国人要祭祀上帝,就一定要先祭于学校頖宫;晋国人要祭祀黄河,就一定要先祭于恶池;齐国人要祭祀泰山,就一定要先祭于配林。大祭所用的牲要提前三个月系于牢中饲养,祭前的十日,要先进行七天的散斋,接着再进行三天严格的斋戒,然后才举行祭祀,这是谨慎到了极点。所以宾主行礼时一定要有司仪引导,乐师一定要有人搀扶引路,这才使礼仪温厚妥帖到了极点。

原文、正音: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guān]簟[diàn]之安,而稾鞂[gǎo jiē]之设。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君子曰:“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
翻译:
所谓礼,就是使人回归本性并遵循古制,就是不忘初始。所以有凶丧之事,不用诏告,人们自然会悲痛啼哭;朝廷宴飨老者贤者,奏乐自然使人快乐。今人喝酒要喝酿制的甜酒,但祭神时却将白水玄酒放在甜酒之上;今人用刀要用锋利的割刀,但祭祀时分割牲体仍以使用古式鸾刀为贵;今人坐着蒲席,上面再加一层竹席,坐着很安适,但祭天时却仍使用秸秆编成的席子。所以先王制定礼仪,一定要以返归根本、修习古制为主,后人才能传承、学习。
君子说:“如果内心没有礼仪的检验标准,观察事物就不能明辨是非高下。要想观察事物而不从礼仪入手,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办事不按照礼仪去做,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说话不依照礼仪去说,就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所以说:礼,是万事万物的准则。”

原文、正音:
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wěi wěi]焉。

翻译:
所以过去先王制定礼,就依据事物的特性而赋以意义。所以举行祭祀一定顺应天时;举行朝日、夕用之祭,一定依据日出东方和月升西方的运行来进行;祭祀天帝,一定要凭借本来就高耸的山陵;祭祀地神,一定要凭借本来就低洼的川泽。所以,上天应时降雨,君子都勤勉努力。

原文、正音: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凰降,龟龙假[gé];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翻译:
所以,从前先王推崇有德行的人,尊重有道行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推举贤人安置到职位上,聚众宣誓。所以因天高而在山陵上祭天,因地低而在川泽中祭地,登五岳燔柴祭祀向上天报告成功,在南郊选择吉地祭祀天帝。因为燔柴祭祀向上天报告成功,所以象征祥瑞的凤凰降临、龟龙到来;因为祭祀天帝于南郊,所以风调雨顺,寒暑有序。这样,圣人只需朝南面站立在那里,天下就大治了。

原文、正音: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léi]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同悬)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翻译:
天道是最高的教导,圣人具备最高的品德。宗庙祭祀中,庙堂上,罍尊陈设在东阶,牺尊陈设在西阶;庙堂下,悬鼓设在两阶之间的西边,应鼓设在东边。国君站在阼阶上,夫人站在西房中,这好比太阳升于东方,月亮升于西方,这象征阴阳的分别,所以这样安排了夫妇的位置。国君由西阶从牺尊、象尊中酌酒,夫人由东阶从罍尊中酌酒,礼仪互动,在堂上交相进行;音乐奏鸣,在堂下交相呼应,这真是和谐之极。

原文、正音: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蘧[qú]伯玉曰:“君子之人达。”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翻译:
礼,是返还自己生命的初始;乐,是欢庆自己取得的成就。因此,先王通过制礼来节制事情,通过习乐来引导心态。所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治理得好坏。蘧伯玉说:“君子一类的人都通达事理。”所以君子只要观察器物就能知道工匠的巧拙,只要观察人的外在表现就能知道他的才智。所以说:君子对于用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非常谨慎的。

原文、正音:
大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àng];君亲割牲,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属[zhǔ]属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
纳牲诏于庭,血、毛诏于室,羹定诏于堂。三诏皆不同位,盖道求而未得也。设祭于堂,为祊[bēng]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翻译:
太庙之内的祭礼必须恭敬:国君亲自牵牲入庙,大夫协助国君捧着币帛紧跟在后;国君亲自摆设祭品,夫人进献盎齐之酒;国君又亲自进献煮熟的牲体,夫人献酒。卿大夫跟从着国君,命妇跟从着夫人。他们毕恭毕敬,表现得忠诚专一,勤勉而巴结地希望神灵享用供品!
祭献给神的牺牲入庙时,要在庭中告祭于神;进献牲血和毛时,要在室中告祭于神;进献肉羹熟肉时,要在堂上告祭于神。三次告祭都在不同的位置,这是说想求神降临却没有找到。先在堂上举行正祭,又在庙门之外设祭,像是在问:神是在那里吗,是在这里吗?

原文、正音:
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
翻译:
一献之礼质朴,三献之礼有文饰,五献之礼更盛大,七献之礼隆重神圣。

原文、正音:
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xī],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同纳)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kuàng]、竹箭,与众共财也。其余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盖重礼也。
翻译:
大飨来朝的诸侯,这是天子才能做的事吗?牛肉、羊肉、猪肉、鱼肉、干兽肉,是来自四海九州的美味佳肴。笾、豆里盛放的食品,都是四季和顺之气所产的物品。诸侯入朝贡铜铸钟,表示他们和睦快乐。诸侯升堂朝见天子时,献上束帛加玉璧,是尊敬天子的德行。庭中陈设贡品,龟甲放在最前列,因为龟能预知吉凶休咎。其次是铜,因为它能照见人情。其次是丹砂、大漆、蚕丝、丝绵、大竹、小竹,表示天子与天下民众共有财物。其他各国的贡品没有一定,各以本国所产的物品进贡,这样即使边远地方的物品也能送呈天子了。大飨礼毕,宾客走出庙门时,就奏《陔夏》送客,以显示礼仪的隆重。


原文、正音: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翻译:
天子亲自在南郊祭祀天帝,这是崇敬的最高表现。宗庙的祭祀,这是仁爱的最高表现。丧礼,这是忠诚的最高表现。为丧礼准备衣服与随葬的明器,这是仁爱的最高表现。宾客赠送币帛,这是义的最高表现。所以,君子如果要观察仁义之道,观察礼仪,这是最根本、最基础的。


原文、正音: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


翻译:
君子说:“甘味可以接受五味的调和,白色可以接受各种颜色。忠信之人,才可以学礼,倘若是没有忠信品德的人,礼也不会虚浮地跟从着他,所以,学礼得到忠信品德的人最为可贵。”


原文、正音:
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

翻译:
孔子说:“即使能背诵《诗》三百篇,如果没有学过礼,也不能行一献之礼;即使能行一献之礼,也不能行大飨祫祭先王之礼;即使能行大飨祫祭先王之礼,也不能行大旅祭五帝之礼;即使能行大旅祭五帝之礼,也不足以行祭天之礼。所以不要轻率地议论礼!”

原文、正音: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翻译:
子路为季桓子家的邑宰。过去季氏举行岁时的祭祖,还不到天亮就开始,一整天还没祭完,天黑点起火烛继续。因为时间太长,虽然有强壮的身体、肃敬的诚心,大家都疲惫懈怠了。执事的人都站累了歪着身子、一只脚支撑着,倚靠着他物来应付祭祀,这实在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后来,有一次祭祀活动,子路参与。室内举行正祭时,室外的人送祭品到室门口,室内的人接过祭品献尸;举行堂上傧尸时,堂下的人所馔具送到阶前,堂上的人接过馔具奉尸。天亮开始祭祀行事,傍晚大家祭毕结束。孔子听说后,说:“谁说仲由不懂礼呢!”



二、查字

器——器,金文是个象形字,字形像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连接着两侧众多内脏。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
备——備,甲骨文像箭在箭筒中。造字本义:名词,预存在箭筒里的箭支。
释——釋,甲骨文=(又,左边方向朝外的手)+(幸,用镣铐锁拷罪犯)+(又,右边方向朝外的手),表示解除囚犯的枷锁。造字本义:动词,解除囚犯的枷锁,使获自由。
筠——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齐、匀。筠,篆文=(竹)+(均,齐、匀),表示竹节均匀。造字本义:名词,竹节疏密均匀的修美竹子。
端——“耑”是“端”和“湍”的本字。耑,甲骨文=(“止”上有水,即涉水)+(老,拄杖者),表示老人拄杖涉水。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
经——“巠”是“經”的本字。巠,金文的变形,表示在织机上精心布置众多纵线,以便横线穿织;三条纵线上的三点指事符号表示用功所在,“壬”(任)表示布置纵线是纺织中的重要能力。当“巠”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再加“糸”(丝)另造“經”代替,强调“布线”的工序。造字本义:动词,精心布置织机上的纵线,以便横线穿织有所依据。
诩——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栩”的省略,表示形象、生动。詡,篆文=(言,说)+(羽,漂亮而轻盈),造字本义:动词,用漂亮而轻浮的话夸耀、赞美。
摲——本意指除去,割去,引申指削、削锐、攻取。
摭——从手,庶声,意指挑剔;指摘。
悫——诚实,谨慎;厚道,朴实;恭谨。
蹙——急迫;紧迫。
亹亹——形容勤勉不倦。
属——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睁眼察视。屬,篆文=(尾,末端)+(蜀,睁眼察视),表示观注两端,看头看尾。造字本义:动词,行进的队伍首尾相望。

三、熟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读本章,与读《礼运》时的感受一样,就是命的传承,对天命的领承,说白点,讲礼就是听话,听老天爷的话,听父母的话,听圣贤的话,听了话就要去做,做时还要多个心眼,随时关照自己这样做对别人有什么影响,是让大家更有精神还是破坏了精神。不管社会怎么变迁,不会人事物有多么复杂,礼节再怎么变化,都脱离不了天道。
扎下了这个根,理解了礼仪的本,各个礼节就能被气串联起来,而成为器,礼之用、用之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0 17: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7-24 11:47 编辑

第七周  普通精读《郊特牲第十一》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正音:
郊特牲,而社稷大牢。天子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天子赐之礼大牢,贵诚之义也。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
翻译:
天子南郊祭天只用一头牛犊,祭祀社稷则要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天子至诸侯之国,诸侯招待天子用膳也只用一头牛犊,而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设宴则要用牛、羊、豕三牲,这体现了以诚为贵的道理。因此,天子不会食用怀孕的牲畜,祭祀天帝时也不会用怀孕的牲畜。

原文、正音:
大路繁[pán]缨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
翻译:
天子南郊祭天所乘的大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只用一圈,而先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各用三圈;次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各用五圈。

原文、正音:
郊血,大飨腥,三献爓[xún],一献孰,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诸侯为宾,灌用郁鬯[chàng],灌用臭也。大飨尚腶[duàn]脩[xiū]而已矣。
翻译:
天子在南郊祭天时用牲血为祭品,祫祭先祖时用生的牲肉,而祭祀社稷之神和五祀之神时用在热汤中煮至半熟的牲肉,祭祀鬼神的小祭祀时才用熟肉,这是说明对至为崇敬的天神并不以食用的美味为贵,而是以气味浓郁为贵。诸侯朝见天子及互相聘问,宴席上酬酢献的是郁鬯香酒,献的就是郁鬯的香气。天子设宴招待来朝的各国诸侯,首先端上的是香料干肉条,也是以其香气为贵。

原文、正音:
大飨君三重席而酢焉;三献之介,君专席而酢焉。此降尊以就卑也。
翻译:
诸侯互访,主国国君设宴执行来宾,如果宾、主都是诸侯,则宾、主酬酢献酒,都坐在三重席上;如果来宾是代表诸侯的卿,主君先行三献之礼,当来宾的介向主君回敬献酒时,主君就要把自己的三重席改为单席,与介的坐席相同。这叫做降低自己尊贵的等级来迁就卑者的身份。

原文、正音:
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秋食耆[qí]老,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也。
翻译:
春天举行飨礼和礿祭时,要演奏音乐,而秋天举行食礼和尝祭时,不演奏音乐,这合乎阴阳之义。凡是饮酒,意在保养阳气;凡是吃饭,意在保养阴气。因此,春天举行的礿祭而秋天举行尝祭,春天用飨礼招待孤子,秋天用食礼执行耆老,其道理是一样的,举行食礼的尝祭时不能演奏音乐。饮酒,意在保养阳气,所以要演奏音乐;食礼,意在保养阴气,所以不演奏音乐。凡是音乐,都属阳。

原文、正音:
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
翻译:
鼎和俎的数目是单数,笾和豆的数目是偶数,因为鼎、俎是盛放牲体的,牲体是动物,属于阳类,而笾、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属于阴类,这合乎阴阳之义。笾、豆中盛放的食品,都是水和土中所生长的。祭品不敢用人常吃的美味,不敢以品种的繁多为贵,因为祭品的意义在于用以与神明交接。

原文、正音:
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乐阕[què]。孔子屡叹之。奠酬而工升歌,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
翻译:
天子宴飨来朝的诸侯,当宾客进入庙门时,乐队奏起《肆夏》,来表示和悦和尊敬。天子酌酒敬诸侯,诸侯饮毕又回敬天子,天子饮毕后音乐也恰好停止。孔子曾多次赞叹这种美好的礼仪。主、宾相互敬酒酬酢一轮,宾放下酒爵不再饮,然后乐工就登阶上堂唱歌,意在颂扬主、宾的德行。歌唱者在堂上,笙、管乐手在堂下,这表示以人声歌唱为贵。乐,由阳而产生,礼,由阴而制定,阴阳和谐协调,万物各得其所。

原文、正音:
旅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钟次之,以和居参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
翻译:
诸侯朝聘进贡的物品没有规定,这是要区别不同土地所适宜生产的物品,根据距离天子的远近来制定各国朝聘的次数和贡品。陈设贡品,龟放在最前列,因为龟能预知吉凶休咎。其次是铜钟,放在前、后贡物的中间位置,因为铜钟起着调和协同的作用。陈列虎豹之皮,是表示天子能够镇服四方之威猛者。陈列束帛加璧,是表示天子之德让诸侯归服。

原文、正音:
庭燎之百,由齐桓公始也。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
翻译:
庭中摆设照明火炬一百个,僭用天子之庭的火炬数目,这是从齐桓公开始的。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奏《肆夏》迎宾,这是从晋国大夫赵文子开始的。

原文、正音:
朝觐[jìn],大夫之私觌[dí],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大夫而飨君,非礼也。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
翻译:
国君到他国朝觐,大夫为随从,私下晋见他国国君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大夫手持玉珪出使他国,是要证明自己的诚信。不敢私下晋见他国国君,是为了表示对自己国君的尊敬。如果大夫竟然也准备陈列在庭中的礼品去私下晋见,那还怎么能像诸侯之庭呢?作为臣子,不能背着国君有个人的外交,表示不敢对国君有贰心。大夫宴飨国君,这是不合礼仪的。大夫的势力过强,国君可以杀掉他,合乎道理,这从鲁国“三桓”开始。

原文、正音:
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君适其臣,升自阼阶,不敢有其室也。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
翻译:
天子没有作客的礼仪,因为天下没有人敢当天子的主人。国君到臣子家里去,臣子要请国君从主人走的阼阶升堂,而不敢以房室的主人自居。觐礼是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天子是不应下堂接见诸侯的。下堂接见诸侯,那是天子的失礼,这从周夷王以后才有的。

原文、正音:
诸侯之宫县(同悬),而祭以白牡,击玉磬,朱干设钖[yáng],冕而舞《大武》,乘大路,诸侯之僭[jiàn]礼也。台门而旅树,反坫[diàn],绣黼[fǔ]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故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于此相贵以等,相觌[dí]以货,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
翻译:
诸侯在庭中四面都悬挂钟磬乐器,祭天的牺牲用白色的公牛,击奏玉磬,让舞队手持着带金饰的红色盾牌,戴着冕,跳《大武》舞,乘着大路车,这都是诸侯僭用天子之礼的行为。大夫家的大门前筑起了高台,门内又设了屏风;堂侧建起了放置空酒爵的土台;穿的中衣衣领上镶着红边,还绣着斧形的纹饰,这都是大夫僭用诸侯之礼的行为。所以,天子的势力衰微,诸侯就僭越天子;大夫的势力强大,诸侯就受到威胁。诸侯之间相互尊崇,抬高地位;大夫之间不通过国君私下互访,拿着财货送礼往来;贵族们为了私利相互贿赂,这样一来天下的礼制就全乱了套。

原文、正音:
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
翻译:
本来诸侯不能设天子的祖庙,大夫不能设诸侯的祖庙,但现在有把国君的祖庙设到大夫自家里的,这是不合礼仪的,这种事是从鲁国的三桓开始的。

原文、正音:
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
翻译:
天子要保存前代两个王朝的后裔,这是尊重前朝的贤者。但这种特殊的礼遇只适用于前两个朝代。诸侯不敢将已失国而寄寓在本国的国君当作自己的臣子,但这仅限于寄居的国君本人而不包括其子孙,所以古时候寄居他国的诸侯没有继承人。

原文、正音:
君之南乡(通向),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辟君也。
翻译:
国君视朝时面朝南方,这是面对着阳的意思;臣子上朝要面向北方,这是面对国君的意思。大夫的家臣不能再对大夫行稽首叩拜之礼,这不是尊重家臣,而是由于稽首叩拜已是大夫拜君之礼,因此不能再让家臣稽首拜大夫,以避免大夫成了国之正君。

原文、正音:
大夫有献弗亲,君有赐不面拜,为君之答己也。
翻译:
大夫有所进献国君,不亲自前去,而是派家臣去送;国君对大夫有赏赐,大夫也不用上朝去当面拜谢,这是为了避免国君再向自己行答拜之礼。

原文、正音:
乡人禓[shāng],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
翻译:
乡里夫举行驱除疾疫恶鬼的祭祀,孔子穿着朝服站在家庙阼阶上,慰问、关照庙室之神。

原文、正音:
孔子曰:“射之以乐也,何以听,何以射!”孔子曰:“士,使之射,不能则辞以疾,县(同悬)弧之义也。”
翻译
孔子说:“举行射礼时有音乐来伴奏,射者是怎么听着与射箭相配的音乐的啊,是怎样知道音乐与自己射箭的仪态仪容相配的啊!”孔子说:“作为士,国君让他参加射礼,如果他不会射箭也不能说自己不会,而要托辞说自己生病不能去,因为男孩子生下来门口就悬挂着弓,含义就是男子天生就会挽弓射箭的。”

原文、正音:
孔子曰:“三日齐(同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jī]?”
翻译:
孔子说:“祭前致斋三天,一天举行祭祀,即使这样还害怕不够诚敬。而今却在斋戒的前两天击鼓,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文、正音:
孔子曰:“绎之于库门内,祊[bēng]之于东方,朝市之于西方,失之矣。”
翻译:
孔子说:“该在王宫库门外举行的绎祭弄到库门内去祭,该在庙门外西边设祭求神弄到东边去求,该设在东方的朝市偏设到西方,这些都是失礼。”

原文、正音: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南乡于北墉下,答阴之义也。日用甲,用日之始也。天子大(同太)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使阴明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通殚)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chéng]共粢盛[zī chéng]。所以报本反始也。
翻译:
社祭是祭祀土地神,土是阴气之主,祭祀时国君面朝南立于社坛的北墙下,表示面对着阴。社祭总是用甲日,甲是纪日的初始日,用甲日是表示对社祭的重视。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太社,一定要承受霜露风雨的浸润,以贯通天地之气。所以亡国之社要盖上屋顶屏蔽起来,不让它接受天上的阳气。为被灭之国殷盖的亳社,三面封闭,唯在北墙上开个小窗,使它绝阳通阴,只通阴明。祭社,是尊崇土地神。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星象,世间的财物都取之于地,伦理规范都效法于天,所以要尊敬上天而亲爱大地,所以要教育人们好好地报答大地。家里的土地神是中霤,祭土地就是祭中霤;国家的土地神是社,祭土地就是祭社,这都表示土地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因此,唯有当里中举行社祭时,里中才会家家户户全体参加,人人出力。唯有为了社祭,各地丘、乘的民众都参与分摊,心甘情愿地拿黍稷。这是为报答土地的恩情,返还自己初始的本性。

原文、正音:
季春出火,为焚也。然后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左之右之,坐之起之,以观其习变也。而流示之禽,而盐(通艳)诸利,以观其不犯命也。求服其志,不贪其得。故以战则克,以祭则受福。
翻译:
仲春二月取火去焚烧田野的杂草。然后陈列清点车马器械,检阅统计士卒数目,国君亲自在社坛前誓师,然后开始操练军队。指挥队伍时而向左,时面向右,时而坐下,时而起立,以观察军队的服从与应变。然后派人去驱赶禽兽向士卒展示,令士卒羡慕猎获之利,以观察士卒能遵纪、不违令。这样做就能令士卒服从,不使其贪图私利。所以,经过这样训练的士卒,攻能克,在祭祀中能得到神的赐福。

原文、正音:
天子适四方,先柴。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骍[xīng],尚赤也。用犊,贵诚也。郊之用辛也,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受命于祖庙,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立于泽,亲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
献命库门之内,戒百官也;大庙之命,戒百姓也。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丧者不哭,不敢凶服,氾(同泛)扫反道,乡为田烛,弗命而民听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戴冕璪[zǎo]十有二旒[liú],则天数也。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帝牛不吉,以为稷牛。帝牛必在涤三月,稷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翻译:
天子到四方巡察,先要燔柴告天。郊外祭天,迎接最长白日的到来,为了最隆重、最盛大地报答上天,祭祀之礼以日为主。郊祭的地方选择在南郊,因为南方是阳位。清扫地面而举行祭祀,体现了质朴自然。祭祀使用陶土制作的器具和葫芦,象征着天地自然之性。祭天在南郊举行,所以也叫做“郊祭”。祭天的牺牲用赤色的牛犊,是因为周代崇尚赤色。以牛犊为牺牲,是因为看重牛犊的“诚”。南郊祭天选择辛日,是因为周代的最初的郊祭是辛日,是冬至日。占卜郊祭的日期,天子要先到祖庙禀告,再到父庙里灼龟占卜,这是表示尊敬始祖而亲近父亲。占卜的当天,天子立于泽宫,挑选一起参加祭天典礼的人,亲自聆听有司宣布祭天礼仪的规定,表示听从教诲与劝谏。
天子从泽宫回来,在王宫的外门库门内重申誓命,告诫百官听从;又在太庙内重申命令,告诫百姓。郊祭当天,天子穿着皮弁服听取有关官员报告郊祭的准备情况,这是教导百姓要尊敬君上。这一天,有丧事的人家不能哭,也不能穿丧服,百姓都走出门去扫除道路,并把新土铺在路面上,乡间的百姓在田头点亮火炬照明,这些都不用发布命令,百姓都自觉地按照上级的意图去做。祭天的当日,天子内穿大裘、外披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衮服,表示效法上天。头戴着冕,冕的前端垂着五彩绳串的十二条玉珠,是效法天之大数十二。乘坐没有装饰的素车,是表示以质朴为贵。车上的旗帜有十二根飘带,旗上画有龙的纹饰并绣着日月图案,这也是效法天象。上天显现出日、月、星辰的天象,圣人懂得学习它、效法它,郊祭就是要彰显天道。祭天所用的帝牛,如果占卜结果说不吉,就要用稷牛来代替。祭天所有的帝牛,一定要在清洁的牛舍里饲养三个月,而稷牛只要是完整的就可以,这也是区别祭祀天神和人鬼的不同
万物本源于上天,人本源于祖宗,这就是祭天时要让始祖配祭上天的道理。郊天之祭,就是最隆重、最盛大地回报本始、返回本始。

原文、正音:
天子大蜡[zhà]八。伊耆[yī qí]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sè](通穑)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通缀)、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hù](同瓠),不敛藏之种也。”
八蜡以记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翻译
天子的大蜡祭,所祭有八神。从伊耆氏开始有了蜡祭。所谓蜡,就是索求的意思。周历每年的十二月,要聚集万物、索求其神灵加以祭飨。蜡祭所祭祀的神灵,主要是祭“先啬”,再要祭主管家事的“司啬”,再要祭“百种”,以报答稼穑收获之功。还要祭飨田官之神“农”、田舍之神“邮表畷”及禽兽之神,这就体现了仁至义尽。古代的君子,只要使用了就一定要报答。迎来猫神,因为猫吃掉了危害作物的田鼠,迎来虎神,因为虎吃掉了危害农田的野猪,所以要把它们迎接来加以祭祀。还要祭祀堤防之神“坊”和沟渠之神“水庸”,也是因为它们才有功于农事。蜡祭的祝辞说:“土壤回到大地上,水流回到壑谷中,昆虫不再危害庄稼,草木回到薮泽生长。”
天子戴着皮弁、穿着素服参加蜡祭。穿着素服,是为老去的万物送终。腰系葛带,手执榛杖,比丧礼常规等级稍减。蜡祭,这就体现了仁至义尽。农夫参加蜡祭,身穿黄衣、头戴黄冠,让他们饮酒宴乐得到休息。在田野劳作的农夫,头戴黄冠,黄色是草野之色,秋季草木黄落,因而采用黄色。
大罗氏是负责为天子掌管鸟兽的官,诸侯进贡的鸟兽由他管理。进贡鸟兽的使者戴着草笠而来,这是表示对农夫的尊重。大罗氏将鹿和女子交给使者,让他们转交诸侯,并给诸侯带话。告诫诸侯说:“喜好田猎、沉湎女色,就一定会亡国。天子只种植瓜果供食用,不收敛久藏之种,不藏储财物与民争利。”
蜡祭八神,要记录四方年成的丰歉。如果四方风不调、雨不顺,收成不好,就不举行蜡祭,来节约百姓之财。四方哪一方风调雨顺年成好,哪一方就举行蜡祭,通过蜡祭聚会宴饮,让百姓去除疲惫,享受丰收之乐。蜡祭之后,就把谷物收藏起来,让百姓得到休息。所以蜡祭以后,君子就不再大兴土木征调民众了。

原文、正音:
恒豆之菹[zū],水草之和气也;其醢 [hǎi],陆产之物也。加豆,陆产也,其醢,水物也。笾、豆之荐,水土之品也。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
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卷(当作衮)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壮而不可乐也。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
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黼黻[fǔ fú]、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莞簟[guān diàn]之安,而蒲越、稾鞂[gǎo jiē]之尚,明之也。大羹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也。丹漆雕幾[qí]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而已矣,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所安亵之甚也。如是而后宜。
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清明者也,言酌于中而清明于外也。
祭天,扫地而祭焉,于其质而已矣。醯[xī]醢之美而煎盐之尚,贵天产也。割刀之用,而鸾刀之贵,贵其义也。声和而后断也。
翻译:
祭祀常设的用于荐献的豆中盛放的腌菜,是水草的和美之气生成的;而肉酱,是陆地所产的兽肉制成的。祭祀最后为尸进献的漱口后所用食物的豆,其中盛放的腌菜是陆地生产,相配的肉酱却是水中的物产。笾、豆中盛放的祭品,都是水中或土中所长。祭品不敢用人所常吃的美味,而以品种的繁多为贵,这是表示与神明相交、敬奉神明的意义,不是为了品尝味道。
祭祀先王的供品,虽然可以吃,但不是人们爱吃的。祭祀时所穿的衮服,所戴的冕,所乘用的大路,可以陈列,看着威严、豪华,但不能平常就老是穿着、老是乘用的。《大武》之舞,气势雄壮,但不是供平常娱乐的。宗庙,威严壮观,但不是供平常居住的。宗庙祭祀所用的器具,虽然是可以使用,但不是供日常生活方便拿来用的。所以,用于和神明交往的物事,与人们日常安乐适意的物事是不可等同的。
酒醴虽然甜美,但祭祀时却以玄酒和明水作为上品,这是看重它是五味的根本。织品上的黼黻图案及刺绣纹饰虽然华美,但祭祀时却特别看重粗布,这是表示要返回到女工织品的初始。人们平常用着蒲席加竹席的坐垫,坐着很安适,但祭庙祭天时却要使用蒲草、秸秆编织的席子,这是因为祭祀的对象是神明。祭祀的大羹肉汤不加任何调料,这是看重它原本的味道。天子祭天所用的大圭不加雕饰,这是看重它的质实纯朴。天子的乘车,涂刷着红漆、雕刻着高高低低的纹饰,但祭天时却乘用毫无雕饰的车辆,这是看重它的朴素。以上都是珍视物事的质朴纯真的本质而已,所以说,凡是用于与神明交接的物事,和百姓享用安乐舒适的物事是全然不同的。在礼制中也只有这样崇尚质朴的安排才是适宜的。
祭祀器具鼎、俎的数目是奇数,而笾、豆的数目是偶数,这其中包含着阴阳的意义。黄目,用黄金刻镂成眼目之形为饰,是用来盛放郁鬯的上等酒樽。黄,依五行为中央之方色,目,是身体精气中显现清明的器官,称作黄目,是说把郁鬯斟入其中,而能让清明透澈于外。
祭天,地扫干净即可举行祭祀,看重的是质朴。以醋调制的肉酱虽然味美,而祭礼陈列祭品却把大盐放在肉酱的前面,看重的是大盐乃天然的物产。百姓平常切肉用锋利的割刀,但祭礼分割牲体时仍讲究使用古时并不那么锋利的鸾刀,那是看重它的意义。因为切割时銮铃之声和悦,牲肉应声割断,要的就是这种和谐。

原文、正音:
冠义,始冠之,缁[zī]布之冠也。大(同太)古冠布,齐(同斋)则缁之。其緌[ruí]也,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適(同嫡)子冠于阼,以著代也。醮[jiào]于客位,加有成也。三加弥尊,喻其志也。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冔[x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死而谥[shì],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翻译:
冠礼的意义,冠礼三次加冠,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远古时,人们以白布为冠,到时斋戒时把它染成黑色的。古代的冠是否有緌,孔子说:“冠有緌我没有听说过。不过,冠戴坏了,丢弃不用是可以的。”在阼阶之上为嫡子加冠,这是要明确嫡子的继承人的地位。在客位对冠者行醮礼,这是对冠者已是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越来越尊贵,这是希望冠者的德行、志向要与之相称。加冠后为冠者取字,以后就要以字相称,因为名是父母所取要予以尊敬,非师、长不能呼叫。周代常用的冠,叫“委貌”;殷代常用的冠,叫“章甫”;夏代常用的冠,叫“毋追”。斋戒和祭祀所戴的礼冠,周代叫“弁”,殷代叫“冔”,夏代叫“收”。三代又都用皮弁和腰间有褶子的白缯裙裳。没有大夫的冠礼,只有大夫的婚礼。因为,古时候要到五十岁才能受爵为大夫,而冠礼是在二十岁举行的,所以大夫怎么能有冠礼呢?诸侯有冠礼是夏代末期的事。天子的长子,也是士,也行士冠礼。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诸侯的长子继位为诸侯,是让他们效法自己的先贤。将官爵授予人,要按着德行的高下分等级。人死了给予谥号,这是现在的做法。古时候,活着的时候没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

原文、正音: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翻译:
礼之所以可贵,贵在它的内在崇高的意义。如果失去了内在的崇高意义,只会摆摆笾豆、点点数的仪节,那是祝、史们干的事。所以说,礼的仪节是容易学会的,而其深刻的意义难以理解。真正懂得礼的深刻意义并且恭敬地遵守执行,那么天子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原文、正音: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同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执挚以相见,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婿亲御授绥[suí],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将以为社稷主,为先祖后,而可以不致敬乎?
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
器用陶、匏,尚礼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
厥明,妇盥[guàn]馈。舅姑卒食,妇馂[jùn]余,私之也。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
翻译:
天地交配,而万物诞生兴发。婚礼,是自一世乃至万世的起始,是繁衍后代子孙的开端。娶异姓女子为妻,这是为了依附原本没有关系的家族、增强与异姓的联系。
男方向女方致送聘礼要诚心诚意,不要说礼物不好之类的谦辞。要告诫新妇为人须正直诚信。诚信,是用以侍奉人的根本;诚信,是为妇的德行。夫妇一旦同牢而食,同吃同喝了,那妇人就是夫家的人了,终身不能变改,所以丈夫死了就不再改嫁。
结婚之日,男子亲到女家迎娶,表示男先于女,是男刚女柔的意思。这就和天先于地、君先于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迎亲时,男子捧着礼物交给女家,以宾、主之道与新妇相见,这样表示恭敬、要彰明男妇之别。男女有别,然后才有父子之亲;父子相亲,然后才有君臣之义;君臣有义,然后制定礼仪;制定了礼仪,然后万物相宜、各安其所。如果男女无别,父子无义,那就与禽兽一样了。
出门上车,新郎亲手把上车用的引绳交给新娘帮助登车,再亲自驾车,让车子走上一段,表示亲自为新娘做了事。自己对别人的亲爱之举,就能得到别人对自己亲爱。尊敬人并亲爱人,把这种尊敬与亲爱推而广之,先王就是凭借这一点得到天下的。从女家大门出来之后,男人就走在前面,男人带领着女人,女人跟随着男人,夫妇关系的道理与准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妇人,就是跟从别人的人;年幼时跟从父兄,出嫁后跟从丈夫,丈夫死了跟从儿子。夫,就是丈夫的意思。丈夫,就是用智慧领导别人的人。
新郎迎亲要身着祭服,斋戒沐浴,禀告祖先和天地,这是将婚姻夫妇之道看作与鬼神祭祀一样地虔敬。婚后妻子就也是社稷之主、一家之主了,要继承祖先,繁衍后代,因此怎么能不虔诚地致以敬意呢?
成亲的当晚,夫妇方在新房里同牢而吃,共食一器中的牲肉,表示夫妇是尊卑相同的。因此,妇人没有爵位,妇女都依从丈夫的爵位,座次席位也以丈夫的辈分和年龄来排定。
远古时,食器都用陶器和葫芦,因为是崇尚天然。夏、商、周三代开始有夫妇共牢食用牲肉之礼,而器具则沿用了陶器、葫芦。
成亲次日的黎明,新娘盥洗后拜见公婆,向公婆进献食品。公婆吃完后,把剩下的食物赐给新妇,显示对她的恩典。礼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这表示从此家事授给新妇管理了。
婚礼不奏乐,因为结婚属于阴,而乐属于阳。举行婚礼,也不庆贺,因为结婚意味着新老兴衰代谢,新一代兴起,老一代衰落。

原文、正音: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血、腥、爓[xún]祭,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zhāng],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ruò]萧合膻(当作馨)芗[xiāng]。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
翻译:
有虞氏的祭祀,崇尚腥气。祭祀时用鲜血、生肉、半熟的肉,这是用腥气来敬神。殷人的祭祀,崇尚声音,在未宰杀牺牲之前,就先奏乐。乐曲奏过三章停止后,才出门迎牲。乐曲的呼号,就是用来召唤天地之间的鬼神的。周人的祭祀,崇尚香气,祭祀开始时用鬯酒浇泼在地上,让它的香气召神降临。用煮过的郁金草调配鬯酒,把它浇泼在地上,让它的香气渗入地下,达于渊泉。舀酒酌酒浇泼地上,用的是玉质的圭、璋做柄的勺子,这是使用玉的润清之气。把酒浇泼在地上降神后,然后出门迎牲,这是为了先致气于阴,给地下的神灵送上香气。杀牲之后,把香蒿配着黍稷焚烧,让烟气弥漫于墙屋之间,然后为尸酌酒置于席上,将香蒿、黍稷和牺牲的油脂混在一起燔烧,这是让阳气上腾,招致神灵到来。凡是祭祀,都要谨慎地做好这些礼节。人死后,其灵魂归于上天,这是阳;形体归于地下,这是阴,所以祭祀时要阴阳神灵兼顾,既要到天上去求阳,也要到地下去求阴。殷人是先到天上去求阳的,周人是先到地下去求阴的。

原文、正音:
诏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祭于祊[bēng],尚曰求诸远者与?
翻译:
祭祀,杀牲时,祝要用币在室中告祭于神;杀牲后,尸坐在堂上受飨;牵牲入庙时,要用币在庭中告祭于神;杀牲后献上牲首,要放在室中北墙下。正祭时,祝致辞于神主,广求众神而祭,祝致辞祭祀于庙门之外。因为不知道神到底在哪里:是在那里吗?是在这里吗?或者是在离人更远的地方呢?在庙门之外设祭,大概是到远方去求索神灵而祭吧?

原文、正音:
祊之为言倞[liàng]也,肵[qí]之为言敬也。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飨之也。嘏[gǔ],长也,大也。尸,陈也。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贵纯之道也。血祭,盛气也。祭肺、肝、心,贵气主也。祭黍稷加肺,祭齐[jì]加明水,报阴也。取膟膋[lǜ liáo]燔燎升首,报阳也。明水涚[shuì]齐[jì],贵新也。凡涚,新之也。其谓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絜(通洁)著此水也。
翻译:
“祊”说的是“倞”,“倞”是求索的意思;“肵”说的是“肵俎”,就是敬的意思。祝辞中所说的“富”,就是福的意思。把牺牲的牲首进献于室,因为牲首为牲体这正。“相”,就是劝侑尸飨食。“嘏”,是赐福,是尸将神灵享用过的福胙给予主人,祈祝福禄长久,福禄广大。“尸”,就是神主。祭祀时进献的毛、血,是要向神报告所用牺牲内里美善,外观完整。报告牺牲内里美善,外观完整,是以牲体内外皆善为贵。用牲血祭神,因为血是牺牲的精气,证明其气之盛。而用肺、肝、心来祭神,是看重它们是生发生气的器官。用黍稷加肺祭祀,用五齐加明水祭祀,以饮食飨神灵,这是为了报答阴气。将香蒿和牲的肠间脂肪燃烧,升牲首于堂,以香气歆神灵,这是为了报答阳气。用承接的露水滤清五齐,让初成的浊酒清高明洁。所谓滤清,就是让酒变得清新。之所以把承接的露水称为“明水”,是由于主人明洁清亮,此明水才能得到,才能造成。

原文、正音:
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尽也。
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称“曾孙某”,谓国家也。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尽其嘉,而无与让也。腥、肆、爓[xún]、腍[rèn]祭,岂知神之所飨也?主人自尽其敬而已矣。
翻译:
国君在祭祀时要两次行拜礼再稽首,袒露左臂亲自切割分解牲体,这是表示对神灵的最高的尊敬。最高的尊敬,就意味着顺从。跪拜是表示顺从;稽首磕头,是表示最最顺从;袒露左臂,是表示完全彻底地顺从。
祭于祖庙时,自称“孝孙”,祭于父庙时自称“孝子”,这是嫡系子孙以伦理的名义来称呼的。诸侯和卿大夫在祭祀祖父以上的祖先时自称“曾孙某”,这是以国家的名义自称的。祭祀中的相,辅助礼仪的施行,要由主人自己致敬神灵,完美地表达对神灵的敬意,而尸是代表神灵的,无需谦让。祭祀时,无论是进献生鲜的牲肉、肢解切割后的牲体、半熟的牲肉、还是煮熟的牲肉,哪里还能知道神灵究竟享用了什么?这只是主人完美地表达对祖先、对神灵的敬意而已。

原文、正音:
举斝[jiǎ]、角[jué],诏妥尸。古者尸无事则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将命也。
翻译:
把尸迎入室内之后,举起斝、角酒具行礼致敬,祝要提示主人安排尸坐下。在古代,尸无事时都站立着,只有在饮食时才坐下。尸,是神灵的象征;祝,传达神灵的指令。

原文、正音:
缩酌用茅,明酌也。醆[zhǎn]酒涚[shuì]于清,汁献涚于醆酒,犹明、清与醆酒于旧泽[yì]之酒也。
翻译:
祭祀用的醴酒要用茅草加以过滤,酒色清明再加调和,才能明酌敬神。盎齐、醍齐、沈齐三齐为“醆酒”,比较清明,无需过滤,只加清酒即可饮用;郁鬯酒要兑盎齐,就像事酒、清酒与盎齐都与昔酒兑在一起一样。

原文、正音:
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读弭)焉。
翻译:
祭祀,有的是为了祈求福样,有的是为了报答恩典,有的是为了消弭兵灾祸疾。

原文、正音:
齐(同斋)之玄也,以阴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
翻译:
斋服,穿着是玄色,玄衣、玄裳、玄冠,因为黑色是幽阴之色,鬼神处于幽阴之地,因此穿着玄服思念处于幽阴之地的亲人。所以,君子如果专心致志地斋戒三日,一定能够见到自己要祭的神灵。

二、查字

爓——古同“燖”,古代在热汤里煮至半熟用于祭祀的肉。
腶——经过捶捣加上姜桂制成的干肉。
亵味——指平素嗜好的食品。
阕——《説文解字》:闋,事巳,閉門也。从門,癸聲。
坫——从土,占声。本义:古代设于堂中供祭祀、宴会时放礼器和酒具的土台。
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伊耆氏——古帝号。即神农,一说即帝尧。
大蜡——祭名。古代年终合祭农田诸神,以祈来年不降灾害。
八——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农夫;邮表畷:茅棚、地头、井;猫虎;坊:堤;水庸:城隍;昆虫。
焫——古同“爇”,点燃;焚烧。
倞——索求,寻求。
齐——指五齐。五齐亦作“五齏”。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合称“五齐”。《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醍)齐,五曰沉齐。”
膟膋——是指古代祭祀用的牲血与肠间脂肪。

三、熟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1、礼仪用品或朴素或文饰繁多,或简或繁,都有其义,义是礼的根本。不懂其义,守不好礼。
2、天地乾坤,阴阳互推,祭祀是人守中(冲)的方式,气在时间、空间中威盛。
3、作为现代的一名母亲,尤其要懂得这句话: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8 16: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迪 于 2020-7-31 17:42 编辑

第八周  普通精读《内则第十二》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正音:
后王命冢[zhǒng]宰降德于众兆民。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guàn]、漱,栉[zhì]、縰[xǐ]、笄 [jī]、总,拂髦[máo]、冠、緌[ruí]、缨,端、韠[bì]、绅,搢[jìn]笏[hù]。左右佩用。左佩纷帨 [shuì]、刀、砺、小觿[xī]、金燧,右佩玦(当作决)、捍、管、遰[shì]、大觿、木燧。偪[bī],屦[jù]着綦。
翻译:
天子命令冢宰对天下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儿子侍奉父母,鸡开始啼叫就都起床洗手洗脸、漱口,梳头、用布帛盖上头发,插上发簪固定,系上发带,整理假发做的刘海,戴上帽子,系好帽带,穿上玄端衣裳,系上蔽膝,腰间扎上大带,把笏版插入腰带中。身上左右佩带常用之物。左边佩带有手巾、小刀、磨刀石、解绳带小结用的锥棍、利用日光取火的铜燧,右边佩带有射箭拉弦时拇指上带的指套、戴在左臂防护用的皮套、笔管、刀鞘、解绳带大结用的锥棍、钻木取火的木燧。扎好绑腿裹脚,穿好鞋,系好鞋带。

原文、正音: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zhì]、縰[xǐ]、笄[jī]、总,衣、绅。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同针)、管、线、纩[kuàng],施縏袠[pán zhì],大觿、木燧,衿[jìn]缨。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
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yù]寒,疾痛苛(通疴)痒,而敬抑、搔[sāo]之。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槃(同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饘[zhān]、酏[yǐ]、酒、醴、芼[mào]、羹、菽、麦、蕡[fén]、稻、黍、粱、秫[shú]唯所欲。枣、栗[lì]、饴、蜜以甘之,堇[jǐn]、荁[huán]、枌[fén]、榆,免[wèn]、薧[kǎo]、滫[xiǔ]、瀡[suǐ]以滑之,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
翻译:
媳妇侍奉公婆,如同侍奉父母一样。鸡开始啼叫就起床洗手洗脸、漱口,梳头,用布帛盖上头发,插上发簪固定,系上发带,穿上黑色的绡衣并在腰间束好绅带。身上左边佩带手巾、小刀、磨刀石、解绳带小结用的锥棍、利用日光取火的铜燧,右边佩带针、钥匙、线、细丝绵,都装在放杂物的小囊里;还有解绳带大结用的锥棍、钻木取火的木燧,这些物品都用五彩丝绳系好。穿好鞋,系好鞋带,然后到父母、公婆的住所请安。
到了父母、公婆的住室,要低声柔气地嘘寒问暖,如果父母、公婆身有疾病痛痒,就要恭敬地给他们按摩、搔痒。父母、公婆出门进门,或在前或在后,恭敬地扶持他们。给父母、公婆端上盥洗用水,年少的捧着盆盘接水,年长的手执容器从上方浇淋,请他们洗手洗脸,洗完后递上手巾。然后问他们想吃什么,恭敬地进献上,和颜悦色的态度让父母、公婆感温暖。端上稠粥、稀粥、酒、醴酒、菜、肉羹、豆子、麦饭、大麻子饭、稻米饭、黍米饭、白梁米饭、黏米饭,让他们按照需求选用。还要加上枣子、栗子、饴糖、蜂蜜让味道甘甜,用新鲜的或晾干的堇、荁、白榆皮、刺榆皮来调和食物,让食物变柔变滑,用油脂调和,使其肥润可口。父母、公婆都品尝过后,才能告辞离开。

原文、正音:
男女未冠笄[jī]者,鸡初鸣,咸盥[guàn]、漱,栉[zhì]、縰[xǐ],拂髦[máo],总角,衿[jìn]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
翻译:
未行冠礼的男子,未行笄礼的女子,每天鸡刚啼叫就都起床盥洗、漱口,梳头、扎裹头巾,整理假发做的刘海,把头发左右束为两个髻,衣服缨带上系有绣囊,都装有香料。在天色将明而未明时,去向父母请安,问:早饭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如果父母已经吃过了,就可以告退,如果还没有吃,那就帮助兄长侍奉准备馔食。

原文、正音: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diàn],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孺子蚤(通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
翻译:
家中所有的人,不分男女、长幼、尊卑,每天鸡刚啼叫,就都要起来盥洗、漱口,穿好衣服,把枕头和席子收起来,洒扫卧室、庭堂和院落,布置坐席,各自从事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有小孩子可以早睡晚起,随他想怎样,吃饭也可以不定时。

原文、正音: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昧爽而朝,兹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翻译:
儿子是命士以上的官员,和父亲住在不同的院落里。天将明而未明时就去朝见父母,恭敬地献上甜美的食物侍奉老人早餐;日出后告退,然后各自从事自己要做的事情;日落后,要到父母那里去请安问候,也要恭敬地进献美味的食物侍奉老人。

原文、正音:
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通向)。将衽,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御者举几。敛席与簟,县(同悬)衾[qīn]箧[qiè]枕,敛簟而襡[dú]之。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杖、屦祗[zhī]敬之,勿敢近。敦、牟、卮[zhī]、匜[yí],非馂[jùn]莫敢用,与恒食饮,非馂莫之敢饮食。
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妇佐馂,既食恒馂。父没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妇佐馂如初。旨甘柔滑,孺子馂。
翻译:
父母、公婆如果将要坐下,儿子、媳妇就要捧着席子,请示铺设坐席的朝向。父母、公婆如果将要躺卧,长子、长媳就要捧着卧席,请示铺设卧席头脚的朝向。少子、少媳拿着坐床,让父母、公婆先坐下等候,侍者搬来几让父母、公婆可以倚靠凭依。每天起身后,要将父母、公婆铺垫的席子和贴身的细席收卷起来,把被子悬挂起来,把枕头放进箱子里,把贴身的细席收藏起来。
父母、公婆的衣服、被子、贴身的细席、铺垫的席子、枕头、几是不得随便移动的,老人的手杖、鞋子更要恭敬对待,不要随便去碰触。父母、公婆吃饭用的敦、牟,喝酒用的卮,盛水的匜,都不能擅用,只有等老人吃过后,儿子、媳妇接着吃剩下的食物时才可使用这些器皿。日常饮食的物品,儿子、媳妇若不是接着吃父母、公婆剩下的食物时也是不敢擅自动用的。
如果父母都健在,早晚日常饮食,由儿子、媳妇帮助他们吃完剩下的食物,要吃干净,不再有剩余。如果是父亲去世而母亲尚存,日常的饮食就由长子侍奉陪同,母亲吃剩下的食物,由长媳和其他的儿子、媳妇帮助吃完,也要吃干净,不再有剩余。父母吃剩下的食物中有美味可口、柔滑的,就由小孩子们把它吃掉。

原文、正音: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同斋),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yuě]、噫[ài]、嚏、咳、欠、伸、跛、倚、睇[dì]视,不敢唾、洟[tì]。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xī],不涉不撅 [guì],亵衣衾[qīn]不见里。
父母唾、洟见,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浣;衣裳绽裂,纫[rèn]箴请补缀。五日则燂[xún]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靧[huì];足垢,燂汤请洗。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通是)。
翻译:
在父母、公婆的住所,他们如果有事使唤,要先用“唯”答应,然后恭敬地回话。在父母、公婆跟前,进退转身都要谨慎庄重,升降堂阶,出入门户,俯着身子走路,不敢干呕、打饱嗝、打喷嚏、咳嗽、打呵欠、伸懒腰、不能一只脚站立、也不能歪斜地倚靠着什么站立、不敢歪着头看或斜视,不敢吐唾沫、流鼻涕。在老人跟前,感到冷了也不敢添加衣服,感到痒了也不敢伸手搔挠。在父母、公婆跟前,不是为长者干力气活,就不敢脱衣露臂,不是蹚水就不敢撩起衣裳,贴身的内衣和被子不能让里子显露出来。
父母脸上的口水和鼻涕要及时地帮着擦干净,不能让人看见。父母的冠带、衣裳脏了,请求为父母蘸着草木灰汁清洗干净;衣裳开裂了,请求为父母穿针引线缝好补好。每五天一次主烧好热水让父母洗澡,每三天一次让父母洗头。这期间如果脸脏了,就热些淘米水让他们洗脸;如果脚脏了,就烧些热水让他们洗脚。年少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尊贵的,都遵循这样的规矩去做。

原文、正音: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fěi],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井,不共湢[bì]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男子入内,不啸(读为叱)不指。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翻译:
男人不过问女人的家务事,女人不过问男人的公事。如果不是祭祀和办理丧事,男女之间不能用手交接传递器物。如果必须用手交接传递器物,那么女人把器物放进竹筐里传递交接;如果没有竹筐,那么男女都先坐下,一方把东西放在地上,然后由另一方取走。外院与内宅不使用同一口井,男女不使用同一间浴室洗澡,不使用同一张寝席,相互之间不借用东西。男女的衣裳不能混着穿。家门内说的话不传出家门外,家门外讲的话也不传入家门内。
男子进入内宅,不可大声说话也不可用手指指划划。夜晚出行要点燃火把,没有火把就不外出。女子出门,要把脸遮掩起来,夜晚行路也要点燃火把,没有火把就不外出。走路,男人走在右边,女人走在左边。

原文、正音:
子妇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饮食之,虽不耆(同嗜),必尝而待;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虽弗欲,姑与之而姑使之,而后复之。
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
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
翻译:
儿子、媳妇孝敬父母、公婆,对父母、公婆的命令不违背、不怠慢。父母、公婆如果赐给饮食,即使不喜欢吃,也要尝一些,然后等到父母、公婆说可以离开了再离开;父母、公婆赐给的衣服,即使不喜欢穿,也要暂时穿上,然后等到父母、公婆说可以离开了再离开;父母、公婆分派自己干的事情,中途又派别人来代替自己干,自己即使不想让别人干,也要姑且交给来代替的人去干,等他干不完干不好之后,自己再重干。
当儿子、媳妇辛勤工作时,父母、公婆虽然非常心疼他们,也姑且就听任他们去辛苦而不能不让他们干,宁可让他们多休息几回。
如果儿子和媳妇不孝敬,也不用生气埋怨,姑且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果对他们进行了教育也不改,而后就对他们进行谴责;如果对他们进行了谴责也不改,那就把儿子赶出门、把媳妇休掉,但不在外说儿子、媳妇失礼的过错。

原文、正音: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同悦)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同熟)谏。父母怒、不说(同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翻译:
父母有了过失,做儿女的要低声下气、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加以劝谏。劝谏如果不听,做儿女的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劝谏;如果父母因为劝谏而不高兴,与其让父母得罪乡、党、州、闾,那还是宁可自己犯颜苦劝。如果因此使父母生气、不高兴,而拿着棍子把自己打得流血,那也不敢埋怨恼怒,而是更加恭敬、更加孝顺。

原文、正音:
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孙,甚爱之,虽父母没,没身敬之不衰。子有二妾,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视父母所爱,虽父母没不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
翻译:
父母对贱妾及庶子、庶孙十分宠爱,即使父母去世,也要秉承父母的遗愿终身疼爱他们。儿子如果有两个妾,父母喜欢一个,儿子喜欢另一个,那么无论是衣服饮食,还是做事,儿子喜欢的那个妾都不敢和父母喜欢的那个妾相攀比,即使父母去世了也不改变。儿子认为自己的妻子很好很合适,但父母不喜欢,那就把妻子休掉。儿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好不合适,但是父母说“这个媳妇善于侍奉我们”,那么儿子就要以夫妇之礼对待妻子,终身都不改变。

原文、正音: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翻译:
父母即使去世了,儿子将要做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美名,就一定果断地去做;将要做不善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羞辱,那就一定不能贸然去做。

原文、正音:
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舅姑使冢妇,毋怠、不友、无礼于介妇。舅姑若使介妇,毋敢敌耦于冢妇,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翻译:
公公去世,婆婆就要告老,把家庭事务交付给冢妇。冢妇办理祭祀、执行宾客等事务,都要向婆婆请示,不敢专断,众妇则要向冢妇请示。公婆让冢妇主事、做事,冢妇不要懈怠,不要不友爱,不要对介妇无礼。公婆如果让介妇主事、做事,介妇也不敢和冢妇抗衡,不敢和冢妇并肩而行,不敢像冢妇一样发号施令,不敢和冢妇平起平坐。

原文、正音:
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shuì]、茝[chǎi]兰,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必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
翻译:
凡是做儿媳妇的,公婆没有发话让回自己的居室,就不敢告退。媳妇有私事,不论事大事小一定要先请求公婆。
儿子、媳妇没有属于个人的财货,没有属于个人的牲畜,没有属于个人的器物,不敢私自把家里的东西借出去,不敢私自把家里的东西送别人。
媳妇如果得到自己兄弟馈赠的饮食、衣服、布帛、佩巾、香草,接受后要献给公婆。公婆接受了,媳妇就感到高兴,如同自己刚接受了亲友馈赠时一样;如果公婆又把东西返还赐给自己,就要推辞,推辞不过,就像再次受到赏赐一样,收藏好以等待缺乏的时候。儿媳若有娘家兄弟,想给娘家兄弟送东西,一定要先报告公婆,说明原因,公婆将要送的东西赐给儿媳,儿媳再拿去送给娘家兄弟。

原文、正音:
適(同嫡)子、庶子祗[zhī]事宗子、宗妇。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舍于外,以寡约入。子弟犹归(通馈)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献,则不敢以入子宗子之门,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若富,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夫妇皆齐(同斋)而宗敬焉,终事而后敢私祭。
翻译:
嫡子、庶子要敬重奉事家族的大宗、宗妇。嫡子、庶子即使富贵了,也不敢以富贵的身份排场进入宗子家;虽然车马多、徒众多,也要停在宗子家的大门外,简简单单地进入宗子家。自己的子弟如果被赐予器物,如衣服、裘皮、被褥、车马,那就从中挑选上等的献给宗子,而后自己使用次一等的。如果要给宗子家所进献的物品不符合宗子的身份,就不敢将它们带入宗子家门,不敢倚仗自己的富贵凌驾于父兄宗族之上。如果嫡子、庶子富有,祭祖时则准备两头牺牲,要将好的一头献给宗子。宗子祭祖,小宗夫妇都斋戒助祭于宗子家,大宗祭祖完毕,小宗才敢回家祭祀自家的父、祖。

原文、正音:
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稰[xǔ],穛[zhuō]。
膳:膷[xiāng],臐,膮[xiāo],醢(是衍字)、牛炙;醢[hǎi]、牛胾[zì]、醢、牛脍[kuài];羊炙、羊胾、醢、豕炙;醢、豕胾、芥酱、鱼脍。雉、兔、鹑[chún]、鷃[yàn]。
饮:重[chóng]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梁醴清、糟;或以酏[yǐ]为醴,黍酏、浆、水、醷[yì]、滥。
酒:清、白。
羞:糗[qiǔ]饵、粉酏[yǐ]。
食:蜗醢而苽[gū]食、雉羹,麦食、脯羹、鸡羹,折(通淅)稌[tú]、犬羹、兔羹,和糁[sǎn]不蓼[liǎo]。濡豚包苦实蓼,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kūn]酱实蓼,濡鳖醢酱实蓼。腶[duàn]修、蚳[chí]醢,脯羹、兔醢,麋肤、鱼醢,鱼脍、芥酱,麋腥、醢、酱,桃诸、梅诸、卵盐。
翻译:
饭类:黄黍饭、稷米饭、稻米饭、白粱饭、白黍饭、黄粱饭六种谷物,每种谷物还分为成熟时收获品和未成熟时收获品两类。
加馔时的膳食有: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烤牛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一行,放在北边,从西侧排放;肉酱、切成大块的牛肉、肉酱、切细的牛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二行,从东侧排放;烤羊肉、切成大块的羊肉、肉酱、烤猪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三行,从西侧排放;肉酱、切成大块的猪肉、芥子酱、切细的鱼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四行,从东侧排放。以上四行十六豆,是下大夫的食礼规格。如果将野鸡、兔子、鹌鹑、鹦雀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五行,那就是上大夫的食礼规格。
饮料:每种醴都包括清醴和糟醴两种,稻醴,有清醴与糟醴,黍醴有清醴与糟醴,粱醴有清醴与糟醴;有时以粥为醴,有用黍煮的粥、酢醋、水、梅汁、寒粥。
酒:清酒和白酒。
进献的笾、豆中所盛放的食物:大豆糗饵、米饼粉酏。
国君燕食的食物:蚌蛤酱配菰米饭、野鸡羹,麦子饭、配肉羹和鸡羹,大米饭、配犬羹和兔羹,上述肉羹都要加入用佐料和米屑调制的汤,但不加蓼菜。烹煮小猪,要用苦菜将其包起来,并在猪腹里填入蓼菜;烹煮鸡,加入醢酱,在鸡腹中填入蓼菜;烹煮鱼,加入鱼子酱,在鱼腹中填入蓼菜;烹煮鳖,加入醢酱,在鳖腹中填入蓼菜。吃干肉条时要配上蚂蚁卵做的酱;吃肉羹,要配上兔肉酱;吃麋鹿肉片,要配上鱼肉酱;吃细切的鱼肉,要配上芥子酱;吃生鲜糜鹿肉,要配上醢肉糜酱;吃桃干、梅干,要配上大块盐巴。

原文、正音:
凡食齐(同寄)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牛宜稌[tú],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苽[gū]。
春宜羔、豚,膳膏芗(通香);夏宜腒[jū]、鱐[sù],膳膏臊;秋宜犊、麛[mí],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膻[shān]。
翻译:
根据四时节候安排饭食,调和饭食要像春天般温和,调和羹汤要像夏天般火热,调和酱料要像秋天般爽凉,调和饮品要像冬天般冰寒。
凡调和食物之味,春季多用酸味,夏季多用苦味,秋季多用辛味,冬季多用咸味,无论哪个季节,都要用滑柔甘甜的佐料加以调和。
肉鱼与饭食的搭配,牛肉配大米饭,羊肉配黍米饭,猪肉配稷米饭,狗肉配白梁米饭,鹅肉配麦子饭,鱼肉配菰米饭。
春天适宜吃羊羔、小猪,用牛油烹调;夏天适宜吃干雉、干鱼,用狗油烹调;秋天适宜吃牛犊、小鹿,用猪油烹调;冬天适宜吃鱼、鹅,用羊油来烹调。

原文、正音:
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麕[jūn]脯,麋、鹿、田豕、麕皆有轩。雉、兔皆有芼[mào]。爵(通雀)、鷃、蜩[tiáo]、芝栭[ér]、菱、椇[jǔ]、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
翻译:
牛肉干、鹿肉干、野猪肉干、麋肉干、獐子肉干,其中麋、鹿、野猪、獐子都可以切成大片裹着藿香叶生吃。野鸡羹、兔羹都用菜拌着吃,还有雀、鹦、蝉、蜂、木耳、菱角、枳棋、枣子、栗子、榛子、柿子、瓜、桃子、李子、梅子、杏、山楂、梨子、姜、桂等。

原文、正音:
大夫燕食,有脍无脯,有脯无脍;士不贰羹、胾;庶人耆老不徒食。
翻译:
大夫平时的饭食,如果有切肉的肉就没有肉干,如果有肉干就没有切细的肉;士平时的饭食可以有肉羹和大肉块,但不能重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吃饭一定要有肉。

原文、正音:
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xiè],三牲用藙[yì],和用醯[xī],兽用梅。鹑[chún]羹、鸡羹、鴽[rú],酿之蓼。鲂[fáng]、鱮[xù]烝,雏烧,雉,芗,无蓼。
翻译:
搭配细切的肉,春季用葱,秋季用芥子酱。搭配小猪,春季用韭菜,秋季用蓼菜。凝脂用葱来搭配,汤油用薤来搭配。牛、羊、猪三牲用食茱萸搭配,用醋来调味,其他兽肉用梅酱调味。鹑羹、鸡羹、鴽,都要拌上蓼菜。鳊鱼、鱮鱼蒸着吃,小鸟、野鸡烧烤着吃,这些食物都有香料,但不拌搭蓼菜。

原文、正音:
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狸去正脊,兔去尻[kāo],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鳖去丑。
翻译:
不吃幼鳖。吃狼肉要去掉肠子,吃狗肉要去掉腰子,吃狸肉要去掉正脊,吃兔肉要去掉屁股,吃狐肉要去掉头,吃猪肉要去掉脑,吃鱼肉要去掉肠子,吃鳖肉要去掉肛门。这些部位吃了都对人有害。

原文、正音:
肉曰脱之,鱼曰作之,枣曰新之,栗曰撰(同选)之,桃曰胆之,柤[zhā](同楂)、梨曰攒 [zuàn](通钻)之。
翻译:
肉去骨剥皮叫做“脱”,鱼刮去鳞片叫做“作”,枣子把表皮擦拭干净叫做“新”,栗子拣选没有虫咬的叫做“选”,桃子擦拭表皮的桃毛叫做“胆”,剜掉山楂、梨子的虫眼叫做“钻”。

原文、正音:
牛夜鸣则庮[yóu];羊泠(通零)毛而毳[cuì],膻;狗赤股而躁,臊;鸟皫[piǎo]色而沙鸣,郁;豕望视而交睫,腥;马黑脊而般臂,漏。雏尾不盈握,弗食;舒雁翠,鹄[hú]、鸮[xiāo]胖[bǎn],舒凫[fú]翠,鸡肝、雁肾、鸨[bǎo]奥[yù]、鹿胃。
翻译:
牛如果半夜里哞哞叫,它的肉有恶臭;羊的毛零落稀少且纠结,它的肉有膻味;狗的大腿内侧无毛且急躁,它的肉有臊味;鸟的羽毛变色无光且叫声嘶哑,它的肉有腐臭味;猪的眼睛总是望向远处且睫毛相交,它的肉里有囊虫;马的脊背黑色且前腿有杂毛,它的肉如蝼蛄一样臭。小鸟的尾巴羽毛不满一握,就不吃;鹅的尾部的肉,天鹅和猫头鹰肋骨两侧的肉,鸭子的尾部的肉,鸡的肝、鹅的肾、鸨的脾胃、鹿的胃,这些部位的肉都不能吃。

原文、正音:
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或曰:麋、鹿、鱼为菹[zū],麕[jūn]为辟[bì]鸡,野豕为轩,兔为宛脾。切葱若薤[xiè],实诸醯[xī]以柔之。
翻译:
不熟的肉,切成细丝的叫做“脍”,切成大片的叫做“轩”。还有一种说法是:麋肉、鹿肉、鱼肉切成大片,叫做“菹”;獐子肉切成细末调酱,叫做“辟鸡”;野猪肉切成大片,叫做“轩”;兔肉切成细末调酱,叫做“宛脾”。葱或薤切碎放在肉中,加醋搅拌会柔和软滑。

原文、正音:
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大夫无秩膳。
翻译:
羹和饭,从诸侯至老百姓都可以食用,这方面没有等级差别。大夫没有常置备的美食。

原文、正音:
大夫七十而有阁。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公、侯、伯于房中五,大夫于阁三,士于坫[diàn]一。
翻译:
大夫到七十岁就有存放食物的木架。在天子宫室中,序外两夹室,左夹室有五个阁架,右夹室有五个阁架。公、侯、伯的房中有五个阁架,大夫房中有三个阁架,士房中只有一个放食品的土台。

原文、正音: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xiǎng]礼,殷人以食[sì]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gǔ]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异粻[zhāng],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违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jīn]、衾[qīn]、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煖,九十虽得人不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sì]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为丧。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zhēng](通征),九十者其家不从政,瞽亦如之。凡父母在,子虽老不坐。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xǔ]而祭,缟衣[gǎo]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翻译:
凡养老之礼各朝不同:有虞氏用燕礼,夏后氏用飨礼,殷人用食礼,周人斟酌去取而兼用这三种礼。对年过五十的老人,在乡中行养老礼;对年过六十的老人,在国都行养老礼;对年过七十的老人,在大学行养老礼。此例天子、诸侯都通用。
年过八十的老人,拜谢君王赏赐,以跪坐两次俯首至地行礼即可,双目失明的人也如此;年过九十的老人,可以请人代受君王的赏赐。关于用餐,年过五十的老人,可以享用较精细的粮食;年过六十的老人,家里储备有肉食,可以保证常有肉吃;年过七十的老人,正餐之外要保证随时可以有吃的;年过八十的老人,可以时常吃到珍贵美食;年过九十的老人,饮食也不离开寝室,如果出游则膳食饮料同时跟随以保障供给。关于丧具的制作,年过六十的老人,每年都要准备丧具;年过七十的老人,每个季节都要准备丧具;年过八十的老人,每个月都要准备丧具;年过九十的老人,则每天都要准备丧具,只有绞、紟、衾、冒等,是人死后才置办的。人五十岁开始衰老,年过六十的老人没有肉就吃不饱,年过七十的老人没有丝绵衣服就不暖和,年过八十的老人不依傍他人的身体就睡不暖和,年过九十的老人虽然有人依傍也睡不暖和了。年过五十的老人可在家拄杖,年过六十的老人可在乡中拄杖,年过七十的老人可在国都中拄杖,年过八十的老人可以在朝廷中拄杖,年过九十的老人,天子若有事咨问,就要到老人家中去,带着珍贵礼物前往。年过七十的老人上朝见君王,行礼后即可离去,不必等朝会结束才退朝;年过八十的老人,君王每个月要派人去问候;年过九十的老人,君王每天要派人致送常吃的膳食。年过五十的老人不服劳役,年过六十的老人不参与军事活动,年过七十的老人不参与会见宾客,年过八十的老人可以不参与祭礼及丧礼。大夫五十岁封爵位,年过六十不再亲自到学校学习,年届七十退休辞官。遇到丧事只须穿着丧服,不必参与丧礼的仪式。
凡夏、商、周三代行养老礼都根据户籍来核定年龄,以确定免除赋税徭役的对象。家有年过八十的老人,可有一个儿子不服徭役;家有年过九十的老人,全家都不服徭役,盲人也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只要父母健在,儿子即使年龄再大也不敢坐下。
有虞氏,在上庠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下庠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夏人,在东序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西序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殷人,在右学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左学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周人,在东胶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虞庠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虞庠在国都的西郊。有虞氏的人并头戴皇举行祭祀,穿着深衣举行养老礼;夏人头戴收举行祭祀,穿着燕衣举行养老礼;殷人头戴冔举行祭祀,穿着缟衣举行养老礼;周人头戴冕举行祭祀,穿着玄衣举行养老礼。

原文、正音: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lè]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翻译:
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要使父母内心快乐,不违抗他们的意志,要使他们耳目愉悦,使他们居处安适,在饮食方面尽心侍候赡养。孝子要终身尽孝直到去世,说终身孝敬父母,不是说终父母之身,而是终孝子之身。因此父母所爱的,孝子也要爱;父母所敬的,孝子也要敬。甚至是父母喜欢的狗和马也是如此,何况是对他们所喜爱的人呢!”

原文、正音:
凡养老,五帝宪,三王有乞言。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通又)善则记之危惇[dūn]史。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礼,皆有惇史。
翻译:
凡举行养老礼,五帝时是效法老人的德行,三王时还要向老人乞求善言。五帝时效法老人的德行,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精气身体,因而没有乞求善言,只是把他们的善言德行记录下来,作为敦厚之史。三王时也效法老人们的德行,但在养老之礼快结束时要向他们乞求善言,留下意见,但也不可强求,要随老人们的意愿,也要把老人的善言美德记录下来,作为敦厚之史。

原文、正音:
淳[zhūn]熬,煎醢[hǎi]加于陆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淳毋[mú](模):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
炮:取豚若将[zāng](当作牂),刲[kuī]之刳[kū]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huán]以苴[jū]之,涂之以谨[jìn](当作墐)涂。炮之,涂皆干,擘[bò]之,濯[zhuó]手以摩之,去其皽[zhāo]。为稻粉,糔溲[xiǔ sōu]之以为酏[yǐ],以付(通敷)豚。煎诸膏,膏必灭之,钜[jù]镬[huò]汤,以小鼎,芗(通香)脯于其中,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以醯醢。
捣珍:取牛、羊、麋、鹿、麕之肉,必脄[méi],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孰,出之,去其皽[zhāo],柔其肉。
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湛[jiān]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yì]。
为熬:捶之,去其皽[zhāo],编萑[huán],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麕皆如牛羊。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
糁[sǎn]: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肝膋[liáo]: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举燋[jiāo],其膋不蓼。取稻米,举糔溲[xiǔ sōu]之,小切狼臅[chù]膏,以与稻米为酏[yǐ]。
翻译:
淳熬:是把煎过的肉酱放在陆生稻米所做的饭上,再浇上油,这就是“淳熬”。淳毋:是把煎过的肉酱放在黍米所做的饭上,再浇上油,这就是“淳毋”。
炮:是取来小猪或公羊,宰杀后剖开腹腔、掏空内脏,把香枣填进腹中,纺织芦苇把它包裹起来,外面涂上掺和着秸草的泥巴。然后用火烘烤,等到泥巴都烤干了,将泥巴剥掉,把手洗干净搓摩肉身,搓掉皮肉表面的薄膜。然后制作稻米粉,加水调和成稀糊状,敷在烤熟的小猪身上,烤熟的公羊就剖开来涂抹。再在小鼎中盛放膏油,把小猪和羊肉放入鼎中煎烹,小鼎中的膏油一定要没过小猪或羊肉。再用大锅烧热水,将盛有小猪或羊肉脯的小鼎放置于大锅内,大锅里的热水不要没过小鼎。这样连续三天三夜不停火,而后将小猪或羊肉取出来,用醋和肉酱来调味。
捣珍:取来牛肉、羊肉、麋肉、鹿肉、獐子肉,一定要取里脊肉,每种肉都和牛肉一样多,放在一起反复捶捣,去年肉中的筋腱,煮熟后取出来,去掉肉表面的薄膜,食用时加上醋和肉酱汁调和滋味。
渍:取来牛肉,必须是新宰杀的,切成薄片,切割时一定要横断肉的纹理,然后用美酒浸泡,浸泡一天一夜就可以食用,加上肉酱或者是醋和梅浆调和滋味。
做熬:先捶捣牛肉,去掉薄膜,用芦苇编成席子,把牛肉铺放在上面,把桂皮和姜切碎,洒在牛肉上,再放上盐,烘干即可吃。用羊肉做也是这样。用麋肉、鹿肉、獐子肉来做,也和做牛、羊肉一样。如果想要吃湿软的肉,就加水用肉酱煎着吃,如果想要吃干肉,捶捣一下就可以直接吃。
肝膋:取来一个狗肝,用它的肠脂油包裹起来,使肠脂油浸润狗肝,然后放在火上烧烤,等脂油都烤化烤焦,肝就熟了,吃时不用加蓼菜。
糁:取来牛、羊、猪肉,三者分量一样,都切成小肉丁,放入稻米饭。按照稻米饭两份、肉一份的比例,调和搅拌做成饼块,用油煎了吃。取来稻米饭,加水调和,再加入切碎的胸腹里的脂油,和稻米饭一起制成稠粥。

原文、正音:
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辩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hūn]、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男女不同椸枷[yí jiā],不敢县于夫之楎椸[huī yí],不敢藏于夫之箧笥[qiè sì],不敢共湢[bì]浴。夫不在,敛枕箧[qiè]簟[diàn]席,襡[dú]器而藏之。少事长,贱事贵,咸如之。
夫妇之礼,唯及七十,同藏无间。故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将御者,齐(同斋)、漱、浣,慎衣服,栉[zhì]、縰[xǐ]、笄、总角,拂髦[máo],衿[jīn]缨,綦屦。虽婢妾,衣服饮食,必后长者。妻不在,妾御莫敢当夕。
翻译:
礼,始于严谨的夫妇之礼。建造宫室,区别内外正寝与燕寝,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宫室深邃,门闱牢固,有阍人、寺人把守管理,男人不得入内,女人不得出外。
男女不能共用一个晾衣服的竿子架子,妻子不敢把自己的衣服挂在丈夫的衣钩上,不敢把自己的衣服放到丈夫的衣箱里,不敢和丈夫共用一间浴室。丈夫如果不在家,妻子就要把丈夫的枕头收进箱子里,簟席收卷好,把丈夫的用品都装起来收藏好。年少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尊贵的,都是如此。
夫妇之礼规定,只有到了七十岁,夫妻才能在一室中同居共寝,无须分居两室。所以妾虽然年老了,只要未满五十岁,就必须每五天侍夫过夜一次。将要侍夜的妾,要先斋戒,洗漱,沐浴,挑选好衣服换上,梳好头,用布帛束发作髻,头上插好发簪,系上发带,穿好鞋,系好鞋带。即使是受到宠爱的婢妾,衣服和饮食也要比长者差一等。如果正妻不在家,轮到正妻侍夫过夜时,妾也不敢代替正妻去侍夜。

原文、正音:
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夫使人日再问之,作而自问之。妻不敢见,使姆衣服而对。至于子生,夫复使人日再问之。夫齐,则不入侧室之门。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
翻译:
妻将生子,到了临产的那月的初一,就要搬到侧室居住。丈夫要派人每天两次探视问候,妻子感到孩子在腹中活动了,丈夫要亲自去探视问候。妻子却不敢面见,而请女师穿戴整齐答话。等到孩子生下来后,丈夫又要派人每天两次去问候。遇到丈夫在正寝斋戒,就不能再进侧室之门去问候了。孩子生下以后,如果是男孩,就在侧室门左侧悬挂一张木弓,如果是女孩,就在侧室门右侧悬挂一条佩巾。过三天,才将孩子抱出来,如果是男孩,就行射礼,女孩就不用了。

原文、正音:
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负之,宰醴负子,赐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翻译:
国君的嫡长子出生,报告国君,用太牢之礼来迎接嫡长子的的诞生,膳宰负责陈设馔具。出生第三天,通过占卜选一位士,来抱新生的世子。获吉卜被选中的士,前一天就要斋戒,当天,穿上朝服站在路寝门外,双手承接过新生的世子,让他脸朝外地抱在怀中。然后,射人用桑木做的弓,射出六支用蓬草制作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之后,保姆接过新生的世子,抱着。膳宰以一献之礼向抱新生世子的士敬酒,并代表国君赐给他束帛。还要以占卜的方式选择正处哺乳期的士的妻子或大夫的妾,用以喂养新生的世子。

原文、正音:
凡接子择日,冢子则大牢,庶人特豚,士特豕,大夫少牢,国君世子大牢。其非冢子,则皆降一等。
翻译:
凡举行产子接生的仪式,选在三天内的吉日举行,天子的嫡长子用牛、羊、猪三牲,庶人的嫡长子用一头小猪,士的嫡长子用一头大猪,大夫的嫡长子用少牢一羊、一猪,国君的嫡长子用太牢牛、羊、猪各一。如果不是嫡长子,用牲的规格就要降低一等。

原文、正音:
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
翻译:
孩子出生后,要在宫中另辟一室供他居住。首先要从国君的众妾和可以担当保姆的人中选择性情宽厚、慈惠、温良、谨慎且沉默寡言的人,来做孩子的老师,其次的做孩子的慈母,再其次的做孩子的保姆,她们都与孩子同居一室。其他人无事不得去孩子的住室。

原文、正音:
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duǒ],男角[jué]女羁[jī],否则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贵人则为衣服,自命士以下皆漱、浣。男女夙兴,沐浴,衣服,具视朔食。夫入门,升自阼阶,立于阼,西乡。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东面。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日祗[zhī]见孺子。”夫对曰:“钦有帅。”父执子之右手,咳[hái]而名之。妻对曰:“记有成。”遂左还 [xuán]授师子,师辩(通遍)告诸妇、诸母名,妻遂适寝。夫告宰名,宰辩告诸男名,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生”而藏之。宰告闾史,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夫入食,如养礼。
翻译:
婴孩出生后将满三个月,选择吉日为婴孩剪发,但要留下一部分胎发不能剪。男孩留下囟门两侧的头发,女孩留下一纵一横十字形的头发,否则,就男孩留下左边的头发,女孩留下右边的头发。这一天,妻子带着孩子去见孩子的父亲,如果父亲为卿大夫以上的身份,夫妇就都要穿新制的衣服,如果父亲为命士以下的身份,就不用另制新衣,但要洗漱好,穿上洗净的衣服。家族中的男女都要早起,沐浴,换上礼服,为夫妇准备膳食,要比照每月初一的膳食规格。丈夫进入正寝的门,从阼阶升堂,站在阼阶主位上,面向西。妻子抱着婴儿从房中走出来,在堂上当楣而立,面向东。保姆站在妻子侧前先帮助传话说:“孩子的母亲某氏,敢以即日恭敬地带孩子拜见父亲。”丈夫回答说:“你要教导孩子敬循善道。”父亲握住孩子的右手,摸着孩子的下巴为他取名。妻子回答说:“谨记您的话,让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然后向左转把孩子交给女师,女师将孩子的名遍告族中同辈的妇人、长辈女人,妻子于是返回燕寝。丈夫把孩子的名告诉给宰,宰又遍告同姓的父兄子弟,同时在简册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生”,然后收藏起来。宰又把孩子的名告诉闾史,闾史记录两份,一份收藏到闾府,另一份上报给州史。州史报告给州伯,州伯则命令收藏到州府中。丈夫也返回燕寝与妻子同食,与平时夫妇供养的常礼一样。

原文、正音:
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于阼阶,西乡。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名之,乃降。適子、庶子见于外寝,抚其首,咳[hái]而名之。礼帅初,无辞。
翻译:
世子出生,选择吉日命名,国君沐浴并穿上朝服,夫人也是,都站立在阼阶上,面朝向西方。世妇抱着孩子,从西阶升堂,等到国君为孩子命名后,世妇才抱着孩子下台阶。如果出生的是嫡子之弟或庶出的兄弟,就在燕寝拜见国君,国君抚摸着孩子的头和他的下巴,为其命名。礼节也与世子的命名之礼相同,但丈夫与妻妾之间没有告诫与应承之辞。

原文、正音: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翻译:
凡是给儿子起名,不能用日月名,不能用国名,不能用身体隐蔽之处的疾病名。大夫、士的儿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原文、正音:
妾将生子,及月辰,夫使人日一问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齐,见于内寝,礼之如始入室。君已食,彻焉,使之特馂,遂入御。
翻译:
大夫、士的妾将要生子,到了临产的那个月,丈夫要派人每天去问候一次。孩子生下后的第三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妾洗漱更衣,一早就要斋戒,抱着孩子在燕寝拜见丈夫,丈夫以妾初嫁来时的礼仪相待。丈夫与正妻吃过饭后,将食物撤下,妾独自吃剩下的饭食,然后妾就陪侍丈夫过夜。

原文、正音:
公庶子生,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摈(通傧)者以其子见。君所有赐,君名之。众子,则使有司名之。
翻译:
国君的妾生子,住在侧室中。孩子生下第三个月的月末,孩子的母亲沐浴,穿上朝服去见国君,由傧者抱着幼儿一道去。国君若偏爱此妾,有所赏赐,就亲自为这个孩子取名。如果是众妾所生之子,就让有关官员取名。

原文、正音:
庶人无侧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其问之也,与子见父之礼无以异也。
翻译:
庶人家中如果没有侧室,妻子到了临产的那个月,丈夫就要搬出寝室,随便住到哪个房间。至于待产期间丈夫每天问候妻子,满三个月后妻子抱孩子见父的礼仪,和士大夫没有不同。

原文、正音:
凡父在,孙见于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无辞。
翻译:
凡是新生儿的祖父健在,那么到了三月之末,孙子要行拜见祖父之礼,祖父为孩子取名,礼仪和拜见父亲一样,只是没有告诫与应承之辞

原文、正音:
食[sì]子者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qú]。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
翻译:
喂养国君之子的士之妻或大夫之妾,三年后可以离宫回家,回家前国君在公宫赏赐慰劳她们。大夫之子可有奶妈哺乳,士之妻要自己喂养孩子。

原文、正音:
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见。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適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
翻译:
命士以上到大夫之子,通常是等一下满三个月以后父子才相见,但也有生下十日以后即相见的。如果孩子是嫡长子,父子相见之礼就在夫妻未进食之前举行,父亲一定要拉着孩子的右手;如果孩子是嫡子、庶子,父子相见之礼就在夫妻进食之后举行,见面时父亲一定要抚摸孩子的头。

原文、正音: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pán]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rú]袴[kù]。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yì]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zhuó]》。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同纳)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七十致事。凡男拜,尚左手。
翻译:
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要教他们用右手吃饭;孩子能学说话了,要教他们要学习应答,男孩说“唯”,女孩说“俞”。男孩的囊袋用皮革制作,女孩的囊袋用丝帛制作。孩子到了六岁,教他们识数目和东、南、西、北四方的名称。到了七岁,男孩、女孩就不坐在同一张席子,也不在一起吃饭了。到了八岁,出入门户、坐席吃饭,一定要在长者之后,这是开始教导他们学会谦让。到了九岁,要教他们懂得朔望和六十甲子记日。到了十岁,男孩就要离家外出跟随老师去学习,在外边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不能用帛做内衣和裤子,防止滋长奢侈之心。要学习遵行基本的长幼之礼,早晚学习少儿应当遵循的礼节,学习讲述礼仪的篇章,学习应对信实言语。到了十三岁,开始学习音乐,诵读诗篇,学跳名叫《勺》的舞。到了十五岁成童的时候,学跳名叫《象》的舞,学射箭和驾车。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开始正式学习礼仪,这时可以穿裘皮衣服和帛制的衣服了。要学跳名叫《大夏》的舞,要笃行孝悌,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但不教导别人,努力地吸纳积累,但不炫耀表现。到了三十岁,有了家室,开始受田服役,广博地学习,不设固定的目标方向;与朋友们和顺亲睦相处,观察他们的志向特长。到了四十岁,开始做官,对事物加以衡量比较,而后思考谋划行动。如果与国君志同道合就服从,否则就离开。到了五十岁,受命为大夫,担任国家的行政长官,到了七十岁,就告老退休。凡男子行拜礼,左手要在右手之上。

原文、正音: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wǎn]、听从;执麻枲[xǐ],治丝茧,织纴[rèn]、组、紃[xún],学女事以共(通供)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zū]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凡女拜,尚右手。
翻译:
女子到十岁,就不得随便外出,由女师教她们说话和悦委婉,容颜柔顺妩媚,听从他人的吩咐;教给她们绩麻治枲,养蚕缫丝,织帛织缯,编带编绳,学习女红,供给衣服;安排她们观看祭祀仪式,传送酒浆、笾豆、腌菜、肉酱等祭器祭品,帮助安放祭奠礼仪使用的馔具。到了十五岁,举行笄礼;到了二十岁,就可以出嫁;如果有父母之丧等变故,可到二十三岁再出嫁。按照聘问的礼仪出嫁就做正妻,如果不等到男方来聘、不按照正规礼仪嫁人就做妾。凡是女人行拜礼,右手要在左手之上。

二、查字

栉——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这里指梳头。
縰——古同“纚”,古时用来束发的布帛。
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髦——古代称幼儿垂在前额的短头发。
韠——蔽膝,古代一种遮蔽在身前的皮制服饰。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帨——古时的佩巾,像现在的手绢儿。
觿——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
纩——好丝绵。
縏袠—— 泛指装针线等物的囊袋。
蕡——假借为黂。大麻;大麻籽。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昧爽——拂晓;黎明。
晏——迟,晚。
敦牟——是黍稷器,装谷物的饭碗。
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匜——古代盥器。形如瓢,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
冢子——长子。
哕——呕吐,气逆:干哕(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
噫——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睇——斜着眼看。
洟——鼻涕。
湢——先秦时期称浴室的专用词语。
冢妇——指嫡长子的正妻。
敌耦——亦作“敌偶”。犹匹敌。
介妇——指古代宗法制度称嫡长子之妻为冢妇,诸子之妻为介妇。
茝——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稰——晚稻。
穛——早收的谷。
膷——牛肉羹。
蜩——蝉。
栭——木耳,枯木上生的菌类植物。
庮——腐朽木头的臭味。
皫——羽毛暗淡,没有光泽。
鹄——天鹅。
鸮——猫头鹰。
宪——宪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敏捷、聪颖。宪常用于表示法式、规范,又引申为法令。
惇——敦厚;笃厚。
劬——慰劳。

三、熟读

已上传至群文件夹

四、心得

第一
父母就是天,以天为大。从小事做起,早上和妈妈一起起床,向妈妈问候,关心妈妈的衣食,关注妈妈的身体。妈妈就是妈妈,怎么样就要受着,隐。
对哥哥和嫂子要尊重,并且爸爸也最喜欢哥哥和嫂子。要认清老二的位置,不可越位,守本份。天命如此,晚生几年,没得什么服不服气的,就是这样而已。
第二
诸侯、国君为什么要吃得这么讲究?我认为是为了提醒自己是一国之主,凡事都得有序合理。
讲这一段,很容易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往上靠,而觉得自家在食物上还不够精致,而我以为,我家还够不上这个标准,因为从中可能看到诸侯、国君的心舍很大,有四季、有万物、有一般人装不下。
第三
再次读到养老制度的设定。其他不说,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
第四
夫妻之间的礼仪,简直颠覆了现代人的观念,要生孩子了还不能被老公呵护,甚至连面都见不上,生了孩子三个月后,才可以恢复平常与老公相处的模式,而这个模式也有规矩,坚决杜绝天天腻歪在一起。孩子也有相应的人来教导。那么,这样的要求下,女人的心思是放在哪里的呢?专心孝敬老人、照顾老公饮食起居、体贴父母和老公的要求、祭祀通神!当家主母哦!这样做,孩子怎么会长不好?!
第五
孩子的教育。男孩10岁就要外出寄宿式学习了,这是怎么能够实现的?这不是单纯的空间距离,而是孩子心中有神,有义有礼,生命力蓬勃,而这又从哪里实现,家教、家风。对女孩的教育,怕是现在的女人们都需要补课,至少我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 20:4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迪 发表于 2020-7-28 16:40
第八周  普通精读《内则第十二》
一、抄写原文、正音、翻译
原文、正音:后王命冢[zhǒng]宰降德于众兆民 ...

小迪,你的用心认真值得我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7 11:15 , Processed in 1.326064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