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mile

张静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9 13: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24 23:18 编辑

《中庸》重点精读,查字、抄写、通读、翻译

    天命之谓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率:甲骨文幺,丝线、绳索),循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修治并推广此道叫做“教”。道,是片刻都不能离身的,如果可以离身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警戒谨慎,在人们听不见的地方也畏惧小心。没有比隐秘的地方更容易暴露了,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容易显现了。所以君子在闲暇独处时也非常审慎。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中”;表现出来又合乎节度,就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使天下顺通畅达之道。达到了中和,天地之间的一切就各得其所、各居其位,万物就都能繁育生长了。)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庸:甲骨文倒写的倒写的,即凡,多人使用的形夯地桩),表示用土箕挑土夯墙。用
   中:甲骨文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㫃,旗帜,借代国旗、国家),表示南北方向两旗相连,即表示两国南北毗邻。事物的内部)。
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违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遵行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的行为随时都是合宜的,适中的;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总是肆无忌惮”)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最美好的道德!很罕见人们能长久实行!”)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我知道原因了:聪明的人做啥都做过头,愚笨的人做啥都做不到。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显明,我知道原因了:贤者做啥都做过头,不肖者做啥都做不到。这就像人们没有不会吃不会喝的,但真正能知味,品味,知道恰到好处的,只有很少的人。”孔子说:“中庸之道,怕是实行不了了吧!”)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发问讨教,而且善于审察身边人的话语,对别人的过错能包容隐瞒,对别人的善行能表扬称赞,他对智和愚、过与不及两个极端,都能把握调控,而取用中庸之道来治理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啊!”)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u三声)擭(huo四声)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是像野兽一样被驱赶到罗网、牢笼、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但选择了实行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也不能坚守。”)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ing一声)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颜回的为人,选择了遵循中庸之道,凡获得一个好思想好道理,就郑重地放在心里牢牢记住,再也不丧失。”)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说:“天下、国、家的事情可以治理,爵位、俸禄可以推辞,锋利的刀刃可以踩踏,唯有中庸之道很难做到。”)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矫:强貌)
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自己的强呢?教导人们要宽厚和柔,人家无道自己也不加以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君子就具有这种强。拿盔甲当卧席,兵器当枕头,至死而不悔,这是北方的强,刚强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君子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是真正的强啊!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有道时,德行坚贞,不变正直,这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无道时,坚守志向,至死不变,这是真正的强啊!”)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似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孔子说:“寻求隐僻的道理,做出怪异的行为,后世即使会对此有陈述,我也不会这样做。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很多人半途而废,但我不能停止。君子依照中庸之道,如果隐遁于世不被知晓,也绝不后悔,这唯有圣人才能做到。”)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之道博大而隐微。即使是愚昧的匹夫匹妇,也能懂得浅显初级的知识,但要说到至深至精的道理,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是有所不知;不像样的匹夫匹妇,也能做好一些事,但要是说能把事情做到至善至美,那即使是圣人也还有所不能。天地如此广大,但人们仍然还有怨恨,所以君子所说的大事,先王之道,天下没有人可以载起它,容纳它;君子所说的消失,匹夫匹妇说来说去的琐屑事,天下也没人能剖分它、承担它。《诗经》上说:‘鹰翱翔飞上天,鱼游泳在深渊。‘这是说圣人之道能够上上下下昭明洞察。君子之道,发端于匹夫匹妇的浅显知识,一直到至深至精、至善至美,能够昭著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ao四声)尔!
孔子说:道是不会远离人的,如果人要实行道,道却远离人,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诗经》上说:‘抡斧伐木做斧柄,抡斧伐木做斧柄,斧柄的样式离你不远。’手执斧柄去伐木做斧柄,你斜着眼睛就能看到斧柄的样式,可你还是觉得它离你很远。所以君子用人来治人,有过错的人,改了错就停止。忠诚、宽恕,这就离道不远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事,如果是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之道有四个方面,我孔丘一个也没有做到:要求儿子对父亲行孝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父亲做到尽孝道;要求臣下对国君尽忠尽职,我自己也没做到对国君尽忠尽职;要求弟弟对兄长遵行悌道,我自己也还未能对兄长做到遵行悌道;要求朋友对自己做的事,我自己也还未能先对朋友做到。道德常注意遵行,言语常注意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自勉,有才干也不能尽显以免压过他人;言语要顾及行动,行动要顾及言语,君子怎么能够不言行一致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gu三声),反求诸其身。”
君子以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行事,不羡慕操办自己地位以外的事情。现在如果富贵,就按富贵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贫贱,就按贫贱者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是夷狄,就按夷狄的身份行事;现在如果在患难中,就按患难者的身份行事:君子没有进入哪种情况而不能安然自得的。身居上位,不欺凌居于下位者;身居下位,不巴结居于上位者;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就不会招来怨恨。在上不抱怨天,在下不怪罪他人。所以君子让自己处于平安的境地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以求侥幸。孔子说:“射箭之道类似君子之道,没有射中靶心,就要反过来检查自身的问题。”)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i一声),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帑(nu二声)。’”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之道,就譬如到远方一定要从近处起步,又譬如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诗经》上说:“同妻子相亲相爱,像弹奏琴瑟一样和谐。与兄弟和睦相处,和乐而更加欢乐。使你的家室安详和美,使你的妻儿快乐幸福。”孔子说:“能够做到这样,父母就安心和顺!”)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en三声)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孔子说:“鬼神之德,真是盛大啊!虽然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但它在万物中体现而无所遗漏。使天下之人斋戒后整齐明净身着盛装,共同参加祭祀典礼。它无处不在,仿佛就在人们的头上,又仿佛就在人们的左右。《诗经》上说:‘神灵的降临,都不能猜度,又怎可厌倦呢!’鬼神的功德幽隐微妙而又显著,真实无疑而不可掩蔽,事实就是如此啊!”)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说:“舜可以算大孝了吧!论德行他是圣人,轮尊贵他是天子,论富有他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永远祭祀他。所以有大德就一定能得到高位,就一定能得到厚禄,就一定能得到名望,就一定能得到寿数。所以上天生养万物,一定要根据资质的不同而厚待他们。所以能成才的就得到栽培,不能成才的就遭到淘汰。《诗经》上说:‘快乐优秀的君子啊,显现美德!养育万民养育万人,接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保佑君子授命君子,上天自然器重他任用他!’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受到天命的眷顾安排。”)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纉(zuan三声)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未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纉:继承)
孔子说:“没有忧愁的人只有文王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父亲开创了基业,儿子又继承了事业。武王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事业,一用兵就战胜了殷王而取得了天下,自身没有失去天下的美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死后在宗庙享受祭祀,子子孙孙保持王位祭祀他。武王到老年才承受天命,周公才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等为王,对太王以上的先祖以天子之礼进行祭祀。周公这种祭祀先公、祖、父的礼仪,还下达到诸侯、大夫、士及庶人。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去世要用大夫之礼安葬,祭祀时要用大夫之礼。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之丧的,是从庶人到大夫为止;为父母服三年之丧的,是从庶人至天子,父母之丧,儿子的身份无论贵贱,丧期都是一样的。”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孔子说:“武王和周公,是最孝的人了吧!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承续先人未竟的事业。一年四季按时修缮祖庙,陈列先人的祭祀重器,陈设先人的衣裳,按时进献当令的食物。宗庙祭礼,是用来排列昭穆顺序的;序列爵位高低,是用来辨别贵贱的;安排备办、进献祭品的各种职事,是用来区别能力高低的;敬酒时让卑幼者先为尊长者举杯而开始旅酬,是将恩惠施于卑贱者;祭祀完毕后的宴饮按发色排列座次,是用来区分长幼的。祭祀行礼按规定站位,行先王所行之礼,演奏先王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亲爱的,事奉死者就像其生时事奉他一样,侍奉亡者就像其健在时侍奉他一样,这就是孝顶峰。郊祭祭天、社祭祭地的礼仪,是用来敬事上帝和土地之神的;宗庙祭祀的礼仪,是用来事奉祖先的。能够明白郊祭祭天、社祭祭地之礼的意义,知晓宗庙禘祭、尝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的简单容易,就像是手掌里拿着个东西。”)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回答说:”文王、武王为政的方略,都记载在版牍和竹简上。他们在世,其政治就能施行;他们去世,其政治也就跟着停息了。人之道在于迅速地推行治国之法,地之道在于迅速地种植树木。国家的政治,就好像土蜂必须倚靠螟蛉生殖一样。所以为政的根本在于得到贤人,而要得到贤人又必须依靠修养自身,修养自身要依靠遵循道德,而遵循道德要依靠仁。所谓仁,就是爱人,亲近自己的亲人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适宜,尊敬贤人最为重要。亲情根据亲疏而有差别,尊敬贤人根据尊卑贵贱要有等级,有差别、有等级就产生了礼。身居下位而得不到上层的信任,百姓就不能归附并治理!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要想修身就不可以不事奉双亲;要想事奉双亲就不可以不知人;要想知人就不可以不知道天理。“)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天下通行的道理有五条,实行这五条道理的美德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交往,这五项就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共通的美德,用于实行这五条道理的意义,就是一样的。这五条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通过学习后知道,有的人遇到了困难才知道,他们的初始境界虽不同,只要他们最后知晓了,就是一样的。以三种共通的美德去实行天下通行的道理,有的人是安安稳稳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追求利益而去实行,有的人是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他们初始的出发点虽不同,只要他们最后取得了成功,就是一样的。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成为智者,努力实行就接近于成为仁者,知道羞耻就接近于成为勇者。知道这三条,就知道该怎样修身了;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该怎样治理百姓了;知道怎样治理百姓,就知道该怎样治理国家了。”)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常行之事,即: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庶民,招徕百工,怀柔远方之人,安抚关怀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能树立;尊重贤人,遇事就不会迷误;体恤群臣,臣子们会重礼回报,勇于献身;爱护庶民,百姓会互相劝勉,殷勤事上;招徕百工,财用就充足;怀柔远方之人,四方之国都会归附;安抚关怀诸侯,天下都会敬畏服从。)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lin三声)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来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身穿整饬净洁的礼服盛装,不合礼仪的事就不做,以此修养身性;拒绝谗佞、远离女色,轻视财货、重视德行,以此劝勉贤人;令亲人的地位尊贵,令亲人的俸禄丰厚,与亲人好恶一致,以此劝勉亲属;官位配置充足、属员足备使用,以此劝勉大臣;待人忠信、俸禄优厚,以此劝勉士人;劳役遵守时令,减轻赋敛征税,以此劝勉百姓;每日省察、每月考核,配发口粮与劳绩相称,以此劝勉百工;送往迎来,嘉奖其优良、怜惜其不足,以此怀柔远方之人;令中断的世系得以延续,使废亡的国家得以振兴,平治祸乱,扶持垂危之国,按时遣使朝聘,馈赠时带去厚重的礼物,而受纳贡献仅要求微博之礼,以此关怀安抚诸侯。)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a二声),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行之事,实行这九条常行之事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凡做事如果预先准备就能成功,没有预先准备就会失败。发言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讲起来结结巴巴,做事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困窘不顺,采取行动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错误百出,行路前预先做好准备就不会途穷无路。)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臣子身居下位而得不到君上的信任,就不能治理好百姓。要得到君上的信任是有方法的,就是要先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得不到朋友的信任,也就得不到君上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先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也是有方法的,要反省自身是否有诚心:如果不诚心,就做不到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心诚也是有方法的,要先明白什么是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使自己心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错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诚:金文成,实现、达到言,承诺),表示实现诺言
真诚,是上天的道理;要做到真诚,也是做人的道理。真诚的人,不必费心斟酌,处事就恰好适中;不必费心思虑,言行就恰到好处;从从容容而符合中庸,这就是圣人。要做到真诚,就要选择善行并牢牢地把握住。广博的学习,详细的求教,周密的思考,清楚的辨别,切实的实行。因故而未能学习,或者是学了却未能理解掌握,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掌握才罢休,一直到问明白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思考,或者是思考了却没有得到结果,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思考清楚了才罢休;因故而未能辨识,或者是辨识了却没有明晰,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辨识明晰才罢休;因故而未能实行, 或者实行了却未能彻底,也不丢下废置,一直到彻底实行才罢休。聪明人学一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百遍;聪明人学十遍就会的事,自己百倍用功学上千遍。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再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聪明,再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刚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诚而明白道理,这就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有诚,这就叫做“教导”。有诚就一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一定有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至为真诚之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他人的天性,就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能够完全发挥万物的天性,就可以协力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可以协理赞助天地化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并立为三了。)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次于圣人的贤人,致力于细小的事情。在细小的事情上也能做到真诚,真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并愈益彰显,愈益彰显而明著,明著就会感动众人之心;感动众人之心就会逐渐改变人,逐渐改变恶人就会变善,长久的改变就会移风易俗,令天下大化,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化恶为善,使天下大治。)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掌握至诚之道,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盛,一定有吉利祥瑞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一定有怪异凶恶的征象。体现在占卜的蓍草和龟甲上,反映在卜龟四肢的活动中。祸福将要来临的时候,好事,必定预先知道;坏事,也必定预先知道。所以,能够至为真诚,就如神明一样。)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真诚者依靠自我修养的完成,有道行则得以自己践行实现。诚,贯穿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万事不成,万物不生。所以君子非常重视真诚。真诚,并非仅仅是对自我的修养就够了,还要成就事物,使之完善。自我修养的完善,是仁;万事万物的完善,是智。人性具备至诚的美德,合乎天地上下内外之道,因此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所以,至为真诚的美德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是永无止息的。永无止息就长长久久,长长久久就不断得到验证;不断得到验证,就能持续得悠长而久远;持续得悠长而久远,积累就广博而深厚;积累广博而深厚,显现出来就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能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能覆盖万物;悠长而久远,就能成就万物。圣人之德广博而深厚与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天相配,悠长而久远永无止境。圣人之德就是如此博厚、高明、悠长,无所表现就功业显著,无所动作就改变万物,无所作为就能有所成就。)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盖。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天地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天地对待万物是诚一不二的,就能生育万物而高深莫测。天地的道理,广博而深厚,高大而光明,悠远而长久。现在的这个天,最初只是一点点微光,等到它变得无穷无尽,日、月、星辰悬挂于其上,万物覆盖于其下。现在的这个地,最初只是一撮撮土,等到它变得广博深厚,承载华岳而不觉得沉重,容纳黄河大海而不泄露,万物都承载其上。现在的这个山,最初只是拳头大小的一块石头,等到它变得广阔高大,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山中居住,宝藏从里面产出。现在的这个水,最初只是一小勺,等到它变得深不可测,鼋鼍、蛟龙、鱼鳖都在其中生活,各种财物货品都在其中产生。《诗经》上说:“只有天之道,庄严肃穆永不止!”大概说的就是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呜呼!多么光大显明啊,文王的德教永无休止!”大概说的是文王之所以称为“文”,他的德教始终没有休止停息。)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伟大啊圣人之道!洋洋乎充满天地啊!化育万物,高达于天。优优乎宽裕广大啊!大的礼仪有三百条,小的仪节有三千条,要等圣人出现去实行。所以说,如果不是具有至为崇高德行的人,就不能成功实现圣人登峰造极的道。所以君子贤人尊敬圣人至诚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勤学好问,达到广博而又精微,达到高大而又光明,并遵循通达中庸之理,温习旧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为人敦厚而崇尚礼仪。所以君子贤人身居上位不骄傲,身居下位不背叛。国家有道时,他的言论建议,足以令国家兴盛;国家无道时,他韬晦沉默,足以自保容身。《诗经》上说:“既明道理,又有智慧;平平安安,保全自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孔子说:“愚蠢而好刚愎自用,卑贱而好独断专行,生在当今之世,却要返回古代治国之道。这样的人,灾祸就要降及自身。”不是天子,不得论议国家礼制的是非短长,不敢制定法度规章,不得考证书籍文章的名称文字。当今,天下车轮间距相同,书写文字相同,行为规范相同。虽然具有地位,如果没有相应的好德行,是不敢制礼作乐的;虽然具有好德行,如果没有相应的地位,也是不敢制礼作乐的。)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孔子说:“我述说夏代的礼,作为夏朝后裔的杞国却已不足以验证了;我学习殷代的礼,作为殷朝后裔的宋国还保存着一些;我学习周代的礼,现在诸侯各国还在使用它,所以我遵从周礼。统治天下的君王,若能懂得三代之礼,就很少会犯错误了!周代以前的礼虽好却已无法验证,无法验证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身居下位的圣人虽然懂礼但不在尊位,不在尊位百姓就不会相信,百姓不相信就不会遵从。所以君子治理天下之道,先从自身出发,然后在百姓中求得验证,再考校于三王而没有谬误,立于天地间而不悖逆,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让鬼神验证自己的行为而没有疑惑,这是知晓天意;等待百世以后的圣人核验也没有疑惑,这是知晓人情。所以君子的举动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常规,行事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法度,言论被后世认为是天下的准则。君子行此圣人之道,远离了就会想望思慕,接近了也不会厌烦。《诗经》上说:“在那里没有人会憎恶,在这里没有人会厌烦;早早晚晚不懈怠,永葆美名荣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就能早早名扬天下的。”)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ao四声),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孔子称述继承尧、舜之道,效法文王、武王;在上顺应天时自然之运,在下因袭地利之宜。比如天地无不承载万物,无不覆盖万物;又好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轮替放出光明。万物共同生长而不互相妨害,万事各依规律运行而不互相冲突,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化盛大,这就是天地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mo四声);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子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有天下最为圣明的人,具有聪明睿智,足以临照天下;具有宽厚温柔,足以包容天下;具有坚毅刚强,足以执掌事务;具有端庄中正,足以使人尊敬服从;具有文理细密,足以辨别是非。圣人之德宏博广阔而如深泉,适时地表现出来。宏博广阔犹如苍天,深泉深沉犹如深渊。百姓对他的表现无不尊敬,对他的言语无不信服,对他的行动无不喜欢。所以他的声名弘扬中国,并远播到异族居住的地方,车船能行驶到的地方,人力能到达的地方,上天所覆盖的地方,大地说承载的地方,日月所照耀的地方,霜露所普降的地方。凡是血气的生命,无不尊敬他亲近他,所以说圣人是可以与天相配,与天媲美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过,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un一声)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掌握纵横天下的大纲,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才能知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还需要偏倚什么吗?他的仁爱多么诚恳,他的思想多么深沉,他的德行多么博大!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睿智而又通晓天德的人,有谁能够知道呢?)
  《诗》曰:“衣锦尚絅(jiong三声)。”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上说:“身穿锦服,外罩单衣”这是厌恶锦服的文采过于显著。所以君子之道,外表幽暗但会日益彰明;小人之道,虽然外表耀眼但会日趋消亡。君子之道:淡薄而不令人生厌,简朴而有文采,温和而有理性,由近而知远,有风知风从何而来,由隐微而知显著,这样就可以进入圣人之德的境界。《诗经》上说:“虽然潜伏于水底,仍然显现得清清楚楚。”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内疚,也不会损害自己的志向。君子所不可企及之处,大概就在于人们所看不见的地方吧!《诗经》上说:“看你独自处于室内,尚可无愧于屋漏之神。”所以君子无所举动也能令人尊敬,不必说话也能令人信服。《诗经》上说:“演奏大乐,肃敬无声,此时此刻,没有喧哗,没有争讼。”所以君子不用颁发赏赐,百姓就已努力劝勉;不用动怒加刑,百姓就对执法斧钺感到畏惧。《诗经》上说:“圣王的德行多显著,四方诸侯都效法。”因此,君子笃实谦恭就能使天下太平。《诗经》上说:“我归心于文王的明德,因为他从不疾言厉色。”孔子说:“用疾言厉色去教化百姓,这是下下策。”《诗经》上说“以德化民,轻易如鸿毛”,毛虽轻犹有重量,用毛打比方仍未尽其妙。至于“上天创造万物,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心得:
1、什么是中庸:人守住并遵循与生俱来的本性就是道,能有节制的引导本性,就是中,就是和。
2、怎样守中:守住中,就是不过头也不欠缺,不走两个极端。守得住中,需要“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3、道:道是人的天性,人不离道,道不离人,所以能说道,就要对应能做道,言行一致
4、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项;智、仁、勇三德可以实现五项道理;智--爱好学习;仁---努力实现;勇--知道羞耻
5、诚:诚是善-孝顺-信任的根本。“自诚明,谓之性”,中庸的根本落到了“诚”
6、天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18: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31 13:26 编辑

《中庸》重点精读,800字心得
第一部分:中和
    天命之谓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gu三声)擭(huo四声)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ying一声)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我把《中庸》分作四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讲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向内守住人的天性,而不是任由喜怒哀乐的牵引,这就是中。联系第一句“天命之谓道,率性之谓道”,道是遵循天性,中是向内守住天性,和是天性合乎节度的表达。而遵循中庸、中和,却是最难的,“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人们往往会由着自己的天性随意发挥,就像野兽被驱赶到罗网也不知道收敛,无法坚持向内守住中和。守住中和,就应该像颜回一样,放在心中不失去它。
  这一部分以天性为出发点,定义了什么是道,什么是中,什么是和,中和就是守中,守道,也是心理学中的向内看。而人们却往往被情绪牵引,被情绪套牢也没有知觉,人守礼的根本是为了守中,守住中,就做到了率性,循性
。)

第二部分君子守中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似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zao四声)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gu三声),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i一声),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而妻帑(nu二声)。’”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en三声)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纉(zuan三声)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未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君子守中即是强,守中不是为了后世记录,君子为了守中宁愿隐遁于世。道如空气一般广大又显微,发乎于浅显,却又至深至精至广于天地大道。修道不能离开人群,离开人群修的“道”便不是道,君子修道包括父子孝道,君臣之道,兄弟悌道,朋友之道。君子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做出符合的行为。君子之道,要从身边的人群开始修行,夫妻、兄弟,由近及远。鬼神的德看不见听不到,犹如道,无处不在,人们都没法完全知晓,怎能厌倦它的存在呢。所以君子修道不可厌倦。)
第三部分  治国与中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lin三声)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来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a二声),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治理国家也能采用守中的方法,好的政法代代相传,以礼、亲亲、尊贤、仁义来修身达到。天下间有五条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都用智、仁、勇来达道。好学生智、力行生仁、知廉耻生勇。以此修身来管理国家。管理国家有九经,做到则能尊贤,亲亲,君臣信任,百姓归顺。修身从合乎礼仪的着装开始,不合礼仪的事不做,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

第四部分  中诚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错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盖。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ao四声),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mo四声);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子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过,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un一声)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絅(jiong三声)。”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中诚,守中需要诚,而诚的种子在于善。以善为始发,以诚贯穿,再愚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再柔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诚是明白天道,遵循天性,发挥天性后与天地并立。而次之的做法是在细小上以真诚感动众人,使天下大治。真诚以善为本,无止息,涵盖万物,成就万物,如同天、地、山、水。以诚,则无声无息,无色无味,覆盖天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所以诚即是道,即是中)


精读心得:



《中庸》讲了四个主要内容,第一定义中和、第二讲述君子如何看待守中、第三讲述治国与守中的因果关系、第四讲述守中的核心就是诚善
1、中和
   “天命之谓道,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知道天性,遵循天性就是道,教就是去学会遵循天性。道是天性,与人同在,所以不能须臾离也。人的喜怒哀乐是天性,天性不扩散,往内守,就是中;天性扩散了,但不漫无边际的随心所欲,有节制,就是和。天下万事的根源在于中,天下修行的通道在于和。知道天性的容易任由发展,不知天性的又遏制发展,两者最后演变成掉进罗网的野兽也无法收敛。所以中和最难,也是君子最应去达到的。
   天性,有外显好的也有外显不好的,了解天性,知天性是第一步,知天性后,就能够达到理解,再而学会让天性能收,能有节度的释放。
2、君子守中
   “君子之道费而隐”“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如空气般广大而显微的存在,发乎于浅显,却又至深至精至广于天地大道。道以如此的方式存在,但修道却不能离开人群,离开人群的道就不是道了。君子修道,从最亲近的人群开始,夫妻、兄弟,由近及远。君子修道不能离开自己的身份,做出合乎身份的事情,离开了身份也就等于离开了人群。道就像鬼神的存在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敬畏它,因此对于道,也应敬畏而不是厌倦。
    这一段很实际,修道不能离人,离开人的空谈就不是修道,处处有道,发乎浅显,却能推及天地。从身边的人群开始践行,就是修道最好的发端。
3、治国与中庸
    天下达道有五条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达道的方法“智、仁、勇”,通过学习能得到智,通过实践能得到仁,通过知廉耻能得到勇。而治理国家,则应遵从人道敏政、地道敏树的规则,所以政在于人,人则以君子有礼有义有仁而有道。国家得君子则道立,从治理国家的角度,重在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九经遵道,则能做到尊贤、亲亲、君臣信任、百姓归顺、怀柔诸侯。天下万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国家立道,则能日益兴盛。
4、中诚善
   修道的种子在于诚,善,以善为始发,以诚贯穿,再愚笨的人也能变得聪明,再柔弱的人也能变得刚强。诚善,是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一点点的起点,有诚善的态度,也能变得无穷无尽。人有了天地的诚善,就能发挥万物的天性,就能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不到天地的诚善,也可以在细小的事情至诚,由细小而散发出真诚,从而感动众人。真诚,不止是自己的修养,还有对事物的成就,使事物完善。自我的完善是仁,万事万物的完善是智。诚善,可以承载万物,覆盖万物并成就万物,犹如天地,所以诚善就是天地间的大道。
    诚善这一部分直击了守中的核心,有诚善之心,才能持之以恒的修道守中,没有天地的大诚善,也可以从小事做起,感化周围。真诚不是止步于自我修养,教育他人,而是自我修养时去成就他人,如天地般无私。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君子修道既要清楚明白也要保留智慧,有道则说,无道则韬晦自保。
《中庸》在提示守中的重要性,也是守礼的重要性,关乎个人、家庭、社会,像是对前面章节的一个小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23: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7 21:46 编辑

《表记》精读,查字、翻译、心得:

   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孔子说:“回去吧!君子即使身在幽隐之处也能声名显著,不必自矜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敬爱,不必严厉而自有威仪,不必说话就能得到信任。”)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孔子说:“君子举止行为对人不失礼仪,神情容色对人不失礼仪,言语说话对人不失礼仪。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敬惧,神色足以令人畏惮,言语足以令人信服。《甫刑》上说:‘为人敬戒谨慎,那些挑剔的言语就不会加在自己身上。’”)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孔子说:“在行礼时,有时要露出裼衣,有时要掩好衣襟不露出裼衣,二者不相因袭,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相互轻慢亵渎。”)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孔子说:“进行祭祀尽力表达恭敬,不能结束祭礼就接着娱乐。在朝廷尽力办理政事,不能搞得懈怠疲倦无法继续工作。”)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恭以远耻。”
孔子说:“君子为人谨慎得以避免灾祸,为人厚道得以不受困窘,为人恭敬得以远离耻辱。”)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chan四声)焉如不终日。”
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德行日益增强;小人安乐放肆,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能让自己被人轻贱鄙薄,如果被人鄙视会惶惶不可终日。”)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孔子说:“斋戒后才能进行祭祀事奉鬼神,选择好日期后才能朝见国君,这是害怕人们对鬼神、对国君不够恭敬。”)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孔子说:“小人轻狎侮慢,到死也不知道畏惧。”)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孔子说:“没有言辞传达就不相接见,没有见面礼物就不相接见,这是让百姓不要轻慢失敬。《易》上说:‘初次占筮就告知了吉凶,如果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占筮,就是对神明的亵渎,亵渎了神明,神明就不会再告知吉凶了。’”)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是天下的裁断制约;礼物的往来报答,是天下的利益。”)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chou二声),无德不报。’《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勉励。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对人们就会有所惩戒。《诗经》上说:‘不会说了话却得不到回答,不会施于了恩惠却得不到回报。’《太甲》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就无法统治四方。’”)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孔子说:“以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爱身以息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这是该被处刑的人。”)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孔子说:“没有私欲而爱好仁德的,没有畏惧而厌恶不仁的,这样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所以君子在议论道德时以自己为准,设定法律时却以百姓为准。”)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孔子说:“仁有三种情况,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情况却各自不同。行仁爱的功用是相同的,但看不出是属于哪种情况。在行仁爱时如果遇到利害之事,这就可以看出行仁爱的动机了。仁人安静的行仁爱,智者为谋求利益行仁爱,畏惧刑罚的人为避罪勉强行仁爱。仁好比右手,道好比左手。仁就是爱人,道就是道义。仁实施的多而义施行得少,就会让人亲近但不受到尊敬;义施行得多而仁施行得少,就会得到尊敬但缺少亲近。道有仁义并行的极致之道,有裁决得宜的义道,有稽查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没有过失。”)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can三声)怛(da二声),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qi三声),武王岂不仕?治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孔子说:“仁与义都有数,仁与义都有程度高低及长短大小之别。心中有悲悯的感情,这是出于天性的爱人之仁。遵循法律而强力行仁,这是由外取仁而加以推行。《诗经》上说:‘丰水中难道没有岂菜吗。武王难道不念着天下之事吗?他为子孙留下美好谋划,他荫庇子孙长享安乐,武王真是明王啊!’这是长久施惠于后世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难保,哪里来得及为我的后代考虑着想。’这是短暂的终止于自己的一身的仁。”)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孔子说:“仁如果是器物一定是重器,如果是行道一定是远途。举重者没有人能举起重器,行道者没有人能走完远途。对事物有利有益最多的就是仁。勉力行仁,不也是很难的吗!所以君子如果用义来衡量,就很难达标选到人;如果用人与人相比较,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者了。”)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孔子说:“内心安于行仁的人,普天下是很少的。《大雅》上说:‘德,说起来轻的如鸿毛,却很少有人真能举起它。想来想去我揣度,唯有仲山甫能够举起来,可惜无人帮助他。’”)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fu三声)焉日有孳孳(zi一声),毙而后已。”
(《小雅》上说:“高山,众人仰望之;大路,众人行走之。”孔子说“《诗》是如此爱好仁。我以仁为己任向着仁之道前行,无奈却半途而废,我已忘记了自己已经衰老了。也不知自己在世的日子已经不多,仍勤奋努力孜孜不倦,要一直到死才终止。”)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亦。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虽然众人都说仁好却难实行,所以众人都舍弃了仁,因此行仁者会犯错误是很容易解释的。”孔子说:“恭敬近于礼,节俭近于仁,诚信近于情性善良,恭敬谦让地行事,能如此做即使有过错,也不会太过分。恭敬就会少犯过错,情性善良让人信赖,节约俭省易于被人包容。能这样做还出现过失的,不是很少吗!《诗经》上说:‘对人温和恭敬,那是道德的根基。’”)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鱼丸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孔子说:“行仁难以成功已经很久了,唯有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羞辱别人。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准则时,不以自己为标准,而使百姓自相劝勉,懂得愧疚。圣人的训言得以实行。用礼仪来节制约束,用诚信来团结,用仪容面貌来装扮纹饰,用衣服来改变,用朋友来互相鼓励,使民众专一为善。《小雅》说:‘不有馈于人,不畏惧上天。’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用君子的仪容来装扮纹饰;有了君子的仪容,就以君子的言辞加以修饰;有了君子的言辞,就以君子的道德加以充实。所以君子穿上符合君子身份的衣服,却无君子的仪容,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仪容,却无君子的言辞,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言辞,却无君子的道德,君子深以为耻;有了君子的道德,却无君子的行为,君子深以为耻。所以君子身穿丧服,带着首絰、腰絰,就会有悲哀的神色;身着玄端礼服、头戴玄冠,就会有恭敬的神色;身穿盔甲,就会有不可侵辱的神色。《诗经》上说:‘鹈鹕站在河梁上,却没有沾湿翅膀。那帮无德之人,不能和他们所穿的衣服相称。’”)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ju四声)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孔子说:“君子所说的‘义’,意思是无论贵贱都有恭敬所行之事。天子也要亲自耕作籍田,产出供祭祀用的黍稷、酿造黑米所制成的香酒,来尊事上帝,所以诸侯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投仁,信让以求投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莫莫葛藟(lei三声),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yu四声)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孔子说“身居下位而事奉在上位的,即使有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想法,这是仁爱深厚。所以君子恭敬节俭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抬高自己所做之事,不尊崇自己的身份,虽身居官位但俭省节约,且欲求淡薄,让位于贤人,虚心自谦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敬畏道义,要求自己以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有得时这么做,无得时也这么做,不论得失,持之以恒,听从天命。《诗经》上说‘繁多的葛藤,缠绕着树枝和树干。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有道不奸邪。’大概说的是舜、禹、文王、周公吧?他们有治理民众的大德,有事奉君主的小心。《诗经》上说:‘唯有文王,小心翼翼,昭明道德,敬事上帝,称述帝德,福佑众多。文王德行,光明磊落,立为天子,四方拥戴。’”)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
孔子说:“先王按例为死者拟定谥号,以尊崇他的名声,谥号要节取死者生前善行最大的一点来制定,以死者的名声超过实际的功绩为耻。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做的事,不推崇自己的功劳,以求符合实情;行为有过失,不再因循重犯,以求符合仁厚之道;表彰别人的善行,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推崇贤者。这样,君子虽然自谦自贬,但民众仍然尊敬他。”孔子说:“后稷,为天下建立了功业。受惠的岂止是一两个人?只是他想使自己做的事超过名声,所以自称是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孔子说:“君子所谓的仁,是很难做到的!《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君子用和乐教人自强,用平易安抚使人喜悦。百姓快乐就不会荒废事业,有礼而相亲相爱,威严庄重而安宁,孝顺慈爱而恭敬。使百姓感到父亲般的尊严,母亲般的慈爱,这样才可以作为百姓的父母,没有至高的德行谁能做得到呢?现在父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轻视无能的;母亲慈爱儿子,亲爱贤能的而怜惜无能的。所以子女对母亲亲而不尊,对父亲尊而不亲。人们对水亲而不尊,对火尊而不亲。百姓对土地亲而不尊,对苍天尊而不亲。人们对君王的政令亲而不尊,对鬼神尊而不亲。”)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礼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孔子说:“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政令,敬奉鬼神却对它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先提供俸禄而后施威,先赏赐而后处罚,所以夏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愚蠢笨拙,骄横粗野,质朴而无纹饰。殷人尊崇鬼神,国君率领百姓事奉鬼神,先敬奉鬼神而后实行礼仪,先处罚而后赏赐,所以殷人的政教,可尊而不可亲。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放荡而不安静,好胜而不知羞耻。周人尊崇礼法,崇尚施惠,敬奉鬼神而对他敬而远之,接近人情而讲求忠信,行赏论罚都按着爵位尊卑高下为序,所以周人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这样的流弊是,百姓变得贪利而取巧,文辞夸夸而无惭愧之心,互相残害而困弊。”)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孔子说:“夏代的政令不亵渎言辞,对百姓不苛求责备,不征重税,百姓没有生发亲人上下厌弃之心。殷人的政令不亵渎礼法,但对百姓求全责备。周人施政则迫害百姓服从,虽不亵渎鬼神,但赏赐、加爵、刑罚,名目繁多,手段用尽。”)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孔子说:“虞、夏的治国之道,民怨很少;殷、周的治国之道,百姓难以承受敝败。”孔子说:“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虞、夏,它的纹饰比不过它的质朴;殷、周,它的质朴比不过它的文饰。”)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
孔子说:“后世即使有明王,也赶不上虞帝了。虞帝君临天下,活着时没有私心,要死了也不厚待自己的儿子,传位给他,如父母爱护子女般慈爱百姓,有忧伤悲悯的慈爱,有忠恕利益的教导,亲近而尊崇,安详而恭敬,威严而仁爱,富裕而有礼,施惠散布于人。虞帝的大臣们尊崇仁爱,敬畏道义,以讲空话废话为耻,轻视财货而无贪心,忠心耿耿而不会犯事,恪守义理而和顺,外有文采而内有情感,宽容而明辨。《甫刑》说:‘道德的威严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除了虞帝还有谁能做得到?”)


子曰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先凭借自己的言语建议,受命于君主,奉行自身,实践成就自己的主张证明其可信。所以国君责成考稽其臣子,臣子要为践行实施自己的建议而奉献而死。所以臣子接受的俸禄和做出的业绩没有不相符合,由于言行不符而受到惩罚的情形就很少。”)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孔子说:“事奉国君,大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大的利益,小的谋划建议被采纳,就期望为天下带来小的利益。所以君子不会以小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大的俸禄,也不会以大的谋划建议而接受小的俸禄。《易》上说:‘国君有大蓄积,不仅与家人分享,还用来招徕贤人,因此吉利。’”)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毂以女。‘“
孔子说:“事奉国君,不以私事去通达国君,不说虚浮夸大之辞,不是正派人引荐就不求上进。《小雅》上说:‘恭敬地履行好你的职责,和正直的人亲近。神明就会听到你的德行,会赐予你福禄。’”)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讇(chan三声)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是疏远之臣强行进谏,那是谄;如果是身边的近臣却不进谏,就是出于尸位而空享利禄。”)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孔子说:“近臣辅佐君王调和国家万事,冢宰负责管理百官,大臣谋划考虑四方之事。”)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事奉国君,对国君的过失要进谏,但不要公开批评。《诗经》上说:‘心里敬爱着君子,为何不告诉他?心中中惦念着他的好,哪天哪时忘记过?’”)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孔子说:“事奉国君,晋升提拔困难但罢拙降级容易,那么就能够辨别贤者与愚者做到官阶有序;如果晋升提拔容易但罢免降级困难,那么就无法区别贤者和愚者。所以君子去访问,见主人要三次揖让后才能进门,而一次告辞就可离去,这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弗要,我弗信也。“
孔子说:“事奉国君,如果多次与国君意见不合,还不辞职出国,那就是贪图俸禄。即使他说‘没有要求’,我也不信。”)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孔子说:“事奉国君,要谨慎地开始交往,而恭敬地结束离去。”)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孔子说:“事奉国君的臣子,国君可以晋升他让他地位高贵,也可以废黜他让他地位低贱;可以让他富有,可以让他贫穷;可以让他生存让他活,也可以杀了他让他死,但不可以让他违礼为乱。”)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熟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孔子说:“事奉国君,在战争中不逃避危难,在朝廷上不推迟卑贱的职务。处于某个职务却不履行相应的职事,就会发生混乱。所以国君派遣臣子做事,臣子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相合,就审慎考虑后去做;如果认为与自己的心志才干不合,就深思熟虑后去做,事情完成后就辞职退出,这是作为臣子的忠诚笃厚。《易》上说:‘不事奉王侯,崇尚自己的事业。’”)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孔子说:“唯有天子受命于天,官员受命于天子。如果国君之命顺应天命,那么臣子也跟着顺应君命;如果国君之命违背天命,那么臣子也会违背君命。《诗经》上说:‘喜鹊双双飞翔,鹌鹑对对依傍。那个人实在太差,我却要把他当做君王。’”)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盗言孔甘,乱是用锬(tan二声)。’”
孔子说:“君子不仅凭言辞评判人,所以天下有道,实干会‘枝叶繁茂’,人们做得多说得少;天下无道,空谈会‘枝叶繁茂’,人们说得多做得少。所以君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如果不能用财物帮助料理丧事,就不要问丧家花费了多少钱;在有疾病的人旁边,如果不能馈赠礼物帮助治病,就不要问病人需要什么;看到旅人,如果不能为旅人安排旅馆住宿,就不要问旅人住在何处。所以君子之间的交往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浓甜如醴。君子之交虽清淡,但能成就事业;小人之交虽甘甜,但必败坏事业。《小雅》上说:‘盗贼小人,说话动听,祸由此生,乱由此生。’”)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赞誉人,这样百姓就会形成忠信诚实、不说虚言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人家冷不冷,就送衣服给他穿;询问人家饿不饿,就送食物给他吃;称赞人家的美行,就授给他爵位。《国风》上说:‘虚华之人令我心忧,还是让我与忠信之人一道归去吧!’”)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zai一声)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载!’”
孔子说:“嘴上施给人家好处实际却不兑现,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会降临自身。所以君子与其承担承诺不能兑现的责任,不如承担拒绝承担的抱怨。《国风》上说:‘从前和我一起说笑,你张口就是诚恳的誓言。没想到你的心说变就变,完全违背过去的誓言。忘掉你的誓言吧,从此了结义绝恩断!’”)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yu二声)之盗也与?”
孔子说:“君子不用虚伪的表情假装与人亲近。明明感情疏远而外表要做出亲近的样子,这种小人不就是打洞入室行窃的盗贼吗?”)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孔子说:“内心的感情要诚信真实,嘴上的言辞要和顺美巧。”)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
孔子说:“从前夏、商、周三代的明王,都祭祀天地神明,没有不通过占卜、占筮来决定的,不敢以私意而亵渎上帝。所以不会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会违背卜、筮的结果。龟卜和耆筮不能因袭使用。大的祭祀有固定的时日,小的祭祀没有固定的时日,以占筮决定日期。郊外的祭祀要在奇数日进行,城内的祭祀要在偶数日进行。不能违背龟卜筮占的结果。”)

子曰:“牲牷(quan二声)、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孔子说:“祭祀用的牺牲毛色纯正、身体完好,礼仪舞乐齐备,祭献神明的谷物清洁,因此所有的礼节对鬼神都是无害的,百姓也不会有抱怨。”)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孔子说:“对后稷的祭祀时容易置办的。因为他的言辞恭敬,他的欲望寡薄,他的福禄延及子孙。《诗经》上说:‘后稷起始之祭祀,合乎礼仪无罪无悔,一直延续至今。’”)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
孔子说:“天子所用龟策等占筮之器威重严敬,不可轻易动用。天子对大事用卜而不用筮,诸侯有守国之筮。天子出行在路上,临时有事可以用筮,诸侯如果不在本国境内,就不能用筮,但所入住的宅或寝室要占卜。天子不占卜太庙应建在什么地方。”)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孔子说:“君子使用祭祀器具来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所以朝聘君长时要遵守日期,不违背龟筮占卜的指示,以恭敬地事奉君长。居上位者不干扰民众,居下位者不轻慢君长。”)

心得:

《表记》“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表记》通过描述君子的言辞,仪容,德行应有的样子来强调如何守礼,君子能做到言辞,仪容,德行如一,关键在于仁,仁是《表记》重要的表述。
1、“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君子有德在于日益增强,小人则看重安乐纵欲,这一条作为检验行为背后的准则,可以用来审视自己的日常
2、“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天表现出来的就是仁,一视同仁,用以判断的是义,尊天地大道,则有义。
3、“仁有三,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上天的仁是安仁,而为了利益的是利仁,畏惧惩罚的是强仁。体会上天的仁,才是仁义并行的极致之道。
4、“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恭敬有礼,节约俭省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不占据,不贪欲,就是仁,善良则是让人信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8: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14 23:19 编辑

《缁衣》第三十三,查字,翻译,心得

   子言之曰:“为上易事也,为下易知也,则刑不烦矣。”
孔子说:“做君王的让臣下容易侍奉,做臣下的让君王容易了解,这样就不必多用刑罚了。”)
   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大雅》曰:‘仪刑文王,万国作孚。’”
孔子说:“如果喜爱贤人就如同《缁衣》所描写的一样,厌恶坏人就如同《巷伯》所描写的一样,爵位就不会滥授,而人们也会形成敬谨的风气,不必动用刑罚而人们都会服从。”《诗经》上说:“效法文王为榜样,天下国家都信服。”)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dun四声)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莅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
孔子说:“民众,如果用道德来教育他们,用礼义来统领他们,那么民众就有向善、进取之心;如果用政令来教训他们,用刑罚来统管他们,那么民众就只会有逃避刑狱、免于责罚之心。所以统领民众的人,对待民众如同爱护自己的儿子,那么人们就会亲近他;如果秉持诚信来团结民众,那么人们就不会背叛他;如果以恭敬的态度来面对民众,那么人们就会有顺服之心。《甫刑》说:‘三苗之民不听从政令的管理,于是就制定刑罚来统治,制定了五种酷虐的刑罚,称之为法。’因此造成了三苗之民品德恶劣,到后世终于就灭绝了。”)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焉者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君上爱好的物事,臣下必然有人会更加爱好。所以君上的喜好与憎恶,不可以不谨慎,这是人们的标杆和榜样。”)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岂必尽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大雅》曰:‘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孔子说:“禹即位三年,百姓就都依仁道行事了,难道是所有的人本性都能有仁道吗?《诗经》说:‘显赫的太师尹氏,人们都瞻望着他。’《甫刑》说:‘天子一人有善行,兆亿民众仰赖他。’《大雅》说:‘成王的诚信,是臣民的表率。’”)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故长民者章志、贞教、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己以说其上矣。《诗》云:‘有梏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说:“君上喜好仁道,那么臣下就会争先恐后地抢着行仁道。所以领导民众的人应该彰明心志、导正教化、尊重仁道,爱民如子,人们就会尽力地去行仁道,以使君上欢喜愉悦。《诗经》上说:‘德行宏大而端正,四方之国就会来归顺。’”)
   子曰:“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诗》云:‘淑慎尔止,不諐(qian一声)于仪。’“
孔子说:“天子讲的话,假如是像丝那么细,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绶带那么粗;天子讲的话,假如像绶带那么粗,传播到外边会变得像拉棺材的绳子那么粗。所以在上位者不能提倡那种虚浮不实的话;可以说而不可以做的话,君子就不说;可以做却不可以说的事,君子就不做;那么民众言就不会高于行,行也就不会高于言。《诗经》上说:‘你的姿容举止要善美谨慎,不要使礼仪有过失。’”)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诗》云:‘慎尔出话,敬尔威仪。’《大雅》曰:‘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孔子说:“君子以言语引导人们向善,而以行动制止人们作恶,所以说话时必定考虑最终的结果,行动时必定核查可能的弊端,那么人们就会谨言慎行。《诗经》上说:‘你说出的话要谨慎,你显示的仪态要端庄。‘《大雅》说:‘堂堂皇皇,美好的文王啊!多么光明,多么敬慎!’”)
    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孔子说:“领导民众的人,衣服要有模有样不能差,言行举止要从容有规矩,以身作则来规范民众,那么人们的道德就能够齐一。《诗经》上说:‘那京都的人士,狐皮裘衣黄黄。他们的容止规矩合度,说话有条有理有文采。行行走走回周都,他们是万民仰望效仿的榜样。’”)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日:‘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孔子说:“做人君的使臣子一望即可知其思想,做臣子的诚恳坦然,行为可以表明心态,那么人君就不会怀疑他的臣子,而臣子也不会对人君感到困惑。《尹诰》说:‘伊尹自己与汤,都有专一不变的道德。’《诗经》上说:‘完美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举止没有一点儿差错。’”)
   子曰:”有国家者,章善瘅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孔子说:“统治国家的人,要表彰良善、憎恨罪恶,向人们展现淳厚正派的政风,那么人们就能团结齐一。《诗经》上说:‘安详恭谨地恪守你的职位,喜好这种正直的人。’”)
  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qiong二声)。’“
孔子说:“君上多疑而好恶不明,民众就困惑而无所适从;臣下心意难以知晓,君上就会非常辛劳。所以统治民众的人,要表彰良善以昭示人们良好的风俗,要惩戒罪恶以防止人们放纵奢侈,那么人们就不会困惑了。臣下遵行应做的事,不尚空谈,不强求君上去做那些做不到的事,不烦扰君上去纠缠那些搞不清的事,那么君上就不会太辛劳了。《诗经》上说:‘上帝假如乖戾邪僻,下民因此遭受困顿。’《小雅》说:‘他不是在恭行职责,他是让君王遭受苦劳。’”)
   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
孔子说:“政令不能施行,教化不能成功,这是由于封爵、授禄不当而不足以劝勉臣民守法向善,刑法惩罚失据而不足以使人们感到耻辱。所以身居上位的人不可以滥用刑罚而又轻率地封爵、授禄。《康诰》说:‘要敬谨明察你所执行的刑罚。’《甫刑》说:‘施加刑罚要有道理作依据。’”)
   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
孔子说:“大臣与国君不相亲,百姓生活不安宁,这是因为大臣不忠于国君,国君不敬重大臣,而享受富贵却已过度。大臣不治理国政,近臣就会朋比为奸。所以国君不可以不敬重大臣,大臣是民众的表率;国君不可以不慎择近臣,近臣是民众的引导者。国君勿与小臣谋议大臣之事,勿与远臣谈论近臣之事,勿与内臣商讨外臣之事,那样大臣就不会对国君有抱怨,近臣就不会遭非议,远臣就不会被障蔽了。祭公在遗嘱中说:‘不要因为小图谋而败坏了大作为,不要因为宠妾而诋毁端庄的后妃,不要因为宠臣而诋毁端庄正派之士。’”)
   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陈》曰:’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
孔子说:“身居上位不亲近有德的贤人,而信任鄙贱无德的小人,人们会因而失去了他们所应亲近的准则,政教会因此变得烦乱。《诗经》说:‘那君王起初访求我的时候,急急地好像唯恐得不到我。既已得到我就傲慢待我,也不肯真正重用我。’《君陈》说:‘在尚未见到圣人之时,就好像自己不能见到圣人一般;等已经见到了圣人,又不能听圣人,用圣人。’”)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 《大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四声),惟干戈省厥躬。‘《大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huan四声)。‘《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孔子说:“小人被水淹死,君子被口淹死,在上位者被民众淹死,这都是因为他们亵慢不慎而造成的。小人与水接近容易被水淹死,因为水德柔弱易于轻慢狎玩而难于真正亲和,因此小人容易被水淹死。君子说话多空话而烦腻,过头话容易说而难反悔,因此君子容易被口淹死。在上位者面对百姓,百姓不通人情而有鄙诈之心,可以敬慎面对而不可怠慢,稍不当心即反叛离析,因此在上位者容易被人淹死。所以君子不可以不谨慎。《大甲》说:‘勿逾越天命以自取覆灭。’‘如同虞人的弩机张开后,还要看清箭端至目标瞄准了再发射。’《说命》说:‘嘴巴说话不慎会招来羞辱,甲胄配置不慎会引发战争,朝祭的服装收藏衣箱于己不利,要动用干戈兴兵还是先自我省察。’《太甲》说:‘上天作孽兴灾,还能躲避;自己作孽惹祸,却是无可遁逃。’《尹诰》说:‘伊尹我的先人曾亲见西邑夏的先君,他们国君自始至终都能以忠信相待,辅政大臣也能一直奉行忠信道最后。’”)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孔子说:“民众把君主当作自己的心,君主把民众当作自己的身体。心端正,身体就能感到舒畅;心肃穆,容止就会显得敬谨。心里喜欢,身体必能安适;君主爱好,民众必定也爱好。心在身体之内而受到保护,也因身体牵累而受到伤害;君主靠民众而生存,也因民众而灭亡。《诗经》说:‘以前我们有位先君,他的言论明白而清楚,国家因此得到安宁,都城因此得以建成,百姓因此得以安生。有谁能好好执掌国政?不自以为是,让百姓老是劳累受苦。’ 《君牙》说:‘夏季天气暑热又多雨,老百姓抱怨老天;冬季天气又大冷,老百姓也抱怨老天。’”)
   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孔子说:“臣下侍奉君上,自身不行正道,说话不讲信用,那么道义就不能专一,行为就会没有准则。”)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
孔子说:“说话有事实依据而行为遵循法规,所以人活着不能夺去他的志向,人死了也不能夺去他的名声。因此君子闻见要广博,确定原则实行并恪守它;君子交际要广泛,择友少精学习而亲近他;知识精细而深思熟虑,规划重点而加以实行。《君陈》说:‘颁发的政令都来自你们众臣的谋虑,众人赞同再实行。’《诗经》上说:‘善人君子,他的威仪始终如一。’”)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
孔子说:“只有君子能喜欢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小人会痛恨别人纠正自己的失误。所以君子结交朋友有一定的原则,他厌恶别人也有一定的原则。因此远近之人都信任他,接近他的人不会感到迷惑,远离他的人也不会怀疑他。《诗经》上说:‘君子的理想配偶。’”)
   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you一声)摄,摄以威仪。‘“
(孔子说:“轻易与贫贱者绝交,而难以与富贵者绝交,就是喜好贤人的志意不坚定,而厌弃恶人的态度不明确。虽然有人说他是‘不为利’,我也决不相信。《诗经》上说:‘朋友交往要辅佐,辅助佐理靠礼仪’”)
   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说:“私下送礼不符合公德的,君子不把这样的人留在身边。《诗经》上说:‘喜爱我的人,为我指示坦荡大道。’”)
  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
孔子说:“如果有车子,必定能看到车上供人凭靠的车轼;如果有衣服,必定能看到它用来遮蔽身体;如果有人在说话,必定能听到他的声音;如果有人在做事,必定能看到他做出的成果。《葛覃》说:‘这衣服穿着从不感到厌倦。’”)
   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shi四声)》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孔子说:“说了之后跟着就去做,那么所说的话就不能掩饰;做了之后跟着就来说,那么所做的事就不能掩饰。所以君子总是少说话而去做,以实际行动成就他的诚信,这样人们就不能夸大自己的美好而缩小自己的丑恶。《诗经》上说:‘洁白的玉圭上有斑点,还可以打磨清除。说出的话有了污点,那就无法挽回。’《小雅》说:‘实在是君子呀!果真有大作为。’《君奭》说:‘从前上帝反复观察文王的德行,才将统一天下的天命降于他的身上。’”)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
孔子说:“南方人有俗话说:‘人如果情性无常,就不可以为他卜卦、占筮。’这是古代留下来的话吧?龟卜、占筮尚且不能知道这种人的吉凶,更何况是人呢?《诗经》上说:‘我们的灵龟已经厌烦了,不会告诉我们吉凶之道了。’《说命》说:‘爵位不能授予那些道德恶劣的人,否则人们将误以为他们是正道而仿效。过繁地祭祀,是对神明不敬。事情过于纷繁就会烦乱,祭祀神鬼也难以得福。’《易》上说:‘不能恒久地保持德行,有时或会蒙受羞辱。’‘能恒久地保持德行,占问,妇人吉,男子凶。’”)

心得:
《缁衣》描述君子以及居上位的人,言行举止,与臣子的关系。整篇最有感触的一句是“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言语与行为一前一后,相互照应。所以自己说的话,做的事不一致时,会露出马脚。君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少说多做,用身体力行来证明自己的诚信,这样也能让人不用语言来夸夸其词,而实际却做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21 22:09 编辑

《奔丧》第三十四  泛读,查字,抄写,心得

   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遂行,日行百里,不以夜行。唯父母之丧见星而行,见星而舍。若未得行,则成服而后行。过国至竟,哭,尽哀而止。哭辟市朝,望其国竟哭。
   至于家,入门左,升自西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絰于序东,绞带,反位,拜宾,成踊,送宾,反位。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皆如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阖门,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三日成服,拜宾送宾皆如初。
   奔丧者非主人,则主人为之拜宾、送宾。奔丧者自齐衰以下,入门左,中庭北面,哭尽哀,免、麻于序东,即位袒,与主人哭,成踊。于又哭、三哭,皆免、袒。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丈夫、妇人之待之也,皆如朝夕哭位,无变也。
   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括发、袒,降,堂东即位,西乡哭,成踊,袭、免、絰于序东。拜宾、送宾,皆如奔父之礼。于又哭,不括发。
   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西面坐,哭尽丧。东髽(zhua一声),即位,与主人拾(jie二声)踊。
   奔丧者不及殡,先之墓,北面坐,哭尽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成踊,尽哀,括发,东即主人位,絰、绞带,哭,成踊。拜宾,反位,成踊。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括发、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有宾后至者,则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出门哭止,相者告就次。于又哭,括发,成踊;于三哭,犹括发、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为母所以异于父者,壹括发,其余免以终事。他如奔父之礼。
   齐衰以下不及殡,先之墓,西面哭尽哀,免、麻于东方,即位,与主人哭,成踊,袭。有宾则主人拜宾、送宾。宾有后至者,拜之如初。相者告事毕。遂冠,归,入门左,北面,哭尽哀,免、袒,成踊,东即位,拜宾,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又哭,免、袒,成踊。于三哭,犹免、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相者告事毕。
   闻丧不得奔丧,哭尽哀;问故,又哭尽哀。乃为位,括发、袒,成踊,袭、絰、绞带,即位,拜宾,反位,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门外,反位。若有宾后至者,拜之、成踊、送宾如初。于又哭,括发、袒,成踊。于三哭,犹括发、袒,成踊。三日成服。于五哭,拜宾、送宾如初。
   若除丧而后归,则之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絰,拜宾,成踊,送宾,反位,又哭尽哀,遂除。于家不哭。主人之待之也,无变于服,与之哭,不踊,自齐衰以下,所以异者免、麻。
   凡为位,非亲丧,齐衰以下皆即位,哭尽哀,而东免、絰,即位,袒,成踊,袭,拜宾,反位,哭,成踊,送宾,反位。相者告就次。三日五哭,卒。主人出送宾,众主人、兄弟皆出门,哭止,相者告事毕。成服,拜宾。若所为位家远,则成服而往。
   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缌麻即位哭。
   哭父之党于庙,母、妻之党于寝,师于庙门外,朋友于寝门外,所识于野张帷。
   凡为位不奠。
   哭天子九,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大夫哭诸侯,不敢拜宾;诸臣在他国,为位而哭,不敢拜宾;与诸侯为兄弟,亦为位而哭。
   所识者吊,先哭于家而后之墓,皆为之成踊,从主人北面而踊。
   凡丧:父在,父为主;父没,兄弟同居,各主其丧;亲同,长者主之;不同,亲者主之。
   闻远兄弟之丧,既然除丧而后闻丧,免、袒,成踊,拜宾则尚左手。
   无服而为位者,唯嫂叔及妇人降而无服者麻。
   凡奔丧,有大夫至,袒,拜之,成踊而后袭;于士,袭而后拜之。

免:wen四声,居丧时束发方式。
辟:避开

心得:
   奔母之丧,与父丧相比,第二天哭灵时戴免,不括发。对母亲的亲近,对父亲的尊敬,也通过奔丧的礼仪体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5 11: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21 22:36 编辑

《问丧》第三十五 精读,查字,抄写,翻译,心得

    亲始死,鸡斯,徒跣(xian三声),扱上衽,交手哭。恻怛(da二声)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故邻里为之糜粥以饮食之。夫悲哀在中,故形变于外也;痛疾在心,故口不甘味,身不安美也。
双亲刚刚去世,孝子摘掉冠,只留簪子和束发的布帛,光着脚,深衣前襟的下摆插入腰带中,双手交叉在胸前痛苦。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简直使肾脏伤损、肝脏枯萎、肺脏焦灼,汤汤水水都不入口,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邻里只好送些稠粥让孝子吃。悲哀之情在心中,所以形体发生变化在外面;痛苦之情在心中,所以口中无味,就是甘美的滋味也吃不出,衣着无华,身上不安于穿美丽的衣服。)
   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men四声)气盛,故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故发胸、击心、爵踊,殷殷田田,如坏墙然,悲哀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
(懑:愤慨)
人死后三天举行大殓。放在床上称作“尸”,装入棺中称作“柩”。迁动尸体和抬起灵柩时,孝子都要痛苦跳脚,没有计数。悲伤的心情,痛苦的心意,悲哀苦闷之气充满身体,所以孝子要袒露左臂,跳脚痛苦,通过活动身体来安定平复情绪。妇人不适宜袒露左臂,所以就敞开胸前的外衣,捶胸,像麻雀一样跳脚,咚咚砰砰的声响,像是墙体轰然垮塌,这是悲哀伤心到了极点。所以说“捶胸顿足,嚎啕痛苦,哀痛万分地出殡送葬”,将死者的形骸送到墓地,把死者的精气迎回家中。)
  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其反哭也,皇皇然,若有求而弗得也。故其往送也如慕,其反也如疑。求而无所得之也,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亡矣丧矣,不可复见已矣!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心怅焉怆焉,惚焉忾焉,心绝志悲而已矣。祭之宗庙,以鬼享之,徼幸复反也。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居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苫(shan一声)枕块,哀亲之在土也。故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孝子前往墓地送葬时,眼睛向前瞻望着,急切地跟随着,就像要去追赶死去的亲人而又追赶不上的样子。从墓地返回哭时,孝子神情彷徨,好像有所求而没有得到的样子。所以孝子前往送葬时,像孩子思慕父母那样大哭,下葬后返回时又如疑惑着不知亲人的神灵是否来到。找来找去而无所得,进入家门看不见去世的亲人,升堂也见不到亲人,到亲人的寝室也见不到亲人,亲人去世了,永远失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所以哭泣,捶胸顿足,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悲哀后才停下来。心中惆怅悲怆,恍惚感叹,心中唯有绝望和悲伤啊。在宗庙中祭祀去世的亲人,把亲人作为鬼神来祭飨,还是怀着侥幸的心情希望亲人的神灵能够返回。孝子把棺柩埋在墓圹中后回家,不敢到寝室去居住,而要住在倚庐中,这是哀痛亲人葬在野外;睡在草阽上,枕着土块,这是哀痛亲人埋在土中。所以哭泣没有定时,忧伤而劳苦地服丧三年,思慕亲人之心,是孝子的心志,也是人情的自然流露。)
   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有人问:“人死后三天才入殓,是为什么?”回答说:“孝子的父母刚去世时,孝子心中的悲哀充满身体,所以趴在尸体上痛哭,好像父母能死而复生似的,怎么能夺走孝子的心愿而马上入殓呢?所以说:之所以三天后入殓,是在等待死者的复生。三天后没有复生,就不可能再复生了,孝子认为父母能复生的想法也逐渐消失了。家中办理丧事的计划,入殓所需的衣物,在此期间也都准备好了。远道的亲戚也赶来了。所以圣人为此决定,把人死三天后入殓作为丧礼制度。”)
   或问曰:“冠者不肉袒,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体也,故为之免以代之也。然则秃者不免,伛(yu三声)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痼疾,不可以备礼也。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有人问:“戴冠时不能袒露左臂,这是为什么?”回答说:“冠,最为尊贵。袒露肢体时不能戴冠,所以用絻来代替冠。但秃头的人不戴絻,驼背的人不袒露左臂,瘸子哭丧时不跳脚,并不是这些人内心不悲哀,而是因为他们身有难以治愈的残疾,不能完成这些礼节。所以说,丧礼是以悲哀为主。女子哭泣悲哀,捶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叩头触地,不在意仪容形象,这都是因为哀伤到了极点。”)
  或问曰:“免者以何为也?”曰:“不冠者之所服也。《礼》曰:‘童子不缌,唯当室缌。’缌者其免也,当室则免而杖矣。”
有人问:“戴絻是为了什么呢?”回答说:“絻本是未加冠的孩童所戴的。《仪礼》上说:‘童子没有缌麻之服,只有当家主事的童子才服缌麻。’服缌麻之丧的人就要戴絻,当家主事的人不仅要戴絻还要拄丧杖。”)
   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
有人问:“丧杖是什么?”回答说:“用竹子和桐木做的,二者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为父亲居丧用苴杖,苴杖是用竹子做的;为母亲居丧用削杖,削杖是用桐木削制而成的。”)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嬴,以杖扶病也。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堂上不趋,示不趋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有人问:“拄丧杖是为了什么?”回答说:“孝子的父亲或母亲去世,要无数次哭泣,忧劳地服丧三年,身体赢弱,需要用杖来支撑身体。但如果父亲健在,就不敢为去世的母亲拄丧杖,是因为尊者尚在的缘故;在堂上不拄丧杖,是为了避开尊者的所在之处;在堂上不敢急促趋走,是为了显示从容,以免父亲忧戚。这都是孝子的心愿,是人的真实感情,是礼义的原则。并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下冒出的,只不过是人的感情而已。”)


心得:
1、 “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干肝、焦肺,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
    双亲逝世,子女的悲痛直入内腑,不举火,不入水浆
2、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
   送形入葬,整理对死者的思念,死者留下的精神,迎接精神返回家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6 21: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21 22:46 编辑

《服问》第三十六精读 ,抄写,查字,翻译,心得

《传》曰:“有从轻而重”,公子之妻为其皇姑;“有从重而轻”,为妻之父母。“有从无服而有服”,公子之妻为公子之外兄弟;“有从有服而无服”,公子为其妻之父母。
(《大传》中有关“从服”的内容:“有本应跟着服轻服而变为服重服的”,如国君的庶子为其母服丧,其母为妾,由于父尊,庶子不能穿丧服,只能头戴练冠、穿绛色麻衣,但庶子之妻却仍要为婆婆服齐衰期年;“有本应跟着服重服而变为服轻服的”,如妻为自己的父母服齐衰期年,而夫则跟从妻仅服缌麻三月。“有被跟从者无服而跟从者却有服的”,如国君之庶子因父尊贵而不能为其外祖父母服丧,但其妻却要服缌麻;“有被跟从者有丧服但自己却无服的”,如夫应从妻为岳父、岳母服缌麻之丧,但如果夫是诸侯之子,因父尊贵所以不能为岳父、岳母服丧;再如国君的庶子为其妻之父母,本应服缌麻三月,但因父尊贵,所以就从有服变为无服了。)
《传》曰:“母出则为继母之党服,母死则为其母之党服。”为其母之党服,则不为继母之党服。
(《传》上说:“如果母亲被父亲休出,儿子就要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如果母亲去世,儿子就要为母亲的娘家亲人服丧。”为母亲的娘家亲人服过丧,就不再为继母的娘家亲人服丧了。)
三年之丧既练矣,有期之丧既葬矣,则带其故葛带,絰期之絰,服其功衰。有大功之丧亦如之。小功无变也。
三年之丧,已过周年的练祭,又遭遇到有齐衰期年之丧,去世的亲人埋葬后,此时腰上就系练祭后所换的较轻的葛带,头上则要戴为齐衰期年之亲而服的葛絰,穿着较轻的功衰。如果遭遇到的是大功之丧,丧服也是如此。如果遭遇到的是小功之丧,就不用改变丧服,仍穿练祭后应穿的丧服。)
麻之有本者,变三年之葛。既练,遇麻断本者,于免絰之。既免去絰,每可以絰必絰,既絰则去之。小功不易丧之练冠,如免,则絰其缌、小功之絰,因其初葛带。缌之麻不变小功之葛,小功之麻不变大功之葛,以有本为税。
本身有三年之丧,卒哭祭后已变麻絰为葛絰,这时又遇上大功以上之丧,就要把葛絰再变为麻絰。如果是过了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那么在需要为小功之丧戴絻时,就要加戴小功的首絰,小功之丧敛殡后不需要戴絻了,就可以把首絰去掉。对于小功以下之丧,凡是需要戴絰时就戴絰,戴絰之事完毕后就去掉它。如果在小祥祭后遇上小功以下之丧,不变已戴上的练冠,如果需要为小功或缌麻之丧戴絻,那就要加戴小功、缌麻的首絰,而腰间仍系三年之丧小祥祭后的葛带。如果本身有小功之丧,已经换上葛絰,这时又遇上缌麻之丧,就不能把小功之丧的葛絰改为缌麻之丧的麻絰;如果本身有大功之丧,已经换上葛絰,这时遇上小功之丧,也不能把大功之丧的葛絰改为小功之丧的麻絰,只有大功以上之丧才可以改变之前丧事的葛絰。)
殇长、中,变三年之葛,终殇之月筭(suan四声),而反三年之葛。是非重麻,为其无卒哭之税。下殇则否。
原本有三年之丧,既虞、卒哭祭后已改系葛絰,这时又遇上了大功长殇、中殇之丧,就要再换回麻絰,等到殇服五月丧期结束后,再换成前一丧事的葛带。这不是因为殇服的麻絰就比前丧的葛絰重,而是因为殇服的礼仪简略,卒哭祭后不用改换麻絰为葛絰。如果原本有三年之丧,改系葛絰后又遇下殇之丧,就服缌麻,不用改系麻絰了。)
君为天子三年,夫人如外宗之为君也,世子不为天子服。
诸侯国君要为天子服丧三年,国君的夫人就如外宗为国君服丧那样为天子服齐衰期年,国君的嫡长子不用为天子服丧。)
君所主:夫人妻、大子、嫡妇。
由国君主持丧礼的有:国君夫人、嫡长子、嫡长子之妻。)
大夫之嫡子为君、夫人、大子,如士服。
大夫的嫡长子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和士为国君、国君夫人、太子服丧一样。)
君之母非夫人,则群臣无服,唯近臣及仆、参乘从服,唯君所服服也。
国君的母亲如果不是正室而是妾,那么群臣就不为她服丧,只有国君的近臣如守门人及宦者、车夫及陪乘人跟从国君为之服丧,国君穿什么丧服,这些人就跟着穿什么丧服。)
公为卿大夫锡衰以居,出亦如之,当事则弁絰。大夫相为亦然。为其妻,往则服之,出则否。
国君为去世的卿大夫服丧,居处时穿锡衰,出了宫门也穿锡衰,当前往卿大夫家吊丧时就要在皮弁上加上麻絰。大夫间互相服丧,也是这样。为大夫之妻服丧,前去吊丧时穿锡衰,出门就不用穿了。)
凡见人无免絰,虽朝于君无免絰,唯公门有税齐衰。
凡在居丧期间出外见人,不能去掉首絰,即使是去朝见国君也不去掉首絰,只有进入公门时才脱掉齐衰丧服。)
《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传》曰:“罪多而刑五,丧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
(《传》说:“君子不剥夺人们服丧的权利,也不自己剥夺自己服丧的礼节。”《传》又说:“虽然罪行有很多,但刑罚只有五种;服丧的关系有很多,但丧服只有五等。关系亲就上附重服,关系疏就下附轻服,各自按照其等排列。”)

心得: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上附下附,列也”
服丧按照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等级,服丧作为权利和礼节,每个人都要遵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21: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21 22:59 编辑

《间传》第三十七  泛读,抄写,查字,心得

   斩衰何以服苴?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xi三声),大功貌若止,小功、缌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
   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yi三声),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
   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
   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物=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醢、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样,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醢、酱;中月而襌,襌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
   父母之丧,居倚庐,寝坫枕块,不说絰、带;齐衰之丧,居垩室、芐(xia二声)剪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缌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楣翦屏,芐(xia二声)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襌,襌而床。
   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缌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
   斩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冠七升。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去麻服葛,葛带三重。期而小祥,练冠、塬縁,要絰不除。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带。男子何为除乎首也?妇人何为除乎带也?男子重首,妇人重带。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襌,襌而纤,无所不佩。
   易服者何为易轻者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既练遭大功之丧,麻、葛重。齐衰之丧,既虞、卒哭,遭大功之丧,麻、葛兼服之。
   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缌之麻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
苴:苴麻;
枲:枲麻,不结子的雄麻,颜色比苴麻浅
心得:
服丧的各种等级都有节制的进行规定,最亲近的服丧,与最疏远的服丧都有所规定和约束,这也再次体现了《礼记》对人的节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00: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21 22:53 编辑

《三年问》第三十八  泛读,查字,抄写,心得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shan一声)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居丧三年是如何规定的呢?回答说:这是依据人的悲哀的感情而制定的礼仪,以此来表明亲属关系,区别亲疏、贵贱等级,因而是不可以减损或增加的。所以说是“不能改变的原则”。创伤严重,恢复起来时间就长;悲痛得越厉害,平复起来就越慢。居丧三年,就是根据人心悲伤的感情而制定的礼仪,用以表示悲痛到了极点。穿着斩衰之服,手执苴木之杖,身居倚庐之中,喝着稀粥维持生命,睡着草苫做床铺,垫着土块做枕头,这些都是极度哀痛的表现。居丧三年,二十五个月完毕,哀痛并没有结束,思念并没有忘记,然而服丧之期截止了,送别死者的活动终结了,生者恢复正常的生活了,这岂不是表示这些都是有时限、有节制的吗!)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踟蹰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啾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致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凡是天地间的万物,只要是有血气的动物一定都有知觉,而有知觉的动物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的同类的。现在就拿大的鸟兽来说,如果丧失了自己群里的同伴,过了一月,过了一季,都要返回来巡视,经过过去居住的地方,一定要盘旋飞翔,要鸣叫,徘徊不前,然后才能离去。小到像燕子、麻雀之类,还要哀鸣一阵子,然后才会离去。在所有有血气的动物中,没有比人更富于智慧的了,所以人对于死去的亲人,思念的感情到死也不会停止。能由着那些愚蠢粗鄙淫邪的人吗?他们早上死了亲人,晚上就忘记了,如果依从着他们的想法做事,就是连鸟兽也不如了,这样怎么能让人们生活在一起而不发生混乱呢?能由着那些讲究修养的君子吗?他们认为三年服丧,二十五个月就结束,就像看四马驾车从缝隙间奔过那么短暂,如果顺从他们的想法,那丧期就无穷无尽了。所以先王制定了适中的丧期来加以节制,使人们按照义理一道完成礼节,然后就除去丧服。)
   然则何以至期也?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
(那么为什么丧期有为一年的呢?回答说:为至亲服丧原本应为一年。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一年当中,天地已变化运行一周,四季已变化更替一轮,凡是在天地间的万物,没有不重新开始的,所以服丧一年就是象征天地四时的变化。那么,有的丧期为什么要规定三年呢?回答说:这是为了表示更加隆重,于是使丧期延长一倍的时间,服丧要满两年。那么,有的丧期在九个月以下又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因为有的亲属不是至亲,丧期也就达不到一年。所以丧期中,父母恩情最重,服斩衰三年最为隆重,服缌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恩情递减,丧期递减;齐衰期年和大功九月,恩情和丧期都介于前后两者之间。这种规定,上取象于天时循环,下取法于大地变化,中间则取法于人情,人们之所以能够群体居住而又和谐一致的道理,都极尽的包含在里面了。所以三年之丧,是人情之道最完美的表现,是极致隆盛的礼仪,是历代明王所共同实行的,是古往今来所一直遵行的,没有人知道其由来已经多久了。孔子说:“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为父母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制。”)

心得:
凡天地间万物都有知觉,凡有血气的动物都有恻隐之心,既不能非人,又不能没有节制,人们按照义理适中的怀念亲人。对父母的怀念,不是毫无源头的,“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怀”父母的恩情永生难忘,用最隆重的三年来表达对父母的追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0 13: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1-21 22:57 编辑

《深衣》第三十九 泛读 查字、抄写,心得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ge一声)之高下,可以运肘;袂(mei四声)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当无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祫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繢(hui四声)。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袂:衣袖
心得:
深衣是吉服,上衣下裳相连,深衣按照天地规律制作,表现了古人在遵从天道,天人合一上的细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5 21:57 , Processed in 1.10907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