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mile

张静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3 10: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8-15 18:23 编辑

大传第十六  抄写、正音、查字
   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诸侯及其大祖。大夫、士有大事,省于其君,干祫(xia二声)及其高祖。
   牧之野,武王之大事也。既事而退,柴于上帝,祈于社,设奠于牧室。遂率天下诸侯,执豆笾,逡(qun一声)奔走,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不以卑临尊也。
   上治祖祢,尊尊也。下治子孙,亲亲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日治亲,二日报功,三日举贤,四日使能,五日存爱。五者一得于天下,民无不足,无不赡者;五者一物纰(pi一声)缪,民莫得其死。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者,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名著而男女有别。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
   四世而缌,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单于下,昏姻可以通乎?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
   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从服有六:有属从,有徒从,有从有服而无服,有从无服而有服,有从重而轻,有从轻而重。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轻;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名曰重。一轻一重,其义然也
    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
    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嫡者,公子之宗道也。
   绝族无移服,亲者属也。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诗》云:“不显不承,无斁(yi四声)于人斯。”此之谓也。

(纰谬:失误;斁:厌)

心得:
由前篇的“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到“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顺而下之至于祢,一轻一重,其义然也”,大传讲透了人伦关系的始点,由亲爱父母开始,一级一级扩散出去,由小家到大家,由大家到同族,由同族到社稷,由社稷到社会运转。与现代的各种外围朋友,各种关系应酬的生活,截然不同。大传所讲从人根出发,理清了这一点,一路水到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5 18: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8-21 16:27 编辑

少仪第十七  抄写,正音,查字

    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不得阶主。敌者,曰“某固愿见”。罕见曰“闻名”,亟(qi四声)见曰“朝夕”。瞽曰“闻名”。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适公卿之丧,则曰“听役于司徒”。
(固:坚决;敌:地位身份相等;亟:数次)
   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贝于君,则曰“致马资于有司”。敌者曰“赠从者”。
   臣致禭(sui四声)于君,则曰“致废衣于贾人”。敌者曰“禭”。亲者兄弟不以禭进。
(禭:身份地位与死者相当者所赠送的衣物)
   臣为君丧,纳货贝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
   賵(feng四声)马入庙门,赙马与其币,大白兵车,不入庙门。赙者既致命,坐委之,摈者举之,主人无亲受也。
   受立,授立,不坐,性之直者,则有之矣。
  (性之直者:身材高大)   
    始入而辞,曰“辞矣”。即席,曰“可矣”。
    排阖说(tuo)屦于户内者,一人而已矣。有尊长在,则否。
    问品味,曰:“子亟食于某乎?”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zi一声)重器
(訾:估量,揣度;躬:自身;愿:羡慕。不做使自己受到怀疑的事,不猜度他人的器物,不羡慕富贵之家,不揣度他人宝器价值)
    氾(fan四声)扫曰“扫”,扫席前曰“拚(fen四声)”。拚席不以鬣,执箕膺(ying一声)擖(ye四声)。
(氾:泛;拚:除秽;鬣:扫帚;膺:胸;擖:簸箕伸出的部分)
   不贰问。问卜,筮,曰:“义与,志与?”义则可问,志则否。
(问卜的时候不能怀有二心,要专心诚意。卜筮前先要扪心自问:我是为了公家正事呢?还是为了私事?如果是为了公家正事,就可以卜问,为了个人私事,就不要卜问。)
   尊长于己逾等,不敢问其年。燕见不将命。遇于道,见则面,不请所之。丧俟(si四声)事,不犆(te四声)吊。侍坐,弗使不执琴瑟,不画地,手无容,不翣也。寝,则坐而将命。侍射则约矢,侍投则拥矢。胜则洗而以请。客亦如之。不角。不擢(zhuo二声)马。
   执君之乘车则坐。仆者右带剑,负良绥(sui二声),申之面,拖诸幦。以散绥升,执辔(pei四声)然后步。
   请见不请退。朝廷曰“退”,燕游曰“归”,师役曰“罢”。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xuan二声)屦,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
   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
(臣子侍奉国君,凡有请求要办事,要先考量提出此事是否合理、能否办成,然后再入朝请求;不要先入朝请求要办事,然后才考量此事是否合理、能否办成。凡是向人借贷东西、为人办事,也要如此。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国君不怨恨、不怪罪,而自己也不忤逆、无罪过。)
    不窥密,不旁狎(xia二声),不道旧故,不戏色。
(不要窥探他人的隐私秘密,不要随便与人套近乎,不要说别人以前的罪过、丑事,不要有嬉戏、轻慢的神态表情)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扫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讪:毁谤。作为臣子,应该对国君的过错当面加以劝谏,而不能背后毁谤;国君如果不听自己的劝谏,臣子可以离他而去,但不能心存憎恶;可以称颂国君的美德,但不能谄媚阿臾;国君如果接受了自己的劝谏,不能骄傲自得;国君如果对政事荒废怠惰,就要帮助国君加以处理;如果政务已经废坏,就设法要扫除弊政,更立新政,这样的臣子才叫社稷之臣。)
    毋拨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
不要很快的去做某事,如果做了不要很快的放弃;不要频繁的祭祀而亵渎神明;不要重蹈曾经走过的错路;不要臆测未来
    士依于德,游于艺。工依于法,游于说。
    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质言语。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qi二声)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问国君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社稷之事矣”;幼,则曰“能御”、“未能御”。问大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从乐人之事矣”;幼,则曰“能正于乐人”、“未能正于乐人”。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幼,则曰“能负薪”、“未能负薪”。
    执玉、执龟荚不趋,堂上不趋,城上不趋。武车不式,介者不拜。
    妇人吉事,虽有君赐,肃拜;为尸坐,则不手拜,肃拜;为丧主,则不手拜。葛絰而麻带。取俎、进俎不坐。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xian三声),燕则有之。未尝不食新。
(跣:脱屦;尝:秋天的祭祀)
    仆于君子,君子升、下则授绥,始乘则式,君子下行,然后还立。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有贰车者之乘马,服车,不齿;观君子之衣服、服剑、乘马,弗贾。
(还:调转车身;)
   其以乘(sheng四声)壶酒、束脩、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脩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脩、一犬”。其以鼎肉,则执以将命。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委其余。犬则执緤(xie四声),守犬、田犬则授摈者,既受乃问犬名。牛则执紖(zhen四声),马则执靮(di二声)。皆右之,臣则左之。车则说绥,执以将命。甲,若有以前之,则执以将命;无以前之,则袒藳(gao一声)奉胄(zhou四声)。器则执盖。弓则以左手屈韣(du二声)执拊(fu三声)。剑则启椟(du二声),盖袭之,加夫襓(rao二声)与剑焉。笏、书、脩、苞苴、弓、茵、席、枕、几、熲(jiong三声)、杖、琴、瑟、戈有刃者椟、筴(ce四声)、崙,其执之皆尚左手。刀,却刃授颖,削授拊。凡有刺刃者,以授人则辟刃。
(緤:绳索;紖:穿过牛鼻,牵牛的绳;靮:马缰绳;藳:装铠甲的大袋子。熲:警枕)
   乘兵车,出先刃,入后刃。军尚左,卒尚右。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丧事主哀,会同主翊(xu三声)。军旅思险,隐情以虞。
(翊:敏而有勇;虞:估量、估测)
  燕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已,毋放饭,毋流歠(chuo四声),小饭而亟(ji二声)之,数噍(jiao四声),毋为口容。客自彻,辞焉则止。
  客爵居左,其饮居右。介爵、酢爵、僎(zun一声 通遵)爵皆居右。
  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腴(yu二声),夏右鳍,祭膴(hu一声)。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于左。
   赞币自左,诏辞自右。
   酌尸之仆,如君之仆。其在车,则左执辔,右受爵,祭左右轨、范,乃饮。
   凡羞有俎者,则于俎内祭。
   君子不食圂腴
(圂腴:猪狗的内脏)  
   小子走而不趋,举爵则坐祭,立饮。
   凡洗必盥。
   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
   凡羞有湇(qi四声)者,不以齐。
(湇:肉汁)
   为君子择葱薤(xie四声),则绝其本末。
   羞首者,进喙(hui四声),祭耳。
  尊者以酌者之左为上尊。尊壶者面其鼻。
   饮酒者、禨者、醮者,有折俎不坐。
   未步爵,不尝羞。
   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麋、鹿为菹(zu一声),野豕为轩,皆聂而不切。麕为辟鸡,兔为宛脾,皆聂而切之。切葱若薤,实之醯(xi一声)以柔之。
   其有折俎者,取祭肺,反之,不坐。燔亦如之。尸则坐。
  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
(衣服穿在身上,却不知衣服的名和义,就是无知)
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
   凡饮酒,为献主者执烛抱燋(jiao辞,一声),客作而辞,然后以授人。执烛,不让、不辞、不歌。
   洗、盥、执食饮者勿气。有问焉,则辟咡而对。
  为人祭曰“致福”,为己祭而致膳于君子曰“膳”,祔、练曰“告”。
   凡膳、告于君子,主人展之,以授使者于阼阶之南,南面,再拜稽首送;反命,主人又再拜稽首。其礼,大牢则以牛左肩、臂、臑(nao四声)、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犆(te四声)豕则以豕左肩五个。
   国家靡敝,则车不雕畿,甲不组縢(teng二声),食器不刻镂,君子不履丝屦,马不常秣(mo四声)。

心得:
1、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重器。
2、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
3、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
4、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扫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5、  毋拨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

少仪的这几段,可以用来做我的行为准则,按照这个先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对自己:不做使自己受到怀疑的事,凡事自己先过一遍,不要张口就要结果,做事前先想好,不要随意决定,不要随意放弃;对他人:不去探究别人的事情,不提别人的过错,也不轻慢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11: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8-28 20:19 编辑

学记第十八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ao三声)闻(wen四声),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宪:法;謏:小;闻:声誉)
(考虑问题符合法度,招求善良贤能之士,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足以激发民众向善的愿望。亲近贤人、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这样可以激发全民向善的愿望,但不足以教化人们。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社会风尚,那么就一定要从办学校,兴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e四声)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不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立国家、治理百姓,以兴办教育为先。《说命》说:“自始至终惦念着致力于学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xiao四声)学(xue)半。”其此之谓乎!
(学学半:教与学,各获益一半)
(即使有美食佳肴,不食用它,也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刻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明白它好在哪里。所以学习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与学,各获益一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yi三声)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古代的教育场所,二十五家的闾有塾,五百家的党有庠,一万二千五百家的遂有序,天子、诸侯的国都有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要考核一次:第一年,考核阅读经文的句读能力并辨别学习兴趣的方向;第三年,考核是否专心课业且善于合群;第五年,考核是否精专广博且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核讲论学问及识人交友的能力;完成这七年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就称为“小成”。第九年,知道触类旁通,想法独立而又不违反师教,称为“大成”。学业大成后,就足以教化人们,移风易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而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之道。《记》中说:“蚂蚁不停地学习衔土,终于垒成了土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yi四声)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qie四声),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e四声)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开学时,学生穿着皮弁服,在先圣、先师神位前祭菜,表示敬重师道。诵习《小雅》中的三篇诗歌,这是为了劝导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立志做官事奉君上。入学时,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箱取出书籍,使学生敬顺学业。使用夏、楚两种教鞭鞭笞违规的学生,收敛他们的气势。天子、诸侯没有经过占卜举行禘祭前,就不到学校视察考核,让学生志意从容宽松,学习不会紧迫急切。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却不事事叮咛,让学生动脑筋、存疑问,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随意提问,因为学习不能逾越等级。以上七项,就是教学的大纲。《记》说“凡是学习,学做官就先学为官之事,学做士就先学学士之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man四声),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时教:因时施教;孙:通逊)
(大学的教学,要因时施教安排授课内容,教学内容一定是先王的正典,课后休息一定在居所做其他的学习。不学习拨弄琴弦的指法,就不能把琴弹好;不广博的学习天地草木、鸟兽、虫鱼之事,就不能真正理解《诗经》;不学习各种服饰弁冕知识,就不能很好的操持执行礼典礼仪;不喜好精深博雅的技艺,就不能有乐趣地学习。所以君子对于学习,要随时藏有学习的心愿,不断的研修,休息时不忘学习,游乐时也不忘学习。这样就能安心学习并亲近师长,与朋友快乐的交往并相信所学的道理。即使离开师长朋友也不会违反所学的道理。《说命》说:“敬重道义,谦逊问学,努力学习,时刻学习,尽快实行,那修业的成果才会到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今之教者,呻其佔(chan一声)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会吟读简册,无法为学生诠释义理,不等学生自己思考领悟就生硬灌输,加速进度,而不管学生是否真的知晓道理,教学不是诚心诚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也有所保留。施教也违背常理,学生求学也乖戾抵触。正因如此,学生厌恶学习而痛恨自己的教师,感到学习的痛苦而不知学习的好处。即使完成了学业,也必然很快的会忘掉学过的东西。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吧!)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un四声),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预备,预防;孙:通逊,顺)
(大学教育的方法:在邪念未萌发之时就加以禁止,这就叫预防;在可以接受教育之时就加以教育,这就是适时,不超越学习阶段而循序渐进的施教,这就叫顺序,互相观察而学习别人的优点,这就叫观摩。这四项,是教育之所以能兴盛的方法。)

    发然后禁,则扞(han四声)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扞格:抵触)
(邪念萌发后才加以禁止,就会抵触抗拒而不能抑制邪念;过了能够接受学习的年纪再学习,就会劳累辛苦而难有成效;教学杂乱而不依顺序,就会破坏混乱教学体系而无法治理;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就会孤陋寡闻;轻慢朋友就会违背师教;轻慢老师的训喻,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是教育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

     君主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君子已经知道教育所以兴盛的方法,又知道教育之所以失败的原因,然后就可以为人师了。所以君子教育学生时,引导而不牵制,劝勉而不压抑,启发思考而不说尽。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抑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和顺,易于领会接受,又能独立思考,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谕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生容易产生四种过失,教师必须了解。人们学习时,有的失于贪婪求多,有的失于孤陋寡闻,有的失于肤浅而不知深究,有的失于自以为是而故步自封。这四项过失的产生,心理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必须知道他们的心理,然后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教育,就是让学生发挥所长,并纠正他们的过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感动而不知不觉的跟着唱;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听懂他讲的道理、继承他的志向。言语简约而通达,精微而秒善,少用譬喻而意义明白,能够做到这几点,就称得上是能使人继承志向的人。)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君子知道到达学问之路的难易,而且知道学生的素质有好有坏,然后能广用比喻,因材施教。能广用比喻,因材施教,然后才能为人师表,能为人师表,然后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然后才能做国君,所以和老师学习,就是在学习做国君。因此选择老师不可不慎重。《记》说:“三王、四代都是以老师为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有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凡学习之道,最难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道才会受到尊重,道受到尊重,然后人们才知道尊崇敬重学问。因此有两种情况国君不把臣子当臣子看待:一种是当臣子担任祭祀的尸时,国君不敢把他当臣子看待;一是当臣子是自己的老师时,国君不敢把他看作是臣子。大学的礼仪,即使是给天子讲学,老师也不必面向北方表示居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敬老师。)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减半,学生又从而埋怨老师。善于发问的人,好比攻伐坚硬的木材,要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砍伐坚硬的关节处,等到时间一长,木材就脱落分解了;不善于发问的人正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撞钟,小力敲打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从容不迫的敲打,钟声就渐渐止息;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正与此相反。这都是推进学习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记问之学:预先背诵书中内容)
(只靠预先记诵书中的内容来给学生讲授,这不足以成为老师。一定要听了学生发问后才加以解答吧!如果学生有疑惑却没有发问的能力,他才主动为学生解惑;如果为学生讲解了而学生仍然无法理解,先搁置一旁,以后再讲解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冶:冶铸)
(优秀的冶铸工学生,一定要学习缝制裘衣;优秀的制弓匠学生,一定要学习编制簸箕;刚开始学习驾车的幼马,与大马在车前驾车的位置正相反,车子行在马之前。君子明白这三件事的道理后,就可以触类旁通,立志学习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代的学者,喜欢排比并列各类事物。鼓,本不属于五声,而五声若没有鼓的调节就不能和谐;水本不属于五色,而没有水的调和,五色就无法彰显色彩;学,本不属于五官中的一职,而五官若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治理之道;老师,本不属于五服,而五服之内的亲属不通过老师教导,就不知道应当怎样互相亲近。)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君子说:“最大的德性不局限于任何官职,最高的道理不拘泥于任何器用,最大的诚信不必用符券约束,最要紧的天时不会将万物消长、荣枯、兴衰整齐划一。明白了这四项,就可以有志于学习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夏、商、周三代君王祭祀河川,都先祭河再祭海,河是源头,海是众水之所汇聚。这就叫做务求根本。)

心得:
   学记开篇讲述教育兴国,更多的在讲如何教,学生应抱有怎样的态度去学。教有教要顺应的规则,学有学该遵守界限。教师将学生放在心中,学生将老师放在尊敬的位置,教育就能兴盛。
1、教的道在于“时观而弗语,存其心;教然后知困,能自强;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un四声),相观而善之谓摩;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学的道在于“学然后知不足,能自反;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有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7: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8-29 11:03 编辑

《学记》精读
第一天精读:
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以法律为起点,以善良为所求,可以巷议街谈地被称赞,但没有办法感化大众;重用贤人,体恤社会底层的寒士,可以感动大众,但不能发动民众;如果要感化、发动民众,就要从教育入手。謏闻,是津津乐道;动众,是被大众所接受认可;化民,是全民自愿行动。謏闻,过脑;动众,过心;化民,则是由心到了行动。
2、念终始典于学
念:表示挂在嘴上,放在心上;典:双手奉持权威古籍。《兑命》“惟教学半,念終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教与学各半,心念始终遵循经典的要求,修为就在不知不自觉中提高了

3、对我本人的现实意义
   学习的意义与方式,以及做人做事的层次。真的学习需要从始到终的挂在嘴上,放在心上,将经典放于学习终,随时身揣着学习的内容,才能逐渐的行为统一。发虑宪一句,讲管理国家的圣人之为,但对照自己,想到的是家庭的教育,用标准去要求孩子,只能画出一个饭后讨论的蓝图,用关心爱护,能感化孩子,但没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从孩子幼年开始,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教与育融入到孩子的养育过程中。
第二天精读: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嘉肴:嘉,表示竭力击鼓庆丰收。古代为丰收、嫁娶等重大美好的事件举行祭祀庆祝时,竭力吹笙击鼓,狂欢礼赞,称颂祖先与神灵的恩典。肴:摆放各种野味香肉
食:甲骨文朝下的,低头吃东西皀,装在豆器里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津津有味地进餐
旨:甲骨文匕,食匙口,嘴巴),表示取食品尝。旨,味道甘美。
学:甲骨文×,交叠的算筹的简写,即,房屋),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古人称理论知识的训练为“学”,称生活实践的体验为“习”。
善:甲骨文羊,即“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善,吉祥。
虽然有重大美好祭祀庆典上的各种野味香肉,不去津津有味的品尝它,就不会领会其寓意味道;虽然有至理大道,不去学它,就不能领会其安详温和的寓意。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困:甲骨文囗,石砌的花池木,树),表示接近根部的树干被地面上石砌的池子限制,生长受阻
反:覆,翻转手掌
强:篆文弘,声音大虫,爬行动物),表示动物的发出的巨大声音。呼啸声震撼人的大型爬行动物。
长:籀文头发发簪),时空久远,字形采用“兀、匕”作边旁。兀,是高远的意思。匕,表示久则变化
所以学,然后知道不足,教,然后知道限制。知道不足,就能翻转固有的观点;知道限制,就能变得增力变大。所以说:教与学是久远相伴,并从中发生变化的。
3、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离:,甲骨文隹,飞鸟禽,即“擒”,捕鸟),鸟儿落入猎人抓捕的网罩。
经:被验证的常规,真理
辩:篆文辡,涉及刑事的双方,原告与被告言,诉讼),表示原先与被告诉讼争论
志:金文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
敬: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
业:金文辛,刑具去,出门劳作),表示在严酷监督下劳作
群:同辈人
博:广大而精通
习:幼鸟一次次尝试起飞。生活的体验为“习”
亲:关系至近至密者
论:,甲骨文口,评说册,典籍),表示商讨、评说典籍中的教义
类:金文米,借代谷物、植物犬,借代动物、野兽頁,人头,借代思考、认识),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
达:甲骨文彳,大道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
第一年,观察学生进入真理学习的状态,以及辨明心之所向;第三年,观察学生严肃恭敬的劳作并与同辈人和谐相处;第五年观察学生广大而精通生活体验,与老师至近至亲;第七年观察学生讨论典籍及识人获友的能力,这样就叫“小成”。第九年能辨识观察不同的事物并四通无阻,这样就叫“大成”。
4、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
怀:金文衣,胸襟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
亲近的人诚服,爱护远方的人,这就是大学之道。《记》曰:“幼蚁都知道学习衔土,为将来筑成土堆作准备”

5、对我本人的现实意义
    学习犹如食礼,盛大庄重的放在那里,不去体味它,就没法领会其中的寓意。教与学是相互的,学是为了知道自己的不足,翻转固有的观点,教是为了知道自己的限制,从而能打破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就是学,学也是教,一颗学习的心衍生的两个动作,在这两个动作下,人慢慢的发生变化。学习是有顺序的,辨真理明心志,恭敬地对待学业并友好的与同伴相处,广大而精通学业并与老师亲近,能够讨论典籍,识人获友。如果能辨识不同的事物并通达晓理,就是“大成”了。幼蚁知道学习衔土,为筑造土堆作好准备。
    经典也好,知识也好,需要把自己投身进学习,才能领悟获得其中的奥妙。学习与教学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扩伸自己的局限,以反省、衍伸的方式扩大学习范围。从辨理明志到小成,大成,再到化民成俗,学习是遵循着顺序的。幼小的蚂蚁都知道学习衔土,作为人,怎么不该自小学习呢?从这一段中,更加明确了学习的养成,学习的方法(遵循顺序),反观小孩的学习教育,超前超常的教育会衍生各种问题,怎么才是育,对孩子的学习程度,应该把握“顺序”这样的分寸。

第三天精读:
1、此七者,教之大伦: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等
逊:晚辈对长辈敬礼谦让
游:甲骨文,旗帜子,学童),像飘扬的旗帜引领一队学子。古代学子四处参观学习
存:定居生活
躐:爬行动物在地上爬行
教之大伦:对大道肃敬、开始服务于君王、在学业上谦让、收敛气势、从容心之所向、留存初始的心境、学习不越过等级
2、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藏:怀于心中
修:小心翼翼的着彩上色
息:,金文自,鼻子心,胸),表示以心为鼻进行呼吸。
君子对待学习,常怀心中,小心翼翼的研习,四处参观学习。安定的学习并亲近老师,与友人谈经论道而相信所学的道理。
3、《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
恭敬肃穆的谦让的为学业奔忙,随时间变化而动作快捷,凝气屏息的小心修习,成果才会到来
4、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xun四声),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篆文予,即“舒”,安适的、徐缓的象,陆地上身体最庞大的动物)。
时:甲骨文止,行进日,太阳
陵:甲骨文人,登山者止,即“趾”,借代脚板阜,盘山石阶
节:金文竹,竹子即,就餐
施:金文,是的本字,飘扬的军旗也,即,蜿蜒蠕动
孙:逊,敬礼谦让
善:眼神安详温和
篆文麻,的省略手掌
  在隐患没发出前就制止了,就能安适徐缓的度过;在可以接受知识的时间进行教导称为合时,不超越负重的给予教育,就是恭敬谦逊,相互观察模仿就是在心里暗自用力学习。这样教育就能被社会合力推崇。
5、  发然后禁,则扞(han四声)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扞:籀文旱,即“悍”,刚烈勇猛,无所畏惧攴,持械击打
杂:籀文木,树九,数量大),表示多种树木
坏:金文,即“郭”的本字,借代城墙不,否定),表示不可筑墙的材料
乱:金文,手工整理织机上混杂无序的丝线乙,织机上的丝线
修:金文攸,即“悠”,小心二,疑为“彡”的简写,光彩),表示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
燕:饮酒喜庆,甜蜜欢言
逆:甲骨文是特殊指事字,是“大”(成年人)的倒写,表示倒行、逆行

辟:甲骨文人,跪着人辛,刑具),表示行刑杀人
废:房屋倒塌
   在隐患发生后再制止,再奋力刚烈的攻击都不能取胜了;错过学习的时间再学习,再勤奋努力也很难成就;大量的灌输,而不是谦逊恭敬地对待,材料就坏掉乱掉也没法着彩上色了;自己学习而没有同伴,则孤陋寡闻;与朋友饮酒欢言,逆着老师的方向;与朋友饮酒欢言将学业倒塌。这些都会让教育坍塌。
6、君主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喻:,篆文言,言说俞,即“愉”
牵:甲骨文牛,力畜囗,环圈糸,绳子
抑:按压。和:言论相呼应  君子知道如何推崇教育,又知道如何让教育坍塌,就可以为人师了。君子的教喻,引导而不牵强,激发强大而不构成压制,启发而不通达。引导不牵强就能相呼应,激发强大而不压制就能轻松,启发而不通达就能引发思考。和、易、思,就是善喻。
7、对我本人的现实意义
  开始学习,教有七之大伦,学有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学习要求。对于教者,有兴教的四者,也有废教的六者。明白教育的兴废,才能教人。教人做到“引导而不牵强、激发强大而不压制,启发而不通达,触动学生学习的和、易、思。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特别是教的过程,现实中教孩子的过程是”牵、抑“,这一段对教有一个启发。


第四天精读: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多:甲骨文夕,肉块夕,肉块),表示两份肉食
寡:金文宀,房屋见,举目张望
易:轻松不费劲
止:停而不行
  学生有四种过失,教者需要知道。人的学习,会因为贪心而失,会因为没有同伴孤陋寡闻而失,会因为轻松不费劲而失,会因为停滞不前而失。这四个过失,心志是不同的。知道学生的心志,就能揣摩他的过失。教者,需要长久的挽救这些过失。
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继:续
约:金文糸,系、束刀,即“勺”的变形,食具,代表进食),表示束缚进食行为
微:隐藏身份,悄悄行进
臧:善,好
譬:篆文辟,分开、分析言,说

擅长歌唱的人,能让人续着他的声音歌唱;擅长教育的人,能让人续着他心志做事。言语简约也能使人通达,隐约而善意的言语,极少的分析解释也能形象生动的让人愉快接受,这就是续接着他的心志。
3、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此之谓乎!
喻:篆文言,言说俞,即“愉”
:金文心,态度真,贞人),表示贞人贞卜时态度谨严
君子知道学习的难易,知道事物的美恶,然后能教人并愉快的接受。能愉快的教导人,然后能为师,然后能成为排行第一的,然后能成为君王。所以学是为了成为君王而学。选择老师不得不严谨。《记》曰:“三王、四代都以老师为重
4、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有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严:金文的变形,即,坚硬不变帚,体罚用的竹丝、竹鞭又,抓持口,训诉
尊:甲骨文酉,酒坛廾,双手,持举)
敬:金文口,说话干,武器),表示以武力威胁进行严重告诫,使之保持谨慎,谦卑恭肃,由衷尊重

学习之道,严厉体罚学生的老师最为艰难。老师严格然后就有学习之道的尊重,尊重学习之道,然后民众知道恭敬学习


5、对我本人的现实意义
   对于教育,教者要知道学生的心志,根据学生的心志,就能揣摩学生容易出现的过失。这一句的启发在于,怎样养成学生的心志,在心志出现偏失时,制止可能出现的过失。严格的教者能保存学习之道的尊重,让人恭敬的学习。这里再一次的提到对待学习的态度,是”逊“的。

第五天精读:
1、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冶:金文人,代表工匠仌,即,表示凝结,即,代表泥坯模型
  锻铸金铁的工作主要是为了铸造或修补的金属器物,这工作的功夫在于煅烧金铁使之柔软而便于加工,而铁匠的活计和皮匠的活计类似。皮匠的功夫也在于浸泡皮革使之柔软而便于加工,然后制作或补缀皮衣制品。同理,制造弓弩的功夫在于把木料按要求折弯,而作簸箕的活计需要把细枝条折弯,两者的技术基本功夫也类似。刚开始驾马车需要车在马的前面。君子知道这三者蕴含的规律,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就可以立志学习了。
2、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代的学者,排比比较各类事物。鼓不属于宫商角徽羽,但五声中没有鼓就显得不和谐;水不属于青黄赤黑白,但五色需要水来调和绘画;学习不属于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但如果没有学习,五官的德行也出不来;师不属于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的亲疏关系,但如果没有的教导,他们也不会懂得这些伦常之理。
3、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
器:器物事件
约:金文糸,系、束刀,即“勺”的变形,食具,代表进食),表示束缚进食行为
齐: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
最大获得的正直不依靠官职,普遍的规律不只适用于某件事,最大的诚信不需要约束,最准确的四季变化没有整齐划一。知道这四件事,就可以立志学习了。
4、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委:顺从跟随
三代君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再祭海,河是源头,海是顺从跟随的汇聚。这就是务求根本。

5、对我本人的现实意义
学习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也是一件需要基本功的事情。明白了基本功,才能开始学习。老师,对于学生,没有五服的亲疏关系,但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是亲而密的。获得大德不需要依靠官职,获得规律也不需要依靠某件事,获得诚信不需要约束,获得时机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做事需要求本,看到根本的始发,不用去追求跟随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9 12:0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8-29 20:44 编辑

《学记》  心得
1. 教育的重要
   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来说,每个单元的管理者,都处在“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必由学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带给受众的影响就是“謏闻、动众、化民成俗”。真正能撬动受众的主观,唯有教育。对于个人,“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经过学习的雕琢,才能成人,才能有所知,有所为。

2. 学习的方式
  学习之前需要先确定方法,知道规律。
  学习的方法在于亲自去学,将自己参与进学习中,也把学习的内容随身携带在心中。通过学习,促进自己的反思,反思之后就能打破固有的观点;学习的过程也伴有教,与同伴的讨论有教有学,为比自己后学的晚辈解惑也是教,在一教一学的往复中,能知道自己的局限,知道局限后,又能通过学让自己的学识更丰富。
  学习的规律在于种下一粒种子,然后循序渐进。学校的设置由小及大,学习的深度由浅至深,如“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车在马前”,如“一年离经辨志”到“九年知类通达,强而不反”,最终的学有所成很重要,但最浅的学习阶段才是种子。所以学习的规律不仅仅是循序渐进,也有最基本的心志确立,最浅显的基础训练,这也是“务本”。

3. 学习的态度
  学习的态度在于“逊”,“逊”是恭敬、谨慎。对待学习,心中应放一把悬高的戒尺。学生入学时,以皮弁祭菜,表达“恭敬”;以入学鼓箧,表达“谨慎”。教者则以“不陵节而施”,表达“谨慎”。



4. 对于教者
   教有七大伦-“敬道、官其始、孙其业、收其威、游其志、存其心、学不躐等”,有兴教之四者-“豫、时、逊、摩”,有废教之六者-“发后禁、时过学、杂施不逊、独学无友、燕朋逆师、燕辟废学”。教者知道以上,还得在过程中体察学生不同的心志。
教之道在于喻,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为善喻;知难易、知美恶能博喻;罕譬而喻,能使人继志。
教者贵在严,严师是为了维护道尊,从而让学生能够敬学,逊学。


5. 对于学者
学者要明白,“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因此,学习的场所分时教和退息,学习常怀心中;学者要自己成为善学者,善问者,而不因自己对学习的不逊、怠慢而责怨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30 22: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9-6 01:52 编辑

《乐记》抄写、查字、翻译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mao二声),谓之乐。

感:金文咸,全、都心)
(音的发起,由人心产生。人心动,是受了外物的影响。心被外物触动而动,表现为声。声相互应和,产生变化,形成规律,称为音。排列这些音并配上乐器演奏,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为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chan三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噍:急促;杀:衰退;啴:宽舒
(乐,从音而生,根本在于人的心被外物感动。所以心感到哀伤时,声急促而衰弱;心感到快乐时,声宽舒又缓慢;心感到喜悦时,声开朗而畅达;心感到愤怒时,。声粗暴又严厉;心感到敬重时,声刚直并廉正;;当心怀爱意时,声和美而温柔。这六种声音,并非发自天性,而是有感于物后发生的。所以先王对于能触动人的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仪来引导人们的心志,用音乐来和谐人们的声音,用政治来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法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乐、刑、政,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用来统一民心而使社会安定、天下大治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音,是从人心产生的。心中产生情感,表现为声,声组合在一起,称为音。因此治世之音安详而喜乐,表示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表示政治混乱;亡国之音悲哀而忧郁,表示人们困苦。声音的道理,与政治的道理是相通的)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zhi三声)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zhan一声)懘(chi四声)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bi四声),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怗懘:音调敝败不和谐、不流畅
(宫声代表君王,商声代表臣子,角声代表百姓,徵声代表役事,羽声代表物资。五种声音不混乱,就没有不流畅的声音。宫声乱就像洪水毁灭家园,象征国君骄纵;商声混乱则邪恶,象征官吏腐败;角声混乱则忧愁,象征百姓怨恨;徵声混乱则音调哀伤,象征百姓役事繁重;羽声混乱则危,象征财政匮乏。五种声音都乱,彼此相迭,称为“慢音”。如此,国家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郑、卫两国的音乐,是乱世之音,已接近慢音了。桑间濮上的音乐,是亡国之音,它反映政教散乱,百姓放纵,臣下犯上欺上、图谋私利而不可遏止。)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凡音,生于人心;乐,可以通达伦理。因此禽兽只懂得声不懂得音,庶民大众只懂得音不懂得乐,只有君子能懂得乐。因此判定声而知道音,判定音而知道乐、判定乐而知道政,这样就备好了治国之道了。因此不懂声的人就不要与他说音,不懂得音的人就不要与他说乐。懂得了乐,就接近于懂得礼了。礼、乐都习得,就是有德。德者,就是有得于礼、乐。所以,乐盛大隆重,不是为了穷极对音乐的欣赏;食、飨之礼,不是为了穷极对味道的享受。《清庙》乐章里的瑟,拨着红色的弦,疏通琴底的调音孔,一人领唱,三人应和咏叹,余音袅袅。大飨之礼,将实为清水的玄酒放在上位,俎上摆置的是未经烹煮的生鱼,肉汁里不用盐、菜调和,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所以先王制定礼乐,并非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用来教导百姓平衡喜好与厌恶,归返人性的正道)

   人生而静,天子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die二声)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淫:降雨过度,雨天连绵不尽;
人天生是安静的,不受外物的影响,没有情感和欲望的躁动,这是天赋的本性。感受到外物而心动,是天性产生的欲求。外物的刺激,心智不断的感知它,然后内心就形成好恶。好恶在心里无法遏止,心智由被外物所诱惑,不能回到最初的平静,天生的理性就泯灭了。外物对人心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人的好恶也是没有遏止的,随着外物的到来,人的善性就渐渐被外物影响而异化了。人被物化,就会泯灭天理而穷尽欲望。于是就有了悖逆虚伪狡诈之心,有了骄纵淫逸,为非作乱之事。所以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负少数,聪明的欺负愚钝的,胆大的欺负胆小的,有病不能治养,老人、幼童,丧父的孤儿,丧子的老人没有安置,这是导致国家大乱的原因。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纪:在绳子上记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
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使人能够节制。制定丧服的等次及哭泣的次数,就是用以节丧事的;制定钟鼓干戚乐舞的礼制,是用来调和安乐的;制定婚礼、冠礼、笄礼,用来区别男女;制定射礼、乡礼、食礼、飨礼
,是用来规范交际的。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调和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通达四方而不悖,则是君王治理之道。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乐师为了和合情感,礼是为了区别差异。和合就彼此亲近,差异就互相尊敬。乐如果过度就会轻慢不敬,礼如果过度就会疏离失和。调和感情,修饰仪态,这是礼和乐的功能。礼仪确立,则贵贱等级就区分出来了。乐曲和谐,上下关系就和睦了。喜好和厌恶明确,贤人与不肖、好人与坏人就分清了。用刑罚来禁止暴虐,用爵位来选拔贤能,政治就平和清明了。以仁爱关爱保护人们,以义来匡正管教人们,这样,就能把人们治理好了。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乐由内心产生的,礼是在外表反映的。乐由内心产生,所以平静;礼由外表反映,所以显文采。大乐一定是平静的,大礼一定是简约的。乐教实施了就没有怨恨;礼教施行了,就没有纷争。靠着谦让就能治理天下的,说的就是礼乐了。不会有暴民暴乱,诸侯臣服于天子,武器军备不动用,五刑不施行,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必动怒,这样,乐教的目的就达到了。使四海之内父子亲情融合,长幼秩序分明,人人尊敬天子,这样礼的教化就推行了。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幽:隐而不现
大乐与天地合和,大礼与天地一样节制万物。因为能协和,所以万物不失本性;因为有节度,所以按礼节祭祀天地。光明的地方有礼乐,隐而不现的地方有戴面具的巫师和天地神灵,这样,四海之内就能使人们互相尊敬,互相亲爱。礼,以不同的仪节使人彼此敬重;乐,以不同形式的乐曲使人亲近相爱。礼与乐的精神作用是相同的,所以圣明的君王都重视礼乐,世代沿袭。所以圣王制定的礼仪与所处的时代相符,所制定的乐名与所建的功业相称。)

     故钟、鼓、管、磬,羽、䈁、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所以,钟、鼓、管、磬、羽、䈁、干、戚,都是表现乐的器具。屈身、伸展、下俯、上仰,舞队定位、舞蹈范围、动作节奏的舒缓,都是表现乐的形式。簠、簋、俎、豆,衣食住行的仪节制度、图案纹饰,都是表现礼的器具。升阶、降阶、上堂、下堂,环绕转身,袒露外衣、遮住外衣,都是表现礼的形式。所以懂得礼乐精神和作用的人可以制作礼乐,懂得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够传授礼乐。能制作礼乐的人称为“圣”,能传授礼乐的人称为“明”。所谓“明圣”,就是传授礼乐,制作礼乐的意思。)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乐,象征天地的和谐;礼,象征天地的秩序。有和谐,所以万物化生;有秩序,所以万物有别。乐是按照天的道理而创作的,礼是按照地的道理而制作的。乐若过度就会造成秩序紊乱,礼若过度就会产生暴戾暴虐。明了天地道理,才能制作礼乐。)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若夫礼乐之施于金石,越于声音,用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则此所与民同也。
合乎伦理,对社会无害,是乐的情理,欣喜欢爱是乐的功能。中正平和无邪念,是礼的本质;待人接物庄敬恭顺,是礼的节制。至于将礼乐用金石乐器表现出来,透过声音传播出来,用于宗庙社稷的祭祀,用于山川鬼神的祭奠。这些天子与民众是相同的)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辨者其礼具。干戚之舞,非备乐也;孰亨而祀,非达礼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夫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君王功业立成后开始制作乐,政治安定后开始制作礼;功业伟大则所制作的乐就完备,政绩宏大的,所制定的礼就周全。拿着干戚跳舞,不是完备的乐;用熟食祭祀,也不是通达的礼。五帝时代不同,所以沿袭不同的乐制;三王时代不同,因此不互相沿袭礼制。乐,超过极限则忧虑,礼,制作粗糙则偏差。如果是能使乐盛大而又无忧虑,能使礼完备而又出偏差,只有大圣人才做得到吧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仁近于乐,义近于礼。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天高地下,万物品类各异,而用礼制区别上下尊卑。天地之气流动不止,合和阴阳,化育万物,为了表现调理变和,因而兴起了乐。春天萌生夏天生长,是天地的仁;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是天地的义。仁与乐相近,义与礼相近。乐能敦睦亲和,遵循神的旨意而顺从天之道;礼能区别异同,就是要遵从鬼的旨意而顺从地之道。所以圣人作乐来应和天,制礼来和谐地。礼乐制度明白完备,天地的职能就得以发挥了。)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高而尊,地低而卑,君臣尊卑取法于天地而定。山高泽低已有布陈,身份贵贱取法自然而定。天地阴阳的动静有一定的规律,大小万物的差异就显现了。飞禽走兽,各以种类而聚,草木竹树各以族群而分,那么万物的秉性,生命各不相同。在天显示为日月星辰天象,在地显示为花鸟草虫各种形态,这样,礼就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差异和区别了。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相推,天地相互激荡,雷霆震动,风雨飘摇,四时更迭,日月照耀,而万物就兴旺生长了。这样,乐就是用以显示天地万物的协调和变和的。)

   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化育万物不符合天时就不能生长,男女没有区别就会产生混乱,这是天地间的情理。至于礼乐,上达于天而下至于地,行于阴阳之间与鬼神相通,穷极高远,探测深厚。乐处于始生万物的上天中,礼处于生成万物的大地之上。明白运动不息的是上天,明白一切静止的是大地,而一动一静,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圣人常说起的是“礼乐”。)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kui二声)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shi四声),知其行也。
从前,舜制作五弦琴以歌唱《南风》,乐官变于是制作乐章,用来赏赐给诸侯。所以天子制乐,就是用来赏赐给有德的诸侯的。德行高尚而教化尊崇,五谷按时成熟丰收,那么就把乐赏赐给诸侯。所以诸侯治理人们而使人们劳苦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小,人数少,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设标记就隔得远;诸侯治理人们而是人们安逸的,天子赏赐给诸侯的舞队就规模大,人数多,舞蹈场地上为舞者的位置所标记就隔得近。所以观看诸侯所展示的舞蹈,就可以知道他的德行了;听到诸侯死后的谥号,就可以知道他一生的行为了。)
   《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大章》,彰显尧的德治。《咸池》,表现黄帝之德遍施天下。《韶》,体现舜能继承尧志。《夏》,反映禹能光大尧、舜之德。殷、周之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文治武功的盛况。)
   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事者,民之风雨也,事不节则无功。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善则行象德矣。
天地之间的道理,寒暑不应时令就会发生疾病,风雨不合节气就会发生饥荒。乐的教化犹如寒暑,不应时令就会伤害世风,不合节气就会没有收获。所以先王作乐,作为治世之法,运用得当就能使百姓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夫豢(huan四声)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繁,则酒之流生祸也。是故先王因为酒礼。壹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乐者所以象德也,礼者所以缀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养猪酿酒,不是为了制造祸患,牢狱诉讼日益频繁,就是因为饮酒放纵无度而造成的祸患。因此先王制定了饮酒礼。饮酒行礼一献之礼,宾、主之间须行种种拜礼,所以喝酒喝上一整天也不会醉倒,这是先王用来预防喝酒酿祸的方法。所以酒食是用来聚会同欢的,乐师用来体现德行的,礼是用来预防淫逸的。所以先王遇死丧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哀伤之情;遇吉庆大事,一定用相应的礼来表示喜乐之心。哀伤与喜乐的程度,最终都以合乎礼仪为终结。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它何以触动人心到最深,它可以移风易俗,改变民情民俗,所以先王特别强调乐教。)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ben一声)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人生来就有血气、有感知的天性,而没有喜怒哀乐的规律,都是由外物触动而心动的,然后产生喜怒哀乐的状态。所以细微、急促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引起忧虑;宽舒、平和、调子曲折而徐缓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刚毅;廉正、厚重、端庄、诚恳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肃然起敬;宽和、圆润、流畅、和顺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慈爱;邪僻、怪诞、疾速无度、放纵散漫的音乐产生,人们听了就会变得淫乱。)
  是故,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摄。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因此,先王作乐是根据人天生的的情思心性,审核音律度数,制定礼仪制度,融合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和谐,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运行规律,使得阳气不流散,阴气不密闭,刚起不暴怒,柔气不畏惧。阴、阳、刚、柔四种气质在内部交合通畅,在外部抒发表现,都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侵夺。然后订立学习的进度等级,逐步增加学习乐的节奏,审察乐章文采,用以考量德行的深厚。规范音律高低合度,排列乐章前后顺次,用以模拟人事等级伦理的关系,使得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区别,都经由乐表现出来,所以说:“通过乐可以深刻地观察社会。”)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te四声)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mian三声)以忘本。广则容奸,狭则思欲,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土地乏敝,草木就不生长;水中烦扰,鱼鳖就长不大;阴阳之气衰弱,生物就不能顺利长成;世道混乱,礼就会污秽而乐就会淫邪。所以,这种声音悲哀却不庄重,快乐却不安详,散漫简易却节奏紊乱,流年沉湎却忘记根本。声音宽缓而包含着淫邪,声音迫促而情欲急切,这种声音激发人们动乱逆反的情绪,泯灭人们平和善良的德性,所以君子鄙薄轻视它。)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邪逆之气来应和;内心的邪逆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放荡淫乱的音乐就产生了。中正的声音感染人,人们内心就产生和顺之气来应和;内心的和顺之气显现出来的时候,和谐中正的音乐就产生了。唱与和彼此响应,乖违邪辟、曲直善恶各自回归本分本分,而世上万事万物的道理,也一样是同类相互触动应答的。因此君子要去除人性淫溺之情,恢复善性以和谐心志,比照善类用以成就自身的德行。奸邪之声,迷乱之色不在耳朵,眼睛驻留,淫乱之乐、邪恶之礼不与心志相接,怠惰、轻慢、邪戾之气不让身体沾染,让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心智以及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循着和顺中正之气而得到正常的发展。)
  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萧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然后用声音来抒发,用琴瑟来演奏,用干戚来舞动,用羽旄来装饰,用萧管来伴奏。发扬最高之德的光辉,感应四时之气的和谐,彰显天地万物的道理。因此,这种音乐清明是天的征象,乐舞周旋往来是风雨的征象。五音构成音乐,像五色一样不紊乱;八种乐器和谐成律,像八风一样不侵夺;音乐的节奏变化,像一昼夜有一百刻一样有规律。音律的高低相辅相成,乐曲首末承转呼应。唱与和、清音与浊音、相互交错,彼此糅合。所以这种音乐一经推行,就能使人事伦理清明,人会变得耳聪目明,血气平和,进而移风易俗,天下安宁。所以说:“音乐,就是快乐。”君子乐在得到仁义之道,小人乐在满足欲望。用仁义之道来节制欲望,就能享受快乐而不迷乱;为了欲望而忘却仁义之道,就会迷乱而享受不到快乐。所以君子去除淫逸之情,恢复天赋善性,以和谐心志,推广正乐以成就教化。音乐推行了,人们就向着正道前行,这样就可以观察君子德行的高尚了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德,是人性的顶端;乐,是道德的花朵;金石丝竹,是演奏乐的器具。诗篇,用以表达人的志向;歌咏,用以传达人们的心声;舞蹈,用以展现人们的仪容。诗、歌、舞三者都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然后配以乐器演奏。所以乐的情意深刻而形象显明,气势旺盛而出神入化,和谐顺正的精神蕴积于心中,然后音乐的光彩才能展露出来,唯有乐是不可以作伪的
   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chi四声)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乐,是内心感动的反映;声,是乐的表现手法;文采节奏,是声的加工修饰。君子的本性受到感动,便以乐来表现,然后加工修饰文采节奏。所以,演出《大武》舞时要先击鼓以表示警戒,舞蹈开始时先举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行进的方向;第二段舞蹈开始时,也一样要先举足跺脚三回,以表示舞队前往的方向,表现武王伐纣两次进兵,到舞蹈终结时,再整饬舞队表现武王凯旋。舞蹈动作迅疾而不紊乱,音乐意味深长而不隐晦。《大武》乐舞表现了武王实现灭商之志的欣喜,又不违背仁义之道,它充分的称扬仁义之道,不纵容个人的私欲。所以,《大武》乐舞既表达了情感又确立了义理,乐舞终了,而它所倡导的德行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加乐于行善,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过错。所以说:“养育人们的办法中,乐是最重要的。”)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乐,是施予;礼,是报答。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礼是追念起始的先祖。乐是彰显德行,礼则是报答恩情,追念本始。)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穷本知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礼、乐偩(fu四声)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
乐,所表达的是不可改变的感情;礼,所表达的是不可变易的道理。乐的功用在于统一和同人心,礼的功用在于区别尊卑贵贱,礼和乐的学说,包涵了人情。探究人们内心的本源,进而推知它的变化规律,这是乐的实质;显扬真诚,去除虚伪,这是礼的常规。礼和乐能顺依天地的情理,通达神明的恩德,上至天神下至地祗,成就万物大小不同之形体,统理引领父子、君臣的关系。)
    是故大人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天地䜣合,阴阳相得,煦妪覆育万物,然后草木茂,区萌达,羽翼奋,角觡(ge二声)生,蛰虫昭苏,羽者妪伏,毛者孕鬻(yu四声),胎生者不殰(du二声),而卵生者不殈(xu四声),则乐之道归焉耳。
所以圣人推行礼乐,天地之间的情理将会显明。天地之气交合,阴阳相互交感应和,抚育万物,然后草木茂盛,植物发芽生长,飞禽振翅高翔,走兽长出角,冬眠蛰伏的虫苏醒,鸟类孵卵育雏,兽类怀孕生育,胎生的不会胎死腹中,卵生的不会卵破蛋裂,这一切都归功于乐的效用。)
    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乐师辨乎声诗,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庙之礼,故后尸;商祝辨乎丧礼,故后主人。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是故先王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然后可以有制于天下也。
乐,并非指黄钟、大吕、弦歌、干扬等,这些只是乐的细枝末节,所以让小童去舞去跳吧。铺设筵席,陈设酒樽、食俎、列笾,豆,以及登堂下阶等礼节,这些只不过是礼的细枝末节,就让司去操办吧。乐师会声律诗句,就让他们面朝北演奏;宗伯、太祝懂得宗庙中的礼节,就让他们跟着尸后主持祭祀仪式;商祝懂得丧葬之礼,就让他们跟在主人身后主持丧礼仪式。因此德行有成就的人在上位,技艺有成就的人在下位;有德行的人排在前,懂技艺的人排在后。所以先王确定了有上有下,有先有后的尊卑次序,然后才为天下制礼作乐。)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nao二声)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魏文侯问子夏:“我身穿礼服、头戴玄冕聆听古乐,就唯恐打瞌睡;但是听郑、卫的音乐,就不知疲倦。请问听古乐会让人那样是为什么呢?”子夏回答说:“现在演奏古乐,其舞队同进同退,动作齐一,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琴、瑟、笙、簧等管弦乐都等待拊、鼓的击奏调控,一击鼓就开始演奏,一击侥音乐就终了,用拊来调节收场的乐曲,用雅来控制快速的节奏。表演完毕,君子们就要在一起评议,道古论今,发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议论。这都是古乐能够引发的。现在演奏的新乐,舞队进退动作参差不齐,曲调邪恶放荡,使人沉溺其中而无法自拔;再加上排优和侏儒,舞者就像猕猴,男女尊卑混杂,不分父子。歌舞完毕,无法让人互相讨论,也不能说古论今。这就是新乐所引发的。现在您问的是乐,而您喜好的则是音。乐和音虽然相近却是不同的。”)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chen四声)不作而无妖详,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bi四声)。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此之谓也。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文等侯说:“这是怎么回事?”子夏回答:“古时天地和顺,四时得当,百姓有德而五谷丰登,疾病不发作也没有怪异之事,这就叫大得当。然后圣人兴起,制定了父子、君臣的纲常。纲常准确明了,天下就大定。天下大定,然后规正六律,调和五声,演奏琴瑟等乐器来歌《诗经》的《颂》,这就叫做“德音”,德音才能称作乐。《诗经。大雅。皇矣》中说:‘王季的德音天下应和,他的德行照临四方。德行照临四方,勤劳施惠于民,为民师长,教诲不倦,为民君上,赏罚分明。他治理大国,慈和为善,择善而从,令四方顺服。等到其子文王继位,他的德行完美,无可怨悔。不但得到上帝赐予的福祉,还将传给子孙后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国君您的喜好,是让人沉溺的音吧?”)
   文侯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子夏对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此之谓也。”然后,圣人作为鞉、鼓、椌、擖、壎、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所以献、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萧、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枪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
文侯又问:“请问溺音从何而来呢?”子夏答:“郑国之音使男女相偷而心志淫邪;宋国之音使人耽于女色而意志消沉;卫国之音节奏急促,使人意志烦劳;齐国之音傲慢邪僻,使人意志骄佚。这四国之音,都滥于色情而对德行有害,所以祭祀时就不用这四国之音。《诗经》说:‘肃穆雍和的乐曲奏鸣,祖先的神灵才会来听。’所谓“肃”,就是恭敬的意思;所谓‘雍’,就是祥和的意思。既恭敬又祥和,什么事办不成?作为国君,对自己的好恶要谨慎。国君喜好的,臣下就会去做;上级所做的,下级就会跟着做。《诗经》说“诱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后圣人制成鞉、鼓、椌、擖、壎、篪,这六种乐器发出的都是德音。然后再用i钟、磬、竽、瑟来伴奏,手执盾、斧、牛尾巴、野鸡毛来舞蹈,这样的乐才可以用于祭祀先王宗庙,才可以用于献酒、旅酬、食毕以酒漱口、回敬酒这些礼仪活动,才可以区分官位高低身份贵贱而各得所宜,才可以向后人展示尊卑长幼的次序。钟声铿锵,铿锵之声可以发号施令,有了号令就能令胆气充满、军士勇敢,胆气充满,军士勇敢就能建立功绩。因此君子听到钟声,铿锵就会想到武臣。石声磬磬,磬磬之声使人明辨是非,明辨是非就能从容赴死。因此君子听到石声磬磬,就会想到为守卫疆土而死去的将士。琴瑟之声哀怨,哀怨的声音使人清正廉直,清正廉直就会立志向善。因此君子听到琴瑟之声,就会想到立志守义之臣。竹制乐器之声揽聚了众音,众音会聚了民众。因此君子听到芋、笙、萧、管的声音,就会想到容纳安抚百姓之臣。鼓之声喧腾,喧腾的声音使人振奋心动,振奋心动就会率领民众前进。因此君子听到鼓鼙之声,就会想到能够统领军队的将帅之臣。君子听音乐,并不是听听铿锵之声而已,是要从音乐中听出与心相契合的东西。”)
    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何也?”对曰:“病不得其众也。”“咏叹之,淫液之,何也?”对曰:“恐不逮事也。”“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对曰:“及时事也。”“《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对曰:“非《武》坐也。”“声淫及商,何也?”对曰:“非《武》音也。”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对曰:“有司失其传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子曰:“唯。丘之闻诸苌(chang二声)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话,说到乐时,孔子问他:“《武》乐开始之前长时间的击鼓警众,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出兵伐纣前担心得不到士众的支持。”孔子又问:“《武》舞音乐曲调漫长,绵延不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答:“这表示武王担心诸侯不能及时到来参战,失去战机。”孔子又问:“舞蹈一开始就猛厉讯疾地扬手踏脚,这是为什么呢?”宾牟贾答道:“这表示及时发起军事行动。”孔子又问:“人说《武》舞音乐中流出有贪占商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宾牟贾回答:“《武》舞音乐是武王用于端正军风的,若有贪占商的意思,那不是《武》舞的音乐。”孔子又问:“如果不是《武》舞的音乐,那又是什么音乐呢”宾牟贾答:“这是乐官传授时说错而失去了《武》舞音乐的本来面貌。如果不是乐官传授有误,那就是武王心志迷乱了。”孔子说:“是的,我曾听苌弘说的,和你所讲的一样。”)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语女。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蚤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且女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庶民驰政,庶士倍禄。济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衅而藏之府库而弗复用,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郊射,左射《狸首》,右射《驺(zou四声)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说剑也。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诸侯知所以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酭,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若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则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
宾牟贾站起来,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关于《武》乐开始前长时间击鼓警众等问题,承您提问,听了我的回答。我想请问《武》乐每节舞者都长久站立等待,是为什么?”孔子说:“坐!我来告诉你。以乐而言,象征着成功之事。舞者手持盾牌,正立如山,这象征着武王威武正立等待诸侯。舞者迅疾激烈地手舞足蹈,这象征着太公的志向。《武》乐结束时舞者全部跪下,这象征着周公、召公的天下大治。从《武》乐的每节来说,第一节象征武王北出孟津大会诸侯,第二节象征武王灭商,第三节象征武王领兵南下,第四节象征收复南国疆土,第五节象征周公和召公分陕左右而治天下,第六节舞者回到最初的位置,象征诸侯尊崇武王为天子。表演时天子夹在舞队中振动铎铃,舞者手持戈矛四击四刺,这象征威震中国。既而舞队又分别前进,这象征要早点渡河伐纣。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动,这表示武王在等到诸侯到来。况且,难道你没有听说过牧野之事吗?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进入纣都,还没下车,就把黄帝的后代分封在蓟,把帝尧的后代分封在祝,把帝舜的后代分封在陈;下车后,又把夏禹的后代分封在杞,把商汤的后代迁移到宋,修葺了王子比干的墓地,释放了牢中的箕子,让他去看望商容并且恢复商容的官位。对百姓施行宽松的政策,对官员成倍的增加俸禄。然后渡过黄河向西,把马放牧于华山的南面,表示不再用它们去驾车;把牛放牧于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用它们去服役;把兵车铠甲涂上牲血后收藏到府库,表示不再使用它们;把盾牌、戈倒放,用虎皮包扎起来,把带兵的将士封为诸侯,收藏起弓矢、兵器、称之为“建櫜”这样,天下就知道武王不再打仗了。解散军队后,在郊外的学宫举行礼仪性的射箭活动,在东郊学宫举行射礼演奏《狸首》,在西郊学宫举行的射礼演奏《趋虞》,射箭都是演礼,那种要贯穿革甲的强力射箭终止了。大家身穿礼服,头戴冠,腰插笏板,勇猛的武士也脱下了佩剑。天子在明堂祭祀先祖,人们就懂得了如何行孝道;定期朝见天子,诸侯就懂得了如何为臣下;天子亲自耕种籍田,诸侯就懂得了如何敬奉天地鬼神了。这五件事,就是在普天下所施行的大教化。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沾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如何尊敬兄长。像这样,周的教化就能通达四方,礼乐天下通行,所以,这表现武王功业教化的《武》舞音乐表演要很长的时间,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乘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上天,通达上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治理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而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而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
乐,是感动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人的外在的。所以礼要减省繁琐,做到简易易行;乐要丰满充盈,做到令人欢欣。礼虽减省但也要自我勉励,礼以自我勉励为善为美;乐虽丰满充盈但也要自我抑制,乐以自我抑制为善为美。礼,如果减省了却不自我勉励,就会销蚀消亡,乐,如果充盈了而不自我抑制,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要自我勉励而乐要自我抑制。礼要做到自我勉励就会快乐,乐做到自我抑制就会安宁。礼的自我勉励,乐的自我抑制,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先王耻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流,使其文足论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乐,是让人快乐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不能避免的。人快乐了,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来表现,通过动作来表达,这是人的自然之道。声音和动作,人的情性之道的变化表达尽在于此。所以人不能没有乐,而乐不能没有表现的形式。乐的表现形式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不能不发生错乱。先王以乱为耻,所以制定了《雅》、《颂》之诗乐加以引导,使其乐声足以使人快乐而不淫逸放荡,使其文辞足以讨论义理而不会无话可说,使其声调或曲折、或平直、或繁复、或省约,或有棱有角、或丰满柔和、或节奏明快、足以感动人的善心,不让放荡之心与邪恶的念头玷污人。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所以乐在宗庙中演奏,君臣上下一起听就无不和谐肃敬;在族长乡里演奏,长幼老少一起听就无不和气顺从;在家门之内演奏,父子兄弟一起听就无不和睦亲爱。因此,乐,要仔细地审定一个声再加以调和,配上’各种乐器来装饰节奏,使节奏合成为乐章。所以用它来使父子、君臣协调和谐,使万民顺从亲拊。这就是先王所确立的关于乐的道理。)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所以听《雅》、《颂》之声,思想意志就得以拓展广大。手执盾与斧,练习俯仰屈伸的姿态,容貌就变得庄重严肃。按照所站立的行列中的舞位和区域进退舞动,配合乐曲的节奏,行列就能规规正正,进退就能整整齐齐。所以乐是天地的教化,是统领与协和社会的纲纪,是人情不可或缺的。)
    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fu三声)钺(yue四声)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其侪(chai二声)焉。喜则天下和之,怒则暴乱者畏之。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
乐,是先王用来表达喜悦的。军队和斧钺,是先王用来表达愤怒的。所以先王的喜悦和愤怒都找到了相应的表达方式。先王如果喜悦,天下就和美;先王如果愤怒,暴乱之徒就畏惧。先王的治国之道,可以说礼乐隆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师乙曰:“乙,贱工也,何足以问所宜!请诵其所闻,而吾子自执焉。宽而静,柔则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四时和焉,星辰理焉,万物育焉。故《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故谓之《商》;《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子贡问乐》
子贡拜见师乙并问他说:“我听说,唱歌每个人有各自适宜的歌。像我这样的人适合唱什么样的歌呢!”师乙说:“我只是一个卑微的乐工,哪里配得上您垂问适宜唱什么样的歌呢!请让我讲讲我听说过的,然后由您自己判断吧。宽厚而文静、温柔而正直的人,适宜唱《颂》;心志广大而安静、顺达而诚信的人,适宜唱《大雅》;恭敬俭朴而讲究礼仪的人,适宜唱《小雅》;正直而沉静、清廉而谦和的人,适宜唱《国风》;直率而慈爱的人,适宜唱《商》;温良而善于决断的人,适宜唱《齐》。唱歌,就是直抒胸臆进而展示自己的品德,感动自己进而感觉到天地也受到了感应,四时和谐轮替,星辰正常运行,万物抚育成长。《商》乐,是五帝遗留下来的歌,商人将它记录下来,所以叫做《商》;《齐》乐,是三代遗留下来的歌,齐人将它记录下来,所以叫做《齐》。通晓《商》乐的人,遇事能够决断;通晓《齐》乐的人,见利能够推让。遇事能够决断,这就是勇;见利能够推让,这就是义。又有勇又有义,如果不是歌曲还有什么能长久保存呢?所以歌者唱歌时,歌声上仰如高腾入云,下降犹如坠落深渊,曲折如弯拐回转,静止如枯槁之树,声调平直时可合矩尺测量,歌声圜转时还可合圆规测度,声音连绵不断仿佛一串珍珠。所以唱歌也和说话一样,不过是拉长了声音的说话。因为高兴,所以想说话;说话不足以尽兴,就拖长了声调来说;拖长了声调还不足以尽兴,就吁嗟咏叹了;吁嗟咏叹还不足以尽兴,就不知不觉的手也舞起来了、足也跳起来了。”)


心得:
乐记这章,通篇讲述乐与礼,一个由内,一个在外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人的影响。其中对以下词句很有感触:
1、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的本心有初始的模样,也就是有天理。而人的好恶是没法遏止的。外物对人的刺激,出现了贪,出现了好恶。这一句对“贪”,作出了直接简单的解释。
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一句解释了现代社会“自以为是”的人际关系相处。
3、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君子以道为重,小人以欲为重。

以上几句都是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困惑,给出的最直接的指引和导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9 18: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9-11 21:23 编辑

乐记 精读及心得

1、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静:金文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欲:金文谷,高深空阔的沟壑心,心中需求),表示内心的贪求如谷如壑
    人天生极力纯洁无污染,这是与生俱来的本性。心被外物触动而起身而动,这让本性生出贪求。外物被心智所感知,形成好恶。好恶在内没有克制,心智被外物所牵引,不能反身自省,天生的本性,条理就丧失了。外物让人无数次的触动,人的好恶是没法克制的,所以外物到来时人就被外物所同化了。人被外物同化,将失去天生的本性、条理,并让欲望无穷无尽。
   心得:天性与欲望。人的天性是平静的,外物刺激后产生天然的欲望,或者人为的欲望。无论哪一种欲望,不断的接收外物的刺激,只会越来越无穷尽,人的内心只会在外物的刺激下,不断滋长好恶,却无法控制它。欲望滋长,则天性泯灭,最终人被外物所牵引,丧失本性,欲望无穷尽。

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着,则贤不肖别矣。
同:甲骨文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
流:甲骨文水,产妇的羊水倒写的“子”,胎儿降生),表示病胎伴随大量羊水排出母体
情:人之阴气有欲者
饰:用布巾搽拭
貌:刻意塑造的
  乐是为了协同大众,礼是为了区别大众。协同则相互亲密,区别则相互尊敬。乐过胜则太过随意,礼过胜则太过疏离。协调人情并塑造外貌仪容,这就是礼、乐的功能。礼的建立区分出崇敬的和被破坏无价值的;乐文协同,则上下和睦。善恶显著,则贤德、不成样子的也就区别出来了。
   心得:乐与礼,是为社会协调所服务的。乐通过情来协同大众,礼则是区分等级,两者都不能过。所以乐和礼更主要的功能是协调社会安稳,区分差异的。


3、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和:相应
  乐,是天地相应;礼,是天地的次序。和,则天地间的万物化生;序,则万物显示出区别。乐应天而作,礼应地而制。礼过则乱,乐过强烈疯狂。清晰的了然于天地,就能让礼乐兴起。


4、 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
  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分散而又不同,礼制在其中实施。流动而不停息,和合而化生,乐兴盛。

5、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天在上为尊,地在下为卑,君臣的序列已经确定。天地万物高低陈列,万物的位置也就确定了。运动和静止有规律常态,大小就区分开来。动物按照类别聚集,植物按照群属区分,各自不同的天性就显示出来了。在天有日月星辰的天象,在地有万物的各种形态,礼就是这样体现着天地之间的区别。地气上升,天气下降,阴阳互相摩擦,天地互相激荡,雷霆来鼓动,风雨来振奋,四时来运转,日月来照耀,万物化育生长。乐就是这样体现着天地间的和谐。乐就是这样体现天地间的和谐。

6、化不时则不生,男女无辨则乱升,天地之情也。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穷高极远而测深厚。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心得:3-6以天地来形容礼乐,乐如同天地交融之气,礼如同天地自然存在的条理,天地万物的存在不可改变,按照各自的顺序运转,礼就承载着这个顺序,如同“乾”;天地万物相应,协调合和,靠着“乐”来承载,如同“坤”。
7、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摄。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阳气不流散,阴气不密闭,刚起不暴怒,柔气不畏惧。阴、阳、刚、柔四种气质在内部交合通畅。在外部抒发表现,都各得其所而不互相干扰侵夺。
心得:人的内部有四气,阴、阳、刚、柔,阴不密闭,阳不流散,刚不暴怒,柔不畏惧。

8、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礼乐片刻不能立身,
礼乐不能片刻离身。心中如果有片刻的不和不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虚而入;外貌有片刻的不端庄,不恭敬,怠慢的念头就会乘虚而入

9、 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
乐,是施予;礼是报答。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礼是追念起始的祖先。乐是彰显德行,礼是报答恩情,追念本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1 23: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记》精读 心得:
1.乐的来源
  声音乐,由人心被外物触动着,有感而发出声,进而为音,再为乐。在这个出发点上讨论乐,乐就开始具备功能。乐由心引发,心的本性是纯洁平静的,当外物到来,心智开始产生好恶,好恶的产生由外物而来,心智只作为接收却不能控制。当心智被外物所牵引时,在内部不能反身自省。这就是无穷尽的欲望。乐-心-欲,三者的关系在于乐由心生,心被欲牵制,乐可以给心设个门槛,让心不被外物同化。乐的存在不再是以往理解的“满足耳目之欲”,而是用来“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2.乐的功能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乐与礼,是为社会协调所服务的。乐通过情来协同大众,礼则是区分上下尊卑。所以乐和礼协调着社会安稳和社会运转的顺序
3.礼乐与天地
  天地上下,礼用来区分上下尊卑。天地之气运化万物,用乐来进行调和。天地万物的存在,以及变化的规律,由礼来进行呈现区别。而天地之气相交,万物适时生长,由乐来呈现万物的调和。礼像乾,呈现着天地的存在,乐象坤,表达着天地的运化。乐表达着天地间运转的气,礼表达着天地间的规律,乐是动,礼是静,从这个角度,礼又变成了坤,乐又变成了乾。
4.礼乐与人的四气
  人的四气,阴、阳、刚、柔,阳气不流散,阴气不密闭,刚气不暴怒,柔气不畏惧。四气在人的内部相交而畅通发于外,各得其所互不干扰。乐,引导并调和人的四气,中正的乐引导和顺之气,有了和顺之气,五官就能正常发展。
5.正乐与私乐
  “君子乐得起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正乐,由天道秩序而来,表达天地之间的情理,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足以引发人对天道的思考;私乐,以满足人的五官之欲为目的,犹如外物感人,让人一直陷入五官的刺激欲望中,所以,私乐不能称为“乐”,只能为“音”。
6、唱乐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心中斯须不和不乐,外貌斯须不庄不敬”,心、乐、形都不能有片刻的缝隙,因此以乐固心,以心固形。乐由外物触发心而来,唱乐犹如讲话,不过是由人心的起伏拉长声调,拉长声调后还能婉转千回表达心的触动,婉转起伏后还能手舞足蹈的表达心的极大触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21: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9-18 23:07 编辑

《杂记》上,查字正音,抄写及简单心得
  诸侯行而死于馆,则其复如于其国;如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gu三声),以其緌复。其輤(qian四声)有裧(chan一声),缁布裳帷,素锦以为屋而行。至于庙门,遂入,适所殡,唯輤为说于庙门外。
(輤:柩车的顶盖;裧:连着輤而四周下垂的缘边)
  大夫、士死于道,则升其乘车之左毂,以其緌复;如于馆死,则其复如于家。大夫以布为輤而行,至于家而说輤,载以輲(chuan二声)车,入自门至于阼阶下而说车,举自阼阶,升适所殡。士輤,苇席以为屋,蒲席以为裳帷。
  凡讣(fu四声)于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长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讣于他国之君,曰:“寡君不禄,敢告于执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禄。”大子之丧,曰:“寡君之適子某死。”大夫讣于同国适者,曰:“某不禄。”讣于士,亦曰:“某不禄。”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于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士讣于同国大夫,曰:“某死。”讣于士,亦曰:“某死。”讣于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于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于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
  大夫次于公馆以终丧,士练而归。士次于公馆,大夫居庐,士居垩(e四声)室。
(垩:涂饰的白土。垩室,是孝子在练祭以后的住处。)
   大夫为其父母,兄弟之未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士为其父,母兄弟之为大夫者之丧,服如士服。大夫之適子,服大夫之服。大夫之庶子为大夫,则为其父母服大夫服;其位,与未为大夫者齿。士之子为大夫,则其父母弗能主也,使其子主之;无子,则为之置后。
   大夫卜宅与葬日,有司麻衣、布衰、布带,因丧屦,缁布冠不蕤(rui二声)。占者皮弁。如筮,则史练冠、长衣以筮。占者朝服。
(蕤:緌;筮:用草来占卜)
   大夫之丧,既荐马。荐马者,哭踊,出乃包奠而读书。
   大夫之丧,大宗人相,小宗人命龟,卜人作龟。
   复:诸侯以褒衣、冕服、爵弁服。夫人税(tuan四声)衣、揄(yao二声)狄,狄税素沙。内子以鞠衣、褒衣,素沙。下大夫以襢(zhan四声)衣。其余如士。复西上。
   大夫不揄绞属于池下。
   大夫附于士。士不附于大夫,附于大夫之昆弟,无昆弟则从其昭穆。虽王父母在亦然。妇附于其夫之所附之妃。无妃,则亦从其昭穆之妃。妾附于妾祖姑,无妾祖姑则亦从其昭穆之妾。男子附于王父则配,女子附于王母,则不配。公子附于公子。
   君薨,大子号称“子”,待犹君也。
   有三年之练冠,则以大功之麻易之,唯杖、屦不易。
   有父母之丧,尚功衰,而附兄弟之殇,则练冠,附于殇,称“阳童某甫”,不名神也。
   凡异居,始闻兄弟之丧,唯以哭对可也。其始麻,散带絰。未服麻而奔丧,及主人之未成絰也,疏者与主人皆成之,亲者终其麻带絰之日数。
   主妾之丧,则自祔,至于练、详,皆使其子主之。其殡、祭不于正室。
   君不抚仆、妾。
(抚:抚尸而哭踊)
   女君死,则妾为女君之党服。摄女君,则不为先女君之党服。
   闻兄弟之丧,大功以上,见丧者之乡而哭。适兄弟之送葬者弗及,遇主人于道,则遂之于墓。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之。
   凡丧服未毕,有吊者,则为位而哭,拜,踊。
   大夫之哭大夫,弁絰。大夫与殡,亦弁絰。大夫有私丧之葛,则于其兄弟之轻丧,则弁絰。
   为长子杖,则其子不以杖即位。为妻,父母在,不杖,不稽颡。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赠也拜。
   违诸侯,之大夫,不反服;违大夫,之诸侯,不反服。
   丧冠条属(zhu三声),以别吉凶。三年之练冠。亦条属,右缝。小功以下左,缌冠澡缨。
   大功以上散带
   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缌,加灰锡也
   诸侯相禭,以后路与冕服。先路与褒衣不以禭(sui四声)。
(禭:向死者赠送衣服)
   遣车视牢具,疏布輤,四面有章,置于四隅。载粻(zhang一声),有子曰:“非礼也,丧奠脯、醢而已。”
   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端哀、丧车,皆无等。
   大白冠、缁布之冠,皆不蕤。委武玄、缟而后蕤。
   大夫冕而祭于公,弁而祭于己。士弁而祭于公,冠而祭于己。士弁而亲迎,然则士弁而祭于己可也
   畅,臼以掬,杵以梧。枇以桑,长三尺,或曰五尺。毕用桑,长三尺,刊其柄与末。
(臼:捣物的容器;掬:柏木)
   率(lv四声)带,诸侯、大夫皆五采,士二采。
   醴者,稻醴也。瓮、甒(wu三声)、筲(shao一声)、衡(heng二声),实见间,而后折入。
(瓮:盛醋、酱的陶器。甒:盛酒之器。筲:盛黍稷的竹器。衡:木架子)
   重,既虞而埋之。
  凡妇人,从其夫之爵位。
  小敛、大敛、启,皆辨拜。
  朝夕哭不帷,无柩者不帷。
  君若载而后吊之,则主人东面而拜,门右北面而踊。出待,反而后奠。
  子羔之裘也,茧衣裳与税衣、纁袡(xun一声、ran二声)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曾子曰:“不袭妇服。”
  为君使而死,公馆复,私馆不复。公馆者,公宫与公所为也;私馆者,自卿大夫以下之家也。
  公七踊,大夫五踊,妇人居间;士三踊,妇人皆居间。
  公袭:卷衣一,玄端一,朝服一,素积一,纁裳一,爵弁二,玄冕一,褒衣一,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
  小敛环絰,公、大夫、士一也。
  公视大敛,公升,商祝铺席,乃敛。
  鲁人之赠也,三玄二纁,广尺,长终幅。
  吊者即位于门西,东面。其介在其东南,北面,西上,西于门。主孤西面。相者受命曰:“孤某使某请事。”客曰:“寡君使某,如何不淑!”相者入告,出曰:“孤者须矣。”吊者入,主人升堂,西面。吊者升自西阶,东面,致命曰:“寡君闻君之丧,寡君使某,如何不淑!”子拜稽颡,吊者降,反位。
  含者执璧将命,曰:“寡君使某含。”相者入告,出曰:“孤者须矣。”含者入,升堂致命。子拜稽颡。含者坐委于殡东南,有苇席,既葬蒲席。降,出反位。宰夫朝服,即丧屦,升自西阶,西面坐取璧,降自西阶,以东。
  禭者曰:“寡君使某禭。”相者入告,出曰:“孤某须矣。”禭者执冕服,左执领,右执要,入,升堂致命曰:“寡君使某禭。”子拜稽颡。委衣于殡东。禭者降,受爵弁服于门内霤,将命,子拜稽颡如初。受皮弁服于中庭,自西阶受朝服,自堂受玄端,将命,子拜稽颡,皆如初。禭者降,出,反位。宰夫五人举以东,降自西阶。其举亦西面。
  上介賵,执圭将命,曰:“寡君使某賵。”相者入告,反命曰:“孤某须矣。”陈乘黄、大路于中庭,北輈,执圭将命。客使自下由路西。子拜稽颡,坐委于殡东南隅。宰举以东。
  凡将命,乡殡将命,子拜稽颡。西面而坐委之。宰举璧与圭,宰夫举禭,升自西阶。賵者出,反位于门外。
  上客临,曰:“寡君有宗庙之事,不得承事,使一介老某相执綍(fu二声)。”相者反命,曰:“孤某须矣。”临者入门右,介者皆从之,立于其左,东上。宗人纳宾,升,受命于君。降曰:“孤敢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某毋敢视宾客,敢固辞。”宗人反命曰:“孤敢固辞吾子之辱,请吾子之复位。”客对曰:“寡君命,使臣某毋敢视宾客,是以敢固辞。固辞不获命,敢不敬从。”客立于门西,介立于其左,东上。孤降自阼阶,拜之,升,哭,与客拾踊三。客出,送于门外,拜稽颡。
  其国有君丧,不敢受吊。
  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紟(jin一声),衾,士盥于盘北,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之踊,夫人东面坐冯之,兴踊。
  士丧有与天子同者三,其终夜燎,及乘人,专道而行。

心得:
杂记上,记录丧事中因尊卑不同所显示的礼的细节也不同,想到“礼别上下,以示尊卑”,结合上一个章节《乐记》,为什么礼有那么多讲究,根源还是在“理”,礼者,理也。遵循理,就会衍生出很多的细节。遵守礼,根本不是为了得体,而是使人保持“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17 00: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9-19 22:48 编辑

《杂记》下,查字正音,抄写及简单心得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虽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如三年之丧,则既顈(jiong三声),其练、祥皆行。王父死,未练、祥而孙又死,犹是附于王父也。
(顈:卒哭后,孝子将麻絰换为葛絰)
    有殡,闻外丧,哭之他室。入奠,卒奠出,改服即位,如始即位之礼。
    大夫、士将与祭于公,既视灈而父母死,则犹是与祭也。次于异宫,既祭,释服,出公门外,哭而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未视灈,则使人告,告者反而后哭。如诸父、昆弟、姑、姊妹之丧,则既宿则与祭。卒事,出公门,释服而后归。其他如奔丧之礼。如同宫,则次于异宫。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孔子曰:“出舍乎公宫以待事,礼也。”孔子曰:“尸弁、冕而出,卿、大夫、士皆下之,尸必式;必有前驱。”
   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祭,主人之升降散等,执事者亦散等。虽虞,附亦然。
   自诸侯达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哜(ji四声)之,众宾、兄弟则皆啐之。大祥,主人啐之,众宾、兄弟皆饮之可也。
   凡侍祭丧者,告宾祭荐而不食。
   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其情,戚容称其服。”请问兄弟之丧。子曰:“兄弟之丧,则存乎书策矣。”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丧也。
   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庐、垩室之中,不与人坐焉。在垩室之中,非时见乎母也不入门。疏衰皆居垩室,不庐。庐,严者也。
   妻视叔父母,姑、姊妹视兄弟,长、中、下殇视成人。
   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
   免丧之外,行于道路,见似目瞿(ju四声),闻名心瞿,吊死而问疾,颜色戚容必有以异于人也。如此而后,可以服三年之丧,其余则直道而行之是也。
   祥,主人之除也。于夕为期,朝服。祥因其故服。
   子游曰:“既祥,虽不当缟者必缟,然后反服。”
   当袒,大夫至,虽当踊,绝踊而拜之;反改成踊,乃袭。于士,既事成踊,袭而后拜之,不改其踊。
   上大夫之虞也,少牢;卒哭成事、附,皆大牢。下大夫之虞也,犆牲;卒哭成事、附,皆少牢。
   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兄弟曰“某”,卜葬其兄弟曰“伯子某”。
   古者,贵贱皆杖。叔孙武叔朝,见轮人以其杖关榖而輠(guo三声)轮者,于是有爵而后杖也。
   凿巾以饭,公羊贾为之也。
   冒者何也,所以掩形也。自袭以至小敛,不设昌则形,所以袭而后设冒也。
   或问于曾子曰:“夫既遣而包其余,犹既食而裹其余乎,君子既食而裹其余乎?”曾子曰:“吾子不见大飨乎,夫大飨既飨,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父母而宾客之,所以为哀也。子不见大飨乎?”
   非为人丧,问与?赐与?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三年之丧,如或遗之酒肉,则受之必三辞,主人衰绖而受之。如君命,则不敢辞,受而荐之。丧者不遗人,人遗之,虽酒肉,受也。从父兄弟以下,既卒哭,遗人可也。
  县子曰:“三年之丧如斩,期之丧如剡(yan三声)。”
(剡:削。斩之痛比剡更深)
三年之丧,虽功衰,不吊,自诸侯达诸士。如有服而将往哭之,则服其服而往。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dan四声)。练则吊。既葬,大功吊,哭而退,不听事焉,期之丧未葬,吊于乡人,哭而退,不听事焉。功衰吊,待事,不执事。小功、缌,执事不与于礼。
   相趋也,出宫而退。相揖也,哀次而退。相问也,既封而退。相见也,反哭而退。朋友,虞附而退。
   吊,非从主人也。四十者执綍(fu二声)。乡人,五十者从反哭,四十者待盈坎。
   丧食虽恶,必充饥。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也。视不明,听不聪,行不正,不知哀,君子病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
   有服,人召之食,不往。大功以下,既葬适人,人食之;其党也食之,非其党弗食也。
   功衰,食苹果,饮水浆,无盐酪。不能食食,盐酪可也。
  孔子曰:“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病则饮酒食肉。毁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
  非从柩与反哭,无免于堩。
  凡丧,小功以上,非虞附练祥无沐浴。
  疏衰之丧,既葬,人请见之则见,不请见人。小功,请见人可也。大功不以执挚。唯父母之丧,不辟涕泣而见人。
  三年之丧,祥而从政。期之丧,卒哭而从政。九月之丧,既葬而从政。小功、缌之丧,既殡而从政。
  曾申问于曾子曰:“哭父母有常声乎?”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何常声之有?”
  卒哭而讳。王父母、兄弟、世父、叔父、姑、姊妹,子与父同讳。母之讳,宫中讳。妻之讳,不举诸其侧。与从祖昆弟同名,则讳。
  以丧冠者,虽三年之丧,可也。既冠于次,入哭踊三者三,乃出。
  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父小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可以取妇。己虽小功,既卒哭,可以冠、取妻。下殇之小功,则不可。
  凡弁绖,其衰侈(chi四声)袂(mei四声)。
父有服,宫中子不与于乐。母有服,声闻焉,不举乐。妻有服,不举乐于其侧。大功将至,辟琴瑟。小功至,不绝乐。
  姑、姊妹,其夫死,而夫党无兄弟,使夫之族人主丧。妻之党,虽亲弗主。夫若无族矣,则前后家,东西家;无有,则里尹主之。或曰:主之,而附于夫之党。
  麻者不绅,执玉不麻,麻不加于采。
  国禁哭则止,朝夕之奠,即位,自因也。
  童子哭不偯(yi三声),不踊不杖,不菲不庐。
  孔子曰:“伯母、叔母疏衰,踊不绝地。姑、姊妹之大功,踊绝于地。如知此者,由文矣哉!由文矣哉!”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由右相。由右相,世柳之徒为之也。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
  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士三虞,大夫五,诸侯七。
  诸侯使人吊,其次含、襚、赗、临,皆同日而毕事者也,其次如此也。
  卿大夫疾,君问之无算。士壹问之。君于卿大夫,比葬不食肉,比卒哭不举乐;为士,比殡不举乐。
  升正柩,诸侯执綍(fu二声)者五百人,四綍皆衔枚,司马执铎,左八人,右八人,匠人执羽葆御柩。大夫之丧,其升正柩也,执引者三百人,执铎者左、右各四人,御柩以茅。
  孔子曰:“管仲镂簋而朱纮,旅树而反坫,山节而藻棁(zhuo一声),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贤大夫也,而难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
  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夫人至,入自闱门,升自侧阶,君在阼。其他如奔丧礼然。
  嫂不抚叔,叔不抚嫂。
  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
  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
  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泽之,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也。
  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外宗为君、夫人,犹内宗也。
  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
  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曰:‘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管仲死,恒公使为之服。宦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尔也。“
  过而举君之讳,则起。与君之讳同则称字。
  内乱不与焉,外乱弗辟也。
《赞大行》曰:“圭,公九寸,候、伯七寸,子、男五寸。博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玉也。藻,三采六等。
  哀公问子羔曰:”子之食奚当?“对曰:”文公之下执事也。“
  成庙则衅之,其礼:祝、宗人、宰夫、雍人,皆爵弁纯衣。雍人拭羊,宗人视之,宰夫北面与碑南,东上。雍人举羊升屋,自中,中屋南面,刲(kui一声)羊血流于前,乃降。门、夹室皆用鸡,先门而后夹室内,其衈(er三声)皆于屋下。割鸡,门当门,夹室中室。有司皆乡室而立,门则有司当门北面。既事,宗人告事毕,乃皆退。反命于君曰:”衅某届事毕。“反命于寝,君南乡于门内,朝服。既反命,乃退。路寝成则考之而不衅。衅屋者,交神明之道也。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jia一声)豚。
  诸侯出夫人,夫人比至于其国,以夫人之礼行。至,以夫人入。使者将命曰:”寡君不敏,不能从而事社稷、宗庙,使使臣某敢告于执事。“主人对曰:”寡君固前辞‘不教’矣,寡君敢不敬须以俟命。“有司官陈器皿,主人有司亦官受之。
  妻出,夫使人致之,曰:”某不敏,不能从而共粢盛,使某也敢告于侍者。“主人对曰:”某之子不肖,不敢辟诛,敢不敬须以俟命。“使者退,主人拜送之。如舅在则称舅,舅没则称兄,无兄则称夫。主人之辞曰:”某之子不肖。“如姑、姊妹、亦皆称之。
  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吾祭。作而辞曰:‘疏食不足祭也。’吾飨,作而辞曰:‘疏食,不敢以伤吾子。’”
   纳币一束,束五两,两五寻。
   妇见舅姑,兄弟、姑、姊妹,皆立于堂下,西面,北上,是见己。见诸父各就其寝。
   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燕则鬈(quan二声)首。
   韠长三尺,下广二尺,上广一尺。会去上五寸,纰以爵韦六寸,不至下五寸。纯以素,紃(xun二声)以五采。
(紃:细丝带)

心得:
杂记下,讲家里的礼,分亲与敬,对父母有亲有敬,对关系远的长辈是敬,对血缘亲近的亲戚是亲。因此对应出来的礼也有所不同。“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这期间除了守丧,其实也是在守中。杂记上下,讲了很多礼节的补充和细节,读杂记的过程中,一直在体会“礼”为何要如此讲究。礼的讲究,体现的是“理”的精确度,类似心理学治疗方式的精确度。精确,就能把人往内拉,所谓守中。所以,讲礼,不是为了行为得体,根本在于往内拉,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5 12:58 , Processed in 1.13135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