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mile

张静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14: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2-19 19:07 编辑

《丧服四制》抄写,翻译,查字,心得:
   凡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故谓之礼。訾之者,是不知礼之所由生也。夫礼,吉凶异道,不得相干,取之阴 阳也。丧有四制,变而从宜,取之四时也。有恩、有理、有节、有 权,取之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 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凡是礼的大纲,都是依据天地,取法四季,效仿阴阳,顺应人情 的,所以才叫做礼。那些诋毁礼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礼是从哪 里产生的。在礼中,吉礼与凶礼各不相同、互不牵连,这是取法阴 阳互不相干而设置的。丧服有四种原则,根据亲疏关系变通而用 最适合的丧期,这是取法一年有四季而制定的。四种原则,有恩情 的原则,有义理的原则,有节限的原则,有变通的原则,这是从人情 上考虑的。有恩情,是仁的表现;有义理,是义的表现;有节限,是 知礼的表现;有变通,是智的表现。有仁义礼智,人类的道德就都 完备了。
    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斩衰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 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
对自己恩情深厚的人,为他服重丧,所以为父亲服斩衰三年, 这是从恩情上来规定的。在有血缘关系的族人中,恩情的因素掩 盖了义理的因素;在社会关系中,义理的因素制约了恩情因素。用 对待父亲的礼来对待君主,并且保持同样的敬意。敬重高贵,尊崇 长辈,这是义理中的重要方面,所以为君主也要服斩衰三年,这是 从义理上来规定的。)
    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之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 以节制者也。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 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 也。
亲人死丧,三天后才吃粥,三个月后才洗头,一年后举行小祥 祭时才戴练冠,悲哀憔悴但不能危及生命,不能因为死者而伤害生 存的人。守丧不能超过三年,丧服坏了不必修补,坟墓筑好后就不 再加土。大祥的那天,可以弹奏未加漆饰的琴,用来告诉人们守丧 结束了,这表示有一定的节制。用对待父亲的方式去对待母亲,并 保持同样的厚爱,但是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王,一国 没有两个国君,一家也不能有两个家长,都由一人统一治理。所以 父亲在世时,只为母亲服齐衰一周年,就是表明一家没有两个地位 最尊的人。 )
     杖者何也?爵也。三日授子枚,五日授大夫杖,七日授士杖。 或曰儋主,或曰辅病。妇人、童子不杖,不能病也。百官备,百物 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身自执事而后 行者,面垢而已。秃者不髽,伛者不袒,跛者不踊,老病不止酒 肉。凡此八者,以权制者也。
丧棒有什么作用呢? 其一是表示执丧棒人的爵位。国君死, 第三天授给世子丧棒,第五天授给大夫,第七天授给士。其二是借 用丧棒表明丧主的身份,其三是给众子扶持病体的。妇人、小孩不 用丧棒,因为他们不须哀伤到成病的地步。王侯的丧事,各种办事 人员齐备,各种器物齐全,不须丧主吩咐而事事都有人做,丧主可 以悲哀到要人扶着才站得起来的程度;大夫、士的丧事,要丧主吩 咐才有人去做,丧主只能悲哀到依靠丧棒自己能站起来的程度;庶 人的丧事,要靠自己亲手去办理,丧主不能悲哀得要扶着丧棒才能 行走,只要蓬头垢面有哀容就行了。还有,秃头的人就不须除冠用 麻束发,驼背的人不须袒衣露体,跛子哭泣时不须跺脚,年老的或 有病的人不须停食酒肉。这八种规定,都是依据变通的原则而定 的。 )
    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圣 人因杀制节,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 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书》曰:“高宗谅誾,三年不言。” 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 曰:高宗者,武丁;武丁 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 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 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誾,三年不言”,此之谓也。然 而曰“言不文”者,谓臣下也。
孝子在亲人刚死的三天内哭泣不停,三月之内哭泣仍不懈怠, 过了一年还很悲哀,到了第三年,心中仍有忧伤,对亲人的感情逐 渐淡薄。圣人便依感情逐渐淡薄的原则加以节制,这就是要守丧 三年。这个限度,孝心再重的人也不准超过,忤逆不肖的人也不准 达不到限度,这是丧礼中折中的地方,历代君主也都是这样做的。 《尚书·说命》篇说:“殷高宗守丧住倚庐,三年没有过问政事”,这是 赞美他。历代君王没有不行这个礼的,为什么唯独赞美他一个人 呢? 回答是:高宗就是武丁,武丁是殷代的贤明君主,他继承王位 时就专心守丧。而正是在他执政的时候,殷族才由衰败转为兴盛, 礼也由废弛转向盛行,所以要赞美他。因为赞美他就记载在《尚 书》里以尊崇他,所以称他为“高宗”。守丧三年,国君不过问政事, 而国家仍能安定,《尚书》所说“高宗谅闇,三年不言”,说的就是这 种情形。然而《孝经·丧亲》章说:“孝子为亲人守丧,说话不宜多加 文饰”,那是针对臣下而说的。 )
    礼:斩衰之丧,唯而不对;齐衰之丧,对而不言;大功之丧,言而 不议;缌、小功之丧,议而不及乐。父母之丧,衰、冠绳缨,菅屦,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十三月而练冠,三年而祥。比终兹 三节者,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知者可以观其理焉,强者可以观其 志焉。礼以治之,义以正之。孝子、弟弟、贞妇,皆可得而察焉。
礼的规定:服斩衰的人,只是“欸欸”地答应而不回答实际内 容;服齐衰的人,虽可答话但不主动说话;服大功的人,可以跟人说 话但不议论他事;服小功或缌麻的人,可以议论但不谈笑。为父母 服丧,要穿有缞的麻衣,丧冠用绳子做帽带,脚穿菅草鞋,三天以后 才开始吃粥,三月之后才洗头,满一年后的第十三个月才戴练过的 麻布冠,满了两年举行了大祥祭以后才过正常生活。能够做完这 三阶段的事的人,是仁者就可看到他的爱心,是智者就可看到他的 理性,是强者就可看到他的毅力。用礼数来治理丧事,用道义来指 导守丧的行动。是否是孝顺的儿子,仁爱的兄弟,贞节的妇女,都 可以从中看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18:02: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心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7: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重要篇章列举及理由:

一、《月令》

《月令》根据天地自然变化,制定了人配合天地的活动规律,从源头上就确定了人需要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基本原则,也引导人们顺应天地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行为。完全与现在生活不同,读《月令》,读出了“顺”。


二、《礼运》---讲礼的来路,人的来路,读《礼运》,能大体把握为什么要学礼


  •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这一段看似讲述祭礼,但更多是朔源。人的追根朔源,祭礼的各个环节,每个动作,它都来源于古人,不是凭空设想的。这一段读后,把根基扎得更稳更扎实。
  •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礼运》从人的七情发端,七情是与生俱来的,治理七情,修人义,这是礼存在的意义。
  •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礼,是通达天地,由阴阳四时转化,讲礼守礼,合乎天地规律,用在人事上,是“养”。



三、《少仪》---泛读的一篇,但却印象深刻,《少仪》确立了行为界限,照此做,可以先从行为上修正。

1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重器。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不戏色。

《少仪》对与他人的交往,划了一个行为界限和规则:不做使自己受到怀疑的事,不猜度他人的器物,不羡慕富贵之家,不揣度他人宝器价值。不要窥探他人的隐私秘密,不要随便与人套近乎,不要说别人以前的罪过、丑事,不要有嬉戏、轻慢的神态表情。

2)“事君者量而后入,不入而后量。凡乞假于人、为人从事者亦然。然,故上无怨而下远罪也。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扫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

君子对上,或对他人的要求,先衡量自己能否做到,自己的进谏是否被取用,都不骄傲自得,也不埋怨毁谤。这是君子作为臣子,为别人办事的标准。


3)毋拨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

不要很快的去做某事,如果做了不要很快的放弃;不要频繁的祭祀而亵渎神明;不要重蹈曾经走过的错路;不要臆测未来,这是对现在生活的最警示的指导


四、《乐记》----颠覆了乐的概念,乐分正乐与私乐,正如正欲和私欲,乐不正,则欲不正,乐从根上缓慢影响着人心的偏正。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声音乐,由人心被外物触动着,有感而发出声,进而为音,再为乐。在这个出发点上讨论乐,乐就开始具备功能。乐由心引发,心的本性是纯洁平静的,当外物到来,心智开始产生好恶,好恶的产生由外物而来,心智只作为接收却不能控制。当心智被外物所牵引时,在内部不能反身自省。这就是无穷尽的欲望。乐--欲,三者的关系在于乐由心生,心被欲牵制,乐可以给心设个门槛,让心不被外物同化。乐的存在不再是以往理解的满足耳目之欲,而是用来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

2君子乐得起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正乐,由天道秩序而来,表达天地之间的情理,曲调平和中正而宽广,足以引发人对天道的思考;私乐,以满足人的五官之欲为目的,犹如外物感人,让人一直陷入五官的刺激欲望中,所以,私乐不能称为,只能为


五、《三年问》---最有感触的就是下面这一段,人为什么要守齐衰之礼,为什么三年那么长。因为人不能不如禽兽,更不能失去对亲人的哀思。

1)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踟蹰焉,踟蹰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啾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致死不穷。

天地间的生物都有血性有知觉,爱自己的同类,作为人类更应如此,对亲人的离世,思念的感情,报恩的感情更应该连绵不绝。


  六、《大学》---跟《少仪》相对应的一篇,修心修身慎独,特别是慎独,心不正的缝隙,做好了慎独,也能慢慢正心正身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开篇第一段,做人做事先定后静,再安,才能思虑。凡事搞清楚本末,知道后就能做对的事。这一句与《少仪》的“毋拨来,毋报往,毋渎神,毋循枉,毋测未至。“正好搭配。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独处在于不要因迎合自己的喜好而不中正,独处所做的事最能反应内心所想,所以慎独,也是修正内心私欲的过程
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直接关系着修心,心有喜怒哀惧,都不得其正,心在则能见能闻,食而知其味。修身不在表面行为,而是在内心的偏向,而这一偏向往往在独处时最为显露。所以修心才能修身,独处再一次凸显重要性。
4.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5.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两段讲“财“,有德能聚人,有人就有土,有土就有财,有财就有用。生财在人多,消财在人少,生产在快捷,消费在缓慢。散财就能聚人,聚财就会失人。所以,搞清楚人、财的先后关系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12: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2-31 13:08 编辑

作业:将自己选出来的经典篇目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把它们容纳起来。并叙述一下各个篇目所在的位置,以及由他们所构成的框架整体概貌。
整体概貌是有源头核心(礼运),有头(月令),有脚踏实地(大学),有四肢(乐记,少仪,三年问)的架构,这是一个有来路,顶天立地,能做事的完整的人的图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5 10: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1-1-8 15:46 编辑

    读完礼记以后,你觉得礼记,帮你建构或者完善了你的什么观念体系,你这个观念体系的要点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意思是:不管我们平常有没有去专门的发现,每个人客观的存在着对世界的一般看法,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准则信念。阅读礼记,使我们这个既有的观念体系收到了什么影响?或者加强,或者冲击,或者产生了心的结构内容。换一种说法,阅读礼记,把你的内心世界,搅动成啥样子了

读完《礼记》,完善了一个有根有源的观念体系,凡事不是凭空出现的,事出必有因,万物皆有道。所以读完《礼记》后,开始经常反省“讲理”两个字,也会琢磨一件事的来由,怎么发生的。读完《礼记》,原本很不屑的繁文礼仪,其实都大有来头,做到了,人就归顺,归正了。归顺,中正,是读《礼记》期间出现很多的词语,顺天顺地,顺父顺母,不脱离天地生活。这是读完礼记后最大的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0: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1-1-14 15:47 编辑

   把你在阅读礼记中受到影响的观念体系整体的描述一下,说说现在确定的方面,需要通过学习来完善的方面,和你的努力方向。

在阅读礼记前,以“我”为主,我的感受,我的需求,事情的发展应该顺应我的计划,世界围绕“我”在转。读书前,是这样的体系在维持着平日的做人做事。读完礼记后,搭建了天地父母的框架,把“世界围绕我”这个框架替换了,替换成“我观看着天地这个大框架”,现在需要努力的是“我要加入天地这个大框架,顺应天地而运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6: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1-1-22 16:16 编辑

   上周梳理了礼记对我们已有观念体系支持和提醒,显示出了与礼记对照之下,我们观念体系的成型部分和不完全成型的部分。这周,做个规划,把成型的部分和不成型的部分,规划成两篇文章加以阐述。

天地人相互运转
   读《黄帝阴符经》建立了一个“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框架,但知道天在上,地在下,却不知道在中间的人,应该如何“执天之道”。相反还容易更加以“我”为中心,扭曲了天地大道的本义。读过《礼记》,重建了天地的框架,时刻以这个框架框住人的一言一行,教导人如何生活处事,不脱离这个框架。以礼、以乐、以学,教导人如何摆正姿态,如何从根本灌溉,又如何不停的修正。整部礼记,把人框在天地之间,教导养人的过程。按照这个模式,人就与天地呼应,相互运转了。


人怎样不出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5: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1-1-29 16:57 编辑

成型的部分:人在天地中

     《黄帝阴符经》中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三道既宜,三才既安”。《礼记-月令》中将春夏秋冬分为“孟仲季”三段,告诉人们如何呼应天地做出合乎时宜的事情。所以,天地运转,人在天地中,也要跟着天地的节奏运转,这是每一部经典都在强调的事情。
     在读《礼记》的具体操作前,虽然明白了前面的道理,但在具体的做事中,却经常背道而驰。世界以“我”为中心,天地以“我”为中心,除了刮风下雨没法控制,好像什么事情都应该合乎“我”的心意,不合乎的就生气、责怪他人。现在看来后面的生气是大道对自己的惩罚。
原来的题目叫“天地人相互运转”,写到这里,我把题目改了。因为,天地不随人转,天地各自并相互运转,人和万物在这中间生生灭灭。人与万物,都随着天地的运转而安排和改变自己行动,自然界的动物更是精通于此。人类却渐渐丧失观天观地的功能,并慢慢形成独立于天地,甚至是企图掌控天地的异类。从广阔的天地,到自家的天地,围绕自己的情绪运转,丢掉了父母天地,丢掉了夫妇天地。虽然喜、怒、哀、惧、爱、恶、欲是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这样的天性随天性而为,就成了兽类。治理七情,修人义,这就是修人。
人在天地中,人该如何在天地中?作为天地间的万物,观天地四季变化,安排生活。作为家庭的天地,人具备了天地的功能性,不能随天性而为。在父母面前,父母是天地,作为子女当像供奉天地一样的供奉父母;在子女面前,夫妇是天地,夫妇具备了功能性,不再是男欢女爱的情绪,而是如天地般,照顾天地间的子女。
天地的本性是具有功能的,天地有云风雷动,正如人的喜怒哀乐一般,但云风雷动不能撼动天地的功能。同样人的喜怒哀乐也不应该影响人的功能,那么人如何获得更好的功能就成为需要学习的事情。学习只是为了让人的功能更强,而不是为了让人更愉悦更快乐。当功能增强,天地和顺,自然天地间的万物也就和顺了。
《礼记》对于我很大的启发意义在于:天地存在的意义,天地以怎样的姿态履行各自的功能,人作为万物享受着天地的照顾,而又仿照着天地,履行家庭中的功能,滋养家庭中的子女。


点评

喜、怒、哀、惧、爱、恶、欲本身是有用的,是拿来表达用的人类工具。  发表于 2021-2-5 1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10: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1-2-6 23:09 编辑

不成型部分: 天生的欲如何入道不偏离
       写完“成型的部分”,很困惑的是,天生的欲与人的功能性如何相得益彰。老师在回帖中写喜、怒、哀、惧、爱、恶、欲本身是有用的,是拿来表达用的人类工具,《中庸》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人天生的欲,与“道”如何并入,不背离“道”,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
   过年父母来重庆,听他们聊家常,发现我们家这个还挺重的,遗传得也挺到位。那应该要怎样引导这个都成正欲。《乐记》里说“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人的本心有初始的模样,也就是有天理。而人的好恶是没法遏止的。外物对人的刺激,出现了贪,出现了好恶。.写到这里,已经彻底晕了,晕的里面又有一点不晕。
整理一下,人的本心,本欲是有天理的,就像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这都是天生本欲。乐记里说外物对人心的刺激,才产生了贪欲,奇欲。按照这个顺序,控制了外物的刺激,贪欲、奇欲就能有所减少。情绪也是一样的,喜怒哀乐与生俱来,用来表达人的情感。然而当外物刺激过多时,喜怒哀乐的情绪也会随着欲而增长。这样增长的欲望逐渐变为奇欲。奇欲缠身,欲就变成了主人。
当欲做主人,人就要开始走弯路,受惩罚了。现在的学习,在扭转奇欲,但又不能否定正欲。去除奇欲,除了减少对外物的求,就是通过读书的方式。人的身上正欲不可嫌弃,正欲本就与吃饭睡觉是一样的,但奇欲也多少会存在,读《乐记》,想到减少外物的刺激,约束奇欲,已经养成的奇欲,只能靠读书获得知,按照书上的做,获得行,一步一步的修正奇欲。
写到这里,又回到一个老问题知行难合一,同学说多做就不会忘,这让我想到,父母来重庆,本来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做早饭是我分内的事,父母来了以后,他们想帮我分担,每天都早起做早饭,所以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纠结中度过,一方面知道不该让父母早起,一方面父母又比赛似的早起让我多睡一会。其实每年过年期间融入父母,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动降级,无法担当起该有的责任。
东拼西凑的写了不成型的部分,写到最后,和礼记也没啥关系了。但确实就是在的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点评

你说写着写着跟立即没关系了?礼记不是讲怎么和父母相处等等各种礼了么?礼记正好成为戒律不是  发表于 2021-2-10 0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2: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1-2-13 20:57 编辑

谈谈你的思想建设体系





想了很久,发现自己没啥思想体系。


以前的思想体系里有固着,把自己放得很高,这种“高”不论参加怎样学习,都很难动摇。学习礼记后,这种“开始受到威胁,不读书的日子,就会惯性出来当家作主。读书的日子,这个会退居二线,见缝插针的想篡位。


现在如果要重建原有的这个体系,我想到的是读书,但读书只读到头脑上,行动成了很难的课题。“成了有你没我的状态,要就要去除在位就一直没法“动”。


思想体系建设,就是要去看看这个“的成分,哪些是合理存在,哪些是该去除的,给换个成分,换个名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9 17:09 , Processed in 1.123428 second(s), 18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