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yangzjie

简洁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2: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7-11 22:06 编辑

二、“礼运”原文查字正音祭翻译: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zha]宾,事毕,出游于观[guan]之上,喟[kui]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an](亦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同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翻译:从前,鲁国举行岁末的蜡祭,孔子担任了宾,祭事结束后,他走出宫廷,登于宫外台观之上,不禁长长地叹息。孔子的叹息,大抵是为鲁国而发的。当时言偃在旁,便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孔子说:“五帝之时是大道施行的时代,三代时的英明的君臣,我都没能赶得上,但古书里是有记载的。”
“大道施行的时代,人们公有天下。选拔有德行的贤人、举荐有道德的能人,讲求诚信、修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是孝敬自己的双亲,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而是使老年人可以颐养天年,使壮年人可以发挥所能,使幼年人能健康地成长,鳏夫或寡妇、孤儿或无后、残废或生病的人都可以得到照顾与供养。使男子各有职业,使女子出嫁各有归属。财货,厌恶它被任意抛弃在地上,却不必只是自己想占有收藏;力气,厌恶自己有能力却没有用出来,尽力却不必只是为自己。因此,阴谋被堵住而不能兴起,盗窃、作乱、贼杀都不会发生,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可以不关。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而今大道已经衰微不行,天下成了一家所有,人们各自孝敬自己的双亲,各自慈爱自己的子女,财货人力都只为了自己,诸侯世袭相承成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以防守,将礼义视为纲纪;以此端正君臣关系,以加深父子关系,以和睦兄弟关系,以调和夫妻关系,以设立制度规章,以划分田土宅里,以尊敬勇士与智者。由于成就功业都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也就产生了,战争也由此而发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都是用礼义来治国的英才。这六君子,没有不是谨慎行礼的人。透过礼制以彰显道义,以成就诚信,以明察过失,以仁为模范且讲求谦让,向人们昭示治国的常法。如果有不遵守礼义的,在位者就会因罪而被黜退,百姓会认为这是祸害。这就叫作小康社会。”

原文: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chuan]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通效)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翻译:言偃又问:“礼是如此的急需吗?”孔子回答说:“礼,是先代圣王用来顺应天道,用来治理人情的,所以失去礼的人就会死,得到礼的人就能生。《诗经》中说:‘老鼠还有身体,人怎么能没有礼。如果人没有礼,怎么不快点去死?’所以说礼一定是源于上天,效法于大地,与鬼神并列,体现在丧葬、祭祀、射礼、乡饮酒礼、冠礼、婚礼、朝见、聘问的礼仪中。所以圣人用礼向人们展示,所以天下国家可以得到并能正确地治理。”

原文: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fan]黍捭[bo](通擘)豚,污(通洿)尊而抔[pou]饮,蕢[kuai]桴[fu]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 [ju]孰(同熟),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eng]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醆[zhan]在户,粢[ji]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gu],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hu]。”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zu],孰其殽。与其越[huo]席,疏布以幂,衣其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fan]、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同烹),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fu]、簋、笾、豆、鉶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翻译:言偃又问:“老师极力强调礼,可以详细地说明吗?”孔子说:“我想要了解夏代的礼制,所以到杞国去,但杞国的文献不足,我只得到了一本《夏时》的历法书。我想要了解殷代的礼制,所以到宋国去,但宋国的文献也不足,我只得到了一本《坤乾》的占卜书。通过《坤乾》的含义,《夏时》的等次,我从中来观察礼制。”
“礼产生之初,开始用于饮食上,把黍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烧熟,把小猪烤熟,凿地为酒樽,双手捧水而饮,抟土为鼓槌,筑土为鼓,即使这样简陋,也可以向鬼神致敬。等到人去世,亲人就登上屋顶哭号,说:‘啊!某回来吧!’然后为死者饭含生米,用草叶包裹熟肉,所以这样望天招魂,葬地藏尸。因为人死后形体降入地下,精气则上升,所以死者头朝北,生者则朝南居住,现在依然实行这些礼仪,都是跟从最初而来的。”
“从前先王没有宫室,冬天就住在洞穴中,夏天就住在柴薪搭成的巢屋里。那时候还没懂得用火煮食,生吃草木的果实和鸟兽的肉,喝鸟兽的血,连肉带毛生吞;那时候还不知道丝麻可以织布做衣,就披上鸟羽兽皮当衣服,后来有圣人兴起,才懂得火的作用,于是烧熔金属注入模型中,铸作器皿,用泥土烧制陶器,用来建造台榭、宫室、门窗;又用火来焙、来烧、来煮、来烤,酿造醴酒和醋浆;又缫治丝麻,织成布帛。用来供养活人,送走死者,用来祭祀鬼神和上帝,凡此种种,也都是沿袭上古最初的做法。”
“为了表示不忘先人,所以在祭祀时玄酒摆在室内,醴和醆摆在门旁,粢醍摆在堂上,澄酒摆在堂下,同时陈列牺牲,备齐鼎、俎,排列琴、瑟、管、磬、钟、鼓等乐器,精心修制飨神和神佑之辞,用以迎接天神和祖宗的降临,通过祭祀中的各种礼仪,来规范君臣关系,加深父子的感情,和睦兄弟的情意,使上下均可得到神惠,使夫妇各有自己应处的地位。这样的祭祀就叫承受上天的赐福。
制作祝辞中的种种美称,设置玄酒以祭神,先进献牲的血、毛,再将生肉载于俎上进献,再将稍煮得半熟的骨肉献上。主人铺上蒲席,用粗布覆盖酒樽,身穿祭服;向尸献上醴酒和醆酒,又献上烤肉和烤肝。国君与夫人向神交替进献,使祖先的灵魂感到愉悦。这就叫子孙和祖先的灵魂在冥冥之中相会。然后退出,把撤下来的肉和刚才半熟的肉一起放在镬里煮熟,然后区别狗猪牛羊的不同部位,放到簠、簋、笾、豆、铏羹等不同的容器里,来招待宾客,祝的祝辞要表达主人对神的孝敬之意,神人保佑之辞要表达对子孙的爱护之心。这就叫大的吉祥。这样祭礼就算完成了。

原文:
孔子曰:“於[wu]呼哀哉!吾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翻译孔子说:“哎,真是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礼,发现经过幽、厉之乱,已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我不去鲁国的话还能去哪里呢?但是,鲁国却举行郊天禘祖之礼,这不合乎礼的规定。只能说明周礼真是衰败了!杞国国君可以行郊祭,是因为他是禹的后代;宋国国君可以行郊祭,是国为他是契的后代。这是只有天子可以行郊祭。所以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祀自己国土内的土地神与谷物神。

原文: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jia]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jian]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
翻译:“祝辞和嘏辞不敢改变其传统的规定,这就叫大福。祝辞和嘏辞,本当藏于宗庙,现在却藏于宗伯、太祝、巫官和史官的家中,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国家的礼制幽暗不明。醆、斝是天子用的酒器,现在诸侯用来献尸,这不合礼制。这就叫作僭越礼仪的国君。冕、弁是国君的礼服,兵器、甲胄是国君的装备,现在却藏于大夫的家中,这不合于礼制。这就令国君遭劫迫被威胁。大夫具备百官,祭器不用外借,八音齐备,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扰乱国家法纪。在国君那里任职叫做‘臣’,在大夫家里任职叫做‘仆’。臣仆如果遇到要为父母服三年之丧,或是刚结婚,国君和大夫一年内就不要向他们派差使。在居丧期间穿丧服上班,或是和家仆杂居一起,这不合于礼制。这就叫君臣共有国家。天子有土地可以授给子孙为诸侯,诸侯有国家可以授给子孙为大夫,大夫有采地可以授给子孙。这就叫制度。所以天子到诸侯国去,一定要住在诸侯的祖庙,但如果住进时无视礼书的规定。这就叫天子违法乱纪。诸侯如果不是由于探病、吊丧而随随便便到诸臣家里去,那就叫君臣戏闹互谑。所以说,礼是国君治理国家最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才能区别混杂,明察微隐,敬事鬼神,订立制度,分别仁义,所以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君权的。因此,国家政事如果不端正就会导致君位动摇,君位动摇就会导致大臣悖逆,小臣偷窥。如果用严刑峻罚就会导致风俗败坏,那么法令就会无常,法令无常又会导致礼仪乱套,礼仪乱套就让士人无法做事。刑罚严峻而又风俗败坏,百姓就不会归附了。这就叫有病的国家。”
原文:
“故政者,君子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xiao四声)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翻译:“所以政令是国君用来安身的法宝。所以政令一定要源于上天,效仿天道而下达。政令根据土地的条件与需求而下达就叫效仿大地,政令根据祖庙亲尊意义而下达就叫仁义,政令根据山川资源而下达就叫兴发制作,政令根据五祀规范而下达就叫制定法规制度,这就是圣人能够稳固地立身的原因。所以圣人是参看了天地,又比照了鬼神,以此来制定政令。圣王能处理所观察到的,使得礼制有次序;能玩味人们所爱好的,使得民众能够被治理。天生四时,地生财货,人由父母所生,由老师所教,这四条,如果国君都能够正确利用,就能够立于不出过错之地。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其爱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用,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翻译:“因此国君是人们所效法的,而不是效法他人的;是人们所供养的,而不是供养他人的;是人们所服侍的,而不是服侍他人的。所以,如果国君效法他人就会犯有过错,供养他人肯定其力不足,服侍他人就意味着失去了国君之位。所以百姓都是效法国君以达到自我管理,供养国君以达到自我安定,服侍国君以达到显示自己的职业。所以这样的礼制上下都明了,那么上下名分就能确定,所以人人都乐于为合于礼而牺牲,耻于不合于礼却偷生。国君要重用有智慧的人,去掉他的诈伪;任用勇敢的人,去掉他易怒的性格;任用仁义的人,去掉他的贪婪。国家有了外患,国君与国土共存亡,这是正义;大夫为保护国君宗庙而死,这是职责所在,就是正道。所以圣人能够使天下成为一个家庭,全中国人民像一个人,并不是凭着主观臆想,而是凭着了解人情,通晓人义,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后才做到的。
原文: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翻译:“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善良,幼弟敬长,丈夫守义,妻子听从,长者施惠,幼者恭顺,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伦理关系准则就叫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互相争夺残杀,这叫做人患。所以圣人要治理人的七情,修正十种伦理关系准则,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还有更好的办法整治吗?饮食与求偶,是人最大的欲望所在;死亡与贫苦,是人最大的厌恶所在。所以欲望和厌恶,是人心中的两件大事。人人都把心思藏起来,深不可测。美好与丑恶的念头都深藏在心,外表上不表现出来,要想彻底搞清楚,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呢?
原文: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翻译:“所以人是感于天地所载之德,阴阳二气交合,形体和精气结合,吸收五行的精华而生。所以天持阳气,垂示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阴气,借助山河的孔穴而通气。分散五行于四季,五行、四季调和后月亮才会出现。所以每月的前十五天,月亮逐渐变成满月,后十五天,又逐渐残缺。五行的运转,交替往来衰竭。五行、四季、十二月,依次交替为本始。五声、六律、十二管,依次交替为宫声。五味、六和、十二食,依次交替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依次交替为主色。所以说,人是天地的核心,是五行的端首,知道调和品尝五种不同滋味、辨别五种不同声音、穿着五种不同颜色的衣服而生活的。
原文:
“故圣人做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仪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仪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翻译:“所以圣人制作法则,一定要以天地为万物的根本,以阴阳为启动的开关,以四时为操控的把柄,以日和星为运作的纲纪,以月为区分的衡量,以鬼神为协助的徒属,以五行为运行的主干,以礼仪为操作的器具,以人情为耕作的田地,以四灵为亲畜的首领。因为以天地为万物的根本,所以万物都能包罗。以阴阳为启动的开端,所以人情可以察觉。以四时为操控的把柄,所以农事可以劝勉。以日和星为运作的纲纪,所以做事便于排列;以月为区分的衡量,所以事情就有了准则。以鬼神为协助的徒属,所以人人皆有职守。以五行为运行的主干,所以事情可以周而复始。以礼仪为操作的器具,所以事事才能办成;以人情为耕作的田地,所以人就是田地的主人。以四灵为禽畜的首领,所以饮食就有了来源。
原文:
“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鮪(wei三声)不淰(shen二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xu);麟以为畜,故兽不銊(xue四声);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yi zeng),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翻译:“什么叫四灵?麒麟、凤凰、龟、龙,这四种动物叫做四灵。所以龙如果为家畜,那么鱼类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凤凰为家畜,那么鸟类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麒麟为家畜,那么百兽就不会惊骇逃走;如果龟为家畜,那么就可以占卜以预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龟甲,安排祭祀,把币帛埋在地下,宣读祝辞和嘏辞,设立各种宫室、建筑和车旗的制度。于是国家有礼制,百官各自管理各自的事务,事情有分职,礼仪有秩序。
原文: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祭祀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翻译: “先王担心礼不能普及于下民,所以在南郊祭祀上帝,来确定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国内祭祀土地神,来陈列大地为人类所提供的便利;在庙中祭祀祖先,来表达人的仁爱治本;祭祀山川,来表达对鬼神的礼敬之情;举行五祀之祭,来表达各种制度本源于此。所以天子在宗庙中,有宗伯和太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辅佐;在大学中,有三老讲学,天子前有掌管神事的巫,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负责卜筮的官员、负责奏乐的官员、负责规劝的官员,都在天子左右。天子心中没有任何杂念,恪守至正之道。所以在南郊祭天,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在国中祭祀土地神,地上的资源就可充分利用,在庙中祭祖,孝慈之道就能推行,举行五祀之祭,就能规正各种法则制度。所以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修治了义又蕴藏了礼。

原文: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起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翻译:“因此,礼必定以太一为本,太一划分为天和地,天地转化为阴和阳,阴阳又变化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又序列为鬼神。圣人据此而颁降的政令就叫做’命’,这都是主发于天的。礼一定以上天为本,动用于大地,分列吉凶等事,根据四季变化,合乎每月行令的准则。礼在人事上叫做’养’,礼的实际表现在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礼、婚礼、丧礼、祭祀、射礼、驾车、朝见、聘问等事中。
原文:
“故礼仪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翻译: “所以礼仪这个东西,是人的头等大事。所以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像巩固人的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所以礼是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所以礼是通达天理、顺应人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不可废止的。因此,凡事国坏乱、家丧败、人死亡的,一定是因为先抛弃了礼才会如此。
原文: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人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nou)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制国不以礼,犹无耜(si)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翻译: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礼厚,酿成的酒也便醇厚,小人礼薄,酿成的酒也便味薄。所以圣王操着义这件工具,根据礼的秩序,用来治理人情。所以人情这东西,好像是圣王的田地,圣王修制礼来耕作,陈说义来下种,讲解教导来除草,以仁爱为本来收获,播放音乐使其安逸。所以说礼,是根据义制定的。礼要合于义并将二者协合,这样的礼即使先王没有,也可以根据义来创作。义是区分事理的标准,节度仁爱的尺度。能协和事理,符合仁爱,做到这两条的人就是强者。仁是义的根本,是顺的主体,谁能做到仁谁就受人尊敬。所以治国不用礼,就好比耕作却没有农具;制定礼而不本于义,就好比耕地了却不下种;有了义而不讲解教育,就好比下种了却不除草;有了讲解教育而不仁爱结合,就好比除草了却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而不用音乐安置,就好比收获了却不让食用;用音乐安置而没有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吃了饭身体却不肥壮。
原文: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之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翻译:“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个人身体的肥壮。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家庭的肥壮。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上下有序,君臣相互规正,这是国家的肥壮。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用礼相互往来,大夫用法排列次序,士用诚信完成事情,百姓用和睦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肥壮。天下的肥壮就叫做大顺。大顺,是用来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常法。因此,达到了大顺,即使事情积聚也不会滞留,事情同时进行也不会出错,事情虽然细小也没有闪失,事情深奥却可以通达,事情茂密但有间距,事情相互关联却不干扰,事情同时运作却不互相排斥,这便是顺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明白了顺的重要性,才能安守君位没有危险。
原文: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sou),龟、龙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翻译:“礼的最大特点在于区别不同,礼制规定的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人情而各安其位。所以圣王顺应人情而制礼,不让居住在山中的人去水旁居住,不让居住在河洲的人去平原居住,这样人们都不会疲敝。使用水、火、金、木和饮食,一定要因时制宜;男婚女嫁,年龄应相当;颁赐爵位,应依据德行;任用百姓要顺应民心,不夺农时。这样就没有水旱蝗螟之灾,百姓就没有凶灾饥荒和怪病。所以天不吝惜道义,地不吝惜宝物,人不吝惜感情。于是天降甘露,地涌甘泉,山中出现宝器和天然形成的车辆,大河中出现龙马负图,凤凰、麒麟都栖息在郊外的沼泽,神龟、蛟龙出现在宫中的水池,其余鸟兽产的卵、怀的胎,人们低头俯身就可以看到。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由于先王能够修治礼仪而通达各种义理,又通过诚信以达到顺应天理人情的缘故。而这就是天下大顺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22: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心得:这两章读起来很容易入心,说了教育与礼之运行,触动不小,尤其对下面的文字有感:

1.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2.教之以孝弟、睦女、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

3.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4.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5.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6.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7.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8.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7 22: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7-17 23:00 编辑

《礼记》第6周精读“礼器第十”
查字、正音、抄写原文及翻译,每天一点,一次上传。


原文:P442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yún)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

翻译:以礼为器,因而能品行大备。品行大备,就是盛德了。礼能够消除邪恶,增加美的品质,放在人身上则能正身,施用在事情上则能实行。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大竹、小竹外表的篾青,又好比松树、柏树的树心。天下只有竹子和松柏有此大本大节,所以经过四季能不改换枝叶。所以说君子有了礼,就能做到与外界和谐相处而内心无怨。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德,鬼神也愿意享用有德者的祭品。
原文: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翻译: 先王所制定的礼,有内在的本质,也有外在的文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本质;义理,是礼的外在的文的形式。没有内在的本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文的形式,礼就不能施行。
原文: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翻译:礼应该是合乎天时,配合地利,顺应鬼神,符合人心,治理协调万物的。所以四时各有所生,大地各有所宜,人的器官各有所能,万物各有所利。所以,不是天生的当季的物产,不是当地的土产,君子就不拿来作为礼物,鬼神也不会享用。居住在山中却以水产鱼鳖作为礼品,居住在水滨却以山野产的鹿豕作为礼品,君子认为这是不懂礼的做法。所以一定要根据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的大法。礼品的多少,要看土地的广袤狭小;礼物的厚薄,要看年成的丰歉。所以即使遇到年成不好大减产,民众也不会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在上者制定礼仪有分寸。
原文: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
P446翻译:礼的制定,最重要的是要依运行的天时,其次是伦常的顺序,再其次是主体的分辨,再其次是事情的义理,最后是使用的物品要与身份等级相称。尧将王位传授给舜,舜将王位传授给禹,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都是依照天时、天命而为。《诗经》云:“不是急于实施谋划,而是追怀先祖的功业以示孝心。”天地的祭祀,宗庙的祭祀,父子之道,君臣之义,要体现伦常的次序,这就是顺。社稷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祀的对象不同,祭礼仪式各不相同,这就是体。丧礼祭礼的费用,宾客对丧家的赙赠,都要适宜,这就是义。小祭祀用羊羔或小猪做祭品,牲体也要够分给参加祭祀的人;大祭祀用太牢牛、羊、猪做祭品,牲体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不要有剩余,祭品与祭礼的规模相匹配,这就是称。诸侯以占卜吉凶的龟为宝物,以天子赐予的珪玉为祥瑞;而卿大夫之家不得以占卜吉凶的龟为宝物,不得私珪玉,不得像天子、诸侯一样在门的两旁建造高台做成台门,使用的物品要和等级身份相匹配,这就叫称。
原文: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shà);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多为贵,例如:祭祀先人的宗庙,天子是七庙,诸侯是五庙,大夫是三庙,士是一庙。吃饭时盛放菜肴的器具豆,天子有二十六个,诸公十六个,诸侯十二个,上大夫八个,下大夫六个。诸侯的使者出国聘问,带七个副使,主国馈赠七牢;大夫的使者出国聘问,带五个副使,主国馈赠五牢。天子的坐席是五层,诸侯是三层,大夫是两层。天子去世,停殡七个月后再下葬,墓坑中的抗木和茵各五层,翣八个;诸侯去世,停殡五个月后再下葬,抗木和茵各三层,翣六个;大夫去世,停殡三个月后再下葬,抗木和茵各两层,翣四个。这些都是以多为贵的礼节。
原文: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五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chàng),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此以少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少为贵,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祭天,只用一头牛。天子到诸侯国中,诸侯也仅用一头牛犊招待。诸侯互相聘问,只用郁鬯献宾,不设盛放肉干、肉酱的笾、豆。而大夫出使诸侯聘问,主国在招待时,有酒,还要准备肉干、肉酱。天子进食,吃一口就说饱了,须劝侑才继续进食;诸侯吃两口就说饱了,大夫和士吃三口就说饱了;劳力者就吃到饱为止。天子祭天所乘的大路车,马腹和马颈只有一圈装饰,而其他活动乘的次路车,马腹和马颈则有七圈装饰。诸侯在朝聘中圭璋作为礼品是单独进献的,而琥璜要在以酒酬宾时作为附带的礼品呈送。天子坐席五层,诸侯三层,但祭祀鬼神时却只用一层席子。诸侯视朝,大夫人数少,国君一一与他们行礼作揖,士人数众多,国君就只作一个揖。这些都是以少为贵的礼节。
P449原文: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
   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觶,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鷡(wǔ)。此以小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大为贵,例如:宫室的规模,器皿的容量,棺椁的厚薄,坟头的大小。这些都是以大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小为贵,例如:宗庙祭祀,贵者献尸用较小的爵,贱者献尸用较大的散,尸尊,尸以觶尝酒,主人卑,举角杯而饮;诸侯中的子爵、男爵飨礼中的五献之礼,盛放酒醴的容器,缶最大,放在门外,放置给士旅食者的酒醴;壶较小,放在门内,放置给卿大夫的酒醴;瓦鷡更小,放在堂上,放置君宴飨用的酒醴。这些都是以小为贵的礼节。
原文: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以此高为贵也。
   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sao)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yù)禁。以下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高为贵,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的高七尺,大夫的高五尺,士的高三尺。只有天子、诸侯可以修筑台门。这些都是以高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低为贵,例如:天子祭天,并不修筑高坛,而是直接将地面扫除干净举行祭祀。仪式中,天子、诸侯盛酒的器具不放置在禁上,而是直接放在地下,大夫、士盛酒的器具放置在无足的棜禁上。这些都是以低为贵的礼节。
原文: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fǔ),大夫黻(fú),士玄衣纁
(xūn)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士有二旈,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
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  
(huó)席,牺尊疏布鼏(mì),椫(shàn)杓(sháo)。此以素为贵也。
翻译: 有的时候,礼以纹饰繁多为贵,例如:天子穿着绘有龙纹等图案的衮服,
诸侯穿着绘有斧纹等图案的礼服,大夫穿着绘有黑青相间花纹的礼服,士穿着玄色上衣、浅红色下裳,没有图案。天子带的冕悬垂有用朱、绿彩色丝绳穿着的十二条旒,诸侯带的冕悬垂九条旒,上大夫七条,下大夫五条,士三条。这些都是以纹饰繁多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纹饰朴素为贵,例如:祭祀至为崇敬的上天,天子所穿的大裘没有纹饰,在父辈面前,不讲究揖让周旋的仪容动作。天子朝祭日月时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饰;祭祀时供奉的肉汁,不加任何调料;祭天乘用的大路,没有繁复的装饰,只铺垫蒲草编织的席子;牛形的樽,用粗布覆盖;用白理木制作的勺子舀酒。这些都是以纹饰朴素为贵的礼节。
P453
原文: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xing)也。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
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xu)万物,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翻译:孔子说:“礼,不可不注意审察。礼有高下、多少、大小、文素的不同,应减少的不能增加,应增加的不能减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礼要做到礼仪、礼物匹配相称。
礼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为贵的,这是为了将内心的德性表现在外。王者发扬内心的仁德,,遍及万物,统理天下万事万物,这样的话,能不以多、大、高、文为贵吗?所以君子乐于用礼向外界展现德性。礼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为贵的,在于它专注内心之德的诚敬。内心之德达到极致,精深微妙,遍观天下之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配,这样的话,能不以少、小、下、素为贵吗?所以君子审慎地以少少的礼来展现自己的德。
古代的圣人,以内心的敬慎为尊,以外在的礼仪为乐,以少、小、下、素为贵,以多、大、高、文为美。所以先王制定礼仪,应少的不能多,应多的不能少,只求相称。
P454
原文: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管仲镂(lou)簋(gui)、朱纮(hong),山节、藻棁(zhuo),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yan)豆,浣衣濯(zhuo)冠以朝,君子以为隘(ai)矣。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翻译:所以,大夫以上的用大牢祭祀可以称作礼,士用大牢祭祀就是盗用君子之礼的窃贼了。管仲身为卿大夫,却使用刻镂(lou)纹饰的簋(gui),帽子系着红色的丝带,住室斗拱上绘着山形图案,梁上的短柱画着水藻花纹,明礼的君子认为这是逾礼僭(jian)越了。晏平仲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时用的猪蹄髈(bang)小到连豆也装不满,穿着洗过的旧衣裳、戴着洗过的旧帽子就去朝君,明礼的君子认为他过简过陋了。由此看来,君子行礼,不可不慎重,因为礼统领着大众的纲纪。如果纲纪松散,那么大众的行为也就乱套了。孔子说:“我知礼,打仗就一定胜利,祭祀就一定得到福佑。”这大概是掌握了礼与身份相称的道理。
原文:P456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hui)蚤,不乐葆(bao)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翻译:君子说:“祭祀不在于求福,不能求快提早,祭祀用的币帛不贪多求大,举行冠、婚等嘉礼,除了祭告祖先不须另行祭祀,祭祀用的牺牲不可全求肥大,供品也不是数量越多越美。”
原文:
孔子曰:“藏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而祀弗止也,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翻译:孔子说:“藏文仲哪懂得礼!夏父弗綦颠倒了宗庙祭祀的顺序,他不加阻止,用祭火神的燔柴之礼祭灶神,他也没有劝阻。祭灶,不过是祭祀老妇之神。讲饮食盛放在盆中,酒盛在瓶中而已。”
原文: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翻译:所为礼,就好比人的身体。身体不完备,君子就称之为不完备的人。礼如果施用不当,就好比不身体完备一样。
原文: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溢,显者不可揜(yan),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人室而不由户者。
翻译:礼,有的以大为贵,有的以小为贵,有时表现显著,有时表现隐微。礼,应大的就不能缩小,应小的就不能增大,应显著的就不能遮掩,应隐微的就不能放大。所以,虽然常用之礼有三百,礼之细节有三千,但它们的追求是一致的,都是诚。这就像人要进屋,没人不是从大门进入的。
原文:
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顺而讨也,有摲(chan)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zhi)也。
翻译:君子行礼,有时竭尽真情实意来表达,要致以恭敬来表现诚顺,有时以器物之美、纹饰之美来表现诚顺。君子行礼,有时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委婉而少少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遵循常法而平等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按顺序依次递减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取之于上而普施于下的,有时是依对其先人之礼推导而提升规格的,有时是仿效自然而有纹饰的,有时是仿效自然纹饰而有所减省的,有时是自上顺之于下的。
P460原文: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尸,诏侑(yòu)武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其礼犹醵(jù)与?”
翻译:夏、尚、周三代的礼本质是一致的,是要民众共同遵守。虽有时崇尚白色,有时崇尚黑,但基本的礼是由夏代初创的,商代因循沿用。周代在祭祀宗庙时,尸是坐着的,告诉尸当行的礼仪和劝尸饮食,并无固定的常法,这种礼仪与商代是一样的。礼的道理是一致的。夏代宗庙祭祀时,尸是站立着的,一直站到祭祀完成;在商代尸有事没事都是坐着的,而周代有六亲庙之尸聚集太祖庙,依次互相劝酒的礼仪。曾子说:“周礼宗庙祭祀中的旅酬之礼,好像现在众人凑钱喝酒一样吧?”
P462原文: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飨腥,三献爓(xun),一献熟。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足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que);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pan)宫;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故礼有摈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
翻译:君子说:礼仪中接近人的生活常道的礼,并不是最隆重、最崇敬的礼。例如在南郊祭天时用牲血为祭品,祫祭祖先时用生肉为祭品,而祭社稷、五祀时用在汤中煮至半熟的肉为祭品,祭众鬼神的小祭祀时才用熟肉为祭品。所以君子对于礼仪,不是一时兴起而用以表达感情的,而是有缘由的。所以国君相见,宾、主都要有七个随员负责传话,不然就显得太质朴简单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当,主人要三次礼让请客人进门,然后才登堂,不然就显得太急促失礼了。所以鲁国人要祭祀上帝,就一定要先祭于学校頖宫;晋国人要祭祀黄河,就一定要先祭于恶池;齐国人要祭祀泰山,就一定要先祭于配林。大祭所用的牲要提前三个月系于牢中饲养,祭前的十日,要先进行七天的散斋,接着再进行三天严格的斋戒,然后才举行祭祀,这是谨慎到了极点。所以宾主行礼时一定要有司仪引导,乐师一定要有人搀扶引路,这才使礼仪温厚妥贴到了极点。

原文: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li)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guan)簟(dian)之安,而稾鞂之设。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君子曰:“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
翻译:所谓礼,就是使人回归本性并遵循古制,就是不忘初始。所以有凶丧之事,不用诏告,人们自然会悲痛啼哭;朝廷宴飨老者贤者,奏乐自然使人快乐。今人喝酒要喝酿制的甜酒,但祭神时却将白水玄酒放在甜酒之上;今人用刀要用锋利的割刀,但祭祀时分割牲体仍以使用古式鸾刀为贵;今人坐着蒲席,上面再加一层竹席,坐着很安适,但祭天时却仍使用秸秆编成的席子。所以先王制定礼仪,一定要以返归根本、修习古制为主,后人才能传承、学习。
君子说:“如果内心没有礼仪的检验标准,观察事物就不能明辨是非高下。要想观察事物而不从礼仪入手,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办事不按照礼仪去做,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说话不依照礼仪去说,就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所以说:礼,是万事万物的准则。”

原文:
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焉。
翻译:所以过去先王制定礼,就依据事物的特性而赋以意义。所以举行祭祀一定顺应天时;举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依据日出东方和月升西方的运行来进行;祭祀天帝,一定要凭借本来就高耸的山陵;祭祀地神,一定要凭借本来就低洼的川泽。所以,上天应时降雨,君子都勤勉努力。
P464
原文: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翻译:所以从前先王推崇有德行的人,尊重有道行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推举贤人安置到职位上,聚众宣誓。所以因天高而在山陵上祭天,因地低而在川泽中祭地,登五岳燔柴祭祀向上天报告成功,在南郊选择吉地祭祀天帝。因为燔柴祭祀向上天报告成功,所以象征祥瑞的凤凰降临、龟龙到来;因为祭祀天帝于南郊,所以风调雨顺,寒暑有序。这样,圣人只需朝南面站立在那里,天下就大治了。

原文: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lei)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翻译:天道是最高的教导,圣人具备最高的品德。宗庙祭祀中,庙堂上,罍尊陈设在东阶,牺尊陈设在西阶;庙堂下,悬鼓设在两阶之间的西边,应鼓设在东边。国君站在阼阶上,夫人站在西房中,这好比太阳升于东方,月亮升于西方,这象征阴阳的分别,所以这样安排了夫妇的位置。国君由西阶牺尊、象尊中酌酒,夫人由东阶从罍尊中的酒,礼仪互动,在堂上交相进行;音乐奏鸣,在堂下交相呼应,这真是和谐之极。

原文: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达。”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翻译:礼,是返还自己生命的初始;乐,是欢庆自己取得的成就。因此,先王通过制礼来节制事情,通过习乐来引导心志。所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治理得好坏。蘧伯玉说:“君子一类的人都通达事理。”所以君子只要观察器物就能知道工匠的巧拙,只要观察人的外在表现就能知道他的才智。所以说:君子对于用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非常谨慎的。
P467原文:
大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属属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
纳性诏于庭,血、毛诏于室,羹定诏于堂。三诏皆不同位,盖道求而未之得也。设祭于堂,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翻译:太庙之内的祭礼必须恭敬:国君亲自牵牲入庙,大夫协助国君捧着币帛紧跟在后;国君亲自摆设祭品,夫人进献盎齐之酒;国君又亲自进献煮熟的牲体,夫人献酒。卿大夫跟从着国君,命妇跟从着夫人。他们毕恭毕敬,表现得忠诚专一,勤勉而巴结地希望神灵享用供品!
祭献给神的牺牲入庙时,要在庭中告祭于神;进献牲血和毛时,要在室中告祭于神;进献肉羹熟肉时,要在堂上告祭于神。三次告祭都在不同的位置,这是说想求神降临却没有找到。先在堂上举行正祭,又在庙门之外设祭,像是在问:神是在那里吗?是在这里吗?
原文: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
翻译:一献之礼质朴,三献之礼有文饰,五献之礼更盛大,七献之礼隆重神圣。
P469原文:
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壁,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月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余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盖重礼也。
翻译:大飨来朝的诸侯,这是天子才能做的事吗?牛肉、羊肉、猪肉、鱼肉、干兽肉,是来自四海九州的美味佳肴。笾、豆里盛放的食品,都是四季和顺之气所产的物品。诸侯入朝贡铜铸钟,表示他们和睦快乐。诸侯升堂朝见天子时,献上束帛加玉壁,是尊敬天子的德行。庭中陈设贡品,龟甲放在最前列,因为龟能预知吉凶休咎。其次是铜,因为它能照见人情。其次是丹砂、大漆、蚕丝、丝绵、大竹、小竹,表示天子与天下民众共有财务。其他各国的贡品没有一定,各以本国所产的物品进贡,这样即使边远地方的物品也能送呈天子了。大飨礼毕,宾客走出庙门时,就奏《陔夏》送客,以显示礼仪的隆重。

原文: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翻译:天子亲自在南郊祭祀天帝,这是崇敬的最高表现。宗庙的祭祀,这是仁爱的最高表现。丧礼,这是忠诚的最高表现。为丧礼准备衣服与随葬的明器,这是仁爱的最高表现。宾客赠送币帛,这是义的最高表现。所以,君子如果要观察仁义之道,观察礼仪,这是最根本、最基础的。
P470原文: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
翻译:君子说:“甘味可以接受五味的调和,白色可以接受各种颜色。忠信之人,才可以学礼,倘若是没有忠信品德的人礼也不会虚浮地跟从着他。所以,学礼得到忠信品德的人最为可贵。”

原文:
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
翻译:孔子说:“即使能背诵《诗》三百篇,如果没有学过礼,也不能行一献之礼;即使能行一献之礼,也不能行大飨祫祭先王之礼;即使能行大飨祫祭先王之礼,也不能行大旅祭五帝之礼;即使能行大旅祭五帝之礼,也不足以行祭天之礼。所以不要轻率地议论礼!”
P471原文: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暗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翻译:子路为季桓子家的邑宰。过去季氏举行岁时的祭祖,还不到天亮就开始,一整天还没祭完,天黑点起火烛继续。因为时间太长,虽然有强壮的身体、肃敬的诚心,大家都疲惫懈怠了。执事的人都站累了歪着身子、一只脚支撑者,倚靠着他物来应付祭祀,这实在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后来,有一次祭祀活动,子路参与。室内举行正祭时,室外的人送祭品到室门口,室内的人接过祭品献尸;举行堂上傧尸时,堂下的人把馔具送到阶前,堂上的人接过馔具奉尸。天亮开始祭祀行事,傍晚大家祭毕结束。孔子听说后,说:“谁说仲由不懂礼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13: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别重点字:
称chèn:“爯”是“偁”本字;“稱”是“偁”的异体字。偁,甲骨文的混合,提、持再,用鱼笼反复捕鱼),表示用鱼笼反复捕鱼,顺心如意。在造字时代的中国古人眼里,投笼水中,不劳不守,只需临岸收笼,便可天天有鱼,此举既和平便利,又美食维生,可谓顺心如意之至,遂以“爯”或“偁”表示“顺心如意”。在“偁”的“近亲”甲骨文字形中,是调兵遣将),顺心如意);是放鹰)捕猎,顺心如意);是奠基安宅),顺心如意)有的篆文以“禾”代“人”,表示稼穑顺心,收成如意。造字本义:形容词,用鱼笼反复捕鱼,顺心如意。动词:与目标一致,符合,相当


诩xǔ: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栩”的省略,表示形象、生动。詡,篆文言,说羽,漂亮而轻盈),造字本义:动词,用漂亮而轻浮的话夸耀、赞美。
濯zhuó:濯,金文羽毛隹,小鸟)。造字本义:动词,小鸟在水边梳洗、整理羽毛。引申 动词:泼水清洗。
致zhì: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到达、抵达。致,金文至,到人,行者夂,倒写的“止”,脚趾),表示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8 14: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礼器心得:整体读下来感受到了“礼本于忠信,反本修古、以诚为贵的基本精神和特点“,具体对以下句子印象深刻:

1.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无内怨。——所以说君子有了礼,就能做到与外界和谐相处而内心无怨。
2.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所以,不是天生的当季的物产,不是当地的土产,君子就不拿来作为礼物,鬼神也不会享用。
3.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礼的制定,最重要的是要依运行的天时,其次是伦常的顺序,再其次是主体的分辨,再其次是事情的义理,最后是使用的物品要与身份等级相称。
4.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由此看来,君子行礼,不可不慎重,因为礼统领着大众的纲纪。如果纲纪松散,那么大众的行为也就乱套了。说明礼要相称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22: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7-25 22:35 编辑

第七周  精读“郊特牲第十一”抄录、查字、正音、翻译
开始至P504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22: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P505-结束原文抄写、查字、正音、翻译
译文:
虞舜时的祭祀,贵尚腥气。所以祭祀的时候,先是用鲜血,接着用生肉,再接着用半生不熟的肉,他们就是用这些祭品散发的腥气来敬神的。殷人的祭祀,贵尚声音。在尚未宰杀牺牲之前,先声音或高或低地奏乐,乐曲奏过三章,然后才出门迎接牺牲。这乐曲的声音,就是用来召唤天地之间的鬼神前来受飨。周人的祭祀,贵尚芳香之气,所以在祭祀开始的时候,他们用兽酒浇地,以笆酒的香气召神降临。泡有郁金香草的兽酒芳香异常,用它来浇地降神,其香气可以透入地的深层。再说,酌酒浇地用的勺子是以圭璋作柄,其用意也在于利用玉的洁润之气。先以酒浇地降神,然后才出门迎接牺牲,这是为了召致地府的阴气。杀牲之后,先在香篙上加上黍樱和牲体的肠间脂肪,然后将其燎着,缕缕烟气上升,弥漫于墙屋之间,这是为了召致天曹的阳气。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周人才在荐熟时燎着香篙使之产生冲天的烟气。凡是祭祀,其目的都是为了请神降临受飨,那就不得不留意于这些不同的降神方式。人死了以后,其灵魂上升于天,其躯壳下降于地。所以在祭祀降神时,既须要到天曹去请,也须要到地府去请。殷人是先到天曹请神,周人是先到地府请神。
原文:
诏祝于室,坐尸于堂,用牲于庭,升首于室。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诸远者与?
译文:
祭祀,杀牲时,在室中举行告神之祭;杀牲之后,则在堂上设祭飨尸。在庭中杀牲时要举行告祭,献首于室时也要举行告祭。正祭时,祝官以祝辞告于神主;寻求众神之祭则在庙门外举行。在这么多的地方设祭:由室内而堂上,由堂上而庭中,由庭中而门外,就是因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里。在那边呢?还是在这边呢?或是在离人更远的地方?连庙门外都设祭,应该说请神也请得够远了吧?

原文:
祊(beng)之为言倞也,肵之为言敬也。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相,飨之也。嘏,长也,大也。尸,陈也。毛血,告幽全之物也。告幽全之物者,贵纯之道也。血祭,盛气也。祭肺肝心,贵气主也。祭黍稷加肺,祭齐加明水,报阴也。取膟菺燔(fan)燎,升首,报阳也。明水涚齐,贵新也。凡涚,新之也。其谓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絜着此水也。
译文:
庙门外之祭之所以叫做“访”,是因为访有远的意思。所姐之所以称“所”,是因为所有敬的意思。什么叫福?万事具备就是福。为什么要“升首于室”因为首是牲体之正,是牲体的最尊贵部分。所谓相,就是劝导尸享用供品。所谓暇,有长久和广大的意思。因为暇辞是神灵对其子孙的祝福,哪个祖先不希望自己的子孙福寿绵长呢。尸是神主的意思。祭祀时的进献毛血,是要向神表示所用牺牲完整无缺。向神报告牺牲完整无缺,是表示子孙很重视牺牲的选择,只有内外都挑不出毛病的才敢进献。用牲血祭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血是生气最盛的东西。至于以肺、肝、心作为供品祭神,是看重它们是滋生生气的器官。用黍樱加肺祭祀,用五齐加明水祭祀,这是为了报答阴气。把香篙抹上牲血和肠间脂肪,点燃让其冒烟,以及用牲首作为供品,这是为了报答阳气。用收集的露水冲淡五齐,是看重它的清洁透明。凡是加水冲淡,都是为了提高酒的清洁透明度。至于把露水称作明水,是取义于主人的明洁之心就像露水显示的那样。
原文:
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尽也。
译文:
国君在祭祀时要行再拜稽首之礼,要袒露左臂,亲自分解牲体,这是表示对神的极端尊敬。极端尊敬,就意味着服从。俯身下拜是表示服从;稽首则表示加倍服从;袒露左臂,那是表示毫无保留的完全服从。
原文:
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称曾孙某,谓国家也。祭祀之相,主人自致其敬,尽其嘉,而无与让也。腥肆爓腍祭,岂知神之所飨也?主人自尽其敬而已矣。
译文:
祭于祖庙,自称“孝孙”;祭于父庙,自称“孝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曾祖以上的祖先时,统统自称“曾孙某”。祭祀中的相,只须劝尸吃好喝好,毋须劝尸谦让,因为主人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他对神的虔敬。祭祀时,或进献生肉,或进献肢解后的牲体,或进献半生不熟的肉,或进献熟肉,也搞不清楚神究竟享用了哪一样,对于主人来说总算是对祖宗尽了孝敬之心罢了。
原文:
举斝(jia)、角(jue),诏妥尸。古者,尸无事则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将命也。
译文:
把尸迎入室内之后,当尸入席并举起放在他面前的酒杯时,祝要提示主人对尸行礼,请尸安坐。古时候,尸一般都是立着,只有在饮酒吃饭时才坐着。尸是神的代表。祝是沟通神和人的传话者。
缩酌用茅,明酌也。醆酒涚于清,汁献涚于醆(zhan)酒;犹明清与醆酒于旧泽之酒也。
对于五齐中的泛齐、醋齐,因其混浊,要先用事酒冲淡,再用茅草过滤,使其透明可用。对于盎齐以下三齐,因其较清,不用过滤,只须用清酒冲淡一下就行了。至于郁色,用盎齐来冲淡。古代的这些作法,就像如今的事酒、清酒与盎齐都要和陈年老窖搀兑一样。
原文:
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
译文:祭祀有三种作用,一是祈福,二是报恩,三是消灾。

原文:
齐之玄也,以阴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
译文:斋服,穿着是玄色,玄衣、玄裳、玄冠,因为黑色是幽阴之色,鬼神处于幽阴之地,因此穿着玄服思念处于幽阴之地的亲人。所以,君子如果专心致志地斋戒三日,一定能够见到自己要祭的神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25 22: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zjie 于 2020-7-25 23:46 编辑

第七周:
郊特牲心得:这周前面读得比较细致,后面有些粗糙,主要记祭祀之礼,对冠礼、婚礼、朝觐之礼、飨宴之礼、田猎之礼亦有记载。对此句“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存于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1 20:4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周——内则第十二

原文、查字正音、抄写、翻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8-1 20: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yangzjie 发表于 2020-8-1 20:45
第8周——内则第十二

原文、查字正音、抄写、翻译

对手动抄写的同学最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4 11:46 , Processed in 1.123977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