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雪无痕

百家姓吟诵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 22:24: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优秀学员:桃子,木木,周诗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22: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诗雨的《百家姓》吟诵总结:
          读了《百家姓》,我知道了以前的很多姓氏,还知道了两个字的姓氏。还学会了吟诵。我很喜欢吟诵百家姓。

                      周诗雨     2019.8.3
      
        因为她不太了解其它同学的吟诵情况,所以我替她选了优秀学员:周诗雨、铃兰、木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23: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8-4 15:48 编辑

  《百家姓》吟唱心得
        听陈琴老师的《百家姓》录音,和自己吟唱,再加上老师的提示,不由自主生出了感情,历史沧桑感,不是机械和苍白的背,是贴着百家姓背后的真实实体的,我觉得这样的感情,这样的气,是作为母亲、祖母养育孩子的气。但是这样的体会我却和丈夫女儿说不出口,他们不想听,我都选择不说,我尽量躲着他们唱,有些凄苦。在单位里,我偶尔在办公室里分享一下咱们群里孩子们的吟诵和我吟诵的特别感觉,他们听听也没有说什么,我也就此止住,把要影响带动的心再收藏起来。

      下面说一下几个小细节:
      开始我是尝试自己唱百家姓的,尝试了两节,(同时跟唱陈琴老师的)后来我放弃了,因为我发现我只是重复一个相对固定的折线式调子(陈琴老师的调子是流动的曲线,水流),这样重复下去没有意义。不如好好跟唱,去潜移默化一些东西出来,现在还没化出什么来(羞)。---忘了,还有重要的一点,我唱的气势和感情,和百家姓不够贴切。
      关于背唱,我记得很清楚,百家姓第一节很顺利,从第二节开始,生疏,字字之间没什么意义和关联,听唱、跟唱几次之后,我只能记住开头或结尾的一两个字,虽然看到彦说每天7遍,遍数到了自然背下来了,但还是秘而不宣地灰心,怎么灰心呢?很不愿意面对那种卡壳的感觉,不想开口了,拖着不听也不唱,最后没时间可拖了,就什么招儿都使上,比如不完全是“靠熟悉的歌声”,有时看着字,记字音字形,第几行是个什么字;有时是特别记下一句的首字,有时是某句里有一个熟悉的人的姓氏;---最后总是能背下来的。第三节,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后来,我慢慢发现,记住,完成任务,成了我的追求目标。我们搞吟唱不是要这样的。从这个发现之后,心就放松了,想不起来的地方,我“那个难受于卡壳,就想把它想出来!”那个心气,变放松了,卡壳了,反复唱下,再回忆,还想不起来,就看一眼纸,再卡壳再看一眼,“这样不是渐渐就查缺补漏起来了么”这样对自己说。心气放松之后,心气静和之后,后面章节变得越来越通畅了,-----是反复唱,自动形成了声音的一体性记忆。
      这次参与吟唱的孩子多起来了,听着孩子们质嫩、干净的歌声,心里感觉庄重和特别感动......童蒙养正!

    (老师的提示是:读百家姓就是祭奠我华夏祖先,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恢宏历史,就是缅怀自己家族的祖先们,千年奋斗史。可以查询一下每一个姓氏的发端、历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和分布。)

     推荐优秀学员:
兰兰和周诗雨:听兰兰唱,总给我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周诗雨小朋友吟唱的准确、认真、有感情,特别在感染力!
李靓:用心和认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23: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兰的吟诵总结:
         很快的,百家姓就唱完了。开始和结束,对我来说,似乎与平日没有太多的不同。总结下,有2点想说的:
1、信足。女儿报了名,带着兴奋带着好奇参加了。下定决心排除一切困难,每日认真完成作业。因为经常夜班,会整天碰不见女儿。她平日7点起床,有几日早上6点过一点,把熟睡的女儿叫醒交作业,她倒也配合,吐字都不清楚,眯着眼就唱。这样,改变了我。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那些所谓的困难。也因此化开了我在家风中的很多的结。哪有什么道理什么理论什么担心,直接做就对了,该做的事,直接上手,跨出那一步,你就做了,想再多说再多,没做终究是没做,那一步就空着。
2、踏实。生活中多了一曲小调。随时可以唱,俩孩子也时不时的就唱起来。唱这歌,心里踏实。
           百家姓是华夏血脉的种子,撒下来,总会显出它的本色。
         感谢老师感谢大组长感谢同学们。


         优秀学员:周诗雨、铃兰、木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23:2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姓》总结
这段时间的吟诵百家姓,真的是越来越有劲儿了,也认识到我泱泱华夏的博大,很多的姓氏都没有在平日见到过,这让我有很强的大开眼界的感觉。同时也有了些危机的感觉,那么些没有在平日里看到的姓氏曾经是如何,现在有怎么消失了,会不会有一天我们的姓氏会慢慢消失呢,那么在这样的过程里我们的华夏在经历什么?我作为父母有该如何在当下做好固土,立根的事情呢?这是我的思考
推荐人:桃子,小迪,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3 23: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桃子 于 2019-12-19 19:51 编辑

《百家姓》吟诵总结

对这部蒙学作品似乎尤其有感觉,姓氏,那个“一”似乎很好把握,就是家族的过去、现在、将来,就是命。读起来很自豪,我是有姓的人,好啊,好。
我经常都,面目模糊、混混沌沌的,但是在读百家姓的时候,在从父母亲那里了解来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老祖宗们……的事的时候,我常常会感觉自己是有光的。
似乎那是唯一的光的来源,感觉自己活了。
所以对家谱、家族的过去,如饥似渴。哪怕一丝一毫的细节,都想多知道一点。
不过似乎,始终没捋出一个明确的东西出来,有时甚至忘了,哦要到这里来。就一直没有通。也一直还在时而如饥似渴,时而混混沌沌。
这么一捋呢,对这个事有了点知道。知道力量要往哪个方向使。
一直还停留在材料收集上。爸爸这边的家谱比较全,大的轮廓比较清楚,那些细节却是零零星星。爷爷奶奶都过世了。听爸爸讲了很多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八代以前迁居到湖南的老祖宗的事。妈妈这边,没见到家谱,只听得妈妈说那些零星的故事,外公外婆年轻时候呀,她的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啊,我的太外婆太外公甚至太太外婆……现在回看起来,零星不全。收集了很多的事情,大的小的,却始终没有通。
最近一直在磨另外一个主题,总觉得那里为啥不通,现在想,那个不通却原来根本在这个不通这里。很想通,有时糊里糊涂,疯了简直,不知道去到了哪里。我感受到的,家中的那个巨大的、沉沉的东西,沉到人经常面目模糊混混沌沌的东西,就是这个不通啊。就是这个家魂似乎很散,散乱,但你就在其中,庞大的,在其中,你感受到那个力量,却不知道它。你又不知道又知道,又知道又不知道。……
似乎是在接近、靠近它吧,至少的确是不愿意再回避了,比如用各种各样的情绪隔离着,什么羞耻啊,悲痛啊,愤怒啊,恐惧啊……
吟诵,这次感觉进步比较大的是坦然。昨天晚上回来晚了,吟诵又还没完成,亲戚们都在,我一开始吟诵挺紧张,生怕被楼下的他们听见,不过似乎忽然不在意了,我做正确的事情怕什么呢,想通这个,声音反倒洪亮了起来。他们的确也都听见了,还夸我唱得好听,我感觉还挺高兴的。就是觉得,有什么清晰了起来,空间开阔了起来,可以铺得开了。
这么说起来就是,姓氏这个东西,一直就是我家的真实主题,我家就是在亲近、清晰自己的姓的路上。这个真而实。而踩在真而实的路上,坦荡。


推荐优秀学员:空气、李靓、黑河女。推荐的理由是,感觉是在唱自己的歌。

查询自己切身相关的姓氏资料:
罗氏:
抄家谱原话:罗氏乃远古源流始祖黄帝嫡裔祝融之后,祝融(吴回)之孙季连,连之裔孙鬻熊佐周文王有功,以熊为氏,周成王时封其子熊绎于荆楚,尽有江汉之地,始都于逞(今湖北荆州江陵县),后都于鄢(今湖北襄阳宜城县),周桓王二十一年壬午自宜城迁枝江,因以国为姓。周庄王八年壬辰又去枝江迁于湘(湖南长沙府湘阴县)。其山曰罗洋,地曰罗城,水曰汨罗,以国为氏。之后,因失封爵,卒并于楚,子孙散处江汉之间。由此可知罗氏因封国而为之姓,故罗氏有出于祝融之说也。
“罗”字是个会意字,其繁体写法是“羅”,意思是“以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许慎《说文解字》。)甲骨文的“罗”字形状捕鸟之网。《尔雅·释器》在解释网的种类和名称时说:“鸟罟谓之罗”。《十三经注疏》中对此作注:“谓罗络之。”疏:“鸟飞,张网以罗之。”可见罗的本义就是捕鸟的网。远古时代,大概在今河南罗山县一带,活跃着一个以捕鸟工具“罗网”为图腾,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其部民便是罗姓最初之先民。
综上所述,罗氏确系中华民族最早的古老姓氏之一。居于中原地域,活动于今河南罗山县一带,以“罗网”为图腾,出于黄帝嫡孙颛顼之后,“祝融”是黄帝后裔七世孙吴回所任火正之官的名称,李静祝融(吴回)之孙季连至周代的源公已是七十世了。其子匡正公,原姓妘,周武王九年,奉命南征,因助周灭商有功,封安南罗国公,食采宜城,其子匡正公,原姓妘,周武王九年,奉命南征,因助周灭商有功,封安南罗国公,食采宜城(今湖北宜城县),其子亦芳公,后袭父爵于罗,以国为氏,故罗姓自此始,匡正公自然便是罗氏受姓始祖了。    诸多罗氏族谱均以汉豫章罗氏开基祖珠公为受郡始祖。珠公字怀汉,号灵知,人称洪崖先生,生于秦始皇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年)。《客家史料汇编》记:“汉惠帝时为治粟内史,赋税宽平,国用饶给,以直不容于朝,出守九江,督众兴役,补筑城垣,城成而家迁于是,亲植豫章于庭。罗氏以豫章为郡望,盖源于此。”经千百年的生息蕃衍,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2006年)统计结果,罗氏族人位居全国一百个大姓的第二十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已成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420万,为全国前20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罗姓人口由70万激增到1280余万,增长达18倍之多,罗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罗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江苏四省,大约占罗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罗姓人口。四川居住了罗姓总人口的17%,为罗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渝、粤桂湘鄂闽赣苏沪两块高比率的罗姓区域。
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珠公五十五世裔,凤吉公遵遗命由安仁后街毕婚于酃(今炎陵)遂家焉,迄今(2006年)已七百七十七年。凤吉公被尊为炎陵罗氏《惇彝堂》之鼻祖,素称“本地罗姓”。明清以来,从广东、江西等地不少罗氏族人陆续迁徙入酃,素称“客家罗姓”,包括《三星堂》《笃亲堂》《豫章堂》下村谌公派、《豫章堂》桂东侃大、城西展清公派、中村光洋山用工派……支系繁多,人丁兴旺发达,经过近八个世纪的繁衍,炎陵罗氏族民已逾万人,位居炎陵县第三大姓氏也。
珠公50世孙胜受长子璿公之裔曰伟派分三河潮坡垅,曰伟公排定为一世祖;三子瑾公之裔如达派分十都密花,瑾公排定为一世祖。
珠公59世、曰伟3世孙英彦,祖居广东嘉应州兴宁县东厢摇钱保,享寿八十九岁,配李氏,生四子:捷铭、捷锦、捷魁、捷扬。康熙三十六(1679)年,长子捷铭从广东徙迁炎陵三河石潮(曹婆龙)开基立业,配李氏,生五子:万选、万禄、万全、万福、万振。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春先—曰伟—廷运—英彦—捷铭—万选—曰富—德祥—文榜—林章—曾祖父—祖父—父—弟和我。
这么捋下来,我这辈是珠公69世孙,曰伟公13世孙,从广东迁徙来的第10世。
母亲林氏:
       姓,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夷一支称林方,南迁后称“郴”。林义与曹近似,“木”是建木,也就是天杆圭表,又名扶桑,扶木。二建木并立为林,“林”下为天齐坛台(渐台)。林姓是风姓别支,又作梵。中华书局刊印的《辞海》合订本载:林,“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 在民间,比干一直被尊为“文曲星”。
林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47位。2016年,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180万 ,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林氏太始祖比干
       林姓来历:周武王灭商建周,为比干封墓,赐比干之子泉为林姓,赐名为坚,封河清公,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比干之子林坚为林姓的始祖,殷商少师比干为林氏太始祖.
       林姓在大陆人口为1416万,排在第16位,南方排在第4位,福建省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人口密度最高为闽南、粤东。
       林氏郡望堂号:西河堂、济南堂、九龙(九龙十德)、问礼、下邳林(徐州林)、晋安林、南安郡、莆田唐九牧林、阙下林、长城紫金林、宋九牧等。
  一、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二、迁徙及主要分布
       林坚子孙在博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地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六桥"、"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国家或地区。
  三、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在客家人中,林姓的郡望还有"西河",原因为其中一支林姓客家人的始祖来自西河郡[今郑州附近],其堂联为"九龙世泽 十德家声" 其来由可参见以上九龙堂和十德堂的介绍.另外一支林姓客家人为"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四、家乘谱牒
        林姓由三千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 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 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五、历史名人
       政治名人 比干:有名的大忠臣;当时商纣王荒淫无道,他上朝强谏,舍生取义,慷慨就死。另:“比干”在民间被奉为文财神。民间传说中他当时怒视纣王,把掏出心扔在殿堂上,大步走出宫殿;来到民间后得到了姜子牙的不死药,吃后没死去。他虽不是富可倾国,但在民间交易中作公正时,他因没心而没偏心,做到公平公正童叟无欺,被奉为财神。
      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同时也主张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4 00: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9-8-4 17:30 编辑

《百家姓》吟诵总结

       这一轮的吟诵会,在吟诵本身上,我的感觉是,相对自然些了。就是,和吟诵这事、和字、和气熟悉起来一些的感觉。虽然还是很容易发紧的,但可以在走气力的同时知道紧。哈,是的,有的气是软的柔的,有的气是硬的冲的。第二个是,生活节奏更有条理,早上吟诵、晚上读书,一种生物钟似的习惯养成的感觉,一种新旧、虚实逐渐融合的感觉,一种让人感到…放松的感觉。第三个是,华夏子孙是一家,一个大家子,好大一个家;从古至今是一脉,血脉相续,川流不息。最后一点是,听到咱们大家一轮一轮下来的进步,我感到很开心。
       推荐优秀学员:桃子,铃兰,王雪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4 10:5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姓吟诵总结:孩子放假之后我就回老家来了,所以读百家姓孩子也参与其中,还教了叔侄和姑甥,对于这点自己是满意的。回到家里有好多的事情,就是很忙碌的状态,没有很多的去查姓的来源和资料,看了同学们做的好的,觉得自己还是要多做一些。对吟诵是越来越喜欢了,有打开心门的功能。推荐优秀学员:桃子(读的好听,接近范本)小迪(有从头到尾都很用心)胡杨(小朋友可以这么坚持,认真,很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4 15: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辰辰 于 2019-8-4 15:44 编辑

百家姓吟诵总结:
1、如果不是跟着吟诵,不会刻意去读百家姓,读了才知道,平时接触到的姓估计才是三分之一,大多数的姓都是不常见,还有一批字都不认识,感觉这个过程就是扫盲。
2、因为每天的打卡,因为在这个环境中,才得以坚持。有几次回来很晚,因为没有完成当天的任务,在非常累,特别不想做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充分体验什么是坚持,磨,练。
3、什么时候把这些不当做是任务,每天自然而然的完成,将是提升。


推荐学员:周诗雨、胡杨、王雪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4 17: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
《百家姓》读得好艰难!
三天一段,文字不多,洗个碗,煮个饭,就把它读熟了,但得花挺长时间才能以背诵的方式录下来。这么大年纪了,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在这蒙学上吗?花了时间在这,很多事情就落下了,就得赶了?有过犹豫,纠结,但决定做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呀!于是痛苦着,坚持着。坚持的过程,在一次次的背诵中、背诵后发现,是神不守舍让自己得花上很多时间去录音。不录音,很顺畅就背下来了,一录音,感觉人就被摁到了一个什么上面,神就晃,然后就卡,有时候卡得死死的,怎么都想不起其实已经很熟悉的内容。看到自己心里有鬼,有个担心害怕的鬼,它常常出来做老大,它一做老大,脑子就短路。看到它,告诉自己读书就读书,有时能进入文字中,会好点,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被它控制着。
到后面,感觉渐渐好起来,背诵、录音快了很多,但总是一段一段地背,好像没办法把两段,几段连起来,很奇怪的感觉!因为是乱码?但每段都很熟了?最后的作业要求背诵全文,下决心连起来背。这决心一下(志),把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先记下,理了理顺序(思),8月1日的作业,分两次背出来了;8月2日的作业一次全背完了。虽然用了很长时间,虽然有些地方磕磕绊绊的,有些地方还背错了,但总算连了起来。这个过程中,神不时地晃,但感觉神守舍的时间还是长了些,舍也干净了些,大了些,德呢?什么是德?相信自己能连起来背,相信了,就背出来了。
《百家姓》吟诵之旅,让我更坚定了下学期的教学,让初一的学生补课,补蒙学的课;背经典,背整本的经典。
推荐优秀学员:胡扬、然然、妞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 16:05 , Processed in 1.094538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