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武力实现霸业。盛,甲骨文=(益,“溢”,满溢)+(成,用武力实现霸业),比喻帝业达到顶峰,国力兴旺,连带影响周边国家。造字本义:形容词,国力强大,帝业达到顶峰。
神:
“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分化。申,甲骨文 像神秘的劈雳、不同方向开裂的闪电。古人认为打雷闪电是至高无上的天神在发怒。当“申”的“闪电”和“天神”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示” 另造“神”代替: (示,祭祀) (申,闪电),表示祭拜发出闪电的天公。造字本义:名词,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
法:
灋,金文 (
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 (
水,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 (
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有的金文 调整结构,突出了代表自然的“
水”和“
廌”。
造字本义: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异体字 简化结构,省去“鹿”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观念中,
“道”* 代表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本质规律;“
法”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说文解字》:灋,刑法。量刑标准平得像水面一样,因此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廌,是用来在疑犯中撞触不正直真犯的动物,判别出真犯后将其除灭,所以字形也采用“去”作边旁。“法”,今天文字的写法省去“廌”。
龙:
“龍”是“龔”的本字。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甲骨文 像张开大口 饮水的双头飞天神兽,表现了远古先民对于彩虹神秘天象的推测想象。龍,甲骨文、金文字形极其丰富多样,但都包含“辛”(施刑,惩罚罪人)和有獠牙利齿的大“口”(吞噬)的字形,表达了远古先民的受害恐惧,和对灾难根源的想象。“龍”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与文化含义,集合了远古先民对天上的龙卷风、地面的洞穴巨蟒、水下猛鲨巨鲸的认知与想象,对古人来说,此三者的共性,是神秘而具有最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都会周期性地对世人大开杀戒。在远古先民看来,“龍”不是一种动物,而是神灵派来司斩夺命的一组神兽,本质相同而形体各异。先民相信,龙卷风摧毁家园、蟒蛇吃人、海鱼袭击渔船和渔民,都是神灵对罪人的惩罚,因此主动妥协献牲,以求后安。龍,甲骨文 (辛,施刑,惩罚罪人) (“虹”的竖写),表示像矗立的虹一样的神秘巨兽,它代表神的权威行刑杀伐,张着大口在天地间怒吼横行,吞噬一切有罪之人。这个恐怖的神兽,俗称“龙卷风”,现代科学称之为“热带气旋”,可在瞬间将人间变地狱。简体甲骨文 将矗立的虹 简化成 。有的甲骨文 像身披麟甲、张开大口 的吃人 (辛,杀人)巨兽 。有的甲骨文 像深藏洞穴 、张开大口 的吃人 (辛,杀人)巨蟒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 中的大口 写成大口利齿的形状 。有的金文 误将大口利齿的 写成“月” ;并用“巳” (幼婴)代替扭曲的身躯形状 ,表示用幼婴献祭洞穴中吃人的神秘大蟒蛇。有的金文 加“兄” (即“祝”的本字,祭祀祈祷),强调以活婴 献祭,祷告 避灾。有的金文 用“女” 代替“巳” ,表示用女童作牺牲品献祭。有的金文 在“巳” (幼婴)上加“二” (多数),表示同时用多个幼童作牺牲品为天灾或大蛇献祭。篆文 用“三巳” 代替金文字形中的“二巳”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巳” 写成了“匕” 。造字本义:名词,远古先民用幼童幼女作牺牲品献祭的热带气旋灾难或吃人的大蟒蛇。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三匕” 写成明确的“三巳” 。简体楷书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的左边 ,并依据草书字形 的右边部分 ,将楷书字形右边的 (三巳)简化成 ——也就是说,正体楷书“ ”是“辛、口、虫、三、巳”的会义结构;而简体楷书“ ”是“三巳”的会义结构。当“龍”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共”另造“龔”代替。雷和电,具有最震憾人心的声响和光亮,因此古人大量使用雷云纹装饰器物,以此驱邪;热带气旋、大蟒、鲨与鲸,具有最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因此龙纹也成为远古先民的驱邪装饰,但唯有天子帝王享有用龙纹装饰器具和衣物的特权。由于龙纹与天子用具与服饰的特殊关联,“龍”渐渐演化出“祥瑞”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选择性,又由此有意强调“龍”的“呼风唤雨”神力,而忽略“龍”的“兴风作浪”破坏性。商朝晚期的商夔龙纹觚上的“龍”字 ,典型地表现了远古先民的集合祥瑞想象:字形由“辛” (甲骨文“辛” 的弱化)、“口” (甲骨文“口” 的弱化)、鱼尾 (像倒立在海面的鲨或鲸的大尾)、鱼鳍 (对称的双鳍)、巨爪 、腾飞的蛇身 、卷云 等诸多部分构成,表示能飞天、能行地、能潜渊的完美神兽。《说文解字》:龙,鳞甲动物之王。能变暗,能变亮,能变细,能变大,能变短,能变长;春分时刻而登天,秋分时刻而潜渊。字形采用“肉”作边旁,一副飞腾造型,以有所省略的“童”作声旁。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 • 礼运》
气:
气,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在表示天地的“二” 的两横之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代表天地之间的汽流。金文 为了使之区别于数目字“
三”,将第一横写成折笔 。为了有交区别于数目字“
三”,有的金文 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天地的上下两横都写成折笔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横都写成了波浪线,字形由指事字变成了象形字,像汽流起伏的样子。
造字本义:名词,易于在天地之间均匀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汽流。隶书 有所变形。“
气”是天地间容易飘逸、扩散的自然汽流;“
氣”是人体内因肠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气体。《汉字简化方案》用“
气”合并“
氣”。“
乞”是“
气”字减去中间一笔的特殊指事字:飘逸、扩散的汽流为“
气”;短气为
“乞”* 。
《説文解字》:气,雲气也。象形。
长:
長,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一个人 头发飘散 的样子。有的甲骨文像头发飘散 、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在头发飘散形象 的基础上加“又”(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突出了人的头上飘飘的头发和拄杖的手。籀文長 (头发) [(发簪) (人),强调头发。篆文在籀文的“人”里面加“手”。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 改写。 《说文解字》:长,时空久远。字形采用“兀、匕”作边旁。兀,是高远的意思。匕,表示久则变化。字形采用“亡”作声旁。 ,是倒写的“亡”字。
舍: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余”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舍,甲骨文 (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 (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舍”合并代替“捨”。 《说文解字》:舍,为旅客服务的商业客馆叫“舍”。
德:
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 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 (彳,即“得”,获取、获得) (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有的甲骨文 用“行” 代替“彳”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有的金文 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 为便于书写,将“直” 略写变形成 ,于是本为“直心”的字形“ ”变成了“十目一心”的 。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在道家思想中,“道”* 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大:
大,甲骨文大 像张开双臂双腿、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造字本义:名词,顶天立地的成年人。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失去手形。在远古时代,人的体格出众被等同于能力出众,因此称能医病、能治邦的人为“大(念dài)夫” 。 “私”即“厶”,是头部朝下、尚未出生的神秘胎儿;“了” * 是刚出生的、性别确然可辨的幼婴;“子” 是挥动两臂、两腿包裹在襁褓中、尚不能独立活动的幼儿;“大”是顶天立地的成年人;“人”是双手采摘或在地里忙活的劳动者。《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以“大”字像人的形象。大,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才”字。
养: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羊群。養,甲骨文 (羊) (攴,手持鞭子),表示在山地驱赶羊群。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 (羊) (食,喂饲料),表示圈羊喂草。造字本义:动词,放牧羊群。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养” 依据狂草字形 中“食”字下部的“良”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良” 局部简化成两点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 简化成“介” 。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说文解字》:养,供养。
所:
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斫”的省略,表示刀斧砍、削。所,金文所 (户,门窗,借代房屋) (斤,“斫”的省略,用刀斧砍、削),表示伐木筑屋。造字本义:动词,木匠拉锯挥斧,筑屋造门。篆文承续金文字形。《说文解字》:所,砍伐树木的声音。
归:
歸,甲骨文 (兵符,借代军队、战争) (止,终结) (方,方国、边远势力),表示边境方国停止战争状态。有的甲骨文误将“止”与“方”组成的合体写成了“帚”。金文]承续甲骨文,并加“辵”(行进),强调前往中央朝拜。籀文省去金文字形中的一部分。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异域远疆停止敌对与战争状态,顺服于中央朝廷。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 《说文解字》:归,女子出嫁。
者:
“者”是“煮”和“諸”的本字。者,甲骨文 (像木柴着火,火星喷溅) (火),表示古代部落燃烧篝火,用以煮食,聚众社交。金文 将甲骨文 底部的“火” 写成“曰” (言说),强调部落成员围绕火堆漫谈交流。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的“曰” 写成“白” (说清楚),进一步强调“者”的“言说”主题。造字本义:动词,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当“者”的“生火煮食”本义消失后,再加“火”另造“煮”代替;当“者”的“聚火而谈”含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言” 另造“诸”代替。 《说文解字》:诸,辩论。
道:
“
道”是“
導”(
导)的本字。
道,甲骨文 (
行,四通的大路) (
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 用“首”和“止”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 ,“首” 表示动脑筋;“止” 表示行走, 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 用“又” (抓)代替“止” (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 用由“爪” (
抓)、“又” (抓)、“曰” (说明)构成的 代替 ,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 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 和“曰” 。
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
道”的“
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
寸”另造“
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
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
“德”* 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
《说文解字》:道,人们所走的路。
始:
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掌管。始,金文始 (司,掌管) (女),表示在母系时代,有神奇生育能力的妇女在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的金文又加(厶,头朝下的胎儿或幼婴),强调生育能力;有的金文始 (台,怀胎) (女,母),造字本义:名词,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最先之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 。古人称天地初开、人类诞生之际为“元”;称代表家族繁衍渊源的太母为“始”。 《説文解字》:始,女之初也。
一:
一,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抽象符号“
一”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
造字本义:数词,最小原始单位,最小的正整数。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
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
一”,分出天地“
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
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一,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
二 * ,上面的一横代表“
天”,下面的一横代表“
地”;
三 *,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
人”。
《説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
其:
“其”是“箕”的本字。其,甲骨文其]像倒写的“网”,表示用竹篾编织的简单容具,即“箕”的本字。造字本义:名词,竹篾编织成的开口簸箕。有的甲骨文写成锁口状。有的金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两个手柄(左右两个“丁”)写成(八),表示簸箕常被放在台子上。当“其”的“农用盛具”本义消失后,再加“竹”另造“箕”代替。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盛具和台子连写。说文解字》:其,箕簸。字形采用“竹、会义,象形,下部是箕脚丌
纪:
“
己”是“
纪”的本字。
己,甲骨文 、金文 像丝绳缠绕绑扎的样子。当“
己”的“
结绳记事”本义消失后,篆文 在“己” 的基础上再加“丝” 另造“
纪”代替,强调用丝绳打结作记号。
造字本义:动词,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标明物品的归属。远古结绳纪事,后加“
言”(语言、文字)另造
“记”* 代替,表示言传或以文字载入。穿绳打结为
“系”* ;结绳记事为“
纪”;结束纪事的绳子为
“十”。
物:
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刃溅血。
物,甲骨文 (
牛) (
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
造字本义:动词,杀牛。有的甲骨文 借用“
勿”。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字形 中的“牛” 写成 ,失去牛的一对尖角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
“物”* ,解牛为
“半”* 。
文言版《説文解字》:物,萬物也。牛爲大物;天地之数,起於牽牛,故从牛,勿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物,万物。牛为大物;天地万物之数,起于牵牛,因此字形采用
“牛
”作边旁,
“勿
”作声旁。
造:
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祭祀祝祷,祈求顺心顺愿。艁,金文 (舟,代表器物、交通工具等) (告,祝祷祈愿),表示为造船祈愿。有的金文 加“宀” ,扩大“艁”的含义,表示筑屋、建船。有的金文 用“辵” (前行)代替“舟” 。有的金文 省去金文字形 中的“宀” 。造字本义:动词,在铸器、做船时祝祷,祈愿进展顺利,器物坚固耐用。籀文承 续金文字形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字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告” 写成 。
生:
生,甲骨文 是指事字,在草叶 (屮)下面加一横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表示新芽破土而出。有的甲骨文 用“土” 代替表示地面的指事符号 ,成为会义字: (屮,新芽) (土,地面),表示地面上有新芽冒出。造字本义:动词,草木破土萌发。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上部的“屮” 简化成 ,失去植物嫩叶萌发 的形象。古籍常假借“生”代替“性”。白话版《说文解字》:生,发育进展。象草从泥土上长出。所有与生相关的字,都采用“生”作边旁。
包容:
包:
包,甲骨文 (胎膜) (人),像胎膜 里有个小人儿 。金文 像胎膜 里的胎儿 。有的金文将胎儿“巳” 写成“子”。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胎膜形象 写成“勹” 。造字本义:名词,裹着胎儿的胞衣。“包”的“胞衣”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月”(肉)另造“胞”代替。《说文解字》:包,像妇女怀孕,“巳”(胎儿)在人的腹中,像胎儿尚未成形的样子。一个人的元气,起于初生的婴儿。婴儿,为父母所生。男子从“子”位起,由右往左数三十位,女子由左往右数二十位,都立于“巳”位,结为夫妇。女子在“巳”位上怀孕,所以“巳”表示未成形的胎儿,怀胎十月后出生。男子从 “巳”位起数到“寅”位,女子从“巳”位起数到“申”位。所以算命时,男子的小运从“寅”位开始,女子的小运从“申”位开始。
容:
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简写“囧”,窗洞,代居所。容,甲骨文容 (穴,岩穴) (囗,即“囧”,窗洞,居所),表示远古祖先在山洞、岩穴中挖孔凿窗,采光通风,以寄居栖身。古鈢字形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写成“宀” 、“谷” 会义的结构。造字本义:动词,栖身、藏身于洞穴。
形:
形,籀文 (
“井”的变形,矿井) (
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 (
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 (
幵,“研”的省略,研磨) (
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
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 。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 (研)写成“开” 。
“彤”* 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
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白话版《说文解字》: 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字形采用“彡”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
化:
化,甲骨文 (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 (一个头朝下入土的“人”),表示由生到死的改变。造字本义:动词,由昂首挺立到向下入土,即自然死亡。中医称固体食物从撑胃到变成流质的过程为“消”;称流质在肠道被吸收、合成养分的过程为“化”。
先:
先,甲骨文 (之,即“趾”,表示行走) (人,他人),“之”在上,“人”在下,表示走在他人前面。造字本义:动词,走在他人前面。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之” 写成 ,将“人” 写成“儿” 。白话版《说文解字》:先,前进。字形采用“儿、之”会义。所有与先相关的字,都采用“先”作边旁。
莫:
“莫”是
“暮”的本字。
莫,甲骨文
(
林莽)
(
日,太阳),像太阳
隐没在丛林
之中。
造字本义:动词,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有的甲骨文
将丛林
改成草丛
。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
“莫”的
“太阳下山”本义消失后,隶书再加
“日”另造
“暮”代替。隶书
将
“艸
” 误解成两只手而连写成
“大
” 。日在草上为
“早”* ,日在草中为
“莫”(
暮),日在树下为
“杳”* 。
古人称日升而天地分明为
“旦”* ,称日落而天地不分为“
莫”(通
“暮”* )。
白话版《说文解字》: 莫,太阳快下山。字形采用“日”作边旁,像太阳落在草丛中。
见:
見,甲骨文 (目) (人),表示人眼的动作。造字本义:动词,睁着眼睛看。金文 、篆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 白话版《说文解字》:见,视,看。字形采用“儿、目”会义。所有与见相关的字,都采用“见”作边旁。
知:
“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 (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 (口,谈论) (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省去“干” ,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 再加“曰” (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 白话版《说文解字》:知,表达了解、明白时的措词。字形采用“口、矢”会义。
名:
名,甲骨文 (
口,叫喊) (
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
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金文 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代一般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
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
字”;也有的底层百姓有“
名”无“
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
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 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
“字”* ,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
名”与“
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
字”是对“
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
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
字”。
白话版《说文解字》:名,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义。夕,天黑。天黑了人们不相见,所以用嘴向别人说自己的名。
灵:
“
靈”(
灵)与
“零”* 同源,后分化。“
霝”是“
靈”的本字。
霝,甲骨文 (
雨,降水) (
两个“口”,不停念叨),表示巫师念念不停地祈祷下雨。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有的加“示” 写成 ,强调祭祀求雨;有的金文加“玉” 写成 ,表示用玉器祭祀;有的金文加“心” 写成 ,表示求雨极尽虔诚。有的金文 加“龠” (乐器),表示祈雨现场奏乐献礼,仪式隆重。有的金文 在“霝” 的基础上再加双手 、双脚 、人形 、火形 ,表示祈雨的巫师持炬手舞足蹈,向天神传达干旱缺雨的“火热”痛苦。篆文异体字 用“巫” 代替“王” (玉),强调巫师降神求雨。
造字本义:动词,大旱之时,巫师念念有词地祭祀祝祷求雨。《汉字简化方案》中简体楷书“
灵”在金文字形 基础上省略大量字件,将双手 简化成“
彐”(“又”的变形)、将 写成“
火”,表示巫师持炬表演求雨祭舞。在古代中医观念中,
“神”* 是统领生命的天真能量,来自于父母奇妙的“两精相搏”,需要后天观照持守;“
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
“魂”* 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也称“阳神”,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
魄”* 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也称“阴神”,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
《说文解字》: ,灵巫,用宝玉等祥物敬奉神氏的通神者。
源:
“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 (穴,石洞) (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 加“下” ,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 省去“水” ,将表示向下的水流 省略成“下”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厂” (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水” 再造“源”代替。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河川之始。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中“原”和“源”通用,“原”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 《说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端:
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人拄杖而行。端,篆文(立,站直) 耑,老人拄杖),表示老人拄杖直立。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
得:
得,甲骨文 (手,拾) (贝,最原始货币),表示拾贝。有的甲骨文 加“彳” (行进),表示古代中原人长途跋涉到湖海之滨寻觅和拾捡贝壳。造字本义:动词,捡到贝壳,喜获财富。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 加“彳” ,同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的“贝” 写成“见” 。远行拾获海贝为“得”;远行深山采集有所收获为“遂”。白话版《说文解字》: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得”字,省略了“彳”
术:
“术”是“朮”的异体字;也是“ ”和“秫”的本字。朮,甲骨文 (又,用手抓) (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参见
“麻” * )。篆文 把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叉” ,表示将剥皮的卷刃刀夹在手指上或套在手指上。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術,篆文 (行,通道,小径) (术,用植物的茎皮绞绳),表示用植物的茎皮绞绳,编扎通道两边的篱栅。
造字本义:动词,园圃中用竹木交错筑成篱栅的通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
“术” * 合并代替“術”。
由:
“由”是“油”的本字。由,甲骨文 (像液滴) (囗,几乎封闭的器皿),字形像一颗液滴 从器皿 上方滴落,表示通过器皿上方的小孔注油。有的甲骨文 像液滴 穿过器皿 小孔的样子。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液滴 写成一点 ,并加“入” ,表示液滴 滴入 器皿 内。篆文 误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十” 。造字本义:动词,通过器皿的小孔将油滴入器皿之中。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由”的“注油”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水”另造“油”代替。
《廣韻》:由,从也(白话:由,表示起始)。
《韻會》:由,因也(白话:由,凭借)。
《爾雅• 釋詁》:由,自也(白话:由,表示起始)。
使:
“史”是“使”的本字;“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 (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 (又,执、持) ,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 是“中”的繁体甲骨文 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有的甲骨文 将旗帜状的 简化成“干”状 ,将 简化成 ,导致字形晦涩。简体甲骨文 则将 进一步简化成“中” 。繁体金文 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 、篆文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当“史”的“出使”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受派遣官员)另造“使”代替。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奉命前往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说文解字》:使,摆布,命令。
九窍:
“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
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
出处:《
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
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十二舍: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六腑
1.心、肝、脾、肺、肾五脏
2.
小肠、胆、胃、
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
3.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
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腑。”
门:
門,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在房屋入口 并列安装两“户” 、 。有的甲骨文 省去房屋入口的上框 。造字本义:名词,房屋入口处可开关的双户。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简体楷书 根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完全淡去了正体楷书字形 中的双“户” 、 形状。白话版《说文解字》:门,活动的两户,开或关时可以听到转动的声响。字形采用两个“户”会义。像门板的样子。所有与门相关的字,都采用“门”作边旁。
户:
户,甲骨文字形 像一块有转轴的木板,是门 的一半。造字本义:名词,装在建筑出入口、可以开关的单扇门板。一般房间的入口只有单扇门板,大厅的入口才有两扇门板。籀文 有所变形,误将甲骨文“户” 的上格断开写成 ,并加“木” ,强调木质材料。篆文 省去“木”。楷书 将篆文 不完整的小门上格淡化成一短横或一点。白话版《说文解字》:户,可开可关、用以保护家园的活动设置。半边门叫“户”。字形像半边的门板。所有与户相关的字,都采用“户”作边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户”字,字形采用“木”作边旁。
摄:
攝,籀文 (手,表示抓持、控制) (双手 捏耳 ),表示耳提面命,控制对方。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双手 写成双耳 , (手,表示抓持、控制) (聶,小声说话),表示小声命令对方。造字本义:动词,以极高权威与优势,对顺服的对方轻声细语地发号施令。
受:
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受,甲骨文 (两只手 ,表示运送与接收) (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舟” 写成“冂” 。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爪”写成现行。“受”的“输送”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手”另造“授”。 《说文解字》:受,相互交托。
为:
“爲”是“僞”的本字。爲,甲骨文 (又,抓、牵) (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有的甲骨文 用“爪” 代替“又” ,用长鼻大口的字形 ,代替长鼻和大目”的 。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 写成长鼻大耳的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象” 写成不知所云的 。造字本义:动词,强制驯服大象,使原本自然、自由、自在的大象,变成不得不听命于主人的劳动力。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一撇三点的“爪” 简化成一点一撇的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为” 依据草书字形 整体简化。当“爲”引申出“不自然、不真实”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再加“人”另造“僞”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类主观意志的因素。《说文解字》:为,弥猴。作为走兽的弥猴喜欢用它的爪子。爪,就是弥猴的形象特征所在。
真:
“真”与“貞”同源,后分化。真,金文 (卜,神杖) (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占卜。造字本义:名词,贞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卜” 写成“匕” ,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的“鼎” 写成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匕”写成“十”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至此字形面目全非。 《说文解字》:真:长生不死的人变形升天。
修练:
修:
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悠”的省略,表示小心。修,金文 (攸,即“悠”,小心) (二,疑为“彡”的简写,光彩),表示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二” 写成“彡” 。造字本义:动词,小心翼翼地着彩上色,装饰美化。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由于“脩”字与“修”字的读音相同、且字形相近,古籍常将“修”字与“脩”字相互假借。《汉字简化方案》用“修”字合并代替“脩”字。xiū,高、长的意思,可引申为遥远、美好之意。旧时有指教学的酬金的说法。
练:
“練”是“湅”的异体字。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精选。湅,篆文 (水,泡煮或浸染) (柬,精选),表示泡煮或浸染并精选。异体字“練”,篆文 (糸,丝品) (柬,即“湅”的省略,丝品泡煮或浸染后,再精选),表示泡煮或浸染丝品后再精选。造字本义:动词,丝品泡煮或浸染后,再精选色泽统一、均匀的成品。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柬” 简写成 。古籍多以“練”代替“湅”。 《说文解字》:练,把丝织品沤煮得发软发白。
思:
思,篆文思 (囟,脑) (心),表示脑和心的能力。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造字本义:动词,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现行。自虑为“思”;念他为“想”* 。《说文解字》:思,把人事放在头脑、心坎。
心:
心,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包形的内脏器官。金文 在包形器官 基础上增加动脉和静脉的入口管道形象 ,并在包形器官的内部增加一点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整个字形像人体内包形的泵血器官。有的金文 简化血管形状。有的金文 省去表示血液的指事符号 。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泵血器官,从静脉接受血液并将其压入动脉从而维持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流动。篆文 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变形较大,至此,泵血器官的包形消失、血管形状消失。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
圣:
圣,甲骨文 (共,供奉) (土,土地),表示供奉、敬拜的土地神。在古人眼中,滋生万物的土地神奇而完美。有的甲骨文 将“共” 简化成“又”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土” 。造字本义:名词,神奇完美的土地神。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人称主天者为“神”,称主地者为“圣”。由于“圣”、“聖”本义相近,唐宋之后多以“圣”代替“聖”;《汉字简化方案》以“圣”合并“聖”。白话版《说文解字》:圣,汝河、颍水一带,人们将致力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称作“圣”。字形采用“土、又”会义。
类:
“頪”是“類”的异体字。類,金文 (米,代谷物、植物) (犬,代野兽、动物) (頁,人头,代思考),表示观察、辨识谷物或动物。金文异体字 省去“犬” 。造字本义:名词,品种繁多的谷物或动物,外形相似,难以辨识。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省去正体楷书的“页” 。说文解字》:类,同一种属的事物之间相互呈现相似,这一点在犬科动物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
出:
出,甲骨文 (
彳,行军) (
止,脚) (
囗,城邑),表示离邑行军。
造字本义:动词,离开城邑,行军远征。有的甲骨文 省去“彳” 。有的甲骨文 将“囗” (城邑)写成“凵” 。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篆文 误将“凵” 写成“山” 。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山” 混合连写,貌似“两山相连”,至此,“
出”的字形面目全非,离城远征的本义线索完全消失。在甲骨文中,“
出”与“
各”是反义词,脚趾 背向城邑 为“
出” ,表示离乡征战;脚趾 朝向城邑 为
“各” * ,表示异族入侵。
白话版《说文解字》:出,长进。像草木渐渐滋生,向上生长出来。所有与出相关的字,都采用“出”作边旁。
通:
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可使器物。通,甲骨文 (辵,行进) (用,借代物用),表示物用来往,交流有无。造字本义:动词,彼此来往,交换物用。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 。篆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用” 写成“甬” 。 白话版《说文解字》:通,直达。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甬”作声旁。
术:
“术”是“朮”的异体字;也是“ ”和“秫”的本字。朮,甲骨文 (又,用手抓) (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参见 “麻” * )。篆文 把甲骨文字形中的“又” 写成“叉” ,表示将剥皮的卷刃刀夹在手指上或套在手指上。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隶化后楷书“朮” 将篆文字形中“又” 加“八” 所构成的 简写成似“木”非“木”的 。楷书异体字“术”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写成“木”形 ,以致字形面目全非。古籍多以“秫”和“ ”代替“朮”和“术”。《汉字简化方案》用“术”合并代替“術”。
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剥下植物的茎皮绞绳或编织。術,篆文 (行,通道,小径) (术,用植物的茎皮绞绳),表示用植物的茎皮绞绳,编扎通道两边的篱栅。造字本义:动词,园圃中用竹木交错筑成篱栅的通道。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术” * 合并代替“術”。《说文解字》:術,城邑中的通道。
注:“术”原读 zhú ,合并“術”之后,“术”不再读它原有读音 zhú ,而转读被合并字“術”的读音 shù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发生的“变读”现象。
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志,金文 (之,前往) (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
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的目标。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之写成“士。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意”与“志”,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
“意” 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为最深刻心念,是特别的“意”,多化于教育,具有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思:
思,篆文 (囟,脑) (心),表示脑和心的能力。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造字本义:动词,用头脑考虑、用心灵感受。自虑为“思”;念他为“想”。白话版《说文解字》:思,把人事放在头脑、心坎。
静和:
静:
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清”的省略,表示纯净。靜,金文 (青,即“清”,纯净) (爭,全力以赴),表示力图清心。造字本义:动词,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清心为“静”,无滓为“净”;“静”与“净”近义,古籍中常通用。白话版《说文解字》:静,自审内省。
和:
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芦管编成的“排笛”,造成不同声部的乐音美妙谐调共振。和,金文 (口,说话) (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金文异体字 以“言” (说话)代替“口” (说话),明确“言论不同而协调”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说文解字》:和,言论相呼应。
衰:
“衰”是“蓑”的本字。衰,金文 (衣领) (大量向下披垂的棕毛),字形像领口之下棕毛下垂的服装。棕片由数层棕丝天然网织而成,末端是棕毛,它质地轻飘,疏而不漏,耐潮耐湿;古人将棕毛朝下的棕片连缀成“棕衣”,亦即俗称的“蓑衣”;雨水打在棕衣上时被数层“棕网”遮挡,并顺着棕丝和棕毛下淌到地上,穿蓑人可保干爽不湿,加之棕衣轻便,人们可以穿蓑在雨中劳作。穿蓑传统在当代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保留。造字本义:名词,用耐潮、耐湿的棕片缝制的雨衣。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表示“领口”;将金文分开书写的两个“毛” 连写成 ,强调带棕毛的棕片被“连缀”成衣。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领口” 明确写成“衣” 。有的隶书 误将棕毛披垂的 (似“冄”非“冄”)写成“口”加一横 ,导致“衰”的字形面目全非,“蓑衣”本义线索消失。有的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 ;有的楷书 承续隶书字形 。当“衰”的“蓑衣”本义消失后,再加“卄”(草)另造“蓑”代替。白话版《说文解字》:衰,用草纺织的雨衣。这种雨衣在秦地叫作“萆”。字形采用“衣”作边旁, ,像雨衣的样子。 ,这是古文写法的“衰”字。
威势:
威:
威,金文 (戌,刑具) (女),表示对女子施刑。造字本义:动词,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有的金文 将“戌” 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白话版《说文解字》:威,丈夫的母亲。字形采用“女、戌”会义。汉朝的律法中曾提及“妇人告发丈夫的母亲。”
势:
埶(艺 yì ),疑为“執”(执 zhí )的变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拘捕罪犯。勢,篆文 (埶,疑为“執”的误写,拘捕) (力,强力),表示强力拘捕。造字本义:动词,强力押解犯人。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势”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埶” 简写成“执” 。白话版《说文解字》:势,充满权与力。字形采用“力”作边旁,采用“埶”作声旁。
身:
“身”与“孕”本同源,后分化。身,甲骨文 (腹部隆起的人) (被包裹在里面的“子”,即胎儿),表示妇女腹部隆起,怀胎孕子。有的甲骨文 用“女” 代替“人” ,强调妇女怀孕。简体甲骨文 写成指事字:在隆起的腹部 内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怀孕。金文 (孕妇) (十,是“又”的变形,用手抓),表示孕妇经常用手抚摸的腹部,或孕妇经常用手支撑的腰部。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十”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妇女腹部隆起,怀胎孕子。隶化后的楷书字形 中,篆文的“人”形 消失。当“身”的动词“怀孕”本义消失后,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包围结构调整上下结构,另造“孕”代替。在甲骨文里,半圆在“人”的前部为“身”(孕) ;半圆在“人”的后部为“臀” ;半圆在“又”(手臂)的下方为“肱” 。 白话版《说文解字》:身,躯体。像人的身体。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厂”作声旁。所有与身相关的字,都采用“身”作边旁。
合:
合,甲骨文 (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 (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上部的“口” 拆写成“人” 、“一” 的组合结构。白话版《说文解字》:合,口相合。字形采用“亼、口”会义。
务:
務,篆文 (矛,武器) (攴,持械攻击) (力,竭力),表示竭力攻击。造字本义:动词,战场上持械竭力搏杀。《说文解字》:务,为使命而奔忙。
施:
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蛇”的省略,表示蜿蜒蠕动。施,金文 (,是“旗”的本字,飘扬的军旗) (也,即“蛇”,蜿蜒蠕动),比喻军旗在风中旖旎飘动。造字本义:动词,军旗在柔和的风中旖旎招展。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即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杆形状 写成“方”形的 ,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旗幅形状 写成“人”形的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白话版《说文解字》:施,旗帜飘动的样子。字形采用“ ”作边旁,采用“也”作声旁。齐国欒施字子旗,由此可知施是旗。
虑:
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侣”的本字,表示伴侣。慮,金文 (吕,代表伴侣) (心,担心),表示为伴侣担心。籀文 (虍,代表虎豹猛兽) (思,担心),表示对猛兽侵袭的担忧。造字本义:动词,忧患安全,担忧。篆文 承续籀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楷书 将隶书字形中的“虎头”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思” 省略成“心” 。
意:
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意,金文呈混合结构, (音,声) (曰,说),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篆文 (音,声) (心,情感),表示言语包含的情感。造字本义:名词,心声,心念,心志。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意”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志” 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意”,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行:
行(háng),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造字本义:名词,纵横畅通的十字路口。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十字路口形状的金文 误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 、 ,失去路口形象。隶书 一定程度上恢复金文字形。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看,“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白话版《说文解字》:行,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字形采用“彳、亍”会义。所有与行相关的字,都采用“行”作边旁。
士:
士,金文 像是有手柄 (即 ,是“又” 的变形)的宽刃战斧 。
造字本义:名词,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有的金文 淡化斧刃、突出斧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有所变形。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军中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斧作战的叫
“兵”* ;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
士”;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叫
“王”* 。最早的竹制武器叫
“不”* ;使用带刃的木制武器的首领叫
“帝”* ;文治天下的首领叫
“君”* ;头戴金冠的王者叫
“皇”* 。
白话版《说文解字》:士,善于办事的人。天地之数,从一开始,到十结束。字形采用
“一、十
”会义。孔子说:
“能推十合一、从众多事物中推演归纳出一个根本道理的人,就是高明的士。
”所有与士相关的字,都采用
“士
”作边旁。
达:
大,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达,甲骨文 (彳,大道) (大,人),表示人来人往,四通无阻。有的甲骨文 加“止” (行进)将“彳”写成“辵”,加强“通行”含义。金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竹” ,同时加“羊” (徉),表示可以徜徉通行。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篆文简体字 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 。造字本义:形容词,人在大道上通行无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汉字简化方案》采用的简化字形“达”恢复简体篆文字形。白话版《说文解字》:逹,行路而不相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羍”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往来相见。”“达”,这是“達”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大”作边旁。有的说法认为,“达”即是“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