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野蒺藜

野蒺藜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23:49: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总结:第一次仔细的跟随老师的要求读经典,感觉收获很多。一方面是通过完成老师的作业,安心的去查字句的意思,才发现自己孤陋寡闻,学得太肤浅;另一方面是在群里看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受启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很好的学习方法,继续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20: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9-1-5 20:51 编辑

第五周作业
一、原文: 川流不息 (chuān liú bù xī), 渊澄取映 (yuān chéng qǔ yìng)。
容止若思 (róng zhǐ ruò sī), 言辞安定 (yán cí ān dìng)。
笃初诚美 (dǔ chū chéng měi),慎终宜令 (shèn zhōng yì lìng)。
荣业所基 (róng yè suǒ jī),籍甚无竟 ( jí shèn wú jìng)。
学优登仕 (xué yōu dēng shì), 摄职从政 (shè zhǐ cóng zhèng)。
存以甘棠 (cún yǐ gān táng),去而益咏 (qù ér yì yǒng)。
乐殊贵贱 (yuè shū guì jiàn), 礼别尊卑 (lǐ bié zūn bēi)。
上和下睦 (shàng hé xià mù), 夫唱妇随 (fū chàng fù suí)。


二、需要查询的句子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像江水河水一样的川流不息,流传到祖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川字的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遗传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因此问题出在我们这里,与祖先没有关系。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统帅军队,保家卫国、官高位显,家中却一贫如洗,自己用薪俸收养了一百多个孤儿,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别人送的。但他积累的深福厚德,荫蔽子孙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现代范家一门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不能不说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叫作渊。潭水澄净,可以象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我们现代人不讲孝,也不相信孝道。孔子在《论语》中说“父母之命,不可不知也”。我们当中还有几人能记住父母的生日?这个祖先之德的“川流”能不息掉吗?地球上的江河能不干涸吗?我们能有定力而不烦燥吗?

容止若思 , 言辞安定
仪容举止要沉静安祥,言语对答要安定稳重。
这两句话出自《礼记•曲礼》。《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俨若思,安定辞”。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究一个“礼”字,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统属礼的范围。中国文化中礼的核心就是一个“敬”字,有敬方有礼,有心才为爱。没有诚敬之心,礼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点作用没有,人反而因此变得越来越虚伪。因此《礼记•经解篇》中才说“礼之失,烦”。前清的旗人见面问安,全家人都要问个遍,搞得烦文冗节就烦死人了。
“礼”既然是协调社会秩序的总则,使人恭俭庄敬,其中心就不能离开诚敬二字,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无不敬”。

笃初诚美 , 慎终宜令

荀子曾说过: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结束。开始和结束都能完美,人的一生就完备了。但是,能够笃初慎终,善始善终的人毕竟太少了。孟子曾举孝道的例子说:人在年幼的时候知道爱恋父母,长大以后就去爱慕漂亮姑娘;结了婚开始迷恋妻女,做了官又去讨好君王。谁人能够善始善终呢?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够笃初慎终,终生怀恋父母。
马跑得很慢叫作“笃”,引申义是厚实、硕大,如有笃爱(厚爱)和笃交(深交)的用词。“初”是指一件事的开端。任何事情,无论修身还是求学,有好的开端固然很好,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就更属难能可贵。
注意这两句话的修辞特点,笃初对慎终,诚美对宜令。诚、宜均为肯定副词,诚有确实、的确的意思;宜有当然、应当的意思。
“慎终”是“慎终如始”的简称,“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语“巧言令色”是说好话、装笑脸。人做事虎头蛇尾的多,开端很好决心很大,但没有三天的热乎气就凉下来了。老子也说:人往往是功亏一篑,常于“事几成而败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修道,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这是荣耀的业绩所依赖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就可以取得大的成就并无限延续没有止境。
为什么要“慎终宜令”?理由就是这里的两句话。
“荣业”是荣誉与功业的简称。“籍甚”的意思是凭借于此而更加强大,《汉书?陆贾传》文中有“名声籍甚”的话。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为什么要小心谨慎地做人?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荣誉与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荣业的发展才能没有止境。但是这个荣业的基础在那里?“所基”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谈的“德业”与“德行”。“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荣誉、事业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下去,子孙万代的荣业都将是永无止境的。
“竟”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从音、从人。竟字的本义是一曲音乐演奏完毕,引申义为结束、完毕。“无竟”就是没完没了,永无止境。
当一件事情在进行之中的时候叫“作”,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叫“业”。只要做事就一定会有结果,“没有结果”也是结果的一种,所以善行造成善业,恶行就形成恶果。工业、农业、各种事业无不如此,以至于小孩子刚上学也开始学着做“作业”了。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学问优秀的能够出仕做官,有机会行使职权参与政事的处理。
“学优登仕”是引用《论语.子张篇》里“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子夏说的半句话。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一定要允许别人把话说完,只听了半句话就大放厥词,批评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对此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作官”。但是书读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所谓的“七十二贤”之一,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么,子夏为什么说“学而优则仕”呢?毛主席也反对臭老九知识分子,主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阶级斗争、生产事件和科学实验中去锻炼。主张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我们读历史了解到,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使是状元、榜眼也不过是进翰林院任职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这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摄职”是先给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谁敢把天下的治权,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呢?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留下甘棠树不忍砍伐,更加怀念歌颂他。
一旦“摄职从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样,人虽然死去了,但百姓永远怀念他。“甘棠”就是现在的棠梨树,也叫杜梨树,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召南?甘棠》篇。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曾帮助武王伐纣。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才十四岁无法主理国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协助理政。朝中的反对派就聚集在召伯身边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虽非文王嫡出,但还是与周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
《诗经》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甘棠树啊高又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为召公曾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后世就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
自古以来,这棵甘棠树到底在哪里一直不确定。最近有资料证实,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有个“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去而益咏“的意思是说,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音乐要根据身份的贵贱有所不同,礼仪要根据地位的高低有所区别。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礼乐来概括。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内容。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乐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乐行不行呢?
没有艺术修养,人生会很枯燥乏味,连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儿都没有,生活不是会很枯燥吗?所以要用乐来调心。古代的伟人都懂艺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无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有多么大,通过读书写字、吟诗赋棋、吹拉弹唱就化解了,不象现代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弄出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不算完。所以我们要懂得古人设置礼乐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那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只是唱歌跳舞就是乐,那是要将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的歌曲都是低吟慢唱,是唱给自己听的。乐器也都是独奏的,无论笙管笛箫、琴瑟琵琶,都是声音小而柔,是演奏给自己听的,目的在调心。西洋乐器多是演奏给他人听的,所以震耳欲聋。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贵贱尊卑”,那首先是由于我们的心理观念造成的。人的通病都是好高骛远,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高贵的,得到了就卑贱了、看不起了。尊卑贵贱,首先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心理追求标准,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行为,社会对自己的归类。这种分类也是由一个人气质、追求的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举例子来说,染黄毛、戴鼻环、吃摇头丸的人,恐怕欣赏不了贝多芬与莫扎特。谁规定的呢?是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道德修养决定的。如果自己降低了做人的标准,自己堕落为社会上不道德的“卑贱”一类,又与他人何干呢?
我们现在觉得做中国人可耻,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卑!我们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也就无法与其他民族平等地进行交往。西方文明的长处在物质科学的进步,东方文明的长处在人文文化的传承。中国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其他的文明古国都灭亡了,因为它们的文化传承断了。中国之所以五千年来不亡国,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没有断,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亡了可以振兴。但是如果民族文化亡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成了“游魂”,中华民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上和下睦 , 夫唱妇随

长辈晚辈要和睦相处,夫妇一方倡导的另一方要服从。
“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懂了,就能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烦烦恼恼地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和合二仙是一对,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不是说,夫妇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对唱,那就错了。
“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三、需要查的字
”是“”的本字。,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强调“”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综合将金文字形,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采用取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隶书误将籀文字形中的“水”形写成“乙”形
①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       礼拜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仪礼 • 觐礼》
              集乎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文选 • 扬雄 • 甘泉赋》
              暗与山僧别,低头白云。——唐 • 李白《秋浦歌》之十七
              芒芒怀旧迹,肃肃荒祠。——清 • 朱彝尊《谒大禹陵》
②动词:尊敬、厚待。      礼宾         礼待 礼让 礼遇 礼赞          礼貌           礼贤下士    /    非礼
              聘名士,贤者。——《礼记 • 月令》
              轻而无。——《左传 • 僖公三十三年》
              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段干木。——《吕氏春秋 • 察贤》
              礼天下之奇才。——宋 • 苏洵《六国论》
              虞翻丁氾,韩愈俟赵德。——宋 • 王安石《送子思兄参惠州军》
③名词:敬重的态度、言行。     礼法 礼节 礼俗        礼教         礼尚往来  
              尚往来,往而不来,非也;来而不往,亦非也。——《礼记 • 曲礼上》
              导之以德,齐之以。——《论语 • 为政》
              节甚倨。——《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仓廪实而知节。——《史记 • 货殖列传》
              此妇无礼。——《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④名词:表示敬重的赠品。     礼单          礼金 礼品 礼券 礼物       /         财礼
              及受,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 • 陆纳传》
⑤名词:维持社会秩序与人际和谐的规范与准则。     礼服 礼帽         礼花 礼炮         礼堂        礼仪       礼拜天     /      典礼      婚礼
              餐礼归。——《仪礼 • 觐礼》
              主人毕归。——《仪礼 • 聘礼》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大戴礼记 • 本命》
              脩六以节民性。六: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 • 王制》
              义廉耻不立,人君以自守也。——《管子 • 立政》
              万钟则不辨义而受之。——《孟子 • 告子上》
              卒廷见相如,毕而归之。——《史记》
              夫,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 • 昭公二十五年》
              设九宾于廷。——《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
①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yuè。   本义只见于古文
              独乐乐,与众乐乐,孰?  ——《孟子》  
              比单而之。——《礼记》  
              并怡然自。——晋 • 陶渊明《桃花源记》
              似与游者相。——唐 •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君游海而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 • 十过》
              游人去而禽鸟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名词:通过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加工创伤的音响作品 yuè。 乐池  乐府  乐坛      乐队 乐团       乐歌  乐曲  乐音 乐章       乐理 乐律       乐谱 乐器
             乐师 乐手       乐舞      /     爱乐       古乐 民乐        器乐 声乐 音乐          奏乐         电子乐 爵士乐     
              ,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
              具入奏。——《诗 • 小雅 • 楚茨》
              既和奏。——《诗 • 小雅 • 宾之初筵》
              者,天地之和也。夫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 • 乐记》
              伶伦作。——《礼记 • 世本》
              二曰六,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周礼 • 保氏》
              齐人归女,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
              以传教。——《吕氏春秋 • 慎行论》
              置酒设。——《汉书 • 李广苏建传》
              太师抢,箕子拘囚。——司马贞《索隐述赞》
              巫医师百工之人。——唐 • 韩愈《师说》
③形容词:开心的的,愉快的 lè。  乐趣  乐子       乐事   乐天     乐土 乐园      乐意     乐于     乐呵呵     乐陶陶     乐滋滋        乐不可支 乐不思蜀 乐此不疲
              乐极生悲        乐善好施        /       欢乐 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论语 • 学而》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 述而》
              逝将去女,适彼土。——《诗 • 魏风 • 硕鼠》
              志不可满,不可极。——《礼记 • 曲礼上》
              天知命,故不忧。——《易 • 系辞上》
              魂乎归徕,不可言只。——《楚辞 • 大招》
              岁终身饱。——《孟子 • 梁惠王上》
              酒极则乱,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史记 • 滑稽列传》
④副词:开心地,愉快地 lè。    乐观       乐观其成   


四、译文
祖宗的德行像大河一样川流不息延及子孙,也像碧潭清澄照人一样影响世人。仪态举止要庄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无论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认真去做,有好的结果更为重要。 有德能孝是事业显耀的基础,这样的人声誉盛大,传扬不已。学习出色并有余力,就可出仕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的政事。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选择乐曲要根据人的身份贵贱有所不同;采用礼节要按照人的地位高低有所区别。长辈和小辈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21: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有感:本周围绕德行对子孙和后人的影响巨大、做人的内外品质展开。能够感受到古人对德的重视、对学有余力要从政为百姓服务作为重要的人生抱负。我们这代人好象并没有父辈爱国,对大众的服务意识也不强,也许原因正是从小并没有浓浓的爱国情怀,甚至是对长辈的感恩之心。这是我自己也要反思和整改之处。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为了世界、为了服务他人那此人的人生格局将会很高,使命感、归属感、正义感都将自然产生。此外还有一点就是群里讨论夫妻魂的内容,经过老师的提点找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法则,为共同的目标“魂”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6 16:01: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9-1-12 16:11 编辑

第六周作业:

一、原文
外受傅训 wài shòu fù xùn), 入奉母仪 rù fèng mǔ yí)。
诸姑伯叔 zhū gū bó shú), 犹子比儿 yōu zǐ bǐ ér)。
孔怀兄弟 kǒng huái xiōng dì), 同气连枝 tóng qì lián zhī)。
交友投分 jiāo yǒu tóu f ēn), 切磨箴规 qiē mó zhēn guī)。
仁慈隐恻 rén cí yǐn cè), 造次弗离 zào cì fú lí)。
节义廉退 jié yì lián tuì), 颠沛匪亏 diān pèi fěi kuī)。   
性静情逸 xìng jìng qíng yì), 心动神疲 xīn dòng shén pí)。
守真志满 shǒu zhēn zhì mǎn), 逐物意移 zhú wù yì yí)。
坚持雅操 jiān chí yǎ cāo), 好爵自縻 hǎo jué zì mí)。  

二、 需要查询的句子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两项内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现代的妇女都嫌丈夫挣钱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强人了,这个世界上哪里还会有忠臣孝子呢?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人师”与“经师”,人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经师则负责知识的传授。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传授在其次。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因为“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古代的“傅”多为“人师”,要对一个学生的品行负责,所以专制时代的学生犯过,常常要追究“傅”的责任。“师”则多为传授技艺的“经师”,一师之徒,往往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对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将爱心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可以了。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所谓的“天同覆,地同载”。
孔子说过,对父母尽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够爱天下人、爱万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终。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自己的爱心拓展开来,就是贤人、就是菩萨。一步就做到“众生平等”当然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经常看到学佛的人,烦自己家里人,烦自己的父母,反而跑到庙里去做功德、去供养法师,这就本末倒置了。林则徐“十无益”中的第一条就是“父母不孝,奉神无益”。父母是世间的两尊活佛,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助人成道的活菩萨,是大护法。放着活佛不拜、活菩萨不亲近,反而向外跑,就背道而驰,大错特错了。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如何之意。“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关爱的意思。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不和,总是因为“争”“贪”而起的争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没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处处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这是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五伦中的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唯独“友道”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早起。这种名利场中的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弟子规》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有进步要互相鼓励,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赤裸裸地告诉人爱是空心的、假的,信不得。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
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伸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节”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由因引伸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节”来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
古代国家的特使出访,手中都要持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须发入雪,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
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只要“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德”。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性”是天赋的、天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心理活动的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依托于“情”这个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与同类进行交流。“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形式,医学上叫做“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是由性所发出的,性一动就发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未发是性之未动还没有变为情的时候,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叫做“中”(上古时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话里“中”还是读第三声)。一旦性情发动,性变为情了,就要“中其节”,节是节骨眼、是关键、是物体的连接点。“中节”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处,能中节就是和,和就不伤,己人都不伤。人非圣贤不可能没有情感,性一动就变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发作表现出来。发作可以,但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孩子闯了祸,教育得恰到好处,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会记恨父母,这就是和。如果处理得过了火,将孩子以前的过错、陈糠烂谷子一起翻出来,他一定不服气,因为你没有中节。掌握这个火候,就需要智慧与经验。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守真志满”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质,“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纯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够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会饱满。如果跟着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动,人的意志就被转移、被改变了。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国文化中其实没有迷信的东西,“鬼”与“神”的概念,按照道家思想的解释“纯阳之气谓之神,纯阴之气谓之鬼”。并非是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统统都在自己身上。“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动的伸展和延长;“鬼者归也”,是生命活动的回归和结束。可见,迷信是自己对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迷惑,是无知、没有智慧的表现。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雅操”指高雅的操守、高尚的道德追求,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之道。能持五常之德、行五伦之道,才为此地所讲的“坚持雅操”。但人都是正眼未开,不知正身求己,反而拼命地向外追求,希望福从天降,这是不明理。理不明就无法行道,道不行就没有功,没功就没德,没德福从哪里来呢?如果反问自己,我们到底缺少什么?大概都是“缺德”。如果上天能够恩赐,赐予我们的也只有德而已。
好爵自縻”一句出自《易经》,《易经?中孚卦》里面有一句“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的话。“爵”是古代青铜制作的酒具,因贵族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爵器也不同。后世把爵作为爵位、爵号、官位的总称,好爵即指代高官厚禄、好运气、好机会。
縻”的本义为拴牛的绳子。拴马的绳子叫羁,拴牛的绳子叫縻,羁縻合用是牵制、笼络的意思。縻字的引伸义为牵系、拴住,“自縻”就是自己跑来拴住自己,也就是自修己德、自求多福,好运自来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自立的文化,儒家思想中不认为有个能拯救人类的上帝,解救人类的只有人自己,人的良知良能才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最后希望。
中国人历来讲究求人不如求己,求己者贵,知足者富。《易经?乾卦》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而后才有外援,自立而后才有天助,所以叫做“自縻”。

三、需要查寻的字词
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甲骨文(两只手,表示运送与接收)(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
①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  本义后由“授”代替。   
              ,相付也。——《说文》
②动词:接收,获得。 受粉 受精 受胎         受话 受命 受权       受奖 受赏       受戒 受训        受理 受聘 受托       受洗 受降         受礼 受贿         受益

              受用 受助         受教育        受宠若惊     /      感受 领受   
              主妇拜爵。——《仪礼 • 特牲馈食礼》  
              其币。——《周礼 • 天官 • 司书》
              则之。——《周礼 • 司干》
              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之。——《周礼 • 春官 • 司干》
              主妇拜爵。——《仪礼 • 特牲馈食礼》
              颛顼之。——《国语 • 楚语》
              釜十五,吾,而宫出之以百。——《管子 • 海南》/
              釜十五吾,而官出之百。——《管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战国策 • 齐策》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公子财。——《史记 • 魏公子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嗟来之食。——《后汉书 • 列女传》
③动词:遭遇,承担。 受潮 受凉 受热 受暑         受挫 受阻         受敌 受害 受伤        受罚 受刑 受过         受惊 受窘          受苦 受累 受穷          受难

              受灾         受骗 受审         受气 受屈  受辱         受得住        受批评 受委屈       /        难受 好受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物之汶汶者乎?——《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民到于今其赐。——《论语 • 宪问》
              一夫不耕,或之饥,一女不织,或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吾庐独破冻死亦足。——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两三人。——杜甫《南邻》
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河流。,古鈢字形川,河流言,说话),比喻像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教说。造字本义:动词,不停地告诫、命令、呵斥
①本义,动词:不停地告诫、教诲、命令、呵斥。    训斥 训导 训告 训诲 训诫 训练 训令 训示      训词 训话     /       挨训 受训        春训 冬训 秋训     
             集训 轮训     教训 培训 整训       军训              
              ,说教也。——《说文》
              训,诫也。——《玉篇 • 言部》
           
,释也。——《字彙 • 言部》
              乃于王。——《书 • 高宗肜日》
              四方其之。——《诗 • 大雅 • 抑》
              于帝其,又,是训是行。——《书 • 洪范》
              告之典。——《左传 • 文公六年》
              训诸司以德。——《左传 • 桓公十三年》
              启先王之遗,省其典图刑法。——《国语 • 周语下》
              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说,况文繁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汉 • 曹操《孙子 • 序》
              祜善甲
卒,广为戎备。——《晋书 • 羊祜传》
              石上疏请兴复国学,以胄子。——《晋书 • 谢石传》
              治兵闻鲁策,旅见周篇。——南朝 • 齐 •王融《从武帝琅邪城讲武应诏诗》
              明远鉴之退止,劳谦之轨躅。——唐 • 姚崇《扑满赋》
              训新集之兵,当方张之敌。——《宋史 • 张浚传》  
              俭示康。——宋 • 司马光《训俭示康》
②名词:先人告诫、教诲的教条、准则。    /    古训 家训 遗训      佳训   
              ,古言可为法也。——《正字通 • 言部》
              是式,威仪是力。——《诗 • 大雅 • 烝民》
              是为明。——《国语 • 晋语》
              臣被敕论集往世酒之败德,以为《酒》。——《魏书 • 高允传》
              王右军书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宋 • 赵与时《宾退录》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张溥《五人墓碑记》
              
颂之训为美盛德者,余义也。颂之为形容者,本义也。——清 • 阮元《研经堂集 • 释颂》
奉:,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地边界的茂盛植物。,金文(丰,茂盛植物)(双手),表示手持丰茂植物。篆文再加“手”,强调恭敬持举。造字本义:双手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
①本义,动词: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地神。       本义只见于古文
社稷无常, 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 • 昭公三十二年》
②动词:恭敬地持举。        该义项后由“捧”代替
              奉,持也。——《广雅 • 释诂三》
黔敖左食,右执饮。——《礼记 • 檀弓下》
宾右取脯,左之, 乃归执以反命。——《仪礼 • 士昏礼》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而献之厉王。——《韩非子 • 和氏》
玉卮,为我行觞。——三国 • 魏 • 曹丕《大墙上蒿行》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史记 • 项羽本纪》
常山王头鼠窜。——《汉书 • 蒯通传》
者,皆谓恭而持之。——唐 • 颜师古《匡谬正俗》
铜壶转,箕箒,又平明金殿,记少小披香曾侍宴。——明 • 陈所闻辑《南北宫词记 • 南宫词纪 • 拟汉宫春怨 • 商调二郎神》
③副词:恭敬地,荣耀地。        奉复 奉还         奉告 奉劝          奉陪 奉迎       奉请 奉邀
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 答天命。——《书 • 洛诰》
槐安国王遣小臣致命邀。——唐 •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既蒙不弃,择定吉期,贱妾就要攀了。——清 • 孔尚任《桃花扇 • 访翠》
④动词:敬献,敬呈,献给,送给。       奉送 奉托 奉献 奉赠
,献也。——《广雅 • 释言》
,与也。——《广韵 • 肿韵》
官陈币皮北首西上,加其于左皮上。——《仪礼 • 聘礼》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庄子,庄子弗受。——《庄子 • 说剑》
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我也。——《左传 • 僖公三十三年》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地图匣,以次进。——《战国策 • 燕策》
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 ,舍拔则获。——《诗 • 秦风 • 驷驖》
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玉斗一双,再拜大将军足下。——《史记 • 项羽本纪》
若年殷用足,租毕入,将大与众人悉共飨之。——南朝 • 宋裴松之注引《魏书》
之弥繁,侵之愈急。——宋 • 苏洵《六国论》
书,即蒙宠答,以感以怍。——宋 • 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五月重五日,午时,采艾叶和绵着衣,七事以天子,北南臣僚各赐三事。——《辽史 • 礼志六 • 嘉仪下》
先与保人议定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无失则嬴(赢)其所。——清 • 洪仁玕《资政新篇》
明郑鸿逵叶仙霞关……时有民谣曰:峻峭仙霞关,逍遥车马过。将军爱百姓,拱手山河。——《小腆纪年 • 清世祖顺治三年》
⑤动词:恭敬地接受。       奉承          奉令 奉命 奉旨
,承也。——《说文 • 廾部》
乃既先恶于民,乃其恫,汝悔身何及?——《书 • 盘庚上》
受任于败军之际,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幕下郎官安隠无?从来不一行书。——唐 • 杜甫《投简梓州幕府兼简韦十郎宫》
近者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⑥动词:拥戴,尊崇,讨好。       奉行       奉为圭臬    /      崇奉 信奉        阳奉阴违
变合常全,常以处变。——《周易外传 • 杂卦传》
主惠而不解,则民养。——《管子 • 形势解》
吾子义而行者也, 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左传 • 哀公六年》
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之。——《左传 • 隐公元年》
荣尝躬勤家业,以养其姑。——《后汉书 • 列女传 • 吴荣》
道武異之,命崇立祀,子孙世焉。——《北史 • 穆崇传》
陛下先思孝,兴福除祸。——唐 • 高郢《再上谏上书》
(李)密称臣制,引兵从(宇文)化及黎阳,战胜来告。——《新唐书 • 王世充传》
(高)力士方(杨)太真,且畏权势。——宋 • 佚名《梅妃传》
(李)定国曰: (孙)可望扶明,我则之;若其渝盟,我则殺之。——明 • 客溪漁隐《求野录》
秦末大乱,东阳人欲(陈)婴为主。——《世说新语 • 贤媛》
晩生只是个直言,並不肯阿谀趋。——《儒林外史》
中盖玉皇阁,前三楹奉白衣大士,后三楹三教圣人。——《徐霞客游记 • 滇游日记九》
⑦动词:侍候,供养,为之效劳。     奉养         奉公守法     /       侍奉        克己奉公
,侍也。——《字彙 • 大部》
春以耕,夏以耘。——《管子 • 国蓄》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有余。——《老子》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许叔以居许东偏。——《左传 • 隐公十一年》
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以一百,孰能供之?——《潜夫论 • 浮侈》
卿推诚国,积庆承家,既彰尽节之忠,宜洽流根之泽。——唐 • 白居易《翰林制诏 • 与从史诏》
一人征行,十室资。——《新唐书 • 陆贽传》
迩者民粮逋负,屯种废弛,而动请内帑,虚腹心以四肢,非完策也。——明 • 余继登《典故纪闻》
⑧名词:厚遇,用度,给养。      该义项后由“俸”代替
,禄也。——《广雅 • 释诂四》
俸,秩禄也。或作。——《集韵 • 用韵》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为之。——《孟子 • 告子上》
立三等之租于山,曰:握以下者为柴楂,把以上者为室,三围以上为棺椁之。——《管子 • 山国轨》
凡用兵之法……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 膠漆之材,车甲之,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 • 作战》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战国策 • 赵策四》
(袁绍)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也。——《三国志 • 魏志 • 武帝纪》
罢军中杂徭,出钱赎将士质卖子,还其家。——《新唐书 • 李光弼传》
白乐天亦嗜酒,其家酿黄醅者,盖善酒也。又每饮酒必有丝竹僮妓之。——宋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编》
宾馆之,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宋史 • 余玠传》  
仪:”是“(仪)”的本字。,甲骨文羊,祥,吉兆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
①本义,名词:按程序进行的、有象征意义的场面、程序。  仪式 仪仗          仪仗队       /       礼仪       司仪   
              義,已之威也。——《说文》
              ,度也。——《说文》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也。——《国语》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楚辞》
              上者,下之也。——《荀子》
②名词:正规的着装,整装过的外表。     仪表 仪容 仪态          仪表堂堂   
              令令色,小心翼翼。——《诗•   大雅》
              礼卒度。——《诗 •  小雅 •  楚茨》
              肄为位。——《周礼 •  春官 •  小宗伯》
              十六知礼。——《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动词:倾心,羡慕。心仪   心仪已久
④名词:按 一定程序操作的设备。   仪表 仪器       /        地动仪 候天仪
比:,字形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
①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   比邻         比比皆是         比肩继踵   
             ,密也。——《说文》
              其如栉。——《诗 • 周颂 • 良耜》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小国。——《周礼 • 夏官》
              是与周。——《左传 • 文公十八年》
              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战国策 • 齐策三》
              肩而立。——《汉书 • 路温舒传》
              家人失火,屋延烧。——《史记 • 汲黯列传》
              与同郡陆逊、卜静等肩齐声矣。——《三国志 • 吾粲传》
              生女犹得嫁邻。——唐 • 杜甫《兵车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邻。——唐 •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动词:两相并列、对照。   比方 比拟 比如 比喻          比目鱼 比翼鸟      /       好比’     排比        不比当年          朋比为奸
              南方有翼鸟焉,不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 • 释鸟》
              子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 • 滕文公上》
              物四骊。——《诗 • 小雅 • 六月》
              其具。——《周礼 • 世妇》
              及献禽。——《周礼 • 田仆》
              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 • 燕策》
              危东六星,两两相曰司空。——《史记 • 天官书》
③动词:两相较量。   比较 比赛 比试          比武          人比人,气死人      
              与天地兮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 • 涉江》
④动词:对,对应。   比分 比价 比例  比值        /        二比一        性价比 性能比   
⑤介词:用在相对照的两个事物之间。    /       命比纸薄 心比天高   
              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于袁绍。——《三国志 • 诸葛亮传》
⑥动词:用连续的动作表达(口语)。    比画          比比画画  比来比去       /      用手比
怀:”是“”的本字。,金文衣,胸襟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心”(慰藉)另造“”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
①本义,动词:将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   本义只见于古文  
              有女怀人。——《诗 • 召南 • 野有死麕》
②动词:抱在胸前。    怀抱 怀揣         /       胸怀世界   
              荡荡怀山襄陵。——《书 • 尧典》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楚辞 • 九章 • 怀沙》
              怀其璧。——《史记 • 廉颇蔺相列传》
              怀万物。——《淮南子 • 览冥》
③动词:心存,装着。   怀春 怀孕 怀胎         怀古 怀旧          怀恨 怀念 怀疑         怀才不遇       /       不怀好意        心怀鬼胎
              怀,思念也。——《说文》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 • 里仁》
              嗟我怀人。——《诗 • 周南 • 卷耳》
              惟佳人之独怀兮。——《楚辞 • 悲回风》
              怀信佗傺。——《楚词 • 屈原 • 涉江》
              怀怒未发。——《战国策 • 魏策》
              怀瑾握瑜。——《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久行怀思。——《后汉书 • 列女传》
              怀良辰以孤往。——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佩紫怀黄。——南朝梁 • 丘迟《与陈伯之书》
              而不怀仁。——唐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④名词:胸部的衣服。   怀表        怀里       /        襟怀 胸怀   
              免于父母之怀。——《论语 • 然后》
              寘子于怀。——《诗 • 小雅 • 谷风》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韩非子 • 初见秦》
⑤名词:心意。     /      开怀 壮怀          心怀       正中下怀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汉 • 司马迁《报任安书》
              聊布往怀。——南朝梁 • 丘迟《与陈伯之书》
              心怆悢以伤怀。——《文选 • 班彪 • 北征赋》
              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粗涩、不光滑。籀文(麻,粗糙)(石盘),表示有粗砺槽纹的石盘。造字本义:用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石具,用来加工食物,去壳或粉碎
①本义,名词: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加工石具。mò       /        拉磨 推磨      石磨 水磨      
              若羽之旋,若石之隧。——《庄子 • 天下》
②动词:用有麻点的石盘将食物由粗变细。mò          磨床 磨坊 磨轮 磨盘             磨石         
③动词:用粗糙表面在硬物上搓、擦、锉。  mó     磨擦 磨耗 磨合 磨灭 磨蚀 磨损       磨砺 磨炼       磨刀 磨墨 磨器 磨人       磨牙 磨嘴      
              磨工夫 磨洋工        磨磨蹭蹭        磨穿铁砚        磨砂玻璃         磨刀不误砍柴工     /        打磨 琢磨        消磨 折磨         铁杵磨成针
              如切如磋,如琢如。——《诗 • 卫风 • 淇奥》
              切磋琢,乃成宝器。——《论衡 • 量知》
              不曰坚乎,而不磷。——《论语 • 阳货》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也。——《荀子 • 大略》
              小弟闻姊来,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唐 • 韩愈《送穷文》
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仆倒。,表示头部仆地。造字本义:跌倒,以头着地
①本义,动词:跌倒,以头着地。     颠沛         颠沛流离   
              人亦有言,沛之揭。——《诗 • 大雅 • 荡》               
              造次必如是,沛必于是。——《论语 • 里仁》
              危而不持,而不扶。——《论语 • 季氏》
              杜回踬而。——《左传 • 宣公十五年》
②动词:由上往下,倒,倒转。    颠倒 颠覆 颠扑        颠连 颠簸          颠倒黑白 颠来覆去 颠三倒四       /       是非颠倒   
              越不恭。——《书 • 盘庚中》
              颠之倒之。——《诗 • 齐风 • 东方未明》
③名词:头顶,事物顶部。     /        山颠 树颠 塔颠 云颠   
              ,顶也。——《说文》  
              班序毛。——《国语 • 齐语》  
              诲于华胡老。——《后汉书 • 蔡邕传》
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呼吸器官。,篆文(水,洼)(“肺”的省略,呼吸器官),水之肺,比喻作为大地水分调节器官的沼泽。造字本义:沼泽,多水草之地
①本义,名词:沼泽,多水草之地。 本义只见于古文
              齐侯田于。——《左传 • 昭二十年》
              大陷于泽之中。——《公羊传 • 僖公四年》
②形容词:丰足的,充盈的 ,盛大的。    沛沛     沛然      /      充沛
              ,水波流也。——《一切经音义》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然谁能御之。——《孟子 • 梁惠王上》
甲骨文(兔)(止,“趾”,行进),表示追逐野兔。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止”写成“辵”(行进),强调猎人“追逐”的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印象。造字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人追捕
①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捕。   本义只见于古文
             见一赤兔,每搏辄。——《北史 • 齐高祖纪》
②动词:逃脱。    /       奔逸 逃逸          肇事逃逸   
              ,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
              ,奔也。——《玉篇》
              马不能止。——《左传 • 成公二年》
              随侯。——《左传 • 桓公八年》
              马不能止。——《国语 • 晋语五》
              取之以逃于褒。——《国语 • 郑语》
              彘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 • 外储说右下》
              疾道左。——唐 • 李朝威《柳毅传》
③形容词:失控的的,失传的。      逸书 逸文         逸史 逸事 逸闻   
              然则夏后、周公之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
④形容词:自由的,自在的。       逸民        逸豫可以亡身         /        安逸 闲逸 隐逸          以逸待劳        一劳永逸      
              无教欲有邦。——《书 • 皋陶谟》
              民莫不。——《诗 • 小雅 • 十月之交》
              兴灭国,继绝世,举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
              而又不自安恬。——《国语 • 吴语》
              国治身。——《吕氏春秋 • 察贤》
              足以身煖骸而矣。——《吕氏春秋 • 重己》
              为之者劳,居之者。——张衡《东京赋》
              身安乐。——《史记 • 货殖列传》
              亮少有群之才。——《三国志 • 诸葛亮传》
              夫婿乐。——唐 • 李朝威《柳毅传》
疲:,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表面。(皮,表面),表示病在表皮。造字本义:形容词,表面的病态,即困乏、倦怠,稍加休息即可
,劳也。——《说文》
,乏也。——《玉篇》
苶然役。——《庄子 • 齐物论》
马犬羊为币。——《管子 • 小筐》
我自乐此,不为也。——《后汉书 • 光武帝纪》
使敌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剋也。——《后汉书 • 袁绍传》
马之死也。——《淮南子 • 俶真》
余欣秦土,忽有此经。…载玩载咏,欲不能,遂佐对校。——晋 • 道安《鞞婆沙序》
士民病于内。——《韩非子 • 初见秦》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均匀,平均。篆文(水)(均匀),表示水充斥每一处。造字本义:容器内液体饱和隶书将篆文的写成
①本义,动词:器皿内液体饱和。 本义消失。   
              ,盈溢也。——《说文》
②动词:完全充斥,使充足。 满月          满额 满员 满座          满意      /       充满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之。——《墨子 • 公输》
              奸邪侧。——《韩非子 • 扬权》
              黄四娘家花溪。——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楼。——唐 • 许浑《咸阳城东楼》
              初闻涕泪衣裳。——唐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虽长不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与韩荆州书》
              归来泪巾。——宋 • 张俞《蚕妇》
③形容词:足量的,达到极限的。    满分       满足       满当当 满堂堂        /       客满          期满       饱满 丰满
              招损,谦受益。——《书 • 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不自假。——《书 • 大禹谟》
              踌躇志。——《庄子 • 养生主》
              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矣。——《庄子 • 列御寇》
              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吕氏春秋 • 审时》
④副词:全,完全地,足量地。 满地 满天     满门 满堂     满腹 满怀     满口 满面 满目 满腔 满手 满心 满嘴      满载      满世界 满城风雨         
               满面春风         满山遍野          满不在乎          满打满算
               面尘灰烟火色。——唐 • 白居易《卖炭翁》
               目萧然。——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坐寂然。——《虞初新志 • 秋声诗自序》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  
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造字本义:动词,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
①本义,动词:加固防御工事,使之牢不可破。      坚壁清野     /      攻坚      无坚不摧
              仰之弥高,钻之弥。——《论语﹒子罕》
              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三国志 • 魏书 • 荀彧传》
              增卑以为高,培薄使之。——宋 • 陆游《镜湖》
              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宋书 • 何承天传》
②形容词:牢不可破的,强硬的。      坚固 坚牢 坚实 坚挺 坚硬        坚如磐石
              ,强也。——《广雅 • 释诂一》
              ,固也。——《尔雅﹒释诘》
              故小敌之,大敌之擒也。——《孙子 • 谋攻》
              永夷敌,累洽仁风。——唐 • 司空图《故盐州防御使王纵追述碑》
              则用正,敌脆则用奇。——宋 • 陈亮《酌古论 • 李靖》
③形容词:深深确定而难以改变的。      坚定 坚决 坚强 坚韧 坚毅 坚贞        坚心 坚志        坚强不屈 坚韧不拔 坚贞不屈
              欲横奔而失路兮,志而不忍。——《楚辞 • 九章 • 惜诵》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荀子 • 宥坐》
              若是傚真人,心如铁石。——唐 • 孟郊《择友》
              阅事未多,信书太。——唐 • 刘禹锡《祭杨庶子文》
              穷且益,不坠青云之志。——唐 • 王勃《滕王阁序》
④副词:确定不变地,毫不动摇地。      坚持 坚守        坚称 坚信        坚守岗位 坚守阵地 坚持己见
⑤形容词:硬实的,结实的。       坚冰 坚谷 坚果 坚土        坚船利炮        /       不可夺坚        披坚执锐
              履霜冰至。——《易 • 坤》
              实发实秀,实实好。——《诗 • 大雅 • 生民》
              翟虑被执锐救诸侯之患,盛,然后当一夫之战。——《墨子 • 鲁问》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 诚廉》
              秋之德雨,雨不信,其穀不;穀不,则五种不成。——《吕氏春秋 • 贵信》
              甲夜,士持炬徐引,部曲重,贼不敢逼。——《新唐书 • 李光弼传》
              火烧令。——宋 • 沈括《梦溪笔谈 • 活板》
              砚冰。——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 • 顾嗣协《杂兴》
              竹能破土,不旬日而等身。——清 • 魏源《默觚上 • 学篇三》
持:”是“”的本字。,(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有的金文加“口”(邑),表示辅政官员聚集的地方。有的金文加“邑”(都邑),表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官员的地方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当“”的“维护、持守”本义消失后,加“手“另造“”代替。造字本义:保守,维护,控制
①本义,动词:保守,维护,控制。   持家      持久 持续      持平 持重        持守    持久战        持之以恒       持之有据      /      坚持 僵持 支持       主持     
              老成持重        相持不下
              危而不,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悖乱不可以国。——《吕氏春秋 • 察 今》
              犹引绳墨以曲直。——《荀子 • 正名》
              及丞相御史所。——《汉书 • 刘向传》
              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 • 列女传》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国也。——《韩非子 • 五蠹》
②动词:动词:抓握,抓住。  持枪         持有      /       操持
              ,握也。——《说文》
              弓矢审固。——《礼记 • 射义》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图。”——《战国策 • 燕策》
              有盈。——《国语 • 越语》
              客头往见楚王,王大喜。——晋 • 干宝《干将莫邪》
              子与子家之。——《左传 • 昭公元年》

,(宀,房屋)(寸,手持器械),造字本义: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
①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  守备 守卫 守御         守兵 守敌 守军 守卒        守车 守宫 守门        守势      /       攻守  
              ,官也。从门,寺府之事也。——《说文》
              五载一巡。——《书 • 舜典》
              均地。——《周礼均人》
              纠其。——《周礼 • 内宰》
              我无官,我无言责也。——《孟子 • 公孙丑下》
              王巡虢。——《左传 • 二十一年》
              官司之,非君所及也。——《左传 • 隐公五年》
              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雍氏。——《战国策》
              虽者益。——《荀子 • 王制》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藩篱。——汉 • 贾谊《过秦论》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者与俱,得夜见汉使。——《汉书 • 李广苏建传》
              维梁之西,其蔽曰某山,某曰兴州。——唐 • 柳宗元《兴州江运记》
②动词:看护,保持,遵循。   守法 守则        守寡      守恒 守旧 守拙        守候 守护 守望        守节 守身       守灵 守孝        守时 守约    守岁 守夜
              守业         守财奴       守口如瓶 守身如玉 守株待兔      /         操守  职守 遵守        因循守旧   
              俾我王。——《诗 • 小雅 • 十月之交》
              故治国无法则乱,法而弗变则悖。——《吕氏春秋 • 察今》
              成上文,遭祸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汉书 • 公孙弘传》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之。——《商君书》
              开荒南野际,拙归园田。——晋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荆州文,岂能作意表行事。——《世说新语 • 识鉴》
              去来江口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与“”同源,后分化。,金文(卜,神杖)(鼎,祭祀神器),表示用神鼎占卜。造字本义:贞卜如验的贞人,贞卜高人
①本义,名词:贞卜如验的贞人。    本义只见于古文
              ,又北魏称人为真。——《正字通 • 目部》
②名词:古代的文史官职。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
              赐天下民爵一级,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汉书 • 平帝纪》
              会贽权知兵部侍郎,主贡举,乃命为。——《新唐书 • 吴通玄传》
              (国中呼)曹局文书吏为比德,带仗人为胡洛,通事人为乞万,守门人为可簿。——《南齐书 • 魏虏传》
③名词:修行得道、活出本性的高人。     真人        真人不露相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
              人。——《字彙 • 目部》
              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人能之。——《庄子 • 列禦寇》
              晴囱嚥日肝肠暖,古殿朝履袖香。——宋 • 苏轼《柳子玉亦见和兼寄其兄子璋道人》
              自古道,人不露相,露相不人。恐为久淹,失了大事。——明 •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④名词:本性,原本面目,原迹,实相。        真主     /       传真 写真         返朴归真 去伪存真
              见利而忘其。——《庄子 • 山木》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直。——《庄子 • 秋水》
              者,精诚之至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也。——《庄子 • 渔父》
              神明藏于无形,精神反于至。——《淮南子 • 本经》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文选 • 古诗十九首》
              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加金帛赐以招之。——《汉书 • 景十三王传 • 河间献王》
              吾欲羸葬,以反吾。——《汉书 • 杨王孙传》
⑤形容词:原本的,固有的,符合实相的。     真诚 真实 真挚 真正        真谛 真理         真果 真菌        真格 真迹 真品           真空 真皮 真丝      
              真切 真确        真情 真性       真相 真影       真赁实据       真心诚意 真知灼见         真金不怕火炼       /      果真       千真万确
              ,不虚假也。——《玉篇 • 匕部》
              ,实也,伪之反也。——《古今韵会举要 • 真韵》
              其为人也。——《庄子 • 田子方》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其中有信。——《老子》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囗(齿+亢)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性也。——《庄子 • 马蹄》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王耳,何以假为?——《史记 • 淮阴侯列传》
              偶与意并,顿觉世情薄。——唐 • 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发匣琴徽静,开瓶酒味。——唐 • 张祜《乐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 • 苏轼《题西林壁》
⑥形容词:书体正规的、可作楷模的。      真草       真书         真草相半
              ,正也。——《字彙 • 目部》
              谨论次其草诏书,编於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史记 • 三王世家褚少孙论》
              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草唯命。——《后汉书 • 列女传 • 陈留董祀妻》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艸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晋书 • 王羲之传》
              草书迹,微须留意。——北齐 • 颜之推《颜氏家训 • 杂艺》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乃居先。——唐 • 孙过庭《书谱》
              帝亲书其文,作、行、草三体。——《续资治通鉴 • 宋太宗淳化元年》
              (袁可立)生平于书无所不窥,旁及书画,草秀润流丽,隶书风骨道劲。——明 •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⑦副词:的确,实在。     真棒 真好 真美 真甜 真香 ……   真传        真是的       真痛快
              无马邪,其不知马也?——唐 • 韩愈《马说》

志:“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往。(之,前往)+(心,思想),表示心之所向。造字本义:心之所向,即内心追求
                      的目标现代汉语中常常“意志”并用,“”与“”,同属心理能量,区别在于:*  为心念,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观念,但都即兴而多变,故曰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为最深刻心念,是特别的“”,多化于教育,具
                      强烈的理性、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

,甲骨文(鹿(止,追捕),有的甲骨文(豕,野猪)(止,追捕),造字本义:追猎鹿豕等野兽加强“追捕”主题。古人称急速缉捕犯人为“”,称追兽为“”,称追鸟为“”。
①本义,动词:追猎鹿群野猪。     逐鹿中原       /       中原逐鹿      
              乘白龟兮文鱼。——《楚辞 • 河伯》
②动词:追赶。      /         追逐        随波逐流      
              ,追也。——《说文》
              丧马勿。——《易 • 暌》
              良马。——《易 • 大畜》
              于计谋。——《韩非子 • 五蠹》
              遂逐齐师。——《左传 • 左公十年》
              孺卿捕。——《汉书 • 李广苏建传》
              秦失其鹿,天下共之。——《史记 • 淮阴侯列传》
              中原还鹿,投笔事戎轩。——魏征《述怀》
              任君利轻汇海,莫把风涛似妾轻。——唐 • 刘得仁《贾妇怨》
              流牵荇叶,沿岸摘芦苗。——唐 • 储光羲《江南曲》
③动词:驱赶。     逐客        逐出门外       /        放逐 驱逐   
              文公卫侯而立叔武。——《公羊传》
              信非吾罪而弃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辞 • 九章 • 哀郢》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百万,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 • 则阳》
              非秦者去,为客者。——李斯《谏逐客书》
              追亡北。——贾谊《过秦论》
              后先生盖千祀兮,余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赋》
              去年为尔黄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 冯著《燕衔泥》
④副词:靠近地,渐进地,一一地。      逐步 逐个 逐条           逐渐          逐年 逐日          逐一         逐家逐户         逐字逐句  

物: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刀刃溅血。甲骨文(牛)(勿,血溅刀刃),表示用刀杀牛。造字本义:杀牛有的甲骨文借用“”。金文、失去牛的一对尖角形象。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地上的一切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用“牛”指代一切。杀牛为*  ,解牛为[url=][/url]*
①本义,动词:杀牛。 本义只见于古文
              三十维,尔牲则具。——《诗 • 小雅 • 無羊》
②动词:主宰,控制,操纵。 义项只见于古文(物于物 )
              物物而不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 • 外篇 • 山木》
③动词:选择。  物色  
              以地事授地职,而待其政令。——《周礼》   
              土方,议远迩。——《左传 • 昭公三十二年》  
              欲知天道察其数,欲知地道其树,欲知人道从其欲。——《淮南子 • 缪称》
              为巡船所色。——宋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名词:东西,世上一切有形的存在。    物产 物种       物候      物化 物外      物欲    物理 物性  物体 物质 物态       物价 物证      物力 物料 物件 物品
              物资 物主      物各有主 物归原主     物换星移 物极必反 物竞天择  物以类聚      物伤其类     物是人非      物物交换       /      恋物   唯物      待人接物
              飘然物外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也。——《荀子 • 劝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化。——《庄子 • 齐物论》
             物物各自异。——《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汉书 • 扬雄传》      
              庞然大。——唐 • 柳宗元《三戒》
              润细无声。——唐 • 杜甫《春夜喜雨》   
              一无所持。——明 • 魏禧《大铁椎传》
              此故非西产。——《聊斋志异 • 促织》
              因为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时,才能够生存。——清 •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意: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声响。,金文呈混合结构,(音,声)(曰,说),表示言语所传达的心声。造字本义:心声,心念,心志”为心念,即兴而多变,三心二意乃人之常情;*  为理性化的心念,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故曰“有志者事竟成”。,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  ,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的结合。
①本义,名词:心声,心志。  意气 意趣         意向 意愿 意志         意中人       /       得意 失意          满意 中意        任意
              ,志也。——《说文》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管子 • 君臣下》
              用君之心,行君之。——《楚辞》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常在沛公也。——《史记 • 项羽本纪》
              通其。——汉 • 贾谊《过秦论》
              其中有真,欲辨已忘言。——晋 • 陶渊明《饮酒》
              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 • 雅量》
              醉翁之不在酒。——宋 •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名词:感觉,想法。  意见 意旨        意念 意识 意思 意味 意义      意境 意象 意蕴        意译        意在言外     /       爱意 恨意 情意        春意 诗意      
              寒意 暖意        厚意        离意        生意         粗心大意         回心转意
              诏谓将军拂绢素,匠惨淡经营中。——杜甫《丹青引》
③动词:想,动念。    意表 意外           意会 意料 意想         意图       /       出其不意     
              而小人善意。臣之也。——《管子 • 小问》
              于是天子梁。——《汉书 • 梁孝王武传》
              何致不厚。——《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北亦尚可以。——宋 • 文天祥《指南录 • 后序》

(禾,庄稼)(多,高于平均数),造字本义:将过于密集的禾苗分开并转植他处
①本义,动词:将密集的庄稼分开并转植他处。    移栽 移植          移花接木  
              ,禾相倚移也。——《说文》
②动词:转到他处,转变。   移动 移开 移交 移用 移让       移民 移情 移位        移山倒海         移风易俗          移天易日       /         坚定不移  
              世易时。——《吕氏春秋 • 察今》
              弗能也。——《国语 • 晋语》。注:’动也。”
              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礼记》
              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主上。——《史记》
              今祸,庸去是身乎?——《史记 • 楚世家》
③本义,动词:因人口过多而徙居。   移居 移行 移徙        /        迁移 转移   
              则民不。——《国语 • 齐语》

四、译文
在外接受师傅的训诲,在家遵从父母的教导。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抛离。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品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保持自己天生的善良,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会转移改变。坚定地保持着高雅情操,好的职位自然就会属于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6: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有感:本周的学习内容围绕孝悌展开,并说明了仁义廉耻的品质是一生都要去坚持和守护的。本段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两句话——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保持自己淳朴本性,坚守个人纯洁情操,人的心志容易饱满丰足;过度追求物欲享受,人的意念就会转移改变,随着物欲而不断迁徙烦恼越来越多。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各种欲望都不断被点燃,而且要更高更快更强,每天要变着花样去“开心”,而心一直都处于被刺激的状态,没有安宁,更没有时间来“守真”和反思。对待孩子教育也一样,初心是希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利益大众的人。但是很容易被各种功利迷惑,随波逐流,甚至把自己的得失和虚荣强加给孩子,还厚颜无耻的说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人就是容易迷失本性,千字文的这两句就是警世良言。回归到内在的自觉,人才会真正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22: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9-1-18 22:37 编辑

第七周作业
一、原文
都邑华夏 (dū yì huá xià),东西二京 (dōng xī èr jīng)。
背邙面洛 (bèi máng miàn luò),浮渭据泾 (fú wèi jù jīng)。
宫殿盘郁 (gōng diàn pán yù),楼观飞惊 (lóu guàn fēi jīng)。
图写禽兽 (tú xiě qín shòu),画彩仙灵 (huà cǎi xiān líng)。
丙舍旁启 (bǐng shè páng qǐ),甲帐对楹 (jiǎ zhàng duì yíng)。
肆筵设席 (sì yán shè xí),鼓瑟吹笙 (gǔ sè chuī shēng)。
升阶纳陛 (shēng jiē nà bì),弁转疑星 (biàn zhuàn yí xīng)。

二、需要查询的字词

都: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烧柴做饭。,金文(者,“煮”,焚烧)(邑,城邑),表示焚柴祭天之城。造字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篆文将金文的写成。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邑”写成“双耳旁”。作副词时,“”在部分方言区和普通话口语中也念作 dōu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表示烧柴做饭。都,金文   (者,“煮”,焚烧)  (邑,城邑),表示焚柴祭天之城。造字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说文解字》:都,存有已故君王的旧宗庙的城邑才能叫作“都”。字形采用“邑”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周代的礼制规定, 距王城五百里以内的幅地统统划归都城。
①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 dū。    都城 都会 都市     /     成都       瓷都 煤都 商都      大都 首都        古都 故都 新都       国都 京都      
              ,有先君之旧宗庙曰。——《说文》
              国都曰都,者,国君所居,人所会也。——《释名》
              距闰王百里为。——《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邑。——《左传 • 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不过参国之一。——《左传 • 隐公元年》
              田畴秽,邑露。——《荀子 • 富国》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予赵。——《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兴复汉室,还于旧。——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建业。——《三国志 • 吴主传》
              傅之其人,通邑大。——王安石《报任安书》
              门帐饮无绪。——宋 • 柳永《雨霖铃》
②形容词:大的 dū。    义项只见于古文
              军惊而坏舍。——《吕氏春秋 • 察今》   
              中有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 • 张衡传》
③副词:全,全部 dū(口语中也读作dōu)。    都督        都好了 都完了       都来了 都走了     都是血 都有病 ……   
              ,凡也。——《广雅 • 释训》
              渐黄昏,清角吹寒,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清 • 林觉民《与妻书》  



邑: ,甲骨文囗,四面围墙的聚居区人,民众),表示众人的聚居区。造字本义:名词,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邦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巴”

华:,甲骨文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金文将甲骨文的“木”写成,同时加“于”(竽),表示古人用花枝装饰欢庆的乐器。籀文像枝叶茂盛的植物有许多灿烂的亮点闪烁其间。篆文将金文的写成,将金文的写成。有的篆文加“艸”(草),误定了“”的草本属性,于是“”的含义遂发生了由“”变“”的大转变。
造字本义:树木开花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植物的形状、竽笛的形状消失。正体楷书承续隶书字形。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化,变,无中生有)(十,是“屮”的变形,即草),表示由草蔓生发的花朵。现代汉语中“”的本义通常由“”代替。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比较来看,“荣”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华”的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然而古籍的用字情形却常常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称木本植物开花为*
①本义,动词:树木开花。    华诞      华夏      华北’ 华南’ 华东’ 华西’ 华中’     华工’华人’华侨’ 华氏’华裔’     华文’华语’       华而不实
              /     中华        春华秋实       驻华大使’     
              桃李始。——《淮南子 • 时则训》   
②名词:花朵。   华发     /       英华         荣华   
              ,荣也。——《说文》
              木谓之,草谓之荣。——《尔雅 • 释草》   
              桃之夭夭,灼灼其。——《诗 • 周南 • 桃夭》
              今言实之者。——宋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名词:事物美好宝贵的部分。   华年     /       才华 光华 精华         年华 韵华  
              客游梁朝,则声籍甚。——《文选 • 任彦升 • 宣德皇后令》
              日月光,旦复旦兮。——王勃《卿云歌》
              物天宝。——王勃《滕王阁序》     
             昔庚无规才清英。——刘勰《文心雕龙》
④形容词:灿烂绚丽的,眩目的。   华贵 华丽 华美       华灯 华表 华盖      /       浮华 升华        繁华 奢华
             日月光,旦复旦兮。——《尚书 • 大传 • 虞夏传》   
             其民食而脂肥。——《素问》
             处其实,不居其。——《老子》
             盛戚茂年,升秘馆。——南朝 • 梁 • 沉约《奏弹秘书郎萧遥昌》        
             兹者伏承寳文内翰,被召禁林,升内阁。——宋 • 欧阳修《回宝文吕内翰溱书》                  
             金银美之服。——宋 •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朝野推毂,帝曰俞哉。升维月,节镇东莱。——明 • 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              
             堂之上。——明 •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衣乘马。——明 • 高启《书博鸡者事》
             十年高卧,一旦升,睠顾亲闱,岂忍绝裾而出。——清 • 钱谦益《太仆寺少卿陈大绶中宪大夫制》                     


夏:甲骨文像赤着脚的人像尖嘴锄具),表示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金页,头,表示思虑、琢磨执,操持刀,垦荒的工具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耒,翻地的农具),表示观测天象与劳作。有的金文省去“刀”和“耒”。篆文简化字形,省去了“刀”等农具:(页,头,思虑两手,忙碌倒写的“止”,脚),表示手脚忙碌,农耕劳作。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农耕忙碌的字形线索消失。
①本义,动词:观测天象,应季农忙。    夏历   
②名词:最早利用天文知识农耕生产的人。    夏朝 夏代         夏侯 夏禹          夏后氏       /       华夏 西夏      诸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公羊传 • 成公十五年》   
              构木钻燧于后氏。——《韩非子 • 五蠹》
  
③名词:日照充足的农忙季节。   夏播 夏锄 夏收 夏耘 夏种      夏初 夏末       夏季 夏日 夏天      夏令 夏至       夏粮 夏苗 夏畦  夏秋      夏熟     夏汛        
              夏衣 夏装       夏令营     /     初夏 仲夏 季夏 孟夏      春夏秋冬    秋冬春夏      
              四月维,六月徂暑。——《诗 • 小雅 • 四月》      
              秋染。——《周礼》

京 : ”与甲骨文的“”金文的“”三个字字形相近。,像有塔楼的建筑。造字本义:古代筑在都邑城关、用于瞭望预警的高耸亭台
①本义,名词:筑在城关的瞭望预警高台。本义只见于古文
              ,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
              筑重。——《淮南子 • 览冥》   
              为邱若山陵。——《吕氏春秋 • 禁塞》  
              乃觏于。——《诗 • 大雅 • 公刘》   
              于堑里筑,皆高五六丈。——《三国志 • 公孙瓒传》
②名词:都城,城邑。    京城 京都         京华      /        北京 东京 南京  
              念彼师。——《诗 • 曹风 • 下泉》
              辨陵。——《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
              辞帝。——白居易《琵琶行》
              有都声。——唐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自师来。——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兆尹郑叔则。——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洞庭之与邑。——唐 • 李朝威《柳毅传》
③名词:北平城。    京白 京腔 京味


盘:”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搬运、运送。,甲骨文(般,即“搬”,运送)(口,盛器),表示用来端送碗碟杯子的宽口平底盛器。金文(般,搬运)(皿,盛器),用“皿”代替甲骨文的“口”,明确“盘”的“器皿”性质。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木板作成的“木盘”。造字本义:一种方形、宽扁、平底的集装盛器,通常可以同时盛放几个碗碟,托在手掌上为酒筵端送食物菜肴
①本义,名词:宽扁平底、端送菜肴的盛器。      盘菜      /         菜盘         端盘 托盘       大盘 小盘       大盘炒      
              及日中则如盂。——《列子 • 汤问》
              沐用瓦。——《礼记 • 丧大记》
              毛遂奉铜而跪进之楚王。——《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传》
              谁知中餐,粒粒皆辛苦。——唐 • 李绅《悯农》
              则莲实与藕皆并列餐而互芬齿颊者也。——明 • 李渔《闲情偶寄 • 种植部》

②名词:平底宽口形状的物体。      盘称 盘石       /        出盘 开盘 收盘 受盘           地盘 楼盘           磨盘 棋盘 算盘         平盘 清盘          招盘 转盘      
              万人系石,无由达江浒。——唐 • 李白《丁都护歌》
③动词:以水平圆环形式运动。   盘缠  盘绕  盘曲        盘错  盘结  盘踞  盘卷       盘道    盘梯       盘发 盘腿 盘膝        盘亘 盘旋        盘香      盘根错节
              盘山公路     /       虎踞龙盘  
              则盘纡隐深。——《文选 • 嵇康 • 琴赋》
              怅盘桓而不能。——曹植《洛神赋》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 • 虞诩传》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唐 • 韩愈《雉带箭》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唐 • 杜枚《阿房宫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唐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④动词:运送,移动,跋涉。  盘川 盘费         盘运      
⑤动词:通过一一搬动而全面清点。     盘存 盘点 盘算        盘店 盘货 盘库        盘活            
⑥副词:全面地,毫无保留地。    盘剥        盘查 盘诘 盘究 盘问   
              且请先生和儿子出来相见,他一。——《醒世恒言》
⑦量词:碗,块,局。   /      一盘棋   一盘烧面      


丙:”是“”的本字。,甲骨文假借“穴” ,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有的甲骨文在“穴”(孔洞)上方加一横,表示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造字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的“石器手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另造“代替。
①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本义只见于古文
              刚丁柔。——《广雅 • 释天》
②序数词:天干的第三位,与地支配合纪时。       丙戍 丙寅 丙子……         丙夜


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甲骨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假借“”代替“”。  
①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shè。    舍间 舍下 舍中         舍馆 舍园      舍长      /        敝舍 寒舍           客舍 庐舍 茅舍       旅舍 宿舍 校舍
              牛舍        退避三舍   
              子闻之也,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孟子 •  离娄上》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怀都。——《吕氏春秋 •  察今》
              舍南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夜则以兵围所寓。——宋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②形容词:贫寒的,寒伧的(谦辞) shè。   舍弟 舍妹 舍亲     
③本义,动词:施予,捐献 shě。    舍予         舍粥       /        施舍   
④动词:放弃,不在乎 shě。 舍得  舍弃         舍身 舍命         舍不得         舍本逐末 舍近求远 舍已为公 舍已为人 舍生取义 舍生忘死       /        取舍          四舍五入   
              逝者如斯夫,不昼夜。——《论语 •  子罕》   

陛:”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连接。,金文郭,城郭比,相连接),表示将城郭相连的通道。篆文以“土”(墙)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郭”(城郭),表示将墙院相连的通道。当“”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阜”(向上的石阶)另造“”代替,表示王宫内相连的台阶。造字本义:名词,群臣的朝殿与帝王的宣殿相连的至尊台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双耳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代替“”。

三、需要查询的语句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中国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一个是东京洛阳,一个是西京长安。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历史上前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洛阳建都的历史,比长安还要早,是在西周的时候开始建立的。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没有几年武王就病死了,由十四岁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幼小不能理政,就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殷商的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前朝的遗老遗少等贵族还在,他们并不甘心服气。为了安全起见,就在西周首都亳之外的洛阳建立了洛邑,然后把前商朝的贵族都迁到洛阳,以防他们捣乱。周平王的时候,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中原,扰乱周朝,连"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也被杀死了。继任的周平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京"。以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也都将国都设在洛阳,所以才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西京长安,简称西安,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的中心,所以是"十一朝古都"。最早在长安建都的是西汉,之后有秦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均定都于此。西安周边有多处历史遗迹,如东边的半坡村,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离现在有7000年了。一个东京洛阳,一个西京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宏伟的两个都城。
什么叫做"都邑"呢?"天子所宫曰都",天子住的地方叫都;"诸侯所都曰邑",诸侯住的地方叫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和省会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灿烂光华,故此称为"华";中国的土地辽阔无边,因此叫做"夏",华夏就代表了中国。京字甲骨文字形为高大的土堆,以后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洛阳北靠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北横渭水,远据泾河
  这两句话描述了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阳,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 。在古汉语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说面就是南方。中国人讲究面南背北,我们尚南,以面南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为正位,同样的罗盘,我们叫指南针,他们叫指北针。古代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与现代欧式的地图反着,所以我们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历来的衙门口也都是朝南开。
  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举一动就要正大光明,经得住南方丙丁火(阳光)的直射,阳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无私事"。
  "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圆200公里,既不雄伟也不高大,但是由于水低土厚、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数不胜数,历史上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在邙山几十公里的主地段内,仅皇家陵园就有五处,分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皇陵区,埋葬着汉光武刘秀、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贾谊、班超、李密、薛仁贵、狄仁杰、杜甫、石崇、孟郊、颜真卿等名流。古人有诗说,"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点也不假。此外,"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阳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这个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洛阳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于陕西的洛南县、流经洛阳城南,然后汇入黄河,所以"背邙面洛"是洛阳城地理背景的描绘。
  "浮渭据泾",说的是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泾河。渭水发源于甘肃,泾水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这里汇合后流入黄河。在流入黄河以前,泾水清、渭水浊,水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据是据恃、凭据、靠着的意思。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宫殿回环曲折,楼台宫阙凌空欲飞,使人心惊。
  这两句话描绘了都城中帝王宫殿的雄伟和壮丽。天子所居之室叫宫,天子所议之堂叫作殿,本来在上古时期宫室通称,以后宫字才专为皇家所用。殿的本义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厅堂。
  一般来说,殿是议论公事的地方,宫是帝王的生活区。例如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布局,分为前朝后廷、左庙右稷。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于外朝;后半部分是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属于内廷。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庙,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坛(中山公园五色土)。
  "宫殿盘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宫殿,盘旋曲折、错落重迭。盘是盘旋、逶迤,郁是重叠茂盛的样子。
   楼观是古代宫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飞是形容建筑物之高,有凌空欲飞之势。惊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舌拱不下。说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亭台楼阁。亭子只有顶没有四壁,是供游人、行人小憩的地方。台是用土石垫起来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便于瞭望。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说文》里说,楼者重屋也,是重重叠加的屋子。观是宫廷大门外面两层的细高的建筑,是朝廷张贴公告的地方。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叫做阙,也就是通往皇宫正门的缺口,后世的观楼已经与皇城的正门融合在一起了。故宫紫禁城午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两侧是宫墙和门楼,这就是早先的观楼,现在上面有五座阁楼式建筑叫五凤楼。
  楼观都高入云天,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夜宿山寺》,述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后人有好事者,将自己家的楼,取名"摘星楼",以言其高。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宫殿里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
   "图写禽兽",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这种情景就是此地讲的"画彩仙灵"。
    读古书要学会随文入观,要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文字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与状态,脑子里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此处的《千字文》就是剧本,你自己是摄影师,你的镜头先从远方的背景处开始拍摄,也就是"背邙面洛,浮渭据泾"。然后将镜头慢慢拉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将镜头拉向宫殿里边,对彩绘装饰的特写镜头,"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样读书才有意思,才活灵活现。

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丙舍是古代王宫中正室两旁的别室,后世叫做偏殿、配殿。古人认为:"亥为天门,巳为地户"。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后面接着又是子时一阳生,新一轮的生命又开始了,所以亥主生,为天门。巳是阳尽之时,巳的后面就是午,午时一阴生,生命体的负面过程开始了,所以巳主死,为地户。"丙舍于巳",故凡地户皆称丙舍。  
   地户就是与专死人打交道的地方,都称为丙舍。例如寄柩所、祠堂、陵园内的房子等等。钟繇有著名的《丙舍贴》传世,内有"墓田丙舍"的话。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称:"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
   因为丙舍不是正房,而是配房、别室,其门户自然也都是朝东西方向开启的,故称傍启。傍是旁的通假,傍启就是旁启。
   "甲帐对楹"的意思,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中记载:"武帝以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汉武帝的幔帐用珊瑚、宝石翡翠、珍珠镶嵌,是第一等的幔帐,故称甲帐。
   楹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此处指宫殿中的第一排柱子。楹柱上面通常都挂上木头镌刻的对联,叫做楹联,例如光绪皇帝题故宫后殿的楹联:   修身先谨懔幽独,  读书在培养本源。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宫殿里摆着酒席,弹琴吹笙一片欢腾。
    这两句都是出自《诗经》,述说了宫殿里面正在进行的活动。肆与设是一个意思,都是放置、陈列,"肆筵设席"就是摆设筵席。《诗经.大雅.行苇》中有"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的诗句。
    筵和席都是古代的坐具,中国上古时期没有椅子,椅子叫"胡凳",是从西域胡地传进来的。中国传统的叫凳子,没有靠背。在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个席子,然后跪坐在地上,今天的日本人还是这个传统。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紧贴地面的那层席子就叫作筵,筵上再设座席。席有大有小,有单人席、双人席不等。"肆筵设席"现代意思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桌椅的排摆和陈设的准备。
    "鼓瑟吹笙",是宴会中助酒兴的音乐歌舞,《诗.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
鼓是弹奏的意思,瑟是二十五弦的琴。古代七弦的叫琴,二十五弦的为瑟。笙在这里代表了管乐,瑟在这代表了弦乐。鼓瑟吹笙就是管弦乐合奏,丝竹之声四起。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斗。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厅堂屋舍,还是亭台楼阁都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有升堂之称。升阶是一阶阶登上去,纳陛也是用脚蹬着一步步走上前。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就叫陛。皇室宫殿的台阶,通常九阶为一组,所谓"天子之陛九级",陛之上的平台都用朱砂涂成红颜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阶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称陛下,意为"在陛下者告之"就是站在台阶底下的我有事要奏报,并不是称皇帝为陛下,他是陛上。"升阶纳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了。
   弁是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爵弁是没有旒的冕,冕是黑色的礼冠,近似西方的硕士学位帽。天子、诸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戴冕,以后规定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挂12串,诸侯挂10串。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
   皮弁是文武百官戴的皮帽子,用白鹿皮缝制,样子象现在的瓜皮帽。鹿皮拼缝之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亮的小玉石,光映下其烁如星,看上去就象闪烁的星星一样。
   "弁转移星"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戴着官帽,上面的玉石转来转去, 在灯光的映照下,就象星星一样明亮。这句话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说:"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四、译文
    中国古代的都城雄伟壮观,最古老的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洛阳背靠北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左横渭水,右据泾河。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台宫阙凌空欲飞,触目惊心。宫殿里面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正殿两旁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宫殿里大排筵宴,弹琴吹笙,一片歌舞升平;
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23: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体会
     本周的内容是围绕古都地理位置和建筑进行描述,表现出古代帝国在太平盛世的威仪、祥和气象。通过本段的学习,对中国的古都的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特别是洛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8: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9-1-26 15:00 编辑

第八周作业

一、原文
右通广内 (yòu tōng guǎng nèi),左达承明 (zuǒ dá chéng míng)。
既集坟典 (jì jí fén diǎn),亦聚群英 (yì jù qún yīng)。
杜稿钟隶 (dù gǎo zhōng lì),漆书壁经 (qī shū bì jīng)。
府罗将相 (fǔ luó jiàng xiàng),路侠槐卿 (lù jiā huái qīng)。
户封八县 (hù fēng bā xiàn),家给千兵 (jiā jǐ qiān bīng)。
高冠陪辇 (gāo guān péi niǎn),驱毂振缨 (qū gǔ zhèn yīng)。
世禄侈富 (shì lù chǐ fù),车驾肥轻 (chē jià féi qīng)。
策功茂实 (cè gōng mào shí),勒碑刻铭 (lè bēi kè míng)。

二、需要查询的语句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
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广内殿、往左达承明殿。上古时代没有高大的宫殿建筑,殷商的遗址上至今也没有发现瓦片,甚至禹王住的所谓宫室,也是半地穴式的,出入口有两级的土阶,屋顶都是茅草的,就是《诗经》中描写的"茅茨土阶"。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上才发现了空心砖,还是用于墓穴,住人的房子还是用干打垒的土墙。
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宫殿,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的阿房宫。汉朝的长安城里面有著名的"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曹植、曹子建的诗文里面,就有一篇赋专门描写建章宫多么的豪华。刘邦就住在长乐宫,未央宫是在公元200年的高祖七年, 由丞相箫何主持修建的,营造得极为豪华。建章宫的规模更为庞大,殿宇楼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宫殿比未央宫还要高大。仅东西两个观阙就有20多丈高。
《三辅黄图》这部汉朝的著作中就描写,"建章宫中,西则广内殿","未央宫有承明殿"。建章宫右通广内殿,未央宫往左去就是承明殿。古代东为右,西为左,上为南,下为北,与西洋地图相反。广内殿是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承明殿是皇帝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
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
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以及汉代鲁恭王在曲阜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我看到有文章介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461个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那些儒生每每在下面指责他,他本来出身就不好,母亲又不太正经,这些人天天嚼舌头,最后把他逼急了,把这些人坑于山谷之中。至于焚书,他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堆放在阿房宫。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李斯坑儒、项羽焚书。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没儒学经典了。于是昭告天下,看谁还藏有儒家的经典。谁家敢藏,书是没有了,只能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伏生的九十岁老头,他默写了整部《尚书》。以后把壁经里发现的《尚书》与他默写的《尚书》对比,一字都不差,可见古人背书的工夫真是一绝。一但爆发战争,书烧了,你没有背诵的功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宫延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

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府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将国家的仓库叫做府库。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朝廷的外面,道路两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侠是夹的通假字,就是夹道欢迎的夹字。
"槐卿"是三槐九卿的简称。古人最崇敬槐树,槐树能生存数千年,且不怕旱涝、不畏寒暑,生命力极强。槐树花、槐树皮都可以吃,可以在饥年救人性命,所以槐树是中国的国树,叫国槐。三槐就是三公,代表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
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秦汉以前,将太师、太傅、太保叫作三公。这三太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头,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但一句话就能将皇帝的意见否了,与今天的中顾委差不多。西汉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三公都是宰相,都有实权,大司马掌管全国的兵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徒专门管钱、管人,相当于丞相;大司空主管国家的基本建设。
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共九卿。九卿中只有三卿主管国家的行政,其余的六卿主管皇帝的私人事务。廷尉又称大理,是全国最高法官;典客又称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租税赋役。
九卿中的少府是宫廷总管,下设属官尚书。由于事务越来越多,尚书变成尚书省,从隋朝开始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就是直到清朝都沿用的"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正部长称尚书,副部长称侍郎。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
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侍卫武装。
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那么大 ,每家的亲兵卫队都有千人以上。这里的八和千起形容词作用,不是数量词。
历史上根据功劳,受封地最多的是羊祜。羊祜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傅、征南大将军,是使西晋灭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羊祜一生清廉仁慈,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族人、奖励将士。他死后,武帝司马炎亲着孝服,痛哭流涕。羊祜如此大的功绩,封地不过五县。可见这里所说的"户封八县"是形容封地之多。
封是分封土地,即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臣子。封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从土、从寸,字象是植树于土上,以明疆界。周朝建立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800诸侯国,秦时被废除,汉朝又开始封爵食邑。诸侯自己采邑内收缴的赋税,除了向天子进贡以外,均归自己调度,象上面说的羊祜就是食邑六千户。
给是配给、供给的意思,国家对有功勋的重臣,配以护卫的兵卒,类似现代首长家中的警卫人员。晋朝的大书法家卫瓘,因平蜀之功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朝廷派给千兵。卫瓘的女儿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王羲之学书法的老师。

高冠陪辇 ,驱毂振缨 。
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带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帝后的车辇。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不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小丝带,叫缨。
辇字是会意字,上边两夫下边一车,表示是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

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往替。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
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你得干活才有薪俸。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例如满清初期,只要你是满人,就可以每个月领一斗禄米、二吊铜钱,什么也不用干,像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坐享福利。所以后代满人除了提笼架鸟,什么都不会做,爱即是害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驾是拉车的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是速度最快的车,所以有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帝王车驾出行都配有仪仗,逶迤可达数里,故非普通的一车一驾可比。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孔子说他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狐皮大衣,神气活现的。"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白居易有《秦中吟》诗十首,其中之一就题为《轻肥》。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这些人世代享有如此丰厚的待遇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的策功茂实。
策是文治,出谋划策;功是武功,上阵杀敌。因为这些将相公卿,都有文治武功,而且这些功绩都是既丰厚又真实。茂是茂盛丰厚,实是真实不虚。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既多又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
他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以后还要勒碑刻铭,将他们的名讳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留传百世。勒碑是往石碑上刻字,刻铭是往金属上刻字,二者不一样。
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西汉,汉以前没有碑,是往石头上刻字。故宫博物院保存有石鼓文,是战国时代镌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还有石柱文,那是镌刻在六棱石柱上的文字。刻铭是在青铜器上刻字,现存的有盘铭文、钟鼎文,都是青铜器上的篆字。故宫养心殿里有一幅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汤之盘铭,是商王成汤洗手用的浴盘上面刻的字,属于金铭。其它的钟鼎文是预先雕刻在范具上,再通过浇铸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属于金铭。
刻碑为什么又叫勒碑呢?勒是摹勒的简称,白板素碑的碑面先要以朱砂摹勒上石,然后才能镌刻。可以请人将碑文直接用朱砂笔摹写到碑面上,或者在碑文纸的背面用双勾法,即用朱砂笔勾勒出空心字形,再把碑文纸正面扣在碑面上,上面垫上若干层棉纸用石头慢慢地研磨,空心的朱砂字就印在石碑上了,然后才能用凿子镌刻。为什么要用朱砂摹勒呢?一则朱砂色泽鲜红、醒目;二则朱砂为矿物质,颗粒粗,写出的字不瘫软、不变形、不易脱落。


三、需要查询的字词
”是“”的本字。,甲骨文转向背后的“口”跪坐着的人),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的餐桌。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食”另造“”代替。造字本义:吃饱打嗝,转身离席,与“即”相反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欠”写成“旡"近食就餐为* ;餐毕离席为“”。
①本义,动词:餐毕离席。 本义只见于古文
              君未覆手,不敢飧。君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礼记 • 玉藻》
              不拜爵。——《义礼 • 乡饮酒礼》     
②动词:完成,结束。 既而         既然        既冠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春秋 • 桓公三年》
              而曰。——《公羊传 • 宣公元年》
              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乎。——《左传 • 宣公十二年》
              吾与汝其文,未既其实。——《庄子 • 应帝王》
              薮泽肆。——《国语 • 周语》
              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而李斯入秦。——《盐铁论 • 毁学》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是也。——汉 • 王充《论衡》
              而儿醒。——《虞初新志 • 秋声诗自序》
③副词:已经。    既成事实   既得利益           既往不咎   
              来之,则安之。——《论语 • 季氏》
              克,公问其故。——《左传 • 庄公十年》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欲置公子职。——《韩非子 • 内储说下》
              其出。——宋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加冠。——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泣之三日。——清 • 龚自珍《病梅馆记》   
④连词:表示递进色彩的并列。     既高又大        既快又好      

亦:”是“”的本字;而“”是“”的本字。,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一个人的两臂下方各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人的两腋。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两腋部位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写成。当“”的“两腋”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肉”另造“”代替,表示人体的部位。当“”的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肉)另造“”代替。
①名词:人体的两腋部位。   本义后由“夜”代替  
              ,人之臂亦也。——《说文》
              胳谓之。——《广雅》
              在肘后。——《埤苍》
②形容词:对称的,相同的。    义项消失。   
③副词:相同地,又,再,也。   亦步亦趋 亦庄亦谐         /       不亦乐乎        反之亦然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战国策 •  魏策》
              先君何罪?其嗣何罪?——《左传 •  文公七年》
              寡人之从君而西也,晋之妖梦是践。——《左传》
              盛矣哉。——明 •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明 •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大。,篆文土,墓冢賁,大),表示大墓。造字本义:名词,比土冢更大的正式墓地,地表有碑铭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卉”。俗体楷书用“文”简化正体楷书中同音的“贲”,同时强调坟丘的碑铭。在古代通常是平常人的葬地,有碑铭显示坟主身份,一般葬式简单,不担忧盗墓;*   则是王公贵族的葬地,为防盗掘,他们将陪葬珍宝与主人身份一同深埋地宫。地表有碑铭的叫“”,地表没有碑铭的叫“”。


,甲骨文册,权威古籍双手,捧持),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有的甲骨文和金文加“等号”(重复),表示“先贤著作 = 评判标准”,强调圣贤古籍的是非评判意义。造字本义:动词,主持事务的官吏双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和评价
①本义,动词: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典礼 典乐      典试 典狱      /     大典 盛典       庆典     
              命汝乐。——《书 • 尧典》
              帝曰:“咨,四岳,有能联三礼?”佥曰:“伯夷。”——《书 • 舜典》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礼。——《易 • 系辞上》
              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国语 • 鲁语上》
              言以考。——《左传 • 昭公十五年》  
              释之型,国宪以平。——《汉书 • 叙传下》
              或时下愚而千金,顽鲁而城。——《论衡 • 命禄》
              专机密。——《三国志 • 吴仪传》
              庄宗爱其勇,留禁军。——《宋史 • 太祖本纪一》
②动词:依据抵押。      典当 典押        典妻     
              朝回日日春衣。——唐 • 杜甫《曲江二首》
              民间质,利息重者至五、七分。——《金史 • 百官志》

              有个矫大户家,积年开获利。——《警世通言 •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③名词:可作依据的古籍、文献。     典故 典籍         典雅(古典雅致)      /     出典 用典        古典 经典         妙典 经典      引经据典   
              ,经也。——《尔雅 • 释言》
              ,经籍也。——《玉篇 • 丌部》
              ,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说文》
              不可为要。——《易 • 系辞》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书 • 五子之歌》
              是能读三坟、五、八索、九丘。——《左传 • 昭公十二年》
              司晋之籍。——《左传 • 昭公十五年》
              尧舜之典,伍伯不肯观;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读。——《论衡 • 自纪》
              博览雅,精核数术。——马融《长笛赋》
              自书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 • 张衡传》
              时国王骄奢,不遵宪。——《后汉书 • 张衡传》
              辞义雅。——曹丕《与吴质书》
              深覆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论衡 • 自纪》
              不远而复,先攸高。——丘迟《与陈伯之书》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雅。——《晋祠》
              都,尊藏之册。——清 • 俞正燮《癸巳存稿》
              经往西天,揭竿而拜求妙。——《西游记》第九十四回               
④名词:标准,依据,法规,法律。     典范 典型        典章     /         词典 辞典 字典      
              ,常也。——《尔雅 • 释诂上》
              ,镇也,制教法所以镇定上下。——《释名  • 释典艺》
              天叙有,囗我五五惇哉。——《书 • 皐陶谟》
              掌建邦之三,轻、中、重也。——《周礼 • 大司寇》
              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也。——《三国 • 魏志 • 武帝纪》
              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常,垂之于后云。——《史记 • 礼书》
              而劝善之法缺,惩恶之隳矣。——唐 • 白居易《议庶官迁次之迟速》
              笔墨虽欲尽,刑垂不刊。——宋 • 苏轼《甘露寺》
              间有挟不平、出怨语,重已絷其足矣。——宋 • 辛弃疾《美芹十论 • 屯田》
              凡盗粮五十石,草一千束,钱帛直银二十五两者,乃用常。——明 • 余继登《典故纪闻》
              今不能禁外夷,何难禁内地?不能行重,何不先行最轻之?——清 • 魏源《军储篇一》

辇: 会意。从车,两“夫”(男子)并行,拉车前进。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

缨:本意是指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也指彩带,这是古代女子许嫁时所系的一种彩色带子。

肥:,篆文已,“人”的变形),表示多肉的人。造字本义:形容词,身体丰腴,多脂多肉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已”写成“巴”
①本义,形容词:身体丰腴,多脂多肉。   肥肠 肥臀 肥足        肥美 肥硕 肥壮       肥头大耳 肥头大脑     /       腴肥         
              ,多肉也。——《说文》
              坚土之人。——《大戴礼记 • 易本命》  

              庖有肉,厩有马。——《孟子 • 梁惠王上》
              赤之适齐也,乘马,衣轻裘。——《论语 • 雍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唐 • 张志和《渔歌子》
              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贫何食而若是?”——《汉书 • 陈平传》
②形容词:营养层丰厚的。       肥厚 肥饶 肥沃
              ,盛也。——《广雅 • 释诂二》   
              不爱珍器重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纵缔交,相与为一。——汉 • 贾谊《过秦论》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唐 • 韩愈《山石》
              试部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瘦。——宋 • 李清照《如梦令》

③动词:使营养层丰厚。     肥田    /     损公肥私 损人肥已  
      
        掩地表亩,剌草殖谷,多粪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荀子 • 富国》
④名词:滋养土地的有机营养物质。  肥分 肥力 肥效       肥料 肥源     /        基肥 化肥 绿肥       人肥 猪肥         积肥 施肥  
⑤名词:油脂,好处。 肥差  肥缺       /      抄肥 分肥   

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便道、小道。 巠,“径”,便道、小道),表示可以在小道上运转自如的小型战车。造字本义:战车负重少、运转自如
① 本义,形容词:战车负重少,运转自如。  本义只见于古文
               前轻辌之锵锵兮——《楚辞 • 九辩》     
②形容词:负重少的,灵便的。  轻便 轻捷 轻健 轻快 轻易 轻盈        轻活 轻声   轻骑        轻巧 轻柔 轻松 轻微       轻伤       轻省       轻型        轻工业      
              轻金属 轻元素          轻瓢瓢 轻悠悠        轻音乐        轻车简从         轻车熟路         轻而易举         轻歌曼舞         轻于鸿毛       轻重缓急         /            
              减轻         年纪轻 任务轻   
              轻车之萃。谓驰敌致师之车也。——《周礼 • 车仆》
              轻重同。——《孟子》
              师轻而骄。——《国语 • 周语》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 梁惠王上》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 • 梁惠王上》
              公举而私取利,是以国权轻于鸿毛,而积祸重于丘山。——《战国策 • 梵策四》
              使轻车锐骑冲雍门。——《战国策 • 齐策》
              轻锐僄狡。——张衡《西京赋》
              今欲广开田业,轻其赋税。——《三国志》
              舟遥遥以轻飔。——晋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③形容词:冒然的,不庄重的。     轻薄 轻浮 轻贱 轻狂 轻率 轻佻          轻举妄动         轻口薄舌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左传》
              轻辞古之天子。——《韩非子 • 五蠹》
              敢以轻心。——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④副词:不费力地,省力地。      轻取 轻推 轻扬 轻摇        轻信         轻描淡写         轻诺寡信        轻拿轻放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唐 • 韩愈《原毁》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⑤动词:小看,不重视。     轻敌 轻生           轻忽 轻慢           轻蔑 轻视     
              轻寡人与。——《战国策 • 魏策》
              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商君书》
              公子纵轻胜。——《史记 • 魏公子列传》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年轻少。——唐 • 李白《上李邕》     

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金文“竹”的变形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
①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的竹鞭。 本义只见于古文
              则仆执立于马前。——《礼记 • 曲礼》
              振长而御宇内。——汉 • 贾谊《过秦论》
②动词:用鞭子驱赶马匹等牲畜。       策马          策马驰疆        /         鞭策        挥缰策马  扬鞭策马      
              将入门,其马。——《论语 • 雍也》
              之不以其道。——唐 • 韩愈《杂说》
③名词:方法,计谋。      策略         策士      /       计策          良策 上策 下策 政策           献策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汉 • 贾谊《过秦论》
              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宋 • 文天祥《指南录 • 后序》  
④动词:设计,谋划。    策动 策反 策划 策应          策源地       /        群策群力
              故之而知得失之计。——《孙子 • 虚实》

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篆文工,巧具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①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  功底 功法 功力      功夫 功课    /    发功     练功      内功 外功      软功 硬功     少林功 童子功 武丹功           
②名词:巧妙发力的能力、技术。   功到自然成      /      唱功       用功 做功        基本功        下苦功      
③名词:战果,战绩,成就,业绩,效果。  功臣     功德 功绩 功勋 功业      功过 功罪       功劳 功效       功利 功名      功败垂成  功亏一篑     功成不居
              功成名就   功德无量 功德圆满   功高不赏 功高望重      /     事功       大功告成        千秋功名 千秋功业       急于事功    
              ,以劳定国也。——《说文》
              事求可,求成。——《庄子 • 天地》
              欲诛有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史记 • 项羽本纪》
              驽马十驾,在不舍。——《荀子 • 劝学》
④名词:物理上由于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能的转化。    功能 功用         功耗 功率          功力      /       作功       机械功         

茂:造字本义:动词,用大刀斩劈丛密野草
①本义,动词:用大刀斩劈丛密野草。   本义只见于古文
              草不溃。——《诗 • 大雅 • 召卬》
②形容词:草木繁盛的。    茂密 茂盛        /       根深叶茂  枝繁叶茂
              ,草丰盛也。——《说文》
              种之黄。——《诗 • 大雅 • 生民》
              树木丛生,百草丰。——曹操《观沧海》
③形容词:丰富的,充沛的。     茂年     /        丰茂         声情并茂 图文并茂      
             德音是。——《诗 • 小雅 • 南山有台》
             子之兮。——《诗 • 齐风 • 还》
             广延士。——《汉书 • 朱邑传》
             材异等。——《汉书 • 武帝纪》
             桐生豫。——《汉书 • 礼乐志》
             以旌功,以慰劬劳。——《三国志 • 吴志》
             出文多者,才知(智)。——王充《论衡》


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声词,相当于“咯咯”的响声。造字本义:用刀具“咯咯”响地契镂   
①本义,动词:用刀具“咯咯”响地刮凿、镂画。  刻板     刻痕     刻画 刻记 刻镂      刻写 刻印    刻线 刻字      刻骨仇恨    刻骨铭心     刻舟求剑    /         
              雕刻 铭刻          深刻   
              刻,镂也。——《说文》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尔雅 • 释器》
              器不刻镂。——《礼记 • 哀公问》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左传 • 庄公二十四年》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 • 魏学洢《核舟记》
②形容词:小心的,用心的,高要求的。      刻薄 刻毒          刻苦   刻意       /         苛刻   
              性刻害,好发人阴私。——《汉书 • 杨恽传》
③名词:雕镂品。       /        壁刻 石刻 崖刻         水刻         微刻     
              是日观道中石刻,其远方刻尽漫失。——清 • 姚鼐《登泰山记》
④名词:计时的沙漏器上的记号。       刻度         刻漏       /        即刻’ 立刻’     时刻     
⑤量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15分钟。       刻不容缓       /         一刻钟         时时刻刻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明 • 李渔《闲情偶寄 • 种植部》  

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称呼,引申为标记。金文金,金属名,标记),表示在金属上标记。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钟鼎贵器镂刻主人的名字、记号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
①本义,动词:在钟鼎贵器镂刻主人的名字、记号。    本义只见于古文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 • 祭统》
②动词:在金属上镂刻文字或图案。       铭牌 铭文          铭记 铭刻         /       刻骨铭心  
              铭,明旌也。——《礼记 • 檀弓》
              铭书于王之大常。——《周礼 • 司勋》
              其铭有之。——《国语 • 晋语》
              铭心立报,永矣无贰。——《三国志 • 周鲂传》
              铭功会稽岭。——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 三》
③名词:镂刻在金石上、以求永志不忘的话语。      /        墓志铭 座右铭
              钟鼎之铭。——《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四、译文
  右面通向用以藏书的广内殿,左面到达朝臣休息的承明殿。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jí)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以及汉代鲁恭王在曲阜(fù)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宫延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侍卫武装。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五、周总结
   本周继续描述宫殿的情形以及做官的风光之处,以及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我理解这部分,应该是想利用世俗的方便来引导读书人对做官升起希求心,而更深的层面是希望读书人以天下为公,为国家效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7:55: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月感受最多的就是“做官”,儒家文化里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讲“孝忠”是根本,做官就应该对国家尽忠效力,这是官的使命。《千字文》里大篇幅讲官场的各种风光场面,都是在引导读书人走上仕途,为国效力。一方面此文是应皇帝的要求写的,满满的正能量,另一方面“修、齐、治、平”是读书人的抱负,需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此文也就成了很好的蒙童教材。 通过此段我也重新梳理了一下对“做官”的看法:长久以来,我对官场并没有“好感”,可能是看多了负面的影响:官场对人性的挑战很大,德不配位者就可能贪着于金钱、权力、地位,最终堕落。在古代,如果读书人不做官,一辈子就不得志,没办法大展宏图报效国家。而当今,我们很多人都没明白读书受教育的目的,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住个大房子,有个好家庭……格局很小,还特别焦虑。通过此番思考,我感觉在子女教育方面更清晰了:家长的格局直接影响孩子,在这个更开放、更包容的时代,我们给到孩子的是把“做官”这件事放大,从小立志要做对国家、社会、大众有利的事情,这样的人生观就是顺应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 10: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蒺藜 于 2019-2-1 19:54 编辑

第9周作业
一、原文
磻溪伊尹 (pán xī yī yǐn),佐时阿衡 (zuǒ shí ē héng)。
奄宅曲阜 (yǎn zhái qū fù),微旦孰营 (wēi dàn shú yíng)。
桓公匡合 (huán gōng kuāng hé), 济弱扶倾 (jì ruò fú qīng)。
绮回汉惠 (qǐ huí hàn huì), 说感武丁 (yuè gǎn wǔ dīng)。
俊乂密勿 (jùn yì mì wù), 多士寔宁 (duō shì shí níng)。
晋楚更霸 (jìn chǔ gēng bà), 赵魏困横 (zhào wèi kùn héng)。
假途灭虢 (jiǎ tú miè guó), 践土会盟 (jiàn tǔ huì méng)。
何遵约法 (hé zūn yuē fǎ), 韩弊烦刑 (hán bì fán xíng)。


二、需要查询的语句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
从这里开始举出一系列文臣武将的事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经过,都是一段段感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文故事。
第一个出场的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迹是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他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帛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曾著过《周易》。这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先祖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国振兴,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立为国师。
姜太公给文王制定的战略,首先是"修德以倾商政"。这样就有四十多国先后归顺了周。到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完成了对商的战略性包围。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在出师前卜了一卦,结果很不吉利,偏又赶上暴风雨,诸侯们都很恐惧。吕尚却认为,决定大事不能靠占卜,应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是大获全胜,商朝被灭。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放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食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
吕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都城在营丘(今日的山东临淄)。吕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第二位出场的是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殷商六百载的天下。伊尹的手艺是烹调,他本来就是汤王的厨子。中国的手艺人讲究拜祖师爷,厨子要拜伊尹,戏子要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戏班子的祖师爷。如果读一读《吕氏春秋.本味篇》,你就知道伊尹的厨艺有多高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伊尹与成汤两个人,就饮食烹饪方面的对话。
伊尹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他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成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他就想了一个奇招。
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于是把厨子伊尹叫来,问问他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古代饮食和医药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所以伊尹还是中医煎汤药的祖师爷。至今还流传说,煮中药的沙锅是伊尹传下来的。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
第三位介绍的是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
周公摄政不久,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造反。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归来之后,制礼作乐,从事文化建设。为不失去一个贤人,周公洗一次头发,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客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曾经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祝祷辞,被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他辅佐武王、成王两代人,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为周朝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奄宅曲阜"的意思是说,取得曲阜这样的居住地,作为安身之地、食邑之所。奄是时间副词,有一下子、突然之间就如何的意思。宅是动词,居住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古代鲁国的都邑。
周开朝后,开始分封建国,周公被封在鲁。由于成王幼小需要辅政,周公脱不开身,就由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受封于鲁国。伯禽临行前,周公对他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那就是《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伯禽到任三年以后才来向父亲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久才来报政"?伯禽说:我要改变那里的风俗、实施礼仪、还要服三年的丧礼,所以晚了。姜太公同时被封在齐国,他五个月就回来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来报政了?太公回答:我适应那里的风俗、革除不必要的礼仪,精兵简政,所以来得快。周公将齐鲁两国的情形一对比,叹了一口气,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微旦孰营
微是假定副词,是如果没有、要不是就如何的意思,例如《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微斯人,吾谁与归?"除了这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我还能崇敬谁呢?这里的"微旦孰赢"也是一个设问句,意思是:除了周公旦,还有谁人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封地呢?
我们要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设这样一个问句,为什么言外之意说除了周公以外,谁也不配拥有曲阜鲁地,原因何在?
我们要知道,曲阜曾是神农氏的故都、黄帝的出生地、少昊氏之墟、商殷故国、周公旦的封地、孔子的故乡,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作者才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拥有鲁地呢?
接下来的孔子又出生在曲阜,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一次整理中国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孔子是第二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因为他们的故乡都在曲阜,曲阜也就成为集中国文化大成之地。几代圣人的基奠和足迹都留在这里,至今曲阜市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前几天看一篇报道,孔府里原有一块"至圣先师大圣文王孔子"之碑,文化革命期间被砸碎后散失了。曲阜市几年前要将碑复原,当地政府号召居民有收藏原碑碎片的,就交回来,以便将碑复原。曲阜居民就将收藏的碎碑交了回来,一共收回来一百零八块,将其拼起来以后,刚好就是原来完完整整的那块碑。曲阜人不简单啊!鲁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啊!


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

齐桓公匡正天下诸侯,都打着“帮助弱小”、“拯救危亡”的旗号。

下面是春秋五霸登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又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传说。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皓首白头,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刘盈才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并带儿子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22岁。
说感武丁
"说感武丁"的故事见于《史记.殷本纪》。傅悦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俊乂密勿 , 多士寔宁。
贤才的勤奋谨慎,换来了百官的各安其位。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俊乂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尚书•皋陶谟》里有“俊乂在官”的话。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汉书•刘向传》里有“密勿从事”一句话。
“寔宁”的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實”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實。因此實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地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
“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 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赵魏困横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古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假途灭虢 , 践土会盟 。

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

假途灭虢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践土会盟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
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法律,韩非惨死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
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弊烦刑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韓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黃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內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脫"。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說難》的专著,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三、需要查询的字词: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上举。,甲骨文宀,房架乂,即“又”的变形,用手抓),表示抓住房柱房梁并托举起来,使房架竖立。有的甲骨文将“又”写成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变形的“又”写成。籀文加“土”(地基),强调在地基上撑起房架。造字本义:动词,托举房架,建筑房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①本义,动词:托举房架,建筑房屋。     本义只见于古文
              使宅百揆。——《书 • 舜典》
              我王来,既爰宅于兹。——《书 • 盘庚上》
              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书 • 多方》
②动词:居住,安居。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        
              宅,居也。——《尔雅 • 释言》
              上以厚,下安宅。——《易 • 象传》
              周宅酆、镐,近戎人。——《吕氏春秋 • 疑似》
              乾元元年春,万姓始安宅。——唐 • 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下为深潭,神蛇宅之。——清 •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 云南二 • 关岭四亭》
③动词:处于,居于,存于,归于。    该义项只见于古文(宅心仁厚)
              宅心知训。——《书 • 康诰》
              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书 • 康诰》
              王宅忧,亮阴三祀。——《书 • 说命上》
              彼偏据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文选 • 张衡 • 东京赋》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文心雕龙 • 章句》
              皇帝宅位十一载。——唐 • 柳宗元《邠宁进奏院记》
              宅天下之至贵者,必执天下之至贱。——清 • 顾炎武《日知录 • 饭糗茹草》
④名词:房舍,住所,住处,居住的区域。     宅地 宅基       宅第 宅门 宅舍 宅院 宅子       /    大宅 古宅 旧宅 老宅 深宅 新宅       公宅 私宅
              宅,人之居舍曰宅。——《玉篇 • 宀部》
              宅,今谓屋为宅。——《正字通 • 宀部》
              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书 • 多方》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书 • 洛诰》
              顺州里,定廛宅。——《荀子 • 王制》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 • 梁惠王上》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晋 • 陶潜《归园田居五首》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 白居易《琵琶行》
              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斸山樱满院栽。——唐 • 白居易《移山樱桃》
              寒家有子,粗知诗礼,贵宅见求,敢不从命。——明 • 瞿佑《剪灯新话 • 翠翠传》
              当日宁荣两宅,人口也极多,如何便萧索了呢?——《红楼梦》第二回
  
⑤形容词:安于住处的,深居简出的。      宅男 宅女     宅得很    /     很宅     非常宅  

帀居也。帀各本作市。今依叶抄宋本及韵会本订。考集韵作市。类篇、韵会作匝。葢由古本作帀。故有譌为市者。帀居谓围绕而居。如市营曰闤、军垒曰营皆是也。西京赋。通闤带闠。薛注。闤、市营也。闠、中隔门也。崔豹曰。市墙曰闤。市门曰闠。孙氏星衍曰。营闤音近。如自营曰厶今本韩非子作自环、茕茕在疚亦作嬛嬛是也。诸葛孔明表云。营中之事。谓军垒也。引伸之为经营、营治。凡有所规度皆谓之营。从宫。下体从宫不省。今隷皆省。误也。李文仲字鉴不误。荧省声。谓省去?也。与他荧省声但省下火者异。余倾切。
动词性
1、形声。从宫,荧(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营,帀居也。——东汉·许慎《说文》。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2、围绕;缠绕
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又如:营回(萦回,盘旋往复);营合(环绕合拢,形成包围圈);营周(循环);营绕(环绕)
3、扎营如:营屯(驻军营寨);营军(驻扎军队)
4、建造 尝加营葺。——·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5、经营
召伯营之。——《诗·小雅·黍苗》
又如:私营(私人经营);营市(经商)
6、测量;度量
营,度也。——《广雅》
7、谋求
问我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8、供养;救助
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
9、办理
如:营干(办理;办理事情);营办(承办;筹办)
10、迷惑
精神乱营。——《淮南子·原道》
不足以营其精神。
则目不营于色。——《淮南子·本经》
所以营或耳目。——《汉书·刘向传》
又如:营勾(勾引;勾搭);营罔(迷惑、欺骗);营信(受迷惑而相信);营众(惑众)
11、耕作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杜甫《兵车行》 [2]
名词性
1、军营,营寨
营中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出营立观。——《资治通鉴》
撤兵移营。——《广东军务记》
驰入仆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营防(营防及防御工事);营门(军营之门);营卫(军营的护卫);营壁(营垒)
乘风纵火而狡奴之屯聚空,(袁可立)设伏夜战而愤兵之营垒拨。――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3、军队。
如:营伍(军队的行列);营次(军队驻扎地);营妓(军中的官妓);营制(军队的编制);营帅(军队的统帅)
4、军队编制的一级,主要由一个司令部和两个以上的连、炮兵连或类似单位组成
营哨各官。——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营长;营副。
5、司令部;企业的总部或总店。如:大本营。
6、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如:夏令营;集中营。

匡: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行。,甲骨文,竹筐羊,羊羔),表示用来装羊糕的竹筐,以免羊糕乱跑逸失。金文竹筐往,前行),强调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造字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逸失的竹筐有的金文将竹筐简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往”写成“王””的“竹筐”引申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①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     本义只见于古文
              蚕则绩而蟹有。——《礼记 • 檀弓》
②名词:竹筐,竹制盛具。       该义项后由“筐”代替
③动词:限制,修正,纠误。      匡正
              年虽大杀,众不惧。——《礼记 • 礼器》
              王于出征,以王国。——《诗 • 小雅 • 六月》
              察其菑蚤不禺,则轮虽敝不。——《周礼 • 考工记 • 轮人》
              自古及今,不可移。——《淮南子 • 时则》
              子畏于。——《论语 • 子罕》
              善则赏之,过则之。——《左传 • 襄公十四年》
              商君之秦,虽不必尽是,然亦至矣。——唐 • 皮日休《商君列传赞》
              制出中宫,群邪党附,哈剌哈孙以身之,天下晏然。——《元史 • 哈剌哈孙传》
④动词:扶持,扶助,辅助。       匡复 匡济 匡救           匡时济世
              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以生。——《书 • 盘庚上》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相其君。——《国语 • 晋语九》
              乏困,救灾患。——《左传 • 成公十八年》
              天下。——《史记 • 货殖列传》
              因民之力,逆天之极,有重有功,其国家以危,社稷以。——《马王堆汉墓帛书 • 十六经 • 兵容》
              正纲纪。——《后汉书 • 何敞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相其君。——《国语 • 晋语九》
              坐至夜分。——唐 • 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甲骨文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造字本义:动词,搀着病弱或年老的人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独体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把“大”写成“夫”。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手”简写成
①本义,动词:用手搀着病弱或年老的人。     扶将 扶摇          扶梯         扶老携幼        扶摇直上     /       搀扶  
     
         危而不持,颠而不,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 季氏》  
              遂以下。——《左传 • 宣公二年》
              车至门。——《战国策 • 卫策》   
              未至百里,民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 • 齐策》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将。——《乐府诗集 • 木兰诗》  
②动词:支持软弱的、使之健康发展。   扶持 扶植           扶栏 扶手         扶贫 扶苗        扶着          扶弱 扶正        扶弱抑强   扶危济困
              蓬生麻中,不而直。——《荀子 • 劝学》

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作一致,节奏相同。金文水,渡河齊,相等,统一),表示动作统一划水渡河。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为“”。  
①本义,动词:同时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 同舟共济
            ,渡也。——《广韵 • 霁韵》
            若乘舟,汝弗,臭厥载。——《书 • 盘庚中》
            乎江湖。——《楚辞 • 屈原 • 涉江》
            河,围令狐。——《左传 • 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沧海。——唐 • 李白《行路难》
②动词:援助,帮助度过难关。 济度  济急 济贫   济惠 济增 济助 济私 济事    济时 济世 济民 济众 济人利物 济世爱民 济世救人   济世之才   /   
            接济 经济 救济 周济       扶危济困
            杀黑龙以冀州。——《淮南子 • 览冥》
            盍请师于王。——《左传 • 桓公十一年》
            故虽有困败,而终大业。——《后汉书 • 荀彧传》
            惟以周穷乏为事。——《晋书 • 何攀传》
            此近难,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 • 方伎传》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欧阳修《朋党论》
            以大事。——《资治通鉴》
③名词:助益,有效的支援。 无济于事
            臼杵之利,万民以。——《易 • 系辞下》
            必以忍,其乃有。——《书 • 君陈》
④形容词:数量众多且品质整齐(jǐ)。 济楚 济济 济然 济济一堂 / 人才济济
            多士。——《左传 • 成公二年》
            四骊。——《诗 • 齐风 • 载驱》
⑤名词:古代山东境内大河,今为黄河下游(jǐ)。 济南 济水
            水也。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汦——《说文》
            水源出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 清 • 姚鼐《登泰山记》
  

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幼儿蹒跚学步,天真可爱。,(人,成人夋,幼儿学步,天真可爱),表示健康漂亮,单纯可爱。造字本义:形容词,健康漂亮,单纯可爱
①本义,形容词:健康漂亮,单纯可爱。     俊丽 俊美 俊俏 俊伟 俊秀 俊雅 俊逸       俊秀阿娜      /     英俊   
              状极健。——《聊斋志异 •  促织》
②形容词:才能出众、引人注目的。      俊杰 俊赏     /     才俊  
              ,材千人也。——《说文》  
              士。——《礼记 •  王制》
              尊贤使能,使傑在位。——《孟子 • 公孙丑上》
              赞杰。——《礼记 •  月令》
              民用章,家用平康。——《书 • 洪范》
              于是登渐台,理音。——晋 • 陆机《七征》
              杜郎赏。——宋 •  姜夔《扬州慢》

义:”是“”的本字。,甲骨文羊,即“祥”,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羊,即“祥”,祥和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一层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另造指事字“义”,在“乂”(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杀得有理、杀得正当。当“”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img=16,22]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A--renti==/--CAK--ren(zu)--new/038yi/[4]zhuan(1).gif[/img]再加“人”另造“”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 ,指个人的心思、想法,强调的是个体性和主观性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公认的文字内涵,强调的是普遍性和客观性;“意义”,指个人愿望与世间公理。        
   ①本义,名词:神灵佑助的仁道、公理之战。       /       起义      秋收起义       陈胜起义   
②名词:仁道,公理,真理。     义不容辞    义正词严      义断恩绝       /     道义 名义  仁义       丈义 主义        情义正义      忘恩负义      无情无义
              主行德曰元。——《逸周书 • 谥法解》       
              固不杀人。——《墨子 • 公输》
              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者也。——《孟子 • 告子上》
              敢犯颜色,以达主,不顾其身。——《史记 • 太史公自序》
              引喻失。——诸葛亮《出师表》
              度而后动。——宋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宋 • 苏洵《六国论》
③名词:公认的意思。     义理 义学       义项 义蕴       /      定义       含义 意义         词义 句义 题义 文义 字义
              见远。——《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④形容词:符合仁道的,符合公理的,符合真理的。      义齿 义肢         义父 义郎 义女义气          义夫 义人 义师 义士 义侠        义愤 义勇
              义旗        义举 义务       义诊 义战       义勇军       义愤填膺   义无反顾       /        大义灭亲         满腔义愤        不义之财   不义之军
              嗟乎士。——《汉书 • 李广苏建传》
              吾夫也。——唐 • 李朝威《柳毅传》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宋 • 苏洵《六国论》

⑤副词:出于仁道地,合乎道德地。      义卖  义演   

     
密:形声。从山,从宓( mì ),宓亦声。处”。“宓”与“山”联合起来表示“山中的隐藏处”。本义:山中的隐蔽处、层山叠丘之间的缝隙、小空间、小空地。引申义:重山叠丘、群山掩蔽。再引申义:掩蔽、周严
名词
(1) (形声。从山,从宓( mì ),宓亦声。“”意为“隐藏处”。“宓”与“山”联合起来表示“山中的隐藏处”。本义:山中的隐蔽处、层山叠丘之间的缝隙、小空间、小空地。引申义:重山叠丘、群山掩蔽。再引申义:掩蔽、周严)
(2) 同本义(意思是山多)
密,山如堂者。——《说文》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枞。——《尸子》
(3) 隐蔽的地方
不窥密。——《礼记·少仪》。注:“隐曲处也。”
(4) 姓
形容词
(1) 假借为“比”。稠密;多
密,稠 也,疏之对也。——《增韵》
密云不雨。——《易·小畜卦》
加密石焉。——《国语·晋语八》
以陈楚之密迩于 楚。——《左传·文公十七年》
密布字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则无态。——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文理有疏密;斫直删密;密札札,密匝匝(严实稠密的样子);密茂(茂密);密茫茫(繁茂密集无边无际的样子);密茸茸(密集丛生的样子);密丛丛(茂盛丛集的样子)。
(3) 亲密(强调关系上的亲近)
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昵交密友,亦不半在。——陆机《叹逝赋序》
(4) 又如:密近(帝王左右亲近信用的人);密坐(靠近而坐,形容关系亲密)。
(5) 秘密的,隐密的,慎密的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
密通洞庭。——唐·李朝威《柳毅传》
密奏请皇上。——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宦人密侍;出密诏示之;荣禄密谋;奉有密诏;密章(秘密奏章);密启(秘密的书画);密揭(秘密的奏疏式文告);密幄(密室);密诏(秘密的诏书)。
(7) 紧密
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8) 通“谧”。安宁;安定;安静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诗·周颂·昊天有成命》
密,静也。——《尔雅·释诂》
四海遏密八音。——《书·舜典》。传:“密,静也。”
止旅乃密。——《诗·大雅·公刘》
京室密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9) 又如:密如(安定的样子);密清(安静洁净)
(10) 深;幽深 [deep]。如:密恩(深恩);密深(深切);密款(内心的真诚)
(11) 严密
古之为国者,甚虑敌深,其防患密。——辛弃疾《美芹十论》
刘桢壮而不密。—— 曹丕《典论论文》
凡道必周密。——《管子·内业》
(12) 又如:密心(精细的用心);密巧(精细,纤巧);密石(纹理细密的石料);密要(精密准确);密科(繁苛的法律条文)
(13) 通“默”。不语
公密而不应。——《庄子·达生》
动词
(1) 接近
以敝邑介在东表,密迩仇雠,寡君将君是望。——《左传·襄公三年》
(2) 封闭,闭藏。如:密固(密封严实);密迹(匿迹,不露形迹);密椟(密藏于匣子中)

勿:,在刀刃上加两点代表毒液的指事符号,表示用毒液浸泡的利刃进行谋杀。有的甲骨文以“弓”代替“刀”,表示用毒液浸泡过的箭矢进行谋杀。造字本义:用带毒的利刃或带毒的箭矢进行谋杀有的金文承续从“弓”的甲骨文字形。当“”的“谋杀”含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①本义,动词:用毒刃或毒箭谋杀。   本义消失。
②副词:不,不要。       勿虑 勿躁         勿出声      /      切勿上当       请勿入内       穷寇勿追       已之不欲,勿施于人
              贤者能丧。——《孟子 •  告子上》
              欲予。——《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过则惮改。——《论语 •  学而》
              必使反。——《战国策 •  赵策》
              将军虑。——《资治通鉴》
              齐人附于秦。——宋 •  苏洵《六国论》


寔:《说文》止也,从宀是声。《徐曰》寔如此,止如此也。又是也。《诗·大雅》实墉实壑。《注》实当作寔。寔,是也。
〈代词〉
(1) 通“是”。此,这 [this]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左传·恒公六年》
(2) 又如:寔来者(此来人)
〈副词〉
(1) 通“实”。确实;实在[really]
寔蕃有徒。(徒众确实很多。)——张衡《东京赋》
(2) 又如:寔命不同(确实命不同)
〈动词〉
通“置”。放置 [layup] 。如:寔于(置于)


假:”是“”的本字。,金文石崖手,石崖上的手又,石崖下的手),表示崖下的手拉住崖上的手,即崖下的人借助崖上的人的力量,攀上石崖。”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人” 另造“”,强调借助他人之力。造字本义:动词,借助他人之力达到目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书则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①本义,动词:借用、借助他人之力达到目的 jiǎ。    假借          假公济私         假手杀人      /        通假       不假思索
              ,借也。——《广雅》
              久而不归。——《孟子 • 尽心上》
              尔大龟有常。——《礼记 • 曲礼》
              而手于我寡人。——《左传 • 隐公十一年》
              愿宠以请予诸侯。——《左传 • 昭公四年》
              唯器与名不可以人。——《左传 • 成公二年》
              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左传 • 僖公五年》
              舆马者。——《荀子 • 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荀子 • 劝学》
②形容词:虚的,空的,伪的, 虚拟的 jiǎ。    假发 假牙      假花    假山       假名     假说        假心    假意       假道学     假面具 假面目      假嗓子    假惺惺
              假仁假义        假戏真唱       /       虚假  
              ,非真也。——《说文》
              ,今不然也。——《墨子 • 经上》
              为上将军。——《史记 • 项羽纪》
              令单于初立。——《汉书 • 匈奴传》
              令有取。——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③副词:不真实地,虚拟地 jiǎ。     假定 假如 假若 假设 假使 假想           假扮 假冒 假造 假装         假死    假释        假托  
              寐永叹。——《诗 • 小雅 • 小弁》
              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荀子 • 正名》
              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史记 • 淮阴侯列传》
              周公旦为天子七年。——《韩非子 • 难二》
              吾未哺食,请设草具。——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而以仆年先吾子。——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④名词:学习、工作的间歇期 jià。    假期 假日       /         病假 产假 婚假 事假          春假 寒假 暑假         请假 休假
              聊日以消忧。——王粲《登楼赋》

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茅屋。,甲骨文余,简易茅屋,客舍、客栈止,停歇),表示旅程中在客舍宿夜。造字本义:旅客在路边的客舍歇宿隶书“”以“”代“”写成古人称陆路旅行夜宿客舍为“”,称水路旅行夜宿客舍为“”。
①本义,动词:旅客在路边的客舍歇宿。     途次 途经  
              而不利说也。——《战国策 • 齐策》
②名词:行程,路程。     途程 途中       /       归途 旧途         路途   旅途         沿途        中途        穷途末路       日暮途穷
              ,道也。——《广韵》
              堂谓之陈。又,路,旅也。——《尔雅 • 释宫》
              当梧邱。——《尔雅 • 释邱》
              经九轨。——张衡《东京赋》
              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通有无之用。——《盐铁论 • 本议》
              长揖当人。——郭璞《游仙诗》
              天明登前。——唐 • 杜甫《石壕吏》
              仁义之。——唐 •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四、译文

吕尚协助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伊尹辅助商汤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如果没有在奄国居住,后来分封在曲阜的周公旦,谁又能辅佐周成王安定天下呢?春秋时期,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持将要倒下的周王室。汉惠帝作太子时靠了商山四皓,才幸免被废黜,商君武丁因梦境所感而得贤相傅说。这些人物才能出众,勤勉努力,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春秋时,晋国和楚国相继取得霸主地位。战国时,“合纵”和“连横”两大计策使包括赵、魏在内的六国不断陷入困境。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了虢国和虞国。晋文王在践土与诸侯聚集会盟,成为盟主。萧何遵守汉高祖的约法三章,韩非主张烦琐的法令,自己却死于酷刑。

五、体会
本周的内容列举了从商周到战国时期协助国君打天下、治天下的贤能之士。国家的兴衰离不开人才辅佐,而国君知人善用也是治国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5 13:07 , Processed in 1.18406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