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iaomeng160824

红梅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31 14:53: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5 17:43 编辑

千字文5

一、原文
川流不息 ,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 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上和下睦 , 夫唱妇随 。


二、查字


  1、川:川,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 中流动的水 。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川是山谷间陡峭地带窄浅的湍急水流,河是开阔地带深广的舒缓水流(即,川是较小的河,是河的上游;河是较大的川,是川的下游)。 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 ;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 ;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 ;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 ,最大的河的叫“江”* )
   川,贯川通流水也。——《说文》 (利涉大川。——《易• 需》 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管子• 度地》 百川沸腾。——《诗• 小雅 • 十月之交》 川壅为泽。——《左传• 宣公十二年》 敕勒川,阴山下。——北朝乐府《敕勒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
名词:冲积地,平地。 川地/ 粮川 平川 一马平川
名词:境内有四条河流的西南大省的略称。 川菜 川剧 川军 川民 川马 川西
动词:漂泊,旅行。

2、流:象形的流字, 上部是头朝下的“子”,下部是“水”,表示生产时的羊水。造字本义:胎儿伴随大量羊水移出母体。当“ ”作为单纯字件后,金文加“每”(生育)另造“毓”代替“ ”的“生育”本义;加“水” 另造“流” ,代替“ ”的“大量羊水排出”的本义。中山王墓宫堂图中的“流” 写成 (羊水中的胎包)、 (心,指腹部)会义,强调生育含义。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 省去右边的“水”。隶书 将篆文的“水” 写成“三点水” ;将篆文倒写“子”的 写成 。古人称正常生产为“毓”,称坏胎病产为“流”。
流,水行也。


3、礼: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醴”,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综合将金文字形和,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采用取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4、乐:①樂,甲骨文=(丝,丝弦)+(木,架子,琴枕),字形像木枕上系着丝弦的琴具。有的金文加“白”(说唱),强调弹琴伴奏歌唱。造字本义:动词,和着演奏歌唱
②樂 yuè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
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
以乐传教。——《吕氏春秋·慎行论》

三、词

1、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这两句话是紧承上面两句所说(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建立起来的德行,就像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川字的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遗传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因此问题出在我们这里,与祖先没有关系。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统帅军队,保家卫国、官高位显,家中却一贫如洗,自己用薪俸收养了一百多个孤儿,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别人送的。但他积累的深福厚德,荫蔽子孙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现代范家一门仍然是人才辈出。
  “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叫做渊。潭水澄净,可以像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祖先建立的德行像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2、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这两句话出自《礼记·曲礼》。《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俨若思,安定辞”。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究一个“礼”字,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统属礼的范围。中国文化中礼的核心就是一个“敬”字,有敬方有礼,有心才为爱。没有诚敬之心,礼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点作用没有,人反而因此变得越来越虚伪。因此《礼记·经解篇》中才说“礼之失,烦”。前清的旗人见面问安,全家人都要问个遍,搞得繁文冗节就烦死人了。
  “礼”既然是协调社会秩序的总则,使人恭俭庄敬,其中心就不能离开诚敬二字,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无不敬。”
  这几句话的白话翻译,就是: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青松那样的茂盛。像河水那样川流不止,延及万代不息;像潭水那样洁净无染、永为后人借鉴。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言语对答要安定稳重。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仪态举止要庄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

3、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马跑得很慢叫作“笃”,引申义是厚实、硕大,如有笃爱(厚爱)和笃交(深交)的用词。“初”是指一件事的开端。任何事情,无论修身还是求学,有好的开端固然很好,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就更属难能可贵。
  “慎终”是“慎终如始”的简称,“令”也是美、善的意思,例如有成语“巧言令色”是说好话、装笑脸。人做事虎头蛇尾的多,开端很好决心很大,但没有三天的热乎气就凉下来了。老子也说:人往往是功亏一篑,常于“事几成而败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修道,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荀子曾说过: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结束。开始和结束都能完美,人的一生就完备了。但是,能够笃初慎终,善始善终的人毕竟太少了。孟子曾举孝道的例子说:人在年幼的时候知道爱恋父母,长大以后就去爱慕漂亮姑娘;结了婚开始迷恋妻女,做了官又去讨好君王。谁人能够善始善终呢?只有真正的孝子,才能够笃初慎终,终生怀恋父母。
  
4、荣业所基,藉甚无竟。
  为什么要“慎终宜令”?理由就是这里的两句话。任何事情,有好的开端固然很好;够慎终如初,坚持到底就更为难能可贵。这是一个人一生荣誉与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荣业的发展才能没有止境。
  “荣业”是荣誉与功业的简称。“籍甚”的意思是凭借于此而更加强大,《汉书•陆贾传》文中有“名声籍甚”的话。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为什么要小心谨慎地做人?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荣誉与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荣业的发展才能没有止境。但是这个荣业的基础在那里?“所基”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谈的“德业”与“德行”。“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荣誉、事业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下去,子孙万代的荣业都将是永无止境的。
  “竟”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从音、从人。竟字的本义是一曲音乐演奏完毕,引申义为结束、完毕。“无竟”就是没完没了,永无止境。
  这里要注意“业”字的意义,佛教中“业”字用得很多,例如:善业、恶业、业障、业报等等。但什么叫做“业”?如何才是造业,一定要辨别清楚。当一件事情在进行之中的时候叫“作”,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叫“业”。只要做事就一定会有结果,“没有结果”也是结果的一种,所以善行造成善业,恶行就形成恶果,不善不恶的行为就形成“无计”的业果。工业、农业、各种事业无不如此,以至于小孩子刚上学也开始学着做“作业”了。
  
 

5、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学优登仕”是引用《论语•子张篇》里“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子夏说的半句话。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一定要允许别人把话说完,只听了半句话就大放厥词,批评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对此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作官”。但是书读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所谓的“七十二贤”之一,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么,子夏为什么说“学而优则仕”呢?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我们读历史了解到,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使是状元、榜眼也不过是进翰林院任职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这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摄职”是先给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谁敢把天下的治权,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呢?


6、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一旦“摄职从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样,人虽然死去了,但百姓永远怀念他。“甘棠”就是现在的棠梨树,也叫杜梨树,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召南•甘棠》篇。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曾帮助武王伐纣。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才十四岁无法主理国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协助理政。朝中的反对派就聚集在召伯身边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虽非文王嫡出,但还是与周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
  《诗经》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甘棠树啊高又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为召公曾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后世就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
  自古以来,这棵甘棠树到底在哪里一直不确定。最近有资料证实,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有个“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去而益咏“的意思是说,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这两句话,大概意思就是:学问优秀的能够出仕做官,有机会行使职权参与政事的处理。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留下甘棠树不忍砍伐,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7、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这两句话谈到了中国的礼乐,以及由礼乐涉及到的贵贱尊卑的等级概念。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礼乐来概括。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内容。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乐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乐行不行呢?
  没有艺术修养,人生会很枯燥乏味,连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儿都没有,生活不是会很枯燥吗?所以要用乐来调心。古代的伟人都懂艺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无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有多么大,通过读书写字、吟诗赋棋、吹拉弹唱就化解了,不象现代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弄出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不算完。所以我们要懂得古人设置礼乐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那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只是唱歌跳舞就是乐,那是要将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8、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前面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懂了,就能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烦烦恼恼地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和合二仙是一对,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不是说,夫妇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对唱,那就错了。
  “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音乐要根据身分的贵贱有所不同,礼仪要依据地位的高低有所区别。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夫妇一方倡导的另一方要服从。

四、译文
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像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
仪态举止要庄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
任何事情,无论修身还是求学,有好的开端固然很好,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就更属难能可贵。
书读好了就能够做官,可以行使职权参加国政
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召公活着的时候曾在甘棠树下理政,后人舍不得砍伐这颗甘棠树,他过世之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音乐要根据人们身份的贵贱而有所不同,礼节要根据人们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
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

五、心得感想

这一部分主要在讲人要言行举止要稳重从容、做事要善始善终,以这样的德性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礼乐,守本分,上下和睦,夫妻一致。
这一小节,对我也挺震撼的。尤其是关于群里讨论的所谓 “男女平等”,让心里的结松了很多,还需要再深入。
这一周,儿子当我的小老师,监督我背书吟诵,我给他讲故事。其乐融融。
希望能够传承的是精神。
年底事情好多好紧,记得一日三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5 17:4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12 17:24 编辑

千字文 06

一、默写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步,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二、需要查询的句子

1、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中的分为人师经师,人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经师则负责知识的传授。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传授在其次。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因为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古代的多为人师,要对一个学生的品行负责,所以专制时代的学生犯过,常常要追究的责任。则多为传授技艺的经师,一师之徒,往往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有些话只能老师说,有些话又非家长讲不可。家教与师教象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2、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可以了。
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所谓的天同覆,地同载
孔子说过,对父母尽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够爱天下人、爱万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终。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自己的爱心拓展开来,就是贤人、就是菩萨。一步就做到众生平等当然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经常看到学佛的人,烦自己家里人,烦自己的父母,反而跑到庙里去做功德、去供养法师,这就本末倒置了。林则徐十无益中的第一条就是父母不孝,奉神无益。父母是世间的两尊活佛,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助人成道的活菩萨,是大护法。放着活佛不拜、活菩萨不亲近,反而向外跑,就背道而驰,大错特错了。

3、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如何之意。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关爱的意思。
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
这样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古人有一首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讲得很有味道。诗中说: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兄弟不和,总是因为”“而起的争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没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处处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
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这是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五伦中的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唯独友道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
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早起。这种名利场中的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弟子规》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有进步要互相鼓励,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5、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赤裸裸地告诉人爱是空心的、假的,信不得。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
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伸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

6、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由因引伸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来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
古代国家的特使出访,手中都要持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须发入雪,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
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只要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德

7、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是天赋的、天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心理活动的本体。的表现形式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依托于这个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与同类进行交流。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形式,医学上叫做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是由性所发出的,性一动就发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未发是性之未动还没有变为情的时候,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叫做(上古时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话里还是读第三声)。
一旦性情发动,性变为情了,就要中其节,节是节骨眼、是关键、是物体的连接点。中节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处,能中节就是和,和就不伤,己人都不伤。人非圣贤不可能没有情感,性一动就变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发作表现出来。发作可以,但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孩子闯了祸,教育得恰到好处,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会记恨父母,这就是和。如果处理得过了火,将孩子以前的过错、陈糠烂谷子一起翻出来,他一定不服气,因为你没有中节。掌握这个火候,就需要智慧与经验。

8、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守真志满是守住真常之性。指人的本性、本质,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纯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够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会饱满。如果跟着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动,人的意志就被转移、被改变了。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国文化中其实没有迷信的东西,的概念,按照道家思想的解释纯阳之气谓之神,纯阴之气谓之鬼。并非是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统统都在自己身上。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动的伸展和延长;鬼者归也,是生命活动的回归和结束。可见,迷信是自己对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迷惑,是无知、没有智慧的表现。

9、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这句话是这一部分的结语,也等于是给第二部分下的结论。一个人只要能够坚持高雅的操守,好运自然会来临,哪里用得着向外面去求呢?
雅操指高雅的操守、高尚的道德追求,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之道。能持五常之德、行五伦之道,才为此地所讲的坚持雅操。但人都是正眼未开,不知正身求己,反而拼命地向外追求,希望福从天降,这是不明理。理不明就无法行道,道不行就没有功,没功就没德,没德福从哪里来呢?如果反问自己,我们到底缺少什么?大概都是缺德。如果上天能够恩赐,赐予我们的也只有德而已。
好爵自縻一句出自《易经》,《易经?中孚卦》里面有一句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的话。是古代青铜制作的酒具,因贵族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爵器也不同。后世把爵作为爵位、爵号、官位的总称,好爵即指代高官厚禄、好运气、好机会。
的本义为拴牛的绳子。拴马的绳子叫羁,拴牛的绳子叫縻,羁縻合用是牵制、笼络的意思。縻字的引伸义为牵系、拴住,自縻就是自己跑来拴住自己,也就是自修己德、自求多福,好运自来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自立的文化,儒家思想中不认为有个能拯救人类的上帝,解救人类的只有人自己,人的良知良能才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最后希望。
中国人历来讲究求人不如求己,求己者贵,知足者富。《易经?乾卦》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而后才有外援,自立而后才有天助,所以叫做自縻



三、需要查寻的字词

1、外:在穴居之外的天地之间卜,不是占卜,也许是观天象和地理。外,是世界的一部分。
外,甲骨文(卜,占问)  (内,穴居),会义主题不明。有的甲骨文借用“卜” ,表示“外”与“占卜”的关系。金文 以“夕” (月亮,借代星夜)代替甲骨文的“内” ,表示在星夜占卜。造字本义:动词,在星夜的郊野占星问卜
外,远也。——《说文》吉凶见乎外。——《易 • 系辞》
内, 甲骨文   (冂,洞穴)+ (入,由外而里),表示进入洞穴。造字本义:进入穴居、住处。金文 明确屋形 。篆文 将金文的“入” 与屋顶连写成“人” 。古人称入穴为“内”,离洞为“出“。(内,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

2、受:受的本义,是两只手抬着舟的样子,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受的场面是一个完整的场面,把这边有的,那边没有需要的东西运送过去,在那么遥远的年代,运送,真实的需要,到需要它的人手里。受,有神入的意境。并非我们平时理解的单方的接受,收下,这样一个切片的运作。
受: 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运输的船只。受,甲骨文   (两只手 ,表示运送与接收)  (舟,两岸间运送货物的工具),表示用船只在两岸间运送。造字本义:动词,用船只往返两岸,为隔岸的人运送物品。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的“舟” 写成“冂” 。隶书 将篆文的“爪” 写成 。“受”的“输送”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受,相付也。

3、傅: 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打包,用布块包扎行装。傅,金文   (人)  (尃,包扎),造字本义:打点,帮助。
傅,相也。——《说文》亦傅于天。——《诗 • 小雅 • 菀柳》 郑伯傅王。——《左传 • 僖公二十八年》重欲傅人。——《考工记 • 庐人》

4、训: 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河流。訓,古鈢字形   (川,河流)  (言,说话),比喻像河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教说。造字本义:动词,不停地告诫、命令、呵斥。
         ---这个含义可能过于外在,川流不息不是指不停的说教,而应该是内在某种精神的持续不断的涌动,川流不息。(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古人称温柔地教诱导为“诲”;称粗暴地呵斥为“训。訓,說教也。从言,川聲。

5、奉: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地边界的茂盛植物。奉,金文   (丰,茂盛植物)  (双手),表示手持丰茂植物。篆文 再加“手” ,强调恭敬持举。造字本义:双手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土神,以求种植丰收。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将篆文中间的“手” 写成 。当“奉”的“恭敬持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另造“捧”代替。奉,承也。从手,从廾,丰聲。动词:恭敬持举丰茂植物祭拜地神。 本义只见于古文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 • 昭公三十二年》 ②动词:恭敬地持举。 该义项后由“捧”代替 奉,持也。——《广雅 • 释诂三》
奉:双手,捧着丰茂的植物,祭拜土神。奉,祭拜的姿态,恭敬,神圣。本义于此。

6、仪:“義(义)”是“儀(仪)”的本字。義,甲骨文   (羊,祥,吉兆)  (我,武器,借代战争),表示吉兆之战。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人”  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为神灵福佑的。简体楷书“仪”以“义”代替“義”,“乂”表示杀戮,“乂”加一点,表示公正顺天的战争
義,已之威仪也。——《说文》
仪,度也。——《说文》
仪:義是仪的本字,左下部分是一个我(武器),右上部分是羊,这样的场景表示吉兆之战,仪式。出征前的祭祀之仪,庄严的内与外。

7、诸:“者”是“煮”和“诸”的本字。者,甲骨文   (像木柴着火,火星喷溅)  (火),表示古代部落燃烧篝火,用以煮食,聚众社交。 金文 将甲骨文 底部的“火” 写成“曰” (言说),强调部落成员围绕火堆漫谈交流。篆文 将金文 的“曰” 写成“白” (说清楚),进一步强调“者”的“言说”主题。造字本义:古代部落生火煮食,聚众漫谈。当“者”的“生火煮食”本义消失后,再加“火”另造“煮”代替;当“者”的“聚火而谈”含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言” 另造“诸”代替。。---諸,辯也。从言,者聲
诸:者是煮和诸的本字,者,下面是火,上面像是木柴着火,火星喷溅的样子。表示古代烧火煮食,聚众交谈。所以者是煮和诸的本字了,就我们在者的时候,里面包含着煮和诸。

8、姑: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时间长的,老的。姑,金文   (古,老)  (女),造字本义:年长的女性,婆婆,即丈夫的母亲。有的金文 调整左右顺序。
姑,夫母也。从女,古聲。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尔雅》
姑:一般指年长的女性,特指丈夫的母亲。

9、伯: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明了的、清楚的。伯,甲骨文   (白,明了的)  (人),表示明于事理的人。有的甲骨文 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见多识广、明于事理、能说会道的族长。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古人称见多识广的部族首领为“伯”;称调解裁断的德高望众者为“仲”;称祭祀降神的男子为“叔”。
伯,長也。从人,白聲
伯:人和白在一起,就是人明白道理、事理,或者这样的人。伯,比我们的父亲年长嘛,所以要白一些。哈哈!中国汉字真有意思!

10、叔:“尗”是“叔”和“戚”的本字。尗,金文   (干,武器)  (八,即“兮”的省略,叹息),表示执干而舞,哀号叹息。     当“尗”成为单纯字件后,金文 再加“又” (抓持)另造“叔”代替,强调手执 干器 ,祭舞叹息 。有的金文 误将“干” 加“兮” 的混合结构 ,写成了“干” 加“小” 的上下结构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异体字“ ” 以“寸”  代替“又” 。造字本义:动词,尊长手执干戈表演祭亡舞蹈,且舞且叹。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叔”代替“尗”。古人称见多识广的部族首领为“伯”;称德高望众的居间调解裁断者为“仲”;称祭祀降神的男子为“叔”
叔:执干而舞,而叹(兮)。什么人可以这样做呢?应该不是老大,应该是壮年的。

11、比:甲骨文 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 、 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变形较大,将篆文的“人”  写成“匕”
比,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
比:两个人并肩而立的样子。比肩。本义与比较的含义很远,只是并肩而立。不是谁和谁都可以比肩。这样比较的含义就出来了。

12、孔:孔,金文  在少年“子” 的头部加一道弧线指事符号 ,代表扎束成辫的头发。古人认为头发是父母和上天所赐,不轻易剪除,并以不同发型代表人生不同阶段。男孩成年时要束发系辫。造字本义:动词,古代男子在成年礼上束发系辫,以标志成年。篆文 则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发辫的指事符号 写成“乙” ,并与头部分离。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孔,通也。从乚,从子。乚,請子之候鳥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孔:小孩把头发束成一个辫子,表示男孩成年束发系辫。


13、怀:“褱”是“懷”的本字。褱,金文   (衣,胸襟)  (眔,流泪),表示将哭泣流泪的孩子抱在胸前,以示爱护与安慰。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褱”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 再加“心” (慰藉)另造“懷”代替,强调大人慰藉伤心的幼儿。造字本义:动词,父母将伤心哭泣的幼儿抱在胸前加以安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褱” 简写成“不”
怀:衣的样子,可以是这样的,上面是一个人字,中间空一些,下面像一个没底漏了锅,这是衣,里面包着“一个大眼睛和四点水中间还有一竖”表示泪流满面,把孩子抱在怀里安慰的情境。怀最初的意境是这样的。


14、同:同,甲骨文   (凡,众人夯地的多柄夯桩)  (口,劳动号子),表示夯地的号子。造字本义:众人在兴桩夯地时用号子统一用力节奏。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略有变形。多柄夯具 叫“凡”;众人喊着统一的号子、用“凡” 夯地叫“同”
同:夯地的时候,喊号子,一起用力,同!


15、气:气,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字形在表示天地的“二” 的两横之间加一横指事符号 ,代表天地之间的汽流。金文 为了使之区别于数目字“三”,将第一横写成折笔 。为了有交区别于数目字“三”,有的金文 甲骨文字形中表示天地的上下两横都写成折笔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横都写成了波浪线,字形由指事字变成了象形字,像汽流起伏的样子。造字本义:名词,易于在天地之间均匀扩散、飘逸的第三态物质,汽流。隶书 有所变形。“气”是天地间容易飘逸、扩散的自然汽流;“氣”是人体内因肠胃消化食物而产生的气体。《汉字简化方案》用“气”合并“氣”。“乞”是“气”字减去中间一笔的特殊指事字:飘逸、扩散的汽流为“气”;短气为乞
气:二表示天地,中间加一横,表示天地间的气流。

16、交:甲骨文像一个人两腿左右错立造字本义:反叉两腿站立。---《説文解字》:交,交脛也。从大,象交形。凡交之屬皆从交雕题趾。——《礼记 • 王制》足而待。——《战国策 • 秦策》
交:一个人双腿交插着站立的样子。

17、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握。,甲骨文(又,抓握)(又,抓握),表示握手结交。造字本义:两人结交,协力互助《説文解字》:友,同志爲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小结友:两个又(手,抓握)在一起的样子。---双手配合(伸出双手去配合,有种全心全意鼎力相助的感觉)。(握手结交)。后来下面又加了 “曰”字,(说)。双手配合为友,多手配合为协

18、投:,即,甲骨文像手持长柄大锤。当作为单纯字件、单纯部首后,篆文再加另造代替,表示手掷杀器。造字本义:手执大锤,掷向野兽或敌人
投,擿(掷)也。——《说文》
投我以桃。——《诗 • 大雅 • 柳》 投之深渊些。——《楚辞 • 招魂》 毋投与狗骨。——《礼记 • 曲礼上》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 • 汤问》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 • 察今》
投:手持长柄大锤的样子,---准备用力把锤锤到目标位置,投,用力,投准。

19、分:的本字。,甲骨文表示切分。当切分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另造代替。造字本义:用刀将物体切成两部分或几部分
《説文解字》: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分:八是分的本字,像背对背的一对括号,像切了,两分了。当八的“切分”本义消失后,造“分”代替。加了一个刀进来,用刀分开。分是这样造字的啊。

20、切:的本字。用一横、一纵表示切分物体。当切分本义消失后,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并再加另造代替,强调用刀分割。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分割物体
切,刌也。从刀七聲。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 ——南朝 • 梁 • 刘勰《文心雕龙 • 铭箴》
“七”是“切”的本字。“七”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写作“十”:一横代表全部、一切;一横加一竖,表示对全体进行切分。造字本义:古人认为需要切分的极限数,即比六更大的数,六与八之间的正整数。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为了区别于“十”,将金文的竖笔写成四折曲笔。隶书将篆文的四折曲笔简化成折笔。在发明十进制之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曾是古人认识中的极限数字:一,混沌宇宙,代表全部;二,天地或乾坤或阴阳,代表一切;三,天、地、人,也代表一切;四,超越“三”的数,“二”的两倍,也是极数;五,天地交汇,也代表一切,中国珠算采用五进制;六,房屋的四壁及顶和底,也代表宇宙空间的所有维度;七,需要切分的极限数,也代表一切;八,分,与“七”相同,表示需要细分的极限数;九,用手极力地抓,表示数多至极,中国珠算亦采用九进制。当“七”的“切分”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刀”另造“切”代替。说文:七,陽之正也。从一,微陰从中衺出也

切:七是切的本字,七的甲骨文像个十字,表示对整体进行切分。对切的含义把握好像仅仅限于切分。

21、磨:上面是个麻表示粗糙,下面是石头,粗糙的面才能互相磨,磨粮食!
麻,广,表示工棚、作坊。林(本来不是林的样子),是指皮与茎容易分离的植物,表示某种植物的茎杆,表示分开、剥离,两个表示麻杆密集成林),造字本义:一种韧皮纤维桑科植物,古人在家中或作坊中将韧皮从茎杆上剥离,再用套在拇指和食指上的刮刀把韧皮的青皮刮去,剩下白色纤维,作为古代纺织的主要原料。该植物在剥皮时分泌的液汁有很强的碱性,可以腐蚀皮肤,使神经迟钝。《説文解字》:麻,與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
麻:麻是在作坊里分离植物的韧皮和茎,还要刮去皮表面的青皮,作纺织材料,麻绳,它不是那么光滑,太光滑不好编织结实,引申出粗拉拉,粗的含义(我们系鞋带有感觉吧?粗粗拉拉的鞋带系得很结实,有的化纤的材料,它滑溜,系的时候系不紧,容易松)。另外分离出麻的工艺里,植物分泌液汁刺激皮肤,还会有麻木的感觉,从感受里,麻,又引申出麻木的含义

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粗涩、不光滑。(麻,粗糙)(石盘),表示有粗砺槽纹的石盘。造字本义:用两块凿有交错麻点的石盘组成的石具,用来加工食物,去壳或粉碎。篆文承续籀文字形
《说文解字》:磿,石聲也。从石,厤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 • 卫风 • 淇奥》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 • 量知》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论语 • 阳货》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 • 大略》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唐 • 韩愈《送穷文》



22、箴:
1咸,甲骨文(戌,大戈)(囗,聚邑),表示全民皆兵。造字本义:动词,全民皆兵,武装御敌。古人称军队守城为“或”,称全民皆兵为“咸”。 又: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全、都。鹹,金文咸,全)(卤,盐),表示全是盐。造字本义:形容词,菜里尽是盐,形容盐味重
《説文解字》: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
2缄:(戊,的省略,全部杀死)(糸,捆绑),造字本义:古代用绳索固定棺木。緘,束篋也。从糸,咸聲
3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系扎、封口,表示系扎、封口的竹具。造字本义:动词,用竹签穿孔并用绳线缝合《説文解字》:箴,綴衣箴也。从竹,咸聲
,插也。——《广雅 • 释诂二》
衣裳破绽,纫请补缀。——《礼记》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石。——《山海经 • 东山经》
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裏,夫是之谓理。——《荀子 • 赋》
之石之,膊而磔之。——• 韩愈《郓州溪堂诗》
箴:上面是竹,下是缄的省略(缄是“用线去全部杀死”,缝口)本义是用竹签穿孔并用绳缝合好

23、规:
篆文(夫,刚成年的人)(见,观摩),表示成年青年观摩学习。造字本义:初涉社会的后生向长辈专注观摩,用心见习。古人称圆之标准为,称方之标准为《説文解字》:規,有法度也。从夫从見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同力,破操军必矣。——《资治通鉴》
,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义。——《说文》
夫萧曹随。——扬雄《解嘲》
规:一个刚成年的人站立着,上面是个大眼睛,再上面是个...像个三角房梁?(对这个把握不好,会想到)后来眼睛的样子,变成了“见”,观摩,学习。---规的本义是专注的观摩学习。这和已有理解(规定,规章制度)很不同,不是别人强压过来的什么,是自己去看,去发现,去学习。这个感觉更好,更有自然感和主动性。后来的演变,都变成了外部要求

背景:
“切磨”:是“切磋琢磨”这四个字缩略形式,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切:朋友是人群中切来的,搞坏了得切出去。
磨:朋友间就是相互拆磨,磨合或磨不合。
箴:朋友是从人群中将部分人拎出来装进朋友圈,圈内外有别。圈与已也有别。
规:朋友间是相互示范相互学习和相互制约的。(盗相宜)

24、颠沛:贫困潦倒
颠:1)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2)颠簸  3)跌落;倒下来   4)跳起来跑;跑   5)同“癫”。
沛,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pèi ,多指水势湍急,行动迅疾的样子。也形容充盛的样子,如,充沛、丰沛。沛也可指有水有草的地方。沛古同“旆”,如,旌旗。
颠沛:无家可归,不断漂流,居无定所。形容生活艰难,带有可怜、怜悯之意。

25、逸:甲骨文(兔)(止,"趾",行进),表示野兔逃跑。金文将甲骨文的"止"写成"辵",强调"逃跑"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印象。造字本义:野兔逃脱猎捕。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辵"写成"走字底"。拼音yì,属常用字。由此引申为散去、失去。又引申为超出范围。此外还表示安闲、安乐。现一般是指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26、疲:(形声。从疒,从皮,皮亦声。"皮"本指"动物皮张",转义指"柔软"。"疒"与"皮"联合起来表示"身体柔软无力"。本义:  乏力;困倦

27、满:满意为全部充实,没有余地;十分,全。满作为一个姓,一是出自妫姓,二是出自回族中有满姓。三是出自他姓所改。

28、坚持:坚持(名词、形容词、动词),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意思是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


四、译文

在外要听从老师的误导,在家则听母亲的教导。对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他们的孩子一样孝顺他们。
弟如手足,气血相通,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树木同根连枝要相互关爱交朋友一定要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朋友之间要互相鼓励,互相规劝,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探讨。
仁慈心、同情心,就是在仓促中也不能丢掉。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品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
保持内心清静,情绪就会安逸;心动就容易精神疲惫。能够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会饱满。去追求外物了,人的意志就被转移改变了。一个人只要能够坚持高雅的操守,好运自然会来临

五、心得

本节主要讲述了对何对待老师父母、长辈亲属、兄弟朋友,身而为人的仁慈同情心、气节、正义、廉洁、谦让,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不能丢掉,就像人的本能一样,只有坚守住了这些人的本真,心志才会圆满,好运亦会不请自来;若追逐身外之物去了,人会走偏亦会疲惫不堪得不到满足幸福。

这节很有感觉,每字每句都适用。尤其最后三句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道出了为人的真谛!

现在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各种欲望都不断被点燃,而且要更高更快更强,每天要变着花样去“开心”,而心一直都处于被刺激的状态,没有安宁,更没有时间来“守真”和反思。

人就是容易迷失本性,千字文的这几句就是警世良言。回归到内在的自觉,人才会真正的快乐。放松的警觉。心静了,一切都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8: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 07 都邑华夏 2019.1.13 - 2019.1.19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19 07:13 编辑

一、原文抄写(每天手抄,练字)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 guàn )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杖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杖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biàn)转疑星。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旁启,甲杖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二、译文
    中国古代的都城雄伟壮观,最古老的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洛阳背靠北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左横渭水,右据泾河。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楼台宫阙凌空欲飞,触目惊心。宫殿里面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正殿两旁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宫殿里大排筵宴,弹琴吹笙,一片歌舞升平;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斗。


三、需要查询的字词和句子

都:都: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烧柴做饭。,金文(者,“煮”,焚烧)(邑,城邑),表示焚柴祭天之城。造字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篆文将金文的写成。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邑”写成“双耳旁”。作副词时,“”在部分方言区和普通话口语中也念作 dōu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表示烧柴做饭。都,金文   (者,“煮”,焚烧)  (邑,城邑),表示焚柴祭天之城。造字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说文解字》:都,存有已故君王的旧宗庙的城邑才能叫作“都”。字形采用“邑”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周代的礼制规定, 距王城五百里以内的幅地统统划归都城。①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 dū
邑: ,甲骨文囗,四面围墙的聚居区人,民众),表示众人的聚居区。造字本义:名词,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邦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巴”

华:,甲骨文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金文将甲骨文的“木”写成,同时加“于”(竽),表示古人用花枝装饰欢庆的乐器。籀文像枝叶茂盛的植物有许多灿烂的亮点闪烁其间。篆文将金文的写成,将金文的写成。有的篆文加“艸”(草),误定了“”的草本属性,于是“”的含义遂发生了由“”变“”的大转变。造字本义:树木开花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植物的形状、竽笛的形状消失。正体楷书承续隶书字形。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化,变,无中生有)(十,是“屮”的变形,即草),表示由草蔓生发的花朵。现代汉语中“”的本义通常由“”代替。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比较来看,“荣”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华”的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然而古籍的用字情形却常常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称木本植物开花为*
夏:甲骨文像赤着脚的人像尖嘴锄具),表示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金页,头,表示思虑、琢磨执,操持刀,垦荒的工具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耒,翻地的农具),表示观测天象与劳作。有的金文省去“刀”和“耒”。篆文简化字形,省去了“刀”等农具:(页,头,思虑两手,忙碌倒写的“止”,脚),表示手脚忙碌,农耕劳作。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农耕忙碌的字形线索消失。
①本义,动词:观测天象,应季农忙。    夏历   
②名词:最早利用天文知识农耕生产的人。    夏朝 夏代         夏侯 夏禹          夏后氏       /       华夏 西夏      诸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公羊传 • 成公十五年》   
               构木钻燧于后氏。——《韩非子 • 五蠹》
  
③名词:日照充足的农忙季节。   夏播 夏锄 夏收 夏耘 夏种      夏初 夏末       夏季 夏日 夏天      夏令 夏至       夏粮 夏苗 夏畦  夏秋      夏熟     夏汛        
              夏衣 夏装       夏令营     /     初夏 仲夏 季夏 孟夏      春夏秋冬    秋冬春夏      
               四月维,六月徂暑。——《诗 • 小雅 • 四月》      
               秋染。——《周礼》

京 : ”与甲骨文的“”金文的“”三个字字形相近。,像有塔楼的建筑。造字本义:古代筑在都邑城关、用于瞭望预警的高耸亭台
①本义,名词:筑在城关的瞭望预警高台。本义只见于古文
              ,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
              筑重。——《淮南子 • 览冥》   
               为邱若山陵。——《吕氏春秋 • 禁塞》  
               乃觏于。——《诗 • 大雅 • 公刘》   
               于堑里筑,皆高五六丈。——《三国志 • 公孙瓒传》
②名词:都城,城邑。    京城 京都         京华      /        北京 东京 南京  
              念彼师。——《诗 • 曹风 • 下泉》
              辨陵。——《左传 • 襄公二十五年》
              辞帝。——白居易《琵琶行》
              有都声。——唐 •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自师来。——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兆尹郑叔则。——唐 • 柳宗元《柳河东集》
              洞庭之与邑。——唐 • 李朝威《柳毅传》
③名词:北平城。    京白 京腔 京味


盘:”和“”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本字,表示搬运、运送。,甲骨文(般,即“搬”,运送)(口,盛器),表示用来端送碗碟杯子的宽口平底盛器。金文(般,搬运)(皿,盛器),用“皿”代替甲骨文的“口”,明确“盘”的“器皿”性质。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木板作成的“木盘”。造字本义:一种方形、宽扁、平底的集装盛器,通常可以同时盛放几个碗碟,托在手掌上为酒筵端送食物菜肴
①本义,名词:宽扁平底、端送菜肴的盛器。      盘菜      /         菜盘         端盘 托盘       大盘 小盘       大盘炒      
              及日中则如盂。——《列子 • 汤问》
              沐用瓦。——《礼记 • 丧大记》
              毛遂奉铜而跪进之楚王。——《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传》
              谁知中餐,粒粒皆辛苦。——唐 • 李绅《悯农》
              则莲实与藕皆并列餐而互芬齿颊者也。——明 • 李渔《闲情偶寄 • 种植部》

②名词:平底宽口形状的物体。      盘称 盘石       /        出盘 开盘 收盘 受盘           地盘 楼盘           磨盘 棋盘 算盘         平盘 清盘          招盘 转盘      
              万人系石,无由达江浒。——唐 • 李白《丁都护歌》
③动词:以水平圆环形式运动。   盘缠  盘绕  盘曲        盘错  盘结  盘踞  盘卷       盘道    盘梯       盘发 盘腿 盘膝        盘亘 盘旋        盘香      盘根错节
              盘山公路     /       虎踞龙盘  
              则盘纡隐深。——《文选 • 嵇康 • 琴赋》
              怅盘桓而不能。——曹植《洛神赋》
              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 • 虞诩传》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唐 • 韩愈《雉带箭》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唐 • 杜枚《阿房宫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唐 •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④动词:运送,移动,跋涉。  盘川 盘费         盘运      
⑤动词:通过一一搬动而全面清点。     盘存 盘点 盘算        盘店 盘货 盘库        盘活            
⑥副词:全面地,毫无保留地。    盘剥        盘查 盘诘 盘究 盘问   
              且请先生和儿子出来相见,他一。——《醒世恒言》
⑦量词:碗,块,局。   /      一盘棋   一盘烧面      


丙:”是“”的本字。,甲骨文假借“穴” ,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有的甲骨文在“穴”(孔洞)上方加一横,表示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造字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的“石器手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另造“代替。
①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本义只见于古文
              刚丁柔。——《广雅 • 释天》
②序数词:天干的第三位,与地支配合纪时。       丙戍 丙寅 丙子……         丙夜


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甲骨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假借“”代替“”。  
①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shè。    舍间 舍下 舍中         舍馆 舍园      舍长      /        敝舍 寒舍           客舍 庐舍 茅舍       旅舍 宿舍 校舍
              牛舍        退避三舍   
              子闻之也,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孟子 •  离娄上》  
               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怀都。——《吕氏春秋 •  察今》
              舍南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夜则以兵围所寓。——宋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②形容词:贫寒的,寒伧的(谦辞) shè。   舍弟 舍妹 舍亲     
③本义,动词:施予,捐献 shě。    舍予         舍粥       /        施舍   
④动词:放弃,不在乎 shě。 舍得  舍弃         舍身 舍命         舍不得         舍本逐末 舍近求远 舍已为公 舍已为人 舍生取义 舍生忘死       /        取舍          四舍五入   
              逝者如斯夫,不昼夜。——《论语 •  子罕》   

陛:”是“”的本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连接。,金文郭,城郭比,相连接),表示将城郭相连的通道。篆文以“土”(墙)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郭”(城郭),表示将墙院相连的通道。当“”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阜”(向上的石阶)另造“”代替,表示王宫内相连的台阶。造字本义:名词,群臣的朝殿与帝王的宣殿相连的至尊台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双耳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代替“”。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中国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一个是东京洛阳,一个是西京长安。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历史上前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洛阳建都的历史,比长安还要早,是在西周的时候开始建立的。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没有几年武王就病死了,由十四岁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幼小不能理政,就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殷商的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前朝的遗老遗少等贵族还在,他们并不甘心服气。为了安全起见,就在西周首都亳之外的洛阳建立了洛邑,然后把前商朝的贵族都迁到洛阳,以防他们捣乱。周平王的时候,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中原,扰乱周朝,连"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也被杀死了。继任的周平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京"。以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也都将国都设在洛阳,所以才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西京长安,简称西安,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的中心,所以是"十一朝古都"。最早在长安建都的是西汉,之后有秦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均定都于此。西安周边有多处历史遗迹,如东边的半坡村,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离现在有7000年了。一个东京洛阳,一个西京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宏伟的两个都城。
什么叫做"都邑"呢?"天子所宫曰都",天子住的地方叫都;"诸侯所都曰邑",诸侯住的地方叫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和省会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灿烂光华,故此称为"华";中国的土地辽阔无边,因此叫做"夏",华夏就代表了中国。京字甲骨文字形为高大的土堆,以后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洛阳北靠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北横渭水,远据泾河
  这两句话描述了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阳,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 。在古汉语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说面就是南方。中国人讲究面南背北,我们尚南,以面南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为正位,同样的罗盘,我们叫指南针,他们叫指北针。古代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与现代欧式的地图反着,所以我们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历来的衙门口也都是朝南开。
  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举一动就要正大光明,经得住南方丙丁火(阳光)的直射,阳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无私事"。
  "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圆200公里,既不雄伟也不高大,但是由于水低土厚、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数不胜数,历史上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在邙山几十公里的主地段内,仅皇家陵园就有五处,分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皇陵区,埋葬着汉光武刘秀、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贾谊、班超、李密、薛仁贵、狄仁杰、杜甫、石崇、孟郊、颜真卿等名流。古人有诗说,"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点也不假。此外,"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阳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这个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洛阳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于陕西的洛南县、流经洛阳城南,然后汇入黄河,所以"背邙面洛"是洛阳城地理背景的描绘。
  "浮渭据泾",说的是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泾河。渭水发源于甘肃,泾水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这里汇合后流入黄河。在流入黄河以前,泾水清、渭水浊,水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据是据恃、凭据、靠着的意思。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宫殿回环曲折,楼台宫阙凌空欲飞,使人心惊。
  这两句话描绘了都城中帝王宫殿的雄伟和壮丽。天子所居之室叫宫,天子所议之堂叫作殿,本来在上古时期宫室通称,以后宫字才专为皇家所用。殿的本义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厅堂。
  一般来说,殿是议论公事的地方,宫是帝王的生活区。例如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布局,分为前朝后廷、左庙右稷。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于外朝;后半部分是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属于内廷。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庙,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坛(中山公园五色土)。
  "宫殿盘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宫殿,盘旋曲折、错落重迭。盘是盘旋、逶迤,郁是重叠茂盛的样子。
   楼观是古代宫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飞是形容建筑物之高,有凌空欲飞之势。惊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舌拱不下。说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亭台楼阁。亭子只有顶没有四壁,是供游人、行人小憩的地方。台是用土石垫起来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便于瞭望。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说文》里说,楼者重屋也,是重重叠加的屋子。观是宫廷大门外面两层的细高的建筑,是朝廷张贴公告的地方。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叫做阙,也就是通往皇宫正门的缺口,后世的观楼已经与皇城的正门融合在一起了。故宫紫禁城午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两侧是宫墙和门楼,这就是早先的观楼,现在上面有五座阁楼式建筑叫五凤楼。
  楼观都高入云天,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夜宿山寺》,述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后人有好事者,将自己家的楼,取名"摘星楼",以言其高。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宫殿里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
   "图写禽兽",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这种情景就是此地讲的"画彩仙灵"。
    读古书要学会随文入观,要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文字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与状态,脑子里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此处的《千字文》就是剧本,你自己是摄影师,你的镜头先从远方的背景处开始拍摄,也就是"背邙面洛,浮渭据泾"。然后将镜头慢慢拉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将镜头拉向宫殿里边,对彩绘装饰的特写镜头,"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样读书才有意思,才活灵活现。

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丙舍是古代王宫中正室两旁的别室,后世叫做偏殿、配殿。古人认为:"亥为天门,巳为地户"。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后面接着又是子时一阳生,新一轮的生命又开始了,所以亥主生,为天门。巳是阳尽之时,巳的后面就是午,午时一阴生,生命体的负面过程开始了,所以巳主死,为地户。"丙舍于巳",故凡地户皆称丙舍。  
   地户就是与专死人打交道的地方,都称为丙舍。例如寄柩所、祠堂、陵园内的房子等等。钟繇有著名的《丙舍贴》传世,内有"墓田丙舍"的话。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称:"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
   因为丙舍不是正房,而是配房、别室,其门户自然也都是朝东西方向开启的,故称傍启。傍是旁的通假,傍启就是旁启。
   "甲帐对楹"的意思,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中记载:"武帝以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汉武帝的幔帐用珊瑚、宝石翡翠、珍珠镶嵌,是第一等的幔帐,故称甲帐。
   楹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此处指宫殿中的第一排柱子。楹柱上面通常都挂上木头镌刻的对联,叫做楹联,例如光绪皇帝题故宫后殿的楹联:   修身先谨懔幽独,  读书在培养本源。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宫殿里摆着酒席,弹琴吹笙一片欢腾。
    这两句都是出自《诗经》,述说了宫殿里面正在进行的活动。肆与设是一个意思,都是放置、陈列,"肆筵设席"就是摆设筵席。《诗经.大雅.行苇》中有"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的诗句。
    筵和席都是古代的坐具,中国上古时期没有椅子,椅子叫"胡凳",是从西域胡地传进来的。中国传统的叫凳子,没有靠背。在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个席子,然后跪坐在地上,今天的日本人还是这个传统。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紧贴地面的那层席子就叫作筵,筵上再设座席。席有大有小,有单人席、双人席不等。"肆筵设席"现代意思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桌椅的排摆和陈设的准备。
    "鼓瑟吹笙",是宴会中助酒兴的音乐歌舞,《诗.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
鼓是弹奏的意思,瑟是二十五弦的琴。古代七弦的叫琴,二十五弦的为瑟。笙在这里代表了管乐,瑟在这代表了弦乐。鼓瑟吹笙就是管弦乐合奏,丝竹之声四起。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斗。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厅堂屋舍,还是亭台楼阁都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有升堂之称。升阶是一阶阶登上去,纳陛也是用脚蹬着一步步走上前。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就叫陛。皇室宫殿的台阶,通常九阶为一组,所谓"天子之陛九级",陛之上的平台都用朱砂涂成红颜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阶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称陛下,意为"在陛下者告之"就是站在台阶底下的我有事要奏报,并不是称皇帝为陛下,他是陛上。"升阶纳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了。
   弁是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爵弁是没有旒的冕,冕是黑色的礼冠,近似西方的硕士学位帽。天子、诸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戴冕,以后规定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挂12串,诸侯挂10串。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
   皮弁是文武百官戴的皮帽子,用白鹿皮缝制,样子象现在的瓜皮帽。鹿皮拼缝之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亮的小玉石,光映下其烁如星,看上去就象闪烁的星星一样。
   "弁转移星"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戴着官帽,上面的玉石转来转去, 在灯光的映照下,就象星星一样明亮。这句话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说:"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4 08: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meng160824 发表于 2018-12-9 00:02
想放弃, 就是想放弃 ,  第一周就搞成这样!太丢人了!最后一天才做完作业,手写的,图片一起发不起,没显示 ...

回到初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2:13: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苗:
浮:,表示在水中托举小孩的头部。造字本义:动词,托举小孩头部,教小孩漂水游泳。
据:动词,手弯曲而无法伸张。
你看渭河在咸阳西安前面这里横浮着,而泾河后面这样弯曲着不张。
铃兰:
小结“浮”:左边是水,手边是手抓着孩子头的样子。托着孩子头,教孩子漂水游泳。
---
1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场景也能造一个字出来?是有人在穿凿附会?”,可是看看字形,确实是手抓一个孩子。前面那种怀疑不吱声了。
2一个字一个场面,场面的感受很丰富。这个体会核心不是教,是这个教里头蕴含着的---人漂在水面上的那种感觉。(为什么不造一个树叶浮在水面上呢?那会给人浮的感觉吗?不太会。现在再感觉教孩子游泳的那个场面里浮的感觉,有了吗?有了。不是直接看到,是那个场景里蕴含着的,体会的核心。)

静:
古人称男子肩扛的行囊为“东”,
称女子手提的行囊为“西”。
淑芳: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
原来我国古代把木、金、火、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天干"对应起来,组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从上面可以看出,东方属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树木、蔬菜、庄稼等;西方属金,代表一切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等等;南方属火,火是一种化学现象;北方属水,中方属土,由于水、土和火是最常见的物质或现象,以致被古人忽视。而木(植物)和金(金属矿物)最受人们的重视,可以代表一切有用物质。于是,人们就把代表"木"和"金"的两个方向联在一起,组成一个词——"东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体。
一是说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朱熹,一天在路上碰见他的朋友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朱熹问:「你上哪儿?」盛温如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买南北?」盛温如回答说:「当然不能。」接着,他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解释说:「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金木类,篮子装得了;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之类篮子是装不得的,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

老师:
我们骂人经常说不是个东西,意思就是没个正形了,德建名立,形端表正。不是东西就是无形无德,故无名无表,说话做事不知所云。

同学老师的讨论好有意思,特别是那个关于做官和怎么看做官的人???
有个问题啊,古代为什么对官那么重视?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对我们读经典很重要,经典中说做官的太多了。千字文花那么多篇幅,说庙堂的事,对做官的价值认定直接决定经典价值,当然就决定了读经典的价值。

如果理解透彻了这个问题啊,我觉得还可以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来。可以两个问题连着思考:时下我们怎么样对待官?

我想到的是老师常说的,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2: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体会: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古代为什么对官那么重视?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对我们读经典很重要,经典中说做官的太多了。千字文花那么多篇幅,说庙堂的事,对做官的价值认定直接决定经典价值,当然就决定了读经典的价值。

如果理解透彻了这个问题啊,我觉得还可以提出另外一个问题来。可以两个问题连着思考:时下我们怎么样对待官?


我想到的是老师常说的,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02:1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26 10:24 编辑

千字文08   

一、原文抄写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译文
建章宫右面通向藏书的广内殿,未央宫左面到达群臣聚集的承明殿。 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聚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jí)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以及汉代鲁恭王在曲阜(fù)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宫延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封地和侍卫武装。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不但被载入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二、 字句查询

既....亦...
既:“旡”是“既”的本字。旡,甲骨文   (转向背后的“口” )  (跪坐着的人),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的餐桌。当“旡”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食” 另造“既”代替。
造字本义:吃饱打嗝,转身离席,与“即”相反 。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欠” 写成“旡” 。近食就餐为“即”* ;餐毕离席为“既”。
既:一个人跪坐的侧影,口却是朝着后背方向。——餐毕离席。跪坐,也叫正坐。中国古人的坐姿。引申义:完成,结束,已经。

亦:“亦”是“夜”的本字;而“夜”是“腋”的本字。亦,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一个人 的两臂下方各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人的两腋。
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两腋部位。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 。
当“亦”的“两腋”本义消失后,金文 再加“肉” 另造“夜”代替,表示人体的部位。当“夜”的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月”(肉)另造“腋”代替。
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
亦:象形的亦是站立的人两个胳膊下面有两点。表示人的两腋。后来引申出“相同”“又”的含义。

坟典
坟: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大。墳,篆文   (土,墓冢)  (賁,大),表示大墓。
造字本义:名词,比土冢更大的正式墓地,地表有碑铭。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卉” 。俗体楷书 用“文” 简化正体楷书 中同音的“贲” ,同时强调坟丘的碑铭。
在古代,“坟”通常是平常人的葬地,有碑铭显示坟主身份,一般葬式简单,不担忧盗墓;“墓”* 则是王公贵族的葬地,为防盗掘,他们将陪葬珍宝与主人身份一同深埋地宫。地表有碑铭的叫“坟”,地表没有碑铭的叫“墓”。
坟:和土有关系,右边的部分像一个大鼎样子,有碑,表示大墓。

典:典,甲骨文   (册,权威古籍)  (双手,捧持),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有的甲骨文 和金文 加“等号” (重复),表示“先贤著作 = 评判标准”,强调圣贤古籍的是非评判意义。
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 写成“丌” 。造字本义:动词,主持事务的官吏双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和评价。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册” 写成 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典:双手捧着圣王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

坟典:三坟五典,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有注:“皆古书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因此三坟即三皇之书,五典谓五帝之书。至于《八索》与《九丘》是指“八卦”与“九州之志”,一说是《河图》、《洛书》。
早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就出现了“档案”,“三皇”时期的“档案”称作“三坟”,章太炎先生在《检论•尚书故言》中说:“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是说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将“三皇”时代泰山十二家石刻内容抄录下来,即称“三坟”。
甲骨档案[1]
“五帝”时期的档案称作“五典”,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称:“五帝之书,称之‘五典’,吾常言也。”孔安国认为“五典”即“五帝”时期形成的档案。
除了“三坟”、“五典”,《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言,上古档案还称为“八索”、“九丘”。
关于“八索”,唐代学者孔颖达援引据传是孔安国作的《尚书•序》云:“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意为上古档案的“八索”即为“八卦”之书。
至于“九丘”,孔颖达解释为:“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他认为“九丘”档案即中原九州之方志。
在中华民族的记录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说:“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历代注家都说是“古书名”,贾逵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楚灵王说这话的“昭公十二年”是公元前530年。可否由“能读”,推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前代的文字读物。

问题是,为什么三皇时代的书称为“坟”、五帝时代的书称为“典”、伏羲时代的书称为“索”、帝禹时代的书称为“丘”?
《尚书序》的回答是“坟”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据说是孔子撰写的《尚书序》则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显然,这是从上述用字的含义上来解释的,并没有涉及这些远古典籍所使用的载体是什么材质。
这是《尚书序》的说法,随着对符号学的深入思考(参阅笔者所著《符号之谜》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特别是1997年以来对《山海经》的考证,以及对帝禹时代绘制《山海图》可能采用的信息载体的思索(目的是在今天重新绘制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这项工作已完成,包括42平方米的《帝禹山河图》),笔者开始意识到“坟”、 “典”、“索”、“丘”可能是指不同的图书符号载体。
众所周知,“坟”的正体字由土和贲构成,异体字由土和文构成。根据《辞海》,它有多种含义: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顺貌,土松而起貌,书籍的一种。因此,《尚书序》将《三坟》的坟字解释为大,颇为勉强。在笔者看来,《三坟》里的“坟”字,其实是指当时的图书载体和文字载体是用土制成的,它可能是一种类似两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制器皿)。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土也包括石头,因此《三坟》之书,也可能采用石板载体。
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泥土上和石头上作画写字了,例如,直接在泥地上刻画(中国文字的发明,就曾受到鸟兽足迹的启发),在洞穴上和岩石上作画,在卵石上写字(这种有字的石头,被称为会说话的石头),而古希腊人所说的象形文字的本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头上的圣字,摩西在西奈山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十戒》,也是刻写在石板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汉字的坟,也可以解释为有文字的泥版。 “典”字的含义有:常规,法典,典章,主其事也,质物(典当),姓(太昊娶少典氏),典籍(原特指五帝之书,我们今天知道其内容的只有尧典和舜典)。
那么,这种被称为“典”的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呢?这就要从典字的象形来追溯了。在汉字里,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黄、翼和异的原形正体字,都有一种共同的符号,即一横下面加两个支撑状的点,这种符号的象形含义乃是一个陈列架或陈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几;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桌几,而是用于陈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于重大仪式或宗教巫术仪式上。
因此,“典”的原义是指一种陈列或安置在桌几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书,它的作用相当于公告牌、公约板、神谕碑、法规文书和行为规范告示。它可能是从契约演化来的,即把小巧的便于收藏的契约大型化、公开化、庄严化,其材质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也可能是皮革、丝帛(附着在硬质材料上)。典这种文书的发明者,应当就是少典氏部落。典的进一步演化就是册,史载殷先人“有典有册”,册就是后来的竹简或木简,它们是由典的不断小型化、轻便化、折叠化、卷曲化而形成的。
“索”字的含义有:大绳,绞,法,独,尽,搜求,牵引,愿欲,须要,涕流貌。但是,索作为一种文书或信息载体,应当是指结绳纪事符号体系,或许还包括以丝帛或其它编织物为载体的文书(在丝帛上写字绘画,或者编织出能够传递信息的图案符号)。事实上,中国人最先发明了养蚕和丝帛,因此也就有条件用丝帛作为信息载体;类似的例子是,由于中国制造出了又细又长又轻又结实的绳子,以及又轻又薄又结实的丝绸和纸,因此中国人才能率先发明风筝。从这个角度来说,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谓《八索》就是丝帛文书,它源于结绳纪事和结绳占卜(卦的字形含义原指测时,结绳符号的功能之一也是计时);这就是《尚书序》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由来。
“丘”字的含义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区域(四邑为丘)。从字形来说,丘指有平缓坡度的地形地貌。问题是,兵字为什么也要用丘字符呢?其实,兵字实际上是斤和陈列桌几的合形,即把“斤”这种兵器(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状)陈列在桌几上,相传这是由蚩尤最先发明的,所谓“蚩尤作兵”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为神器来供奉。 那么,《九丘》这部书,为什么偏偏要选择用丘字来形容或指称呢?《尚书序》取其“聚”的含义,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不完全。这是因为,丘还有山川的意思、区域的意思、庞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丰富的随葬品)的意思。有趣的是,上述含义综合起来,很像是一种模拟的实物地图,即在不同模拟区域上有着象征该地理方位的物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陈列着相应方位的物产。更深一层地说,“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还表示中央的统治权力遍布天下东西南北中的所有区域。
有鉴于此,《尚书序》所谓“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实际上正是《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另一种说法,或者是《五藏山经》的另一种版本。
根据笔者对《山海经》二十余年的研究,认识到《山海经》一书系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时在春秋末年,编辑改写者为公元前516年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学者或其后裔。而且《五藏山经》具有地理实测和国土资源考察基础,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寻,其地形地貌基本符合4200年前的中国景观,实乃中华文明与文化第一历史宝典,亦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遗产。
因此,《九丘》是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它平铺在一处圣洁的地面上(不需要桌几或支架),有点象今天的模型沙盘,也可能是一幅巨画,画有五区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产,以及那里的人文景观。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1999年9月9日,笔者和夫人孙晓琴历时多年,终于创作完成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所记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等等内容全部绘出。为此,笔者曾欣然作诗曰:“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大禹若有灵,当惊图复出矣! 综上所述,可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确实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从源头抓起,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是为此文。
小结坟典:中国古代典籍《三坟》《五典》,三坟指三皇之书(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五典指五帝之书(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还有《八索》、《九丘》,一说指河图、洛书。)

背景: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
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两“夫”(男子)并行,拉车前进。本义: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輦,挽车也。从车,——《说文》
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缨:缨,冠系也。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以二組系於冠卷結頣下是謂“纓”。與紘之自下而上系於筓者不同。冠用“纓”,冕弁用“紘”。纓以固武,卽以固冠。故曰冠系。玉藻之記曰。“玄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玄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玄冠綦組纓,士之齊冠也。許此冠字專謂冠、不該冕弁。”从糸。嬰聲。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 [tasse1]。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薛注:“缨,马鞅也。”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动词: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缠绕、系牵。通“婴”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 李善注:“缨,绕也。”
遭受。如:缨缴(中箭。缴( zhuó):箭上的丝绳。借指箭)
缨:本义是帽带,系在脖子下面。

肥轻 谓肥马轻裘,指服御华贵,生活豪华。语出《论语 雍也》:“乘肥马,衣轻裘。
肥:肥,篆文   (肉)  (已,“人”的变形),表示多肉的人。造字本义:形容词,身体丰腴,多脂多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已” 写成“巴” 。《说文解字》:肥,腴硕多肉。字形采用“肉、卪”会义。

轻: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径”的省略,表示便道、小道。轻,篆文 (车) (巠,“径”,便道、小道),表示可以在小道上运转自如的小型战车。造字本义:战车负重少、运转自如。说文解字》:轻,轻型战车。字形采用“车”作边旁,“巠”作声旁。


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策,金文   (“竹”的变形)  (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说文解字》:策,赶马的竹鞭。字形采用“竹”作边旁,采用“朿”作声旁。  


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功,篆文   (工,巧具)  (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说文解字》:功,费心费力,使国家安宁。字形采用“力、工”会义,“工”也作声旁。


茂,鄂君舟节 (野草) (伐,砍),造字本义:动词,用大刀斩劈丛密野草。篆文误将“伐写成“戊”。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艹”。   《说文解字》:茂,草丰盛。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戊”作声旁。   


實,金文 宀,家) (伫物柜) (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造字本义:家境富裕,柜中藏贝。有的金文误将伫物柜与“貝”写成合“貫”,表示钱财万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说文解字》:实,富裕。字形采用“宀”作边旁,采用“贯”作声旁。贯,代表财货宝贝。


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声词,相当于“咯咯”的响声。刻,篆文 (亥,拟“咯咯”响) (刀,契),造字本义:用刀具“咯咯”响地契镂。《说文解字》:刻,雕镂。字形采用“刀”作边旁,“亥”作声旁。   


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称呼,引申为标记。銘,金文   (金,金属)  (名,标记),表示在金属上标记。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钟鼎贵器镂刻主人的名字、记号。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 《说文解字》:铭,在金属上刻记。字形采用“金”作边旁,“名”作声旁。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广内殿、往左达承明殿。上古时代没有高大的宫殿建筑,殷商的遗址上至今也没有发现瓦片,甚至禹王住的所谓宫室,也是半地穴式的,出入口有两级的土阶,屋顶都是茅草的,就是《诗经》中描写的"茅茨土阶"。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上才发现了空心砖,还是用于墓穴,住人的房子还是用干打垒的土墙。

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宫殿,象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的阿房宫。汉朝的长安城里面有著名的"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曹植、曹子建的诗文里面,就有一篇赋专门描写建章宫多么的豪华。刘邦就住在长乐宫,未央宫是在公元200年的高祖七年, 由丞相箫何主持修建的,营造得极为豪华。建章宫的规模更为庞大,殿宇楼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宫殿比未央宫还要高大。仅东西两个观阙就有20多丈高。

《三辅黄图》这部汉朝的著作中就描写,"建章宫中,西则广内殿","未央宫有承明殿"。建章宫右通广内殿,未央宫往左去就是承明殿。古代东为右,西为左,上为南,下为北,与西洋地图相反。广内殿是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承明殿是皇帝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这两句话和前面两句联起来的意思,就是:文武百官上堂入殿,帽子不停地转动,好像满天的星斗。建章宫右面通向藏书的广内殿,未央宫左面到达群臣聚集的承明殿。


既集坟典,   亦聚群英 。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1坟: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大。墳,篆文   (土,墓冢)  (賁,大),表示大墓。造字本义:名词,比土冢更大的正式墓地,地表有碑铭。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卉” 。俗体楷书 用“文” 简化正体楷书 中同音的“贲” ,同时强调坟丘的碑铭。在古代,“坟”通常是平常人的葬地,有碑铭显示坟主身份,一般葬式简单,不担忧盗墓;“墓”* 则是王公贵族的葬地,为防盗掘,他们将陪葬珍宝与主人身份一同深埋地宫。地表有碑铭的叫“坟”,地表没有碑铭的叫“墓”。

坟:和土有关系,右边的部分像一个大鼎样子,有碑,表示大墓。

        2典:典,甲骨文   (册,权威古籍)  (双手,捧持),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有的甲骨文 和金文 加“等号” (重复),表示“先贤著作 = 评判标准”,强调圣贤古籍的是非评判意义。有的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 写成“丌” 。造字本义:动词,主持事务的官吏双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和评价。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册” 写成
典,五帝之書也。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莊都說,典,大冊也
       典:双手捧着圣王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

       3坟典:三坟五典,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有注:“皆古书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因此三坟即三皇之书,五典谓五帝之书。至于《八索》与《九丘》是指“八卦”与“九州之志”,一说是《河图》、《洛书》。
早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相传就出现了“档案”,“三皇”时期的“档案”称作“三坟”,章太炎先生在《检论•尚书故言》中说:“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是说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将“三皇”时代泰山十二家石刻内容抄录下来,即称“三坟”。
甲骨档案[1]
“五帝”时期的档案称作“五典”,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称:“五帝之书,称之‘五典’,吾常言也。”孔安国认为“五典”即“五帝”时期形成的档案。
除了“三坟”、“五典”,《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言,上古档案还称为“八索”、“九丘”。
关于“八索”,唐代学者孔颖达援引据传是孔安国作的《尚书•序》云:“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意为上古档案的“八索”即为“八卦”之书。
至于“九丘”,孔颖达解释为:“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他认为“九丘”档案即中原九州之方志。
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说:“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历代注家都说是“古书名”,贾逵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楚灵王说这话的“昭公十二年”是公元前530年。可否由“能读”,推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前代的文字读物。
问题是,为什么三皇时代的书称为“坟”、五帝时代的书称为“典”、伏羲时代的书称为“索”、帝禹时代的书称为“丘”?
《尚书序》的回答是“坟”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据说是孔子撰写的《尚书序》则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显然,这是从上述用字的含义上来解释的,并没有涉及这些远古典籍所使用的载体是什么材质。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笔者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尚书序》的说法,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去追究这种说法是否合理,更不用说去探讨是否还有其它的解释了。然而,随着对符号学的深入思考(参阅笔者所著《符号之谜》一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特别是1997年以来对《山海经》的考证,以及对帝禹时代绘制《山海图》可能采用的信息载体的思索(目的是在今天重新绘制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这项工作已完成,包括42平方米的《帝禹山河图》),笔者开始意识到“坟”、 “典”、“索”、“丘”可能是指不同的图书符号载体。
众所周知,“坟”的正体字由土和贲构成,异体字由土和文构成。根据《辞海》,它有多种含义: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顺貌,土松而起貌,书籍的一种。因此,《尚书序》将《三坟》的坟字解释为大,颇为勉强。在笔者看来,《三坟》里的“坟”字,其实是指当时的图书载体和文字载体是用土制成的,它可能是一种类似两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制器皿)。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土也包括石头,因此《三坟》之书,也可能采用石板载体。
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泥土上和石头上作画写字了,例如,直接在泥地上刻画(中国文字的发明,就曾受到鸟兽足迹的启发),在洞穴上和岩石上作画,在卵石上写字(这种有字的石头,被称为会说话的石头),而古希腊人所说的象形文字的本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头上的圣字,摩西在西奈山从上帝那里获得的《十戒》,也是刻写在石板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汉字的坟,也可以解释为有文字的泥版。 “典”字的含义有:常规,法典,典章,主其事也,质物(典当),姓(太昊娶少典氏),典籍(原特指五帝之书,我们今天知道其内容的只有尧典和舜典)。
那么,这种被称为“典”的书,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呢?这就要从典字的象形来追溯了。在汉字里,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黄、翼和异的原形正体字,都有一种共同的符号,即一横下面加两个支撑状的点,这种符号的象形含义乃是一个陈列架或陈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几;当然,这不是普通的桌几,而是用于陈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于重大仪式或宗教巫术仪式上。
因此,“典”的原义是指一种陈列或安置在桌几上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书,它的作用相当于公告牌、公约板、神谕碑、法规文书和行为规范告示。它可能是从契约演化来的,即把小巧的便于收藏的契约大型化、公开化、庄严化,其材质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也可能是皮革、丝帛(附着在硬质材料上)。典这种文书的发明者,应当就是少典氏部落。典的进一步演化就是册,史载殷先人“有典有册”,册就是后来的竹简或木简,它们是由典的不断小型化、轻便化、折叠化、卷曲化而形成的。
“索”字的含义有:大绳,绞,法,独,尽,搜求,牵引,愿欲,须要,涕流貌。但是,索作为一种文书或信息载体,应当是指结绳纪事符号体系,或许还包括以丝帛或其它编织物为载体的文书(在丝帛上写字绘画,或者编织出能够传递信息的图案符号)。事实上,中国人最先发明了养蚕和丝帛,因此也就有条件用丝帛作为信息载体;类似的例子是,由于中国制造出了又细又长又轻又结实的绳子,以及又轻又薄又结实的丝绸和纸,因此中国人才能率先发明风筝。从这个角度来说,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谓《八索》就是丝帛文书,它源于结绳纪事和结绳占卜(卦的字形含义原指测时,结绳符号的功能之一也是计时);这就是《尚书序》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由来。
“丘”字的含义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区域(四邑为丘)。从字形来说,丘指有平缓坡度的地形地貌。问题是,兵字为什么也要用丘字符呢?其实,兵字实际上是斤和陈列桌几的合形,即把“斤”这种兵器(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状)陈列在桌几上,相传这是由蚩尤最先发明的,所谓“蚩尤作兵”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为神器来供奉。 那么,《九丘》这部书,为什么偏偏要选择用丘字来形容或指称呢?《尚书序》取其“聚”的含义,应当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并不完全。这是因为,丘还有山川的意思、区域的意思、庞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丰富的随葬品)的意思。有趣的是,上述含义综合起来,很像是一种模拟的实物地图,即在不同模拟区域上有着象征该地理方位的物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社稷坛的五色土上陈列着相应方位的物产。更深一层地说,“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还表示中央的统治权力遍布天下东西南北中的所有区域。
有鉴于此,《尚书序》所谓“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实际上正是《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另一种说法,或者是《五藏山经》的另一种版本。
根据笔者对《山海经》二十余年的研究,认识到《山海经》一书系由帝禹时代《五藏山经》、夏代《海外四经》、商代《大荒四经》、周代《海内五经》合辑而成,时在春秋末年,编辑改写者为公元前516年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学者或其后裔。而且《五藏山经》具有地理实测和国土资源考察基础,其地理方位基本可寻,其地形地貌基本符合4200年前的中国景观,实乃中华文明与文化第一历史宝典,亦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文化遗产。
因此,《九丘》是一部实物地图地理书,它平铺在一处圣洁的地面上(不需要桌几或支架),有点象今天的模型沙盘,也可能是一幅巨画,画有五区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产,以及那里的人文景观。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1999年9月9日,笔者和夫人孙晓琴历时多年,终于创作完成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将《五藏山经》所记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的447座山,以及河流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其中许多神奇的动物都是由人装扮的)、人文活动场景95处等等内容全部绘出。为此,笔者曾欣然作诗曰:“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内外,千古一图收。”大禹若有灵,当惊图复出矣! 综上所述,可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确实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典籍,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从源头抓起,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是为此文。
小结坟典:中国古代典籍《三坟》《五典》,三坟指三皇之书(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五典指五帝之书(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还有《八索》、《九丘》,一说指河图、洛书。)

背景: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我看到有文章介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461个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那些儒生每每在下面指责他,他本来出身就不好,母亲又不太正经,这些人天天嚼舌头,最后把他逼急了,把这些人坑于山谷之中。至于焚书,他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堆放在阿房宫。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李斯坑儒、项羽焚书。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没儒学经典了。于是昭告天下,看谁还藏有儒家的经典。谁家敢藏,书是没有了,只能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伏生的九十岁老头,他默写了整部《尚书》。以后把壁经里发现的《尚书》与他默写的《尚书》对比,一字都不差,可见古人背书的工夫真是一绝。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府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将国家的仓库叫做府库。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朝廷的外面,道路两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侠是夹的通假字,就是夹道欢迎的夹字。

"槐卿"是三槐九卿的简称。古人最崇敬槐树,槐树能生存数千年,且不怕旱涝、不畏寒暑,生命力极强。槐树花、槐树皮都可以吃,可以在饥年救人性命,所以槐树是中国的国树,叫国槐。三槐就是三公,代表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

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秦汉以前,将太师、太傅、太保叫作三公。这三太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头,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但一句话就能将皇帝的意见否了,与今天的中顾委差不多。西汉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三公都是宰相,都有实权,大司马掌管全国的兵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徒专门管钱、管人,相当于丞相;大司空主管国家的基本建设。

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共九卿。九卿中只有三卿主管国家的行政,其余的六卿主管皇帝的私人事务。廷尉又称大理,是全国最高法官;典客又称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租税赋役。

九卿中的少府是宫廷总管,下设属官尚书。由于事务越来越多,尚书变成尚书省,从隋朝开始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就是直到清朝都沿用的"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正部长称尚书,副部长称侍郎。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

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那么大 ,每家的亲兵卫队都有千人以上。这里的八和千起形容词作用,不是数量词。

历史上根据功劳,受封地最多的是羊祜。羊祜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傅、征南大将军,是使西晋灭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羊祜一生清廉仁慈,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族人、奖励将士。他死后,武帝司马炎亲着孝服,痛哭流涕。羊祜如此大的功绩,封地不过五县。可见这里所说的"户封八县"是形容封地之多。

封是分封土地,即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臣子。封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从土、从寸,字象是植树于土上,以明疆界。周朝建立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800诸侯国,秦时被废除,汉朝又开始封爵食邑。诸侯自己采邑内收缴的赋税,除了向天子进贡以外,均归自己调度,象上面说的羊祜就是食邑六千户。

给是配给、供给的意思,国家对有功勋的重臣,配以护卫的兵卒,类似现代首长家中的警卫人员。晋朝的大书法家卫瓘,因平蜀之功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朝廷派给千兵。卫瓘的女儿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王羲之学书法的老师。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带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帝后的车辇。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不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小丝带,叫缨。

辇字是会意字,上边两夫下边一车,表示是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世禄侈富 ,车驾肥轻。

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往替。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

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你得干活才有薪俸。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例如满清初期,只要你是满人,就可以每个月领一斗禄米、二吊铜钱,什么也不用干,像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坐享福利。所以后代满人除了提笼架鸟,什么都不会做,爱即是害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驾是拉车的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是速度最快的车,所以有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帝王车驾出行都配有仪仗,逶迤可达数里,故非普通的一车一驾可比。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孔子说他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狐皮大衣,神气活现的。"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白居易有《秦中吟》诗十首,其中之一就题为《轻肥》。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这些人世代享有如此丰厚的待遇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的策功茂实。

策是文治,出谋划策;功是武功,上阵杀敌。因为这些将相公卿,都有文治武功,而且这些功绩都是既丰厚又真实。茂是茂盛丰厚,实是真实不虚。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既多又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

他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以后还要勒碑刻铭,将他们的名讳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留传百世。勒碑是往石碑上刻字,刻铭是往金属上刻字,二者不一样。

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西汉,汉以前没有碑,是往石头上刻字。故宫博物院保存有石鼓文,是战国时代镌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还有石柱文,那是镌刻在六棱石柱上的文字。刻铭是在青铜器上刻字,现存的有盘铭文、钟鼎文,都是青铜器上的篆字。故宫养心殿里有一幅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汤之盘铭,是商王成汤洗手用的浴盘上面刻的字,属于金铭。其它的钟鼎文是预先雕刻在范具上,再通过浇铸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属于金铭。

刻碑为什么又叫勒碑呢?勒是摹勒的简称,白板素碑的碑面先要以朱砂摹勒上石,然后才能镌刻。可以请人将碑文直接用朱砂笔摹写到碑面上,或者在碑文纸的背面用双勾法,即用朱砂笔勾勒出空心字形,再把碑文纸正面扣在碑面上,上面垫上若干层棉纸用石头慢慢地研磨,空心的朱砂字就印在石碑上了,然后才能用凿子镌刻。为什么要用朱砂摹勒呢?一则朱砂色泽鲜红、醒目;二则朱砂为矿物质,颗粒粗,写出的字不瘫软、不变形、不易脱落。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的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不但被载入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0: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29 09:47 编辑

第八周心得把兰兰的笔记打印出来,读了又读。为什么我到不了那里呢?
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到过现场,更不要说带孩子去了。
状态还是乱,困顿,无法前行。总想着,读完这轮,再也不读了。

第二个月总结
不知道说什么,就是很难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0: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31 17:31 编辑

千字文09
第九周2019.1.27-2019.2.2
一、原文
磻溪伊尹,佐时阿(ē)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huang)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yue)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guo),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二、字句

1、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

磻:本意是磻石,即拴有丝绳的投射石块。可以三番五次使用,故用“番”作读音。有的认为磻石在水边潘旋,磻即潘。
溪:本意是溪水。在渭水河畔,有一条溪流,在今宝鸡市附近,其深处叫磻溪。传说旁边有一块磻石,姜太公曾在此直钩钓鱼,故名。
伊:本意是水名即河流专用名。禹治四水,第一条叫伊水,在河南省,因尹(指挥者)领人治理变害为益,故名。后作姓氏用。
尹:本意是指挥,像手拿笔或指挥棒的样子。
磻溪伊尹:磻溪指姜太公辅助文王打天下的故事;伊尹指辅助成汤灭夏立商的人和事。

佐:本意是辅佐。因为左手一般持工具,右手处理精细之事,左手辅助右手,所以“佐”字用“亻”标音,用“左”兼读音。
时(時):本意是时间、时机。古时用日影来测定时间,所以“时”字用“日、寸”二字来表示。后来,人们知道了更多的测量时间段的方法,需要统一于一个政令,这个负责制定标准的地方叫“寺”,所以时间的时还用“寺”兼读音。
阿:ē,本意是爬山时发出的“可”(呵)声,引申为山坡。
衡:本意是“平”。古文字像是牛角上的横木,隶书变成鱼在行走,都有平衡的意味。
佐时阿衡:适时辅助的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叫“阿衡”。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这两句是讲姜尚、伊尹这些将相的作用。
从这里开始举出一系列文臣武将的事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过程。

第一个出场的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迹是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他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帛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曾著过《周易》。这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先祖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国振兴,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立为国师。

姜太公给文王制定的战略,首先是"修德以倾商政"。这样就有四十多国先后归顺了周。到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完成了对商的战略性包围。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在出师前卜了一卦,结果很不吉利,偏又赶上暴风雨,诸侯们都很恐惧。吕尚却认为,决定大事不能靠占卜,应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是大获全胜,商朝被灭。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放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食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

吕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都城在营丘(今日的山东临淄)。吕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第二位出场的是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殷商六百载的天下。伊尹的手艺是烹调,他本来就是汤王的厨子。中国的手艺人讲究拜祖师爷,厨子要拜伊尹,戏子要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戏班子的祖师爷。如果读一读《吕氏春秋?本味篇》,你就知道伊尹的厨艺有多高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伊尹与成汤两个人,就饮食烹饪方面的对话。

伊尹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他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成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他就想了一个奇招。

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于是把厨子伊尹叫来,问问他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古代饮食和医药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所以伊尹还是中医煎汤药的祖师爷。至今还流传说,煮中药的沙锅是伊尹传下来的。


2、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

奄:本意是闪电。闪电之光大而广,可以掩盖天下,所以“奄”字用“大”表意,用“电”兼读音。后来用作地名。这里是古国名。
宅:本意是大院。大的宅院都有建筑,所以“宅”字用“宀”表意,连绵的建筑连同草木郁郁葱葱。所以又用“乇”(一读“托”,一读“遮”)兼读音,暗含草木根生地上之意。这里是都城的意思。
曲:本意是物体弯曲。象形字,像是一个物体成弯曲的样子。
阜:本意是山坡。象形字,像是山坡的样子。
微:本意是微小。原本只有中间的部分,表示人头上头发生长速度微小。后加“彳”表示行为,加“攵”表示用力都不大。这里用作“没有”的意思。
旦:本意是日出。这里指周公旦这个人。
孰:本意是“熟”。因为做饭“熟不熟”是个不好确定的事情,所以古代汉语常常与“谁”通用,这里是借用为“谁”字。
营(營):本意是军营。军营需要每日照看,引申为经营、治理。简化字把上面的两个“火”,变成“艹”而有了简化形体。
【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
奄宅曲阜——奄国在曲阜。
微旦孰营——没有旦谁来经营。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
言外之意说除了周公以外,谁也不配拥有曲阜鲁地,原因何在?

曲阜曾是神农氏的故都、黄帝的出生地、少昊氏之墟、商殷故国、周公旦的封地、孔子的故乡,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作者才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拥有鲁地呢?

接下来的孔子又出生在曲阜,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一次整理中国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孔子是第二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因为他们的故乡都在曲阜,曲阜也就成为集中国文化大成之地。几代圣人的基奠和足迹都留在这里,至今曲阜市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前几天看一篇报道,孔府里原有一块"至圣先师大圣文王孔子"之碑,文化革命期间被砸碎后散失了。曲阜市几年前要将碑复原,当地政府号召居民有收藏原碑碎片的,就交回来,以便将碑复原。曲阜居民就将收藏的碎碑交了回来,一共收回来一百零八块,将其拼起来以后,刚好就是原来完完整整的那块碑。曲阜人不简单啊!鲁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啊!


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

周公摄政不久,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造反。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归来之后,制礼作乐,从事文化建设。为不失去一个贤人,周公洗一次头发,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客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3、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春秋时期,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持将要倾倒的周王室。
桓:本意是古代邮亭的标志。因为是用木做的故从木,又由于其标志的目的使人容易看见,以便于归还邮亭,所以用“亘”(旋转回环)表意兼标读音。这里指齐桓公。
公:本意是为公家办事。引申为年龄大的男性。后来表示官级或敬称。
匡:本意是竹筐。引申为匡正、规范后,另加“竹”作“筐”。
合:本意是盒。引申为两者相合、合作的意思后,又加“皿”再造“盒”字。
济(濟):本意是济河。因济河常泛滥,需要人们互相帮助渡河,所以有同舟共济、救济等词。因为整齐的齐这个字简化,所以类推有简化形体。
弱:本意不强大。象形字,像是小鸟的翅膀羽毛还不成熟,呈弯曲状态。引申为软弱、弱小。
扶:本意是搀扶、扶着。所以“扶”字用“扌”表意,用“夫”兼读音,暗含成年男子用手扶持的意思。
倾(傾):本意是顷。“顷”字本意是头不正,身子倾斜。倾倒是时间很快的事情,所以引申为短时间、接近等,这才加“亻”作“倾”,进行区分。

接下来是春秋五霸登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又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4、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汉惠帝作太子时靠了商山四皓,才幸免被废黜,商君武丁因梦境所感而得贤相傅说。

绮(綺):本意是绸缎上的美丽花纹。因其比一般布帛奇特,所以用“奇”兼作读音。这里是指姓氏即汉朝的绮里季。根据“糸”简化为“纟”,类推有简化形体。
回:本意是漩涡。象形字,像水流回环。引申为回复、回来。
汉(漢):本意是天河,天河又名天汉。这里指汉朝。简化汉字时,用“又”代替了右边复杂的部分。
惠:本意是用心专一。“惠”字上面是古时搓线的器具,表示旋转、专一。加“心”表示一心。这里指汉惠帝。
说(說): 本意是悦,喜悦的意思。“说”字的说话、解说等意思出现较晚。这里是指傅说(读悦,商朝的一位贤臣,在傅岩山劳动,发明“版筑法”)。

感:本意是使人心理受影响,如感觉、感动等。所以“感”字用“心”表意,用“咸”兼读音。“咸”字一是表示咸味,一是有喊叫的意思。
武:本意是手持戈走动,即练武。这里指商朝的一位君主。
丁:本意是钉子。象形字,像钉子的样子。后来用作天干顺序。丁、钉是古今字。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皓首白头,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刘盈才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并带儿子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22岁。

说感武丁

"说感武丁"的故事见于《史记?殷本纪》。傅悦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5、俊乂密勿,多士寔宁:贤才的勤奋谨慎,换来了百官的各安其位。(总结)

俊:本意是才智过人。右边的部分,上面是“允”(有“通达”之意),下面的部分是“夊”(脚印的形象,表示走动),合起来有顺利通过的意思。

乂:本意是“刈”,即割、杀的意思。古代百人之英为乂,千人之英为俊。
密:本意是山如堂,即三面环山,一面平坦,略似堂屋与两边的厢房。
勿:本意是不定之实物。象形字,有一种说法是像刀上沾有渣滓,代表各种物体;还有一种说法是像彩条旗子,代表各色各样的实物。这里指某事物。引申为安静、隐蔽。上面的“宓”(读mì)字有安定、安静之意,所以用来作读音。再引申为山林草木密集。
多:本意是数量不少。古文字像是牛蹄子印(牛蹄子分两半,比马类动物印痕多),有的认为是两个“夕”(星星),用星星表示多。
寔:本意是这里,相当于“是”。古文有时等于实用的“实”字。
宁(寧):“宁”本意是贮藏,“寜”才是安宁、宁静的意思。简化汉字时,把“宁”当作“寜”的简化形体,把表示“贮藏”的“宁”改为“贮”。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俊乂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尚书·皋陶谟》里有“俊乂在官”的话。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汉书·刘向传》里有“密勿从事”一句话。

“寔宁”的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實”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實。因此實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地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

“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6、晋楚更霸,赵魏困横: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

晋(晉): 本意是把箭插入囊中。与“进”音义相似,专门表示古代晋国,即今日山西省一带。字形略有变化,上面是两支箭的意思,写作“臸”(读zhī)。
楚:本意是林中灌木。因常常用来做拐杖或刑杖,所以有清楚等意义。古代本指地名,后专指湖北一带的楚国。
更:本意是打更。引申为更改,更加等意义。
霸:本意是月亮初生。右下角用“月”表意,其余用“雨、革”表示读音。“雨、革二字合起来表示制革,即浸泡皮子使其变化。”月亮前半月一点一点变大,引申为逐渐长大,争霸、霸占。
赵(趙):本意是超越。周穆王时,造父善车马,帮周穆王打天下,分封在赵城(今山西洪洞县一带),后成为赵国。赵国被秦国灭后,他的国人以国为姓氏。简化整理汉字时,用“乂”代替“肖”,创造简化字“赵”。
魏:本意是山势巍巍。后用作地名、古国名,又加“山”另造“巍”字。
困:本意是把树木围绕起来,即捆绑住。引申为困难、困苦。
横(橫):本意是树木倒下,枝叶变黄。引申为与纵交叉,如纵横。再引申为行为不顺,不说理,如耍横。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 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赵魏困横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古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7、假途灭虢(guo),践土会盟: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借机把虞国也消灭了,城濮之战后 ,晋国在践土大会诸侯,晋文公被推为盟主。
假:本意是借。右边的部分就是手(右下角的又)拿器物(右上角),在向另一人借东西的意思。
途:本意是土路。“余”是“涂”(异体字作塗)字的省略,即涂抹沙土。道路上面有泥土,所以用来作读音符号。
灭(滅):本意是灭火。加“氵”与“戊”,进一步表示用武器、水来消灭、淹没、灭绝。后规定前者为简化字,后者为繁体字。
虢:本意是古代国名。这个古国名来源不详。
践(踐):本意是用腿脚践踏。所以用“足”表意,用“戋”(两个“戈”字的简化写法,表示对打)表示读音。
土:本意是翻起的土地。象形字,像一平地上,翻起来的土块。
会(會):本意是锅上的烟气。从类似盖子的排气设备上汇集起来。简化汉字时,根据其草书形体楷化为“会”,上面不变,下面变成“云”,暗含云气汇集的意思。
盟:本意是结盟、盟誓。下面的“皿”字是“血”字的省略,表示“鸡血酒”,上面用“明”表示读音,含有表明心愿的意思。

假途灭虢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践土会盟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8、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萧何遵循简要的原则,制定了汉朝律法九章。韩非主张的烦刑苛法,自己却因此枉死。 何:汉丞相萧何(前257年~前193年),谥号“文终侯”。
      韩: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创立的法家学说,尊称韩非子。
      弊:同“毙”。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弊烦刑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韓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黃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內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脫"。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說難》的专著,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三、译文

      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
      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      
      春秋时期,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持将要倾倒的周王室。
     汉惠帝作太子时靠了商山四皓,才幸免被废黜,商君武丁因梦境所感而得贤相傅说。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首先受困于连横的策略。
     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借机把虞国也消灭了,城濮之战后 ,晋国在践土大会诸侯,晋文公被推为盟主。
     萧何遵循简要的原则,制定了汉朝律法九章。韩非主张的烦刑苛法,自己却因此枉死。


四、心得体会
     这周开始,天天和孩子一起读千字文,正坐。这样就很有感觉了,每天读每天读,成为生活的常态。
自己要读,更要带着孩子一起读。营造读经的氛围,让读经和锻炼身体成为全家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10: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meng160824 于 2019-1-31 17:33 编辑

千字文10
第十周2019.2.3-2019.2.09
一、原文
起剪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xiu)杳(yao)冥。

二、字句

1、起剪颇牧,用军最精: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
2、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美名和肖像永远流传在千古史册之中。

面说到的都是文臣,现在开始说说武将了。"起翦颇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有战神之称,秦国眉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历经70余战,从无败绩,是秦国的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后受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故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而胆寒。据梁启超的说法,战国时代在战场上的直接死亡人数,大约有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个人领兵就屠杀了一百六十五万,可以想象他率军打仗有多么凶猛。象秦国与赵国长平一战,纸上谈兵的赵括统帅赵军,白起统帅秦师。赵适哪里是白起的对手,败得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人当了俘虏。如何处理这么多的人是个大问题。白起最后说,挖个坑埋了!可怜四十五万人全部被活埋,此后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了。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是关中频阳县(今陕西富平县)人,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有《将相和》的故事,说的就是老将廉颇嫉妒丞相蔺相如。蔺相如的出身没有廉颇高贵,也没有什么功劳,只是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完璧归赵,才当了丞相。他因此看不起蔺相如,不但言语冲创,走路也是每每蔺相如给他让路。有人问起此事,蔺相如说:我并非怕他,而是怕将相不合,给外寇以可乘之机。老廉颇听到后很惭愧,亲自负荆请罪,才有将相和得故事。

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奉命常年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 ,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这四位将军作战最高明,用兵最精当,他们的威名远播到沙漠边地,连塞北的胡人也敬佩不已,所以称为"宣威沙漠"。他们的肖像被画师用丹青妙笔画下来,永垂青史,就是"驰誉丹青"。丹青本是作画用的颜色,此处有载入历史画卷的意思,因为汉朝有为功臣画像立卷的习俗,例如汉宣帝时将有功之臣的画像藏于麒麟阁,汉明帝时将这类画像藏于云台。

3、九州禹迹,百郡秦并: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

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最早是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仍确定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推位让国"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等历史。但这并不是禹的错,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选上来的,不是禹自己定的。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都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过失。他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硬是听着儿子的哭声不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禹在位27年,享年一百岁。禹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又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的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后世的书呆子有专门学走禹步的,他们不知道只有得了风湿才能走好禹步。

"九州禹迹"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第二层意义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的土地。他派使臣大章从中国的极东(辽左)至极西(流沙),用脚步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中国东西共计2亿33500里零75步。又派使臣竖亥自极北(沙漠)至极南(海表)步量,中国南北共计2亿30500里零71步。

这里要注意,上古时代十进制的数字概念与今天不完全相同,上古是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兆就是十进制最大的数了。今天以万万为亿,古今数字概念不同。

百郡秦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分天下为36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又将天下分为103郡,取个整数说,就是百郡。汉朝的百郡是在秦灭六国、并土地的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叫做"百郡秦并"。前面"户封八县"中提到县,这里有提到郡,就是古代两级区域行政管理单位,叫郡县制,大体相当于现在省县制的概念。

秦以前郡小县大,周时天下分为百县,一县下辖四郡,所以《春秋》各传上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以后郡大县小。县者悬也,或悬在郡的上面,或悬在郡的下面,是一级行政管理单位。秦汉以后万户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长,明清时候均为七品芝麻官。

唐朝以郡为第一级单位,下有州道县,宋时加入府一级,明清时期设有府道州县,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又不一样了。


4、岳宗泰岱,禅主云亭:五岳以泰山为尊,历代帝王都在云山和亭山主持禅礼。

岳指五岳,宗指宗主,五岳的宗主是泰岱。岱是泰山的名字,也叫岱山,因为位于山东泰安州,所以这里称为泰岱,简称泰山。五岳以泰山为尊,《诗经》就有很多歌颂泰山的诗句。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又在逝世前低声吟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历代的帝王在政权更替、新君登基的时候,都首先要来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封禅大典,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就在泰山、云山和亭山。祭天的仪式叫做"封",封都在泰山举行;祭地的仪式叫做"禅",禅在泰山脚下的云山和亭山举行。由于历朝的规矩不同,具体地点也就有异,例如三皇的封禅,羲农封在泰山,禅在云山;黄帝封在泰山,禅在亭山;尧舜都是封泰山,禅云山。云山在泰山的东南,亭山在泰山的南面,都离泰山很近,山很小。

封是祭天,要在泰山顶上搭起很高的土台子,烧起火来,对天 (实际上是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天来见证并佑护,等于现代新任国家领导人的就职演说一样。谁是天呢?众人为天,闹了半天还是说给天下人听的。老天爷一是听不见,二是不爱听,换来换去的老搞这一套把戏,看得烦也烦死了。

封和禅一般都是同时举行,但是封重于禅。南宋以后,长江以北被金人占据,就无法封泰山了,于是改为封禅与郊祀合一。明成祖时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帝时在北郊建地坛祭地,南郊的天地坛改称天坛,专门祭天。

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张说任"封禅使",全权负责封禅大典的准备和仪式。张说大权在手,就乘机将女婿郑镒的官位,从九品一下子升到了五品。玄宗很奇怪,就问郑镒是怎么回事。郑镒支支吾吾,讲不出口,旁边的人就为他打圆场说:此泰山之力也。玄宗一下子没有听懂,那人就指了指张说。玄宗明白了,说:原来是岳父老泰山的功劳啊!此后,老丈人就称为"岳父",也就是"老泰山"了。


5、雁门紫塞,鸡田赤城:名关有北疆雁门,要塞有万里长城,驿站有边地鸡田,奇山有天台赤城。

以下几句了描绘了祖国河山之壮丽,风景之秀美,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方都比不了的。以前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不觉得如此,现在全世界转了一圈,再回过头来确实体会到古人说的没错,风景最好的旅游胜地还是在中国,令人百看不厌。

你要看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是北疆的雁门关,因为《吕氏春秋》上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山位于山西代县北境,属北岳恒山山脉,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为什么大雁要从关门飞过?原来雁门山群峰海拔195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口。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口之上。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阵过关的奇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此后历代名将如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杨家将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关内外,保家卫国。自春秋以来直至20世纪,发生在雁门关前的战事,有记载的就有1000多次,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北宋的徽钦二帝是从这里被押走的,昭君出塞也是从这里离开的,慈喜被洋人追赶逃至此地,多少古今故事都发生在雁门关。

你要看长城就要看在西北的"紫塞",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华里。在西北一段尤为壮观,因西北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其地表又多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真像梦幻一般,故称为"紫塞"。

鸡田赤城

鸡田是古代西北塞外的地名,那里有中国最著名的也是最偏僻的古驿站。古时通讯不发达,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地方报给中央的文书都要靠人马一站一站地送,驿站就是传递文书的信使中途换马和休息的地方。中国最远、最古老的驿站就在西北的鸡田,今天的宁夏省鸡田县。《全唐诗? 萧至忠》有"凉风过雁苑,杀气下鸡田"的诗句。

赤城是山名,是著名的浙江天台山奇峰之一。赤城山因土色皆赤,形如城堡而得名,每当晨曦高照,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所以"赤城栖霞"是天台山八大景之一。赤城山高三百四十余米,在近郊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天台又是佛教圣地,著名的智者大师就是天台宗的祖师。


6、昆池碣石,巨野洞庭:赏池赴昆明滇池,观海临河北碣石,看泽去山东巨野,望湖上湖南洞庭。

"昆池"就是云南昆明的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古称滇南泽、昆明湖,因其水似倒流,故称为滇(颠)。滇池的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高原之湖更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古滇池有五百里方圆,清朝的孙髯称其"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四周群山环绕,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变服从俗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碣石"是河北的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自古就是观海的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上有古刹水岩寺,峭壁上仍有古代镌刻的"碣石"两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几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人称孟姜女坟。在这里出土了草云纹瓦当,经鉴定是秦汉时期的观海建筑的遗址,秦始皇曾在此入海求仙,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时也曾几次临碣石观沧海,并有诗篇传世。

巨野洞庭

巨野在山东的巨野县是著名的水泽,其中水草丛生,鱼虫很多。山东是古代的齐鲁之地,古时有很多这样的水泽、港汊、沼泽之地,象梁山水泊、巨野水泽都在山东。今天的山东巨野却旱得很,不用说泽水都没有了。这里说的巨野之泽早已干涸,成为历史典故了。

洞庭是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描述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浑天际崖,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与古代相比,洞庭湖的面积虽然缩小了多一半,但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当年三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的地方。湖中有岛名洞庭山,因舜帝的二妃在此泣血染竹,故又名君山。上有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井和传书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多处古迹。壮美的洞庭湖,那种天水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


7、旷远绵邈,岩岫(xiu)杳(yao)冥:中国的土地辽阔遥远,没有穷极,名山奇谷幽深秀丽,气象万千。

这两句话是总结,"旷远绵邈,岩岫沓冥",描写我们祖国的疆域辽阔,连绵遥远,山高峻而谷幽深,景致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同时也暗含着赞美中国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诸子百家,蔚为大观。

旷远是幅员辽阔,没有边际;绵邈是连绵遥远的样子。岩是岩石代表高山,岫是岩洞、山穴,代表山谷。沓冥是昏暗幽深,不可知不可测,神秘又令人向往。


      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天下数以百计的郡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成果。

  五岳以泰山为尊,帝王的禅典在云山、亭山上举行。

     雁门关、古长城,鸡田驿站、赤城山,昆明滇池、河北碣石,巨野大泽、洞庭湖。

   中国的土地幅员辽阔,连绵遥远。山谷高峻幽深,变化莫测。


四、心得体会


到这里,有感觉了。从 "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至” 旷远绵邈,岩岫(xiu)杳(yao)冥 " 是《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首先讲述了与上层建筑、统治阶层,即与国家、政权、政治、政令等有关的内容,介绍了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文臣武将和他们的事迹。最后用六句话赞美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山河和秀美的景观。这一部分内容,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气势磅礴,读来不禁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对志士仁人的崇敬,实在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和享受。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3-28 17:04 , Processed in 1.107565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