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竹山

竹山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2:4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都: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本字,表示烧柴做饭。都,金文(者,“煮”,焚烧)(邑,城邑),表示焚柴祭天之城。造字本义:名词,国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篆文将金文的写成。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邑”写成“双耳旁”。  2、邑: 字源解说 邑,甲骨文(囗,四面围墙的聚居区)(人,民众),表示众人的聚居区。造字本义:名词,有一定人口定居的城邦。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巴”。  3、华: 字源解说 華,甲骨文像一棵树上满是花枝的样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同时加“于”(竽),表示古人用花枝装饰欢庆的乐器。籀文像枝叶茂盛的植物有许多灿烂的亮点闪烁其间。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有的篆文加“艸”(草),误定了“華”的草本属性,于是“華”的含义遂发生了由“木”变“草”的大转变。造字本义:动词,树木开花。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植物的形状、竽笛的形状消失。正体楷书、承续隶书字形。俗体楷书“华”另造会义字,(化,变,无中生有)(十,是“屮”的变形,即草),表示由草蔓生发的花朵。现代汉语中“华”的本义通常由“花”代替。从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比较来看,“荣”的本义是草本植物开花,“华”的本义是木本植物开花,然而古籍的用字情形却常常相反:称草本植物开花为“华”;称木本植物开花为“荣”* 。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最早推广系统用火的首领为“炎帝” ;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  ;最早推广采摘种植的首领为“华”*  ;最早推广农耕生产的首领为“夏”*;最早推广制陶的首领为“尧”*  ;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为“舜”*  ;最早推广渔业的首领为“鲧”*  ;最早推广治蛇治水的首领为“禹”*  。 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  代开始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  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4.夏:  字源解说 夏,甲骨文(像赤着脚的人)(像尖嘴锄具),表示一个赤着脚的人手持尖嘴锄下地劳动,字形突出了人的头部、两手、脚(趾)和劳动工具。金文(页,头,表示思虑、琢磨)(爪,抓)(执,操持)(刀,垦荒的工具)(卜,表示占卜,观测天象)(耒,翻地的农具),表示观测天象与劳作。有的金文省去“刀”和“耒”。篆文简化字形,省去了“刀”、“耒”等农具:(页,头,思虑)(两手,忙碌)(倒写的“止”,脚),表示手脚忙碌,农耕劳作。造字本义:动词,手持刀,脚踩耒,观测天象,应季农忙。晚期隶书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两手,简化为“夏”,农耕忙碌的字形线索消失。  5.东: 字源解说 東,甲骨文像在包囊上纵横交叉地捆绑,与“束”(包囊)是同源字。古人将行李用一块布包扎在一根便于肩扛的木棍上,成为“橐”。有的甲骨文简化绑带形象,将交叉捆绑的简化成一横指事符号。有的甲骨文像大的包囊里装着小包囊。造字本义:名词,古人出门远行时携带的、用布和木棍包扎成的行囊。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简化成。古人称男子肩扛的行囊为“东”,称女子手提的行囊为“西”。      6.西: 字源解说 西,甲骨文像用绳带缠绕的、装行李的囊袋。有的甲骨文将缠绕的绳带简化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画出了袋子的提手。造字本义:古代女性装行李的囊袋。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将籀文字形中表示袋子提手的写成。隶书承续金文字形。有的隶书严重变形,将籀文字形中表示提手的写成,将籀文字形中表示囊袋形状的写成“目”  7.京: 字源解说 甲骨文的“京”与甲骨文的“高”、金文的“亭”,三个字字形相近。京,甲骨文像有塔楼的建筑。造字本义:古代筑在都邑城关、用于瞭望预警的高耸亭台。有的甲骨文略有变形,表示多柱、无墙。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亭盖与亭阁分离。隶书、误将篆文的三柱形状写成“小”。  8.盘:  字源解说 “槃”和“鎜”是“盤”的异体字。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搬”的本字,表示搬运、运送。盘,甲骨文(般,即“搬”,运送)(口,盛器),表示用来端送碗碟杯子的宽口平底盛器。金文(般,搬运)(皿,盛器),用“皿”代替甲骨文的“口”,明确“盘”的“器皿”性质。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木板作成的“木盘”。造字本义:一种方形、宽扁、平底的集装盛器,通常可以同时盛放几个碗碟,托在手掌上为酒筵端送食物菜肴。隶书将籀文的“皿”写成。俗体楷书省去正体字字形中的“殳”。根据瓷、铜、木的原料不同,“盘”可以分别写作“盤”、“鎜”、“槃”。《汉字简化方案》用俗体楷书“盘”代替正体楷书“盤”。  9.丙: “丙”是“柄”的本字。丙,甲骨文假借“穴” ,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有的甲骨文在“穴”(孔洞)上方加一横,表示穿在石器孔洞中的木棍。造字本义:名词,装在石器孔洞里的手柄。金文在甲骨文字形基础上有所变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丙”的“石器手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木”另造“柄”代替。   10.舍: 字源解说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余”的省略,表示简易茅屋。舍,甲骨文(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义:名词,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11.陛: 字源解说 “坒”是“陛”的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连接。坒,金文(郭,城郭)(比,相连接),表示将城郭相连的通道。篆文以“土”(墙)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郭”(城郭),表示将墙院相连的通道。当“坒”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阜”(向上的石阶)另造“陛”代替,表示王宫内相连的台阶。造字本义:名词,群臣的朝殿与帝王的宣殿相连的至尊台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双耳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陛”代替“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3:2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一个是东京洛阳,一个是西京长安。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历史上前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洛阳建都的历史,比长安还要早,是在西周的时候开始建立的。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没有几年武王就病死了,由十四岁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幼小不能理政,就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殷商的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前朝的遗老遗少等贵族还在,他们并不甘心服气。为了安全起见,就在西周首都亳之外的洛阳建立了洛邑,然后把前商朝的贵族都迁到洛阳,以防他们捣乱。 周平王的时候,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中原,扰乱周朝,连"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也被杀死了。继任的周平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京"。以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也都将国都设在洛阳,所以才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西京长安,简称西安,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的中心,所以是"十一朝古都"。最早在长安建都的是西汉,之后有秦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均定都于此。西安周边有多处历史遗迹,如东边的半坡村,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离现在有7000年了。一个东京洛阳,一个西京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宏伟的两个都城。 什么叫做"都邑"呢?"天子所宫曰都",天子住的地方叫都;"诸侯所都曰邑",诸侯住的地方叫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和省会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灿烂光华,故此称为"华";中国的土地辽阔无边,因此叫做"夏",华夏就代表了中国。京字甲骨文字形为高大的土堆,以后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  2.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这两句话描述了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阳,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 。在古汉语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说面就是南方。中国人讲究面南背北,我们尚南,以面南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为正位,同样的罗盘,我们叫指南针,他们叫指北针。古代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与现代欧式的地图反着,所以我们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历来的衙门口也都是朝南开。  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举一动就要正大光明,经得住南方丙丁火(阳光)的直射,阳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无私事"。  "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圆200公里,既不雄伟也不高大,但是由于水低土厚、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数不胜数,历史上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在邙山几十公里的主地段内,仅皇家陵园就有五处,分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皇陵区,埋葬着汉光武刘秀、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贾谊、班超、李密、薛仁贵、狄仁杰、杜甫、石崇、孟郊、颜真卿等名流。古人有诗说,"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点也不假。此外,"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阳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这个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洛阳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于陕西的洛南县、流经洛阳城南,然后汇入黄河,所以"背邙面洛"是洛阳城地理背景的描绘。  "浮渭据泾",说的是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泾河。渭水发源于甘肃,泾水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这里汇合后流入黄河。在流入黄河以前,泾水清、渭水浊,水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据是据恃、凭据、靠着的意思。  这两句话的白话译文,就是:  中国古代的都城雄伟壮观,  最古老的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洛阳背靠北邙山,面临洛水;  长安左横渭水,右据泾河。  3.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这两句话描绘了都城中帝王宫殿的雄伟和壮丽。天子所居之室叫宫,天子所议之堂叫作殿,本来在上古时期宫室通称,以后宫字才专为皇家所用。殿的本义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厅堂。 一般来说,殿是议论公事的地方,宫是帝王的生活区。例如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布局,分为前朝后廷、左庙右稷。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于外朝;后半部分是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属于内廷。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庙,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坛(中山公园五色土)。 "宫殿盘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宫殿,盘旋曲折、错落重迭。盘是盘旋、逶迤,郁是重叠茂盛的样子。 楼观是古代宫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飞是形容建筑物之高,有凌空欲飞之势。惊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舌拱不下。说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亭台楼阁。亭子只有顶没有四壁,是供游人、行人小憩的地方。台是用土石垫起来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便于瞭望。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说文》里说,楼者重屋也,是重重叠加的屋子。观是宫廷大门外面两层的细高的建筑,是朝廷张贴公告的地方。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叫做阙,也就是通往皇宫正门的缺口,后世的观楼已经与皇城的正门融合在一起了。故宫紫禁城午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两侧是宫墙和门楼,这就是早先的观楼,现在上面有五座阁楼式建筑叫五凤楼。 楼观都高入云天,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夜宿山寺》,述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后人有好事者,将自己家的楼,取名"摘星楼",以言其高。  4.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图写禽兽",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这种情景就是此地讲的"画彩仙灵"。  读古书要学会随文入观,要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文字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与状态,脑子里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此处的《千字文》就是剧本,你自己是摄影师,你的镜头先从远方的背景处开始拍摄,也就是"背邙面洛,浮渭据泾"。然后将镜头慢慢拉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将镜头拉向宫殿里边,对彩绘装饰的特写镜头,"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样读书才有意思,才活灵活现。  两句话连来的意思,就是: 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 楼台宫阙凌空欲飞,触目惊心。 宫殿里面画着飞禽走兽, 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  5.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丙舍是古代王宫中正室两旁的别室,后世叫做偏殿、配殿。古人认为:"亥为天门,巳为地户"。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后面接着又是子时一阳生,新一轮的生命又开始了,所以亥主生,为天门。巳是阳尽之时,巳的后面就是午,午时一阴生,生命体的负面过程开始了,所以巳主死,为地户。"丙舍于巳",故凡地户皆称丙舍。  地户就是与专死人打交道的地方,都称为丙舍。例如寄柩所、祠堂、陵园内的房子等等。钟繇有著名的《丙舍贴》传世,内有"墓田丙舍"的话。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称:"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  因为丙舍不是正房,而是配房、别室,其门户自然也都是朝东西方向开启的,故称傍启。傍是旁的通假,傍启就是旁启。  "甲帐对楹"的意思,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中记载:"武帝以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汉武帝的幔帐用珊瑚、宝石翡翠、珍珠镶嵌,是第一等的幔帐,故称甲帐。  楹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此处指宫殿中的第一排柱子。楹柱上面通常都挂上木头镌刻的对联,叫做楹联,例如光绪皇帝题故宫后殿的楹联:   修身先谨懔幽独,  读书在培养本源。  6.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这两句都是出自《诗经》,述说了宫殿里面正在进行的活动。肆与设是一个意思,都是放置、陈列,"肆筵设席"就是摆设筵席。《诗?大雅?行苇》中有"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的诗句。 筵和席都是古代的坐具,中国上古时期没有椅子,椅子叫"胡凳",是从西域胡地传进来的。中国传统的叫凳子,没有靠背。在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个席子,然后跪坐在地上,今天的日本人还是这个传统。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紧贴地面的那层席子就叫作筵,筵上再设座席。席有大有小,有单人席、双人席不等。"肆筵设席"现代意思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桌椅的排摆和陈设的准备。 "鼓瑟吹笙",是宴会中助酒兴的音乐歌舞,《诗?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 鼓是弹奏的意思,瑟是二十五弦的琴。古代七弦的叫琴,二十五弦的为瑟。笙在这里代表了管乐,瑟在这代表了弦乐。鼓瑟吹笙就是管弦乐合奏,丝竹之声四起。 这两句话联来的意思,就是: 宫殿里大排筵宴, 弹琴吹笙,一片歌舞升平。   7.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厅堂屋舍,还是亭台楼阁都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有升堂之称。升阶是一阶阶登上去,纳陛也是用脚蹬着一步步走上前。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就叫陛。皇室宫殿的台阶,通常九阶为一组,所谓"天子之陛九级",陛之上的平台都用朱砂涂成红颜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阶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称陛下,意为"在陛下者告之"就是站在台阶底下的我有事要奏报,并不是称皇帝为陛下,他是陛上。"升阶纳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了。 弁是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爵弁是没有旒的冕,冕是黑色的礼冠,近似西方的硕士学位帽。天子、诸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戴冕,以后规定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挂12串,诸侯挂10串。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 皮弁是文武百官戴的皮帽子,用白鹿皮缝制,样子象现在的瓜皮帽。鹿皮拼缝之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亮的小玉石,光映下其烁如星,看上去就象闪烁的星星一样。 "弁转移星"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戴着官帽,上面的玉石转来转去, 在灯光的映照下,就象星星一样明亮。这句话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说:"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3:2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周介绍了东西二京,也就是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两个天子所在的都城建筑之宏伟壮观。有整体,有局部;有远有近;有室外有室内的视角。真正感受到古中国文化的璀璨耀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1: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1: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竹山 于 2019-1-26 23:11 编辑

一、
1、既
字源解说
“旡”是“既”的本字。旡,甲骨文(转向背后的“口”)(跪坐着的人),表示吃饱饭后,掉过头,嘴背着面前的餐桌。当“旡”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食”另造“既”代替。造字本义:吃饱打嗝,转身离席,与“即”相反 。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欠”写成“旡”。近食就餐为“即”* ;餐毕离席为“既”。

2、坟典

字源解说
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大。墳,篆文(土,墓冢)(賁,大),表示大墓。造字本义:名词,比土冢更大的正式墓地,地表有碑铭。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卉”。俗体楷书用“文”简化正体楷书中同音的“贲”,同时强调坟丘的碑铭。在古代,“坟”通常是平常人的葬地,有碑铭显示坟主身份,一般葬式简单,不担忧盗墓;“墓”*   则是王公贵族的葬地,为防盗掘,他们将陪葬珍宝与主人身份一同深埋地宫。地表有碑铭的叫“坟”,地表没有碑铭的叫“墓”。


字源解说
典,甲骨文(册,权威古籍)(双手,捧持),表示双手奉持权威古籍。有的甲骨文和金文加“等号”(重复),表示“先贤著作 = 评判标准”,强调圣贤古籍的是非评判意义。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写成“丌”。造字本义:动词,主持事务的官吏双手恭敬地捧着古哲先贤的著作,以之为据进行判断和评价。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册”写成。

3、亦
字源解说
“亦”是“夜”的本字;而“夜”是“腋”的本字。亦,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一个人的两臂下方各加一点指事符号 ,表示人的两腋。造字本义:名词,人体的两腋部位。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写成。当“亦”的“两腋”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肉”另造“夜”代替,表示人体的部位。当“夜”的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月”(肉)另造“腋”代替。

4、辇

辇是一个汉字,读作niǎn,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该文字在《左传·庄公十二年》和《左传·襄公十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5、缨
本意是指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也指彩带,这是古代女子许嫁时所系的一种彩色带子。

6、肥轻


肥,篆文(肉)(已,“人”的变形),表示多肉的人。造字本义:形容词,身体丰腴,多脂多肉。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已”写成“巴”。



字源解说
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径”的省略,表示便道、小道。轻,篆文(车)(巠,“径”,便道、小道),表示可以在小道上运转自如的小型战车。造字本义:战车负重少、运转自如。

7、策
字源解说
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刺”的本字,表示棘刺。策,金文(“竹”的变形)(朿,棘刺),表示竹鞭。造字本义:名词,用来刺激、驱赶马匹的竹鞭。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

8、功

字源解说
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巧妙用力的器械。功,篆文(工,巧具)(力,使劲),表示利用器械,巧妙发力。造字本义:动词,运用器械,巧妙发力,武术制敌。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9、茂
字源解说
茂,鄂君舟节(野草) (伐,砍),造字本义:动词,用大刀斩劈丛密野草。篆文误将“伐”写成“戊”。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艹”。   

10、实
字源解说
實,金文(宀,家)(伫物柜)(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造字本义:家境富裕,柜中藏贝。有的金文误将伫物柜与“貝”写成合“貫”,表示钱财万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11、刻
字源解说
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拟声词,相当于“咯咯”的响声。刻,篆文(亥,拟“咯咯”响)(刀,契),造字本义:用刀具“咯咯”响地契镂。

12、铭
字源解说
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称呼,引申为标记。銘,金文(金,金属)(名,标记),表示在金属上标记。造字本义:动词,古人在钟鼎贵器镂刻主人的名字、记号。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3: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释句

1、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宫殿两侧通向两座大殿,右边的名叫广内,左边的叫承明。
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广内殿、往左达承明殿。上古时代没有高大的宫殿建筑,殷商的遗址上至今也没有发现瓦片,甚至禹王住的所谓宫室,也是半地穴式的,出入口有两级的土阶,屋顶都是茅草的,就是《诗经》中描写的"茅茨土阶"。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上才发现了空心砖,还是用于墓穴,住人的房子还是用干打垒的土墙。
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宫殿,象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的阿房宫。汉朝的长安城里面有著名的"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曹植、曹子建的诗文里面,就有一篇赋专门描写建章宫多么的豪华。刘邦就住在长乐宫,未央宫是在公元200年的高祖七年, 由丞相箫何主持修建的,营造得极为豪华。建章宫的规模更为庞大,殿宇楼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宫殿比未央宫还要高大。仅东西两个观阙就有20多丈高。
《三辅黄图》这部汉朝的著作中就描写,"建章宫中,西则广内殿","未央宫有承明殿"。建章宫右通广内殿,未央宫往左去就是承明殿。古代东为右,西为左,上为南,下为北,与西洋地图相反。广内殿是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承明殿是皇帝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这几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文武百官上堂入殿,
帽子不停地转动,好像满天的星斗。
建章宫右面通向藏书的广内殿,
未央宫左面到达群臣聚集的承明殿。

2、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皇宫里既收藏着许多典籍名著,也汇聚了众多文武精英。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才子,叫袁枚、袁子才,诗作得相当好。袁枚中过进士,做过两任知县,他把《红楼梦》里边描写的大观园,也就是南京隋织造的隋园买了下来,重新装修以后住在里面。他在随园门口挂了一幅楹联。上联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是,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八索就是八卦,九丘是九洲的洲志。当时还有一位才子赵翼,也是很有名的诗人和史学家。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辈子再读书其实已经晚了,这辈子用的是上辈子读的书,你这辈子读的是给下辈子准备的。

赵翼看到了这幅对联,很不服气。三坟五典早已绝迹,孔老夫子都不一定读过。你袁枚口气太大了,得修理修理他。于是拿了自己的名帖来访袁枚。刚好袁枚不在家,管家很客气地招待赵翼,并问有什么事。赵翼说我也没什么事,只是来借两部书看。管家问借什么书,他说,三坟五典就可以。袁枚回来听说此事,知道赵翼是来找麻烦的,赶快叫人把门口的对联摘了。

3、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典籍中有杜度的草书,钟繇的隶书,还有用漆书写的竹筒和孔子旧宅中的经文。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我看到有文章介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461个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那些儒生每每在下面指责他,他本来出身就不好,母亲又不太正经,这些人天天嚼舌头,最后把他逼急了,把这些人坑于山谷之中。至于焚书,他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堆放在阿房宫。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李斯坑儒、项羽焚书。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没儒学经典了。于是昭告天下,看谁还藏有儒家的经典。谁家敢藏,书是没有了,只能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伏生的九十岁老头,他默写了整部《尚书》。以后把壁经里发现的《尚书》与他默写的《尚书》对比,一字都不差,可见古人背书的工夫真是一绝。一但爆发战争,书烧了,你没有背诵的功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4、府罗将相 路侠槐卿
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府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将国家的仓库叫做府库。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朝廷的外面,道路两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侠是夹的通假字,就是夹道欢迎的夹字。
"槐卿"是三槐九卿的简称。古人最崇敬槐树,槐树能生存数千年,且不怕旱涝、不畏寒暑,生命力极强。槐树花、槐树皮都可以吃,可以在饥年救人性命,所以槐树是中国的国树,叫国槐。三槐就是三公,代表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
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秦汉以前,将太师、太傅、太保叫作三公。这三太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头,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但一句话就能将皇帝的意见否了,与今天的中顾委差不多。西汉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三公都是宰相,都有实权,大司马掌管全国的兵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徒专门管钱、管人,相当于丞相;大司空主管国家的基本建设。
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共九卿。九卿中只有三卿主管国家的行政,其余的六卿主管皇帝的私人事务。廷尉又称大理,是全国最高法官;典客又称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租税赋役。
九卿中的少府是宫廷总管,下设属官尚书。由于事务越来越多,尚书变成尚书省,从隋朝开始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就是直到清朝都沿用的"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正部长称尚书,副部长称侍郎。

5、
户封八县 (hù fēng bā xiàn),家给千兵 (jiā jǐ qiān bīng)

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侍卫武装。

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那么大 ,每家的亲兵卫队都有千人以上。这里的八和千起形容词作用,不是数量词。

历史上根据功劳,受封地最多的是羊祜。羊祜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傅、征南大将军,是使西晋灭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羊祜一生清廉仁慈,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族人、奖励将士。他死后,武帝司马炎亲着孝服,痛哭流涕。羊祜如此大的功绩,封地不过五县。可见这里所说的"户封八县"是形容封地之多。

封是分封土地,即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臣子。封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从土、从寸,字象是植树于土上,以明疆界。周朝建立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800诸侯国,秦时被废除,汉朝又开始封爵食邑。诸侯自己采邑内收缴的赋税,除了向天子进贡以外,均归自己调度,象上面说的羊祜就是食邑六千户。

给是配给、供给的意思,国家对有功勋的重臣,配以护卫的兵卒,类似现代首长家中的警卫人员。晋朝的大书法家卫瓘,因平蜀之功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朝廷派给千兵。卫瓘的女儿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王羲之学书法的老师。

6、高冠陪辇,驱鼓振缨

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带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帝后的车辇。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不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小丝带,叫缨。
辇字是会意字,上边两夫下边一车,表示是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7、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
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往替。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
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你得干活才有薪俸。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例如满清初期,只要你是满人,就可以每个月领一斗禄米、二吊铜钱,什么也不用干,像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坐享福利。所以后代满人除了提笼架鸟,什么都不会做,爱即是害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驾是拉车的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是速度最快的车,所以有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帝王车驾出行都配有仪仗,逶迤可达数里,故非普通的一车一驾可比。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孔子说他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狐皮大衣,神气活现的。"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白居易有《秦中吟》诗十首,其中之一就题为《轻肥》。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子孙世代享受优厚的爵禄,
生活奢侈豪富。
车驾仪仗、肥马轻裘。

8、策功茂实 (cè gōng mào shí),勒碑刻铭 (lè bēi kè míng)。

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这些人世代享有如此丰厚的待遇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的策功茂实。
策是文治,出谋划策;功是武功,上阵杀敌。因为这些将相公卿,都有文治武功,而且这些功绩都是既丰厚又真实。茂是茂盛丰厚,实是真实不虚。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既多又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
他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以后还要勒碑刻铭,将他们的名讳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留传百世。勒碑是往石碑上刻字,刻铭是往金属上刻字,二者不一样。
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西汉,汉以前没有碑,是往石头上刻字。故宫博物院保存有石鼓文,是战国时代镌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还有石柱文,那是镌刻在六棱石柱上的文字。刻铭是在青铜器上刻字,现存的有盘铭文、钟鼎文,都是青铜器上的篆字。故宫养心殿里有一幅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汤之盘铭,是商王成汤洗手用的浴盘上面刻的字,属于金铭。其它的钟鼎文是预先雕刻在范具上,再通过浇铸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属于金铭。
刻碑为什么又叫勒碑呢?勒是摹勒的简称,白板素碑的碑面先要以朱砂摹勒上石,然后才能镌刻。可以请人将碑文直接用朱砂笔摹写到碑面上,或者在碑文纸的背面用双勾法,即用朱砂笔勾勒出空心字形,再把碑文纸正面扣在碑面上,上面垫上若干层棉纸用石头慢慢地研磨,空心的朱砂字就印在石碑上了,然后才能用凿子镌刻。为什么要用朱砂摹勒呢?一则朱砂色泽鲜红、醒目;二则朱砂为矿物质,颗粒粗,写出的字不瘫软、不变形、不易脱落。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他们的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
不但被载入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得:
古代做官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当然现在也是。不过古代的官和现代部分官肯定在处理人和物,人和社会,人和自己的关系上有质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6 23: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总结:
华夏精神是什么精神呢?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12: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周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12: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竹山 于 2019-2-2 13:03 编辑

一、查询字

1、宅
字源解说

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托”的本字,表示上举。宅,甲骨文(宀,房架)(乂,即“又”的变形,用手抓),表示抓住房柱房梁并托举起来,使房架竖立。有的甲骨文将“又”写成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变形的“又”写成。籀文加“土”(地基),强调在地基上撑起房架。造字本义:动词,托举房架,建筑房屋。

2、营
 1. 军队驻扎的地方,借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地。~房。~垒。军~。野~。阵~。步步为~(军队前进一步就设一道营垒,喻行动谨慎,防备极严)。

 2. 军队的编制单位,连的上一级。

 3. 筹划,管理,建设:~业。~作。~田。~造。经~。国~。私~。

 4. 谋求:~求。~生。~救。~养。钻~。

 5. 姓。


3、匡
字源解说

“匡”是“筐”的本字。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行。匡,甲骨文(即,竹筐)(羊,羊羔),表示用来装羊糕的竹筐,以免羊糕乱跑逸失。金文(竹筐)(往,前行),强调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造字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逸失的竹筐。有的金文将竹筐简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往”写成“王”。“匡”的“竹筐”引申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竹”另造“筐”代替。

词汇分类

①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     本义只见于古文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 • 檀弓》
②名词:竹筐,竹制盛具。       该义项后由“筐”代替
③动词:限制,修正,纠误。      匡正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 • 礼器》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诗 • 小雅 • 六月》
              察其菑蚤不禺,则轮虽敝不匡。——《周礼 • 考工记 • 轮人》
              自古及今,不可移匡。——《淮南子 • 时则》
              子畏于匡。——《论语 • 子罕》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 • 襄公十四年》
              商君之匡秦,虽不必尽是,然亦至矣。——唐 • 皮日休《商君列传赞》
              制出中宫,群邪党附,哈剌哈孙以身匡之,天下晏然。——《元史 • 哈剌哈孙传》
④动词:扶持,扶助,辅助。       匡复 匡济 匡救           匡时济世
              我王来,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书 • 盘庚上》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 • 晋语九》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 • 成公十八年》
              一匡天下。——《史记 • 货殖列传》
              因民之力,逆天之极,有重有功,其国家以危,社稷以匡。——《马王堆汉墓帛书 • 十六经 • 兵容》
              匡正纲纪。——《后汉书 • 何敞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 • 晋语九》
              匡坐至夜分。——唐 • 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4、扶
字源解说

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扶,甲骨文(人)(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造字本义:动词,搀着病弱或年老的人。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独体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把“大”写成“夫”。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手”。

5、俊乂:贤德的人。
俊:

字源解说

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幼儿蹒跚学步,天真可爱。俊,篆文(人,成人)(夋,幼儿学步,天真可爱),表示健康漂亮,单纯可爱。造字本义:形容词,健康漂亮,单纯可爱。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俊,材千人也。从人,夋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俊,才智胜过千人。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夋”作声旁。

引申线索
词汇分类

①本义,形容词:健康漂亮,单纯可爱。     俊丽 俊美 俊俏 俊伟 俊秀 俊雅 俊逸       俊秀阿娜      /     英俊   
              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  促织》
②形容词:才能出众、引人注目的。      俊杰 俊赏     /     才俊  
              俊,材千人也。——《说文》  
              俊士。——《礼记 •  王制》

              尊贤使能,使俊傑在位。——《孟子 • 公孙丑上》
              赞杰俊。——《礼记 •  月令》

              俊民用章,家用平康。——《书 • 洪范》
              于是登渐台,理俊音。——晋 • 陆机《七征》
              杜郎俊赏。——宋 •  姜夔《扬州慢》
乂:1. 治理,安定:~安(太平无事)。2. 贤才,才德过人的人:俊~在官。3. 割:~草。~麦。

乂,象形字。从丿从乀(fú)相交。甲骨文像原始的剪除杂草的剪刀形。本义:割草。

6、密勿
勤勉努力。

7
(1) 通“实”。确实;实在 [really]

寔蕃有徒。(徒众确实很多。)——张衡《东京赋》

(2) 又如:寔命不同(确实命不同)

◎ 寔 shí

〈动〉

通“置”

8、假途

字源解说

“叚”是“假”的本字。叚,金文(石崖)(手,石崖上的手)(又,石崖下的手),表示崖下的手拉住崖上的手,即崖下的人借助崖上的人的力量,攀上石崖。“叚”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人” 另造“假”,强调借助他人之力。造字本义:动词,借助他人之力达到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0 14:10 , Processed in 1.108608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