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素心

素心的千字文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3: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2-9 13:51 编辑

第十周读书分享:
1、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此言群英之建武功者。起,白起也。翦,王剪也。皆秦良将。颇,廉颇也。牧,李收也。皆赵良将。军,兵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最,极也。精,善也。——《千字文释义》
前面说到的都是文臣,接下来我们要说说四位武将。“起翦颇牧”不仅是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起:白起;翦:王翦;颇:廉颇;牧:李牧。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这四位带兵打仗最为高明。

白起
白起是战国时代秦国的第一名将,有“战神”之称。他十六岁从军,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
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将领廉颇在长平统率军队,固守营垒,采取防御态势与秦军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兵坚守不出。一打就是三年,秦赵两军均陷入僵持战。
无奈之中,秦相范雎[jū] 派人带着千两黄金,进入赵国,制造流言,说秦军不怕只会守不会攻的廉颇,就怕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果然中计,把赵括调往前线。秦反间计得逞后,立即启用白起为主将。
赵括到任后,一反廉颇防御策略,更改部队制度,撤换大批将领,赵军战力骤然下降。白起面对鲁莽高傲的对手,采取了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赵括果然中计,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结果落入白起设下的圈套中。赵军被截为三段,首尾分离,粮道被断。
赵兵断粮四十六天后,饥饿不堪,出现自相残杀以食的现象。赵括走投无路,率精兵突围,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五万赵兵投降。
     如何处理这么多人是个大问题。白起最后说,挖个坑埋了! 此后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了。长平之败,赵国震惊,七国震惊,这是白起在史书上留下的最浓重的一笔。

王翦
白起去世后,秦国又一颗将星升起了,他就是王翦。他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灭楚,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秦始皇先后灭掉了韩、赵、魏,又多次战败楚军,灭亡楚国就成了最后的大战役。秦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秦始皇认为他非常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自信满满:“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沉稳了一会,才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啦,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老家养老。
于是秦始皇派李信带兵二十万攻楚。结果却被楚军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王翦老家。见到王翦后,秦始皇真切地道歉,并请王翦再次领军杀敌。于是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出发了。
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也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到来后,让秦军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屡次挑战,秦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好饭好酒,并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
楚军多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准备领兵向东而去。王翦知道机会来了,就选派营中健壮有力的兵丁组成精兵,实施强力攻击,大败楚军。大军追击到蕲南,杀死了楚军大将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王翦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池,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把楚地设为秦的郡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扫平六国的壮举,统一了天下。王翦的功劳很大,被封为武成侯,名声流传后世
   
廉颇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他有勇有谋,用兵常出奇制胜,守必固,攻必克,近乎百战百胜,在赵军将领中有很高的威信,秦国也十分惧怕他。
秦国在将军白起的带领之下获得长平一战的胜利之后,接受了赵割地求和的要求。然而,事后,赵王却不履行和约,拒绝割地,并积极备战。秦王大怒,下令攻赵。
此时,赵王听从廉颇的建议,放弃赵周围小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于邯郸城。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老弱病残皆上城防御,鼓励军民共赴国难。
公元前259年12月,秦军向邯郸发起大规模攻城战。廉颇带甲上城亲自指挥督战,疲惫的秦军在赵军弓弩下,多有伤亡,赵出兵攻击,拒秦数十里。邯郸城内,虽也伤员遍地,但士气高昂。廉颇命弱者立城,强者于城内休养,逢战再轮换,又集中善射者射击秦军。廉颇在被动防御之时,亦选三千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
邯郸之战至第二年,秦军死伤惨重。而此时的邯郸城也处于最危急的时侯,粮草早已断绝,人皆“以骨为炊,刎子而食”。廉颇率领赵军依旧顽强地抵抗着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58年12月,魏信陵君和楚春申君决定救赵,两军先后进抵邯郸近郊。
公元前257年,秦军极度疲惫,而赵、魏、楚联军却士气高昂,魏楚联军屡败秦军,赵守军也在廉颇等的率领下出城反击。在赵、魏、楚的三面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无奈,秦与魏、楚、赵签约息兵。
邯郸保卫战,在赵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防御之下,在魏、楚联军的帮助之下,终于取得了胜利。邯郸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市保卫战,也是最能体现廉颇军事防御才能的著名战例。
李牧
战国时期,抗击匈奴是中原各国最重要的战事之一。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常年驻守在雁门关抗击匈奴。李牧针对敌我双方的特点,深思熟虑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措施。对敌作战时,他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采取“龟缩防守”、示敌以弱的策略,他曾严明军纪:一听到匈奴入侵的消息,赵国士兵立即退入营垒固守,如有谁私自出战,即使取得胜利,获得俘虏,也要被斩首。经济上,李牧把田地赋税皆用于军费开支上。他厚遇士卒,指导士卒精练骑马射箭技术,官兵关系非常融洽,战士们士气高昂,都愿为国效劳。李牧还要求赵国民众,一旦匈奴兵至,也立即收拾财物逃进长城之内,尽量减少财物损失。几年下来,匈奴始终无法突破长城要塞,收获甚微。而赵国士卒牺牲较少,百姓也没有遭受到实质性的损失,北部边疆固若金汤。
几年后,李牧知道条件成熟了。于是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随后又乘胜剿灭了匈奴的几个属国,完全解除了北方的忧患。其后十余年,匈奴再也不敢犯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李牧也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2、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
  宣,布也。威,兵威也。沙,《说文》云:“水散石也。”漠,广大也。北方之地皆沙,不生草木,一望广大,故谓之沙漠。驰,马疾行也。《左传》杜注云:“马曰驰,步曰走。”誉,声名也。丹、青,皆采色,图画之所用也。言其声名驰于图画之间,如汉宣画功臣于麒麟阁,汉明画功臣于云台之类。言此四人,极善用兵,而布威于北方沙漠之地。其名誉之远驰,至于图画其像而不忘也。以上四节,皆言群英之盛,如殷之有伊、傅,周之有旦、望,汉之有四皓。而又广而言之,如五霸七雄之有谋臣策士,任名法者如萧何、韩非,建武功者如起、翦、颇,牧,亦不可胜数也。——《千字文释义》

我国古代,有为功臣画像立卷的习俗,凡是对国家有大功的人,皇帝常命人将他们的形象绘制下来,挂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以示表彰。丹青本是作画用的颜色,此处有加载史册,流芳百世的意思。
这四位将军作战最高明,用兵最精当,他们的威名远播到沙漠边地,连塞北的胡人也敬佩不已,所以称为“宣威沙漠”。他们的肖像被画师用丹青妙笔划下来,永垂青史,所以称“驰誉丹青”。
3、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
此节言王者土地之广。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禹,夏王。迹,足迹也。《书•立政》云:“以陟禹之迹。”自黄帝始分天下为九州,至虞舜又分为十二州。及禹平水土,复为九州,而三代因之。言九州为夏禹所立,皆其足迹之所至也。
百郡: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弘农、河东、河内、河南、颖川、汝南、沛、梁、鲁、魏、巨鹿、常山、清河、赵、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东、陈留、山阳、济阴、太山、城阳、淮阳、东平、琅琊、东海、临淮、楚、泗水、广陵、六安、平原、千乘、济南、齐、北海,东莱、淄川、胶东、高密、南阳、南、江夏、桂阳、武陵、零陵、长沙、庐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汉中、广汉、蜀、犍为、越隽、益州,牂牁、巴、武都、陇西、金城、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燉煌、安定、北地、太原、上党、上、西河、五原、云中、定襄、雁门、朔方、涿、渤海、代、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广阳、南海、郁林、苍梧、交趾、合浦、九真、日南,凡百有三。言百郡者,举大数也。
秦,国名。今陕西皆其地。并者,合为一也。上古至三代,皆封建诸侯,以分治天下。至秦始皇时,灭六国,并天下为一。于是罢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至汉时,又分为百郡。言汉之百郡,乃秦所并也。
大禹治水时,其足迹踏遍九州大地的故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位禅让于他,这是夏王朝的开端。大禹死后,就把这个位子传给了他的孩子启,也正因为“大禹传子”,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就宣告结束,封建世袭制从此开始。
尧帝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区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他就问身边的大臣,群臣及部落首领就推荐了鲧(gǔn)。鲧用堵的方法治了九年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到了舜操持朝政时,首要任务还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然后征求大臣们的治水意见,大臣们推荐了鲧的儿子禹去治水。大禹是位贤良之人,并没有因为父亲被罚而怨恨,反而增强了治理水患的决心。当时大禹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位贤惠的女人,理解并支持丈夫。禹就带领着伯益(秦始王的先辈)、后稷等人跋山涉水,走遍中原大地的每个地方,与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根据山的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通过疏通、平整,把大量的区域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碣石山、砥柱山、大别山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疏通水道。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时,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就被龙门山挡住了,他反复研究后,就在最佳位置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水就引了过去。许多逆水而上的鱼游到了这里,由于龙门地势高,许多鱼就拼命往上跳,但也只是极少数的鱼跳过去,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跳过龙门,鱼就能变成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花了13年,与自然灾害的洪水斗争,耗尽了心血与体力,最终完成了治水大业。他的足迹踏遍九州山水,人们为了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建殿,尊他为“禹神”。

秦国的先祖嬴姓部族在商朝时起起伏伏,终被沦为奴隶,到了周朝周孝王时,秦人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周夷王以后,周王朝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对抗西戎。到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它诸侯国重视,到秦穆公时,秦国已先后灭掉了西戎12个小国家,秦人与戎人常年作战,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战。秦孝公时,任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实力很快强盛起来,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25年,秦惠公改称王,成为秦国第一王,当政时期,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完成国家统一,首创了皇帝制度,设立郡县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彻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

4、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岳,五岳。东岳太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也。宗,尊也。泰岱即太山,在今泰安州北。五岳太山为尊。《书•舜典》云:“至于岱宗。”禅,封禅也。于太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谓之封。又于太山之下小山上除地为墠,以祭地,谓之禅。主,依也。云、亭,皆山名。云云山,在今泰安州东南。亭亭山,在今泰安州南。皆太山之下小山也。言封太山者,其墠,则依于云、亭两山也。《史记•封禅书》云:“昔无怀氏封太山,禅云云。伏羲氏封太山,禅云云。神农氏封太山,禅云云。炎帝封太山,禅云云。黄帝封太山,禅亭亭。颛顼封太山,禅云云。帝喾封太山,禅云云。尧封太山,禅云云。舜封太山,禅云云。汤封太山,禅云云。” ——《千字文释义》
五岳以泰山为尊,历代帝王大都要登泰山封禅,据《史记•封禅书》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很明白,意思是说:帝王登上泰山,天很高,在泰山顶上可以更接近天,搞一场隆重的祭祀仪式,表示皇帝代天命为王,治理天下,以此来答谢上天的护佑之功,这就是封。然后又到泰山脚下的小山上举行仪式,感谢大地的厚重与包容,让皇帝更好地治理天下,这就是禅。现在泰山顶上的玉皇顶的神龛匾额上仍有四个大字:“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在此处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泰山上还有一通碑刻,写有“古登封名”,说明这里是古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的地方。在讲《周易﹒泰卦》时,也讲了“望祭之礼”,堆柴燃烧,近者得其照,远者观其明。祭天结束后,就到泰山脚下的云山或亭山,进行祭地之礼。《史记•封禅书》还有一段史料:“……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说明祭地时,是在云山或亭山,所以文中是“禅主云亭”。封禅的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人与天地沟通,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历代帝王于泰山进行封禅有详细记录的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28年,即公元前219年,亲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封和禅一般都是同时举行,但是封重于禅。宋真宗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据,就无法登泰山祭祀了,于是改为郊祀了。明成祖时,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帝时,在北郊建地坛祭地,南郊天地坛就专门祭天,后改称为天坛。

5、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
雁门,关名,在今大同府马邑县东南。紫塞,即长城也。秦始皇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朝鲜,其长万里,土色皆紫,故称紫塞。鸡田,驿名,在今冀州。赤城,古蚩尤所居之处,在今宣府。——《千字文释义》
“雁”,本义是:一种习惯以“人”字阵形迁徙的大型候鸟。善于游泳和飞行,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呈淡紫色或褐色。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雁鸟也。
“门”,本义是:双扇门。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闻也。双扇门叫门,单扇门叫户。“雁门”在这里指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又叫西陉(xíng)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雁门关位于北方,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征战之地。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抗击匈奴。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曾在此抗击匈奴,并大获全胜。隋炀帝杨广、唐将薛仁贵也曾在此追赶突厥。北宋杨业曾几次出雁门大破辽兵。这些英雄故事广为人知。
“紫”,本义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帛黑赤色也。“紫”是一种颜色,紫色在可见光中波长最短。我们知道三原色,也叫三基色,是指红色、绿色和蓝色。紫色是红色与蓝色合成的颜色。红色加绿色合成黄色,绿色加蓝色合成青色。传说老子出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面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过来了。因此紫色是祥瑞的颜色。据说齐桓公就喜欢紫色,结果全国的人民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也表示与帝王、皇宫有关的事物。
“塞”,本义是:阻隔、堵住。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隔也。“塞”是个多音字,读sāi,作名词时,是指塞子;作动词时,是填满空隙、堵住的意思。读sài,作名词,是指边界上险要地方、边境、边塞;读sè的时候,也是堵的意思,如闭塞、茅塞顿开。在这里读sài,是指边界要塞。“紫塞”是指长城。秦始皇筑长城,西起临洮(táo),东至朝鲜,长达万里,所以称为万里长城。为什么长城又叫紫塞呢?有些说法是:因为当年修筑长城的老百姓一批批全都死在长城下了,血肉掺和了泥土,就成了紫色的,故把长城称为“紫塞”。晋•崔豹在《古今注•都邑》中讲:“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可知长城地基土的颜色是紫色的,所以称为“紫塞”。
“鸡”,本义是:家禽名。雄鸡可以报晓。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知时兽也。有个成语叫“牝鸡司晨”,牝鸡就是母鸡,母鸡主要任务是生蛋,而打鸣报时是公鸡的事,母鸡却代公鸡司晨,比喻女人掌权,阴盛阳衰,有篡权之嫌。《周易﹒中孚卦》的上九爻的“爻辞”讲:“翰音登于天,贞凶。”“翰”的本义是:山鸡。“翰音”是山鸡的叫声。鸣叫声闻于天的是鸿雁,而山鸡最高只能飞上树枝,却妄想叫声势比鸿雁响于天,以此比喻居非其位而声过其实,虚声假势,自以为有了高位,殊不知是高而无位,有名无实,自作自受,当然会有凶险了。
“田”,本义是:阡陌纵横的耕地。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树谷曰田。“田”作动词时,有耕作、打猎等意;作名词时,有农田、土地等意。
“鸡田”是古代西北塞外的一个驿站。地理位置决定了北方、西北位易遭受骚扰,长城最有名的关口都在西北位,那里有中国最著名的,也是最偏僻的古驿站。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南方色也。前面在讲“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的时候已经讲了:“朱”与“赤”还有“丹”在古代都有红色之意,只是稍有不同,“丹”是比较鲜艳的红色,如鲜血的颜色;“朱”比“丹”要暗一些;“赤”又比“朱”的颜色暗一点。“赤”作形容词时,有真诚、忠诚、空、尽、一无所有等意;作名词时,有南方、鲜血等意;“赤”也是赤子的简称。
“城”,本义是:城墙,用以围护都邑,防御入侵或出逃的郭墙。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以盛民也。也就是说,“城”就是用来容纳万民的建筑群。原来的“城”是指围绕都市的高墙,城墙分为两层,外城墙叫郭,内城墙才叫城。通常城墙外面有一条环绕城市的河,称为城池,也叫护城河。后来,“城池”或“城郭”就指整座城市。说到“池”,自然会想到“塘”,“池”和“塘”有什么分别?圆为池,方为塘。护城河是环绕的,是圆的,所以称作“池”。在冷兵器时代,城墙对于一座城市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通常会选择山水相依的地方建造城市,把大山作为天然屏障,其次就是人造土堆,通常称作“附”或者“郭”。因为文字在不断地传承与变化,在用法上趋于灵活,有时也并不那么机械地区分,不管天然的还是人造的,人们也习惯说成“城郭”。
“赤城”指山名,多指土石颜色为赤色而状如城堞(dié)的山。“堞”是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赤城”也是传说中的仙境。在文中应指浙江天台西北的赤城山,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而得名,山顶的赤城塔为南朝梁岳阳王妃所建。
“雁门紫塞,鸡田赤诚。”是说中国有名的关有北疆的雁门关,有名的要塞就是万里长城。驿站有西北的的鸡田,奇山有天台的赤城山。

6、昆池碣石,钜野洞庭:
昆池,即滇池,在今云南府城南。一名昆明池。碣石,山名,在今永平府昌黎县西北。巨野,泽名,在今兖州府巨野县东,今已涸。洞庭,湖名,在今岳州府城西南。——《千字文释义》
“昆”,本义是:二人在日光下并肩行走,表示一起、共同。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同也。“昆”作名词时,指哥哥、胞兄;也指子孙、后代;汉代时,“昆”指昆明池,即今天的滇池。
“池”,本义是:水停积处。《说文解字》解释为:陂也。“陂”除了指山坡、斜坡外,也指池塘、湖泊,就是水池,圆的是池,方的是塘,曲的为沼。
“昆池”就是现在的滇池,属于比较标准的高原淡水湖泊。滇池是一个天然湖泊,据说汉武帝时期,为了更好地统御西南各地,就请仕官东方朔出谋划策。东方朔学富五车,能掐会算,他说云南这个地方海拔高,太亢,对中国传统版图与风水来讲,西南方属于坤位,坤位属死门,死门不可太亢,做法之一就是挖个大水池,而云南的地下水源丰富,只要深挖,造一个湖并非难事,于是便有了滇池。此传说不足为信,但肯定治理过滇池。为什么昆池又叫滇池呢?其中一种说法是:池水的上流深广,下流浅狭,池里的水有倒流的现象,所以称滇池。另一种说法是:滇池是所处地势高,有颠倒的意思。在古代,这一地区居住的最大部落的名称为滇,楚庄王入滇,才有了滇池部落,故称滇池。云南至今仍简称“滇”。
还有传说讲,当时挖得太深,里面全是黑炭灰,当时叫劫灰,怕这些劫灰不祥,于是就向皇上禀报。皇上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自称不知道,可以问西域的高人,就这么糊弄过去了。一直到汉明帝,西域来了高人,那些官员就想到了东方朔留下的这些话,就问问是咋回事,他们果然有答案,说这些黑灰是原来整个宇宙毁灭时候留下的劫灰,劫灰即为劫火的余灰,人们终于明白当初东方朔并非不知道,而是怕说出来后,皇上认为不吉祥,会怪罪自己。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子初全溪作》中讲:“汉苑生春水,昆池换劫灰。”说明在唐代这种传说还是很盛行的。煤在佛经里也叫劫灰。
“碣”,本义有两个:一指高大的岩石,二指圆顶的石碑。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特立之石也。东海有碣石山。“碣”是个多音字,读jié的时候,通常作名词,就是指大石或圆顶的石碑。读yà的时候,是指猛兽盛怒的样子。在这里读jié,就是指大石头。
“石”,本义是:坚硬的矿物质,山上的岩石。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山石也。“石”是多音字,读dàn时,作量词,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也是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还是面积单位,用以计量土地,其数量不一,有以十亩为一石,也有以一亩为一石。读shí时,作名词,指山石、碑碣等;作形容词时,有硬、坚固、大等意。
“碣石”在中国有几处,广东汕尾市有一个碣石镇;还有山东无棣,辽宁兴城都有碣石。不过,此文中的“碣石”是指曹操的《观沧海》中讲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山,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这也是当年秦始皇祭拜仙山的地方。当年秦始皇踏足中国的最东边缘,登临碣石山祭祀,祈求长生不老,江山万代。并下令刻下《碣石门辞》,赞颂统一中国的历史奇功。为什么要在那里祈福呢?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来看,碣石在东北(生门),所以秦始皇会去碣石祈求长生不老。碣石山面向东海,海上有三座岛屿:蓬莱、方丈、瀛洲。当时有一位术士叫徐福,他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博学多才,他说这三座岛的山上有神仙,可求长生不老药,于是秦始皇就派徐福带了一千个童男童女、粮食和药品、农具等前去求仙药。三个月过去了,徐福回来了,说神仙嫌带去的礼物太薄,不给仙药。秦始皇深信不疑,又给他派了三千个童男童女、丰富的财物与粮食等,可还是没拿到仙药,九年后,徐福又回来了,说确有仙药,但有蛟龙看守,拿不到啊!于是秦始皇就派了最好的弓箭手带着兵器跟着徐福去取药,没想到从此徐福一去不复返,据说后来在瀛洲自立为王,看来,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个王。
“钜”,本义是:钢铁。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大刚也。“钜”在古代不仅指坚硬的金属,也指悬挂钟、磬的架子的立柱。“钜”也同“巨”,是大的意思。
“野”,本义是:田园到山林之间的过渡地带。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周易﹒同人卦》的“卦辞”讲:“同人于野,亨……”人处野外,会感觉没有远近高下之分,草木土石各有其位,物物同心相应,无处容纳私心,没有立场,没有分别,油然而生物我两忘、天下同心的欢喜。
“钜野”在山东,古代写作“钜”,是指钜野湖。据《史记》记载,大禹在这里治理过黄河,可能治水时顺便把湖水给疏通走了,从此那里就没有湖了,钜野也就是现在的“巨野县”。《周易﹒系辞下》中讲:“作结绳而为罔(wǎng)罟(gǔ),以佃(diàn)以渔,盖取诸离。”伏羲氏就在钜野湖发明的渔网捕鱼。
其实我们的祖先之一的蚩尤也在这个地方待过,只是他经常被人忽略。他在历史上一直被封为战神,非常会打仗,也是中国使用青铜器的第一人。蚩尤就是在钜野这个地方驻扎,这里还有蚩尤墓。孔夫子获麟绝笔,获麟之地就是钜野,县城东有获麟台。孔子的学生曾参、闵损,还有孟子的学生咸丘蒙,都是钜野人。西汉初年,彭越拉了一千多人在钜野起义,后来跟了刘邦,就是因为有他牵制项羽,才有僵持不下,楚河汉界的划分。
“洞”,本义是:有水流,会发出回音的岩穴。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疾流也。“洞”作形容词时,指幽深、广阔等意;作名词时,指窟窿、孔穴。口语中代替数目中的“零”;作动词时,有贯穿、通晓等意。
“庭”,本义是:厅堂。《说文解字》解释为:宫中也。
“洞庭”毫无疑问是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我国有四大淡水湖:第一是江西鄱阳湖,第二是湖南洞庭湖,第三是江苏太湖,第四是江苏洪泽湖。洞庭湖在历史演变中,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过程。东晋、南朝之际,洞庭湖形成了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到了唐宋时期,湖水面积进一步扩大,号称“八百里洞庭”。明嘉靖时,湖面达5600平方公里。近现代由于洪水,泥沙等等原因,现在仅有2600平方公里左右。
“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是说赏池有昆明的滇池,观海可以到河北的碣石,看大泽就去山东钜野,望湖就上湖南的洞庭。以上十六个字充分展现了秦朝统一中国后,既有长城、边塞驿站、关口的坚固,又有山河湖海等锦绣壮丽的自然风光。

7、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旷,阔也。绵邈,远貌。石窟曰岩,山穴曰岫。杳,深也。冥,昏暗也。言王者土地广大,九州百郡,皆其所有。而于其中,又举土地之显著者,以言其盛。如封禅之有太山、云、亭,关有雁门,城有紫塞、赤城,驿有鸡田,池有昆明,山有碣石,泽有巨野,湖有洞庭,皆旷阔遥远,绵邈而无穷极。其山之岩岫,亦深杳昏冥,而不可测也。○“并”,平声。“禅”,音善。——《千字文释义》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中国疆土辽阔遥远,名山大川,气象万山。
“旷”,本义是:空旷而明朗。《说文解字》解释为:明也。“旷”作形容词时,有光明、心境开阔、空旷、遥远等意;作动词时,有使空闲、耽误等意。
“远”,本义是:走路走得长。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辽也。“远”作形容词时,有长、长久、远大等意;作动词时,有离开、违背等意;作名词时,指偏僻之地。“旷远”意为广阔辽远、久远。
“绵”,本义是:丝棉,精丝棉,新丝棉。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连微也。就是将微小的丝连续起来。古代精纺的丝叫绵,粗纺叫絮。现在称新丝为绵,旧丝为絮。“绵”也同“棉”,指精细棉。在这里作形容词用,是绵长、遥远之意。
“邈”,本义是:距离遥远。《说文解字》解释为:远也。“邈”除了表示距离遥远之外,也有久远、渺茫、超越等意。“邈”同“藐”,有轻视之意。也同“貌”,有描绘之意。“绵邈”是广远、悠远之意。
“岩”,本义是:高峻的山崖。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岸也。在这里指山峰、高山。
“岫”,本义是:岩穴、山洞。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山穴也。在文中指有穴的山。
“岩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为山洞,其二为峰峦。岫岩玉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玉之一。古书有“琇莹,美石也”的记载,主要发现于辽宁朝阳和内蒙古赤峰一带。在距今约6800年至7200年前,辽宁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就出土有岫岩玉制作的刻刀。距今约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也出土有岫岩玉制作的手镯等。“琇莹”有可能是岩岫的古称,或由“岩岫”的同音转换而来,或以地名称玉石。现在岫岩县是岫岩玉主要产地。
“杳”,本义是:夕阳坠入丛林,光线暗淡。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冥也。在文中是幽深之意。
“冥”,本义是:农历十六月始亏,幽暗、昏暗。《说文解字》解释为:幽也。“冥”作形容词时,有昏暗、幽暗、精妙、虚空等意;作名词时,有黑夜、人死后的世界、神灵等意。
“旷远绵邈,岩岫杳冥。”前四个字重点描写大地的辽阔及时代的久远,后四个字重在描写名山奇谷的幽深秀丽、气象万千!


1、丹青
“丹青”,丹、青,皆采色,图画之所用也。言其声名驰于图画之间,如汉宣画功臣于麒麟阁,汉明画功臣于云台之类。(《千字文释义》)
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音"霍"),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
如《汉书•苏武传》:"竹帛所载,丹青所画。"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晋书•顾恺之传》:"尤善丹青。"
古人把画家称为丹青手,把优秀画家称为丹青妙手,民间则称画工为丹青师傅。丹青比植物性颜料保存时间长,不易褪色,因此常用来比喻坚贞:丹青不渝。
"丹青"本指丹砂青雘矿石颜料,因其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又因为丹册多记勋,青册多记事,故"丹青"意同史册。
此处有加载史册,流芳百世的意思。

2、郡
“郡”,本义是:古代的行政单位。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由此可知,秦以前是县大郡小,秦以后是郡大县小。
3、禅
“禅”,本义是:古代帝王辟基祭地。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祭天也。筑土为封,除地是禅,古代禅宗只作“墠”,后来改“墠”为“禅”。所谓封,就是增天之高,归功于天;所谓禅,就是扩地之广。天高不可及,所以登泰山上立封,又禅而祭之。“禅”是个多音字,读shàn的时候,指帝王的祭地之礼;也指帝王让位给别人,如禅让,后引申为继承。“禅”古也通“擅”,是独断专行之意。读chán时,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禅最初舶来中国时,是作为佛教的附着物。公元6世纪,从南印度到中国来的菩提达摩被认为是中国禅的初祖。 在这里应该读shàn,是帝王祭祀土地神之意。

4、钜
“钜”形声。从金,从巨,巨亦声。"巨"义为"包罗万象"、"任何事物"。"金"与"巨"联合起来表示"坚硬程度超过任何其它材料的金属"。本义:钢。引申义:包罗万象。
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大刚也。“钜”在古代不仅指坚硬的金属,也指悬挂钟、磬的架子的立柱。“钜”也同“巨”,是大的意思。

5、岫
“岫”,形声。从山,由声。本义是:岩穴、山洞。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山穴也。 “云无心以出~,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文中指有穴的山。

译文:
秦国的白起、王剪,赵国的廉颇、李收都是良将,他们的威名远扬到西域,功绩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华夏九州为夏禹所立,到处都有大禹治水的足迹。 天下郡县是秦灭六国后归于统一。五岳以泰山为宗主,祭地都在云山、亭山上举行。关有雁门,城有紫塞、赤城,驿有鸡田,池有昆明,山有碣石,泽有巨野,湖有洞庭,都旷阔遥远,绵邈而无穷。其山之岩岫,也深杳昏冥而不可测。


心得: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说的是群英之建武功者。“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说的是王者土地之广及风景之秀丽。
从“都邑华夏,东西二京—到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是《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讲了“王天下者,其京都之大、宫阙之壮、典籍之盛、英才之众、土地之广如此。”
这个星期查资料时看到的这段文字:“封禅的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人与天地沟通,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特有感触。
妈妈快八十了,腿脚不灵便,腰椎疼痛没法久站,但我知道没人帮她(大哥、大嫂,弟弟、弟媳是不管这些的),她也一定硬撑着要拜神的,所以大年三十一大早我赶紧过去。从没这样认真地看妈妈拜神,以前总觉得妈妈迷信,挺不屑的。
妈妈表情严肃,很虔诚地反反复复地念叨,我第一次听清楚了她念叨的内容,她先禀告:我是刘门小女某某某,今天在这祭拜天地神灵,老天爷,地菩萨……她是从祭天开始的,从老天爷,地菩萨,然后到列祖列宗……突然觉得妈妈心好大,她装着天地,装着祖宗,她是刘门小女,她是有来路,有归属的。我呢?默默地陪着妈妈,悄悄地抹眼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6 23: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读书分享:
需查询的句子:

一、治本于农 , 务兹稼穑。
    俶载南亩 , 我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

此以下,言君子治家处身之道。

此节言治家者以本富为重也。
治,治生也。本,根本也。于,语辞。农,治田也。《汉志》云:“辟土植谷曰农。”务,致力也。兹,此也。种五谷曰稼,敛五谷曰穑。
俶,始也。载,事也。南,方名。《司马法》云:“六尺为步,步百为亩。”秦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今因之。我,自己也。艺,种植也。黍、稷,皆谷名。谷有五:稻、黍、稷、麦、菽也。此二句皆《诗》词,而作者引之也。
自上取下曰税。自下献上曰贡。熟者,谷之成也。《孟子》云:“五谷熟而民人育。”初成曰新。《论语》云:“新谷既升。”劝,勉也,盖劝农也。赏,褒而赐之也。黜,退之也。陟,进之也。
言治生者必以力田为根本,而专务于稼穑。其始也,有事南亩,而种植黍稷。及其成熟,以之输纳贡税。劝农而赏劳之。因以计其岁功,而退其惰者,进其勤者,使之各勉于农事也。“俶载”二句,主稼而言,“税熟”二句,主穑而言。
——《千字文释义》

1、“治本于农, 务兹稼穑”:
治国的根本在于农业,农业最重要的是确保做好播种与收获。
“治”,是治理国家。“本”,原指草木的根,引申为事物的根源。“农”,是农业。“务”,是从事,致力于。“兹”,代指后面的稼穑两字。“稼”,本义是禾苗的穗和果实。“穑”,本义是收割庄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穑。稼穑就代表了整个农业生产,泛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
并不是上古圣贤主观规定我们一定要以耕种庄稼,依靠农业来生活,而是由地缘所决定的。夏商周几乎都是在黄河中下游这一区域生活,黄河从昆仑山下来,经黄土高原,把大量的泥沙冲下,形成冲击性平原。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拥有大量肥沃的黄土地,土质疏松、饱含水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绝好条件,先民便在此开始开荒造田,种植五谷。即:黍、稷、粟、菽、麦。古人用“社稷”代表国家,“社”的本义为土地,“稷”为五谷之神,拥有土地,种植五谷,安居乐业,民富国强,由此可见农耕对于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说“六谷”是唐以后的事了,也就是加上了稻。即使到了现在,主要粮食还是这六谷。决定粮食产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还是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黄河水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说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一点儿都不为过。
2、俶载南亩 我艺黍稷:播种的季节到了,就要及时在良田里播种。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南亩”是指向阳的耕地。“我”指代自己,“艺”是种植的意思。“黍稷”是古代中国,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黄米(黏米)叫黍,谷子(小米)叫稷,“黍稷”就代表了五谷。
“俶载南亩,我艺黍稷。”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朱熹的解释为:“取其利耜而始事于南亩,既耕而播之。”意思是说:到了播种的时节,用最好的犁开始耕地翻土、播种粮食。《诗经•小雅•大田》这首诗是描述从春天播种到农事祭神的经过,反映了春、夏、秋、冬农事的过程。春天准备农事播种,夏天除虫,秋天收割,冬天祭祀,以求来年更大的丰收。这一生产过程至今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让我们也对农事生产增加了一些了解。文中只是把“播厥百谷”改为“我艺黍稷”,但意思是一样的:一年一度的农活又开始了,翻土耕田,及时播种黄米及稷谷。从中可知应天时的重要性,误了春种,就没有了秋收。

3、“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秋收后要及时缴纳谷物或财物等税贡,对于不愿交纳者或还没有交纳者,予以劝戒与勉励;对于提前或按时交纳者,予以赏赐,并依照收纳税粮与税收教育的情况对官员进行罢免或晋升。
“税熟贡新”含有一税一贡、一熟一新之意;“劝赏黜陟”则含有一劝一赏,一降一升之意。由此可见,税贡之事关乎到个人荣誉、国家存亡,断不可儿戏。
“税”,本义是:田赋,用谷物兑租税。从“税”的字面可知,以禾来兑换田赋税种。“税”有以上征下之意。“税”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租也。也就是用谷物粮食代替钱财偿付租借田地的费用。泛指一切赋税。“税”常与“赋”连在一起用,“赋”指田地税,古代也指兵役,如果不服兵役,就要交纳代替兵役的税款,也就是交赋。其大致区分为:敛财是赋,敛谷是税,田税是租。农业税起源很早,始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了汉代形成制度,中国过去称田赋。
“熟”,本义是:煮熟,食物烹煮到可吃的程度。《说文解字》解释为:食饪也。“熟”是个多音字。本来读shú,口语常读shóu,作动词时,有煮熟、成熟等意;作形容词用,有丰收、熟悉、精审等意;作量词,指一年内农作物成熟的次数。“税熟”表明了只要庄稼成熟就要及时上缴赋税。
“贡”,从“贡”的字面可知,“贡”的本义就是:用“贝”,即用金钱财物进献给朝廷。“贡”有以下奉上之意。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献功也。“贡”为夏代的田赋名称。
“新”,本义是: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取木也。“新”作动词时,有砍伐树木、更新等意;作形容词时,意为出现、开始、没有用过的;作名词时,指新的人或事物。“
“劝”,本义是:勉励。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勉也。在文中是勉励、劝说之意。
“赏”,本义是:赏赐,奖给。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赐有功也。赏在文中是称颂、赞扬之意。
“黜”,本义是:黑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贬下也。“黜”有罢免、革职放逐、除名废除、取消等意。“黜”在这里是降职、罢免的意思。
“陟”,本义是: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登也。“陟”有登高上路、晋升等意。

二、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此节言处身者,以敬慎为要也。
孟子,名轲。敦,尚也。素,精纯也。史,官名。鱼,卫大夫,名鰌,字子鱼。秉,执也。《论语》云:“直哉史鱼。”
庶几,近辞。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劳,勤也。谦,恭逊也。《易》曰:“劳谦,君子有终。吉。”谨,慎也。勅,戒也。
聆,听也。音者,人声,谓言也。察,审之也。鉴,观也。貌,容貌也。辨,别也。色,颜色也。
贻,遗也。嘉,善也。猷,谋也。祗,敬也。植,立也。
言处身者,当如孟子之精纯,史鱼之正直,庶几近乎中庸。而勤劳谦逊,谨慎戒敕,听言则审其是非,观人则辨其邪正,皆以致其慎也。如是则可以无过,而所遗者皆善谋,勉于敬畏,而此身植立于不倾矣。此与上节,为一章之主。以下十七节,或言处身,或言治家,皆推广此意。○元本斥书孟子之名,后学读之未安。今僭改曰“某”,而于分注中著之。
——《千字文释义》
4、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孟”,本义是:给初生婴儿洗澡。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长也。在古代,妾媵(yìng)生的长子称“孟”,正妻生的长子称“伯”,后来不管是正妻还是妾媵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都统称为长子。“孟”也指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比如农历的一月,也叫正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叫作孟春;农历四月是夏季的第一个月,叫作孟夏;农历七月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叫作孟秋;农历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就是孟冬。另外,“孟”通“氓”,是民众的意思。
“轲”,本义是:有两木相接车轴的车。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接轴车也。“轲”在这里指孟子的名字。
“敦”,本义是:古代食器,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有虞氏之两敦。《说文解字》解释为:怒也、诋也。这种解释与字的基本义相去甚远。有说“敦”是手持棍驱羊入圈舍,羊有抵触、愤怒之意。“敦”是多音字,读duì的时候,就是指古代盛黍稷的食器。读dūn,作形容词,是厚道、笃厚、勤勉、丰富等意;作动词,有督促、劝导并勉励等意。“敦”在此处读dūn,是敦厚、笃实之意。
“素”,本义是:没有染色的丝绸。《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白致缯也。没有染色的白丝,就是素丝。“素”作名词时,意为白丝、用作写字的丝绸或纸张、本质、蔬菜瓜果等副食,也指旧交;作形容词时,指白色的、质朴的、诚心的。
“孟轲敦素”,是说孟子这个人秉性敦厚、素雅。
“史”,本义是:记录重大事件的官员。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记事者也。周朝官职中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
“鱼”,甲骨文字形就像是吃剩的鱼骨头。“鱼”的本义是:一种水生脊椎动物。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水虫也。
“史鱼”是人名,春秋时卫国大夫。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他为人极其正直。
“秉”,本义是:一只手把持着禾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禾束也。在文中作动词,意为保持、坚持。
“直”,本义是:目所见是直的,不弯曲。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正见也。“直”作形容词时,意为直的、正当,引申为正直、公正;作副词时,有径直、竟然、只等意;作动词时,有挺直、碰上、当值、担任等意;作名词时,有价值、工钱等意;作连词时,即使。“秉直”的意思是持心正直。
“史鱼秉直”,是说史鱼这个人最为正直。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次卫国的公叔子曾在家设家宴,邀请史鱼参加。史鱼去到他家之后,看到实在是铺张浪费,于是就劝诫说,作为一个臣子,一定要低调,家宴看起来比君王的还奢侈豪华,势必会遭致祸端。只有富而不骄,掩而不露,谨守臣道,才能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啊!从古至今,真正被帝王清算的大臣、富商,大多功高擅权,富而骄纵,自然会招之祸端,总会想办法去分割利益,要么做公益为社会做贡献,要么被清算。史鱼能够这样直言不讳,可见他是一位能够恪守臣道的人。
但史鱼的秉直远不止此!当时,史鱼极力向卫灵公推荐贤人蘧(qú)伯玉,这个人有能耐,为人正直而且德才兼备。但卫灵公不肯重用他,却重用弥子瑕,此人实属奸佞小人。史鱼虽感到失望,但更多的是自责,因自己没有及时纠正君王的错误而愧疚,于是屡次推荐,卫灵公始终不采纳他的建议。
后来史鱼得了重病,临死前,他嘱咐儿子说:我在卫朝做官,却不能进荐贤德的蘧伯玉,也不能劝退奸臣弥子瑕,我身为臣子,生前没有尽到臣子的本分,不能匡正君王的错误,那么我死后,就不应该用大礼正式入葬,就把我的尸体放在窗户下面,这样对我就完成丧礼了。他的儿子很是听话,就把他的尸体横在窗下,当卫灵公来吊唁的时候,一看,惊问这是怎么回事?史鱼的尸体怎么能够放在这里呢?史鱼的儿子就把来龙去脉如实地禀报了,卫灵公很是自责,居然昏庸至此,竟然到了我的忠臣死了还要以尸体进谏的地步,说到底是我的错啊,于是马上启用了蘧伯玉,又辞退了弥子瑕。孔子听到此事后,赞叹到:古来有不少直言相谏的人,还没有像史鱼这样死了还用自己的尸体来劝谏君王,以自己的忠心来感化君王的,他难道不是秉直的人吗!
5、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要勤劳谦逊,谨慎检点,更要懂得规劝、告诫自己。
“庶”,本义是:在屋里开灶做饭。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屋下众也。“庶”是多音字,读shù,作形容词时,有众多、几乎等意;作名词时,有百姓、平民等意;作副词时,是也许、幸而、但愿等意。读zhù时,同“煮”。在文中读shù,作形容词,意思是几乎、差不多。
“几”,本义是: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坐所以凭也。“几”是多音字,读jī,作名词时,指小或矮的桌子,也就是茶几;也指事物发展趋势的苗头、预兆,如:几微之象;作副词时,指将近、差一点。“几”也读作jǐ,是询问数量多少,如:几岁;也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如:几百、几十。“庶几”是差不多、近似之意。
“中”,本义是:旗杆正中竖立,指一定范围内适中的位置。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和也。“中”也是多音字,读zhōng,作名词时,有内、里面、内心、方位等意;作形容词时,指中等、成、行、好、合适、不偏不倚等意。读zhòng,作动词时,指正好合上、射中、遭受、录取等意。
“庸”,本义是:先做某事,然后更换做别的事情。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用也。“庸”作动词时,有任用、受雇用等意;作形容词时,有平常、平庸、浅陋等意;作名词时,有功勋、劳苦、工钱等意;做副词时,有或许、怎么等意。“中庸”在文中指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勞,金文(两个“火”)加上一个(心),表示内心充满焦虑忧烦。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
谦:造字本义:动词,对自身的失误或不完善表示愧歉不安。《周易》第15卦就是《谦》卦,《卦辞》讲:“谦,亨,君子有终。”“君子有终”即君子做事不仅要有始有终,而且还有所成就。终者,成也。谦卦的九三爻的爻辞讲:“劳谦君子,有终吉。”“劳谦”就是有功劳又秉持谦德,这样才可能“有终”,是吉祥的。《周易•系辞》也讲:“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逊就是致力于恭敬以保存其应有的地位。还讲了“谦者,德之柄也。” “柄”谓之核心,勺子有柄才能发挥功用。有了谦,才能使德之功用完全发挥,要有谦卑之心,才能容纳别人、尊重别人,才能体现谦逊之道。
“谨”,本义是:小心说话以免招致灾祸。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慎也。“谨”作形容词时,有谨慎、恭敬等意;作动词时,有严防、谨守等意。
“敕”,本义是:告诫,嘱咐。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诫也。“敕”也通“饬”,是整顿的意思。“敕”作名词时,指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代时,凡尊长或长官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6、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听别人说话时,要认真细听,品味其中的道理;看他人相貌时,要认真端详、体察其当时的心情。
“聆”,本义是:垂耳细听。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听也。就是仔细听,听之知微者也。
“音”,本义是:声音。《注疏》中讲:“以大师吹律为声,又使其人作声而合之,听人声与律吕之声合,谓之为音。”中国先秦时还有一种说法:情发于声,声成文称为音,或单出为声,杂的为音。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说文解字》解释为: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声”为阳,“音”为阴,声为天之阳,音为地之阴。上天给的声音就是风声、雷声等等,人属于地之物,所以我们形容自己是“五音不全”,而非“五声不全”。
“聆音”就是闻声细听,也就是俗话说的“要听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察”,本义是:仔细审视、研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复审也。《尚书﹒大传》中讲:“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唐书•百官志》中讲:“监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恶,二察赋役不均,三察农桑不勤,仓廪耗减,四察妖猾盗贼,五察茂才异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
“理”,本义是:加工、雕琢玉石。《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就是按照玉的纹理去切割、打磨、雕琢玉石。《韩非子》中这样解释“理”字:“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作动词时,有治理、辨别等意;作名词时,有纹理、道理等意。
“鉴”,本义是: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大盆也,一曰鑑诸,可以取明水于月。“鉴”是用大盆子盛水,可用于照形。“鉴”的读音来源于“鑑”(jiàn),后又转为jìng ,也就是“镜”,即镜子。“鉴”在文中为动词,是明察、审视之意。
“貌”,本义是:面容、相貌。后天装饰的为仪表,生而就有的为形象。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颂仪也。《国语﹒晋语》中解释为: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貌。
“辨”,本义是:于事分明、没有疑惑。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判也。《荀子•荣辱》中有:“目辨白黑美恶,耳辨声音清浊。”
“色”,本义是:脸色。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颜气也。“色”是多音字,读sè,作名词时,有脸色、颜色、种类、风景等意。老子说的“五色令人目盲”的“色”指一切物质的存在。佛家说“色即是空”,指一切色法的本质都是空无所有。“色”作动词时,有生气、惊惧等意。“色”也读shǎi,为名词,是颜色、骰子等意。
《周易•系辞》中讲:“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通过其言语的情状就可以判断其是怎么样的人。当然,这是一种基本判断,不可绝对化。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一是《曾国藩家书》,另一套就是他鉴貌辨色的学问——《冰鉴》。冰出于水,水可以鉴人的面目、事之清浊。其“相术口诀”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清代选官是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的,按照清代的制度,如果笔试没有选出优秀的人才,或者优秀者很多,不知取舍,还可以应“大挑”一科,标准是“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个字,不考文章,以这八个字的字形喻形体、相貌。“同田贯日”为好,“同”为长方脸,很周正;“田”为四方脸,很方正;“贯”指头大身体长,很协调;“日”指身体端直,高矮肥瘦适中、匀称。符合“同田贯日”这四个字的就有中选的可能。“气甲由申”为差,“气”指一肩高一肩低;“甲”指头大身子小;“由”指头小身子大;“申”指身体歪斜。符合“气甲由申”这四个字其中之一者就会落选。
7、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给他人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谋划,鼓励别人持恭敬之心立身处世,以人为贵,以礼为本。

“贻”,本义是:愉悦地向别人赠送钱财礼物。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赠遗也。《诗经》中讲的“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是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贻”在文中意思是:遗留。

“厥”,本义是:石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发石也。“厥”作名词时,指石头、美石;作动词时,有昏倒、挫败等意,在文中作代词用,意为:他的(她的)。

“嘉”,本义是:为美好事件击鼓奏乐,称颂神灵。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美也。“嘉”也为古代五礼之一,五礼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易﹒乾文言》里面讲:“亨者,嘉之会也……嘉会足以合礼……” “嘉”是大美,是无与伦比的美,非常美好的感觉。万物在天地大爱中复苏,慢慢生长,各自成性,万物本性自现,葫芦就是葫芦,花就是花。生物遗传学告诉我们,所有动物的胚胎是相似的,刚开始的形状都是一样,后来慢慢成形,各自不同了。万物能够茂盛生长,各自成形,汇聚在天地之间,享受阳光雨露,得到了天地之大爱,就是“嘉之会”。
“猷”,本义是:某种兽的名称,猴类。历史上,“猷”曾是“犹”的异体字,假借为谋略、犹如、犹豫等意。后来两个字的用法逐渐分化、独立,“猷”多为谋略之意,“犹”则为犹豫、犹如等意。“猷”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谋划。“嘉猷”就是好的谋略。

“勉”,本义是:力所不及而强作。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强也。在文中为鼓励、勉励之意。

“其”,本义是:竹篾编成的开口簸箕。同“箕”,就是簸箕。“其”也作代词,指它(们)、他(们)、她(们)。“其”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簸也。“其”是个多音字,通常读作qí,一般用作代词、副词。还有一个读音jī,通“諅”,意思为:周年。中国汉代有一位有名的说客,他的名字就叫“郦(lì)食(yì)其(jī)”,曾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才有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郦食其,凭着一张嘴,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祗”,本义是:恭敬。《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

“植”,本义是:关闭门户用的直木。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户植也。“植”作名词时,有木柱、植物等意,引申为支柱;作动词时,有栽种、树立、建立等意。在文中的意思为:处世立身、立身于不败之地。


三、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此节言见几之哲,亦处身之道也。
省,即察也。躬,身也。讥,讪诮也。诫,儆戒也。宠,尊荣也。增,益也。抗者,并于上也。极,至也。
殆,即近也。辱,即耻也,皆羞愧之意。《尔雅》云:“野外谓之林。”皋,《汉书•贾山传》注云:“水边地也。”幸,侥幸也。即,就也。
疏,姓也。两疏,疏广、疏受也。汉太子太傅疏广、太子少傅疏受,以年老辞位而归,人皆高之。目有所睹曰见。“机”、“几”古通用,微也。《易•系辞》云:“几者动之微,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解,脱之也。组,绶类,印绂也。谁,何也。逼,迫之也。
言人当以讪诮儆戒之事,以自省察其身。而可诮可戒者,莫甚于尊荣之过,以上抗于至极。盖位高者身危,必至贬斥削逐,而耻辱之事将及矣。及此时而退就林皋,则可以幸免于祸。如汉之两疏,见几而作,解脱组绶,辞位而去。何人迫之而使然哉?良由其自甘恬退故耳。则君子当鉴于止足之分,以远耻辱也。此亦“无道则隐”之意。
                                                           ——《千字文释义》

8、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听到或受到别人的讥笑或训诫的时候,不可反唇相讥,而是应该反躬自省;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
省”,本义是:仔细察看。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视也。“省”是多音字,读shěng,作名词时,指行政区域名,古代指官署名称;作动词时,有减少、节约等意;读xǐng的时候,是检查、探望、醒悟等意。在文中读xǐng,是醒悟、反省之意。“反省”是指回想自己的言行,检查其中的错误。
“躬”,本义是:整个身体。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身也。“躬”作名词时,指身体、生命等;作代词时,指自身、自己;作副词时,指亲身、亲自。
“讥”,本义是:旁敲侧击地批评。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诽也。在文中意为讽刺、讥笑。
“诫”,本义是:用话语使人警觉、清醒。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敕也。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训诫。《汉书》中有:“前车覆,后车诫。”

“宠”,本义是:豢养在家里的蛇。转义为供养,溺爱。《说文解字》的解释:尊居也。“尊”有尊贵、高贵之意,用“尊居”来解释“宠”字,可见是让其坐在尊贵的位置或居住在高贵的房子里来供养、爱护,就能表达“宠”。“宠”作动词时,有宠爱、尊崇等意;作名词时,有荣耀、恩惠等意,也指皇帝所施的。
“增”,本义是:添加泥土。《说文解字》的解释:益也。“增”作动词时,有增加、增多、扩大等意;作副词时,有高、更加等意。
“抗”,本义是:抵抗、抵御,拒绝被支配。《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扦(qiān)也。“抗”意为扦子。“抗”作动词时,有插入、修剪之意。此解没有将“抗”字的内涵明示。“抗”字有用手抵御、以手举物等意。“抗”作形容词时,有高、大、刚正不阿、高声等意。与“抗”字的有关的一些组词容易让人理解不准,如:抗言,是高声而言之意;抗手,即举手为礼;抗表,即向皇帝上奏章。
“极”,本义是:房屋的正梁。《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栋也。指房屋正中至高处。“极”作名词时,有正梁、最高的位置、君位、顶点、尽头、最高的准则、地球的南北两端;作动词时,有到达、穷尽等意;作形容词时,有最高的、最远的、急速等意;作副词时,有最、非常等意。《尚书》中讲了,人生有福祸,福有五福:富、寿、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祸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
  
9、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将要蒙受侮辱及名誉受损或面临危险之时,立刻远遁退隐山林,或许可以幸免于祸。
“殆”,本义是:胎死腹中。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危也。“殆”作形容词时,有危险之意,如《孙子﹒谋攻》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殆”也有困乏之意。“殆”作副词时,有大概、几乎、必定等意。“殆”在文中是副词,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辱”,本义是:耕作。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耻也。“辰”为“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书写为“耨”。《说文解字》之所以把“辱”解释为耻也,是由“辰”之“耕作”本义所引申的。
“近”,本义是:走近、接近。《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附也。“近”作动词用时,有接近、逼近、得宠等意;作形容词时,有最近、亲近等意;作副词用时,有将近、差不多等意。
“耻”,本义是:因声誉受损害而内心羞愧。《说文解字》解释为:辱也。“耻”的小篆左边一个“耳”,右边一个“心”,听到自己声誉受损而内心感到羞愧。“耻”是指内心的感受,而“辱”是指身体受侮。
“林”,本义是:丛聚的树木或竹子。《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平土有丛木曰林。作名词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皋”,本义是:泽边之地。《说文解字》的解释:湖边旷野得日光最早。“皋”是多音字,读gāo,作名词时,指岸边、沼泽、高地、农历五月的别称;作形容词时,通“高”,与“下”、“卑”相对;读háo时,通假“嗥”,意思是嚎叫。
“林皋”二字出自《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后以“林皋”指代山林皋壤或树林水岸。
“幸”,本义是:非所当得而得与不可免而免。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吉而免凶也。人们常问:你幸福吗?有说:“幸”为帝王所赐,是临死获赦而活着;“福”为上苍所赐,是神佑而富足安康。
“即”,本义是:走近去吃东西。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就食也。“即”可作动词、连词、介词、副词、名词。在文中作副词用,是随之、立刻、就、当即之意。
《周易﹒大过》卦的“大象辞”讲的:“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只有君子处困厄仍能够坚持操守,退藏归隐,养其心志,而不会因此烦闷寡欢。不是君子是不能做到的。


10、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便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
“两”,本义是:双马牵引的战车。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二十四铢为一两。“两”常用作重量、数量词。作副词时,有兼具双方之意;作动词用,有等同、比并之意。
“疏”,本义是:疏导,开通。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通也。古语讲:孕则塞,生则通。“疏”故转注为开通、分远之意。“疏”又俗称为“疎”,所以在汉代疏广之后,隐去“疎”字的一半,取“束”作为姓氏。“两疏”在文中指汉代的疏广、疏受叔侄两人。
“见”,本义是:睁着眼睛看。《说文解字》解释为:视也。“见”是多音字,读jiàn的时候,可作动词,有看到、觐见、遇到等意;也作名词、助词、形容词用。读xiàn时,同“现”,作动词用,有出现、实现等意;也作形容词用。
“机”,本义是: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主发谓之机。“机”与“機”在古代是两个字。“机”是木名,即桤木树;“機”是控制发射的扣板或机关。现在“机”是“機”的简化字。“机”在文中作形容词,是先兆、征兆之意。
“解”,本义是:分解牛,后泛指剖开。《说文解字》解释为:判也。“解”是多音字,读jiě,作动词,意思是剖开、解除、瓦解;也指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等意;也作名词用,有见识之意,也是文体中的一种。读jiè,作动词时,是发送、押送财物或犯人的意思。古代乡举,举送入试也称“解”。读xiè,作动词用,通“懈”,是松弛、懈怠之意;作名词时,指兽名、官署等意;也是一个姓氏。
“组”,本义是:成绺的丝绒,丝织的宽带。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绶属。“绶”读作shòu,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阔者为组,为带绶;狭者为条,为冠缨。
“谁”,本义是:古人问候陌生人的哨声。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何也。表示疑问,什么人或什么。“谁”也读shuí或shéi,意思不变。
“逼”,本义是:接近、靠近。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近也。在文中作动词用,是逼近、驱赶之意。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是说西汉时的疏广及其侄子疏受。疏广被汉宣帝征为博士郎,太中大夫,后又被封为太子太傅。其侄子疏受,以其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其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为皇廷中的“二疏”。
“二疏”的事迹在《汉书》中有记载:“二疏”被皇帝所器重,太子每回上朝,就随同觐见皇上,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满朝廷把这看作是荣耀的事。皇太子十二岁就通晓《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知道满足不会受辱,懂得止步没有危险,如今五年了,官也当了,名也有了,还不离职,恐怕要后悔的,不如我们叔侄两人告老还乡,不也很好吗?后来两人借口有病,皇帝加赐黄金,二人辞官回家。
疏广回到家后,每天请族人老友一起吃饭饮酒。过了一年多,其子孙们希望他在世时,置办些家产,这样吃吃喝喝,很快就耗尽了。疏广则说:家里原本有田宅,子孙们能够辛勤劳作,是够穿衣吃饭的。如果增加财产出现盈余,只不过让子孙们懒惰罢了。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再说了,富有的人,是众人怨恨的对象。这些金子是皇帝赐给我养老的,我很乐意与乡亲宗族一起分享!就这样疏广终老一生。
  “解组谁逼”这四个字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两疏”等人洞彻世事、激流勇退、明哲保身之道,并没有谁去强迫他们隐退,是他们“见机”后的主动选择。比如“两疏”已教授太子五年,太子已近成人,朝廷内外围绕皇帝、太子之间有太多看不见的较量,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两疏”极容易在权力更替中首当其冲。也正因为“两疏”身在其中,又能清醒地感受到种种“预兆”,就不难理解“两疏”早早引退的选择了,也更能理解他们回乡后的“逍遥”自得!此言此行,非君子则不能为啊!

要查询的字词
1、稼:
稼,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说文 • 禾部》
  
2、穑:
造字本义:动词,在田野建筑简易粮仓暂时存放收割的稻麦谷物。
穑,谷可收曰穑。——《说文》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 • 魏风 • 伐檀》

3、俶:
“俶”,本义是:善,美好。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善也。“俶”是个多音字,读chù的时候,作形容词时,有善良、厚道、奇异等意;作副词时,有开始、忽然等意;作动词时,有建造、整理等意。读tì的时候,同“倜”,是洒脱之意。“俶”在本文是开始之意。

4、载:
“载”,本义是:乘坐。《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乘也。“载 ”是个多音字,读zǎi,作名词时,表示年、岁,唐虞时代用于年名,一载就是一年。夏朝称一年为一岁,商朝称一年为祀,周朝就直接称年。作动词时,有记录、记载、描绘等意。读zài,作动词时,有乘坐、装运、担负等意;作名词时,指车、船等交通工具;也有物件、事业等意。“俶载”,是农事伊始之意。
开始 :春日载阳。——《诗•豳风》东园之树,枝条载荣。——晋• 陶潜《停云》

5、艺:
造字本义:动词,种植庄稼草木,培土锄草。 藝,种也。——《说文 • 艸部》
不能艺稷黍。——《诗 • 唐风 • 鸨羽》
艺山林也。——《左传 • 昭公十六年》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 • 滕文公上》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晋 • 陶潜《桃花源诗》

6、敦:
【卷三】【攴部】敦  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从攴  声。都昆切。又,丁回切。——《说文解字》
(敦) 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皆責問之意。邶風。王事敦我。毛曰。敦厚也。按心部惇、厚也。然則凡云敦厚者、皆假敦爲惇。此字本義訓責問。故從攵。誰何見言部。从攴。 聲。都昆切。——《说文解字注》
敦本从  从攴。  厚也;攴,击也。厚击之,必怒相诋也。其“惇厚”之敦,从心从  ,心  厚也。——《说文广义》
敦,尚也。——《说文解字释义》
尚:本训庶几也,曾也。——《说文广义》

7、素:
素,su,从生从糸(mi)。织物光润则易于下垂。本义:没有染色的丝绸。
本义是"本色的生帛"。由于生帛较粗,易下垂,所以甲骨文和小篆的"素"字都表示了这一点。引申本色、白色、本质、质朴等义。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①。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列子 天瑞》
素是指有形有质万物,最原初的状态,最本始,最精真的状态。老子所说见素抱朴,内经《素问》书名中的素,和《素书》书名中的素,皆为同义,它们阐述的,也都是最根本的未被人为所支离的大道至理。
8、中庸:
中:
中,本训云:和也。其字从口,而上下贯通,调和而无偏胜,适与相宜,故周子曰:“中也者,和也。”酌之以中,所以和顺义理,而苟得其中,自无乖戾也。中为体,和为用,用者即用其体,故中、和一也。东西南北之无倚,上下之皆贯,则居事物之里矣,故又为内也,与外相对。唯其在内,故不偏倚于一方,不偏不倚,必贯其内矣,其义一也。不偏而和,则与事物恰合,故又为当也。“发而皆中节”,当其节也,俗有“中用”之语,意正如此。举子合式谓之“中式”,皆如字读。塾师胥吏呼作“众”音,皆谬。又为平分三节而在二者之间之通称,故建子、卯、午、酉,谓之中冬、中春、中夏,中秋。一月三十日,而冬至等十二气曰中气,皆前后均分之辞。俗或写中冬等为“仲”,读直送切者,亦非。唯矢著正鹄及方书“中风”“中暑”之类,可作去声读之,以无和均恰合之义。从彼及此,自外以伤内,故借为“中伤”“中计”等义。投壶有“虎中”“鹿中”,刻木为之,以盛胜者之筹,因矢中而纳筹,可音丁仲切。——王夫之《说文广义》
庸:
《説文解字》:庸,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战国时孔子的嫡孙子思所作。宋代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最原始出发点是取象于《周易》中的乾卦的九五爻及坤卦的六二爻:乾卦的九五爻,阳爻居阳位,即得位得正,而且又是居上卦的中位,即得中,九五爻具刚健中正之德。坤卦中的六二爻,是阴爻居阴位,即得位得正,又居下卦的中位,即得中,六二爻具柔顺中正之德。“中庸”的基本意义有三层:其一就是不偏不倚;其二是中正、平和;其三是得其位尽其用!从字面上讲,“中庸”的“中”就是“好”、“正”、“行”、“成”等意。“中”在中原地区近乎万能词。“中庸”的“庸”字,是由“庚”和一个“用”组成,“庚”有更换、变换之意,“用”是“做”、“使用”等意。“庸”具有先做什么事,再做什么事,还有使之变化为之所用之意。可见“中庸”是要达到好、行的标准的方法,其核心是:动中取衡,静中就重,中不偏,庸不易,不辞两极,勾势恰作。北宋易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这样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你我需要认真玩味,才能体会其中无穷妙趣,则受用终身无尽!所谓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达道,及智、仁、勇的三达德,正是中庸所追求修养的最高至德境界。所以《中庸》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精要地揭示了自我管理这一中庸核心思想。“庶几中庸”强调了中庸是做人的大道准则,是事业、生活、健康的根本理论。

译文:
治国的根本在于农业,农业最重要的是确保做好播种与收获。播种的季节到了,就要及时在良田里播种。收后要及时缴纳谷物或财物等税贡,对于不愿交纳者或还没有交纳者,予以劝戒与勉励;对于提前或按时交纳者,予以赏赐,并依照收纳税粮与税收教育的情况对官员进行罢免或晋升。孟子这个人秉性敦厚、素雅;鱼这个人最为正直。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要勤劳谦逊,谨慎检点,更要懂得规劝、告诫自己。听别人说话时,要认真细听,品味其中的道理;看他人相貌时,要认真端详、体察其当时的心情。给他人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谋划,鼓励别人持恭敬之心立身处世,以人为贵,以礼为本。听到或受到别人的讥笑或训诫的时候,不可反唇相讥,而是应该反躬自省;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将要蒙受侮辱及名誉受损或面临危险之时,立刻远遁退隐山林,或许可以幸免于祸。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便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6 23: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2-16 23:59 编辑

心得:
      得了本 竖版宣纸影印的《千字文释义》(清  汪啸尹先生纂辑,孙谦益先生参注),甚喜欢。细读之,对“《千字文》是一部古今未有的奇作”之“奇” 有更进一步的体会。
      “汉诗是非常重视押韵的。古体诗经常换韵。换韵往往就表示情绪的转换。换韵的地方往往就是段落划分的地方。所以如果你会吟诵,对于古体诗分几个部分几个段落,这件事情其实不用讲,韵一变自然就变了。”徐健顺老师在《普通话吟诵教程》如是说。之前读到有人如此评价《千字文》:“全文每四个字为一句,这个传统是从《诗经》一直传下来的,后人叫作〖四言诗〗,而且这〖四言诗〗是押韵的,每一大段落要换一次韵,韵律非常完好严格,绝无杂乱之病。”没什么感觉,因为没细作探究。这个星期把全文的韵脚查了一遍,把全文的结构梳理了一遍, “韵律非常完好严格,绝无杂乱之病”,果真如此!真心佩服作者!
      全文结构梳理如下:(梳理后,觉得文字有些诗句押同一韵,就应该分在同一小节中。比如“两疏见机,解组谁逼”应该划到11,因为它们都押入声韵)
第一章(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此章言天地人之道,为千字文之发端。首节从天地初辟之时说起,见自有天地之由来。第二节至第四节,承首节天道而言。天有日月星辰、云雨霜露,以成四时二气,见天道之大也。第五节至第七节,承首节地道而言。地之生物,有金玉珠宝之异、山川草木之盛、鸟兽虫鱼之繁,见地道之广也。第八节至第十三节,承首节宇宙而言。洪荒以来,三皇、五帝、三王,开物成务,以前民用,仁民爱物,以广德泽,见人事之盛也。
(一)
1、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此一节,为下十二节之纲领。)
2、日月盈仄,辰宿列张。
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4、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5、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6、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7、海咸河淡,鳞潜羽翔。(上言天地变化,无不具备。)
(二)
8、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人生其间,备三才之位)
9、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10、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11、坐朝问道,垂拱平章。(承上三节而言。)
12、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此言其德泽之及于人者。)
13、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此言其德泽之及于物者。)
第二章(盖此身发,四大五常——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
此章言君子修身之道。惟修其五常,则不毁伤其身,因推类而举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为五常所属,终则指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而勉人固守之也。
(一)
1、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此将言修身之事,故先言身之至重,以见其不可不修。外而形体,则有四大;内而心性,则有五常。修身者惟修其五常之德,而后能不亏四大之体。)
2、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虽男女有异,而五常之修一也)
3、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此与下节,皆言修五常之事。)
4、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5、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此言修五常者,欲其纯一而不杂也。)
(二)
6、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此言人事之不爽,修德必获令名,如影之随形表。)
7、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此节言天道之不爽,为恶得祸,为善得福,如响之赴声也。)
8、尺璧非宝,寸阴是竞。(此言尺壁至重,而不以为宝,惟以寸阴当争。而孜孜然修其五常,惟日不足也。)
9、资父事君,曰严与敬。(上言五常之当修,而所谓五常者,在于人伦之内。盖仁为父子之德,义为君臣之德。长幼之有序,即礼之德;夫妇之有别,即智之德,而信又为朋友之德也。此下十四节,皆言人伦。)
10、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忠孝之道)
11、临深履薄,夙兴温凊。(专言孝也)
12、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孝为百行之原)
13、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14、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15、荣业所基,籍甚无竟。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上言孝成而德备,事父之道尽矣,然后可资之以事君焉。此以下,言事君之事。)
16、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17、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言父子君臣之伦,至此又推其类而尽言之,因以此二语为发端,言五伦之中,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而先王制礼作乐,所以殊异而分别之也。)
18、上和下睦,夫唱妇随。(五伦之中,始于夫妇)
19、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此推父子之伦而广言之。)
20、孔怀兄弟,同气连枝。(此言兄弟之伦)
21、交友投分,切磨箴规。(此言朋友之伦)
22、仁慈隐恻,造次弗离。(上言五伦备矣,而五常之德,犹未明指之也,故于此详言之。此言仁之德也。)
23、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此言义、礼、智、信之德。 )
24、性静情逸,心动神疲。(此总上文五常之德而言。)
25、守真志满,逐物意移。(此申上节而言)
26、坚持雅操,好爵自縻。(此又总承上文而结言之。)
第三章(都邑华夏,东西二京——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此章言王天下者,其京都之大、宫阙之壮、典籍之盛、英才之众、土地之广如此。
1、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言王者京都之大也。
2、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此言王者宫室之壮。)
3、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言此宫殿楼观之中,《坟》《典》藏焉,群英会焉。此节为下六节纲领。)
4、杜稿钟隶,漆书壁经。(此节承上文《坟》《典》而言,见书籍之多也。 )
5、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自此以下五节,俱承上文“群英”而言。)
6、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宁。(此下四节,亦承上“群英”,而杂举其人以实之  )
7、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此亦承上“群英”而言。)
8、何遵约法,韩弊烦刑。(此言群英之任名法者。)
9、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此言群英之建武功者。)
上四节,皆言群英之盛,如殷之有伊、傅,周之有旦、望,汉之有四皓。而又广而言之,如五霸七雄之有谋臣策士,任名法者如萧何、韩非,建武功者如起、翦、颇,牧,亦不可胜数也。
10、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此节言王者土地之广。)
第四章(治本于农,务兹稼穑——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此章言君子穷而在下,惟尽其处身治家之道。盖与上章对待言之。处身者,以小心为要。因推其类,而言见几之哲、美色之远、为善之勤,以及言语之谨、威仪之慎,无之可忽。治家者,以本富为重。因推其类,以及饮食之节、寝处之安、宴会之乐、祭祀之礼、应酬之方、人情之宜、御患之术、畜产之蕃、器用之利、伎艺之精,亦无之可忽也。末则总言,以深戒之。
1、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此以下,言君子治家处身之道。此节言治家者以本富为重也。俶载”二句,主稼而言,“税熟”二句,主穑而言。)
2、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勅。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此节言处身者,以敬慎为要也。处身者,当如孟子之精纯,史鱼之正直,庶几近乎中庸。而勤劳谦逊,谨慎戒敕,听言则审其是非,观人则辨其邪正,皆以致其慎也。如是则可以无过,而所遗者皆善谋,勉于敬畏,而此身植立于不倾矣。此与上节,为一章之主。以下十七节,或言处身,或言治家,皆推广此意。)
3、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两疏见机,解组谁逼?(此节言见几之哲,亦处身之道也。)
4、索居闲处,沈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承上节而言。甘恬退而即林皋者,处于萧索闲散之地,沉静晦默,虚空无人,盖远于朝市之暄杂也。乃以其暇日,考求往世典籍,搜寻辨论,以解散其思虑,而逍遥自适其心,则日进于欣喜。而凡可欢者,皆召之而使来。至于可忧之事,一无挂系于中,皆驱之使去而谢绝之。盖辞位,则无忧国岩层民之衷,而但有林皋可悦之趣也。此一节,又为下二节之纲领。 )
5、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飖。游鹍独运,凌摩绛霄。(此承上“索居闲处”而言,乃林皋之景物也。)
6、耽读玩市,寓目囊箱。(此承上“求古寻论”而言。 )
7、易輶攸畏,属耳垣墙。(此言言语之谨,亦处身之道也。)
8、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此下十节,皆言治家之道,盖推其类而广言之。此言饮食之节也。)
9、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此言寝处之安。)
10、弦歌酒宴,接杯举觞。矫手顿足,悦豫且康。(此言宴会之乐。)
11、嫡后嗣续,祭祀烝尝。稽颡再拜,悚惧恐惶。(此言祭祀之礼。)
12、笺牒简要,顾答审详。(此言应酬之方。
13、骸垢想浴,执热愿凉。(此言人情之宜。 )
14、驴骡犊特,骇跃超骧。(此言畜产之蕃。)
15、诛斩贼盗,捕获叛亡。(此言御患之术。
16、布射僚丸,嵇琴阮啸。恬笔伦纸,钧巧任钓。释纷利俗,並皆佳妙。(此言器用之利,伎艺之精,处家者皆不可不备也。)
17、毛施淑姿,工颦妍笑。(此言美色之宜远,亦处身之道也。)
18、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此言为善之宜勤,亦处身之道也。)
19、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此言威仪之宜慎,亦处身之道也。)
20、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此节总承上文而结言之,以致其儆戒之意。 )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与通篇文不相蒙,盖作者为文既终,而犹存数字,乃复为韵语以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7 10: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素心 发表于 2019-2-16 23:46
心得:
      得了本 竖版宣纸影印的《千字文释义》(清  汪啸尹先生纂辑,孙谦益先生参注),甚喜欢。细 ...

哇!这又是一个视角,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8 10: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素心 发表于 2019-2-16 23:46
心得:
      得了本 竖版宣纸影印的《千字文释义》(清  汪啸尹先生纂辑,孙谦益先生参注),甚喜欢。细 ...

总结得很有整体感,转走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7: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2-23 17:30 编辑

小迪,海子

第十二周读书分享:需查询的句子:
1、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便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
疏,姓也。两疏,疏广、疏受也。汉太子太傅疏广、太子少傅疏受,以年老辞位而归,人皆高之。目有所睹曰见。“机”、“几”古通用,微也。《易•系辞》云:“几者动之微,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解,脱之也。组,绶类,印绂也。谁,何也。逼,迫之也。
                                                                                                                                                                                                                                                                                                                                                                 ——《千字文释义》
“两”,本义是:双马牵引的战车。《说文解字》:二十四铢为一两。
“疏”,本义是:疏导,开通。《说文解字》:通也。古语讲:孕则塞,生则通。“疏”故转注为开通、分远之意。“疏”又俗称为“疎”,所以在汉代疏广之后,隐去“疎”字的一半,取“束”作为姓氏。“两疏”在文中指汉代的疏广、疏受叔侄两人。
“见”,本义是:睁着眼睛看。《说文解字》:视也。
“机”,本义是:弓弩上的发射机关。《说文解字》:主发谓之机。“机”与“機”在古代是两个字。“机”是木名,即桤木树;“機”是控制发射的扣板或机关。现在“机”是“機”的简化字。“机”在文中是先兆、征兆之意。
“解”,本义是:分解牛,后泛指剖开。《说文解字》:判也。“解”是多音字,读jiě,意思是剖开、解除、瓦解;也指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等意;也有见识之意 。读jiè, 是发送、押送财物或犯人的意思。古代乡举,举送入试也称“解”。
“组”,本义是:成绺的丝绒,丝织的宽带。《说文解字》:绶属。“绶”读作shòu,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阔者为组,为带绶;狭者为条,为冠缨。
“谁”,本义是:古人问候陌生人的哨声。《说文解字》:何也。表示疑问,什么人或什么。
“逼”,本义是:接近、靠近。《说文解字》:近也。在文中是逼近、驱赶之意。
“两疏见机,解组谁逼。”是说西汉时的疏广及其侄子疏受。疏广被汉宣帝征为博士郎,太中大夫,后又被封为太子太傅。其侄子疏受,以其贤明被选为太子家令,后升为太子少傅,其间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赏赐,并称为皇廷中的“二疏”。
“二疏”的事迹在《汉书》中有记载:“二疏”被皇帝所器重,太子每回上朝,就随同觐见皇上,太傅在前,少傅在后,满朝廷把这看作是荣耀的事。皇太子十二岁就通晓《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知道满足不会受辱,懂得止步没有危险,如今五年了,官也当了,名也有了,还不离职,恐怕要后悔的,不如我们叔侄两人告老还乡,不也很好吗?后来两人借口有病,皇帝加赐黄金,二人辞官回家。
疏广回到家后,每天请族人老友一起吃饭饮酒。过了一年多,其子孙们希望他在世时,置办些家产,这样吃吃喝喝,很快就耗尽了。疏广则说:家里原本有田宅,子孙们能够辛勤劳作,是够穿衣吃饭的。如果增加财产出现盈余,只不过让子孙们懒惰罢了。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再说了,富有的人,是众人怨恨的对象。这些金子是皇帝赐给我养老的,我很乐意与乡亲宗族一起分享!就这样疏广终老一生。

“解组谁逼”这四个字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两疏”等人洞彻世事、激流勇退、明哲保身之道,并没有谁去强迫他们隐退,是他们“见机”后的主动选择。比如“两疏”已教授太子五年,太子已近成人,朝廷内外围绕皇帝、太子之间有太多看不见的较量,表面平静却暗流涌动,“两疏”极容易在权力更替中首当其冲。也正因为“两疏”身在其中,又能清醒地感受到种种“预兆”,就不难理解“两疏”早早引退的选择了,也更能理解他们回乡后的“逍遥”自得!此言此行,非君子则不能为啊!

一、索居闲处,沈默寂寥。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索,萧索,独处也。居,即处也。《礼记•檀弓》云:“离群而索居。”闲,有余暇也。沈,晦也。默,静也。寂寥,空虚之貌。皆所以形容其闲索也。
求,觅也。古,往世也。寻,即求也。论,辨议也。散,解也。虑,思也。逍遥,游息也。《诗•小雅》云:“于焉逍遥。”
欣,喜也。奏,进也。累,挂系也。遣,驱之使去也。戚,忧也。谢,绝之也。欢,亦喜也。招,召之使来也。
承上节而言。甘恬退而即林皋者,处于萧索闲散之地,沉静晦默,虚空无人,盖远于朝市之暄杂也。乃以其暇日,考求往世典籍,搜寻辨论,以解散其思虑,而逍遥自适其心,则日进于欣喜。而凡可欢者,皆召之而使来。至于可忧之事,一无挂系于中,皆驱之使去而谢绝之。盖辞位,则无忧国忧民之衷,而但有林皋可悦之趣也。
此一节,又为下二节之纲领。
                                                                                                                                                                                                                                                                                                                                                                         ——《千字文释义》
2、“索居闲处,沉默寂寥。”这八个字指出了归退后的清静生活。
“索”,本义是:将粗麻搓成大绳子。《说文解字》: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大绳子或大链子都叫“索”,如索道、钢索;作动词时,指搜寻、求取、探索、讨要等意;“索”作形容词时,有独自、索性、尽等意。
“居”,本义是:曲胫蹲着。《说文解字》:蹲也。“居”有居住、坐、处于、担任;住所、居住地等意。
“闲”,本义是:用柱子顶住门板,以防擅闯。《说文解字》里:阑也。“闲”字一个“门”,里面一个“木”,门里木,也就是顶门的木柱或者是门里的门栓。关上门,上了门栓,人在家里,很是闲适清静,远离喧嚣,也不那么忙碌,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个词叫“防闲”,就是防御的意思。“闲”也同“娴”,是文雅、贤淑之意。
“处”,本义是:古代将老虎和犯人关在一起的牢笼。《说文解字》:止也。得几而止。“处”是个多音字,读chǔ,作动词时,是居住、置身、交往、决断、惩戒、隐退之意。读chù的时候,为名词,指地方,如:处所;也指部分、方面等。
“沉”,沈”、“沉”本同源,后分化。本义是:把活牲畜或活人投入水中祭祀河神,以免除水患。
“默”,本义是:狗悄无声息地突然窜出追人。《说文解字》:犬暂逐人也。“默”在文中意思是闭口不说话。“沉默”即一言不发。
“寂”,本义是:静悄悄,没有声音。《说文解字》解释为:无人声。
“寥”,本义是:空虚,寂静。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空虚也。“寥”与“寂”是一个意思,“寂寥”就是空廓寂静,独自一人。

“索居闲处,沉默寂寥。”是说离群独居,悠闲度日,空廓安宁,清静无为。如嵇康《养生论》所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这八个字所描述的生活状态,表面看上去令人向往,然而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如是呢?常听人说:整天忙碌,工作压力大,想找个地方安顿下来,过清静的日子。殊不知,中国古人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清静无为,并非世间你我随意为之。若在精神上没有一片闲寂的空间,时刻都在筹谋获取更多的名利,不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只关心价值及意义,所企望的修身养性,倒成了一种话头。要不然,可以去试试“索居闲处”,一天、两天过去了,还好,三天没过,恐怕就电话不停,约人吃饭,喝酒,谈合作……若是一心扑在工作上,还算用心专注,若是空虚无助或一味追名求利,且以此为乐,贪欲横生,则会迷失自我,不得安宁。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你必须要了解自己,又能够感受到别人的脉搏,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知道人生只是短暂的存在,就会采取更加适当的方法,尽自己所能做最好的。一旦人们认为自己会长久的活着,自私自利就会导致消极的事物不断产生。人生正因为短暂才不要失去自己的意念,懂得需要什么,不要什么,取舍分明,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够过“闲寂”够用的生活,并继续前行!心灵不松弛、散漫,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臻于大道,达于化境,才能够在林皋隐居闲处,才能够在都市里安神自适,否则,无法理解“沉默”带来的自我认知及真切感受,无法理解“寂寥”中真我呈现及心灵拷问,只会由“沉默寂寥”蔓延成一道忧伤,乃至绝望。要做到“闲居无忧患,寂寥无思虑”,说易行难,非常人所能为之。

3、“求古寻论,散虑逍遥。”:读书不仅使人明智,而且还能排忧解惑。
“求”,本义是:追逮动物。《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皮衣也。“求”是“裘”的古字。在战国时用“求”,古人穿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求”有请求、乞求、追求、贪求等意。
“古”,本义是:传说中的久远时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说文解字》解释为:故也,识前言者也。“古”在文中指古代的典章、文献。
“寻”,本义是:张开两臂测量物品长度。《说文解字》:绎理也。在古代,“寻”也是长度单位,度人的两臂为寻,即为八尺,“寻”的倍数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有说:量宽度为寻,量深度为仞,在文中是探究、研究之意。
“论”,本义是:评论、研究。《说文解字》:议也。“论”是多音字,读lún,作名词,指言行;读lùn,作名词时,有主张、学说、论文等意,也通“伦”,即伦理;作动词时,有议论、思考、陈述等意。在文中读lùn,作名词,意思是主张、学说。
“散”,本义是:零碎、杂乱。《说文解字》:杂肉也。“散”是多音字,读sàn时,作动词,是分开、分布、派遣、解雇等意;读sǎn时,作形容词,是没有约束的、松开的、分开的、零碎的等意。在文中意为分散。
“虑”,本义是:愁容之貌,思虑、谋划。《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谋思也。在文中意为忧虑。“散虑”的意思是:使心中的忧虑消散,排遣忧愁。张九龄的《答严给事书》中有:“林泽之闲,聊足散虑。”
“逍”,造字本义:动词,从容自在、步态优美地到处走。《说文解字》:逍遥,犹翱翔也。《庄子•逍遥游注》中有:“逍者,消也。如阳动冰消,虽耗也,不竭其本。遥者,摇也,如舟行水摇,虽动也不伤其内。”
“遥”,本义是:远行也。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逍遥也。“遥”既指空间距离远,也指时间长。《礼记》中有“千里之遥”。“逍遥”意为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求古寻论,散虑逍遥。”探求古代典章、文献,学习和研究圣贤的至理名言,就可以排遣忧愁,去除杂念,悠游自得,安闲自在。早在南朝时,周兴嗣就在该文中明确指出排遣忧愁、散解思虑的良方是“求古寻论”。若现在问起身边的朋友如何“散虑逍遥”,方法也有很多,如,看电影、逛街购物、运动、找人聊天、写微博、发微信、旅游、睡觉、改变发型等,不能说这些方法不管用,起码是见效快,问题就出在这里:治标不治本!若再往深处问,大概会说,要保持心灵的超然平淡,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一切都自然和谐的发生,说白了,就是平常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这些话是典型的心灵鸡汤,听上去很入耳,做起来却无处入手,几乎没有操作性。如何保持心灵的平淡?如何回归本真……需要的是近乎宗教般的心灵归属,生活的渺小与短暂,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坚定自己的意念,领悟物质与心灵的依存。遗憾的是大部分人的生命形式是外求的,追求自以为是的幸福与安宁,事实上却被更多的烦忧所取代,因为幸福的源头不在外面,就在我们每个人内心里,让内心充满能量的只有圣贤先哲们的著述言论,从此我们拾起书本读起来,求古寻论,终究会安顿生命,悠游自得。

4、“欣奏累遣,慼谢欢招。”
“欣”,本义是:喜悦。《说文解字》:笑喜也。《楚辞》有:“君欣欣兮乐康。”“欣”作动词时,有爱戴、悦福等意。在文中意为欢欣喜乐。
“奏”,本义是:奉献、送上。《说文解字》:进也。“奏”作动词时,有奉献、演奏、取得等意,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奏”作名词时,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文心雕龙》中讲: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累”,本义是:绳索。在《说文解字》:缀得理也。一曰大索也。“累”是多音字,读léi的时候,作动词,有重叠、接连成串、拘系等意。作名词时,指绳索,也指交配期的牡牛。读lěi的时候,作动词,有堆积、拖累、妨碍等意;作形容词时,有连续、多次等意。读lèi,作动词时,有操劳、烦劳等意;作形容词时,是负担、忧患、过失等意。
“遣”,本义是:释放。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纵也。“遣”字有派去、贬谪、打发等意;古时丈夫休弃妻子也称“遣”。
“慼”,本义是:忧愁悲伤。《说文解字》解释为:忧也。作名词时,通“戚”,即亲戚之意。在文中意思为悲伤。
“谢”,本义是:向人认错道歉。《说文解字》解释为:辞去也。“谢”字最常用恐怕是感谢了,除此还有:辞去、告别、告诫、逝去、衰败等意。“谢”也是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之意。
“欢”,本义是:猎鹰发现猎物而兴奋大叫。《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喜乐也。“欢”有喜悦、欢迎、殷勤或诚挚地迎接等意;
“招”,本义是:打手势叫人来。《说文解字》:手呼也。“招”与“召”是有区别的,《楚辞》里讲,以手势招呼别人过来叫“招”,用言语叫人来叫“召”。

  “欣奏累遣,慼谢欢招。”轻松喜悦的事来了,负累忧愁就排遣散解了!消除了无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道理简单明白,无需多言,一说一行,说易行难,这八个字对称明显,“欣”与“累”,“慼”与“欢”,人人都不喜欢“累”“慼”,都希望生活中有“欣”“欢”伴随,上一节“求古寻论,散虑逍遥”也讲到了这一点。欢欣与幸福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但幸福感其实是一种主观感受,既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小孩子可能会因得到新玩具而开心无比,而一个成年人是否快乐的决定因素更多受主观与客观因素决定,诸如主观的自我意识,人格特质,价值观念等;客观的教育水平,生活工作环境,自身健康状况,社会地位等,其实归根结底,客观因素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开心幸福感,幸福感是由你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再说多了,就又流于俗套,又如一碗心灵鸡汤,世间没有永远的“累”“慼”,也没有永恒的“欣”“欢”,“欣”“累”相依,“慼”“欢”相存,“欣奏累遣,慼谢欢招”如此罢了!

二、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陈根委翳,落叶飘飖。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此承上“索居闲处”而言,乃林皋之景物也。
渠,沟也。荷,芙蕖也。《尔雅》云:“其茎茄,其叶荷,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的历,光彩烂灼之貌。吴苏彦《芙蕖赋》云:“映的历于朱霞。”
《说文》云:“树果曰园。”莽,茂草也。抽,拔也。条,枝也。枇杷,果名。其叶四时不调。晚,岁暮也。翠,鸟名。其羽青,故以青色为翠。梧桐,木名。凋,叶落也。梧桐应秋之候,立秋节至,一叶先坠,故云早凋。
陈,故也。根,草木之本也。委,弃也。翳,自毙者也。《诗•大雅》云:“其菑其翳。”落,衰谢也。飘飖,风动物也。《尔雅》云:“回风为飘。”
鹍,鸟名。运,转动也。凌,出其上也。摩,迫也。绛,赤色。霄,《尔雅》云:“近天气也。”言林皋之中,渠有的历之荷,园有抽条之莽。枇杷则岁暮而犹茂,梧桐则当秋而先零。根之陈腐者,委弃而自毙;叶之衰谢者,随风而飘飖。至于鹍鸟之游,独运转于天际,凌虚摩空,而在绛霄之上。其草木禽鸟之美如此,见“索居闲处”之乐也。
                                                                                                                                                                                                                                                                                                                                    ——《千字文释义》
5、“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渠”,本义是: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说文解字》解释为:水所居。“渠”除了壕沟,水名外,古代指车轮的外圈。作形容词通“钜”,是大的意思;作代词时,指第三人称“他”;作动词时,有开凿沟渠之意。在文中,同“蕖”,就是莲花、芙蕖。
“荷”,本义是:植物名。也称莲,别称芙蕖、芙蓉。地下茎称藕,子实称莲,花叶供观赏。《说文解字》解释为:芙蕖叶。“荷”是多音字,读hè,作动词时,是用肩扛或担、背负、担负、承受等意;作名词时,指担子;读hé时,作名词,指芙蕖、荷叶。
“的”,形容词:日光强烈醒目。dì      本义只见于古文。如: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礼记 •  中庸》;  旳旳者獲,提提者射。——《淮南子 •  说林》
“历”,本义是:翻山越岭。《说文解字》解释为:过也。“历”在文中作名词用,是分明、清晰之意;“历”还可以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的历”是光亮、鲜明的意思,一般只用于形容荷花、芙蕖、莲花的美丽、纯洁。王勃在诗《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中讲:“参差夕树,烟侵橘柚之园。的历秋荷,月照芙蓉之水。”
“园”,本义是: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所以树果也。常见词有家园、公园、园丁等;也指帝王、后妃的墓地。
“莽”,本义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草丛。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草丛。“莽”作名词时,有草丛、莽林等意;作形容词时,有茂盛、迷茫、粗疏等意。
“抽”,本义是: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引也。“抽”也作“吸”讲,如抽烟、抽噎。在文中意思为:长出。
“条”,本义是:树木生出的小枝杈。《说文解字》解释为:小枝也。《尚书》里讲:“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条”即条理,清晰而不乱。“条”除了作名词,有枝条、条理、次序的意思外,还作量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抽条”在这里指草木拔节,长出枝条。

“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是说池塘里的荷花开得多么鲜艳,园林里的草木抽出了嫩芽。这两句话的画面感很强,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从语意上讲,与上下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没有严密准确的叙事或议论。这种更贴近原始自然的乡村风格,却能让人心生美好,更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世外桃源的诠释。用淳朴、率性、简单、豁达来描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心情都不为过。能够给自己疲惫的身心以足够的宽慰和鼓励,这是生命的昭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短几十年,若能拥有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愿意,问题是:我们的心能否是闲寂的?

6、“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枇”,本义是:植物名,即“枇杷”。《说文解字》:枇杷木也。“枇”在古代通“匕”,是一种食器;也通“篦”,指梳头的篦子。“枇”在这里指枇杷树,常绿乔木,叶、果都可以入药。
“杷”,本义是:一种农具。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收麦器。“杷”是多音字,读bà的时候,是名词,指碎土、平地的农具。读pá时,指一种有齿和长柄的农具,用以耙梳、聚拢,多用竹、木或铁等制成。“枇杷”连在一起,指枇杷树,结的果子就叫枇杷。
“晚”,本义是:太阳即将落山,傍晚,黄昏。《说文解字》解释为:莫也。
“翠”,本义是:鸟名,即:翠鸟。又专指雌性的翠鸟。《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青羽雀也。“翠”作形容词时,指青、绿、碧之类的颜色。杜甫有名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梧”,本义是:树木名,即:梧桐。《说文解字》解释为:梧桐木。《营造法式》对“梧”字进行了描述:斜柱,其名有五,一曰斜柱,二曰梧,三曰迕,四曰枝樘,五曰叉手。
“桐”,本义是:木名,也名“荣”。《说文解字》解释为:荣也。梧桐木材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等。《诗经•大雅•卷阿》里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成为梧桐引凤凰传说的最早来历。说明在夏末,梧桐树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关注。梧桐的象征含义有高洁品格、忠贞爱情、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多见于文字作品中。
“蚤”,本义是:咬人的跳虫,即:跳蚤。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啮人跳蚤。“蚤”也通“早”,指月初或早晨,在文中指时间在先。
“凋”,本义是:草木衰落。《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半伤也。在文中作动词用,是凋萎、衰落之意。

“枇杷晚翠,梧桐蚤凋。”这句话是说,到了冬天枇杷叶子还是绿的,梧桐一到秋天,叶子就凋落了。加上前面的八个字“渠荷的历,园莽抽条”,可以拼接为一年春夏秋冬的景色:“园莽抽条”为春天草木发芽,“渠荷的历”为夏天风光,“梧桐蚤凋”为秋天落叶,“枇杷晚翠”为冬日暖阳。虽说牵强一些,尚可理解。
枇杷喜光喜湿,原产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及南部地区。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有白色及橙色两种,称“白沙”及“红沙”,比其它水果都早出产,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梧桐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据说是雌雄异株,雄为“梧”,雌为“桐”。梧桐之树相依待老,生死与共,又因为梧桐树在秋天最早落叶,《淮南子》有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广群芳谱•木谱六•桐》中:“立秋之日,如某时立秋,至期一叶先坠,故云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所以有“枇杷晚翠,梧桐蚤凋”一说。

7、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陈”,本义是:地名。《说文解字》解释为: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是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伏羲氏的墓就在淮阳。“陈”作动词时,有陈列、摆设、述说等意;作形容词时,有陈旧等意。
“根”,本义是:草木之根。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木株也。有说:蔓根为根,直根为柢。“根”也用作佛学名词,佛教以木比喻天性,叫做“根”。根能够雕刻,叫做“器”。“根器”泛指禀赋。“陈根”一词指逾年的宿草,也借指亡友,在文中指老树根。
“委”,本义是:妇女弯腰抱禾苗,表曲折。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随也。“委”是多音字,读wěi,作动词时,是派、任、委托、推托、顺从等意;作名词时,是水的下流、委员会的简称等意;也作形容词、副词用。读wēi,作形容词,是曲、委屈等意;在文中作动词,是曲折的意思。
“翳”,本义是: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华盖也。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称为“翳”。“翳”作动词时,有遮蔽、隐藏等意。“委翳”在文中是树根曲折盘错之意。
“落”,本义是:植物花叶飘零。《说文解字》解释为:凡草曰零,木曰落。
“叶”,本义是:草木之叶。《说文解字》解释为:草木之叶也。
“飘”,本义是:旋风、暴风。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回风也,盘旋而起。在文中作动词用,是飘扬、飘落等意。
“摇”,本义是:摇动,摆动。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动也。“飘摇”意为:以不稳或不受控制的方式移动,在空中随风摆动。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意思为,老树根曲折盘错蜿蜒,落叶在秋风里纷飞飘荡。

8、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游”,本义是:旌旗末端的流苏。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旌旗之流也。“游”作动词时,指在水里浮行或潜泳,在空中遨游、行走、飞行等意;作名词时,指江河的一段;也作形容词用。
“鹍”,本义是:形似天鹅的大鸟。或指像鹤的一种鸟。 “鹍鹏”是传说中的大鸟,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后讹为“鹍”。
“独”,本义是:单独、单一。《说文解字》解释为: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独”在文中作形容词,单独之意;也作副词用,有独自、唯独等意;作名词,指无子孙的老人。
“运”,本义是:转动、运行、调动、迁移。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移徙也。《方言十二》中有:“日运为躔(chán),月运为逡。”文中作动词用,是运行之意。
“凌”,本义是:冰。《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冰凌也。在这里是动词,是升、登上的意思。杜甫的《望岳》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凌”还作形容词用,有寒冷、杂乱等意;也作名词,指冰、冰室等。
“摩”,本义是:用掌摩擦。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研也。“摩”也通“磨”,是磨天之意,也有切磋、抚摸等意。“摩”在文中作动词,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绛”,本义是:大红色。《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大赤也。在文中作动词用,指染成绛色。
“霄”,本义是:粒状雪花、米雪。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雨霓为宵。冰雪杂下者谓之霄,也指高空稀薄游动的云。作动词通“消”,是消灭、消失的意思。王琦注:按道书,九霄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九霄之名:一说:赤霄、碧霄、青霄,绛霄、黅(jīn)霄、矗(chù)霄、练霄、玄霄、缙(jìn)霄。九霄之外为九天,是天的最高处。
指天空极高处。天之色本为苍青,称之为"丹霄"、"绛霄"者,因古人观天象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者皆在北极之南,故借南方之色以为喻。见 明 王逵 《蠡海录•天文类》。

“游鹍独运,凌摩绛霄。”意思是说,只有远游的鹍鹏独自翱翔,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


需要查询的字词

1、机
《説文解字》: 机,机木。从木,几声。造字本义:名词,做凳子的条木。
《说文解字》:主发谓之机。弩弓上控制发射的扣板。机关,板机 。《国语 • 周语》: 耳目,心之枢机也。《后汉书 • 张衡传》:施关发机。 《后汉书 • 张衡传》:机发吐丸。

2、
解,甲骨文   (双手)  (角)  (牛),字形像屠夫双手 从牛 的头上剖取牛角 ,牛角上的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血滴。取牛角,是剖牛过程中技术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步骤,因此用取牛角代表剖牛。“解”,本义是: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说文解字》:判也。“解”是多音字,读jiě,意思是剖开、解除、瓦解;也指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等意;也有见识之意 。读jiè, 是发送、押送财物或犯人的意思。古代乡举,举送入试也称“解”。

3、
“畐”是“富”的省略,表示财产。逼,篆文   (辵,行进,表示追迫)  (畐,即“富”,财产),表示追讨财物、钱款。造字本义:动词,债主催债。
“逼”,形声。从辵( chuò),畐( fú)声。本义:接近,靠近。
《说文解字》:近也。在文中是逼近、驱赶之意。

4、
“索”,本义是:将粗麻搓成大绳子。《说文解字》: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大绳子或大链子都叫“索”,如索道、钢索;作动词时,指搜寻、求取、探索、讨要等意;“索”作形容词时,有独自、索性、尽等意。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 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5、
会意。从门中有木。本义:栅栏。
閑,金文   (門)  (木,柱子),表示顶门的柱子。造字本义:动词,用柱子顶住门板,以防私闯。
月夜里无为、自在: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淮南子 • 本经》   ;像设居室,静闲安些。——《楚辞》

6、
造字本义:动词,追逮动物。《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皮衣也。“求”是“裘”的古字。在战国时用“求”,古人穿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求”有请求、乞求、追求、贪求等意。

7、
本义是:张开两臂测量物品长度。《说文解字》:绎理也。抽出乱丝加以整理。在古代,“寻”也是长度单位,度人的两臂为寻,即为八尺,“寻”的倍数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有说:量宽度为寻,量深度为仞,在文中是探究、研究之意。

8、
“委”,本义是:妇女弯腰抱禾苗,表曲折。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随也。“委”是多音字,读wěi,作动词时,是派、任、委托、推托、顺从等意;作名词时,是水的下流、委员会的简称等意;也作形容词、副词用。读wēi,作形容词,是曲、委屈等意;在文中作动词,是曲折的意思。

9、
“独”,本义是:单独、单一。《说文解字》解释为: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独”在文中作形容词,单独之意;也作副词用,有独自、唯独等意;作名词,指无子孙的老人。
形声。从犬,蜀声。犬性好斗,多独居,故字从犬。本义:单独;单一

10、
“霄”,本义是:粒状雪花、米雪。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雨霓为宵。冰雪杂下者谓之霄,也指高空稀薄游动的云。作动词通“消”,是消灭、消失的意思。王琦注:按道书,九霄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九霄之名:一说:赤霄、碧霄、青霄,绛霄、黅(jīn)霄、矗(chù)霄、练霄、玄霄、缙(jìn)霄。九霄之外为九天,是天的最高处。
指天空极高处。天之色本为苍青,称之为"丹霄"、"绛霄"者,因古人观天象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者皆在北极之南,故借南方之色以为喻。见 明 王逵 《蠡海录•天文类》。

11、
“鹍”,本义是:形似天鹅的大鸟。或指像鹤的一种鸟。 “鹍鹏”是传说中的大鸟,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后讹为“鹍”。
又:
1. 大鸡:"鸡三尺为~。"
2. 〔~鸡〕凤凰的别称。
3. 古书上说的一种像天鹅的大鸟:"翔~仰而弗逮。"

古代指像鹤的一种鸟。

译文:
舒广疏受预见到危患的苗头便告老还乡,哪里有谁逼他们除下官印?离群独居,悠闲度日 。考求典籍,搜寻辩论以排遣忧愁,去除杂念,悠游自得,安闲自在。轻松喜悦的事来了,负累忧愁就排遣散解了!消除了无尽的烦恼,得来无限的快乐。池塘里的荷花开得多么鲜艳,园林里的草木抽出了嫩芽。到了冬天枇杷叶子还是绿的,梧桐一到秋天,叶子就凋落了。 老树根曲折盘错蜿蜒,落叶在秋风里纷飞飘荡。远游的鹤独自翱翔,直冲布满彩霞的云霄。


心得: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读疏广疏受的故事,联想到我的表弟表妹,我的堂侄子……一个个因为家里给的钱太多,都走上了邪路。哎!为人父母要给孩子什么?怎样才是为他们好?警醒!
这一节,押的是下平二萧韵,这是很开阔的一个韵,很能表达退而即林皋者开阔的胸襟。处萧索之地,沉默寂静,读书,赏景,悠闲度日,逍遥自在……想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独善其身”是要怎样修炼才能达到的的人生境界啊!

月总结:
本月读了9、10、11、12节。
第9节:“盘溪伊尹——驰誉丹青”,承上言“群英”,具体列举了很多英才:姜尚,伊尹,桓公,惠帝……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第10节:“九州禹迹——岩岫杳冥。”言王者土地之广。
第11节:
1、“治本于农——劝赏黜陟。”,言治家者以本富为重。
2、“孟轲敦素——勉其祗植。”,言处身者,以敬慎为要。
3、“省躬讥诫——解组谁逼。”,言见几之哲,亦是处身之道。
4、“索居闲处——戚谢欢招。”,言即林皋者可悦之趣。
5、“渠荷的历——凌摩绛霄。”,言林皋之景物。
从开始读到现在,整本书的结构基本清晰了。发现自己之前每周都是掉在具体的章节里,有时很懵,没有个整体的感觉。生活中也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2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3-2 23:11 编辑

十三周读书分享:
要查询的字词:

1、耽:
耽,本训耳大垂也。《易》“虎视眈眈”,虎欲噬,先伏而戢耳窃视也。借为欢说不止之义。兽耳下垂,其欲动不止时也。在兄弟则为美词,友爱不止则情固,在士女则为败德矣。或借为稽延致误之辞,耽乐则废事也。形声字,从耳,冘声。本义:耳朵大而下垂。假借为快乐,喜欢。沉迷。

2、具:
“具”是“俱”的本字。具,甲骨文 (双手,持举)+(鼎,既是祭器也是高级饮食器皿),表示为招待客人拿出高级饮食器皿。造字本义:动词,拿出高贵的饮食器皿铜鼎来宴请佳宾,意即准备齐全,招待贵宾。

3、侍:
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贡奉,祭拜。侍,篆文 (人)+(寺,祭拜),造字本义:动词,神职人员从事敬神活动。 (形声。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4、
细致洁白的薄绸 。纨,素也。从系,丸声,谓白致缯,今之细生绢也。——《说文》

5、
(形声。从目,民声。本义:闭上眼睛) 翕目也。从目、冥,冥亦聲。眠,寐也。——《玉篇》
“眠”的本义是闭上眼睛。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合目说眠。”《山海经•东山经》:“(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兔),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 这里的“眠”,用的就是本义,闭上眼睛是假装死了。


6、
(形声。本义:睡着)  同本义  寐,卧也。——《说文》
寐的本义是躺着并睡着了。《列子•周穆王》:“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
“寐”,在古籍中经常与“不”、“假”连用。“不寐”是“躺着而睡不着”的意思。《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假寐”是“不脱衣帽而睡”的意思。《诗经•小雅•小弁》:“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永:长。维:因。用:而。)

要查询的语句:
一、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汉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都是书袋和书箱。

《千字文释义》:此承上“求古寻论”而言。耽,溺也。读,习其文也。玩者,熟观之也。市,《说文》云:“买卖之所也。”汉王充家贫无书,尝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记忆。寓,寄托也。囊,《说文》云:“櫜也。”有底曰囊,无底曰橐。箱,竹器。皆所以贮书者也。言求古寻论者,其志之所好,如王充之耽于读书,至适市以玩其文,而目所寄托,惟囊箱中所贮之书籍也。                                                      
                                                                                                                     
”,本义是:耳朵大而下垂。《说文解字》解释为:耳大垂也。耽耳,就是大耳朵垂在肩上。“耽”在这里作动词用,是沉溺之意。《易》“虎视眈眈”,虎欲噬,先伏而戢耳窃视也。借为欢说不止之义。兽耳下垂,其欲动不止时也。在兄弟则为美词,友爱不止则情固,在士女则为败德矣。或借为稽延致误之辞,耽乐则废事也。

读”,本义是:将书面文字念出声。《说文解字》解释为:诵书也。(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讀、抽也。 “读”在古代也是一种文体,耕读人家通常是描述美好的田园生活。“读”是多音字,通常读作dú,作动词时,是指依照文字念、看书、阅览、求学等意;作名词,指字的念法。读dòu,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现在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玩”,玩,篆文(王,玉)+(元,即“頑”,儿童天真任性,好奇游戏),表示对美玉好奇、戏耍。本义是:以手玩弄(玉)。 (形声。从玉,元声。本义:以手玩弄[玉])《说文解字》解释为:弄也。玩弄:弄,会意。上为“玉”,下为“廾”(即廾, gǒng)。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用手把玩;玩弄)

”,本义是:供买卖交易的集贸地。金文:(止,前往)+(兮,叫喊招睐),造字本义:动词,带着货物或钱币,到集贸地叫卖或求购。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买卖之所也。《周礼•司市》中讲:“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寓”,本义是:寄居、寄住。《说文解字》解释为:寄也。文中作动词用,寄托之意。

”,本义是:人的眼睛。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人眼。先秦一般用“目”,在汉以后多用“眼”。“目”作动词用时,有观看、看待等意。“寓目”意思为:过目、观看。

”,本义是:古代装行李的布袋、布包。《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橐(tuó)也。“橐”也是口袋、布袋,小而有底是橐,大而无底是囊。“囊”是多音字,读nāng,囊膪(chuài),指猪胸腹部松弛的肉。读náng,表示口袋,或像口袋的东西。《周易﹒坤卦》的六四爻的“爻辞”讲:“括囊,无咎,无誉。”“括囊”,就是收紧袋子,引申为闭上嘴巴,默默隐忍。“无咎”重在避害,“无誉”重在避名,有誉就会有咎害,深藏不露,无迹无形。

”,本义是:古代大车上罩母马的装饰。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大车牝服也。“箱”作名词,指车箱,后作“厢”,是厢房、旁边等意。“箱”也为盛物的箱笼,是有盖有底的方形盛物器。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在闹市中,仍沉迷、留恋于读书,对繁华街市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满眼全是书袋和书箱。有些版本说这八个字讲的是东汉著名的唯物论者王充。王充自称出自“孤门细族”,十岁左右父亲去世,成了孤儿,他酷爱读书,但因家里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到洛阳的集市看书,他的记忆力超凡,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能背诵。他擅长辩论,说话诡异,却能得出实在的结论。生平著述有《讥俗》、《政务》、《养性》等,现已失传,只有《论衡》存世。东汉时代,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支配地位,但与春秋战国所不同的是儒家学说打上神秘主义色彩,掺进了谶(chèn)纬学说,使儒学变成了“儒术”。《论衡》一书就针对儒术和神秘主义的谶纬说进行了批判,也正因为此,被视之为“异书”,遭到冷遇与禁锢。

二、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说话最怕旁若无人,毫无禁忌;要留心隔着墙壁有人在贴耳偷听。

《千字文释义》:此言言语之谨,亦处身之道也。易,忽也。輶,轻也。《诗•大雅》云:“德輶如毛。”攸,所也。畏,惧也。属,进也。垣,即墙也。《诗•小雅》云,“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言勿以言语为轻忽,此正所当畏者。虽隔垣墙,而听者连属其间矣。出我之口,即入人之耳,可不畏哉!

”,本义是:蜥蜴。《说文解字》解释为:蜥蜴,蝘蜓,守宫也,象形。蜥蜴也叫变色龙,它会因应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颜色。由此,“易”就是变化之意。有些人根据“易”字的甲骨文写法认为“易”字上面是太阳,下面就是太阳的光线,“易”反映的就是太阳光线的变化:早上很柔和,然后慢慢地越来越强烈,日中而昃,慢慢地转弱,晚上就消失了。《秘书》中说:日月二字合成“易”,象征阴阳的变化。我觉得《秘书》的说法更为合理,日为阳之精,月为阴之精,那么日月就是阴阳的变化。《周易》就是一部讲世界阴阳变化的经文。“易”作动词时,有变换、改变、整治等意;作形容词时,有容易、简易、平易等意;作名词时,古代指阴阳变化消长的现象;《周易》的简称;卜筮之象等意;通“场”,指边界。“易”也作姓氏。

”,本义是:古代一种轻便的车。《说文解字》解释为:轻车也。“輶”有轻便、轻易等意。

”,本义是:老人拄拐杖小心过河。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行水也。“攸”字在《周易》中出现过多次,比如:“君子有攸往”,相当于“所”。“攸”作形容词时,有安闲、长远等意。

”,本义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恶也。“畏”作动词时,有害怕、畏惧、担心、敬服等意。“攸畏”,即有所畏惧,有所敬畏。

”,本义是:尾巴与躯干相连接。《说文解字》解释为:连也。“属”是多音字,读zhǔ,作动词用时,有继续、连接、撰写、集合、跟踪等意;读shǔ,作名词时,有种类、亲属等意;特指十二属相的归属。

”,本义是:耳朵。《说文解字》解释为:主听也。中医认为五官与五脏相关:鼻为肺之窍,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窍,耳为肾之窍。观察体表和五官功能的变化征象,就可推断内脏的变化,也可反应全身精气的状况。“耳”作动词时,即听到、附耳而语等意。

”,本义是:矮墙,泛指墙。《说文解字》解释为:墙也。一般矮墙是“垣”,高墙叫“墉”。《诗经•小雅•小弁》中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属垣有耳:有人耳朵贴着墙偷听。

”,本义是: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垣蔽也。“墙”也有门屏之意。古代出殡时柩车上覆棺的装饰性帷幔也称墙。“萧墙”就是古代宫室内挡门的小墙。“垣墙”意思是院墙、围墙。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直译这句话就是:换了轻便的车子行路,更要小心,要有所敬畏,注意危险;说话时要防止隔墙有耳,言语谨慎。这八个字取象简明达义,驾驰更轻快的车,速度快,不费力,一不小心极易出现车毁人亡的惨剧;说话时,有人耳朵贴着墙偷听,你能不小心谨慎嘛?要言语收敛,更需把握分寸,以防后患。这些浅显的道理不说已很明白,说出来又显得啰嗦。可也正是这些显而易见、轻而易举的事情,坚持日行的能有几人?“轻而易举”就出自《诗经•大雅》“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释:“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意思是:德性之轻犹如毛羽,芸芸众生却罕有人举起。看来修持身心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是日常的行为与言语,能够胜任者恐怕也不是俗众之辈。“易輶攸畏”是警示行为要小心。“属耳垣墙”是明示言语谨慎。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君子是也。

三、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让大家吃饱。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亲属、朋友会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应和自己不同。

《千字文释义》此下十节,皆言治家之道,盖推其类而广言之。此言饮食之节也。具,办也。膳,食也。餐,吞也。熟谷而荐之为饭。适,便也。充,满也。饱,食多也。饫,即厌也。烹,煮也,以物调和食味也。宰,屠杀也。饥,饿也。厌,足也。糟者,酒之滓。糠者,米之皮。《汉书•食货志》云:“贫者食糟糠。”亲戚,姻眷也。故旧,昔所知识之人也。老,年长者。少,年幼者。异,分别之也。粮,食也。言办膳以为食者,惟欲适于口,以满其腹而已。故饱则虽有肥甘,亦厌饫而不能食;饥则虽糟糠之粗,亦自以为足。然则亲戚故旧之老者少者,当分别其食。盖老者非肉不饱,少者粗粝可充,不可无节也。

”:
具”是“俱”的本字。具,甲骨文 (双手,持举)+(鼎,既是祭器也是高级饮食器皿),表示为招待客人拿出高级饮食器皿。造字本义:动词,拿出高贵的饮食器皿铜鼎来宴请佳宾,意即准备齐全,招待贵宾。

“膳”:
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吉祥的。膳,金文   (善,吉祥的)  (肉),表示吉祥的肉食。造字本义:名词,用于祭祀敬神的香肉。

“餐”: (形声。从食,( cán)声。本义:吃) 。《説文解字》:餐,吞也。

“饭”: (形声。从食,反声。本义:吃饭) 《説文解字》:飯,食也。

“适”:本义:(形声。从辵( chuò),啻( chì)声。本义:往,到)。《説文解字》:適,之也。引申: 舒适,满足。

“充”:充,篆文(倒写的“子”,表示出生不久的婴儿)+(人,父母),像大人的头部和孩子的头部凑在一起。古人在缺乳期和断奶期,将食物放在自己嘴里嚼烂后嘴对嘴地喂养婴孩。造字本义:动词,嘴对嘴哺喂幼婴。《説文解字》:充,長也。高也。从儿,育省聲。

“饱”:飽,籀文(食,吃)+(保,呵护幼儿),造字本义:动词,在食物不充足的古代,大人让婴儿先吃够。《说文解字》:饱,吃得满足。

“飫 ”: 吃饱 饫,食过多。——《玉篇》;饫,饱也,厌也。——《广雅》

“厌”: (形声。从厂( hǎn),猒( 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从甘从肰。肰,犬肉也。古者燕饮,以犬为羹,烹犬而甘则饱,故为饱也。凡饥则嗜食,饱则否,故又为饱而憎弃之义,通为憎恶之辞,无余味也。——《说文广义》

“亲”:親,至也。从見,亲聲。

四、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千字文释义》:此言寝处之安。妾,次于妻者。《礼记•内则》篇云:“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六书正譌》云:“从立从女,侍侧之义。”御,即待也。绩,缉麻也。纺,《说文》云:“网丝也。”巾者,蒙首之衣。《释名》云:“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春秋左传》:嬴氏对晋太子曰:“寡君使婢子待执巾栉。”帷,《释名》云:“围也。以自障围也。”《说文》云:“在旁曰帷,在上曰幕。”房,室也。齐地之绢曰纨。扇者,招风之物。《方言》曰:“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纨扇,以纨为扇也。圆,言其形。絜,与“洁”同。又约束之义。《尔雅》云:“白金谓之银。”烛,蜡炬也。《穆天子传》云:“天子之宝,璿珠烛银。”郭璞云:“银有精光如烛也。”炜煌,火光炫耀之貌。昼,日中也。眠,卧也。夕,暮也。寐,昧也,目闭而神藏也。《庄子》云:“其寐也魂交。”蓝,染青之草。笋,竹萌也。《书•顾命》云:“敷重笋席。”盖以蒻竹为席也。象,兽名,其牙可以饰器。床,《说文》云,身之安也。”《释名》云;“人所坐卧曰床。”言妾御之职,以绩麻纺丝为事,而执侍中栉于帷幕房室之内。以纨为扇,而团圆约束;有烛如银,而光焰炜煌。昼之所卧,夕之所寝,有蓝色之笋席,与象牙所饰之床,其美如此。

妾御绩纺,侍巾帷房:
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务,尽心恭敬地服侍好主人。

“妾”:,甲骨文(辛,刑具)+(女),表示受罚的女奴。造字本义:名词,因被俘或犯罪而被剥夺了自由、被迫为他人服务的女奴。古代男子在妻子以外娶得的女子。古人有妻有妾,但妻妾有别,妻子只有一个,妾可以有几个。按照《礼记•内则篇》所下的定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明媒正娶的为妻,不依礼法、私自结合,私奔而来的叫妾。

“御”是治理、管理的意思,古代上对下的治理叫御。绩纺:绩是缉麻,就是把麻纤维披开来搓成线,纺是将丝纤维制成纱或线。上古时代还不懂种棉花,上古的布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丝织品则称为帛。穷人穿不起帛只能穿布衣,但最粗劣的衣服是褐,是用粗毛编织的。老子说“披褐怀玉”,就是人不可貌相。妻子要总体管理家务,妾就要负责缉麻纺线、织布做鞋一类的女红

妾的另一件工作是“侍巾帷房”,就是要服侍好主人的起居穿戴。侍是服侍,巾是拢发包头的布。先秦时代,男子是十八岁至二十行冠礼,戴帽子,表示成人了。秦汉以后,有官职、有禄位的人才可以戴冠,没有功名的白丁只能戴头巾。这里的巾,泛指衣冠。

帷房是自己的寝房内室,古代的房中都有帷幕,床上有幔帐,既可以隔音,又可以保护隐私。布幔在两旁的叫帷,在上的叫幕。

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圆圆的绢扇洁白素雅,银白的蜡烛明亮辉煌。

白色生丝织成帛叫做绢,齐地(齐国)出产的绢最有名,叫做纨。古语有称“纨绔子弟”的话,就是说穿着用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衣着华美。纨扇是女孩子用的白而圆的绢扇,可以在纨扇上面题字、作画。《训蒙骈句》里面就有“含愁班女题纨扇,行乐王维赴鹿柴”,《西游记》里也有“两路绿杨藏乳燕,行人避暑扇摇纨”的诗句。

绢、绸、缎,统称为帛,我们现代人认为是一样的东西,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三种丝织品。绢是厚而疏的生丝织物,绢都是白的,没有染色的,故此女子多用绢(娟)取名以示女子的贞洁,《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嫂子就叫李纨。原始的绢就是帛,帛者白巾也,有钱人可以把帛当成纸用以书写。用熟丝(染色丝)密织的帛叫做“锦帛”,其中薄者为绸,厚者为缎。

上古时代没有蜡,所谓的“烛”是照明用的火炬、火把,不是蜡烛。唐以后才有了由动物、植物或矿物油质制作的蜡烛,如有石蜡、蜂蜡、密蜡等。素蜡就是白色的蜡烛,形容人的脸色不好称为“蜡白”。“银烛”就是银白色的蜡烛,炜煌是火光炫耀的样子。

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白日小憩,晚上就寝,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

“昼眠夕寐”是白天午休,晚上睡觉的意思,很容易理解。
晝,甲骨文(聿,手执毛笔,表示记录)+(太阳,代表日起日落的一天),表示记录天数。历学发明之前,古人在每天天亮时作记录,以计算度过的时日。造字本义:名词,日出时提笔记下新的一天。

眠,《説文解字》:瞑,翕目也。目字旁偏于闭目安然的样子。眠”是“瞑”的替代字。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阴宅、阴间,表示遗体双目冥闭,幽秘沉静。 “眠”,表示意识消失的深睡状态,以区别于死者闭目的“瞑”。造字本义:动词,深睡后进入无意识的沉静状态。古籍中“眠”与“瞑”都有“深睡”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眠”代替“瞑”表示“深睡”。“睡”与“眠”近义,现代汉语中常常“睡眠”并用,区别在于:“睡”强调“闭目”的眼部动作,“眠”强调深睡后“无意识”的沉静状态;“眠”是最深的“睡”。
寐,上面的“宀”代表房子,下面是床,表示安卧熟睡的样子。未,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没有完成。寐,表示古人劳作一天后躺在床上睡觉。未,没完成,表示睡而未眠。 造字本义:动词,躺在床上,睡而未眠。
“昼眠夕寐”是白天午休,晚上睡觉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眠者寐也,二者都是熟睡,睡着了的意思。眠,目字旁偏于闭目安然的样子,寐,上面的“宀”代表房子,下面是床,表示安卧熟睡的样子。眠是很随便地闭目小憩一下,寐可就是正规地躺在床上大睡。寐字用得很正规,如说,梦寐以求、夜不能寐。眠就用得很随便了,如春眠、冬眠。

“蓝笋象床”说的是卧具,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装饰的床榻。蓝是古代用于染青之草,从中可以提取出青颜色,荀子在《劝学篇》说过“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的话。笋是嫩竹子,用嫩竹篾编的席子既柔软又凉爽,再用蓝草染成青色,是很贵重的。《书经•顾命》里就有“敷重笋席”的话。象床指的是用象牙装饰的床,床架用硬木雕花镂空,中间镶有象牙和贝壳等装饰品。

 译文:
  汉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都是书袋和书箱。说话最怕旁若无人,毫无禁忌;要留心隔着墙壁有人在贴耳偷听。安排一日三餐的膳食,要适合各位的口味,能让大家吃饱。饱的时候自然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应当满足于粗菜淡饭。亲属、朋友会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应和自己不同。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务,尽心恭敬地服侍好主人。绢制的团扇像满月一样又白又圆,银色的烛台上烛火辉煌。白日小憩,晚上就寝,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

心得: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此言处身之道。“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皆言治家之道。其中“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亲戚故旧,老少异粮。”言饮食之节;“妾御绩纺,侍巾帷房。纨扇圆絜,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言寝处之安。


      “《易》:虎视眈眈,虎欲噬,先伏而戢耳窃视也。借为欢说不止之义。兽耳下垂,其欲动不止时也。”读到王夫之的《说文广义》上对“耽”字解释,伏,戢耳,窃视,对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耽读玩市”特别有感觉。

     少了“见”哪来“亲”
    “亲,繁体“親”,本训至也,谓躬至其地也。从见、从柔。身至而实见之曰亲切。”
     查这个“亲”字时,想到了今年过年时一大家族的聚会,想到姑妈见到我爸妈时的情形:因为中风已经不会说话的姑妈拉着我妈的手,流着眼泪看着戴着助听器都听不到声音的老爸;想到今天爸妈坚持要去看我大姨妈的情形:路上,我搀扶着爸爸在后面一步一步挪,妈妈自己一摇一晃在前面走,扶着,端着他们的腿让他们坐上车……大姨家,爸爸说话大姨听不到,大姨说话爸爸听不到,但他们一直说,牛头不对马嘴地说……表姐说,好久没见到我大姨笑得这么开心了。年前大姨被儿子媳妇赶回老房子去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9 20: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3-9 20:34 编辑

第十四周读书分享:

需要查询的词句

1、弦歌酒宴 , 接杯举觞 :奏着乐,唱着歌,摆酒开宴;接过酒杯,开怀畅饮。
弦:本字“弦”    玄,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幺”,细单线。造字本义:名词,紧绷在弓的两端、以其弹力射箭的牛筋。合并字“絃”。造字本义:名词,乐器上绷紧的丝线或金属丝。
歌:篆文从哥(对唱歌曲)从欠(感叹)。
酒,甲骨文从水从酉,粮食酿造的饮品。
宴,金文为妟,丽日美女相伴,为宀,宫殿,美女陪饮。接,篆文从手从妾,娶妻之后纳妾。杯,篆文为竹、陶、木不断变化的饮用工具。
举是擧的简化,从與,众人加入,从手,共同托起。
觞,金文为牛角制成的类似鼎的酒具。
此处的“弦歌”是引经,引用《论语》里孔子的话。《论语 阳货篇》里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理政,孔子到了那里,听到有弦歌之声。孔子笑着说:这个子游,用高级的礼乐文化教育普通百姓,是杀鸡用牛刀,小题大作了!
古代的酒具分承酒器和饮酒器,尊觥壶是承酒器,杯觞爵则是饮酒的器具。杯是战国以后才有的,最初是木质的,椭圆形两侧有耳,又称耳杯、羽觞。觞是兽角雕刻的,爵则是古代饮酒具的通称,作为专用名称的爵是三条腿的青铜器,下面可以点火,用来温酒、热

2、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乐又安康。
矫:
矫,篆文从矢从乔,弯曲的箭变直。手,甲骨文手的象形。
矫是高举的样子,举手、抬头都可以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诗句。
顿:
顿,篆文从屯(向下扎根),从頁(头)磕头。
足,甲骨文与正同源,从口(城邑)从止(脚趾)出征。
顿足:是随着音乐的节拍跺脚。康是身心康泰、康乐。
豫:
豫,象之大者。象庞然可畏,而实不搏噬也。以其大也,故“雷出地奋”,而为豫大之象。以其不害物,故为乐也,安也。
《象辞》说: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坤,坤为地。 春雷轰鸣,大地震动,催发万物,这是豫卦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声满大地的雷鸣,制作音乐,歌功颂德。
康:
康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上部似一个悬钟之形,这是“庚”字;下部有几个小点 。由于“庚”字的构型还不明确,因此关于“康”字构型的争议还比较大。有的资料认为,“庚”字是某种乐器的象形,下面的几个小点表示乐器发出的声音。一说整个字表示振动悬钟,灰尘下落之义。其本字实为“康乐”之“康”之初文。“庚”在“康”里是形符,也可视为声符。
有的资料认为,上部的“庚”像簸谷扬糠的风柜;下面的两点或四点表示从柜里扬落下来的米或糠,“康”当是“穅(糠)”的本字。所以,“康”是象形、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法兼而有之的字。

“矫手顿足”形容体健,“悦豫且康”形容心悦,身心二者都快乐康泰,才是悦豫且康。

3、嫡后嗣续 , 祭祀烝尝:子孙一代一代传续,四时祭祀不能懈怠。
嫡(dí):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正妻。烝(zhēng)尝:《礼记•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yuè),夏曰禘(dì),秋曰尝,冬曰烝。”《说文》郑注:“此盖夏殷之祭名,周则春曰祠,夏曰礿。”此以“烝尝”代指四时祭祀。稽(qǐ)颡(sǎng):屈膝下拜,以额触地的一种跪拜礼,表示极度的虔诚和感谢。
  
  妻所生之子为嫡,妾所生之子为庶,庶是众多的意思。先秦礼制,嫡子只有一人,是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位之权。
  后是能够承祖之宗的后代,宗的本义为宗庙、祖庙,后世多指血缘关系。嗣是子嗣,也就是后代子孙的意思,其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叫嗣。续是继承、接续的意思。
  祭祀是以食物祭奠天、地、祖先的一种大礼。祭天称为祭,祭地叫做祀,祭祖叫做享。古代有五祭: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灶。祭祀时要杀牲,把牲肉放在祭台上,根据祭祀的等级有三牲祭(羊豕犬),有五牲祭(马牛羊豕犬)。
  烝尝是礿禘尝烝,四时之祭祀的简称。《礼记 王制》规定:“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是夏商两朝的祭祀,在一年中有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正时的祭祀。周则春曰祠,夏曰礿。这里仅用“烝尝”两个字,代指四时祭祀。
  这句话为引经,语出《诗经 小雅 天宝》“礿祀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普通人家是初一、十五给祖先上供,古人认为阴间和阳间隔界也隔时,就是时间和空间不一样。阴间的一天是我们阳间的一个月,初一、十五给祖先上供,就相当于供养祖先一个早餐、一个午餐。秦以前,古人一日两餐,日出以后一食,日落以前一食。
4、稽颡再拜, 悚惧恐惶 :跪着磕头,拜了又拜;礼仪要周全恭敬,内心要虔诚。
     稽颡是屈膝下跪,以额触地的一种跪拜礼。稽是停留、到达的意思,颡是额头,额头触地停留一会叫稽颡。拜在古代是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的一种礼节,后世发展为两手着地的大礼。
  “稽颡再拜”一句出自《礼记 射义》,其中有“再拜稽首”。再是第二次,古文里有“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法。一次又一次的行跪拜礼,叫做“稽颡再拜”。拜多少次是个标准呢?按古制,一拜是三叩首,最多是三拜共九次叩首,故此三拜九扣是大礼,是最高的礼节。
  “悚惧恐惶”描述敬畏、畏惧、战战兢兢的心理,是一个人诚敬到极点时的心理反应。我们要注意这里描写不同心里层次的四个用词,程度一层比一层严重。
  悚是浑身一抖,汗毛乍起,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如毛骨悚然。惧是轻微的害怕,内心有一点揣揣不安。惧为心之志,在人体脏腑中对应的是人的心脏。恐是严重的害怕,为肾之志,对应的是肾脏。人害怕厉害了会大小便失禁的,因为恐伤肾,所谓吓得人屁滚尿流。惧和恐一个伤的是心,一个伤的是肾,且轻重程度有所不同。现代汉语里恐惧连用了,但在古文里要区别开。惶是惊慌失措,指人的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安、烦躁,如有“惶惶不可终日”的说法。
  在祭拜祖先的时候,诚敬恭谨、严肃矜庄,这很好理解。为什么这里说会悚惧恐惶,甚至吓得屁滚尿流,大小便失禁呢?
  我们在祭祀天地、祖先的时候,在慎终追远的时候,在先人神灵面前要反省自己曾经做过的错事、恶劣的想法、龌龊的心理等一切见不得天地、对不起祖先、给祖宗蒙羞的地方,每想到这一些就会悚惧恐惶。犯小错的人毛骨悚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再厉害一点的人,心中揣揣不安。真正行为有失检点,让祖先蒙羞的就会吓得大小便失禁,屁滚尿流。更有甚者则惶惶不可终日,吃饭吃不下,睡觉也睡不着。
  这样的人虽然犯了错误,但是还有救,因为他(她)还有羞耻之心。孟子说:“无羞耻之心者非人也”。做了错事,连悚惧恐惶之心也没有,厚颜无耻,没皮没脸,这是“非人”,就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所以古代的祭祀是大典,庄严异常,目的之一就是借天地祖先的力量,净化参与者自己的心灵。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诚敬之心,这样的典礼最好不要参加,去了有过无功,何苦呢!

5、笺牒简要, 顾答审详:给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要审慎周详。
笺:造字本义:名词,刻写文字的竹片,即简中简,古代夹在竹简里对竹简中某些文字进行注释的小竹签。
牒:(会意。从片,葉( yè)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
(2)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版,札也。——《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
笺牒是书信的代称,笺是信纸,如便笺、手笺等。
“笺牒简要”的意思是说:写给他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不要罗嗦。 “顾答审详”的意思是: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审慎周详。相反地,我们回答被人的问题要审慎、要详尽。


6、骸垢想浴, 执热愿凉:身上脏了就想洗个澡,捧着热东西就希望它有风把它吹凉。
骸:《説文解字》:骸,脛骨也。从骨,亥聲。引申为全身的骨头,再引申为身体。
垢:《説文解字》:垢,濁也。从土,后聲。垢,从土从后(勾的变化,勾,曲折、连结、纠结,是诟的省略),污、脏。
想:想,从相从心,心存其容其貌。
浴,从水从谷,甲骨文是人在盆中洗澡。金文改为山谷中洗浴。沐:洗头。
执,甲骨文用枷锁控制人。執,甲骨文(拷手的枷锁)+(一个人伸出双手),字形像一个人的双手被锁在木枷里。造字本义:动词,用木枷锁住嫌犯双手,正式逮捕拘押。
热,甲骨文手执火炬。《説文解字》:熱,溫也。从火,埶聲。
愿,造字本义:名词,藏在心中的本来的想法、希望。文言版《説文解字》:愿,謹也。从心,原聲。
凉,小篆从水部。从水(后改为冰的省略)从京(高),高寒地区的水寒。

需要查询的字词

1、觞

羽觞(觞音如“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考古界亦称其为耳杯。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汉晋,其后逐渐消失。
觞,爵实曰觞,虚曰觯。——《说文》

2、矫:

(形声。从矢,乔声。本义:把箭杆揉直的一种器具。引申为“正曲使直”)
把弯曲的物体弄直
文言版《説文解字》:矯,揉箭箝也。从矢,喬聲。
《广雅》:矫,直也。

高举  
矫茲媚以私处兮。——《楚辞•惜诵》。注:“举也。”
矫首而遐观。——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仰矫首以遥望兮。——《后汉书•张衡传》
矫顾怒步。——唐• 李朝威《柳毅传》
矫首昂视。——明• 魏学洢《核舟记》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抬举。)。又如:矫手(举手);矫翼(振翅);矫首(昂首;抬头)

3、烝:文言版《説文解字》:烝,火气上行也。从火,丞聲。   (形声。从火,丞声。本义:火气上行)
蒸:本训析麻中干也。麻干更无他用,仅可供炊,故通谓薪之小者为蒸,从草从烝,草之可供烝炊者也。皆为众词,蒸蒸,繁多也,如小薪之丛积也。

4、颡:
颡,额也。从页,桑声。——《说文》
“稽颡”的省称,即叩头、磕头
拜稽颡。——《仪礼•士丧礼》。注:“头触地。”
再拜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稽 qǐ
(1) 叩头至地
至地曰稽颡,下衡曰稽首。——《荀子•大略》
再拜稽首。——《礼记•射义》
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仪礼•士丧礼》
(2)又如:稽拜(叩拜);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稽颡膜拜(古代行稽颡礼后,又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度恭敬)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
稽首,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
上引《白虎通义》"敬之至也"。
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形式。旧时给尊长者写信,在开头时常用"某某稽首"的字样即源于此。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于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动作舒缓。是下对上见面时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
5、悚:
悚 sǒng
〈动〉
(1) (形声。从心,束声。本义:恐惧)
(2) 同本义
悚,惧也。——《玉篇》
人君闻此,可以悚惧。——汉• 王符《潜夫论•慎微》
(3) 又如:悚怯(惶恐胆怯);悚愧(惶恐惭愧);悚栗(恐惧战栗);悚骇(惊恐);悚异(惊异)
(4) 欢悦 。如:悚抃(欢愉);悚戴(欢欣奉戴);悚跃(欢悦跳跃)
(5) 耸立;高耸 [tower]。如:悚立(耸立,竖立);悚峙(高耸峙立)
(6) 恭敬 [respect]。如:悚敬(恭敬)

《说文解字》:懼也。从心,雙省聲。《春秋傳》曰:“駟氏愯。”息拱切
6、惧:
本义,形容词:鹰隼攫取的眼光令人生畏。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説文解字》:懼,恐也。从心,瞿聲。 ,古文。  

7、恐:
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强烈惧怕,有如大杵击捣心脏。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説文解字》:恐,懼也。从心,巩聲。

8、垢:
造字本义:动词,用污泥涂抹对方的脸,以满脸污秽表示此人所犯过错极其可耻。
(形声。从土,后声。本义:污秽,尘土一类的脏东西)
垢,浊也。——《说文》

9、想:
造字本义:动词,心存其容其貌,追思、怀念。
(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想,冀思也。——《说文》

译文:
奏着乐,唱着歌,摆酒开宴;接过酒杯,开怀畅饮。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真是又快乐又安康。子孙一代一代传续,四时祭祀不能懈怠。跪着磕头,拜了又拜;礼仪要周全恭敬,内心要虔诚。给人的书信要简明扼要,回答别人的问题时要审慎周详。 身上脏了就想洗个澡,捧着热东西就希望它有风把它吹凉。

心得: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
如果是以前,看到这些肯定会想到“繁文缛节”,会很不屑。现在读,去体会古人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拜老师,那是多么的恭敬虔诚!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古时做人的基本道德。反省自己,看看周遭,人心不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2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3-16 23:57 编辑

十五周分享:
需要查询的语句:

1、驴骡犊特 , 骇跃超骧 : 家中的驴子、骡子,大小牲口,惊奔欢跃,东奔西跑。
     此言畜产之蕃。《曲礼》云:“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即此意也。驴,《说文》云,“似马,长耳。”骡,《说文》云:“驴父马母也。”犊,《说文》云:“牛子也。”特,牛父也。骇,惊也。跃,跳也。超,跃而过也。骧,腾跃也。言此四畜,惊骇跳跃,其材可用,居家者所不可无也。                    ——《千字文释义》
     小牛为犊,父牛为特,“驴骡犊特”就泛指家中的大小牲畜。骇是惊骇,受到惊吓;跃是跳起来了;超是一个跳到另一个前面去。骧是腾跃不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家中的驴子、骡子,大小牲口,惊奔欢跃,东奔西跑。但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要我们居家谨慎小心,要注意安全。每每自然灾害发生以前,人的反应远远不及动物灵敏。如果家中的动物忽然骇跃超骧,象受到惊吓一般,蹦跳不已,你就要小心了,是不是有火山、地震之类的灾害要发生。总之,要你小心、谨慎,注意安全。

2、诛斩贼盗 , 捕获叛亡 : 要严厉惩罚盗贼,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
     此言御患之术。诛,戮也。斩,杀也。《春秋左传》云:“杀人不忌日贼。”又云:“窃贿为盗。”捕,擒也。获,得也。叛,背也。亡,逃也。言御患者,于攻劫窃盗,则必诛戮斩杀之。有背叛而逃亡者,则必追擒而得之,然后可无患也。——《千字文释义》
     秦汉以前,贼指叛国作乱、危害人民的人,如有乱臣贼子,故有讨贼一称。盗是窃货曰盗,偷人家东西的叫盗。盗字的甲骨文字形是:看着别人的器皿流口水,存心不善。秦汉前,把偷窃者叫盗,抢劫财物的叫贼。“偷”字在古文里的意思是苟且、没皮没脸。比如成语“苟且偷生”,不是偷偷地活着,而是该死没死,凑合活着的意思。另外做人不厚道,刻薄也叫偷,如《论语"泰伯》一篇中“故旧不遗,则民不偷”的话。诛字的本义是声讨、谴责,所以字形从言,所谓“口诛笔伐”是也。引伸义为诛灭、剪除,但偏于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让你自己窝囊死,古人说:“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斩是切开晾着,在六书里属于会意字,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是斧子,是斩首或腰斩的代言辞,所以诛斩二字要分清,一个诛心、一个杀身是完全不一样的。历史上的商鞅被车裂、李斯被腰斩、韩非被毒死、谭嗣同被斩首,法家人物虽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但身后之事如此惨烈,真是发人深省啊!
     有人说,为什么你总是提到秦汉以前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准确一点说,指的是先秦的文化,就是秦汉以前的文化。那时候人心纯朴、民风淳朴、文风也淳朴。我们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著述,无不感到其文字之精纯像百年佳酿一样,入口绵软,回味无穷。汉以后人为的自我复杂,特别是两晋以后,文辞越来越华美,内容越来越空洞,所以才有初唐韩愈等推崇古文的运动。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既然是寻根溯祖,就要直接汲取菁华。上古时代文字少,书写工具和刻印条件都差,不是好东西、没有价值,绝对不会费那么大劲刻在竹简上,这个常识我们要有。
  “叛亡”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自己家里的奴仆,古代大宅门家里都有很多下人,院工仆妇、厨子老妈、门房马夫一大堆,都是有契约关系的非自由人。一旦犯了错误、受了处罚,对主人不满、叛亡而去了,就非同小可。这些人因为没有自由身,在外面很难活下去,所以不是跑到官府去诬告主人,就是跑去做强盗,勾结匪类来捣乱破坏。古典小说里这种仆害主的故事太多了,所以说要“捕获叛亡”,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国家的叛亡分子自然由国家负责,我们读古文,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那个时间与空间。

3、布射僚丸 ,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 :吕布善射,熊宜僚善玩弹丸;嵇康善弹琴,阮籍善长啸;蒙恬发明毛笔,蔡伦造纸;马钧善制作,任公子善钓鱼。
     此言器用之利,伎艺之精,处家者皆不可不备也。布,吕布也。射,发矢也。刘备与袁木相攻。吕布曰:“布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令树戟于营门,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即举弓射戟,正中小支。
僚,熊宜僚也。丸,弹也。宜僚善弄丸,八者常在空中,一者在手。嵇,姓,名康。本姓奚,以避怨,移家于谯国铚县嵇山之侧,因以为姓。琴,乐器。嵇康善弹琴,尝游洛西,遇异人授以《广陵散》,声调绝伦。阮,姓,名籍。啸,蹙口出声也。阮籍善啸,陈留有阮公啸台。
恬,蒙恬也。笔,《释名》云,“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博物志》云:“蒙恬造笔。”伦,蔡伦也。纸,《释名》云:“砥也。平滑如砥石也。”汉和帝时,常侍蔡伦作纸。钧,马钧也。扶风马钧,性巧,造指南车。又作木人,能跳舞,与人无异。任,姓。以饵取鱼曰钓。《庄子》曰:“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为饵,投于东海,得大鱼而腊之,自淛河而东,莫不厌若鱼者。”——《千字文释义》
      这里用四句话,介绍了古代的八个人,他们的技艺或解人纠纷,或方便百姓、造福社会,成为人们学习和效法的榜样。
     第一位是吕布,“布射”是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袁术不和,袁术就派了大将纪灵领兵三万来伐刘备,刘备不敌,只好求助于吕布。本来陶公祖三让徐州给刘备,但吕布硬是占了徐州,欠了刘备的人情。这一次刘备来求,他不能不管,于是就将纪灵请到营中,对他说:刘备是我兄弟,他的事我不能不管。但是我一向反对人无端厮杀,所以这一次希望能为你们调解。话毕派人将自己的兵器大戟远远地插在辕门,回头对众人说:“我如射中戟上的月牙支,你们双方就和解,否则就是与我吕布过不去。如果射不中,你们的事我就不管了”。话毕发箭,正中戟支,顿时喝采声雷动,纪灵虽然不情愿,也只好乖乖地领兵走了。
     第二位是宜僚,“僚丸”是宜僚抛丸的故事。熊宜僚是楚国人,会一手抛球的绝活儿,类似马戏团小丑扔瓶子、抛火把一类的杂耍。但熊宜僚的手艺可就高得太多了,八个球在空中,一个球在手里,一次就抛九个,还是单手。《丸经"序》里面记载:“昔者,楚庄王僵兵宋都,得市南勇士熊宜僚者,工于丸,士众称之。”楚庄王的军队包围了宋国的都城,但久攻不下。一次双方摆开阵势,又准备拼杀。千钧一发之时,熊宜僚来了。老熊露了一手,在两军阵前抛丸,宋军停战观看,都看傻了。突然楚军掩杀过来,宋军不战而败。
     第三位是嵇康,“嵇琴”是嵇康抚琴的故事。嵇康是西晋时的名士,善弹琴赋诗。西晋时有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嵇康是其中之一。嵇康精通音乐,著过《琴赋》,善弹奏《广陵散》,相传是一位异士传授给他的。竹林七仙看不惯司马氏的所做所为,常常借酒醉讥讽司马昭,终于把司马昭惹恼了,要杀嵇康。嵇康面不更色,只要求再弹奏一次《广陵散》,三千太学生上书要求学习这首名曲,遭到朝廷拒绝。嵇康轻抚瑶琴,最后弹了一遍《广陵散》,叹息说:“袁孝尼曾经向我请求学奏此曲,可我没有传授给他。我死之后,此曲绝矣”!后来有人盗了东汉蔡邕的墓,据说从中发现了《广陵散》的曲谱,但一经演奏起来浑然不似绝响之曲,属伪谱无疑。
    第四位是阮籍,“阮啸”是阮籍长啸的故事。阮籍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常与刘伶等人借酒抒情,发泄对司马昭的不满。相传阮籍曾在苏门山向一道士学得“啸法”,阮籍听说苏门山有一得道之士,就去访他。道人正在打坐,无论阮籍怎样软磨硬泡,道人也不理他,阮籍无奈只好打道回府了。刚走到半山腰,忽听山上传来长啸之声,阮籍抬头一看,正是道人引吭高啸,声震山谷。阮籍陡然间听懂了道人的啸声,他也悟道了,于是以长啸相和,这就是阮啸的故事。啸是古代道家一种吐纳练气的内功法门,要运丹田之气,长啸一声,使内气闯三关、过九窍、直冲顶门。禅宗的洞山禅师就会此啸法,郎州刺史李翱是洞山的弟子,他有两首描写洞山禅师的诗,写得很美、很有意境。其一: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其二: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洞山禅师看似松形鹤立、仙风道骨,哪知他一啸声传三十里,其内功之深可见一斑。

    第五位是蒙恬,“恬笔”是蒙恬造笔的故事。晋朝崔豹的《古今注》说,蒙恬开始用兔毫竹管造毛笔。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将军,曾领兵驻边,督造修筑万里长城,但是毛笔在他之前就有了,说他发明毛笔似乎欠妥。蒙恬常年在塞北抗击凶奴,打猎捕狼是常有的事,他发现狼毫既柔软又挺直,更适宜用来造笔,于是发明了狼毫毛笔。

    第六位是蔡伦,“伦纸”是蔡伦造纸的故事。蔡伦是东汉和帝的常侍,开始时作宫中的杂役,以后负责监制宫廷用具。当时的书信或写在竹简上、或写在锦帛上,前者很不方便,后者又太昂贵了,根本用不起。其时民间已有用麻纤维造的纸,但还是成本高、原料受限制,不能普及使用。蔡伦经过深入观察、研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来造纸,公元105年蔡伦造出第一批纸,人称“蔡侯纸”,事例记载于《后汉书》。

    第七位是马钧,“钧巧”是名巧马均的故事。马钧是三国时期的发明家,他性巧又善于动脑筋,曾改进织绫机,使丝织效率提高了五倍。他发明了龙骨水车,可以连续提水灌溉,直到今天仍然在使用。他还通过想象力复原了黄帝时代的指南车,并利用水力推动齿轮制造了多种玩具,他制作的木头人能跳舞,奇妙无比,被誉为天下名巧。

    第八位是任公子,“任钓”是任公子钓鱼的故事。《庄子"外物》载:“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牛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鳍,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任公子钓鱼是大手笔,鱼线是粗黑绳,鱼饵是五十头牛。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整整一年也没钓到鱼。有一天,突然大鱼吞饵,牵动钓钩,沉入水下,又突然冒起。一时间,白浪滔天,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任公子得到此鱼,做成腊肉,从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无不饱餐这条大鱼。

4、释纷利俗 , 并皆佳妙 :他们的技艺或解人纠纷,或利益百姓,造福社会,都是高明巧妙,为人们所称道。
     释,解也。纷,烦乱也。利,便也。俗,世俗也。並,并也。皆,俱也。佳,善也。妙,好也。言此数者,皆可以解烦理乱,而便于世用,佳善而好妙也。 ——《千字文释义》
     这两句话是对上述八个人的技艺和发明所下的评语。“释纷”是解人纠纷,“利俗”是便利俗民,二者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他们的技艺或解人纠纷,或利益百姓,造福社会,都是高明巧妙,为人们所称道。
     说到世间的技艺和人类的发明创造,其目的在于解人纠纷,方便百姓,仅此而已。技术技巧、发明创造,在上古时代既不提倡,也不禁止。因为人不用教还在机谋巧算,动鬼点子,一旦正面加以提倡,人心会越来越诡诈,技术花样越来越多,于国于民都不利。四大发明,中国很早就有了,但始终没有推广应用。现代的犯罪率越来越高,犯罪的手段越来越歹毒、越高超,其中影视文化起的作用很大,电视里天天在诲淫诲盗,我们的正面教育根本抵挡不住。认识到这一点,就要关心孩子们每天在看些什么、干些什么,要早早地防止孩子的心灵污染。心灵一旦被污染了,再怎么清理也恢复不到污染前的水平了,所以《千字文》前面才有“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的教诲,我们千万要注意。

5、毛施淑姿 , 工颦妍笑:毛嫱、西施,姿容姣美,皱起眉头都俏丽无比,笑起来就格外动人。
     此言美色之宜远,亦处身之道也。?毛,毛嫱也。施,西施也。皆古之美人。慎子云:“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淑,美也。姿,容也。工,善也。颦,蹙眉也。《庄子》云:“西施病心而颦,人见而美之。”妍,好也。笑,喜而解颜也。《诗•卫风》云:“巧笑倩兮。”言妇容之美,如古毛嫱、西施。而又善自修饰,工于颦而巧于笑,足以迷惑人也。? ——《千字文释义》
     “毛施”是指毛嫱、西施两个人,这二位是中国成名最早的春秋时期的美人。最早赞美她们的是管子,《管子》书中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也赞叹“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可见沉鱼落雁说的就是这二位。
     毛嫱、西施都是越国的美女,其中西施的名气最大,传说她曾帮助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雪耻,灭了吴国。以后西施与范蠡一起泛舟西子湖,双双归隐了。这都是野史小说里的戏词,不可信。实际上,西施是春秋时期人,至少与管子同时代,否则管子怎么能赞她是美人呢?但是勾践灭吴发生在战国中晚期,与管子时代差了280 年,这不是“关公战秦琼”了吗?
淑是美、善的意思,女子名字中用淑字的很多。姿是仪态、姿容。淑姿是姿容娇美,从音容笑貌,到体态形质无一不美。工是善于干某事,颦是皱眉头,妍是美丽,笑是笑靥。“工颦妍笑”一句语出《庄子"齐物论》,庄子说:“西施病心而颦,人见而美之”。《庄子》一书中有三次说到了西施,可见庄子也是个追星族。
     西施姓施,父亲是个打柴的樵夫,因家住施家村的西头,其女故名西施。西施长得很娇美,但有心口疼的毛病,可能是十二指肠溃疡,发作起来就手捂心口,皱眉咬唇,样子很俏皮,惹人爱怜。施家村东头有个丑女叫东施,她看“病西施”样子娇美也学着皱眉捂胸,结果更加难看,庄子把她叫做“东施效颦”。

需要查询的字词
1、超:
跳也。从走召聲。敕宵切。《说文》
超,卓也,舉腳有所卓越也。《释名》
召:
音节义:ch有力,推送很远,很长  ao 弯曲,柔软,遥远
形义:(形声。从口,刀声。本义:呼唤)

“召”字串:
沼:池水。从水召聲。之少切
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聲。之紹切
绍:繼也。从糸召聲。一曰紹,緊糾也。綤,古文紹从邵。市沼切
招:手呼也。从手召。止搖切

2、骧:
腾跃;昂首奔驰。骧,马之低卬也。从马、襄声。——《说文》
襄,汉代的律令说:脱衣耕种叫作“襄”。 (会意。据金文,“襄”是手拿农具在地里挖一个个小洞,放进种子,再盖土。《说文》称“解衣耕”。本义:解衣耕地)
襄:
音节义:x 推举,延伸,拓展   ang:开阔,向上,辽远

3、释:
(形声。从采( biàn),睪( yì)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

4、
(形声。从糸( mì),分声。从“糸”,表示与线丝等有关。本义:马尾韬,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
纷,马尾韬也。——《说文》。段玉裁注:“韬,剑衣也。引申凡为衣之称。《释名》曰:‘纷,放也,防其放弛以拘之也。’”

5、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利铦也。——《说文》
其利断金。——《易•系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6、
(形声。从人,谷( 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俗,习也。——《说文》

7、:
(形声。从人,圭( guī)声。本义:美,美好
佳,善也。——《说文》
佳,大也,又,好也。——《广雅》
佳兵者不祥。——《老子》
佳丽人之所出也。——《战国策•中山策》

8、
〈形〉
(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少,少亦声。美妙少女。本义:美,好
急戾也。从弦省,少聲。於霄切。——《说文》
少:
音节义:sh 吹送,舒展,伸长    ao弯曲,柔软,遥远
形义:(会意。小篆从小,丿(piě)声。本义:不多)
同本义
少,不多也。——《说文》
少,微也。——《太玄•玄衡》

9、:
(形声。从水,叔声。本义:水清澈)
淑,清湛也。——《说文》
其何能淑。——《诗•大雅•桑柔》。按,清也。
(3) 又如:淑淑(清净);淑清(明朗;纯净);淑然(清纯的样子)
(4) “淑”假借为“俶”。善良;美好 [kind-hearted]
遇人之不淑矣。——《诗•王风•中谷有蓷》
淑人君子。——《诗•曹风•鳲鸠》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淑,善也。——《尔雅》

10、:
(形声。从频,卑声。本义:皱眉) 同本义
《説文解字》:顰,涉水顰蹙。从頻,卑聲。

11、: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笑,喜也。——《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 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

译文:
     家中的驴子、骡子,大小牲口,惊奔欢跃,东奔西跑。要严厉惩罚盗贼,要追捕叛乱分子和亡命之徒。吕布善射,熊宜僚善玩弹丸;嵇康善弹琴,阮籍善长啸;蒙恬发明毛笔,蔡伦造纸;马钧善制作,任公子善钓鱼。他们的技艺或解人纠纷,或利益百姓,造福社会,都是高明巧妙,为人们所称道。毛嫱、西施,姿容姣美,皱起眉头都俏丽无比,笑起来就格外动人。

心得:
     《千字文》是首四言诗,是押韵的,每一大段落要换一次韵,换韵就是换情绪,换段落。“驴骡犊特 , 骇跃超骧(xiāng)。诛斩贼盗 , 捕获叛亡 ( wáng)。” 这四句和上文一样押下平七阳韵,“布射僚丸 , 嵇琴阮啸 ( xiào)……”以下都押去声十八啸韵。下平七阳韵的特点是开阔,向上,辽远。十八啸韵也是一个比较开阔的韵,开口度比七平阳韵小,而且它是个去声韵,去声韵有坚决,明确,有力等特点。它们表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驴骡犊特 , 骇跃超骧(xiāng)。诛斩贼盗 , 捕获叛亡 ( wáng)。”这四句归到上面一节比较好。
     查字典,吟诵,读徐健顺老师的《普通话吟诵教程》,越来越体会到中国的文字是音声义一体的,是一个系统,古人作诗是先吟后写的……要好好学吟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心 于 2019-3-23 23:09 编辑

第十六周读书分享: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璇玑悬斡,晦魄环照。指薪修祜,永绥吉劭。
此言为善之宜勤,亦处身之道也。年,岁也。矢,漏矢也。《汉书》云:“孔壶为漏,浮箭为刻。”每,频也。催,促也。曦、晖,皆日之光。朗,明也。曜,即照也。璇,美珠也。玑,机也。《书•舜典》云:“在璿玑玉衡。”悬,系于空处也。斡,转也。盖以美珠缀于玑上,以象列宿次舍,而悬空转动,以应天之运行。晦,月尽也。魄,月体之黑者。环,还也。言月至晦,则无光而但有体魄。至于来月,又复生明,循环相照也。于“年矢”,则言日晖;于“璇玑”,则言月魄。亦互文也。指,示也。薪,柴也。《庄子》云:“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修,治也,自治其身也。祜,福也。永,长也。绥,安也。吉,祥也。劭,劝勉也。言人当力于为善,惟日不足。年岁之去,有漏矢以频催。璿玑之运动者,昼夜相迫。昼则日光朗照,夜则月魄循环。日月逝而老将至,不可以不修也。因举《庄子》“指薪”之喻,言薪虽尽而火则传,惟勤修以获福,则其身长安,不与年而俱尽。其以吉祥之事自为劝勉可也。——《千字文释义》

1、年矢每催 , 曦晖朗曜 :青春易逝,岁月匆匆催人渐老,只有太阳的光辉永远朗照。
年:
圣人造的年字──甲骨文上边是一个禾字、下边是一个被压弯了腰的人字,整体意思表示农业文明时代庄稼成熟了,获得丰收的农民用揹架背着沉甸甸的谷穗或高粱穗等向东方走在回家的路上。所以远古时代,丰收之后──秋收冬藏为一年的开始或结束;上古时期(包括周朝),日历正朔把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这也是冬至节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圣人观测到冬至──潜龙勿用、惊蛰──龙抬头、春分──见龙在田,……
圣人造字时,先造出可形可象的「禾」与「人」的两个象形「文」之后,再在观察农业文明时代人间风情万种的基础上,用「人」与「禾」结合──造出兼具「象形、指事、形声、会意」四者的「秂→秊→年」•「字」。
可见,这个正宗的「秂nián」字,隶书之后才被传为现在这种说不清楚的样子──「年」。
《说文解字》【禾部】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垂省,垂象其穗。
《说文解字》【禾部】秊(年):谷孰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秊(年)」。
《尔雅》中记载:秊(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秊(年)者,取禾一孰也,从禾,千声。
【说明】:以上几段中的「孰」就是「熟」,五谷丰登为大有年。
矢:
是漏矢,古代的计时工具用孔壶滴漏,现在故宫的后三宫里还陈设有此孔壶。《汉书》记载:“孔壶为漏,浮箭为刻”,可见这里的矢为浮箭是没错的。浮箭上有时间刻度,水滴一落,刻箭就上浮,所以叫做“每催”,频频催促,非常形象。我们随文入观,闭目沉思,仿佛能听到水的滴答声,就像现代钟表的“嗒嗒”声一样。
每:
每,本训草盛出土也。草盛非一种,故借为分类历言之辞。但一种则有一种之形性,但一事则有一事之条理,但一人则有一人之措置。分而言之,每,各别也;合而言之,每每,皆类也。故每为分别,每每为频繁。——《说文广义》
曦、晖皆为日光,曦为晨光,早晨的阳光叫晨曦;晖是阳光外面的那层晕晕的光圈,朗是明朗,曜是照耀。

2、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高悬的北斗随着四季变换转动,明晦的月光洒遍人间每个角落。
璇玑:古代天文仪器
璇玑是北斗七星中的两颗星,北斗星是现代天文学所称的大熊星座,其中的第二颗为天璇星,第三颗为天玑星,此处用璇玑来代表北斗七星。悬是悬挂、悬吊起来的意思。斡是旋转、斡旋。高悬的北斗七星不断地转动着斗柄,就是“璇玑悬斡”。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是天枢、第二颗是天璇,二者连线的五倍距离就是北极星所在的位置。北斗七星的勺柄总是围绕着北极星转的,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转动,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断地推移交替。要找北斗七星,先要找天上最亮的两颗星,招摇二星,它们在北斗星斗柄的正前方。古人告诫我们不要太招摇,就是借用这两颗星的名字,因为这二位太亮、太抢眼,一眼就可以看到。所以做人不可以太招摇,以免成为众矢之的。晦魄是指月亮而说的,前一句“曦辉朗耀”说的是太阳的光芒,此处再以月亮的光辉与以相对应,修辞上叫做对仗。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阴历每月初始见的月光叫魄,也就是初三的新月。环照就表示月亮由朔、望、晦完成一个回环,周而复始,没有穷尽。明亮的月光永远遍洒人间四海,所以才激起人类无限的遐想 。

3、指薪修祜,永绥吉劭:顺应自然,修德积福,永远平安,多么美好。
“指薪修祜”的用典,出自《庄子 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指是脂字的通假,油脂燃烧的时间,比柴草要长得多,所以古代点油灯多用膏,也就是动物脂肪。《楚辞 招魂》上说:“兰膏明烛”,兰膏是加了兰香炼的膏,燃烧起来有香味。庄子说: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可以一直传下去没有穷尽。譬喻人的肉体会死亡而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延续无穷的。祜是福德、福禄,修祜就是修福、积德。人一生的福报之中,有福、有禄不一样。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禄是支持你享受的条件包括财富、妻子、儿女等。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福禄很难两全,有福有禄又不长命,没寿也是白搭。世间“福禄寿”俱全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所以恭贺别人时才说:“三星高照,福禄寿临门”。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上寿百岁不过是36500天,所以要赶快修你的福德,因为福德是可以传代的,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传递的通道就是“孝”。前面已经讲过了,祖先之德是通过“孝”这个管道传承的。你不孝,这个管道就断了,祖先修的祜(积累的福德)你就享受不到了,“指薪修祜”的传承就断掉了。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实含义。前一句“指薪修祜”,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这一句“永绥吉劭”,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是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栽什么树,就开什么花,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谁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积福,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永绥吉劭”。相反地,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顾及子孙的利益,现在就吃“子孙饽饽”,让你的子孙们吃什么呢?我们现在不管那一套,重孙子的钱现在都敢给花了,干的都是些绝户事。《元史》上记载,中国人在元代就发现石油可以用来作燃料,并命名“石油”,但是考虑到石油是地球的血脉,不准开采使用,否则对子孙不利。我们现在都像苍蝇一样,急功近利,东挖了西挖,没完没了。早晚有一天,把地球给挖急了,抖一抖就是大地震。“永绥吉劭”的永是永远、永久;绥是安定、和平;吉是吉祥、幸福;劭是高尚、美好。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此言威仪之宜慎,亦处身之道也。矩,为方之器。步,足蹈也。《礼记•玉藻》篇云,“折旋中矩。”引,延也。领,颈也。《孟子》云:“引领而望。”垂首为俯。举首为仰。廊,庑也。庙者,栖神之处。束,系也。带,《说文》云:“绅也。”矜者,持守之严。庄者,容貌之端。徘徊,傍徨不进之貌。瞻,仰视也。眺,望也。言慎其威仪者,其行步必合于矩,而举首延颈,一俯一仰之间,如在廊庙之中,有束带端严之象。而徘徊瞻眺,无不中礼也。盖入庙则思敬,而束带乃盛服,举此以见动容之恭,犹《论语》“如承大祭,如见大宾”之意。“俯”承上“矩步”而言,“仰”承上“引领”而言。“徘徊”亦承上“矩步”,“瞻眺”亦承上“引领”也。——《千字文释义》

4、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昂头迈步,一举一动都象在神圣的庙宇中一样仪表庄重。
矩步是迈着方步,引领是伸着脖子。矩者方也,引者领也。走起路来,伸脖子迈方步。古汉语的“矩步引领”就是现代汉语的“昂首阔步”,代表了一个人心胸坦荡无欺,行为正大光明。 领的本义就是脖子,是后脖子(与项同义),脖子的前半部分叫颈。颈部的左侧是气管、前部是喉管、右侧是颈总动脉。古人性情刚烈,“引颈自刎”是常有的事。但手持宝剑,转圈到脖子后面,“引领自刎”的事还没听说过,也死不了人。俯仰是一低头、一抬头。廊庙是指朝廷、国家而说的,有一句古话叫“廊庙无才天下求”,就是这个意思。廊在古代指厅堂周围的屋子或有顶的通道。庙是祭祀祖先的宗祠,不是和尚住的地方。“俯仰廊庙”的意思是:你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检点,要像在朝廷上临朝,在祖庙中参加祭祀大典一样,庄严肃穆、恭谨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轻忽之举。古代天子临朝,庄严肃穆,百官手持笏板,站在陛下,眼观鼻,鼻对口,口问心,无奏对不能抬头。没事瞎寻摸,东看看、西瞅瞅,就有仰面视君之罪,属大不敬,所以不敢随便俯仰。
庙:朝,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皇宫在日出时祭拜天地的仪式。庙,金文(广,开放性空间)(朝,祭拜),表示臣子朝拜帝王的地方。造字本义:名词,皇宫里朝拜和祭奉的大殿。 文言版《説文解字》:廟,尊先祖皃也。从广,朝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庙,尊敬祖先的样子。字形采用“广”作边旁,采用“朝”作声旁。


5、束带矜庄,徘徊瞻眺:衣带穿着整齐端庄,举止从容,高瞻远瞩。
束带矜庄的意思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衣冠文物历来是中国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穿衣服都讲究内外有别,居家的服饰要宽松、舒适,现在讲要休闲。对外的服饰要严整、要符合你的身份。衣冠严整是对他人的尊重,举止从容是对自己的尊重。人要想不被人欺,先要不自欺。只有先自尊,然后才有被人尊,这是一定的道理。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动乱中寡不敌众,被乱军杀死。临死前,子路扯扯衣服,正正帽子,从容地说:“君子死,冠不免”。死不怕,但要死的有尊严,古人死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其生时是怎样的要求自己。束带是整饰衣冠,束的本义是在木头上加绳圈,即捆绑之义。带是绅带的简称。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大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绅,所以称士绅。绅的长度是有尺寸限制的,按《礼记?玉藻》所载,“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普通人系的就叫带。矜是端庄、凝重,如《论语》中所言:“君子矜而不争”。庄是表情严肃、容貌端正。因此“束带矜庄”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容貌端正。徘徊是欲进又止、小心谨慎的样子。前面第二部分里面,我们已经讲过,古人做人做事十分谨慎。象曾子一生谨慎,晚年临终前,手脚都不能动了,才招呼弟子到跟前说:“《诗经》里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马上要断气了,这回可以放松了,再也不用担心了”。谨慎不同于拘谨,谨慎是将一件事考虑透彻以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一旦决定了就勇往直前。五经之首的《易经》就是教人“洁净精微”,精微就是谨慎,不是胆小怕事。俗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还不是因为诸葛亮懂《易经》吗?这种大智慧岂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树叶落了都怕砸头的人可以相比的。瞻是仰视,俗称高瞻;眺是远望,即是远瞩。一个人没有豁达的胸怀,不能高瞻远瞩,就不可能担当重任。换句话说,一个心小量窄、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的人,一定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相貌猥琐。所以说,心地光明坦荡,然后才能昂首阔步;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而后才能担负天下重任。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此节总承上文而结言之,以致其儆戒之意。孤,独也。陋,鄙也。寡,《说文》云:“少也。”闻,知识也。愚者,无知之人。蒙,昧也。等,类也。诮,讥也。言处身治家,其道多端,所当博考而详识之。若孤独鄙陋,少所闻识,则与愚昧无知之人,同类而共讥矣。可不戒哉!
右第四章。
此章言君子穷而在下,惟尽其处身治家之道。盖与上章对待言之。处身者,以小心为要。因推其类,而言见几之哲、美色之远、为善之勤,以及言语之谨、威仪之慎,无之可忽。治家者,以本富为重。因推其类,以及饮食之节、寝处之安、宴会之乐、祭祀之礼、应酬之方、人情之宜、御患之术、畜产之蕃、器用之利、伎艺之精,亦无之可忽也。末则总言,以深戒之。——《千字文释义》

6、孤陋寡闻, 愚蒙等诮:这些道理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只能和愚味无知的人一样空活一世,让人耻笑。
孤: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突兀的样子。孤,篆文(子,幼儿)(瓜,单独、突兀的样子),表示单独无伴的孩子。造字本义:名词,比喻没有父母依傍的、单独生活的孩子,通常指丧父、丧母或父母俱亡的孩子。
文言版《説文解字》:孤,無父也。从子,瓜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孤,年幼无父。字形采用“子”作边旁,采用“瓜”作声旁。
陋:
造字本义:名词,偏远、封闭、狭隘的生活空间。
文言版《説文解字》:陋,阨陝也,从阜, 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陋,交通不便的山隅,字形采用“左耳旁”(阜)作边旁。
愚:
文言版《説文解字》:愚,戇也。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
蒙:
文言版《説文解字》:蒙,王女也。从艸,冡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蒙,最大的女萝草。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冡”作声旁。
等: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等,齐简也。——《说文》。寺,有法度的意思。
诮:
形声。从言,肖声。《说文》:作“谯”。本义:责备。

7、谓语助者,焉哉乎也:最后还有几个语助词:焉哉乎也。

谓,称也。语,言也。助,辅益之也。凡语意已全而辞未足,则以通用之字益之,谓之语助。哉乎,疑辞。焉、也,决辞。言“焉”、“哉”、“乎”、“也”四字,乃助语之辞也。此与通篇文不相蒙,盖作者为文既终,而犹存数字,乃复为韵语以终。——《千字文释义》

一、需要查询的字词
1、每:
形声。小篆字形,从屮( chè),母声。屮,草木初生。一说“每”为“母”的异体字。本义:草旺盛生长。《说文》: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武罪切。臣鉉等案:《左傳》:“原田每每。”今别作莓。非是。 ——
每,甲骨文,表示妇女生育。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生”写成每上面的部分。“每”的“生育”本义消失后,再加“流”另造“毓”代替。

2、
造字本义:小篆字形,形容词,月光明亮,令人感觉良好
《説文解字》: 朗,明也。从月,良声。      
“明”* 和“朗”都有光线充足的意思,不同的是,“明”* 侧重于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于表示月光充足。


3、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县”是“悬”的本字。系,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绳子系吊。縣,金文 (木,木桩)(糸,用绳索悬吊)(首,人头),像木桩上悬挂着一颗人头。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官府将被处决的死刑犯的头颅悬挂在城门前的木桩上,用以示警戒恶。


4、
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回望、转着圈看。環,金文(王,玉)(睘,转着圈看),表示圆形玉圈。有的金文写成两个圈 。造字本义:名词,穿孔、可以套戴转玩的圈状美玉。
文言版《説文解字》:環,璧也。肉好若一謂之環。从玉,睘聲。      
白话版《 《说文解字》:环,圈形的璧玉。玉圈的粗细完全均匀一致的叫作“环”。字形采用“玉”作边旁,采用“睘”作声旁

5、
“辛”是“新”的本字;而“新”是“薪”的本字。辛,甲骨文(像刀刃)(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
白话版《说文解字》:薪,烧火用的草料。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新”作声旁。

6、
形声。从示,古声。本义:福;大福) 。如:祜休(吉庆,幸福美善。
祜,福也。當从示古聲。
《说文解字》上諱。候古切〖注〗臣鉉等曰:此漢安帝名也。福也。當从示古聲。
(忌讳要上推五代)

7、
会意。从糸( 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
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妥, 文言版《説文解字》:綏,車中把也。从糸,从妥。
  
8、矩步:小方步
文言版《説文解字》:巨,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古文巨。邵瑛群經正字:“巨,今經典多作矩,正字當
白话版《说文解字》:巨,常与规并用的矩。字形采用“工”作边旁,像手持矩的样子。榘,这是“巨”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巨、木、矢”会义;矢,表示中正。,这是古文写法的“巨”字。邵瑛群经典正字时说:“巨,当今经典多写作‘矩’,它的本字应当是‘巨’。”

9、束带
束:束,甲骨文像捆绑在木棍上的包囊。造字本义:动词,用绳、带系扎行囊。
文言版《説文解字》:束,縛也。从囗、木。凡束之屬皆从束。         
白话版《说文解字》:束,捆绑。字形采用“囗、木”会义。所有与束相关的字,都采用“束”作边。

10、
文言版《説文解字》:矜,矛柄也。从矛,今聲。      
白话版《说文解字》:矜,矛的手柄。字形采用“矛”作边旁,采用“今”作声旁。

矜,矛柄也。《史》“锄忧?棘矜”,盖其本义。借为自大、自重之辞者,以矛柄孤直劲挺,犹言木强也。又借为“矜恤”之矜,徒柄无刃,无杀害之用,所以全其生也。转借为“矜寡”字,与“鳏”通用,则以矜、鳏音近,而老无妻,如独柄无刃,人不畏之,自读如字,不必音“鳏”。

矜字形里面有一个“矛”字,字形里面的“今”,表示声旁。矜=矛+今。矛是武器,代表威严,今是传达命令。合起来表示手持仪仗法器传达命令,表示庄重、威严,有端着架子等意思。
庄重自持的,小心谨慎的:矜持,矜矜,矜肃,矜严,矜疑,矜重,矜庄,矜容,不矜而庄。——《礼记表礼》,君子矜而不争。——《论语》

11、徘徊
徘,戲也。从人非聲。步皆切《说文》,形声。从彳,非声。彳读 chì,表示小步行走。

徊,轉也。从囗,中象回轉形。囘,古文。戶恢切。淵、回水也。故顏回字子淵。
形声。从彳 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回环。也作“回”、“迴”。
引证解释:
1.        往返回旋;来回走动。①《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杨倞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②【宋】《异闻总录》卷一:"﹝父﹞即佯为贩鬻者,徘徊道上。"③【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伍员行至历阳山,离昭关约六十里之程,偃息深林,徘徊不进。"④《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爷 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⑤【现】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场的楼上。"⑥【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⑦【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        犹彷徨,游移不定貌。①《汉书•高后纪》:" 产不知禄已去北军,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颜师古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②【晋】向秀《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③【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④【唐】柳宗元《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⑤【现】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3.        流连,留恋。⑤《汉书•杜钦传》:"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於宣,就封於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⑥【三国】曹植《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⑦【宋】苏舜钦《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⑧《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⑨【现】郁达夫《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4.        安行貌;徐行貌。①【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銮,容与徘徊。"②《文选&#8226;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李善注:"徘徊即迟迟也。"③《毛诗》曰:行道迟迟。"张铣注:"徘徊,安行状。"④【宋】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闲。"⑤【现】殷夫《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5.        犹回环。①《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②【宋】王禹偁《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秦岭外势徘徊。"


12、
焉,黄鸟也。借为语助词者有三:句末之焉,结上文而有不尽之音;句中之焉,如“于焉逍遥”之类,就指所言而迟回言之;句首之焉,与“岂”“何”通,为诘问之词,言既如此焉,而岂复如彼也。黄鸟之鸣,声有余而仿佛不定,故皆可借用。要此字之旨轻而不决,不如“岂”“何”“矣”“也”“此”“斯”之意尽于言中。三义皆止有于乾切一音。训诂家分为烟延二音者,非也。——《说文广义》
焉鸟,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凡字:朋者,羽蟲之屬;烏者,日中之禽;舄者,知太歲之所在;燕者,請子之候,作巢避戊己。所贵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有乾切。
本义:不知为何不知去向之鸟。

13:
哉,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口,“土戈”亦声。“土戈”指“像军阵般排列整齐的田块”。“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引申义:集体感叹声、惊叹声。古代用为语气词。
哉:本训云:“言之间也。”居文句之间,为语助也。其声激扬,故为惊诧之词;以之赞叹,惊其甚也;以为不然之词,惊其不尔尔诘问之也;以为危词,惊其异也;以为伤悼之词,惊其惨也。——《说文广义》

14、
“它”与“虫”、“也”同源,都是“蛇”的本字,后分化。也,甲骨文像头尖、身长的蛇。有的甲骨文、将蛇头写成“箭号”或棱形的“大头”。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大头”形状变形成变“大腹”。有的金文则在蛇的“大腹”部位加一竖指事符号,表示蛇腹中的吞噬物,强调蛇腹神奇的弹性与消化能力,突出“蛇吞象”的特性。造字本义:动词,蛇性贪婪,无所不吞。篆文在金文字形的基础上大大变形,淡化了蛇腹形象。隶书隐约还保留蛇头、蛇身的形象,有的隶书变形后蛇形尽失。

意译:
孔壶滴水不断,璇玑转动不停,岁月匆匆催人老,只有太阳月亮的光辉永远朗照。薪可穷,火不灭。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如此心地坦然,方可昂头迈步,一举一动都象在神圣的庙宇中一样仪表庄重。衣带穿着整齐端庄,举止从容,高瞻远瞩。这些道理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只能和愚味无知的人一样空活一世,让人耻笑。最后还有几个语助词:焉哉乎也。

心得:
本周随文字感叹时光匆匆,惭愧自己孤陋寡闻,愚蒙无知,更有感触的是如何能“薪火相传”,唯有修福积德。“廟,尊先祖皃也”,在朝廷是庙,在民间就是祠堂了,想到了一同事她梅县老家的大祠堂,想到她家每年年节祠堂里盛大的活动,她80多岁的爷爷总是神采奕奕地击鼓,想到她说她爷爷奶奶经常送衣服,送粮食给村里的五保户,经常帮邻里照顾小孩,经常……我家的祠堂在哪?要福积德。
月总结:
本月诵读内容从“耽读玩市”至全文结束,主要讲了处身治家之道:言语之谨,饮食之节,寝处之安,宴会之乐,祭祀之礼……要勤勉、谨慎,要恭敬,要修德修福……再回读,感觉自己就得了个大概的知道,生活中践行了吗?惭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3-29 09:43 , Processed in 1.16618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