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1-29 13:36 编辑
第4周
原文内容:
德建名立 (dé jiàn míng lì),形端表正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虚堂习听 (xū táng xí tīng)。
祸因恶积 (huò yīn è jí),福缘善庆 (fú yuán shàn qìng)。
尺璧非宝 (chǐ bì fēi bǎo),寸阴是竞 (cùn yīn shì jìng)。
资父事君 (zī fù shì jūn),曰严与敬 (yuē yán yǔ jìng)。
孝当竭力 (xiào dāng jié lì), 忠则尽命 (zhōng zé jìn mìng)。
临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ó),夙兴温凊 (sù xīng wēn qìng)。
似兰斯馨 (sì lán sī xīn),如松之盛 (rú sōng zhī shèng)。
译文: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盛。
需要查询的语句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殃”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这两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
从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 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这也是《弟子规》中要求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三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枕”,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枕头,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需要查阅的字词: 德: 1、德,由 彳(chi)、 十、目、 一、 心组成。古同“ 徳”。 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是更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 德字的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 后来德引申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 得、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就是“德”。 -- 在 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 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 荀子· 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 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 史记· 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 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 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 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 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 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 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 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 孔子发展为“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的 王道原则;被 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尚书大传》:“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 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 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 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 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 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建, 本意是指立朝律,引申义是建立、创设。该文字在《周礼·天官序》和《 周礼·小宰》等文献均有记载。 字义: 立,设置,成立:~立(a、开始成立;b、开始 产生,开始形成)。~树(建立 功业,或所建立的功业)。~国。~都(dū)。~党。~军。~交。~设。~功立业; 竖立:即取急子手中白旄,故意建于舟首,用自己仆从相随。——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造,筑:~造。~筑。修~。新~。兴(xīng)~。筹~; 提出,倡议:~议。~策(出谋献策); 指中国福建省:~兰; 北斗的斗柄 所指的方位。斗柄农历每月所指的方位不同,因此“建”亦转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亦称“大尽”)。小~(农历有二十九天的月份,亦称“小尽”)。
◎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 名噪一时。 名过其实。 ◎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 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 名流。 名言。名胜。名剧。 ◎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立,读音为lì,象形。从大立一之上。(1)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说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 (2) 同本义 [stand]君子以立不易方。——《 易·恒》,汉语汉字。在中国的汉字中,“立”字常常指到成家立室,还有指到男人应该 顶天立地,也就是说作为男人要能够承担起责任。跟立字相关的词语: 立志、 立业、站立。 详细释义: 站:立正|立定|站立|坐立不安。 直立的:立柜|立柱|立轴。 建树;设立:树立|立功|立志。 制定;订立:立法|立字据|立个合同。 生存;存在:自立|独立|并立。 即刻;马上:立刻|立即| 当机立断。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命》:“陆运水输,策远之肤功立奏;相机制变,讧内之 巨患以消。” 姓。
形,中国常用汉字。常用词有:形象、形体、形容、图形等。 1.实体:~仪(体态仪表)。~体。~貌。~容。~骸。~单影只。~影相吊。 2.样子:~状。~式。~态。~迹。地~。情~。 3.表现:~诸笔墨。喜~于色。 4.对照,比较:相~见绌。 5.状况,地势:~势。 6.古同“型”,模子。 7.古同“刑”,刑罚。
端, (形声。字从立,从“耑”(读duān\zhuān),“耑”亦声。“耑”本义为“轮廓线和缓起伏的山头”、 引申义位“圆弧形山头”。“立”与“山而”联合起来表示“站立于圆弧形山头上”。本义:(在圆弧形山头上)站得中正。引申义:(在平地上)站的直。说明:在圆弧上要站立,只有站在中点上,否则会歪斜倒下)。 同本义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又如: 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 端伟(笔直壮大); 端端(端正;不倾斜); 端身(摆正身体)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端 duān ②事物的一头:笔~、末~。 ③(事情的)开头:开~。 ④项目:不只一~。 ⑤端正:~坐。 ⑥双手平举着拿:~茶。 ⑦姓。 ⑧〈古〉布帛长度名称。 例:申后 佯为诊脉,遂于枕边,取出书信,嘱咐星夜送至申国,不可迟误。当下赐彩缯二端。-----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宝应元年:绛州诸军剽掠不已,朝廷忧其与太原乱军合从连贼,非新进诸将所能镇服,辛未,以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发京师绢四万匹、布五万端、米六万石以给绛军。
会意。从毛,从 衣,“ 毛”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 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从“毛”。本义:衣服上裘的有毛的这一面。 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 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根据《 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 汉字剖析 表biǎo (1) 会意。从毛,从衣,“毛”又兼作 声符。 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表”从“毛”,本义:外衣。 (2) 同本义 表:《 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会意。”所谓“上衣”就是加在上面的衣服,即外衣。 许慎将“上衣”当做“表”的本义,这是不对的。“表”的本义就是指裘的有毛的这一面。(参见: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郭锡良等人编著《古代汉语 修订本 上》第30次印刷,p360) (3) 又如:表裘(外衣); 表礼(作为礼物的衣料);表里(衣服的面子与里子;里外;也指作为礼物的衣料) (4) 外面(与“里”相对) (5) 又如: 表海( 临海,滨海); 表薄(泛指出身贫贱。表:野外;薄:山林); 表里相应(指内外互相应和); 表壮不如里壮(丈夫有才能,还不如妻子 善能持家,可为内助。表指丈夫,里指妻子) (6) 外表,外貌 虚有其表耳――《明皇实录》 (8) 通“标”。表率,榜样 (9) 又如:表正(证据;表率;榜样);表俗(作为世人的表率) (10)通“幖”。表帜,标志 (11)又如:表旗(边境上的标帜); 表识(标记,标帜) (12)给皇帝上的奏章 (13)又如:表函(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表文奏章); 表草(表文的草稿) (14)表格 表示格子图,列出数据。近义:表单。 (15)又如:度量衡表;对数表;乘法表;编制表;一览表;价目表 (16)作标记的木柱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 吕氏春秋·慎小》 (17)表亲。一种亲戚关系,有姑表和姨表之分,都叫表,姑母的子女互为姑表,姨母的子女互为姨表。如: 表兄弟, 表兄妹,表姊弟,表姊妹(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表叔,表伯,表舅(父母的表兄妹);表侄, 表甥(表兄弟姐妹的孩子);表婶(表叔之妻) (18)边界线 。如:表旗(边界线上的旗帜) (19)直立于地面,用以测日影的标杆 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景:影。)―― 阮元《 畴人传》 (20)石碑 (21)测量仪器 。如:温度表; 水表;电表; 表座(日影表的底座) (22)树梢。如:林表 (25)网络语言,“不要”的合音。例,“ 表酱紫”,意思为“不要这样子”。 (26)中医指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
中国 汉字,多音字,读作zhèng或者zhēng,表不同的意思,常用读音为zhèng,意思是目标,标准、榜样,不偏斜,匀称适当,平正;无邪恶,无私心杂念,坚守正道,正确发展,主持正义,终止罪恶;上一下止念正,表示榜样上级或长辈守一不犯错,下级或晚辈才能停止。同时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基本字义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 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 引申义:天下统一。 再引申义:1.基准,目标,标准,榜样。2.国家标准。天下统一的技术标准。 说明 古代词语“正月”即“基准月”、“一月”。“七正”即日月五星,它们都是标准时间指示者,是天然的标准报时器。“车正”即国家运输车辆技术标准官。“火正”即国家负责制订大火历的官员。“木正”即国家木器制作技术标准官。“陶正”即国家陶器制作技术标准官。“农正”或“田正”、“土正”即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官。“庖正”即国家烹饪技术标准官。“水正”即国家水利技术标准官。“金正”即国家矿冶技术标准官。“工正”即国家手工业技术标准官。“牧正”即国家畜牧业技术标准官。据多部古代文献记载, 黄帝时代的陶正名叫“宁封子”。中国历史上的龙山文化时代陶器的器形和颜色比较一致,且统一使用快轮技术制陶。黄帝和宁封子应当生活在这一时期。 (2) 带正字的句段摘选 有绳不以正。——《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斫其正。 (3)又如: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屋);正阳(日中之气);正锋(中锋);正院(正中的院子);正分(正半,恰好一半);正胁(三分牲牛之胁,中胁为正胁);正位(中正之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端庄的情态) (4) 图形各边、角都相等。如: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正方形; 正多边形;正方体。 (5) 正直、正派 试之谏以观其(袁可立)气,其正在鼻。—— 明 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 又如:正人君子;忠正;廉正;正明公道(正大光明,不偏私);正明交易(正大光明的事);正士(正直之士);正人(正直的人;品行端正的上等人) (6) 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正而不至焉。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 姚鼐《 登泰山记》 又如: 正一(纯真之一)正意(纯正的心志);正黑(纯黑色);正风(纯正的民歌;纯正的风气);正性(纯正的禀性);正味(纯正的滋味);正青(纯青);正伟(积极向上的态势) (7)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又如:正职;正角;正团长; 正房大院(院落中的主要房舍及较大活动场所);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 (8) 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 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条儿(比喻正经、非淫乱之事);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9) 有关正电,由正电组成,或带正电。如:正电子;正离子。 (10) 代数上为正号;大于零的 。如:正数;正号 (11) 正点。如:十二点正;正午 (12) 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 红楼梦》 又如:这张纸正好都很光洁 正zhēng 基本字义 1. 〔~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 详细字义 〈名〉 1.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 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古时画在布上的靶子(用布做的靶子叫正,用皮做的叫鹄[gǔ])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4. 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 2.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4. 另见zhèng 〈量词〉 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 正:是10的40次方(10^40)
祸 基本字义 1,祸事;灾难(跟‘福’相对)。例:车~,闯~,~不单行。 2,损害。例:~国殃民。 详细字义 形声。字从示,从呙,呙亦声。“呙”为“涡”省。“涡”指“水流 斡转”。“示”指“祖先神”。 “示”与“呙”联合起来表示“祖先 神欲陷子孙于漩涡”。本义:祖先神欲陷子孙于漩涡。说明:古人的观念,祖先作为神,他们既能福佑子孙,亦能加害子孙。甲骨文常有“(祖先)它我”文句,“它我” 即“害我”,因为“它”指“蛇”,“它我”指“蛇盘绕缠住我”。蛇的盘绕缠身很像水中的漩涡,是一种不由自主且难以 摆脱的危险。古人用丰厚的食品祭祀祖先,目的是贿赂祖先,让祖先受贿后不再加害子孙。
因 从 囗(wei)从 大。就也。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就也。 为高必因 丘陵。为大必就基阯。故因从囗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徐锴曰》 《 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 左传》曰。植有礼。因重固。人部曰。仍,因也。《 论语》。因不失其亲。谓所就者不失其亲。 【名】 1 、会意。字从囗,从大。“大”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的扩大。“囗”指事物的群体规模、数量等要素演变的基本框架。“大”与“囗”联合起来表示“基本框架内的事物群体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 本义:约束性发展。承袭式发展。 转义:发展的阶段性前体或原体。 举例说明:“烟”字从火,从因,因亦声。“火”指“烟”的原体;“因”指对“火”的沿袭。“火”与“因”联合起来表示“火气的扩大和蔓延”。本义:扩大和蔓延了的火气。 2、【说文】从囗大。会意。【 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因”的“囗”类似于“国”、“图”的“囗”,边缘、边框的意思。意思大概是把“囗”内因素放大。 异体字:囙。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囗”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噎、人、势”因素放大。 3、古语“因”与“就”相通,《说文》:因,就也,从口大;‘就,高也,从京尤, 尤异于凡也’。古训 因、就同义。—— 黄现璠著《 古书解读初探》 5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 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 白居易《有木》诗 6、 机会 7 、又如: 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因 yīn 【动】 1. 依靠;凭借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2. 根据,按照 3. 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 4. 又如: 因承(承袭,因袭); 因习(相沿成习,沿袭);沿袭,承袭〖follow〗 5. 连接,靠着。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宋·苏轼《超然台记》 6. 顺;顺应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 庄子·养生主》 以 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魏学洢《 核舟记》 8. 受。 奸吏因利,百姓受其蔽。——《后汉书 吕强传》 因 yīn 9. 趁机。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介】 1. 由于,因为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 博望侯。——《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因门震而进 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而同蠖伏。——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from〗。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 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 后汉书·张衡传》 吏因请使作笺。———《国渊》 5 通过,从 因 yīn 【形】 1. 亲,亲近 亲有礼,因 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因 yīn 【连】 1. 于是,就 (袁可立)始祖荣,洪武二年以功授睢阳卫百户,因家焉。——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因 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柳宗元《 三戒》 2. 因而,因此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状如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明·宋濂《看松庵记》
恶,有多种读音,分别表示不同意思。如è,表示坏的,不好的。如wù,表示讨厌,憎恨,如ě,表示要呕吐的感觉,如wū,是文言叹词,表示惊讶。 恶è ◎ 不好:~感。~果。~劣。~名。丑~。~毒。邪~ ◎ 凶狠:~霸。~棍。险~。凶~。邪~。 ◎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不简单,很厉害:你这人真~(你这人真猛,太厉害了)。方言。 恶wù ◎ 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可~。厌~。好(hào)~。 恶(恶)ě ◎ 〔~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 (恶)恶心的东西 恶 wū ◎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积jī ,是形声字,繁体字写作“积”,从禾绩声,本义为谷物堆积。《 说文》,“积,聚也”;《 周礼》,“委积膳献,饮食宾客赐之”;郑玄注,“少曰委,多月积”。引申出累积、停滞、积极、乘积等。积也是中医病名,《 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 【释义】 ⒈堆积谷物: 农收~场。〈引〉堆积,聚集:~肥。~少致巨。日~月累。~土而为山,~水而为海。 ⒉长时期造成的:~习。~弊。~ 不相能(能:亲善)。~重难返(返:回头)。 ⒊停滞:~食。 ⒋算数乘法的得数:乘~。 ⒌①正面的,进步的:~极因素。~极分子。 ②进取的,努力的:~极争取。~极工作。
福,汉语常用字 ,读作fú,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神祖)保佑,即《说文解字》中的“祐也。”后引申为富贵寿考等齐备、福气等义 。 详细释义: 名词 ◎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 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利益。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太上受命,享万乘至尊之奉,而一时诸福之物毕至。 ◎旧时妇女的一种敬礼,即万福。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钞・拜》:古时妇人皆肃拜也,今则但微屈其膝而躬不曲,其名曰起,曰福。 ◎用于书信中,表示良好祝愿。 ◎指福建。 ◎姓。 动词 ◎赐福,保佑。《 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亦作“拂”。行礼。上身稍微前倾,双手重叠在偏右方向上下移动。《 红楼梦》: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 ◎用同“逼(bī)”。《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净能知皇帝福问述(术)法,其数极多 。 ◎通“副”( fù)。相称,符合。张衡《西京赋》:仰福帝居,阳曜阴藏。
缘 今义 缘yuán形声。字从糸,从彖(tuàn),彖亦声。喻为命运的丝线,“彖”本义指猪嘴,它上吻部比下吻部大,而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糸”指“布帛”。“糸”与“彖”联合起来表示“用狭长的布帛作包边,包住衣服的边”。本义:衣服的包边。 缘分,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 缘份。是佛教的一个宗教概念,儒家与道家并不讲心灵鸡汤的缘分也不讲你与我有缘之说。 古义:沿着 ①原因:缘故、缘由、无缘无故,②因为:缘何而来、 只缘身在此山中,③边:边缘、外缘,④沿着;顺着:缘江而下 、缘溪而行、缘木求鱼。⑤发生联系的机会:缘分、人缘、血缘。 【缘分】 从普遍的命运关系来看缘分是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善 汉语常用字 ,读作shàn,最早见于金文] 。其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从利他性上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义。 详细释义 形容词 ◎完好;美好;圆满;共同满足。《战国策·赵策》: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 善哉? ◎善良;好心。《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慈善。 韩愈《 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 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表示应诺。对,完好。《三国志· 诸葛亮传》:先主:“善?” ◎慎重。 ◎完好,领先于某方面,高明,工巧。《 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 王夫之《 周易外传》: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动词 ◎善于;擅长;领先。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友好;亲善。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喜爱。《左传》: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认为好,友好。《华阳国志》:忌信道任数,不从下人,故为权势所不善。 名词 ◎好人;好事;好处。宋·沈括《 梦溪笔谈》:存抚良善。 ◎姓。《正字通·口部》:五代有善友,宋有善辰,明有善养。 ◎完好之处,完好。《 战国策·燕策》: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副词 ◎多;常;易。刘基《苦斋记》: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庆 属于常用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为祝贺、庆贺;古代国家或君王有喜庆之事时,都会对臣民有所赏赐,故又由庆贺引申为奖赏、赏赐;受奖赏固然是幸福的事,所以“庆”又指福泽、福气,还指可庆贺的事情或日子。又通“卿”,如古书中的“ 庆士”即“卿士”。还读作qiāng,用作发语词。 详细解释 读音qìng 动词 ◎为共同的喜事进行一些活动表示高兴或纪念。《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 形容词 ◎〈文言〉幸福;吉祥。《 西京杂记》:卷五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 名词 ◎值得庆祝的事情或纪念日。《孟子·告子下》:……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 ◎〈文言〉福,福泽。《 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文言〉善、善事。《诗经· 大雅·皇矣》:则友其兄,则笃其庆。毛传:“庆,善。” ◎(Qìng)古州名。治在今甘肃 庆城县。《广韵·映韵》:庆,州名。 ◎(Qìng)姓氏用字。 读音qīng名词 ◎〈文言〉通“ 卿”。《礼记·祭统》:作率庆士,躬恤卫国。 读音qiāng助词 ◎〈文言〉发语词。《 汉书·叙传上》:恐网魉之责景兮,庆未得其云已。
竞(拼音:jì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竞”本意是角逐,互相争胜,如竞争、竞赛;争斗有时会很激烈,“竞”也指强劲,强盛。在古代又可通“境”,指边境。 详细解释 动词 ◎互相 比赛,争取优胜。《诗经· 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文言〉引申指争辩。《 颜氏家训·省事》:前在修文令曹,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史竞历。 形容词 ◎〈文言〉强劲;强盛。《 左传·僖公七年》: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杜预注:“竞,强也。” ◎〈文言〉繁剧;繁忙。《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杜源注:“竞,遽也。” ◎〈文言〉通“境”。《古文苑·秦〈 诅楚文〉》:饰甲底兵,奋士盛师,以逼 副词 ◎〈文言〉争着;争相。屈原《 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资,zī,从次从贝。资,货也。货者,化也。资者,积也。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綌。皆居积之谓。 资者,人之所藉也。周礼注曰。资,取也。 汉字释义: (1) 同“赀”,计算:所费不~。 (2) 费用,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合资购买。 (3)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7) 姓。 (8) 提供:可~借鉴。以~参考。
事 就内涵方面而言:事是指质量空间分布的随时变化。 因为物质是质量空间分布,所以事也可定义为:物质随时间的变化。 事是所有精神事件的统称。宇宙中的事都必须经历时段,所以都是精神事。这个事概念的外延不仅包括人类之事,也包括动物事、植物事、细菌事、病毒事等等生命体之事,还包括所有非生命体之事。 基本字义: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 ◎职业:谋~(指找职业)。 ◎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 ◎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 ◎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 ◎服侍:~父母。
严,意思是不放松,认真;郑重,庄重等。常组词语:严密。严厉。 形 1.同本义 事严,虞不敢请。——《孟子·公孙丑下》 2.又如:严急(犹危急;紧急);严行(急行);严鼓(急鼓,急促的鼓声) 3.严厉;严肃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性严毅。——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又如:严紧(严厉);严查(严格检查);严假(期限严格的假期);严戢(谓严格管理);严讥(严格查问);严谴(严厉谴责);严辞(严厉的言辞);严罚(严厉处罚);严察(严厉苛察);严禁(严厉的禁令);严愎(严厉而刚愎);严参(严厉弹劾);严处(严厉处罚);严敏(严厉果断);严重(严肃而持重);严介(严肃耿介);严色(严肃的神色);严直(严肃正直);严威(严肃而威重);严庄(严肃庄重);严远(严肃而使人敬畏);严悫(严肃而诚实);严谕(严肃告谕);严凝(严肃凝重);严懔(严肃而使人畏惧) 因门震而进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而同蠖伏。—— 明《 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5.紧密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唐· 韩愈《进学解》 驰而不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防伺甚严。——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6.又如:严严实实(形容严密);严秘(犹严密,秘密);严捕(严密搜捕);严幄(严密的帷幄);严备(严密戒备);严设(谓严密设防);严紧(严密);严确(犹严谨,严密);严严(紧密严实貌);严警(严密警戒) 7.厚 。如:严冰(厚冰);严云(浓云) 8.猛烈,严酷 董之以严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风雪严寒。——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名 1.威严、威信 严有翼,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2.又如:严毅(威严刚毅);严惮(慑服);严翼(威严敬慎);严驵(威严傲慢);严耸(威严傲岸) 3.对父亲的尊称 。 如:严待(母丧父在);家严;先严;严命(对君父、长上之命的敬称) 4.警戒 严,戒也。昏鼓曰夜严,捶一鼓为一严,二鼓为二严,三鼓为三严…——《正字通》 5.姓 动 1.畏惧 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子》 2.又如:严惮(畏惧;害怕) 3.整饬;整备 。如:严塞(整备要塞);严驾(整备车马) 4.尊敬,尊重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又如:严父(尊敬父亲);严敬(尊敬;敬重) 6.通“ 瞰”( kàn)。远望 内严一家而三不归。——《管子·轻重丁》。丁士涵云:“严乃瞰之借字。”
与 “与, 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 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 消失了。副词“与”是“ 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yǔ〈动〉 1.(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 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同本义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给予 则与斗卮酒。 4.结交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 说文》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with;to]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与城为殉。——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与 yù 〈动〉 1.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与 yú 1.与 yú 其可怪也欤?——《师说》 与 yǔ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
敬 “敬”的本意有不同的说法,西周金文中敬字多用为严肃、肃敬之义,恭敬之义始见于春秋金文。《诗经》雅、颂部分多用为严肃、恭敬之义。后来“敬”也指有礼貌地进献、虔诚地供奉、敬意等。 详细解释 动词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 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 ◎有礼貌地送上(饮食或物品)。《 红楼梦》第五四回:(贾母)吃着酒,又命宝玉:“来敬你姐姐一杯。” ◎虔诚地供奉、信奉。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快敬祖宗去吧。 ◎〈文言〉谨慎、慎重,不怠慢不苟且。《韩非子·喻老》: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文言〉警戒;警惕。《诗经· 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文言〉以礼物表示谢意或敬意。《后汉书·周燮传》:安帝以玄纁羔币聘燮……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 ◎〈文言〉通“ 惊”(jīng)。惊动;惊慌。《 逸周书·官人》:敬之以卒而度应。朱右曾校释:“敬当依《礼》作惊。” 形容词 ◎谦恭有礼貌的。《周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名词 ◎敬意或表示敬意所赠的礼物。清·无名氏《后会仙记》:谨分携进兄,以表小妹之敬。 ◎〈文言〉通“ 檠”(qíng)。矫正弓弩的工具。马王堆汉墓帛书《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是故臣以王命甘薛公,骄敬三晋,劝之为一,以疾攻秦,必破之。 助词 副词 ◎〈文言〉通“更”(gēng)。再。《 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臣愿请军,敬与随驾兵士交战。
孝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孝经》内容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孔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孝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儒家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分量,所谓“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是仁之本。儒家思想中,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横向延伸成朋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环境、不同角度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事迹生动感人,使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竭 竭 <动> 曷,本意守卫的士兵对流氓逃难的人进行盘问,后加口,喝问何人,从何方而来。加立,表示喝令站起来。工地上士兵喝令累到的劳役站起来继续干活。 引申义:用力到达极限。说明:本字用同“极”、“尽”。 【释义】 ①尽;用尽:竭力|竭尽全力|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干涸:枯竭| 竭泽而渔。(枯竭和竭泽而渔的竭的意思并不相同,具体有待考究) 姓氏。
力 “力”是个象形字。“力”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 ① 有学者认为:力颇像古代的犁形,上部为犁把,下部为耕地的犁头,古代称为“耒耜(lěisì)”。耕田要用力,所以“力”字就用为“力量”之“力”。 ② 有学者认为:力是手连臂的象形,手和臂加起来表示有力量。 ③ 有学者认为:力像“人筋之形”。《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筋下曰:肉之力也。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名〉 (象形兼 会意。 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注意,这是一个竖立的工具,表明这个工具正在工作。就是说有人正在用力使用工具劳作。“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正在使用的工具。引申义:体力,力气) 1.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2.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3.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4. 威力;权势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 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5.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改变方向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 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6.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7.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8.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9. 姓 10、物理学上的意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力用符号F 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物体的重力G=mg 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 〈动〉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2.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1] 〈副〉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拮据力操,治阃严而有则。——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忠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 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形 [size=10.5000pt](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size=10.5000pt](2) 同本义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3) 又 志虑忠纯。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伯应( 袁可立子)真忠孝人也。——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动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 忠 zhōng 名 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2)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忠姓 (参考:百家姓) 释义 <形声>、<会意> 字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 直率地。 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又如《晏子春秋》:“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说(音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於君,不能与君陷於难。 相关记载: “忠”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一次,他的学生子张问什么是可以到处都能行得通的办法,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之邦也会畅通无阻;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意即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古时“忠孝两全”是对一个人的高度评价。东汉马融因有感于孔子写了孝经,而独缺忠经,因而补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两全。《忠经》是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其中《天地神明章第一》把忠说成是天地间的至理至德。《忠经》对忠的含义、标准、目的作了全方位的阐释,并分章对人类社会各阶层应履行的忠道一一进行了阐述,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同心同德,因此可感动天心,各种美好的祥瑞都来相应,这就是忠的力量所致。 《忠经》提出君王要“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意思是:君王要以他的德行去事奉天地、宗庙,并将其德行展现在举国百姓面前,如诗经上所说“敬事上帝,无私爱民,就能获得上帝所赐的无量福份”。用这个“忠”的德行来保全国家,这就是一个明君的忠心所在啊!因此说“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治理国家的根本,哪件事情能不从“忠”这个字出发呢? 就为臣之道而言:“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忠谏”是让君王做符合公理的事,并且还要避免君王胡作非为,要直言以使其改过迁善,希望其德行更完美。因此忠臣的职守是要替大众维护正理,不仅是对于君王的忠,更重要的是对于天下众生的忠,他既不愧对自己的国家,也不愧对自己的君王,这才是大公无私的忠。忠臣重要的责任就是规谏君王的过失,当君王有任何不对的事时,忠臣是不能不力争到底的,故云“从道不从君”。 《忠经》还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意思是一个充满私心邪念的人,必定不忠;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心思必定是公正为大众设想的。“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意思是伟大呀,忠之道,用在切近处,可以保全家国;用到远大处,那股浩然正气充沛于天地之间,是可以扶正天地正气的。“惟天鉴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指出上天明鉴,善恶必报。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可以导正每个人的心性,使人心向善。做到忠的尽善尽美、做到忠的极致,这就是古圣先贤的治道所在!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忠”绝不是“愚忠”,并非单指臣对君忠,更不是无原则的臣对君忠。在民众眼中,皇帝是“天子”,上面还有“天”。皇帝并非永远正确,所以才需要设立谏官指出皇帝的过失,同时中国的信史制度使得史官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士大夫可以“为帝王师”,皇帝做得好与不好是用儒家经典来衡量的。甚至在昏君无道的时候,人们可以起来去推翻他,一如成汤伐桀、武王伐纣,这不但不是不忠、不是大逆不道,反而是替天行道。 在对待君臣关系上,孔孟都是从相对关系切入的,孔子提出:“如果君王能按照礼来对待大臣,那么大臣就会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内之事。”大臣事君所采取的原则,应首先看君是明君还是昏君。子路问事君,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忠臣不欺瞒君王,但君王做错事,可以不惜犯颜诤谏。孟子认为“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能勇敢地指出君王的过错才是忠臣的恭;能导君明德,避免不好的行为,才是忠臣的敬。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在《臣道》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墨子也提出忠臣应能正君王的偏邪,实行兼爱,不结党营私等。 儒家提倡道统,指出天子的行为应符合天的意志。儒家的天命观认为,天道规范一切。这形成了千百年来以儒家安身立命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支撑点与道德力量。这种道德的自主性形成的社会舆论,就是社会上以儒家为本位的话语权,历代儒家士大夫正是运用这一话语权,来抵制帝王违反道统的行为,践行着忠臣“从道不从君”。 谈起“忠”的时候人们会自然想到历史上的那些名臣清官爱国将士,如屈原、苏武、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包拯、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等,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萦怀在胸的是民族大义,百姓的安危,这正是他们的忠贞之处。如三国时诸葛亮心怀济世安民的夙愿,择仁君而辅之,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白帝托孤的信任,在《出师表》中表达了自己临危受命,忠心如初,独支大局,力挽狂澜,直至南中平定,百姓丰衣足食,后继续辅助后主渴望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他的忠于职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金兵大举进兵中原之时,面临中原沦陷、山河残破、人民流离。岳飞力主抗战,率领岳家军抗金破敌,屡建奇功。他严于治军,体恤士卒,爱民如子,缔造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每战必胜,令金兵闻风丧胆,连金兵也不得不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而奸臣秦桧却卖国求荣,陷害忠良,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岳飞“还我河山”的凛然正气及“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千百年来,人们是多么怀念岳飞等忠臣良将,而对秦桧等奸臣又是何等地痛恨和憎恶,有诗曰:“万古共称秦桧恶,千年难没岳飞忠。日月同明唯赤胆,天人共鉴在清衷!” 相关信息 忠的要点在于“一其心”,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儒家的忠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极力赞美,自《汉书》后,历朝史书中都设有《忠义传》。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因此无论人们成就什么事业,要想真正做好,一刻也不能离开忠字。忠,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尽 繁体字为“尽”和“尽”,读音分别为jǐn和 jìn,可做动词,副词和介词。尽有完毕、死亡、流尽、达到极限等意思。 【尽】jìn(尽) ①完,完毕(动词)也叫完蛋:弹尽粮绝|苦尽甘来|取之不尽。 ②死亡(动词):自尽|同归于尽。 ③达到极限(动词):尽头|尽善尽美。 ④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动词):尽心尽力。 ⑤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副词):留下来的尽是老弱病残|身上尽是灰。 ⑥限定于某个范围内,相当于“光”、“单”(副词):干活尽偷懒|尽说好听的|尽做表面文章。 ⑦流尽,流光(形容词作动词):潦水尽而寒潭清 【尽】 jǐn(尽) ①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介词):尽着这块布裁。 ②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顺序放在最先(介词):先尽着孩子吃。 ③最大限度的(副词):尽快解决|尽早拿出方案。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伸牍尽雪其冤。” ④〈方言〉一个劲地,反复地,长时间地(副词):王书记一开会就尽讲|他一件衣服尽穿|这口井的水尽抽都抽不完。
命 动词性 1、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命,使也。——《说文》。 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 语下命者,制令也。——《贾子·礼容》 值登莱匮亟之会,命飞挽,以专征。——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又如:命酌(使充酌酒者);命席(下令安排座位);命酒(命人置酒);命乐(命人奏乐);命官(任命官吏);命材(任用有才干的人);命事(安排职事);命使(任命使者);命将(任命将领);命相(命令三公辅政、行事);命讨(下令讨伐);命教(命令)。 2、取名;命名 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以豪杰自命,从(袁可立)问业者云集。――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又如:命名(给予名称,定名);命姓(赐姓;建姓);命爵(赐给爵位、官职)。 3、动,用 又如:命旅(出师,誓师,启程);命笔(动笔,使笔);命管(命笔)。 4、通“盟”。在神前誓约、结盟 凡我同盟,毋蕴年……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左传·襄公十一年》。 名词性 1、命令;政令;教令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 又如:遵命(敬辞。表示依照对方的嘱咐);命戒(命令与禁令);命词(诏书;也指起草诏书);命诏(君王的命令)。 2、命运,天命 又如:命道(命运);命毒(命苦,命运不好);命快(命运好);好命;苦命;算命;命分(命运;命中给的天分;禀赋)。 3、性命,寿命 命悬于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又如:逃命;短命;命犯(有杀人罪的罪犯)。 4、生活,生存 如:命途(生活的道路、经历);命路(人生的路途)。 5、帝王按等级官职赐给臣下的东西 又如:命士(命夫。受有爵命的人);命禾( 天子所赐的嘉禾);命民(受帝王赐爵的平民); 命圭(天子赐的 玉圭) 6、通“名”。声誉
心得: 一个人要有好的德行,才能有好的名声;相由心生,只要内心善良自然就会容貌端正。 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 要行善积德,珍惜时间。 百善孝为先,做到了孝顺父母才会忠党爱国。对照古人的标准,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以前是父慈子孝,现在的社会却滋生了大量的“啃老族”。这一社会现象证明了现代教育的失败。祖宗的经典没有让子孙们好好学习,优良传统无人继承。当我从蒙学的读本中重拾做人的准则,有了判断的标准,更有底气去坚持正确的方向。 月度总结: 首次的月度总结正好在2018年末,这一年在读书会的浸润下,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家里时常飘扬着朗朗的读书声,从《道德经》到《千字文》,从认知行为疗法到沙盘游戏疗法、绘画疗法,从国学经典到专业技术。在读书会众学友的激励下勉强完成了读书任务没有出局,完成了案例报告取得了沙盘游戏的中级证书,还帮老师完成了十多万字的录音稿。即将到来的元旦假期也被突然降临的三天培训占用,我如此忙碌地把自己淹没在各种学习中,是为了逃避中年危机,还是为了为自己承担责任?没有谁比谁活得更容易,这几天去社工机构走了一趟,与朋友去考察了几个地方,更让我深深地了解到他人的不易。接下来,我应该让自己沉淀一段时间了,把这一年的学习去做一些吸收转化,一直在路上埋头赶路,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或者这一年是在为自己积蓄能量,2019年去多一些实践,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没有人能放弃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