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271|回复: 18

tammy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0 11: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我所理解的《千字文》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我所理解的 《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的启蒙读本,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可以用于识字,了解自然、社会、历史、人文等基础知识。

2、我参加这个读书会的原因是什么?
多年前曾经抄写过千字文,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存向往,大体懂一些,很多内容没有去深究和理解,希望借此机会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通过《道德经》的读书会,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阅读,对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帮助。
补上小时候落下的国学经典课。

3、我是否能够坚持读完此文,并按照要求分享和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3-23 11:02 编辑

16
原文内容:
年矢每催 nián shǐ měi cuī),曦晖朗曜 (xī huī lǎng yào)。
璇玑悬斡 xuán jī xuán wò),晦魄环照 (huì pò huán zhào)。
指薪修祜 zhǐ xīn xiū hù),永绥吉劭 (yǒng suí jí shào)。
矩步引领 jù bù yǐn lǐng),俯仰廊庙 (fǔ yǎng láng miào)。
束带矜庄 shù dài jīn zhuāng),徘徊瞻眺(pái huái zhān tiào)。
孤陋寡闻 gū lòu guǎ wén),愚蒙等诮 (yú méng děng qiào)。
谓语助者 wèi yǔ zhù zhě),焉哉乎也 (yān zāi hū yě)。


译文:
岁月流逝,每每地催人向老,只有太阳的光辉永远朗照。高悬的北斗随着四季变换转动,明晦的月光洒遍人间每个角落。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长存于永久,子孙后代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那有多么美好啊!如此心地坦然,方可以昂头迈步,你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检点,要像在朝廷上临朝,在祖庙中参加祭祀大典一样,庄严肃穆、恭谨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轻忽之举。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容貌端正,高瞻远瞩。这些道理孤陋寡闻就不会明白,只能和愚昧无知的人一样空活一世,让人耻笑。编完《千字文》周兴嗣乌发皆白,他说:“我自己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愚笨糊涂,难复圣命,只有等待圣上的责问和耻笑了。至于我的学识嘛,也就是知道几个谓语助词,焉、哉、乎、也,仅此而已。”


需要查询的句子: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年矢每催”的意思,是岁月流逝,每每地催人向老。矢是箭矢,所以有人将此句译为:“时间象飞逝的箭一样,一去不回头”。这样解释不能说一点不对,但很不准确,将本来栩栩如生的一句话,弄得生气全无,一点文学上的美感也没有了。
我的解释:矢是漏矢,古代的计时工具用孔壶滴漏,现在故宫的后三宫里还陈设有此孔壶。《汉书》记载:“孔壶为漏,浮箭为刻”,可见这里的矢为浮箭是没错的。浮箭上有时间刻度,水滴一落,刻箭就上浮,所以叫做“每催”,频频催促,非常形象。我们随文入观,闭目沉思,仿佛能听到水的滴答声,就像现代钟表的“嗒嗒”声一样。如果翻译成“时间象飞逝的箭一样,一去不回头”就味同嚼蜡了。
“曦晖朗曜”的意思是,太阳的光辉永远明朗地照耀在空中。曦、晖皆为日光,曦为晨光,早晨的阳光叫晨曦;晖是阳光外面的那层晕晕的光圈,朗是明朗,曜是照耀。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璇玑是北斗七星中的两颗星,北斗星是现代天文学所称的大熊星座,其中的第二颗为天璇星,第三颗为天玑星,此处用璇玑来代表北斗七星。悬是悬挂、悬吊起来的意思。斡是旋转、斡旋。高悬的北斗七星不断地转动着斗柄,就是“璇玑悬斡”。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是天枢、第二颗是天璇,二者连线的五倍距离就是北极星所在的位置。北斗七星的勺柄总是围绕着北极星转的,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不停地转动,就代表了一年四季不断地推移交替。
要找北斗七星,先要找天上最亮的两颗星,招摇二星,它们在北斗星斗柄的正前方。古人告诫我们不要太招摇,就是借用这两颗星的名字,因为这二位太亮、太抢眼,一眼就可以看到。所以做人不可以太招摇,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晦魄是指月亮而说的,前一句“曦辉朗耀”说的是太阳的光芒,此处再以月亮的光辉与以相对应,修辞上叫做对仗。
前文已经讲过,阴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阴历每月初始见的月光叫魄,也就是初三的新月。环照就表示月亮由朔、望、晦完成一个回环,周而复始,没有穷尽。明亮的月光永远遍洒人间四海,所以才激起人类无限的遐想。苏东坡就把酒问明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亮本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嫦娥早就上去过。古人早就知道月球反射太阳的光,所以才说月宫里面有玉兔,我们信以为真,就在八月十五供兔爷、兔奶奶。“兔者吐也”,言月吐日光,也就是月球反射日光,这与兔爷有什么关系?释迦牟尼佛也说过:月之一日,是我们人间的一个月。对此我们半信半疑,直到阿波罗登月成功了,才证明释迦牟尼佛说的没错。


指薪修祜,永绥吉劭。
“指薪修祜”的用典,出自《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指是脂字的通假,油脂燃烧的时间,比柴草要长得多,所以古代点油灯多用膏,也就是动物脂肪。《楚辞·招魂》上说:“兰膏明烛”,兰膏是加了兰香炼的膏,燃烧起来有香味。庄子说: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可以一直传下去没有穷尽。譬喻人的肉体会死亡而人类的生命现象是延续无穷的。
祜是福德、福禄,修祜就是修福、积德。人一生的福报之中,有福、有禄不一样。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禄是支持你享受的条件包括财富、妻子、儿女等。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
福禄很难两全,有福有禄又不长命,没寿也是白搭。世间“福禄寿”俱全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所以恭贺别人时才说:“三星高照,福禄寿临门”。真正福禄寿俱全的人历史上大概只有乾隆一人,在位60年,寿命89岁,享了一辈子福,自称“十全老人”。据说他的八字是“子丑寅卯”四正,排列组合正好凑个四正,太难了,比中六合彩还难上一万倍,果真如此,乾隆还真不简单。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上寿百岁不过是36500天,所以要赶快修你的福德,因为福德是可以传代的,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传递的通道就是“孝”。前面已经讲过了,祖先之德是通过“孝”这个管道传承的。你不孝,这个管道就断了,祖先修的祜(积累的福德)你就享受不到了,“指薪修祜”的传承就断掉了。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实含义。
永绥吉劭
前一句“指薪修祜”,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这一句“永绥吉劭”,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是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栽什么树,就开什么花,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谁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积福,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永绥吉劭”。
相反地,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顾及子孙的利益,现在就吃“子孙饽饽”,让你的子孙们吃什么呢?我们现在不管那一套,重孙子的钱现在都敢给花了,干的都是些绝户事。《元史》上记载,中国人在元代就发现石油可以用来作燃料,并命名“石油”,但是考虑到石油是地球的血脉,不准开采使用,否则对子孙不利。我们现在都像苍蝇一样,急功近利,东挖了西挖,没完没了。早晚有一天,把地球给挖急了,抖一抖就是大地震。
“永绥吉劭”的永是永远、永久;绥是安定、和平;吉是吉祥、幸福;劭是高尚、美好。两句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长存于永久,子孙后代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那有多么美好啊!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矩步是迈着方步,引领是伸着脖子。矩者方也,引者领也。走起路来,伸脖子迈方步,不像鸭公也像鹅太,哪里有美可言呢?古汉语的“矩步引领”就是现代汉语的“昂首阔步”,代表了一个人心胸坦荡无欺,行为正大光明。可以想见,一个内心“常戚戚”的人,一个心中总是“若有所遗”的人,他走起路来如何能昂首阔步呢?
领的本义就是脖子,是后脖子(与项同义),脖子的前半部分叫颈。颈部的左侧是气管、前部是喉管、右侧是颈总动脉。古人性情刚烈,“引颈自刎”是常有的事。但手持宝剑,转圈到脖子后面,“引领自刎”的事还没听说过,也死不了人。
俯仰是一低头、一抬头。廊庙是指朝廷、国家而说的,有一句古话叫“廊庙无才天下求”,就是这个意思。廊在古代指厅堂周围的屋子或有顶的通道。庙是祭祀祖先的宗祠,不是和尚住的地方。“俯仰廊庙”的意思是:你日常的一举一动都要谨慎检点,要像在朝廷上临朝,在祖庙中参加祭祀大典一样,庄严肃穆、恭谨敬畏,不敢有分毫的轻忽之举。
古代天子临朝,庄严肃穆,百官手持笏板,站在陛下,眼观鼻,鼻对口,口问心,无奏对不能抬头。没事瞎寻摸,东看看、西瞅瞅,就有仰面视君之罪,属大不敬,所以不敢随便俯仰。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束带矜庄的意思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衣冠文物历来是中国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古今中外穿衣服都讲究内外有别,居家的服饰要宽松、舒适,现在讲要休闲。对外的服饰要严整、要符合你的身份。衣冠严整是对他人的尊重,举止从容是对自己的尊重。
人要想不被人欺,先要不自欺。只有先自尊,然后才有被人尊,这是一定的道理。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动乱中寡不敌众,被乱军杀死。临死前,子路扯扯衣服,正正帽子,从容地说:“君子死,冠不免”。死不怕,但要死的有尊严,古人死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其生时是怎样的要求自己。
束带是整饰衣冠,束的本义是在木头上加绳圈,即捆绑之义。带是绅带的简称。古代的士大夫阶层,在大衣外面要束一条大带,叫绅,所以称士绅。绅的长度是有尺寸限制的,按《礼记·玉藻》所载,“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普通人系的就叫带。
矜是端庄、凝重,如《论语》中所言:“君子矜而不争”。庄是表情严肃、容貌端正。因此“束带矜庄”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容貌端正。
徘徊是欲进又止、小心谨慎的样子。前面第二部分里面,我们已经讲过,古人做人做事十分谨慎。象曾子一生谨慎,晚年临终前,手脚都不能动了,才招呼弟子到跟前说:“《诗经》里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马上要断气了,这回可以放松了,再也不用担心了”。
谨慎不同于拘谨,谨慎是将一件事考虑透彻以后再决定做还是不做,一旦决定了就勇往直前。五经之首的《易经》就是教人“洁净精微”,精微就是谨慎,不是胆小怕事。俗话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还不是因为诸葛亮懂《易经》吗?这种大智慧岂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树叶落了都怕砸头的人可以相比的。
瞻是仰视,俗称高瞻;眺是远望,即是远瞩。一个人没有豁达的胸怀,不能高瞻远瞩,就不可能担当重任。换句话说,一个心小量窄、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的人,一定是事事拘谨、处处避嫌、相貌猥琐。所以说,心地光明坦荡,然后才能昂首阔步;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而后才能担负天下重任。


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孤陋寡闻”是学识浅薄、见闻有限。愚是愚昧无知、顽钝蠢笨,蒙的本义是草木暗昧,此处的意思是昏聩懵瞪、糊糊涂涂之义。等是等候、等待,诮是责备、讥讽、嘲笑。
《千字文》是南朝萧梁时期官拜员外散骑侍郎的文学大家,周兴嗣,奉梁武帝的敕诏编纂的。现在文章完成了,要对圣命有个交待,所以说了最后这四句话。这是周兴嗣的自谦之词,他说: “我自己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愚笨糊涂,难复圣命,只有等待圣上的责问和耻笑了。 ”


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千字文》是南朝萧梁时期官拜员外散骑侍郎的文学大家,周兴嗣,奉梁武帝的敕诏编纂的。现在文章完成了,要对圣命有个交待,所以说了最后这四句话。此处“谓语助者 焉哉乎也。”两句,意思是“至于我的学识嘛,也就是知道几个谓语助词,焉、哉、乎、也,仅此而已。”



需要查询的字词
měi,形声。字从屮(chè),从母,母亦声。屮,草木初生。一说“每”为“母”的异体字。本义:草旺盛生长。“母”意为“自身产生的”。“”意为“延展”。“屮”与“母”联合起来表示“事物自己产生一种物质并将其延展覆盖自身表面”。本义:事物自己产生一种物质并将其延展覆盖自身表面(如霉菌,如苔藓,如草木,如海洋上的雾气,等等)。
每,草盛上出也。——《说文
舆人诵曰:原田每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杜注:“晋军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
副词
1)常常,经常 [often;frequently]
妪每次谓余曰。――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每大言曰。――明·宗臣《宗子相先生集·报刘一丈书
2)又如:每常间(往日,平常);春秋佳日,每作郊游。
3)每一次 [every time]
相如每朝。――《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每与臣论。――诸葛亮出师表
4)每当[whenever]
每将远别及行役初还,常同一室卧起,时称为“三姜”。—— 《梁书· 韦放传》
又如:他每到学校,总要来看我。
代词
1)各个 [every;each]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字为一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一巨弹。――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又如:每字有二十余印;每天;每一分钱;每星期五。
助词
1)用在人称代词或名词后,表示复数 [plural]
我每且去寻房子,再来会这些人。――《儒林外史
2)又如:窗隔每(指多扇窗隔);桌椅每(很多桌椅);他每(他们)


基本字义
1. 明亮,光线充足:~敞。~澈。~然。明~。晴~。开~。爽~。
2. 声音清楚、响亮:~声。~读。~诵。书声~~。
详细字义
【形容词】
1.(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2.同本义 [light;bright]
朗,明也。——东汉·许慎《说文
高朗令终。——《诗经·大雅·既醉》
其圣能光远宣朗。——《国语·楚语下》
新而不朗。——《淮南子·原道》
朗月垂光。——嵇康琴赋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潜桃花源记
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
3.又如:朗白(明亮发白);朗朗(光明亮洁的样子;声音清脆嘹亮);朗鉴(明鉴);朗亮(雪亮);朗明(明亮);朗净(明净);朗烈(明亮);朗朗烈烈(大大方方;理直气壮)
4.声音清晰响亮 [loud and clear] 朗咏清川飞夜霜。——李白劳劳亭歌
5.又如:朗言(响亮的话;说大话;任意胡说);朗然(形容声音响亮);朗吟(高声的吟诵);朗弹(大声弹奏);朗畅(谓声音响亮流畅)
6.明察 [sharp-minded]    公达潜朗。——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7.又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
8.又如:朗心(明察之心;光明之心);朗照(明察,明鉴);朗抱(旷达的胸襟);朗畅(明白畅达);朗朗彻(明白透彻);朗练(明白凝炼)
9.高洁 [noble and unsullied] 。如:朗目清眉(眉清目秀);朗秀(清秀);朗夷(高洁坦荡);朗烈(高洁刚烈)
10.清早 [early]。如:朗旦(清晨)
11.清澈 [limpid]。如:朗清(清澈,清明)
12.爽朗 [bright and clear]。如:朗爽(爽朗;明朗);朗畅(爽朗舒展);朗迈(爽朗超脱)
13.颖悟 [understanding]。如:朗拨(颖悟超群);朗赡(颖悟赡详)


悬xuán
[动]
⑴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⑵ 同本义 [hang;suspend]
悬者植梯接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以叵幅悬之。——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倒悬之。——清·张廷玉《明史》
⑶ 又如:悬丝诊脉(传说古代中医诊脉法之一。不见面将丝线系于病人腕上诊脉治病);悬壁(相学术语。指脸部接近耳垂下端处的部位)
⑷ 牵挂;挂念 [feel anxious;worry about]。如:悬结悬念;惦记);悬悬(挂念);悬肠挂肚(担心;挂念)
⑸ 凭空设想;揣测 [imagine without foundation]
你们做的事,须自己承认。怎么悬定得罪?——《梼杌闲评——明珠缘》
⑹ 又如:悬度(无根据地揣测、估计);悬料(凭空臆测);悬猜(揣测,猜想)
⑺ 揭示 [reveal]。如:悬金(出具赏格
⑻ 公布 [publish]。如:悬令(公布法令);悬名(张榜公布名姓);悬法(公布法令)
⑼ 系连,关联 [correlate]
吏者,民之所悬命也。——《管子
王之命悬于遂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形]
⑴ 久延不决 [unresolved]。如:悬调(长期拖欠的赋税);悬租(长期拖欠的租赋)
⑵ 孤立,无所依傍 [alone;sole]。如:悬然(无所依傍貌;空虚貌);悬师(远征的孤军);悬守(犹孤守)
⑶ 空虚,匮乏 [empty]。如:悬虚(凌空;空虚、空洞)
⑷ 形容高耸,陡峭 [steep]。如:悬崖峭障(陡直的山崖,高险的山峯);悬峰(陡峭的山峰)
⑸ [方]∶危险的,危难的或惊险的 [dangerous]。如:真悬
⑹ [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 相差较大的 [be far apart]。如:悬迸(差别很大);悬邈(相距很远)
⑺ 河流或涧水向下奔流 [falling]。如:悬流悬溜;悬濑
[名]
悬钟、磬等乐器的架子 [rack]
宿燎设悬。——唐·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庙碑》


基本字义:
1.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佩。
2.圈形的东西:~形。连~。铁~。花~。耳~。
3.围绕:~视。~顾。~拜。~海。~球。~行(xíng)。日~食。
4.相互联系的许多事物中的一个:重要的一~。险象~生。
5.量词,用于记录射击环靶的成绩:今天打了十~。
6.姓。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玉,瞏huán声。本义: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2.同本义[jadebracelet]
环,璧也。——东汉·许慎《说文
肉好若一谓之环。——《尔雅·释器》。李注:“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
行步则有环佩之声。——《礼记·经解》
孔子佩象环五寸。——《礼记·玉藻》
闻水声,如鸣佩环。——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腰白玉之环。——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又如:环佩(古人衣带上所系的佩玉);环玦(玉环和玉玦);环琨(环与琨,并为玉佩);环塡(两种玉制的耳饰。环,耳环。塡,冠冕上的塞耳之玉)。
4.泛指圆圈形的物品[ring]
布巾环幅。——《仪礼·士丧礼》
瓜祭上环。——《礼记·玉藻》。注:“上环,头忖也。”
5.又如:环中(圆环的中心;又比喻空虚而无是无非的境界);环利通索(连环铁索)。
6.数学中,具有加法和乘法运算的集合[ring]。其中任两个元素的并与对称差仍是该族中的元素。
环论
7.化学中,环形的结构或多个原子的一种闭链[ring]。如:苯环;甾环。
〈动词〉
1.环绕,围绕[surround]
三江环之。——《国语·越语上》
环而攻之。——《孟子·公孙丑下》
竹树环合。——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环永之治百里。——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贼环而进。——明·魏禧大铁椎传
环村皆猎户。——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又如:环坐(环绕而坐);环绦(束腰的丝带);环攻(围攻);环瞰(包围窥伺);环击(围攻);环迫(四面威逼)。
3.旋转[revolve]
环拜以钟鼓为节。——《周礼·乐师》
环山者三。——《战国策·齐策
九首蛇身自环。——《山海经·大荒北经》
4.又如:环回(循环,周转);环拜(盘旋与直拜);环激(旋转搅动);环涛(回旋的波涛)。


基本字义
1.柴火:~苏(打柴割草)。~尽火传(柴火烧完,又引燃了后一根柴,火永远不灭。原指人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后亦用以喻思想学问、技艺代代相传)。
2.薪水、薪金。(工资)
详细字义
〈名〉1.同本义 [grass;hay]
薪,荛也。——《说文
收秩薪柴。——《礼记·月令》。注:“大者可析谓之薪。”
薪蒸材木。——《周礼·委人》。注:“粗者曰薪,细者曰蒸。”
以薪以蒸。——《诗·小雅·无羊》
农夫得居装而卖其薪荛——《管子·轻重甲》
某有负薪之忧——《礼记·曲礼
毁伤其薪木。——《孟子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杯水车薪——《孟子·告子上》
2.又如:薪火(柴火);薪桂(薪贵于桂。形容柴火昂贵);薪柴(柴火);薪樵(柴火)
3.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 [firewood;faggot;fuel]
明足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唐· 白居易《卖炭翁》
负薪刍助之。——《资治通鉴·唐纪》
抱薪救火——宋· 苏洵《六国论》
4.又如:薪采(采樵,砍柴);薪桂(薪贵于桂。比喻物价昂贵);薪蒸(木材);薪火相传(木柴虽有烧尽的时候,但火却可以传衍不息。比喻为师徒以道术递相传授不绝,或种族血统及文化精神之绵衍无尽)
5.薪水、薪金的省称 [salary]。又如:加薪;薪工(薪金,工资);薪津(薪金);薪给
〈动〉1.取以为薪;打柴 [collect firewood]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南朝梁· 萧统《陶渊明传》
2.又如:薪采(打柴);薪苏(樵采)


祜,〈名〉(形声。从示,古声。本义:福;大福) 同本义。如:祜休(吉庆,幸福美善)。


名词
(1) 会意,从糸(mì),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妥”表妥当、平安。合起来表示有了这绳索,人就稳妥了。本义:借以登车的绳索
(2) 同本义,绳索(英文:rope)
车中把也。从糸从妥。息遗切〖注〗徐锴曰:“礼:升车必正立,执绥所以安也。当从爪从安省。《说文》无妥字。”——《说文
负良绥君升所用、又、以散绥升。——《礼记·少仪》
子良授太子绥。——《左传·哀公二年》
《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我国古代的车马》
(3) 又如:执绥(挽住车中绳索);绥绳(执以登车的绳索)
(4) 上古五服之一。古代王畿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其名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服,服事天子
(5) 绥江。在福建省西部
(6) 旧绥远省略称。1928年设省,1954年撤销
(7) 绥州,古州名。西魏置,在今陕西省绥德县
动词
(1)安定, 安抚人心以保持平静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诗·国风·周南·樛木》 [3]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时军司马班超留于寘,绥集诸国。——《后汉书·西域传·序》
(2) 又如:绥民(安定人民);绥安(安定);绥定(安定);绥纳(安抚接纳);绥驭(安抚控制);绥养(安定抚养);绥御(安抚统治);绥服(安定顺服);绥集(安辑,安抚和合);绥宁(安定)
(3) 临阵退军,向后撤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左传·文公十二年》 [1]
音:tuǒ
(4) 制止;止(英文:stop)
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国语·齐语》 [4]
形容词  音:suí
(1) 舒缓的(英文:easy)
绥,舒也。——《广雅》。王念孙疏证:“绥者,安之舒也。”
(2) 平安;安好;安泰(英文:peaceful)
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 又如:顺颂时绥(书信用语)


矩步
1.端方合度的行步姿态。形容举动合乎规矩,一丝不苟。
2.谓效法,摹拟。


束带
束带,指整肃衣冠之意。见《论语·公冶长》:“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基本解释
1、腰带一类的带子。
2、指整饰衣冠。  束带立于朝。
引证解释
1、整饰衣服。表示端庄
刘宝楠 正义:“带,系缭於要,所以整束其衣,故曰束带。”
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寡人束带听朝三十馀年,曾无闻焉。
秦观 《雷阳书事》诗之一:“束带趋祀房,瞽史巫纷若。”
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
陶渊明任彭泽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2、泛指装束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掌灯时分,萧队长跟郭白二人商量一会,又忙一阵,两个人束带停当,办好通行证和介绍信,又支了路费。
3、指官服。引申谓公务
韦应物《休暇东斋》诗:“由来束带士,请谒无朝暮。”
司马光《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诗:“虽无束带苦,实惮把酒并。”
4、指腰带
水浒传》第十三回:“﹝索超﹞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铠甲,腰系一条镀金兽面束带。
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华督自引心腹,直入内室,抢了魏氏,登车而去。魏氏在车中计施,暗解束带,自系其喉,比及到华氏之门,气已绝矣。
红楼梦》第七四回:“从紫鹃房中搜出两副寳玉往常换下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帔带。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出自《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引证解释
往返回旋;来回走动。
①《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杨倞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
②【宋】《异闻总录》卷一:“﹝父﹞即佯为贩鬻者,徘徊道上。

③【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伍员行至历阳山,离昭关约六十里之程,偃息深林,徘徊不进。
④《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爷 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
⑤【现】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场的楼上。
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⑦【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犹彷徨,游移不定貌。
①《汉书·高后纪》:“ 产不知禄已去北军,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颜师古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②【晋】向秀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③【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④【唐】柳宗元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⑤【现】鲁迅《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流连,留恋。
⑤《汉书·杜钦传》:“仲山父异姓之臣,无亲於宣,就封於齐,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⑥【三国】曹植《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⑦【宋】苏舜钦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
⑧《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辄徘徊终日。”
⑨【现】郁达夫《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安行貌;徐行貌。
①【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銮,容与徘徊。”
②《文选·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李善注:“徘徊即迟迟也。”
③《毛诗》曰:行道迟迟。张铣注:“徘徊,安行状。”
④【宋】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闲。”
⑤【现】殷夫《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犹回环。
①《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②【宋】王禹偁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秦岭外势徘徊。



基本字义
◎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且焉置土石?
◎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文言助词:又何戚~。
详细解释
【名】
1、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
黄凤谓之焉――《禽经
3、通“颜”(yán)。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代词,指代人物、地点、前文等。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焉,代词,指代百姓)——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
3、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民咸安焉,以为有道。——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兼词,于何,在哪里。
6、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副】
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连】
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语】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3]
【姓氏】
焉也是姓氏中的一种。不存在于百家姓中。


〈助〉
(1) (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口,“土戈”亦声“土戈”指“像军阵般排列整齐的田块”。“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本义:军阵集体感叹声。引申义:集体感叹声、惊叹声。古代用为语气词。《说文》:“哉,言之间也。”表感叹。说明:大型军阵作战时,先进行长兵交接,即先由弓箭兵集体放箭打击对方。若一个排箭射出,击倒或没有击倒对方一批士兵,己方军阵其他兵种的军士(如戈兵、戟兵、矛兵、车兵等)会一同发出简短的声响,如“啊!”、“呀!”之类。这种情形多见于足球比赛的射门时刻,观众席会发出类似的感叹声。这里,射门相当于射箭,观众相当于军阵中的旁观军士)
(2) 同本义 [alas]
(3)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美哉,我少年中国——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4) 又如: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
(5) 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
(6) 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
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公(袁可立)才兼数器,心运四虑。藉令一再出不于毛帅、魏珰之时,得行其意,展布四体,韩范之业,岂顾问哉!——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
岂独一箸间哉。——清·周容芋老人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 又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
(8) 表示测度,相当于“吧”
我其试哉!——《书·尧典》
(9) 又如:我岂有所失哉!
(10) 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召南》


,是非或全部之任一;含「任意」「不定」义。《说文》『语之馀也。从兮,象声上越扬之形也。户吴切 文四 重一』。
乎,古通「呼」,语尾之叹词。
〈语气词〉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2)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介词〉
(1)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9658;屈原《离骚》『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9658;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9658;“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2)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9658;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9658;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3) 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9658;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9658;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4) 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9658;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5)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9658;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注:乎是,是非。
(6)表示比较,意为“比”。
&#9658;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论语》
7)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施行者,可译为“被”。
&#9658;“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
〈后缀语〉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相当于形容词词尾“然”,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也”
“乎”与“也”互文通用。由于“也”字读音和邪耶同,有时把它当作疑问语气词的“乎”、耶(邪)用。《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与“也”互文通用。——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
〈动词〉
(1) “呼”的字。吐气;呼唤;召唤。如:乎号。
(2) 介意,放在心上。如:在乎。


也yě,字形本义:牝门、女阴;性、出入;生、所生、出。伸意:属、部分、子集;亦。也,《说文》『女阴也。象形。』。
A,B也。」&#8660;「A,B之属。」&#8660;A,B之子集&#8660;A&#8838;B,是严格逻辑表达。
也,多在句尾,兼有断句止文之用:古有训作语助、语词;字典训为「助词」表示判断、肯定、疑问等语气。
白话「也」用作副词,指同属一种情况。
也的总笔画数为三笔,结构为独体字。
基本含义
字形本义:门有出入。
看形会意:牝门、女阴;性、出入;生、所生、出。右图各字所同,若有一尾,含义「出」、「所生」;此为「也」字之重。
古训:
也,《说文》『女阴也。象形。』。
注:《说文》多以关键之一意训字,伸义皆由此而来。所训之意未必字形之意。
也,《说文解字注》『此篆女阴是本义。』
注:此篆,上图首字。是本义,属于本义;不排除本义有他义。
也,《正韵》养里切,同迤。
伸意一:属。
A之所生属于A。以此,A也&#8660;A之属。逻辑含义是子集。
A,B也。」&#8660;A,B之所生、之属。&#8660;A是/属于/包含于B&#8660;A&#8838;B。此句构是严格逻辑表达。三生万物。&#8660;万物,三(维)也。&#8660;万物属于/是三维。
郑注:文言「也」实为名用,含义「也」前名或谓之属。也字过多,文章不美,故常省之;以此有背离本义之副词叹词虚词之说。
伸意二:部分。
此处指个体之部分,出于A,不离本义。逻辑含义亦是子集,只是将某元素,当作全集看待。此用,郑某目前仅见于「也者」;「A,B也。」「A,B也者。」,可含义不同。
伸意三:亦。
道,可道也,可不道。白活:道可道也可不道。于是有「也」之白话副词用法。表示不至一种情况。
B也,A,B。」&#8660;B之属有A、B。&#8660;B包含A、B。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此句构亦可引申出白话「也」之含义。仿此构曰「今也,无月,无风,无雨,无晴。」,不及白话:今夜无月,也无风雨也无晴。
白话「也」通「亦」,古多见于诗歌小说;「也」字前置,「属」义谓用,指同属一种情况;字典训作副词。兼有断句止文之用
古无标点,「也」多在句尾,除「属」义外,兼有断句止文之用。古训作语助、语词。字典训作助词。
郑注:仅训作或用作无义、强调、感慨、疑问...,误解汉字「也」。


心得:
“璇玑悬斡,晦魄环照”通过这一句的解释,学习了不少的天文知识,还知道了招摇二星的存在。
“指薪修祜,永绥吉劭。”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长存于永久,子孙后代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那有多么美好啊! 这一句对我的促动较大,修祜就是修福、积德。福是你的享受和你享受的能力,禄是支持你享受的条件包括财富、妻子、儿女等。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祖先之德是通过“孝”这个管道传承的,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精神永存,这才是“指薪修祜”的真实含义”,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永绥吉劭”,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是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栽什么树,就开什么花,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谁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积福,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永绥吉劭”。如果短视,急功近利,就会毁掉子孙的福祉,让《流浪地球》中呈现的危机降临,让子孙后代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甚至象恐龙一样灭绝。
“束带矜庄,徘徊瞻眺。”衣冠严整,举止从容,表情严肃、容貌端正。衣冠严整是对他人的尊重,举止从容是对自己的尊重。不自欺则人不欺,自尊才被人尊,一个人内在与外在是统一的,内外兼修才能做到心地光明坦荡,昂首阔步;胸怀大志,高瞻远瞩。


本月总结:
《千字文》内容广博,经过四个月时间的精细阅读结束了,这种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让我在这篇蒙学作品中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了解了一些历史人物,还有待人处事的道理,同时在大家的相互影响下也尝试了吟诵,不仅在头脑的层面,也用身体去感受了这篇经典之作。与读书会相伴的日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改变着自己,让曾经模糊的思想逐渐明晰,多了一份笃定和坚持。
本月的四节内容告诫我们要专心读书,小心谨慎,生活简单,热情待客,家庭和谐,顺应自然,享受生活,尊崇祖先,换位思考,细心观察,造福社会,珍惜时光,行善积德,胸怀坦荡,高瞻远瞩,谦虚好学。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16: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3-2 15:31 编辑

第13周
原文内容:
耽读玩市 dān dú wán shì),寓目囊箱 (yù mù náng xiāng)。
易輶攸畏 yì yóu yōu wèi),属耳垣墙 (zhǔ ěr yuán qiáng)。
具膳餐饭 jù shàn cān fàn),适口充肠 (shì kǒu chōng cháng)。
饱饫烹宰 bǎo yù pēng zǎi),饥厌糟糠 (jī yàn zāo kāng)。
亲戚故旧 qīn qì gù jiù),老少异粮 (lǎo shào yì liáng)。
妾御绩纺 qiè yù jì fǎng),侍巾帷房 (shì jīn wéi fáng)。
纨扇圆洁 wán shàn yuán jié),银烛炜煌 (yín zhú wěi huáng)。
昼眠夕寐 zhòu mián xī mèi),蓝笋象床 (lán sǔn xiàng chuáng)。

译文:
汉代王充在街市上沉迷留恋于读书,眼睛注视的全是书袋和书籍。换了轻便的车子要注意危险,说话要防止隔墙有耳。平时的饭菜,要适合口味,让人吃得饱。饱的时候不会想着大鱼大肉,饿的时候满足于粗菜淡饭。亲属、朋友会面要盛情款待,老人、小孩的食物应和自己不同。小妾婢女要管理好家务,尽心恭敬地服待好主人。圆圆的绢扇洁白素雅,白白的蜡烛明亮辉煌。白日小憩,晚上就寝,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雕屏的床榻。


要查询的语句
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耽是沉浸、沉恋、入迷了,以致别人叫也听不见,叫耽,所以耽是耳字旁。寓是寄托,玩市是热闹的集市、游玩的场所,相当于现代的购物中心。“耽读玩市”是在噪杂的市场里还能潜心读书,对外面的一切境界充耳不闻,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汉学者王充。“寓目囊箱”也是说,在王充眼里只有书囊和书箱,除此而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王充是东汉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曾入太学受业,师事班彪,博通百家言。年轻时游学洛阳,因家境不富,买不起书,便经常到书肆站立着读书,可以过目成诵。他曾做过小官,但不久就辞官回乡,一面教书,一面著书立说。他以毕生心血写下四部哲学巨著:《讥俗》、《政务》、《养生》、《论衡》,但保留下来的只有《论衡》一部。
《论衡》八十五篇,是王充用了三十年心血才完成的,被称为奇书。公元189年蔡邕来到浙江,看到《论衡》一书如获至宝,密藏而归。蔡邕的友人发现他自浙江回来以后,学问突有大进,猜想他可能得了奇书,便去寻找。果然在他帐间隐蔽处发现了《论衡》一书,抢了几卷就走。蔡邕急忙叮嘱:“此书只能你我共读,千万不要外传”。友人读后亦称,真乃奇书也。

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易是轻易、疏忽;輶是一种很轻巧的车子,有轻忽、轻率的意思。对一些小事很容易轻视、疏忽叫“易輶”。“攸畏”是所畏,有所畏惧。不要轻视小事,不要疏忽很容易的事情,人往往是在阴沟里翻船,一定要重视,这就是“易輶攸畏”。例如讲话时要小心,不能旁若无人。为什么呢?因为“属耳垣墙”。
属的本义是连接,有关联。耳是耳朵,耳朵与墙是连着的。什么意思呢?隔墙有耳,讲话要小心,要有所畏惧,不要旁若无人。垣是用土坯垒的矮墙,这两句话,语出《诗经·小雅》“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一句。修辞上属于引经,但没有注明出处,所以是暗引。
中国人的劣根性之一就是爱打探别人的隐私,“张家长李家短、七个碟子八个碗”,凡事都爱包打听。扒窗台、听墙根是常有的事,尤其古代是土坯墙,挖个洞就可以属耳,更方便。老人们常说:“屋里说话外边有人听,树下说话树上有人听,大道上说话草窠里有人听”,现代观念叫“保密”,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不密则失之于人”,不能不小心、不谨慎。


具膳餐饭, 适口充肠
下面几句话讲的是我们普通的居家生活。具是动词有准备、料理的意思。餐在古汉语中也是动词,有吞食的意思,如餐风饮露。膳、饭是同一类概念,是不同的饮食种类,含义不一样。膳字带个肉月旁,肉食为膳;五谷煮的素食叫饭。我们平头百姓说吃饭,家常便饭,帝王叫传膳,钟鸣鼎食。我们吃饭的长寿,帝王进膳吃肉的短命,如果那时可以验血的话,进膳的一定都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
“具膳餐饭”说的是荤素饮食的准备,要注意两个原则。一个是适口,一个是充肠。适口是可口、咸淡适宜;充肠是能吃饱。人的饮食越简单,身体越健康,所以我们在饮食上能适口充肠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浪费,不要奢侈。
适口是因人而异,因地治宜,没有统一的标准。饮食上的五味是要根据空间和世间来调整的,所谓冬不吃夏物,北不餐南食。你非要冬天吃西瓜,鸡命吃鸭食,就有违卫生之道。五味大致上的分类就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注意就会不服水土。山西人爱吃醋,因为山西水土碱性大,酸碱中和,所以叫西酸。山东近海,潮湿寒冷,所以山东人吃葱蒜像吃巧克力一样,叫东辣。湖南人用大辣椒哄孩子,小孩子自小就被辣得昏天黑地。
由地域和五味的不同,形成鲁、川、粤、淮阳四大风味,再发展出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闽南八大菜系,以及煎煮蒸炸,熬炒扒熘炖等烹调手艺。这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烹饪在五行八作里面属“勤行”,厨子的祖师爷是伊尹。但是为了这口腹之欲,人这个永远也填不满的大漏斗,不知吃绝了多少物种,这是口福还是口祸呢,真是说不清楚。


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饱饫烹宰”是说,吃饱了以后,再好的东西来了也不想吃了。饫是因为吃饱了而厌倦,不想再吃了叫饫。烹是水煮,宰是宰杀。烹宰是肉食的准备。吃饱了还杀鸡炖鱼的干什么呢?
“饥厌糟糠”是说,没吃的时候,有糟糠也就满足了。厌是满足的意思,如《论语》中孔子的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糟是酒渣,古代没有提纯技术,酒不过滤,这样的酒也称为糟。现在南方也还盛行吃醪糟酒,淮阳菜里也还有糟鱼、糟鸡等名菜。糠是谷子的外壳,用作饲料。掺糠使水是古人形容奸商的行为,今天换成假冒伪劣了。
文化革命中,实行吃“忆苦饭”,吃糠咽菜,一个糠窝头,一碗猪菜汤,多了还没有。麸子窝头挺香的,现代营养学还提倡吃,说是富含维他命B。糠就难吃死了,像锯末一样,不用猪菜汤往下送根本就难以下咽。糟糠就是指粗劣的食物,代指艰苦的生活,以后专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如苏东坡言:“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实际上这两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俗话说的:“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亲戚朋友会面要尽量盛情款待,老人和孩子的食物应注意有所不同。请客人吃顿饭是待客之道,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老少区别开。老人牙口不好,消化功能弱,要吃软的、暖的;小孩子身体正值发育,牙齿好,胃火大,爱吃凉的、硬的、粘的。
请老年人吃饭一定要注意,例如,“烫甜粘”是老人饮食上的大忌,有一个孝子在街上给他母亲买的炸元宵,赶快跑回家让老太太趁热吃。儿子一片孝心,老太太只好吃了,吃下去心脏病就发作了,送到医院人就死了。炸元宵是“烫甜粘”三条全占了,老太太等于吃毒药,还有不死的吗?所以请老人吃东西千万要注意。古人说:“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宿”。七十岁以上的人,你就不要留他吃饭,万一老病复发了,你说不清楚。八十岁以上的人,就不要留他在家中过夜,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没法向人家的儿女交待。
故旧是故友旧识的简称,也就是老朋友、老相识,另一重含义包括我们的传统也是故旧,做人固不可以喜新厌旧,不尊重自己的传统也是不应该的。
亲戚两个字含义不同,现代汉语里面重叠连用了,在古文中要注意区别。父亲一支、父属同姓的为亲,母亲一支、妻子一支,母属、妻属不同性的为戚,内亲外戚,在血缘关系上不一样。读两汉的历史,常常有外戚和宦官把持朝纲的记述。外戚持政,是由于皇帝幼小,汉代有十个皇帝登基时不满14岁。国事只好由母后一系的人协助治理,但是一到尾大不掉,外戚就想篡权。王莽毒死了孝平帝自己篡位当皇帝,就是个例子。


妾御绩纺,侍巾帷房
古人有妻有妾,但妻妾有别,妻子只有一个,妾可以有几个。按照《礼记·内则篇》所下的定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明媒正娶的为妻,不依礼法、私自结合,私奔而来的叫妾。帝王尽管有三公六院七十二偏妃,加在一起108个女人,但朝阳正宫的娘娘只有一位。
御是治理、管理的意思,古代上对下的治理叫御。绩纺:绩是缉麻,就是把麻纤维披开来搓成线,纺是将丝纤维制成纱或线。上古时代还不懂种棉花,上古的布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丝织品则称为帛。穷人穿不起帛只能穿布衣,但最粗劣的衣服是褐,是用粗毛编织的。老子说“披褐怀玉”,就是人不可貌相。妻子要总体管理家务,妾就要负责缉麻纺线、织布做鞋一类的女工、女红。
妾的另一件工作是“侍巾帷房”,就是要服侍好主人的起居穿戴。侍是服侍,巾是拢发包头的布。先秦时代,男子是十八岁至二十行冠礼,戴帽子,表示成人了。秦汉以后,有官职、有禄位的人才可以戴冠,没有功名的白丁只能戴头巾。这里的巾,泛指衣冠。
帷房是自己的寝房内室,古代的房中都有帷幕,床上有幔帐,既可以隔音,又可以保护隐私。布幔在两旁的叫帷,在上的叫幕。


纨扇圆洁,银烛炜煌。
白色生丝织成帛叫做绢,齐地(齐国)出产的绢最有名,叫作纨。古语有称“纨绔子弟”的话,就是说穿着用绢做的裤子,泛指富家子弟衣着华美。纨扇是女孩子用的白而园的绢扇,可以在纨扇上面题字、做画。《训蒙骈句》里面就有“含愁班女题纨扇,行乐王维赴鹿柴”,《西游记》里也有“两路绿杨藏乳燕,行人避暑扇摇纨”的诗句。
绢、绸、缎,统称为帛,我们现代人认为是一样的东西,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三种丝织品。绢是厚而疏的生丝织物,绢都是白的,没有染色的,故此女子多用绢(娟)取名以示女子的贞洁,《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嫂子就叫李纨。原始的绢就是帛,帛者白巾也,有钱人可以把帛当成纸用以书写,秦汉时期就有帛书。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了大量的帛书,内有老子《道德经》、《易经》等帛书,非常宝贵,是我们见到的最古老的《道德经》本子,相信汉以后的古人都没有见过。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了战国中期的竹简804枚,内有《老子》、《孙子兵法》等古书,几乎就是原版的经典著作,使我们一下子解决了连司马迁都糊涂的问题。原版的《老子》才二千言,后世五千言的《老子》显然是修订版,很多历史上待考证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用熟丝(染色丝)密织的帛叫做“锦帛”,其中薄者为绸,厚者为缎,不要搞混。
上古时代没有蜡,所谓的“烛”是照明用的火炬、火把,不是蜡烛。唐以后才有了由动物、植物或矿物油质制作的蜡烛,如有石蜡、蜂蜡、密蜡等。素蜡就是白色的蜡烛,形容人的脸色不好称为“蜡白”。“银烛”就是银白色的蜡烛,炜煌是火光炫耀的样子。


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昼眠夕寐”是白天午休,晚上睡觉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眠者寐也,二者都是熟睡,睡着了的意思。眠,目字旁偏于闭目安然的样子,寐,上面的宀代表房子,下面是床,表示安卧熟睡的样子。眠是很随便的闭目小憩一下,寐可就是正规地躺在床上大睡。寐字用的很正规,如说,梦寐以求、夜不能寐。眠就用得很随便了,如春眠、冬眠。
“蓝笋象床”说的是卧具,有青篾编成的竹席和象牙装饰的床榻。蓝是古代用于染青之草,从中可以提取出青颜色,荀子在《劝学篇》说过“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的话。笋是嫩竹子,用嫩竹篾编的席子既柔软又凉爽,再用蓝草染成青色,是很贵重的。《书经·顾命》里就有“敷重笋席”的话。象床指的是用象牙装饰的床,床架用硬木雕花镂空,中间镶有象牙和贝壳等装饰品。
上面四句话描写了南朝金陵士大夫阶层奢靡侈富的生活:圆圆的绢扇洁白素雅,银白的蜡烛明亮辉煌。白天小憩,晚间安寝,象牙装饰的床榻铺着软软的竹席。



要查询的字词:
本意是指耳朵大而且下垂;也指沉溺、迷恋;还有停留、拖延、延误的含义。
<形>(形声。从耳,冘声。本义:耳朵大而且下垂) 同本义。
夸父耽耳。――《淮南子·地形》。高注:“耽耳,耳垂在肩上。”
又如:耽毵(毛长下垂纷披的样子)。
<动>沉溺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
士之耽兮。――《诗·卫风·氓》。传:“乐也。”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礼记
惟耽乐之从。――《书·无逸》
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耽,耳大垂也。从耳,冘(yin)声。——《说文&#9642;耳部》
且耽田家乐。――李白《赠闾丘处士
又如:耽着(迷恋);耽思(深思,潜心研究探讨);耽乐(沈迷于享乐);耽奇(沈迷于奇珍)。
承受;
dān
①沉溺;入迷:~酒。
②迟延:~误。
【耽搁】
①停留:在学校~了一会。
②拖延:把事情~了。又作担搁。
【耽误】因为错过机会或拖延时间而误事:把事情~了。


动词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
2.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
备,办
如:具,供置也。——东汉·许慎《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方苞狱中杂记
3.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
4.写,题
李具状求在狱。——清·方苞《狱中杂记
5.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具备
6.有
具乎其前。——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各具情态。——明·魏学洢核舟记
狱具矣。——清·方苞《狱中杂记》
7.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
8.判决;定案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方苞《狱中杂记》。
名词
1.用具;器械
实战之具。——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
虑患之具。——宋·苏轼《教战守》
2.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才能;
3.才干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干诚之具。——明·刘基《卖柑者言
4.酒席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
5.饭食
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
注:“馔也” 分曹携具。——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副词
1.完备;详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公子归自敝邑,将守宗侍庙。若器用不具,皆寡人之过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假借为“俱”。
3.都;全
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火烈具扬。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
莫怨具庆。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
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墨子·备梯》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
具答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具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具对所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4.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量词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如:一具尸体。一具阴沟里的尸体
用于舰船的鱼雷发射管,常以“具”作为数量单位。


1.【动】(形声。从人,寺声。本义:在尊长旁边陪着)
2.同本义
,承也。——《说文
曾子侍。——《孝经》。郑注:“卑在尊者之侧为侍也。”
侍中。——《后汉书·邳彤传》。注:“有左右曹,入侍天子。故曰侍中。”
中常侍。——《后汉书·朱穆传》。注:“秦官也。”
使侍人僚租告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遂即天子位,群臣以次侍。——《汉书·文帝纪》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侧耳以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引申为服侍、侍奉
子路、 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
媵侍于户外。——《仪礼·士昏礼》
执荐者百人侍西房。——《荀子·正论·五祀》
4.又如:侍面(当面孝敬侍奉);侍祠(陪祭);侍巾巾节(侍侯你梳头洗脸;做妻子的谦称);侍箕帚(服侍洒扫,即做婢妾的意思);侍班阁子(值班室。内侍与禁卫值日办公处);侍御(在天子左右侍奉车驾的人);侍立
恭顺地站立在旁边伺候;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侍生 (明清地方官拜访乡绅名流时的谦称;地方官见同辈或晚辈妇女时用的谦称;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侍中(官名。秦始置,两汉相沿,系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随侍皇帝)
5.进言,进献
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
〈名〉
1.侍妾;侍女
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清· 袁枚祭妹文
2.又如:侍儿(丫环;婢女;妇女自称的谦辞);侍妾(婢女);侍姝(姣美的侍女);侍姬(贴身侍女或姬妾)
3.姓
4.皇帝左右的近臣
5.侍从,指在帝王或官吏身边侍候卫护的人
陛下在他的侍从簇拥下走向祭坛
6.侍奉,侍候奉养(长辈或显贵),侍奉长辈
7.侍候,伺候;服侍,侍候病人
8.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兵部侍郎
越一岁,用廷推起(袁可立)兵部右侍郎。——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9.侍女,旧时供人使唤的年轻女子
10.侍卫∶在帝王左右卫护的武官,侍从并护卫
11.侍养,侍候奉养(长辈),侍养老人
12.侍役,仆人


该字的主要字义是细绢,细的丝织品:纨素。
细致洁白的薄绸
纨,素也。从系,丸声,谓白致缯,今之细生绢也。——《说文
下宫糅罗纨。——《战国策·齐策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红楼梦
又如:纨袖(白练衣袖);纨质(白皙细洁,如纨素之质。多形容妇女美质);纨绮(精美的丝织品)
纨扇,细绢扇
两路绿杨藏乳燕,行人避暑扇摇纨。——《西游记》


(1)瞑
(2)(形声。字从目,从民,民亦声。“”本指“不迁移的氏族”,引申指“全体不动弹”。“目”指眼睛。“目”与“民”联合起来表示“整个氏族的眼睛都不活动了”。本义:整个氏族闭上眼睛不动弹。全体上床睡觉。引申义:睡觉。
(3)同本义
,寐也。――《玉篇》
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
致命于帝,然后得眠些。――《楚辞·招魂》
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
(4)睡觉
不眠忧战伐。――杜甫宿江边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又如:不眠之夜;失眠(夜间睡不着);安眠(安稳地熟睡);眠食(睡眠和饮食)
(6)横卧;平放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司空图《诗品》
(7)又如:眠桅(横倒桅杆);眠倒(横倒;放下)
(8)草木偃伏 。如:眠芊(犹芊眠;草木茂密幽深貌)
(9)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状态,在一段时间内不食不动。如:蚕眠;冬眠(某些动物对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眠蚕(蜕皮时进入休眠状态的蚕)
(10)用药后的中毒反应。如:眠眩(服药或敷药后的中毒反应);眠药(麻醉药)
眠思梦想, 睡眠思虑,梦境遥想。形容怀念期盼之深


1、同本义,指睡梦,睡着等。
夜寐, 梦也。――《说文
夙兴夜梦寐。――《诗·卫风·氓》
耿耿不梦寐。――《诗·邶风·柏舟》
归寝不梦寐。――《国语·晋语》
人不梦寐。――宋·范仲淹渔家傲
子灿寐而醒。――明·魏禧《大铁椎传
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夜不能寐;梦寐(睡梦)以求;寐息(睡眠;卧息);寐寤(睡梦和觉醒);寐觉(睡醒)
2、静谧无声。如:寐寐(默默)


心得:
王充在噪杂的市场里还能潜心读书,对外面的一切境界充耳不闻,以毕生心血写下四部哲学巨著:《讥俗》、《政务》、《养生》、《论衡》,可惜只保留下来《论衡》一部。毛主席在闹市读书原来是效仿古人。
“易輶攸畏”不要轻视小事,不要疏忽很容易的事情,人往往是在阴沟里翻船,一定要重视。讲话时要小心“属耳垣墙”,不能旁若无人。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八大菜系各具特点,《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风靡全国,看得人垂涎欲滴,但是我们在饮食上能“适口充肠”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浪费,不要奢侈。现在很多的“富贵病”都是吃出来的,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热情招待朋友,做到“亲戚故旧,老少异粮”就可以了,不要奢靡主义,现在倡导的“光盘行为”值得喜欢讲排场朋友的自省。
修身齐家,保持家庭宁静,各在其位妾御绩纺,侍巾帷房 ”。如今的“宫斗剧”、“宅斗剧”播放火爆,收视率极高,其实这并不是古代生活的主流,内宅不宁,终究会祸起萧墙。
最后四句描绘的应该是富裕生活的美好画面了:“纨扇圆洁,银烛炜煌。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20: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12-8 22:14 编辑

第一周
原文内容:
天地玄黄 (tiān dì xuán huáng),宇宙洪荒 (yǔ zhòu hóng huāng)。
日月盈昃 rì yuè yíng zè),辰宿列张 (chén xiù liè zhāng)。
寒来暑往 hán lái shǔ wǎng),秋收冬藏 (qiū shōu dōng cáng)。
闰余成岁 rùn yú chéng suì), 律吕调阳 (lǜ lǚ tiáo yáng)。
云腾致雨 yún téng zhì yǔ), 露结为霜 (lù jié wéi shuāng)。
金生丽水 jīn shēng lì shuǐ), 玉出昆冈 (yù chū kūn gāng)。
剑号巨阙 jiàn hào jù què), 珠称夜光 (zhū chēng yè guāng)。
果珍李柰 guǒ zhēn lǐ nài), 菜重芥姜 (cài zhòng jiè jiāng)。
海咸河淡 hǎi xián hé dàn), 鳞潜羽翔 (lín qián yǔ xiáng)。


译文:
开天辟地之前,地是黄色的,广阔的天地形成于远古的混沌时代,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星辰闪烁张布,列满了星空。 
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来去去,循环往复,冬天寒冷,夏天火热,秋天里忙着收割粮食,冬天里忙着储藏。历法中安排闰年闰月,以缩小计年计月的误差,乐历里有六律六吕配合十二个月来调节阴阳,掌握气候和季节的变化。
水蒸气蒸腾可以化作雨水,露水遇寒可以凝结为霜,金沙江里出产黄金,昆仑山上出产美玉。
最有名的宝剑是巨阙剑,最有名的宝珠是夜光珠。水果中的珍品是李子和花红,蔬菜中的珍品是芥菜和生姜。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底游动,鸟儿在天空飞翔。


需要查阅的词汇和短句

天地玄黄
这四个字是千字文全文的首句,为我们讲述的是关于天文气象的常识。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运行,《千字文》是我国成书最早、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读物,说明了人类最先认识地球的状态,体现了古老民族的智慧。
天地这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们熟悉的太空之天与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义,必须要读《易经》。易经是五经之首,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阴阳之变的道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四书》和诸子百家等等统统都是从易经这个根上发展出来的,学中国文化不读《易经》是本末倒置
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现代物理学称为大爆炸以前的那个超密度无限塌缩的粒子,中国文化叫太极。150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大爆炸,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集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经》说: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体吗?但这是物理的天地,物质世界的天地。在《易经》文化里面属于形而下的器世间”,也就是物质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质的道的世间,那不是我们现有的智力能够讨论的,所以庄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存”是保留的意思,“不论”是不讨论,"存而不论"暂且不讨论.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一说就吵架,何苦呢! 对智慧高的人讲真话,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对智慧不够的人只能说浅话: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样都是天地两个字,深人有深解,浅人有浅说,各得其所。
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在意义上来说,指的是高远、高深莫测,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天的蓝色,是由于光的衍射现象,太阳光中红、橙、黄、绿这些颜色的光波长较长,可以发生衍射射到地面上。而蓝、靛、紫这些颜色的光波长较短,只能在各种空气中的杂质间来回发射,所以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但是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太空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此外天道高远,像老子说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是我们现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测,所以叫天玄。
地黄
也有两重意思。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炎黄文化中,土的颜色,人的肤色,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另一重的含义,宇宙中的天体,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大爆炸的产物,在初始状态都是炽热的物质。地球就将其温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浆之内,并借助太阳不断地补充。有温度才可能有生命现象,在色谱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黄色是暖色。地黄也是赞叹温暖的大地有长养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国人又把大地尊称为“母亲”。天道高远,地道深邃,黄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说:“人死了以后归于黄泉,过了奈何桥就是黄泉道了”。话虽不可信,其意无非是指那个不为活人所知的另一个深邃的世界。可见,要弄明白“天地玄黄”四个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宇宙洪荒
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

日月盈昃
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月亮距地球38万公里,太阳距地球1.5亿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仄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C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着的D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仄。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辰宿列张
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可见《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对五经和诸子百家读得烂熟,可以信手拈来。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区别呢?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我们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团,一疙瘩一块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只能叫一宿,一个星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向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本有48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40个,总共88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座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
  按中国古人的说法: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实际上,是把28宿连起来以后,看它的形状像这四种动物。比如东方苍龙,一共有七组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们用线连起来,活象一只回首收翘、奔腾不已的龙。龙宿居东,在季为春,升发温和,我们是东方龙的传人,龙的子孙,永远不要忘记我们中国人的发祥地。
  南方朱雀七组星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好像一只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的形状像只张口的老虎。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分成两组,一组象个蛇,另一组象个龟。
  古人从小就对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写诗,信手拈来。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是北方玄武的两宿,月亮运行到斗牛之间,表示时值中夜了。现代科技发展了,我们对天文反而一窍不通了,中国的孩子参加国际组织的夏令营,居然不会在夜晚用星辰辨别方向,外国人很觉奇怪。
  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 

寒来暑往
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出自《易经》。《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想推,而成岁焉"。气候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1.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1.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又是歪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

闰余成岁
出自《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地球绕太阳一周需时约365又四分之一天,是实际上的一年,而阴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却只有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实际上差十多天不够一年。所以每过数年就要多加一个月(闰),以补足前几年欠缺之数。

律吕调阳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巨阙
巨阙是古代名剑,相传为春秋时期铸剑名师欧冶子所铸,巨阙钝而厚重。阙:通“缺”,意为残缺。但其坚硬无比,故号“天下至尊”,其他宝剑不敢与之争锋。
巨阙与承影、纯钧鱼肠泰阿湛泸龙渊工布,合称为“八荒名剑”。与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并称“越五剑”。
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勾践坐于露台之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伺养的白鹿。于是越王勾践拔出欧冶子刚铸成之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却在这拔剑一指之时,手中之剑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坠落在地上时,越王勾践才发觉手中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于是越王勾践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个碗大缺口。这一剑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松容易。因此越王勾践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不折不扣的大剑。挥之,则剑气纵横。而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砺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宝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历史上有专诸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姬姓名僚。而非姓王名僚)的故事,说的是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僚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手托鱼盘,鱼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机刺杀了僚。那把锋利的短剑就被后人称作鱼肠剑,三长两短则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

夜光
珍珠里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传说,没有人亲眼见过。真正的夜光珠据说能将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相当于现在的电灯泡,没有100瓦也差不太多。历史上有个大军阀孙殿英盗墓,在慈禧太后的墓里挖出一颗夜光珠,怕被治罪杀头,就托人送给将介石了。这种夜光珠,属于宝石一类的棱面晶体矿物,可以反光但不能发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矿物质,而是传说中鳞甲类动物多年修炼而成的宝物,是他们的命根子。
  中国古代,有一本专门讲神神怪怪故事的书,叫《搜神记》,里面有一个隋侯珠的故事。汉朝有一个在隋地被封为侯的贵族,代表国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条受伤的蛇,在沙地里翻滚,马上要死了。他赶快用水把蛇救活,并将蛇带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后的一个晚上,隋侯做梦见到蛇来报答他,送他一颗夜明珠。梦醒一看,枕边果然有一颗明珠,照得满室通明。
  龙天生就有一颗小珠,慢慢地越养越大,所以有狮滚球、龙戏珠的故事。蛇修炼成了有珠,蟹修炼好了有珠,大鱼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语"鱼目混珠"吗?龙,我们没见过。
  蛇、螃蟹、鱼,等不到成精就都让我们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绝了。现在能看见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荧光物质,经灯光照射后才有荧光,持续时间很短,不能自动发光。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与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圆之夜,皓月高悬,海面上风平浪静。这时,蛤蚌的贝壳打开了,对着月亮,开合收放,吸收月华之光,那颗珠,慢慢地越养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样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独角对着北极星,来吸收星精月华。所以,犀角与珍珠都是中药里面最寒凉的,因为它们吸收的是北极星和月亮的精华。

必须要查询的字
生:
木生出土上。人以纵生,贵於横生。人是纵向降生的,以此区别于横向出生的动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grow
我们因为父母爱的力量、父母的欲望,而合成了我们这块肉肉。我们典籍《礼运》中有记载:人以纵生,贵於横生。我们“人”这块肉肉,是以纵向降生于世的(竖式分娩;不包括手术型的剖腹产),以此区别于横向出生的动物。“……按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这是我们人与生俱来已具备灵性、具备高等意识的明显特征,是为人的“”。
字义:
动词 长出、生长。《诗经.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动词 生产、生育。唐.白居易〈长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动词 发生、产生。《左传.成公二年》:「义以生利,利以平民。」
动词 生存、活存。  【组词】:「置之死地而后生」。
动词 制造、新创。  【组词】:「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样来了。」
名词 生存、生活。  《论语.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名词 量词。计算一辈子的单位。【组词】:「三生三世」「缘定三生」「三生姻缘」
名词 生命。  【组词】:「轻生」、「余生」。
名词 泛指生物。  【组词】:「众生」、「群生」、「放生」。
名词 生计。  【组词】:「谋生」、「无以为生」。
名词 读书人称为「生」。  【组词】:「书生」、「儒生」。
名词 学习者、门徒。  【组词】:「生徒」、「门生」、「师生」、「学生」。
名词 戏剧里的脚色名称。  【组词】:「小生」、「老生」、「武生」。
名词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果实尚未成熟。  【组词】:「这个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形容词 没有煮熟的。  【组词】:「生肉」、「生饭」。
形容词 罕见、不熟悉。  【组词】:「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形容词 没有加工或锻链过的。  【组词】:「生铁」。
副词 很、甚。  【组词】:「生怕」、「生恐」。
副词 强迫。  【组词】:「生拉硬扯」。
助词 语助词,无义。《儒林外史.第七回》:「况我看见你不喜我这烦剧的事,怎生是好?」

出:
字义:1. 从里面到外面 2. 往外拿,支付 3. 离开 4. 产生,生长 5. 发生 6. 显露 7. 超过 8. 来到 9. 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 10. 显得量多 11. 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 12. 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 13.修成正果。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
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太阳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发形成水蒸气,一旦水汽过饱和,水分子就会聚集在空气中的微尘(凝结核)周围,由此产生的水滴或冰晶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并且,云可以形成各种的形状,也因在天上的不同高度、形态而分为许多种

形声字。从马,狭声。始见于战国文字。由马、朕二字构成。篆文承自战国文字,隶书、楷书承自篆文,整齐化而定体。秦简中形旁和声旁的相互位置有所变化,火字的下部变成一横,而汉代隶书以后字形中象双手的部分又发生简化并与火字相连,成为现行楷书字形字。《简化字总表》规定作偏旁简化为,故类推简化为
腾本义为驿车。《说文》:腾,传也。又指马奔跃。《楚辞·大招》:腾驾步游,猎春囿只。引申为跳跃。后又引申为乘,骑。

。送诣也。
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
常用汉字,单音节字,有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四种词性。与之相关的词语很多,应用广泛,比如致富,致残,致命一击,以致等词。组词还有致敬最常用词
字义:
动词 给予。
动词 达到。
动词 传达、表示。
动词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动词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动词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动词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名词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名词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惟一方法。从天上掉下雨滴,有大有小,有快有慢。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
雨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是指空气中水汽凝结在地物上的液态水。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其温度降到露点以下,即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会有水汽的凝结。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mi)从吉。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吉,将兵器安放在兵器架上,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为吉。
本义:用线、绳、草等条状物、将兵器束或编织起来。
结,用线皮条成的疙瘩
读音:jié
动词 用绳或线相钩连。  【组词】:「结网」、「结绳」。
动词 缔交、联合。  【组词】:「结婚」、「结识」、「缔结」、「集会结社」
动词 构成、形成。  【组词】:「结冤」、「结仇」。
动词 建构、建造。唐.顾况〈闲居自述〉诗:「有山堪结屋,无地可容尘。」
动词 凝聚。  【组词】:「结冰」、「凝结」、「冻结」。
动词 植物长出果实。  【组词】:「结实累累」、「树上结了许多果子。」
动词 终了、收束。  【组词】:「结案」、「了结」、「结帐」。
名词 绳、线或带子所结成的纽。  【组词】:「领结」、「死结」、「蝴蝶结」。
名词 忧伤思绪纠缠难解之处。  【组词】:「郁结」、「心有千千结」。
名词 表示保证或负责的文件、字据。  【组词】:「具结」、「保结」。
其他字义 读音:jiē「结实」[二]、「结结巴巴」、「结结实实」等。

多音字,读音wéi或者wèi,一般表示做、作为,指为某人做某事,有时也表被动。常用的词组有为此、为何、为虎添傅翼、为虎作伥、为了、为民请命。
基本字义 读音:wéi
动词 创制。《周礼.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
动词 行、作。  【组词】:「为善最乐」、「事在人为」。
动词 治理。《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动词 建立、设置。《商君书.君臣》:「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
动词 担任。《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动词 变成。  【组词】:「指鹿为马」。
动词 是。  【组词】:「失败为成功之母」、「十寸为一尺」。
动词 使。《易经.井卦.象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介词 被。《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介词 与、同。《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连词 则。《论语.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连词 若、如果。《韩非子.内储说下》:「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
连词 抑、或。《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诗五首之三》:「岂薪槱之道未弘,为网罗之目尚简?」
助词 用于句中的宾语倒装。《孟子.告子上》:「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荀子.礼论》:「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的意思。《论语.颜渊》:「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楚辞.屈原.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助词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的意思。《庄子.逍遥游》:「归休乎君,予所用天下为!」
助词 表示程度或范围的广大,无义。【组词】:「大为高兴」、「甚为重要」。
名词 姓。如汉代有为昆。
其他字义 读音:wèi
介词 因,表示原因。《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介词 替、给。唐.杜甫〈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介词 对、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 为了,表示行动的目的。秦韬玉〈贫女〉诗:「最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动词 帮助。《诗经.大雅.凫鷖》:「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副词 将。《孟子.梁惠王下》:「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 ( 指露点低于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副词 都、皆、全。 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之二:「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动词 普及、遍及。《国语.鲁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
动词 和睦。《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名词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表示山泽相感应之象。
名词 姓。如汉代有咸宣


薄味也。醲之反也。酉部曰。醲、厚酒也。又澹淡亦作淊淡。水满皃。杨雄赋。秬鬯泔淡。应劭曰。泔淡、满也。按泔淡训满、谓淡为赡之假借。从水。炎声。徒敢切。八部。
形容词 味道不咸、不重。【组词】:「淡水湖」、「粗茶淡饭」、「这汤太淡了!」
形容词 稀薄、不浓厚。  【组词】:「淡酒」、「云淡风轻」。《庄子.山林》:「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形容词 色浅。  【组词】:「淡黄色」。
形容词 不热心。 【组词】:「冷淡」、「淡淡的应了一声。」
形容词 不旺盛。 【组词】:「淡季」、「淡月」、「生意清淡」。
副词 浅、不深。 【组词】:「淡妆浓抹」、「淡扫蛾眉」。
名词 北方方言。指无聊、无意义的话。【组词】:「瞎扯淡」。
名词 姓。如明代宦官刘谨,仗势欺人,同州一带刘姓耻与刘谨同姓,遂改姓为淡。


具有多种词性及词义。多用作做“隐藏”,“潜入水中”等意。
字义:
动词 入水,在水面下活动。  【组词】:「潜水」、「鸟飞鱼潜」。
动词 深藏、隐藏。  【组词】:「潜藏」、「潜伏」。
形容词 隐藏的。《易经.乾卦.初九》:「潜龙勿用。」
副词 秘密的、暗中的。  【组词】:「潜心默祷」。
名词 《潜》,《诗经·周颂·臣工之什》的一篇。是一首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全诗一章,共六句。周天子以各种嘉鱼献祭于宗庙的乐歌。这首诗说在那漆水、沮水的深处,藏有各种各样肥美的鱼,把它们打上来祭祀祖。《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字从羊从羽。“羊”意为“驯顺”,“羽”意为“鸟飞”。“羊”与“羽”联合起来表示“鸟儿顺风飞行”、“鸟儿利用风力滑行”。本义:鸟儿展翅顺风滑行。
字义:
动词 绕圈飞行。  【组词】:「飞翔」、「滑翔」。
动词 张开双臂行走。形如鸟翼舒展,故称为「翔」。
动词 栖息、栖止。汉.祢衡〈鹦鹉赋〉:「飞不妄集,翔必择林。」
形容词 详细确实。通「详」。《汉书.卷九六.西域传.序》:「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矣。」
形容词 吉祥。通「祥」。《易经.丰卦.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汉.王充《论衡.是应》:「翔风起,甘露降。」
副词 上升、高涨。《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谷贾翔贵。」


阅读心得或感想:
1、感觉自己有被虐倾向,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知之甚少,却在这块阵地上流连忘返。
2、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让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大,又获得了好多新方法。在初次查字的时候用的《辞海》,很多典故没有查到,看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准备下周改进,但因为格式问题又重新做了一些查证的工作,在查阅的过程中进一步感觉到我大中华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无止境,这一千个字每个字都有丰富的涵义,这个容量大大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感觉有些晕了!既是脑容量的不足,也是自豪感的冲击。
3、关于歌诀和吟诵,在读《道德经》的时候,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歌诀,甚至跟着唱的咽喉干痛,始终没找着调,这次听了老师发在群内的徐健顺老师的讲座,然后再来听,慢慢有些感觉,可以在群里发声了。蒙学的入门终究是比帝王之学容易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3 12: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12-14 21:05 编辑

第二周
原文内容:
龙师火帝 lóng shī huǒ dì), 鸟官人皇 (niǎo guān rén huáng)。
始制文字 shǐ zhì wén zì), 乃服衣裳 (nǎi fú yī cháng)。
推位让国 tuī wèi ràng guó), 有虞陶唐 (yǒu yú táo táng)。
吊民伐罪 diào mín fá zuì), 周发殷汤 (zhōu fā yīn tāng)。
坐朝问道 zuò cháo wèn dào), 垂拱平章 (chuí gǒng píng zhāng)。
爱育黎首 ài yù lí shǒu), 臣伏戎羌 (chén fú róng qiāng)。
遐迩一体 xiá ěr yī tǐ), 率宾归王 (shuài bīn guī wáng)。
鸣凤在竹 míng fèng zài zhú), 白驹食场 (bái jū shí chǎng)。
化被草木 huà bèi cǎo mù), 赖及万方 (lài jí wàn fāng)。

译文:
伏羲氏、燧人氏、少昊氏、人皇氏,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黄帝时代苍颉创制了文字,嫘祖制作了衣裳。
舜帝把位置禅让给有才能的唐尧。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
他们都能够爱护、体恤百姓,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不管是远在边疆的还是近在中原的,都要团结一致,天下的人都拥戴、归顺自己的君王。
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需要查询的句子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都是上古时代的帝皇官员。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场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五鸟、五鸠、五雉等鸟类来命名。
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传了一百五十代,合计四万五千六百年。当然,这只是传说,既无文字记载可考证,也无考古发现考证。
远古的天地人三皇,就演义为天上的玉皇大帝是天皇爷,掌管人的性,人要是做事亏良心、不讲 天理,天皇就降灾给你,收你的性。地府的阎王爷是地皇爷,主管人的命,人要是不孝父母、不讲情理,地皇就降病给你,收你的命。人间的皇帝是皇王爷,掌管人 的身,人要是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皇帝就治你的罪,让你失去人身自由。宣传有天地人三皇目的无非是让人学好,要有一怕不要任着性子胡做非为。一旦积重难 返,就悔之晚矣了。龙师火帝,鸟官人皇的传说故事,在《吕氏春秋》《汉书》等典籍中都有提及。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意思是苍颉(jié)创制了文字,嫘(léi)祖制作了衣裳。
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100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仓颉造字;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胡曹发明衣裳。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叫他唐尧。
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玄孙,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门前是土垫的台阶,吃粗米饭,穿麻布衣,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拥戴。
尧在位七十几年,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死时118岁。
舜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死于巡视的路上,终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推让给贤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辞让,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就只让位子,不交权力,更有甚者连位子也不让,死了以后再说。所以历史上能够真正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是周武王姬发和商王成汤
周发:西周的第一个君主武王姬(jī)发,他讨伐暴君商纣王而建立周朝。
殷汤:历史上商朝又称殷,成汤是第一个君主,他讨伐夏朝暴君桀(jié)而建立商朝。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贤明的君主坐在朝廷上向大臣们询问治国之道,垂衣拱手,毫不费力就能使天下太平,功绩彰著。
垂拱:语出《书·武成》“淳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意思是不做什么而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皇帝无为而治的套语。
平章:平指太平。章通“彰”,彰明,显著。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们都能够爱护、体恤百姓,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心悦诚服地归附。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意思是:不管是远在边疆的还是近在中原的,都要团结一致,天下的人都拥戴、归顺自己的君王。
遐:远,指边疆。迩:近,指中原。一体:一致。遐迩一体:万民同心。
率宾:率滨,指天下,四海之内。出自《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归:归顺,归附。王:君王。率宾归王: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拥护、归附于君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意思是: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叫,小白马在草场上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食。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使草木都沾受了恩惠,恩泽遍及天下百姓。
驹(jū):小马。被(pī):通“披”,覆盖,恩泽。


查询字词
衣裳
1、古时上曰,下曰裳(古代指裙子)。
《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后来,衣裳泛指衣服。在赣语中还在使用这种称呼。
2、《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3、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
4、借指中国
5、裳或曰帬,汉以前称裳,汉以后则多称帬。
按帬,《说文》曰:下裳,《玉篇》注:裳也,《唐韵》引作下裳也,皆作裳解,唯《方言》曰:“绕衿谓之帬”,段玉裁注说文据此,谓“然则绕领者,围绕于领,今男子妇人之披肩,其遗意”。以为系披于肩上之帔子,殊误。(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注: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衣裳读cháng。
现代汉语词典》:名词,口语。衣服。
《衣裳》也为梁实秋先生的文章。
6、借指汉族服饰(即汉服)。
汉族服饰中最经典的款式,莫过于上衣下裳
7、身上穿的衣服

属于上下结构。黎字原义是众,众多的意思,如:~民;~庶。古通“黧”,黑色。如:黎明,黎庶。古国名,姓。黎是中国姓氏。

。古代兵器的总称。
从戈甲。金部曰。铠者,甲也。甲亦兵之类。故从戈甲会意。
(1)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戈、,为古代五戎。
(2) 同本义 [weapons]基本解释为:兵器,武器,军队,军事。
基本字义:
1. 古代兵器的总称。
2. 军队,军事:兵~。投笔从~(指文人从军)。~装。~马。
3. 古代称兵车:御~。
4. 大:~功。
5. 称(方言,音如“农”):“~有良翰”。
6. 中国古代称东部、

《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1)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羊,羊亦声。本义:羌族,古代西部民族之一)(2) 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僰人、僬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字义:
1.我国古代民族,原住在以今青海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的一带地区,东汉时移居今甘肃一带,东晋时建立后秦政权(公元384—417)。
2.指羌族:~笛。~语。
3.姓。

遐迩
释义:1、远近。2、遥远。
出自汉 桓宽 盐铁论》,意为远近

率,shuai,捕鸟丝罔,上下其竿柄也。
多音字。读shuài时表带领,顺着、随着,如率先,率领,率由旧章。也表示不加思考、不慎重,直爽坦白,如轻率,草率,率直。还有大概、大抵的意思,如大率如此。
lǜ时意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如效率,圆周率,税率,出勤率等。

客人:宾客。来宾。宾馆。宾主。贵宾。宾至如归。
古同“傧”,傧相。
服从,归顺:宾服。宾附
姓。

字源王字本义是斧钺,象征王权。
wáng
1.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可以部落联盟首领,也可以是国王。如:大禹王夏王
2.中国古代最高爵位。始自西周时期。如:王公王侯
3.一族一类中的首领。如: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比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如: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指王姓(wángxìng)。或作“王氏”。中华姓氏之一。
wàng
统治。如:王天下、王此大邦

阅读心得或感想:
第二周的学习内容从广博的天文地理,自然风貌转入人文历史,人类的祖先开启了华夏文明,创造了文字,穿上了衣裳,从最初的禅让制到战争的出现,早期的人类社会祥和安宁,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连动物和草木都沐浴在圣君贤王的仁德之治下。美好的画面让人感觉到天人一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在道的轨道上运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8 14: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12-21 16:52 编辑

第三周
原文内容:
盖此身发 gài cǐ shēn fà), 四大五常 (sì dà wǔ cháng)。
恭惟鞠养 gōng wéi jū yǎng),岂敢毁伤 (qǐ gǎn huǐ shāng)。
女慕贞洁 nǚ mù zhēn jié), 男效才良 (nán xiào cái liáng)。
知过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 得能莫忘 (dé néng mò wàng)。
罔谈彼短 wǎng tán bǐ duǎn),靡恃己长 (mí shì jǐ cháng)。
信使可覆 xìn shǐ kě fù),器欲难量 (qì yù nán liáng)。
墨悲丝染 mò bēi sī rǎn),诗赞羔羊 (shī zàn gāo yáng)。
景行维贤 jǐng xíng wéi xián),克念作圣 (kè niàn zuò shèng)。

译文:
一个人的身体肤发,佛教认为由地、水、风、火这四种物质组成,称为四大。人的行为受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约束。心怀恭敬地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哪敢轻易地毁坏和损伤自己的身体呢。女子应该向往那些为人称道的的贞洁妇女,男子应该效法那些才德兼备的贤人。知道自己有过错,就一定要改正;学到了知识技能就不要轻易忘记。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自负;为人要诚实守信用,言行要经得住考验;心胸要宽阔,器度要大的让人难以估量。墨子因为洁白的蚕丝被染成了各种各样的颜色而悲叹,以丝比人,行为不得不慎重。《诗经》中有《羔羊》这样的诗篇,赞颂君子节俭和正直的品德。只有仰慕圣贤的德行,克制自己欲望杂念的人才能成为圣人。

需要查询的句子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每一个人的身体生命,都关系到四大五常,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与的,自己是父母养育大的,自己将来也要担负养育下一代的使命,怎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使身体受到伤害呢?这段话的来由是儒家的传统观念。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敢毁伤?
从上述可知,千字文中的这段话宣扬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从人在天地中的地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来说明应当爱惜身体的道理,因此,这里的“四大五常”该是指道家的四大(人在天地中的地位)和封建社会中五种伦理道德,即五伦五教(五伦五教密切相关,意思相通)。
每个人都应该恭敬的想着父母的养育之恩,爱惜自己的生命,爱惜生而为人所被赋予的美德。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女子要仰慕那些持身严谨的贞妇洁女,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器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这两句话属于用典,典故出自《墨子》与《诗经》。“墨”指的是墨子,《墨子》一书中有个“墨悲丝染”的故事。话说墨子有一次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颜色。任凭你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色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
“诗”指的是《诗经》,《诗经&#8226;风&#8226;召南》里面有“羔羊”一篇,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意思与墨子说的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
这两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因有《羔羊》一篇而被传颂四海。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这两句话属于引经,经文出自《诗经》与《尚书》。《诗经&#8226;小雅&#8226;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尚书》里面有“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


需要查询的字词
四大
四大五常出自千字文。人要具备四大五常,才能称其为人。佛教认为:地、水、风、火是宇宙组成的四种基本物质。地以坚为性,能承载万物;水以湿为性,能包容万物;火以暖为性,能成熟万物;风以动为性,能生长万物。人身就由此四大组成,所以四大常作为人身的代称。
1,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佛家(或佛学)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这四者能够产生一切,包括事物和思想。当然也产生人自身。
3,儒家以天、地、亲、师为四大。

五常
五常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礼让)、智(才智)、信(诚信),是儒家的理论道德规范,不仅在过去规范着人们的行动就是在今天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1,五种品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2,封建礼教中的人与人的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又叫五伦。据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序),朋友有信。
3,五种伦理道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叫五教。
4,(五常)五行也可称为五常,即金、木、水、火、土

读作本意是指依恋、向往,也指思念的意思,还指向往,敬仰。该文字在《礼记·檀弓》和《孟子·万章》等文献均有记载。
基本字义:1. 向往,敬仰:~名。羡~。仰~。爱~。景~。敬~。
2. 思念,依恋:思~。
3. 姓。

(1) 形声。从( pū),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2) 基本字义 摹仿、功用、尽、致。

读作mò,本意是指日落时,也指没有、不、不要,还表示推测或反问。该文字在《三戒》和《童区寄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 莫 mù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ǎ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2) 同本义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3) 又如:莫夜(夜晚)
(4) 姓氏
(5) 另见 mò

名,形声。从网,亡声。本义:渔猎用的网
1.同本义。同“网”  [伏羲]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2.法网 天之降罔,维其优矣。——《诗·大雅》
wǎng
3.迷惑。失意。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不正直。如:罔冒(存心假冒);罔屈(犹枉屈)
5.无知的。如:罔觉(无知)
罔动wǎng
6.结网 罔薛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楚辞》。王逸注:“罔,结也;结薜荔为帷帐。”
7.诬陷,无中生有 罔上害民。——《风俗通义·过誉》
8.欺骗;蒙蔽 如:罔上(欺骗君上);罔主(欺骗君主);罔民(欺骗陷害百姓);罔冒(欺骗冒充);罔辟(欺骗君主);罔惑欺枉蛊惑);罔渎(欺枉轻慢);罔人(欺骗、欺诈他人);罔己(受人欺骗陷害)
害,陷害。如:罔念(谓不思为善)
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不要” 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无;没有 以谨罔极。——《诗·大雅·民劳》又如:罔瞻冠服(比喻没有见过汉人);罔恤民隐(不管百姓的隐忧);罔生(苟活);罔死(白白地死);罔伏(无所藏匿);罔莫(无不);罔恤(无忧无虑);罔知(不知);罔顾(不顾)
罔副wǎng
不。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西游记
又如:罔已(犹不尽);罔既(不尽);罔效(不能报效);罔措(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罔替(不更换;不废除);罔惑不惑

是一个多音字,读音为mí/mǐ
基本字义:1. 浪费,奢侈:~荡。~费。侈~。[size=10.5000pt]2. 分散:~散(消灭)。[size=10.5000pt]3. 古同“糜”,糜烂。

[ jǐng ]
1.环境的风光:~色。~致。~物。~观。~气(a.景色;b.指经济繁荣现象,统指兴旺)。~深。
2.情况,状况:~象。~况。年~。
3.佩服,敬慕:~仰。~慕。
4.高,大:~行(xíng)。
5.姓。
[ yǐng ]古同“影”,影子。

〈形〉
1) 形声。字从贝,从臤(qiān),臤亦声。“”本义为“驾驭臣属”,引申为“牢牢掌握”。“贝”指钱币、财富。“臤”与“贝”联合起来表示“牢牢掌握财富”。本义:量入为出的人。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善于理财的人。理财家。引申义:1.会精打细算。会量入为出。会过日子。2.有理财能力。3.有才能。4.有才能的人。转义:多财)
“贤”的本义是管理钱的人。多财,即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
左边的“臣”,是竖立的眼睛,意为“奴隶的眼睛”。右边的“又”,是手。下面的“贝”,是钱。眼睛和手,控制钱。
2) 有德行;多才能
贤,多才也。——东汉·许慎《说文》
以财分人之谓贤。——《庄子·徐无鬼》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
亲贤臣。——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贤声远达(好的名声远扬四处);贤歌(品行技艺都好的歌妓);贤才(德才并美之人);时贤(指当代有贤能有声望的人)
4) 对人的敬称 凡与人言……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颜氏家训》
分明是如贤所教,但是小生自小坐书斋,不谙其他生活。——《新编五代史评话》
5) 又如:贤宰(知县);贤乔梓(尊称人家父子);贤竹林(魏晋间“竹林七贤”。后用作对他人叔侄的敬称);贤弟;贤甥
6) 良,美善
东家有贤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闻其贤。——《史记·陈涉世家》
非不贤也。——《吕氏春秋·察今》
7) 又如:贤否(好的与坏的);贤妻(贤淑的妻子);贤慧(称美女子善良而明大义)
8) 艰难;劳苦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小雅·北山》
〈名〉
1) 有才德的人;人才
尊贤而重士(贤,形容词作名词用,贤人)。——汉· 贾谊《过秦论》
应圣主求贤之意,而公(袁可立)不待矣!——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2) 又如:贤圣(圣贤);前贤(有才德的前辈);先贤(已去世的有才德的人);圣贤(圣人和贤人)
3) 人的贤能  其贤不及孔子。——唐· 韩愈《师说》
〈动〉
1) 尊重;崇尚
子夏说:“贤贤易色”。——《老残游记》
“观其行也,贤其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汉语常用字,读作shè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通达事理,即《说文解字》所谓的“通也”,引申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并有极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神圣的等,也用于称颂与帝王有关的事物
拼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例词
shèng
形容词
通达事理。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圣明
聪明;才智胜人。
韩愈《师说》:是故圣愈圣,愚益愚。
圣相;圣童
神圣的。封建时代称颂帝王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之词。亦为宗教圣徒对所崇拜事物的尊称。
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圣虑;圣裁
刁钻;精灵、乖觉或敏锐、迅速之意。
元关汉卿《新水令》套曲:忙加玉鞭,急催骏马宛,恨不圣到俺那佳人家门前。
圣觉
名词
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其四》: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棋圣;诗圣
圣人。指儒家所称道德智能极高超的理想人物。
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圣贤;圣讳
古之王天下者。亦为对于帝王或太后的极称。
吕氏春秋·察今》: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
圣父;圣主
指传说中的神仙等。
清代李渔《比目鱼&#12539;神护》:小圣平浪侯,晏公是也,分封水国,总礼元阴。
圣诞;圣姑
神通。
斗圣;显圣
清酒的代称。亦泛指酒。古时称清酒为圣人,简称
唐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眠花不事君。
水名。即今北京市房山县之琉璃河。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圣水》:圣水出上谷,东过良乡县南。
姓。
《万姓统谱·敬韵》:圣,见《姓苑》。


心得:
本周的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个人的修养。人要具备四大五常,才能称其为人。佛教认为地、水、风、火是宇宙组成的四种基本物质。地以坚为性,能承载万物;水以湿为性,能包容万物;火以暖为性,能成熟万物;风以动为性,能生长万物。五常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指仁(仁爱)、义(正义)、礼(礼让)、智(才智)、信(诚信)。祖先认为做到这四大五常是成为人的基本要求,可是现在感觉是个很高的标准。时有发生的自杀事件,他们何曾感念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获取利益,欺瞒造假,利欲熏心,出尔反尔,相互倾轧,哪里还有仁义道德,更不论贞洁圣贤?看到这些简明扼要的文字,祖先留下的瑰宝被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令人叹息,是时候拿出来涤荡世人的灵魂,让我们回归到人之初的良善!
前几天看到老师发到群内的心得:
祖先告诫: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莫敢毁伤——诚心养生!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要走正道!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要立志!法天则地。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要自爱自强!见贤思齐,实时自察。
一时之间觉得有些难以企及,随意发表了一点妄论,被老师火眼金睛立刻识别出来,一霎那有些警醒,有时候不经心就会走入迷途,谨慎,谨慎!跟着大家一起保持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7 17: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1-29 13:36 编辑

第4周
原文内容:
德建名立 (dé jiàn míng lì),形端表正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虚堂习听 (xū táng xí tīng)。
祸因恶积 (huò yīn è jí),福缘善庆 (fú yuán shàn qìng)。
尺璧非宝 (chǐ bì fēi bǎo),寸阴是竞 (cùn yīn shì jìng)。
资父事君 (zī fù shì jūn),曰严与敬 (yuē yán yǔ jìng)。
孝当竭力 (xiào dāng jié lì), 忠则尽命 (zhōng zé jìn mìng)。
临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ó),夙兴温凊 (sù xīng wēn qìng)。
似兰斯馨 (sì lán sī xīn),如松之盛 (rú sōng zhī shèng)。

译文: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盛。

需要查询的语句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如果我们反过来,倒果为因,只求名利不管德行,那是缘木求鱼。“缺德”哪里能求到“善果”呢?古人说“德是摇钱树,信是聚宝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孔子在《易经&#8226;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由此再进一步要明白道与德的关系。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有兴趣的人可以读读陈希夷的《心相篇》,其文着重谈的就是心与貌的关系。
为什么“形端”就能“表正”呢?这就谈到诸子百家里的《管子》。《管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谈管理学的第一书。现代管理学上自以为是新发现的东西,其实都可以在《管子》中找到雏形。管子是齐桓公的首相,他通过发展经济,帮助齐桓公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诸国之首。《管子&#8226;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经&#8226;坤卦&#8226;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殃”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这两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不惜献出生命。
从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 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汉语里自古孝顺二字合用,孝指内心的诚敬,顺指言行上不拗父母之意。这也是《弟子规》中要求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这两句话是“资父事君”的具体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8226;小雅&#8226;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事君谨慎的另一个原因是,除了开国立基的前几代帝王,后代的职业皇帝往往都有心理障碍。因为这些职业皇帝,文不及文臣武不及武将,反而要指挥这些文武百官,处理连他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自认为受到戏耍所以喜怒无常。做臣子的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弄不好还要祸及九族,能不战战兢兢吗?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8226;大雅&#8226;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三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温凊”是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也就是《弟子规》中“冬则温,夏则凊”的意思。《二十四孝》故事里就有“黄香扇枕”,黄香九岁就能够在暑天为父母扇枕头,冬天用身体给父母暖被子。现在有冷气机,用不着扇了,但我们对父母的孝心与亲情应该与古人是一般无二的。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8226;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需要查阅的字词:
德:
1、德,由(chi)、、目、组成。古同”。
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是更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
德字的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
后来德引申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德”字是个会意字,由甲骨文演变到现代字。
-- 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这就是“德”。
-- 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就是“德”。
-- 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 · 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袁氏(袁可立)世德其忍谖乎!”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韩非 · 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左传 · 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孝、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建,本意是指立朝律,引申义是建立、创设。该文字在《周礼·天官序》和《周礼·小宰》等文献均有记载。
字义:
立,设置,成立:~立(a、开始成立;b、开始产生,开始形成)。~树(建立功业,或所建立的功业)。~国。~都(dū)。~党。~军。~交。~设。~功立业;
竖立:即取急子手中白旄,故意建于舟首,用自己仆从相随。——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造,筑:~造。~筑。修~。新~。兴(xīng)~。筹~;
提出,倡议:~议。~策(出谋献策);
指中国福建省:~兰;
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位。斗柄农历每月所指的方位不同,因此“建”亦转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亦称“大尽”)。小~(农历有二十九天的月份,亦称“小尽”)。



名, 基本释义是指人或事物称谓,或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称号。名是上下结构,部首为口。
◎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 叫出,说出:不可名状
◎ 声誉: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 占有:不名一文
◎ 量词,用于人:三名工人。


立,读音为lì,象形。从大立一之上。(1)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说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
(2) 同本义 [stand]君子以立不易方。——《·恒》,汉语汉字。在中国的汉字中,“立”字常常指到成家立室,还有指到男人应该顶天立地,也就是说作为男人要能够承担起责任。跟立字相关的词语:立志立业、站立。
详细释义:
站:立正|立定|站立|坐立不安。
直立的:立柜|立柱|立轴。
使竖立;竖起来:立竿见影|把电线杆立起来。
建树;设立:树立|立功|立志。
制定;订立:立法|立字据|立个合同。
生存;存在:自立|独立|并立。
即刻;马上:立刻|立即|当机立断。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命》:“陆运水输,策远之肤功立奏;相机制变,讧内之巨患以消。
指确定继承地位:立皇太子|立嗣
姓。


形,中国常用汉字。常用词有:形象、形体、形容、图形等。  
1.实体:~仪(体态仪表)。~体。~貌。~容。~骸。~单影只。~影相吊。
2.样子:~状。~式。~态。~迹。地~。情~。
3.表现:~诸笔墨。喜~于色。
4.对照,比较:相~见绌。
5.状况,地势:~势。
6.古同“型”,模子。
7.古同“刑”,刑罚。


端,(形声。字从立,从“耑”(读duān\zhuān),“耑”亦声。“耑”本义为“轮廓线和缓起伏的山头”、引申义“圆弧形山头”。“立”与“山而”联合起来表示“站立于圆弧形山头上”。本义:(在圆弧形山头上)站得中正。引申义:(在平地上)站的直。说明:在圆弧上要站立,只有站在中点上,否则会歪斜倒下)。
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贾谊治安策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
duān
①〈古〉一种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②事物的一头:笔~、末~。
③(事情的)开头:开~。
④项目:不只一~。
⑤端正:~坐。
⑥双手平举着拿:~茶。
⑦姓。
⑧〈古〉布帛长度名称。
例:申后佯为诊脉,遂于枕边,取出书信,嘱咐星夜送至申国,不可迟误。当下赐彩缯二端。-----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唐)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下宝应元年:绛州诸军剽掠不已,朝廷忧其与太原乱军合从连贼,非新进诸将所能镇服,辛未,以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发京师绢四万匹、布五万端、米六万石以给绛军。


表,含义有:外表(如仪表);地名(如张表);计时工具(如手表)。
会意。从毛,从”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 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从“毛”。本义:衣服上裘的有毛的这一面。
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名字之外,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
汉字剖析
biǎo
1) 会意。从毛,从衣,“毛”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表”从“毛”,本义:外衣。
2) 同本义
表:《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会意。”所谓“上衣”就是加在上面的衣服,即外衣。许慎“上衣”当做“表”的本义,这是不对的。“表”的本义就是指裘的有毛的这一面。(参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锡良等人编著《古代汉语 修订本 上》第30次印刷,p360)
表裘不入公门――《礼记·玉藻
必表而出之――《论语》。皇疏“谓加上衣也。”
中绀而表素――《庄子·让王
3) 又如:表裘(外衣);表礼(作为礼物的衣料);表里(衣服的面子与里子;里外;也指作为礼物的衣料)
4) 外面(与“里”相对)
表里山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 又如:表海临海,滨海);表薄(泛指出身贫贱。表:野外;薄:山林);表里相应(指内外互相应和);表壮不如里壮(丈夫有才能,还不如妻子善能持家,可为内助。表指丈夫,里指妻子)
6) 外表,外貌
虚有其表耳――《明皇实录》
7) 又如:表相(外貌);表征
8) 通“标”。表率,榜样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表记
廉者,民之表也――包拯《乞不用赃吏》
9) 又如:表正(证据;表率;榜样);表俗(作为世人的表率)
10)通“幖”。表帜,标志
祭之日表――《周礼·肆师》
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荀子·成相
11)又如:表旗(边境上的标帜);表识(标记,标帜)
12)给皇帝上的奏章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3)又如:表函(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表文奏章);表草(表文的草稿)
14)表格
表示格子图,列出数据。近义:表单。
15)又如:度量衡表;对数表;乘法表;编制表;一览表;价目表
16)作标记的木柱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吕氏春秋·慎小》
城上千步一表――《墨子·备城门》
17)表亲。一种亲戚关系,有姑表和姨表之分,都叫表,姑母的子女互为姑表,姨母的子女互为姨表。如:表兄弟表兄妹,表姊弟,表姊妹(姑母、舅父、姨母的子女);表叔,表伯,表舅(父母的表兄妹);表侄,表甥(表兄弟姐妹的孩子);表婶(表叔之妻)
18)边界线 。如:表旗(边界线上的旗帜)
19)直立于地面,用以测日影的标杆
夏至日中立八尺之表,其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景:影。)――阮元畴人传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至次日午前,穰苴先至军中,唤军吏立木为表,以察日影;因使人催促庄贾
20)石碑
千里立表,万里连纪――《汉书
21)测量仪器 。如:温度表;水表;电表;表座(日影表的底座)
22)树梢。如:林表
23)
24)地名,如:张表张表村(张表集)、张表乡
25)网络语言,“不要”的合音。例,“表酱紫”,意思为“不要这样子”。
26)中医指用药物把感受的风寒发散出来。


正zhèng或zhēng从。守一而止。
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守一以止也。
中国汉字,多音字,读作zhèng或者zhēng,表不同的意思,常用读音为zhèng,意思是目标,标准、榜样,不偏斜,匀称适当,平正;无邪恶,无私心杂念,坚守正道,正确发展,主持正义,终止罪恶;上一下止念正,表示榜样上级或长辈守一不犯错,下级或晚辈才能停止。同时一个“正”字有五画,代表5很多中国人在统计选票、清点财物等时候,都还保持着用“正”字计数的习惯。
基本字义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
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
引申义:天下统一。
再引申义:1.基准,目标,标准,榜样。2.国家标准。天下统一的技术标准。
说明
古代词语“正月”即“基准月”、“一月”。“七正”即日月五星,它们都是标准时间指示者,是天然的标准报时器。“车正”即国家运输车辆技术标准官。“火正”即国家负责制订大火历的官员。“木正”即国家木器制作技术标准官。“陶正”即国家陶器制作技术标准官。“农正”或“田正”、“土正”即国家农业技术标准官。“庖正”即国家烹饪技术标准官。“水正”即国家水利技术标准官。“金正”即国家矿冶技术标准官。“工正”即国家手工业技术标准官。“牧正”即国家畜牧业技术标准官。据多部古代文献记载,黄帝时代的陶正名叫“宁封子”。中国历史上的龙山文化时代陶器的器形和颜色比较一致,且统一使用快轮技术制陶。黄帝和宁封子应当生活在这一时期。
2) 带正字的句段摘选
席不正不坐。——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论语·乡党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泰山正南。——清·姚鼐登泰山记
正则无景。——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斫其正。
3)又如: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屋);正阳(日中之气);正锋(中锋);正院(正中的院子);正分(正半,恰好一半);正胁(三分牲牛之胁,中胁为正胁);正位(中正之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端庄的情态)
4) 图形各边、角都相等。如: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正方形;正多边形;正方体。
5) 正直、正派
平心持正。——《汉书·李广苏建传》
试之谏以观其(袁可立)气,其正在鼻。—— 明 倪元璐《袁节寰大司马像赞》
又如:正人君子;忠正;廉正;正明公道(正大光明,不偏私);正明交易(正大光明的事);正士(正直之士);正人(正直的人;品行端正的上等人)
6) 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古书之正。——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正而不至焉。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正一(纯真之一)正意(纯正的心志);正黑(纯黑色);正风(纯正的民歌;纯正的风气);正性(纯正的禀性);正味(纯正的滋味);正青(纯青);正伟(积极向上的态势)
7)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正职;正角;正团长;正房大院(院落中的主要房舍及较大活动场所);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
8) 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条儿(比喻正经、非淫乱之事);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9) 有关正电,由正电组成,或带正电。如:正电子;正离子。
10) 代数上为正号;大于零的 。如:正数;正号
11) 正点。如:十二点正;正午
12) 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又如:这张纸正好都很光洁
zhēng
基本字义
1. 〔~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
详细字义
〈名〉
1.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 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古时画在布上的靶子(用布做的靶子叫正,用皮做的叫鹄[gǔ])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中庸
4. 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动〉
1. 通“
2.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出兵,征讨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4. 另见zhèng
〈量词〉
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
正:是10的40次方(10^40)


基本字义
1,祸事;灾难(跟‘福’相对)。例:车~,闯~,~不单行。
2,损害。例:~国殃民。  
详细字义
形声。字从示,从呙,呙亦声。“呙”为“涡”省。“涡”指“水流斡转”。“示”指“祖先神”。 “示”与“呙”联合起来表示“祖先神欲陷子孙于漩涡”。本义:祖先神欲陷子孙于漩涡。说明:古人的观念,祖先作为神,他们既能福佑子孙,亦能加害子孙。甲骨文常有“(祖先)它我”文句,“它我” 即“害我”,因为“它”指“蛇”,“它我”指“蛇盘绕缠住我”。蛇的盘绕缠身很像水中的漩涡,是一种不由自主且难以摆脱的危险。古人用丰厚的食品祭祀祖先,目的是贿赂祖先,让祖先受贿后不再加害子孙。


wei)从。就也。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就也。
为高必因丘陵。为大必就基阯。故因从囗大。就其区域而扩充之也。——《徐锴曰》
中庸》曰。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左传》曰。植有礼。因重固。人部曰。仍,因也。《论语》。因不失其亲。谓所就者不失其亲。
因,原指事物发生前已备的条件,也可解释为理由。引申为依,顺着,沿袭等动作。业因果报,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
【名】
1 、会意。字从囗,从大。“大”指事物群体规模、数量的扩大。“囗”指事物的群体规模、数量等要素演变的基本框架。“大”与“囗”联合起来表示“基本框架内的事物群体的规模扩大、数量增长”。
本义:约束性发展。承袭式发展。
转义:发展的阶段性前体或原体。
举例说明:“烟”字从火,从因,因亦声。“火”指“烟”的原体;“因”指对“火”的沿袭。“火”与“因”联合起来表示“火气的扩大和蔓延”。本义:扩大和蔓延了的火气。
2、【说文】从囗大。会意。【徐锴曰】能大者,众围就之也。“因”的“囗”类似于“国”、“图”的“囗”,边缘、边框的意思。意思大概是把“囗”内因素放大。 异体字:囙。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囗”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噎、人、势”因素放大。
3、古语“因”与“就”相通,《说文》:因,就也,从口大;‘就,高也,从京尤,尤异于凡’。古训 因、就同义。——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4 、佛教重要概念因缘,同本义。
5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6、 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yīn
【动】
1. 依靠;凭借
谁因谁极。——《诗·佣风·载驰》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2. 根据,按照
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汉书.楚元王传》
3. 通过,特指通过某种关系。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因遗策。——汉·贾谊《过秦论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张衡《东京赋》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沿袭,承袭〖follow〗
5. 连接,靠着。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宋·苏轼《超然台记》
6. 顺;顺应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
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
7. 相就;趋赴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
8. 受。
奸吏因利,百姓受其蔽。——《后汉书 吕强传》
yīn
9. 趁机。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史记 项羽本纪 鸿门宴》
【介】
1. 由于,因为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因门震而进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而同蠖伏。——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from〗。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4. 趁着;乘便
因利乘便——汉·贾谊《过秦论》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
吏因请使作笺。———《国渊》
5 通过,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yīn
【形】
1. 亲,亲近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
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yīn
【连】
1. 于是,就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袁可立)始祖荣,洪武二年以功授睢阳卫百户,因家焉。——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柳宗元《三戒
2. 因而,因此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因使唐雎使于秦。——《战国策·魏策》
状如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明·宋濂《看松庵记》


恶,有多种读音,分别表示不同意思。如è,表示坏的,不好的。如wù,表示讨厌,憎恨,如ě,表示要呕吐的感觉,如wū,是文言叹词,表示惊讶。
è
◎ 不好:~感。~果。~劣。~名。丑~。~毒。邪~
◎ 凶狠:~霸。~棍。险~。凶~。邪~。
◎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不简单,很厉害:你这人真~(你这人真猛,太厉害了)。方言。
◎ 讨厌,憎恨,与“好(hào )”相对:可~。厌~。好(hào)~。
恶(恶)ě
◎ 〔~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 (恶)恶心的东西
◎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是何言也!


积jī ,是形声字,繁体字写作“积”,从禾绩声,本义为谷物堆积。《说文》,“积,聚也”;《周礼》,“委积膳献,饮食宾客赐之”;郑玄注,“少曰委,多月积”。引申出累积、停滞、积极、乘积等。积也是中医病名,《金匮要略》,“积者脏病也”。
【释义】
⒈堆积谷物:农收~场。〈引〉堆积,聚集:~肥。~少致巨。日~月累。~土而为山,~水而为海。
⒉长时期造成的:~习。~弊。~不相能(能:亲善)。~重难返(返:回头)。
⒊停滞:~食。
⒋算数乘法的得数:乘~。
⒌①正面的,进步的:~极因素。~极分子。
②进取的,努力的:~极争取。~极工作。


福,汉语常用字  ,读作fú,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神祖)保佑,即《说文解字》中的“祐也。”后引申为富贵寿考等齐备、福气等义  。
详细释义:
名词
◎古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与“祸”相对。《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祭祀用的酒肉。《礼记·少仪》:为人祭曰致福。
◎利益。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六:太上受命,享万乘至尊之奉,而一时诸福之物毕至。
◎旧时妇女的一种敬礼,即万福。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摘钞&#12539;拜》:古时妇人皆肃拜也,今则但微屈其膝而躬不曲,其名曰起,曰福。
◎用于书信中,表示良好祝愿。
◎指福建。
◎姓。
动词
◎赐福,保佑。《左传·庄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亦作“拂”。行礼。上身稍微前倾,双手重叠在偏右方向上下移动。《红楼梦》: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
◎用同“逼(bī)”。《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净能知皇帝福问述(术)法,其数极多 。
◎通“副”( fù)。相称,符合。张衡《西京赋》:仰福帝居,阳曜阴藏。

今义
yuán形声。字从糸,从彖(tuàn),彖亦声。喻为命运的丝线,“彖”本义指猪嘴,它上吻部比下吻部大,而能半包住下吻部。引申为“包边”。“糸”指“布帛”。“糸”与“彖”联合起来表示“用狭长的布帛作包边,包住衣服的边”。本义:衣服的包边。
缘分,缘喻为命运纠缠的丝线,亦作缘份。是佛教的一个宗教概念,儒家与道家并不讲心灵鸡汤的缘分也不讲你与我有缘之说。
古义:沿着
①原因:缘故、缘由、无缘无故,②因为:缘何而来、只缘身在此山中③边:边缘、外缘,④沿着;顺着:缘江而下 、缘溪而行、缘木求鱼。⑤发生联系的机会:缘分、人缘、血缘。
【缘分】 从普遍的命运关系来看缘分是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汉语常用字 ,读作shàn,最早见于金文]  。其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从利他性上引申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等义。
详细释义
形容词
◎吉祥。许慎说文》:善,吉也。
◎完好;美好;圆满;共同满足。《战国策·赵策》: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
◎善良;好心。《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慈善。韩愈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表示应诺。对,完好。《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善?”
◎慎重。
◎完好,领先于某方面,高明,工巧。《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熟悉,经常看到或经历,易于辨认。王夫之周易外传》:识其品式,辨其条理;善其用,定其体,则“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动词
◎善于;擅长;领先。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通“缮”。修治。《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
◎赞许。王充《论衡》:使孔子欲表善,颜渊。
◎友好;亲善。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喜爱。《左传》: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认为好,友好。《华阳国志》:忌信道任数,不从下人,故为权势所不善。
◎羡慕。陶渊明归去来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名词
◎好人;好事;好处。宋·沈括《梦溪笔谈》:存抚良善。
◎姓。《正字通·口部》:五代有善友,宋有善辰,明有善养。
◎完好之处,完好。《战国策·燕策》: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副词
◎多;常;易。刘基《苦斋记》: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


属于常用汉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为祝贺、庆贺;古代国家或君王有喜庆之事时,都会对臣民有所赏赐,故又由庆贺引申为奖赏、赏赐;受奖赏固然是幸福的事,所以“庆”又指福泽、福气,还指可庆贺的事情或日子。又通“卿”,如古书中的“庆士”即“卿士”。还读作qiāng,用作发语词。
详细解释
读音qìng
动词
◎为共同的喜事进行一些活动表示高兴或纪念。《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
◎〈文言〉赏赐。《诗经·小雅·裳裳者华》: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形容词
◎〈文言〉幸福;吉祥。《西京杂记》:卷五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
名词
◎值得庆祝的事情或纪念日。《孟子·告子下》:……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
◎〈文言〉福,福泽。《国语·周语》:有庆未尝不怡。注:“福也。”
◎〈文言〉善、善事。《诗经·大雅·皇矣》:则友其兄,则笃其庆。毛传:“庆,善。”
◎(Qìng)古州名。治在今甘肃庆城县。《广韵·映韵》:庆,州名。
◎(Qìng)姓氏用字。
读音qīng名词
◎〈文言〉通“”。《礼记·祭统》:作率庆士,躬恤卫国。
读音qiāng助词
◎〈文言〉发语词。《汉书·叙传上》:恐网魉之责景兮,庆未得其云已。


竞(拼音:jì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竞”本意是角逐,互相争胜,如竞争、竞赛;争斗有时会很激烈,“竞”也指强劲,强盛。在古代又可通“境”,指边境。
详细解释
动词
◎互相 比赛,争取优胜。《诗经·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
◎〈文言〉引申指争辩。《颜氏家训·省事》:前在修文令曹,有山东学士与关中太史竞历。
形容词
◎〈文言〉强劲;强盛。《左传·僖公七年》: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杜预注:“竞,强也。”
◎〈文言〉繁剧;繁忙。《左传·哀公二十三年》: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杜源注:“竞,遽也。”
◎〈文言〉高。《广雅·释诂四》:竞,高也。
◎〈文言〉通“境”。《古文苑·秦〈诅楚文〉》:饰甲底兵,奋士盛师,以逼
副词
◎〈文言〉争着;争相。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

zī,从次从贝。资,货也。货者,化也。资者,积也。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綌。皆居积之谓。
资者,人之所藉也。周礼注曰。资,取也。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汉字释义:
(1) 同“赀”,计算:所费不~。
2) 费用,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合资购买。
3)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4) 资助;助:~助。~敌。
5) 资质:天~。
6) 资格:~历。论资排辈。
7) 姓。
8) 提供:可~借鉴。以~参考。


一般指社会和自然界上的事情,事务现象情况等。
哲学上,事的定义:
就内涵方面而言:事是指质量空间分布的随时变化。
因为物质是质量空间分布,所以事也可定义为:物质随时间的变化。
外延方面而言:事包含宇宙中发生的所有事件。
事是所有精神事件的统称。宇宙中的事都必须经历时段,所以都是精神事。这个事概念的外延不仅包括人类之事,也包括动物事、植物事、细菌事、病毒事等等生命体之事,还包括所有非生命体之事。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
基本字义: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
◎职业:谋~(指找职业)。
◎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
◎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
◎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
◎服侍:~父母。


严,意思是不放松,认真;郑重,庄重等。常组词语:严密。严厉。
1.同本义
事严,虞不敢请。——《孟子·公孙丑下》
2.又如:严急(犹危急;紧急);严行(急行);严鼓(急鼓,急促的鼓声)
3.严厉;严肃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严限追比。——《聊斋志异·促织》
性严毅。——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又如:严紧(严厉);严查(严格检查);严假(期限严格的假期);严戢(谓严格管理);严讥(严格查问);严谴(严厉谴责);严辞(严厉的言辞);严罚(严厉处罚);严察(严厉苛察);严禁(严厉的禁令);严愎(严厉而刚愎);严参(严厉弹劾);严处(严厉处罚);严敏(严厉果断);严重(严肃而持重);严介(严肃耿介);严色(严肃的神色);严直(严肃正直);严威(严肃而威重);严庄(严肃庄重);严远(严肃而使人敬畏);严悫(严肃而诚实);严谕(严肃告谕);严凝(严肃凝重);严懔(严肃而使人畏惧)
因门震而进鲠言,纠绳切挚,触严谴而同蠖伏。——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5.紧密
《春秋》谨严,左氏浮夸。—— 唐· 韩愈《进学解》
驰而不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防伺甚严。——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6.又如:严严实实(形容严密);严秘(犹严密,秘密);严捕(严密搜捕);严幄(严密的帷幄);严备(严密戒备);严设(谓严密设防);严紧(严密);严确(犹严谨,严密);严严(紧密严实貌);严警(严密警戒)
7.厚 。如:严冰(厚冰);严云(浓云)
8.猛烈,严酷       董之以严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风雪严寒。——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威严、威信    严有翼,共武之服。——《诗·小雅·六月》
2.又如:严毅(威严刚毅);严惮(慑服);严翼(威严敬慎);严驵(威严傲慢);严耸(威严傲岸)
3.对父亲的尊称 。  如:严待(母丧父在);家严;先严;严命(对君父、长上之命的敬称)
4.警戒      严,戒也。昏鼓曰夜严,捶一鼓为一严,二鼓为二严,三鼓为三严…——《正字通》
5.姓
1.畏惧   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子》
2.又如:严惮(畏惧;害怕)
3.整饬;整备 。如:严塞(整备要塞);严驾(整备车马)
4.尊敬,尊重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又如:严父(尊敬父亲);严敬(尊敬;敬重)
6.通“”( kàn)。远望    内严一家而三不归。——《管子·轻重丁》。丁士涵云:“严乃瞰之借字。”

“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yǔ〈动〉
1.(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
从舁( yú),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3.给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西·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4.结交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北宋·苏洵《六国论》
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
〈名〉
1.党与;朋党;同类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西·司马迁《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出处宋·张载西铭
2.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先生之门。——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与城为殉。——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动〉
1.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与 yú
2.同“”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其可怪也欤?——《师说》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与,通“举”,推举,选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敬”的本意有不同的说法,西周金文中敬字多用为严肃、肃敬之义,恭敬之义始见于春秋金文。《诗经》雅、颂部分多用为严肃、恭敬之义。后来“敬”也指有礼貌地进献、虔诚地供奉、敬意等。
详细解释
动词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论语·先进》:门人不敬子路。
◎有礼貌地送上(饮食或物品)。《红楼梦》第五四回:(贾母)吃着酒,又命宝玉:“来敬你姐姐一杯。”
◎虔诚地供奉、信奉。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快敬祖宗去吧。
◎〈文言〉谨慎、慎重,不怠慢不苟且。《韩非子·喻老》: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
◎〈文言〉警戒;警惕。《诗经·大雅·常武》: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文言〉以礼物表示谢意或敬意。《后汉书·周燮传》:安帝以玄纁羔币聘燮……因自载到颍川阳城,遣生送敬,遂辞疾而归。
◎〈文言〉通“”(jīng)。惊动;惊慌。《逸周书·官人》:敬之以卒而度应。朱右曾校释:“敬当依《礼》作惊。”
形容词
◎谦恭有礼貌的。《周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名词
◎敬意或表示敬意所赠的礼物。清·无名氏《后会仙记》:谨分携进兄,以表小妹之敬。
◎〈文言〉通“”(qíng)。矫正弓弩的工具。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是故臣以王命甘薛公,骄敬三晋,劝之为一,以疾攻秦,必破之。
◎(Jìng)姓氏用字。详见“敬姓
助词
◎〈文言〉谦词。《吕氏春秋·报更》:敬闻命矣。
副词
◎〈文言〉通“更”(gēng)。再。《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臣愿请军,敬与随驾兵士交战。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孝经》和《二十四孝》是传统孝文化的重要著作,前者为理论阐述,后者是实践例证。《孝经》内容是“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孔子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孝道。孝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仁学的基础,儒家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其中“孝”又占了极重的分量,所谓“百善孝为先”。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但又说孝悌是仁之本。儒家思想中,家族伦理可以自然扩展为社会伦理,“孝”向上延伸为大臣对君主的“忠”。“悌”是兄弟之间的关系,横向延伸成朋友间的“义”。儒家倡导在家族中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中“慈”可以向下延伸为君主对大臣的“仁”。只要家族中的传统得以保持,社会伦理也就自然得以维系。《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的,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环境、不同角度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事迹生动感人,使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动> 曷,本意守卫的士兵对流氓逃难的人进行盘问,后加口,喝问何人,从何方而来。加立,表示喝令站起来。工地上士兵喝令累到的劳役站起来继续干活。
引申义:用力到达极限。说明:本字用同“极”、“尽”。
【释义】 ①尽;用尽:竭力|竭尽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干涸:枯竭|竭泽而渔(枯竭和竭泽而渔的竭的意思并不相同,具体有待考究)
姓氏。


“力”是个象形字。“力”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
① 有学者认为:力颇像古代的犁形,上部为犁把,下部为耕地的犁头,古代称为“耒耜(lěisì)”。耕田要用力,所以“力”字就用为“力量”之“力”。
② 有学者认为:力是手连臂的象形,手和臂加起来表示有力量。
③ 有学者认为:力像“人筋之形”。《说文》:“力、筋也。象人筋之形。”筋下曰:肉之力也。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名〉
(象形兼会意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注意,这是一个竖立的工具,表明这个工具正在工作。就是说有人正在用力使用工具劳作。“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正在使用的工具。引申义:体力,力气)
1.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2.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3.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4.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
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5.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改变方向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6.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7.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8.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9. 姓
10、物理学上的意义: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  力用符号F 表示,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物体的重力G=mg 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约等于9.8.
〈动〉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2.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1]
〈副〉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拮据力操,治阃严而有则。——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国家及他人等都至公无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的负责完成份内义务的美德。
忠者,德之正也。从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于心为敬,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
[size=10.5000pt](1)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size=10.5000pt](2) 同本义
不可谓忠。——《墨子·公输
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左传·庄公十年》
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3) 又
志虑忠纯。
君子以为忠。——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宋˙司马光《四言铭系述》
伯应(袁可立)真忠孝人也。——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
(4) 又如:忠贞廉士(忠诚坚贞廉洁的人);忠孝带(清代官员系的一种短而阔的带子,用于保驾或皇帝赐死时自尽);忠敬(忠诚恭敬)。
(5) 忠厚 。  交不忠兮怨长。——《楚辞˙九歌˙湘君》
(6) 又如:忠嘉(忠厚善良);忠笃(忠厚笃实)。
(1) 尽忠。特指事上忠诚 。忠陛下之职分。——诸葛亮《出师表》
(2) 又  忠而被谤。
(3) 又  求忠以自为。忠孝如古人某。——清˙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忠功(尽忠建功);忠效(尽忠效力);忠益(尽忠报效的益处);忠孝(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忠略(忠于君国的谋略);忠情(忠于君国的感情)
◎ 忠 zhōng
(1) 忠臣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屈原列传
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2) 通“中”。中间,适中。  忠人之和。——《管子˙禁藏》
则有仇讐之忠。——《韩非子˙五蠹》。高亨云:“忠,借为中。”
(3) 忠姓 (参考:百家姓)
释义
<形声>、<会意> 字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 直率地。
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又如《晏子春秋》:“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 公不说(音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 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於君,不能与君陷於难。
相关记载:
“忠”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与范畴。孔子提出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一次,他的学生子张问什么是可以到处都能行得通的办法,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之邦也会畅通无阻;反之,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
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曾子还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意即尽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忠恕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古时“忠孝两全”是对一个人的高度评价。东汉马融因有感于孔子写了孝经,而独缺忠经,因而补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两全。《忠经》是系统总结忠德的专门经典,其中《天地神明章第一》把忠说成是天地间的至理至德。《忠经》对忠的含义、标准、目的作了全方位的阐释,并分章对人类社会各阶层应履行的忠道一一进行了阐述,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须各尽其忠,同心同德,因此可感动天心,各种美好的祥瑞都来相应,这就是忠的力量所致。
《忠经》提出君王要“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意思是:君王要以他的德行去事奉天地、宗庙,并将其德行展现在举国百姓面前,如诗经上所说“敬事上帝,无私爱民,就能获得上帝所赐的无量福份”。用这个“忠”的德行来保全国家,这就是一个明君的忠心所在啊!因此说“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治理国家的根本,哪件事情能不从“忠”这个字出发呢?
就为臣之道而言:“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忠谏”是让君王做符合公理的事,并且还要避免君王胡作非为,要直言以使其改过迁善,希望其德行更完美。因此忠臣的职守是要替大众维护正理,不仅是对于君王的忠,更重要的是对于天下众生的忠,他既不愧对自己的国家,也不愧对自己的君王,这才是大公无私的忠。忠臣重要的责任就是规谏君王的过失,当君王有任何不对的事时,忠臣是不能不力争到底的,故云“从道不从君”。
《忠经》还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忠德观念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意思是一个充满私心邪念的人,必定不忠;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心思必定是公正为大众设想的。“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意思是伟大呀,忠之道,用在切近处,可以保全家国;用到远大处,那股浩然正气充沛于天地之间,是可以扶正天地正气的。“惟天鉴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指出上天明鉴,善恶必报。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可以导正每个人的心性,使人心向善。做到忠的尽善尽美、做到忠的极致,这就是古圣先贤的治道所在!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忠”绝不是“愚忠”,并非单指臣对君忠,更不是无原则的臣对君忠。在民众眼中,皇帝是“天子”,上面还有“天”。皇帝并非永远正确,所以才需要设立谏官指出皇帝的过失,同时中国的信史制度使得史官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士大夫可以“为帝王师”,皇帝做得好与不好是用儒家经典来衡量的。甚至在昏君无道的时候,人们可以起来去推翻他,一如成汤伐桀、武王伐纣,这不但不是不忠、不是大逆不道,反而是替天行道。
在对待君臣关系上,孔孟都是从相对关系切入的,孔子提出:“如果君王能按照礼来对待大臣,那么大臣就会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内之事。”大臣事君所采取的原则,应首先看君是明君还是昏君。子路问事君,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忠臣不欺瞒君王,但君王做错事,可以不惜犯颜诤谏。孟子认为“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能勇敢地指出君王的过错才是忠臣的恭;能导君明德,避免不好的行为,才是忠臣的敬。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在《臣道》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墨子也提出忠臣应能正君王的偏邪,实行兼爱,不结党营私等。
儒家提倡道统,指出天子的行为应符合天的意志。儒家的天命观认为,天道规范一切。这形成了千百年来以儒家安身立命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支撑点与道德力量。这种道德的自主性形成的社会舆论,就是社会上以儒家为本位的话语权,历代儒家士大夫正是运用这一话语权,来抵制帝王违反道统的行为,践行着忠臣“从道不从君”。
谈起“忠”的时候人们会自然想到历史上的那些名臣清官爱国将士,如屈原、苏武、诸葛亮、魏征、范仲淹、包拯、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等,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萦怀在胸的是民族大义,百姓的安危,这正是他们的忠贞之处。如三国时诸葛亮心怀济世安民的夙愿,择仁君而辅之,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白帝托孤的信任,在《出师表》中表达了自己临危受命,忠心如初,独支大局,力挽狂澜,直至南中平定,百姓丰衣足食,后继续辅助后主渴望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他的忠于职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金兵大举进兵中原之时,面临中原沦陷、山河残破、人民流离。岳飞力主抗战,率领岳家军抗金破敌,屡建奇功。他严于治军,体恤士卒,爱民如子,缔造的“岳家军”军纪严明,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每战必胜,令金兵闻风丧胆,连金兵也不得不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然而奸臣秦桧却卖国求荣,陷害忠良,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岳飞“还我河山”的凛然正气及“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爱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千百年来,人们是多么怀念岳飞等忠臣良将,而对秦桧等奸臣又是何等地痛恨和憎恶,有诗曰:“万古共称秦桧恶,千年难没岳飞忠。日月同明唯赤胆,天人共鉴在清衷!”
相关信息
忠的要点在于“一其心”,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儒家的忠所传示的精深内涵本身便是仁义。传统价值观中对“忠义”极力赞美,自《汉书》后,历朝史书中都设有《忠义传》。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因此无论人们成就什么事业,要想真正做好,一刻也不能离开忠字。忠,既不拘于时空,也不拘于地域,推之古今而公行,放之四海而皆然。


繁体字为“尽”和“尽”,读音分别为jǐn和 jìn,可做动词,副词和介词。尽有完毕、死亡、流尽、达到极限等意思。
【尽】jìn(尽)
①完,完毕(动词)也叫完蛋:弹尽粮绝|苦尽甘来|取之不尽。
②死亡(动词):自尽|同归于尽。
③达到极限(动词):尽头|尽善尽美。
④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动词):尽心尽力。
⑤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副词):留下来的尽是老弱病残|身上尽是灰。
⑥限定于某个范围内,相当于“光”、“单”(副词):干活尽偷懒|尽说好听的|尽做表面文章。
⑦流尽,流光(形容词作动词):潦水尽而寒潭清
【尽】 jǐn(尽)
①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介词):尽着这块布裁。
②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顺序放在最先(介词):先尽着孩子吃。
③最大限度的(副词):尽快解决|尽早拿出方案。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袁可立)伸牍尽雪其冤。”
④〈方言〉一个劲地,反复地,长时间地(副词):王书记一开会就尽讲|他一件衣服尽穿|这口井的水尽抽都抽不完。


动词性
1、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命,使也。——《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汉·蔡邕《独断》
语下命者,制令也。——《贾子·礼容》
凡尊者之言曰命。——《文选·闲居赋序》注
维君子命。——《诗·大雅·卷阿》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白居易《琵琶行序》
值登莱匮亟之会,命飞挽,以专征。——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又如:命酌(使充酌酒者);命席(下令安排座位);命酒(命人置酒);命乐(命人奏乐);命官(任命官吏);命材(任用有才干的人);命事(安排职事);命使(任命使者);命将(任命将领);命相(命令三公辅政、行事);命讨(下令讨伐);命教(命令)。
2、取名;命名
今之命师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以豪杰自命,从(袁可立)问业者云集。――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又如:命名(给予名称,定名);命姓(赐姓;建姓);命爵(赐给爵位、官职)。
3、动,用
欣然命笔。——毛泽东《送瘟神二首序》
又如:命旅(出师,誓师,启程);命笔(动笔,使笔);命管(命笔)。
4、通“盟”。在神前誓约、结盟
凡我同盟,毋蕴年……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左传·襄公十一年》。
名词性
1、命令;政令;教令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孟子·离娄上》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西市待命。——清·方苞《狱中杂记》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
又如:遵命(敬辞。表示依照对方的嘱咐);命戒(命令与禁令);命词(诏书;也指起草诏书);命诏(君王的命令)。
2、命运,天命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人生有命。——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又如:命道(命运);命毒(命苦,命运不好);命快(命运好);好命;苦命;算命;命分(命运;命中给的天分;禀赋)。
3、性命,寿命
命悬于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命如南山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逃命;短命;命犯(有杀人罪的罪犯)。
4、生活,生存
如:命途(生活的道路、经历);命路(人生的路途)。
5、帝王按等级官职赐给臣下的东西
晋惠公命。(此指服装)——《国语》
又如:命士(命夫。受有爵命的人);命禾(天子所赐的嘉禾);命民(受帝王赐爵的平民);命圭(天子赐的玉圭
6、通“名”。声誉
时周之命。——《诗·周颂·赉》

心得:
一个人要有好的德行,才能有好的名声;相由心生,只要内心善良自然就会容貌端正。
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慎独。
要行善积德,珍惜时间。
百善孝为先,做到了孝顺父母才会忠党爱国。对照古人的标准,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以前是父慈子孝,现在的社会却滋生了大量的“啃老族”。这一社会现象证明了现代教育的失败。祖宗的经典没有让子孙们好好学习,优良传统无人继承。当我从蒙学的读本中重拾做人的准则,有了判断的标准,更有底气去坚持正确的方向。
月度总结:
首次的月度总结正好在2018年末,这一年在读书会的浸润下,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家里时常飘扬着朗朗的读书声,从《道德经》到《千字文》,从认知行为疗法到沙盘游戏疗法、绘画疗法,从国学经典到专业技术。在读书会众学友的激励下勉强完成了读书任务没有出局,完成了案例报告取得了沙盘游戏的中级证书,还帮老师完成了十多万字的录音稿。即将到来的元旦假期也被突然降临的三天培训占用,我如此忙碌地把自己淹没在各种学习中,是为了逃避中年危机,还是为了为自己承担责任?没有谁比谁活得更容易,这几天去社工机构走了一趟,与朋友去考察了几个地方,更让我深深地了解到他人的不易。接下来,我应该让自己沉淀一段时间了,把这一年的学习去做一些吸收转化,一直在路上埋头赶路,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自己能做些什么?或者这一年是在为自己积蓄能量,2019年去多一些实践,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没有人能放弃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14: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1-4 15:04 编辑

第五周

原文内容
川流不息 chuān liú bù xī), 渊澄取映 (yuān chéng qǔ yìng)。
容止若思 róng zhǐ ruò sī), 言辞安定 (yán cí ān dìng)。
笃初诚美 dǔ chū chéng měi), 慎终宜令 (shèn zhōng yì lìng)。
荣业所基 róng yè suǒ jī),籍甚无竟 ( jí shèn wú jìng)。
学优登仕 xué yōu dēng shì), 摄职从政 (shè zhǐ cóng zhèng)。
存以甘棠 cún yǐ gān táng),去而益咏 (qù ér yì yǒng)。
乐殊贵贱 yuè shū guì jiàn), 礼别尊卑 (lǐ bié zūn bēi)。
上和下睦 shàng hé xià mù), 夫唱妇随 (fū chàng fù suí)。


译文
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象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遗传的通道就是孝道,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任何事情,重视并专心的开始固然很好,能够一直保持像开始时一样专心认真的态度去做,坚持到底更为难能可贵。“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荣誉、事业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下去,子孙万代的荣业都将是永无止境的。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职权参加国政。一旦“摄职从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样,人虽然死去了,但百姓永远怀念他。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音乐要根据人们身分的贵贱而有所不同,礼节要根据人们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


需要查询的句子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
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象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
“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川字的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遗传的通道就是孝道。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因此问题出在我们这里,与祖先没有关系。象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他以儒生统帅军队,保家卫国、官高位显,家中却一贫如洗,自己用薪俸收养了一百多个孤儿,自己死后的棺材都是别人送的。但他积累的深福厚德,荫蔽子孙何止百代。他死于公元1052年,直至现代范家一门仍然是人才辈出,这不能不说是范仲淹的德行川流不息。
“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叫作渊。潭水澄净,可以象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祖先建立的德行象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


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仪容举止要沉静安详,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
这两句话出自《礼记&#8226;曲礼》。《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就是“容止若思”。“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根本在于“敬”,所以“毋不敬”的后面才是“俨若思,安定辞”。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讲究一个“礼”字,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典章制度统属礼的范围。中国文化中礼的核心就是一个“敬”字,有敬方有礼,有心才为爱。没有诚敬之心,礼再多也是形式,不但一点作用没有,人反而因此变得越来越虚伪。因此《礼记&#8226;经解篇》中才说“礼之失,烦”。前清的旗人见面问安,全家人都要问个遍,搞得烦文冗节就烦死人了。
“礼”既然是协调社会秩序的总则,使人恭俭庄敬,其中心就不能离开诚敬二字,所以孔子在《论语》里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无不敬”。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无论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认真去做,有好的结果更为重要。
笃:为忠实、专心之意。
初:指一件事的开端。
令:美好之意。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这是一生荣誉的事业的基础,有此根基,发展就没有止境。
为什么要“慎终宜令”?理由就是这里的两句话。
“荣业”是荣誉与功业的简称。“籍甚”的意思是凭借于此而更加强大,《汉书·陆贾传》文中有“名声籍甚”的话。为什么要慎终如始,为什么要小心谨慎地做人?因为这是一个人一生荣誉与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根基,荣业的发展才能没有止境。但是这个荣业的基础在那里?“所基”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谈的“德业”与“德行”。“德建名立”才是人生追求的荣誉、事业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下去,子孙万代的荣业都将是永无止境的。
“竟”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从音、从人。竟字的本义是一曲音乐演奏完毕,引申义为结束、完毕。“无竟”就是没完没了,永无止境。
这里要注意“业”字的意义,佛教中“业”字用得很多,例如:善业、恶业、业障、业报等等。但什么叫做“业”?如何才是造业,一定要辨别清楚。当一件事情在进行之中的时候叫“作”,事情结束以后的结果叫“业”。只要做事就一定会有结果,“没有结果”也是结果的一种,所以善行造成善业,恶行就形成恶果,不善不恶的行为就形成“无计”的业果。工业、农业、各种事业无不如此,以至于小孩子刚上学也开始学着做“作业”了。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职权参加国政。
“学优登仕”是引用《论语?子张篇》里“学而优则仕”一句话,但这仅仅是子夏说的半句话。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我们与他人讨论问题,一定要允许别人把话说完,只听了半句话就大放厥词,批评孔子宣扬“读书做官论”,不是无知又是什么呢?后世对此句话的理解,几乎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作官”。但是书读得好的人,十之八九是书呆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做官呢?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所谓的“七十二贤”之一,不会连这么浅显的道理也不明白。那么,子夏为什么说“学而优则仕”呢?
中国上古时期,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个青年中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吗?被挑选出来的士,由国家出钱进行再培训,学礼法、学政策、学法规等政事。培训完成以后,再挑选优秀的士子出来为人群服务。这时的士加个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里是学习成绩优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简单呢?作官政绩好的人,又被选拔出来再培训、再提升,就是“仕而优则学”。
我们读历史了解到,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社会,即使是状元、榜眼也不过是进翰林院任职而已,至于做官行政,则要先从最基层的知县开始做起,一点点积累经验。就是这七品芝麻官也要经过候选、后补多道手续才能捞着,终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摄职”是先给一个代理官职,摄是辅助、佐助的意思。从政是参与政事的讨论与处理。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即使是学优登仕的优秀人才,也还是要从见习、代理等职位开始做起。谁敢把天下的治权,交给一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子呢?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周人怀念召伯的德政,召公活着时曾在甘棠树下理政,他过世后老百姓对他更加怀念歌咏。
一旦“摄职从政”以后,就要像周召伯那样,人虽然死去了,但百姓永远怀念他。“甘棠”就是现在的棠梨树,也叫杜梨树,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召南·甘棠》篇。
周召伯,姓姬,名奭,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曾帮助武王伐纣。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没有几年就病故了,儿子成王继位。成王才十四岁无法主理国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协助理政。朝中的反对派就聚集在召伯身边形成另外一股力量,召伯虽非文王嫡出,但还是与周公一起共同辅佐成王理政。召伯巡视南方的时候,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树下休息、理政,后人因为怀念召伯,一直不忍心伐掉这棵甘棠树。
《诗经》中唱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意思是“甘棠树啊高又大,不能砍啊不能伐,因为召公曾休息在这棵大树下”。后世就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的政绩与遗爱。
自古以来,这棵甘棠树到底在哪里一直不确定。最近有资料证实,在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有个“上甘棠村”,村人多姓周,据传是宋儒周敦颐的后裔。据上甘棠村明代的族谱,《永明周氏族谱》所载:“吾甘棠,召公驻节过化之乡”,证明了召伯是在巡视湖南的时候,在此甘棠树下休息。“去而益咏“的意思是说,周召伯虽然离去了,但百姓却越发歌颂他、怀念他。


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音乐要根据人们身分的贵贱而有所不同,礼节要根据人们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区别。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礼乐来概括。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内容。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乐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乐行不行呢?
没有艺术修养,人生会很枯燥乏味,连自己哄自己玩的玩意儿都没有,生活不是会很枯燥吗?所以要用乐来调心。古代的伟人都懂艺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无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有多么大,通过读书写字、吟诗赋棋、吹拉弹唱就化解了,不象现代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弄出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不算完。所以我们要懂得古人设置礼乐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那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只是唱歌跳舞就是乐,那是要将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的歌曲都是低吟慢唱,是唱给自己听的。乐器也都是独奏的,无论笙管笛箫、琴瑟琵琶,都是声音小而柔,是演奏给自己听的,目的在调心。西洋乐器多是演奏给他人听的,所以震耳欲聋。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贵贱尊卑”,那首先是由于我们的心理观念造成的。人的通病都是好高骛远,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高贵的,得到了就卑贱了、看不起了。尊卑贵贱,首先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心理追求标准,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行为,社会对自己的归类。这种分类也是由一个人气质、追求的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举例子来说,染黄毛、戴鼻环、吃摇头丸的人,恐怕欣赏不了贝多芬与莫扎特。谁规定的呢?是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道德修养决定的。如果自己降低了做人的标准,自己堕落为社会上不道德的“卑贱”一类,又与他人何干呢?
我们现在觉得做中国人可耻,为什么?因为我们自卑!我们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也就无法与其他民族平等地进行交往。西方文明的长处在物质科学的进步,东方文明的长处在人文文化的传承。中国有五千年的人文文明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其他的文明古国都灭亡了,因为它们的文化传承断了。中国之所以五千年来不亡国,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没有断,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亡了可以振兴。但是如果民族文化亡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成了“游魂”,中华民族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


上和下睦 夫唱妇随。
上下要和睦相处,夫妇要一唱一随,协调和谐。
前面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懂了,就能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烦烦恼恼地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和合二仙是一对,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不是说,夫妇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对唱,那就错了。
“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需要查阅的字词
(1) 会意。从,从( 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2) 同本义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 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汉语常用字,有lào、liáo、lè、luò、yào和yuè六种读音,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引申指愉悦、使……愉悦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五声和八音的总称”。
详细释义
lào名词,地名用字。乐亭
liáo动词,通“疗”。《诗经·陈风·衡门》:泌之洋洋,可以乐饥。乐饥
Lè 动词
使……愉悦。《礼记·祭统》:君为东上,冕而摠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
喜欢。《易·系辞上》: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乐此不疲
愿意。《战国策·楚策一》: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乐于、乐意
笑。
声色。《国语·越语下》: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
姓。
愉悦。《诗经·小雅·常棣》:兄弟既具,和乐且孺。欢乐
安逸。《大戴礼记·小辨》:事戒不虞曰知备,毋患曰乐。安乐
丰登。《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乐岁
Luò 通“落”。乐托
Yào 喜好。《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水
Yuè
演奏(歌曲等)。《礼记·曲礼下》:岁凶,年谷不登……士饮酒不乐。奏乐
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音乐
乐器。《韩非子·解老》: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
乐工。《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女乐
指儒家六经之一的《乐经》。《庄子·天运》: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心得和感想:
德建名立,行端表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模板,也是荣誉和事业的基础,凭借这样的根基,发展就没有止境。人的德行可以经父一代传至子一代,以至子孙万代,川流不息通过孝道传承下去。子孙尽孝就可以享受祖先积累的福德,后人不孝这个通路就断掉了。因此问题出在我们这里,与祖先没有关系,要勇于承担责任,以身作则。
做事情要善始善终,保持一致,坚持到底。
家庭和睦,夫唱妇随,家和万事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17: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1-8 17:42 编辑

第六周
原文内容
外受傅训 wài shòu fù xùn), 入奉母仪 (rù fèng mǔ yí)。
诸姑伯叔 zhū gū bó shú),犹子比儿 (yōu zǐ bǐ ér)。
孔怀兄弟 kǒng huái xiōng dì),同气连枝 (tóng qì lián zhī)。
交友投分 jiāo yǒu tóu f ēn),切磨箴规 (qiē mó zhēn guī)。
仁慈隐恻 rén cí yǐn cè), 造次弗离 (zào cì fú lí)。
节义廉退 jié yì lián tuì),颠沛匪亏 (diān pèi fěi kuī)。
性静情逸 xìng jìng qíng yì),心动神疲 (xīn dòng shén pí)。
守真志满 shǒu zhēn zhì mǎn),逐物意移 (zhú wù yì yí)。
坚持雅操 jiān chí yǎ cāo),好爵自縻 (hǎo jué zì mí)。


译文
在外接受师傅的训诲,在家遵从父母的教导。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品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抛离。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坚定地保持着高雅情操,好的职位自然就会属于你。


需要查询的句子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在外接受师傅的训诲,在家遵从父母的教导。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小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两项内容。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世上先有孟母,然后才有孟子,周有三太:太姜、太任、太姒,才有文王、武王、周公,才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现代的妇女都嫌丈夫挣钱少,不管孩子的教育,自己出去做女强人了,这个世界上哪里还会有忠臣孝子呢?
“傅训”是师傅、师长的训诲,属于师道。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人师”与“经师”,人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化性、立命,学做人,经师则负责知识的传授。韩愈在《师说》里面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教做人是第一位的,知识的传授在其次。不会做人,知识越多危害性越大,因为“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古代的“傅”多为“人师”,要对一个学生的品行负责,所以专制时代的学生犯过,常常要追究“傅”的责任。“师”则多为传授技艺的“经师”,一师之徒,往往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
“母仪”是母亲的举止仪表,过去大臣给皇太后送匾额,都题写“母仪天下”,这是恭维话,但也是劝勉的话,勉励皇太后做天下人的榜样,所以母亲在子女面前的言行举止不可不谨慎。
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有些话只能老师说,有些话又非家长讲不可。家教与师教象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现代人将对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自己大撒把、坐享其成,这怎么能行呢?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对待姑姑、伯伯、叔叔等长辈,要像是他们的亲生子女一样。
这两句话是前面讨论过的,对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将爱心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可以了。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所谓的“天同覆,地同载”。
孔子说过,对父母尽孝是小孝,是孝之始;能够爱天下人、爱万物才是大孝,是孝之终。孟子也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自己的爱心拓展开来,就是贤人、就是菩萨。一步就做到“众生平等”当然好,如果一下子做不到,就要一步一步来,欲速则不达。经常看到学佛的人,烦自己家里人,烦自己的父母,反而跑到庙里去做功德、去供养法师,这就本末倒置了。林则徐“十无益”中的第一条就是“父母不孝,奉神无益”。父母是世间的两尊活佛,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是助人成道的活菩萨,是大护法。放着活佛不拜、活菩萨不亲近,反而向外跑,就背道而驰,大错特错了。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因为同受父母血气,如同树枝相连。
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孔”是程度副词,有非常、最如何之意。“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关爱的意思。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兄弟之道在五常之中属于礼德,原则是“兄友弟恭”。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悲伤的是父母,所以《弟子规》中才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古人有一首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讲得很有味道。诗中说: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兄弟不和,总是因为“争”“贪”而起的争端,其中各自的妻室往往没有起到好作用。想想古人的兄弟之情、姊妹之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见贤思齐,处处约束自己,为兄弟姐妹提供方便。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这是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五伦中的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唯独“友道”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早起。这种名利场中的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弟子规》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有进步要互相鼓励,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仁义、慈爱,对人的恻隐之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抛离。
仁慈就是仁德,仁是体,慈是用,表现出来就是爱心。能够不讲条件的博爱就是慈,慈的本体就是仁,它们是一体三面,同出而异名。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论语》二十篇中有“里仁”一篇,专门谈仁的体和用。
仁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不能离开具体的事项空对空地讨论,所以孔子举了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例如“仁者爱人”,有爱心,能够爱人、爱物就是仁,这是孔子不得已的说法,因为爱毕竟还不是仁的全部境界和内容。中国有一句话,叫作“博爱谓之仁”,有人说这是孔子说的,其实这是唐朝韩愈说的,不是孔子的话。
普通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喜欢就爱,不喜欢就不爱,所以爱字里面有心。简化汉字的爱干脆连心也掏去了,赤裸裸地告诉人爱是空心的、假的,信不得。慈则是爱的升华,是没有条件的爱。母亲疼爱儿女是无条件的,这种爱就是慈,所以称母亲为慈母。
“隐恻”也称为恻隐,是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之心的表现,所谓“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如果分开来解字,“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这并不是孟子在骂人,事实确是如此。
孟子举了“孺子坠井”的例子,一个人看到有孩子掉入井里,他瞬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救人,根本没考虑是否有奖金,是否受表扬之类的条件,这就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基点。
“造次”的本义是仓促、匆忙,引伸义为草率、轻忽、唐突。人在忙乱仓促、来不及思考的时候,仁德所表现出来的慈爱、恻隐之心也不能够离开、不能够抛弃,就是“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气节、正义、廉洁、谦让这些品德,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可亏缺。
节义廉退”说的是五常之德除仁以外的其余四德“信义智礼”。“节”的本义为竹节,竹子可以被剖开,但其中的节不会扭曲,由因引伸为气节、操守,所谓“君子竹,大夫松”,说的是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里用“节”来代表五常之中的信德。
古代国家的特使出访,手中都要持着一根竹子做的“旌节”,人在旌节在以象征国家的主权与尊严。西汉的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十九年,汉昭帝时才被迎回中原。苏武须发入雪,手中高举着那根旌节回到长安,被传为千古佳话。
“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大义凛然”是孟子做人的标准之一,虽有敌军围困,只要“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廉”指一个人有操守,不苟且,在五常中代表“智德”。“退”的意思是谦退、谦逊、礼让,是“礼德”。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保持内心清静平定,情绪就会安逸舒适,心为外物所动,精神就会疲惫困倦。
”是天赋的、天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心理活动的本体。“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本体,依托于“情”这个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与同类进行交流。“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形式,医学上叫做“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是由性所发出的,性一动就发为情。子思在《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其节谓之和”。未发是性之未动还没有变为情的时候,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叫做“中”(上古时代的中原音,今天的河南话里“中”还是读第三声)。
一旦性情发动,性变为情了,就要“中其节”,节是节骨眼、是关键、是物体的连接点。“中节”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处,能中节就是和,和就不伤,己人都不伤。人非圣贤不可能没有情感,性一动就变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发作表现出来。发作可以,但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孩子闯了祸,教育得恰到好处,他一定乖乖地接受,不会记恨父母,这就是和。如果处理得过了火,将孩子以前的过错、陈糠烂谷子一起翻出来,他一定不服气,因为你没有中节。掌握这个火候,就需要智慧与经验。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保持自己天生的善性,愿望就可以得到满足,追求物欲享受,善性就会转移改变。
“守真志满”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质,“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纯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够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会饱满。如果跟着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动,人的意志就被转移、被改变了。
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总称。中国文化中其实没有迷信的东西,“鬼”与“神”的概念,按照道家思想的解释“纯阳之气谓之神,纯阴之气谓之鬼”。并非是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统统都在自己身上。“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动的伸展和延长;“鬼者归也”,是生命活动的回归和结束。可见,迷信是自己对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迷惑,是无知、没有智慧的表现。


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坚定地保持着高雅情操,好的职位自然就会属于你。
这句话是这一部分的结语,也等于是给第二部分下的结论。一个人只要能够坚持高雅的操守,好运自然会来临,哪里用得着向外面去求呢?
“雅操”指高雅的操守、高尚的道德追求,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与“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伦之道。能持五常之德、行五伦之道,才为此地所讲的“坚持雅操”。但人都是正眼未开,不知正身求己,反而拼命地向外追求,希望福从天降,这是不明理。理不明就无法行道,道不行就没有功,没功就没德,没德福从哪里来呢?如果反问自己,我们到底缺少什么?大概都是“缺德”。如果上天能够恩赐,赐予我们的也只有德而已。
“好爵自縻”一句出自《易经》,《易经·中孚卦》里面有一句“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的话。“爵”是古代青铜制作的酒具,因贵族的等级不同使用的爵器也不同。后世把爵作为爵位、爵号、官位的总称,好爵即指代高官厚禄、好运气、好机会。
“縻”的本义为拴牛的绳子。拴马的绳子叫羁,拴牛的绳子叫縻,羁縻合用是牵制、笼络的意思。縻字的引伸义为牵系、拴住,“自縻”就是自己跑来拴住自己,也就是自修己德、自求多福,好运自来的意思。中国文化是自立的文化,儒家思想中不认为有个能拯救人类的上帝,解救人类的只有人自己,人的良知良能才是拯救人类自己的最后希望。
中国人历来讲究求人不如求己,求己者贵,知足者富。《易经·乾卦》的第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而后才有外援,自立而后才有天助,所以叫做“自縻”。


需要查寻的字词
受〈动〉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感~。~精。~权。~托。~降。~益。~业。~益无穷。(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教。~领。~聘。~理。
◎忍耐某种遭遇:忍~。~苦。~制。~窘。~累(受到劳累)。
◎遭到:遭~。~害。~挫。~屈。~辱。~阻。
◎适合,中:~吃。~看。~听。~使。 [2]
◎代表同性恋(网络名词,反义词“攻”)。


训,本义:用言语(贯通)使人心思如河流般流淌顺畅。从“言”从“川”,“言”指“劝说”、“说教”,“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用言辞劝教以使归于”,如“训戎”意为教而使之能战。因为“训”就是有道理包涵于其中的言辞,所以“训”也就可以代表一种典范、规范、前人践行成功的成果,如“训典”,训与典含义相同,都是成文的规范。既然是把典范拿来用,则“训”又有延续、沿用的意思,如杨倞注《荀子·王霸》:“谓若周穆王训夏赎刑之类也。”句意为,就像周穆王沿用了夏代的以(财货)赎(罪)代替刑罚之类。引申义:用成文规范或先例进行说教、教导。
<名>
◎典式、法则。如:训令;训典(古圣王的典籍);训格(教训,规范);训范(足可为法的规范、典范)。
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 。如:训诰(训教导之辞;诰,指诏书或告诫之文)。
◎解说的词语。如《尔雅·释训》。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勉旃!夙夜服此训辞。

奉,本意是指植物已长高,接近高度极限,也指恭敬地用手捧着。该文字在《礼记·檀弓下》和《汉书·蒯通传》等文献均有记载。中国姓氏之一,由秦朝秦姓,改变而来。
动词(形声。字从丰从丰省,丰亦声。“丰”意为“植物在春季生长了三个月”。“丰省”字形从二从丨,意为植物在夏季又长了两个月。“丰”与“丰省”联合起来表示:“在春生夏长”这一为期6个月的生长期中,植物已经连续生长了5个月。
本义:植物已长高,接近高度极限。
引申义:最后阶段的长高、提升高度到极限。
说明:奉字的常用义是“提升高度到极限”。例如:“奉书”、“奉图”,是用手把书和图抬升到和眉毛齐平处(古人以眉毛的高度为高度极限,金文有所谓的“眉寿”,指极度的高寿)。“奉手”是指年轻人低头弯腰,把老人的手握捧到眉毛的高度。“奉献”是指把贡品抬升到眉毛的高度献给君主)
◎同本义

奉,承也。――《说文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礼记·檀弓下》
项伯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史记·项羽本纪
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战国策·燕策》
又如:奉书;奉地图;奉手(捧握长者之手)
◎恭敬地接受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资治通鉴
又如:奉教(接受教导);奉委(接受委任);奉制(接受天子的命令);奉玄(信奉道教)
进献,下对上送东西
又如:奉上新书一册;奉纳(交纳);奉呈(奉献,献上);双手奉上;奉贽(进献见面礼品)
◎送;给予,赐予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庄子·说剑
◎为…效劳,侍候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孟子
又如:奉执箕帚(给你料理家务;许配于你);奉从(奉陪侍侯);奉巾栉(伺候洗沐梳发);奉问(侍奉问候);奉候(恭候)
◎奉承
虽则他神通广大,却好奉承。――《西游记
又如:阳奉阴违奉附(奉承依附);奉喜(奉承而讨人喜欢);奉顺(奉承顺应);奉循(奉承遵循)
◎贯彻,执行
谨奉法令。――《史记》
又如:奉天(奉行天命);奉元(遵奉天道);奉修(奉行);奉宪(奉行法令);奉法(奉行或遵守法令)
◎尊奉
子奉君命以会大事,而背宋盟,无乃不可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如:奉辞(奉命);奉天承运(尊奉上天的命令,承受兴盛的时运);奉遵(遵守;遵从)
◎供奉,供养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
◎持,拿

奉甲执兵。――《墨子·非攻中》
◎辅助,拥戴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左传·隐公十一年》
名词
◎通“俸”。俸禄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国策·秦策》
又如:无劳之奉;奉粟;奉稍;奉饷;奉禄(俸禄)
◎待遇,事奉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孟子》
◎奉天的省称 。1929年改名沈阳市
◎姓
副词
◎奉 [敬词] ――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款(款待。敬词);奉恳(谦词。拜托);奉揖(作揖;拱手为礼);奉屈(屈尊。奉:敬辞


名词
◎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 典范;表率。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 礼仪。仪式;礼节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仪仗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又如:寿仪;谢仪
◎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姓
◎取法;效法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又如:仪式(取法)
◎ 拟想;推测;忖度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 匹配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 测度。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


比,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夫妇并肩匹合,引申为并列、亲近、挨近、相连接、勾结等
动词
◎并列;并排。《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比缀;比肩
◎连接,接近。《史记·汲黯列传》:家人失火,屋比延烧。比户;比屋
◎比较;考校;核对。《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比迸;比量
◎及,等到。《史记·项羽本纪》:比至定陶,再破秦军。
◎比拟。比象;比傅
◎勾结;偏爱。《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朋比为奸;比周
◎等同。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比伍;比伉
◎通“庀”。具备。《周礼·大胥》:比乐官,展乐器。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聊斋志异·促织》: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比捕;比卯
形容词
◎接近,亲近。《周礼·夏官》: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比近;比昵
◎密(与“稀”、“疏”相对)。《诗·周颂·良耜》:其比如栉。比甲
◎和谐。班固《汉书》:声比则应。
名词
◎比喻,比方。比似;比兴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百分比;比率
名词
◎《诗经》六艺之一。赋比兴
◎古代的基层行政单位。令五家为比。
◎姓。
副词
◎皆,都,同等地。《战国策·齐策》:再战比胜。比隆;比行
◎连续,频频。《汉书·文帝纪》:间者数年比
◎不登。
◎近来。《吕氏春秋·先织》:臣比在晋,不敢直言。
介词
◎比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相比
◎为;替。《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及,等到。《史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怀,怀有想念,怀念;心里存有,怀藏;包容,包围;归向,依恋等意思。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部。
◎动词
从心,里声。本义:想念,怀念
怀,思念也。――《说文
又如:怀土(怀恋故乡;安于所处);怀香(怀念女色;风流);怀慕(怀念仰慕);怀乡(思念故乡)
心里存有;怀藏。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尚怀狐疑。怀其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又如:怀玉(怀抱美玉。比喻人具有才德)怀慝(心中怀有不良的意念)怀贰(怀有二心)怀袖(拥抱)怀刺(心怀讽刺)
包容;包围。荡荡怀山襄陵――《书·尧典
传:“怀,包也。”
怀万物。――《淮南子·览冥》
又如:怀挟(包藏)怀山(包围山陵)
孕,怀孕,谓妇女或雌性哺乳动物受精有胎
如:怀耽(怀担。都指怀胎)怀了六甲(旧时指女怀孕)怀子(怀孕)怀身(怀孕)
归向;依恋。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又如:怀向(归向;向往);怀附(归向,归附);怀服(内心顺服);怀化(归服向化)
招致;招徕。如:怀诱(犹招引)怀辑怀集;招来)
安;安抚。而怀西戎――《韩非子·五蠹
又如:怀生(安于生计);怀保(安抚保护;抚养);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抚(安抚)
◎名词
胸口;怀抱里。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然后》
又如:怀黄(怀里揣着金印);怀金(怀揣金印);怀襟(胸襟)
心意;情意。感君区区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怀恩(感念恩德)怀寄(寄托心志)怀爱(心中喜爱)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卅九年,攻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


一种粉碎粮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质或其他材质的传统器具,通常是采用反复碾压、挤压摩擦来使颗粒状的物品变成粉末状。是电器化出现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动词
⑴ 形声。从石,麻声。本义:磨治石器。
⑵ 同本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量知》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论语·阳货
⑶ 又如:切磋琢磨(加工骨称“切”,加工象牙称“磋”,加工玉称“琢”,加工石称“磨”);磨渲(磨治);磨拭(琢磨);磨琢(犹琢磨);磨斫(雕琢;雕饰)
⑷ 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⑸ 又如:磨镜石(传说 轩辕氏铸镜时用以磨镜的石头);磨刀雨(即磨刀水);磨刀水(旧指农历五月十三日所下的雨);磨刀霍霍(磨刀声);磨袭砥砺(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
⑹ 磨擦 。如:磨拳擦掌(形容斗志昂扬,跃跃欲试的样子);磨牙吮血(磨利牙齿,吮吸鲜血);磨沙(指沙入蚌壳,与蚌肉相摩擦)
⑺ 磨炼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韩愈《石鼓歌》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⑻ 又如:磨涅(磨砺熏染,经得起考验);磨厉(磨练);磨揉(磨练);磨盾(犹磨练)
⑼ 研讨;观摩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⑽ 又如:磨切(切磋;探讨);磨究(研讨究竟);磨砻(切磋;磨练);磨砻浸灌(切磋浸染);磨砻镌切(磨砺切磋)
⑾ 折磨 。如:磨问(仔细审讯盘问);磨折(折磨;磨难;挫折);磨害(折磨伤害);磨障(折磨阻碍)
⑿ 拖延。如:磨驼(磨蹭);磨菇(亦作“磨古”。拖延;纠缠)
⒀ 纠缠。如:磨它子(故意纠缠磨时间);磨劲(纠缠的劲头);磨搅讹绷(纠缠捣乱,欺骗讹诈)
⒁ 通“摩”。如:磨捋(抚摩);磨娑(抚摩);磨弄(抚摩;把玩)
⒂ 磨灭;泯灭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唐· 韩愈送穷文
⒃ 转;移。如:磨转(耐心劝说使转变)
⒄ 挥;摇 。如:磨动(摇动);磨旗(舞动旗帜,用以传递信息);磨旗擂鼓(摇旗击鼓)
◎名词
⑴ 磨刀石。如: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⑵ 磨难;灾难 。如:磨障(磨难障碍);磨隔(磨难)。
⑶ 另见 mò
⑴磨子 以磨碎物亦曰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作牛便推磨。――王安石《拟寒山拾得》
⑵又如:磨石(研碎粮食的石制工具);磨心(石磨中心);磨牛(转磨之牛。比喻愚鲁);磨室(即磨坊);电磨;水磨。
⑴用磨碎物 。如:磨研(用石磨研碎);磨博士(以磨粉为业的人)。
⑵转移;掉转。如:磨子兵(谓到处流转而人数很少的军队);磨兑(兑换);磨趄子(方言。打转)。
⑶晃动;摇动。如:磨动(挥动;摇动)。
⑷碾轧土地。我们耕田磨地的女子,对个皮鞋托托响、油头油脸的香港人全不合适。――陈残云《香飘四季》。
⑸[方]∶拉,指拉下脸子。如:实在脸上磨不开


颠沛
◎指跌倒;倾仆《诗·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
◎指动荡变乱
《论衡·定贤》:“鸿卓之义,发于颠沛之朝。
◎指狼狈困顿
《后汉书·臧宫传论》:“岂其颠沛平城之围,忍伤黥王之陈乎?
受磨难、挫折;贫困、颠沛,偃仆也。——《论语·里仁》
岂其颠沛平城之围。——《后汉书·臧宫传》
引证详解
◎倒仆
①《·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毛 传:“颠,仆;沛,拔也。”
②《宋书·孝义传·郭原平》:“春月夜有盗其笋者, 原平 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 原平 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於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③唐 张鷟游仙窟》:“酒巡到下官,饮乃不尽……下官答曰:‘性饮不多,恐为颠沛。’”
◎灭亡;死亡
①《东观汉记·田邑传》:“朝有颠沛之忧,国有分崩之祸。
②《后汉书·安帝纪》:“岂意卒然颠沛,天年不遂,悲痛断心
③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遭国颠沛,无节可纪。虽蒙旷汤,臣独何颜!俛首顿膝,忧愧若厉。
④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并起被废诸臣旋钦定逆案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洎乎 沉香亭 畔,纵横绯衣三千,竟至 甘露台 前,颠沛金枝奕世
◎困顿挫折
①《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②宋 曾巩 《祭黄君文》:“我之老姑,归君为妇。与君历年,颠沛同有。”
③《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桂员外 今日虽然颠沛,还有些馀房剩产,变卖得金银若干。”
④清 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虽造次颠沛,未尝见有据色疾言于人,亦不闻有胜负之争。”
杨沫 《<回忆>小记》:“八年抗战中戎马倥偬,生活颠沛,艰险,时常连玉米饼小米饭都吃不饱。
◎指困顿之人

韩愈孟郊秋雨联句》:“岂惟虑收获,亦已救颠沛。”
◎颠簸摇荡
①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落漈》:“舟中数十人,咸以为断无生理,但相顾徬徨,任其漂泊颠沛。”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家有阎妻,又往往以色蛊人,助夫眩惑,既与举者交欢,骋辩未终,令听者魂精颠沛,俄而使其良人上遂矣。
余秋雨的《信客》中: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因阴影。


甲骨文(兔)(止,“趾”,行进),表示野兔逃跑。金文将甲骨文的“止”写成“辵”,强调“逃跑”含义。在所有猎物中,温顺易捕的,莫过于野兔,因此野兔逃脱会成为古人捕猎失手的深刻印象。造字本义:野兔逃脱猎捕。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辵”写成“走字底”。
基本字义
①本义,动词:野兔逃脱猎捕。 本义只见于古文
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 · 齐高祖纪》
②动词:逃脱。 / 奔逸 逃逸 肇事逃逸
  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解字
  逸,奔也。——《玉篇
  无教逸欲有邦。——《书 · 皋陶谟》
  马逸不能止。——《左传 · 成公二年》
  随侯逸。——《左传 · 桓公八年》
  马逸不能止。——《国语 · 晋语五》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 · 郑语》
  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 · 外储说右下》
  疾逸道左。——唐 · 李朝威《柳毅传
③形容词:消失了的,失传了的。 逸书 逸文 逸史 逸事 逸闻
  然则夏后、周公之典逸矣。——柳宗元《时令论上》
④形容词:失控的,失传的,不约束的。 逸民 逸豫可以亡身 / 安逸 闲逸 隐逸 以逸待劳 一劳永逸
  民莫不逸。——《诗 · 小雅 · 十月之交》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
  而又不自安恬逸。——《国语 · 吴语》
  国治身逸。——《吕氏春秋 · 察贤》 足以逸身煖骸而矣。——《吕氏春秋 · 重己》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
  身安逸乐。——《史记 · 货殖列传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 · 诸葛亮传
  夫婿乐逸。——唐 · 李朝威《柳毅传》 [1]
现在多倾向于褒义


身体劳累的感觉:疲乏。疲倦。疲劳。疲惫。疲敝。筋疲力尽。
懈怠,不起劲:疲塌。疲软;停止。



mǎn,形声字,繁体写作“”,本义为水充满容器,饱和、满溢,《说文》,“满,盈溢也”,引申出自满、饱满、足够、全部、达到等义。满也是中医名词,《黄帝内经》,“满则泄之”。又有满族、满姓。
“满”意为全部充实,没有余地;十分,全。满作为一个姓,一是出自妫姓,二是出自回族中有满姓。三是出自他姓所改。
形声。本义:填满,布满
同本义满,盈溢也。――《说文
又如:满口胡柴(满口胡说);满坑满谷(形容积聚得特多);满面生花(满面笑容);满天星(指眼里冒出许多金星);满眼(充满视野);满堂(充满堂上);满衍(布满平野,遍野);满肚子(满肚皮。充满肚皮;充满心中);满实(充盈);满怀信心(心中充满自信心);满脸春色(满脸春风。比喻满脸充满喜悦的笑容);满听(满耳);满溢(太多而漫出);满生生(很满的样子);满心(心中充满某种情绪或意愿);满礼(满理。充足的理由);满顶(不留余地);满饮(斟满而饮)。
足够,达到一定限度。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与韩荆州书
又如:满散(功德圆满时的散斋;为祈祷、祝寿等开设道场,期满结束);满日(做工做到规定的年龄期限);满服(服丧期满);满破(最多;大不了);满话(没有回旋余地的话);拉满弓(又叫满把)。
“懑”。烦闷 欢欣愤满以送之。――《说苑·善说》
中国少数民族名。“满族”


坚持,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意思是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坚持也是有毅力的一种表现。
◎基本解释
坚决保持住或进行下去。
始终如一。
◎引证解释
对一件事情始终如一,不抛弃,不放弃。


心得和感想
本周36字内容丰富,言简意赅,涉猎面广,前人智慧照耀子孙,我辈当奉为行为准则。
教育原则:外受傅训,入奉母仪。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很多父母忙着挣钱,应酬,将孩子交给学校或者托管机构,焉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孝道拓展: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非圣贤,如何做到大公无私,三步走:亲亲,仁民,爱物。
兄弟之道: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三字经中有教诲: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朋友之道:交友投分,切磨箴规。结交良师益友,而非酒肉朋友。
五德之首:仁慈隐恻,造次弗离。“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尽心上》)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
信义智礼:节义廉退,颠沛匪亏。苏武牧羊,传为坚持气节的千古佳话。
性情调节:性静情逸,心动神疲。性为本体,情为形式,人非圣贤孰能无情,性一动就变为情感,既有情感就要发作表现出来。发作可以,但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纯真操守:守真志满,逐物意移。物欲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守住天生的善性。
自立自强:坚持雅操,好爵自縻。求人不如求己,求己者贵,知足者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2: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1-22 22:01 编辑

第七周

原文内容:
都邑华夏 dū yì huá xià),东西二京 (dōng xī èr jīng)。
背邙面洛 bèi máng miàn luò),浮渭据泾 (fú wèi jù jīng)。
宫殿盘郁 gōng diàn pán yù),楼观飞惊 (lóu guàn fēi jīng)。
图写禽兽 tú xiě qín shòu),画彩仙灵 (huà cǎi xiān líng)。
丙舍旁启 bǐng shè páng qǐ),甲帐对楹 (jiǎ zhàng duì yíng)。
肆筵设席 sì yán shè xí),鼓瑟吹笙 (gǔ sè chuī shēng)。
升阶纳陛 shēng jiē nà bì),弁转疑星 (biàn zhuàn yí xīng)。


译文:
中国古代的都城华美壮观,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洛阳北靠邙山,面临洛水;长安北横渭水,远据泾河。 宫殿回环曲折,楼台宫阙凌空欲飞,使人心惊。 宫殿里面画着飞禽走兽,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正殿两边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帐幕对着高高的楹柱。 宫殿里摆着酒席,弹琴吹笙一片欢腾。 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斗。


需要查询的语句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这里从国家的首都开始谈起,介绍与国家上层建筑有关基本知识和常识。这一段文字介绍了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以及都城里面精美的建筑。
中国最古老的两个都城,一个是东京洛阳,一个是西京长安。洛阳号称是九朝古都,历史上前后有九个朝代在洛阳定都。洛阳建都的历史,比长安还要早,是在西周的时候开始建立的。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没有几年武王就病死了,由十四岁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幼小不能理政,就由他的叔叔周公辅政。殷商的政权虽然被推翻了,但前朝的遗老遗少等贵族还在,他们并不甘心服气。为了安全起见,就在西周首都亳之外的洛阳建立了洛邑,然后把前商朝的贵族都迁到洛阳,以防他们捣乱。
周平王的时候,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中原,扰乱周朝,连"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也被杀死了。继任的周平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国都东迁到洛阳,史称"东京"。以后的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以至唐朝初期也都将国都设在洛阳,所以才称洛阳为"九朝古都"。
西京长安,简称西安,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中国的中心,所以是"十一朝古都"。最早在长安建都的是西汉,之后有秦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均定都于此。西安周边有多处历史遗迹,如东边的半坡村,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距离现在有7000年了。一个东京洛阳,一个西京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宏伟的两个都城。
什么叫做"都邑"呢?"天子所宫曰都",天子住的地方叫都;"诸侯所都曰邑",诸侯住的地方叫邑,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和省会的概念。
中国的文化灿烂光华,故此称为"华";中国的土地辽阔无边,因此叫做"夏",华夏就代表了中国。京字甲骨文字形为高大的土堆,以后成为一个国家首都的专用词。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这两句话描述了东西二京,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背邙面洛"描述的是洛阳,洛阳城背靠北邙山,南面是洛水 。在古汉语中一提到背,在方位上就是指北方,一说面就是南方。中国人讲究面南背北,我们尚南,以面南为正位;西方人尚北以北为正位,同样的罗盘,我们叫指南针,他们叫指北针。古代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与现代欧式的地图反着,所以我们的居室也要坐北朝南,历来的衙门口也都是朝南开。
为什么非得坐北朝南不可呢?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面南背北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之位。天子既居乾位有九五之尊,天子的一举一动就要正大光明,经得住南方丙丁火(阳光)的直射,阳光下的影子要正,政者正也,自己正了,才能施政,所以"天子无私事"。
"背邙"的邙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北邙山海拔250米,方圆200公里,既不雄伟也不高大,但是由于水低土厚、气候温和,是理想的风水宝地。山上古代帝王的陵墓多得数不胜数,历史上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在邙山几十公里的主地段内,仅皇家陵园就有五处,分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皇陵区,埋葬着汉光武刘秀、蜀后主刘禅、南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等帝王,以及贾谊、班超、李密、薛仁贵、狄仁杰、杜甫、石崇、孟郊、颜真卿等名流。古人有诗说,"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点也不假。此外,"洛阳牡丹甲天下"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洛阳牡丹出邙山",北邙山又叫牡丹山,这个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了。
洛阳城的南面是洛水,此水起源于陕西的洛南县、流经洛阳城南,然后汇入黄河,所以"背邙面洛"是洛阳城地理背景的描绘。
"浮渭据泾",说的是西京长安的地理位置。西安的左面有渭水,右面有泾河。渭水发源于甘肃,泾水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这里汇合后流入黄河。在流入黄河以前,泾水清、渭水浊,水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有"泾渭分明"的成语。浮是漂流、漂浮的意思;据是据恃、凭据、靠着的意思。
这两句话的白话译文,就是:
中国古代的都城雄伟壮观, 最古老的有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洛阳背靠北邙山,面临洛水; 长安左横渭水,右据泾河。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这两句话描绘了都城中帝王宫殿的雄伟和壮丽。天子所居之室叫宫,天子所议之堂叫作殿,本来在上古时期宫室通称,以后宫字才专为皇家所用。殿的本义是泛指高大的房屋,以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厅堂。
一般来说,殿是议论公事的地方,宫是帝王的生活区。例如北京皇宫紫禁城的布局,分为前朝后廷、左庙右稷。紫禁城前半部分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属于外朝;后半部分是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宫(殿),那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地方,属于内廷。紫禁城的左面是皇帝的家庙,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面是祭地神和谷神的社稷坛(中山公园五色土)。
"宫殿盘郁"是形容都城里面的宫殿,盘旋曲折、错落重迭。盘是盘旋、逶迤,郁是重叠茂盛的样子。
楼观是古代宫殿群里面最高的建筑,飞是形容建筑物之高,有凌空欲飞之势。惊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舌拱不下。说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又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非常了不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亭台楼阁。亭子只有顶没有四壁,是供游人、行人小憩的地方。台是用土石垫起来的高而平的方形建筑,便于瞭望。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楼是两层以上的建筑,《说文》里说,楼者重屋也,是重重叠加的屋子。观是宫廷大门外面两层的细高的建筑,是朝廷张贴公告的地方。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叫做阙,也就是通往皇宫正门的缺口,后世的观楼已经与皇城的正门融合在一起了。故宫紫禁城午门前面有一个小广场,广场的两侧是宫墙和门楼,这就是早先的观楼,现在上面有五座阁楼式建筑叫五凤楼。
楼观都高入云天,让人看了触目惊心。记得李白有一首诗《夜宿山寺》,述说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了。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后人有好事者,将自己家的楼,取名"摘星楼",以言其高。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上面谈了宫殿的外表,那么宫殿里面又是何种景致呢?
"图写禽兽",宫殿里面雕梁画栋,梁柱檐井、墙壁匾额上面,画满了飞禽走兽;还有用"青黄赤白赫,黑红紫绿蓝",五彩十色绘画的天仙和神灵,真是绚丽多彩,目不暇给。这种情景就是此地讲的"画彩仙灵"。
读古书要学会随文入观,要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文字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与状态,脑子里要像看电视剧一样。此处的《千字文》就是剧本,你自己是摄影师,你的镜头先从远方的背景处开始拍摄,也就是"背邙面洛,浮渭据泾"。然后将镜头慢慢拉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再将镜头拉向宫殿里边,对彩绘装饰的特写镜头,"图写禽兽,画彩仙灵",这样读书才有意思,才活灵活现。
两句话连来的意思,就是:
宫殿盘旋曲折,重重迭迭; 楼台宫阙凌空欲飞,触目惊心。
宫殿里面画着飞禽走兽, 还有彩绘的天仙神灵。

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镜头再拉向宫殿的两侧,"丙舍旁起,甲帐对楹"。
丙舍是古代王宫中正室两旁的别室,后世叫做偏殿、配殿。古人认为:"亥为天门,巳为地户"。亥是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后面接着又是子时一阳生,新一轮的生命又开始了,所以亥主生,为天门。巳是阳尽之时,巳的后面就是午,午时一阴生,生命体的负面过程开始了,所以巳主死,为地户。"丙舍于巳",故凡地户皆称丙舍。  
地户就是与专死人打交道的地方,都称为丙舍。例如寄柩所、祠堂、陵园内的房子等等。钟繇有著名的《丙舍贴》传世,内有"墓田丙舍"的话。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称:"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
因为丙舍不是正房,而是配房、别室,其门户自然也都是朝东西方向开启的,故称傍启。傍是旁的通假,傍启就是旁启。
"甲帐对楹"的意思,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甲帐是汉武帝时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中记载:"武帝以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汉武帝的幔帐用珊瑚、宝石翡翠、珍珠镶嵌,是第一等的幔帐,故称甲帐。
楹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此处指宫殿中的第一排柱子。楹柱上面通常都挂上木头镌刻的对联,叫做楹联,例如光绪皇帝题故宫后殿的楹联:修身先谨懔幽独,读书在培养本源。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这两句都是出自《诗经》,述说了宫殿里面正在进行的活动。肆与设是一个意思,都是放置、陈列,"肆筵设席"就是摆设筵席。《诗·大雅·行苇》中有"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的诗句。
筵和席都是古代的坐具,中国上古时期没有椅子,椅子叫"胡凳",是从西域胡地传进来的。中国传统的叫凳子,没有靠背。在唐朝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地上铺个席子,然后跪坐在地上,今天的日本人还是这个传统。筵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紧贴地面的那层席子就叫作筵,筵上再设座席。席有大有小,有单人席、双人席不等。"肆筵设席"现代意思就是在宴会开始之前,桌椅的排摆和陈设的准备。
"鼓瑟吹笙",是宴会中助酒兴的音乐歌舞,《诗·小雅·鹿鸣》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
鼓是弹奏的意思,瑟是二十五弦的琴。古代七弦的叫琴,二十五弦的为瑟。笙在这里代表了管乐,瑟在这代表了弦乐。鼓瑟吹笙就是管弦乐合奏,丝竹之声四起。
这四句话联来的意思,就是:
正殿两旁的配殿从侧面开启,豪华的幔帐对着高高的楹柱。
宫殿里大排筵宴, 弹琴吹笙,一片歌舞升平。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官员们上下台阶互相祝酒,珠帽转动,像满天的星斗。
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厅堂屋舍,还是亭台楼阁都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有升堂之称。升阶是一阶阶登上去,纳陛也是用脚蹬着一步步走上前。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就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就叫陛。皇室宫殿的台阶,通常九阶为一组,所谓"天子之陛九级",陛之上的平台都用朱砂涂成红颜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阶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称陛下,意为"在陛下者告之"就是站在台阶底下的我有事要奏报,并不是称皇帝为陛下,他是陛上。"升阶纳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了。
弁是古代的官帽,有爵弁和皮弁之分。爵弁是没有旒的冕,冕是黑色的礼冠,近似西方的硕士学位帽。天子、诸侯在祭祀大典的时候戴冕,以后规定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语。冕的上面有块长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后沿都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挂12串,诸侯挂10串。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
皮弁是文武百官戴的皮帽子,用白鹿皮缝制,样子象现在的瓜皮帽。鹿皮拼缝之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亮的小玉石,光映下其烁如星,看上去就象闪烁的星星一样。
"弁转移星"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戴着官帽,上面的玉石转来转去, 在灯光的映照下,就象星星一样明亮。这句话语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说:"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需要查询的字词

1. 大都市:~市。~会。通~大邑
2.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国~;京~;建~。《春秋.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3. 美好:“雍容闲雅,甚~”。~丽。~雅。
4. 总:~为一集。
5. 居:“~卿相之位”。
6. 古代称头目、首领
7.姓氏。
dōu
基本字义
1. 全,完全:~要。功课学得~不错。
2. 表示语气的加重:一动~不动。
详细字义
〈副〉
1. 全部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4.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5.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
: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6. 表示已经。如:茶都凉了,你赶快喝吧!
〈名〉
1.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2. 同本义,周朝时各国把国都叫作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就叫邑
,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都邑露。——《荀子·富国》
《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三年成都。
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4.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6.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11. 头目,首领。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13. 吏的俗称。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
1.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 聚集
,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4. 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
1.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3.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
1. 统统,完全
,凡也。——《广雅·释训》
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3. 另见 dōu
〈叹〉
叹词,表示赞美,相当于“啊”。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今文尚书·虞书》

邑(yì)(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囗(wéi),从巴。“巴”意为“附着”、“黏着”。“囗”指“国”、“城”。“巴”与“囗”联合起来表示“附属国”、“卫星城”。本义:(大国的)附属国、(首都的)卫星城。说明:商代甲骨文有“大邑商”,那是指作为国都卫星城而言的是先商封地商河古城。辨析:都和邑。“都”字从者,从邑。”本指“非农户口家庭”、“城市居民家庭”,特指“皇家”、“王室”。故“都”是特指居住有帝王家庭的城邑。“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
①古代称侯国为邑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天邑’、‘大邑’,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②国都,京城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张衡《东京赋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③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④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史记·五帝本纪》:“一年而所居成,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宋·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党(乡党);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⑤旧时县的别称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唐·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⑥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粟(采邑的赋粟);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⑦居民聚居的地方
邑犬群吠——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⑧农村公社,古称为邑。邑:说文解字,“邑,国也”即国家,作于春秋的论语,尚有“十室之邑”之称邑为“小国寡民”。左传桓公十二年“以四邑”也注邑为国。邑或国,即农村公社,殷虚书契卷三有“大邑商”。书经多士篇有“天邑商”。天也是大,即商为大国,其它都是小国,即小邑。说明殷代少数民族的小国,也都是农村公社形式的邑。殷王伐邑二十,取邑四十,数量相当多。邑又称为方,中国字是多义字,此方与有农器意义的方不同。诗经甫田章“以社以方”,方与社对举,具有社之义。古称社稷为国家,方即社,即国家。足知殷之方国,和邑、洞等,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进入历史时代。殷代大小国家,都由农村公社建立起来。公社领袖占有土地,并把附属土地之上的农民固定住下,不准自由迁居,供其剥削,自然成为农奴。(摘自黄现璠著《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广西师范学院油印,1981年10月)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2) 同本义
京,人所为绝京丘也。——《说文
辨京陵。——《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筑重京。——《淮南子·览冥》
为京邱若山陵。——《吕氏春秋·禁塞》
乃觏于京。——《诗·大雅·公刘》
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三国志·公孙瓒传》
(3) 又如:筑京(堆土为小山);京丘(为战死的人所筑的坟墓。即京观);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京冢(京观)。泛指高大的山丘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诗·鄘风·定之方中》
4) 又如:京峙(高丘);京陵(高丘大阜)
(5) 方形大谷仓。如:京坻(谷米堆积如山。形容丰收);京囷(粮仓);京运(指运往京仓的粮食);京储(京仓的储备粮食)
(6) 国都
念彼京师。——《诗·曹风·下泉》 指周的国都镐京
辞帝京。——白居易琵琶行》指唐的国都长安
(7) 又如:京吏(京师各衙门的都吏。别于外吏而言);京圻(京都);京府(京畿。京城和京都附近的地方;国都所在地);京仓(京师储粮的地方)
(8) 京族
(9) 通“鲸”乘钜鳞,骑京鱼。——《汉书·扬雄传上》
(10) 又如:京鱼(鲸鱼)
(11) 古代数目名十兆为京,一说万万兆为京。古代数位序列是:万、亿、兆、京。十兆为京
京垓岁之中。——[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2) 又如:京垓(古代以十兆为京,十京为垓。极言众多)
(13) 春秋时邑名,汉置京县 [。故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南二十余里
(14) 南京。明太祖建都于此,故《儒林外史》仍沿习称京。如:京江(扬子江的别称)
(15) 今特指南京。
如:京调(戏曲腔调名。清代自乾、嘉以后昆曲渐衰,地方戏中的皮黄兴起,流传于湖北一带称汉剧,于安徽一带称徽调。乾隆末期徽调传至南京,并采其他戏曲之长处,成为京调,使当时流行的昆曲、戈阳腔、梆子等均相形失色);京报(民国由南京报房商人出版发行的邸报,登载朝政文书和有关政治动态);京八寸(过去南京地区流行的一种长约八寸的烟袋)
(16) 姓
数词
一京=10,000,000,000,000,000,即一万兆。注意这里的一兆按照我国古代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标准定义为一万亿,而按照西方国家定义为一百万,因为我国古代是以10000作为晋级数量级,而西方是以1000作为晋级数量级。

〈名〉
(1)形声。从皿,般声。皿,盘碗一类器具。本义:盘子,浅而敞口的盛物器。
(2) 同本义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 楚王。——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3) 又如:盘羞(盘盛的食品);冷盘(盛在盘子里的凉菜);茶盘(放茶壶茶杯的盘子);盘儿(脸盘儿);盘器(盘类器皿);盘担(内装盘馔的礼盒担子)
(4) 古代的一种盥洗用具
沐用瓦盘——《礼记·丧大记》
(5) 又如:盘匜(古代盥洗器皿盘与匜的并称。盘以承水,匜以注水)
(6) 形状或功用像盘子的东西 。如:磨盘;算盘;字盘
(7) 商品或股票的价格。如:升盘;平盘;收盘
(8) 通“磐”。大石
则国安於盘石。——《荀子·富国》
所谓盘石之宗也。——《汉书·文帝纪》
环翁(袁可立子袁枢)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明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9) 又如:盘石桑苞(盘石,大石;桑苞,即苞桑,根深柢固的桑树)
(10) 礼物
(11) 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彩礼
盘里衣裳头面,我到屋里办得来。——《孽海花
(12) 通“鞶”。系于腰间盛手巾等的小囊
贝一女子,猛兽自后断其盘囊——《晋书·邓攸传》
(13) 姓

yù 形声。字从邑,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肉食”。“有”与“邑”联合起来表示“鱼肉之乡”。本义:膏腴之地,富庶之乡。引申义1.财富集中之地。集中。凝聚。2.因财富受妒嫉和觊觎而忧愁。愁闷。
郁,右扶风郁夷也。从邑,有声。——《说文
②古地名。汉置县。在今陕西省陇县西。
③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 。
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无刀斧之斫者谓之朴。——《论衡
④又如:郁朴(本指没有内核的果实或未加工的木料,借喻缺乏教养的人)。
⑤郁,益阳方言,是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种工艺。
形容词
①文采美盛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
纷郁郁其远承兮。——《楚辞·九章·思美人》
②又如:郁郁桓桓(文采明盛、勇武出众的样子)
③丰盛
蜜房郁毓被其阜。——左思蜀都赋》。注:“盛多也。”
④又如:郁毓(丰盛的样子);郁霭(云彩盛多的样子)
⑤美好。如:郁穆(和穆美好的样子)
⑥香气浓郁
践椒涂之郁烈——曹植《洛神赋》
⑦又如:郁芬(浓烈的香气);郁攸(火气;灼热之气);郁郁青青(香气馥郁,青葱繁茂的样子)
⑧(形声。从邑,有声。“郁”本是地名,又作姓。本义:繁盛的样子)
⑨同本义
郁,木丛生也。——《说文》
郁彼北林——《诗·秦风·晨风》
郁郁园中柳。——《古诗》。注:“茂盛也。”
桑榆郁相望,邑里多鸡鸣。——唐· 王维《赠房卢氏琯》
⑩又如:郁秀(茂密秀丽);郁茀郁勃。茂盛的样子);郁茂(茂盛)
⑾隆盛;繁多
洛阳云树郁崔嵬。——元· 杨果《洛阳怀古》
⑿又如:郁盎(旺盛,引申为久长):郁绿(深绿);郁翠(苍翠,浓绿):郁雾(浓雾)
⒀忧郁 故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淮南子·氾论训》
⒁又如:郁尼(郁悒不申);郁邑(郁悒);郁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郁沉(忧郁沉闷)
⒂(会意,从木、从缶、从木、从冖、从鬯、从彡,本义:青翠茂盛)。
动词
①积聚
郁浊困滞。——《管子·中匡》
②又如:郁酿(积聚掺和);郁黑(因湿热郁积而变黑);郁伏(蕴藏隐伏);郁聿蕴积);郁浃(蕴结满溢);郁云(积云)
③怨恨;愤怒
或有宛足郁怒——傅毅《舞赋》
④又如:郁伊(忧愤郁结);郁怨(怨恨郁结)
⑤郁积,阻滞
精气郁也。——《吕氏春秋》。注:“不通也。”
郁湮不育。——《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滞也。”
忠良切言皆郁于胸。——《汉书·路温舒传》
⑥又如:郁陶(忧思郁积,思念的样子);郁噎(阻塞;郁积)

丙舍
1)正房旁边的耳房。
例如:丙舍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千字文》)
2)客居他处。
例如:黄梨洲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遭清廷追捕,于顺治三年(1646)徙居化安山丙舍。据《黄梨洲年谱》记载:“四明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谓剡中也,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公(梨洲)丙舍适当其间,因名曰龙虎山堂(又名为龙虎草堂)”。
又如:钟繇书《墓田丙舍帖》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 庚子科举人、户部江南青吏司主事李若木(第十一世)仙逝后,葬在了原单家庄西一块较为宽阔的地方,称作墓田,此帖可能就是钟繇客居这里时所书。
再如: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公元1611-1693年),垂暮年时生活穷困潦倒,只能靠卖字度日。他自述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手不释卷,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

本义指可以借以登高的台阶,又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因呼在陛下者而告之,所以“陛下”成为了对天子的尊称。
(1) (形声。从阜,坒(bì)声。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本义:帝王宫殿的台阶)
(2) 同本义
,升高阶也。——《说文》。按,天子之陛九级。
举杰压陛,诛讥罢只。——《楚辞·大招》
陛者,皆闻焉。——《汉书·五行志》。注:“谓执兵列于陛侧者。”
大王陛下。——《汉书·高帝纪》。按,臣与至尊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告之。
陛高二尺五,广长各三尺,远广各六尺。——《墨子·备城门》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陛卫(帝王身边的卫士);陛槛(宫殿台阶两旁的栏杆);陛兵(皇宫前殿陛两旁的警卫士兵)
(4) 阶次;品第。如:陛级(地位;等级)
词性变化
◎陛bì
〈动〉
执兵器列于陛侧。如:陛戟(卫士持戟列在皇宫陛下两侧)

心得和感想:
本周的学习内容为我们介绍了华夏最古老的两座都城: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如同一部记录片,从地理位置的概貌,到雄伟壮丽的宫殿,还有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装饰。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带领我们全方位地领略东西二京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的建筑文化。最后两句描绘出在这样的宫殿里所进行的日常活动。既有歌舞升平的盛况,“肆筵设席,鼓瑟吹笙”;也有处理国事的繁忙景象,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
沉浸在这样的画面里,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悠久历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为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警醒,有些居心叵测的人宣扬“中国威胁论”,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于当时世界强国的华夏民族并没有推行霸权,而是“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 21: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1-24 14:35 编辑

第八周

原文内容
右通广内 yòu tōng guǎng nèi)左达承明 (zuǒ dá chéng míng)
既集坟典 jì jí fén diǎn)亦聚群英 (yì jù qún yīng)
杜稿钟隶 dù gǎo zhōng lì)漆书壁经 (qī shū bì jīng)
府罗将相 fǔ luó jiàng xiàng)路侠槐卿 (lù jiā huái qīng)
户封八县 hù fēng bā xiàn)家给千兵 (jiā jǐ qiān bīng)
高冠陪辇 gāo guān péi niǎn)驱毂振缨 (qū gǔ zhèn yīng)
世禄侈富 shì lù chǐ fù)车驾肥轻 (chē jià féi qīng)
策功茂实 cè gōng mào shí)勒碑刻铭 (lè bēi kè míng)


译文
建章宫右面通向广内殿,这里是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未央宫左面到达承明殿,承明殿是皇帝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群臣聚集。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以及汉代鲁恭王在曲阜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宫廷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侍卫武装。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既多又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他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以后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需要查询的语句
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建章宫右面通向藏书的广内殿,未央宫左面到达群臣聚集的承明殿。  
这两句话是描述西京长安皇宫里面的建筑,向右通广内殿、往左达承明殿。上古时代没有高大的宫殿建筑,殷商的遗址上至今也没有发现瓦片,甚至禹王住的所谓宫室,也是半地穴式的,出入口有两级的土阶,屋顶都是茅草的,就是《诗经》中描写"茅茨土阶"。直到战国时代的遗址上才发现了空心砖,还是用于墓穴,住人的房子还是用干打垒的土墙。
秦始皇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宫殿,象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个月的阿房宫。汉朝的长安城里面有著名的"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曹植的诗文里面,就有一篇赋专门描写建章宫多么的豪华。刘邦就住在长乐宫,未央宫是在公元200年的高祖七年,由丞相箫何主持修建的,营造得极为豪华。建章宫的规模更为庞大,殿宇楼阁林立,号称千门万户,宫殿比未央宫还要高大。仅东西两个观阙就有20多丈高。
《三辅黄图》这部汉朝的著作中就描写,"建章宫中,西则广内殿","未央宫有承明殿"。建章宫右通广内殿,未央宫往左去就是承明殿。古代东为右,西为左,上为南,下为北,与西洋地图相反。广内殿是皇帝收藏图书典籍的地方,承明殿是皇帝会见文武大臣的地方。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这里收藏了很多的典籍名著,也集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才子,叫袁枚、袁子才,诗作得相当好。袁枚中过进士,做过两任知县,他把《红楼梦》里边描写的大观园,也就是南京隋织造的隋园买了下来,重新装修以后住在里面。他在随园门口挂了一幅楹联。上联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下联是,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八索就是八卦,九丘是九洲的洲志。当时还有一位才子赵翼,也是很有名的诗人和史学家。他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书到今生读已迟",这辈子再读书其实已经晚了,这辈子用的是上辈子读的书,你这辈子读的是给下辈子准备的。
赵翼看到了这幅对联,很不服气。三坟五典早已绝迹,孔老夫子都不一定读过。你袁枚口气太大了,得修理修理他。于是拿了自己的名帖来访袁枚。刚好袁枚不在家,管家很客气地招待赵翼,并问有什么事。赵翼说我也没什么事,只是来借两部书看。管家问借什么书,他说,三坟五典就可以。袁枚回来听说此事,知道赵翼是来找麻烦的,赶快叫人把门口的对联摘了。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有从汲(jí)县魏安厘王冢中发现掘出来的漆写古书,以及汉代鲁恭王在曲阜(fù)孔庙墙壁内发现的古文经书。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我看到有文章介绍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活埋了儒生461个是事实,这又是李斯帮忙干的。那些儒生每每在下面指责他,他本来出身就不好,母亲又不太正经,这些人天天嚼舌头,最后把他逼急了,把这些人坑于山谷之中。至于焚书,他只是象征性地烧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堆放在阿房宫。项羽火烧阿房宫,烽火连三月,所以李斯坑儒、项羽焚书。二人是罪魁祸首,秦始皇一直背黑锅。
到了汉惠帝刘盈当政,发现天下没儒学经典了。于是昭告天下,看谁还藏有儒家的经典。谁家敢藏,书是没有了,只能靠背诵的功夫默写下来。其中最有名的是一个名叫伏生的九十岁老头,他默写了整部《尚书》。以后把壁经里发现的《尚书》与他默写的《尚书》对比,一字都不差,可见古人背书的工夫真是一绝。一但爆发战争,书烧了,你没有背诵的功底,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宫廷内将相依次排成两列,宫廷外大夫公卿夹道站立。
承明殿里面聚集了文武百官、公卿将相。府是聚集的意思,例如将国家的仓库叫做府库。朝廷的里面,文武百官,群英荟萃。朝廷的外面,道路两旁站立的都是三公九卿。侠是夹的通假字,就是夹道欢迎的夹字。
"槐卿"是三槐九卿的简称。古人最崇敬槐树,槐树能生存数千年,且不怕旱涝、不畏寒暑,生命力极强。槐树花、槐树皮都可以吃,可以在饥年救人性命,所以槐树是中国的国树,叫国槐。三槐就是三公,代表国家最尊贵的三个职位。
每个朝代,对三公的称谓都不同,秦汉以前,将太师、太傅、太保叫作三公。这三太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头,虽然没有具体的职务,但一句话就能将皇帝的意见否了,与今天的中顾委差不多。西汉的三公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这三公都是宰相,都有实权,大司马掌管全国的兵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徒专门管钱、管人,相当于丞相;大司空主管国家的基本建设。
九卿是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长官,包括: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政、治粟内史、少府,共九卿。九卿中只有三卿主管国家的行政,其余的六卿主管皇帝的私人事务。廷尉又称大理,是全国最高法官;典客又称大鸿胪,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治粟内史又称大司农,主管全国的租税赋役。
九卿中的少府是宫廷总管,下设属官尚书。由于事务越来越多,尚书变成尚书省,从隋朝开始尚书省下设六部,也就是直到清朝都沿用的"兵刑工、吏户礼"六部。六部的正部长称尚书,副部长称侍郎。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他们每家都有八县以上的封地,还有上千名的侍卫武装。
这些公卿将相的待遇,都是异常的丰厚。简单地形容一下,就是"户封八县,家给千兵"。每户的封地都有八个县那么大 ,每家的亲兵卫队都有千人以上。这里的八和千起形容词作用,不是数量词。
历史上根据功劳,受封地最多的是羊祜。羊祜是西晋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傅、征南大将军,是使西晋灭吴战争胜利的关键人物。羊祜一生清廉仁慈,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族人、奖励将士。他死后,武帝司马炎亲着孝服,痛哭流涕。羊祜如此大的功绩,封地不过五县。可见这里所说的"户封八县"是形容封地之多。
封是分封土地,即帝王把爵位及土地赐给王室成员和有功的臣子。封字在六书中属会意,从土、从寸,字象是植树于土上,以明疆界。周朝建立后开始分封建国,设立800诸侯国,秦时被废除,汉朝又开始封爵食邑。诸侯自己采邑内收缴的赋税,除了向天子进贡以外,均归自己调度,象上面说的羊祜就是食邑六千户。
给是配给、供给的意思,国家对有功勋的重臣,配以护卫的兵卒,类似现代首长家中的警卫人员。晋朝的大书法家卫瓘,因平蜀之功被封为征北大将军、尚书令,朝廷派给千兵。卫瓘的女儿卫铄,即众所周知的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是王羲之学书法的老师。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戴着高大帽子的官员们陪着皇帝出游,驾着车马,帽带飘舞着,好不威风。
这些将相公卿,个个都带着高高的官帽,陪伴着帝后的车辇。
冠是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古人将长发挽为发髻,再用冠套住,不象后世的帽子将整个头顶都盖住。为了将冠固定住,冠的两旁就有两条可以在颔下打结的小丝带,叫缨。
辇字是会意字,上边两夫下边一车,表示是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轻便的人力车叫辇,后世专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皇上坐的叫龙辇,皇后坐的叫凤辇。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他们的子孙世代领受俸禄,奢侈豪富,出门时轻车肥马,春风得意。
古代贵族的爵位是世袭的,只要后代子孙没有违纪犯法,爵位没有被削去就可以世袭往替。禄是根据爵位的等级不同,政府予以的配给和补贴。
古代的俸和禄不是一个概念,俸是薪俸,相当于现代的工资、薪水,你得干活才有薪俸。禄是配给,相当于现代的福利,只要你有爵位或名分,不干活也有禄给。例如满清初期,只要你是满人,就可以每个月领一斗禄米、二吊铜钱,什么也不用干,像新西兰的毛利人一样,坐享福利。所以后代满人除了提笼架鸟,什么都不会做,爱即是害这句话一点也不错。侈是奢侈、豪华、奢靡过度;富是富足、财物殷实。这些人世代享受国家的供养,生活奢侈富足,无忧无虑。
战国以前,车马是连用的。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上古时代驾车就是御马,乘马就是乘车。驾是拉车的马,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是速度最快的车,所以有成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帝王车驾出行都配有仪仗,逶迤可达数里,故非普通的一车一驾可比。
肥轻是肥马轻裘的简称,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孔子的学生公西华代表鲁国出使齐国,孔子说他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狐皮大衣,神气活现的。"肥马轻裘"已成为一个成语,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白居易有《秦中吟》诗十首,其中之一就题为《轻肥》。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子孙世代享受优厚的爵禄,
生活奢侈豪富。
车驾仪仗、肥马轻裘。


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朝廷还详尽确实地记载他们的功德,刻在碑石上流传后世。
这些人世代享有如此丰厚的待遇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的策功茂实。
策是文治,出谋划策;功是武功,上阵杀敌。因为这些将相公卿,都有文治武功,而且这些功绩都是既丰厚又真实。茂是茂盛丰厚,实是真实不虚。这些人的文治武功既多又实,所以才有如此好的待遇。
他们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了以后还要勒碑刻铭,将他们的名讳事迹镌刻在金石之上,留传百世。勒碑是往石碑上刻字,刻铭是往金属上刻字,二者不一样。
中国刻碑的历史始于西汉,汉以前没有碑,是往石头上刻字。故宫博物院保存有石鼓文,是战国时代镌刻在石鼓上的文字,还有石柱文,那是镌刻在六棱石柱上的文字。刻铭是在青铜器上刻字,现存的有盘铭文、钟鼎文,都是青铜器上的篆字。故宫养心殿里有一幅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汤之盘铭,是商王成汤洗手用的浴盘上面刻的字,属于金铭。其它的钟鼎文是预先雕刻在范具上,再通过浇铸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属于金铭。
刻碑为什么又叫勒碑呢?勒是摹勒的简称,白板素碑的碑面先要以朱砂摹勒上石,然后才能镌刻。可以请人将碑文直接用朱砂笔摹写到碑面上,或者在碑文纸的背面用双勾法,即用朱砂笔勾勒出空心字形,再把碑文纸正面扣在碑面上,上面垫上若干层棉纸用石头慢慢地研磨,空心的朱砂字就印在石碑上了,然后才能用凿子镌刻。为什么要用朱砂摹勒呢?一则朱砂色泽鲜红、醒目;二则朱砂为矿物质,颗粒粗,写出的字不瘫软、不变形、不易脱落。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
他们的文治武功卓著而真实,
不但被载入史册,且被镌刻在金石上永传后世。


需要查询的字词
....亦
“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个人坐在食器(皀)前扭头的样子,表示吃饱了。本意即吃完饭,引申为尽、完。由尽、完虚化为表示已经,用作副词;也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在与“亦”、“也”、“”连用时,表示同时存在两种情况。


坟典
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八索》(乃八卦之说)、《九丘》(九州之志)等古书。


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该文字在《左传·庄公十二年》和《左传·襄公十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名〉
(1) (会意。从车,两“夫”(男子)并行,拉车前进。本义: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
(2) 同本义   辇,挽车也。——东汉·许慎《说文
(3) 又如:辇车(古代用人挽拉的辎重车;古代宫中用的一种便车,多用人挽拉);辇舆(用人拉车;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辇夫(车夫);辇道(车道)
(4) 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如:辇辂(皇帝的车驾);辇毂(皇帝坐的车子);辇舆(车子);辇道(帝王车驾所经的道路);辇路(天子御驾所经的道路);辇乘(指帝王与后妃专用的车乘);辇御(皇帝的车舆)
(5) 借指京城   子弟生长京辇——陈琳《为袁绍上书》
(6) 又如:辇洛(京洛。指京都);辇毂(代指京城)
(7) 注辇国古印度的一个王朝
〈动〉
(1) 拉车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荀子·大略》
(2) 又如:辇土(用手拉车运送泥土);辇运(车运,拉车运输);辇重(挽引重车)
(3) 乘车    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如:辇从(同车的随从)
(5) 载运;运送    辇金输虏庭——陆游闻虏乱次前辈韵
(6) 又如:辇送(运送);辇致(送达);辇运(运输)
7)二马为车,四马为驷,八马为辇。


<名词>
(形声。从糸,婴声。本义:系在脖子上的帽带)
同本义
缨,冠系也。——《说文
鲜冠组缨绛衣博袍。——《墨子·公孟》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楚辞·渔父
戴朱缨宝饰之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缨冠(把帽带连同帽子一齐加于头上。形容极为急迫,来不及整束)
套马的革带,驾车用。引申指绳索
咸龙旂而繁缨——张衡《东京赋》。薛注:“缨,马鞅也。”
鞶厉游缨。——《左传·桓公二年》。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
以缨拾矢可也。——《礼记·曲礼下》。注:“缨,缨卷也。”
又如:缨缴(被系有绳子的箭所射中);缨铰(捆绑人的绳子与枷锁。比喻拘限)
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如:红缨;帽缨;缨佩(以缨纽为佩饰);缨蕤(帽子的垂饰);缨徽(妇女所佩带的香囊)
<动词>
缠绕、系牵。通“婴”
而不缨垢氛。——谢灵运《述祖德》。李善注:“缨,绕也。”
又如:缨情(犹系心
遭受 。如:缨缴(中箭。缴(zhuó):箭上的丝绳。借指箭)


肥轻
谓肥马轻裘。指服御华贵,生活豪华。 南朝 周兴嗣 《千字文》:“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唐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你道是本分内营生,胜随身田万顷,为甚把杀心儿换个肥轻。”参见“ 肥马轻裘 ”。


通常指计谋、计策等。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策指的是“策问”、“对策”。它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就成为出题与应试的两个部分,“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说的通俗一点,“策”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时事论文。
基本解释
1、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
2、鞭打:策马。鞭策。
3、激励,促进:策动。策勉。
4、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
5、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6、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
7、杖:策杖。
8、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相似。
9、计谋,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
10、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
11、姓。策姓
12、调侃:能说会策(湘方言词,以长沙为代表)


形声。从力,从工,工亦声。“工”指“土木工程”、“工作”。“力”指“劳力”、“人力”。“工”与“力”联合起来表示“从工程开始到完毕所消耗的实际劳动力数量(人日)”。本义:工程的人力成本。引申义:(劳力和心血的)付出。
1.劳绩,成绩,与“过”相对:~勋。~绩。论~行赏。徒劳无~。~德无量(liàng )。~成不居( 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2.成就,成效:成~。~能。~亏一篑。事半~倍。急~近利。
3.物理学上指用力使物体移动的工作,等于力乘移动的距离:~率。
4.本领,能耐:~夫。~底。~力(a.功夫和力量;b.功效)。~到自然成。


1)(形声。字从艹,从戊(wù),戊亦声。“”意为“扩张”。“艹”与“戊”联合起来表示“野草蔓延滋长”。本义:草木繁盛)
2)同本义
茂,草丰盛也。――《说文》
草不溃茂――《诗·大雅·召昂》
种之黄茂――《诗·大雅·生民》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3)又如:茂英(繁盛的花朵);茂苑(花木茂盛的苑囿);茂育(滋长繁盛);茂实(丰盛的果实。也指草木长得茂盛并结果实);茂遂(繁荣滋长)
4)大;盛大
德音是茂。――《诗·小雅·南山有台》。笺:“盛也。”
桐生茂豫。――《汉书·礼乐志》。注:“茂豫美盛而光悦也。
以旌茂功,以慰劬劳――《三国志·吴志》
5)又如:茂世(盛世);茂业(伟大的功业);茂绪(盛大的事业);茂豫(美盛而有光彩;比喻昌盛安乐)
6)美好;优秀
子之茂兮。――《诗·齐风·还》。传:“美也。”
广延茂士。――《汉书·朱邑传》
茂材异等――《汉书·武帝纪》。应昭注:“旧言秀才,避光武帝讳称茂才
出文多者,才知(智)茂。――王充《论衡》
7)又如:茂士(优秀的人才);茂异(茂美特异。指优秀出众的人才);茂科(科举名。即贤良方正科);茂年盛壮之年);茂龄(壮年)
8)通“贸”。买卖
商以足用茂迁有无。――《汉书·叙传下》
9)通“懋”。劝勉
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易·无妄》


〈形容词〉
1.(会意。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足于屋下。本义:从头到脚都有遮挡,头顶有盖(遮风挡雨的地方),中间有粮食(其实是土地,但古代农民阶级能有土地的微乎其微),脚下有财富,三点均有,称作实。古代贝代表着金钱)。今意变成了,有房子就叫实,当今人们的追求与古代相差甚远,是因为建国后自己当家做主,农民同志有了土地,经济变为集中分配,只有房子需要自己搭建,所以变为实。
2.同本义
实,富也。——《说文
实,满也,塞也。——《小尔雅
实,荣也。——《墨子经上》
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素问·调经论》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孟子·梁惠王下》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公家虚而大臣实。——《韩非子·亡征
3.又如:殷实;实核(种子);实谷(子粒饱满的谷类作物)
4.真实;诚实
实,诚也。——《广雅》
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论衡·乱龙》
虚则知实之情。——《韩非子·主道》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5.又如:实充(老实);实受(忠厚老实);实业(实际业绩);实迹(真实的证据,事实);实拍(实在的);实丕丕(实呸呸、实坯坯。都指实实在在);实志(真实的心愿);实理(真实的道理);实音(确实的消息);实户(实际户数);实支(实际支出);实年(实际年龄);实务(实际事物);实福(实际的幸福);实祸(实际的祸害)
6.广大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诗·小雅·节南山
7.坚实;坚强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虚实》
8.又如:实落(结实;实实在在);实拍拍(形容硬、结实);实秘秘(严严实实);实癖癖(硬鼓鼓);实坚(坚定)
〈名词〉
1.聚敛积实。——《左传·文公十八年》
令尹问蓄聚积实。——《国语·楚语》
好实无厌。——《礼记·哀公问》
费强实。——《礼记·表记》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国语·晋语》
庭实设。——《仪礼·聘礼》。注:“乘马。”
庭实,贡献之物也。——《后汉书·班彪传》注
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礼记·表记》
2.又如:积实(积累财富)
3.果实;种子
草木之实。——《礼记·祭统》。注:“菱芡榛栗之属。”
实函斯活。——《诗·周颂·载芟》。笺:“种子也。”
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4.又如:结实
5.实际,事实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资治通鉴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6.又如:实情
7.物资,器物
在军无日不讨军事而申儆之。——《左传》
8.结果,效果
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王充《论衡》
9.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副词〉
1.真正地;确实;实在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邶风·燕燕》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妖气未扫于榆关,海邦实要害之地。——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命》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清·袁枚《祭妹文》
2.又如:实供(如实招供);实属谣言;实有其事;实然(真实;实在);实稔(确实成熟了)
3.果然  毕阳实送 州犁于 荆。——《国语》
4.终于 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吕氏春秋》
5.实际上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动词〉
1.充满;充实;填塞
实其言,必长晋国——《左传·宣公十二年》
狗马实外厩——《战国策·齐策四》
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刘基卖柑者言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马中锡中山狼传
2.又如:实牣(充满;充实);实实窒(拥挤不堪的样子);实心(充塞于心);实窒胡同(死胡同);实边(充实边疆);实禀(充实粮仓)
3.实践;实行。如:实其言(实行其所说的事)
4.结果实;结子实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
5.使加强,充实    徙民实边。——《汉书·晁错传》
6.察实;核实    阅实其罪。——《书·吕刑》
7.即,就是   我之先君,实汝伯兄。——明· 方孝孺《祭从兄希声》
8.据实陈报   令国中凡有游产,皆使自实——《三国志》引《魏略》


,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古之一刻约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缓
形容程度极深:深刻刻意刻骨(感受深切入骨)。刻苦
不厚道:刻毒刻薄。尖刻。苛刻
“克”


〈动词〉
形声。从金,从名,名亦声。“金”指钟鼎铸器。“名”意为“广为人知”。“金”与“名”联合起来表示“在钟鼎盘盂上刻铸款识”。本义:在钟鼎盘盂上刻铸款识。引申义:在器物上刻铸文字。
同本义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礼记·祭统》
铭,明旌也。——《礼记·檀弓》
铭书于王之大常。——《周礼·司勋》。注:“铭之言名也。”
名,题勒也。——《字林》
其铭有之。——《国语·晋语》。注:“刻器曰铭。”
铭功会稽岭。——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三》
又如:铭功(在金石上刻文字来记下功勋);铭戒(在金石等物品上,刻下言辞,以为劝诫);铭勒(镌刻金石,以记述功德)
牢记不忘
铭心立报,永矣无贰。——《三国志·周鲂传》
又如:铭佩;铭意(刻记于胸中的心志);铭戢(表示感谢别人的恩惠而深藏于心里);铭篆(比喻感激很深,没齿难忘);铭戴(感戴人的恩惠,铭刻于心,永远不忘)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
文体形式
是古代用于称功德或申鉴戒的文体。文辞简练、有韵,内容多简短,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与格言颇为相似,形式活泼且易诵易记。
词性变化
〈名词〉
为着确立持久的或公开的记载而刻写或题写的文辞(古多刻于钟鼎,秦汉以后有的刻在石碑上)。
钟鼎之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又如:墓志铭 商汤《盘铭》;正考父《鼎铭》
刻写或题写的格言。如:座右铭;砚铭
铭旌,即明旌。旧时竖在灵柩前标有死者官衔和姓名的旗幡。如:铭旌七尺(高官或其父母的铭旌)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家有状,墓有铭,神道有碑,有传有诔有颂有赞有墓祠,而犹未已也。”


心得:
本周的前三句描绘了广内殿内收集的典籍,承明殿内聚集的英才,这些都是国家的财富,让我想到了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各地博物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通过典籍的记载传承给子孙万代,无论是火烧阿房宫,焚书坑儒,文字狱,火烧圆明园……都是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我们要珍惜现存的经典,认真地阅读领会并有意识地进行记忆。
后面的五句描写了公卿将相生前的荣华富贵与生后的功名承袭。这个部分让我有一些抵触,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不是为了“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驱毂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道德经》里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他们所获得的身前身后名会让人们模糊当官的初心,自古以来人们崇尚读书,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读书的目的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相去甚远。学习强国这个平台的推出能够让我们回归到学习的终极目标。


月度总结:
如此细嚼慢咽地学习《千字文》,感觉每周的学习任务也不轻,看起来只有几十个字,但字字珠玑,意蕴深远,需要细细地品读,往往每周的读书笔记下来有上万字,虽然是在网上查阅搜集,但整理排版的过程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和典故,有很多不曾接触领的域通过查阅资料去触及到了。
第五周的学习内容从川流不息开始,自己建立起来的德行应该象江河水一样川流不止,流传到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停息。让我们把自我的修养放到更广阔的视野,修身尽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关乎到子孙后代,不可懈怠。
第六周的学习内容讲述了教育原则,孝道拓展,兄弟之道,朋友之道,五德之首,信义智礼,性情调节,纯真操守,自强自立。为我们提供很多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备极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第七周的学习内容进入秀美河山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二京华美壮观的宫殿楼观,其选址考究,建筑宏伟,装饰绚丽,呈现出国运昌盛,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壮哉,美哉!
第八周的学习内容描写了宫殿内典籍云集,群英荟萃,历史是由人来书写,典籍来记载的。正是这些优秀的华夏儿女才铸就了我中华民族灿烂不息的文化,学习圣人先贤,并不是为了追求高官厚禄,勒碑刻铭,而是为了传承历史与文化,为了振兴中华民族长盛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9 13: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9-1-29 13:41 编辑

第九周
原文内容:
磻溪伊尹 pán xī yī yǐn),佐时阿衡 (zuǒ shí ē héng)。
奄宅曲阜 yǎn zhái qū fù),微旦孰营 (wēi dàn shú yíng)。
桓公匡合 huán gōng kuāng hé),济弱扶倾(jì ruò fú qīng)。
绮回汉惠 qǐ huí hàn huì),说感武丁(yuè gǎn wǔ dīng)。
俊乂密勿 jùn yì mì wù),多士寔宁(duō shì shí níng)。
晋楚更霸 jìn chǔ gēng bà),赵魏困横(zhào wèi kùn héng)。
假途灭虢 jiǎ tú miè guó),践土会盟(jiàn tǔ huì méng)。
何遵约法 hé zūn yuē fǎ), 韩弊烦刑(hán bì fán xíng)。


译文:
周武王磻溪遇吕尚,尊他为“太公望”;伊尹辅佐时政,商汤王封他为“阿衡”。周成王占领了古奄国曲阜一带地面,要不是周公旦辅政哪里能成?齐桓公匡正天下诸侯,都打着“帮助弱小”、“拯救危亡”的旗号。汉惠帝做太子时靠绮里季才幸免废黜,商君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贤才的勤奋谨慎,换来了百官的各安其位。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晋国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萧何遵奉汉高祖简约的法律,韩非惨死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


需要查询的语句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从这里开始举出一系列文臣武将的事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经过,都是一段段感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戏文故事。
第一个出场的是太公姜子牙,他的事迹是渭水垂钓,文王访贤的故事。磻溪是在渭水河畔(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一个溪潭,水旁有一块大石头(磻),姜子牙曾坐在上面钓鱼。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他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姜子牙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纣王的统治下,他怀才不遇,后来听说西帛侯,文王姬昌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的渭水河边,那时他已八十七岁了。他坐在磻石上用直钩钓鱼,不但不用鱼饵,鱼钩还悬在水面上三寸。有人问他这样能否钓到鱼,他回答说愿者上钩。
周文王精通《易经》,曾著过《周易》。这一天,文王要出外狩猎,他就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此次狩猎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果然在渭水遇到姜子牙,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先祖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帮助周国振兴,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子牙为"太公望",立为国师。
姜太公给文王制定的战略,首先是"修德以倾商政"。这样就有四十多国先后归顺了周。到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完成了对商的战略性包围。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姜太公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在出师前卜了一卦,结果很不吉利,偏又赶上暴风雨,诸侯们都很恐惧。吕尚却认为,决定大事不能靠占卜,应抓住战机立即出兵。结果是大获全胜,商朝被灭。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存放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食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加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
吕尚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受封于齐,都城在营丘(今日的山东临淄)。吕尚到齐国后,开始改革政治制度、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使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之一。太公吕尚活了一百多岁,但葬地始终不详。
第二位出场的是伊尹,他辅佐成汤灭了夏桀,开创了殷商六百载的天下。伊尹的手艺是烹调,他本来就是汤王的厨子。中国的手艺人讲究拜祖师爷,厨子要拜伊尹,戏子要拜唐明皇,唐明皇是戏班子的祖师爷。如果读一读《吕氏春秋·本味篇》,你就知道伊尹的厨艺有多高了。这篇文章记载了伊尹与成汤两个人,就饮食烹饪方面的对话。
伊尹是一个孤儿,出生以后就被扔在伊水旁边,他以水为姓,所以姓伊。有辛氏的家人在河边发现了伊尹,就把他抱回来由家里的厨师代为收养。伊尹从小跟厨师学艺,以后随着有辛氏嫁给了成汤,伊尹也就成了成汤的厨师。这个人极其聪明,很有谋略,很想帮着成汤干一番大事业。但一个厨子,怎样才能接近成汤呢?他就想了一个奇招。
成汤有一段时间发觉饭菜的味道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于是把厨子伊尹叫来,问问他这菜是怎么回事。伊尹于是根据烹调的道理,纵谈天下大事。成汤听得大喜过望,知道此人绝非等闲之辈,经过几次长谈以后决定拜伊尹为宰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古代饮食和医药是不分家的,自古就有"药疗不如食疗"的说法,所以伊尹还是中医煎汤药的祖师爷。至今还流传说,煮中药的沙锅是伊尹传下来的。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第三位介绍的是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
周公摄政不久,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造反。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归来之后,制礼作乐,从事文化建设。为不失去一个贤人,周公洗一次头发,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客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曾经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祝祷辞,被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他辅佐武王、成王两代人,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为周朝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奄宅曲阜"的意思是说,取得曲阜这样的居住地,作为安身之地、食邑之所。奄是时间副词,有一下子、突然之间就如何的意思。宅是动词,居住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古代鲁国的都邑。
周开朝后,开始分封建国,周公被封在鲁。由于成王幼小需要辅政,周公脱不开身,就由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受封于鲁国。伯禽临行前,周公对他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那就是《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伯禽到任三年以后才来向父亲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久才来报政"?伯禽说:我要改变那里的风俗、实施礼仪、还要服三年的丧礼,所以晚了。姜太公同时被封在齐国,他五个月就回来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来报政了?太公回答:我适应那里的风俗、革除不必要的礼仪,精兵简政,所以来得快。周公将齐鲁两国的情形一对比,叹了一口气,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微旦孰营
微是假定副词,是如果没有、要不是就如何的意思,例如《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微斯人,吾谁与归?"除了这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我还能崇敬谁呢?这里的"微旦孰赢"也是一个设问句,意思是:除了周公旦,还有谁人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封地呢?
我们要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设这样一个问句,为什么言外之意说除了周公以外,谁也不配拥有曲阜鲁地,原因何在?
我们要知道,曲阜曾是神农氏的故都、黄帝的出生地、少昊氏之墟、商殷故国、周公旦的封地、孔子的故乡,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作者才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拥有鲁地呢?
接下来的孔子又出生在曲阜,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一次整理中国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孔子是第二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因为他们的故乡都在曲阜,曲阜也就成为集中国文化大成之地。几代圣人的基奠和足迹都留在这里,至今曲阜市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前几天看一篇报道,孔府里原有一块"至圣先师大圣文王孔子"之碑,文化革命期间被砸碎后散失了。曲阜市几年前要将碑复原,当地政府号召居民有收藏原碑碎片的,就交回来,以便将碑复原。曲阜居民就将收藏的碎碑交了回来,一共收回来一百零八块,将其拼起来以后,刚好就是原来完完整整的那块碑。曲阜人不简单啊!鲁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啊!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下面是春秋五霸登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又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皓首白头,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刘盈才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并带儿子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22岁。
说感武丁
"说感武丁"的故事见于《史记·殷本纪》。傅悦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俊乂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尚书·皋陶谟》里有“俊乂在官”的话。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汉书·刘向传》里有“密勿从事”一句话。
“寔宁”的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實”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實。因此實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地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
“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总结以上六句话的意思,就是:
春秋时期,齐桓公多次纠合诸侯,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持将要倾倒的周王室。
汉惠帝作太子时靠了商山四皓,才幸免被废黜,商君武丁因梦境所感而得贤相傅说。
这些人物才能出众,勤勉努力,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对这二位的评价是:"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 列。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赵魏困横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古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践土会盟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弊烦刑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韓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黃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內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脫"。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說難》的专著,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需要查询的字词:
〈名词〉
1.(形声。字从宀( mián),从乇( zhé)声,乇亦声。“”意外“长高”、“升高”。“宀”为家省。“宀”与“乇”联合起来表示“垫高的家”。本义:地基垫高的住所;住处)
2.同本义
宅,所托居也。——东汉·许慎《说文
上以厚,下安宅。——《易·象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
便利田宅。——汉·刘向列女传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白居易琵琶行
3.又如:卜宅(卜择住处建都地或葬地);宅司(宅子;宅院);宅券(房契);宅相(住宅风水之相);宅神(住宅里的神鬼);宅屋(住房)
4.家,常指大家族的家  当日宁荣两宅,人口也极多,如何便萧索了呢?——《红楼梦
5.又如:宅库(私家财库);宅上(犹府上。敬称对方的家);宅家(唐代对皇帝的一种称呼。也称官家);宅田(古时官员告老还家,公家给以养老的禄田);宅眷(家眷;家属。多指女眷)
6.葬地    大夫卜宅与葬日。——《礼记·杂记》
7.又如:宅兆(墓地
〈动词〉
1.居,居住   我王来,既爰宅于兹——《书·盘庚上》
2.又如:宅居(居住);宅土(居住在平地上;所居住的土地);宅者(古代指退休家居的官员);宅道(所居之界域);宅中图大(居于中心,谋划四方。谓得地势之利)
3.居于;处于某种境地
使宅百揆。(使它居统领百官的位置。)——《书·舜典
王宅忧,亮阴三祀——《书·说命上》
4.又如:宅忧(处于父母丧事期间)
5.存   宅心知训。——《书·康诰
6.又如:宅心(用心,放在心上)
7.托;寄托   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曰章,位言曰句。——《文心雕龙
8.又如:宅生(犹言寄托生命)
9.顺应,归顺    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书·康诰》


动词性
1、形声。从宫,荧( yíng)省声。宫,房子,与居住有关。本义:四周垒土而居
营,帀居也。——东汉·许慎《说文》。段玉裁注:“帀居,谓围绕而居。” 桂馥义证:“营谓周垣
2、围绕;缠绕   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又如:营回(萦回,盘旋往复);营合(环绕合拢,形成包围圈);营周(循环);营绕(环绕)
3、扎营   如:营屯(驻军营寨);营军(驻扎军队)
4、建造    尝加营葺。——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营作(建造);营宫(营建宫室);营饰(建筑装潢);营筑(建筑;修建);营缮(修缮,修建);营绘(营建绘饰)。公(袁可立)营别墅于牟驼岗,以娱两尊人。——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
5、经营    召伯营之。——《诗·小雅·黍苗》
又如:私营(私人经营);营市(经商)
6、测量;度量   营,度也。——《广雅》
7、谋求   问我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8、供养;救助    如:营奉(奉养,奉事);营恤(救济,抚恤);营视(看顾,照看);营济(救济);营赡(供养,赡养)
9、办理  如:营干(办理;办理事情);营办(承办;筹办)
10、迷惑  精神乱营——《淮南子·原道》
则目不营于色。——《淮南子·本经》
所以营或耳目。——《汉书·刘向传》
又如:营勾(勾引;勾搭);营罔(迷惑、欺骗);营信(受迷惑而相信);营众(惑众)
11、耕作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杜甫《兵车行》 [2]
名词性
1、军营,营寨
营中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出营立观。——《资治通鉴》
撤兵移营——《广东军务记》
驰入仆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营防(营防及防御工事);营门(军营之门);营卫(军营的护卫);营壁(营垒)
乘风纵火而狡奴之屯聚空,(袁可立)设伏夜战而愤兵之营垒拨。――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3、军队。
如:营伍(军队的行列);营次(军队驻扎地);营妓(军中的官妓);营制(军队的编制);营帅(军队的统帅)
4、军队编制的一级,主要由一个司令部和两个以上的连、炮兵连或类似单位组成
营哨各官。——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营长;营副。
5、司令部;企业的总部或总店。
如:大本营。
6、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
如:夏令营;集中营。


1)〈名〉盛东西的方形竹器,“筐”的古字。容器名
匡,饭器,筥(jǔ)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2)〈名〉“”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又如:匡子(框子)
3)〈名〉“”的古字。眼眶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4)〈名〉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5)〈名〉螃蟹的背壳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6)〈名〉古地名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7)〈名〉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
8)〈动〉纠正,匡正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又如:匡翊 (济世安邦的才能);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辅助);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辅助);匡邪(纠正邪恶)
9)〈动〉拯救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公(袁可立)引咫尺之义折之。虽无所匡挽,而义形之意再见之矣。——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10)〈动〉帮助;辅助,辅佐  上匡天子。——《三国志》
又如:匡济之才(辅助、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11)〈动〉弯曲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12)〈动〉亏损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13)〈动〉料定;料想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14)〈动〉通“”。恐惧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15)〈形〉方正;端正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16)〈形〉安适  如:匡咏(安适吟咏)


〈动〉
1)形声。从手,从夫,夫亦声。“”表示“外侧”。“手”与“夫”联合起来表示“伸手搀着(身体)外侧的人”。本义:搀人、伸手帮助身边的人站稳。
2)同本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4)扶持;护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又如:扶树(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搀扶);扶舁(护持扛抬);扶倾(扶持倾危的建筑物);扶拨(扶持倾斜);扶卫(扶持卫护)
6)通“辅”。辅助;帮助。
扶,佐也。——《说文
若扶梁伐 赵。——《战国策·宋策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红楼梦
7)又如:扶政(辅佐政事);扶携(扶助提携);扶奖(辅助)
8)护送。如:扶灵;扶柩;扶丧(扶送灵枢)
9)靠近。  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挟疏。——《韩非子·杨权
10)又如:扶疏(枝叶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攀缘。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纪》。注:“攀也。”
12)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勉力撑持(病、醉时的肢体)。如:扶疾;扶羌(带病);扶同诖误(被牵连而做错了事)
14)沿,顺。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5)又如:扶向路(沿着原来的路)
16)通“浮”。在水上泛行。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 曲菑。——《管子·轻重甲
17)通“抚”。抚养,培育。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列女传
词性变化
〈名〉
1)旁,旁侧。如:扶枝(旁枝)
2)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
拜,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释名
3)〈量〉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4)姓。


〈动〉
1、渡过水流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2、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3、帮助;救助 。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济师来攻。——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4、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5、拯救;救济 。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6、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7、[对事情]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作用]。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8、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9、成就。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共济世业。
事之不济。
10、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11、 停;止。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12、增加。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13、弥补 。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14、及,比得上。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15、成;可以。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16、继承,延续
词性变化
〈名〉
渡口,过河的地方   川既漾(水流长)而济深。——王粲登楼赋
〈形〉
1、整齐,漂亮。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2、能干,中用 。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3) 另见 jǐ。


俊乂
俊:《说文》,材千人也。《春秋繁露·爵国》: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乂,《尔雅》,治也。
亦作“ 俊艾 ”。指才德出众的人。


密勿
1、勤勉努力。
《诗·小雅·十月之交》:“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谓“ 鲁 ‘黾勉’作‘密勿’。”
《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彊以从王事……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 颜师古 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顾炎武 《乾陵》诗:“弥缝由密勿,回斡赖元功。”
2.机要;机密。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与闻政事密勿大臣,宁有恳恳忧此者乎?
3.指机要之职。
王禹偁 《怀贤诗·王枢密》:“文学中甲科,风云参霸府。直躬在密勿,未始畏强御


〈代〉
(1) 通“是”。此,这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左传·恒公六年》
(2) 又如:寔来者(此来人)
〈副〉
(1) 通“实”。确实;实在   寔蕃有徒。(徒众确实很多。)——张衡《东京赋》
(2) 又如:寔命不同(确实命不同)
〈动〉
“置”。放置 。如:寔于(置于)


假途
假:借;途:道路;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心得:
本周的学习内容向我们列举了一系列文臣武将的事例,说明他们策功茂实的经过,都是一段段感人的事迹,脍炙人口的故事。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第一个出场的是姜子牙,第二个是伊尹。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第三个是周公旦。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接下来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登台。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商山四皓(绮里季、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四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
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楚庄王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苏秦、张仪推行合纵和连横的策略。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晋献公假途灭虢,晋文公践土会盟,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
读着这些文字,重大的历史事件以这些人物为载体生动的呈现在眼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些人物才能出众,无论出生贵贱,无论坎坷曲折,矢志不渝,坚持不懈,勤勉努力,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是无数的仁人志士谱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乐章,推动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4-29 14:52 , Processed in 1.176455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