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25|回复: 22

黑河女的《千字文》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2 16: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18-11-12 16:33 编辑

初心

   1、我所理解的《千字文》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之前只是听说是适合中国儿童的传统启蒙读物,和三字经、百家姓在我心里的印象差不多,而后听老师说要参加这个读书会之后,找来一些材料看了一下,被那个一夜白发的故事打动了,这是大智慧的迸发,一千个字不重复却又意义深远,不禁让我对作者心生敬仰。无论是读起来还是听起来有一种浩然之气荡然胸中的感觉,随着开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种直观地扑面而来的大气象徐徐展开,顿觉眼前天地都换了。让我想起第一次读《文心雕龙》的感觉,就那么简单几个字词,在一起却像打开了一扇从来没有打开过的大门,大美大善之门。
   2、我参加这个读书会的原因是什么?
我参加这个读书会的原因:
第一,千字文这1000字并不重复,每个字都是微言大义,每个字都蕴含着天地正气。读道德经通过查字打开了我对汉字重新认识的大门,现在我想借助读千字文的过程去真正和更多的汉字亲密接触,在此过程中养养自己的气,磨磨自己的心性。
第二,我家孩子马上满三岁了,作为母亲也要开始对其进行启蒙教育了,刚好可以选择从千字文开始,所以要提前深入地了解它,研究它。
   3、我是否能够坚持读完此文,并按照要求分享和讨论?

       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坚持读完此文,并每周按照要求分享和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1 天地玄黄 读书笔记
一、原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
日月/盈/, 辰宿/列/。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
闰/余/成/,律/吕/调/  。
云腾致,  结为霜 。
金生丽水,  玉出昆/  。
剑号巨,珠称夜光  。
果珍李柰  ,  菜重/芥/姜 。
海/咸/河/  ,  鳞/潜/羽/翔 。

二、词
1、天地玄黄
     《易经》里说"天玄而地黄",这里为了对仗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易经》云:轻清者上升为天,阴浊者下降为地。"天地玄黄"出自于《易经》第二卦坤卦,”上六:战龙於野,其血玄黄。”对上六的注解:“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文言传》)”“坤至上六,阴发展到极盛,以至于阴阳二者势均力敌。阴盛而犯阳,阳来战它,不允许它与阳均敌。玄是天的颜色,黄是地的颜色,玄黄表示天地阴阳混杂难分,乾坤莫辩。但天还是天,地还是地,天尊地卑、乾健坤顺的大分终究不可移易。”乾坤莫辨、阴阳难分这在古人看来是最糟不过的事情。天地、乾坤、阴阳本无强弱优劣之分,纯粹是位置不一样而已,想到在家里非要争个你强我弱,真是好笑。

2、宇宙洪荒
     "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来叫作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扬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淮南子.原道:「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高诱.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横亘四方而蕴含阴阳,维系整个天地而彰显日月星辰。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庄子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其大无极、其长如循环也。
   四方上下浑然一体,广阔空旷;天地变幻不息,其间循环往返。
    扬雄的《法言·问道》中有“洪荒之世,圣人恶之,是以法始乎伏羲,而成乎尧。”这句话大意是说,洪荒的时代没有“法”,或者说没有规则秩序,为圣人所厌恶,于是伏羲开始指定“法”,而法直到尧时代算是完备了。显然,这里洪荒的时代是在盘古之后,伏羲之前,是一个混乱无序的时代,人兽杂处,没有文明和记载。
    宇宙初形时期,世界混沌未分。

3、日月盈昃
       在地球上,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周易里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成焉。”“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说的;“昃”的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易经•丰》里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取日月相望之义。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月亮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月光完全消失的时候,夜空阴晦而黯淡,叫做晦,就是阴历三十。到了初一月光复苏,又有一线光明,叫做朔。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像镰刀一样,叫作新月。到了初八,月亮上圆下缺(或左圆右缺)叫作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下圆上缺(或右圆左缺)是谓下弦。最后到一勾残月,就又回到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同时起落的时候,月球受日照的一面完全反背着地球,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光了。“昃”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昃。这就是日月盈昃。

4、辰宿列张
        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天上设置日月,陈列星辰,调节阴阳,布设四季。说的是天地化育之无形。

5、寒来暑往
《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说的是气候的变化。

6、闰余成岁
       闰余成岁是一个成语,语出自《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地球绕太阳一周需时约365又四分之一天,是实际上的一年,而阴历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却只有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实际上差十多天不够一年。所以每过数年就要多加一个月(闰),以补足前几年欠缺之数。有一个调整的过程。
      国家、朝廷(政府)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 ,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闰余成岁是为了使历法与物候节律(四季)一致。

7、律吕调阳
      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什么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么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用律吕来定二十四节气。

8、巨阙
      汉.袁康.越绝书.卷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十三:「穿铜釜,绝铁鬲,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或作「巨阙」。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该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关于《越绝书》的作者,《隋书·经籍志》认为是子贡。此书末尾序外传记有隐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这个隐语里面暗藏了"袁康"两个字;又有"禹来东征,死葬其疆"。这两句表明作者是会稽人;又云:"文词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这几句里面有隐藏了"同郡吴平"之名。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判定该书作者为汉朝的袁康和吴平,然而这两人的生平却无从考证。

9、夜光
      意为月亮。楚辞.屈原.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汉.无名氏.兰若生春阳诗:「夜光照玄阴,长叹恋所思。」又意为一种宝珠的名字。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镇江人),是葛洪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三、字
见附件

四、翻译
黑色的天空恢宏高远,黄色的大地广博深邃,四方上下浑然一体,犹如宇宙初形,世界混沌未分。
太阳东升西落,西落又东升,月亮满了又缺,缺了又满,星辰闪烁陈列,布满天空。
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四季变换。
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守藏。
用闰日闰月来使节气与年相符,用六律六吕来定阴阳之气的变化,调节时间和物候。
云气翻腾遇风成雨,露水遇寒凝结为霜。
黄金产于西南丽江,玉石出于西北昆仑。
利剑当属巨阙,宝珠当称夜光。
水果中最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疏菜中最看重的芥菜和生姜。
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
长鳞的动物在水里潜游,长羽毛的动物在天空飞翔。

四、心得与感想
        每一次听和读的时候,都会感叹气象之宏大,一下子心好像也变大了。就72个字,但是查字词的过程中,感觉越读越厚,心中满足自豪的感觉。 查完再翻译完,发现这就是最美的诗。
       查的过程中不断感叹,谁说中国人没有科技呢,当我们的先人去那么细致地用日晷去测太阳的影子,用六吕六律测阴阳之气的变化时,用观测的云图来看天气变化时,这不就是科技吗?而且这样的科技连通人心,人在天地中,人法地,地法天,就是一个自然和真实的过程。所有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概念,都是可以在天地间找到的,感受到的。
       查到律吕调阳的时候,最让我惊叹的是,原来阴阳不是抽象概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是地气,是可以测出来的。很好奇阳气阴气生时那律吕管里面发出的那一声,一定很美,很震撼。天啊,地啊,人啊,一下子在我心里联系起来了。音乐是天地的声音。不是造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对万物的感应。古人以天地为锚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16: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2 读书笔记
一、经文原文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二、需要查询的句子
1、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远古
  
  
盘古氏
天地人皇
如:有巢氏
  
火帝燧人氏
距今约一万2千年前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境内
1、钻木取火;2、创立“结绳记事”;3、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发明星象历、陶文,4、创造“十天干”
  
太古
三皇
龙师伏羲氏
7000年前
陕西、甘肃、河南
1、创立八卦;2、教民作网用于渔猎;3、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4、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5、始造书契,取代结绳记事;6、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7、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炎帝神农氏,也是火帝
距今约7000年前
  
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
  
黄帝
距今5000年以前
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邻近的江、淮地区
我国古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药、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
  
五帝
少昊帝(鸟官)、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6400年至今4100年之间。
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
1)历史划分
 宋元明清时期属于近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汉时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时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属于远古了。中国远古史的奠基就是盘古开天地。现代科学证明:地球是在50亿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亿年以前出现的,人类是500万年以前出现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先盘古氏距今至少有500 万年的历史了。
2)人皇
盘古氏下来就是天地人三皇,这个时期太久远太古老了,没有文字只有传说,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证。《鉴略妥注》是儿童读的历史课本,里面唱道:乾坤初开张,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万八寿最长。
人皇指的远古时代的天皇、地皇、人皇,因为年代太久远了,讲起来都好像科幻故事一样。比如《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人皇有九个头,乘着云车,驾着六只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一共传了150代,合计45600年。人皇时代人的寿命最长,有一万八千岁。那时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湿又不安全,经常遭到野兽的袭击,于是在树上搭窝盖屋,吃水果、戴树叶,就进入有巢氏时代。
3)火帝
接着进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时代了。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所以,燧人氏一直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崇拜,奉为“火祖”。相传燧人氏创立“结绳记事”,以太乙织女星(天琴座a星)为北极星,发明星象历、陶文,创造“十天干”,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被尊为上古三皇之一。
4)龙氏
火帝下来是龙师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场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伏羲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就是制伏野兽的意思,他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之一。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的母亲华胥,生活在华胥水边,因为踩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伏羲生于仇夷,长在起城(今甘肃秦安)。  
  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在天水麦积区(原叫做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八卦,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成为东方哲学的标志。  
  因为伏羲氏见到了龙马,于是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如有青龙官、赤龙官、飞龙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龙师”,被尊为三皇之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也因此叫做龙马精神。  
  太昊伏羲氏定都。伏羲氏的陵墓被称为“天下第一陵”,在今河南淮阳县,每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都要在太昊陵祭拜人祖,成为“人祖古会”。人们要摸一摸“子孙窑”和女娲氏抟土造人的“泥泥狗”。  
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他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通鉴辑览》记载:伏羲“始结网罟以教畋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用书契代替结绳纪事,制嫁娶,画八卦。从现代考古发现可知,在陕西、甘肃河南等地区发现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中,确有猎渔业使用的网坠、鱼钩、箭头等,出现饲养家畜,出现刻划符号形式的原始文字,存在夫妻制的迹象,并且已出土7000年前的八卦符号。同时,从伏羲、女娲的轮流为主可以推测,这是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时期,而它正好与考古结果一致。
5)神农氏
女娲以后的代表人物就是神农氏。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神农氏姓姜,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他自称是太阳神、火德王,两个火字为炎,所以神农氏也是“火帝”。炎帝因为有火德,就以火为百官命名,如春官叫大火、夏官叫鹑火、秋官为西火、冬官为北火。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如果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尝百草、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神农氏选五谷、尝百草,教民稼穑,是农业的始祖、又是医药之王,药王庙供奉的药王就是神农氏。  
6)鸟官
“鸟官”则是说的中国上古五帝中的少昊氏。少昊氏又叫金天氏,他是黄帝的儿子,因为学会了太昊伏羲氏的学问,所以人称少昊氏。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手下的文武百官都用五鸟、五鸠、五雉等鸟类来命名。例如有凤鸟官、玄鸟官、青鸟官等等,所以称他为“鸟官”,也就是以鸟为图腾。《历代帝王年表》记载:“少昊金天氏,初居江水,邑于穷桑,以金德王居曲阜。凤鸟至以鸟纪官,在位八十四年崩”。 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头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
     
2、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这句话说的是黄帝时期才有了文字和衣服。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到了黄帝时代的时候,终于迈入了文明社会。现在我们说,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就是从黄帝时代开始计算的。黄帝是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在历史上,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黄帝姓姬名云,因生于轩辕之丘又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一百年。
1) 黄帝部族的起源与发展
据《国语》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与黄帝同为母族少典氏所生,炎帝族的起源地在陕西渭水北边的姜水。黄帝的发祥地在姬水,也当在今陕西泾水上游甘陕交界之黄土高原南边,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最初起源地,均在甘陕接壤的泾渭流域一带。
居于陕北黄土高原南侧的黄帝氏族,随着族群的繁衍,由一个氏族发展成为—个强大的部落联盟。这个部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据《史记》说,直到向东迁徙“邑于涿鹿之阿”时,都还过着“迁徙往来无常处”的游牧生活。
在游牧过程中,黄帝部族向东发展,跨过黄河,沿着山西汾水溯流而上,翻过汾水与桑干河源头的分水岭管涔山,到了桑干河畔的涿鹿。”
黄帝部族“邑于涿鹿之阿”后,曾发生了古文献记载的巾国古史上最早的两次大规模战争。—次是黄帝与蚩尤的涿鹿(现在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之战;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
当黄帝部族东迁到涿鹿时,炎帝部族也沿着渭水和黄河向东发展,正好与东方兴起而向西北发展的东夷族的一支少吴族相遇于冀中平原。《逸周书》载:“蚩尤乃逐(炎)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蚩尤大败炎帝。“炎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史记》说:战前,黄帝虽警告过蚩尤,但“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这就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为著名的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后,炎帝与黄帝为争夺地盘,又发生争战。《史记》说:“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这就是中国古史上又一次著名战例:阪泉之战。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之末,由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全盛时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
此战之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即炎帝)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未尝宁居”。黄帝取代炎帝为“天子”。炎帝部族因战败而服从黄帝部族节制,与黄帝部族结成联盟,成为控制中原地区的强大势力炎黄集团。
黄帝部族战胜蚩尤和炎帝之后,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当其南下时,又打败居于黄河岸边的共工部族,渡过黄河,在有熊(今河南新郑)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有熊国。这时是黄帝部族最强盛的时代。它的地盘和势力范围已“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黄帝“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帅。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为了强化对被征服部族的统治,开始建立以亲兵为主体的军队和控制境内的官僚机构,并设“监”以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黄帝时代建立起了早期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此踏入文明时代。由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被尊为“文明之祖”、“人文初祖”。历史上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帝王均为黄帝后裔,所以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儿女叫做炎黄子孙。今天广阔的中国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仍然为5000年前炎黄部落的子孙。
2) 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
黄帝时代农业生产水平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出现了很多的发明创造,这既是黄帝的功绩,也是黄帝部族的功绩。在黄帝时代还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就是传说中黄帝的许多大臣,对当时的文明发展都是有重大贡献的。
始制文字,说的就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上古和远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到了伏羲时期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
这个任务,黄帝就交给了仓颉。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
    当然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或许他是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仓颉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只是黄帝手下众多大臣之一。黄帝时有不少能干的大臣配合他管理部落联盟的事务。天时、仓廪、手工业、农业都有臣僚分管,特别是出现了军事将领和狱官。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有黄帝“六相“的说法,就是说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制作音乐的是伶伦,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甲子就是十天干十二地支,岐伯作医学,做《黄帝内经》;发明衣裳的是伯余、胡曹。黄帝政权机构中还有许多官员分职,如《吕氏春秋·勿躬篇》称:“大桡作甲子,黔如作虏首,容成作历,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后益作占岁,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高元作室,虞作舟,伯益作井,赤冀作臼,乘雅作驾,寒哀作御,王冰作服牛,史皇作图,巫彭作医,巫咸作筮,此二十官者,圣人之所以治天下也。”
3) 黄帝时期的衣裳发明
黄帝时代还是一个创造发明的黄金时代。其中一个大的发明就是有了衣裳。在传说中,衣服的制作与农业的发明属于同一时代。《商君书·画策》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这就是中国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起源。到黄帝时代,开始有了麻布衣服,《淮南子·论训》说:“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不少印有布纹的陶片或陶钵,经专家鉴定属于麻布,每厘米经纬约10根左右,稀疏程度确如网罗。黄帝时代还出现了更高档次的丝织衣服。《通鉴外纪》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祭为先蚕。”这是说黄帝时代已经饲养家蚕,并缫丝织布做衣服。在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家蚕茧和陶塑的家蚕蛹,在江南相当仰韶晚期的良渚文化中,发现了丝带和丝织品的绢。
衣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黄帝时代在衣饰上的重要改造是发明了“衣”和“裳”。《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下曰裳。”《尚书大传·略说》:“黄帝始……垂衣裳。”这些记载说明,黄帝时代已有上衣下裳的服装。上衣下裳这种衣服制作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成为我们的先民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礼记·王制》上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是以衣服的有无作为区别夷夏即野蛮与文明的重要标准,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左传·定公十年》孔疏)。
4) 文字发明的另外一说
《法苑珠林》里记载:“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佉卢,其书左行;少者仓颉,其书下行”。当时在黄帝手下造字最著名的有三个人,一个叫梵,他造了一种从左向右横写的字。一位叫佉卢,造了一种从右向左横写的字。还有一位仓颉,他造的字,单个字是从上到下排列,连贯成行以后是由右至左。梵和怯卢造的字结构散漫,都用了代表读音的字母。仓颉却用一个统一的格式来约束每一个字,让每个字都团结得很紧密,使笔画少的不显空疏,笔画多的不显拥挤,每个字独立表意,在整体关系上又和谐统一,所以最后采用了仓颉造的字。
据史书记载说,仓颉发明文字,倾刻间,“天雨粟,鬼夜哭”。天上像下雨一样把米撒下来,表示上天的祝贺。“鬼夜哭“是说,文字使民智顿开,老百姓再不会整日浑浑噩噩,妖魔鬼怪也就无法再骗人了。现在河南新郑市还有仓领造字台的遗址。
梵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就到三危(西藏)以南的身毒国去了。到虞舜时代,梵文开始在印度通行。至于怯卢,也因自己的文字未被采用,而到西方去了(其迹见于回文)。梵文形成的是婆罗门文字系统,怯卢文形成的是阿拉伯文字系统。除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东南部地区有发现外,我国新疆也发现不少怯卢残卷。
3、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推”的意思是辞让,是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推位”就是将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尧舜禹和后来商代的成汤并列认为是最贤明的四个帝王,并称尧舜禹汤。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就是说的舜帝,他姓姚,因为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是华夏姚姓宗族的祖先,后世以舜简称之。“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其封地在陶和唐(今山东定陶与河北唐县),所以人们尊其为唐尧。他的后人多姓伊,其中山东陶地的一支姓陶,河北唐县的一支姓刘。
传说尧在位七十二年,年老时挑选继承人,尧帝看上了贤士许由。许由却认为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管理天下的资格,就逃走了。四岳十二牧(德高望重的部族首领)一致推荐舜为继承人,尧帝也知道舜是大孝子。但为了确认考察舜的品行和能力,尧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派自己的几个儿子与舜一起工作。尧对舜考察了二十多年,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自己死时118岁。
舜虽然也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但出身贫寒,年轻时没有做过酋长一类的官。他生性仁慈,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后以仁和宽厚治理天下。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里第一个说的就是舜的孝行感动天地。舜帝在位42年,年老以后,也像尧帝一样将君位禅让给禹。自己巡视百姓至苍梧(今湖南宁远县),突然病逝,享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湘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君山斑竹也因此被叫做湘妃竹。
4、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也就是禹王、汤王和武王,他们是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这里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战争,里面只讲到了周武王和商汤王。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纣囚禁七年,并没有对商朝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姬昌著易经,揽人才,使他的属地周,国富兵强,为武王伐纣积累了本钱。周朝建立以后才被尊封为周文王。
  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族的先祖叫契,传说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漳水沿岸的商地,故称为商。汤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
"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这个字的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实际上,吊民伐罪只是个口号,本质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文化大融合。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只是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5、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1) 坐朝问道
"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没座位,更没有椅子。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所以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在坐朝问道之前,还有一句坐而论道,出自《周礼·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论行谓之士大夫,”“道”指的是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政策,“王公”指的是国家的最高管理层,“行”指的是如何去具体操作好国家制定的政策。“士大夫”指的是执行政策的行政官员。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国家的管理层王公们在一起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讨论来制定国家的各项政策,士大夫这些行政职能官员来具体考虑如何把政策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2) 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或“垂衣裳而治”,是产生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一种治道。“垂拱”的意思是垂衣拱手。“垂衣裳”出自《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如果朝堂上出现用“垂衣裳”一词来形容的时候,就往往被看成是“治国有道”。“垂拱而治”只有在社会政治高度稳定之下才有可能。古代帝王首先也要打天下,要树立各种权威(包括创造文明),要选好贤臣,要坐朝问道,一项政令在还没有实施之前,就要将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想到,解决方案和防范措施都预先准备好,出现什么问题就用对应的方案加以解决,然后才能“垂拱”。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天下太平。这句话语出《书经•武成书》里有一句话"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把上衣挂起来就叫垂衣。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无为之治"不是什么都不管、听之任之,那是不负责任、是失职。无为之治是指,一项政令在还没有实施之前,就要把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和反应都想到,解决方案和防范措施都预先准备好了,出现什么问题就用对应的解决方案。君主不要没事找事,政策才不会朝令夕改,民心才能安定。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垂拱平章是古人治国中的理想状态,而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整个社会发展也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了周代,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都已经相当的成熟完备了。 
6、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黎首”泛指普通人民群众。爱育黎首就是贤明的王都能够爱护、体恤百姓,黎首就是黎民,黎民百姓经常用在一起。很多人以为“黎民”和“百姓”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在炎黄时期,甚至于周朝以前两者的意思是大相径庭的。但在商周时期黎民百姓是不同的。“黎民”是庶民,“百姓”作部落群的通称。
黎最早是指九黎人,也就是东夷人。当年炎帝被蚩尤所逐逃到涿鹿,求助于轩辕黄帝、并结成部落大联盟共同攻打蚩尤之时,往往一个部落只有一个姓,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其“姓”的数目也就比较可观了。古人好举成数,以百而言多,所以称这种军事大联盟中的人群变为“百姓”。而蚩尤呢,则是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族是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应该是从南方进入的,传说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而将战败被俘的九黎人,则称作“黎民”。九黎人就是东夷人,只是东夷这个词是在周代才出现的。东夷九黎势力很大,也并不是只有九个部落,因为九是单数中最大的数,所以常用九来形容多。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7、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1)          遐迩一体
“遐”是远,“迩”是近。遐迩一体意思就是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遐迩一体”出自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提福,不亦康乎。” "率宾"等同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宾”是归顺的意思。"率宾归王"一句的语义,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整句话的意思是: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
2)          王道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8、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这四句话所描绘的,是对当时太平盛世和王道政治的赞美。凤凰、麒麟和龙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
1)     鸣凤在竹,
这句话说的是中国式祥瑞的象征。说到祥瑞,这句鸣凤在竹,是有争议的,认同写作“鸣凤在树”的更多。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墨迹来看,也是写“鸣凤在树”的较多,在比较有名的书法家千字文真迹里面,智勇和尚、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等大多数书法家都是写的“鸣凤在树”,只有宋徽宗赵佶写“鸣凤在竹”。但不管是在竹还是在树,并没有很大的冲突。因为在凤凰的生活习性上,不啄活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乱翔,非竹食不食,非灵泉不饮,非梧桐不栖。也就是只吃竹子,只住在梧桐树上。从意义上讲,笔者更愿意认为是“鸣凤在树”,因为这样才有栖息安定的意思。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关于凤凰的形象,按照古人的描绘,凤凰类似孔雀,但又杂糅其它动物的特点,据《宋书·符瑞志》中较为具体的说法,它是“蛇头燕颌,龟背鳖腹,鹤顶鸡喙,鸿前鱼尾,青首骈翼,鹭立而鸳鸯思。”
凤凰最乐于栖在梧桐之上。在诗经里就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说到梧桐。庄子见惠子时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意思是说南方有一种鹓雏鸟,从南海飞到北海,只有看到梧桐才落下。这里的“鹓雏”就是凤凰的一种。所以才有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谚语。
凤凰在古代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在《山海经·南次三经》中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礼,背文曰义,膺文为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凰的身体成为了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的象征,因此在古代凤凰出现往往,是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韩诗外传》中说:“得凤之象,一则过之,二则翔之,三则集之,四则春秋下就之,五则没身居之。”至于具体的陈述就更多了。如《礼斗威仪》中说:“君乘土而王,其政太平,则凤集于林苑。”《春秋繁露》上记载:“思及羽虫,则凤凰翔。”《春秋感精符》云;“王者上感皇天则凤凰至。”《史记》上也说:“四海之内感戴舜功,兴九韶之乐而凤凰翔天下。”总的说来就是,当君道清明,其政太平时,才能感动皇天,凤凰才会翔于天下。据说孔子时代,各国朝政腐败,所以孔子感叹祥瑞的凤凰没有出现。
总之,在中国的象征文化体系中,凤凰是中国传统上完美主义的化身,它和龙一起构成了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吉祥和谐的象征。与凤凰有关的吉祥成语也是很多,“梧桐栖凤”比喻贤才择主而侍;“百鸟朝凤”象征盛世太平;“凤求凰”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凤毛麟角”常用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有凤来仪”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还有凤凰涅盘,浴火重生………
2) 白驹食场
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用黑驹不行吗?白驹在此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白驹食场"一句也是引经,《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
3)赖及万方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人都有医学常识,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学习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才是读书的目的,否则读书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气躁,就""了。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众生。例如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所以这里才说"赖及万方",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泽。"
三、需要查询的字
见附件
四、译文
500万年前盘古开天地之后,我们祖先进入远古时期。那时有天地人三皇, 传说人皇有九头,乘着云车,驾着大鸟,兄弟九人,分掌九州,持续了4万五千多年。人类主要住洞穴,住树上,吃生食、穿树叶。伟大的祖先火帝燧人氏学会了钻木取火,从此使人类告别了黑暗的远古时期,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
到了以祖先伏羲氏为代表的太古三皇时期,人类从狩猎向农业转型。伏羲氏受龙马启发而画八卦,用龙来给百官命名,因此被称为“龙师”,以龙为图腾。
后来到了以少昊氏为代表的太古五帝时期。那个时候是太平盛世,有凤凰飞来,因此他用鸟为文武百官命名,所以少昊被称为“鸟官”,以凤为图腾。
但从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伯余、胡曹发明了衣裳,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
我们的祖先奉行王道,圣人才可为王,所以尧把帝位禅让于舜,舜又把帝位禅让于大禹。当有暴君统治时,为了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成汤、周发用武力让天下归于太平。那时普天之下,远近统一,四海的百姓都拥护、归附于王道的统治。贤明的君主治国有道,与大臣同坐朝堂商定国策,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天下太平。贤明的君王爱护体恤百姓,四方的少数民族也都心悦诚服地归附。王道之下,太平盛世,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唱,小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地食草,圣君的教化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王道的恩泽啊,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五、心得与感想
查的时候感觉内容很多,给自己狠狠补了一下古代历史。正在为众说纷纭无可考证的信息左右为难时,老师的“传承论的亲子历史观”点醒了我,我为什么读这个,读这个是为了教育子女,传承文化,所以一下子找到了那个锚,不再为追求那个信息真实而较真儿。
而上一章老师的翻译里面的大气与美,像是给我们的后人讲故事,又像是读诗,也启发了我:原来占位的不同,读这个千字文的姿态不同,效果也这么大地不同。这一章无论是在查历史还是字还是翻译,我心里都在想着如何讲给儿子听,儿子还小,我只能像讲故事那样讲给他听,那么要连贯要通俗也要有画面感,带着这个姿态,这次的作业我感觉更入心,印象更深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7: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 第三周  
一、经文原文
盖此身发 gài cǐ shēn fà), 四大五常 sì dàwǔ cháng)。
恭惟鞠养 gōng wéi jū yǎng),岂敢毁伤 qǐ gǎnhuǐ shāng)。
女慕贞洁 nǚ mù zhēn jié), 男效才良 nánxiào cái liáng)。
知过必改 zhī guò bì gǎi), 得能莫忘 dénéng mò wàng)。
罔谈彼短 wǎng tán bǐ duǎn), 靡恃己长 mí shìjǐ cháng)。
信使可覆 xìn shǐ kě fù), 器欲难量 qì yùnán liáng)。
墨悲丝染 mò bēi sī rǎn),诗赞羔羊 shīzàn gāo yáng)。
景行维贤 jǐng xíng wéi xián), 克念作圣 kèniàn zuò shèng)。

二、句子
1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此以下言学者修身之事。盖,发语辞。四大,地、水、火、风也。《圆觉经》云:“此身四大和合:毛发爪齿、皮肉筋骨、脑髓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涎沫津液、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是也。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恭,敬也。惟者,专辞。鞠,即养也。岂敢,犹云不敢。毁,坏也。伤,损也。《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言此身发乃父母所鞠养,而不敢损坏也。此将言修身之事,故先言身之至重,以见其不可不修。外而形体,则有四大;内而心性,则有五常。修身者惟修其五常之德,而后能不亏四大之体。盖不敢毁伤者,在四大;而所以不毁伤者,在修其五常也。——《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王应麟(宋),上海古籍出版社。
盖此身发,身发一说源自我们熟知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一段出自《孝经·开宗明义》。这里,身发,泛指身体的每一部分,也可以用身发一词指我们自身、自我。《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再由曾子及其门人整理而成,共有十八章,解释了一个“孝”字。
四大,一种说法是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中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卓越性。另一种说法是指佛教由印度教哲学继承而来的观点,认为地、水、风、火是组成宇宙的四种基本物质,佛教常说的四大皆空就是源自于此。佛教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组成的:骨头等坚硬的是地大、呼吸等流动的是风大、血液等湿润的是水大、体温等温热的是火大。正因为我们的身体只是一个由地、水、火、风等元素构成的假合体,所以人的身体是虚假不实、无常脆危的。有些人偏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首先它与身发之意更贴近些,另外《千字文》周兴嗣是为梁武帝编写的,而梁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崇信佛教的帝王。
五常:五伦,即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古代社会中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另外,五行 “金、木、水、火、土”和五德 “仁、义、礼、智、信”,也被称为五常。五常之德是天德,这是天赋与人的天性。一直到孔子死后五百年,由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正式提出来的,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言语行为的准绳。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五常”还有一种含义,指的是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来自百度搜索
我的理解:人这性命是骨肉气血和合之体,是宇宙之精华,是仁、义、礼、智、信这天德所蓄养。
2、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恭”是恭敬、谦逊;“惟”是惟谨、顺服的意思。恭惟:恭敬地思念,后世变成对尊敬之人的谦词,一般用于行文之始。现代汉语中的恭惟(也作恭维),是一个贬义词,有曲意奉承、讨好对方的意思,这与古汉语截然不同。“鞠”和“养”的意思一样,都是抚育、供养的意思,例如《经·小雅·蓼莪篇》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孝经》。《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即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人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所以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孝。汉朝标榜以孝治天下,所以除了开国君主刘邦外,汉代所有的皇帝谥号中都带有一个“孝”字:从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一直到孝献帝。汉代还把孝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并将之制度化,称为“举孝廉”。汉代由此也常出孝子,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汉代独占九席。汉文帝不仅自身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典型,而且他还干了一件刑法改革上的大事。汉文帝时,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将要被处以肉刑,他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缇萦便陪同父亲到了京城长安,向文帝上书,说愿意去做官奴,以赎父亲的肉刑。文帝很感动,让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改革方案,将原来要执行的墨刑、劓刑和刖刑(斩左或右脚或脚趾)改成笞刑和死刑。汉文帝下诏废除肉刑,这是文明的一大进步,而缇萦的孝心与文帝的同情心,正是这一历史进步的动力。
对于人的身体的尊重,几乎是全世界各大文明的共同特点。基督教文明认为身体是圣灵的殿堂,伤害身体就是亵渎圣灵,是对上帝的不满。佛教文明也认为人身难得、人身可贵。儒家文明则认为身体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祖宗,所以,不毁伤身体是孝的起点,也是孝最起码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身体,不仅仅是说自己“不敢毁伤”,即便亲生父母也不能加以毁伤。所以儒家有“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说法。据说当年曾子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父亲让曾子去瓜地除草,曾子不小心把一棵瓜苗给锄掉了,父亲一时大怒,认为曾子用心不专,竟然用棍子把曾子打晕过去了。曾子醒来后若无其事,继续侍奉父亲如常。孔子听到这事后,却责备曾子做得不对。孔子说当年舜面对父亲的责罚时,从来都是轻微的杖责则忍受,而较重的杖责则逃走,为的就是不敢让父母给予的身体受到毁伤,从而陷自己于不孝、陷父母于不义,最后造成终身遗憾。曾子听完后承认:“参罪大矣!”
中国人对身体发肤的尊重,构成了中国式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
我的理解:我们要像敬奉神龙一样时刻记着要去抚育和供养它,怎么能去轻易毁伤它呢?
3、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毕竟还是有所不同,表现在本质上的差异就是“女慕贞洁,男效才良”。对女子之德的要求是贞洁,女子要羡慕、爱慕的是贞与洁。
贞字的本义是正,甲骨文形从卜从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语。上古时代在卜卦时,问事之正不正,就曰问贞。后来假借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意志操守坚定不移。《易经》又称“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洁是干净、没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贞洁”就是说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贞既为正,那么只有止于一才能“正”。谁止于一?心念止于一。能止于一就是正,能守正,就是有贞。
同样,对男子的要求也有两条,才与良。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良是指一个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男子应效法德才兼备的贤人。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与才就如同一只鸟的双翼,缺少哪一只都无法畅游于天宇。司马光把人分成四种:德才兼备者叫“圣人”、无德无才者叫“愚人”,德胜才者叫“君子”,才胜德者叫“小人”。在这四种人中,有德有才者是人们的楷模,也是国家的栋梁,他会受到人们的敬爱,并会受到统治者的信任而得以重任。
所以,古人把德才兼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但如果二者实在不可兼得的话,那我们也宁愿做个有德无才之人。因为良好的德行能让我们无碍地行走于大地。有德行的人,总在为自己修德、修福,这不仅可以使自己一生平安,还可以福荫子孙。所以,有什么比具有德行更珍贵的呢?
我的理解:作为女子要看重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作为男子要以德才兼备的贤人为榜样。

4、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此与下节皆言修五常之事。改,更也。得,求而获之也。能,有诸己者也。忘,失也。言于五常而有过失,则必改之;于五常而有所能,必守而勿失也。罔者,戒之之辞。谈,言也。彼者,对己而言。短,即过也。靡,无也。恃者,矜夸之意。长,即能也。言人于五常而有过,则不诋之;己于五常而有所能,则不矜之也。————《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王应麟(宋),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动荡的时候,有四件事是最让人担忧的。第一是人不讲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不积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第三是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却不肯去做;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点总也改正不了,这是孔子每天都在担忧的。《礼记》中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是告诉我们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懂礼仪、知惭愧,更能在知耻之后而勇猛改过迁善。
得能莫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解释中,“能”指本事、才干,在这里指适合自己做并且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得能莫忘”的第一种解释就是:自己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弃。第二种解释: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得”是“德”的通假字,意思就是“美德和才能不要轻易抛弃”。我们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也就是刘备白帝城托孤,教育儿子阿斗说的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别人的德能不能忘记,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够忘记。
如此,这里的“得能莫忘”就有两重含义:一是从他人之处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别人教会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忘,这也是知恩必报的意思。二是我们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也就是说:别人所给予我们的德能不能忘记,自己的德能也不能忘记。
我的理解:当认识到自己在五常之德上有所过失就一定要改正,在五常之德上有所收获一定要守而勿失。

5、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个叫阮籍的贤人,平时不受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率性的生活,但是讲起话来却很深刻。他有个优点,从来不会刻意恭维别人,然而他最大的优点,却是从来也不会指摘别人贬低别人的短处。(《晋书•阮籍传》:“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不谈论更不嘲笑别人的缺点,因为这样显得不够忠厚;也不依仗自己的优势,以为谁都不如自己,因为自负最容易导致失败。
谦虚是中华美德中特别具有民族性的一种。过去我们中国人面对别人的赞美总是说“哪里哪里”、“岂敢岂敢”,在外国人看来就很难理解,甚至被误认为虚伪。其实这是他们不了解中国人的历史和民族性格。《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谦虚谨慎的重要。夏桀公开宣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老百姓却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商纣不听微子等人的劝告,却反问忠臣们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虽然商纣王在征伐东南夷等方面尚属有为,但依然无法逃脱狂妄自大必致灭亡的命运。这是古代中国代代相承的反面教材。所以《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没有一卦全坏,都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较而言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这便是谦虚谨慎的妙处。
我的理解:别人在德性上有所过失不要去谈论,自己在德性上有所收获也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
6、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信使可覆”是个倒装句,为强调“信”字,将其倒装在及物动词“使”的前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反复考验。覆字的本义是翻转、倾覆的意思,此处的引申义为审察、核实、检验。
“信使可覆”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与义是一样的,都是说一个人立定的志向、发过的誓愿要经得住检验,要能够兑现。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与“常后悔”交替进行,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忘了,不兑现。信是五德之一,称为信德。信主元气,五行属土,对应人的脾胃。凡不讲信用的人,没有不伤脾胃、不损元气的。大地属土,其德主信,如果大地失去信用,春不生、夏不长,是这块地的地气没有了,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孔子说“人无信而不立”,没有信德的人,永远不能立身、立命。
“器欲难量”是说,一个人做人处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
中国古人很注重器量的大小。在南朝刘义庆的名作《世说新语·德行》中,有郭林宗赞扬黄叔度的一段话:“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世说新语》还专设有“雅量”一章,赞赏那些器量大,能容人能容事的名士。例如: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裴遐在宴会上因饮酒事被人拽倒在地,爬起来后,“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郗家到王家选女婿时,王家子弟“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这些名士们上承“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历史传统,下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世风潮流,形成中国士人特有的以能容为美、以大度为德的风格气质。
我的理解:要让自己说出去的话就要兑现,要让自己的器量广大无边。

7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此言修五常者,欲其纯一而不杂也。墨,姓,名翟。悲,痛而泣之也。丝,蚕所吐也。以色加素曰染。墨翟见染丝者而泣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诗》,《召南·羔羊》之篇。赞,美之也。羔,羊之小者。羊,畜名。《诗》云:“羔羊之皮,素丝五。”按《诗》本义美大夫之节俭正直,此引《诗》,则但取羔羊素丝,其色之纯一耳。————《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王应麟(宋),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的理解:墨子感叹人对所处环境选择要像白丝染色那样慎重,《诗经》赞美人的本性如羔羊皮毛如素丝一样保持纯一而不杂。
8、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景,仰也。行者,事之迹也。《诗·小雅》云:“景行行止。”维,与惟同。贤者,能修五常之善人也。言此善人,当景仰而效法其行事也。克,能也。念,思也。作,为也。圣者,不思不勉,自合于五常之人也。《书·多方》篇云:“惟狂克念作圣。”言人能以五常之道思之于心而力行之,则可以造于圣人之域也。“行”去声。————《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王应麟(宋),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两句话属于引经,经文出自《诗经》与《尚书》。《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
《尚书》里面有 “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我们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

我的理解:效法贤人行走在五常之大道上,克制私心杂念,凡夫也能成为圣人。
三、词
四大
1.  称道、天、地、王。语本老子.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  佛教用语。指地、水、火、风,乃组成宇宙、人身的基本元素。喻世明言.卷二十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一旦无常,四大消歇。」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因晓得人身四大乃是假合,形有时尽,神则常存。」

五常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书经.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孔颖达.正义:「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2、金、木、水、火、土五行。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郑玄.注:「五常,五行也。」
3、仁、义、礼、智、信。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马良传:「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5、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亦作「五伦」。



四、字
见附件
五、译文
人这性命啊,是骨肉气血和合之体,是宇宙之精华,是靠仁、义、礼、智、信这天德所蓄养。我们要像敬奉神龙一样时刻记着要去抚育和供养它,哪里敢轻易去把它毁伤?作为女子要看重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作为男子要以德才兼备的贤人为榜样。当认识到自己有所过失就一定要改正,在五常之德上有所收获一定要守而勿失。别人在德性上有所过失不要去谈论更不要去嘲笑,自己在德性上有所得也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要让自己说出去的话能够兑现,要让自己的器量广大无边。墨子感叹人对所处环境选择要像白丝染色那样慎重,《诗经》赞美人的本性如羔羊皮毛如素丝一样保持纯一而不杂。所以我们要效法贤人行走在五常之大道上,克制私心杂念,才能成为圣人。
六、心得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损伤。”对我们的身体发肤,对我们这个人要充满敬意,就像敬奉神龙一样护养它,用五常之德蓄养它。这个“恭惟鞠养”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道德经里的“豫兮若冬临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把向外追求的脚步拉了回来。这每一条都是那样熟悉,因为就是自小父母敦敦教诲的做人的道理。小候嫌弃父母唠叨,嫌弃父母懂得不多,现在才发现做人没有那么复杂那么多的事情,就是这样简单,但是做到却又是那样地不容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22: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18-12-29 22:41 编辑

千字文4德建名立》读书笔记
一、 经文原文
德建名立 dé jiàn míng lì),形端表正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虚堂习听 (xū táng xí tīng)。
祸因恶积 huò yīn è jí),福缘善庆 (fú yuán shàn qìng)。
尺璧非宝 chǐ bì fēi bǎo),寸阴是竞 (cùn yīn shì jìng)。


资父事君 zī fù shì jūn),曰严与敬 (yuē yán yǔ jìng)。
孝当竭力 xiào dāng jié lì), 忠则尽命 (zhōng zé jìn mìng)。
临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ó),夙兴温凊 (sù xīng wēn qìng)。
似兰斯馨 sì lán sī xīn),如松之盛 (rú sōng zhī shèng)。
需要查询的语句
1、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1)德,即五常之德。建,即立也。名,贤人、圣人之名也。形,体也。端,即正也。立木以示为表。形端则影亦端,表正则影亦正。言此贤圣之人,惟能建立五常之德,因以有圣贤之名,如形表之端正,则影自随之而不爽。盖修德者必有名誉,而人不可以不效法之也。
2)德者得也,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前面三千字为道经,后面二千字为德经。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
3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3)《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我的理解:人依天道而行心中才有所得,内心德建立起来了,天地之间的声名自然就有了容貌仪态自然也会显得稳定庄重、正气浩然

2、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1) 空,即虚也。谷,两山中之相夹处。传,续也。堂,屋之高大者。习,重也。听者,耳所闻也。言声在空谷之中,则相传续而不已;在虚堂之中,则声发于此,响应于彼,使听者重复也。祸,灾殃也。恶,悖于五常之中,则声发于此,响应于彼,使听者重复也。祸,灾殃也。恶,悖于五常之事也。积,累也。言恶非一端也。缘,即因也。善者,修五常之事也。庆者,善之著也。言天之降祸于人,必因其悖于五常,为恶多端而然;天之降福于人,必因其能修五常,善著于身而然也。上节言人事之不爽,修德必获令名,如影之随形表;此节言天道之不爽,为恶得祸,为善得福,如响之赴声也。
2)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
     “祸福”两句话出自《易经》。《易经•坤卦•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有人会问,为什么前面两句话,由“空谷传声”又突然转到“善恶祸福”上去了呢?表面看起来,好像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其实前后四句在语义上是紧密相连的。
“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惟人自招”。
    3)古人讲因果报应有一个很特殊之处需要予以重视,那就是这个 “余”字。积善之家不仅仅是当时有 “庆”,积恶之家不仅仅是当时有 “殃”,而且此“庆”此 “殃”还连绵不绝,影响前世祖宗、后代子孙。比如孔子一生为了理想孜孜以求,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仅得到了时人的认可和尊重,而且 “余庆”在后世看起来可谓恩厚泽长。

的理解:就像空旷的山谷里发出声音就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人之过失持续积累必然会导致重要灾祸,人善行持续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百事皆顺

3、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天道人事不爽如此,而人当力行其五常矣。尺,度名,十寸为尺。璧,玉之圆者。尺璧:直径一尺的璧,比喻很珍贵的玉石。璧是古代玉器的一种,扁平状,圆形,中央有圆孔。宝,贵之也。寸,亦度名。阴,日影也。竞,争也。昔禹惜寸阴。寸阴:比喻极短的时间。《淮南子》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此言尺璧至重,而不以为宝;惟以寸阴当争,而孜孜然修其五常,惟日不足也。结成喜庆之果。
行善之外,惜时亦是一种美德。或者说行善修身,当有时不我待的精神。惜时是开物成务、修身立志而成圣成贤的必备条件和途径。中国古代有 “禹寸陶分”之说。其中 “禹寸”是指大禹惜寸阴,三过家门而不入,乃有治水之功。《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陶分”是指学者陶侃惜时。《晋书》记载陶侃的话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稍晚于陶侃的陶渊明也有诗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再后来,唐末诗人王贞白提炼出 “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警句。据说,宋代大学者司马光为了争取写作和读书的时间,要家人锯一圆木给他当枕头。因圆木是圆形的,睡觉时略一翻身,圆木就会滚动,很容易被惊醒,这样便可起身挑灯夜读或早读。
我的理解十寸大的玉石也不能视为珍贵耽于物而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修习五常之德行。
4、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上言五常之当修,而所谓五常者,在于人伦之内。盖仁为父子之德;义为君臣之德;长幼之有序,即礼之德;夫妇之有别,即智之德;而信又为朋友之德也。此下十四节,皆言人伦。而人伦之中,莫大于父子君臣,故又别而言之。资,藉也。事,奉也。严者,畏惮之意。敬,心无所慢也。《孝经》云:“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又云:“孝莫大于严父。”言用事父之道,即可以事君,其严惮恭敬之心则同,盖移孝以作忠也。
善事父母为孝。当,合也,谓理合如是也。竭,亦尽也。《论语》云:“事父母能竭其力。”尽己之心为忠。《论语》云:“臣事君以忠。”言忠臣之事君,有死无二,尽己之命而不惜也。“孝”承上资父而言,“忠”承上事君而言。上言忠孝之道,而事君即资于父,故此又专言孝也。临,莅也。深,深渊也。履,践也。薄,薄冰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夙,早也。兴,起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温者,使之暖也。凊者,使之凉也。《曲礼》云:“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此言
严敬之实:子之事亲,谨畏小心,如临深渊而践薄冰;夙兴夜寐,冬温夏
凊,而后为孝也。
本节讲述了 “孝”和“忠”两种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美德。资:奉养。事:侍奉。严:严谨。敬:恭敬。竭力:竭尽全力。尽命:穷尽自身使命。亦有一种理解为不惜牺牲生命。临:面临。深:这里指深渊。履:踩。薄:这里指薄冰。临深履薄指像走在深渊旁,像踩在薄冰上,比喻极度小心谨慎,唯恐做错或走错一步。
忠孝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两种美德,虽然古人仁、义、礼智、信 “五常”里没有忠孝二字,但是 “五常”作为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 “体”,却几乎都是通过以忠孝为 “用”而发挥作用的。如果在古代谁被视为 “不忠不孝”,那可真要自绝于人民,受众人唾弃了。因为在古人看来,忠和孝是大是大非的关键问题,绝对容不得半点含糊。“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人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发端,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教化百姓,应该从教导人民 “孝”开始。孝是什么?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就是要敬爱父母,所以说敬爱是孝的精神核心。孔子很早就断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正是在这种逻辑下,汉代实行举孝廉的制度,公开从孝子中选拔官员。尽管汉朝制度化的做法出现了一些伪善的问题和弊端,比如有些人 “举孝廉,父别居”,但是即便是到了隋唐后以考试选官的科举制时代,孝依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准线,并由此产生了类似于丁忧等一系列硬性制度规则。忠最早并不专门指臣子对君主。曾子每天 “三省吾身”,第一条就是 “为人谋而不忠乎”,这里的行为对象就泛指任何人。而忠的意思则是忠心,怎么才算忠心呢? 《中庸章句》里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说白了,忠就是尽力尽命。其实孝和忠是比较接近的两种情感,都要求竭尽全力,尽自己的使命。
夙兴:“夙兴夜寐”的省略语,“夙”指早上,“兴”指起来,意思是早上很早起,
晚上很晚睡,形容非常勤劳。温凊:“冬温夏凊”的省略语,“温”指暖和,“凊”指清凉,意思是让父母觉得冬天暖和,夏天凉快,形容体贴孝顺。“夙兴温凊”主要指侍奉父母要一丝不苟,体贴入微。
我的理解:服侍父亲侍奉君主都要严惮恭敬。子女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要穷尽自己的使命就像站在很深的河上,就像在薄薄的冰上,要保持警觉之心。早起晚睡勤快恭敬侍奉父母让他们冬天暖和、夏天凉快
5、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兰:兰花,古人认为兰花之香清雅悠长,是花中之君子。斯馨:斯为助词,馨指香气悠远不断。盛:茂盛,古人认为松能抗寒,能在逆境中坚持节操。孝为百行之原,能孝于亲,则为有德之人矣,故设喻以赞美之。似、如,皆比也。兰,香草也。《易·系辞》云:“其臭如兰。”斯,语辞。馨,香也。松,木名。盛,茂也。松至冬而不凋,故云盛。行言其德之馨香则如兰,其德之茂盛则如松。
的理解:这两种美德像兰花的馨香一样悠远不绝,像青松能抗严冬一样长盛不衰。


需要查阅的字词:
见附件

四、翻译
人依天道而行心中才有所得,内心德建立起来了,天地之间的声名自然就有了容貌仪态自然也会显得稳定庄重、正气浩然就像空旷的山谷里发出声音就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人之过失持续积累必然会导致重要灾祸,人善行持续到了一定程度自然百事皆顺。即使十寸大的玉石也不能视为贵重,耽于物而要珍惜每时每刻修习内在的德性。服侍父亲侍奉君主都要严惮恭敬。子女侍奉父母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穷尽自己的使命就像站在很深的河上,就像在薄薄的冰上,要保持警觉之心。早起晚睡地侍奉父母让他们冬天暖和、夏天凉快这样的德性就像兰花的馨香一样悠远不绝,像青松能抗严冬一样长盛不衰。

五、心得
    整体上这一部分从忠孝上来讲一个人如何修习自己的德性。最有感触的是这个孝,孝,子在父下,不仅是奉养,还有传承之意。以前总是只是把孝当做责任和义务,是外在的东西,没有孝,没有这个传承,就没了家魂,没有了人魂,人不为人。想到我家现在的状况啊,真是感觉到危险,孩子经常看到我们在教育以及各个方面看不起爷爷奶奶的那些想法的那种姿态。从我这里,子不承父,家魂断了,我却信了外面的那些东西。真是要时刻保持警觉之心如临渊履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9 23: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月月总结
      这一个月的四部分由天地开篇,到祖先智慧勤劳的创业发展史,到人伦修养,展示出我们祖先的思维、心胸与气魄,我本天地来,离了天地我还是我吗?以天地为锚的那种信念更加深入我心。这样一种信念也是我要传承给我的孩子的。最有感触的是这个恭与敬,心中有天地,临渊履薄,尽心竭力,修养天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6: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河女 于 2019-1-3 16:27 编辑

5、川流不息
一、经文原文
川流不息 (chuān liú bù xī),渊澄取映 (yuān chéng qǔyìng)。
容止若思 (róng zhǐ ruò sī),言辞安定 (yán cí ān dìng)。
笃初诚美 (dǔ chū chéng měi),慎终宜令 (shèn zhōng yìlìng)。
荣业所基 (róng yè suǒ jī),籍甚无竟 ( jí shèn wújìng)。
学优登仕 (xué yōu dēng shì),摄职从政 (shè zhǐ cóngzhèng)。
存以甘棠 (cún yǐ gān táng),去而益咏 (qù ér yì yǒng)。
乐殊贵贱 (yuè shū guì jiàn),礼别尊卑 (lǐ bié zūn bēi)。
上和下睦 (shàng hé xià mù),夫唱妇随 (fū chàng fù suí)。

二、需要查询的句子
1、川流不息 , 渊澄取映 。
本节讲述了宁静稳重的君子之德。川,水之流者,如河水。流,行也。息,止也。渊,水之止者,如潭水。澄,清也。映,照也。水清而可以照物也。河水奔流,日日夜夜不停息,潭水宁静,清澈得可以照出影子。言其德纯常而不间断,则如川之流而不止;其德洁清而无污染,则如渊之清而可照也。
我的理解:河水奔流日夜不息,潭水静止清澈却能映照万物。


2、容止若思 , 言辞安定 。
容,貌也。止者,对作而言,一身之举动也。心所运曰思。人有思者,貌必沉静,若思者,喻其容之肃也。言,语也。辞,说也,言之成文者也。安定,亦沉静之意。《曲礼》云:“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言有德之人,其貌、言如是也.君子的仪容举止,总像是不断地在思索着什么,说起话来却又那么从容而镇定。
《疏》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貌多心少为恭,心多貌少为敬。《礼记》第一句话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刻画了一位心怀恭敬,外表总是若有所思,言辞说话慢条斯理、有条不紊的君子形象,并解释说这种类型的君子,就可以让百姓感到安定踏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古人所崇尚的君子,不是孔武有力、行动迅猛的人物,而是安静镇定,所谓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沉着不乱,胸中自有韬略的人。古人有 “主静”一说,不太讲求速度,而是崇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礼记》里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诸葛亮则告诫子弟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的理解:容貌举止要像心里盛满万物一样恭敬肃然,说话辩论都要不急不慌,从容镇定。


3、笃初诚美 , 慎终宜令 。
笃:忠实而认真。初:开始。诚美:的确很好。慎终:谨慎地结束。宜令:宜指应该,令指美好。言人有德者,能厚之于始,信为善矣;又当谨之于终,而后为德之成也。盖人少则慕父母,诚厚于始也。及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善于终者鲜矣。惟终身慕父母者乃为大孝,故勉人修德,当终如其始也。认真地开始,的确很美好,但若是能一直谨慎地做完,则更令人敬佩。
本节讲述了善始善终的君子之德。古人很早就开始了关于 “始”和 “终”的思考,《诗经·大雅·荡》有云:“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上天生下人民百姓,刚生下来时都是善的;出生后面对社会各种诱惑,很少有人能以 “善道”自终。《论语》中则记载子夏之语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以为终始如一,持之以恒,只有圣人才能做到。道家也有类似的观点,《老子》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在古人看来,“立身行道,终始若一”,是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正如 《韩诗外传》所说:“官怠于有成,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官做得大了,形成骄盈之习,就可能怠慢法纪;大病稍愈而误以为痊愈,不继续治疗,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太平日久,养成松懈懒惰的毛病,就可能发生意外的祸患;即使是孝子,有了妻子儿女后,对父母的孝心也可能衰减。
我的理解:能够警觉而又专注地信守大道是很好的,能够谨慎坚持到最后是值得尊敬的。


4、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
荣业:荣耀的事业。所基:所以建立,指上述各种美德。籍甚:名声很高。竟:停止。
上述这些美德,是建立荣耀事业的根基,有了这些美德,美好的声誉就会源源不断地到来。
上言孝成而德备,事父之道尽矣,然后可资之以事君焉。此以下言事君之事。荣,显荣也。业,事业也,即下“摄职从政”,仕者之事也。基,本也。籍者,有声誉也。甚,太过也。《汉书·陆贾传》云:“名声籍甚。”竟,已也。学,讲习讨论也。优,有余也。登,升也。仕,为官也。摄,治也。职,官所掌之事也。从,就也。政,国政也。言能孝而有德,则异日事君显荣之业,皆本于此。盖孝德之人,必有名誉以闻于上,籍甚而不已焉。又必俟学古有获之后,知所以致君、知所以泽民,然后可升于朝而为官,而治理政事也。《论语》云:“学而优则仕。”学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政事。
我的理解:这是繁荣的事业能够建立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事业盛大而没有终极。学习经典修身齐家之后仍有余力则去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政事。


5、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存:保存。甘棠:棠梨树。去:离开。益咏:更加编写诗歌唱咏纪念。相传周文王之子召伯巡行南国,勤政爱民,巡视地方时坐在棠梨树下宣布教令、处理政事,累了就在树下休息,从不打扰百姓。百姓爱戴召公,召公离开后,民众就把棠梨树保护起来,并写下 《甘棠》之诗来纪念召公。其诗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言人臣之事君,必当体君心以爱民,亦如召公之去南国而人思慕之,留所止之树而不伐,愈歌咏于无穷也。做官就要像召伯一样,为百姓着想,百姓就会保护他休息过的甘棠树,召伯离开之后,百姓还编写诗歌唱咏怀念他。
我的理解:像周文王之子召伯一样为百姓着想,百姓舍不得砍伐他理政休息过的棠梨树,即使离开之后,还会编写诗歌咏唱怀念他。


6、乐殊贵贱, 礼别尊卑。
这两句话谈到了中国的礼乐,以及由礼乐涉及到的贵贱尊卑的等级概念。上言父子君臣之伦,至此又推其类而尽言之,因以此二语为发端。言五伦之中,有贵有贱,有尊有卑,而先王制礼作乐,所以殊异而分别之也。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用礼乐来概括。广义的“礼”是中国文化的统称,包括了哲学、政治、社会、教育等等,所有文化内容。狭义的礼指社会秩序,特别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现代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内容。
  为什么要研究礼?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仁”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和”。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和”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广义的“乐”是艺术形式的总称,包括了现代的音乐、舞蹈、美术、影剧等艺术形式。狭义的乐指音乐。乐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乐行不行呢?
  没有艺术修养,人生会很枯燥乏味,生活不是会很枯燥吗?所以要用乐来调心。古代的伟人都懂艺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同时又是大文学家、大书法家。无论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有多么大,通过读书写字、吟诗赋棋、吹拉弹唱就化解了,不象现代人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非弄出个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不算完。所以我们要懂得古人设置礼乐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何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何哉”?孔子说:礼啊礼啊,不是送两包点心就是礼,那是我们的文化精神、文化哲学;乐啊乐啊,不只是唱歌跳舞就是乐,那是要将我们的精神升华到永远乐观的境界。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中国的歌曲都是低吟慢唱,是唱给自己听的。乐器也都是独奏的,无论笙管笛箫、琴瑟琵琶,都是声音小而柔,是演奏给自己听的,目的在调心。西洋乐器多是演奏给他人听的,所以震耳欲聋。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文化与艺术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曾说:「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前人所制作的礼乐,浑浑噩噩,无是无非,视众人为一体,平等爱护,是质胜文,好比乡下人。后来的人,制作礼乐,着重文饰,是文胜质,即是今之所谓「君子」。上古时代的大同世界,人质纯善敦厚,根本不需要讲仁义礼让,已生活在其中,故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后来人性败坏,才要提倡仁义道德来节制。因此,孔子说他还是遵从先进的礼乐。至于“贵贱尊卑”,那首先是由于我们的心理观念造成的。人的通病都是好高骛远,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高贵的,得到了就卑贱了、看不起了。尊卑贵贱,首先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心理追求标准,然后才是根据自己的行为,社会对自己的归类。这种分类也是由一个人气质、追求的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举例子来说,染黄毛、戴鼻环、吃摇头丸的人,恐怕欣赏不了贝多芬与莫扎特。谁规定的呢?是自己的文化品味与道德修养决定的。如果自己降低了做人的标准,自己堕落为社会上不道德的“卑贱”一类,又与他人何干呢?
我的理解:通过音乐我们可以鉴别出一个人的性情高雅与低贱,通过行为礼仪可以分辨出一个人的情操是高尚还是卑下。 


7、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上,即尊贵者。下,即卑贱者。和,谐也。睦,亲也。言五伦虽有贵贱尊卑上下之不同,而皆以和谐亲睦为善也。五伦之中,始于夫妇。夫者,男子之称。《尔雅》曰:“女子已嫁曰妇。”妇之言服也,服事于夫也。唱,导也。随,从也。夫理外事,导之于前;妇为内助,从之于后也。
前面说到“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懂了,就能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烦烦恼恼地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和合二仙是一对,此和就有彼合,有感就有应。上有和下就有睦,所以说“上和下睦”。“和”是协调、平静、美好的意思;“睦”字从目,目顺也,就是看着顺眼,引伸义为亲近、好合。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就是“上和下睦”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唱”是“倡”的通假字,有倡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夫唱妇随”是半句话,后面还有半句是“妇唱夫随”。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妻子倡导的丈夫也同样要拥护,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孩子或外人,不是插足的第三者),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相反,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
我的理解:在一个家庭里,为人父母者和顺,为人子女者亲睦。丈夫在前倡导妻子在后面跟随协助。


三、需要查阅的字词
见附件

四、译文:
河水奔流日夜不息,潭水静止清澈却能映照万物。所以,我们容貌举止要像心里盛满万物一样恭敬肃然,说话回答都要不急不慌,从容镇定。警觉而又专注地开始信守大道,慎终如始才能真正的得道。这是繁荣的事业能够建立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事业盛大而没有终极。学习经典修身齐家之后仍有余力则去做官,担任一定的职务,参与国家政事。像周文王之子召伯一样为百姓着想,百姓也会念着他,舍不得砍伐他理政休息过的棠梨树,即使离开之后,还会编写诗歌咏唱怀念他。通过音乐我们可以鉴别出一个人的性情高雅与低贱,通过行为礼仪可以分辨出一个人的情操是高尚还是卑下。在一个家庭里,为人父母者和顺,为人子女者亲睦;丈夫在前倡导妻子在后面要跟随协助。

五、心得感想
这一部分主要在讲人要言行举止要稳重从容、做事要善始善终,以这样的德性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礼乐,守本分,上下和睦,夫妻一致。读到容止若思 、言辞安定 ,马上想到了父亲,自幼最崇拜的就是父亲无论遇到大大小小事情总是有主意不慌张,即使在遇到弟弟那样的大事,也从未在众人面前失礼;还想到了二姑父,那种言行举止间的气度让所有人都敬重,即使是最穷困的时候也无人敢轻看他。从他们的容貌神态和话语中我总感受到一股力量,从内到外的力量,无所畏惧、坦荡从容。父亲也从小教育我们走路不慌,吃饭不急,说话一字一句干脆利落,才像个大人的样子。父亲和二姑父都未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有些作为华夏子孙骨髓里的东西在他们身上却那样鲜明,这就是我们的家魂,唯有孝才能使之得到传承,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不是书上外面的符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23: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6、外受傅训
、经文原文
外受傅训 wài shòu fù xùn), 入奉母仪 (rù fèng mǔ yí)。
诸姑伯叔 zhū gū bó shú),犹子比儿 (yōu zǐ bǐ ér)。

孔怀兄弟 kǒng huái xiōng dì),同气连枝 (tóng qì lián zhī)。
交友投分 jiāo yǒu tóu f ēn),切磨箴规 (qiē mó zhēn guī)。

仁慈隐恻 rén cí yǐn cè), 造次弗离 (zào cì fú lí)。
节义廉退 jié yì lián tuì),颠沛匪亏 (diān pèi fěi kuī)。
  
性静情逸 xìng jìng qíng yì),心动神疲 (xīn dòng shén pí)。
守真志满 shǒu zhēn zhì mǎn),逐物意移 (zhú wù yì yí)。
坚持雅操 jiān chí yǎ cāo),好爵自縻 (hǎo jué zì mí)。


、需要查询的句子
1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此推父子之伦而广言之。外者,出而在乡党之间。受,承也。傅,师也。训,教也。入,进也,进于家内也。奉,亦承也。仪,范也。言外而在乡党,则承师之教训;入于其家,则奉母之仪范也。诸,众也。父之姊妹曰姑。父之兄曰伯。父之弟曰叔。犹,同也。比,并也。《礼·檀弓》篇云:“兄弟之子,犹子也。”言兄弟所生之子,与己子同,而得比并于儿也。
上文止言资父,而父子之伦有所未尽。与父同尊者,有师焉;与父同亲者,有母焉;以及诸姑伯叔,皆从父以推者也。至于兄弟之子,则从子以推者也。而父子之伦全矣。古者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是也。《礼·檀弓》篇云:事亲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服勤至死,心丧三年。盖师与父并重。后世师道不讲,唐韩愈作《师说》,举世皆非之,风之不古也久矣。
的理解:在外要接受圣人传授的万事万物的义理,内要恭敬地承接父母的仪范。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

2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此言兄弟之伦。孔,大也。怀,爱也。《尔雅》云:“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同,共也。气,父母之气也。连,合也。木生条曰枝。言兄弟当大相友爱。盖形虽分,而同受父母之气,犹木有歧枝,本合于一枝也。
我的理解:心里要想着兄弟并给予关爱,毕竟同受父母气血,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3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此言朋友之伦。交,相合也。友,朋友也。投,托也。分,情分也。切,割也。磨,砺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诗·卫风》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喻为学者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有所讽谕以救其失者为箴。规,戒也。言朋友之合,以情相托;平日为学,则切磋琢磨,相勉以求其精;至于有过,则讽谕规戒,相救以正其
失也。
我的理解:朋友之间互相往来靠的是彼此之间的情义相合,做学问要互相切磋琢磨精益求精,为了避免有过失,要相互督促戒勉。
4、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上言五伦备矣,而五常之德,犹未明指之也,故于此详言之。此言仁之德也。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慈,爱也。隐,痛之深也。恻,伤之切也。《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造次,急遽苟且之时。弗者,禁止之辞。离,去也。言仁主于爱,而遇不忍之事,则伤之切而痛之深,此乃人之本心,虽当急遽苟且之时,而不可舍去也。按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之德,而仁、义为大,故明指之,犹上文五伦亦以君臣父子为大也。然仁、义二者,而仁包四德,尤大于义,故又别而言之,犹上文君父并重,而事君之道资于事父,又以孝为本也。虽其文有详略,而理实贯通,先后差次截然不紊,读者宜熟玩之。
我的理解:爱人利物之心、不忍同情之心即使在慌忙仓促之时也不能离弃。

5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此言义礼智信之德。有所守而不变,谓之节,信之德也。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廉,有分辨,智之德也。退,谦让也,礼之德也。颠沛,倾覆流离之际。匪,非也,亦禁止之辞。亏,缺也。言义礼智信之德皆人所不能无,虽当倾覆流离之际,而不可亏缺也。《论语》云:“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的理解:心制一处,有所守而不变、有所分辨、有所谦让,即使是世道衰或人事挫折之时也不要有所亏缺。
6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此总上文五常之德而言。盖天以仁义礼智信之德,赋之于人为性。情者,性之发也。心,载性者也。神者,心之灵也。静者,止于五常而不动也。逸,安也。反于静者为动。疲,劳之极也。言人之修五常者,其性止于仁义礼智信,而所发之情皆安;其不修五常者反是,心为外物所动,而劳敝其神也。
我的理解:保持心有所止,止于仁义礼智信,性情自然变得安静;心一动,灵魂就会疲于奔命。
7、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守,操守也。真者,性之正也。言仁义礼智信乃人之真性也。心之所之谓之志。满,足也。逐,引之而去也。物,外物,声色嗜欲之类,所以动其心者。意者,心之所发也。移,即动也。此申上节而言。性静情逸者,守其仁义礼智信之真性,为能充满其志,而无所亏欠;心动神疲者,盖为声色嗜欲外物所动,引之而去,而意以移,因不能守其五常也。
我的理解:守住人之真性,让真性充满其志;心被外物所牵动,则意会外移,不能守住真性。
8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此又总承上文而结言之。坚,固也。持,即守也。谓之坚持,必性静情逸,守其真而志满,不逐于外物而心动神疲也。雅,常也。操者,所守之德,即五常也。好,美也。爵,位也。縻,系也。言人能固守五常,则为有德之人,王者必举而用之,而美位自系于其身矣。《易·中孚》卦云:“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此言自縻,谓己之修德所致,即自求多福之意,所以深勉乎人也。
我的理解:固守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德性,合适的位置自然会找到你。

三、需要查寻的字词
见附件


四、译文
在外要接受圣人传授的万事万物的义理,内要恭敬地承接父母之仪范。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儿、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心里要想着兄弟姐妹并给予关爱,毕竟同受父母气血,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结交朋友靠的是彼此之间的情义相合,互相切磋琢磨,互相督促戒勉。心制一处,仁爱之心即使在慌忙仓促之时也不能离弃;义礼智信即使是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之时也不要有所亏缺。保持心有所止,止于五常之德,性情自然变得安静;相反,心一动,灵魂就会疲于奔命。所以守住人之真性,真性才能充满其志;心被外物所牵动,则意会外移。固守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德性,合适的位置自然会找到你。
五、心得
    这一节前面继续讲到五伦,“外受傅训,内受母仪”,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交友投分 ,切磨箴规。”想自己在这方面的言行皆是无形中承接于父母,而我的子女在这方面也会承接于我和先生,遂多了一份警觉。心制一处,心有所止,“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非常具有操作感。仁慈隐恻 造次弗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 。”这就是这份警觉感该有的充分体现。以前读白云先生文章里总是会说华夏人比夷狄智慧不以为然,最近对这个却是越来越有体会,如果一个人能时时保有这种警觉,心制一处,心有所止,又怎会不智慧?感叹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在西方教育背景下长大的这一批还有后几批人,就是被“随心所欲”的文化毒害,导致“心动神疲”,“逐物意移”,又怎会不愚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7: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第七周
一、经文原文
都邑华夏(dū yì huá xià),东西二京(dōng xīèr jīng)。
背邙面洛(bèi máng miàn luò),浮渭据泾(fú wèi jù jīng)。
宫殿盘郁(gōng diàn pán yù),楼观飞惊(lóu guàn fēi jīng)。
图写禽兽(tú xiě qín shòu),画彩仙灵(huà cǎi xiān líng)。
丙舍旁启(bǐng shè páng qǐ),甲帐对楹(jiǎ zhàng duì yíng)。
肆筵设席(sì yán shè xí),鼓瑟吹笙(gǔ sè chuī shēng)。
升阶纳陛(shēng jiē nà bì),弁转疑星(biàn zhuàn yí xīng)。

二、需要查询的语句
1、  都邑华夏 ,东西二京 。
本节描述了国之都城的宏大气象。都邑: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则叫邑。一说为“天子所宫曰都”,“诸侯所宫曰邑”。此处都邑并称,泛指京城。华夏:华指荣耀华丽,文明之象;夏指中国最早的夏民族,后用华夏代指中国,文明而大也。京,亦大也,王者所居之国也。周之成王,营洛邑为王城,及乎平王东迁,居焉。东汉光武亦都之,谓之东京,即今河南府是也。周之武王都于镐京,秦都于咸阳,西汉都于长安,谓之西京,即今西安府是也。
我的理解:说起京都大邑,要数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气象宏大,天下以此为盛。
2、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
背,后也,在国之北。面,前也,在国之南。邙,山名,北邙山也,在今河南府城之北。洛,水名,源出今商州洛南县冢岭山,东流经河南府城之南,又东至巩县入河。此句承上东京而言,邙山在东京城北,洛水在东京城南也。浮,泛也。据,依也。渭,水名,出今临洮府渭源县鸟鼠山,东流至西安府华阴县入河。泾,水名,出今平凉府岍头山,东南流至西安府高陵县入渭。此句承上西京而言,西京左泛渭流,而右依泾水也。浮渭:渭指渭水,浮渭指长安城远看起来像是漂浮在渭水之上,意指跨渭水两岸。据泾:泾指泾河,据泾指长安城依凭泾河。
中国王朝那么多,做过都城的城市更多,但是经常被选为国都的城市就那么几个。现在我们有四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的说法。在《千字文》创作的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还是东西二京,即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长安和洛阳长时间被选为都城,长安号称十一朝古都,洛阳号称九朝古都,都是有原因的。长安地处关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就军事关塞而言,长安周边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座关口控制着进出长安的通道,都易守难攻,可以居高临下节制东方。而洛阳地处天下之中,背靠北邙山,面对洛水,“职贡所均,水陆辐辏”,交通四通八达。汉唐两朝,都把洛阳和长安定为东西二京,其宏伟繁华,盛极一时。
我的理解:东京洛阳北倚邙山险要,南临洛水浩荡;西京长安南跨渭河两岸,北凭泾河雄踞关中。
2、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
本节描述了都城皇宫的雄伟壮丽。①宫殿:此处指皇宫。盘:错综曲折,连绵无边。郁:茂盛繁多,层出不穷。楼观:楼,《说文》云:“重屋也。”指两层以上的屋子,观,《尔雅》云:“观谓之阙。”指可以观景的楼台,二者俱指最高的房屋。飞惊:指楼观高耸入云,凌空欲飞,使人心惊。古人的建筑一般较低矮,唯有皇宫高大威严,望之令人战兢。
我的理解:感慨那宫殿错综曲折,层层叠叠;惊叹那楼阁高耸入云,凌空欲飞。
3、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 。
图、写:都指用线条描绘。禽兽:飞禽走兽。画、彩:都指用颜料彩绘。仙灵:神
仙精灵。
我的理解:殿内画满飞禽走兽,宫里彩绘精灵神仙。
4、  丙舍旁启 ,甲帐对楹 。
丙,干名。舍,屋也。《天官书》云:亥为天门,巳为地户。丙舍于巳,故凡地户俱称丙舍。魏钟繇帖云:“墓田丙舍。”丙舍:正殿前左右相对的厢房。傍启:傍通“旁”,意指侧。启指开启。傍启指厢房的门是东西对开的,并非冲正南开,所以叫傍启。甲者,干之首。帐,《释名》云:“张也。张施床上也。”《汉武故事》云:“上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杂错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帐:第一等的幔帐,是供神、放置珠宝或者皇帝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当也。楹,柱也。对楹:正殿前相对的两根大柱子。
我的理解:大殿左右,对开一排排厢房;楹柱雄壮,守护最头等幔帐。
5、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
肆,陈也。设,置也。肆、设:都指布置。重曰筵,单曰席。古人藉地而坐,筵、席皆坐之具也。鼓,动之也。瑟,乐器,状如琴,有二十五弦。以口嘘气曰吹。鼓瑟:鼓指弹奏,笙,亦乐器,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之中,又施簧于管端以出其声也,是古代类似于竽的一种管乐。吹笙:吹,吹奏。此处泛指演奏各种管乐。
我的理解:宫殿里摆起丰盛的筵席,奏起美妙的音乐,盛世太平其乐融融。
5、  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
升,登也。阶,级也。升阶:登上台阶。纳,入也。陛,即阶也。纳陛:进入宫殿的台阶。堂之高者去地远,故设阶陛,所以升堂者也。弁,帽子,上面缀有珍珠和宝石。《白虎通》云:“弁之为言攀,持发也。”有爵弁、韦弁、皮弁等制。转,动也。疑,似也。疑星:疑似星辰。《诗·卫风》云:“会弁如星。”此句承上阶陛而言,登阶入陛者,帽子上的珠宝闪耀发光,像是漫天星辰一样。其弁动移如星之多,则阶陛之广可知,甚言以形容之也。
言舍之以丙为次者,其门开于侧,当柱则施甲帐,又陈设筵席,而作乐于其间。其阶陛之广,登纳者弁若星然,不可胜数也。
我的理解:群臣登阶进殿,帽顶珠宝流转闪耀,疑似漫天星辰熠熠生辉。

三、需要查询的字词
见附件

四、译文
说起京都大邑,要数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气象最为宏大,天下以此为盛。东京洛阳北倚邙山险要,南临洛水浩荡;西京长安南跨渭河两岸,北凭泾河雄踞关中。感慨那宫殿错综曲折,层层叠叠;惊叹那楼阁高耸入云,凌空欲飞。殿内画满飞禽走兽,宫里彩绘精灵神仙。大殿左右,对开一排排厢房;楹柱雄壮,守护最头等幔帐。宫殿里摆起丰盛的筵席,奏起美妙的音乐,盛世太平其乐融融。群臣浩浩荡荡地登阶进殿,帽顶珠宝流转闪耀,疑似漫天星辰熠熠生辉。

五、心得
    这一部分讲国家,从都城开始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22:22: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部分讲国家,从都城开始讲。时间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远及近,从大到小,一副壮观精美的画卷铺开。刚开始一直不解为何要从这宫殿开始讲国家,再读再琢磨的过程中从中不仅感受到美,还感受到一种有层次又和谐的空间感,天与人,山水与都城,君与臣,礼与乐......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既各在其位,又相辅相依,君臣共践天道,天道昌隆,国泰民安。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除此还有何正途?哎,这样一体会,发现以此铺开这美丽的画卷,也是起兴手法的应用,营氛围定基调,重点在后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3 05:42 , Processed in 1.107747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