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铃兰

铃兰的读书笔记(千字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22: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14 22:26 编辑

第十一周
02、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俶: 俶,善也。——《说文》俶,厚也。俶甚者,厚甚也。平地七尺雪,厚莫甚于此矣。——王引之《经义述闻•公羊传》
〈副〉(1) 开始。令终有俶。——《诗•大雅•既醉》俶拢天经。——《书•伪允征》
燕与羞俶。——《仪礼•聘礼》(2) 又如:俶扰(开始扰乱);俶载(始事,开始从事某种工作);俶俶(初受上天福佑)(3) 忽然,倏 [suddenly]。如:俶尔
〈动〉(1) 作,建造。有俶其城。——《诗•大雅•菘高》(2) 又如:俶建(建造,建立)
(3) 整理。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俶装。——《后汉书•张衡传》夕饮饯以俶装,旦出宿而言辞。——《宋书•谢灵运传》(4) 又如:俶装(出门远行前,整理准备行装)
小结俶:俶载南亩的俶是开始之义。

载: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哉”的本字,表示临刑。載,金文   (,“哉”,临刑)  (幸,刑具),表示临刑。有的金文 以“車” (囚车)代“幸” ,表示将囚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年终施刑, 将重罪犯投入囚车游行示众后行刑作活祭。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字形 中的“才” 写成“十”
小结载:囚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临刑。

艺: 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握。埶,甲骨文   (丮,双手执握)  (木,幼苗),表示执苗种植。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屮” ,表示种植草本花卉。有的金文 加“土” 、加“女” ,表示女子培土种植。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当“埶”的“种植”本义消失后,隶书 再加“芸” (“耘”,锄草)另造“藝”代替,表示栽种植物、培土锄草。造字本义:动词,种植庄稼草木,培土锄草。《汉字简化方案》另造简单字形“艺”: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埶” ,并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云”简化成“乙”。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一项事关生存的极其重要的技能,因此“艺”也代表“技”。
小结艺:蹲在地上双手握着幼苗的场面。种植草木,培土锄草。

黍:黍,甲骨文   (禾,穗子,谷物)  (水,酒),表示一种可以酿酒的粮食。有的甲骨文 突出了禾穗下垂的样子,强调“黍”是一种成熟的谷物。金文 简化字形。篆文   (禾)  (冖,屋)  (水,酒),强调将小米放在屋里酿酒。造字本义:名词,小米(?),一种耐旱的庄稼,性粘,可酿酒。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屋”形 写成 。
黍,禾属而黏者也。——《说文》今北方谓之黄米。
小结黍:北方谓之黄米

稷: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
黍稷无成。——《国语•晋语》。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则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与稷别。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非止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意思很清楚:“谷”本是五谷的总名,但南北朝时,人们却习以“谷”作为“稷”的专称。书中还各列专篇将“谷(稷)”与“黍穄”分开叙述。如此说来,稷即粟。
小结稷:五谷之长,可能是指谷子,磨后我们叫小米

(精读千字文材料: )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俶载南亩”就是说要在向阳的土地上开始从事农作了、开始种地了。如果查查字典,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
南亩是指向阳的耕地,《诗经 豳风 七月》里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的诗句。
亩是土地测量单位的量词,时代不同,亩的数量单位大小也不一样。上古时代(先秦)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六尺为一步,如《孟子》书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按秦制,240步为一亩,现代的一亩为60平方丈,合667平米。十分地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古今时代不同,度量衡的单位也有所变化。
我指的是我自己,艺是种植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园艺一词,其中的艺不是说园林艺术,而是种植、栽培的意思。
黍稷是古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黄米(黏米)叫黍,谷子(小米)叫稷。黍稷在此地就代表了五谷,中国人讲究五谷丰登。《三字经》里提到六谷:“稻梁菽,麦黍稷”,为什么又出来六谷了呢?讲五谷不包括稻米,中国在上古时代没有稻子,稻子是后来从南方引进的,中国北方早期没有稻子,只有梁菽麦黍稷五谷。
中国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此五谷的种子。通过用同位素炭14测定年代,这些五谷的种子距现在有多少年呢?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黄帝距离现在有5000年,但种植五谷,从事农业活动并不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时代开始的。从伏羲氏开始至今有12000年,黄帝到现在是5000年,伏羲氏到黄帝是7000年,中间还有神农氏,神农氏再到黄帝也有几千的时间,所以河姆渡遗址推测是7000年以前的遗迹,是可信的。我们中国人要相信自己的历史,相信自己的祖先,不要听信外国人胡说,自贬祖先,自己缩短自己的历史。这也证明了,中国以农业立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至少有7000年。

意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春耕时节,开始在向阳的土地上耕地,种上黍子和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22: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03、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税: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对换。税,篆文   (禾,庄稼、谷物)  (兑,对换),造字本义:动词,用谷物兑租赋。

贡: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巨”,表示硕大。貢,金文   (工,硕大)  (貝),表示大贝。造字本义:名词,敬献皇宫的稀世大贝壳。古人认为身为天子的皇帝,有权享受所有天下最美的东西。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草书 省去“貝”字甲壳上的两道花纹。古人称进贝为“贡”,称进虎为“献”* 。 “工”在汉字中通常有“大”的意思:大河为“江”* ;大穴为“空”* ;大虫(龙)为“虹”* ;大贝为“贡”;大棍为“杠”* ;大瓮为“缸

劝:勸,金文   (雚,“權”的省略)  (力),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勉励下级努力

赏:赏,赐有功也。——《说文》赏,上报下之功也。——《墨子经》三年有赏于大邦。——《易•未济》尧能赏均刑法。——《礼记•祭法》善人富谓之赏。——《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赏田。——《周礼•载师》

黜:黜,贬下也。——《说文》黜,贬也,下也。——《玉篇》黜陟幽明。——《虞书》。传:“退其幽者。”
何以黜朱于朝。——《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咸黜不端。——《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太守官而黜臧使者。——高适《书博鸡者事》理乱不知,黜涉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陟: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与“降”相对陟,登也。——《说文》陟,陞也。——《尔雅》陟降庭止。——《诗•周颂•闵予小子》
汝陟帝位。——《虞书》省幽明以黜陟。——张衡《东京赋》

黜陟:贬-升

(精讲千字文材料:)
 庄稼熟了,把新收获的庄稼交给国家叫做纳税,所以税是禾木旁。如果我们查查《说文解字》,可以查到:敛财曰赋,敛谷曰税,因此赋和税是两个概念。缴现金的为纳赋,赋字是贝字旁。上古人类主要活动于黄河流域,见不到大海,贝壳很稀少故此用来作流通的货币,像今天的铜板、纸币一样。贝壳上打洞,用绳子串起来,五个一串叫一系,二系十贝叫一朋。老友来了,在脖子上挂两串贝壳去喝酒,就叫“朋”友,所以汉字中的财、贵、贱、赛等与钱财有关的字都是贝字旁。缴纳现金的叫赋,缴纳谷物的叫税,二者完全不一样。
庄稼收割下来了要把打下来的新粮食作为税交给国家就是“税熟贡新”。税和贡两个字又不一样,由下位献上叫做贡,由上位向下面收叫税。缴税要贡新粮,国库的存粮一般都要存三年,我们市场上买到的都是陈米,一不香,二没有油性,因为不是新米。粮仓的大敌是水火再加老鼠。每屯藏粮都要用红笔标明因老鼠造成的自然耗损数字,写成“耗字多少”,因此老鼠又叫耗子。(“耗字多少”,耗子是这样来的~)
权是勉励,赏是奖赏,黜是惩罚,陟是晋升。“劝赏”是对农户的奖惩制度,“黜陟”是对政府官员的撤职、升迁制度。要客观地按照务农的成果和纳税的情况,对农户予以奖励或惩罚,对有关的官吏也要据此予以职务的或升迁。
两句话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庄稼一成熟就要纳税,把新谷献给国家。 官府要按照贡献对农户予以奖惩, 国家将对有关官吏予以或升迁

意译:(税熟贡新,劝赏黜陟)秋收时节,拿出成熟的新黍谷,交纳税粮;庄稼种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赏赐,种得不好的要受到处罚,对负责农事的官吏也有降职和升迁的考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6 21: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04、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敦: 古代食器 ,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球形,各有三足或圈足,上下合成球形,盖可倒置。流行于战国时期.有虞氏之两敦。——《礼记•明堂位》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青铜器名,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
从“攴”,表示与以手持械的动作有关。本义:投掷)(2) 厚道。诚朴宽厚;厚重;笃实
《說文》怒也,詆也。一曰誰何也。又《五經文字》敦,厚也。《易•臨卦》敦臨吉。《疏》厚也。又《詩•邶風》王事敦我。《釋文》韓詩云:敦,迫也。鄭都回反,猶投擲也。又《爾雅•釋詁》敦,勉也。《疏》敦者,厚相勉也。
小结敦:厚也。从字形上看不出含义。敦,春秋时是食器,后来成为礼器。厚重之感。

素: 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编绳子。素,金文   (来,麦子)  (索,编绳),表示用麦杆编织。籀文 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収” ,同时加“糸” (织),表示编织。造字本义:名词,以麦杆为原料的草编工艺品。篆文 省去籀文字形中的“糸”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来”  写成  。
素,白緻繒也。从糸、 ,取其澤也。(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玉台新咏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若士必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战国策 • 魏策》)
小结素:未染色的原丝。指,本真,自然。

秉:秉,甲骨文   (禾,庄稼,植株)  (又,持握),表示手握庄稼。造字本义:动词,一手执刀,一手持株,收割庄稼。金文 将“禾” 和“又” 交叉连写混合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手握一株为“秉”,手握两株为“兼。
秉,禾束也。从又持禾
小结秉:手握着一株禾的场面。握持。执,承。

史鱼: 春秋时卫国(都于濮阳西南)大夫。名佗,字子鱼,也称史鳅。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故称祝佗。吴国的延陵季子经过卫国时,赞史鱼为卫国君子、柱石之臣。卫灵三十八年(公元前497年),卫国的公叔子曾设家宴招待灵公,告诫他说:“子富而君贫,必将遭祸。免祸的办法,只有富而不骄,谨守臣道。”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临死嘱家人不要“治丧正室”,以劝戒卫灵公进贤(蘧伯玉)去佞(弥子瑕)。史称“尸谏”。孔子称他为“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一、《韩诗外传卷七》:
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二、《大戴礼礼•保傅第四十八》
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迷子瑕不肖而任事,史䲡患之,数言蘧伯玉贤而不听,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吾生不能进蘧伯玉而退迷子瑕,是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而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灵公往吊,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灵公造然失容曰:“吾失矣。”立召蘧伯玉而贵之,召迷子瑕而退,徙丧于堂,成礼而后去,卫国以治,史䲡之力也。夫生进贤而退不肖,死且未止,又以尸谏,可谓忠不衰矣。

(精讲千字文材料)
孟子,名柯,山东省邹县人,是儒家的亚圣。古时候读书不敢直呼圣人的名讳,要挨板子打的,碰到圣人的名字,要读“某”,所以这里就要读“孟某敦素”。读《论语》也是一样,如读到“丘也不敏”,我孔丘并不聪明,这一句不敢读丘,不能直呼其名,要读“某也不敏”。当然现在不讲这一套了,但是规矩要懂,传统要明白。
敦是推崇、崇尚,没有染过色的丝是生丝,叫素。前面讲过“墨悲丝染”,白色的生丝就是素,无字的石碑叫素碑,引申义就是质朴、纯真、不加装饰的意思。“孟轲敦素” 的第一重意思是说,孟子崇尚质朴的本色。第二重意思是要我们恪守伦常之理,素位做人。素位就是你的本位,是你做人的本分,我们应该是在什么位置行什么道,在什么山上 唱什么歌。越位而行,劳而无功,为智者所不取。
史鱼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他是卫国的大夫,也是著名的史官。史鱼为人正直,看不得朝中的丑恶现象,这也正和他史官的职位相称。史鱼以正直敢谏闻名,他的君主卫灵公并不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且信用宠臣。当时卫国朝中的群臣都不敢讲话,怕受打击迫害。史鱼就不这样,即便是卫灵公有毛病,他也照说不误。直至临终前,史鱼还是在讲直话,给卫灵公提建议,罢黜佞臣,任用贤士。所以孔子在《论语》里称赞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不管环境如何,无论社会动乱还是安定,他的言行永远都像箭一样,尖锐而正直。禀字的本义是赋予、给予,引申义才是秉受、天生的意思,所以“史鱼禀直”就是说:史鱼有坚持正直的品德。
我们不要曲解孔子的话,“直哉”是说一个人做人要心地方正、端直,不可以圆滑,但处众办事要圆融,要注意方式方法。说话办事也直来直去,别人就接受不了。《易经》中也反复强调“天圆地方”,众人为天,天圆就是处众要圆融,要有智慧;心田为地,地方就是心地方正,要有操守,我们千万不能错会了圣人的用意

意译:(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孟子崇尚朴素,子鱼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秉承着刚直谏言:有书里这样记载,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0: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05、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
庶:庶,甲骨文   (宀,房屋)  (石,指石垒的灶)  (火,炊火),表示在家炊煮。有的甲骨文 省去房屋“宀” 。有的甲骨文 将 写成 ,将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在家里开灶煮饭。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火” 简化成 。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石” 写成 ,导致“石”形消失,本义线索隐晦。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四点底”
庶,屋下众也。
小结庶:在屋里,有灶,烧火的场面。自足感-富庶。平凡平常-庶民

庶几:差不多;近似;希望,但愿;或许,也许;有幸;贤人。出自《易•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庶几在本文里,联系上下文,感觉老师的理解(言行举止、行走坐卧)更贴切,庶几是指人的全部行为。

中:甲骨文字形多样,有的甲骨文 像两旗 、 相对,表示两军对峙。有的甲骨文 在两旗 之间的对称位置加一点指事符号 ,并在圆点上加两点 (分),表示在相互对峙的两股军事、政治力量之间没有倾向。有的甲骨文 将圆点 简化成“囗” (域),表示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地带。有的甲骨文 省去字形 下端的旗帜 ,像一杆旗 插在城邑(囗) 的核心地带。有的甲骨文 将两杆旗都省去,极大地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对峙的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非军事地带。金文 、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小结中: 理解和体会“中”,主体是“道”。中,就是正,与道不偏。与道为一。

庸:“庸”是“墉”的本字。庸,甲骨文   (倒写的“人”)  (倒写的“其”,即“箕”)  (凡,多人使用的“井”形夯地桩),表示用土箕挑土夯墙。有的甲骨文 加“攴” (持械击打),强调用杵、桩夯土。有的甲骨文 将倒写的“人” 写成 ,将倒写的箕形 误写成双手 。金文   (其,即“箕”)  (爿,即“牆”的省略),强调用土方夯墙。有的金文 写成上下两个其(箕) 、 ,表示地面用土箕向墙上传递泥土,墙上向墙下传递倒空的箕筐。有的金文 误将倒写的其 (箕)写成“用” ,并以“用”作为声旁。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用泥土夯筑的护城墙郭,是最早的长城。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庸”的“夯土墙”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土” 另造“墉”代替。
庸,用也。从用,从庚
小结庸:人+箕+井,夯土,夯实护城墙郭。固
中庸:中,与道不偏,就是正,就是与道为一。庸就是固,抱道不离,就是用,好用。

劳:1、勞,金文   (两个“火”)  (心),表示内心充满焦虑忧烦。篆文 加“秃宝盖” ,表示在家中劳动,并以“力” 代金文字形中的“心”  ,强调体力活动的艰辛。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两个“火” 连写成“卄”
2、小篆字形,上面是焱( yàn),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
3、《說文》劇也。从力,熒省。用力者勞。《爾雅•釋詁》勞,勤也。《易•兌卦》悅以先民,民志其勞
小结劳:上面两个火,下面是心。(我不太能体会到这种含义。心冒火了?身心负担沉重)另一个解释是,在屋里灯光下用力地干活。两个解释不太矛盾。前一个表达心的状态,后一个表达行动之态。用心用力地做应该做的。
炎:炎,金文   (火堆)  (火堆),表示火焰绵延。造字本义:动词,远古时代的先民焚山而猎。有的金文 有所变形。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 最早推广系统用火的首领为“炎帝” ;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 ;最早推广采摘种植的首领为“华”* ;最早推广农耕生产的首领为“夏”*; 最早推广制陶的首领为“尧”* ;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为“舜”* ;最早推广渔业的首领为“鲧”* ;最早推广治蛇治水的首领为“禹”* 。 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 代开始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 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火:甲骨文字形 、 与“山” 相似,像地面上的三(多)股腾腾热焰 。有的甲骨文 简化了两侧的焰苗,并将火堆 主焰 写成“人”形 ,字形与篆文的“山” 相似。造字本义:名词,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墙盘中“幽” * 字局部的“火” 承续甲骨文字形 。令鼎中“炎” * 字局部的“火” 在三峰焰形 的基础上加两点指事符号 ,表示热焰周围闪烁的星光。拍庶父簋中“庶'” * 字局部的“火” 将三峰的焰形 简化成“人”形的一峰形状 ,将表示闪烁星光的两点指事符号写成撇 和捺 ,至此,“火”的字形与“山”的字形才明显区别开来。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在上下结构的汉字中作偏旁时,“火”被写成“四点底

谦:兼,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歉”的省略,表示歉意。謙,篆文   (言,说)  (兼,即“歉”,内疚),表示表达愧疚。造字本义:动词,对自身的失误或不完善表示愧歉不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謙,敬也。
小结谦:言+歉(内疚),对自身失误或不完善表示愧疚。

谨:謹,古鈢   (言,说)  (堇,杀身之祸),表示避免祸从口出。造字本义:动词,古代臣子在皇帝面前小心说话,以免招致灾祸。在专制的朝廷说错话可能招致杀头之祸。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简写成 。

敕:1、《說文》試也。《爾雅•釋詁》敕勞。《註》敕者,相約敕也。亦爲勞苦。《釋名》敕,飭也,使自警飭,不敢廢慢也。《史記•樂書》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後漢•安帝紀》能敕身率下。《韓非子•主道篇》賢者敕其才,君因而任之。
又《後漢•光武紀註》漢制度曰:帝之下書有四。一曰策書,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誡敕。誡敕者,謂敕刺史太守。
又《博雅》理也,謹也,語也,進也。《小爾雅》正也。《廣韻》固也,急也。
又《說文》臿地曰敕。 《說文》从攴作敕。《玉篇》本作勑,今相承皆作勅。互詳力部勅字註。敕字原从攴作
通“饬”。整治;整饬 (既匡既敕。——《诗•小雅•楚茨》君子以明罚勅法。——《易•噬嗑》敕身齐戒。——《汉书•礼乐志》惧余身之未敕。——《后汉书•张衡传》
小结敕:我感觉“告诫”是引申义,不是本义。从字形上,束(整肃),反方(敲打),所以我倾向于,整肃,整治。

(精讲千字文)
庶几是差不多、大概的意思。“庶几中庸”,这就差不多中庸了,近乎中庸之道的标准了。中庸是儒家学说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孔子在《论语》里面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进行发挥,写了一篇论文,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中庸》。这篇文章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儒朱熹将其抽出与《论语》、《孟子》《大学》放在一起,并称《四书》。
《三字经》中说:“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什么是中呢?中不偏,不偏是中。任何事情都有三个方向:左、右、中;好、坏、不好不坏。我们不取好,不取坏,取一个中。有人说中庸就是耍滑头、是老奸巨滑,其实中庸根本没有耍滑头意思。中庸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的好好主义,而是既听了你的意见,也听了他的意见,综合你们意见中合理的部分,然后采取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走左,也不走右;不过,也非不及,这才是中庸。孔子作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不叫《冬夏》呢?因为冬冷夏热,冬短夏长,都有所偏颇,所以不取。只有春秋才是冷热均匀,长短一致,可以作为衡准来评判历史,这也是为什么称史为鉴。鉴是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明因果,这才是中。
庸的意思是庸常,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古人常说:没事别找事,平安就是福。我们现代人都不甘于寂寞,要来点激情,要异峰突起、来点儿刺激。偶尔来一下固然可以振奋精神,但做人处事,居家过日子,一定要中庸,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这是最平庸的,也是最正常的、最健康的,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 ------这一节,解释的荒唐。
一个人要有象孟子推崇的那样质朴的本色,又有象史鱼一样方正秉直的品德,就差不多达到中庸的标准了。前文讲过,直指的是人内心要方正,要端直,内直并不等于外表见棱见角,说话直来直去。你看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也是提醒你心性要方正,处事要圆融。说话直来直去,举止棱角分明,会伤人坏事。
庶几中庸是差不多近乎中庸了,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因为只有敦素、秉直还不够中庸的标准,还有四点要做到。那就是下一句的“劳谦谨敕”。劳是勤劳、勤勉,谦是谦虚、谦逊,谨是严谨、小心,敕是检点、不随便。如果我们能保持本性的质朴,保持内心的方正,再能够勤勉、谦逊、谨慎、检点,这才是合格的中庸标准。

意译:(庶几中庸,劳谦谨敕)人的处境总是在变化中,言行举止,是正的,持续的正,处境变化,正的姿态不变;辛勤劳动,出了错或者不完善时,知道惭愧,严谨精准,整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0: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17 17:51 编辑

第十一周
06、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聆: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发布命令。聆,篆文   (耳,听)  (令,命令),表示听命。造字本义:动词,垂耳恭听上级传达命令。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聆,从也。——《广雅 • 释诂一》
小结聆:耳+令。听令。

听: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欣”的省略,表示开心。听,篆文   (口,嘴巴)  (斤,即“欣”,开心),表示张嘴大笑。造字本义:动词,因开心而张嘴大笑。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用字形简单的同音字形“听”合并代替字形复杂的“聽”* 。当“听”合并“聽”之后,“听”不再读它原有读音 yǐn ,而转读被合并字“聽”的读音 tīng ,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常见的“变读”现象

聽:聆也。凡目所及者云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徧而耳所及者云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从耳。會意。耳者、耳有所得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又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德字的右边”:直心。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 写成 。有的金文加“心” ,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为便于书写,将“直” 略写变形成 ,于是本为“直心”的字形“ ”变成了“十目一心”的
小结“听”:本义是口+斤(欣),开口笑。本义消失,《汉字简化方案》中代替了“聽”字。听=聽,“要听的正”、“听正的东西”的含义更凸出。聆,听令,令正则就是聽。但是生活里我们没有做到真正的聽,变成了听。

貌:“皃”是“貌”的本字;“ ”是“貌”的异体字。“皃”的甲、金、篆字形中的“白”,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为“冃”的变形,是“冒”即“帽”的本字,表示帽子、衣饰。皃,甲骨文   (白,是“冃”即“冒”的变形,帽饰、着装)  (人),表示穿戴帽饰、突出自己头部独特形象特征的人。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当“皃”的“头部形象”本义消失后,籀文 在“皃”字 基础上加“豸” (猛兽),表示人与动物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的头部形象特征。篆文异体字“ ” 则用“頁” (头部)代替“皃” ,强调“头部形象”的含义。造字本义:名词,人与动物丰富而各异的头部形象特征。隶化后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貌”代替“皃”和“ ”。

色:色,甲骨文   (站着的人)+(跪着的人),表示两人一前一后,即两性亲密接触。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   (人,体位在上)  (“人”的变形,体位在下),明确一人在上、一人在下的性活动含义。有的金文 表示一个人用手抓住 另一个人 。造字本义:动词,两性交合。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 写成“刀” 。色,顔气也。质地。

(精讲千字文)
聆是聆听,但聆和听不一样。聆是仔细听,十分专心地听,而听只是一个泛泛的听的动作。听别人讲话要仔细地听,就是聆音。察是审察、考察,理是话里面的道理,话里面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人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定要搞明白。古人很含蓄,表达问题的方式也很婉转,我们读古书时就会发现,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假语存”而“真事隐”。《庄子》一书寓言占了十之七八,如果不懂得聆音察理,不但书读不懂,还会闹出笑话来。
鉴的本义是铜镜子,有观察、鉴别的意思在里面。貌是一个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谈举止、动作表情。“鉴貌辨色”是说,通过观察人的容貌来辨别他内心的活动,因为有其内必有其外。

意译:(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听人说话要听音和察理,看人面貌举动要看出他的心情和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0: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07、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贻:

厥:

嘉:

猷:

勉:

祗:

植:

(精讲千字文)
贻的本义是赠送、送给,引伸义为遗留、留给,直接把它当作通假字,看作是遗留的遗字也可以。厥是代词,是其、他的什么什么。嘉是美好,猷者谋也,即谋略的谋字。“贻厥嘉猷”就是将其美好的谋略遗留下来,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
历代先贤都有宝贵的家书、家语遗留下来,例如《了凡四训》、《周公戒子书》、《诸葛亮戒子书》、《曾国藩家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家书、家语早已超越了家族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字字都值千金。
“勉其祗植”的勉是勉励,其是代词,指代子孙后辈,“勉其”就是勉励子孙后代。祗是恭敬,植是树立,树立什么?子孙们要立身、立命。“勉其祗植”就是,勉励子孙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对比之下,我们留给子孙的是什么?是多多益善的金银财宝,因为我们怕子女不成器,怕他们受苦。但是我们要明白,子女是父母的命,你积财给子孙就是从心里已经认定他们不会成才,也就等于变相地希望他们不成才。种了这样的因,子孙会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十分清楚了。他们守着钱财坐吃山空,什么也不会,等他们老了钱也用光了,又没有本领,你让他们怎么办?古人说:“糊涂的爷娘,败家的儿郎”,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此处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 遗留给子孙的是最好的家语忠告, 勉励他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老师的翻译:给人实在的好法子,助其妥善的安身立命。

意译:(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给人切实的、合道的好东西,帮助他妥善地安身立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08、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
省:
讥:
诫:
宠:
增:
抗:
极:

老师的翻译:遇到追责和警告要反躬自省,自生肥肥之徒反道阈限。

意译:(省躬讥诫,宠增抗极)遇到追责和警告,反躬自省;自生肥肥之徒(感觉宠爱倍增之时之人)沉浸在好感觉里,不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当达到某个阈限值,就受挫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1: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17 08:58 编辑

第十一周
09、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殆:
辱:
近:
耻:
林:
皋:《說文》从本从白。禮祝曰皋,登謌曰奏,故皋奏皆从本。本,進趣也。《周禮•春官•樂師》詔來 皋舞。《註》皋,告之也,告國子當舞者舞也。
又長聲也。《禮•禮運》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註》皋者,引聲之言也。
又緩也。《左傳•哀二十一年》齊人歌曰:魯人之皋,數年不覺,使我高蹈。《疏》緩聲而長引之,是皋爲緩也。
又《玉篇》澤也。《韻府》岸也。《詩•小雅》鶴鳴于九皋。《傳》九折之澤。《左傳•襄二十五年》牧隰皋。《疏》皋爲澤之坎,是水岸也。《前漢•賈山傳》江皋河瀕。《註》皋,水邊淤地也。
又《集韻》局也。《張衡•西京賦》實惟地之奧區神皋。《註》謂神明之界局也。
又《廣韻》高也。《禮•明堂位》天子皋門。《註》皋之言高也。
白形本声。湖边的地得日光最早。本义:泽边地。“臯”为“皋”的俗字)泛指岸边,水旁陆地。
皋,此字当训泽边地也。从白。白者,日未出时,初生微光也。圹野得日光最早,故从白,从本声。俗字作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牧隰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亭皋千里。——司马相如《上林赋》河溢皋陆。——《史记•孝武纪》
江皋河濒。——《史记•贾山传》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楚辞•屈原•涉江》
小结皋:白+本。泽边地。

幸:
即:

老师的翻译:外辱内受,到林中水边消化。

意译:(殆辱近耻,林皋幸即)外面遭受的耻辱,心里能不能受,到林泽岸边的大自然里去消化,整理,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1: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周
二、给孩子们的讲稿:(带着情景,养育人根。烘托一种氛围,大大的氛围,传家宝,贵为天子之尊。天地之子。)

    (治本于农,务兹稼穡,俶载南亩,我艺黍稷)农业是治国之本,治力于搞好春耕和秋收,使粮食有保障。春耕时节,开始在向阳的土地上耕地,种上黍子和谷子。
    (税熟贡新,劝赏黜陟)秋收时节,拿出成熟的新黍谷,交纳税粮;庄稼种得好的受到表彰和赏赐,种得不好的要受到处罚,对负责农事的官吏也有降职和升迁的考核。
    (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孟子崇尚朴素,子鱼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卫国对社稷神的祭祀,秉承着刚直谏言:有书里这样记载,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其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静恭尔位,好是正直。”
    (庶几中庸,劳谦谨敕)人的处境总是在变化中,言行举止,是正的,持续的正,处境变化,正的姿态不变;辛勤劳动,出了错或者不完善时,知道惭愧,严谨精准,整肃。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听人说话要听音和察理,看人面貌举动要看出他的心情和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7 02: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18 10:28 编辑

第十一周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聆音察理,鉴貌辨色。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省躬讥诫,宠增抗极。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三、概括和心得
    概括:千字文“务本于农”本节里,掠影式地  描绘了我们国家在土地上“治本于农”的面貌,这个面貌是什么样的?执天之道,和“以天道定人文”。怎么执的?反映在国策和具体是怎么把地种好,多打粮食的。治本于农的根源是,粮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所以要治本于农;在向阳的土地上耕种;掌握准确农时,治力于搞好春耕和秋收。“税熟贡新,劝赏黜陟”是以天道定人文的人文,税收制度。     本节后面部分,讲述孟子敦素和史鱼秉直,引出这一部分的主题:中庸(抱道不离),以及落实。即在这些生活里具体情境的宗旨/原则---该做的,就不辞辛苦地去劳(劳动),有了错误和不完善,就谦,就严谨精准和整肃。听话听音,鉴貌辨色;给人切实的帮助;外耻内受,林泽岸边消化,自己打包整理,进步。
    心得:       1、千字文的一句句,就是一个场面又一个场面,掠影式的涌现出来,悄悄地被带进这个宏大背景、宏大氛围,在土地上辛勤而智慧地耕耘的生活画卷。然后修正了我对中庸的印象:庸,一直停留在平庸上,是这样修正的:查了象形字典,庸是用箕抬土,抬着夯桩,夯地基的场面。庸,固的感觉,固的操作感就有了。务、稼、穑、俶、载、劝、陟、敦、素、秉(手握着一株禾的场面)、聆、听(汉字简化中代替了“聽” ting音)这些字操作感,动态的感觉很足。-----看着象形字里的那些形象,搭在一起,很生动,很有气场似的,在心里做着这些动作、操作,就能身临在那个场面里,心跟着做动作,随着这一动,感觉到祖先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状态有多么恭敬、郑重,认真,机敏,正的状态,有“回到正”的力量。
     2、自然的---那种认为和感觉千字文句子生涩的感觉,没有了。是生涩的,但并没有生涩的感觉---这样说:生涩感是我有的,因为不懂历史,没有文化;千字文本身不生涩。---有了认真去读的感觉。经历了这几节的折腾,查历史,查字,把生涩化掉了(本周还差一些字,没有查。我抽空补上)
       这种生涩在慢慢发酵……细细体会…你是不懂的,但同时也是给你线索,给你留足空间,让你自己去琢磨去探索,施展,自主的,可以举一反三,可以通。诗教的原理似乎就是这里。规训之教的问题实质可能就是有种代替,代替一个人的自主。
        3、劳的感觉成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身心的负担感,一部分是即使是这样,也可以安心地用心用力做,做着做着,负担就轻了,或者说是担起来了。我小时候是能吃苦的,妈妈就是这样劳动。那时没有阻碍呢,现在我的劳的庸力,我有点下降,庸是固的意思嘛,劳动的连续延绵之力下降,我好像看到根了……觉得每周给婆婆洗棉裤很沉很累很不情愿,因为不认为婆婆是母亲。工作不尽心,看不到工作的背后的意义,对集体的影响力和贡献,对自己的破坏)
    4、谦的本义是对自己出现的错误和不完善的惭愧之心。被戳中,涌现出和婆婆朝夕相处以来,惭愧心越来越弱。深刻体会到谦,惭愧情绪,就能看到整个系统,心就正,歪的行为,不会再犯,修正了。本周,心回到正了。和婆婆说话,有眼神的交流,真说话,说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6 07:58 , Processed in 1.091752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