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雅》中记载了中国自人皇至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天地设辟,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摄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叙命纪;七曰:循蜚纪;八曰:因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疏仡纪。”《广雅·释天》
人皇至获麟之年,共计二百七十六万年整。十纪为:人皇纪(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 《广雅》由于是词典,惜笔墨,没有解释更多,显然认可十纪。 但《十纪》和《帝王世纪》记录得更详细。「自人皇以来,迄魏咸熙二年,凡二百七十二代,积二百七十六万七百四十五年,分为十纪」《帝王世纪》
根据《广雅》的观点,这是信史。因为开端是由人皇开始,并非人皇之前的天皇、地皇。很显然,没从天皇开始算,大抵是因为天皇、地皇找不到确切的纪年。是不是《广雅》是孤证呢?是不是三国时代才有这些呢?如果细看典籍,还是能发现蛛丝马迹来证明这些并非虚妄。
2、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裳:古代的正式服装,一种连体衣,似袍。
衣裳:古时上曰衣,下曰裳(古代指裙子)。《释名》:“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是保护的意思,“蔽”有遮羞的意思。由于古代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几块狭幅布横拼起来,样子象一幅腰围。这种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还作为礼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会时穿着。后来,衣裳泛指衣服。在赣语中还在使用这种称呼。---黄帝时期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有记载中出现“衣裳”二字,衣裳制是华夏文明中服饰礼仪规格最高的形式。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这两句话说的是黄帝时代。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人文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100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创造文字的是仓颉,仓颉造字;制作音乐的是伶论,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伯作医学,发明衣裳的是胡曹。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胡曹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这里用仓颉造字、胡曹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
衣服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黄帝时代在衣饰上的重要改造是发明了“衣”和“裳”。《释名·释衣服》云:“凡服上曰衣。……下曰裳。”《尚书大传·略说》:“黄帝始……垂衣裳。”这些记载说明,黄帝时代已有上衣下裳的服装。上衣下裳这种衣服制作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成为我们的先民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礼记·王制》上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这是以衣服的有无作为区别夷夏即野蛮与文明的重要标准,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左传·定公十年》孔疏)
翻译: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后来又发展了字;伯余和胡曹创造了衣和裳,衣裳制作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成为我们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礼记·王制》里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3、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有虞是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人们称他为虞舜。陶唐指尧帝,他姓伊祁,号放勋,因为他的封地在陶和唐(今天的山东一带),所以叫他唐尧。
尧是帝喾之子,黄帝的玄孙,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住的是茅草屋,门前是土垫的台阶,吃粗米饭,穿麻布衣,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拥戴。
尧在位七十几年,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死时118岁。
舜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古代24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死于巡视的路上,终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推让给贤能的人。
推的意思是辞让,推位是把自己的位子委与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与能者。"推位让国"是连位子带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后世的帝王但有一线生机就只让位子,不交权力,更有甚者连位子也不让,死了以后再说。所以历史上能够真正推位让国的,只有尧和舜。
翻译:在五帝时期,唐尧、虞舜以百姓心为心,心系天下,主动把君位禅让给贤人能者。
4、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这两句话引出了中国上古的"三王",禹王、汤王和武王,夏商周三代之王,也是三个时代的代表。此地只讲汤武二王。
周武王姓姬,名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周武王。他的
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纣囚禁七年,并没有对商朝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姬昌著易经,揽人才,使他的属地周,国富兵强,为武王伐纣积累了本钱。周朝建立以后才被尊封为周文王。
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他讨伐夏朝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
"汤武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打的旗号都是"吊民伐罪"。吊的意思是慰问,"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以培养道德来"渐变",以暴力相加的"突变"必引起一段时间的天下大乱,到时候受害最深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孔子推崇文王的品德,对武王只是承认他划时代的革命作用。
"吊",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
翻译:商汤王和周武王起武力改朝换代,大战之后也要安慰无辜百姓,自治罪恶。
5、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在此之前称立朝,后写为"莅朝"。君臣上朝都是站着,立朝,一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平等,君主不过是会议的召集人而已。二是古代生活和政事都很简单,站着说几句话就解决问题了。哪里像今天,政务会议一开就好几天,不但坐着,还得住在星级宾馆里,肥吃肥喝。(椅子在古代叫"胡凳",汉朝的古人还是席地而坐,以后带靠背的椅子才从西域传进来)
从秦始皇开始坐朝问道,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事。(君坐臣立的规矩,由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据传有一天赵匡胤临朝,文武群臣起立致敬,要坐下时才发现椅子没了,让太监撤走了。《千字文》的时代是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这里称为"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的意思是垂依拱手, 天下太平。这句话语出《书经•武成书》里有一句话"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垂是垂挂,把上衣挂起来就叫垂衣。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
平章是平正彰明。《尚书•尧典》里有"平章百姓"的话。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
翻译:秦始皇之前,君臣站立着讨论政事,自秦始皇始,修改成了坐朝临政,正坐(跪坐),君臣共商国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政绩彰明。
6、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黎:履黏也。从黍,作履黏以黍米,用来粘布作鞋的粘性黍米。动词,收割黍米。形容词,黍米色的,黑中带黄的。黎,众也---《尔雅》
戎: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
弓、
殳、
矛、戈、
戟,为古代五戎)。
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南方蛮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翻译:他们爱护体恤百姓,南蛮北狄、西戎东夷都心悦诚服地归附。
7、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遐:“叚”意为“非原居地”、“借居地”---遐,远走外地,借居异域。引申:远也。
迩:近也。
率:捕鸟的网,像丝织的网,上下其竿柄也。--《说文》。用纤绳在河岸拉船。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 大雅 绵》
宾:所敬也。服也。象形的宾,上面屋形,下面是人和止,表示客人来到屋下,宾客到门。古代边远方园,诸侯国以美女和金银珍宝朝觐帝王。
王:象形的王是斧钺之形,斧钺是礼器,象征王者的神圣。本义天子,君主。又:天下所归往也,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陽冰曰:“中书近上。王者,則天之義。”
"率宾归王"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这里的"王",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还可以追溯)。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历史上描绘这个时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万民乐业,天下太平。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就不行了,首先登场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霸道,以实力说话,比拳头(这种形势之下,要做王不做霸,也要有实力,其中的差别可能要从多方面考察)。比如当时的齐桓公任用贤相管仲,充分利用齐国的自然资源,晒盐炼铁、渔农贸易一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国强兵。齐桓公曾九次主持召开诸侯大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地位相当于今日的美国,实力强说了算,你不买账不行。(这一段好像还要重新审视,从内部看看,谁是霸谁是王)
历史上的正统观念,一种政治制度或者实行王道,以仁义礼治来治国,当然最理想。等而下之者实行“霸道”(正义强大之力和霸在力量强度上相似?),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令他人不得不服,也无可厚非。最令人所不齿的是靠阴谋诡计,篡权窃国。这些人不但仁义礼智信没有,连真正的实力也没有,有的只是野心,加上苏秦、张仪等人的诡诈之术。庄子对这些"国君"嗤之以鼻,称他们为大盗,所谓"窃钩者盗,窃国者侯"。
翻译:远近成一体,天下一体,万民归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指天地大道,同时也指天道的代言人——君王。
8、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凤凰、麒麟和龙(白驹)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仁义道德的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不少朝代都出现过,但从没有见过这些善兽。后人说它们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我们福薄,见不到。史书上记载,孔子诞生之时出现了麒麟,孔子69岁做《春秋》的时候,有人打猎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生不逢时啊”!所以五经里面称《春秋》为《麟经》。
凤凰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有点像大熊猫,要吃竹笋。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古有三凤求凰的典故。
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用黑驹不行吗?白驹在此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白驹食场”一句也是引经,《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翻译:这时,凤凰在竹林里鸣叫,小白马驹在草场里一会安静的吃草,一会欢蹦乱跳,真是“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
9、化被草木,赖及四方。
上一句中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人都有医学常识,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学习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才是读书的目的,否则读书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气躁,就“输”了。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天下万物。例如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 。所以这里才说“赖及万方”,连禽兽也享受到王道统治的恩泽。
翻译:这就是有德君主,君临天下,化被草木,让天下,复其自然。
二、心得
千字文的第二节讲到了我们民族的始祖,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到秦朝坐朝问道,一直致力于行天道于天下,复万物之自然的历史画卷!我们的历史不虚无,她就是我们的祖先的生活,又一代一代传到我们的手上,经由我们再传给我们的后代子孙!根依祖宗,根依天地!
三、怎样给孩子讲?
要把历史的基本史实摸清楚,然后用简明的话,讲给孩子听,历史,就是我们祖先过去的生活啊!
给孩子的讲解稿:
1、追溯我们的民族的始祖是三皇五帝,我们经历了穴居、巢居、游牧、定居农耕,其中涌现了我们民族的领导者,有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有观天象的伏羲;有太平盛世凤凰飞来时期的少昊,他用鸟来命名百官;还有远古时期的天皇(观天象)、地皇、人皇。
2、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后来又发展了字;伯余和胡曹创造了衣和裳,衣裳制作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成为我们的祖先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礼记·王制》里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
3、在五帝时期,唐尧、虞舜以百姓心为心,心系天下,主动把君位禅让给贤人能者。商汤王和周武王起武力改朝换代,大战之后也要安慰无辜百姓,自治罪恶。
4、秦始皇之前,君臣站立着讨论政事,自秦始皇始,修改成了坐朝临政,正坐(跪坐),君臣共商国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天下太平,政绩彰明。
5、他们爱护体恤百姓,南蛮北狄、西戎东夷都心悦诚服地归附。
6、远近成一体,天下一体,普天之下,率土之滨,万物万民归心于王道(天地大道)
7、这时,凤凰在竹林里鸣叫,小白马驹在草场里一会安静的吃草,一会欢蹦乱跳,真是“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这就是有德君主,君临天下,化被草木,让天下,复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