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德建名立
德建名立 (dé jiàn míng lì),形端表正 (xíng duān biǎo zhèng)。
空谷传声 (kōng gǔ chuán shēng),虚堂习听 (xū táng xí tīng)。
祸因恶积 (huò yīn è jí),福缘善庆 (fú yuán shàn qìng)。
尺璧非宝 (chǐ bì fēi bǎo),寸阴是竞 (cùn yīn shì jìng)。
资父事君 (zī fù shì jūn),曰严与敬 (yuē yán yǔ jìng)。
孝当竭力 (xiào dāng jié lì), 忠则尽命 (zhōng zé jìn mìng)。
临深履薄 (lín shēn lǚ bó),夙兴温凊 (sù xīng wēn qìng)。
似兰斯馨 (sì lán sī xīn),如松之盛 (rú sōng zhī shèng)。
需要查询的语句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
这两句话着重讨论了德与名、形与表的两种关系。“德”与“名”是一对,名是名利的简称。人没有一个不追求名利的,说不想那是因为没有条件与机会。人求名利、求好的果报就应该种好的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道为理体,譬如我们出门之前要看地图,定好方位,然后开车出发,就是德,不去永远没有德。明道不行道,永远不会有德。道与德很难兼得,有道的人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人不一定有道,只有得道的人才是道德兼备。否则就是“有道无德,必定招魔;有德无道,一座空庙”。不积功累德,一味地盲修瞎炼,一定会走火入魔,因为修行没有资粮。外表道貌岸然,实质浮躁虚饰的人,内里一定是空的,因为他根本没有明道。
“形”与“表”又是一对,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管子•心术篇》中说:“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必得”。管子认为,人的身为馆舍德如贵宾,馆舍不打扫干净就不可能留贵宾常驻。为了留住“德”这个贵宾,我们的身体,这个馆舍就一定要端正。形体端正了,内心的德建立起来了,仪容仪表自然而然就端正了。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
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
慎独,是儒家倡导的修身积德理念。独居之时犹如大厅广众,慎微、谨言。一个人的言语,尤如在空旷的山谷、宽敞厅堂,传的很远、反复不断。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禄是乐善好施的回报。
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一尺长的美玉不能算是真正的宝贝,而即使是片刻时光也值得珍惜。
这两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上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
古人为什么将时间叫做“寸阴”呢?时间可以用尺子计量吗?古代的计时工具中有一种叫日晷,是石头制做的上面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競”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在竞逐、奔走,竞字的本义是争竞、角逐和比赛的意思。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奉养父亲,侍奉君主,要严肃而恭敬。
从这几句开始讨论五伦关系。五伦就是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君臣,五种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前面三种是家庭关系,后面两种是社会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不能脱离的基本关系。
人性之中要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人心之中要明五伦之道。五常是天道,五伦是人道;在天言五德,在人间就表现为五种伦常关系。例如,父子之间讲仁,仁德是父子之道。夫妻之间讲智,智慧是夫妻之道。朋友之间讲信,诚信是友道。君臣之间讲义,义者宜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是智慧;能将事情做得恰到好处、适度适宜就是义,就是君臣之道。兄弟之间要讲礼,礼是社会秩序的总称,知道长先幼后,孔融让梨,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人的天性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伦常秩序,现代人不明五伦之道,颠倒伦常关系,社会怎么能不乱呢!
五伦之首是父子之道,原则是父慈子孝。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父母下面对应的子道就是孝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千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天地、无穷无尽的血缘通道就叫孝。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是自断祖先遗德的通道。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展开,就是兄弟之道、夫妻之道、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懂了孝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于孝子”的道理。
“资父事君”的意思是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 敬在内心。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孝顺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忠于君主要尽自己的使命
这两句话是由《论语》“事父母能竭其力”与“臣事君以忠”两句话变化而来的,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有人将“忠则尽命”,解释为“忠于君主要能不惜生命”。孔子、孟子都反对这种没有理性的愚忠,把命搭上要看值不值,是不是“仁”“义”之所在。帝王要胡来,忠臣当然要谏劝,这是做臣子的本分,但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臣子进谏言一定要有智慧,要适时适度,还要“怡色柔声”。君主不纳谏就要适可而止,为做“忠臣”把命搭上就没有必要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诤臣是唐朝的魏征。他曾对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地问为什么。魏征回答说:“忠臣没有好下场,不是被砍头就是被挖心,所以我绝不做忠臣”。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但也明白了魏征的用意,那就是明君一定肯接纳贤臣的谏言。
忠于君主要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孔子说过“命者名也”的话,命就是一个人的名分、一个人的本分。人无论做人做事,都要素位而行,不超越自己的本分,才有功德。越位行事,劳而无功,所以孔子才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自己本分内的事,不要过多地干预,知道多了烦恼多,不是自寻烦恼吗?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
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都是这样两句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历史上的曹操就是“孝廉”出身,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白脸奸臣的形象是小说家塑造的,不是历史事实。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侍候父母让他们感到冬暖夏凉。
“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古人做人处事、言行举止非常谨慎,因为古人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一句话一旦说出来,再想收回去就不可能了。人所以长了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人多看多听少说。行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谨慎又谨慎。
“夙兴温凊”是“夙兴夜寐”与“冬温夏凊”两句话的缩略语。“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早晚两次要给父母问安,也就是《弟子规》中说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早晚两个时段是人体基础代谢和激素分泌水平变化的峰值时期,老年人最容易发病、犯病,所以子女要于早晚两次问父母安,看看健康状况。现代社会是乾坤颠倒,父母给子女问安,父母早早起来,打扫房间、准备好早餐,然后子女才姗姗而起。真心疼儿女的老人,就早点睡晚点起,因为你不睡儿女就不能睡,你三点钟就起来折腾,你儿子得几点钟起床呢?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让自己的德行像兰草那样的清香,像松柏那样的茂盛。
一个人应该让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修养象兰草那样的芳香,象青松那样的茂盛。“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易经•系辞》里就有“其臭如兰”的形容。“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
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其生长不择土质,可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
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象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荀子说过“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谚语中也有“疾风知劲草”的话,说的是在中国西北有一种草,寒风一起百草倒伏,只有它高高地迎风立于山岗之上,这就是中药里面专治风湿病的独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这两句话自勉,自立利他、成己成人。
需要查阅的字词:
德:
形声。从彳( chì),惪(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本义,动词: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德,得也。—— 《广雅 • 训诂三》
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有的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为便于书写,将“直”略写变形成,于是本为“直心”的字形“”变成了“十目一心”的。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德,升也。从彳,聲。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作声旁。
建:
会意。从廴( yǐn),有引长的意思,从聿(意为律)。本义:立朝律。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
建,金文(“阜”表示山地,表示墙基)(不是“聿”,表示手持杵棒,夯土筑墙),表示辟山为址,傍山筑屋。为了肥沃的土壤和方便灌溉,古人大多定居于河湖岸边;又为了地基牢靠和防洪防汛,古人常辟山为址,傍山筑屋,面河而居。有的金文将“阜”形的简化成,将写成,加“土”强调“夯土筑墙”。有的金文误将写成“辵”。造字本义:辟山为址,筑墙造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以“彳”代替院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标宋“走字底”省略一点,写成“建字底”。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建,立朝律也。从聿,从廴。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建,定立朝庭法律。字形采用“聿、廴”会义。
名:
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代一般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也有的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字”* ,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名”与“字”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字”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字”。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名,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义。夕,天黑。天黑了人们不相见,所以用嘴向别人说自己的名。
立:
立,甲骨文像一个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地面。造字本义:站在地上。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从立。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立,站住。采用“大”作边旁,在“大”的下面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立于“一”之上。所有与立相关的字,都采用“立”作边旁。
形:
形,籀文 (“井”的变形,矿井)(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幵,“研”的省略,研磨)(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造字本义: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的“幵”(研)写成“开”。“彤”* 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 形,象形也。从彡幵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 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字形采用“彡”作边旁,“幵”是声旁。
端:
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老人拄杖而行。端,(立,站直)(耑,老人拄杖),表示老人拄杖直立。造字本义:动词,老人借着拐杖站直、站稳。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老人长发形象写成“山”。
(形声。字从立,从“耑”(读duān\zhuān),“耑”亦声。“耑”本义为“轮廓线和缓起伏的山头”、引申义位“圆弧形山头”。“立”与“山而”联合起来表示“站立于圆弧形山头上”。本义:(在圆弧形山头上)站得中正。引申义:(在平地上)站的直。说明:在圆弧上要站立,只有站在中点上,否则会歪斜倒下)。
端,直也。——《说文》端,正也。——《广雅 • 释诂一》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 • 屈原 • 涉江》
表:
皮制作高级的“表”。甲骨文是象形字,像兽毛朝外的皮衣,像衣服外部披着兽毛。籀文(衣)(鹿,代动物毛皮),篆文用“毛”代“鹿”,并改成上中下结构:衣)(毛),强调“表”的“毛质”特征。造字本义:用动物毛皮制成的外衣。隶书误将篆文的上半部写成,以致兽“毛”形状完全消失。 会意。从毛,从衣,“毛”又兼作声符。小篆字形,衣字中间加个毛字。古 人穿皮衣,毛朝外面,所以“表”从“毛”。本义:衣服上裘的有毛的这一面。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 白话版《说文解字》:表,上衣。字形采用“衣、毛”会义。古昔时代人们穿裘衣,制裘时将毛皮带毛的一面当作外面。 表:《说文》:“表,上衣也。从衣从毛,会意。”所谓“上衣”就是加在上面的衣服,即外衣 。“表”的本义就是指裘的有毛的这一面。
正:
“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囗,城邑、方国)(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造字本义: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写成指事字。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改写成一横。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正,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正相关的字,都采用“正”作边旁。,这是古文写法的“正”字,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正”字, 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的意思。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引申义:天下统一。
祸:
祸,甲骨文像大块骨头上刻有很多符号。有的甲骨文写作“占”,表示祭祀占卜时显示的凶兆。有的甲骨文加“犬”(猎),表示用来刻写的骨头来自猎物。金文省去甲骨文的“犬 ”,将写成,加“示”,强调“祸”的凶兆与祭祀占卜的关系。
造字本义:神因人的过犯而降下死难。篆文将金文的“骨”写成“咼”。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禍,害也,神不福也。从示咼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禍,灾害,表示神灵不予保祐。字形采用“示”作边旁,“咼”是声旁。
因:
“因”是“茵”的本字。因,甲骨文像一个人躺卧在席垫上。造字本义:躺在席子上。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楷书异体字以“工”(大)代“大”。当“因”的“卧席”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卄”另造“茵”代替,强调苇、藤的材质。
文言版《説文解字》:因,就也。从囗大。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因,就近依凭。字形采用“囗、大”会义。 因,就也。——《说文》
恶:
恶,篆文(亚,位居第二的)(心,意愿),表示不如愿的。造字本义:内心无法接受的,反感的。隶书将篆文的“心”写成。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惡,過也。从心,亞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恶,罪过。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亚”作声旁。
积:
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绩”的省略,表示续接、累加。积,籀文(禾,谷物)(责,绩,续接、累加),表示持续累加的谷物。造字本义:储备的粮食。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写成。俗体楷书用近音的“只”代替正体楷书的“责”。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積,聚也。从禾,責聲。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积,聚集。字形采用“禾”作边旁,“责”是声旁。
福:
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酉”的变形,表示酒坛。福,甲骨文(示,祭祀)(又,巫师的动作)(酉,酒坛)(双手,奉持),表示巫师手奉美酒,祭祀祈祷。有的甲骨文省去双手,将写成,将“酉”写成“畐”。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酒坛形写成“畐”。
造字本义:动词,用美酒祭神,祈求富足安康。从甲骨文字形看远古祖先的幸福观,“幸”*为帝王所赐,是临死获赦而活着;“福”为上苍所赐,是神佑而富足安康。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福,祐也。从示畐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福,神灵保祐。字形采用“示”作边旁,“畐”作声旁。
缘:
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物的嘴,代动物。缘,篆文(糸,丝绳)(彖,代动物),造字本义:用绳线捆绑动物。隶书将篆文的写成,将篆文的写成。楷书将隶书的写成,将隶书的写成。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写成。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緣,衣純也。从糸,彖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缘,装饰的衣边。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彖”作声旁。
善: 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善,甲骨文(羊,即“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双眼写成。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和。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省略成一只眼睛。金文(羊,即“祥”)(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写成“卄”加“口”的。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善,吉祥。字形采用“誩、羊”会义。“善”这个字,与“義”(义)、“美”同义。
庆:
庆,甲骨文像一个眉开眼笑的人手捧宝贝。造字本义:手持财礼,眉开眼笑前往祝贺。金文误将眉睫写成鹿角,并错误地在“人”的下部“配套”地加上鹿尾,误将“贝”写成“心”,完全背叛甲骨文字形,于是甲骨文眉开眼笑的人讹变成一只鹿。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并将金文中的鹿尾(倒“止”),表示前往祝贺。隶书有所变形,失去篆文的“鹿头”形象。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简化为“大”(人)。
在现代汉语词汇“庆贺”中,“庆”与“贺”近义,但在甲骨文字形中有所区别:“庆”强调赠送礼物,以示纪念主人的称心事件;“贺”强调送礼的同时,现场说好话恭维主人。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慶,行賀人也。从心从夂。吉禮以鹿皮爲贄,故从鹿省。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庆,带礼前往向他人祝贺。字形用“心、夂”表义。嘉礼用鹿皮包装,所以字形采用省略了“比”的“鹿”作边旁。
竞:
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具。竟,甲骨文(辛,刑具)(口,枷锁)(人),表示披枷的犯人。造字本义:披枷带锁赴刑场。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枷形“口”写成“曰”。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的“辛”写成“立”。
资: 次,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旅行在外。資,篆文(次,旅行)(貝,钱财),表示旅行用的钱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旅费,路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資,貨也。从貝次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资,财货。字形采用“贝”作边旁,“次”作声旁。
事:
“吏”、“事”与“史”同源。史,甲骨文(中,是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 ,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是“中”的繁体甲骨文的简写。古远时代以族旗国旗为跨界出行的护照,“中”的本义即两国使者各执国旗争端的国界会谈调停,折中求和。有的甲骨文将旗帜状的简化成“干”状,将简化成,导致字形晦涩。简体甲骨文则将进一步简化成“中”。繁体金文承续繁体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篆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旌节,代表国家,出使和谈,记录划定的国界,完成传之后世的和平文件。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中”写成。古代称博学的文职官员为“史”,称行政管理官员为“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事,職也。从史,之省聲。,古文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事,当差。字形采用“史”作边旁,采用有所省略的“止”(屮)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事”。
严:
岩,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坚硬、难以改变。嚴,金文(的变形,“岩”,坚硬不变)(帚,体罚用的竹鞭)(又,抓持)(口,训诉),表示为苛硬的标准而体罚训斥。造字本义:体罚、训斥,用苛刻的硬标准要求。有的金文将“岩”写成。有的金文将“岩”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岩”写成,并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强调肉体(月)体罚(殳)的含义。隶书将篆文的写成不知所云的。楷书又误将隶书的写成“敢”。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简化成,并省去“敢”。
本 字“与” 与,篆文是指事字,在“匕”(食勺)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用勺子添食。造字本义:用食勺为别人添食。 文言版《説文解字》:与,賜予也。一勺爲与。此与,與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与,赐予。“一”、“勺”会义成“与”字。这个字与“與”字含义相同。 合并字“與” 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添食、给予。與,篆文與(舁,很多手放在一起)(与,给予),表示相互给予。造字本义:结交,
相互支持。隶书與将篆文的“廾”变形。《说文解字》:與,党同参与。字形采用“舁、与”会义。 文言版《説文解字》:與,黨與也。从舁,从与。 白话版《说文解字》:與,党同参与。字形采用“舁、与”会义。 [color=rgb(102,]
敬: “敬”最早见于金文,字形从“茍(jì)”从“攴(pū)”。“敬”的构型和本意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会意字。金文的左边是个口,右边是一只手(又)拿着棍子或鞭子。两相会意,表示手举着木棍,用口吆喝着,传出戒、慎的意思,这就是“敬”。 小篆的左边变成了个“茍”字,“茍”为牧羊人用口吆喝羊群:右边仍然是手拿木棍或鞭子,意思未变。楷书是由小篆楷化而成。本意为警告,是“警”的本字。一说这种构型是表示手持棍棒使人恭敬。其本义是对人尊重,有礼貌。 有人认为,“敬”字左边的“茍”不是人形,而是一条狗的形状。右边的“攴”指棍棒,也就是用棍棒教训狗,对主人要顺从、恭敬。其本义也是对人尊重、有礼貌。现代文字学家郭沫若也认为“茍”是狗之象形文,但他认为狗多用于警卫,“敬”即“警”之初文。 还有一说,“敬”的初文即“茍”。清代学者徐灏在《说文段注笺》中提到:“《释名》曰:‘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按敬有戒谨义,苟训急敕,敕者,戒也。其义相近,声也相转,疑即古敬字,从苟加攴,攴,治也,治事肃恭之意。”“茍”与“敬”不仅音相近,含义也相近。西周早期金文以茍为敬,敬字是在西周早中期之间产生的,是在“茍”字基础上累加义符而成,作为表示肃敬之义的专字。 从金文到小篆,“敬”的左半边一直是“茍”,因为“茍”与“苟(gǒu)”的字形极为相近,隶书以后逐渐混淆。现代汉语规范写法的“敬”左半边是“苟(gǒu)”。 说文解字:敬,肃也。从攴、茍。居庆切(jìng)
孝: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年长。孝,甲骨文 (是“老” 的省略,长发长者) (子,后代),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儿孙搀扶老人。造字本义:儿孙搀扶老人,服从和奉养父母、长辈。金文 、 将甲骨文的 明确为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老”简化成;将“子”写成 写成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孝,善于侍奉父母长辈。字形采用省略了“匕”的“老”和“子”会义。这个字形是表示“子承老”。
竭: 形声。从立,曷声。本义:背举;用肩背负。 竭 <动> 曷,本意守卫的士兵对流氓逃难的人进行盘问,后加口,喝问何人,从何方而来。加立,表示喝令站起来。工地上士兵喝令累到的劳役站起来继续干活。 引申义:用力到达极限。说明:本字用同“极”、“尽”。 说文:負舉也。从立曷聲。渠列切
力: “ 力”与“ 手”同源。 力,甲骨文像向下伸展的手臂,是右手(即“又”)的变形。有的甲骨文 写作“又” 。古人的手臂,由于大量的日常手工劳动而强壮有劲,造字者遂以强壮有劲的手臂代表无形的力量。在甲骨文中,有力的男子为 ,有力的女子为 。金 造字本义:名词,强壮有劲的手臂。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手指的形象。有的金文将甲骨文的手臂写成弯曲形状。篆文竖写,淡化了手形。隶书对篆文字形作了较大变形,手臂形象消失。 文言版《説文解字》: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凡力之屬皆从力。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力,筋骨。像人的筋骨形状。平治天下的功能也叫“力”,这种“力”可抵御大灾。所有与力相关的字,都采用“力”作边旁。
忠: 中,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在两者之间、不偏不离。忠,金文 ( 中,正而不偏) ( 心,情感、态度),表示态度公正,不偏私情。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 写成 。 造字本义:形容词,内心公正,不偏私情。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文言版《説文解字》:忠,敬也。从心,中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忠,敬仰并遵从。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中”作声旁。
尽: 盡,甲骨文 (皿,食物用完后空的盛器) (又,抓持) (毛,毛刷),表示吃完盛器中的食物后用毛刷清洁盛器。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毛” 写成 ,下部写成“火”形 ,“毛”形消失。 造字本义:动词,手持毛刷清洁食物被完全吃完后的盛器。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狂草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略写成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略写成 。简体楷书 则将狂草字形中的“ ” 楷化成“尺” ,将狂草字形中的“皿” 楷化成两点 。《汉字简化方案》用“衋(尽)”合并“儘(侭)” 。 文言版《説文解字》:盡,器中空也。从皿, 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尽,盛器内的东西被全部掏空。字形采用“皿”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命: “ 令”与“命”同源,后分化。令,甲骨文 (朝下的“口”) (人,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当“令”成为常规名词后,金文再加“口”另造“命”,代替“令”的本义动词功能,强调“开口发令”。 造字本义:动词,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耳旁”的“卩”。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命,使也。从口,从令。 白话版《说文解字》:命,使令。字形采用“口、令”会义。
自己要查的字:
空:
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人工的、人造的”。 空,金文(穴,洞) (工,人工的、人造的),表示经过人工处理的洞穴,即宜居洞穴。“司空”是尧帝时代开设的古老官职,主管水土治理和建筑等工程。 造字本义:人工开凿或修建的居穴。籀文和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有的篆文 以屋顶形象 代替金文的“穴” ,表示“空”与建筑有关 。石窟为“穴”;居穴为“空”;大而深且有水之穴为“洞”。作为形容词,“空”强调内部结构了无一物;“旷”* 强调视野的开阔明亮。
空 kōng形声。字从穴从工,工亦声。“穴”指洞穴,古人栖身之处。“工”指“ 土木工程”。“穴”与“工”联合起来表示“安居工程”。 虚:
虚,
“虍”的变形,虎头,借代老虎) (两个“匕”,表示虎爪) (土,地域),造字本义: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由“爪”合成的写成了“丘”。
文言版《説文解字》:虚,大丘也。崐崘丘謂之崐崘虛。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虛。从丘虍聲。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虚,大山丘。崐仑丘也被称为崐仑虛。古代的行政区划法是,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也叫作“虛”。 字形采用“丘”作边旁,“虍”作声旁。
虚,读音xū ,是会意字,从虍( hū)从 丘(qiu,从 北从 一),造字本义:虎豹横行、了无人烟的地方。虚,本义为大山丘。即“墟”的本字,《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大则空旷。故引伸之为空虚。《 尔雅》,“虚,空也”。再引申出虚假、虚弱、虚空、虚心、虚耗等。虚是“墟”的古字,会意。丘的小篆是从 北从 一,后虚讹变为从虍从业(北)。大丘也。崐崘丘谓之崐崘虚。古者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谓之虚。
“墟”的古字会意字。 小篆字。从丘,虍( hū)声。丘,山丘。本义:大 土山
竞: 甲骨文像 两个头部加“辛” 的俘虏或奴隶 并列在一起 ,表示两个俘虏或奴隶相拼相争。 造字本义:战争的胜利者或主人,强迫战俘或奴隶比武,以此取乐。金文 误加“口”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误将篆文的“辛” 写成“立” 。俗体楷书 省去正体楷书字形 的一半。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競,彊語也。一曰逐也。从誩,从二人。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竞,争着说话。一种说法认为,“竞”是相追逐。字形采用“誩”和“二人”会义。
夙: 甲骨文(夕,残月) (丮,即“执”,像双手有所操持), 像一个人在月夜下劳动,表示天未亮就开工。造字本义:在星月下通宵劳作。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女” ,表示男权时代妇女任劳任怨,天没亮就起床备炊劳作。 有的金文调整成左右结构。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改成包围结构,并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丮” (执)写成“凡” 。由于“ 宿”与“ 夙”音相同、义相近,古籍中常将“夙敌”、“夙根”、“夙愿”等词语写成“宿敌”、“宿根”、“宿愿”等词语。
兴: 甲骨文 (不同方向的四只手) (凡,多柄夯具) (口,劳动号子),表示众人和着号子一齐举起多柄夯具夯地。有的甲骨文 将夯具“凡” 写成“井” ,突出沉重夯具的多柄特征。 造字本义:众人喊着号子一齐使劲,用多柄夯地桩夯地。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夯具“凡” 和“口” 合写成“同” 。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下部的两只手 连写成 。 文言版《説文解字》:興,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兴,众人合力举起。字形采用“舁、同”会义。同,表示大家同心合力。
意译:(说给孩子的话) 要想树立自己的好的名声,就要顺应自然,依天地,行正事,走正道;要想有好看的外表,就想保持身形端庄,人心端正。自己说的话,会像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里那样传得很远,像在宽敞厅堂里那样反复不断,所以要谨言慎行。违背天理的事做得多了,就会得不到护佑而引来灾祸,对人神态安详,言语亲和,开心的馈赠他人就会富足安康。一尺的璧玉不算什么宝贝,日冕上那一寸的光阴才是要去争取的。奉养父母,履行社会职责事务,要以严苛的标准和有一颗守戒谨慎的心。子孙要尽心竭力的传承祖宗之德,履行职责要领会领导意图,不超越本位,全心全意、恪尽职守把事情做好。做人处事、言行举止要就像在悬崖边,在冰上走路那样小心谨慎。为人之子要早起晚睡,照顾好父母生活起居,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降温。让自己的德行修养,这颗心如兰草般,释放丝丝的宁静怡人的香气,远播流长;能够像松树那样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而不变。
心得: 当想着要对着孩子说时,在翻译上修改了很多次,慢慢的从一般的翻译,开始转口气,转语气,变成了我们家的样子。这样的翻译似乎真的更顺了,而如何孩子说,也有了更多的感觉。而当变成我们家的样子时,我发现千字文的文字更活了,更进入了我的心。怎么做也更有感觉。
本月小结: 本月千字文从华夏人的起源,一直讲到该如何做事,行事,如何培养自己的德行。深深为祖宗教育的智慧所惊叹,这样的蒙学教育,3岁,孩子自尊的建立,我来自与那里,我是谁,我当如何依天地行事,成为有德行之人。深深叹服的同时,也深深的反省,被砍了头的自己。自身不正,何以正子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如何让孩子感受祖宗之德。经历这次学习风波,再次看到自己这个结构如何让自己背叛自己,对老师所说更明白做一个合格的未来祖宗任重道远。一个人要把人做正,做对,是一件诱惑很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做错了往往没有改正的机会,就像一季庄稼,出了问题,难有圆满。痛苦一生,家破人亡,断子绝孙,是老天爷对错误做人最公正无私的裁判。 华夏祖先法天则地,用心探索,从先民辉煌的血泪生活史中,总结出养家育人的至臻真理,并勤勉的贯彻到社会治理结构当中,保我华夏民族至今未绝。华夏祖先奇功至伟,天地同辉! 感叹时下风尚,误入歧途。眼看同胞危机深深,我辈当矢志不渝,践行通天大道,修身齐家,为我泱泱中华保存血脉文脉!尽管我们可能功亏一篑,尽管我们可能成为可笑的少数,也不放弃与我祖先共存亡的决心。做个卫道士,做个守祖奴!做个哪怕是最后的天地之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