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225|回复: 80

未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9 11: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道德经自主读书会从1月29日,星期一开始。周一对周日为一周。
每周所读内容,可以多次提交分享。论坛分享最后期限,周六晚上24点,过点即视为没有提交分享。

论坛分享要求:
1、每周提交指定章节的分享
(1)、抄录经文原文(导言部分不作此要求,请勿复制粘贴)
(2)、整体概括本周两章
(3)、自由分享体会心得、故事
2、每个月最后一周做一次月度总结,丰俭随意,但要走心。

微信群自由讨论要求:
随时自由讨论,不受时间限制,不受观点异同限制。
注意努力避免各说各话,互不回应;
注意避免多主题长时间并行;
一个话题尽量讨论出个结果(或者达成一致,或者清楚界定差别)
注意营造用心交流的氛围(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时机降低交流效率时,注意调整)
最根本的提示是:从交流内容、交流方式等各方面注意学以致用

经文要求熟记背诵和日常吟诵(或者唱诵)
推荐陈琴的唱诵和吟诵方法

[sub][/sub][sup][/s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11: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导言一、导言二

    在读了《我与你》之后,我感觉看所有的书都不觉得烧脑了。这不是说我把《老子之道》的自序和导言理解得有多么透彻,体会得有多么深刻,是觉得那些字啊,组合在一起,我的智商还够用。读《我与你》是第一次那么慢地读一本书,所以对于老师说的“像啃骨头一样”读《老子之道》,我还是基本上可以慢下来,不像以前读别的书那样急躁。但是读《老子之道》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很大的困难是,对于那些历史背景以及诸子百家的理论知识十分匮乏,所以几乎是一边百度、一边查字典来读的。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只作用在细节上了,就是捡了一地的珍珠。读第二遍的时候,我才把这些珍珠给串起来。似乎以前读书,我一直都不喜欢穿珍珠呢。珍珠穿好后,我把珍珠项链整个拿起来端详,看了看,似乎对整个项链有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我来分别概括一下《自序》和两篇《导读》的内容,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自序 古道通天》
    老子之道(道家)承自三皇。三皇时期,天人相通,合而为一。
    孔子之道(儒家)承自五帝。五帝时期,农业发展,天人两分,人不复能通天。
    法家之道始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以权道戡乱治平。
    天道坏,则行人道;人道坏,则行权道;权道坏,则天下皆盗。故谓道、儒、法,三家同源一体,其道为一,而用之各异。未乱用道,将乱用儒,已乱用法。
    要解读《道德经》这本阐述上古道术的圣王经典,唯有以古察古,以天入天。唯有此,方能使人复天归道,以此治身则养身,以此治家则兴家,以此治业则功成,以此治国,则天下万安。
    通过本篇自序的梳理,让我对于道、儒、法三家的思想源头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也明白了三家各司的职责是什么。最后作者提出了阅读本书的方法论以及写作本书的宗旨和目的。
    在读本篇的时候,我其实会时不时联想到正在读的《我与你》,脑子里回响着“他步出混沌之绚烂黑暗,进入创造之冷寂光明”这句。初民的生活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那么地原始,那么地落后,可是他们却是天人相通的,顺应天道的,对老天爷是怀有感恩和敬畏的。现在自负的“文明”人类却不把天道放在眼里,满脑子只有“自我”,自掘坟墓而不自知。
今天听正安中医的课,梁冬聊到“也许我们是最后一批原装人类了”,听到这里,真的是感觉非常有危机感。我不敢想象我看到我的子孙满身都是可穿戴设备,满身的原装零件换了不少,就跟人工智能似的,我是有多么地绝望和沮丧。我也很能体会到老师现在带领大家读《道德经》以及兴家道是有着什么样的期许。在这样一个乱世,想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仅有“法制”和“礼教”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合天道。
    二、《导言一 道德训义》
    道者,万物之所宗。道生万物,道则万物,道化万物。
    德者,万物之所府。府者,蓄也,养也,容也,成也。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
    经者,万事之所奉。中国圣人所传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谓之经。经之所以万世不朽,因其非人之言,而实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是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圣人阐述这个道,以及告诉人们怎么把握它,行道积德以蓄天下,并实际用以治国理政的君王教育经典,叫做《道德经》。
    《导言一》首先分别从何为道、何为德、何为经三个层面解读了《道德经》,继而把三者统整起来,告诉读者什么是《道德经》。在看完作者对这三个字的解读以后,我会觉得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道德”二字,太琐碎、太狭隘,顶多算个行为规范,完全没有老子之谓“道德”的那种大气磅礴、容纳万物的气魄。在读到“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这句的时候,我就想象着自己悠悠然、坦荡荡、昂首阔步、无拘无束地行走在大道上,那感觉真是悠哉美哉!
    三、《导言二 老子列传》
    本篇从讲述老子的身世开始,继而讲述了老子思想的传承,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其本源都来自于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强调应天,儒家思想强调应人,法家思想强调应事。道、儒、法三家互相非难,并非因为思想本身,而是因为越界。通天彻地交给道家,人伦纲常交给儒家,世事应对交给法家。谁也不要跨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做别人的工作,这样道、儒、法三家思想的运用就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读完《导言二》的最后部分,我整个人感觉通畅、舒服了。因为其实之前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既然现在是乱世,那我们就应该使用法家思想,那么读《道德经》到底有多大作用呢?后来发现自己又陷入了非此即彼的管状结构里面去了。我们的社会本就是立体的、多维的,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同时做工,在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的思想,而不是所有领域通用一个思想。在这里,又看到了自己的格局和视野。
    读了本篇颠覆了我以前对于老子和庄子的印象。以前我一直以为老庄思想就是“遁世”、“无为”,躲起来什么也不干,但是读到老子的子孙都出世为官,庄子更是像个愤青一样的时候,说实话我有些瞠目结舌。特别是读到“庄子对待不道的异端思想和学说,是力辟鞭挞,他从来不是从外面捡垃圾往道里面放,而是不停地把不道的东西往太空之外扔。他认为道就是纯、素、真、一,道不欲杂,杂则不救。”的时候,对于庄子,我感觉是肃然起敬,也禁不住想到了梦老师。老师现在也是对于异端思想棒喝之,虽不至于让人羞愧到不自杀都不行的架势,但也确实令人羞愧不已。唯有羞愧不已,才能改变路线,重回正道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0 12: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你对第一二章的分享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5: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

原文默写: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上经文文字默写都正确,个别标点符号和书上不一致,已改正。在标点默写部分不严谨,或许是因为我认为古语本就没有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都是后人为了断句方便,加上去的,所以背诵的时候没有那么注意。
    第一章用白话文理解,意思是:人道、天道等可以言说、可以描述、可以执用的“道”,不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恒常不易之常道,即至道。可以命名、有质有像、可以描摹的名,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不是永恒的大道之象,大象无形。最初的宇宙天地,始于无名至道;有名天地,是化生世间万物之母。因此,当以无观无、以有观有。以“无”体会无名至道生化万物的奇妙;以“有”巡察、认识有名万物之象、理、边界。无名和有名都同出于“道”,只是“名”不一样。同样是道的万物性质之宗、造化之机、伦理之力,像染丝一样染了又染、恒久不绝,生出众妙,世道化生绵延的“门道”即此。
    第一章对“道”和“名”作出了解释,并且指出了天地万物的来源,提出了以无观无、以有观有的方法论,也指出了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之玄妙和绵延不绝。
    第二章用白话文理解,意思是:天下人都口口相传为美的东西,那一定是符合人道而不合天道的,因此是夸夸其谈、不正当的,即为恶的。天下人都口口声声言说高明的行为,也是合人道而不合天道的,因此也不是真正的高明,即为不善。既然人道不美不善,天道至美至善,圣人如何才能以天治人,而不以人助天呢?其一,有无相生。为之以有,人之道;为之以无,天之道。天道衰,以人灭天则生人道。绝人道,以天胜人,则生天道。所以有和无是互相转化的。其二,难易相成。圣人行天道,需要以人应天,是以难;但是天道为自然常道,是天然存在的,有实际的基础,遵循容易,因果明白,是以易。行人道,以人替天,是以易;但人道,以人为尊,根基不牢,不易稳固,是以难。所以不存在绝对的难和易。其三,长短相形。圣人治天下,为之以天道,则天下可以长久;为之以人道,则失天下。所以,以天道为政和以人道为政可以互相参照,圣人故能去彼存此。其四,高下相倾。圣人以道为尊,是以高;以德为贵,是以贵。若离道悖德,以身自高自贵,则无以尊、无以贵。无以高贵,恐将蹶。其五,音声相和。圣人立天之教,天为声,民为音,则圣民相合;圣人立人之教,则以音合音,和而不合。圣民和合,则音声相和。其六,前后相随。圣人不欲见贤,立天道自然之教,无为而天下成。功成而身退,以身处后则能先民;以身处前,则不能先民。所以,综上所述,圣人应处无为之事,即行天道;行不言之教,不以言教之,自有天以自然之教教之。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它们。正因为天道从不以生育了万物而占据它们,所以,万物和天道之间才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生生不息下去。圣王治理国家、教化百姓,也是如此。
    第二章,我感觉老子是从各个角度在分别比较天道和人道孰是孰非、孰高孰低,最后得出结论要行天道,不行人道。既然所有的所出、演化都是天道之功,天道尚且不占有、依赖万物且居功,所以圣王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由此推导出圣王治理天下的方法论。
    第一章指出了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万物皆由道所生,道为众妙之门。因此,圣王治天下,必行于道上,要行天道,而非人道。天之道为无为之道,不言之教。圣王以此治国,才能富国安民。这都是天道之功,而非人力可为,所以圣王不居功,且不占有、依赖百姓和万物。唯有如此,百姓才能拥戴圣王,天下才能永治久安,百姓的生活才能永久幸福安康下去。
    接下来,说说感想。
    在上周所读的内容中,接触了“以古察古”、“以天入天”的方法论,本周又接触了“以无观无”、“以有观有”的方法论。感觉那个“以无观无”真的好恢弘、浩渺,“以有观有”感觉很细致精微,这样宏观和微观、混沌和精微相结合的观察方式很奇妙。
    第二章,最开始我一直把整章内容连不上,体会不了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对那个排比句很抵触,老理解不了是在说什么。后来慢慢磨,看老师在群里的解说,看白云先生公众号里的解说,刚开始我倾向于白云先生的这个解说:没有绝对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这些都是相对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天下就没有是非、智巧,百姓不谙是非、智巧,故能淳朴自化,所以圣人要无为而治。但是后来我感觉,那个排比句是老子一次又一次在比较天道和人道孰是孰非、孰高孰低,最后轻而易举得出结论,要行天道而不行人道。
这段时间对于“功成而弗居”这句话特别有感触。反观自己,还不要说“功成而弗居”,就是没有功成就已经在自我陶醉了。作为百姓,我不是要“无为”,而是要勤勉有为。作为母亲,对待孩子,我是要顺应天道、无为而治。可是怎么样才是顺应天道、无为而治呢?我现在还很迷糊。说到应事的“法”,我感觉离我最近,应人的“儒”离我稍稍远一些,应天的“道”我感觉现在还摸不着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0 20: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古察古,以天入天,以无观无,以有观有,这样的视角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7 14: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第四章

                                                            

          这一周读完了第三章和第四章,确实是见缝插针地在读,因为这一周绝大部分时间要不然就是在赶路回重庆的路上,要不然就是在春节家庭聚会。虽然看书的时间不那么多,但是好像整个人在读书的时候,比之前淡定了很多、稳了很多,读这两章感触还挺多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两章里面的有的话就直接冒出来了。
接下来,先捋一遍各章节的意思,再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三章用白话文理解,意思是:圣王治理天下,不过度追求财富,这样才能使百姓不互相争名夺利。圣王不追求那些稀奇的东西,百姓才不会以好积难得之物为贵,更不会因为积之不得而为盗。把能让人产生欲望和追逐心的东西隐蔽掉或者清除掉,那么民心就会不乱。所以,圣人要以天道治理天下,使百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圣王要使百姓无以知人道之伪学以及人道之奇欲,这样即便有尚贤、贵货、有奇欲之好为人道者,他也不敢妄为。君王治理国家,有所为,有所无为,为天道,不为人道,天下则无不治。
    这段话最开始不能理解的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儿,“虚心”我能理解,但是“志”,我们不是要立志吗?怎么就要“弱志”了呢?后来看了白云先生的解说,理解这个“志”跟人道追求的东西有关,与天道可能有不符的地方,所以得“弱其志”。后来铃兰姐在群里问了有关志的问题后,老师解答说这个“志”在佛家语境中,是自我认识控制下的能动中心。佛家认为,修行的起码目标是要超越这个自我认识,参破“我执”。也就是弱其志,进入所谓的明界。
    老师这样说后,我心里又明亮了一些。但是对于“实腹”和“强骨”,老师说不能跟“虚心”、“弱志”分解开来低层次理解,这个“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与第一章的“有无”,第二章的“生、成、形、倾、和、随”,第四章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起来看,这是一种用心用己的方式。看了后,我慢慢在心里磨,好像有了一些感觉。“心”、“志”是非天道赋予人的,是人道所生之物,因此要“虚”、要“弱”。而“腹”、“骨”,人生而有之,是天道赋予人的,所以得“实”、得“强”。因此这里还是讲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为无为”,守天道、去人道。
    在当今这个纸乱金迷、物欲横流的年代,我读这段特别有感觉。现在的主流就是比谁有钱,谁又买什么名牌东西了,为了追逐这些东西,很多人不择手段。我感觉几十年前,大家都穷,好像大家的欲望不似现在这样多,大家过得还挺满足的。但是现在要说大家都不愁吃、不愁穿,但是那个恐惧、焦虑,比以前更甚,唯恐自己输给别人,不断往外求,但是欲望怎么也填不满,想想还挺可悲的!
    对于“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句也有感触,特别是除夕晚上带儿子去放鞭炮,心里不断冒出这句话。以前没有让儿子放鞭炮,儿子也没有提出要放。那天我们主动提出带他去买鞭炮放,儿子却放得不尽兴,放完还想放。去超市、去商场也是如此,儿子看到东西老想买,但是有的买来根本不会怎么玩儿。我自己也是如此,经常不缺衣服什么的,但是去逛了,觉得这个也好看,那个也划得来,又是买买买。要是没有“见”这个“可欲”,我们的心也不会那么乱。虽然我这样理解比较肤浅,层次不高,但是我觉得日常生活中的这个场景符合这句话讲的内容。以上的那些“欲”都是奇欲,我们要灭奇欲,守正欲,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辨别哪些是奇欲,哪些是正欲,这样才能“为无为”。
    在第三章讲了圣王要以天道治天下之后,第四章又再次讲到道。小迪说“本章用几种水的状态描述道的玄”。经她这么一说,道的“冲、盈、渊、湛”在我心里更形象、更灵动了。
    第四章的白话文理解:道像水一样向外涌现,并用它的涌现之物创造出了万物,可是它这样无始无终永无停息地一直往外涌现,宇宙却没有被填满。道是那么幽深而旋涌着,看上去万物都是从它那儿涌现出来的。道不止创造万物,它也摧毁万物。在摧毁万物之后,又将万物回收,如此一次次循环往复,所以宇宙没有被填满。道它一直存在,但我们却看不到它,所以它似水一样清澈透明。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来的,但是在有形万物和上帝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在。(其实最后一句的这个“象”我是有纠结的,最后我把它理解为有形有相之物。)
    道它是如此虚无、无形无相,所以我们只能“以无观无”,“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化生万物,也摧毁、回收万物,我们的宇宙以此生生不息地循环往复。这一点在昨天上坟的时候,我挺有感触的。道创造了我身边的一切,也创造了我。我不过是道所生的万物中的一个很渺小的物质,我的祖先也是如此。道摧毁、回收了我的祖先,也将摧毁、回收我以及我的子孙。我只是浩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我没有那么了不起,我的祖先、我的后代,也没有那么了不起。我们都将随万物一起被摧毁、被回收,这就是天道,天道不可违抗。这样想的时候,好像自己的视野扩展开了,对于生命的执着好像比之前少了那么一点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3 23: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第六章

     

          本周读了第五章《不如守中》和第六章《谷神不死》,以上是经文的默写。
    下面先将第五章翻译成白话文:天地没有仁慈心,它们视万物为稻草狗一样。圣人没有仁慈心,他们视天下百姓为稻草狗一样。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牛皮风箱吗?它里面看似空虚无物,但却不瘪不屈,越是推动它,越有物质涌出。万物纷纭,数言不尽,不如契合天道,守一为中。
    第六章的白话文翻译:道有造化天地万物之良能,道生万物,就如同河流从山谷中涌出一样,这条河流永恒地经流不息,永远不会干涸。如此之道,就如同不死之雌性鸟兽——玄牝一样,不断繁衍生育万物。玄牝之门(道生育天地的出口)乃天地之根。道,无处不在、连绵不绝、充斥宇宙,但却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道用虚无生万物之有,且生生不息,那不是将乱将亡之焦虑、恐惧的短暂用力。
    这两章我感觉我不能够在整体上有所体会,只是对经文上的只言片语有感觉,我体会了一下,好像是我现在无法做到以无观无,对于无,对于缥缈的东西,我似乎有恐惧和抗拒。
    第五章,我对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比较有感觉。一开始我看到这句,对于“不仁”是抗拒的,我觉得不仁就是冷酷,这是我惯常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后来去体会这个“不仁”,我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好像处处想去仁,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别人好,但是有时候可能是对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干扰,我们没能做到“守道”、“为无为”,我们以人道在扰乱天道。而且我还感觉,我在做自己认为仁慈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带有自己的欲望跟情绪,是在填补自己内心的坑洞的。比如说,表姐老生不出孩子,她经济条件又不好,我前段时间甚至于自己在心里偷偷想:她是不是没钱做人工授精啊?其实我可以借她钱做的!后来想想,人家又没开口找我帮忙。再说,那是人家家里家道运行的过程,我去瞎掺和啥呢?另外,我还想到,有次我看电视,里面讲南极的科考人员在南极有时遇到企鹅发生危险,哪怕是眼睁睁看着它们死,也不能去帮助它们。科考人员以这样的方式,尽量不去破坏企鹅的自然生存。这个举动也是看似不仁之大仁吧?
    对于老师说的“守中”就是“务本”,该干嘛干嘛,这又一次往我的身体里输入了动的能量。而且这个动还不是乱动,不是将乱将亡之焦虑、恐惧的短暂用力,是绵绵不绝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六章读完的感觉真的就像是老师说的那个坐标。感觉“谷”、“玄牝之门”、“根”就是一个“处”、一个“门”,一个“口”,这就是坐标上的一个点,也是老师说的“态”。然后从这个地方,源源不断地往外涌出万物,万物似涌出山谷的流水一样绵绵不绝,这条奔流的河流就是坐标上的线,也就是“势”。“态”是“生”,“势”是“命”。我们只看到这条河流奔流不息,以为里面的水滴永远是最开始的水滴,但是实际上里面的水滴不断在变换,不断有新水滴从“玄牝之门”涌出,又不断有水滴被挫锐解纷和光同尘,重归于道。道不会怜惜、仁爱任何一滴水,道也不会怜惜、仁爱任何一个人,我们也终将重归于道。   
[sub][/sub][sup][/su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2: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月小结

     读《道德经》也差不多一个月了,读完了前言部分和前面六章,整体概括一下,我觉得主要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是道”、“道是怎么样的”、“道如何化生万物”以及“圣人治理天下必须合道”。
    虽然对于怎么做是合道的,我有些抓不住缰,但是好像要“合道”这个理念已经刻入我的身体,它成为了我“为”的一个标准。我现在有时会把自己想象为原始人类,想象原始人类是怎样生活的,有哪些欲求,这些欲求应该是最接近“正欲”的。每天这样磨,我好像也能放下一些“奇欲”。我似乎也能判断出自己哪些做法是不合道的。也就是说,我现在的行为标准跟以前不一样了,我的眼睛和心胸好像更大一些了,也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宇宙间是很渺小的,是如同稻草狗一样的,没那么大不了,最终也会“挫锐解纷合光同尘”,再重归于道。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以前我们常常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就是“为无为”。但是现在知道,要少言守中,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该干嘛干嘛。而且还要干到“功成”,“功成”后“弗居”。干的时候,还要“不勤”。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干“合天道”的事,不干“合人道”的事,要“以天入天”,不能“以人入天”。
    最后有一个疑惑,也分享出来。
昨晚就看到“生态合作社学习”群里,大家在讨论。因为我在写这周的《道德经》分享,所以昨天没有细看。今早仔细地看了几百条讨论,大家讨论了生态农产品的价格问题,谈了合作社的魂是什么,还聊到了大棚种植等等生产问题。当时群里有个消费者骨干就问到,地膜和大棚有何不好,有什么数据可以说明它的危害。
当时我看到这个问题,感觉挺可笑的。我们现代人太过于依赖所谓的科学数据,这些不过是表征罢了。土壤它也是有生命的,跟我们人一样会呼吸。加上地膜和大棚,土地呼吸顺不顺畅、健不健康,只要想象我们人身上裹着一层塑料膜舒不舒服就知道了。而且大自然的阳光、雨露隔着大棚也不能顺利接收,这样的东西是没有能量的。
况且,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出什么蔬果,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应该吃什么蔬果,老天爷是设计好了的。夏天热,所以大量清火、清热的瓜成熟;秋天燥,所以大量润燥的瓜果成熟;热带地区炎热,所以热带水果大多凉性……但是因为我们人有奇欲,非要在冬天吃番茄、吃草莓,那不合天道的大棚种植就应运而生。所以,如果内外都不见可欲,那么污染地球的地膜、大棚也会不见踪影。
    我的疑问在于,因为现在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保障生态农户的生存生活需要,生态产品在现今化肥农药大肆使用的今天,就成了“难得之货”,那追求生态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不是就是在“贵难得之货”呢?我们的初心只是想恢复地球生态,保障大家的食品安全,让农民可以重回土地、可以一家团圆,让农村的老人和孩子能和子女、父母在一起。到底我们的这个愿景是合道还是不合道的呢?
        提交后,又体会了一下,我们做的事是合道的,符合自然运行规律,是“为无为”。化肥、农药、除草剂、追求利益、破坏生态,那是行人道。对,这样想,对于我要做的事,更坚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25 03: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合道的事情,正欲,有时也会附加上奇欲。所以做什么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是为什么做。也就是学会以无观妙和以有观徼,守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6 15: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admin 的帖子

admin:对合道的事情,正欲,有时也会附加上奇欲。所以做什么不是根本的,根本的是为什么做。也就是学会以无观妙和以有观徼,守中。
 (2018-02-25 03:33) 
嗯,收到老师的鼓励!其实我也在审视自己的动机,发现还是不够纯正,但是比最初纯了好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28 , Processed in 1.090659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