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老梦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4 15: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6周

原文抄录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理解:

  圣人执大象,事无事,无身无己。所以,对于圣人来说,那就是无事无物,而生无心无意。这就是圣人无常心。道以万物之成为己成;圣人以百姓之事为己事。故而,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己心。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佐之。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亦以道佐之。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谓德善。(德行合乎道,为善,违背道,为不善。对于善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此谓信者。对于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见的,此谓不信者。不管百姓是否自我遮蔽于大道,圣人都会无差别的对待他们,以道生之养之。百姓自我遮蔽于大道,但是大道却从不会遮蔽于百姓。这就是德信,道真实不虚,并不会因为人们见或者不见道,它就会消失。圣人行走天下,提着心关注着天下万物如大水一样从心里涌流而过,圣人生天下之心,是因为他的眼里看到了天下苍生,他的耳朵里,听到了天下疾苦。道衣养万物,如同万物是他的孩子一样。圣人衣养天下百姓,也是如此,在他心里,百姓都是他的孩子。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向于死。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而造成的呢。为什么大多数人,只能活几十岁呢?人的生命运动有两重。第一重,是道生人。第二重,是人生事。这第二重,便是生生。事情越多,越刚猛,越激烈,那么这个“生生”就会越厚,死得就越快。所谓善摄生者,便是出死入生在生死相徒的原理中,人之生动之死地,那么也可以人之死静之生地。和大多数人理解的完全相反,生命不在于运动,而在于恬静),陆行不会做吃草动物式的意气争斗,也不会做老虎这样肉食的猛兽之争,也不会动使事情发展到刀兵相见,生死相搏的不可收拾的地步。从“生生之厚”这个斗兽场里面走出来,将精神重新内守闭藏于生命。一旁看着这座斗兽场,看里面的血肉飞溅,听里面的恐怖惨叫,不由得会感叹,那么多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因为一些身外之物,而灰飞烟灭。让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为什么善摄生者可以避开那些危险的可以置人于死地的尖角,利爪,和兵刃呢。因为他们把自己置身于了那座斗兽场之外。那座斗兽场,名字叫做死地。人只要出离于生命,把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便会加入这座斗兽场。这是一条选择了出生入死之路。死地便是最后的归途。



主要心得


  1、德善德信

  善德: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之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是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生生之厚

  道生人,命益固,入生;人生事,事益多,入死。争斗搏命,入死而出生;开阖食母,入生而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3、摄生

  摄生者,不入死地。动之徐生,静之徐清。只要开泄了生命的精神,那么生命就会选择在外部世界里面第二次表达自己。济其事务,逐其功利,所有的人,都将生命投向了这个名利场,他们就会把人生变成了一座斗兽场。
  如果反回身,从这个斗兽场里面走出来,将精神重新内守闭藏于生命。一旁看着这座斗兽场,看里面的血肉飞溅,听里面的恐怖惨叫,不由得会感叹,那么多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因为一些身外之物,而灰飞烟灭。
  那些斗兽场里的野兽和角斗士们,会冲出斗兽场来追逐场外的人吗?他们不会。他们的角,他们的爪子,他们的利刃,都是为斗兽场而生。也只能在斗兽场里面使用。这些尖角,爪子和利刃,都不会投向斗兽场之外的地方。因为投向那里,又争不到什么利益。
  生生之愈厚,斗争之愈烈。斗争之愈裂,死地之愈深。死地之愈深,则生命愈不可续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4 11: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周  

经文抄写

第51课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52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理解:

  道生德长物形势成,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生长形成,所以万物都尊道贵德。得富容易,得贵难。得贵容易,得尊难。要得富,攀缘形势即可。要得贵,则需要积德。而要得尊,则需要守道。如果一个人,没有根,也没有本,他所形之物,不过就是别人投射过来的影子。他所附之势,也并非自己之势,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真正的“自己‘,没有别人的命令和蛊惑,他就会失去人生动力和迷失方向。成为无根的浮萍,只是世风的俘虏。这便是常不自然,常病常刻意。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上德,下德,有德,无德,玄德的各层次中最高层次之德。


   天下所有的万物,都是有开始,有原因,有推动力的。这个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就是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让饿了的人吃饭而不是把他杀了。停止刷油漆终身不劳累。油漆刷不停终身不救(耗竭而往亡)。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不拘泥于已成之物,已成之势,抟气致柔,反而得救。顺势而得、不缠缚而散,视为传袭之常,而非不明之迷和谵妄之背。


主要心得:


  1、两种方法论:


  博闻强记,穷尽万物,终不可得,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贵其母,食其时,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万物莫不尊道(精神)而贵德(行为)。


    2、救亡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0 0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8周  

原文抄录

第53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哉?以此。
理解:

  使我处在道物之间而对道物有知,行走于大道,最害怕裂道着物(施)。大道不是割裂的(甚夷),而人却喜欢割裂之。以径为道,人为建构必将越来越多,消耗在建构及其维护上精神多了,田地自然就越来越荒芜,粮仓自然越来越空虚。为了维护这个以径为道的人为建构,必然使用大量的说教洗脑脱销;必然佩戴利剑以消灭别的建构;必然导致越肥越吃,吃饱了跑饿了再吃;必然不仅对吃的贪得无厌,对一切难得之货也贪得无厌,攀比竞赛而穷凶极恶。这就是私利私欲铺张外驰(盗夸),成了道的反面。


  善立法者不使得万物离道而拔,善于抱道者不会让自己脱离大道(从而一次也不让万物脱道而拔),子孙以祭祀不辍保持不失其母不离其宗。修身以合道,其德乃可致人真;齐家以合道,其德乃可致馀庆;修乡以合道而不是遵从乡愿,其德乃可以致长久;修邦合道,其德乃可致一国之内上下通达繁荣昌盛;修天下合道,其德乃可致整个地球,都沐浴在道的光辉中,所有的人们,都受到天下之母的泽被和生养。在这个天下秩序中,就不会有战争,也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大规模互相伤害。治身,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用的都是同一个道。整个天下万物,在各个层级上,都是同构的,这个相同的“构”就是以A观A。我是怎么对整个天下了如指掌的呢,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天下只有一件事,没有更多的事,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洞悉天下万物。

心得 :

1、盗夸:

   不能介然有知,只知其子不知其母,好以径为道;奔命于律例升级、导致田地荒芜、仓禀虚空;亡魂于营销洗脑、仗剑争王、贪得无厌。

2、何以知天下: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天下只有一件事。

月总结:
1、本月全在德经之中,越读越集中于一点:大道至简,天下只有一件事。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介然有知即可(以A观A)。

2、关于大家:读着读着有的人越来越有感觉,有的人出现懈怠。不论哪种情况都可以做些“观”的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6:58: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9周分享
经文抄录

第55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56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理解:
       德行修养深厚的人,好比是才出生的婴儿。毒虫不会螫咬,猛兽不会扑捉,凶鸟不会搏爪。骨弱筋柔却拳头握持牢固。不知和合之事却能照常勃起,精力充沛之极;终日号哭却不嘶哑,和气敦厚之极。知道万物通于一德叫做恒常之道,知道了恒常之道叫做通透澄明;执着于生是凶险,心纵欲妄为是行强梁之教。万物壮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衰落,这就是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很快就会消亡。
  知晓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行人道言教者不知晓天道。挫磨掉锐气,解构各种纷扰,收敛耀眼的光芒,混同尘埃回归于道,这就叫做玄同。所以有德之人,不会因为得到而亲近,也不会因为得到而疏远;不会因为得到而有利,也不会因为得到而有害;不会因为得到而自贵,也不会因为得到而自贱。所以他为天下人所贵。


主要心得: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25 18: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周

原文抄录

第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58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谜,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至奇至险。

理解:
    治国为政用天道至正至朴,用兵克敌用人智,开天天闭人天天德常足而天下长安。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呢?以此:人德多忌讳,兴而天德亏,而畜养不足而民弥贫;天下相争以人德为正百家争鸣,则必致国家滋昏;以人德为正奉人之奇欲,必致伎巧开人工,以货物为用,以奇物相衡;以人德为正,因人智多且伪诈,必然导致以法令禁其乱而法令滋章,越禁越作,终致盗贼多有。故圣人说:不以人道为正,而百姓自化;虚极静笃不妄作为,而百姓自正;不勤于人政,百姓奉天养而富;去人欲闭人天,百姓天德乃足而自朴。
    循天德之政无有人妄而闷,百姓寻天自化而淳;循人德之政,以礼仪法度繁复试图周祥万物万事,百姓受此无天德之规制约,便会缺德。祸福总相依伏,似无天下有福的常法,越来越迷糊,到底怎么回事呢?惟有天能为天下正,人脱于天则天下无正。从正再为奇,是从善再为妖。迷信人德之迷,使天德之衰,人德之盛,这样的世道已经很久了。所以圣人既以天治天下又不以人裂天(方而不割),以天为正而不以人害天(廉而不刿),以天德正天下而不以人德枉天下(直而不肆),积天德普于天下,而不积仁德自是自彰预天下。

心得:

1、正奇无事

  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道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治天下。否则,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其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2、正奇善妖

天道为正,人道为奇;天造之物为正,人造之物为奇。
正为善,奇为妖。

3、祸福相依

祸福相依者,天下无正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25 22: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祸福总相依伏,似无天下有福的常法,越来越迷糊,到底怎么回事呢?”通过这句,理解了老子的逻辑和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4: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8-25 22:06
“祸福总相依伏,似无天下有福的常法,越来越迷糊,到底怎么回事呢?”通过这句,理解了老子的逻辑和用意。

我们一般认为祸福相依乃天经地义的事儿。老子认为那是天下无正,是坏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周  


原文抄录


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為嗇,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理解

  治人事天,不过收麦入仓;收麦入仓,是谓早日被抓捕归道;早被抓捕归道,是谓重新积德;重新积德则可以道治未乱兵治已乱而无不克;无不克则无极而莫知其极;莫知其极而则可以有国;国有其母可以长久。是谓有道而根深有德柢(本)固,死而不亡同道永恒之道。
  治大国像烹饪小鲜手莫乱搞;以道莅天下其鬼邪不压正。不只是鬼不装神,百姓也不装神,而真神主生不主杀不伤人。不但真神不伤人,圣人也不伤人。天人两不相伤,人谨守勿失反其真而归真至德,则天人以德相交而合为一。


主要心得


1、深根固柢与长生久视

  道为根,德为本。须臾不离大道,谓之根深。德须臾不失其正,谓之固柢。


  人的寿命,国家的寿命,它们的根如果深植于大之中,道是无穷无尽的,那么理论上,能做到这样的人和国家,它们的就是永久足全的。德永久足全,那么就会是全的,形全,则全。得道者,却老而全形,此为长生。
  域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一体的生命。就好比,对于细胞而言,人的身体相当于它们的宇宙,我们身上所有的细胞,其实都是参与构成一个大生命的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人的身体死了,细胞也就跟着死了。但是,道是不死的,是永生的,永恒的。人见独守一,同于大道,则能与道同,同者同永恒,此谓久视。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2、天人合一(德交归焉)
  知者,必达于,达于理者必明于,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者,言察乎安危,宁于福祸,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天不伤人。人葆其真,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不残生害命,无以巧伪机心而伤德,人不伤天。人谨守而勿失而反其真,归真而有至德,天人以德相交而合为一()。两不相伤,天人合于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7 10: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周

原文抄录

第六十一章  以静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坐进此道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理解

  大国是往地上流淌羊水生产孩子的,天下之母牛,天下人交流的中心。自然常见的情况是母牛以静胜公牛,以静而为地母。故大国对待小国虚而应之,后而先之,下而上之,蓄而王之,则可以割下小国的耳朵。小国对待大国,虚而应之,后而先之,下而上之,蓄而王之,则可以割下大国的耳朵。所以,要么人家把耳朵伸过来让你割,要么你恬淡而主动割取别人的耳朵。大国只是想兼蓄其他各国,好主导并维持一个和平的天下秩序,小国只能想进入大国秩序,以自己所拥有的交换自己所没有的。大国所欲,为蓄人,小国所欲,为事人,蓄人者取天下,事人者取恩惠。两者互取,各得所欲,皆得所愿,两全其美。大国不下,不足以蓄小国。大国不下反为上,则为小国所取。


  天地万物,一切一切的奥秘和道理(道为造化之宗、伦理之宗和性质之宗),都在道中。善人皈依天下之宝(道),不善人皈依其既有之天下。美颜可以获得自尊,美行可以驾驭人。不善之人,还有什么可以丢弃的呢?所以享受帝王将相贵国器仪仗,不如坐进此道抱道守一。古之圣人认为这个治理天下的大道,到底宝贵在什么地方呢?如果不为得而求,而找到了这个“道”,欲得不知足的大罪,是不是也可以免除了呢?所以道为天下贵。


主要心得:

  1、大小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就人与国家而言守道有德为大,脱道离德为小。大者不过欲兼畜人,小者不过欲入事人。大小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小者为上。


  2、善人不善人
  
  天地万物,一切一切的奥秘和道理(道为造化之宗、伦理之宗和性质之宗),都在道中。善人皈依天下之宝(道),不善人皈依其既有之天下。




月总结


   本月阅读四章55、56、57、58、59、60、61、62八章,随着经文讨论范围越来越广泛,一种奇妙的感觉是:开枝散叶越来越茂盛,内核却越来越集中、清晰。我想这种阅读中的体会,当有多方面的意义。也许,我们这第一轮阅读,能够直接获得的大约也就是这个内核心的体会越来越集中,对于他的“内-外”生机勃勃的庞大系统,特别是道术的理解和体会,当在后续一轮又一轮的阅读中不断的获得。当从体会上产生出现在的感觉,你才能相信,大道至简,用之至繁,这是真的。真的很简单,天机、人机、盗机,一机而已;真的很繁盛,宇宙人生浩瀚无垠。
   阅读活动到现在,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淘汰,现在大家已经渐入佳境,越来越像读书人的样子。也许,本轮阅读完成,大家开始可以定义什么是读书人了。

   “世间有善道,读书有妙法。”“书声朗朗天道入心,灵魂有书香”。“心中得光明,肩上能担当,继绝学,开太平。”我们要“且趁年华可问道,莫负读书好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2:57: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周阅读分享

原文抄录
第六十三章 终无难矣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从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理解

    以无为的方式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做事,以恬淡无味体会各种味道。解决难题要从它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从其细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是从其关键的容之处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是从关键的小处开始。所以圣人从来不做大事,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许诺一定少守信用,不重细节关键认为事情都很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所以圣人做事慎重,认真对待,所以最终就不会有困难。

    形势安定时容易掌控,还没有苗头时容易谋划,事物脆弱时容易破裂,问题细微时容易消散。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要阻止,在混乱出现之前就要处理好。粗壮的大树是从毫末之生长起来的;高高的楼台,是一层土一层土垒起来的;迢迢千里行程,是脚下一步一步完成的。妄为必败,妄持必失。所以圣人无(妄)为就不会失败,不(妄)执就不会失去。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侯失败了。对待结束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保持不妄为妄持),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欲无欲,贵无贵;学不学(不学伪学),补救众人的过错。以此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加人伪干预。

主要心得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慎终如始

阴阳相推则变化顺矣,重点在推,顺不顺的是结果。这是事物发展的枢和机关,永远都是开始,永远如此慎重,永远做正确的事儿。千里行始于足下,坚守每一次足下,千里交给老天爷。重视过程,并且是正确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08:07 , Processed in 1.071119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