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471|回复: 49

老梦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7 23: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道德经》在华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因为流长的传播,解读也是浩瀚无比,不同的导读作者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这需要我们这些初读者,首先要认真回答一个问题——怎么样对待这么浩瀚无比的解读?我的看法是,把导读者和《道德经》同时纳入体会,而目标在于读懂《道德经》,更在于道德本身:
   第一,用心挑选导读著作,知道作者的解读意图,知道自己为何要读《道德经》,并知道自己挑选导读图书的内心依据。
   第二,保持开放心态,先做到认真理解导读者的意思,顺着作者思路先知道作者的意思,尽量不因为自己的预设立场影响对作者的理解。
   第三,致力于以道德本身为核心的建构,最终放弃别人的解读,形成和完善自己的道德建构——读的是道德,不是《道德经》,更不是导读书《老子之道》。

   这轮阅读,我挑选白云先生的导读图书《老子之道》,是基于我对作者长时间的观察理解:
   第一,此人在多种时政和经典方面的观点,总会让我觉得受到冲击,有些冲击还很巨大。一开始会有某些怀疑,我甚至怀疑过他是不是敌国的文化间谍。每一次都通过长时间体会,发现我最终都同意他的观点。后来我认为,之所以我会经历这个过程,是因为作者的至简,跟我自己过于复杂。
   第二,作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追根溯源的倾向,认为我们的文化经过数千年流变,出现了不少糟粕,追根溯源显得非常必要,我跟他的认识一致。当然这也包括对他本人的持续鉴别

   我认为,不管学习什么,一定要依靠内证外证并用。不迷信人,不迷信经典,也不迷信自己。我一直提醒自己坚持这个准则,勤学、苦练、勤验证,尤其是当今时代。

   因此,这轮阅读,我要求所有人都写分享并且参加群内讨论,其目的有二:第一,能看到这么多分享,相互刺激和讨论,每一个人因迷信而发生错误的机会会减少;第二,可引起一些深入的、具体的交流,促进每个参与者读有所悟、所得。
   所以,我自己也参加分享。希望熟悉我的人,要特别小心,我的分享也只是我的分享而已,不要赋予它除此之外的任何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3 20:5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6周读书分享

原文抄录

第29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lei);或载或隳(hui).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理解:

   (人主取天下而为)欲以人为法度取天下,我看他是不得治理之道才这么做的。天下这个神器不是人为可造的。人主取天下为器而为者败于天下,执天下为器者失于天下。因为,物与物或主或从;影响力或大或小;自身状态或强或弱;或生或死。所以圣人不过份、不铺张(不以人演物,胜而不伤),不泰而闭(不替天演物,藏而不害)。
   以道指导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因为其恶果很快奉还。兵害人物使自身强大并维持之,人口减少天地荒芜到处荆棘丛生。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所以善者(循天道者)得天之果而已,不会离天道之常,以人演物图谋自身强大。要得天之果,当无身以矜;当顺应飘风骤雨,不追逐以伐;当不因胜以骄;当知闭而不开,不得而已;当不闭身藏物以身为制以天下为器以自强。自强而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者早死。


主要心得:

    1、行随嘘吹与强羸载隳
     行随,即主从,物与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依循于天机道引,而非自身之间的相对性;嘘吹,即影响力大小,物与物之间交互作用及其主次,依循于因果律背后的天机;强羸,即自身状态强势弱势,依循于道-天-时-命-气-机-巧的谱系;载隳,即气聚生而载,气散而死而隳,因循于道的生生不息而非局部人为的一己之力。
     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不过份、不铺张(不以人演物,胜而不伤),不泰而闭(不替天演物,藏而不害)。

    2、果而已

     果而不得,而已。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3、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自强而壮而老,是谓不道,不道者早死。


本月小结









四个月阅读下来,所得越来越简明,那就是要建立起道德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根部做建设。唯有这样才可以分辨各种不道行为,避免早已。
  1、道为恍惚
  道为无状之状,无物之物。至精、至真、至信。


  2、德者抱一不离
  在道即德。当无致用、去彼存此、虚极静笃,贵食母者可以至道。

  3、有德者犹豫
  在道的人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归根而静而复命而常而明,而容公王天道,而没身不殆。能浊以止静之徐清,能安以久动之徐生。能使自然。

  4、贵食母
  经常会忘记,经常会做不到。但只要想起食母为贵即可绝学无忧。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们说一句话,很是好奇:口袋挂反了向。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游戏,大人们在说,我就在旁边琢磨,反向挂口袋该怎么玩。各种姿势都尝试了,最后有感觉的是两种:一种是把口袋挂在前面,这样不好走路,甚至都看不到走路;另一种是上学后的书包,把有盖页这面靠身体,拿不出来东西。道德经读到现在,我总想起这个:口袋,莫挂反了!人生在世,非道即非非道。只有正反两面,想想其实也挺简单,人的用法也到不算复杂,非此即彼嘛,多简单。要么犹犹豫豫恍兮惚兮,要么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要么食母,要么食物;要么食母,要么食子。


  5、得道有道


不做馀食赘行,循大逝远反、躁静轻重之道,积知守为常德复归之德,依天门开阖之关楗,虚极静笃。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大制不割,存天理灭人欲。

     6、关于大家

     总体不错,新近见运用陈琴诵读之法,逐渐开启诵读分享,当有多方好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0: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周 阅读分享

  本周阅读《老子之道》的序言和导言,其中序言一章,导言两章。解决读《道德经》的动力和方法问题。

   在我看来,序言《古道通天》回答了为啥写这本导读的问题。作者为何而作,读者为何而读,这是一对。
   在我看来,作者写这本导读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从《道德经》中思考如何才能治身身养,治家家兴,治业功成,治国天下万安,追求学以致用。作者的直接目标是:引导用以古察古,以天入天,使人复入天道的方法学习《道德经》,凸显读经方法论。这是我要读《道德经》和选择这个导读读本的原因。

   两篇导言,则是在贯彻作者的方法论,实际地回答了如何进入《道德经》的问题。其中《道德训义》从探寻什么是道德,什么是经入手,从整体上界定道德经的性质。《老子列传》讲述老子是个什么人,和道德经的历史源流。沿着”总体把握—生门展现”这个线路,引领读者带着“课题”进入到那个“场景”,去体会《道德经》诞生和发展的“处”。穿越作者的讲述读者的心便怀学以致用的愿,“以古察古,以天入人”的(姿态)来到了《道德经》门口

   主要心得:


   1、万物得天成全之理

   本周阅读,最突出的体会是关于怎么学习的。有意无意,我会“以我入天”,用自己的内在框架去涂抹所要理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无异于把世界翻译成“我”的样子,学习一场,不过是去给世界刷一次“我”的涂料。顺着这个惯性,学习还可能是用别人的涂料去涂抹一次世界——放弃自己的独立“求证”,迷信自己、迷信作者、迷信经典。这两种学习,都可以获得形态上的知识,但却是叛道的,增加无明的,减弱和/或异化人的功能的。学习,是让世界惠临人,是读者主动接受作者以世界之形象惠临于人;学习,不是人莅临世界,不是皇上驾到监察作者和世界。学习,是创造,是自己汲取世界;学习,不是创作,更不是用自己和/或别人吐出来的残渣弃物,去捏造世界、涂抹世界。学习,要做园丁农工致力于促进自心生长,不做美工雕工致力于涂抹和捏造世界。


  学习如此,诸事如此。作者在《古道通天》中说“道之衰,每况愈下。是以今人之弊,好以衰亡之细末,而责古人之大备。以天可以立人,而以人不可以立天。”在《道德训义》中说:“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圣人积天德府天下,蓄而养之,而使天下万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
  努力奋斗并且把力量用对地方,人之利弊之所在也。

  2、宗之理

  自天地有人以来,经历了什么样的时空演进和血脉传承,方得现今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追求。才使得你我今日共读?源与流为何
(1)生(性质传递):道生气,道为气之源,气为道之流;气生质,质形为万物,气为万物之源,万物气之流。 龙生龙凤生凤。 性质之宗
(2)管(伦理传递):源为流之宗,源为流设定运行设定法则和秩序——生你就得管你;流为源之嗣,承生就要领命,伦理之宗
(3) 化(造化传递): 道生万物,又给万物设定伦理,那么又是谁推动万物生生不息地永恒演化呢?是谁提供的这个动力呢?依然是道。源为流提供造化的能量(比如水源地的高度提供势能)。造化之宗
(4)(蓄养之乡):流必须瞻仰源的性质、伦理并仰仗源之动力,方可成就自己之为流。作者在《道德训义》中说,“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则能养正,养正则能久。万物离其道宗,则失德,失德则不能养正,则病,病则亡。世间万物必宗,无宗即亡,疏宗即散,所散即败。作者在《道德训义》中说:“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根生本,本生末,万物成之......根本牢固,则物可以长久;根本不固物必将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败亡者,必先失其所非中国圣人所言,不可以称为经。在《古道通天》中说:“不通天,则无以立人;不知人,则无以正纲;不执权,则无以勘乱。”于是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于是,儒家认为,孝为人之本。于是,法家勘乱而用权。于是,人类出现了关于宗的教育——“宗教”。
  华夏民族一直以来以祖为宗为教,重视华夷之辨,是谓祖宗教。现代,毛主席讲独立自主,习主席讲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华夏子孙,讲究效天行健,自强不息。

  3、出世入世之理


  何谓世?天、人、权,同世;出世,是要去哪里?作为技术手段是可以的,作为运行方式也是可以的,但不是解释性的基本概念,不是有一个世外之地。讲述和接受“出离心”的时候,要尤其注意边界,不然就会因为放弃最基本的道义而沦为“乞丐”。此事,现实性尤其强烈和普遍
  当出世被当成一个基本概念之后,容易鼓励一种内在姿态,鼓励迷信和逃离。邪恶。老子不避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10: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周读书分享

道德经第一章和第二章原文如下:
第一章 可道非道(玄与有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作而不辞(玄与不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道人道等常显(常有)之道是可以言说教授执行的,但这不是恒常不易之至道至道不可道。天下万物都可名,万物皆可命名,可命之名都不是恒常不易的至道之名,至道无名。最初的天地,始于无名至道;有名天地,是化生世间万物之母。故当以“无”体会无名之道生万物的造化神机,当以“有”巡察认识有名生万物之象、理(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无名、有名(可名命名),同出于道而其“名”相异,同为道的万物性质之宗、造化之机、伦理之力的不同表达,像染丝一样染了又染恒久不绝,生出众妙,世道化生绵延的门道即此。
   人道以文饰貌,以繁隆礼(动词美),所以天下人都知以人道之教为美(形容词美),然而,人道非道,以此以人害天,以礼害道,恶也。天下人皆知循礼(动词善)为符合礼数(名词善),但礼非至道、天道,循礼不是循道循天,不善也。有无相生(乾),(事与理)难易相成(坤),(优与劣)长短相形(映),(无和有)高下相倾(倒),(外与内)音声相和(和合),(民与圣)前后相随(易)。所以圣人当以“无”为事,行“非有”“不言”之教。“天”生万物作而不言(不是通过言语说教),生之而不“有”之(己出而不占为己有),为之而不以为者自居,成功而不居于功。惟有不所事自居(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有”“无”和万物之间才不相背而去。

   主要心得


    1、始母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中生有,有中生多。无为性质之宗、伦理之宗、造化之宗;有,万物之府,至无、至有即在道,在道即德,即能蓄养,即能容之而成。生者,容有无而成者也。无能生,始也,乾也;有能成,母也,坤也。合则成体,有也,德也,合也;散则成始,无也,道也,和也。

    2、知至之辨


    知者,人之主观,电子管通电而已,受制于所行之道,所在之处。虽然人自己不加怀疑,确信其为真真、真善、真美,但非为至真、至善、至美。
    至者,到也,达也,实也,在也,至无有万象之本身也。人之不知,误以为他,以为其善恶,或者,知如其实,以为其善恶。天地不言,不会申辩,不会反驳,也不会为你的正知喝彩。天地有道,如其自身;人有其道,如其自身。上道可达下,而下道可坏上。所以才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当知,道不同,不相为谋。当以道应天,以天应人,以人应事。人当尽趋至真、至善、至美。道,可至于天道、人道、事道;道,可以有犯上,可坏事道、人道、天道。

    3、门、道、玄、妙之辨


    有无(道德和合)玄(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于万物得道而妙之门,使道生万物,万物得道。此门为入道之门,也为出道之门。入门出门都想要在道中,必“欲以无其妙,欲以有其缴”,必“无为之事,无言之教”。当然,你不在道也是道(还在道中)。


   4、不居不去(得天成全、务本务实)之理


   有无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之至善景象,原本是一个有无和合的道德图景,人心真妄其实也莫奈其何。但在人的范围内,确有人道如何为人的问题。只有人者秉持以道入天,以天入人,方可让人者成为道德之和谐组份。为此,人者,当“焉而不辞不有不恃成而弗居”,是为不居。惟有不居,方可保证人道不从这幅道德图景中背离而去,谁也不会离家出走。不居者不去,但不去者得首先是来者,来者当靠“作”、“为”、“生”、“功”。作人居天、生物不“有”,为事不器,成功不居。


   做人当守住根本,心居于道(无,务本)而自强不息(有,求实)。无为,不是没有为,是居无而为,无+为,务实求实。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同时运行在有无两个频道上——以天入人。得天成全。《学记》
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1 10: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周阅读分享

本周阅读第三章和第四章
原文如下: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冲而用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不崇尚财才多的人,使民不争钱财人货;不以难得之货为贵(战略要冲),使人不为盗窃之事。眼里不装奇欲,可使人心不乱。圣人治理天下,当虚其人欲之心,实其质朴之腹;弱其强为人欲之志,强其笃守天道之固。保持人之不知伪学无有奇欲,使知持伪学奇欲者也不妄为。为之以天道,则天下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却不使天地充盈满溢。渊一样幽深旋涌啊,像是万物之宗化生天地。锋芒毕露、纷繁难解之时,道摧毁它们的锋芒,解构它们的组织。闪耀之时,道为其宗, 成就着这个光芒万丈和生机盎然;瓦解成一片废墟尘埃,又重归于道,等待下一次再被涌现。(道)清澈透明而深沉饱满啊,看不清却在。我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可能是在昊天上帝之前就有了。

  主要心得:


    1、尚贵见之理

    欲,是一种心理姿态,当人居于道,受道驱使,人会针对目标采取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此为正欲。其实称之为欲,有点勉为其难。人此时居于天道,何来“我”的人(私)欲;也没有“欲求之望”的内部状态。此处的欲,当以“将要”把握。


    当人以“我”自居,同天下、同道相分离并与之相对而立,“我”便感受到“它”的竞争合作,感受到“我”的全缺趋势。以保全自身,而对道与天下有所要求和期待,这便是“奇欲”。这是名副其实的欲,欲望。此时便会有所尚、有所贵。尚、贵是一种,以跟天、道相脱离的“人”的全缺为中心的“内在姿态”,一种试图以人立天,以物立人的非道状态。奇欲者,其先有不正而后又淫癖。

    在道有德之人,不会尚物贵货,不会有“奇欲”。贤,不值得尚,需要尚的是道、天。某人有才财,才财不值得尚,其在道有德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值得尚。货物不足贵,天地造化万物之德可贵。尚、贵贤货者,奇欲也

    我们借用《老子之道》学习《道德经》,学习白云或者老子,是尚贵贤货;经由白云的《老子之道》理解《道德经》所意指的无名至道,不是尚贵贤货。
    人者多奇欲。对奇欲之人,在通过“修道之谓教”足以以天立人之前,不见可欲,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女士不在公众场合穿着暴露,不以邪欲勾引自己和别人的淫(多、不正)欲。比如,不思不义之物。对可欲之贤货无知、无欲为好,见可欲者,心乱。无知无欲贤货(物、对象,有)之风盛行,知欲者也不好意思尚贤贵货,也不受蛊惑。是以“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人道当尽不尚贤不贵物(有),当尚德贵道(无 )。

    2、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之理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之渊


    在我的理解中,虚心实腹、弱志强骨,不可做低层次的分解性理解,虚心实腹和弱志强骨的虚实弱强,是第一章所讲述的有无,也是第二章讲的生成形倾和随,也是第三章所讲的“无为”。微观上是一种用心方式。以此方式用心,便可体会到第四章描述的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之渊。从人的角度,有无、生成形倾和随、虚实强弱和挫锐解纷光同尘,都是讲述一种用心用己的方法。也就是人之所能做到的在道状态。换句话说,《道德经》不只是在说理,更是在说法,说天理心法。

    3、无为之治


    无为之治,不是突兀出现的概念,是对从第一章开始,说理到第三章结束时自然得到的结论。第一章说道非常道因为有个道玄之门,说到了有无;第二章说美善非善是因为有个生成形倾和随(玄),说到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说治之所需不尚贤贵货和不见可欲,说到物质虚实弱强和无知无欲。最后得到结论,为无为,则无不治。由此无为之治当属下述含义:


    治,"不去”为治。治,是圣人之治,不是愚人之治。治,应当包含治己治人治天下。圣人修身则身修,齐家则家齐,治国则国治,平天下则天下平。


    然后是当以无(无)为(有)之(去)治。无为之为,当包含如下内容:(1)、以无观妙,以有观徼;(2)、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3)、通过不尚贤贵货和不见可欲,达成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为无为,就是要以无观无,以有观有;要不辞不有不恃不居;要不尚贤不贵货不见可欲。如此可得治——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无为之治, 并非只是圣人君王的事情;不是愚民之策;更不是说无所作为可得什么好结果。


    在我看来,无为之治,可以作为《道德经》前三章的总标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20: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周阅读分享

原文抄录

第五章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理解:
    天地(道本)对人类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万物在他那里犹如草狗在人眼里。
    圣人(天本)对人类没有仁慈心(也没有冷酷心),百姓在他眼里犹如草狗在人眼里。
    天地之间,正像一个风箱(橐籥tuoyue),虚漠寂寥却充满不屈,无处不在,越是推动越是涌出。
    万物何其多,数言不尽,不如契合天道,不如守一,为中(chong)务本。

    半见之水,自口而出,此天地不死之良能(谷神),便如无有终时的雌性鸟兽——玄牝(pin)。
    玄牝之门(产道口?)便是天地之根。
    不可视之以见、听之以闻、搏之以得的连绵存在,使用它,不会是即将乱亡之时的短暂寻助得力。

主要心得

   1、不仁、不死、不勤之理

   天地不仁,却为万物之母,母者至仁,圣人不仁,却为百姓之教,教者至仁——不仁者至仁;谷神不死,绵绵却若,若存者至虚——不死者至虚;用之不勤者,却为天地根,根者至勤者也——不勤者至勤。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世界观,乃中国思维之楷模,1=1+|-1|,不仁者至仁,不死者至虚,不勤者至勤;有者至无,无者至有;难者至易,易者至难;长者至短,短者至长;高者至下,下者至高;音者至声,声者至音;前者至后,后者至前......所以有否极泰来,有内方外圆,阴阳相易、小往大来.......

   2、玄牝之门
   玄牝之门,乃不死之门,不仁之门,不勤之门;乃难易之门、长短之门、高下之门、音声之门、前后之门;乃谷、渊之门;乃玄之又玄之众妙之门、作辞之门、生有之门、为恃之门、成居之门;乃心腹之门、志骨之门;乃挫解和同之门;乃善恶之门、无为之门、不言之门——乃有无交易,阴阳交合之门。

   3、守中务本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守中者,契合天道守一务本也。
   儒家认为:中者,不偏,天下之大本(道)也,故君子务本本立道生;庸者,不易,万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和者,乐业,天下之达道,故君子乐本,天健中节。务本谓之中,固本谓之庸,乐本谓之和,三者致者天地人三才立焉,天下之大材速育、速成焉。此千古之道学,成者无不合于专一,无不合于太极(务本是本份,固本是能力,乐本是兴趣。
   此乃抱道入天,抱天入人之门,人者得天成全之门——道儒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4 1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月回顾

组织阅读经典,跟读其他书很不相同,罩不住经典的格局,就没办法起这个心,所以到一个月前才开始组织这个活动。一开始也只能谨慎选择组织自主阅读。

    为什么组织,对应的是为什么参加?是最重要的事儿。
    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众生困苦。根本的根据在于人们严肃思考不足,认真探索不够,人性和人的生命运行中最基本的面向缺乏均衡完善和足够深刻的观照。就好像大家都知道山水园林、江河湖海、柴米油盐,却不知道地球上有空气一样。人们对“阳符”过分倚重,对《黄帝阴符经》中所描述的阴符基本上没有认知,并且倾向于不承认。很长时间以来,访问过不少身边人,对因为缺乏对“空气”、“阴符”的认知和有意识运用,产生的普遍困扰,感同身受。人们迫切需要在抗拒中找回一些基本认识。
    对现实、对历史、对未来,对人的意义和使命,人们无法有个踏实确切的有效理解和把握,这个苦难实在深重。华夏民族绵延5000年传承不绝,并且长时间领先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一直熠熠生辉,没点东西肯定不可能。以前的文人官宦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领导群体中人,普遍有深厚的内证修养,连普通百姓也不乏这种意识和功夫。今人至苦难,源于普遍认为那些东西很腐朽,几百年下来,几乎完全丧失这种面向。即便不这么认为的人,也早已丧失这个内在倾向和能力。吸取祖宗智慧,重拾人之根本,唯一的途径,向祖宗学习,重新认祖归宗,重归人之根本。

    怎么组织,对应的是大家怎么参加?这是很费思量的事儿。并且往往碰到棘手的现实性问题。
    首先是逼。因为人性建构中切割了阴符、内证的构件,人们的心理结构上会出现天然不可面对、不可理解的、不可接受的东西。尽管因为这种切割所产生的困境让人们愿意寻找解救之路,但真的面对问题时,还是会产生结构性的抵抗。所以这个读书会又是写保证书,又是交保证金的,还不休息连春假都不休。很高兴有这么多人能够接受这种逼迫。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在能够接受得了的人那里,引导展示了一些抵抗现象和抵抗结构,我想这是有价值的。
    逼的计划中自然有规则设置,这就必然出现怎么执行规则,为什么要管理和怎么管理的问题。这个矛盾运行,已经引起了一些讨论,相信已经引起了一些思考。更相信,这个矛盾还会持续运行,还会引起一些重要的发现。
   逼的设置下遇到的情况,会层出不穷,需要所有人有一种耐性。如何在即便反应强烈也继续领受,跟耐不住性子掉头离开之间做好工作,对所有人都是挑战。
   然后是导。当结构遇上处境,解不开的疙瘩会和刺激擦出火花,甚至升腾火焰。这种鸡蛋碰石头似的碰撞,其自然的要求是引起结构的重组。瞎碰、退却、玉石俱焚,还是因势利导,主动建设。这功课难做。一个月下来,有人有所发现,有人有所领悟,特别是在方法上的发现和领悟,这是很好的开端。没有特别领悟的也有不同的发现,比如很难,比如不懂,这都是收获。

    总之一个月下来,情况尚好,都基本上能够守住“分享”这跟救命绳——只要保持分享,走心分享,一切ok。

    希望我们这一轮长达一年的阅读,能够有人,最好是全部都能有所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5 13: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周阅读分享

原文抄写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理解:


   天地是有形之物中,生命最为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能自生,故能长久。所以,圣人执天道后身于天,而成为万物之主先身于天下,天德常足外其人道之身,而以德配天存圣人之身于天下。不正是其“无私”,故能成就圣人之功么?
   最合道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水,利化万物而不争众人所恶之不积不争,所以几乎(如圣人不弊于物、不积不争一样)在道。不居人道而居天道之至善之地,天下浑心虚静自处为天道之渊,予天下至仁大恩,立天道之不信之信言,行以正之治而非奇治,做事情有至高之善能(无为而无不为),一举一动食天时而不(以人智)妄而作为。因为行不争之道,所以没伤到什么,没有出现责过之处。

主要心得:
    1、疑独长生之理
    此物件独一无二,想要借用一个什么东西来比方他一下,对不起,没有可比拟的。此时,这个物件便不会被人理解,因为人习惯用乙来说明甲。此即疑。独,狗关笼子,一犬一笼。无二为独,无它为孤。大多数的独都可以比拟,不孤。孤者疑独。孤者疑独也道也,独者天地也。
    疑独者只生别人,不生自己,因为他自己不缺什么,不需要自己花时间和精力来生自己,生别人也不会消耗自己,所以对别人的生生不息那是全心全意,毫无后顾之忧。生别人不消耗自己,不生自己而不消耗自己。因为没有消耗,所以疑独者长生不老,长时间生存,长时间生别人。
    2、不争无尤之理
    争者,己所不自保者也,必私,利己必然损人者也。不争,不为自己争,不为人争,抱道入天,以天入人,如道之不仁之大仁,如天之认不仁之大仁,如圣人之不仁之大仁。大仁者不尤。
    3、善能善时
    人追求功业,故重事善能动善时,做事情目标无人私符合天道故能成,采取行动实事求是因地时制宜,故能就。成就,符合天道的目标通过行动获得成全。为此需要;居适合人居之地,居善地;心按照天道运转开阖,心善渊;与人相处赋予世界的是符合天道之不仁大仁,与善仁;言说符合天道可信可用,言善信;施政管事儿符合天道故所政得治,政善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4 19: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周阅读分享

原文抄写:

第九章 功成事遂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抱一无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理解:
   
   持而积满,不如就此罢手;揣有极物化而壮,物壮则老,不可长保。依人贵货之德,纵使金玉满堂,终因道害天坏而莫之能守。以贵货(财货)而富、尚贤(己身)而贵,并为此骄傲,必将给自己留下悖逆天道的灾祸。功成、名遂,人身当退而全天道之功名。

   抱一无离以整肃的魂魄笃守天道,能做到抱道无离么?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如赤子般天德真全纯素不杂么?涤除而玄览,能无杂人奇欲而染么?以(天道)爱民而治理国家,能为之以天而非为之以人么?用道守道,能不能为雌呢?与天合一明白四达,能无蔽于名物之见不以曲学昧道么?上辅天道之生,下为天德蓄养。辅生而不有,辅天道之为不恃己为,滋长万物而不主宰它们,是谓玄德。

主要心得:

   1、退身功名之理
   理者,天之道法也。人的职责,对上顺辅天道,对下德府天下。所干之事不外三件:第一正心顺天;第二是为天使,辅天生之;第三德府天下。功者至成,名者至就。处在天与天下之间 ,人对上领会领导意图,对下带兵爱兵,所谓率性为道而已。所成之功皆为天功,所遂之名皆为天之天下名。一个打工仔,不可贪占天功天名。下班赶紧回家。
   常贪之功名,无一得逞,并有灾祸: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所以啊,切记:持而盈之(有极),不如冲而用之(无极)。

   2、抱一无离之功
   功成名遂都是天功,人者不可贪占。人的功名在于“抱一无离”。抱一无离者,在于载营魄抱一而无离;在于专气致柔而婴儿;在于涤除玄览而无疵;在于爱民治国而无为;在于天门开阖而为雌;在于明白四达而无知也。

   3、玄德之德
   明理用功,方可在道成德。德者,入(各种)道守(各种)道之行为及其能化所化也。天门开阖,入守天道之德,是为玄德玄德之德:辅道生之,府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1 22: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周阅读分享

原文抄写:

  第十一章 以无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an)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理解:

    三十条轮辐共同置于轮毂之中,轮毂之“无”,故能有车之用。和泥制陶成器,器之“无”,故能有器之用。凿门窗穿木造屋,屋之“无”,方有屋之用。所以,以器物的形质,成就器物之,以其虚空成就器物之
    五色物累,令人目盲无净;五音人籁至实,令人耳聋无闻天籁之虚;五味令人口味爽戾麻木,而失尝恬淡甘洌;驰骋畋猎用心使气强为人道,令人精神外泄神明不居而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步入歧途(行妨)。所以圣人用天道之无(腹),不用人道之所 有(目),去目取腹。

主要心得:

1、利用之理


   运用有可以为“利”,运用无可以为“用”。《周易》中有卦辞说:乾,元亨利贞。元亨利贞四个字,分别是世界演化的四种基因。元,值得是创始的基因——创始力,亨指的是通常流畅不堵塞——流通力;利指的是顺利,有益的推进力——促进力;贞,指的是贞正坚固——稳定持续力。
   《文言》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人足以和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文言中定义利,义之和。什么是义?义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示仪仗;“羊”表示祭祀品。本义:正义;我的威仪;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有义德之美。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道义经常合用,从认识论上讲,道为本,义为道在人的认识中的型态。义之和,是指道义和谐。利,使得各种道义相和谐,以利和道。所以,利的意思当是,促进和谐的促进力。“有之以为利”,用有做促进力,收获整体道义和谐
   用,从卜从中。可施行也。施行的依据。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之始。万事万物可施行的宗极根据是无名之“道”,道为万物之宗——性质之宗、伦理之宗、造化之宗。以无为用,当是以道的虚空为宗,器之虚空是宗。   买一把茶壶,买的是茶壶的虚空,茶壶的壶身只不过是促进茶壶之虚空和谐可用。壶空是用是宗主,壶身是利是仆从。
   利为和,用为合。人当不逐利而逐用,逐合而不逐和。故本章说: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生利,无生用;利以致用,用以宗利
   
2、腹目之辨

   腹存无存用,目存有存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生利,无生用;利以致用,用以宗利。故圣人去目(彼)取腹(此)——取用取无取道而存,而去利去有去极锐而不存。
   对于利先要拿得起,后要放得下。功成事遂身退。

3、当无致用

  本章有个句式,诸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概括为“当无致用”。意思是,对照“无”的样子,去发挥“用”的宗的作用。心中有组织眼中有领导,不忘初心。前世拿来用的,房子是拿来住的。对于用,要守得住,载营魄抱一


  当无致用,而不当有致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2: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周读书分享



原文抄录: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ao)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理解: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入天入人都要敬道,以天(无身)为身)。何谓宠辱若惊(入天入人都要敬道)?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以天道为生命)?我所以有大患者,因我,如果我无身,我哪来大患?所以,无身(以天下为身)者,当可把天下寄放给他;无身(以天下为身)者,当可把天下托付给他。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主要心得:


  1、惚恍大患之理

  惚恍者道也。道者,夷也,希也,微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惚恍纪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执今之有以御古之道者,是为有身,有身者必有大患。大患者大道之于有身者也。  

  2、宠辱爱贵与无身有身之辨

  宠者,爱也,使抱道入天也;辱者,贵也,应人应事者也。贵身爱身者,自爱自贵者也。身分有无,无身者,以身为天下;有身者,以身为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公天下是也。

  得宠辱者,若惊;失宠辱者,若惊。若惊者敬道也。不守中而盈锐者,视惊为怪物,惊者必慌,慌者必乱,乱必亡。待亡者宠辱皆惊而慌乱。

3、执古御今

  执亘古未易之惚恍之道,御今之有。
  为腹不为目;无,当无致用;玄德务本;功成名遂身退;不争无尤;外身身存,后身身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挫锐和同;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无观无以有观有。

第2月小结:

  两个月下来,共完成14章阅读。篇章构成如下:
常   道

常   名

非常道

非常名  


1、无名天地之始
    常无观妙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有名万物之母
常有观徼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弗居不去
美之为美
善之为善
3、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使民无知无欲
为无为而无不治
尚贤而争贵货而盗见可欲而乱
4、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万物之宗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湛兮,似或存
帝之先

5、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不仁之仁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玄牝玄牝之门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后身身先,外身身存
无私成私
不自生者长生
8、 处众恶利而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不争无尤
9、 功成名遂身退 持盈必已、揣锐不保、满堂不守、贵骄遗咎
10、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玄德 抱一无离、专柔能婴、玄览无疵、爱治无为、开阖为雌、明达无知
11、当无致用 利用 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 为腹不为目 物色致盲,五音致聋,五味致爽,畋猎心狂,贵货行妨。去彼存此。
13、贵身者可以寄天下,爱身者可以托天下。无身者,以身为天下
有身者,以天下为身
有身。宠辱若惊,宠辱上下,得知若惊失之若惊。贵大患若身,有身为患,无身为道。
贵爱其身者,自贵自爱者也。
14、夷希微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
      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
      迎之不见之首,随之不见其尾
执古御今 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阅读下来,尚不能形成完整理解,至今能知道的是:
   1、道

  从道而言,道玄有无,玄之又玄,其玄法够玄。譬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第四章),当无致用(第十一章)。而道如谷神玄牝(第六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处众恶利而不争(第八章)。
  此万物之宗却渊兮湛兮绵绵若存(第四章),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无物,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第十四章),脾气还不怎么好,视万物百姓为刍狗(第五章),总要求万物执古御今(第十四章)、当无致用(第十一章)、为腹不为目(第十二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后身身先,外身身存(第七章)、自贵自爱以寄托天下(第十三章)。
  此万物之宗,为众妙之门,为天地所根(第一章),似帝之先(第四章)。
   
  2、人


  人当知道纪(第十四章),自贵自爱可以寄托天下(第十三章),要能知古始(第十四章),能不争、能不言、不盗、不乱、不心发狂,不尚贤而争,不贵货而盗,不见可欲而乱,不积有积极,不自生,不持盈、揣锐,不贵骄遗咎、不五色致盲、不五音致聋、不五味致爽、不畋猎心狂、不贵货行妨。


  人要以有观徼以无观妙(第一章),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要无知无欲,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要抱一无离、专柔能婴、玄览无疵、爱治无为、开阖为雌、明达无知。要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要后身身先、外身身存,要自贵自爱。
  3、读书小组
   
  依然还是结构与处境的主题,直接的表达便是涂油漆。有的人已经涂抹和抵抗得有些强度了,希望这些人能够守住分享的底线,时间长了会好。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近道尽道,抱道入天,是一种涅槃。学习并不快乐,学习只有不仁之大仁。大家加油。

  后面还有呈现,留待继续整理消化。当今入心之念:人当知道纪,当执古御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52 , Processed in 1.093896 second(s), 17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