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xwxzho

祝海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19: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5-5 19:17 编辑


  第25——26章

  一、第25章  道法自然
  1、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生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释义
  本章讲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自然之道。道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道寂寞无形,至虚至静,所以生育万物,运化万物,循环往复,无有终时,莫之能止。天地万物,莫不出于道,所以道可以为天下母。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它,只好以“道”字来描述它。若非要说道是什么,可以把它称之为“大”。因为道为独,为一,在时间上无终无始,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有道者,能体察道之大,方能往而反道。一直往回走,就能越来越接近于上古天真之术,最终反于大道。这样道、天、地、人就同于是,通于大,为道之所大的四大。而人因能体道之大,便能居其一。人法地,地资人,人得地载之而存。天资地,地得天运之生而生育万物,故地法天。天法道,道资天,天得道之资而运,故天法道。道至上至极,至静至虚,无何物可以资道,道自资之,不自生而生万物,不自化而化万物。故无有终始,无有穷尽。
  3、体会
  对道法自然有了新的理解,人——地——天——道——自然。而道、天、地、人同为四大。道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之后才有了天地万物,并且是循环往复的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就像是我们的生活,每个人从出生、幼年、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孩子又重复这个轮回,出生、幼年、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没有终点,随着时间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变化。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一代代向前滚动着。还有对25章中的“法”,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有了更精准的理解,就是法则、效法、学习、模仿、成为他的意思。以前看书里说是法则之意,但仍是理解不透,模糊。这样一推理,就得出了“道法自然”的结论,也就是让人、事、物成为Ta自己本来的样子。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家庭、单位概莫如此。

  二、第26章  轻则失根
  1、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释义
  本章讲君王守道中的重静之术。君王以道治天下,才是为政之根本。处道之重则静,处人之轻则躁。无静则不能制躁,无静则不能统御万物。故静为万物之躁动之御君。所以圣人终日不离道的静笃(辎重),虽有荣观(之轻),也超然处之。为什么万乘之主以世俗之身出离常道而莅天下呢?轻而不笃失根,躁而不静失君。(世俗对有道之人,有一种把他从道里向上出离的浮力,而虚极静笃的道笃,重则为轻,在道里扎了根,虚极静笃的道静生出万物纷纭)
  3、老师体会
  (1)大逝远反。大者一而不易有其常,大者不易却不可不易曰其逝(往);逝者变易之极则至远(辽);远者背身而反(覆,反转)。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道(有其常,故)大;天(有其常,故)大;地(有其常,故)大;王(知天地人之常而有其常,故)也大。何者为王?远者背身而覆则易知而易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也,得天下之理者谓之王。王者为何而大?王知天、地、人之常而常而大。
  (2)静笃轻重。虚极静笃。道虚极,笃守辎重而根;静寂安勿躁而君。万物纷纭轻于根;不笃失重失根;不静而躁失静失君。
  (3)轻躁根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各宗其宗,失宗者叛道(虚极)。叛道而颠倒者失去静笃。失其笃重曰轻,随其纷纭曰躁;轻者失根,躁者失君。
  4、自己体会
  对于静与躁有了新的感悟。将重、静比为道,轻、躁比为人智,对比利弊,告诫人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常常处于重、静的状态。当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若保持躁的状态时,则心是浮在喉咙处的,不能“定”下来思考问题。前几天对孩子生气,一气之下把他的耳机弄断,把门锁卸下来。当时就是在气头上,没有把握控制住,整个人就是“狂躁”的。后来反观自己是因为我太着急,担心他的学习,本来还想着不要发火,后来却鬼使神差、不由自主地发飙,暴躁。想想还是自己修炼不够。还有就是平时在我想做某件事时,如看书、打扑克时,无论外界环境怎么乱,嘈杂,都不能影响我,就是因为当时的心是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2 21: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7---28章

      一、第27章
      1、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2、释义
      本章详细地讲,作为一个天子如何才能做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天子辅佐天道,不会留下任何以人道治国的行迹。圣人善行不言之教,而不饰之以伪巧之瑕疵。圣王善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智筹策来治天下。圣人齐同天地万物为一,一天下而治,执道枢,应物无穷,而不开天。圣人善结天人为一体,以天教人,不会以人文教化来解开天人之合。圣人为天下复其天,既无弃人,也无弃物。能做到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做到以天救人,以天救物,天下无弃人,无弃物,是以体道、明道、用道、行道,皆通明于天。所以,善于事天治人的君王,用天治天下,行自然之教,处无为之事,不会以人治天下,以自己为天下之师。反之,不善于事天治人的君王,就会以天下之师自居,以人助天,以人资天下。君王不奉行人智之教,不以人助天。虽然对天下了然于胸,无所不知,但能做到虽有智慧而不用,不以人开天,就如同不曾知晓过这些智慧一样。笃行自然无为之道,以天治天下,这才是统治天下的要妙。

      3、老师体会
      行言数闭结
      善行无辙迹——善行同道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言要符应于天地常理;善数不用筹策——善数从源到流、从本到末、从上到下;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闭要掌握母生子,子复守其母之门关楗(道);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结当掌握解结之绳约(道纪)。
      

      4、自己体会
      这章仍是讲行自然之教,处无为之事,行自然之道,绝人智妄为。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是生而为人的最高境界,所以是圣人、君王的常态。书中用森林来打比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真正智慧的人则是对整个世界都了如指掌,但能做到知者不言,大智若迷、大智若愚。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我们作为平常人,都是按照自己知觉到的,认为那就是事实,其实不然,并没有看到整个人、事物、事件的全貌,如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但却认为那就是人事物的本来样子,想想真可怕。原来我们平时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看来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眼界和能力,用两年计划的术语说就是提高罩场的能力,直指人事物的本质,透过各种现象看到根本属性,这样才能活得通透,活出本来的样子。

      二、第28章
      1、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2、释义
      这章进一步讲了虽智大迷具体应该怎样做。君王知人智,守静柔处道,如源源不断的溪流一样,不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圣王不道,其德全于天。圣王知人之积,守道之不积,昏默如黑,抱一为天下制定式法,行自然之教,复归于道之不积。君王明白人名为荣,守之以道,处道以虚,去名退身而成天道之全,才能久成天下之功。君王退身全天,其德同于天,人复成其天,与道为一,人同于道,浑然若一。道之在天下,圣王用之,而统治天下。圣王为政以天,去人之智,去人之积,去人之名,故能人不离天,割裂天人。
      

      3、老师体会
      雄雌白黑荣辱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纵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横向。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先后。

      朴散为器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知(雄、白、荣)——守(雌、黑、辱)——为(谿、式、谷)——常德(不离、不忒、不亏)——复归(婴儿、无极、朴)。故大制不割。

      4、自己体会 :
      这章仍从不同的维度阐述不言之教、自然之教。说明人之智、人之积、人之名为人治的弊端所在,要从天道而治,就要去智重静,去积归无极,去名退身,功成事遂身退,复归于母。警示人们去伪巧,守静笃,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人做好工,农民做好庄稼,知识分子认真研究学术……每个人都各在其位,各守其道,那何愁修齐治平做不好,中国梦实现不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11: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5-18 11:12 编辑


    第29—30章

    一、第29章   天下神器
    1、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2、释义
     本章讲天下神器不可为的道理。君王不以道治天下,图谋以人智取天下,以人智治天下。我看他好像是完全停不下来的样子。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只有天才能造化万物,人不可能具有这样的造化之能。若以人之工巧,代天之神化,则一定会败。如果还不停下来,继续以人道为天下政,就会失去天下。前后相对比,行自然之道,行天道,则出于神化,物则强健以成,生生不息。反之,行人伪之道,则以人之机心相吹,物则羸弱以病,难以永续繁衍。所以圣人要以天灭人,去人复天,就要守雌去雄,守黑去白,守辱去荣,这样天下万物才能自成其天,天长地久,生生不息。
    3、体会
     这里讲的天道与人道,与能否长治久安的关系。用人道则会繁衍不息,用天道则面临崩毁。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是。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的相处中,当越想要“执”时,就会越易失去。在朋友圈里看到同学分享说,如同手中的沙子,当你越想抓住它时,就越容易流失,很同意这个观点。也让我想到了前几章里讲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些人认为道家是消极的,但我认为并非如此,而是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后的顺其自然,不苛求。

    二、第30章   物壮则老
    1、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从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释义
     本章讲慎兵之道。有道的圣王不会以兵强于天下,因为他以道临天下,天下归心,根本不需要以兵强天下。否则对方有朝一日会兴兵复仇。大军所到之处,百姓遭殃,田地长满了杂草和荆棘。战后百废待兴,天下到处是饥荒。所以圣王治天下,谨守天道,不敢以人之道取强,这样百姓才能安康富足。圣王要成天下之功,不可以自雄于天下,不可以自见自彰,不可以自大而骄,不可以以人罢天,不可以以兵用强。物失其所,则枯则老。伤物害民,使天下丧其本,万物失其根,应该尽早终止。
    3、体会
     白云先生说其事好还、报怨以德、不争而善这些报和应的思想,是十分朴素的正义观,并不是印度文化(因果)传给我们的,所以今天我们有理由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朴素的天道正义理念,只是现代人一味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尚不知我们的祖先比外国的要智慧太多太多。这章讲的战争,想到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有形的战争,无形的战争(没有硝烟的战场)……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应当顺应自然,做好自己,守住雌黑辱,去雄白荣,不主动挑起战争、斗争、战事,但我们绝不怕事。不惹事,不怕事,勇于亮剑。俗语说怨怨相报何时了?这就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结束这种局面,从更高的站位去看这件事,以和合的态度让每个人、家、国、天下都和谐共处,百姓安享太平。也想到了美国对于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外交态度,总是想用武力之强征服弱国,是不合天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9 07: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跟印度因果观没啥关系,从根本上,我们的文化反对因果,只有道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9 10:47: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挺好的,真情实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7: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18-5-19 07:51
的确跟印度因果观没啥关系,从根本上,我们的文化反对因果,只有道统。

嗯嗯,确实如此,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还要多悟,多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7: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文玲 发表于 2018-5-19 10:47
挺好的,真情实感

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16: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5-24 21:32 编辑


     月小结:


    一个月很快又过去了,23——30章,行自然之教;有道者如何立道行道;天人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君王守道中的重静之术;天子如何做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怎么做;天下神器不可为;慎兵之道。
    通过学习,对道德经这个精典之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经典是这样的。与我之前的印象完全不同,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仍有读书的快乐。最近在听网络上流行的中国政法大学的郭继承老师讲的国学课程,获益菲浅。经典是几百年、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就要读这样的经典,才能从圣人那里学到智慧。还有同学们在群里的诵读、吟唱,很有感觉,自己也跃跃欲试,先在家边学边练,适当时候也发声。以前总认为好多年没有背书了,觉得自己已经不会背了,记忆力也退化了,可是跟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节奏尝试着抄、读、背、默多遍后,竟然可以做到背诵、默写,惊呆了!居然还可以做到!看来人的潜能有时容易被忽略,或轻视,实际上不试一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超出你的想象!
    对于经文中,行自然之教、重静之术、不以强取有感。生活中好多时候我们都被猪油迷失了双眼,看不到事物的实质,以及如何应对。抓不住事情、事物的道,总以自己浅薄的学识、能力自以为是地解决问题,结果可想而知。昨天听两年计划的课时,老师讲到“言传身教”,还有一种解释是以言语只能传,而以身才能教。想到了教育问题上,道理是知道的,但总是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不懂就学,会了就做,其实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17: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5-24 22:33 编辑

    第31——32章


    一、第31章   用兵贵右
    1、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释义
    本章讲圣人用兵之道,其中用兵是佐天之正,克人之奇。战争是致凶之物,伤物害民,所以有道的圣王除非是为了禁暴除乱,否则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天下太平时期,君王以衣养生民为务;天下出现暴乱,则以禁暴除乱为务,歼灭暴徒乱匪。唯有禁暴除乱,才可以不得已而用之。战争只是手段,目的是戡乱。天道以生养万物为大美。人道则以杀人为美,就会失天之道,既而失道于天下。以吉礼祭祀天神、地祇、祖先神,左主吉。在战争中则以右为上、为贵、为尊。周朝军制中,上将军为右,主杀敌,偏将军主护军。天子誓师,出师祭祀,祭天祭地祭祖是作战申请。天子代表天,讨伐处死天所生出来的孩子,天会感到悲哀。战胜之后,国君自己要举行祭祀之礼,来汇报战果。这是要告诫自己,不可以杀人为美,不可以战争强取天下,否则就会失道,因为天道好生不好杀,好和而不好斗。
    3、体会
    文中讲老子的慎兵之道,并不是放弃军备和国防建设,而是积极准备,有而不用,只有迫不得已,才可以用兵。今年4月我们的海军在海南进行了实战演习,这就是向世界各国展示我们的海军已不是当年的状况,而是有长足的发展,绝不可让他国小视。我们持有强大的国防建设,但我们的态度是有而不用,我们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在此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其中当然也有道家的用兵之要,敬佩之心油然而升,为我们有这样的当家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三军的由来。记得毛主席有句诗“三军过后尽开颜”,原来三军是这个意思,以前认为是海陆空三军。三祭的由来。祭天祭地祭祖。这在当前中国,人们每逢重大活动时,如结婚、生子、乔迁、丧葬等,都会有敬酒的礼仪。现在才明了这三祭都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涵义的。天、地、祖先是我们作为一个人要始终记得的,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从内心考量是否无愧于天地祖先,只有心存敬畏,这样才能做个堂堂正正的,无愧的大写的人。

    二、第32章   道常无名
    1、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2、释义
    君王守雌复归于婴儿,守黑复归于无极,守辱复归于朴,天人复归于一。圣人虽载道而成天下之功,但是圣人与道为一,君王退身合道,无身无名(退身去名),不以身轻天下,不以身自矜,不以身自伐,不以身自骄,不以身自强,虽为天下王,但不以身自彰于天下,所以不可能以人为君,以天为臣。否则,以人灭天,只会导致天下大乱。侯王若能笃守天人相合,与道为一,天下不失道,天下不失正,万物才能自正,并宾服于大道。以战止战不是长久之计、万全之策。天地阴阳相合,以生万物。天降雨露,润泽万物,不需要人的政令,就能自然而然地均施于天下万物,令万物和谐共处。天不会乱天下,只有人才会乱天下,因为人的妄为破坏了天伦秩序。道生万物的开始,就已经有了天道伦常,万物纲纪。既然天道伦常已有,万物纲纪已定,万物莫不法则天地而存,君王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为万物立法呢?万物尊崇自然纲纪,才是最好的秩序。君王也应该明白罢止人智之治,罢人以复天,这样万物就会恢复自然秩序和最好的生存状态,天下才不会出现昏乱,才会长久的太平。打个比方来说,道之在天下,就如同河流的源头之于江海。如果河流失去了源头,那么它就会枯竭;如果天下失去了天道,就如同天下失去了甘露,万物将无以生,天下将不复安宁。所以君王只有守道,以道治天下,才能安天下。   
   3、体会
   这章是从战争的角度,讲天道与人道的区别。真正的健康是天下无病,无论国家,天下,还是人而言,概莫如此。若从人道,弃天道,天下失正,不正则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则是战争,体现在人则会消耗正气而生病。一旦生病,如果治不好的话,就会招致败亡或死亡。由此看来,在道,在天道有多么的重要。这与30章讲的“其事好还”的报与应,朴素的正义观是相同的。凡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因为人离天失天道,德有所亏,身体才会生病。所以每个人都应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23: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6-2 23:58 编辑

    第33——34章
    一、第33章  不失其所
    1、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释义
    本章讲君王要明白真正能泽被天下的是道,而不是人。君王知人所能为,知人之智巧,知人能御物,这是智。圣人自知,不智不及天道,知人智之局限。明白人不能悖天、御天,知天道不可违,这是明。非有力无以雄天下,非有智而不能超凡入圣,知雄守雌,守天道之雌,胜人主之雄,不出离天道。任万物因天运而自然,禀天而成,圣人无为而天下富。非强行而有志者,无以笃守大道,就像河流不失去水源一样,才能长流不息。天下唯有不失去道这个水源,才能够长久的安定太平。绝弃以人助天的益生之妄为,去伪存真,伪死而真不亡。唯天下不亡其道,万物不失其真,才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治身治天下,莫不如此。
    3、体会
    以前理解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仅在于口号层面。通过学习才知道原来它的出处和本意,是和天道、人道相关的意义。只有遵从天道,一切才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只是徒劳。和前面的章节联系,就是要做到守雌知雄,弃巧守真,守静知轻,去伪存真,行不离道。
    二、第34章
    1、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释义
    本章讲绝弃人之大,而全天之大的道理。大道周流不穷,无所不在,万物莫不以道为宗。大道如川谷泛于江海那样,泛于天下,泽被万物。圣人只要能够退身全道,就可以把握它。万物依赖道而生,但道不会以言教命令它们应该怎样去做,而是行不言之教,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万物依赖道而成,但道不会因为自己生了万物造化了万物,就把万物据为已有。同理,君王立大功于天下,造福于天下,也不可以把天下据为已有,否则就是不道。道虽衣养万物,但从不会因此而以万物的主宰自居,自命为万物之主,故道常无欲,不以身自见,即名于小。正因为不以身自见,才能去身全道,成道之大。万物皆归附于自然之教,而道却不会以万物之主自居,对它们进行宰割。道复,万物皆归;道全,万物皆成,大道皆能无所不蓄,故可名为大。所以圣人自始至终都要做到不以身自见自大,才能退身全道,道才能无所不生、无所不养、无所不成,去人之大,成天之大。圣王有道,天下皆归,圣王才能成天下之功大,才能成自然之道大,成圣功之至大。
    3、体会    这一章读来与前章的有与无、有欲与无欲、功成身退、大与小、自见自彰,相呼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于它们的理解也加深了一些。当有成就时不可据为已有,在家里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的状况,当某个人取得成绩时,家庭成员都争相说那是自己的功劳。而当有错事或不当时则认为是对方或他人的问题导致的,和自己无关。从老子看来,这就是不在道,有功时不可争,有过时不可推。每个人都应是在自己的位子上,做好自己的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这样的话,家庭、单位、国家就会和谐相处,友好和平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20:51 , Processed in 1.09160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