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434|回复: 99

祝海鸥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 22:4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登录可以浏览更多内容,本论坛多数版面是加密空间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想跟随梦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谨守承诺,相约被逼快乐读书,快乐分享,收获满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1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道通天学习总结:


         
太古时期
:后世不可考



↓↓      三皇时期:三皇指伏羲氏、女娲氏和神农氏。这个时期被称为上古。结绳记事。备于天,不失于人,因那时天人相通,合而为一。(道家——未乱用道)↓↓      五帝时期:农业发展,开天立人,开人立物,天人两分,产物:文墨记事。人复不能通天,                  人失其天,天下始乱,为平天下之乱,息民之争斗,圣王开人之天,立人之道,使天下齐之以礼。这个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最早源头。(儒家——将乱用儒)↓↓      三代三王:夏商周为三代,大禹、商汤、文王为三王。遵从圣王之道。孔子承周,周承商,商承夏。孔子传文王、周公所立圣王之道。↓↓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法家以权道治平,开始了之后两千多年的郡县制。(法家——已乱用法)
体会:原来学习的历史被忘了很多,这次读书又重新捡起,受益颇深。知道了原来孔子并不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华夏文明的最早源头是三皇时期。而且三皇时期是以绳记事,而不是文墨记事,天人相通,合而为一。孔子言道必崇周,老子言道必崇古圣。道、儒、法三家是同源的,也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未乱用道,将乱用儒,已乱用法。古道通天就是事天以安民,使天下无以乱。只有以古察古,以天入天。明确了作者写书的目的和宗旨,耐人寻味。同时看到现在国家倡导以法治国,说明现在的社会是已乱之世吗?思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4 13: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4-13 10:51 编辑

      分享2:导言一道德训义:


    对于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什么是经进行了详细讲解。以前从没有把一个词这么分开,一个字一个字地来细究,体会。这次参加读书会读《老子之道》,才深入了解,原来每个字在老祖宗造字时赋予了它如此丰厚地含义。
    道者——万物之所宗
    德者——万物之所府
    经者——万世之所奉
    道:万物乃天地相合而生→未有天地之前,充满了虚漠鸿蒙之气,此气为天地万物之始→虚漠鸿蒙之气由道生之。经过推演,可见①道为万物之宗。②道为伦理之宗,为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伦理。③道为造化之宗,推动万物生生不息地永恒演化,提供动力。
    德:道是通过以德府之,作用于万物之上的。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府,就是蓄、养、容、成的意思。道若母,德若乡。
    经: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就是经。可见这名话中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必须是中国的圣人,必须是真人,必须是真言,才是经。
   
    体会:道德与平常理解的道德有很大的不同,仅限于通常伦理上的道德,与法治相对而言。实际上道是指人间大道,自然规律之道。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道德经是告诉我们要行道积德以蓄天下,并实际用以治国理政的君王教育经典。可见读懂道德经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8 14: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xwxzho 于 2018-4-13 10:53 编辑

         第一、二章:


    1、第一章可道非道: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理解:明白了“道”可分为三重:至道,天道,人道。至道的特点是不可言说,不可描述,不可执用。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道是自然常理,不仅包括自然规律、宇宙法则。人道指人所制、所立的道,非自然之常理。三者的关系是天以道为本,圣人为政,以天为本。“名”也有三重含义:一是无名,无质无形,无状无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是永恒的冲虚之气。二是有名,可以对万物进行描述。三是命名,通过识别和描述,用以区别物与物之间的差异。宇宙是从愚到智的不断升级演变,依次有图腾宇宙观、兽性宇宙观、人兽结合宇宙观、人性宇宙观、没有创世妖的宗教、科学宇宙观。道是一种完备的宇宙观。老子对待欲的思想是,以无观无,以有观有。从形而上的无和有中抽离出来,回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欲,体验无的玄妙。无生天地,有生万物。无和有,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再来的形式不一样。
    老师释文:天道人道通常是可以言说教授执行的,但这不是恒常不易之至道,至道不可道。天下万物都可名,万物皆可命名,可命之名都不是恒常不易的至道之名,至道无名。最初的天地,始于无名至道;有名天地,是化生世间万物之母。故当以“无”体会无名之道生万物的造化神机,当以“有”巡察认识有名生万物之象、理(以无观无,以有观有)。无名、有名(可名命名),同出于道而其“名”相异,同样是道的万物性质之宗、造化之机、伦理之力,像染丝一样染了又染恒久不绝,生出众妙,世道化生绵延的门道在此。
    体会:经文里的道主要是天道和人道两种。意在让人们更多地用天道,而非用人道。遵从天道。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道、玄、妙、门,需好好体悟。这就要求我们要好好学习天道是什么,才能更好地遵循之。每个人做好自己就做的天道的本分,这个家就会好,社区就会好,城市就会好,区域就会好,国家就会好,世界就会好。

    2、第二章作而不辞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理解:前两句是说人道以其认为、设立的美为美,以人胜天,与常道、天道相悖,所以是恶、不善,即人道不美不善,天道至美至善。所以圣人如何以天治人,接下来的排比句进行了说明,要以天道为政,而不能以人道为政,进行了比较。圣人为天道,立自然之教。关键词“无为”、“圣人”登场,足见《道德经》乃圣王(圣人、王公)之学。无为的为,即为政之意。圣人以天道治天下,立天道自然之教,可无所不为,无所不成。知常不妄,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依循自己淳朴得如赤子一般的天性,勤勉有为,自强不息。万物生生不息,天道不会横加干涉,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已有,繁荣万物,而不依赖万物。万物的演化结果,也从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占据它们。正因为天道从不以生育了万物而占据它们,所以,万物和天道之间才永远不会互相背离,一切才可以永恒生生不息下去。无为之治,不言之教,是最难的一种治国之道。
    体会:此章用对比的方式,将天道和人道进行比较。知道了天道和人道的区别,及各自的优缺点。虽然《道德经》是一部圣王之学的著作,但于我们平民百姓其实也有很深刻的哲学意义在其中。为政是如此,其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如烹小鲜,道理相同的。尤其是在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无为,不言之教才是王道。有时候说得多了,未必能起到作用。但孩子是很聪明、敏感的,家长不说反而能让孩子有空间去想——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总是喋喋不休地说理,唠叨,让他顺其自然,但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求父母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应当做到的父母道、丈夫道、妻子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0 12: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把字放大一些,看起来有些费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0 21:5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sxwxzho 的帖子

sxwxzho:         第一、二章:


1、第一章可道非道:
....... (2018-02-08 14:18) 
写得不错!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16: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张文玲 的帖子

张文玲:亲,把字放大一些,看起来有些费劲 (2018-02-10 12:32) 
好的,多谢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16: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四章作业:


   一、第三章:
     1、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款,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治。
     2、理解:如果不崇奉人道来治理天下,天上就不会相争。天道积无,人道积有。无为之治,才是最难的,对统治者最高的要求。如果君王不以德为贵,而是以积难得之物为贵,则百姓会追随,若积不得,则为盗。老子反对不合天道的奇欲。若奇欲生,则民心不正,不正则乱。圣人以天道治天下,虚其人道好欲好争之心,让民守其质朴,使民不敢强为人道,笃守天道以固。使百姓不知道人道的伪学和奇欲。即便有好为人道者,以不道伪学蒙惑百姓,使他自知无法得逞,也就不敢妄为。以天道治天下,天下无不治。治理天下之难,在于君王好为人道,以人灭天。
      3、老师心得:人道当尽不尚贤不贵物,当尚德贵道。欲是一种心理姿态。当人居于道,受道驱使,人会针对目标采取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此为正欲。其实称之为欲,有点勉为其难。人此时居于天道,何来“我”的人(私)欲;也没有“欲求之望”的内部状态。此处的欲,当以“将要”把握。
   当人以“我”自居,同天下、同道相分离并与之相对而立,“我”便感受到“它”的竞争合作,感受到“我”的全缺趋势。以保全自身,而对道与天下有所要求和期待,这便是“奇欲”。这是名副其实的欲,欲望。此时便会有所尚、有所贵。尚、贵是一种以跟天、道相脱离的“人”的全缺为中心的“内在姿态”,一种试图以人立天,以物立人的非道状态。奇欲者,其先有不正而后又淫癖。
    在道有德之人,不会尚物贵货,不会有“奇欲”。贤,不值得尚,需要尚的是道、天。某人有才财,才财不值得尚,其在道有德的生命状态、生活方式值得尚。货物不足贵,天地造化万物之德可贵。尚、贵贤货者,奇欲也。
    我们借用《老子之道》学习《道德经》,学习白云或者老子,是尚贵贤货;经由白云的《老子之道》理解《道德经》所意指无名至道,不是尚贵贤货。
   人者多奇欲,对奇欲之人,在通过“修道之谓教”足以以天立人之前,不见可欲,是很重要的事情。如女士不在公众场合穿着暴露,不以邪欲勾引自己和认识不认识的男士来刺激自己的淫欲。比如,不思不义之物。对可欲之贤货无知、无欲为好,见可欲者,心乱。无知无欲之风盛行,知欲者也不好意思尚贤贵货。是以“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4、体会:
  在物质生活空前繁荣的今天,人们几乎可以得到想要的所有东西。这种得到有两种途径,一为合法,二为非法。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似无底深渊。而且随着可选择性的增多,人们大多有选择困难症,或选择恐惧症。即选择性越多,越纠结。在旧时物质十分匮乏,人们只有一种选择,或没有选择,那时的人思想反而单纯,只想拥有一支笔,一件衣服等等即可,无论其样式、颜色、长短,简单的欲。这一章的内容是警示21世纪的我们,无论物质世界如何丰富,也要想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无限的贪婪。很认同杨绛先生曾说的一句话,我们总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其实简单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滋养。
   二、第四章
    1、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2、理解:道只能是无限的虚无。这种无限的虚无,创造并涌现出来万物。道是那么的幽深而旋涌着,看上去万物都是从它那里涌现出来的。道无穷无尽地向外涌现万物,还会摧毁万物,并把它们回收回去,一次一次地循环往复。所以,尽管道无始无终永无休止向外涌现万物,但是宇宙却没有被塞满。道,万物生生不息背后的那个推动力量,虽然幽深虚漠,清澈透明得好像看不到它,但它又好像时刻不停地在运转着,推动着万物的变换。我们感受不到道的存在,并不是因为道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的感官,都是为了发现有形质的物,而被造化出来的。我不知道:道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在上帝存在之前,它就一直存在着吧。
    3、体会: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曾仕强教授讲《道德经》,虽然听不太透彻,清楚其内涵,因为之前听过曾老讲的易经,所以仍喜欢努力去啃这些骨头块。曾教授讲的是把道德经作为一个体系,融会贯通了,掰开、揉碎,再整合后讲的系列课。我是利用干活、开车的空闲时间来听的,觉得讲得很好,就是自己还没有那么高的层次,不能完全精准地理解其内容。他的课一共有100多集,已听了17集。其中讲到与这一章有关的内容时,说到我们在生活中不要与人相争,柔弱胜刚强。每一个人都会归于道,从生、长、衰、亡,再到成、住、坏、空……循环往复,一个个轮回。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时,都不能带走任何东西,所以不要与人争权、夺利,要学会以柔克刚。这种思维可以运用到工作、家庭、朋友、各种场合中。这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天道吧。能力不够,理解有限,不知对否,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15 17: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林溪 的帖子

林溪:写得不错!欣赏了 (2018-02-10 21:52) 
理解很浅显,只是字面意思,大多从书上摘录,共同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2-18 08: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认为体会还是有深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07:56 , Processed in 1.082464 second(s), 16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