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刘丹

空气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16: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三章 终无难矣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这,故终无难矣。


译文:
不以人道为政,不妄施施为,而民自化,不以名物为事,不以美行加人,民自足自富,恬淡为务,虚静自处,志闲而少欲,使奇欲不生。天下大事,都有自身机理权变,掌握了这种规律,即是用道,用道则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掌握不了这种规律,就无法用道,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很难,天下再大的事都是由无数细小的部分所构成,而以道之极虚,则能以无有入无间,再细小微妙的部分也都是有,而以无有,则能驰聘天下之万事万物。天下万物皆生于机,皆入于机,他们所有的钥匙都藏在道里,有道者,可通达并善利万物,守一而百通;找到钥匙,然后接着找到钥匙孔,事情就算解脱敢,钥匙孔的枢机关键都藏在它的自身之内。圣人不以人道为大,为大则失其小,失其小,则失道,物于物,不为大,则终不失道,终不为物所物,以道解物,则无不解,无不开。不管别人说什么,想都不想就随口回答,做过的承诺,转脸就抛到九霄云外,背信食言,轻诺之人往往认为事情都容易,见大见不见小,见易而不见难,无法找到事物关键所在,解决事情会难的无法克服。所以圣人修炼守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守天道而不失德,始终克服自胜之难,强行以天胜人,则天下难事无所不克,是以圣人终无难矣。


轻诺:遇到什么事,条件反射般做出回应,不在心里打个转,怎么回应合适,没有在心中对当前的情境进行全面的体会,没有犹豫的冲口而出,觉观的习惯需要加固养成,简单粗暴的对人与事进行处理,对人与事最细微的地方没有明白四达,就象打扫房间,房间最隐秘的地方,犄角旮旯也要注意到,不然那个地方的灰尘只会越积越厚。话不可乱说,作用与反作用力,不积德,积恶,不德的反作用力的棒子最终是打在自已的身上,谨言慎行,犹兮豫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家务事是事么?当以虚静之心做家务时,不觉的是事,就是应该做呀,身体的累也累,但不抵抗,累就累,不去究竟累。有味犯触,无味犯悖,有味无味不都是自己在吃,在体会吗?累与不累,有味与无味,都是自己的,要想无为,就要有强大的控制力与观察力,以味为主,以事为主,只是在自我认知的小箱子里打转,一个箱子跳进另一个箱子,并没有打开箱子走出来从外面整体看箱子。要想无为,要先在有为的基础上有觉知的为,企图走出一个一个的箱子来为。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当天下太平,社会秩序处于安定状态时,这样的统治是比较容易掌控和维持下去的,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难免会出现一些失道离德的苗头,国君要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把这些还未起势的不好 ,不合于大道的事物扼杀在萌芽状态。事物处在萌芽状态,其结构是脆弱的,不牢固的,在这样的阶段来消除它们,就会很容易,一些刚出现苗头不合道的事物和行为,消除掉他们之后,它们所残留下来的部分,碎片就会消散于无形。不能等出现妖异之物才去想办法应对,而是应该在天下安定的时候保持天下不失常,在妖异之物刚露头的时候就打掉它们,消灭它们,而不是等已经乱了,再亡羊补牢。万物生长都是从无有到有,从未兆到萌芽,从萌芽到幼小,从幼小到壮大,要缔结成某种组织,强化某种结构,也都是从底层到上层,一步步的搭建起来的,从脆到固,有了固化下来的组织结构,事情还会进一步向外向四面八方扩张,进一步蔓延,从微到盛。君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国家产生一系列长远的影响,以人道为政,则会为者败之,败而不知终止,继续执人道为政,则必将失去天下。所以,圣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让天下合天道循物理,自生自化自为自成,天下就根本不会出现昏乱不治的局面,天下太平,不治而自定,则圣人是以无败,不以为灭天,不以人助天,不失其母,百姓不失其真,不失其朴,无以执人道,是以天道无以失。治身治事不合乎道理,失道而万化不安,不安则不定,不定则大乱,到了大乱的地步还想再治理好,恢复到起初安好的状态,那是很难的,几乎是必败。守其本,复其初,安其序,不失其所,不失其常,是谓慎终如始,事情无时无刻都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根本不会乱,也就不会困难,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成功。所以圣人不欲奇欲,是谓道之正,贵德以齐物,物无贵戝,不贵难得之货;不学巧伪之学,而明天道,去伪去欺去盗去夸,使百姓返朴归真,是谓复众人之所过;圣人有道,不敢言,不敢行,不敢为,而任万物自然而然,不失其天,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天下永远也不会乱。


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未兆到萌芽,到幼小,到壮大。这一过程都是道生德蓄,长成什么样,与德的多寡有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德的多寡蓄养的范围不同。积德犹如修学分,人生的学分,离开人世的时候一切自有定论,你的家是个什么样,家里的人是个什么样,对社会对国家是否有贡献,是否实现自我的价值,有人生的意义,这个过程是千里之足,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点一滴从细小的事,细小的为积累起来的,每一件事的对待解决回应所积累起来的,不失其所,不失其常,坐进此道,深根固柢,保持每一步都不失道,不失德,,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妄为妄言扣分,反道重新积分。德是唯一的判定结果的标准。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解物敝,打破自以为的箱子,欲不欲,失道离德的苗头念头要扼杀。道不远人,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不道早已,物壮则老,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两章总结:慎终如始,犹兮豫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轻诺寡言,多易必多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6 21: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丹 发表于 2018-9-15 16:28
第六十三章 终无难矣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积德犹如修学分,这个比喻好形象,我很喜欢,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15: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上古时期,善以道治国的圣人,知人之道不可为,不开人之天,知,天之道不可违,而开天之天,百姓返璞归真,民复其朴,人智不开,似若愚之。百姓为什么难治呢,社会为什么乱呢,因为开人之天,人之道,不过是巧伪,所以,用人之道治国,就是天下无道,统治者以智治国,就会把天下道德全丧弃;统治者如果道德治国,不以人智治国,则百姓道德足全,天下太平,无所乱而无不治,这样的统治,应天地之情,才是国之福。此两者,以人道之智治国不可为,和以天道治国之不可违,圣人治国,不违天道,不悖天德,言有宗,事有君。圣人常知以奇治国,人道治国不可为,以正治国,天之道不可违,是谓玄德。去人复天,反者道之动,以人反天之路,需圣人积天德之厚,方能复归,是以深矣,去人道反天道之路,道阻且长,是谓远矣。人之智开,人离道而物化,丧已于物,反者,解物蔽,积天德,与天地合德,同于大道,同乎大顺,顺生福


稽: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本义,停留,阻滞。没有根据的言论,指言不正,稽字指言有宗,事有君。说的都是宗的言,行的都是君的意,替天行道,没有妄为妄知,只有天言道知,没有人言人知。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失宗,失道,蔽于物,蔽于小智。说话办事是人智为君时,要有觉察与犹豫,察觉离根离道了,就要象树木一样停留住向上生长,在这个位置停留住,换一套内部反道的操作动作,在这些人智的对外反应的位置上反复挫磨,反者道之动,动的感觉明确,掉头,转身,换内部姿态。
愚:缺乏心智为愚。闷闷,浑兮,沌沌,儡儡都是指的未以人灭天的一种自然而然,与道同行而不自知,浑然一体的状态。


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圣王以天德蓄天下,如同江海蓄百川,不以人之道宰制百姓,不强行处民之上,而以天德府天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益,辅万物常自然,是以善下之。是以圣人欲以天德蓄天下,成天下之王,必以行不言之教,要想教化百姓,必须得去身全道,去人全天。圣人居帝王之位,无为,百姓自化,对百姓来说,就觉得自己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自然而然的生活,而不会觉得君王在宰制他们,是谓不重,圣人不立人道之教宰制百姓,不以人德之资伤物害命,祸乱天下,百姓也就不会造反推翻他。圣人以天德蓄民,天下皆得所安,百姓皆得所富,百姓宾服于其功德,拥戴君王。圣人不与天争功,圣人并非以身为天下贵,而是以德为天下贵,圣人以德胜天下。


以其善下之:虚静,能容能化,水善利而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即不利他,也不利已,只是按照自身的本性来表现自己的行为,利他还是利已,这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心理倾向给水强加上去的特质。利,通利,不争则是不与外物撞击,以静为下,容纳,污水,净水,全都能纳入进来。即保留了自己了,也保留了流入之物,浑然一体。


两章总结:常知稽式,言有宗,事有君。以其善下之,不争之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20: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无所不容,深不可测,明于天而通于圣,一心定而王天下,天下皆为圣人之道大,这个道,不像我们所能看到听不对劲和了解到的任何事物,其不可达于知。世人往往认为,通过声色名声就可以通达大道,世人怎么可能会明白呢。如果道是可以说的,可以以声色名声来通达,时间久了,这种道怕是非但不能治人,还要为人所治,非但不能王天下,还会臣之于人。圣王之道,之所以可以成其大,之所以可以王天下,是因为这个道,有三宝,持而保之,须臾不离才行。一曰慈,以天德之厚,蓄天下而为之下,二曰俭,用天下,而不用于天下,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不敢自是自大,不敢立人之道教天下,不敢以人之德资天下。天生万物,而人害之,所以天要救人救物,救人救勇则必有大勇,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圣人才能天德广大,人德不生,天德足全,故能广。圣人不立人道害天,是以天德常足,天德常足而不离,天下才能长久。而如今的君王,舍天德积人德,并且勇于以人德为政,不权立人道之教,还开人之天,并把人之下德遍施于天下,以自身为天下师,与民争先,治理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离亡国也不远了。道故能德,德故能慈,慈故能勇,勇故能救,圣人有道,见害道者必将绝而除之,以使天下复道。人以人灭人,而以天救 人,以天德授生杀,用天下而不用于天下。


慈:爱也。从心兹声。
俭:约也。从人佥声
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君王的心与百姓的心时刻在一起,想百姓之所想,感同身受。这几日看了几集大舜,剧情从尧,舜,禹三王贯穿。三王行仁德之政,以朝堂前立敢谏鼓,诽谤木,接受任何百姓对自己的状告,根本没有以帝王之尊自居,不自大时时刻刻让百姓评说自己的言行,以天为神,以天的仆人自居服务百姓,殚精竭虑,生怕行错半步,为天下苍生引来灾祸,如同父母般护佑着天下百姓,如果有伤害百姓的事情发生,以天刑之,要用刑过程中以智慧将伤害降到最低,常善救人,无弃人,慈。身居君王,拥有天下,却不取天下一瓢,不食奉禄,衣食住行及尽简朴,穿葛衣,粗茶淡饭,自己带领全家下地干活种地养活一家人,弱志强骨,俭。不以自身得失荣辱为先,就是当自身身居诽谤流言中,也以大局为重,能虚静受下,无身,以天下百姓荣辱为先,不敢为天下先,只要是为国家有用的人材,尽管身为要几次杀他的鲧的儿子的禹,也重用。不轻易用兵,用兵则奇,德之至,拥护的人之至,用自己的命拥护君王,得道之人,道亦乐得之。三王时期,是老子口说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有这样的君王不得不好呀。回观自己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惭愧,人智之繁多,自大与自是充斥内部,扩张天德,收敛人智,路远兮。


第六十八章 以德配天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为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有道者,以天道治天下则天下不乱,天下不乱,自然无需用兵;以道用兵者,用兵之道,恬淡则能虚静,虚静则能善应,善应则能善谋,善谋则能善策,善策则能战而胜之;示之以虚,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为先而为后,以奇胜;不争而为之下,用人而不用于人;以天德蓄人,救人,不武,不怒,不与,蓄之以德,君无为而天下富,是谓不争之德。上无为,而下有为,上用天下,而下为天下所用。以德配天,唯上古圣人极于此道。


不武,不怒,不与,为之下:怒是常怒,一怒谈什么恬淡,内部战场已经开战,一团混乱岂能虚静,一怒人就犯糊涂,夫兵者,不祥之器,打来打去打的都是自己人,为难的也是自己人,没有了明与智慧,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的功能也对应不好。不与,贵以戝为本,高以下为基,又想到毛主席的作战战略,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等都是走的以奇为胜,四渡赤水,用兵真如神。君的姿态看着低实则明白四达。内部君的品质不高,以奇要先有智慧,掌握着全盘。为之下,无为而自成,不争而为之下,慈不够,心不在别人身上,常在自己身上挂着,为之下,上善若水,通利不与外物撞击。


两章总结:我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扩天德,敛人智。不争之德,常善救人,育人,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15: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原文: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克人之道,为以奇用兵,用兵之道在于:战争中,真正的主动权,不在于谁先发起战争,谁先进攻,而在于谁能速度更快,代价更小的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先为主,表面上看是抢得先机,而实际上授人以柄,为客,在战争状态的演变发展中,伺机而动,寻找最好的战机出战,才能达到效果最好。不敢进寸,先发则有形,有形则有迹,有迹则泄机,泄机则可败,而退尺,无形可示,无迹可察,无机可乘,则无败。 行无行,打仗时候的行军,让敌人想不到我军的行军意图和路线,攘无臂,分敌之道,无形分有形,形成我众敌寡,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有生力量,把敌诨引入可败之境,处处让自己引至不可败不可敌之境,扔无敌,处处都让敌军处于可取而不可备之境,而我时时处于可备不可取之境,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以人德临之,为主为攻,暴露自己致与人,败,轻敌丧失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了抵御侵略者,才举,兵而战,正义之师,生杀皆不入于心,守之于虚静,应之于无穷,恬淡为上,不武不怒不与才能善策处之,才可正义得胜。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就是个以弱示之的姿态,不用强,用弱。强,暴露自己,形示以人,别人一眼就看穿了你在耍什么把戏。在别人用强,为主时,退到能自保的位置,必作于细,行事小心谨慎,保存自己,为客。为客时不怒,虚静处之,以静为下,才能头脑清醒顾全大局的得出制胜的办法。为客,自保,自保也是德,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不明不白的损自己也是作恶。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无形胜有形,道无形无质,无所不达,无所不破。虚与实,虚能装下实,实就是实,一眼就看明白。以奇用兵,在于虚实,对情境的把握够虚,不以人之智为实。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轻敌,自大,自是,为主为强为实。丧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以自己的人智为主了,自以为掌握了战局,骄狂,以兵制兵,也是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抗兵相若,哀者胜矣:有人侵犯,正义之师出击戡乱,哀,天之哀,无人之哀伤,无人之勇武,无人之胆怯,常善救人不弃人,大慈大勇。


第七十章 披褐怀玉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
天下大事,不过两件,治国和用兵,对于有道的圣人,无论治国还是用兵都十分容易,道应万物。但是对很多人来说这都是很困难的,他们不信不服,是以天下莫能知,还把治国与用兵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大道不行,偏向穷途末路行。道为万物之宗,说的话有宗有信,以天道为宗,为政 必须要以天为本。人道既去,天道来复,天道既复,人道不开。世上之人,无不想得道,又鲜有人行道,去人而复天,方能合于道,方成天下贵。所以圣人,外以人之道,应人之道,内以天之道,事天之道,外圆内方。


披褐怀玉:外以人之道,应人之道,内以天之道,事天之道,外圆内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又玄,以人之道应人之事,圆润,明白四达,处事灵活机动,但内在始终抱道不离。内圣外王。玄的过程中的那个变化,也是个有德的过程,蓄养的过程,


两章总结: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以静为下,生杀皆不入心。披褐怀玉,外圆内方,众妙之门。


月总结:
第六十三章,终无难矣。天下难事,大事,必作于细,轻诺寡言多易多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长期坚持才是修炼守道之难,人之智之厚重,犹兮豫兮,作于细,谨言慎行。
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一足一行,在道上小心足下,一言一行,时刻记住初心。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好径的路太多,小路入口太多,行差就错,一点一滴,一步一行,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常知稽式。 以智治国, 民智多,不以智治国,民自然而然,天降甘露而自均。两种完全不同的治国方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第六十六章,不争之争。圣人不与民争,以身后之,不可以人德之资伤物害命,宰制百姓,以江海百谷王的姿态,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常善救人,救人救物必有大勇,俭,不开人之天,不以人之智自拥,故能广。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第六十八章,以德配天。不武,不怒,不与,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哀兵必胜。正义之战,恬淡为上,生杀皆不入于心。
第七十章,披褐怀玉。内圣外王,外圆内方,外人道内天道玄之又玄之门。
   这个月,这几章,把拥有三宝的姿态,真正人的姿态展现出来。慈呀,常善救人,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家庭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多么重要的一个字。以慈的姿态战,以慈的姿态守。以前认为慈不慈由女性身份的力量的多寡决定,妈妈身上少,我身上当然少,有什么不对,什么慈不慈,情性上来先作了再说。这几章读下来,慈是与生俱来的,资源都是足的,只是愿不愿意意用的问题,埋在土里,甩在垃圾堆里,自己不用还埋怨自己没有,愚。言有宗,事有君,一言一行,由源到流,自身要清楚明白,心要正,不可偏倚。轻诺寡言,作为家里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话都可以随意说,最先生下孩子时那种状态,第一眼看见孩子时的感觉,要养好孩子的初心,慎终如始。父母是让孩子食的,不可食子,不争之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20: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原文: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由知到不知,去人存天。知“道不可达于知”,则知天道。不知知,由不知到知,灭天存人。圣人不病,是因为圣人总是要禁绝各种病态的思想。意识到所有不合天道的东西都是“不正常”的,并且绝弃这些“不正常”的东西,不离失道德,不丧其天,才能够一直是正常的。

病:疾加也,皮命切。从疾到病是有一个过程的,没有意识到离道的行为的累加成病,失道离德,失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戮之,天杀之,成病。是否合道是以天地为锚,真伪人之辩,善恶为标准
病病:意识到不合道的病,要绝弃这种病。不想生病,神不外驰,以神守道,要有决绝不合道人智的决心,生杀不入心,哀者胜矣。修身的心法。
圣人不病:圣人不病才能蓄养天下,以德立威,而不是以威立德。如同一个组织里领头的人生病了,带着自身的病无法领导好组织。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译文:
天人未曾决离,人与天为一,民不知畏天,如同不知畏已,天下任何力量都做不到让百姓如此自然而然的生活,循天而已,天不威,而百姓自循之,是谓大威至。百姓以天地之间为居,合于天地而自得其乐,百姓循天而生,无是非无好恶,与万物处其和而不害,胜而不伤,喜恶无所起,为无厌。无好恶,则不知厚此薄彼,爱此恶彼,无甚爱,不知满足享乐,是以不厌。所以圣人以道观已则无已,与天地万物为一,精神足全,故自知其然,其所以然。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圣人不以物注身,故不自贵。故去人而取天,去人之道,复其天之道。




狎:犬可习也,从犬甲声。胡甲切。亵玩,戏玩,这里指悖德。
厌:笮也。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厌弃,弃绝。
威:姑也。从女从戌。戌,减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在家庭中,为自己立威,威的操作感觉有自己的无力推动,以情绪的方式显现,脱离了自然而然的道。
自爱:自爱不需要引导,也不需要规劝,启蒙,而是健全人正常人的自然表现,但凡不自爱者,必先狎其德,而悖于天,悖于天者,天先厌之,后自弃之。德足必自爱。对内部组织的一些部分不接纳,厌弃,无慈的守固,无德的蓄养。其操作模式也会投射到外部来操作。


两章总结:圣人不病,以其病病,绝圣弃智合道。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自然而然。以道观已,以道为锚,去人之道,复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4 11: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丹 发表于 2018-10-13 20:36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原文:

        你在个优势——总是能落实到操作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0 00: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丹 于 2018-10-20 00:44 编辑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
天人相决,则天杀人,是以舍慈且勇,勇而敢为,不以人灭天,顺于天,循天行,则天生之,是以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天生和天杀,天发杀机,可利可害,天发生机,亦可利可害。天生什么,杀什么,并不是人可以事先完全掌握的,其不可左右。天之道,天地不与万物相争,而万物莫不由其出,生杀皆存乎天,天道虽不言,却能给出所有或利或害的响应,人做任何事,天道都会给出回应和反馈,反馈的结果是利还是害,都会不召自来,天下万物,皆不可脱于道,皆受道之主宰,就好象背后有一个擅长谋利者,在推动着这一切。天道就象一张天网那样,对天下万物,无所不为,无所不治,从未有所失验,在这样伟大的力量面前, 人其实是渺小,合道则吉,背道则凶,唯有顺天道而治。


道乃造化之宗,性质之宗,伦理之宗,生万物蓄万物,伟大的力量无所不在,人在其中实在是渺少,唯有顺道而为,才是吉,好径,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以人胜天的力量,不道早已,强梁者不得好死,凶。人当然是希望自己能趋福避祸,趋吉避凶,唯有在道积德一条路。不在道不积德,天刑之,拜神拜菩萨烧香念经都是神经病为了躲天刑玩的花样。天视万物为刍狗,不在道,狗与狗有什么区别,该杀则杀。道,生杀皆不入心。杀之是告诉提醒你,走错道了,灾祸落身上了,要反省,不能继续再错下去,再错下去,继续杀,反道积德,生之。道何时生,何时杀,以人之智无法揣测,唯有不离道,终日行不离辎重,以道为锚定。人在做,天在看,生杀皆有时。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敦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
人由天地所生,寿终正寝,再归于天地,正常人,自然的人,不会畏惧死亡,可为什么人会畏惧死亡呢?有人觉得百姓的生杀大权在国君手里,人是天生的,只有天才有权力带走人的生命,人非人生,故不由人杀。能让人畏惧死亡的,一是国家的法度,二是装神弄鬼的巫鬼崇拜,这些宣称自己可以左右人的生死的人,其无正,皆为奇。对于这些以暴力机器操纵人生死的人,装神弄鬼使人畏惧死亡的人,应该把他们全杀掉,一露头就杀光,就不会再有人敢出来祸害百姓。天道生万物,杀万物,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人君行人生人杀之道,代天道之杀,根本不知道什么该杀,什么不该杀,无不公正公平,象是一个技艺拙劣的人乱砍乱杀。人生人杀之门一开,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天可以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道不足以应万物,不足万谋万物,则天下大乱,作为君王的统治者不仅会失去天下,必然也会殃及自身。


这段时间读书会在学习白云先生的文章,今天讨论到外族之善恶,对不属于华夏民族的外来宗教佛教进行了学习了讨论。佛教的天堂地狱之说就是利用了人的恐惧,对死后世界地狱魔鬼的恐惧,上刀山,下油锅,十八层地狱吓的人连忙烧香念经拜佛布施。人由天地生,死再归于天地,那有什么地狱魔鬼,佛教为什么会兴盛,莫不是君王以此利用人对死亡的恐惧来统治天下,让百姓常畏死。让人失其天,信妄言妄语,实在是可恶,老子说,全部杀了,是该全部杀了。相信佛教死后进天堂的,也是因为生的不自然,已失其天,患利患失。千里之足始于脚下,百层之塔始于累土,不行道积德一步步走,信个教就可以上天堂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贪鄙之心。民不畏死,慎终如始的行道,一步一步的积德,就是那天天杀了,死了,积的德会造福到下一代,把自己用上了,而不是抱废了,子孙祭祀不辍,死而不亡,


两章总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行不离辎重,抱道积德,深根固柢,天生天杀,终有时,民不畏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1 0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又细致又流畅,还到位,具体的点都能找到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7 22: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百姓为什么会吃不饱,天下为什么会闹饥荒,因为国君要求的税赋太重,所以百姓留给自己吃的余粮就会不足,以至于挨饿。天下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把自己当成了天,代天生杀,代天施为,以人代天,就会以一已之断制天下,以一已这智谋天下,以人有限的智慧去应对这些无穷的变化和事物,就会捉襟见肘,就会越治越乱。百姓越来越穷,就会越来越不怕死,一无所有的人,反而觉得,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如铤而走险,统治者开人之天,百姓也跟着开人之天。以人之有为益,实则害生,有为则益生,益生则轻死。统治者不代天有,代天宰,代天生杀,百姓就会自足自富,人们生活都过的幸福安康,他们自然就会贵天生,重天杀,不妄为作乱。


近期发生的幼儿事件,令人痛心,什么样疯狂的人,才会有此举动去伤害幼儿,轻自己的死,还如此轻戝别人的死。社会表面平静,内里已动荡不堪。人无德无道真是妄为呀。
华夏历来是以天道-圣人-立教-教化百姓的结构治理国家,先有天地,再有圣人出,圣人以天地为依据,进一步创制立教王天下,以人文教化百姓,化育万物。圣王一体,内圣外王。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与统治者是否圣人,是否有内圣外王之特点有关。统治者犹国家的神,神不对,求生之厚,德不厚不足无以畜养国家,整个国家都会不对劲,前进方向会偏离。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刚出生,是很柔弱的,刚出生的小孩子骨弱筋弱而握固,精神足全,德厚,等人死的时候,浑身都是僵硬的,德薄。草木初生的时候,是很柔脆的,而在它们死的时候,却是树干腐朽,枝叶光秃。坚强者死之徒,怎么才能死的快呢,让自己变老,老了就会死。怎么才能让自己快点变老呢,让自己变强壮,壮了就会死,求生益生,行有为之益。柔弱者生之徒,怎么才能活的久呢,让自己不变老,不变老就不会死,怎么才能让自己不变老呢,让自己不要变得强壮,复归于婴儿,处无为之益,贵天之命。一人国家的生死周期,生死运动和草木和人道理都是一样的,老死的那些树木,也是最强的树木,很多灰飞烟灭的帝国,也都曾经是军事最强大的国家。德与物反,物之以强,德之所以亏,德亏则病,病则亡,君王治天下,必须要闭人之门,以人德为下,故谓强大处下。德之所以厚,物之所以生,生则可以久,唯有以道为尊,以德为贵,才可以天胜人,以德胜物,胜而不伤,资天下以利,是谓柔弱处上,柔弱,天德也,以德为贵。

柔:木曲直也,从木矛声。
弱:桡也,上象桡曲。
柔弱:富有弹性,带锋头的木枪。

柔弱是有德呀!有德才能如水一般通利,不当强梁者,不当好强者,以受。能以智慧处事,用道应天,用儒应人,用法应事,不同的处境用不同的方法,但原则是有蓄养的能力,灵动韧性且资之者众。能守住道的这个根本,抱道不离。道德经中贵弱贵小贵慈贵贱。是木头做的,但是有锋头,生杀有时,以道为锚作为生杀的依据,不以人代生杀



两章总结:君之功能的重要性,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3:44 , Processed in 1.08358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