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胡冬梅(Tammy)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4 2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敬父母,从实事做起,有心有孝,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27 1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3-30 09:29 编辑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或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理解:
古之善为道者,不蔽于物,不流于俗,以世之物俗观之,不可知其极,不可察其象。他们看起来不可捉摸,莫名其状。因为得道之人深不可识,只能强行来形容一下:他心迹难料(豫兮,若冬涉川),行迹难察(犹兮,或畏四邻),声色不露(俨兮,其若客),性情和人格难以捉摸(涣兮,若冰之将释),心智无工无巧,不可知其端倪(敦兮,其若朴),胸怀旷达,浩瀚无垠(旷兮,其若谷),他和大道浑然一体,不分浑浊(浑兮,其若浊)。谁能与大道混同为一,与天不分,并长久地静守大道,而能使天下归于清正呢?谁又能以道安定天下,使天下长久地太平安康,万物因天地泽被和自然造化而生生不息繁荣兴旺呢?善为道并守道之圣人,不会以物立身,不被物象所蒙蔽,不被智巧所充塞,只有这样,才能一直笃守大道而不会滋生智巧,并试图以新的智巧治国。
通达于大道无物至虚之境,抱一守神,内葆之而不荡。以天道观万物,见万物同时一起循天运而生生不息。如此纷繁的万物,它们生出于道,化凭于道,死入于道,各归其根。万物任天运无所为而自化,便是归根,自正于天道,是谓静。在天下万物自正之后,其命皆能足全天年而不伤。复天之命,禀天之道,才能绝弃伪巧不道的人智之治,通达于天道之治。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就会根据人为的想法胡乱作为,造成天下昏乱,祸殃丛生。圣人唯有通彻天道常理,才能容蓄天下万物。以天之均容天下,天下为公,内圣而外王,行天道之大公于天下。王以天道治天下,以天道正天下。王便是天道的化身。圣王以天道治天下,以天道正天下,使天下复归于道。天下有道,则天下无乱,长治久安。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生也不会出现危难。

心得:
  1、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一章读到让人崩溃,第三天才背下来。开始听了很多遍都有点不知所云,那个浮躁的自己又跑出来了,甚至想如果不是有当初对老师的承诺便要投降放弃了,有一些书读到一半便搁置下来,应该也是这种情形吧。耐着性子看群里的讨论,抄写经文,一字一句的去慢慢理解,终于背住了。是被善为道者那深不可识的形容卡住了,不可识又要去领会,真有种免为其难的感觉,有一种深深的无能感,烦躁便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这种无能。
  2、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知常守道,方可长治久安,国祚永续。人为什么会生病,天下为什么会有治乱?国家为什么会有兴替?都是因为失去了天道之根。道不仅关乎国之兴亡,亦关乎人身,想要不生病,得不离失于大道,大道在哪里呀?读书也是为了识道、寻道、守道。到今日依然感觉道在虚无缥缈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 1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4-6 16:25 编辑

第十七章  皆谓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理解:
最好的统治,是圣王以天道治天下。天下百姓只知道有君,而不知道有治。比太上等而下之,统治者以人智治国,治理就有好坏之分,推行仁政,勤政爱民,老百姓就会爱戴他称颂他。更等而下之的是,以刑政治国,百姓就会畏惧这样的君王。比刑政更差的政治,是君王残暴无道,对待百姓如仇寇,天下人都会唾骂这样的昏君。人智不足以尊崇,奉天道治国,行不言之教。以道治天下,天下自化,又何须多言呢。天下有道,万事咸宁,百姓只知有君,不知其政,只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
以人灭天,天道废,以人助天,有仁义。虚妄的人智,并非出自于天,而是人的发明,是非真的,伪巧的。破坏了自然的天伦秩序,出现六亲不和的现象,就得强调人伦之道,引导孝慈。以人灭天、天下失道,国家也会出现紊乱,需要强调君臣间的忠信。

心得:
1、圣王治理天下,尊奉天道,施不言之教,行无为之治,便可天下治平,百姓皆会怡然自得。
2、大道崩坏,天下大乱,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现仁义之伪。
这两章告诉我们要遵循天道,让事物按照本来的面貌去发展,一切便可正常有序,人为的干涉只会破坏事物的发展进程,误入歧途。所谓的仁义道德,不过是伪巧的人智,是天道崩坏后的补救措施,终究是无力回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8 04: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体会表达中的“守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0 10: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4-19 10:35 编辑

4月10日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理解:
绝弃伪巧之智,百姓依循天道自然而然地生产生活,他们只会更加富足,更加幸福。绝弃人为的社会行为准则,百姓就能恢复自己淳朴的天性,拥有最纯净的亲情。绝弃机巧和私利之心,整个社会就没有了贿盗,人们重新和自然融为一体。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者,用来表达让天下复归于道的大道理,似乎还有点不尽然。所以要说的更妥帖些的话,合乎道理的做法应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在有道之人眼里,是非,善恶都是很虚妄的事。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也只能和他们遵循一样的准则。我穿行在人群里,如同穿行在没有尽头的是非善恶的观念汪洋之中,看不到尽头走不到另一边。人们熙熙攘攘,兴高采烈的,如同在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又如同在春分的时候,举国登高台祭拜太阳。我一个人静静的呆着,什么念头都没有,甚至连萌生出一些欲求的迹象和预兆都没有。就像一个刚出生还没长大的婴儿那样,全身心的一片空白与纯净。我看上去,就像一个落落寡欢的人一样。人们快乐的生活着,仿佛世界和他们互相奉与,所以他们每天都有所收获。我一个人静自发呆,仿佛和世界互相遗弃。我没有生活,也没有收获。我看上去,可真像是一个傻瓜啊内心混沌一片。人们争相炫耀着他们的光彩,我却昏昏然没有任何表现欲。人们精明苛察对一切都斤斤计较,我却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我内心深处暗流汹涌。有时候,它们像海洋一样的壮阔的翻涌着,有时候,它们像天空里的大风那样,呼啸着似乎永远不会停歇。人们好像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他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着,有着做不完的事情和追求。而我,却无欲无求。看上去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我看上去,和谁也不相似。就如同,道和万物也不相似那样。


心得:
1、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以质胜文。见素抱朴,回归淳朴天性;少私寡欲,追求朴素自然之美;绝学无忧,弃人言,合天道。
2、世人蔽于天下之知见,而不知天下之始,不知万物之母,穷极于俗学,舍本逐末。恍惚看到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得道之人孑孓行走于浊世之间,这一分孤独与坚守分外艰难,唯愿多一些同道中人。虽然大家读经的行为微不足道,但也能为道行天下增添一点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9 1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4-21 21:36 编辑

第二十一章  皆谓自然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理解:
玄德之所蓄所容之万物,莫不禀受于道,法则于道。道是什么样的呢?它混一而未分,非有非无。道虽无形无状,但万象莫不出于道,万物莫不出于道。道虽鸿蒙未开,但万物的种子已蕴含其中。它恒常地生化万物之真。其真非象,不可言之以为信。道未有终始,不可以名言之,君子以道观物,阅万物之所以生。我是如何知万物之所以然的呢?以道。
曲己而全道,枉己而直道,虚己合道,敝己而复道,解曲学弊,天地万物齐同为一,则能得见大道。道术为天下所裂,才多方多有,则曲学炽盛,邪僻之理丛生,大行其道,蒙惑天下。圣人须臾不离大道,并法则大道来治理天下,以道为天下立教,化育百姓。曲己全道,才能明大道。枉己直道,大道才会彰显于天下。圣人不自盈,才能功成事遂于天下。功成事遂身退,天下才能长久的安宁太平。圣人不与天争功,佐天道而立,天下无不治。其功业之大,莫能加之,莫能止之。上古所谓曲己全道、抱一而治天下的道术,岂会是虚言呢?这才是圣王治天下的至真大道。

心得:
1、大道恍兮惚兮,生化万物,只有守道,才能了解万物之所以然。认识事物不能仅停留于表面,物有本末,事有始终,要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返朴归真,以道去认识万物。
2、圣人曲己全道,抱一而治,返古圣至真之道,自然之教于天下,才能成全而归。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为纷繁万象的事物所迷惑,为一己之见所蒙蔽,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或陷于一时之困苦,或扰于一时之得失,若能真正做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内心会清明无比,到达“如婴儿之未孩”的状态吧。

月度总结:
本月读1724章,相对于前面的内容生疏了一些,在背诵的时候感觉篇幅较长,原来一天都能背完的,这几周有时要到星期三才能完成背诵的任务。而且在理解方面有些困难,往往对照读完书本和公众号的内容,还有些似懂非懂,更难与生活相结合。
今天有个发现,公众号的解读与书本的解读在很多章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是变化的。想到了在生活中往往想要一个正确的答案,或者在与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总想要有个对错的评判,这种想法本身便是僵化的。所谓的发现,实际情况是这个事实已存在很久了,以前没有关注到这个方面,或者说忽略了,视而不见了。从这个层面来说,个人的认知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想起了老师说的对象化思维和管道视野,自己需要学习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好多。
回顾一下这个月读过的内容 :
17章描述了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得道之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18章讲有道圣王致虚极守静笃,归根复命,倚着造化之门观万物生生不息,守常不妄,故能使万化安定,天下太平。
19章讲得道圣王治理天下,效法大道,施不言之教,行无为之治,便可天下太平,百姓生生不息,怡然自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有大德亦不言,以道治天下,天下自化。
20章讲述了大道崩废,终至国家昏乱。从反面阐明,如果不以道治理天下,就会招致天下大乱。先有以人害天,接着以言称信,继而以信称义,再有以信起伪,最后以伪起诈。这就是大道崩废后的人类文化-思想-社会构型路线图。
21章讲述如果天下已经无道,应该怎么挽回呢?首先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更妥帖些的做法应该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2章阐述有道之人,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的情景:“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有道之人和失道之人如此截然不同,一个汲求于道,一个汲求于物,汲于道者,归根而复命,复命而无有终。汲于物者,物生则壮,物壮则老,物老则已;已而复汲于他物,他物复他物,他物复又已,常求常老已,人汲于常已者,何以能不已?
23章阐述了道创生万物的根本原理和具体过程。造化生万物,有四个要素:象、物、精、信。只要掌握了这个造化生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可以对纷纭并作的万物了如指掌。
24章讲述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故能:曲则全,全则明;枉则直,直则彰;洼则盈,盈则有功;少则得,得则长。分别从四个方面讲了虚于应物的道理:曲,强调的是整体统御;枉,强调的是与万物普遍联系才能保证向前演进,也就是虚与委蛇;洼,强调的是生长靠的是外物奉养;敝,强调的是向前发展要立足于过去和当前的基础;少,强调的是,知常不妄。
道,虚极静极,所以才能化生推动万物生生不息。圣人治理天下,也应该虚极静极,效法天道,才能让百姓生生不息。道化万物,圣人治理天下,皆因极虚极静,无身无己,故万物无可与之争。正因为道不与万物争,故能天地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正因为圣人不与百姓争,所以天下才能任运自然,在造化之能的推动下生生不息。谁能化万物呢,唯有道。道化万物,万物莫能与之争。谁能安天下呢,唯有有道者,圣人不争而有天下,无为而治天下,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4 15: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4-25 09:45 编辑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不有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理解:
什么也不需要说,万物是其所是,为其所为,成其所成,化其所化。暴风骤雨,通常都维持不了一整天。暴风骤雨是谁兴作的呢?是天地所为。天地所为都不能持久,更何况以人智所兴的伪巧之术呢?所以,得道之人,就能与道合会为一,天人合一,故能提携天地。合会于德者,以道为依准,法天则地,可谓之圣人。失道之人,同于人为的伪巧智慧。行道之人,道会源源不断地的以道来滋养他。行德之人,德便会源源不断的支撑他。失道之人,世间伪诈巧智之学,便会源源不断的蒙惑他。人智不足以治天下,行自然之道,不言之教才能长久地治理天下。
淫者不正,不正故不立。僻者不常,不常故难行于天下。人失去道德之常,而人为的为天地立法,则不见天地之常然。以人为伪巧为纲,于天下行淫僻之操守,则不显天下之正德。为天下淫僻之行,逆造化而施妖妄之举,则自遭天戮之刑罚。行天戮之民之性,削其性侵其德而不止,则形不适于天而夭。这些淫僻之行,以道观之,就像吃不完还要去追求的过多的食物一样,不合乎常然之道,还要去做的行为一样。这样的德行,都是很过当的淫僻之物。操淫僻之德,为淫僻之行者,都会招致天戮之刑,故有道之人,不会操使这样的德行。

心得: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从自然界来观察,那些看上去越是猛烈的事物,生命便越是短暂。
2、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你信奉什么,便会得到什么,信仰决定着人的目标与追求。追名逐利,便会迷失于名利,失去自我。淡泊守中,返朴归真过自然的生活,反面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乐享天年。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与二十二章的内容相呼应,从反面说明了自见、自是、自伐、自衿的后果,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要引以为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4 11: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5-9 15:39 编辑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轻者失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理解:
大道鸿蒙未开,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道浑然为一,不自生,不自化,无有始终,亘古不变。道寂寞无形,至虚至静,所以生育万物,运化万物,周而复始,无有终时,莫之能止。天地万物莫不出于道,道可为天下母。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它,只好用“道”来描述它。如果非要说,“道”是什么的话,可以把它称之为“大”。有道者,能体察道之大,方能往而反道。一直往回走,就能越来越接近于上古天真道术。一直追溯到上古道术,最终反于大道。反于大道,道、天、地、人同于一,通于大。同于大者,大亦乐同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之所在,万物之所寓,道、天、地、人本来就是同一不异的。人能体道之大,便能居其一。地资人,人得地载之而存,故人法地。天资地,地得天运之而生育万物,故地法天。道资天,天得道之资而运,故天法道。道自资而资天地万物,令天地万物常自然。
君王以道治天下,才是为政之根本。处道之重则静,处人之轻则躁,无静则不能制躁,无静则不能统御万物。是以圣人修身以重,修身以静。可是为什么天子会以一身之轻治天下呢?天子不能载道修身以自重,就会失道,失去为政的根本。天子不能修复以静,以身资天下,妄施妄为,以人助天,就会使天下失去自然之道。失重无以制轻,失静与以镇躁。重静皆不守,则道之不载。天子失道,不再能统御天下,是谓躁失其君。

心得:
1、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前面所学“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把人放在一个很低下的位置,这句话让我瞬间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人和道,和天地万物,本来就是同一不异的。前提是人能体道之大,便能居域中四大之一。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的关系是这样的序列,如果颠倒,便会以人助天,反其道而行之,最终必然失道妄为。
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静之术不仅对君王为政来说很重要,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取得一时的成就不难,难的是,不要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之所以能够功成的根本。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9 12: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5-11 11:51 编辑

第二十七章 不贵其师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有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理解:
君王善行天之道,无为而治,不会留下任何以人之道治国的行迹。善行不言之教,而不饰之以伪巧之瑕疵。善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智筹策来治天下。圣人齐同天地万物为一,一天下而治,执道枢,应物无穷,而不开天。圣人善结天人为一体,以天教人,不会以人文教化来解开天人之合。圣人以天治天下,为天下复天,带领离家出走的人们回家,回到他们的天里面去。既无弃人,也无弃物。行自然之道,绝人智妄为,体道、明道、用道、行道,皆通明于天。善于事天治人的君王,不会以人治天下,以自己为天下之师。不善于事天治人的君王,他就会以天下之师自居,以人助天,以人资天下。君王不奉行人智之教,不以人助天,虽然对天下了然于胸,无所不知,但能做到虽有智慧而不用,不以人开天,就如同不曾知晓过这些智慧一样。笃行自然无为之道,以天治天下,这样才是统治天下的要妙。
有道君王,知人之智,笃守大道,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如天下谿。圣王不离于道,德全于天,复归于婴儿。君王知人之积,守道之不积,为治理天下制定礼仪法度规章制度。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行自然之教,复归于道之不积,复归于无极。君王不自恃以名,而守之以道,若去荣守辱。圣王之治天下,若天之临天下,万物无所不蓄,是为天下谷。君王退身全天,其德同于天,人同于道,浑然若一。道之在天下,圣王用之,而统天下。圣人为政以天,去人之智,去人之积,去人之名,故能人不离天,不以人之智、人之积、人之名,割裂天人。

心得:
1、天道自然之教与人道智慧之教并存,圣王当行天道自然之教,绝人道智巧之教。做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好吧,我承认做为一个凡夫俗子的人,时常会忘乎所以,有一点小小的收获便会沾沾自喜,而忘了重静之术,更做不到虽智大迷,唯恐他人以为自己不懂、不会,守住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的评价与他人的眼光所左右,笃定地做自己。
2、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天人不离,大制不割。如何做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一章提供了行为指南,好象每一章都在谆谆教诲要守道,这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大道至简,没有太多的花巧招式,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守道,便万事大吉。但这世界过于纷繁复杂,有太多的欲望和诱惑,让人们去坚持做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此困难,走着走着就走丢了,天从未弃天下,是人自弃于天,保持警醒与觉悟是多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5 10: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mmy 于 2018-5-17 11:21 编辑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可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理解:
君王不以道治天下,图谋以人智取天下,以人智治天下。我看他好像是完全停不来的样子。能够化育天下万物的神明之能,只能是天所为,人不可能具有这样的造化之能。以人之工巧,代天之神化,为者必败。继续执人之道,为天下政,那么必将会失去天下。以天之神化运天下,万物行于自然之道,皆出于天机,入于天机,以自然之息相吹,无不出于神化。以人之工巧理天下,万物皆随之于人智之伪,出于机心,入于机心,以人之机心相吹。神化之,物则强健以成。人化之,物则羸弱以病。道之所载,万物自然健康者,得以永续繁衍,生生不息。以人灭天,以人化物,道不载物,物将恶之,病弱之物,难以永续繁衍,故毁。所以,要避免出现以人灭天的情况,君王唯有去甚(为雄不守雌),去奢(为白而不守黑),去泰(为荣而不守辱)。
君事天治人,以道自佐。不以兵强天下。如果以兵强天下,今天你征讨其他国家,明天其他国家也会来征讨你,兴兵复仇。大军所到之处,田地荒芜,杂草荆棘丛生。战事结束后,天下到处都是饥荒。故,圣王治天下,谨守天道,不敢以人之道取强。不可以自雄于天,不会自见自彰,不可以自大自骄,不得罢黜天道,切勿以兵为强。物失其所则老,君王以人罢天,以人智治国的不道之治,应该尽早终止。

心得:
1、天下神器,不可为也。道为天下神器,圣人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为无为,则无不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守道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在生活中,人们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很多时候会去做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以人之工巧,人之机心去揣度行事,费尽心机却事与愿为,不如停下来,归根复命。
2、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3、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月度小结:
让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这段时间读经最大的收获吧。无论生活悠闲还是繁杂,总是能找出一段时间,朗读也好,默读也罢,抛开世事,聆听圣人的教诲,阅读群友的分享讨论,这是我喜欢的场景和画面。
至于读书的作用,如同对道的理解一样,若有若无,或者我不要那么功利,不要想着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只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我的心灵,潜移默化渗入我的思维方式,这样想是不是又太贪心了呢!
编号
主要内容
学习收获
第二十三章
圣人为什么要行自然之教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行自然之道,不言之教,才能长治久安。
第二十四章
有道者,如何立道,如何行道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人之道于大道而言,为余食赘行,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天下母。大逝远反。
第二十六章
君王守道的重静之术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重静之术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守住根本,才不会招致衰败。
第二十七章
如何做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行自然之道,绝人智妄为,做到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以天救人,以天救物,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第二十八章
虽智大迷,具体应该怎样做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天人不离,大制不割之道。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不可为的道理
如果以人灭天,强取天下而为之,那么就会以人刑物,自败自失于天下,所以圣人应该去人复天。
第三十章
慎兵之道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勿矜,勿伐,勿骄,不得已,勿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5:11 , Processed in 1.07955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