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彦《道德经》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5 10: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习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 至道(常道),天道,人道
名:无名,有名(可名),命名

1.再次梳理了一遍宇宙观:
道 —— 无 (天地)---- 有 ----- 万物
         
          无名----          有名----- 命名
   
          无欲-----          有欲

          观其妙             观其徼。
2. 有无皆为道所生,此谓同出,道生出来之后,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此为异名,与命名联系起来理解,命名是因万物有差异,可分别,而有无是有差异的,故可命名,命名便异名。
     玄指的是道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能先的特点,玄之双玄在讲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道化生天地万物的神化之能。这神化之能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因,似孩子从母亲产道里生出来,故而生生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3: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3-30 13:41 编辑

彦《道德经》读书W9分享
1.原文
第17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浣兮,其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18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2.原文理解    上古得道之人,他们微妙玄通,合天大道,深不可识。正是因为得道之人象大道一样的深不可识,所以我也只能勉为其难的来形容一下得道之人是什么样的吧。得道之人,庞庞然如大象一般,在冬天要度过一条结冰的大河,冰面能不能经得住踩呢,会不会破裂呢,思来想去,还是不过了吧。又象个猴子一样,机敏的对周围都充满了警觉。得道之人,看上去庄重的象个做客的人一样。得道之人,他看上去又象是即将消融的冰一样,深身的庄严,又能涣然消释。敦厚的就象原木那样,看不出来任何雕凿的痕迹;看上去那么的空旷幽远,如同山谷一样。得道之人,看上去又恍恍惚惚昏昏默默的浑然一片,深不可知,深不可道。谁能从浑然一片的大道中,在漫长的静寂之中,演化出清然可辨的万物之根呢?谁又能从这清然可辨的万物之根中,动而徐生,而演化出缤纷的万物呢?这一切,都是道在推动吧。道推动演化了天地万物的运转,可是它自身却不自生,亦不自盈处满。正因为大道盈天地万物而不自盈,所以道才能永恒的独立而不改,不改,故无新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0 13: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3-31 08:27 编辑

彦《道德经》读书W9分享
1.原文
第17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浣兮,其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18章 虚极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2.原文理解      上古得道之人,他们微妙玄通,合于大道,深不可识。正因为得道之人象大道一样深不可识,所以我也只能勉为其难的来形容一下得道之人是什么样的吧。他们庞庞然如大象一般,在冬天要度过一条结冰的大河,冰面能不能经得住踩呢,会不会破裂呢,思来想去,还是不过了吧。又象个猴子一样,机敏的对周围都充满了警觉。严肃庄重象个做客的人一样。他看上去又象即将消融的冰一样,浑身的庄严,又能涣然消释。敦厚的就象原木那样,看不出来任何雕凿的痕迹。看上去又那么的空旷幽远,如同山谷一样。看上去恍恍惚惚昏昏默默的浑然一片,深不可知,深不可道。谁能从浑然一体的大道中,在漫长的静寂之中,演化出清然可辨的万物之根呢。谁又能从这清然可辨的万物之根中,动而徐生,而演化出缤纷的万物呢。这一切都是道在推动啊。道推动演化了天地万物的运转,可是它自身却不自生,亦不自盈自满。正因为大道盈天地万物而不自盈,所以道才能永恒的独立而不改,不改,故无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进入大通之境,打开造物主视角,站在造化之门的门品,开始打量万物。它们就这样反反复复的生了死,死了又生。一直这样循环,永远也没有停息。如此众多的万物,它们来来往往的生死循环,最后总是要回归于造化之门那里,也即是万物之根。回到造化之门,它们生前的喧动都在回归那一刻嘎然而止,它们坠入寂静之中。喧动的生命结束了,走向极致的静虚,从极致的虚静里,又再一次造化出生命的喧动。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万事万物,这样循环往复的生生不息,正是天道使然,洞悉了天道,才能对万物了然于胸,明白四达。才能理解,世界如何运转。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不顺应天道,做事情就会失去凭据和道理,那就会根据人为的想法,胡乱妄为,这样的做法,则会导致损害万物和自己的后果。
      知常容,了解天道动转的规律,理解世界如何运转,就能对万事万物了然于胸。容乃公,洞悉天地万物一切尽收眼底,那么就不会因为人为的偏颇对万物产生偏颇。公乃王,对万物不偏不倚,以道莅天下,便可通天地人,天地人皆通,是谓王者。王乃天,天道在乎胸,万化在乎手,施天道与天下,乃为天下之天。天乃道,王之于天下,如同道之万物。天下有王,是以天下有道。道乃久,天下有道,则万化安定。万化安定,天下太平,无有终时。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生也不会出现危险。


3. 心得

     15章老子在勉为其难的阐述得道之人的一些特点。豫兮,犹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保此不盈,蔽不新成。从老子的论述中,对得道之人境界产生一种向往,那 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如何才能到那境界呢?16章给出了答案,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往后退,退到无有天地万物——此即虚—— 来看整个世界的运转。不过是道推动着生生不息的从玄牝之门生,因为生,故有有,有实,构成芸芸社会,每一有,每一实有消亡之际,重回生门,归于寂静,等待下一轮的生。我们就是要退回到此地方,站在这个地方看万物的一生,理解万物之宗。
      万物不过一生,从生门生,在现实世界了此一生,从回生门,仅此而已,最终从哪来回哪去,中间那个过程便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即如此,吾何执?不如在世时即虚静,静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11: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彦《道德经》读书W10分享

一、原文
第十七章  皆谓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知,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二、十七章原文理解
        最好的统治,是圣王以天道治天下。天下百姓只知道有君,而不知有君治。比太上等而下之,是统治者以人道治国,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爱戴他称颂他。
更等而下之的是,统治者以人道治国,不施行仁政,而是以刑政治国,老百姓就会畏惧这样的君王。比刑政更差的统治,是统治者对待百姓如仇寇,连依法治国的刑政都维持不下去。流于以暴治国,对天下百姓用刑繁重而失于公正。百姓视君王也如仇寇,所以,天下人都会唾骂这样的昏君。故人智不足以尊崇,不足以奉为治国理政之道。奉天道治国,行不言之教,天地不言,而万物莫不法则伦天,是谓有不信焉。圣人辅佐天道,不敢以人智妄为,生怕悖逆天道之心言天道之理,奉天道治天下,使天下复返于大道,天下有道,万物咸宁。天下恢复太平安宁,百姓只知有天,而不知有治;只知有君,而不知有治。百姓都说,我们只是自然而然地在生活。

三、十七章分享
       这章让我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想要用自己的智识去控制人事物,希望事情顺着自己私心的态势发展。比如,先生家是个大家族,经常会有生日结婚生娃搬家之人情往来,礼金一年绝非小数目,我对此感觉很反感,因为我散去钱财,此乃私心。但先生是这个家族之一员,家里人生日结婚生娃搬家皆是家之大事,本该送去祝福。礼金只是聊表其祝福之意。送礼这件事,可以以私心带着怨气送;也可以以祝福带着恭喜之心送。心不同,内在氛围不同,这件事上的感受也不同,先生的感受会不同,夫妻关系也会不同。
       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也一样,合我意者称其乖,不合我意者怒骂怼之,家里鸡飞狗跳,娃哭闹,我似炸弹,先生在外做事不心安,皆源自人智之私啊。惭愧,女儿,妻子,母亲皆不在位。老子在此章中讲道,下知有之。我得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润物无声,行不言之教,让父母先生儿子皆知有我,而不知有我治。家庭自然而然合家道之伦动转。
      
四、第18章原文理解
        天下失道,以人灭天,大道崩废,以人助天,有仁义。虚妄的人智,有大伪。人言真不真,判断标准看是不是出于天,只有天道,才是唯一的真理。真正的智慧是圣人通彻大道后,那种明白四达的心智状态。庄子称之为莫若以明。不明道,而妄谈智慧,在道家看来,这人无异于瞎子。一旦破坏自然而然的天伦秩序,人人皆能油然而生的孝慈,就会被破坏。就会出现六亲不和的现象。天下失去了天道伦理,国家会昏乱。
       天伦,人伦皆是指秩序,而非常人理解的情感。
五、第18章心得
      18章老子在阐述真伪及智慧辨别之标准,出自于天之道为真,圣人通彻天道之后,明白四达的心智状态为智慧。一句话,感觉此篇文章句句皆鞭子,抽我人智之自以为是的态度,赶着我迷途知返,复归天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8 03: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09: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4-14 21:24 编辑

彦《道德经》读书W11分享
一、原文
第19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20章 而贵食母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
二、原文理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以上三者,立于礼义来教化百姓,不足以教化百姓。因此,另有善为道者,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万物之间,并无贵贱等级之分。这些自然之理,实际上并非我们所理解的人伦的贵贱尊卑之理。以天道观之,合乎人伦的善恶相差无几。

三、分享
     第一次感觉不能以白话文来翻译原文。任何的翻译都会破坏经文的美以及读起来的感觉。所以我写到一半之后决定不写原文理解。但是翻译原文有助于对经文的理解。
     最近感觉生活挺不合道的,一直在私欲里打滚。以自我意识操控世界,差点打垮立身之本。硬得象道墙,完全失水之滋润与柔和。是时候休养身心,为善利万物而不争之水位积攒营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1: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4-21 22:58 编辑

彦《道德经》读书W12分享
一、原文分享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曲则全,枉则真,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原文理解

1.玄德无所不蓄,无所不神华集团。莫不禀受于道,法则于道。道之为物,是什么样的呢?它惟恍惟惚,混一而未分,非有非无。道虽无形无状,但万象莫不出于道,万物莫不出于道。故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道不可以物言之,鸿蒙未开,是为窈窈冥冥。万物的种子已经蕴藏在其中。故说,其中有精。以不生不化这精,生万物,化万物。是以为大道之至精。其道虽然不昭然彰显于外,但它恒常地生化万物之真,其真非象,不可言之以为信,故为至信之信。至今及古,指道未有终始,以道观物,阅万物之所以生。我是如何之万物所以然的呢? 以此。2.曲己全道,枉已直道,虚已合道,常蔽已而抱道。以俗学曲学为敝,日有所损,则道有所得。道本为一,道术为天下所裂,才多方多有。方术多,则曲学炽盛,邪僻之理从生,大行其道,蒙惑天下,是谓多则惑。

三、心得
        全己曲道,全已枉道,感觉我们天天在干这事。以一已之人智夺道,灭道,且不知悔改,坚决不绝圣。此乃大多数人之常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2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第三月月底总结

    细读了第15-第22章,有个感觉,凡人智一出,乱则生,仁义大伪,六亲不合,国家昏乱等乱象则生。复归于无物,各复归其根,归根则静,静则复命,绝弃人智,则复归道。
人智-- 乱象 --绝弃--归根复道 -- 无为不教.
    所以这人智不服,天天捣乱我们读道德经,道德经读下去要绝弃人智,归于虚无,不服,继续在拼死挣扎,似川建国维持美国即将灭亡的霸权一般。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人智终归是大海里的一滴浪花,炫丽依旧,终归会归于大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0: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彦 于 2018-4-28 10:39 编辑

彦《道德经》读书W13分享
一、原文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然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qi 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原文理解
1.希:《集韻》寡也。希言:不言之教,自然之道。自然:以天治天下,万物因任天运而自化。
2.暴风骤雨,通常都维持不了一整天。暴风骤雨是谁兴作的呢?是天地所为。天地所兴作的暴风骤雨皆不能持久,何况是以人智为政,所兴作起来的伪巧之术呢?所以,以人智治国,更不可能持久。
3.君王同于大道,辅佐天道,行自然之教,道与之同行,能无不为;君王为政以天为本,法于则地,立圣王之教,能德合于天。君王不以道为宗,以伪巧,人智治国(称为失道),则其与失道相随之。
4.同于道者的君王,道亦得之,天下永远不会出现昏乱;同于德者的君王,能德蓄天下;同于失道者的君王,以此治天下,则乱天下,进而失天下。
5. 以人言人智立教,不足以为道。天道至真却不言,而能使万物常自然。6.人踮起脚跟走路不稳,同理,人治理天下出离于道,无法立大道于天下。拔离于大道,无法行于大道。
7.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8.君王所立人智之道,对于大道来说,皆为画蛇添足的余食。其所行道,对于大道来说,也是画蛇添足的累赘行为。
9.指不道则伤物,残生害性。残其道则残其德;残德则残形;残形则残生;残生则恶物生。所以,有道的圣王,不会道外立道,道外行道,他们从不处无道之境。

三、心得
     本章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了不起。天地所为尚不能久,何况人之区区小智,还想长久?同时也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曲道全己,枉道直己,自夸自满,自恃居功,这些虽为人常为,眼常见之象,可皆不在道。所以得豫兮,犹兮,俨兮,涣兮,使己不处物或恶之之境啊。
    感觉老子苦口婆心,以自然现象飘风骤雨,人踮脚走路不稳,等自然现象,人人皆明白之白话来阐述天地这不长久,让人不效仿之。我等顽冥不化之众生,该醒醒了。

    这周读书,虽没有严格按照老师所推荐的节奏读,但每天都花了一点专属的时间用心读,细细在心里揣摩,希言,自然,飘风,骤雨,或字或词,或句,在心里结合自然现象来体会经文在描述什么。过程中难免有因为急或者困而糊墙壁的时候,但读到今天写分享,感觉离经文越来越近,有种贴上去亲近的感觉。还有种穿越文字抵达文字所描述的真相的感觉。这节奏是在道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5 06: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彦道德经第十三章分享

一、原文抄写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有中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原文理解
1.前两句在谈道之物点: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天下母。此物为道,强名曰大。
2.复归道,则天地人皆同于道,故天地人道皆大。因人能体察道之大,便能居其一大。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不自生不自化,自资而资天地万物,令天地万物常自然。
4.重以制轻,静以镇躁。因此圣人终日行不离道,修身以重,修身以静,虽处万物之荣尊,而能闲居超然之。
5.为何君王以人智之轻天下呢?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三、心得分享
1. 重静轻躁之关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 天人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6:27 , Processed in 1.06125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