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雪无痕

黑雪无痕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8 22: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5周:道德经第67-68章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一、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二、译文
  天下都说我道深不可测,不像我们了解到的任何事物。正因为它深不可测,所以才不像人之道。如果它像人之道,时间长了,必定会崩坏消亡。我有三件法宝,持守并且珍视它们。第一是慈柔;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敢处天下人之先。有了慈柔,必定能够大勇;有了俭约,必定能够广利天下;不敢处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之长。现在舍弃慈柔而追求勇武;舍弃俭约而广施天下;舍弃退后而追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柔,用于征战则能胜利,用于防守则能巩固。天要救助人,以慈柔来捍卫天道。
  三、分享:我有三宝
  老子在本章中说出了安身立命的三宝。一个是慈柔,一个是俭约,一个是不敢处天下人之先。第一个是慈柔,我觉得这是一个合道的内心应有的状态。不慈不柔,就是强梁,而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的人好争,死得快;慈柔的人有韧性,殁身不殆。不光是强梁的人,哪怕是身体的某个部位一直处于强而紧张的状态,也很容易疲倦消耗而生病。第二个是俭约,这是从方法上来说,要俭不要奢。要保持慈柔,必须得俭约,大道至简,不会把事情复杂化,也不会用出多余的力量。它可以做为你是否慈柔的标准。如果你身体紧张,说明你正在消耗多余的力量,肯定不柔。如果你在外面铺张浪费,肯定是有一颗好强的心,也不柔。通过俭约来提醒我们是否慈柔。第三个是不敢处天下人之先。这是从行为上来说,要处后而不居先。如果事事想着居先,就是强梁而不慈柔。从内部行为上来说,也是如此。有一个老大始终居后,在最底层托着那些先的自我,老大用先,而不是为先所用。
  这三宝非常重要,都是操作性极强的心法和标准。我们应该把这三宝常记于心,以此修身,身修然后家治。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一、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二、译文
  善于以天道治天下的人,不尚人德之勇武;善于以道用兵者,不轻易被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对方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居于人之下;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运用人的能力;这就是与天地之德相匹配。
  三、分享:用兵与用人
  善于治天下的人不会逞其勇武,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善于用兵的人不会轻易被激怒,一旦被激怒就是情绪上位,不再慈柔。战而必胜的人不会与对方正面冲突,正面冲突违背了俭约的原则,那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采用迂回战术损失是不是可以更小呢?善于用人的人,一定是善处人下。你是主将,得有容人之量,处处降低身份与属下争先,如何能统帅属下呢?这就是用兵、用人、不争与天德相配的原理。


  两章概括:
  第67章讲述圣人持有三宝,内圣而外王。三宝之中排第一的是慈,也是总纲。其余二宝是慈展现出来的特性,也是以此重返慈柔的原则和方法。第68章进一步阐述用兵与用人,进而用天下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30 1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身体紧张,说明你正在消耗多余的力量,肯定不柔。如果你在外面铺张浪费,肯定是有一颗好强的心,也不柔。通过俭约来提醒我们是否慈柔。”你对三宝的分享让看到了我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原来这三宝这么具有操作性,放到自己身上特别有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6周:道德经第69-70章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一、原文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
  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二、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行军出其不意;进攻攘敌无臂,不敢进寸;退而后应,好像没有敌人;用兵本于道,人德不出。祸患再没有比人德之武勇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慈悯之心的一方可以获胜。
  三、分享:行无行,攘无臂
  本章讲述用兵之道,以奇制敌。国家之间的用兵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又何偿不是如此?在我的经验中,年轻的时候热血沸腾,勇武直前而不计后果。冲突的解决总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还是好的,有时自损一千,伤敌还不到八百。人与人之间如此,个人的内部子人格之间的冲突又何偿不是如此?喜欢用蛮力,对于不喜欢的子人格,所谓坏感觉,拼命打压,不让它出来。结果呢,两败俱伤,整个人奄奄一息。所以对于敌人——所谓的坏感觉,我们千万不能轻视,以为凭一己之力分分钟搞定。其实这样已经丧失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还是应该怀有慈悯之心,方有胜算。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一、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二、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实行。然而天下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实行。言论以道为宗,行事以天为本。正因为人们不理解天道,所以不能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取法我的人则珍贵。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即不积人德,而以天德为贵)。
  三、分享:言有宗,事有君
  大道很简单,直接走就行,而人总是搞得很复杂,想走捷径。搞得不堪重负,奇欲奇事横行,害人害己。老子的道具体来说,言有宗,事有君。时时刻刻不要忘记根源、根本。有宗、有君,人就在道,就舒服。被褐怀玉,不注重人道之排场,而注重精神内守,行天道。


  两章概括:
  第69章讲用兵之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说明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慈悯之心的一方获胜。第70章阐述圣人被褐怀玉,言有宗,事有君。行王道,无敌于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22: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月总结

  本月学习道德经第63章至70章。第63章讲述具体如何尊道而贵德,大事难事都起源于小事易事的道 理。第64章更进一步阐述大事小事、困难容易之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5章讲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对 两者如果有充分的认识,就是玄德,乃至大顺。第66章接着讲圣人作为百谷王,不以智治国具体是如何 操作的,因为他善下之,天下莫能与之争。第67章讲述圣人持有三宝,内圣而外王。第68章进一步阐述 用兵与用人,进而用天下的道理。第69章讲用兵之道,不敢为主而为客。两军实力相当时,怀有慈悯之 心的一方获胜。第70章阐述圣人被褐怀玉。言有宗,事有君。
  本月八章感觉更加生活化,老子所述的道理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并加以运用。因此似乎对老子 之道更有信心,人就是应该言有宗,事有君,被褐怀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9 10: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7周:道德经第71-72章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一、原文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二、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大毛病。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三、分享: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自知必自见,所谓投射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缺点和毛病,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则不尽相同。大多人不能见到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一个丑陋的东西,面对它太难受了。所以想方设法进行重重防御,不让缺点显露出来。一旦有人碰到他的痛点,则会表现出情绪失控,攻击对方或打压自己。然而缺点就是缺点,当它被重重防御时,表现在外面就会有很多禁忌,很多事情和问题压根不能碰。这样这个人的功能就受到了限制,也就是存在功能不足的问题——病了。这是真病了,病得还不轻。一旦有人粗暴摧毁他的防御机制,这个人就垮了。
  圣人难道没有缺点吗?肯定有。比如功能上就很明显有大小之分,有的人可以调动大量的人财物,有的人则生活都存在问题。比如颜回,他很穷,能力受到限制。但他依然是开放的,没有用防御来掩盖这个缺点,而是很坦然的面对。充分了解自己,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他很快乐,要是一般人早就愁眉不展了。所以圣人把缺点当做缺点,充分接纳自己的缺点,缺点反而不成其为缺点了,因为缺点不再能够对这个人产生影响或左右他的行为。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一、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二、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大的威胁就要到了。不要挤压他们的居处,不要压迫他们的生活。只因为不压迫,人民才不会厌弃。因此,有道的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三、分享: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民众不再畏惧威压,那么大的威胁就要到了。对于自身子人格而言也是如此,当你对一个捣蛋的子人格说,你再不听话,我就谴责你。当你谴责完后,子人格不惧威压,依旧冒出来,对你而言大的威胁就要到了。很可能二者在你的内部会产生多年冲突与战争,让你精疲力竭,不堪重负。所以人得自知、自爱,内部有一个国王知道所有的一切,因为知道所以爱护每一个臣民。一旦这个国王不在位,大臣篡位,那么必然不自知而自见。


  两章概括:
  第71章讲述认知的道理以及对待缺点的态度,知道、面对缺点,则缺点将不成为缺点。第72章接着讲只有自知、自爱才不会自见、自贵,自见、自贵则必然有所打压,那么大威将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4 12: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10-9 10:59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一、原文
  知不知,尚矣。

       精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8 20: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8周:道德经第73-74章分享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一、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二、译文
  勇于敢为人道者易招杀身之祸,勇于不敢为人道者则活。这两种不同的勇敢,一是招来灾祸,一是获得利益。天所厌恶的,谁能知道其中的缘故?天之道,不好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而善于给出或利或害的响应;不召唤而万物自来归附;坦荡无私而善于谋划。天道之网广大无边,无形广漠却无所漏失。
  三、分享:
  繟然而善谋。繟然是坦然、宽舒的样子,但是这个轻松的样子居然善于谋划。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正在谋划,往往是比较着急的状态。如果我感觉轻松,往往无法谋划。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这是一种好智慧的形象,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自然。所以重返老祖宗的道太重要,这需要自己有一颗真诚的向道之心,一颗对道的信心,而不是轻易缴械投降。勤而行之,不可懈怠,亦不可妄自菲薄。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谁能做到没有任何疏漏?法律吗?有限的法律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备而永恒。只有天道,无形广漠却无所漏失。顺天者生,逆天者杀。不会有一次错漏。有的人说我做了坏事,天没有惩罚我啊。在外部的惩罚可能没有那么快,但内部的精神体上一定是有所缺失,让你不舒服。这就是惩罚,没有一次漏过。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一、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二、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恐吓他们呢?如果使人民经常畏惧死亡,对于为邪作恶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我们应该秉持由掌管杀罚的天道来执行杀罚。如果代替天道以人道执行杀罚,就好比技艺拙劣的人代替技艺高超的匠人胡乱砍削。技艺拙劣的人代替技艺高超的匠人胡乱砍削,很少有不把自己手弄伤的。
  三、分享:民不畏死
  百姓如果人人自危畏惧死亡,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说明百姓的心理状态出了很大的问题,内心有很大的坑洞,才会在情绪上表现得那么恐惧。最近,我的一个长期课题再次显现,当它出现时,我能感觉到被恐惧所吞噬。这会让人长期生活在无法摆脱的恐惧之中。很明显这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肯定会为奇。如果大量的人这样,说明社会已经堕落到何处地步。百姓生下来是不会如此害怕死亡的,婴儿根本不知道死亡为何物。是谁用死亡危胁本来不惧怕死亡的百姓,让百姓人人自危?这种社会文化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统治者有权力危胁百姓的生命吗?百姓的生命不是由天所决定的吗?统治者以人代天行刑,就是不道,迟早会反噬自身。
  两章概括:
  第73章讲述天生天杀之理,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万物生杀,皆本于天道。第74章进一步讲人生人杀的现象。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1 1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雪的分享部分,给我一种言有宗的感觉,这个具体的宗就是体会,感觉统一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21:3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铃兰 发表于 2018-10-21 12:11
黑雪的分享部分,给我一种言有宗的感觉,这个具体的宗就是体会,感觉统一体

谢谢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2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9周:道德经第75-76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10-23 10:07 编辑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一、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二、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食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治理,是由于统治者以人道有为来治国,所以人民就难于治理。人民之所以轻视死亡,是由于统治者以人助天盘剥百姓,追求生活奢靡,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闭人之门,人德不出,才是真正的贵民之生。
  三、分享: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现在的人好像真的不在乎死亡,只在乎物质。为了物质,可以挺而走险,可以减寿数年。这真的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人们赚取物质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付出的代价却是生命。所以很多人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选择自杀。上天还没有到结束他生命的时候,他自己选择了结束。这也是代天司杀,很悲壮,却不道。天人两分已经很久了,不管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地痛苦挣扎,终究向往着回归根源,却可能再也找不到回归的路。所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不要益生之厚,这条路走不通。重视生命,返回吧。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一、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二、译文
  人刚出生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初生的时候是很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却变得干枯。所以坚强是死亡的运动,柔弱是生长的运动。所以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壮了就会遭到摧折。所以强大的人德处于劣势,柔弱的天德处于优势。
  三、分享:坚强者死之徒
  为什么坚强却是趋死的运动呢?老子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人活着的时候柔弱,死了身体僵硬;草木生长时柔脆,死了变得干枯。人是效法天地万物的,所以人生存的本性就是这样,强梁者不得其死。在生活中道理也很明白,那些性格强悍、脾气很大的人,通常看上去比较衰老。而那些心平气和的人,则数年如一日,显得年轻,看不出岁月留下的痕迹。因此,强大的有为之人德处于劣势,柔弱的合道之天德处于优势。


  两章概括:
  第75章讲君王以人道治国,则必然奇欲横生,导致百姓吃不饱,难于治理,轻视死亡。因此唯有无以生为者,才是真正的看重生命。第76章则具体讲述人道处下,天道处上,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1:42 , Processed in 1.086608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