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雪无痕

黑雪无痕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16: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2周:道德经21-22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4-22 21:30 编辑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一、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译文
  玄深之德所畜所容万物,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是惟恍惟惚的,混而未分。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某种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某种物质。深远暗昧啊,其中却蕴藏化生万物之至精。至精者至真,其中有非物象之至信。从现在上溯到古代,它的无名之名始终都在,根据它可以观察万物的本源。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就在这里。
  三、分享
  1、道生万物
  本章对道生万物的根源进行了描述。道是恍恍惚惚的,混而未分。然而在惚惚恍恍中,其中出现了某种形而上之状,好比造化之蓝图。可以称为无极。在恍恍惚惚中,以造化之蓝图施工,开始有物。此物一片混沌,尚未分化。是谓太极。窈兮冥兮,混沌开始分化,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至精得以产生,阴阳始现。而由阴阳的不同比例进行编码化生万物,万物分化有了形质上的差异。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一、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译文
  曲己则道全;枉己则道直;洼己则道盈;敝己则道复新;减少俗学则道有所得;妄为越多迷惑越大。因此圣人守道不离可以为天下立准则。曲己全道不自见,才明大道;枉己直道不自是,故大道彰显;洼己盈道不自伐,才有功;日有所损不自矜,故长治久安。正因为不与天争功,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古人所说“曲则全”的道理,难道是虚言吗?真的可以全身而复归于道。
  三、分享
  1、夫唯不争
  老子的道术很奇怪。一个人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相争。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是相反的,日常生活中,你不争就很可能得不到。比如在企业中你不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有所争,基本上没人会考虑你的利益。那么老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不争并不是说完全放弃,什么都不要,而是指不成为争。从对多元自我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争多半是由情绪主导,认知能力有限。如果你成为了争,你就是情绪的奴隶,盲目而闭塞。多半会受到打击,并且争不到。如果后退一步,不成为争,你就可能跳脱情绪的掌控——“我独泊兮其未兆”。不成为争,则人归于道,有容乃大,“曲则全,枉则直”。应对时事,随机而应变。别人看上去是在委曲、冤枉,殊不知圣人曲己道全,枉己直道。道得到彰显和明了,自会趋吉避凶,无往而不利,无所而不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1 18: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月总结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4-21 18:05 编辑

  第3个月份,我们从道德经第15章读到第22章。第15章讲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通过豫、犹、俨、涣、敦、旷、混对圣人强为之容。第16章讲圣人的操作,“致虚 极,守静笃”。第17章讲圣人的统治,“太上,下知有之”。第18章讲天下无道会怎么样?“大道废,有仁义”。第19章对无道的社会开约方,“绝学无忧”。第20章继开药方之后,描述有道之人在世俗社会具体如何自处。第21章又开始描述道为万物之源的精微,“ 道之为物,为恍为惚”,其中有象、物、精、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22章讲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能够做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总体来看,本月所学各章围绕圣人的表现,圣人的操作,圣人的统治,天下无道等展开论述,让我们以对圣人以及圣人的修炼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圣人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而有可能是一个外在普普通通的人。他没有锋芒,和光同尘,混而为一。他抱一而为天下式,以阅众甫。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21 19: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4-21 16:30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一、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你的译文写得真好,通俗易懂,又明晰,学习了!我就只是从书上抄写,自己理解得很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2 21: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4-22 21:37 编辑
sxwxzho 发表于 2018-4-21 19:04
你的译文写得真好,通俗易懂,又明晰,学习了!我就只是从书上抄写,自己理解得很少。

谢谢你的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2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3周:道德经23-24章分享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一、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译文
  不言之言才合符自己本来的状态。所以回旋的大风不会持续吹一早上,暴雨也不会持续下一整天。是谁造成这种现象呢?天地。天地尚不能使风雨长久不歇,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道者,与道趋同;合会于德者,与德趋同;失道之人,同于伪巧智慧。与德合一者,道亦与德合;与失合一者,道亦与失合。人言不足以为道,天地有不言之教。
  三、分享
  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人在一生中总会经历狂风暴雨。身处其中,往往感到绝望而看不到希望。所以悲悲戚戚者有之,愤怒狂暴者有之,自杀自残者也有之。只因在当时,他的绝望无力感是那么真实,而困难是那么强大不可逾越。老子一句话拨云见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飘风骤雨看上去再厉害也不过是“纸老虎”,即使是天地尚不可能让它持久,何况于人乎?正念常相继,无心云雾收。了解了它的底细,我们就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来犯之敌。它强任它强,明月照大江。不过一天的功夫,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万物重归自然,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一、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译文
  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自我表现的人,大道不明;自以为是的人,大道不会彰显;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业;自我仗恃的人,不可长久。以道观之,这些都是画蛇添足的余食和赘行。万物厌恶这样的行为,所以有道之人不会处此无道之境。
  三、分享
  1、余食赘形
  我们有很多贪欲。明明吃不完,还贪求那么多食物;明明行为可以很简单,却偏偏搞得花胡哨。这些都是不合道的行为,对我们没有一点好处。站着就好,非要踮着脚,自然站不久;行走就好,非要跨步前进,当然走不远。做自己守中就好,非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结果只能带来不明、不彰、无功、不长。不是生活即苦难,是我们自己走偏了。所以食物适饱即可,有余则病;四体适用即好,有赘则累。一个人有太多的余食和赘形,万物都会厌恶它,有道之人是不可能处如此行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4 2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4周:道德经25-26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5-5 16:09 编辑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一、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译文
  有一个东西鸿蒙未开、混然一体,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亘古不变,循环运行而永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用道这个字来形容它,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可以称为逝去,逝去即辽远,辽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天下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效法的是地,地所效法的是天,天所效法的是道,道所效法的是自己本来的状态。
  三、分享
  1、道法自然
  本章提出了一个标准,究竟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人的行为应该依据什么?这个问题我常常为之感到疑惑,矛盾不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站在他的立场他这样做无可厚非,然而以另一个人的立场来看则会觉得受到侵犯,他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互不相让,争持不休。日常生活中自相矛盾的道理也比比皆是。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俗话又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俗话说“少数服从多数”,可俗话又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各种道理往往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做。老子明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道法自然。这是最高的真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效法的是自己本来的状态,不是你说它好它就好,你说它坏它就坏。也就是说以道观之,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符合道就是善,不符合就是恶。所以人应该向道学习、靠拢。天长地久,大地承载了人类,人应该效法大地;而大地处于宇宙之中,地效法天;天体依循规律而运行,天效法道;道不需要再效法谁,它只效法自己,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一、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圣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让自己出离大道。虽然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和让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却不挶泥而超然处之。为什么万乘大国的君主,会以一身之轻治理天下呢?轻则失去根本,躁则失去主宰。
  三、分享
  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读完本章,感到惭愧。我辈虽修行,往往为了逃避痛苦,痛苦一了人又飘飘然起来,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而圣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都不出离大道,虽然外面有那么多荣观的诱惑,但燕处超然。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种功夫当真令人敬佩,无论外界发生什么,触之不动矣。根无时无刻牢牢地扎在地里——守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1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周:道德经第27-28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5-11 21:22 编辑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一、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译文
  善于行动的人,抱道不离,不会留下可察的痕迹;善于说话的人,没有任何瑕疵;善于推演的人,不必借助任何筹算的工具;善于关闭的人,不用栓锁,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缔结的人,不用绳索,别人也不能解。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救助物,所以没有被丢弃的物。这叫做通彻大道,澄明通透。所以善于事天治人的君王,不善于以自己为天下之师;不善于事天治人的君王,善于以人助天。不好为人师,不以人助天,虽有智慧却好像不明白一样,这才是治理天下最重要和玄妙的道理。
  三、分享:善为道者,深不可测
  本章列举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说明了善为道者的能力和神通,深不可测。这五种能力即使拿到现在来看,也是高深莫测。很多在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在圣人那里则轻描淡写,轻而易举。善于行动的人,绝不矫柔造作、生搬硬套,一切顺其自然,如行云流水,动机的一点痕迹都无法捕捉。善于说话的人,句句说到别人的心里,没有一句废话和不应景之言,用心理学名词来说这是最高境界的神入回复。善于推演的人,万物皆在我心,随手拈来,何须道具?善于关门的人,连栓锁都不用,你却无法打开。善于捆绑缔结的人,不用绳索,你也无法解。这就是善为道者,通晓天地之真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没有困难能够难倒他。所有的人、事、物过目不忘,没有一样被他遗弃,也没有一样不被他照顾,这是无时不在的照场。即便如此渊博和神奇,他却从不以老师自居,也不敢自称资助别人。如此高的智慧,却好像什么都不明白,混混沌沌。这是最重要和玄妙的地方。


  第二十八章 大制不割
  一、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二、译文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守住雌柔的位置,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源头。作为天下万物的源头,不离天地常然之德,重新回归到婴儿的状态。知道万物显现出来的样子,却守住万物看不见的部分,可以作为治理天下的式法。作为治理天下的式法,保持常然之德而没有特殊的形态,重新回归到无极的状态。知道万物的繁荣,却守住万物的卑下,可以作为天下万物蓄德之谷。作为天下万物的蓄德之谷,常然之德充盈天地,重新归于大道的素朴。常德之朴散化则为天下所需的各种器物和方法,圣人善于使用它,可以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大道之治不割裂常德之朴。
  三、分享:大制不割
  自从天人两分后,人们看问题就越来越分裂和极端,严重者形成心理障碍和病态人格。老子在本章中通过列举三种操作方式,得出结论大制不割。世俗生活中,人们最在意雄强、外显和繁荣。这本身并没有错,它们是事物的一个方面,然而如果只看得到这些方面是不完整的、是有问题的。完整的操作应该是既知道外在的雄强,同时守住内在的雌柔,内外一体,如此可以像婴儿一样回归本源;既知道外在显露的部分,同时守住内在魂的状态,这样就可以抓到本质,而不被外表所迷惑;既知道外在的繁荣,内心却并没有跟着翩翩起舞,而是谦卑的,这种状态可以作为天下蓄德之谷,常然之德充足,归于大道之朴。常德之朴散化则为器物和方法,善于使用它的人,就是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21: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6周:道德经第29-30章分享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一、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译文
  想要以人智取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无可耐何。能够化育天下的神明之能,不是人为可以做到的。以人之工巧而为之,必败;以人之贪欲而控制,必失。所以事物有时行于前,有时随于后;有时性缓,有时性急;有时强健,有时羸弱;有时载而成之,有时环而毁之。因此圣人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安逸。
  三、分享: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想要以人智取天下而有所作为,我看他是无可耐何”。这是下了一个结论,以人智妄为,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这让我想到年青的时候,我一直想做个有为青年,一腔热血,事事争先。这看上去符合主流观点,然而丧失天道,趋于人智。以为自己想做就可以无所不能 ,将人智推向了极端,试图掌控未来。结果不但无法掌控,连人的基本功能也丧失,想来不甚唏嘘。方向错了,越努力只能离得越远。所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妄图只要雄、白、荣,而不要雌、黑、辱,这是逆天而行,必受惩罚。因此圣人要去掉极端,既知雄也守雌。去掉奢侈,既知白也守黑。去掉安逸舒服,既知荣也守辱。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一、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匆矜,果而匆伐,果而匆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匆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二、译文
  以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会以武力强胜天下,其祸必还报之。军队所过之处,天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出现荒年。所以循天道者得天之果而已,不敢以人道取强。要得天之果,须不自恃己力;要得天之果,须不夸耀;要得天之果,须不骄纵;要得天之果,不得罢黜天道;要得天之果,不以人道自强。万物壮大到一定程度就会衰落,这就是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很快就会消亡。
  三、分享:物壮则老
  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一味斗狠逞强,只会很快衰落。所以为什么同事之间闹矛盾,尽量会不撕破脸?因为撕破脸,逞一时之强,只能是最差的结果——荆刺丛生、必有凶年。不符合道很快就会消亡。所以要有好的结果,得做到勿矜、勿伐、勿骄、不得已、勿强。去甚、去奢、去泰,知雄守雌,复归于婴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2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月总结

  第4月学习,从道德经第23章到30章。第23章由“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种自然现象,得出结论“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第24章讲述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皆余食赘形。第25章又直接对道进行描述,“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得出结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6章指出重、静为轻根和躁君,圣人终日修行,守道不离。第27章说明了善为道者的五种神奇能力,这都是因为行不言之教,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第28章讲述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故大制不割。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30章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这8章之中,最有感觉的是第25章——道法自然。它揭示了宇宙万物最永恒的规律。而人是万物之一,要想与道、天、地并列为域中四大,就得效法天地成为一个大人。而成为大人不是一句口号,得一步一步做实了,首先向大地母亲学习。另外,本月对吟诵有了一定的感觉,通过吟诵经文,体会那种浩然正气,一时间昂首挺胸,堂堂正正,仿佛圣人附体,无所畏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19 07: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圣人附体无所畏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7:27 , Processed in 1.096879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