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雪无痕

黑雪无痕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22: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周:道德经7-8章分享

  第七章 天长地久
  一、原文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二、译文
  天地是有形之物中,生命最为长久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能自生,故能长久。所以,圣人以天为先,以人为后,才能成为万物之主先身于天下。人道不生,合于天道,圣人天德常足,才可以德配天,存圣王之身于天下。不正是由于他没有私心吗?这样反而达成了他的私心。
  三、分享
  1、天长地久
  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天是那么的广阔无边,而地又是那么恒久绵延。天代表空间,地代表时间,都是那么的长久,仿佛就是永生。为什么可以做到呢?不自生。不自生就是无私,它没有自己,只有利化万物而不言。这样它反而长生了,事情就是这么怪。如果天和地有私心,一心想着长养自己,与民争利,很快就会被万物所抛弃,不可能成就现在的天和地。
  2、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地法天,人法地。地效法天,所以能久远;人效法地,才能长寿、长存。所谓后其身、外其身都是在讲无私。人有私心,所以前其身、独其身,既害怕死亡,也不愿与环境为一。人以身为贵,一心想着长生,却无法长生。实则违背天地、天道之法则,逆天而行,必有惩罚。
  所以老子提出了人效法天地的方式:后其身、外其身。对于圣王而言,他心系天下和百姓,不会想着自己的得失。圣王的出发点是无私的,他有正气,能够化生百姓。对于修道者而言,他的出发点也是无私的,他关注自身每一个子人格,每一个感觉。他像仆人一样为子人格服务,知道就好,唯独没有自己。要想成为圣王首先得成为自己的王。如果有谁想对这个无私的出发点进行测量、观察和掌握,对不起,没办法,有永远不能观无。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没有东西能生无,所以没有东西能对它进行测量。如果你测量到了它,它已经不再是无,而是有。
    有趣的是正因为其无私,却能成其私。当然这不能变成耍阴谋诡计,只能老老实实去做。虽然以人道看来,确实会成其私。然以天道行之,则无所谓成与不成,它只有无私,只有不自生的操作,这是它的全部。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一、原文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译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利化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很接近道。居处善于寻找合适的地方,内心善于虚静自处,施与善于大恩至仁,言谈教化善于不信之信(不言之教),为政以正善于治理,处事善于应变而有效,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它不争,不会伤害什么,所以不会出现责过之处。
  三、分享
  1、上善若水
  第七章站在义理的高度,讲述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本章则重点讲圣人如何在具体方法上治理天下。打了一个比方——水,水最接近于道。我们应该向水学习。水的最根本特性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何为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生命的保障。不管植物也好,动物也罢,无论高级低级统统离不开水的滋润,没有水万物一片死寂。就好像在月球上没有水,连颜色都只有死灰一片,全无生机。水不仅能利化万物,而且不争,也就是不自生。它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变成泡泡精,它只是水而已。正因如此,水是生命界最珍贵的事物,以人道观之算是成其私吧。
  何为处众人之所恶?人人都愿意兴高采烈,天马行空,舍我其谁,力争上游。唯独水往低处。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它去。它无声守候,利化万物,成全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水的特性决定了它无有入无间,游仞有余,只要有徼,就有它的陪伴和润泽。所以它最接近道。
  2、水之七善
  苏辙是苏东坡的弟弟,他在《道德真经注》中这样描述水之七善 :“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虚静默,深不可测,善渊也 ;利泽万物,施而不求报,善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遇物赋形,而不留于一,善能也;冬凝春冰,涸溢不失节,善时也。”苏辙从七个角度来说明水的七善,也就是无往而不利的境界。学会这七种善,就是圣人。其中第六善“事善能”,苏辙这样解说,“遇物赋形”是指任何东西在水面上都会显出形状。“而不留于一”是说不会特意要什么样的形象留在上面,人照是人,鬼照是鬼。说明水的适应能力很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怎么变化都可以。所以事善能。
  3、夫惟不争,故无尤
  有优点有善行的人很多,却总难免被人非议。为什么?居功自傲,与人相争。水唯不争,故兼七善而无尤,处众人之所恶,不会有人来责怪他。庄子曾经说辩论、争没有赢家。即使可以服人之口,却未必可以服人之心,更谈不上拥有绝对的真理。所以只要是行人道之争,非议在所难免。水就不同,水常无形,不会以物自持,所以不会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0 00: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周:道德经9-10章分享

  第九章 功成事遂
  一、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娇,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译文
  持人道积人德之满,不如就此罢手;尊奉人道,积人德为有极,物壮则老,不可长保;金玉堆满家中,没有人能守住;富贵而且骄傲,自己招致祸患。以天道治天下,成就功业和名声,应该退人复天,这才合乎天道。
  三、分享
  1、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现代人以钱为尊。金山银山装满屋子,就一定好吗?答案是没有人能守得住。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德财不配,很可能只是招人惦记。我们多看重眼前,看不到三代四代以后。从历朝历代而言,有几人能富过三代,又有几人能长期掌控荣华富贵?没有,即使是皇帝也不行。我们脚下的土地不知道变换了多少主人,经历多少沧桑。当你以财货为贵,必然导致揣而锐之,物壮有极,不可能长保。
  2、功成名遂身退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功名?有了世俗的功业和名声,我们应该怎么做才符合天道?身退。退人道复天道之全,不居功。身退不一定非要从位置上退下来,而是心理上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定位,我只是天道的助手,天道成之,我何德何能敢居此大功?


  第十章 抱一无离
  一、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盍,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译文
  以整肃的魂魄笃守天道,能够做到抱道无离吗?随顺气息达到柔和,能够像赤子般的婴儿一样吗? 涤除人道以天道览天下,能够至纯至真没有瑕疵吗?爱护人民与治理国家,能够为之以天道而非为之以人道吗?打开天道之门用道和守道,能像母性一样虚静持守吗?与天为一明白四达,能够不用智巧吗?天道生成万物,蓄养天德。生成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滋长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德。
  三、分享
  1、如何退人复天?
  本章接着上一章讲述具体应该怎样退人复天。从六个方面来讲述:第一,圣人修身之要,抱神载魄,使两者不相离。魄为物,魂为神。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以物迁,神所欲行,魄无不从,则神常载魄;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第二,神不治则气乱,神治则气不妄作。婴儿不知好恶,故气不妄作,可以随顺气息达到虚之至柔。第三,圣人外不为魄所载,内不为气所使,则可以涤除人道以天道览天下,无所瑕疵,是谓真人。第四,既以之治身,则可以推己及人。爱护人民与治理国家,应以天道治之而非为之以人道。第五,用道和守道,应该像母性一样虚静持守。第六,内以治身,外以治国,非明白四达而不能。明白四达者,神也。神无所不知,但没有人能知道神是什么。如果妄用智巧,则其心为二,神不纯有私,进而不可能明白四达。
  2、何谓玄德?
  什么是玄德?其道既生畜万物,又能不拥有不仗恃不主宰,这就是玄德。不居天之功,全心全意做天道助手,为人民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4 22: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周:道德经11-12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3-23 08:51 编辑

  第十一章 以无为用
  一、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为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二、译文
  三十条轮辐共同置于轮毂之中,有了轮毂轴心空虚之处,故能有车之用。和泥制陶成器,有了陶器的中空,故能有器之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室内空虚之处,故能有室之用。所以,持用器物,以其形质成就器物之利,以其虚空成就器物之用。
  三、分享
  1、有无之辨
  人皆以有为利,却忽略了有无根本不可能分开。本文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三个事实,轮辐插入轮毂, 和泥制作陶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来说明有形之利和无形之用的不可分割。如果因为人的短视只看到有形之利,必然会造成各种冲突和矛盾,而无法以“无”调和,生活中的困扰来自于此。当持守于无时 ,有形之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灾祸是必然的。


  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
  一、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二、译文
  五色物累,令人目盲无净;五音人籁之实,令人耳聋无闻天籁之虚;五味令人口味爽戾麻木,而失尝恬淡甘洌;纵情于狩猎作乐强为人道,令人精神外泄神明不居而内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步入歧途 。所以圣人用天道之无,不用人道之所有,去目取腹。
  三、分享
  1、人道之祸
  人总是会追求各种感官享受,并以此自得。五色泛指视觉享受,比如美女帅哥;五音指听觉享受,比如所谓好莱坞大片的音响效果;五味指味觉享受,比如各种奇珍美味。人们沉迷于此并津津乐道,能吃到什么稀有的食物那可是身份的象征。没有享受过的人,或投以羡慕,或自惭形愧。老子对行人道感官之欲进行了批判,沉迷于五色只会让自己眼睛像瞎了一样看不到真实;沉迷于五音同样让自己听不到真正的天籁之音;沉迷于五味则让人口味爽戾麻木。然而欲望并不止于五色五音五味,人们想方设法狩猎作乐,娱乐至死,让人内心发狂,片刻也不得安宁。最终尚贤贵货,以此自得而彰显身份,最终步入歧途,无法回头。这都是人道之有,人道之利,实为有百害而无一利,圣人万不会为此,故去彼取此。
    本章在上章进行了有无之辨后,针对人们重有轻无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告诫人们不要沉迷于人道感官之乐,尽早回头,否则背天离道,身将不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3 08: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周:道德经13-14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3-27 16:55 编辑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一、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二、译文
  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过于重视自身如临大患。什么叫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它时好像受到惊吓,失去它时也好像受到惊吓,这就叫得宠与受辱都好像受到惊吓。什么叫过于重视自身如临大患?我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我以人道之有积为身,如果我以天道之不积为身,同于虚无,我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贵身(以天下为身)者,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爱身(以天下为身)者,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三、分享
  1、贵大患若身
  人有那么多烦恼和忧患,因为有这个身体。身体就是潜意识,它记录了你所有的点点滴滴。如果不是因为它的影响和限制,我真是可以随心所欲。这个身体积人道之有,揣而锐之,处处碰壁,处处折磨。所以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无身简直可以像列子一样御风而行,熬游天际,心之自由可见一般。怎么样可以做到无身呢?以天道之不积为身,同于虚无。然而我的身体潜意识全是棍棍棒棒,揣而锐之。不管我怎么想,他都是积人道之有。想使之通畅、柔软,同于虚无,唯有勤修苦学。这样的人胸怀宽广,整个天下都是他的身体,天下为公,可以放心地把天下寄托给他。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一、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无法继续推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所以只能把它们混而为一。其上不明亮,其下也不晦暗。绵绵不绝的样子无法为它定名,一切运动又都回归于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是若有若无的“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把握早已存在的“道”,可以用来驾驭现实存在的事物。能够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三、分享
  1、道是什么?
  上章讲述了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的原理以及合道的方式。本章开始对道本身进行了描述。道是什么?道不可描述,只能强为之容。道不可看见、不可听闻、不可触摸。它既不光芒四射,也不晦暗不明。连绵不绝,无法命名。你能感受到它真的存在,它在影响你,但是它又无形无象,你永远抓不到它。若有若无,恍恍惚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因为它本身就是源头,没有事物是它的源头。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后续,因为道生万物,连绵不绝,无有终时。它是真理、真相,掌握了它,可以解决当下一切事情。能够知道宇宙的起源,才能叫做道的规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24 01: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月总结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4-21 17:31 编辑

  本月从第七章读到第十四章。第七章,天长地久以其不自生,圣人当效仿天地。第八章,上善若水 。世上最合道的事物莫过于水。第九章,功成事遂。积人道之有,终将不保,只能功成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抱一无离。退人复天,须有方式方法。第十一章,以无为用。有之为利,无之为用,二者不可分割。第十二章,去彼存此。五色五音五味,人道之祸。圣人为腹不为目。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还是贵以身为天下。第十四章,执古之道。直接对道进行讲述,道不可看见不可听闻不可触摸,执古之道,可御今之有。
  从自然界和世俗界的各种典型现象来阐述合道和不合道的方式。所有的一切,万变不离其宗,有一个亘古不变的道在作用于人和万物。它是根本,人要想活得快乐自在,就得向道靠拢,向天地学习,向水学习。掌握了道,就像水之七善,应物对事,无往不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31 15: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周:道德经15-16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4-1 16:47 编辑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一、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为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二、译文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奥妙而神奇通达,深遂而难以理解。正因为难以理解,所以勉强来形容他:小心谨慎啊,有如冬天涉水过河;戒备警觉啊,有如害怕四邻攻击;恭敬庄重啊,有如在外做客;自在随意啊,有如冰之将释;厚重敦实啊,有如未经加工的木材;旷达开阔啊,有如幽静的山谷;混同一体啊,有如饱含泥沙杂物的污水。谁能在混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持守这种道的人,不会用奇欲智巧装满自己的心。正因为不被物象智巧充塞,所以才能一直笃守大道而不滋生智巧,并试图以新的智巧治国。
  三、分享
  1、深不可识的圣人
  得道之人什么样,一般人都没见过。老子勉强为我们进行了描述,让我们自己去分辨。从七个方面对圣人进行了描述,有点类似于水之七善。如果仅从一个方面来看,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豫、 犹、俨、涣、敦、旷、混。但是七个方面的特性都有,就不得了了。他就像水一样千变万化,因时应物,不挶泥于一点一滴。他是开放的,所以深不可识,不可能用一个或几个词汇能简单概括出他的全部特性和品质。他是多方面的,根据环境、时机每时每刻都不同。他既小心谨慎、戒备警觉,又恭敬庄重、自在随意;既厚重敦实,又旷达开阔、混同一切。这种人可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即使你遇到他,你也可能错过他。因为他不像明星一样光彩夺目,他只是一根不起眼的原木而已。
  他可能看上去浑浑噩噩,犹如污水。但是他不是污水,他有特别的能力。他能够在混浊中安静下来,让事物慢慢澄清;他还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万物出现生机。这是常人所不具备的,有的人浑浑噩噩就浑浑噩噩一辈子,还有的人喜欢安定就再也动不起来。持有这种道术的人就是圣人,他跟常人的区别只在于不以奇欲智巧盈满心智,且一直坚守。


  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
  一、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二、译文
  通达至虚无物之境,持守正静笃实之道。万物并作,我可以洞察到万物出、入天运之机。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返回根源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来状态待命。回归本来状态待命叫做常理,了解常理叫做启明。不知自然大道,妄作者昏乱祸患丛生。圣人唯有通彻天道常理,才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会天下为公;行大道之公于天下者为王;王以天道治天下,是天的化身;以天道正天下,使天下复归于道;天下有道,则天下无乱,故能长治久安;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生不会出现危难。
  三、分享
  1、圣人的操作
  总的来说是通达至虚无物之境,持守正静笃实之道。只有通达了至虚之境(也就是对多元自我充分理解,由外到内,由有到无,如同剥洋葱一般),才能守得住正静笃实。在这个地方,没有任何事物能牵引你的心。所以你可以看到万物并作,一个个出入天运之机;变化纷纭,又终返回其根源。了解这一切,你就了解了常理天道,自然能明白四达。只要一个没了解,你都可能被情绪所控制,轻举妄动,做出不善之举。这是圣人的觉察能力,没有一点细微末节可以逃出他的觉察范围。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彻天道常理,才能包容。很多人说我要包容,但是你连控制你的多元自我都没搞清楚,怎么谈得上包容?这个有缺陷的多元自我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必然会产生情绪,提出要求,牢牢地和外物捆绑在一起,不可能包容。谁动了他的奶酪,谁就是他的敌人。包容了自然会公平对待万物,因为你具备了这个容器,万物在你那里装得下,没有一个漏掉的,这当然公平。行天道之公于天下者就是王,王是天的化身,天行健而有道,有道自然能长治久安。这样的人,这样的社会,终其一生不会有危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6 23: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0周:道德经17-18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4-7 13:20 编辑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一、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译文
  最好的统治,圣王以天道治国,百姓只知道有君,而不知道有治。次一等的,统治者以仁政治国,百姓亲近他、称颂他。再次一等的,以刑政治国,百姓就会畏惧这样的君主。更次一等的,君王以暴治国,百姓唾骂这样的君主。人言人智不足用,应该奉天道治国,行不言之教。最好的统治者犹然贵之而不轻出诸口,等到大功告成,万事咸宁,百姓都说“我们是自己这样的”。
  三、分享
  1、管理的艺术
  有的领导是让别人怕自己,总是情绪激烈,拿权利压人。而员工害怕这样的领导,被迫做事,效果不好。这样的领导往往认为自己有霸气,让别人害怕对他来说可以满足自恋。他们最怕的是被侮辱轻视,侮辱轻视代表着他没有能力。实际上有更高一层的管理艺术,那就是不施刑政施仁政,大家对他不是害怕,而是衷心地拥护,对他亲切而给予赞美。这依然不是最好的管理者,最好的是下面知道有这个管理者,但不觉得被管理。我之所以做得还不错,不是因为被人管,而是我自己就这样做的。这是很高的艺术,就像高明的咨询师治疗来访者,来访者不觉得咨询师有什么功劳,而是他自己在解决问题。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一、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二、译文
  以人灭天大道废,以言称信仁义生。
  强行仁义智慧出,以信起诈生大伪。
  家人之间失和,才强调以孝慈为人。
  国家陷于混乱,才强调以忠信为臣。
  三、分享
  1、反向形成
  很多事情,表象与本质是相反的,用防御机制的话来说就是“反向形成”。当社会上都在谈论仁义道德的时候,不是这个社会有多么仁义,而是大道荒废的时候。当人们以智巧聪明为荣时,严重的虚伪就会出现,因为他不能允许自己不聪明。当一个家庭反复强调父慈子孝,说明这个家庭已经失和了。当一个国家天天在强调忠信为臣,说明这个国家已经昏乱不堪。说出来的话(信)往往和本质是相反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才是大美大仁,而有言就是大伪不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22: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1周:道德经19-20章分享

本帖最后由 黑雪无痕 于 2018-4-14 09:40 编辑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一、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译文
  摒弃伪圣与伪智,人民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摒弃人为制定的仁义准则,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摒弃机巧与私利,盗贼就不会出现。把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立为教化之文,不足以纠正坏道。所以善为道者有所属:回归自然本性,抱一而不散;减少私心,降低欲望;绝文饰之伪学,百姓不会有迷惑。
  三、分享
  1、绝学无忧
  社会中充斥着伪圣伪智,假仁假义,机巧私利。老实人都不愿做老实人,因为这代表无能。我记得早些年参加工作的时候,非常痛恨别人说我老实。一旦被别人说老实,可以让我难受半天,所以经常做出不老实的举动来证明自己不老实。人心到了这个地步,足以说明社会的价值观是多么地崇尚圣智、仁义和巧利。每个人都以机巧私利、占了便宜为荣,以吃亏为耻。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有时候吃点亏真不觉得有什么,但受不了被别人当傻瓜的感觉。所以很冲突,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老子在这里非常精彩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我深以为然,这些所谓的圣智、仁义、巧利本质上都是防御,不敢面对事实的防御,不能受“苦”。越聪明,就越不愿意受苦,防御越多,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你真的老老实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相信不会有太多的曲折和痛苦,老天自会回馈幸福,别人抢都抢不走。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
  一、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译文
  恭敬与怠慢,相差有多少?合乎礼的善和违背礼的恶,相差又有多远?众人所畏惧的是非善恶准则,我也不能不畏惧。陷入这茫茫然的世俗汪洋,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有如参加祭祀大典,有如春天登台远眺。唯独我淡泊宁静,连萌生欲求的迹象和预兆都没有,如同初生的婴儿,身心一片空白与纯净。我看上去颓唐失意,好像无处可去。众人守其所知,皆以为有余,唯独我好像有所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思啊,浑浑沌沌。世人争相炫耀他们的光彩,我却昏昏然没有任何的表现欲;世人精明苛察对一切都斤斤计较,我却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摇曳灵活啊,就像大海一样;飘忽散漫啊,没有止境。众人皆有所施展,只有我顽固又闭塞。我与别人不同,重视养育万物的母体。
  三、分享
  1、圣人的孤独
  圣智、仁义、巧利代表着世俗的价值观,世人以此为荣,争相表现。而圣人弃绝了这一切,走到了世俗生活的对面。以世俗的价值观而言,圣人一无是处,既昏昏又闷闷,还独顽且鄙。圣人陷入世俗的汪洋里,感到无穷无尽没有尽头,一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如果以道为标准,圣人抱道不离,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时刻享受着道的滋养。而世人失去了道,以人为的世俗规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在世俗生活里求取自己的一切。当求而不得,苦难自生。世人谋生不谋道,故常殆;圣人谋道不谋生,故长生。世人同情圣人,认为他们什么都没有,苦不堪言需要帮助;圣人载营魄抱一,遨游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同乐。世人以礼仪文饰为美,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4-14 00: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雪无痕 发表于 2018-4-13 22:06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一、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看你的分享真是一种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14 09: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sxwxzho 发表于 2018-4-14 00:07
看你的分享真是一种享受

谢谢你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5:41 , Processed in 1.161888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