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林溪

林溪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8 18: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5-19 09:03 编辑

林溪的章节理解和月总结都完成了,感觉有点偏在外部理解,把结合生活的那部分再融进来。看群里,只要你说,就是有感觉的,把这些地方一并分享来呗~还是写到自己日记本上了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1: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铃兰 发表于 2018-5-18 18:57
林溪的章节理解和月总结都完成了,感觉有点偏在外部理解,把结合生活的那部分再融进来。看群里,只要你说, ...

谢谢提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月读书感触很深,颠覆了之前好多的信念,思想。一般我们的价值观是我们要刚强,要有名、有用,有利,有智慧,老子却提倡我们要柔、弱、朴、纯、真,所以他用婴儿、女性、水来喻道。老子用了辩证法的思想,因为反者道之动,世界万物都是在相互转换的,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功成身退,做谷、做溪、做婴儿,返朴归真。以前看《红楼梦》结尾的时候,三春过后诸芳已尽,贾家落败,林黛玉芳魂去,贾宝玉也不愿见薛宝钗最后一面,出了家,薛宝钗悲痛欲绝,说他不会回来了。。真是无限悲凉。这时一首诗诵起: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当时真是感慨世事无常,为主人公撒下热泪。读了《道德经》,突然明白不是世事无常,一切都是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事物都在向反的方向转化,繁华终有落尽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5-20 11: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1章  老子的战争之道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章讲的仍是战争之道。老子着重从礼仪的角度来讲战争,与30章从结果的角度来讲战争不同。老子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器,要尽量避免战争。战争是有悖于大道的,为得道之人所深恶痛绝。战争是不得已才用的手段,和平解决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在古代的古礼中,常常以丧礼的方式来对待胜利。君子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可以用战争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即使胜利了也要以恬淡的心境来对待。如果骄傲自大,就表明自己是乐于杀人的,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获胜时不要以兵力逞强,而要对战争中战死的人表示哀伤悲痛,并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
        第32章   道常无名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一章老子讲了“有名”和“无名”。一是讲无名道。道始终都是无或而质朴的,虽然小得无法分辨,可是天下却没有谁能让它臣服。统治者如果能以道治理天下,自然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二是讲“知止”。道是“无名”的,而文化思想、制度是“有名”的。对于文化思想的提倡、制度的运用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会出现危险。道存在于天下,就象江海,一切河流溪水归流它,使万物自然臣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 16: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3章分享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本章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其中最能体现道家观点的是“自胜者强”和“知足者富”两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时时反省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这一信念,就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面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本章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这四句话。能够分别外人和外物的人,只能算得上是世间的庸俗智慧。通过外事外物反省自己,从而体察到生命的本来面目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大智慧,也就是明。依靠武力战胜别人,只能算得上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34章 分享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这一章旨在讲大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即德。老子对小和大进行了阐述,道生养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也不自以为大,正因为道不在大,所以才成为最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对我的触动很大。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无言无为,无形无象,但是它存在于有形的万物之中。世间万物依循自然规律,依照道来运行,有生就有死,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互为生灭,互为因果,而且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化,会朝着事物的反面变化发展,所以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度,也就是止,如何止,止的上面加一横,就是正。正了就合于大道,避免了许多的祸害。
       “柔弱胜刚强”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富于韧性,生命里更旺盛,而刚强看起来似乎强大而刚烈,但它显露张扬,更易受挫,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往往失去了发展的前景,因而难以持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9: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这一章老子主要讲了大道无形以及道的运用和本体。从运用的角度讲,能够按道的法则行事,就会得到天下人的归顺,没有祸害。从本体的角度讲,大道无形无相,说出来也平淡无奇,但是能用之不竭。本章旨在说明,认识大道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生意义的根本。因此,人们切勿舍本逐末,背离大道,为一时的名利所诱惑。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老子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老子还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向一个极限。本章旨在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8 10: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溪 发表于 2018-6-8 09:46
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对我的触动很大。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 ...

生生不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这个体会真好!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3 09: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7章    道常无为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使民无欲。当老百姓违反天道,犯上作乱时,统治者尽量不要施加刑罚,而应以淳朴和无欲去教化和感化他们。道是什么?道也是无为,无为是什么?就是静、朴、无欲。

      第38章  上德不德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本章老子讲了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到义,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
从本章开始就是德经了,德是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体现,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而德指的是人们把道运用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
     本章首先揭示了上德与下德的区别。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真正的上德是不需要形式的,如道无为。
    老子把政治分为两个类型和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无为的类型包括道和德;有为的类型包括仁、义、礼。五个层次即道、德、仁、义、礼,其中德(上德)和道是这五个层次中最高的标准。下德包括仁、义、礼。统治者不明道,以自我名义为中心,那么他所推行的仁、义、礼目的都是在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09: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总结   第31章——38章
    《道德经》第30章:物壮则老。老子阐述了对待战争的态度。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勿强”二字,前半部分讲有道之人辅佐君主,不凭借强大的武力来征服天下,因为战争不管胜负,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后半部分讲真正完美的方式像树上结的果实一样,是自然生长出来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借战事的问题向我们阐明确了一个人生道理,任何事情都不要过头,太过头会走向反面。
    《道德经》第31章 用兵贵右 老子的战争之道,是第30章的继续。老子认为,兵器是不祥之器,因此要尽量避免战争。老子把对兵器的看法融入到自己的哲理之中,他认为战争是有悖于大道的,为得道之人所厌恶的。战争是不得已而用的手段,和平的解决方式才是最好的。所以,在中国的古礼中,常以丧礼的方式来对待胜利。
     第32章  道常无名  老子讲了道的“无名”和文化、思想、制度的“有名”。道是无名的,而文化、思想、制度是有名的。对于文化思想的提倡要适可而止,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危险。
     第33章  不失其所  老子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智、明、有力、强、富、有志、久、寿的概念,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一个人战胜地别人容易,自省战胜自己却很困难,能够自省、自强、自知,自足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老子讲了大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即德。核心内容是老子对小和大的阐述。道生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也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为最大。
第35章 往而不害 大道无形无相,也平淡无奇,但是能用之不竭。能够按照道来行事,天下会归顺。
    第36章  国之利器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在互为转化。老子借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第37章 道常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老子认为最完美的治世之法是无为,即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能顺道而为,就会自然走上正轨。
    第38章 上德不德 处实去华 本章开始讲《德经》。本章老子提出人类的精神从道到德、到仁、到义,再到礼,是一个退化的过程。越往下,人为的造作越多,离道越远。我们不应务虚,而应当以返本归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6:27 , Processed in 1.099045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