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机器猫

机器猫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22: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9-26 20:13 编辑

第三十四周分享
第六十五章 常知稽式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理解: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百姓聪明巧智,而是百姓淳厚朴实。百姓之所以难冶理,是因为他们的巧智太多了。所以用智识来治国,是国家的祸害;,不用智识来治国,是国家的福气。知道这两者的利害,就是知道治国的法则。常守住这个法则,就是具备最深妙的德。最深妙的德,那样深远,和万物反归真朴,然后就能达到强大和昌顺。

第六十六章   不争之争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理解: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的归聚处,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百川的归聚。所以圣人能领导百姓,必定是谦卑居下的;能成为百姓的表率,必定是先人而后己的。所以圣人居于上位,但百姓不感到是重负,处于人前位,但不妨碍百姓,所以天下人都爱戴他,不会厌弃他。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两章概括:
第六十五章   主要讲圣人要知道,以奇治国,人道不可违;以正治国天道不可违。常知稽式,而后才能修性反德,德合天地以至于大顺。第六十六章讲圣人以德蓄天下,以德为胜的不争之争。

体会:
1、“常知稽式”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要知道懂得教孩子守住一些规则;家长也要懂得一些教育孩子的一些自然规律,顺势为之!
2、最近感觉我在读《道德经》之外的其他经典时,比之前容易读懂了。这也是参加这个读书会潜移默化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0: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9-28 22:09 编辑

第三十五周分享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理解:
天下皆以为圣人之道大,这个道,它不像我们所看到、听到和了解到的任何事物。正因为大,所以道才看上去那么不近人情、不似物理,不肖人之道。如果天道只是可以达于物知、近于人情的人道智术。用它来治天下,时间长了,这种人之道肯定会崩坏消亡。故圣人有三宝,来保证圣人可以做到以天胜人。这三宝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有慈,救人救物,则必有大勇;有俭,开天之天,故能广;圣人不敢为天下先,不立人道以害天,无为人道以助天,天德常足而不离,天下才能长久。如今的君王,舍天德积人德,并且勇于以人德为政;立人道之教,开人之天,所人之下德遍施天下;君王舍弃天道自然之教,以自身为天下师,是死路一条也。故此,圣人以慈守道,打仗就会胜利,守卫就能稳固。人害其天,天将救之,天人之战,以慈卫天。

第六十八章  以德配天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理解:
以天道治天下的圣人,尚天德之慈爱,而不尚人德之勇武;上德之人不怒,恬淡处之。善于战胜敌人者,在于避实击虚;善于用人者,待人谦卑居下。这叫“不争”之德,叫做善于用人,叫做符合天道,是自古以来最高的准则。


体会:
1、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以天德之厚蓄天下,是谓慈。慈者,德之蓄;悲者,德之缺。人德不生不见,人德不施不为,君王不以人害天,不以人助天,是谓俭。不敢为天下先的先是指以道前识为道,自视为天下师,而教化天下。圣人不敢自是自大,不敢立人之道教天下,不敢以人之德资天下,是谓不敢为天下先。就像我刚做老师那会,经常告诉家长方法该如何育儿才对,现在因为学习的深入和自我的成长,给家长的指导却越来越少了,不敢随意给出建议,而是引导家长自己去思考解决方法。

两章概括:
第六十七章讲圣人积天德而为慈,以慈救人,以慈卫天。第六十八章接着讲圣人唯有不争而善胜,胜之以德,才能以德配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0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六周分享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胜
原文:
用兵有言;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理解:
古来用兵有这样的说法:我不敢主动发起战争,而是以慈卫之;不进之以先,不示之以实,而示之以虚,诱敌深入。这就是所谓行不行(不敢为主,唯待敌动,才持后而应之);攘无臂(不敢先主动发起进攻而以兵攘敌);扔无敌(退而后应),执无兵(以道制胜,有道胜无道,无形胜有形)。灾祸莫大于轻敌,轻敌了就意味着丧失了三宝,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所以两军对峙兵力相当时,生杀皆不入于心,守之于虚静,应之于无穷的一方才会取胜。

第七十章 披褐怀玉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理解:
君王为天道,而不为人道,这样的为政之道是很容易的,看上去也是十分容易的事。虽然看上去那么容易做到,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做不到。因为人道不去,天道难行。吾言有宗有信,天之道不可违,为政必须以天道为本。大家因为不明白这些道理而不了解天道。世上之人无不想得道,又鲜有人得道。所以圣人外积人之德,内怀天之德。

体会:
1、“哀兵必胜”,不武、不怒、不与,恬淡处之,生杀皆不入于心,守之于虚静,应之于无穷。抱道守一,而为无所不为!

2、“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为什么那么多人理解不了天道呢?因为人道不去,天门不开。天门不开故不可入于天,无入于天,是以不我知。

两章概括:
第六十九章讲圣人用兵,以天而战,以天救之,以慈卫之,不与不先,哀兵必胜的道理。第七十章讲圣人被褐怀玉,外人而内天的道理。


本月总结:
       1、本月读第六十三章至第七十章,第六十三章讲圣人自胜而不为奇,则天道不失,治天下终无难事。第六十四章讲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慎终如始,终无败事的道理。第六十五章讲君五应该谨记天之道不可失,人之道不可为的道理。第六十六章讲圣人不与天争,才能天德常足,才能常为天下贵,是以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七章讲我有三宝,可以以天之德胜人之争。第六十八章接着讲圣人唯有怀不争之德,才能以德配天的道理。第六十九章主要讲哀兵必胜的道理。第七十章接着讲圣人披褐而怀玉的道理。  
       2、深刻体会在打开做母亲身份的天门之后,认真的“坐进此道”,不怒、不与,恬淡处之,面对生活的难题,其解决的办法自然呈现,笃定而有魄力!
       3、“恬淡为上,生杀皆不入于心”,人活到此通达境界,也会应之于无穷了!
       4、吟诵经文真能入脑入心,每天都坚持诵读一个小时,身轻气爽!对于白云先生的文章比之前能多看懂一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2 16: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10-12 22:07 编辑

第三七周分享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原文: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理解:圣人尊崇人知天道,知积天德;不知天道,不知积天德则为病也。圣人不失天,则不失其正,不失正,故不病。圣人之所以不会失去天道,是因为他一直都在禁绝不道的病态思想。只有认识到那些不正常的事物都是不正常的,才能明白什么是正常的。并且绝弃这些“不正常”的病态思想,不离失道德,不丧其天,才能够一直是正常的、健全的状态。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理解:
当百姓不怕统治者的威慑,那大的威胁就要来到了。不要逼迫压榨百姓,让他们不能安居乐业。只有不压榨百姓,百姓才会不厌恶统治者。所以圣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我表扬,只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所以舍弃“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两章概括:
第七十一章主要讲圣人唯有贵天道,才能不失其正。第七十二章主要讲圣人不病,才能以天德府天下,百姓服德而不畏威,故能大威至。所以圣人治天下,是以德立威,而不是以威立德。

体会:
1、意识到不正常的东西是不正常的,这真的很难。现代社会太多不正常的人和不正常的思想,比如有关教育的自由、民主和爱等等,大家都以似是而非的观念为最高思想指导,反而对于我们真正有效的传统教育理念嗤之以鼻。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4 11: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猫 发表于 2018-10-12 16:59
第三七周分享
第七十一章 圣人不病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不是理解为“当百姓不怕统治者的威慑,那大的威胁就要来到了”
                               百姓服圣人之德而不畏惧其权威,则道之大威莅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9 23: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10-20 00:46 编辑

第三十八周分享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理解:
舍慈且勇,勇于敢为人道者则天杀人;勇于不敢为人道,顺于天,循于天,则天生之。这个勇于敢和勇于不敢,一个会招致天刑之祸,一个会天降大恩。天所厌恶,没人知道其中的缘故。天之道,不争却能取胜,不说话却能得到回应,不召唤却能自己来,安宁坦然却善于谋划。天道之广大,包罗万物而无外,天应成万物而无遗漏。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理解:
百姓不畏惧死亡,为什么要用死来恐吓他们呢?如果百姓真的畏惧死亡,对于那些为邪为恶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呢?如果百姓真的怕死,那么上天会惩办他。如果统治者代替上天去杀人,就像笨人代替木匠去砍削木头一样。代替木匠去砍木头的笨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体会:
1.然而善谋。在坦然宽舒的时侯才善于思考,这就是说人处在觉性状态下,放松的警觉时,人会变得聪明,有智慧。这就像现在有些教育观念里面提的,孩子要轻松学习。但有些家长把这理解偏了,说是孩子的作业负担要轻,要多有玩耍时间。实际上的轻松学习应该是“然”的状态。
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麻雀飞过都有影子在,所以人不能做坏事,做了坏事,即人不知道,也有老天爷(天道)会来收拾的。
3.民不畏死 人和草木虫鱼飞禽走兽没有什么不同,由天所生,寿终正寝,再归于天地。动物植物都不会畏惧死亡,正常的人,自然的人也不会畏惧死亡。就像《大舜》里老人进神洞那一幕,老人们为了让子孙们活下去,选择自己进神洞饿死。

两章概况:
第七十三章讲天生天杀之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万物生杀,皆本于天道,万物生死,皆入于机。第七十四章讲国君统治天下,如果开人生人杀之门,那么统治者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百姓之天,而灭真正的百姓之天。这样他就会以暴力机器,通过让百姓畏惧死亡,来控制百姓。这样百姓就成了统治者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掠夺就怎么掠夺。这样必然会殃及自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1 09: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共鸣!“繟然”的状态,放松的警觉状态下善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21: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10-25 22:21 编辑

第39周 分享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理解:
百姓为什么会吃不饱呢,天下为什么会闹饥荒呢,因为国君要求的税赋太重。所以才会天下不足。统治者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治理,百姓也就会跟着像无头苍蝇一样的混乱。所以,统治者以人道治国,越有为,天下就会越乱。天下越来越乱,税赋劳役越来越重,百姓的财物越来越消耗殆尽,人们越来越贫穷。人们越来越穷,就会越来越不怕死。于是,国君以暴力机器来威慑百姓的统治手段,威慑力失去效力,国家机器,也就会摇摇欲坠。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林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理解:
人刚出生,是很柔弱的。刚出生的小孩子,骨弱筋柔而握固,精神足全。等人死的时候,浑身都是僵硬的。草木初生的时候,是很柔脆的。而在它们死的时候,却是枯槁的。所以,生和死是同时发生在万物身上的、交织并行的两种运动。天徒之以生,人徒之以死。一个国家的生命周期,生死运动,和草木,和人,道理都是一样的。国家想活的久,就会想变的强大,变的强大,就会老,老了就会死。死了,国家也就亡了。坚强者死之徒。老死的那些树木,也是最强的树木。闭人之门,绝人之德,以人德为下,故强大处下。以道为尊,以德为贵,故柔弱处上。

体会:
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任何事物过犹不及,今天上健脑操课刚好提到有些职业运动员,拳击手,健身运动员,平均寿命都很不长,大大低于人类的平均寿命。为什么?因为他们人为的缩短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加快了死亡运动的行进,超过了生命运动行进的速度,物无美恶,过则成灾。也即是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两章概括:
第七十五章从物质生活,社会秩序,生死轻重等三方面,阐述了国君以人代天,以智治国,会造成社会贫困,国家昏乱,人们轻死而重利,无所不为的后果。第七十六章主要讲人道处下,天道处上,柔弱胜刚强的生死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6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体会读得意犹未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 21: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11-2 22:01 编辑

第四十周 分享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理解:天之道,它难道不是和张弓的道理一样吗?积人德所得,天道会以死亡来瓦解它和摧毁它。积天德,天道才会贵之以生。积人德之厚,故能有余,人德厚,天道薄,则天道必损之。积人德之不足,存天德之厚者,天道补之。天之道,总是减损多余的来弥补不足的;人之道则剥夺不足的来供养有余的。谁能积天德之有余,以天德奉天下呢?唯有以天道治天下的圣人。所以圣人是以天道为政,行自然之教,为天道,成天下之功,而退身全道。圣人不欲开人之天,不欲为人之道。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理解: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它是无可替代的。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有人能做得到。所以,圣人说:“圣人唯天德是积,才能够以德配天,成为一国之主。有道者处无为之益,故能为天下王”。合天道之言,在世俗之人看来,似乎是刚好和人德相反的。
体会:
1、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下到处都是草怎么办呢,那就弄些羊来吃草。天下到处都是羊怎么办呢,那就弄些狮子来吃羊。天下到处都是狮子怎么办呢,那就弄些人来猎杀狮子。天下到处都是人怎么办呢,那就让人去杀死人,用战争,用疾病,用瘟疫去杀死他们。这就是自然均衡法则。天地的任何演化,都是善应而善谋的结果,它们没有任何的多余,也没有任何的浪费。

2、对“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句话反复理解不透。

两章概况:
第七十七章主要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圣人以天德奉天下的道理。第七十八章主要讲俗人好积人德,唯圣人积天德配天而王天下,对于治天下来说,以天德之柔弱胜人德之刚强,正言若反。

本月总结:
1、本月读了第七十一章至第七十八章。第七十一章主要讲圣人唯有贵天道,才能不失其正。第七十二章主要讲圣人不病,才能以天德府天下,百姓服德而不畏威,故能大威至。所以圣人治天下,是以德立威,而不是以威立德。第七十三章讲天生天杀之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万物生杀,皆本于天道,万物生死,皆入于机。第七十四章讲国君统治天下,如果开人生人杀之门,那么统治者就会认为自己就是百姓之天,而灭真正的百姓之天。这样他就会以暴力机器,通过让百姓畏惧死亡,来控制百姓。这样百姓就成了统治者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掠夺就怎么掠夺。这样必然会殃及自身。第七十五章从物质生活,社会秩序,生死轻重等三方面,阐述了国君以人代天,以智治国,会造成社会贫困,国家昏乱,人们轻死而重利,无所不为的后果。第七十六章主要讲人道处下,天道处上,柔弱胜刚强的生死之道。第七十七章主要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的道理。第七十八章主要讲天下之人好积人德,唯圣人积天德配天而王天下,对于治天下来说,以天德之柔弱胜人德之刚强,正言若反。
2、这个月读下来整体感觉是“懵”,没太多体会!这可能跟个人状态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08:24 , Processed in 1.084755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