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机器猫

机器猫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23: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6-9 07:50 编辑

第十九周分享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理解:秉持道的原则做事,天下都会来投奔你,不伤害来投奔你的人,才能安于平和人状态中。美妙的音乐和美食,会令过客止步。所以说“道”,好像没有味道,看也看不到,听也听不到,但是用之不尽,它一直在起作用。

心得:1、道应该是一直在我们的心中,无论是对众生,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同事,尤其是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更应该保持善念。
           2、对于本章的理解只能做到以上肤浅的解释,知道不够,但上不去,不想上去,别扭着。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理解:将要事物合起来,必先扩张它;将要使事物削弱,必先强大它。将要使事物废弃,必先兴盛它;将要事物消亡,先让它演化到无法再演化,自然的就灭亡了。这些道理叫做隐藏起来的智慧。柔弱会胜过刚强。鱼不能脱离水,国家的权力不能轻易拿来展示、炫耀。

心得:1、我们要懂得天地间阴阳变化的原理,顺着事物发展的原理去走。夜晚要想睡个好觉,白天就要打起精神做事。
           2、领导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大家都来靠近、追随你的时侯,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为大家谋福利,否则所有的“与”都将变为“去”。
           3、把“夺”和“与”看淡一些,得与失是相随出现的。
           4、柔弱与刚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都是相对出现的。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实力变强,但是要把自己放在“柔弱”的位置上,不要刻意去想要强大,一定不要离开自己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5 22: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6-16 07:07 编辑

第二十周分享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理解:
道总是不干涉万物,总是推动万物,总是给他提供生命力,最终能成就所有的事情。侯王如果能守道,万物就会自己生发。生发到贪欲兴起时,我就用真朴的道来安定它,这样就不会起贪欲。没有贪欲就会清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

心得:
1、大道不干涉万物的发展,只是提供生命力,无所不在,万物才能生机勃勃,才会生态繁荣。
2、人如果能找到他的“道心”,这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作为家长要帮助孩子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道。
3、无为,是道体的特征,它是精神领域的一种大智慧。并非世人所曲解的无所事事的厌世哲学,而是一种积极向上、公而忘私,完全符合自然真理,超越后天主观精神的淳朴天性。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理解:
上德自然无为,不求而得。下德刻意追求德,却不能达到真正的德。上德顺其自然而无心作为,上仁有作为却出于无心,上义有作为并且是有心来做的,上礼要作为但没人响应,于是伸手拉着人们强从。所以丧失道后以德为贵,失了德以后以仁为贵,失了仁后以义为贵,失了义后以礼为贵。礼,意味着忠信的薄弱,是祸乱的开端。聪智有先见,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心地笃实,不追求虚华。所以去人德、去下德,去仁、义、礼,去伪巧文节;存天德,存上德,存道德。


心得:
1、真正修行高的人,不会以“德”的名义去做事,不会标榜自己的德行,这是真正的“有德”;层次低的人总是把“德”挂在嘴边,这样的人就是无德。真正好的领导者只是为众生默默做事,从不会讲自己多伟大。有时侯表面看起来大家都是在行善,而内心的初衷和动机却相差很大。
2、老子并没有反对“礼”,而是说“礼”是要在内心有爱的前提下实行的,领导者没有按照“道”的原则做事,只单纯地强调“礼”是不行的,只有从心底里发出善念,结果才会改变。
3、预先被设置出来的东西,如“礼”,都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道”的结果,但是忽略了“道”本身,所以是愚蠢的开始。因此应该站在“道”的根上,而不是强调最后的“礼”;把重点放到提升到自己的境界上,按照“道”去做事,不能只注重“道”的外在结果。
月度总结
1、内容回顾
    本月读第三十一章至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一章 用兵贵右 讲用兵之道。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主要讲君王罢天奉人是行不通的。天不仅不会臣服于人,它还会惩罚悖天之人。第三十三章 不失其所 主要讲君王要明白,真正能泽被天下的是道,而不是人。唯有绝弃人之伪,复返天之真,才能不失其所,不亡其真。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主要讲绝弃人之大,而全天之大的道理。君王只有退身全道,退人全天,才能立天下圣功,全其圣功,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主要讲不以人害天的道理。圣五执道,天下归往,百姓归往,而如果圣王立人之道,以礼教和法教治国的话,那么就会以人害天,因为礼教和法教为人所立之教,非道之所处,非自然之教,故不足以治天下。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主要讲如何才能闭人之出口,张道之出口,绝弃人之道,尊奉天之道。人道弱,天道昌,柔弱胜刚强;天下不可无道,故人道之门不可以示于人的道理。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主要讲圣人无欲,万物自化,天下自定的道理。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本章开始讲德经,阐述了可德非德的道理。以人德治天下,会一步步走向天下大乱。所以君王应该去人复天,以天德蓄天下。
2、前面三十七章道经部分,讲了什么是道,道、天、人三者间的关系,阐述了万物自然而然才是最好的秩序。所以,圣王治天下,不能破坏这种天道秩序。事天以道为本,治人以天为本。若要天下长久安定,则需虚静自处,抱神不离,曲己通身,以此做到无为而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8: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6-23 09:22 编辑

第二十一周分享

第三十九章  天清地宁
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践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理解:
从来凡是得道的: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发,侯王得道可以以道来治理天下,从而天下清静安定。以上所说的天、地、神、谷、万物及尊道贵德的圣王,他们都是遵循道的本始设定,才能施神化于万物,反之如不奉从至德,就会出现:天不能清明,难免崩裂;地不能宁静,难免要毁坏;神不能灵验,难免要消失;河谷不能充盈,难免要枯竭;万物不能生长,难免会灭绝;侯王不以道治理天下,难免会颠覆失位。所以侯王之贵,在于其为政以道为本;侯王之高,在于其为政以德为上,以人为下。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这不就是以贱作为根本吗?所以最高的赞誉是无须赞誉。所以不愿像华丽的玉石那样贵重,宁可像坚实的石头那样低贱。
心得:
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在于“得一”,即“得气”,万物只是个框架,一气在其中流动不息。得气方能生动,生生不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只有服务于万千黎民百姓,才能体现侯王将相存在的价值,高高在上是没有出路的。管理无非是整合社会资源。管理者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没有什么权力是天然的,一切都是出于社会的需要。侯王与百姓,只是分工的不同。与其矜持贵高,不如朴实无华。

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理解:
从失道到得道,循环往复是道的去运动规律,道的作用方式是自然无为,从不强求万物听从自己,可谓德之至柔至弱。天下万物生于道(有),有生于无(看不见的大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29 07: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6-30 17:34 编辑

第二十二周分享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理解:
微妙玄通之人闻道之后,就会笃守大道,勤而行之;平庸寻常之人闻道之后,对道的存在半信半疑;粗陋鄙薄之人闻道之后,就会哄然大笑。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不哄然大笑的话,那说明这个道也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古语说过这样的话,有这样的道理: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惟恍惟惚,杳杳冥冥;不是向前往,而是向后反;道那么大,却像丝节那样浑然一体,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最崇高的德行,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那样;不显露任何变化和特性,不萌不荣;不去说教,而是虚于顺物来引导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不得己而建立德行,教行百姓,也只是静悄悄的不言而教,不引而行。上德,广德,建德,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返璞归真。道是无边无际的,没有边界;道散为器,它不自成,后其成而成;虽有大美而不言,虽有大音而希声;道无形、无名。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的道理,应该效法天道,用道之弱,用德之谷,这样才能对百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理解:
道生太极之虚漠之气,太极为一;太极生阴阳,为二;太极与阴阳为三;三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靠阴而面向阳的,由阴阳冲气和合而成。人们所厌恶的,通常都是不生不长,只嫌自己不够强大,而王公则以此自称。所以万物损掉人为的外在荣华,对它是有益的;增益万物的荣华是有损的。人们遵循有言之教,我也会为天下立天道之教。强硬妄为,没有到它该死的时侯就死了。益之而损,是只知雄不知守其雌,这样的教行,是为雄之道,所以称之为教父。

心得:
1、“上德若谷,大白若辱”,真正得道的人往往是被世人误解的。
2、“强梁者不得其死” ,做人不要太强硬,太过争强好胜是不能长久的。
3、这两章读起来特别费力,好像是要换一种读书方式,但又没有完全换过来,处在原来的读法和想用的读法中间,憋着难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7 2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周分享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理解: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是大有益处的。不出声的教导,无为是好处,天下很少有人做得到。

分享:
1、柔弱之物往往主导坚硬之物。不求回报的力量反而更加强大。
2、做人要以身作则,放低自己。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辱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理解:
名声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生命与财宝,哪一样更重要?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是祸害?过分追求名利必然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足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没有危险,可以保持长久。

分享:
1、名气固然是有用的,然而不能因此放弃爱惜自己的身体。钱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只看钱。尽量把目光放在做事本身上。得失都不重要,只是一个结果,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太想得到一定会有大失去,不能过分的追求。不能把名利看得太重,要忘记这些结果。
2、“知足”不是懒惰的借口,而是说要认真做事,忘记结果,自己祈求的东西自然会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1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7-14 19:46 编辑

第二十四周分享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最完美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真正满的状态反而看起来中间是空的,怎么应用它都用不穷尽。真正笔直的道路反而像是弯弯曲曲的。直正境界高的大巧反而看起来是笨拙,最会言辞的看起来不会说话。躁动可以御寒,心静能够耐热。清静无为可以大冶天下。

分享:
1、“大直若屈” 不要总想着抄近路,正直的道路是不可以取巧的。“大巧若拙”真正的“巧”是靠下“笨功夫”得来的,做事贵在坚持,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
2、“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身要动,心要静,保持中正平和,清空欲望,是提升境界的关键。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的时侯,马都在田里耕地,天下无道的时侯,马都在战场打仗,小马就会出生在战场旁的郊野里。罪过、祸患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知足。如果你感到满足,那才是真正的富足。

分享:
1、“知足之足,常足矣”“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要知足才不会自取羞辱,人要知止才不会遭遇危险,可以保个天长地久。

月度总结:1、内容回顾
本月从第三十九章读到第四十六章,第三十九章主要讲以俗观之,道无状,德不形,不只是,不自彰,似贱且下。而君五叭有尊道贵德,以道为本,以德为贵,才能成天下贵。所以君五应该绝弃自彰其贵、自彰其德的文礼之节。第四十章主要讲君王去伪存真,去文复质,去巧守朴,复归于道,用道之弱的道理。第四十一章主要讲圣人闻道之后,进而立道,并要身体力行地躬耕践行大道于天下。第四十二章道生万物之理,并进一步阐明,如果背离了天道,以人道治天下,会招致失败,强梁者不得其死。第四十三章 讲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道理。第四十四章讲圣人为政以道为本、道为功之实、圣为功之名、圣人无名的道理。第四十五章君五去人复天,清静为天下正的道理。第四十六章主要讲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的两种不同的政治后果。
2、体会
这个月读道德经,第二周读得是最用心的,感觉读放透了。但第三周和第四周都不在状态,人飘着,不在状态。第三周是不想读,第四周是想读,但摁不进去,脑袋像浆糊,拎不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22: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7-21 22:36 编辑

第二十五周分享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其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原文:
为子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地运行的道理。出门越远,对道的认识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就明白,虚静无为切成就一切。
求学,知识是一天比一天多的;守道,智识是一天比一天少的。不断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界。能够无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要清静无为,如果政令繁多,就不能得到天下。

两章概括理解:
        第四十七章讲圣人如何才能见天道,如何才能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的道理。获取信息要尽量获取有用的知识,并且要依循天道的方向。而天道无须出门就可以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一定是正确的,知识了解太多可能会陷入“知识障”,导致无法接近道。心中有“道”,放下私欲,无需寻找见闻,事业便可成就。
         第四十八章讲既然不为而成这么美好,怎么才能做到不为而成?做“减法”是我们需要的人生智慧。“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需要减少的不是主观能动性,而是要减少欲望,要为大家做事,少为自己捞取。领导者要放下欲望为百姓做事,为大家“为”,为自己“无为”。

体会:
1.“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从道里面跑出去到处寻找道,就好比一个人从家里跑出去,满世界寻找自己一样。他跑得越远,就越不可能找到自己。因为在迷失的路上,走得越远,只会更迷失。对自己的认知,就只能越来越少。就如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些父母过度寻求教子之方,寄希望于外力或是技法,反倒丧失了做父母的本能,其效果适得其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22: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7-28 22:54 编辑

第二十六周 分享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原文:
出死入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圣人永远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百姓的德行合乎道,圣人以道养之;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圣人以道正之。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大道,是谓德善。尊奉大道者,圣人以道教化他,不尊奉大道者,圣人也以道教化、改造他。君王以德配天,去天下之伪,复天下之真,是为德信。圣人志在天下,辅万物之自然,闭人之道,张天之道,天下自正,百姓自化。圣人慈爱百姓,把百姓视为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人在世上,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结束。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之分之三 ;那些本来可以长寿,却求生过度而走上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看重生命了。 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走在深山里不躲避野兽,上战场打仗不用盔甲兵器。但是野兽、兵器伤害不了他。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会往死路上走。
两章概括: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讲圣人以天德府天下,使百姓德善、德信、德真之道。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讲生死之理和摄生之道。

体会:
1、“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以直抱怨”?“以德抱怨”?孔子与老子孰高孰低?位置不同,约束不同。
2、“临渊嵌鱼不如退而结网”,欲望不仅是无用的甚至还会伤害你。忘掉欲望,专注做事,幸福会来到你身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22: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道德经的群里讨论关于违反规则的统计和处理结果。我不敢吭声,知道自己做的不好,主体感丧失。统计的结果显示我是违反规则最多的,共五次。但我的印象里我只违反了三次,之后我详细看了前面每周班长的统计记录,小迪把很少露面讨论都算成了违规。当时心里很不服气,但是并不想在群里为自己辩护——很少露面,并不表示我没参加讨论,没发言。那个内心想为自己辩护的人的力量并不强大,缩着的。
       说说违规的三次情况吧。第一次,是我参加禅修的时候没在规定时间内写分享。当时我问了老师说可不可以提前写好,老师说不可以。于是禅修之前我就没有写。禅修完的当天周六晚上我拿到了手机,那天未知还提醒我赶快写分享,由于没带书,我也写不出来。第二次是在群里面参与讨论。那周我确实心里是故意拧着的,不想发言,于是一个字都没有说。接着一周第三次违规,因为没有写两章内容概括。当时确实没注意到上周讨论的班规里必须要写两章内容概括。那周写作业的时候我还挺认真的,还专门看了一下老师的格式,觉得没问题了才放心提交的。而且我的格式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同一格式写的,之前也没人说是违规了。还有一点感觉不公平的是有同学和我一样格式,班长却不算违规。这里有个小心眼的人儿在跳动。另外对于写两章内容概括,班长核查起来过分机械和死板,难道非要写上“两章内容概括”几个字后才算完成了吗?我的内容概括是融合在译文及文章理解里的。有时候两章内容完全不相干,怎么能够把两章内容概括在一起?对此,我心里有抗拒!
        关于参与群里讨论,我确实不爱在群里发言。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因为工作时间不能用手机,下班时间也不太喜欢看手机,所以微信聊天的时候较少,有时看到群里同学们讨论时我没时间,等我有时间的时侯,话题早已转弯了。内部原因是没话找话说特别难受;怕自己说出的语言太过浅薄而不敢说。
         虽然上面说了那么多违规的客观原因,但责任都在自己身上,我接受规则的约束。参与集体读书会,对我有一个很大的鞭策作用,一个人我肯定坚持不下去,我想继续参与《道德经》的读书会,我愿意重新交保证金,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3 23: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8-8-4 12:19 编辑

第二十七周分享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理解:
道产生的时候是混沌的,德来蓄养它;物体的形态有了功用的时候,器就形成了。所以万物尊重道,认为德特别宝贵。道和德的尊贵,就是因为没有人给它尊贵的爵位然而它自己一直是这样。道产生万物,德蓄养万物,让万物生长,让万物成就,让万物养育,让万物丰厚,让万物生养,让万物有保护。天之道产生万物却不说拥有了万物,有作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带领大家却不说自己是主宰,这就是深远的上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教。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理解:
天下有开始的时候,道是天下的母体。既然得到了道,就能把握天下是如何运转的。既然把握了世间如何运转,又要回到道的原则,这样才终身不会碰到危险。把欲望的孔堵上,把欲望的门关上,就终身没有痛苦危险。把欲望的孔打开,不断给自己找事,就终身没办法被拯救了。能洞察细微叫做“明”,能持守柔弱是“强”。将外在的智力之光,转化为内在的明,不给自身招致灾祸,这就叫做承袭常道。

体会:
1、心中明白了道,要有德行来蓄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事件中赋予“道”以形态,用“物”和“器”来涵养“道”。
道家也是讲因果的。个人的行为是“因”,会产生蝴蝶效应,得到各种不同的“果”。因此做事要发出善念,把结果向善的方向引导。
2、“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塞住欲望的口,关上欲望的门
3、“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心中有日月,身边自有光。

两章概括:
第五十一章  主要讲唯有尊道贵德,才能以玄德配天。第五十二章接着讲,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2 17:50 , Processed in 1.125183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