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铃兰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25 23: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字义查证细致,经文逐句理解条理清晰。体会有真情实感,联系生活具体事例,让人看了心生触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 10: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9-1 10:47 编辑

第31周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一、字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象形:四棵草,中间是个太阳)---怎么引申为了“不要”
啬:穑的本字,象形的啬是,两颗麦穗下面一个仓房的样子。本义是把麦收到仓里。---(说文)愛瀒也。从來从㐭。來者,㐭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凡嗇之屬皆从嗇。(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圣人以道治国,百姓自然而然的合天伦而化是最好的社会,圣人知道自己人为的有所施,会扰乱破坏这种自然自化,笃守大道,丝毫不予妄施妄为,就好像有宝贵的东西舍不得拿出来一样,这是啬)
莫若啬:字面意思:没有比得上(莫若)“收着敛着+藏着不舍得拿出来”(啬)
服:用也,事也。
克:肩也。
柢:(现代汉语词典:柢:树根,氐:根本)说文:木根也。氐:至也,从氏下著一。

二、经文理解
      治人事天,没有比得上“收敛人为的施予”。“收敛人为”,这是尽早地归道,用道治国。尽早归道,使天下复归于道,天下之德得以重新接通道的源头,就有道了,就可重新积蓄天德。道正了、重新积蓄天德,则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可以克而胜之,既能以道正天下,又能以兵克奇复正。 “无不克”,则无极,莫知其极。无极(天德)、莫知其极(人德),才配得上有国,可以配得上统与治天下。有“国之母”(天道天德),须臾不离天道,这样的国家才可以长久。这是“有道-深根”-“有德-固柢(本)”,死而不亡、“同道永恒”之道。

三、概括
59章揭示了治国治身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原理,和怎么做到。
1、是什么?
深根固柢:道为根,德为本,须臾不离大道,谓之深根。德须臾不失其正,谓之固柢。
长生:死而不亡者寿,不自生而长生。不益生,不生生谓之死。不益生,方可长久,不生生,方能死而不亡。
久视:人见独守一,同于大道,则能与道同,同者同永恒,此谓久视。
2、长生原理:
人的寿命、国家的寿命,它们的根如果深植于大道之中,道是无穷夫尽的,那么理论上做到这样的人和国家,它们的德就是永久足全的。德永久足全,那么形就会是全的,形全,则精全神全。
3、怎么做:
收敛人施(啬)-->归道(早服。深根)-->重积德(固柢)-->无不克-->无极(也就莫知其极)-->配得上有国-->有国之母(守天道)-->可以长久。


四、体会和疑问
1、老师翻译的这句“治人事天,不过收麦入仓;收麦入仓,是谓早日被抓捕归道”,特别简练生动!
      然后我就又不明就里了,收麦入仓又在说什么?麦子熟了就要收藏起来。。。(那不是还有种、浇吗?没提)在说什么呢?麦子熟了,该收哪收哪。不收起来就坏掉了。在打比方。人施人为要收进道里,要啬。
2、莫知其极:字面意思:“根本不知道那个极”,言下之意,自然也不会那样做了。---在第59章的语境里,极,“积天德,谓之无极;积人德,谓之有极。”,具体点说,有极是指人离道之后的内外的所作所为。这个极,在现在的社会爆发着,比如娱乐至死(极),消费至上,是消费之极。我身上也有痕迹,搬家的时候,那时经济上缓过来点,有钱,我也要光鲜光鲜,嫌原来的冰箱旧了、不漂亮,4000多买了新冰箱,当时合理的理由是旧家这里我还会时不时住一下,这里丈夫上班近,没有冰箱我视为不方便。实际上,搬家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就没有回来住过,两边住不现实,吃的穿的用的,太麻烦也浪费。当时,旧的不行,有钱,想要新的,钻进这个细管管洞洞里,只看得到这个,遮盖了其他。--反映在内心之极,这是奇欲滋起,失正。因为经历过了,所以现在看得很清楚。马后炮,要变成预见。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知雄守雌)。
3、道德经里的“长生”的概念跟社会用语“长生不老”不一样。      社会用语的长生不老,就是指身体不会死,意思窄,和合道不合道没有关系。
公众号里对长生久视的理解:
死:不益生,不生生,谓之死。(--死,居然是合道的!正复为奇,奇-死,善复为妖,妖-死)
长生:死而不亡者寿,不自生而长生。
久视:同于道,同者同永恒。
          -----有人去健身房、室内,空调,高强度的机械锻炼,不明就里的喝滋补品,用逃避生活的方式学习,这是益生,生生,是奇生,奇不死。
4、对道和德的把握,混一起了,模糊迷茫。
      道为根,德为本。对万物,道若母,德若乡。。。还是有些迷茫。复习一下导言。
      道为万物之宗,道是怎么作用在万物上的呢?以德府之。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故能养正,养正而能久。府者,蓄也,养也,容也,成也。
       ----用我自己的话说,以人观之,第一,道是行的,要行道;就是生活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第二,怎么生活,合道不合道,德就产生了,是积德,还是缺德就产生了。做呀做呀,就积蓄了某种氛围,比如家风,就像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 2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9-1 22:43 编辑

31周第60
治大国,如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一、      字
莅:临也。莅的甲骨文(?),左边是一个立字(象形的立,一个人站在一上),右边是一个隶字,隶的象形是一把手抓着动物尾巴,及也
       象形字典里没查到莅字,从莅的甲骨文字形的组合去分别查部首,这样来感觉场景。莅,就是立,一个人站在一上,始终在,不离。隶字的场景,有手抓到猎物尾巴的细节,及,确实够到了的感觉。

二、经文理解
   治大国,如烹小鱼,火不能大,不能乱翻炒,鱼会碎,那么国会碎,百姓会碎。以道莅天下,鬼(奇呀妖呀)就没有神通了,守正而奇不出,其奇不出,其妖不形。不只是鬼奇妖不出不形,而且以道莅天下/以正治国,真正的神(造化之良能)不伤人,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百姓合于天伦而自然。不只这样,圣人以道莅天下,其德正,天下自正,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伤人。人不害天,天不害天,天人两不相伤,天人以德相交而合为一,是谓德交归焉。

三、概括
      60章用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比方,来引出圣人以道莅天下,鬼不神、奇不出、妖不形,百姓合于天伦而常自然,天人以德相交而合为一。
      59-60章两章,揭示了深根固柢,积德养正,长生久视的原理。还揭示了圣人以道莅天下,鬼不神、奇不出、妖不形,天人以德交焉的原理。

四、体会
1、非A,其B。(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我直接理解为“不是A,是B”,一层层递进的意思。看了看老师的理解,再整体地回到语境里,非,“不只是。。。,而且。。。”,这样的思维更完整更圆融。
2、没少听到人们说“天人合一”。但很少听到,德交归焉!钥匙在以德相交!
3、这周读经感觉有些疲惫,不太想翻书,愿意做边边角角的事儿。犯困,精神头儿不太好。经文背的嗑嗑巴巴的。有一次和婆婆锻炼完慢走回家,路上朗读了两遍,感觉到还很清朗。

五、疑问
1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伤人”这句。‘神,天地造化之良能,鬼,造化之隐迹。有形之正为神,无形之奇为鬼。
---这两句对于鬼的描述很矛盾,造化之隐迹,怎么变成奇了?(隐迹就是人所不能见、不能知,是吗?)有形,无形不知道在说什么?天地造化之良能,以人观之,我觉得是无形的,道无形无状。。。
2、深根固柢:道为根,德为本,深根于大道、须臾不离大道;--根深才能本固;--德须臾不失其正,谓之固柢。
   ----对“德不失其正”,有疑惑,还说不清。首先是德和正的关系,“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则能养正,养正而能久”。有点感觉了。然后,深根于大道,德不是自然就正了吗?是。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没有疑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8 21: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周第61-62章
61 以静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乾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62坐进此道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一、字
二、经文理解
61 以静为下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乾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地势最低,所以百川汇江海,大国者善下,就是天下的母亲,天下交汇于此,汲取营养。雌性常以静胜雄性,以静而为(下)。大国对待小国,以静为下、虚而应之、蓄而王之(以德为胜),则可以领导、辖制小国。小国对待大国,以德为胜,则反过来可以领导大国。下流则多蓄,多蓄则多取,取什么呢?利益与秩序。以静为下,就能取别人,以静为下,一定能不取人而不是为人所取,并建立和平的天下秩序。所以大国不过是要兼蓄其他国家(彼此利益都放在心里,不只是只有自己的利益),主导并维持一个和平的天下秩序,小国不过是要进入大国的秩序,换得自己所需的利益。这两者各得所欲,大国所欲为蓄人、建立和平秩序,小国所欲为事人为取恩惠,两者互取,各得所欲皆得所愿,两全其美。大国不下,不足以蓄小国,大国不下反为上,则为小国所取。
62坐进此道
    万物生、化、万物之理、万物之序的奥秘和道理,都在道中。善人(有道之人)以道为宝贵,不善之人以自己保有的那些东西为宝贵。漂亮话(美言)可以纷饰自尊,看起来美好的行为(美行)可以让人增益。人要不在道(人之不善),还有什么不可抛弃呢?所以天子立自己为天下之师,为了施行教化,需要大臣辅佐自己,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虽然有礼天之器“拱璧”、坐着四匹马拉的车,仪仗尊贵,这样的尊贵不是真正的尊贵,不如坐进大道里,尊道贵德,以道德治天下,让天下无为而治,而无不治。上古圣人之所以贵此道,到底宝贵在哪?(在于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不善之人寻求治天下之道-到处谋求它-感觉找到了-以此去取得天下,“试图获得道,并以此而取天下,是最大的欲得、最大的不知足,也是最大的咎和罪,是不是说,真得到这个道,这个最大的罪也可以免除呢? ”得道有道,有天下至宝,用道之理而治天下,善救人而无弃人, 故能为天下贵。   
三、概括
第61章揭示了国家外交之道,以静为下者,兼畜人,建立天下和平秩序(取天下)。
第62章揭示了治理天下之道是万物之奥的道,不是人发明的道。坐进此道。
四、体会和疑问
1、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我们国家是真正能担当起道德经里的建立天下和平秩序的“大国”。为什么呢?从道德经里传递出来的尊道贵德、深根固柢的治国之道,在上古时期是这样做的。毛主席也是这样做的,习总也正在这样做,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理念,是真的,是真的要化成现实化成行动。
2、大国与小国外交之道,“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大国欲兼蓄人,小国欲入事人”---看了正道正德公众号里的一篇“支持非州600亿中国得到了什么”,才明白了其中的对于双方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获得了秩序和实惠(基础设施、技术、商品),我们获得了国际政治上的支持,民族扩张,输出文化(秩序),经济格局,就具体援建的钱,建设非州,但要中国公司去建、钱又能挣回一部分来。。。整体效益,对于我们还是对于非州,都不是单纯经济利益所能代表和体现的。----从毛主席到习总的行动路线,就是输出文化输出经济,达到壮大民族、兼蓄天下、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3、对白云先生说,国与国之间,全是利益,不是你割我耳朵,就是我割你耳朵。“不管大国还是小国,只要以静为下,那么对方就会主动地把耳朵伸过来给你割。”----感到胃里那么别扭。和后面提到“大国不过欲兼畜人”也有矛盾。
我感到我不否认利益,我们援非,里面含着我们的利益追求,但是我们可不是不择手段,可不是去宰割别人去了——是兼蓄于人,是互利互惠,提供了一个和平和发展的秩序。
4、不看别人怎么认识世界,我自己完全看不清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8 23: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9-8 23:29 编辑

第8月总结(55-62)
      整理了八章内容,没弄完。      这8章,是重要的。
     说真的,我的感受停留在概念上的理解多一些,没动情。和那个意思没在一起,在不了一起。模模糊糊的,不真切,彼此在很远的地方。有点生气。有点憋闷。有点愚蠢。
陈琴老师的声音,我觉得有点像是挤扁了挤出来的。她唱的读书人,感觉架式很大,像掺了假,不质朴。我挺喜欢同学们吟的,读的,因为我感觉到真。
       本周我不太想读,要不是有班规和押金管着我,就断了。我不是想读,可我就是读不了。工作很忙,出差多。婆婆和我们同住,我的心时不时就变换角色。迪和苗苗说的细微,对应到我的感觉里是细微难察,笼统的模式是,。。。婆婆不愿意学坐电梯,就得送,陪,嫌麻烦。吃东西那么卖力气为什么不肯学点新东西?---这种感受积累下来,拿不准某个时刻,我就以提醒的方式就不以为然地冒犯婆婆,不敬,我承认那时不敬,我比母亲大。---婆婆脸色不好,憋闷,还叹气,----我就有点愧疚---回到媳妇道上,同样是端洗脚水,洗澡,叫婆婆吃饭,同样的事情,态度是不一样的。女儿有意无意看着呢,学着呢。
       我能上道。上媳妇道。丈夫也开始每天早晨送母亲下楼锻炼,接过去了。我出差中香不能回家做饭,女儿开学了,主动说回来给奶奶做饭,也有点叫累,需要我的镜映:“确实辛苦。大中午地跑来跑去”。--我听到女儿叫累的时候,我感觉你就该练练,所以镜映出不来的,屁股有点坐歪了,不静,不正,没有看到女儿的需要,只有对结果的要求。
      奶奶说不了话。奶奶心里表面没有这些,想自己居多,---因为身体有病。那个没有病的奶奶心里一定有这份镜映。这份镜映如果是奶奶脸上的微笑就满足了。她自己还难受着呢,她怎么笑得出来?自然笑得出来之时,一定会笑。让母亲脸上露出笑脸,我心里也感到安心。感觉心里静了许多,有点归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5 09: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9-15 09:39 编辑

第33周第63-64章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则无败,无执则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于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一、        字
图:古代在皮或绢上绘画城邦乡邑边界的图。
泮:读畔。冰化开,分解散开。
二、经文理解
(63)怎么治理好天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之,无,道也。为政以天,为事以道,不以名物为事,味无味,就是欲无欲,欲之以道,奇欲不生。
要图谋大事就要用道,用道则易,用道就是掌握万事万物的机理权变; 要做大事,行天道,就要找到天下大事的枢机和关键(细)。
天下难事,必须找到钥匙(机理权变);要做成天下大事,必须找到钥匙孔(枢机和关键)。
所以圣人自始至终都不以人为大,故能成天道之大,成大功于天下。
轻易就答应别人(轻诺),只见易不见难,就无法见其细,就无法找到关键所在,所以必然会背信食言,少有信用;多行天道,和人道有碰撞,则人道必有多扰,考验就来了,这时圣人重视困难也不被困难吓倒,以静胜热,不失洞察力(找到钥匙-机理)和把握住事物的枢机和关键钥匙孔(枢机关键),随机应变,所以终无难事。
64
当天下太平、社会安定时,局面容易掌控和维持,在乱象还在萌芽之时,容易谋取和拨乱反正;在事物结构刚形成还脆弱时很容易瓦解,瓦解之后的殘余力量比较容易消散。有洞察力,在乱象还没有发生形成之前就要防范,如果有了苗头而尚未形成规模之时就开始治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一个事物从无到有,都是从萌芽逐渐发展,然后日益壮大,---关注萌芽阶段,正的要养,歪的要消灭在萌芽阶段;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埋头踏实做基础建设,打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步都要走正,善始善终。妄为者败之,执持着歪理邪说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则无败,无执则无失,合道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知-道,行事不合道。慎终于始---守住根本(初),善始善终,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皆正,奇欲不生,不贵难得之货;学天地大道,不学巧伪之学,把百姓那种失正、追求伎巧反转过来,使百姓返朴归真,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三、概括
63章揭示了治理天下的基本大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欲无欲);图难于其易,在于洞察事物的机理权变,为大于其细,在于把握住事物的枢机和关键,故功成。
64章揭示了治理天下更具体而微的道路,治平的道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善始善终;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63-64两章提示了治理天下的基本大道:为无为,事无事,欲不欲,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治平之道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难易之辨:用道则易,悖道则难。难易之辨在用不用道,难易相成。大小之辨:小,细,事物的机枢和关键。大,整体,全局
四、疑问和体会
1、为大于其细:“大”指天道之昌,还能有所领会。“细”指人道之亡。----我感觉跨度太大,连系不上;二是感觉笼统了。我把“细”把握在事物关键之处,枢机关键细微难察。
2、“以人去人难,以天去人则易”—有点感受不到,先列举一下,都亮亮内容:
以天去人则易                以人去人则难
以天胜人,以天正人(有个好领导的感觉)                以人克人,以欲解欲---火上浇油、提着头发过河
既知有天,也知有人(知人)        只知有天,目中无人        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天之雌                人之雄
最外在最表面的天之雌就是自然结果(走路看手机就会摔跟头,被撞)                下德,物蔽,奇欲

一边列举一边感受,“以人去人难,以天去人则易”—有点感受不到,------有了答案,情绪是老大,占据领导地位,真正的领导者不作为了。“在自我组织的世界里,不管在王位上的多元自我级别是高是低,首要的德行,就是要守一。因为眼界的原因可能顾不上大局,但守一之心必须要有。这就是所谓童蒙养正的意义。童心不正,没有守一之心,他的自我组织里的各种多元自我,一不小心坐上国王,就会成为自我世界的破坏者。”
对“守一”有点飘忽不定。对守 “正”有感觉。心里有正,不守,或者守的不对,或者守那个正,不是真的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6 22: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铃兰 发表于 2018-9-15 09:36
第33周第63-64章
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与童蒙养正联系起来理解,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2 00: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9-22 00:57 编辑

第34周第65-66章
      (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而以愚之。民之难治,在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一、        字
稽:留止也
二、经文理解
    65上古时期善以天道治国的圣人,知人道之不可为,不以人智、施言教以让百姓明白,实际是惑乱百姓(不以明民),以天道正民,百姓返璞归真,民复质朴、开民之天智,人智不开,似若愚之。(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伪学巧智”多。(人智)以人之道治国,就是国之贼,害天残德。不以人之道治国,以天道治国,民复于正,天下太平,是国家之福。知此两者,也就是树立了“圣人治国,不违天道、不悖天德”的常法(式法)。
常知稽式(人之道不可为,天之道不可违),是谓玄德(天德之至)。
玄德,需积天德之深厚,去人道返天道之路,道阻且长,是谓远矣。玄德与物反矣,是指不物化,不蔽于物,与天地合德,同于大道,乃至大顺,天下万物之福。

66江海之蓄百川,以其地势最低,而为川谷之王。君王之所以为君王,是因为:以天德府天下,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益,畏万物常自然,是以善下之。
所以圣人要成天下之王,就是治国治民(欲上民),必须行不言之教,而不是用伎巧巧智,假智。圣人要教化百姓(欲先民),必须去身全道,去人全天,不以自己为天下师,不以自己一已之人德为天下之资。
这样圣人处帝王之上位,因为圣人无为百姓自化,所以百姓也感觉不到重威的宰制;圣人无为教化天下(处前),不宰制百姓,不伤物害命,所以百姓不会造反推翻他。 天下皆得所安,百姓皆得所富,天下宾服。
天下安定,百姓富足,这是天道之功,圣人只是辅佐天道,不与天争功,不自傲,不居功,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概括
       六十五章强调了“以人之道治国不可为、以天道治国不可违”的治国之道,本章称之为常知稽式。其中有一个表现就是“非以明民,将以愚之”,非以人智明民,开民之天智,人智不开,似若愚之。
       六十六章揭示了圣王在君王之位,就是要“处上”和“处前”,怎么做到的道理。(处上是指上位、是领导者,处前就是要教化百姓)这个道理就是:“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君王只是辅佐天道,天下太平,百姓富足是天之功,非人之功,圣人不争天之功,不居功,不离天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两章概括:常知稽式和不争之争两章,阐述了玄德的内涵之一:人之道不可为、天之道不可违,不争天功,是谓玄德。这样做,就是积天德
四、心得
1、天人之争:好的结果,是天道之功,天德之助,人只是辅佐道。不是自己的功劳。不争天之功。
2、言有宗,事有君(稽):言要有真实的根据,事物事人事天要有真正的君、领导者(不要让欲望成了君)。
比如白云先生说天、圣、君、法、师,基督教等不可以用,他们的文化没有这个东西,---我心里在点头,道德经和白云的解读里读到了。我们要明白这个话,这个事,根据在哪。老师在群里问大家,和我心里很贴。
五、体会
1、六十六章里的“天人之争”,感受挺深。我有点明白了。
在我身上看到了争功,居功的影子。照顾婆婆照顾好之后的一些瞬间,就自已心里夸自己(我知道),我成了位置最高的人(我不让自己知道),眼神就不柔和了,说话也透着居高临下、安排别人(主宰)。比如,在吃得多的事上,我就要指手划脚了。婆婆饭前吃了块点心,吃饭的时候,她饭量不减,吃到最后还有少半个馒头,我终于忍不住说:娘,你要吃不了,就剩下吧。婆婆嗔 怪地哎呀了一声,我说你还没吃饱呢。她嗯了一声。我才停了下来,感觉气氛被我破坏了,有点惭愧。用这种方式让婆婆少吃,行不通。
习总说,成功不必有我。习总是这样做的。我感觉全身每个细胞都这样在点头。习总离我足够近,我就能被带动。我怎么浮现起白云先生在朝贡文章里说的父爱。自尊的力量。
2、智与愚
智:天之智----人之智。有的语境里是指人智,有的语境里是指天智,真智。
愚:以人之道观之,天之智若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21: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9-29 23:18 编辑

35
我电脑照片传不成功
67  我有三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      字
细:微也,小也。
俭:约也,从人。行为约束。--本文中,人德不生不见,不施不为。这样俭的感觉就有了。生活里的节俭是“俭”的具体运用
兹:草木多益,从草(说文);从二丝,象丝二束之形,读如兹,此也。(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二丝指连续不断地吐丝,蚕吐丝总是围绕在茧内,故有此义。
慈:爱也,从心兹声。柔也,善也,仁也。(---AB声,从A表示这个新字的义和A一致;B声,也是表示义上的接近吗?有空查一下)

二、      经文理解
      天下都说“道大”,(人也是道生的)天道好像跟人道不像。因为道之大,所以不像人道。如果天道像人道,时间长了就人道秩序就要崩溃。(人道:物理人情,人的知)
       怎么保障“不会以人争天”呢,圣人有三宝,持守而保之,一是慈,天德畜天下为慈,慈爱孩子也是慈。二是俭,行为合道,约束妄行为俭,唯施是畏为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不以已为天下师,不自高自大。慈(天德畜人)故能大勇(辅天行道,代天反德,克奇复正,以天统人,以道御物,复众人之所过,复民之朴,复天下之太平)。俭故能天德广大,广畜万民万物。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成就国家政权的长久。
今舍慈(天德)而行人德之勇,舍去俭而广施人德,舍掉“不敢为天下先”而以自身为天下先,则天下必亡。
     圣人有道-有天德-有大慈-有大勇,遭遇来犯之敌,则战,战本于本(战争是为了和平!),而且有勇有谋,战而胜之。以慈守天下之定安,则有大智使天下定安稳固。人害其天,有圣王者出,对天下百姓具有无限的慈爱、负有无限的责任,具有无限的能力,求百姓于水火之中。
   
三、概括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揭示了行于天道的三宝,慈(天德畜人)、俭(不施人德)、不敢为天下先。

四、心得体会
1、 行天道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读着读着,理解着理解着,眼睛湿润了,我想到毛主席,抗日、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与苏联与美国周旋…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军…民族的使命,对百姓有无限的慈爱,负有无限的责任,具有无限的能力…还想到习总上任以来的作为,不说一句批评泄气的话,只做应该做的建设,重建。还想到白云先生,字读了先生的文章,正本清源,涤荡妖邪,白云先生身上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放在家里,慈、俭、后一样适用。对家庭负有无限的慈爱,无限的责任,无限的能力,家庭养人,民族的根要在人身上发芽开花结果,给这个世界送去真正的光明和正义。俭,不施人德,生活里的节俭行为是俭的在用物运物上的具体运行,局部运行,俭的范围还很宽很广,行为要俭,上班,要合上班的天、上班的道,说到这,我就很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2、慈与悲:
      慈,以天德畜天下,德之畜为慈。
     悲者,德之缺。丧德者,苦。悲、苦皆为“德不正所致”,德不正者,病也,痛苦,天刑之。
     -----我发现我心里没有不同意的声音。影视剧里老和尚们经常说慈悲为怀,慈与悲,不能两存,不能混为一谈。正解也。心里明白就好,也不会去和谁争。继续积累真实真实的感受。
3、细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细,我把握不好,和“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的细,心里起了冲突。查字典,细,上面一个头,下面是丝,丝线团。说文:微也。小,精。---然后再放到句子里理解。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有两种含义,都可以读得通,都到读到。1关键的细节,细微处。2人道之亡。细也有弱、小、衰亡的意思。久矣其细也夫就是弱了小了衰亡。这里的细含义比较窄,没有关键的细节的意思,天下大事作于细,含义要大要丰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21: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9-29 23:20 编辑

35周第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一、      字
善为士者,不武--武:人德之勇武
善战者,不怒--怒:为人欲而战
是谓配天古之极--极:炉火纯青(我理解的)
二、理解经文
      以天道治天下的圣人,不尚人德之勇武。
进行正义之战,不尚“为人欲而战”(怒),而是为天道而战。
胜敌之道,在于避实击虚,而不能“怒之以先、示之以实”(与)。示之以虚,隐于无形而无可击之,故能立于不败之地,后发先至。
合道的用人之道,是不自贵为人师,不与天争天,行不言之教,以天德天下。
这就是不争之德。这就是用人之力(为之以天,天下莫不为其所用)。这就是以德配天,唯有上古圣人极于此道。

三、概括
         第六十八章(以德配天):揭示了以德配天之理。用治天下、战、胜敌、用人来具体说的:“治天下,不尚人德之武”、“正义之战,不尚人欲之战(怒)”、“胜敌之道,避实击虚,反之,我方不怒之以先、示之以实”、“善用者为之下”。
        第六十七到六十八章:圣人之学,天道治天下的持而保之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样就是做到了以德配天。

四、心得
1、读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想到美国挑起的战争,无一不是为了美国利益集团的利益,它盯上哪,哪就变成战场变成灾难,无一不武、无一不怒。
2、把《道德经》理解为世俗陋智,再加以运用,越读越愚蠢。-----世俗陋智。世俗陋智。世俗陋智。多读了几遍,开始知道所指内容为何了,是歪了,邪了。还不是深浅的问题。比如“无为就是什么都不用干。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让别人上,我躲后面。比如慈就是包容一切,妖邪也要包容,不能反击不能绝弃。”
3、《道德经》是圣王之学,读者是君王,不是普通人。切勿以治天下的道理、对号入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应该对号入座应用到治身治家才对。对普通人来说,自己并不是天下之君,而只是一身之君,一家之君,目标是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子孙满堂。----“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应用到--以治身治家”区别不大呀,自己的生活不就是身和家吗?
----意思是不要试图“篡位”(当别人的君),如:我读道德经了,我教别人怎么做吧。为天下先,好为人师了。先做好自己。
4、对“天”有了点这样的感觉:上班,单位就是我的天,--然后“具体的工作、同事们(人)、设备、工具材料(物)”这个整体似乎又成为一个小点的天,我要事天,把天交给我的这些事都装在心里,周到和学专业技能掌握关键。感觉心端正了。有行动力了。
5、为之下
  “为之下”,“下”,有很多具体一些的含义,比如“不自贵为人师、行不言之教”。我还是会直接具体化狭化地理解为“就是不能为人师”,可是就得有人当老师,我看毛主席选集里,日本投降后还要打仗,很多同志们不理解,毛主席在会议上给大家用同志们能理解的大白话、道理、掰开了揉碎了地讲解,这是为人师,这是自贵为人师吗?毛主席明白形势、同志们不理解,毛主席能说清,就说了。--这不是“自贵为人师”,我知道了我迷糊在不知道“自贵为人师是指什么”,是指“你并不能给大家指明方向,而你自认为能、非要指”,你不明白,你站的位置不对不正,但是你以自己是对是正的。
  “不自贵为人师=不能当老师”
  “ 行不言之教=不能有言教” ----这个理解过程挺自动化的,我这里有个智障,障在形式上了,障在“有形”上了。

6、读和背
       我说老实话:老师说每天打卡值得推广。老师一说话,我就想动。别人天天打,我也不理。----信我认为的权威,同学们也权威,我不认。信人了,没信人背后的东西,因为没体会没滋味。连续早晨读背了三天,基本上背下来了,带着不懂读,带着不懂背,查字典、看书滞后了几天。前几天我的惰性特别大,眼睛累,一身懒肉,而看手机微信信息,眼睛累了还看。这周坚持读和背坚持了三四天,生出了信心,读吧,投进去读吧,足够多了我就能记住一部分、大部分,上下文连贯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5-17 12:48 , Processed in 1.073586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