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2-9-6 23:38 编辑
20220906星期二 第十三周第3天 查字(每天不少于10字)、正音、背诵、原文抄写、翻译、理解联想事例
持枢 第一天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提问: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结合自己对华夏思想的理解,说说鬼谷子讲要持的枢,可能是个什么样的枢?
《中经》 第二天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遭世异时危,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提问:今天的经文讲,中经的意思大概是说,有道之人固守道义于天下的道术,可以称之为中经之道。中经之道在于“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中经之要在于“贵制人,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制人而不是制于人的道术有: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并指出这些道术有其基本原理和运用中的变化规律。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在鬼谷子的论述体系中,持枢、中经、本经及本经阴符七术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天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者,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下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提问:昨天的经文列举了中经制人而不制于人之法,今天的经文讲述其中的形容体貌和声音之法。提讲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形容体貌和声音之法,为什么能够制人而不制于人。
一、原文抄写
二、查字正音 1形: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矿井。形,籀文(“井”的变形,矿井)(土,矿粉,指丹青等颜料)(彡,光彩),表示用矿物颜料着色。有的籀文(幵,即“研”的本字,研磨)(彡,光彩),表示研磨有色矿石,制成丹青,用以着色。篆文承续籀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着色加彩,以突出显示图案。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研)写成“开”。“彤”是用朱丹上彩,使物象赤化;“形”是着色加彩,使图案从背景中显示出来。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形,象形也。从彡,幵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形,描画,使其象物之形。字形采用“彡”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
2象:“𤉢”和“𤊱”是“象”的异体字。象,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长鼻、大口、大耳、形体超大的动物。简体甲骨文省去耳朵形象。金文基本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的形状简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简写成。有的金文描画出长鼻、长牙、大耳的剪影。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大象的长鼻、大口的形状写成长鼻、大口、大耳的,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写成。在古人眼里,陆地上的万千生命中,象的体形最为庞大而且优美,鼻子曲长动感,富于视觉震撼力,遂以大象借代世间万物之形。造字本义:名词,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长鼻、大口、大耳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表示动物身躯、四肢、尾巴的写成。楷书异体字“𤉢”将篆文字形中表示身躯、四肢、尾巴的写成。楷书异体字“𤊱”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长鼻、大口、大耳的写成。古籍多以“象”代替“𤉢”和“𤊱”。 --------------------------------------------------------------------------------------------------------------------------------------------------------------------------------------------------- 附:“象棋”名称的由来 中国象棋,为什么叫“象棋”,而不叫“龙棋”、“凤棋”、“牛棋”、“马棋”或其他什么动物棋?对于此问,众说纷纭,但基本都倾向认为“象棋”中的“象”,与那种鼻子超长、体形超大的食草动物无关。 象形网以为恰恰相反,“象棋”的本义,就是以大象为首的古老“动物棋”,以兽中之王的“象”命名,理所当然——棋戏双方以相同数量、相同战力的动物对阵搏杀,比如以八兽借代百兽的“动物搏戏”,双方以象、狮、虎、豹、狗、狐、猫、鼠等八兽组阵,战力以“象〉狮〉虎〉豹〉狗〉狐〉猫〉鼠〉象”为序,同类相拼,双方同归于尽;任何一方的动物攻入敌方的兽穴,即为获胜(任何动物不可进入本方的兽穴,即双方不可自毁);或者任何一方将对方动物全部消灭,亦为获胜。 “象〉狮〉虎〉豹〉狗〉狐〉猫〉鼠〉象”的搏杀规则,体现了自然界循环的食物链,也体现“相生相克”的中国古老阴阳哲学观念。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战争形态与古老的“动物搏戏”相融合,经过数千年演变,形成现代的“中国象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象,長鼻牙,南越大獸,三秊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屬皆从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象,长鼻长牙的南越大兽,三年一胎,字形像大象的大耳长牙四足之形。所有与象相关的字,都采用“象”作边旁。
3貌:“伯”与“皃”同源;“皃”是“貌”的本字;而“䫉”是“貌”的异体字。皃,甲骨文(白,雪色的)(人,人体),表示老人的头发雪白。古人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蓄须蓄发,老人的须发长而白,头部形象特征突出,因此古人以老人头部长而白的须发,借代人体的外貌特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白”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当“皃”的“头部形象”本义消失后,籀文在“皃”字基础上加“豸”(猛兽)另造“貌”代替,表示人与动物头部发型、发色千姿百态、风采各异的形象特征。造字本义:名词,人与动物丰富而各异的头部发型、发色特征。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豸”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皃”写成。篆文异体字“䫉”则用“頁”(头部)代替“皃”,强调“头部形象”的含义。“皃”的同源字“伯”,甲骨文将“皃”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表示头发发白的老人。古籍多以“貌”代替“皃”和“䫉”。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皃,頌儀也。从人,白象人面形。凡皃之屬皆从皃。䫉,皃或从頁,豹省聲。䫉,籀文皃,从豹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皃,刻意塑造的仪容。字形采用“人、白”会义,“白”像人的面庞形状。所有与皃相关的字,都采用“皃”作边旁。䫉,这是“皃”的 异体字,采用“页”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勺”的“豹”作声旁。䫉,这是籀文写法的“皃”字,用省略了“勺”的“豹”作声旁。
4爻:爻,甲骨文(两根算筹相交错、组合)(两根算筹相交错、组合),表示用众多算筹组合、计算、推算。金文由三(多)个(组合)会义,强调多次的、复杂的算筹组合。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人效法天地之变的规律,用阴阳的组合(八卦)变化,推测、计算世事的变化。楷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爻,交也。象《易》六爻頭交也。凡爻之屬皆从爻。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爻,交错。象《易》卦中六爻相交。所有与爻相关的字,都采用“爻”作边旁。
5非:“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相北的两个人(背)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两人思想相背、观念冲突、行为排斥。有的甲骨文变形,指事特征消失。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有所变形。造字本义:动词,思想相背者之间互相抵制、排挤,相互攻击、责难。隶书继承篆文字形。当“非”的“排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非”字基础上再加双手另造“排”代替,强调“排”的手部行为特征。从本义上看,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非,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从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非,违背。字形采用“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形部分构成,采用左右两翼相背的含义造字。所有与非相关的字,都采用“非”作边旁。
6邪:“琊”和“邪”是“玡”的异体字。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讶”的省略,表示惊诧无语。玡,甲金篆隶字形暂缺,楷书(王,玉,即“琅”,玉砌回廊)(牙,即“讶”),表示美得令人惊讶的玉砌回廊。楷书异体字“琊”加“双耳旁”(邑,借代宫殿),强调宫殿区内的玉砌廷廊。楷书异体字“邪”(篆文)省去“琊”字中的“王”(玉)。造字本义:名词,宫殿区内令人惊艳的玉砌回廊。古籍多以“琊”代替“玡”。“琅”和“瑯”(郎)是宫殿区内用冰清玉洁的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廷廊;“玡”和“琊”(邪)是宫殿区内令人惊艳的玉砌回廊。因此古籍中“琅玡”也写作“琅琊”,或写作“琅邪”,或写作“瑯琊”,或写作“瑯邪”。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邪,琅邪郡。从邑,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邪,琅邪郡。字形采用“邑”作边旁,采用“牙”作声旁。
7庄: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床”的本字,表示床架,借代病卧、病亡。莊,金文(爿,床架,借代病卧、病亡)(卜,即“骨”的省略,尸骨)(其,即“箕”的本字,借代建筑工具)(口,聚邑),表示古代作为帝王或贵胄墓葬之地守护者所繁衍形成的聚邑或村落。有的金文省去“口”(聚邑),写成上下结构。籀文用“歹”(残骨,借代死亡)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卜”,明确“庄”与“死亡”的联系;用“丌”代替金文字形中的“其”(土箕)。篆文省去籀文字形中的“歹”和“丌”所组成的(埋葬死者),同时加“艸”(草木,植被)、加“土”(封土),强调在土葬地点种草,以隐匿帝王或高官贵族的墓葬地点,避免盗墓。造字本义:名词,古代作为帝王世代守陵的移民所繁衍形成聚邑或村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由“艸”和“爿”所组成的写成。草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俗体草书误将表示“艸”和“爿”的写成“广”形的。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写成“广”,导致“土葬草地”的本义线索消失。现代汉语常“村庄”并用,古人称人口聚集的自然屯落为“村”;称世代守陵的移民所繁衍形成聚落为“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莊,上諱。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庄,讳皇上之圣名,不可妄解(这里“上”指汉明帝刘庄)。
8塞:塞,甲骨文(宀,房屋)(两个“工”,表示大量器械、材料)(双手操持),表示借用工具修补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加“土”(泥巴),强调胶泥的补砌作用。造字本义:动词,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墙的漏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塞,隔也。从土,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塞,筑在边区的隔障。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9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麻”的本字,表示麻林。,甲骨文(林,麻林)(攴,持械打击),表示持械打、扯麻皮,使麻缕与麻青分离。金文将甲骨文写成;同时加“夕”(肉),表示从骨头上剔析分离的零碎杂肉。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以外力破坏物体原有结构,使之分离成若干部分。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表示麻林的写成似“脊”非“脊”的、似“林”非“林”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雜肉也。从肉,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散,杂肉。字形采用“肉”作边旁,采用“ ”作声旁。
10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中箭。傷,篆文(人,士兵)(,即“”,中箭),表示士兵中箭。造字本义:动词,身体中箭受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简体楷书“伤”,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傷,創也。从人,省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伤,创伤。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省略了“矢”的“”作声旁。
11丑:“丑”是“扭”的本字。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与手指的动作有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点指事符号写成两点。有的金文误将两点指事符号连成一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彐”。当“丑”的“拧、扭”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手”另造“扭”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丑”合并代替同音、但含义毫无关联的“醜”。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凡丑之屬皆从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丑,用手指拧衣纽。在十二地支中,“丑”代表农历十二月,此时万物萌动,可以预备用事。字形像手有所用事的形状。一天之中的丑时, 也是举手用事的时候。所有与丑相关的字,都采用“丑”作边旁。
12害:“害”是“割”的本字。害,甲骨文(被系扎捆绑的舌头)(口,嘴巴),表示系扎捆绑舌头,以防人之口。金文在舌头中间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割断舌头。有的金文将独体形写成断开的两部分、,强调“割断”。繁体金文加“丮”(执,紧紧抓住),强调恶意致伤的强制性。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上部的舌形分解成“宝盖头”,同时用“丯”突出纵横切割的创伤。造字本义:动词,古人为了消灭口供或证词,抓捕并割去当事人舌头。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丯”( jiè )写成“丰”( fēng )。当“害”的“切割”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刀”另造“割”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害,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丯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害,使人受伤。字形采用“从、口”会义。“宀、口”会义,是说伤人的言语从家中而起。采用“丯”作声旁。
13须:“須”是“鬚”的本字。須,甲骨文(人,成年男子)(像下巴)(彡,毛发),表示长在下巴上的毛发。有的甲骨文将“人”与下巴上的毛发分写。金文以“面”代甲骨文的下巴形象,表示“須”为长在面部的毛发。有的金文写成“页”、“彡”会义。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古人敬重自生自长的毛发,所以两腮和下巴粗茂的毛发便成了男子的非有不可的标志。造字本义:名词,男子两腮和下巴标志性的毛发。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頁”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须”,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简化成“页”。古籍多以“須”代替“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須,面毛也。从頁,从彡。凡須之屬皆从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须,长在脸上的毛。字形采用“页、彡”会义。所有与须相关的字,都采用“须”作边旁。
14翼:“翼”与“冀”本同源,后分化。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即“戴”的本字,表示披戴面具。翼,金文(飞,飞翔)(異,即“戴”的本字,披戴),表示身披羽装,尝试飞行。有的金文(羽,翅膀)(異,披戴)(双脚,奔跑),强调飞行所需的羽装和助跑。人类自古渴望飞翔,中国古人尝试在肩背上系着人工翅膀,借助跑产生的风力实现飞天梦想。篆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肩背上系人工翅膀,助跑试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羽”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異”写成。当“翼”的“系翅试飞”动词含义消失后,人们将表示“梦想、渴望”的“翼”写成“冀”。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翄也。从飛,異聲。翼,篆文从羽。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翼,翅膀。字形采用“飛”作边旁,采用“異”作声旁。翼,这是“”的篆文异体字,字形采用“羽”作边旁。
三、背诵 已提交微盘
四、翻译: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就是根据卦爻和卦象来推测事物的吉凶征兆,这也主是爻所起到的作用。就像依据阴阳爻的位置和卦象之理可以推断吉凶,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声音、体态容貌等信息推测出他的内心世界。有道德操守的人,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说话必定称引《诗经》和《尚书》中的文句,行为既不过分,也不邪僻越仇,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容貌庄重,表情温和,不能通过外在相貌来猜测他的内心。遇到这种情况,就赶快隐藏自己的真情,弥补好语言和行为中的漏洞,离他而去。 所谓闻声知音,就是处理双方意气不合,彼此之间施恩惠和行友爱不能相通的一种方法。因为商与角不相合,徵和羽也不相配,能作为四声之主的,只有宫声了。所以音调不和谐,人听起来就会感到难受,因而言谈话语或说话声音中如果有散、伤、丑、害的毛病,那么,说出的话必然是非常刺耳而无法让人接受的。即使有美好的品行,受人赞誉,也不能像比目鱼、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互相配合。这都是由于意气不合,言语不协调的缘故。
五、理解联想事例: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外在行动、声音、体态容貌,都是其内心世界的反应。自己要向内有守的方向修炼。一直都觉得自己说话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原来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六、今天的提问: 提问:昨天的经文列举了中经制人而不制于人之法,今天的经文讲述其中的形容体貌和声音之法。提讲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形容体貌和声音之法,为什么能够制人而不制于人。 一个人的形容体貌是其内心世界的反应,由此可知此人是否有道德操守。声音是一个人的意气的反应,意气不合则言语不协调。这些都是一个人的内在最真实的反应。可以依此来制人而不被人所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