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4第十三周第一天【原文及抄写】
持枢, 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查字正音】
1. 持:“寺”是“持”的本字。寺,金文  (之,止,不动) (又,手,表示持握),表示持守、维护、控制。有的金文 以“寸” 代替“又” 。有的金文 加“口” (邑),表示辅政官员聚集的地方。有的金文 加“邑” (都邑),表示“寺”是设在都城供官员暂住的地方。秦代前后称都城接待官员的地方为“寺”;汉代开始亦将接待西来高僧的地方称为“寺”。当“寺”的“维护、持守”本义消失后,篆文 加“手” 另造“持”代替。造字本义:动词,保守,维护,控制。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手” 简写成 ,失去五指形象;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2.枢: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周围有护墙保护的聚居地。樞,篆文  (木,门轴) (區,比喻确保门轴运转的凹槽),表示门轴之槽。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建筑中扣住木板门轴两端的臼槽。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枢”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區” 简化成“区” 。
3.春: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种籽萌芽扎根。萅,甲骨文  (林,林野) (日,太阳) (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有的甲骨文 将“林” 改成“艸” ,表示严冬过后,大地回温时野草重新发芽吐绿。有的甲骨文 将“艸” 写成四个“丰” ,表示春风带来漫漫丰草。金文 将字形简化成“草”、“屯”、“日”三形会义:  (艸,绿草) (屯,生根发芽) (日,暖阳),表示暖阳暖风催生遍地绿草。篆文 、隶书 承续金文字形。有的隶书 将“草 屯”的 连写成 ,字体严重变形,至此“艸”形消失,“屯”形消失。造字本义:动词,严冬之后,风和日暖,使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4.夏:夏,甲骨文  (口,圆圈,代表天体、太阳) (頁,动脑筋思考的人),表示太阳当头,阳光直射,农人考虑生计。对于远古时代靠天吃饭的中原先祖来说,在秋冬季节农耕难有作为,因而一年一度太阳回归北方的季节,显得特别宝贵,值得高度重视,抓紧时间耕种生产。有的甲骨文 将形似“口”的圆圈 写成明确的“日” ,强调农人和太阳的依赖关系。金文 将上下结构的甲骨文 写成左右结构的 ,并加 (双手)、加“夂” (脚),表示太阳回归之季,手脚忙碌,抓紧农业生产。有的金文 省去“日” ,同时再加“卜” (观测天象)、加“耒” (翻地的农具),强调在太阳回归北方之季,先民观测天象,手持刀,脚踩耒,应季农忙。有的金文 用“刀” (砍斫拓荒)代替“卜” (观测天象)。篆文 基本承续简化的金文字形,省去金文字形中的“刀” 。造字本义:名词,中原农人抓紧耕种生产的太阳回归季节。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简体隶书 省去双手 ,简化为“夏”,以致本义线索模糊。古人常以部落或联盟首领的特长、或开创性的文明功绩来敬称他们的首领—— 最早推广焚山造田的首领为“炎帝”;最早推广射箭习武的首领为“黄帝”;最早推广采摘种植的首领为“华”;最早推广农耕生产的首领为“夏”; 最早推广制陶的首领为“尧”;最早推行熟食制度的首领为“舜”;最早推广渔业的首领为“鲧”;最早推广治蛇治水的首领为“禹”。 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代开始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5.秋:“龝”和“秌”是“𥤚”的异体字;而“秋”是“秌”的异体字。𥤚,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侧视的昆虫,侧影突出了蟋蟀的两根长须 、椎头尖嘴 、轻捷长足 、宽大腹部 、透明薄翼 。有的甲骨文加“火”而写成会义字:  (像蟋蟀的昆虫) (火,借代烧火做饭的灶台),表示天气转凉之后,喜欢藏身于灶台带有余温的缝隙中的蟋蟀。籀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长须 写成“禾”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蟋蟀躯干 写成“龟”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 。至此,字形由甲骨文的 演变成籀文的 ,面目全非。篆文异体字“秌” 省去籀文字形中的“龟” ,将籀文字形中上下结构的 写成左“火” 、右“禾” 的“秌”。隶化后楷书异体字“秋” 将篆文字形的左“火” 右“禾” 结构,调整成左“禾” 右“火” 。造字本义:名词,天气转凉、蟋蟀啁鸣的季节。“𥤚”的楷书 将籀文字形中的“禾” 写成 ,将籀文字形中的“龟” 写成 ,将籀文字形中的“火” 写成“四点底” 。楷书异体字“龝”省去“四点底” 。古籍多以“秋”代替“𥤚”、“龝”和“秌”。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古籍有时假借“秋”代替“鞦”。《汉字简化方案》用“秋”合并代替“鞦”。
6.冬:“冬”是“终”的本字。冬,甲骨文 是指事字,字形在纪事的绳子 的两端打结各加一点指事符号 (参见“系”),表示记录终结。有的甲骨文 将实心的绳结 写成空心的小圈 ,突出“终结”形象。金文 将两端的绳结移到中间。当 的“终结”本义消失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  (冬,终结) (日,时间),表示一个纪时周期的结束,即年终的季节。籀文 将金文字形“冬” 中的两个绳结相连成直线,写成与“牢”相似的字形。有的籀文 承续金文字形 。篆文 省去籀文字形中的“日” ,同时加“仌” (冰),突出年终下霜结冰的季候特征。造字本义:动词,结束一个结绳记事的主题。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牢” 简写成“夂” ,并将篆文字形中的“冰” 简写成两点 。当“冬”的“终结”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纟” (结绳)另造“终”代替。古人根据四季的特征与节奏,总结出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7.逆:“屰”是“逆”的本字。屰,甲骨文 是特殊指事字,是“大” (成年人)的倒写,表示倒行、逆行,与自己的行进方向相反。当“屰”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 再加“止” 另造“逆”代替,或 加“彳” (行进),或甲骨文 加“辵” (行进),强调行进方向相反。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误将金文字形中倒写的“大” 写成“大” 字加一横 的 。造字本义:动词,双方方向相反地相向而行,与“相从”相反。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将篆文字形中的“屰” 写成 。古籍多以“逆”代替“屰”。
8.藏:“臧”是“ ”的异体字;而“臧”是“藏”的本字。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 ,甲骨文  (臣,即“目”的竖写,睡卧) (戈,武器),表示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戕杀。简体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 用“口” (嘴,借代活着的人)代替“臣” (竖目,借代睡觉的人),并加“爿” (睡卧之床),强调受害人在熟睡时遭到杀人灭口的谋害。有的繁体金文 加“走” (逃跑),强调逃避戕害死难。篆文“臧” 综合甲骨文字形 和金文字形 ,形成“臣、戕”会义的结构,字形由“ ”演变成“臧”。当“臧”由“设谋戕杀”引申出“逃避、躲藏”的含义后,篆文 再加“艸” (遮蔽)另造“藏”代替,表示利用草丛树林的遮挡,隐蔽、掩护自己。 造字本义:动词,利用遮挡物的掩护隐蔽、隐匿,躲避追寻。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草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臧” 写成 。作为名词“珍宝”时,“藏”合并代替了“ ”和“ ”。
-------------------------------------------------------------------------------------------------------------------------------------------------- “藏”字合并代替了“ (zàng)”和“ (zàng)”。爿,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睡卧之床。 ,甲骨文  (宀,房屋) (爿,卧床) (酉,陶罐、酒坛),表示把宝物珍藏在家中最私密的床底下的陶罐里。先秦隶书“ ”  (臧,即“藏”的本字,躲藏、藏匿) (貝,珍宝),明确“隐藏珍宝”的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小心珍藏的传家宝。古籍多以“藏”代替“ ”和“ ”;而“ ”字和“ ”字已被废弃。 9.纲:网,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绳织的捕猎工具。綱,甲骨文  (“网”的简写,捕网) (糸,绳),表示提网的总绳。籀文 写成“木” (柄)、“糸” (绳)会义,表示提网的手柄。篆文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网” 写成“岡” 。造字本义:名词,提网的总绳。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糸”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岡”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纲”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 简化成“纟”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岡” 简化成“冈” 。
10.正:“正”是“征”的本字。正,甲骨文  (囗,城邑、方国) (止,行军),表示征伐不义之邑。有的甲骨文 将表示方国的方框“囗” 写成实心点的指事符号 ,写成指事字。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将指事符号由实心点 写成短横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行军征战,讨伐不义之地。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止” 写成 。当“正”的“征战”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再加“彳”(行)另造“征”代替。古人称不义的侵略为“各”,称仗义的讨伐为“正”。
11.养:“䍩”和“養”是“𢼝”的异体字。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𢼝,甲骨文  (羊,两角弯曲、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 (攴,持械打击),表示手持鞭子在山地驱赶羊群。甲骨文异体字 将“羊” 写成 ,并用“行” (行进)代替“攴” (挥鞭驱赶),表示驱羊出门放牧。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金文字形中的“攴” 写成 。篆文异体字“飬” 将籀文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并用“食” (喂饲料)代替籀文字形中的“攴” (挥鞭驱赶),表示以圈羊喂草代替户外放牧。造字本义:动词,牧羊或圈羊喂草。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羊”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食”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养” ,依据狂草字形 中“食”字下部的“良”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良” 局部简化成两点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食” 简化成“介” 。古籍多以“養”代替“𢼝”和“䍩”。古代称放牛为“牧”,称放羊为“养”。后来“养”专指圈喂家畜家禽。
【翻译】
控制门轴两端的臼槽,就是春天萌发、夏天生长、秋天收割、冬天闭藏,是天运行的正义,不可以横加干涉逆行、违背。违逆了这个规律法则的,即使做成了事,其根本上或者长远看来也是失败的。所以人之君主也有天道的臼槽,在天道的臼槽里生发、治理事物,这也是不可以横加干涉逆行、违背的。如果违背,即使把国家治理成盛世,也是会衰落的。这就是天道,天道是人之君主治理国家的总纲。
【理解联想事例】
1.管理者牧人管事,需要在天道的臼槽里做。
2.持枢,控制门板在臼槽里转动。两扇门板的四处门轴要插在臼槽里,这样两扇门板才能被人顺畅推动,关键的门闩的开阖则决定门板的开阖。如果四处的臼槽方位不对称、错位、乱位,那门板要想实现开阖(控制门闩开闭)就是一个很不稳定的随机状态。
【今日问答】
提问:
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结合自己对华夏思想的理解,说说鬼谷子讲要持的枢,可能是个什么样的枢?
答:
我觉得可能是定位之枢。
例如华夏的二十四节气是臼槽,种庄稼这件事,就是要明白现在定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进度,就做什么,“惊蛰包包谷团,立夏栽秧子”。人君的定位,例如上一代的人君是打天下之人,那么轮到这代人君了,他该守天下了;如果上一代的人君用和亲争取了休养生息时间,积攒了本钱,这一代的国君就该向匈奴下战书了。如果该守天下的时候却使劲开拓,虽然会盛名一时但是会衰落;该开战的时候却仍然保守蜗居,虽然获得了一时的安稳但是匈奴还会再打过来,还可能会错失最好的时机。
【背诵】
已上传微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