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admin

铃兰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4 18:08: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铃兰姐功课做得细,把经渗进生活里,敞亮坦诚,值得学习。另外,还有月总结呢,期待着,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22: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7-14 22:58 编辑

6月小结 
一、第39-46章节梳理
  
  
标题(首句)
天道之理
天道之行
人智之行
39
天清地宁(昔之得一者)
得一者: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
1、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贵是亨通显达于他物,为贵,贱是亨通显达之前的状态,为贱)
  
2、数舆无舆,不欲玉石
1、失道后,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灭、侯王蹶
  
2、害怕“孤、寡、不榖(不成才)”
  
讲究数舆以示地位权势
  
喜欢佩玉以示层次
40
道之动用(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反:从失道到得道。
  
2、弱:道无所有、无所执、虚极静笃,看上去不高不贵不强(其实是真正的强)
  
3、道之用:与利对,生生之根、不息之源,无穷之本,无有之大
喜欢用强势(可能会一时得逞)
41
上士闻道
1、明道若昧、进道如退、夷道若纇
  
2、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闻道则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42
负阴抱阳(道生一)
1、负阴抱阳,主生。(负阳抱阴,主杀)
  
2、损与益(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重视物质性生活,忽略精神性就是最大的益之而损。即逐利弃用。

1、重视物质性生活,忽略精神性就是最大的益之而损。即逐利弃用。
  
2、美国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不过强梁者有极大的害天道的破坏力
43
不言之教(天下之至柔)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少有人做到。
1、天下之至柔(道),驰骋天下之至坚(物)
  
2、“无有“(虚漠冲和之气,未始有物,是谓无有)入“无间”(万物一体)---是在说根在哪,本在哪,为什么要抱一
做不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做到反面去了:言教、包办代替、逐利弃用
44
知足不辱(名与身孰亲)
知足不辱,知止不贻,可以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

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2、名与身,身与货,得与亡都牵挂满心怀也
45
大成若缺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人心之躁)胜寒(道之如水)
46
天下有道
1、知足之足,常足矣!
  
2、能够体会通达大道是谓知足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不知足:失道妄为,以妄为常,是谓不知足
  
2、流行文化的知足,对自己拥有的物、财、才能、地位等的满足。这个知足,和道没有关系
二、小结
  1、读道德经,有用!有种和真正的真理靠近的感觉!(以前的语境)它就是 道。心里有了一些些信,有了亲切感!怎么有用的?清静为天下正。。。守静笃。。。利用同体,有无兼备。。。知足之足(能体会通达大道,是谓知足,失道妄为,并以妄为常,是谓不知足),对这个知足之足,知-道之足,有种剥开粘土的感觉。
  ---今天是这样联系经文的:外甥女今天过来找姐姐玩来了。我正在赶读书笔记时,丈夫说“六点了,做什么饭呀?”我心里极不满,心里窜动着这样的话语:少烦我!又等着我呢呗,我忙着呢!同时另外一部分我又知道这状况是我自己一手造成。这时人已经不由自主地起身去准备做饭。。。---现在,怎么就能清静天下正?(给自己提问,读道德经,一定要运用于生活!最近心里强烈地响着)看着心里的这一包热浪浊浊,但是可以分出层次的感受。。。共处着,不像之前那样厌弃着这一包。。。感受流动着变化着,心里越来越安静,空间越来越宽敞,脸上也有了笑模样,也能开口和丈夫说话了,想到丈夫最近的忙和累,我对他镜映得不够,要求倒偏多。。。想到今天婆婆又问你爸呢?按照我们商量好的,丈夫举旗定向,和母亲说了父亲已经去世的事情,婆婆的情绪得以展、收。。。一个后续关键性的阶段在平静地度过。。。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2、梳理章节和月小结,有用。如果不回头拢一拢,就又熊瞎子掰棒子,一边掰一边丢。梳理章节、发现关键字关键处上,又模糊了,“又回到惯常的感觉和认知”上了。是刷新,也是去旧油漆,对这个新的真伪,感觉心里有把尺子,是道,是道德经里对道一次又一次的定义的那几种最关键最基础的理。比如利用同体,有无兼备。比如守静笃。比如载营魄抱一。比如知-道足之足。用这些来检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14 23: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铃兰 发表于 2018-7-14 22:45
6月小结 
一、第39-46章节梳理
二、小结

回顾8章的内容梳理得好清晰,借用到我的论坛了,向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1 00: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7-21 09:53 编辑

25
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行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一、
47章:
户:護(护)也。半门曰户。内曰户,外曰门。室之口也,堂之口曰门。
窥:小视也。从穴规声。
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从片、户、甫。
弥:久长也。从长尔声。引申义 大也 远也 益也 深也 合也竟也
48章:
學:觉悟也,从教从冖。冖,尚矇也,臼声。(象形:手把手孩子教算数、孩子在学的情景)反复模仿、操作以习得经验技能
益:饶也。从水皿。(溢出来的画面)
取:捕取也,从又从耳
事:职也。令也。使也。(象形:传达命令-口,监督实施-卜,又-抓持)


二、经文理解
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拘泥困宥于一物,对另一物便无知,此一物,成一名、为一知;以此一知,不可知彼一知、不可通彼一物。天下万物不可穷尽,所知总是有限的。这是蔽于物也。只出从“具体有形的物”、“琐细繁复”中抽离出来,才能理解天地万物是个整体,一气相通、以阴阳相成、以有无相结。(见整体。是谓见独。见独,才可外天下)如同站在太空看地球那样,天下万物尽收眼底,俯瞰宇宙。人的心,抱一合道,不掉到具体有形的物里面、忽略了整体,这就像坐在房间里,不用出门,整个世界便从窗户里自己飘过来。
         其行弥远,其知弥少。------掉进物蔽里,走得越远,知“道”越少。道为一,为足,为整体;其在万物,不可穷尽,故道不欲杂。而人面对万物繁杂,以杂应杂,要求知嘛,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这是源流倒置、舍本逐末,这样做就是“其行弥远”,结果就是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所以圣人不用上面这种”源流倒置、舍本逐末之行”而知“大道”(闻道),用感官感知不到道,因为道隐无名,大象无形,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圣人用“不见之见”、用体会大道的方式,来命名、表达道(明道);圣人不为而成,圣人为之以无的方式,比如”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再深刻点的:利以致用。。。”万物皆自然而成。(成道)


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具体事物的知道和道理,(比如有同事跟着微信群学给宝宝做辅食,兴奋地发朋友圈)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有增益,而为道、行道,却好像每天都有损失,损失了世俗里认为的好东西比如钱财、知识、人情、脸面。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违道的行为,走多远,就得返回来多远,道之损的第一步,闻道之后,用世俗眼光看,就会损之又损,行为越来合道,以至于达到了无为,为之以无,天道复,天下无不治,无不平,无不和,无不顺,无不成。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治取天下,常以无事之(无为),而不勤于人道之政事,如果等到有事事之,那就是掉进物蔽人蔽里,天德不足以配天,故不足以取天下。


三、概括
    47章:“知天下、见天道”的方法是不掉进物蔽里去、不源流倒置(不出户、不窥牖)。而知天下、见天道就会不行而知(闻道)、不见而名(明道)、不为而成(成道)。
    48章:揭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路。
    47-48章:“知天下、见天道”(不出户不窥牖,不掉进物蔽人蔽,不源流倒置)和“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成”(世俗之学,看似益,实是损)。


四、心得和疑问
    这两章,对我挺难懂的,经文像密码,虽然完成了经文译文,但是我理解到的意思、真正的位置,和经文真实的意思隔着,不能通达。把这隔的内容说一说: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澄清一下自己心的空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用譬喻,指的是心的内部姿态,内部工作面,比如放松的警觉、守静笃。心不能全部掉进眼前要关心的具体事物,掉进去,就是蔽于物、蔽于情。这句经文,不是说“该了解、不去了解情况,或者不知道去了解”,只是说不能只知白不知黑、最后不守黑(守黑、守静笃意思一样,有侧重)。
       这句经文,不是指外部工作面,不是说,让人宅在家里,不出门。当然也有可以不出门的意思,就是不必事必躬亲、防止侵犯、包办代替,但是要通过真实的情报、信息的传递,来实现对事态及事态之外的了知。
    2、“圣人知足之足,虚静自处,抱一内守,得见大、道,而不会跑出大道,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这就是不行而知的道理”--------我不明白“不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我们结合生活不就是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吗?这是不让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吗?
    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指的是那种越学越害人的学。不是说不让人学,不让人学习具体知识。而是说,学的内在姿态要端正,要以利促用。
       现在流行给孩子们上补习班,把自己应该做的回顾、总结、梳理、查缺补漏,,拱手交给别人,这样追求而来的“益”,有用吗?
         不想学想看手机,为了过关而学、胡乱地摘点抄点,应付一下。这样的学,是该学,不好好学。----我原来参加过很多专业上的培训,大多听不进去,老走神,不得要领,笔记记了,已经不知道放哪里了,,关键的常识性知识没有拿到手。今天写季报,对高铁牵引站的设备、用电特点和对电网的影响,原来听过课,但是对高铁牵引站是直流电还是交流电,我不清楚了,好像是直流电,这个知识好像很难获得。书上都是过时的,身边的人?好像也不权威。百度搜,找书查,了解了这样的一些信息:高铁牵引站的用电特点是单相负荷,强烈的波动性(来火车就用电,不来火车就不用电),对电网电压造成扰动。-知天下,在我这里的意境,是指用户的信息和专业原理,用户信息,需要别部门来提供,我指使不动人家,有专责师呢,我可以设计好统计表(做到项目齐全),这样来推动。
    这样梳理下来,感觉那个和道的那层阻隔,薄了,通了点气儿。心,要守静笃,知白守黑,利以致用。---以无为之,有无兼备,这样来应对生活里的事。
      4、最近四章背下来 了。前面的还不熟,留待温习。喜欢吟诵,凡是陈琴吟过的,都听过了,基本上会哼了,里面的气势虽我暂吟不出来,但是不影响我继续。对歌诀还没有体会到它的妙处,没体会到那个肌肉记忆。有怀疑。本周重复重复,多少遍后,终于记住一些了。量,要有。我要做的可能就是,安静地跟着歌诀,心和经文贴住。对,前面,不贴。     本周能安静地默写,字迹很工整,看着舒服。
      5、说点坏话:我感觉道德经对于我,不具体。还有白云的套话(圣人不以人道、以天道。。。更详实的内容,没有展得开),我得自己理解。---这个抱怨,我的一个若隐若现的内部氛围。

点评

你很认真,佩服!  发表于 2018-7-22 19: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7 17: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7-27 21:31 编辑

第26周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一、      字
歙:缩鼻也。收敛。(形容词-和谐,融洽;和洽、安定的样子(郡中歙然))
浑:混流声也,从水军声。军是晕的省略,晕:环绕日月的模糊光圈的样貌(白云公众号里说浑是指泛起来、水不再静了,浊是指水不再清了)
注:灌也。从水主声。主是柱的省略。象形的场面是,往器皿里倒液体时如柱。

二、经文理解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寻常人那样的心(“物于物、滞于物、染于物”),“以无为心”、“以常为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善者(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养之。不善者(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也以道正之。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大道,是谓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信者为何?不信者为何?对于善者(德行合于道者),道德也对他彰显,此为信者。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遮蔽不可见,此为不信者---善者,道德也对他彰显的人,反过来,他也在体现大道(尊奉大道)的人,圣人以道教化他。不善的人,道德对他就像遮蔽不可见,也就不尊奉大道的人,这样的不信者,圣人依然会用大道教化和改造他。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志在天下,为辅万物之自然,闭人之道、张天之道,闭人之心、不开人之天,天人浑然一体。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天下百姓像流水那样都会注入圣人的耳目,圣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使百姓德厚(民德归厚),复赤子之德。

三、概括
  49章表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百姓德善、德信、德真”的道理:圣人为天下歙人之心、天人浑然一心,对善者、信者以道养之,不善者、不信者以道正之,使百姓德善(合道)、德信(因合道、而道彰显于人)--德真。

四、体会和疑问
  理解方面的:
  1、“善”、“信”
   道德经里的“善”,不是指善良(流俗的人伦意义),是指德行合乎道,为善。背离道,为不善。
   道德经里的“信”,不是指相信、诚信、信任(品格意义),是“表述、表达、体现、彰显”,直指尊道之真、贵德之朴。“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里的信意义一致,信:指道德之真。 
  2、善,德行合道;信,体现道德之真;善和信,有共同处,有微妙的差别,好像善比信大,信可能强调了表达、体现、彰显道德之真。善,合于道。------公众号里找到了答案:“德行合乎道,为善;违背道,为不善。对于善者,道德是对他彰显的,此谓信者。对于不善者,道德对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见的,此谓不信者。”
  3、“善者吾善之(以道养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以道正之)”------都是善字,用在不同地方内容不同,是动的!我的思维习惯是死板,不能跟着动。还有看到信就直接反应为相信、诚信,看到善直接反应为善良。修正原始概念。
  4、不善者吾亦善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实际上我可做不到。喜欢看见合道的,看见不合道的,就生气。公公去世后,丈夫好像脑子就变得不够使了,开车站错道,忘带手机,和下属说话不耐烦。。。女儿也发觉爸爸不对劲,她的感觉是不知道爸爸在想什么,心里没底了,原来是有底的。我的观察是,事情多是一方面,休息得少,耗神,个人很少打包(聚焦体会)。昨晚上丈夫说不回家吃饭,晚回家。快11点发现他打牌去了(很熟的同事好朋友常在一起玩,主要是喜欢在一起见面聊天,我并不很反对)但是现在的情况还往外跑,还晚归。睡到半夜,我醒了发现客厅亮着灯,起来一看是丈夫躺着看手机呢,他说刚洗完澡,一会就睡。对于这个不合道的人和行为,我心里这个气呀!因为婆婆在书房睡觉,我就没说什么,只气鼓鼓地躺了。三更半夜亮着灯、影响别人(关门太热,还不用开空调)--—生气。等他回屋睡觉,他找遥控器要开空调,我恶声恶语地说“开!开!”。。。我胸膛里胀着气,额头头顶胀得要命。想到自己刚才的表现,更生气了,不应该这样对待他。。。又一重生气。。。一起加在他头上了。。。不能和他同屋共室,我拿起被单下床。
  一会他到客厅把我拉起来,躺下后,我气鼓鼓地没好气,没怎么说话,他只是轻轻一下,一下,用手抚触我的额头,狂奔的思绪和乱气慢慢平息了下来,还没有复发。也就是,在哪个位置上的乱气,要在那个位置去合适的方式去接触---我觉得他在用合道的方式对待我不善的行为,以道正之。

  这个过程里,我有两个失控,发现亮着灯,丈夫看手机不睡觉之后的生气。完全掉进情绪里。---合道的做法是走过去,没收他手机,关灯,他想一会睡觉可以,不能看手机,闭目养神。
  第二个失控是,回屋睡觉继续自顾自生气,回观自己的行为,生自己的气---不善者吾亦善之。内部世界里缺这个,需要这个。说到这我有种感觉,我总觉得我的领导在别人那。
  这两个失控,有一个背景,婆婆来我家住快一周了,生活新变化,照顾婆婆比较多。一日三餐、两次下楼院里溜跶,每天晚上洗澡、洗衣服。。。服侍。有不耐烦的暗流,婆婆的变化不小,不是向好的变化,懒,不爱动,就呆呆地坐着,学东西发愁,不想学,按电梯,上电梯,接门铃然后开门,,,不是付出点耐心就能见到效果的。---媳妇托满全家,托得我,,,累。关键是我心里嫌弃了,不耐烦了,对象化的感觉我挺有感觉的,看着婆婆的抬不动右脚、迟缓的步履,我的眼神,隐秘的嫌弃的看,我并没有感同身受的感觉。知道朝这个方向用心,不想,我已经做得够多了,我很忙,--我需要被看到。我又有种需要被外面的别人看到,不是我自己内部看到。我的领导在外面,在别人那。这种感觉。
  (还需要丈夫的更多的参与进来)。改变一下对象化方式,去感同身受婆婆。
   婆婆来了之后的一个好处,是,把女儿给调动起来了,现在每天去学校,中午给奶奶回家做饭。(聚焦体会)
  道德经像最大的领导,两年班课程像小领导,小领导听大领导的,小领导提供具体情境里的合道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8 22: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7-28 22:51 编辑

第26周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一、字
徒:步行。象形的徒的画面是脚板走在泥路上。本义为行走。(赤脚走路为徒,穿鞋走路为履)
盖:用茅草遮蔽屋顶。苫也。引申为发语词。
陆:象形的陆,左边是大山,右边是两个茅屋表示多。有大量居民的大山。高平地。引申为高于水面的连绵的大地。引申为连绵,陆陆续续。
兕:有角的兽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
厚:山陵之厚也。凿岩为墓,与阳间一样,陪葬多。
措:

二、经文理解
  出生入死。-------道无生死,道生万物,万物有始,万物由道而出,谓之出生;万物有终,入于道而卒,谓之入死。生死是一件事的两种状态,任意时刻,既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生。(这里的生死,不是狭义地指人的出生和去世(形。有)。应该是指人的精神生命,神。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的生命有三重生死机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把原本趋向生的运动,导向了趋向于死。何谓动之死地?---“开泄生命的精神、在外部世界里第二次表达自己。第一次表达是在内部世界,精神内守、守一、守静笃”。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为什么万物有这样的生命周期呢(命数)?万物走完从一到十的整个生命过程,是道对万物的设定、运化。为什么“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人的生命运动有两重,第一重是道生人,第二重,是人生事,这第二重便是生生。事情越多,越激烈,这个生生就越厚,就像浪花越迅猛就越短暂,生生之厚,也会让生命存续时间变短。(而道是一种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的归根复命之道,按照万物的法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道的法则,来抵制生生之数(?),这是复命的关键。)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听说善摄生者(奉天道者),通彻生死之密,运用大道,可以主宰生死。举个例子,就像人在高山里行走不会遇到兕和虎,参加战争可以刀枪不入,圣人行大道,无生生之厚,怎么无生生之厚呢?去身合道,无以营其身以遇兕虎,无以营其外以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无入而藏,不营其内,(不以身为事,而以道为事治天下),人有身体所以能被伤害,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无出而阳,不营其外,不以物为事,不以有得取天下,天下无争无乱,故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有道者没有死地,就是精神内守,抱道不离,不蔽于物。而以人道立已,皆有死地,就是精神外泄,蔽于物,在外部世界里追逐。

三、概括
  1、50章在阐明“生死的原理”和摄生之道(奉天道而已)。
  万物的生死原理:
  **生命的原理(原色)是:道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禀受天之托,忠天之事,不可损坏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得其死,这是于道不忠,于天地父母不孝。
  **一个人身上的三重生死机变:万物皆有命数,三重生死从一走到十的生命过程,生生之厚。“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摄生之道:奉天道,忠天事,人之死静之生地(精神内守,不外泄于物),全生尽年,死得其所,不负托付。人之生动之死地(精神外泄于物,人生事,生生之厚,无穷纷争)。
  2、49-50章概括:
  阐明了圣人(或者是人内部世界里的圣)以天德府天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使百姓德善、德信、德真之道。然后阐明生死问题,生命最根本的原理是,道把生命托付于人,受天之托,忠天之事。如何摄生,去“生生之厚”(迷失于外部世界,蔽于物),守“静之生地”。

四、体会和疑问
抄写
  1、生死的三大原理:第一,道无生死。第二,生死一体。第三生死相徒。
  生死一体:生与死,并不存在这些人所说的此岸和彼岸,因为生和死都是同时发生的。它们只是一件事的两种状态。任意时刻,既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生。
  生死相徒:(徒,徐徐而动,走走停停)是不是就是生和死可以相互移动?人在生之前是虚无,死之后又重归于虚无()。生因为动,而趋向死;死因为静,而趋向生。生为死之徒,死为生之始。这便是生死相徒的的道理。

  2、万物的生命周期(命数 天命和天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三之前没有万物,所以一二三是生之徒。四六八,死之徒,四,万物之始,就开始走向死亡。六,阴数之变,八,阴数之正。
  万物之所以生,皆因为气聚而生,之所以死,皆因气散而死。气聚气散,皆神明使然。神生于无,主阳,主气聚。形生于有,主阴,主气散。四六八,负形质之重,非阳气抟聚,无以成生物,故为死之徒。
  五七九,生生之阳数。五,阴阳交午之数。七,阳数之变。九,阳数之正。三生万物,四为物之始。物既已有,复阴阳相交于五。在一二三时候,阴阳已经相交过一次,得以生万物。万物生出之后,再次阴阳相交,为交午。阴阳交午之后,阴数变为六,阳数变为七。六成于八,七成于九。十,冥于太虚。
  (我翻译一下生命周期)
  道生一(一:元气、冲虚之气、冲气),一生二(冲气分阴阳,生阴阳二气。冲气并不损减),二生三(一与二合于三,冲气和阴阳二气),三生万物(阴阳二气在冲气作用下相合,配比不同,生出万物),四为物成,五为阴阳再次交午,阴数变成六,阳数变成七,六成于八,七成于九,十归于太虚
  (每一次变数,是指阴气和阳气越来越弱了吗?)

  3、前面我有个疑问,浅人之困,“人在生之前是虚无,死之后又重归于虚无”----不同人的死和死挺不同的,现在说都是归于虚无,。。。那活着的过程合不合道,,,,还有意义吗?。。。问题澄清之后,我也明白了,我的疑问是个静态思维、局部思维,忽略了人的生命的根本,来自于道,也要行道,才不负托付。“道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受天之托,忠天之事,不可损坏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得其死,这是于道不忠,于天地父母不孝。”本章最深刻的认同,就是这个。
  今天周六带婆婆回了趟了电厂婆婆家,公公去世后婆婆住女儿家儿子家,今天是第一次回去,路上我给婆婆打预防针,“家里刷了房,漆了家具,家具位置变了,娘看了可能要惊讶。(丈夫说娘就该哎呀哎呀了)娘你要想变,就跟红子说。”婆婆先去菜地看了看自己种的南瓜和豆角,然后上楼,进家就蹲着擦地,浇花,有了活力。在我家有些迟呆。自己去公公的房间收拾自己想带的东西,把针线包收拾出来了。没有激动没有哭泣。。没事坐着的时候显得有点落寞。婆婆的状态,在我心里很受鼓舞,向好。
  晚上,丈夫看手机电视《忠义堂》,一开始自己看,后来坐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看,我在旁边的书桌上补读书笔记,女儿在丈夫身边看手机。四个人同在客厅。聚。
  后来婆婆开始费劲儿地说话了,说得不清楚,丈夫一边看手机一边听着,“听不清,娘你写吧”。女儿在旁边玩手机,说她爸爸别看手机了。把爸爸手机关黑屏了。我盯着丈夫说:你惦记电视剧,因为我有这样的经验,放不下。丈夫说我没有,你误会了。---那你不耐烦。---我听不清。---女儿说:所以你认真听呀---我说:娘说清说不清,不重要,娘能说,重要。我们逮住你了。(丈夫嘿嘿笑着,“逮住我了”)现在你安静下来了。婆婆真的拿笔开始写了,用左手歪歪地写了个草字。。。婆婆想说楼下的菜地,长得不好。
  丈夫自然亲切地和母亲互动,拉母亲的栓住的右手右胳膊,让母亲别攥那么紧。。。这些我感受到丈夫举旗定向,丈夫(火)对我(水)的领。女儿让父亲别看手机,关手机,专心和奶奶说话,这是女儿(木)的状态,对父亲(火)的生和克的作用。我盯住丈夫,一起听婆婆说话,猜,问,我(水)对丈夫(火)的克(以克的方式促进)。感受到婆婆(土)的舒服,我们全家都舒服,反之都不舒服。婆婆在努力地活着。(我对婆婆土的精神领袖作用,还不明了。)以这样的家道运行,向好。
  用道德经的语境说,我,媳妇托满全家。家道这样运行,是静之生处。人生事,是的。我们家每个人都在生自己的事,但是都能心静以围绕着母亲,远了就调过来。这是我们家每一个人的静之生处。
  。。。今天有做家魂的仆人的感觉。平常心里没有这样干净。今天怎么了?今天有了助力,丈夫和女儿。心里有一块空地,需要他们两。对。我们三个是整体,就不再需要其他人的助力,能担负起孝老的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9 16: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得好认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4 22: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8-10 15:33 编辑

第27周第51章 尊道贵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字
尊:酒器也。象形的尊是双手举着酒坛,献礼祭拜。(双手在下,酒坛在上)
贵:象形的贵是双手收藏着故乡泥土,(双手在上,土在下),后来金文演化,用贝替代了土,表示故土对自己的珍贵…表达对故土故国的崇敬和怀念。象形字里双手的演化成了中。中  一  贝。这样,就是贵的。意味深长。
(道德经里的尊卑:尊是指主宰者和主导者,卑是指跟从者和效法者。而不是指人格高下。贵贱:1有德为贵,无德为贱。2贵以贱为基,贵贱的意义又发生了变化,贵是指显达时,贱是指萌芽其。)
莫:象形的莫是太阳在四个草中间,太阳落进丛林草野,太阳下山的场景。引申为没有;不,别,没法等
二、经文理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生万物,然后万物长成何样,由万物所行之德决定,德畜万物,天地相合、阴阳相推、万物成形,然后万物之命就先天地定下来了,后天与天地他人之间的际遇所缔就出天运、时运、人运,物因运而成势,使万物成。(形势:萌发、生长、成形、扩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道是从(道之尊),以“行道合道”为贵(德之贵),这样的话,根扎得深(扎进道里),本固得牢(固在德里),形端得正、势成得久,率天之命而成,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常自然)。常不自然呢,就是无根无本,常病常不正。
  故道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所以道生万物,而万物能不能真正获得生长,在于德的蓄养。道和德,长万物育万物,成之熟之,万物在道和德的衣养和覆被之下成形成势,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就是玄德的体现。

三、概括
  第51章回答了“人是什么(为什么活着)”和“怎么活着”的终极问题。这个答案是,万物是道生、以德畜之、才能物形、势成的生命生死历程,道和德是我们的根和本。我们要存续和延续下去,要传统(薪火相传、道统不灭,天地精神不灭)下去,就要尊道而贵德。

四、体会和疑问
  第51章,对“根、本”,“道生德畜”有了深一点的理解了,原来总是不知为何。根,就是我们是道生出来的,要长成什么样,由德来塑造完成,德不是外面的,是我们自己行出来的。
(抄写)
  1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中生有地从里面被涌现出来。而涌现出来的事物,能不能真正地获得生长,则在于德的蓄养。道,规定了生命是什么,德,规定了生命怎么活着才能长久(怎么样) ;如果在怎么样这个问题上,走弯路、歧路甚至不归路,那活着就如同在暗夜里没有航向的孤舟飘荡在大海里,在黑暗里冰冷里绝望里疯狂地逝去,又那么短暂、找不到意义、找不到答案,这是失德。如果在是什么这个问题上走了不归路,那么后果就是“不道则妖,无德则残”。
  人是道生德养的产物。人活着的终极意义是,笃守道德,深根固柢,让自己的生命自然而然地成形成势,兴旺昌盛,枝繁叶茂。而如果失去根本,生命不得其所,那么就会不得其生,亦不得其死。而且自己一生的失道败德,还会持续影响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人根不深、本不固,那么他自己的形与神两方面肯定都是凋敝的,而一个婴儿的出生,他的心智和身体都是继承他的父母,父母不道而妖、无德而残,则他的子女也不可能健康。
  2深根固柢:这个根,是万物得以生的道,这个本,是万物得以长的德,根深扎进道里,本固牢到德里
  3“尊道贵德者,深根固柢、枝繁叶茂,生命会薪火相传。不尊道贵德者,即使生出来,因为无道无德,生命也不会被继承(遗传信息不会被再生出来)”------事关我们现在的一个最大的一个问题,老师提起的有多少家庭会绝户?有没有我们?白云说:“一个人,他的子孙能繁衍多久,取决于他的道,他的子孙有多兴旺,取决于他的德。”,家道家风建设,是尊道贵德的实行。
    4、天道贵生,人道贵久。天地不生万物,不成其为天地,人不能长久存续,则不能代天守道。已经生出来的事物,如不能尊道贵德,那么他们的生命就无法获得继承,他们的遗传信息就会抛洒在无垠的虚空里,不会再被生出来,而尊道贵德者,则能得到薪火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4 23: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8-10 15:52 编辑

第27周第52章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一、字
塞:隔也。
兑:说也。从儿?声。(从人,从囗,八象气之舒散)(象形的兑字,是颂神许诺的意境)---还是不知道兑是什么。看了看公众号:上面是个八,中间是口,下面是人。意思是说,人以自身之气,向八方舒散,对万事万物,都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趋向姿态,去追逐万物。人在这种无尽的追逐中,很快的就会耗尽自己的精气神。知此不能知彼,以物解物,物不可穷,以知达知,其知无涯。
二、经文理解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有开始、有原因、有推动力,这个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就是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知万物之所以然-道生德畜…(既得其母),以知天下之然,复守道德、尊道贵德(复守其母),复归于天下万物之母那里,去俯瞰洞察万物,这种自上而下的理解万物的思维方式,不会错判每次形势,能主动统御万物,趋利避害,逆万物之势而得害,事败身亡,乘万物之势而得利,则大业成功(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塞闭上人的“那种以自身之气、向八方舒散之气、主动追逐外物之气“(兑),关闭其门,这样终身都不会昏乱、乱亡。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而开人之兑(气四散、逐物),精神济于事上,则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见小曰明,是指万物皆始于未有、起于毫末。拘泥于已成之物、已成之势,那么就无法理解世界怎么继续演化、未来又会生成什么事物、产生什么形势。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在把精神和心智,都拘泥在已成之物上,也不会认为,已成之势,会永久维系下去当前的势头。守柔曰强,是指精神内守要用柔,抟气致柔。真正的强,不是知一物、辨一时、乘一势、毕一功,而是要站在不停流逝的时间里,理解永恒的变化并驾驭万物,就需要,既知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用其光,站在未有之处,看未来之有,站在未始之处,看待未来之物。复归其明,复归于一个人应有的明白, 就会终身不会招致灾殃祸患;这做的就是常道(袭常)。

三、概括
   第52章说了尊道贵德的原理和具体做法:原理-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具体做法: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是为袭常(常道)。
   第51-52章,回答了“人是谁(为什么活着)“和”人怎么活着的“的根和本问题,根就是人是道所生,而长成什么样,是人自己行出来的,是不是守道、行道/有德,是为尊道贵德。其理之一有,“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的理解万物的思维方法,通俗地说就是先知其所以然,再自上而下知其然;也是内部姿态,以这样的内部姿态(知小曰明,守柔曰强)去俯瞰洞察万物,正确判断形势,用其光,复归其明。。。具体做法有:塞其兑,闭其门(精神外泄之气、逐物),终身不勤。

四、体会和疑问
 1、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提示了中国理解万物的思维:先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西方文化的思维:试图通过先知其然,然后再逆向出其所以然。
  ----(对呀,我就是这样呀,因为我处在其然这里呀,所以要从这里出发呀,而且其然,我都收集得不清楚,对所以然是遮盖的。后来我就修改成了(情境一)知其然---知所以然—知(下一个情境的)其然。。。)读完了52章,我明白了,“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这里提示的是思维方法,隐含了这样思维的内部姿态,用本章的语境说这种内部姿态就是”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用口语说,塞其兑,就是精神内守,不外泄。

  ---也有理解了,可以做了吧?生活里可以这样操作了吧?不能言说完了,就放假了。对。
  婆婆来我家两个星期了,我还停留在我做了什么的层面上,对婆婆其然的了解是对象化的,所以然,很少去关心。

 2、尊道贵德,对尊和贵,我没有什么真实的体会,尊还好一些,尊敬的感觉是浅的表面的,往深里体会是去成为一体;贵,很浅,很表面,
 (一个挺有意思的小细节,我看到一个也喜欢至道学宫的人,说道德经有暗语,白云先生已经说明白点了,如果有人还不懂,这是在塞选聪明人。---原来看不懂就生别人的气,不想生气了。还有白云说什么什么的疑问是浅人之困,我也挺心服口服的,说真了)
    3、人与万物的关系,可利可害。逆势得害,乘势得利。
    人与万物的关系可利可害。如果不能理解万物的演化规律,那么人的生存就会被万物所害,万物的形势就会被认为是可怕的力量,会把人碾碎。反过来,如果能够掌握万物的演化规律,那么就可以通过这样的规律,把万物转化成利,终生也不会为万物的演化所害。逆万物之势而得害,则事败身亡,乘万物之势而得利,则大业成功。
    4、不能拘泥于“已成之物、已成之势”上,要“见未有,见毫末”,判断未来的形势。
     我把花盆里的月季花种到花园里的草窠里。过了几天,大的一棵,被人挖走了。后悔。另一棵隐蔽在杂草里。看起来物业师傅拨了点草,就走了,还有好几个花池里的草没有拨。---已成之势,我没有感觉,就这样了。不会怎么样了。过了几天,花池里的草全不见了,重新种了yan尾花。我的月季花也被拨了。---当时就是看不出形势来。愚蠢的,真是体会到白云先生说的愚蠢,愚是一个人的心智局限在墙角里,不能理解墙角外的世界。蠢是像虫子慢慢的蠕动,变化的太笨拙太慢,跟不上万物的形势演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9 21: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8-8-9 22:11 编辑

28周第53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一、字
介:象形的介是人在四个点点中间。人居中间,有物居两侧。人是道与万物间的中介者和观察者。
它:(前人认为“它”指虫,对虫的象形,这不对)它,是指事物的萌发状态,刚露出一点苗头,一个事物从无到有,物形之,类聚之,它们开始存在,对其命名,统称之为它、他、她。
也:(前人认为“也”本义指女阴的象形,这不对)“也”,由“它”变化而来,“它”刚拱出来一个尖尖,到伸展变化冒出来两个头,事物从一到二,既是本身从萌发到生长的纵向演进,也指从个体到类的形成。也指物生、类成
施:方,人,也。人折腾出事儿的场景,人在做功的场景(?)(旗貌)
径:直直地往前走。
盗:私利物也。
夸:奢也。
道:公也。

二、经文理解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因袭天地万物之常理(袭常),使我始终在道与万物之间明了而不迷失(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行於大道,唯有妄施妄作,要警惕。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大道甚夷,大道,视而不见,空旷辽阔平坦、无一物,平静(夷),人作为道与物之间的中介者和观察者,须精神足全才可同于大道、行于大道;而人却喜好以“人喜好和习惯走的路”为路(从低层次的,去探求高层次的,以其子,而去知其母)。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而人好径,就会怎么样呢?)社会统治体系越来越复杂,离复归大道越来越远,这样递进下去,就要被废除了;田地就会荒芜;粮仓就会空虚。对应人内部世界,人役累于物,越陷越深;心就越来越实,心实了,腹就会虚(精气之田荒芜),然后人体精髓之仓,无精可藏,无气可用,整个人就会疲敝不堪。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所以就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用冠冕服饰、花纹图案以定人伦之序,这是用人编织建造的文化体系,不停的升级,不停的打补丁,杀毒,不停的煽动推广 兜售;什么身份、配带相应规格的利剑;吃饭的礼仪非常讲究;财货有余,以养人之欲求。(因为心太实了,心火烧得旺,人对一切都会有奢欲,穷奢极欲地无法被满足;不仅对食物穷奢极欲,对一切都穷奢极欲)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这样的行为,是国君把天下从天那里偷走了,而施以人道之政,这是盗贼行为,而且还要极尽礼节文貌之盛,以天道观之,盗夸也,非道也哉。

三、概括
      53章讲了“人施好径”的后果,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名之曰“盗夸”。
四、体会和疑问
    实心虚腹:心太实、心火烧得旺,精气之田荒芜、精髓之仓空虚、无精可藏、无气可用,整个人就会被耗得疲敝。心太实,心火烧得旺,用生活的情境来体会:
       去年我们买地下室的情形,一楼带院的房子已经让我们倾其所有、贷款,刚攒了点钱,开发商卖地下室。丈夫的欲望先开始蠢蠢欲动,他对期待拥有而始终没有的一个地下室的设计布置使用,充满期待,心实了,要满足的欲望变换成了地下室,像火一样烧得旺起来,买一个,大的,位置好的。我说“不行,咱没钱。地下室不是生活必需品”。“是,你放心吧,咱们几年就缓过来了。”。。。我动摇了。我不想买。我也想满足他的心愿。“买个小的”—“不!买大的。”我为他的任性糊涂生气,我不去了!赌气,不管了。爱过不过。。。
       后来丈夫又电话把我叫过去。心软了,不想买,被强拉着去买。。。到了现场,形势变了,别人都在挑,看人头蹿动。攀比。我也不想弱比别人,你买得起我也买得起。。。心里只装着这一件事,其他的都视而不见。---(厌饮食,财货有余。穷奢极欲,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欲望膨胀,对买了并不会用的东西、乱花钱,无意识地忽略,这是另外的主题,先停)
       买完了,回家就后悔。不该买。3.7万,不多也不少。地下室不是生活必需品。还是个负二层地下室。
       心太实,心火烧得太旺,在一个不复杂的事情上,乱了方寸。以我们的经济状况,新房余款、装修或者车位这些需求来比较,地下室该不该买是显而易见的。丈夫的任性从哪里来的呢?我知道根源。。。一点点膨胀起来的。我这个内助没有当好。
       这次买地下室,本心我是不想买的,经不起丈夫的鼓动,我就动摇了---我心里如果没有那奢欲的根儿,我 是不会动摇的。温和地分析形势。
       从一开始我坚持不买,然后妥协买小的,丈夫坚持要买大的,我就生气,赌气,不管,这也是没脑子和脱岗的表现。不买,就是不买,是因为那个根据呀,它牢牢地安稳地放在心里,不会被风吹草动所掀翻。这时的心有空间,能容得下关于这件事情的所有环节。这是虚心的状态,感觉实腹在给虚心提供力量。  
       未来买不买车位?车位是必需品。拿不出钱来了,但是想要。如果按当初的思路可能还会借钱买。女儿曾经说的好,不买,往现在住的小区里放车来,这里有车位。就是多走几步路。未来装修怎么办?女儿上研究生,要养老要养小,现在住的房子卖掉就有钱了。。。想到这些,心里倒没有焦虑。买一楼带小院的房子,是丈夫和我共同的愿望,想种菜,想多在户外呆,父母来住也能有乐趣,就共同实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36 , Processed in 1.090307 second(s), 14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