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木 于 2018-11-10 17:53 编辑
文——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至治之极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字——
和:《说文》相应也。《广韵》順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 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义和。《註》义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鸞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鸞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谥法》不刚不柔曰和。 怨:《说文》恚也。《广韵》恨也。《增韵》仇也,讎也。 又《集韵》於袁切,音鸳。讎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竝阬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又《字汇补》委陨切,音恽。与蕴同。《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注》怨读为蕰言无畜私财。 契:《说文》約也。《段注》约取缠束之义。《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礼·曲礼》献粟者执右契。《注》两书一契,同而別之。 又合也。《周礼·天官》宰夫掌官契以治藏。《前汉·高帝纪》帝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唐书·玄宗纪》木契铜鱼起兵。
又神合也。《神仙传》魏伯阳作参同契二卷。
又忧苦也。《诗·小雅》契契寤叹。
又灼龟具。《诗·大雅》爰契我注。《注》契,所以然火而灼之者也。
又怯也。《周礼·冬官考工記·輈人》马不契需。《注》契,怯。需,懦也。
彻:《说文》通也。《论语》盍彻乎。《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
又《广韵》彻,达也。《左传·成十六年》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注》发达七札也。
又《集韵》彻,道也。
又剥取也。《诗·豳风》彻彼桑土。
又治也。《诗·大雅》彻田为粮。《传》彻,治也。
又去也。《仪礼·士冠礼》彻筮席。《左传·宣十二年》军卫不彻警也。《周礼·天官·膳夫》卒食以乐,彻于造。《疏》天子食终彻器之時,作乐以彻之。
又毀也。《诗·小雅》彻我墙屋。《笺》彻,毀我达屋也。
又《扬子·方言》彻,列也。《蔡邕·独断》群臣异姓有功封者,称曰彻侯,避武帝讳,改曰通侯,或曰列侯也。
理解与体会——
有得必有失,既有得失必生怨怼。得者愈得愈欲得,失者愈失愈欲得,得得相争无可终日。如若以不追索应对其怨恨,心中必有余怨。以好争之人德停战而以之为德,怎么可以为善?所以,圣人执天德之债券,而不责求于人。有天德之人,德配天地,胜人不伤;无天德之人,居人德,伤人不胜。天道非人道,无亲不仁,恒以天德善人。
天下若要长久,应拆分国邦而保持小国寡民。让天下之人,有聚人力制造之巧器而不用,民不伤不厌而重死而不离家奔走以追逐或争斗,有舟车而无需乘坐,有甲兵而不需陈兵布阵。让人们重回天道结绳记事,而非以人智描绘涂抹。如此便是到了治之极。这样,民不因上税之饥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居乐业,以天伦为乐。于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而民各安其所,至老死亦不需往来。
这两章,我读起来感觉维度有点不同。天道无亲,位置似乎更高了,可以把之前的道理都放进来。至治之极,这个这个……有序而不需要说序,无序而真正有序,合于天伦真是太美了。
两章概括——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至治之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