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双玉 于 2023-8-16 00:07 编辑
第八十章 至治之极(2023.8.15-8.16)
【原文】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查字】
1. 什: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九加一的和。什,篆文(人,丁口)(十,九加一的正整数),表示十口人。造字本义:名词,以十为单元的古代户籍或军队的编制单位。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2. 伯:“伯”与“皃”同源;“皃”是“貌”的本字。皃,甲骨文(白,雪色的) (人,人体),表示老人的头发雪白。古人秉承“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蓄须蓄发,老人的须发长而白,头部形象特征突出,因此古人以老人头部长而白的须发,借代人体的外貌特征。“皃”的同源字“伯”,甲骨文将“皃”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表示头发发白的老人。古鈢字形、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头发发白、见多识广的老人,多用以称呼部族首领或地方长官。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白”写成。古人称见多识广的部族首领或地方长官为“伯”;称调解裁断的德高望众者为“仲”;称祭祀降神的男子为“叔”。
3. 徙:“徙”是“”和“”的异体字。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徒步前进。,甲骨文(行,四通的大道)(东西、南北两个方向上的两个“步”,徒步前进),表示在不同方向的大道上前进,长途搬迁,寻找新的定居点。有的甲骨文将东西、南北方向的两个“步”省略成南北方向的“步”。有的甲骨文将“行”省略成“彳”。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步”简化成“止”。有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彳”写成“辵”。造字本义:动词,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长途搬迁。隶化后楷书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徙”代替“”和“”。
4. 陈:“陳(陈)”与“陣”同源,后分化。陳,金文(阜,山地)(東,是“車”的误写,以战车借代部队),表示部队在野外山地布阵。有的金文加“攴”(持械打击),表示部队持械进攻。有的金文加“土”(旷野),表示部队在旷野布阵。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東”写成“木”加“申”的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部队在旷野、山地行军作战时的阵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左耳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東”。《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陈”,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東”简化成“东”。
5. 复:“复”是“復”的本字。复,甲骨文(南北两端各有瓮城的城邑)(夂,倒写的“止”,行走),表示往返于城门。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带瓮城的城邑写成,并用“人”代替“夂”。篆文综合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将甲骨文字形的城邑简写成表示两个瓮城的“吕”,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夂”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一点一横的。造字本义:动词,往返于城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瓮城“吕”简化成“日”,将篆文字形中的“夂”写成。当“复”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加“彳”(行,走动)另造“復”代替,强调“行走往返”的含义。古籍多以“復”代替“复”。《汉字简化方案》用“复”代替“復”,并用“复”(復)合并代替“複”。
6. 至:“至”是“到”的本字;而“到”是“倒”的本字。至,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倒写的“交”(叉腿而立)下面加一横表示地板或床铺的指事符号,表示与站立相反的姿态,即倒地而卧。对远古狩猎时代整日奔波的男子来说,回到家中就意味着可以安全躺下、放松休息。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用“土”代替表示地面的一横指事符号,明确了“地板”(床铺)的含义。籀文承续繁体金文字形。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回到家里,躺下休息。隶书将篆文字形中倒写的“交”写成不知云的。当“至”的“到家”本义消失后,再加“人”另造“到”代替。篆文的“到”误将“人”写成“刀”。当“到”的“到家”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倒”代替。
7. 甘:“甘”是“甜”的本字。甘,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口”(嘴、舌)中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用口腔、舌头品尝美味。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口舌品尝食物的美味。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口”写成“廿”,导致字形面目全非。当“甘”逐渐书面化后,籀文再加“舌”另造“甜”代替。“甘”作为形容词与“甜”同义,但“甘”多用于书面语境,“甜”多用于口语语境。
8. 俗:谷,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欲”的省略。俗,金文(人,世人)(谷,即“欲”的省略),表示世人的日常欲求。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有七情六欲的市井凡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谷”写成。汉语中常“习俗”并称,词义偏指“俗”:“习”指个体后天养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俗”指群体在一定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一贯性偏好,即“俗”是大众化、历史化的“习”。
9. 寡:“寡”是“𡪍”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眔”的繁体,即“鳏”的本字,表示男子失去妻子而自哀流泪。𡪍,金文(宀,房屋)(是“眔”的繁体,即“鳏”的本字,男子失去妻子而自哀流泪),表示男子失去妻子,独居空房;其中“頁”表示人头,两点表示泪滴。简体金文省去表示泪滴的两点,将繁体的“眔”简化成“頁”。篆文“寡”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泪滴的两点和“人”所构成的“流泪的人”,写成“分”,以致于误将金文字形中繁体的“眔”(即“鳏”的本字),写成“頁 + 分”的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失去配偶,独守空房,自哀自处。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𡪍”承续繁体金文字形,将繁体金文字形中繁体的“眔”写成。古籍多以“寡”代替“𡪍”。古籍常“鳏寡孤独”并称,表示社会关系脆弱、没有依靠的弱势群体:“鳏”表示男子失去妻子而自悲自哀;“寡”表示失去配偶而独守空房;“孤”表示幼失双亲而独来独往;“独”表示疏离群体而自立自生。
10. “甲”是“鉀”的本字。甲,甲骨文(囗,抵御矛枪的方形坚硬盾牌)(十,是“又”的变形,抓握),表示可持握的陆战士兵护身的坚硬盾牌。有的甲骨文省去表示盾牌的方框,字形简化成“十”,像纵横交叉的握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方形的挡牌“囗”写成弧形,表示贴身的弧形护身坚硬盾牌。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弧形的挡牌写成“勹”,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抓握的“十”(又)写成“丁”。造字本义:名词,古代士兵作战时手持的蔽护身体的坚硬盾牌,有握柄,可以抵御矛枪进攻;士兵一手持甲牌抵御防守,一手持戈戟展开进攻。隶书综合两款金文字形。楷书“鉀”加“金”另造“鉀”代替,强调护身坚硬盾牌的金属属性。古籍多以“甲”代替“鉀”。
11. 兵: 兵,甲骨文(廾,双手持握)(斤,斧子),字形像士卒双手持握斧子参战。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斧”写成“斤”;将“廾”写成。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斧子“斤”替换成“干”,并加“人”,强调“兵”是作战者。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斧”写成“斤”。造字本义:名词,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斤”连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双手“廾”连写成。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军人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型战斧作战的叫“兵”;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叫“王”。竹制武器叫“不”;带刃的木制武器叫“帝”;文治天下的叫“君”;头戴金冠之王叫“皇”。
12. 极: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住。极,篆文(木,械具)(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及”写成。古籍有时假借“极”代替同音的“極”。《汉字简化方案》用“极”合并简化“極”。
【翻译】
第八十章 至治之极 小国寡民。 要将诸侯国分封得更加小,国小才能处卑不争,诸侯国的人口也要更加少,人多是非多,人少纷乱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即使有高出人力五倍、十倍效率的什伯之器,寡民小国也用不着。百姓依照老天爷的安排自足自富,不被奇物牵着鼻子走,不以奇物的多少、奢简来标价生命的重量,不贵物轻死。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让百姓贵生重死,不因现下生活活不下去或者不因多积奇物而涉险长途迁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生活富足,犯不着涉险去谋生逐利,那么即使有车船这种便利远行的工具,百姓也不会乘着车船去远徙。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即使有盾牌和士兵,也无法在旷野山地形成大规模的作战阵形。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让百姓回归与天地自然相处的状态,用绳结真实地记录真实的现象和事件(全天无人的记录方式),没有人文的矫饰。
至治之极。
这样就到达了治国的极点,天人合一,天之正就是人之正,无可争,无可乱,无可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至治之极的天下,百姓都能在餐桌上品尝食物的美味,不必负担上位者的食税积厚;吃饱穿暖,然后对穿漂亮衣服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安定地在一个地方扎根谋生,逐渐发展族群;民德充足,族群自然而然形成朴素的社会习俗(人伦秩序),这是天伦之乐,百姓都以此为乐。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互相挨着的寡民小国,小到、近到能听见彼此地盘上的鸡犬之声,而百姓们直到老死都不会有纷争、损益的往来,因为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承天的甘露而自均、自足,不必外求。
【聊录】
【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