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李培香

李培香的《鬼谷子》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6 1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培香 于 2022-8-16 23:05 编辑

8月16
决篇第十一
一、抄写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二、查字正音1、决——篆文水,洪水夬,即“玦”的本字,中断),表示洪水将堤岸冲出口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夬”写成。楷书异体字“决”,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三点水”简写成“两点水”。造字本义:动词,大水冲裂堤岸
2、情——金文心,意愿青,即“倩”的省略,漂亮),表示美意。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痴心,美意
3、定——甲骨文宀,房屋足,结束征战归邑),表示结束征战,消除暴乱,归家安生。远古男子为了觅食和战争,总是常常外出远行奔波,回归家园是身心踏实的歇息。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足”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结束征战,安居度日
4、疑——甲骨文口,嘴大,成年人),表示张嘴问话。有的甲骨文像行路人拄杖的行路人张嘴问话。繁体甲骨文加“亍”(“行”的省略,四通大道),强调行路人在十字路口询问方向。金文加“止”(即“趾”的本字,借代脚板),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亍”写成“辵”,加“牛”(疑为“”的误写,即“”的本义,反向迎面而来),表示向迎面而来的人问路。造字本义:动词,在十字路口不知所往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疑”代替“”。“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后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获得明智。

5、万——永远走不到头的旷远西域。楷书承续金文字形。大约秦汉时期民间用“万”引申出数词含义,代替“萬”表示一千的十倍数。“十”是打满了结的纪事绳子;“百”是不断地说(白);“千”是不断地走(迁);“万”是走不到头的旷远西域;“億”是无限地憧憬(亿)。

6、基——甲骨文土,土石竹筐,即“箕”),表示用箕畚挑运土石筑墙。金文加“廾”,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土”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竹筐装土筑墙
7、治——篆文水,洪汛台,通,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

8、蓍——篆文艸,植物耆,即“嗜”,终生维持某种饮食爱好),表示令人一生迷恋的香料植物。造字本义:名词,多年生菊科直茎植物,为高级调香原料,古人常燃艾烧蓍,香祭占卜;全草亦可入中药。

9、败——甲骨文貝,财宝攴,持械敲打),表示毁坏宝贝。有的甲骨文鼎”(至尊的象征)代替“貝”(财宝),表示毁坏尊鼎。金文用“賏”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貝”,强调毁坏大量钱财。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敲破尊鼎或宝贝,损毁家当

10、成——甲骨文戊,大钺,战具囗,城邑),钺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一邑一地。有的甲骨文将城邑囗”写成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征战结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戌”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服,称霸一方
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三、翻译所以要为事情做决断以去除心中的疑惑,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以事实为依据,看清楚乱象的本质。做出决断,以定成败,是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自己用筮草和龟甲,决定一些难断之事。
四、理解联想事例
做决断是非常重要的事,是成事的基础。生活中也处处都要做决断,目标明确以事为主,就能把事情做好。以自己为中心,觉得别人都不符合自己的标椎,就会把事情做得乱七八糟。
五、提问:昨天的经文指出了正确决策的五种情形是:以阳德之、以阴贼之、以信诚之、以蔽匿之、以平素之;其方法论原则是:阳德、一言、二言、以用和微施。今天的经文作为决篇结尾,指出决策的基本任务是决情定疑,决策的重要性在于万事之基,以及天下危乱时的处理。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用蓍龟者,以自决也”,怎么理解其中的道理?
对于古时候占卜的方法不是很了解,君王遇到难以抉择的事,通常都是关乎国泰民安的大事,要调查研究清楚的就很多,很广,天时,地利,人和都要纳入观察的范围。我的理解是:用蓍龟占卜,就是君王对天地自然之道的敬畏之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7 22: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决篇文义理解与心得综述
决物之根:决情定疑,以正治乱。本: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末: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根的位置守住了,本和末就不会有问题。只在末上,就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8 22:32: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梳理“揣摩权谋决”几篇的逻辑线索
圣人之志成事,《揣篇》:量权,揣情。收集信息。
《摩篇》是揣情的具体操作。偏于内,以了解人内心实情为主。
《权篇》是游说时不同的人,不同的应对方法。偏于外,描述了各种不同的人具体的应对方法。
《谋篇》以谋事为主,偏外,计谋用于不同的人和事的具体方法。
《决篇》遇到疑惑,偏外,决情定疑。
以内外的方式,这样理了一下,理的过程中心中也更加的明确内外是一个整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22:03: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梳理内揵抵巇飞钳忤合四章的逻辑线索
内揵:偏内,素结本始。内,进说辞。揵,揵所谋。与君主结于道德后,为君主谋事。
抵巇:偏外,事有合离。巇始有朕。事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
飞钳:偏外,立势而制事,先察同异,然后权量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
忤合:偏外,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内揵找到合适的君主,一起谋天下之事。抵巇已经出现危险了,开始应对。飞钳,忤合是对不同,异类的应对方法。就自身而言也是如此,随时启动一个观察者,是以事为主,用心做事,就是同,就合起共同做事。是以自己为中心,就是私欲,就是异,就可以用
抵巇飞钳之法制之。合理的化为做事的能力,不合理的抵而得之。忤合,非正即邪,要明确是非,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0 22:3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捭阖反应两章为纲,梳理已读的全部内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1 23: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1日
符言第十二
一、抄写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提问:上一章讲述了决策的操作。本章讲述如何执行。今天的经文讲守位和守明,这是执行决策的两个起点。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怎么做才是守位?聪明智(慧)是什么意思?

二、查字正音
1符:付,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府”的省略,表示官署。符,篆文竹,借代竹片,轻便、易于直劈二分的材料付,即“府”的省略,官署),表示有官署标记的竹片。造字本义:名词,一种竹制的核验信物,即,古人将刻有特殊图文的竹片剖成两半,一半留在上级,一半留在下级,作为朝廷或官署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时双方核验的凭证,以双方所持竹片图文是否相吻合来检验持符者的身份真假。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竹”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付”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符,朝庭授权的信物。朝中信物,汉代的制式是以竹为材,长六寸,切分后可以准确相合。字形采用“竹”作边旁,采用“付”作声旁。


2言:言,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舌”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鼓舌说话。有的甲骨文在“言”的字形基础上再加一横指事符号。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舌”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鼓舌说话。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舌”写成。俗体隶书变化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舌”简写成。有的俗体隶书则将篆文字形中的“舌”大幅简化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大幅简化成三横,字形遂面目全非。古人称鼓舌说话为“言”;称两相会面长谈为“语”。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言,直言曰言,論難曰語。从口,䇂聲。凡言之屬皆从言。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言,直说叫“言”,论争辩驳叫“语”。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䇂”作声旁。所有与言相关的字,都采用“言”作边旁。


3安:安,繁体甲骨文宀,新房女,流泪的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别亲远嫁的新娘,忧伤落泪。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婚礼上哭泣,既是不舍父母乡亲、担忧未知命运的个人真情,也是传统婚嫁礼俗的要求。简体甲骨文省去“三点水”(眼泪),将写成“女”。古代男子兴宅、娶亲,标志成家独立,获得家族事务的发言权,成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分子。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盖新房、娶媳妇,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任务,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成则安居乐业,不成则内心焦虑不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女”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古人称娶亲成家、专心度日为“安”;称生活富足、内心愉快安定为“寧”,“安”是“寧”的基础,“寧”是“安”的高级境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安,靜也。从女在宀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安,娴静。字形采用“宀、女”会义,表示女在屋下。


4徐: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简易建筑。徐,篆文彳,即“行”,旅行余,沿途简易茅店),表示旅行中歇宿茅店。造字本义:动词,且住且行,旅程从容。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余”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徐,安行也。从彳,余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徐,安稳缓行。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余”作声旁。


5肉:肉,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刀”的刀刃和刀背之间加一短竖指事符号,表示要用刀来切割的东西。有的甲骨文隐去“刀”形。金文在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纹理。篆文将金文字形中表示纹理的一点指事符号写成平行的曲形,表示肌腱纹路。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两个“人”的“仌”形,使“肉”的字形明显区别于“月”。造字本义:名词,屠夫用刀切成块的禽兽软组织,主要由骨骼肌和脂肪构成的可食用的软组织。古人称背脊上少脂而富于弹性的纤维组织为“肌”,称皮、肤、肌、脂合一的动物纤维组织为“肉”。在篆文字形中“月”与“肉”几乎相同;在合体字中的“月字旁”通常表示的是“肉”而不是“月”。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肉,胾肉。象形。凡肉之屬皆从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肉,大块肉。字形像宰切下的大块兽肉。所有与肉相关的字,都采用“肉”作边旁。


6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省去“水”。有的金文异体字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写成,将“爭”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青”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爭”写成。俗体楷书“静”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爭”简化成“争”。由于“静”与“净”的字音相同、字形字义相近,古籍常将二者相互通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靜,審也。从青,爭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静,自审内省。字形采用“青”作边旁,采用“争”作声旁。


7倾:“頃”是“傾”的本字。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頸”的省略。頃 ,金文人,当事人頁,是的省略,颈脖),表示向前倾斜着脖子,以便耳目接近关注目标。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匕”,将金文字形中的“頁”写成。当“頃”的“向前倾斜颈脖”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傾”代替。造字本义:动词,前仰脖子,以便让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尽可能接近所关注的目标对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頃”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倾”,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頁”简化成“页”。古籍多以“傾”代替“頃”。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傾,仄也。从人,从頃,頃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倾,歪着头。字形采用“人、顷”会义,“顷”也作声旁。


8右:“又”即“”,是右手的简写,也是“右”的本字,而“右”是“佑”的本字;“”是左手的简写,也是“左”的本字,而“左”是“佐”的本字。又,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只五指朝左的手(以三指代表五指),即右手,亦即正面朝南时身体东侧的手。由本义名词“右手”,引申出方位名词“右边、右侧、右方”等含义。当“又”引申出动词“抓持、伸出援手、支持、庇护”等含义后,金文加“口”(说话)表示行动上的支持或口头上的声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正面朝南时位于身体东侧的那只手,与左手相对。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当“右”被经常当作方位名词使用时,后人加“人”另造“佑”代替,强调“支持、庇护”的人际关系含义。古籍中“左”和“右”、“佐”和“佑”,四个字都有“伸出援手、支持、配合”的含义。“左右”作为方位名词时,表示东西方向,借代所有方向,常引申为动词,表示根本性地掌控人事发展方向和进程。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右,助也。从口,从又。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右,用口声援、用手相助。字形采用“口、又”会义。


9主:“主”是“柱”的本字。主,甲骨文较小的方榫插在较大的方孔中木,房柱),表示凿出了方孔、可以榫接横梁的房柱。有的甲骨文将方孔方榫的简化成。有的甲骨文则将“木”省略成。金文误将简体甲骨文字形中表示“木”的写成“土”,导致“木”形消失。金文异体字另造会义字,表示造屋(“宀”)的柱梁(“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支撑屋架的核心房柱,即顶梁柱。隶书将篆文字形中顶端开口的柱形简写成“王”,导致“柱”形消失。当“主”的“房柱”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柱”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主,鐙中火主也。从,象形。从丶,丶亦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主,像灯中的火炷。字形采用“”作基本造型,像灯盏、灯架的形状。字形同时采用“丶”表义,“丶”也作声旁。


10位:“立”是“位”的本字。立,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大”(人)的下面加一横代表地面的指事符号,表示一个人规矩地站在地上。当“立”的“规规矩矩地站着”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位”,用以区别一般的站立。造字本义:动词,上朝时臣相们依官阶高低肃立。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立”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位,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位,宫中群臣排列在朝庭的左右两边叫作“位”。字形采用“人、立”会义。


11聪:“悤”是“聰”的本字。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窗”的本字,表示采光通风、使住所明亮的设施。悤,金文囱,即“窗”心,心思),表示内心有窗,比喻心地明亮,洞悉真相。当“悤”变体为“怱”、并被假借代替“”(内心急切)之后,金文加“耳”(听力器官)另造“聰”代替,强调耳朵灵敏,善于通过辨听声响来洞察环境。远古祖先没有望远的能力,因此依靠灵敏的耳朵辨听声响、判断异动,成为丛林生存竞争的关键技能。造字本义:形容词,耳灵心亮,直觉敏锐,善于捕捉真相。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俗体楷书承续隶书字形,用“公”代替近音的“囱”。《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化楷书“聪”,依据草书字形将俗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总”。古籍多以“聰”代替“悤”。古人称听觉敏锐为“聪”;称耳背迟听为“聩”;称完全失去听力为“聋”。汉语中常“聪明”并用,耳灵为“聪”;目清为为“明”。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聰,察也。从耳,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聪,洞察。字形采用“耳”作边旁,采用“怱”作声旁。


12塞:塞,甲骨文宀,房屋两个,表示大量器械、材料双手操持),表示借用工具修补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加“土”泥巴),强调胶泥的补砌作用。造字本义:动词,借助工具、材料,用泥土填堵房墙的漏洞。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塞,隔也。从土,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塞,筑在边区的隔障。字形采用“土”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13明:“朙”是“明”的异体字;“眀”是“朙”的异体字。明,甲骨文日,太阳月,月亮),表示太阳和月亮发光照耀。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日”写成。籀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日”写成,将籀文字形中的“月”写成。甲骨文异体字“朙”月,月亮囧,窗牖),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亮夜里黑暗房间的角落。“朙”的隶书异体字“眀”误将“囧”写成“目”。古籍多以“明”代替“朙”和“眀”。“明”侧重表示日光充足;“朗”侧重表示月光充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屬皆从朙。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朙,月光透过窗户照亮房间。字形由“月、囧”会义。所有与“朙”有关的字,都采用“朙”作边旁。

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三、翻译
在位者须安稳平徐公正沉静,就像骨节必须有肉附着于其上一样,才能活动,发挥作用。在位者要善于给予或放纵对方,使之不能安静,自己则平心静意坐观其变,以待其倾覆毁损。以上是讲在君主的位置上应该如何去做。
眼睛贵在清晰明亮,耳朵贵在灵敏机警,心灵贵在富有智慧。如果用天下人的眼睛来观察,就没有什么东西是看不到的;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倾听,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听不到的;如果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维,就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被认知的。做到了遍视、广闻、全虑,就像车轮之辐集中于车轴一样,那么君主的英明就会不可阻挡。以上是讲君主如何做才能英明。
四、理解联想事例
君主就是大耳朵善听之人,所有的事情都在君主心里,就是坐观其变,以不变应万变。
五、今天的提问:
提问:上一章讲述了决策的操作。本章讲述如何执行。今天的经文讲守位和守明,这是执行决策的两个起点。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怎么做才是守位?聪明智(慧)是什么意思?
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到虚心,平意,就守住了君主的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眼睛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耳朵能听清楚周围的各种声音。心安静,神明荣。世界都在自己的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2 21: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培香 于 2022-8-22 21:55 编辑

8月22日
符言第十二
一、抄写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二、查字正音
1、术:“术”是“朮”的异体字;而“秫”和“”是“术”的异体字。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用手抓持。朮,甲骨文(又,用手抓)(八,分,剥离),表示一手抓茎杆,一手剥茎皮(参见“麻”)。篆文把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叉”,表示将剥皮的卷刃刀夹在手指上或套在手指上。隶化后楷书“朮”将篆文字形中“又”加“八”所构成的“术”简写成似“木”非“木”的。楷书异体字“术”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写成“木”,以致字形面目全非。造字本义:名词,可以剥下枝茎上的青皮、用来绞绳或编篮的植物。
2、坚: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賢”的本字,表示善于管理、组织。堅,古鈢字形(臤,管理、组织)(土,壁垒、护墙),表示发动和组织群众,加固壁垒或城墙。篆文调整局部结构。造字本义:动词,加固壁垒或城堡等防御工事,使敌人攻而不克。

3、拒: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距”的省略,表示制造相隔空间。拒,篆文(手,抵抗)(巨,即“距”的省略),表示抵抗以保持距离。造字本义:动词,抗击对方,抵制于安全距离。

4、许: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杵”的本字,表示向下舂插。許,金文(言,说话)(午,即“杵”,向下舂插),表示且说且杵,比喻说话时不断地点头。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点头答应,允诺。

5、防:“埅”是“防”的异体字。方,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边塞、边境。防,金文(阜,高山石阶,借代高山)(方,边塞、边境),表示边塞高山,借代赖以戍守边关的高山城障。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阜”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方”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在边塞的高山险地设置的抵御外敌入侵的关隘城障。

6、守:守,甲骨文(六,即“庐”的本字,房屋)(寸,手持器械)。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寸”。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持械护卫家园,御寇入侵。

7、仰:“卬”是“仰”的本字。卬,金文(头朝下俯视的人)(头朝上的仰视人),表示高者与矮者相见,高者低头,矮者仰头。有的篆文将头朝下俯视的人写成“匕”,为对比“仰视”的“俯视”形象消失。当“卬”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人”另造“仰”代替,表示一个较矮的人抬头向上望着另一个较高的人。造字本义:动词,位低者抬头看位高者。

8、极: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抓住。极,篆文(木,械具)(及,抓住),表示起控制作用的器械。造字本义:名词,绑在马背或驴背上的木架子,方便载物或插、挂物件。

9、测: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铭刻。測,金文(水,河水、水位)(則,铭刻,刻记),表示刻记水位。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在河岸石壁上刻记洪水水位,作为历史水情资料,以资治水参考。

10、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

11、静:“浄”和“靜”是“瀞”的异体字;而“净”是“浄”的异体字。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纯洁、无污染。瀞,金文(清,纯洁、无污染)(争,极力实现),表示极力使之纯洁、无污染。金文异体字“静”省去“水”。有的金文异体字将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青”写成,将“爭”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清除污染,使之纯洁。

12、谙: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暗”的省略,表示不公开的、悄悄的。諳,篆文(言,诵读)(音,即“暗”的省略,不公开的、悄悄的),表示暗诵,即背诵。造字本义:动词,因熟知于心而默念背诵。

13、诚:成,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实现、达到。誠,金文(成,实现、达到)(“言”的简写,承诺),表示实现承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在“成”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实现诺言,践行承诺。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三、翻译

德的方法:不能未经考察就直接否定。用接收的心态来防守。如果直接否定,就堵住了于外界连接的通道。高山再高,都能了解它有多高。深渊再深,也能了解它到底有多深。君主如同神明一样,安静的接收所有信息,了解真相。君主做到此就守住了自己的位。
使用赏赐贵守信诺,使用刑罚贵能公正。赏赐贵守信,一定要以自己调查研究的事实为依据,这样做,那些自己没有亲见亲闻的事,也因欲取信于君而暗自转化。每赏必信,则诚信畅行于天下,达到神明境地,那些想以奸邪的手段求得奖赏的人也会被感化。以上所说的是如何进行赏罚。

四、联想理解事例
常常会因为对一些事情的不了解,就直接拒绝去看去接触,这样确实就是不通的,就是把自己不了解的,有偏见的都拒之门外,自己就局限在自己狭小的世界中。


五、老师提问
昨天的经文讲,好的执行力需要首先守位,然后是耳聪目明心智。今天讲要听得好必须要具有德术的正静(因情),要有德术。而德术正静,需要赏罚保障。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德术的操作要点是啥?赏术的原理是啥?
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要心安静,心虚,世界才能进的来。精神内守,人是通神接物的。
用赏贵信。信就是要以事实为依据,这样所有人都会明白赏的标椎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3 22: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3日
符言第十二
一、抄写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二、查字正音
1四:“一”代表混沌太初。古人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混沌太初分出天地“二”极,天地间生出人;“三”,即天地人,衍化出宇宙万物。“四”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的字形,表示其为“二”的两倍。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横笔竖写,就成了;将(二,表示4是2的倍数)合写,就成了。有的金文的基础上再加“二”,强调“四”与“二”的倍数关系。篆文省去金文中的“二”。造字本义:数词,两倍于二的正整数。楷书基本承续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四,陰數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从四。,古文四。亖,籒文四。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四,阴数。像四分的形状。所有与四相关的字,都采用“四”作边旁。,这是古文中的“四”。亖,这是籒文中的“四”。


2方:“方”是“放”、“旁”的本字。方,甲骨文像剔发刺字的犯人锁颈的枷械),表示被披枷流放的罪人。简体甲骨文将指事字简化成。有的简体甲骨文将枷形简化成一横指事符号。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枷形简化成。造字本义:动词,将罪犯剔发刺字,流放边疆。隶书变形,导致“人”形消失,枷形消失。当“方”的“流放犯人”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旁”代替;或加“攴”(打击)另造“放”代替,表示刑罚驱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从方。汸,方或从水。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方,相并的两只船。字形下部像两个“舟”字省略合并成的样子,字形上部像两只船总缆在一起的样子。所有与方相关的字,都采用“方”作
边旁。“汸”,“方”的异体字采用“水”作边旁。         


3前:“前”是“歬”的异体字。歬,甲骨文止,脚舟,航船行,行进),表示徒步拉船逆流而上。简体甲骨文省去“行”。金文、篆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加“人”(纤夫),将“歬”写成“前”,强调纤夫拉船。造字本义:动词,纤夫拉船,逆流而上。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误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刀”。隶化后楷书将“止”草写成两点加一横的,至此“前”的字形面目全非。古籍多以“前”代替“歬”。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前,不行而進謂之歬。从止在舟上。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前,不行而进叫做“前”。字形采用“止、舟”会义,表示双脚站在船上不动。


4后:“司”与“后”本同源,后分化。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嘴巴,发音、说话的器官。后,甲骨文卜,权杖口,嘴巴,借代号令、命令),表示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者。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卜”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卜”写成。造字本义:名词,生殖崇拜的母系氏族时代发号施令的女王。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卜”写成。《汉字简化方案》用“后”合并代替同音不同义的“後”。在生殖崇拜的母系时代,社会最高权力者为智慧而生殖力强的妇女“后”;进入父系社会后,最高权力掌握在能征善战的男性手里,“后”的地位由女王下降为第一女性。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后,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令者,君后也。凡后之屬皆从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后,继承王位的君主。象人之形。发布号令通告天下四方,所以广布。字形采用“一、口”会义,发号施令者,就是君王之后。所有与后
相关的字,都采用“后”作边旁。

5荧:“”是“熒”的本字。,金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片交叉丛生的茂密花丛,每根花柱上都闪烁着花蕊和花粉色彩眩目的亮光。有的金文把花柱写成。有的金文把花柱写成“屮”(植物),明确其植物的属性,表示闪烁荧亮花粉的植物。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发光的密集花粉形象写成“炏”,强调花蕊和花粉“发光”的特性,同时将金文字形中表示花柱密集交叉的写成“下框”形的,导致字形费解。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篆文再加“火”(光亮)另造“熒”代替,强调花蕊和花粉眩人眼目。造字本义:形容词,花丛密集的花蕊和花粉色彩明亮,眩人眼目。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炏”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荧”,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简化成“草头”。古籍多以“熒”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熒,屋下燈燭之光。从焱、冂。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荧,像屋下灯烛发出的光。字形采用“焱、冂”会义。


6惑:或,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不确定。惑,金文或,不确定)。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心乱,不明确。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疑”生于对外部的无知,致知即可释疑;“惑”生于内心的混乱,心乱则生于贪欲——“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能够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求而得明智。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惑,亂也。从心,或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惑,内心迷乱。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或”作声旁。


7问: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拘禁室。問,甲骨文門,借代拘禁室口,审讯),表示、拘禁并审讯。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拘禁并审讯。隶书继承篆文字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问”,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门”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問,訊也。从口,門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问,审讯。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门”作声旁。


8九: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由“厷”(即“肱”,大臂)与“又”(抓、掏)混合组成,表示伸出手掏摸、探究,力求确定内部情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淡化了金文字形中的手形“又”。造字本义:动词,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隶书承续篆文字形。当“九”的“掏摸、力求确定情况”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穴”(未知空间)另造“究”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九,阳的最大变数。字节像事物曲折变化直至穷尽的样子。所有与九相关的字,都采用“九”作边旁。


9窍: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徼”的省略,表示循行。竅,篆文穴,洞敫,即”的省略,循行),表示洞穴可循行。造字本义:动词,洞穴贯通可循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穴”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敫”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窍”,用既表音也表义的“巧”(灵活)代替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敫”,强调“窍”的灵活奇妙。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竅,空也。从穴,敫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窍,孔穴。字形采用“穴”作边旁,采用“敫”作声旁。


10治:治,篆文水,洪汛台,通,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台”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11五:“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隶化后楷书“五”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从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据“二”为字根,“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
所有与五相关的字,都采用“五”作边旁。

12官: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放兵符的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汉语中常“官宦”和“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官,吏,事君也。从宀,从猶眾也。此與師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官,官吏,服务于君王的人。字形采用“宀、”会义。好像众多的样子。此个与“師”中的含义相同。


13劳:勞,甲骨文两个“火”,即“炏”,是“炎”的异体字褱,即“懷”,心存、心里装着),内心火烧不断,比喻充满焦虑忧烦。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炏”写成,省去甲骨文字形中“褱”字中的“水”(眼泪),将“褱”简写成“衣”。金文异体字将“炏”写成,同时用“心”(焦虑)代替本为“褱”的“衣”,强调焦虑、操心的心理状态。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炏”写成“”,同时用“力”(体力)代替“心”(焦虑),强调付出巨大体力、心力的艰辛。造字本义:形容词,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力”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劳”,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炏”连写成“草头”。古籍常“劬劳”并用,“劬”强调耗体而佝曲;“劳”强调费心而神悴。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勞,劇也。从力,熒省。熒,火燒冂,用力者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劳,生活艰苦。字形采用“力”与省略了“火”的“熒”会义。熒,表示火烧房屋,用力救火者疲惫辛苦。


14固:古,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是篆文对金文字形中的字形的误写。固,金文盾甲束,缠绕、捆束),表示对盾甲进行某种加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加强型的盾写成“古”;也就是说“古”中的“十”其实是“甲”,“古”中的“口”,其实是捆束。造字本义:动词,给盾甲捆扎或加层,使之牢不可破。隶书承续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固,四塞也。从囗,古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固,四周阻塞不易进出。字形采用“囗”作边旁,“古”作声旁。


15久:“镹”是“久”的异体字。久,金文是指事字,字形在“人”的腿部位置加一捺指事符号,表示驻足等待。驻足等待容易感受时间的漫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停止行进,驻足等待。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当“久”从动词“驻足等待”引申出形容词“持续时间长”后,籀文再加“長”(时间长)另造“镹”代替,强调等待的时间长。古籍多以“久”代替“镹”。长途迁移为“千”,驻足等待为“久”。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久,以後灸之,象人兩脛後有距也。《周禮》曰:“久諸牆以觀其橈。”凡久之屬皆从久。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久,从背后作针灸。字形像两腿后面保持距离。《周礼》上说:“将木柄顶在两墙之间用微火烤之,并观察它的弯曲程序。”所有与久相关
的字,都采用“久”作边旁。

16长:長,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个人头发飘散的样子。有的甲骨文像头发飘散、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在头发飘散形象的基础上加“又”(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突出了人的头上飘飘的头发和拄杖的手。籀文头发发簪),强调头发。篆文在籀文的“人”里面加“手”。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長,久遠也。从兀,从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纼者,倒亾也。凡長之屬皆从長。仧,古文長。,亦古文長。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长,时空久远。字形采用“兀、匕”作边旁。兀,是高远的意思。匕,表示久则变化。字形采用“亡”作声旁。,是倒写的“亡”字。所
有与长相关的字,都采用“长”作边旁。仧,这是古文写法的“长”字。,这也是古文写法的“长”字。

17非:“非”是“排”的本字。非,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相北的两个人(背)头上各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两人思想相背、观念冲突、行为排斥。有的甲骨文变形,指事特征消失。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有所变形。造字本义:动词,思想相背者之间互相抵制、排挤,相互攻击、责难。隶书继承篆文字形。当“非”的“排斥”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在“非”字基础上再加双手另造“排”代替,强调“排”的手部行为特征。从本义上看,时日恰当为“是”;相互抵制为“非”。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非,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从非。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非,违背。字形采用“飛”字下部表示“翅膀”的字形部分构成,采用左右两翼相背的含义造字。所有与非相关的字,都采用“非”作边旁。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三、翻译
君主要了解知道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上下,东南西北四方,左右前后都在自己的心中,哪里还有迷惑的地方?以上是说要心虚。心是九窍的主宰,君主是各级官员的主宰。官员中,做了合道之事的,君主就应该给予赏赐;做了背道之事的,君主就应该给予惩罚。君主了知官员们的心志,根据其心志进行赏罚,那么就不会辛劳了。圣人这样来使用赏罚,所以能赏罚各得其所。国君如果能遵循这个道理来治国,那么就能够使国祚长久。以上所说的主要是在说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重要。
四、理解联想事例
心中装着天下,就能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要赏罚分明。感觉自己常常会是非不分,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明。在私欲中无法自拔时,身体会出现痛,紧等问题,这就是天杀。
五、今天的提问:
提问:德立明位,昨天经文讲赏罚立德,今天讲述赏罚问谁,和能问对人要知因。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对于自己做得对不对,该向谁请教?对了错了的,谁来赏罚?
自己做的对不对,像自己的身体请教,做错了身体会出现头晕,胸闷啊之类的问题。像天地之道请教,是事实求是么。像别人请教,从别人的反应中就可以看出。对了错了,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做对了,整个人都是通透的。做错了身体会出现各种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4 22: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4日
符言第十二
一、抄写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右主恭。

二、查字正音
1周:周,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在一定领域的空间内,进行反复的纵横切割划分,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封闭的较小区域。有的甲骨文写成指事字,字形在纵横划分的若干区域内加上几点指事符号,表示在划分的封地内耕种生产(参考“画”即“劃”*)。远古时代的天子取得天下之后,划分出若干领地,由众多宗亲诸侯封而建之,以期巩固政权。简体甲骨文将纵横划分的封地简写成“田”。简体金文承续简体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加“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封闭的圈)写成会义结构:封地而建口,封闭的圈,围墙),表示封地而建的界墙。有的金文省去四点指事符号。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表示“封建”的字形写成“用”。造字本义:名词,封地而建、筑墙划界的围墙。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用”写成,“田”形若隐若现。夏人建立了最早的农业制度;商代开启了最早的贸易交流;周朝开始了最早的封建管理模式。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周,密也。从用、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周,密闭。字形采用“用、口”会义。


2群:“群”是“羣”的异体字。君,既是形旁也是声旁,表示主宰、统治。羣,甲骨文众多羊只攴,鞭策、驱赶口,呟喝),表示牧羊者吆喝着将四处散落的羊只驱赶到一起。金文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口”(呟喝)和“攴”(驱赶)合写成“君”;并同时将“君”(主宰、统治)作为声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君”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俗体隶书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动词,牧羊者呟喝、驱赶,将众多羊只聚集在一起。古籍多以“羣”代替“群”。《汉字简化方案》用“群”代替“羣”。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羣,輩也。从羊,君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群,同辈人。字形采用“羊”作边旁,采用“君”作声旁。


3乱:“𤔔”是“亂”的本字;而“𤔐”是“𤔔”的异体字。𤔔,金文上下两只手相配合,精细操作缠绕在织机上的交错丝线),表示两只手相互配合,精细操作,理顺交织在织机上的混乱丝线,以便持续纺织。当“𤔔”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乙”(不打结的顺滑丝线)另造“亂”代替。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手工理顺织机上交错混杂的丝线。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𤔔”写成。俗体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由爪、糸、工、又所构成的“𤔔”省略成“爪”(抓持、操作),强调“手动”理顺混杂或打结的丝线。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爪”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双手“廾”。魏碑中的俗体楷书“乱”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𤔔”当作“辭”的省略,并用“舌”代替简化“辭”,表示辩、讼双方所陈虚实难断,头绪混杂不清。古籍多以“亂”代替“𤔔”和“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乱”采用俗体楷书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亂,治也。从乙,乙,治之也;从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乱,理清混杂的丝线。字形采用“乙”作边旁,“乙”表示理清纷杂的丝绪。字形也采用“”作边旁。


4无:无,篆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字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兀”写成。“兀”是秃顶;“无”是全秃,完全光头。古籍多以“無”代替“无”。《汉字简化方案》用“无”合并代替“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


5开:開,金文門,户幵,像双手抽拉门栓),表示一双手将门栓抽出栓孔。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抽掉门栓,启动关闭的门。隶化后楷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幵”连写成“开”。《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开”,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開,張也。从門,从幵。,古文。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开,开张大门。字形采用“门”作边旁,采用“幵”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开”字。


6闭:閉,金文是指事字,在门栓“闩”上加上一竖指事符号,表示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一根木棍,构成牢固的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撞。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十”写成“才”。造字本义:动词,在门栓和地面之间斜支木棍,构成三角支撑,防止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简体楷书误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才”写成“下”。《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闭”,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門”简化成“门”。“關”(关)表示拉上门栓,拒绝出入;“閉”(闭)表示不仅栓门,而且在门栓上增加三角支撑,以防暴力从门外强行撞门,“閉”(闭)是更彻底的“關”(关)。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閉,闔門也。从門;才,所以歫門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闭,将两扇门板拉合。字形采用“门、才”会义。才,是用来顶住门板的木棍。


7善: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通“祥”,表示安祥。善,甲骨文羊,通“祥”双目,眼睛),表示眼神安祥温和,所谓“慈眉善目”。有的甲骨文双眼写成。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写成。有的甲骨文将一双眼睛省略成一只眼睛。金文羊,即“祥”两个“言”),表示言语祥和亲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神态安祥,言语亲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羊”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两个“言”写成“艹”加“口”的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善,吉祥。字形采用“誩、羊”会义。“善”这个字,与“義”(义)、“美”同义。


8原: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有的甲骨文加“下”(从上降落),表示水从山上的石洞向山下流。有的甲骨文将表示向下的水流省略成“下”。金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当“泉”字的“出水的石洞”的本义消失后,金文再加“厂”(岩石、石洞)另造“原”代替,强调山上的石洞水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泉”写成。造字本义:名词,出水的石洞,水流的源头。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泉”写成。当“原”的“水流源头”本义消失后,篆文又再加“水”再造“源”代替。在古籍中,“元”和“原”都有时空上起始、最初的意思:“元”侧重于抽象的、时间性的、整体性的起始;“原”侧重于个体的、空间性的、具象性的起始;因此表达“蒙昧太古”时,“元始”比“原始”更准确,但现代汉语以“原始”代替“元始”。古籍有时将“元”与“原”相互假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厵,水泉本也。从泉出厂下。原,篆文从泉。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厵,泉水的本源。字形采用“泉”作边旁,像泉水从石崖下流出。篆文字形灥,采用“泉”作边旁。


9长:長,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个人头发飘散的样子。有的甲骨文像头发飘散、拄着拐杖的老年人,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发簪。有的甲骨文在头发飘散形象的基础上加“又”(抓),表示拄杖的老人。古代中国人认为须发是父母所赐,不能随意剔剪,因此年龄越大,须发越显眼,成为年老的象征。金文突出了人的头上飘飘的头发和拄杖的手。籀文头发发簪),强调头发。篆文在籀文的“人”里面加“手”。造字本义:名词,头发飘飘的拄杖老人。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人”与“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长”,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長,久遠也。从兀,从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纼者,倒亾也。凡長之屬皆从長。仧,古文長。,亦古文長。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长,时空久远。字形采用“兀、匕”作边旁。兀,是高远的意思。匕,表示久则变化。字形采用“亡”作声旁。,是倒写的“亡”字。所
有与长相关的字,都采用“长”作边旁。仧,这是古文写法的“长”字。,这也是古文写法的“长”字。

10飞:飛,金文是象形字,字形像鸟儿振动双翅的样子。籀文字形画出翔鸟的完整形象,鸟头鸟身和振翔的双翅。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鸟头鸟身简化成。有的篆文省去表示鸟头鸟身的,并将左右对称的双翅写成上下重叠的双翅。造字本义:动词,鸟儿振翅翱翔。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的双翅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飞”,用单翅代替篆文字形的双翅,即简体楷书字形是篆文字形中一支羽毛的变形。“飞”是鸟儿振翅翱翔,“翱”、“翔”、“翻”、“翩”是对“飞”的不同姿态的具体描绘。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飛,鳥翥也。象形。凡飛之屬皆从飛。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飞,鸟振翅而翔。象形。所有与飞相关的字,都采用“飞”作边旁。


11树:“尌”是“樹”的本字。尌,甲骨文木,小树豆,盛器又,抓、手持),表示手持木苗栽种在盆子里。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写成“屮”(草)。当“尌”的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木”另造“樹”代替,强调种植对象为木本植物。造字本义:动词,盆栽木本或草本植物的小苗。《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树”,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中笔画复杂的“壴”简化为“又”。在甲骨文字形中,“树”是动词,表示植树;“木”是名词,表示一棵树。“树”的本义与“植”的引申义,都有“栽种木本幼苗”的意思,不同之处在于:“树”表示一系列动作,包含“栽种木本幼苗”、并“对木苗的成长加以管理和塑形”,系列动作指向追求幼苗的最终生长结果;“植”的“栽种”引申义,表示一个简单动作,只有“栽种草木幼苗”的意思,强调“竖立”的动作,并不强调动作的结果与影响。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樹,生植之緫名。从木,尌聲。,籀文樹字。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树,播种、培育、种植等农事的总称。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尌”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樹”字。


12微:“”是“微”的本字。,甲骨文長,长发的老人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微”加“辵”(行进),强调行进。篆文大体综合了金文“的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長”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老人拄杖缓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籍多以“微”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微,隱行也。从彳,聲。《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微,隐藏身份,悄悄行进。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春秋传》上说:“白公的门徒将他的尸体隐匿在山上。”


13洞: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相一致。洞,籀文同,相一致水,水流),表示有水流、说话有回音的岩穴。篆文将籀文字形中的“同”写成,将籀文字形中表示积水的“水”写成,将籀文的包围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造字本义:名词,有水流、会发出回音的巨大岩穴。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同”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洞,疾流也。从水,同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洞,迅疾的流水。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同”作声旁。


14谙: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暗”的省略,表示不公开的、悄悄的。諳,篆文言,诵读音,即“暗”的省略,不公开的、悄悄的),表示暗诵,即背诵。造字本义:动词,因熟知于心而默念背诵。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音”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谙”,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简化成“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諳,悉也。从言,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谙,知悉。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音”作声旁。


15恭:甲骨文中“龚”与“恭”通用。共,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供”的本字,表示敬奉。恭,甲骨文共,即“供”,供奉),表示敬奉神龙。金文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兄”(祝祷),突出崇拜主题。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廿”,省去“龙”,同时加“心”,突出诚心。造字本义:动词,虔敬地供奉神龙。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心”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恭,肅也。从心,共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恭,态度肃敬。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共”作声旁。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右主恭。

、翻译
君主考虑事情不能不周全,要善于平衡各方利益;君主一旦做得不周全,那么群臣之间有人就会因照顾不到而生出祸乱。群臣处于无常状态,内外信息就不会畅通,君主怎么能够知道问题出在哪呢?如果君主不能成功解开与与群臣之间的误会,并能成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能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上主要是在说明周全的重要。
一要使眼睛看得更远,二要使耳朵听得更远,三要建立搜集信息情报的联络点,让自己始终处于对各种情报信息的明确了解之中。要明白知道千里之外的情况,了解隐蔽微小的事情,这就叫做能够洞察天下,这样所有的奸邪之徒没有不敢不更改的。以上所说的是君主要做到恭。
四、理解联想事例
心掌管九窍十二舍,所以用心生活,就可以做到周全。心安静,神明荣。心为之长,德为之大,心安静了,就有长目,飞耳,树明。


五、今天的提问:
提问:位明德赏,昨天的经文讲赏罚善问,荧惑不再;问之以因循理,故能长久,自位明德赏至问因,执行的事情本身似乎已经构成一个单元闭环,闭环之外,还需要有其他闭环或者要点协同运行,“执行”,这件事才可以完善运行。今天经文讲述的是周与恭。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君与心为什么一定要“周”?经文中的“恭”与“洞天下奸”、“谙变更”是什么关系?
心不周就会生乱,乱就会导致不通畅,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恭就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就所有的情况都在心中,所以就能洞察天下,奸邪在心的洞察之下不敢不更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5 22: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5日
符言第十二
一、抄写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二、查字正音:
1、循:盾,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士兵的护身甲牌。,篆文彳,行进盾,士兵的护身牌),表示士兵持盾而进。造字本义:动词,依照既定布署,士兵持盾向敌阵前进。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战场上持盾而进叫“”,曳兵而逃叫“”。 

2、实:,金文宀,家伫物柜貝,钱财),表示家有宝贝。有的金文误将伫物柜与“貝”写成合“貫”,表示钱财万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形容词,家境富裕,柜中藏贝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实”,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简化成“头”

3、安:安,繁体甲骨文宀,新房女,流泪的新娘),表示新房中有新娘,别亲远嫁的新娘,忧伤落泪。古代出嫁的女子在婚礼上哭泣,既是不舍父母乡亲、担忧未知命运的个人真情,也是传统婚嫁礼俗的要求。简体甲骨文省去“三点水”(眼泪),将写成“女”。古代男子兴宅、娶亲,标志成家独立,获得家族事务的发言权,成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分子。因此在古代农业社会,盖新房、娶媳妇,是男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任务,直接而深刻地影响到男子个人的心理状态,成则安居乐业,不成则内心焦虑不宁。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女”写成。造字本义:动词,男子建房娶亲成家,内心踏实过日子。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女”写成。古人称娶亲成家、专心度日为“安”;称生活富足、内心愉快安定为“寧”,“安”是“寧”的基础,“寧”是“安”的高级境界。

4、完: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玩”的省略,表示珍宝。完,篆文宀,房屋元,即“玩”的省略,珍宝),表示将珍宝秘藏在家中。造字本义:动词,将珍宝秘藏家中,使之免遭损毁。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篆文字形中的“元”写成

5、反:反”是“扳”的本字。反,甲骨文厂,石崖又,抓),表示攀岩、攀崖。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繁体金文加“彳”(行进),强调攀岩登山的含义。籀文、篆文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攀岩翻山。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当“反”的本义消失后,再加“手”另造“扳”代替。

6、当: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遮阳挡雨的屋顶。當,金文尚,屋顶,遮挡土,土墩),表示被土墩遮挡。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土”写成“田”。造字本义:动词,被高大土墩遮挡。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当”,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为三点加“彐”。当“當”的“遮挡”本义消失后,再加“手”另造“”代替。

7、德: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获之坦荡。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正而不邪,行君子之道,即不狠不诈、不掠不盗、不强取苛求,坦然获得,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有时因同音而相互假借。

8、和:”是“”的简化异体字;“”是“”的异体字;“”也是“”的异体字。,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禾本植物,即空心的竹管或芦管。,甲骨文侖,即“龠”,吹奏排笛禾,竹管),表示吹奏竹管或芦管制成的排笛。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侖”写成“龠”,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禾”写成。简体金文“和”省去“龠”的中下部分,写成“口、禾”会义的结构,淡化乐器的意义,强调“开口表达不同观点”的意义,相当于将甲骨文字形写成,或将金文字形写成,或将篆文字形写成。篆文“和”承续简体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禾”写成金文异体字“訸”用“言”(说话)代替“口”(说话),进一步强调“言论观点不同,而总体思想协调一致”的含义。古籍多以“和”代“龢”、“咊”与“訸”。现代汉语常“和谐”并用,“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9、名:名,甲骨文口,叫喊夕,黄昏、冥暮),表示天黑时呼叫孩子回家。金文将甲骨文的左右结构改成上下结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月牙形的;有的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夕”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日落天黑,父母招唤孩子。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夕”写成。古代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男子,在成年后为自己的“名”作近义的“注解”补充或“说明”,叫作“字”;大部分底层百姓有“名”无“字”。在古代,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口头上的称呼叫作“名”,有如今日之“小名”与“昵称”,用于日常非正式社交场合,为贱称;子女成年后为其设计的书面称呼叫“”,有如今日之“大名”与“户籍名”,用于各种文件和正式社交场合,为尊称;“”与“”是同一对象的两个称呼,“”是对“”的解释或补充;今人所说的“名字”,相当于古人所说的“”。

10、相:相,甲骨文木,树目,远眺),表示在高树上远眺。有的甲骨文写成左右结构。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古人爬上高树远眺侦察,预警放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木”写成上为相”,表示观察瞭望;“目”在“性”(心)下为“省”,表示观照本心。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三、翻译:
循名而求实,按实而定名,使名实相符合,名与实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对方之本。所以说适当的名是由于其符合实,事物的实是由于事物的理决定的,而理也是生于名实的德,名实之德产生于名与实间的相互符合,两者相符合,那么取名就得当。以上是说名实相符的重要。


四、理解联想事例
名是从真实中提取出来的。名和实是一对阴阳,名外显为阳,实内隐为阴。德是万物各得其所欲,所有的东西都如其本然的存在着,就是德。德是接收能接收的一切信息,通透而周全。

五、今日提问:
位明德赏问因,还需要配合其他要点,才能把“执行”这件事情干好。昨天的经文讲人主周而群臣常而不乱,而周必以洞天下奸、谙变更而恭。今天的经文讲述,名实相符的岗位责任制度是“执行”的出发之处。提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好的岗位责任制是什么样的?
比如我在幼师的岗位上,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把孩子教好,这个好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当我把这个实的内容弄清楚了,我在工作的过程中,也真的做到了这个实,那么幼师这个名和我的职责的实就相符了。名实相符就有德,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师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6-14 00:18 , Processed in 1.17318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