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陈慧Michelle

陈慧的记录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22: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3-1 22:42 编辑

评课:
这周没有上课,继续沉淀总结阶段和前头一年的那种感觉,在这个过程当中,巩固前一年的学习以及为下学年上课做好心理的准备,把大家的心都收回来。
下周课程设计:
继续沉淀总结阶段和前头一年的那种感觉
——打包那这些经历
       感知这个“包袱”
       把心驻在感知的“念”处
       觉知我的感知
编后感:
通过打包练习,巩固所学,让同学们尽快回归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8 22: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3-8 22:55 编辑

对静默第二周的评课:
老师说要静默两周,时间到了之后,提醒大家要开始苏醒了,不能明白静默是为什么?也不明白还要特意说一下苏醒。想到了冬季要冬眠,是对之前一年的一个沉淀;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了,苏醒,也就是提示大家要做好准备,开始新的行程了。经历了两周的冬藏,大家的心理上都会有所变化,再启程状态也会有所不同。
第四十九课 教化与治疗和振穷趋急的课程设计
一、课堂进程
1、对总结的这段时间进行回顾,有什么想说的。
2、解说同学的回答时 ,复习上周的内容,并引起今晚课程的内容。
3、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寻找今晚内容的素材。
4、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内容做解答。
5、讲述今晚课程的内容。
6、课后练习讲解。
二、课文编写
洞悉世事沧桑,掌握心性规律,深谙人生本质,大概就能成为能言厚德之人。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修道积德,成为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人之后,怎么运用所得,才符合规律而吉祥不遭致凶祸?
  《鬼谷子.中经》有言:“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北宋张载《横渠语录》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未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礼记.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
   一个人有了智慧和能力之后,要为大众整体利益服务。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
  鬼谷子认为,为大众利益服务,主要在于所谓“振穷趋急”。振穷大概是教化,趋急当属治疗。鬼谷子概括了振穷趋急的主要诊治方法和途径:
   1、现象(形容、体貌)法: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见到你刻意显示的东西(形),便能知道你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容);见到你五脏六腑和躯干的状态(体),便能知道你的面部状态(貌)。
    适用范围:有守之人不可貌象而得其穷急。隐情塞郄(xì)而去。
   2、声音法:闻声知音。声气(音)不同恩爱不接。音为心声。音不和则声悲。
    悲者有四,散(心意不专)、伤(言辞伤人)、丑(说脏话)、害(包藏祸端)
   适用范围:气不和音不调,虽美行盛誉也不可相须如比目合翼。
  3、解仇斗郄——消耗法(充分表达法)。解羸微之仇,斗郄者之强。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继续消耗下去。
    方法:对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辱其宗;对强者,高其功,盛其势。
    结果:郄无强大,御无强大,皆可胁而并。
  4、缀去法(鼓励法):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
    适用范围:对贞信者有效
    做法:称其行,厉其志,言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引验(引以为成)以结往,明(己他)款款而去。
  5、却语法(威恩法):察伺其短
    方法:言多必有数短,识之,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结信安心,收语盖藏而却之
    适用范围:不用于“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6、摄心法(利害法):为好学技术者称远;为遭淫酒色者有后会。
    心为散势之官。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
    方法:(1)方验之道,精以奇怪;效之于(时)人,验去(往贤),诚归于已.
       (2)对酒色淫徒: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有后会。
   7、守义法(善行原则) 守以人义(宜)探其内以合  
    探心深得其主,以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
    小人比人左道而用,能败家夺国
    守家以义,守国以道。转危为安,救亡使存。   
  
  运用这些途径和方法,确实是需要经验和技能积累的。对这些经验和技能的运用,可能会有如下一些不正常或者不那么正常的情况:比人而用败家夺国,自保、伐害能言、破德为雄、抑拘成罪、戚戚自善、败败自立。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说说看,道术为什么必须用来做振穷趋急之事,而不可用来算计人?
四、编写感受
老师与桂香姐的对话中,莫把经典当经典,教科书而已;把经典直接拿来用,而不是高高的供起来。经典就是让我们走上吉祥路的教科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20: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3-15 22:34 编辑

对第四十九课教化与治疗和振穷趋急的评课
1、经过那么久大家又在课堂上再次见面,是什么样的心情,想说什么?
在此期间经历了很多的事情:疫情、病痛、着急、担心、春节、别的活动的劳累、答辩差点没活过来,你还好吗?
2、经历那么多之后你为什么要工作呢?为什么又回来了呢?我是谁呀?我的宿命是什么?再次回顾大家的初心。最深刻的初心是什么?我们是回来继续完成我的初心的。过去一年你的初心的实现了多少?没实现还缺什么?这一年都干的怎么样,初心在第一年里边完成了什么?接下来还要干点什么?
3、第二年你需要干点什么?这个课程会干什么?你认为课程实际上会干什么?
老师用提问的方式为假期做一个总结,将大家的心收回来,并且为第二年的课程做一个引导。回顾初心是让同学们再次想起自己来到这个课程的初心,回来到这个课堂就是来继续完成我的初心。接下来这一年准备好了怎么做吗?
4、过去一年大家都在往一个方向去,感觉认本身是人的精神身体的核心本质,是感觉认本身而不是感觉认的成果,人对感觉认体身的一种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我们能接触感觉认本身,感觉认本身就是我们的灵魂、心理、精神。
第二年对感觉认做一些输出,用我们的精神去影响别人的精神,或者是用我们的精神去和别人的精神做一个交会。焊疤就是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汇就像是个焊疤。社会是由人与人之间的那个焊疤组成的。
5、同学分享
紧紧的贴着感觉认,让同学在认清楚了,内部姿态也就发生了变化了。
6、课程部分:
初心的结果目标里边蕴含着一个过程,能获得一个中间成果,让自己的智慧、能力都增强了---能言厚德,让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内部的功能的输出能力增强。我们要拿这些东西来做什么?成为能言厚德之后一定要为大众利益服务,这个东西能不能成为你心里的唯一的答案。要在这个答案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真实的答案上下点功夫。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带来我们的行为自相矛盾,另外一个是会带来我们自己心里头的精神系统混乱,功能受损。要做振穷趋急。
把中经里头的七术当成是我们振穷趋急做心理教化、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自己要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振穷趋急的道术应用出现不大正常的情况,能言厚德向外输出强劲首先想一的是拿来算计人、干坏事、占便宜。这是最典型最纠结的运用。要去探索是什么决定把能言厚德往不正常的方向用。这也是基本困扰。
败败自立,从教化者、教化治疗的视角看属于不那么正常。---浪费资源。
在内心里边真正地去夯实“能言厚德之后你必须要去做、你只能去做振穷趋急的事儿”。
我的不同:
没有考虑到停课后需要再将同学们拉回到课程上来。老师用几个问题就将大家从春节假期拉回到课程上来,并且让大家再次去回顾初心,同时也为第二年的课程垫定了基础。
自己的内心又被搅动起来了,一个理想的人生离不开社会,一个理想的社会离不开每一个人为之努力。
第五十课  教化与治疗的对象课程设计
一、课堂进程
1、对总结的这段时间进行回顾,有什么想说的。
2、解说同学的回答时 ,复习上周的内容,并引起今晚课程的内容。
3、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寻找今晚内容的素材。
4、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内容做解答。
5、讲述今晚课程的内容。
6、课后练习讲解。
二、课文编写
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总会被追问一个问题,心理咨询的对象是什么?是来访者这个人吗?不是,是来访者的情绪、思维、行为。那什么是情绪、思维和行为呢?是来访者的什么决定和制造了他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呢?任何工作,都需要找到准确的工作对象。教化与治疗也是一样。
    精神教化与治疗的对象,不能只是笼统的认为是这个人。总的来说,所有的教化与治疗活动,会集中在人的某些机构范围内,对这个范围之外的结构实施教化和治疗不起效;具体来说,每一个具体的教化与治疗行为,肯定有一个具体结构。  鬼谷子把人的精神结构描述成志思神心德五个部分。
    其中,神是天下规律的存在形式,天下万类都天然的拥有,即便天下消失了,决定和制造天下的神都还存在,所以神不存在教化与治疗的问题,只存在不丢失或者唤回的问题。志,其内容是人的知识和智慧对神的翻译,不是元性的精神结构,志的功能机构则是人天生具备的,也不存在教化与治疗的问题。思,是志的运行过程和成果,其内容取决于任务场景和志的和合作用,思的功能机构也是人天生具备的,也不存在教化与治疗的问题。
    德和心的功能机构,是与生俱来的,其内容则依赖人的自主努力来积累和建构。人的志的问题,来源于德对欲(神的使者)的德化过程;人的思的问题来源于志不正和不专;人的神的问题,来源于德化错乱,导致心不舍神(魂不守舍——阳神为魂)。也就是说,人神的问题,不是神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德的积累和心的建构出了问题,导致遍布天下的“神”被生生挤出人的内部世界而不覆于人,人成了天下的异于自己之物;人的志思有问题,一般不是志思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人的德不足和/或有杂,和/或德对欲(神的使者)的德化出现异常,和或或心不能舍神导致的。一句话,人的问题,是心和德的问题。精神教化和治疗的工作对象,是人的德和心,而不是笼统的人或者人的其他结构。
    德,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切身掌握程度;心是志思神德在德的主导下的和合成果。德的教化和治疗是针对德的内容的,方式是积;心的教化和治疗是针对结构的,方式是养,养其“和合”机能。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说说看,为什么说精神教化余治疗的对象是人的德和心,而不是笼统的人或者人的其他结构?
四、编写感受
内心因搅动有了一个转化,那个方向感正在建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2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3-22 22:23 编辑

对第五十课精神教化与治疗的工作对象的评课
一、回顾
1、上节课开始开启了第二学年的主题,收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想法?振穷趋急。端正态度,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振穷趋急的途径和方向:中经七术---具体操作方法。正常与不正常。走人间正道。如何能将吉祥和如意合在一起。用心去做。紧记劳动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3、同学分享:锻打就是养心的过程。
4、今晚课程内容:养心与积德就是振劳趋急的对象。
知识来源于天理,用实践与实际来做检验标准,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东西。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启怎么样做人的心、人的精神的建设。
5、定义振穷趋急,教化与治疗的行为。强度搞清楚对象的重要性。
6、振穷趋急:养心和积德。心的功能---舍,心舍。九窍十二舍,就是把我们的身体组织起来,组织起来之后获得自信。德给我们自尊,让我们有底气。
我的不同:
听到老师开始就讲端正态度,再与上一节课比较,加深的对态度变化的感觉。要想成事,态度很重要,立一个志。谨记劳动三要素的重要性,这样有助于我们清晰。
第五十一课  心与德的上法
一、课堂进程
1、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2、解说同学的回答时 ,复习上周的内容,并引起今晚课程的内容。
3、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寻找今晚内容的素材。
4、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内容做解答。
5、讲述今晚课程的内容。
6、课后练习讲解。
二、课文编写
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
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
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
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势败
者,不以神肃察也。
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
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
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转圆者,或转
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
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具体的说说养心与积德的?
四、编写感受
回到具体的做上来,少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9 21: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3-29 22:15 编辑

对第五十一课 心与德的模型建设评课
一、回顾上一课
1、在确立做心理临床最基本的服务准则和服务方向后开始讨论振穷趋急的对象,做心理临床的具体对象是什么?德和心。神志思都不是工作对象。
2、用简明的语言,从原理上来讲,从道理上来讲,从事实上来讲,为什么振穷趋急的对象只是德和心?心和德是人的本,神是根,根管不了,志思是末,可以管。心是志思神德的和合,积德和养心是振穷趋急的基本的立足点。复归于婴的无德之德。养心和积德,养的是结构,积的是内容。
3、顺着这个趋势对心和德做一些具体的、深入的工作,这个功课是什么?做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根本末,是一个闭环,根也是末,末也是根,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上去说的,首先要分清楚根本末。
4、首先对心和德的本做工作,对本的研究,对本做应用性的把握,最常见最有效的模式:建立描述模型。圣人以类知之,类就是模型。把各个要素从哪来的来放在位置上,带有普遍性恒常性的要素出现的时间和空间,有代表性的要素记录下来,固定下来,这样我们脑袋不晕,这就是模型。模型名字:理论、学派、疗法。做自己的模型,相互参考、借鉴,模型不能通用,一个模型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基本我们对真理的追求。
二、同学分享
要活就要转起来,清晰了自己的志思之后就固定下来,一点一点的运化起来。
三、今晚课程内容:
1、建模型的原因:类知。做标记,提示这个点的重要性,别忘了。避免乱跑,跨大步,搞错方向,帮助调查研究,搞清楚,提示的作用。类---累。
2、建模的要点:
(1)要对对象的基本的结构摸清楚,哪些是必须要打卡的点,所谓的弄清楚本。构成本的基本要素要全,要素的节点之间的自然的联系,回到本体上去,见形为容,闻声知音。
(2)整理清楚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式。
以上两点做好,建模就没有问题了。心术是一个通道,心是空的,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通道。
3、心和德的要点
(1)关于德本身,“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为大众服务,大众是天,万物是天。给了别人活路,自己的路也就出来了。德是开关。转圆,求其合,转圆而从方,从方是输出。心决定积多少德。
(2)心,志思神心德的合体。心通了,气就能透进来。
我的不同:
养心与积德,用建模的方式,而且要到达点上,要知道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我就跳不起来了,必须要到达那个点上去,要把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画出来,跑不了了。基本要素要全,调查研究,东西全了,又就要开始磨呀。
第五十二课 德与好恶的上法
一、课堂进程
1、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2、解说同学的回答时 ,复习上周的内容,并引起今晚课程的内容。
3、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寻找今晚内容的素材。
4、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内容做解答。
5、讲述今晚课程的内容。
6、课后练习讲解。
二、课文编写
不管采用何种模型描述德,德对欲的德化,是德存在的客观依据。讲清楚德化的相关方面,是本课应该考虑完成的任务。
1、德化的加工对象和成果是什么?
欲,窍知,类知,道知。
2、德化进程
  邪欲、奇欲、正欲,---痔、痣、志—撕癔、私臆、思意
3、德化过程的基本问题——好恶。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说说德化?
四、编写感受
总是想跑,走都还没有学会呢,要在点上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3: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4-5 23:06 编辑

对第五十二课 德化与好恶的评课
一、回顾前一课
1、心和德是振穷趋急的工作对象。通过心和德的模型建设的练习,对心和德作为振穷趋急的对象有什么新的感觉或者认识?越来越确认它是对象还是不是对象,通过建模你的心和德作为振穷趋急的对象的认识有没有什么影响?要在有上说话,在无上说话容易陷入虚无当中。再次强调对象的重要性。
2、怎么样才能够抓住了对象,又不陷入对象化的误区?再细化心与德的运行过程即对象的对象。
3、德对欲进行德化的过程当中的控制性因素,德本身的品质问题与好恶相关联系。
二、同学分享
松土就是德缺,一个活着的德缺,这个土壤要怎么样才能改良。
三、今晚课程内容
1、德是开关,最基本的功能是通神,心接物,德缺影响通神。
德的基本功能,使欲德化为志。欲进入人的内部之前的本体是形势,是一种压迫、逼迫、压力。从功能上来讲形势来了要做抉择。神在人心里面就是德,过去的神,。当下的德就是神。。
2、德化的加工成果是志。天地(形势)---人欲---志---心---九窍十二舍---天地。形势是天地,两头在外,我们只是通道,通道就是术,这术就是心术。
3、德化的进程,是一个自然进程。第一个环节是德使形势内化显化成人欲;第二个环节德使欲转化成主体性的志;第三个环节德对志的执行过程进行反馈调节。
4、德化过程的基本困难---好恶,德缺缺的部分的要求,不是形势的要求。
好恶:
一个层次在德的层次上,在自然规律那里获得所得的内容性东西。
一个在志的层次,我要做什么,我是谁,好像是我们的某一个缺的地方在指挥,做来之后不符合系统要求,符合利益的归属者。
5、三个德:
德,贤
嘚,经验的程序部分,操作程序活动,是什么让你不要规律,只要程序?要成果来得瑟的,为了所谓的存在感。
跌,创伤,抓住主体体验,对快乐的过度追求。
6、穷急怎么来的?好恶就是病根病灶。
我的不同:
对欲的转化起决定的是人的德,德还是通神的开关,德缺之时把开关关掉,所以人死机了。之前一直认为欲是人生的,人是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清明节停课一周
好好的带着孩子们把清明过好,思考的是如何做才能又清又明。
编后感:
放假不是休息,进入实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2 22: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停课一周评课
放假一周,老师让同学们过出清明的味道,并对清明二字进行了解释。我算是知了,对清明的知基本上是完整了。
我的不同:
没有认真的想过清明二字的意思,只知道要扫墓,跟着风俗走。老师把我们的课堂的深意给提出来了,两者对上了。
第五十三课 主体性与主体感的上法
一、课堂进程
1、回顾清明时的心得与体会。
2、解说同学的回答,复习上周的内容,并引出今晚课程的内容。
3、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为今晚的内容找出素材。
4、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情况作回应。
5、讲述今晚课程内容。
6、课后练习讲解。
二、课文编写
德是人之本,确保人能通神接物;德化是德的基本实现形式,是具体的通神接物,使人的每一次内部运转所指导的对外输出,都符合形势要求;德化的基本障碍是个人好恶,好恶使人的内聚性“一次性”地脱离神威的覆盖区域,转投个人好恶的“天外之天”而被拐带而成就了主体;主体性受好恶进一步异化,导致人感受到的主体存在变异为情绪而不再是主体感。
    人的主体性,是人心的功能输出。作为形势的一个接收单元和九窍十二舍的有机结合体,自然的形成了一个质性结构,要么作为被对待的功能对象,要么作为对待他人他物的功能主体。就像三块石头撘成一个灶,作为一个被使用同时又使用他人他物的客观存在物。在能产生魂魄有心理的物种中,这种质性结构的存在,不仅表现为一定时空范围的客观功能存在,也表现为“自己把自己当做自己”的主观主体性存在。这种主观存在,便是主体性。也就是说,人们可以用客观功能性和主观主体性,来描述天下万类。
    我们可以说,天下万类,存在一个客观功能性和主观主体性按照不同比例复合的复合比例序列。完全不包含主观性的物类(无机物和普通有机物),是天道的领土领空和自然资源;主观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物类(最高者为人),是天道的代理人(类比中央部委);主观性“含量”居于二者之间的,是天下的基本组成部分,类比各级“地区行政区域”(各生物界)。  这样,我们可以定义主体性了。当人把相互作用的一方当作输出控制端,而把对方当作输入被控端,并自居于输出控制端的时候,对输出控制端的身份判定便是主体,相应地,对对方的身份判定便是客体。这种主体身份的倾向性特质,便是主体性。作为人和动物的个体,围绕这种主体身份的感受性体验则被称之为主体感。
    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放大到适当的时间和空范围,是分不出主从的,真正的控制者不是相互作用的双方。主体客体的区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性的局限性造成的主观真实而事实错误的印象,所以主体性的完整名称应该叫做“主观主体性”。主观主体性的合理性在于,他是实现人(不那么高级的人)的“高级性”的工具性机制,属于补救性的馀食赘行。主观主体性割裂并矮化了自身的功能性,异化性的突出了只有在局限性状态下,才能观察到的主动控制身份,而否认客体可能也会拥有的主体感受。主观主体性会在人的意识(不是神识)中有丰富生动的感受性体验内容,比如统整-破碎感、秩序-混乱感、活力-无力感和安宁-动荡感等等。
    我们说,主观主体性对依靠类知的人来说,是补救性的馀食赘行,表达着人的高级性。意思是说,这是已经退化了的人,可以从此回家的一条回归之路;同时,人停留在主体性上,还能拥有一部份人的功能,因为他虽然虚构了主客双方的身份,但还保留了对所谓客体的功能关注。
    更糟糕的情况在于,当人获得了主体性之后,会进一步退化到对主体状态的评估和维护之中,这样便会把主体不良的“责任”归咎到对象上,从而在事实上放弃了主体意识(主观上又不承认所谓客体的主体性),从而产生情绪。
    情绪的本质追求是,“都是你的错-你的责任-你的权力”,彻底放弃主观主体性,而事实上把自己置于了当初设定的客体身份上。这就事实上完成了对主客二分化这种思维方式的证伪。但从这里我们还是只能(只愿意)回到主体性上!!这样后果就很严重了——从类知系统中退下来,跌入以窍为大的窍知系统中。
    由此观之,主观主体性,来源于对矛盾双方的异化,偏好自居的身份而否认自身的功能,同时偏好对象功能而否认对象身份。情绪,来源于在主体性中对主体身份和功能的否认,同时对对象身份的不恰当重视提升。由此,道知、类知和窍知,贤、愚和不肖,便产生出来了。这一些列演化的操作本质在于“好恶”,也就是自我选择。
三、课后练习
说说什么是主体性和主体感,好恶是怎么推动主体、主体感的产生的?
四、编写感受
人的好恶的形成与主体性之间的联系,细化主体感,细化、复习,练泥的过程,反复的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19 22: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五十三课主体性与主体感的评课
一、回顾前一课
1、对振穷趋急做一个总结。教化和治疗,找到了穷急,振穷趋急的工作对象是心和德。心要去养他的体。德化进程的模型包括好恶,糨是我们在破坏我们德化进程的一个绕不开的要素。
2、主体性和主体感,主体性与主体性特征的区别。主体性:局部系统的总指挥,别人往往管不了。主体感:是对我们自己的主体性特征的感受。
3、同学分享:从同学想生三胎而深入,引导同学体会到主体性和主体感。
4、主体性是假的想出来的,是鬼占神位有神威。主体感是对主体性的感知。主体性是有限制的,是不通的,当官就要为民做主。
我的不同:
前后课不能联系起来,因为自己心里也是不明白的。对主体性和主体感的区别也不太明析。
第五十四课 心与行为的上法
一、课堂进程
1、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2、解说同学的回答时 ,复习上周的内容,并引起今晚课程的内容。
3、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寻找今晚内容的素材。
4、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内容做解答。
5、讲述今晚课程的内容。
6、课后练习讲解。
二、课文编写
盛神法五龙,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心是人的精神的总体性呈现,是志思神德的合体,不做细分的情况下,这个合体是人的“中心”、“核心”。统摄着人的九窍十二舍以及人的其他生物学器官,从而控制着人的输入输出。这样,心就成为人的行为的总控制“机关”,把人的内在的“势”给散发出来。所以心的功能在于散势。人的散势(行为),应该像鸷鸟。
心的运行,至少如下方面需要理解:
散势者,神之使也。人的行为,是人神的使者,不具备独立的行为意义。
人的行为,是人神寻间的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则势散。神威是总动力,也是总智慧。
人心的功能,也就是人的行为任务应该是:“观其志意,尽圆方,齐短长(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而不是别的。
在人的行动中的散出来的势,便是动势: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动需要九窍十二舍,势也需要——输入输出。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说说如何养心?
四、编写感受
心是志思神德的合体,怎么样才能保持心通?看到了自己的穷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22: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陈慧Michelle 于 2023-4-26 22:57 编辑

对第五十四课心与行为的评课
一、回顾前一课
1、什么是主体性?用心里边的知道来回答,我是老大,以我为主。
2、为什么我们会把主体性叫做主观主体性?并且把它和客观功能性相对应,这是想表达什么?
3、为什么会出现主体性呢?最原始的推动,那个结构是什么?也就是说是什么决定我们必然会出现主体性?真正推动主体性出现的根本动力是德化这个机制。
4、德化机制是产生主体性的最根本的动力或者是来源。回答完以上三个问题以后,现在想说什么?
5、没有偏差的主体性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存不存在没有偏差的主体性?今晚主题是没有偏差的主体性呢?
二、同学分享:呈现主观主体性的主观性。我的主体性会差点,这个差点并不并不是说在具体的什么位置上差点,而是差一点,从我的主观上来认定就是差一点。我叫差一点。主体性的内容来源于一种对边界这个主体的德缺。
三、今晚课程内容
1、主体性就是我要干事。主观主体性包括:天定的,我自己定的。
2、天定的主体性叫心,叫主体性,是真的主体性,是真的。天心就是我们的人心,人心就是真心。
3、梳理振穷趋急逻辑原理,形式显化为人欲,欲又被德所德化成志思,德化之后我们的志就获得主体,志就是主体性的明确表达。振穷趋穷就是积德养心。心是德生的,德化生心,德生志,生主体性,主体性中的客观主体性。德和心边起来了。
4、天心,客观主体性。九窍十二舍,凝结成一个整体,把自己凝结成个人,把事情交给人做,所谓事无事。把人凝结成人,就是把事情交给人做。
5、心自身就是检验自己的标准,真理是实践的标准。
6、课后练习,尝试用自己建立的心的模型描述自己。先建个模型,描述自己心,不是描述自己。
我的不同:
客观主体性,主观主体性,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的。振穷趋急逻辑原理,心与德,总是感觉德是包含在了心里边,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清晰。内紧外松的状态说的就是心把人凝结成人吗?心是检验自己的标准,没有想过对自己的检验。
第五十五课内部行为与外部行为的上法
一、课堂进程
1、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什么体会?
2、解说同学的回答,复习上周的内容,并引出今晚课程的内容。
3、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当中寻找今晚内容的素材。
4、同学们对分享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的内容做解答。
5、讲述今晚课程的内容。
6、课后练习讲解。
二、课文编写
心的运行,至少如下方面需要理解:
  散势者,神之使也。人的行为,是人神的使者,不具备独立的行为意义。
  人的行为,是人神寻间的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则势散。神威是总动力,也是总智慧。
  人心的功能,也就是人的行为任务应该是:“观其志意,尽圆方,齐短长(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而不是别的。
  在人的行动中的散出来的势,便是动势: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势。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动需要九窍十二舍,势也需要——输入输出。
三、课后练习
说说什么是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
四、编写感受
心与德的练泥,反复的练,练熟为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5-3 23: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第五十五课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评课
一、回顾
1、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 :
什么是心?什么是天定的主体心?怎么合?心是提线木偶,心能通天,最重要的功能是上通神下接物,最关键在于接物。自己定义的心才是我们自己的心,别人的心不会成为我们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要自己去定义。
对心的振穷趋急最后的操作核心是什么?最终的那个点,最基础的穷急是主体性,是检查它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去检查它的主体性的输出功能如何?自我控制的功能如何?
心下接物,心去接物心会发生什么?引出今晚的内容---行为。心去接物,心就会发生行为。
二、同学分享。
主体性能是主观性很强,非常强,所以就成了一个风筝。一个是主观性很强,一个是风筝所代表的那个性质。客观规律的客观性的那种对抗是蛮强烈的。
三、课程内容:
1、定义行为,本和末一起定义。行为的本是心的运行,是我们的主观性,不管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他在做工,干的活就是本,根在德上。末是功能效应,现象。
2、从实用的角度来区分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一类是我的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紧,紧起来造人,如警觉;另外一类,人造出来后人就具体的形成一个具体的志,是我造出来的这个人干的,就是志思。
3、外部行为,所有的行为输出,对别人构成一种形式的压迫,对环境里面的人和物形成一种力的作用,物体与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力,鬼谷子说的形势。能量与能力的区分。
4、心一直到最后的输出,从外到内再到外这样一个过程,都是一个行为,这个整体性要把握好。
5、课后练习。
我的不同:
总结一定要自己总结,就算是跟同学一样也需要自己说出来。对振穷趋急的核心操作要点不清晰,因为自己对穷急模糊,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操作不了。
对五一放假的课程编写
把课程贴近生活,劳动节就针对劳动进行讨论。
编后感:
从爸爸住院期间身体感觉不适,到出院后又恢复了日常的劳作之后,身体又没有不适了。自己最近有劳动与没有劳动的对比,身体的状态完成不同。并不是一定要回到农村才能参与劳动,劳动人民不会受场所限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6-13 20:40 , Processed in 1.12100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