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铃兰

铃兰的读书笔记(千字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11: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8 17:26 编辑

千字文第十周
2、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历史:
    这四位将军作战最高明,用兵最精当,他们的威名远播到沙漠边地,连塞北的胡人也敬佩不已,所以称为"宣威沙漠"。他们的肖像被画师用丹青妙笔画下来,永垂青史,就是"驰誉丹青"。丹青本是作画用的颜色,此处有载入历史画卷的意思,因为汉朝有为功臣画像立卷的习俗,例如汉宣帝时将有功之臣的画像藏于麒麟阁,汉明帝时将这类画像藏于云台。

    意译: 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塞北的胡人也知道他们的厉害,他们的英才功绩载入史册,千古流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10: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8 13:32 编辑

千字文第十周
3、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郡:金文   (君,国王)+ (邑,城市),造字本义:名词,古代朝廷直辖的大都市。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邑” 写成“双耳旁”
       (说文)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从邑君聲
君:“尹”是“君”的本字。君,甲骨文  (手执权杖) +(口,命令),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造字本义:动词,发号施令,执政治国。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手和权杖 连写成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古人称开创缔枝为巢时代的首领为“帝”;称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为“王” ;称文治天下的智慧首领为“君”;称头戴金冠的至上王者为“皇”
小结郡:君+邑是郡。(君是尹(手执权杖+口),发号施令,执政治国)郡,朝廷直辖的地方,君(令)临在之地。
历史背景: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提到过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最早是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仍确定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推位让国"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禹以后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等历史。但这并不是禹的错,实在是除了禹的儿子启,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启是大家推选上来的,不是禹自己定的。
      禹是一位很好的君主,孔子都说,我实在挑不出禹的过失。他婚后第四天就治理洪水去了,一去就是十三年,曾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特别是有一次刚好禹的儿子出生。禹硬是听着儿子的哭声不进家门,而且"一馈十起身,慰劳人间事,出外见罪人,下车而问泣"。禹在位27年,享年一百岁。禹治水累得腿胫上的汗毛都磨没了,又得了风湿病,弯腰驼背的根本迈不开步子走路。后世的书呆子有专门学走禹步的,他们不知道只有得了风湿才能走好禹步。
      "九州禹迹"的第一层意思是说,中国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第二层意义是,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的土地。他派使臣大章从中国的极东(辽左)至极西(流沙),用脚步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中国东西共计2亿33500里零75步。又派使臣竖亥自极北(沙漠)至极南(海表)步量,中国南北共计2亿30500里零71步。
      这里要注意,上古时代十进制的数字概念与今天不完全相同,上古是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兆就是十进制最大的数了。今天以万万为亿,古今数字概念不同。
百郡秦并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分天下为36郡,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又将天下分为103郡,取个整数说,就是百郡。汉朝的百郡是在秦灭六国、并土地的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叫做"百郡秦并"。前面"户封八县"中提到县,这里有提到郡,就是古代两级区域行政管理单位,叫郡县制,大体相当于现在省县制的概念。
      秦以前郡小县大,周时天下分为百县,一县下辖四郡,所以《春秋》各传上说: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秦以后郡大县小。县者悬也,或悬在郡的上面,或悬在郡的下面,是一级行政管理单位。秦汉以后万户县的长官为县令,不足万户的称县长,明清时候均为七品芝麻官。
      唐朝以郡为第一级单位,下有州道县,宋时加入府一级,明清时期设有府道州县,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又不一样了

      意译:(九州禹迹,百郡秦并)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最早是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仍确定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的土地。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8 17: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第十周
4、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战: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彈”的本字,表示弹弓。戰,金文   (單,弹,射击工具)  (戈,刺杀工具),表示射击、刺杀。造字本义:动词,远古士兵以弹弓、干戈为武器打斗拼杀。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 用“占” 代替正体楷书的“單” 。在合并字“战”的字形中,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佔”的省略,表示侵占、占领,因此“战”具有武力侵占、武力占有的意思。
禅: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戰”的省略,表示战争。禪,金文   (示,祭祀,祈求)  (單,“戰”的省略,战争),表示祈求息战。造字本义:动词,祭天求神,免于争端与战乱,赐予和平安宁。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化成 。(在古代哲学体系中,精通军事谋略为“智”* ,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 ;醒来感知清晰为“觉”* ;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 ;简单无为、自然率性为“禅)
(说文)禪,祭天也。从示,單聲。凡封土为壇。除地为墠。古封禪字葢衹作墠。項威曰。除地为墠,後改墠曰禪。神之矣。服虔曰。“封者、增天之高,歸功於天。禪者、廣土地”。應劭亦云。“封爲增高。禪爲祀地”。惟張晏云。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又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元鼎二年紀云。望見泰一。修天文。是可證禪亦祭天之名。但禪訓祭天。似當與祡爲伍。不當廁此。
小结禅:示+战。祭天,息战。只有开天下太平之主,才有资格泰山封禅。----也有祭地的说法。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历史背景:
1、岳指五岳,宗指宗主,五岳的宗主是泰岱。岱是泰山的名字,也叫岱山,因为位于山东泰安州,所以这里称为泰岱,简称泰山。五岳以泰山为尊,《诗经》就有很多歌颂泰山的诗句。孔子曾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又在逝世前低声吟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历代的帝王在政权更替、新君登基的时候,都首先要来泰山举行祭拜天地的封禅大典,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就在泰山、云山和亭山。祭天的仪式叫做"封",封都在泰山举行;祭地的仪式叫做"禅",禅在泰山脚下的云山和亭山举行。由于历朝的规矩不同,具体地点也就有异,例如三皇的封禅,羲农封在泰山,禅在云山;黄帝封在泰山,禅在亭山;尧舜都是封泰山,禅云山。云山在泰山的东南,亭山在泰山的南面,都离泰山很近,山很小(还有种说法,周朝及周之前,封禅之地在昆仑山)。
封是祭天,要在泰山顶上搭起很高的土台子,烧起火来,对天 (亦对天下)表明自己的心迹,接受天命,请天来见证并佑护,等于现代新任国家领导人的就职演说一样。
封和禅一般都是同时举行,但是封重于禅。南宋以后,长江以北被金人占据,就无法封泰山了,于是改为封禅与郊祀合一。明成祖时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嘉靖帝时在北郊建地坛祭地,南郊的天地坛改称天坛,专门祭天。
(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张说任"封禅使",全权负责封禅大典的准备和仪式。张说大权在手,就乘机将女婿郑镒的官位,从九品一下子升到了五品。玄宗很奇怪,就问郑镒是怎么回事。郑镒支支吾吾,讲不出口,旁边的人就为他打圆场说:此泰山之力也。玄宗一下子没有听懂,那人就指了指张说。玄宗明白了,说:原来是岳父老泰山的功劳啊!此后,老丈人就称为"岳父",也就是"老泰山"了)
2、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训纂•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华山、恒山,仅占第三位。但就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国的许多大山与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千米,盘卧426平方千米,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20]
泰山文化底蕴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国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汉光武帝(56年)、汉章帝(85年)、汉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则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白虎通》:王者受命必封禅。封,增高也。禅,广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址以报地。史称无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甫。汉武封泰山,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修封者凡五是也。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人类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
泰山古籍记载
《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诗》: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管子》:古者封泰山、禅梁父
《孟子》: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战国策•苏秦说齐宣王》: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史记》:昔黄帝东至于海,登岱宗。《史记•齐世家》: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史记•货殖传》:泰山,其阳则鲁,其阴则齐。山之东北址,旧有明堂,为成周时朝会诸侯之处。秦汉以下言封禅者,必于泰山。
《通义》: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
《汉官仪》: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如从穴中视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


    意译:(岳宗泰岱,禅主云亭)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在泰山祭天,在云山、亭山祭地,向天地汇报工作,完成了天帝的“授命”,请求天地,祝福我们的国家永久的太平下去。
    封禅的含义是,天地赋予于人生命,天子作为天地的代言人,担负起对天地、对祖先、对国家昌盛、对天下永久太平的无限责任和能力,和美好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2: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字文第十周
5、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背景:
以下几句了描绘了祖国河山之壮丽,风景之秀美,是其他任何国家和地方都比不了的。以前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不觉得如此,现在全世界转了一圈,再回过头来确实体会到古人说的没错,风景最好的旅游胜地还是在中国,令人百看不厌。
1、雁门关
你要看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是北疆的雁门关,因为《吕氏春秋》上说:"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山位于山西代县北境,属北岳恒山山脉,雁门关得名于《山海经》:"雁门,飞雁出于其门。"为什么大雁要从关门飞过?原来雁门山群峰海拔195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两道比较低矮的山口。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正好坐落在这个山口之上。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阵过关的奇景。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李牧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围韩王信,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倡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前面的资料显示战车时期,赵国建了云中、雁门、代郡)。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
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
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
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明清以后,关城虽屡有重建。但随着中国民族统一国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内长城作为“内边”的作用已经失去,所属的雁门雄关也随之荒废。关城仅在东门、西门、小北门三个门洞和靖边寺前的一对石狮,一副石旗杆,明镌李牧碑石一块,以及寺后的数株青松。
  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
1937年10月18日,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一二零师七一六团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2001年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朝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紫塞
你要看长城就要看在西北的"紫塞",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华里。在西北一段尤为壮观,因西北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其地表又多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真像梦幻一般,故称为"紫塞"。
3、鸡田
鸡田是古代西北塞外的地名,那里有中国最著名的也是最偏僻的古驿站。古时通讯不发达,中央政府发布的政令、地方报给中央的文书都要靠人马一站一站地送,驿站就是传递文书的信使中途换马和休息的地方。中国最远、最古老的驿站就在西北的鸡田,今天的宁夏省鸡田县。《全唐诗 萧至忠》有"凉风过雁苑,杀气下鸡田"的诗句。
4、赤城
(1)赤城是山名,是著名的浙江天台山奇峰之一。赤城山因土色皆赤,形如城堡而得名,每当晨曦高照,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所以"赤城栖霞"是天台山八大景之一。赤城山高三百四十余米,在近郊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
天台山系构成:主要由国清、赤城、佛陇、石梁(铜壶、华顶)、百丈(琼台)、桐坑溪(万年寺、桃源、清溪)、开岩(紫凝、寒山湖、明寒岩、九遮山)构成。山系天然成趣,别具一格、各擅其胜,美不胜收。景致以石梁飞瀑、华顶归云为最。
天台山地质特点:天台山由花岗岩构成。多悬岩、峭壁、瀑布。其绵亘于浙江东海之滨,“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以“山水神秀”而著称。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是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
又:赤城山,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山有石洞十二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著。山顶有赤城塔,为南朝梁岳阳王妃所建。今“赤城栖霞起而建标。”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大清一统志。台州府一。山川》: “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六里。’支遁《天台山铭序》:‘住天台者,当由赤城山为道径。孔灵符《会稽记》:‘赤城山,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如雉堞。’......旧志,一名烧山,西有玉京洞。道书以为第六洞天,名上玉清平之夭,即天台之南门。”
为丹霞地貌,仙佛双修的圣地,济公活佛故里,名人逸事集粹。赤城山,是水成岩剥蚀残余的一座孤山,“不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是天台山中惟一的丹霞地貌景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元邑人曹文晦形容为:“赤城霞起建高标,万丈红光映碧寥。美人不卷锦秀缎,仙翁泻下丹砂瓢。”故有“赤城栖霞”之称。赤城栖霞亦为天台八景之一。
赤城山,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济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栖霞等景观。赤城山为白垩纪系下流岩组成,属于丹霞地貌,为河湖相紫红色沙砾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中厚层至块状砾岩、沙砾岩为主。赤城山高338.8米,历来被视为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山的东南方向,阳光
和煦,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称下岩。洞顶嵌有“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洞内依岩构筑楼屋数间,洞前立
有“建文帝度岁处”碑。洞旁有一小洞,原是敦煌高僧昙猷坐禅的地方。僧慧明于建元年间塑卧佛于此,称“卧佛岩”。赤城山中层为济公院,分为东西两院。济公东院是为纪念佛教禅宗大师济公而于1996年所建。济公东院依山而建,两层四开间,高为14.5米,建筑面积达410平方米。院内设济公百态堂。堂中有3尊香樟木雕济公大佛,两侧有79尊铜制济公小佛像。在走廊上还设有18尊形态各异的济公像,有喜、怒、哀、乐、悲、愁等各种不同神态。济公(1130—1209)出生于天台县永宁村,为佛教禅宗高僧,在港台地区有大量信徒(港台约有200多万个济公堂),有广泛影响。
济公西院建于1987年,是济公幼时读书之地。由齐康院士设计。融济公身上的袈裟、酒葫芦、薄扇于一体,其中有佛珠108颗。寺内有济法传大(寺),长10.5米,高3.5米,进深5.35米,寺内有龙池、凤沼建于天然洞穴中。原址在城北石墙头,现占地面积2671.65平方米,内供奉济公佛像,几经兴衰,至清代顺治、宣统年间两次修整。裘了真出资重建济公院,院址移到赤城山瑞霞洞。西院由八盖阁、葫芦斋、袈裟门等组成。分别是济公的僧衣、僧帽、僧鞋的象征。济公西院上方为悟月楼,为济公悟道之处。唐代高僧湛然在此讲演天台宗教义。赤城山上层为玉京洞,岩上刻有“玉京”二字。玉京洞是道教南宋十大洞天之一的第六洞天,俗名上岩(赤城山由下至上分为三层),相传是元始天尊玄都说法之地。赤城山山体由水平的中生代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因断层抬升形成此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历史上,最早为三国时,传说魏夫人、葛玄在此炼丹。宋政和八年(118年)建赤城观,嘉熙元年(1237年),朝廷遣使投金龙玉简赐沉香斗真钟馨和御书。现玉京洞以奉祀三清、葛玄、和魏夫人为主。
赤城栖霞属于天台八大景之一,因赤城山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晴天的早晚时分,尤其到春分时节,太阳升起的时候,红日高照,并且霞光会在赤城山顶的梁妃塔处停留好一段时间,形成满山紫气氤氲,霞光万道,因此把这种物侯现象称为“赤城栖霞”。赤城栖霞属于霞景中的霞光,是阳光在云雾中射出的色彩缤纷的光芒。
赤城山梁妃塔
梁妃塔海拔307.6米,高29.7米。每面宽为6.5米门宽为1.5米,高3.2米,为四面七层的砖泥混合结构,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有拱门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属于密檐式塔,其与国清寺隋塔遥相呼应。此塔是南朝梁大同四(538)岳阳王萧为其妃子所建,初建时原有三塔。唐会昌五年(845年)反佛时被废,咸通(860—847)由僧宗丘募捐重修了其中一座,五代周显德七年(960)僧德韶又被重建,重建时获得舍利49颗。并放置在各个寺院中。现存塔为1947年尖慈法师向上海居士捐款重建的。1978年又整修一次,塔下有“白蛇洞”,传说白蟒作祟,与此,塔后有“穿剑岩”,中开一线。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标志,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高耸赤城山顶,可以看到周围山地平坦,是登高的好地方。
玉京洞为一天然洞穴,洞深10米,宽7米。洞内随岩构造三开间楼房,周围植有松柏,凿有古井。
登临山顶,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庄、星罗棋布的农田、蜿蜒的始丰溪、四面环山的天台城全貌,以及横亘在城东的东横山,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山上还有许多与神话传说相联系的景观,如悟月楼、洗肠井、晒肠岩、八仙洞、金钱池、摇铃石、青云洞(韩湘子吹箫处),以及众多的摩崖石刻。
(2)还有一个赤城,在四川蓬溪县。清道光本《蓬溪县志》载:“赤城山,县东二里,一名宝屏山,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高台五层,又有七曲老人祠,相传张神君解《道德经》于此,山皆赤土,人比诸‘赤城霞起’,县城旧跨其麓,产九节菖蒲,蓬溪绕其下。”洞经音乐亦发源于蓬溪县赤城山。胡传淮著有《赤城春秋》,有利于人们了解赤城山
(3)还有一个赤城县,位于北京北部,河北省西北部,潮白河水系白河流域,东与承德丰宁、北京怀柔县接壤,南与怀来、北京延庆县毗邻,西与崇礼、宣化交界,北靠坝上沽源县。
(历史沿革)赤城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初年,《水经注》载:“并州刺史王霸,败于燕,退保赤城”。县志载:“城东二里,山石多赤,望之若雉堞,故以名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为九黎族蚩尤的领地,龙关为黄帝部族缙云氏地。汉置女祁县,北魏设御夷镇,唐置龙门县。明置卫、所、堡,清设赤城县,成为长城内外贸易集散地。抗日战争时期为平北抗日根据地,1958年称谓龙关县,1960年县城迁址,遂称赤城县。赤城县自古就有“宣府肩背、独石咽喉”之说,历代被称为卫护京都的“朔方屏障”、“三路咽喉”(龙门峡)、“北方锁钥”、“塞北藩蓠”(君子堡)
----千字文里的赤城,是指这个赤城吗?北京作为京都是在蒙元时期。所以千字文里的赤城应该是指天台山那的赤城。但是仅“赤城栖霞”自然风光出现在千字文里“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我又觉得不充分。


意译:(雁门紫塞)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是雁门关(山西),雁门山群峰海拔195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低矮山口,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有雁阵过关的奇景,所以叫过雁峰。
    历史上的雁门关,有什么样的故事呢?1、战国时期赵国李牧常驻雁门,防备匈奴,曾大皮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年,匈奴不敢寇赵。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修筑了长城。3、汉武帝面对匈奴不断倡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4、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5、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6、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6、抗日时期,在阎锡山弃关南撤,八路军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长城,是军事防御,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华里。在西北一段尤为壮观,有紫塞之称,因西北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其地表又多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故称为"紫塞"。
(鸡田)中国最古老、最远的驿站,是地处西北的鸡田(宁夏省),是中央政府传递政府文书的信使中途换马休息的地方。
(赤城)赤城山,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尤其到了春分时节,红日高照,满山紫气氤氲,望之如霞,故名“赤城栖霞”,在近郊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4: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9 16:44 编辑

千字文第十周
6、昆池碣石,钜野洞庭。
钜:《說文》大剛也。《商子•論兵篇》怨如鉅鐵。《史記•禮書》宛之鉅鐵。《註》徐廣曰:大剛曰鉅。正義曰鉅,剛鐵也。又大也。同巨。《史記•禮書》宜鉅者鉅,宜小者小。
又天子曰鉅公。《前漢•郊祀志》吾欲見鉅公。《註》張晏曰:天子爲天下父,故曰鉅公。師古曰:鉅,大也。

同“巨”。大 。创钜乾其日久。——《礼记•三年问》。注:“大也。”钜野蓤。——《尚书大传》。注:“大野也。”言吾欲见钜公。——《汉书•郊祀志》钜象师子。——《汉书•西域传赞》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小结钜:金+巨,大刚也。大也。同巨。

背景:
1、"昆池"就是云南昆明的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古称滇南泽、昆明湖,因其水似倒流,故称为滇(颠)。滇池的外形似一弯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高原之湖更是难得一见的风景。
       古滇池有五百里方圆,清朝的孙髯称其"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四周群山环绕,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变服从俗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据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因“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是从地理形态上讲。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者,颠也。”也有的认为是彝语的“甸”,即大坝子之意。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证,《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氐羌“叟族”、“僰族”或“填戎”),楚将庄蹻入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先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第四种说法认为:“滇”是壮语的“亭”或“祠”,指祠堂的所在地。
2、"碣石"是河北的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自古就是观海的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上有古刹水岩寺,峭壁上仍有古代镌刻的"碣石"两字。
       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几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人称孟姜女坟。在这里出土了草云纹瓦当,经鉴定是秦汉时期的观海建筑的遗址,秦始皇曾在此入海求仙,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时也曾几次临碣石观沧海,并有诗篇传世。
3、巨野
       巨野在山东的巨野县是著名的水泽,其中水草丛生,鱼虫很多。山东是古代的齐鲁之地,古时有很多这样的水泽、港汊、沼泽之地,象梁山水泊、巨野水泽都在山东。今天的山东巨野却旱得很,不用说泽水都没有了。这里说的巨野之泽早已干涸,成为历史典故了。
       巨野县因古为大野泽而得名。
       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上古部落首领尧、舜、禹,都在此留下了宝贵足迹。
       春秋时期,巨野为武城地,鲁国西境。公元前475年,巨野属宋国,至公元前286年,改属齐国。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设置昌邑县(治所在今大谢集镇前昌邑村),属砀郡。
       西汉初期,巨野县境内有昌邑县;西汉中期增置巨野县和乘氏县。昌邑县:始建于秦,前汉为昌邑王国、山阳郡,后汉兖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县昌邑集,所辖包括金乡、巨野、成武、单县4个县的边界地区。乘氏县:汉置侯邑。汉景帝中元六年封梁孝王少子刘买,汉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治所在今龙固镇西南甘泉寺一带,其辖区包括巨野东南、菏泽东南、定陶东北部。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昌邑、巨野属山阳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昌邑、巨野为其属县。公元前73年(汉宣帝本始元年),撤销昌邑国,复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仍为其属。
       公元9年(新朝建兴帝王莽始建国元年),撤销山阳郡,改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
       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撤销巨野郡,恢复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两县兼属山阳郡和兖州。乘氏县仍属济阴郡。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曹操任兖州牧,以昌邑为治所。
       三国时期,巨野和昌邑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
       公元265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为属县,乘氏县仍属济阴郡。
       南北朝时期,巨野县为多方割据势力统辖。南朝刘宋初年改高平国为高平郡。公元420年(南朝刘宋永初年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县移置今菏泽市。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间,巨野县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北齐撤销巨野县。
       隋文帝开皇年间,巨野东北部属郓州东平郡,巨野西南部属曹州济阴郡,巨野东南部昌邑一带属金乡县。开皇十六年,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撤销乘氏县,并入巨野县;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4、洞庭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描述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浑天际崖,朝晖夕阳,气象万千"。与古代相比,洞庭湖的面积虽然缩小了多一半,但还是全国第二大湖,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说法。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当年三国都督鲁肃训练水师的地方。湖中有岛名洞庭山,因舜帝的二妃在此泣血染竹,故又名君山。上有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柳毅井和传书亭、吕洞宾的朗吟亭,汉武帝的酒香亭等多处古迹。壮美的洞庭湖,那种天水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汨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20世纪90年代末,据水利部门测算,有面积2579.2平方公里(一说2740平方公里);但它还有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积(一说1.878万平方公里)。两者合计,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长为803.2公里,总容积220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积178亿立方米,河道容积42亿立方米。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湖区名胜繁多,以岳阳楼为代表的历史胜迹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中国传统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云梦"的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云梦者方八、九百里。"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意译:(昆池碣石,巨野洞庭)高原湖泊,有昆明滇池;登山观海,在河北碣石;山东巨野,伏羲氏、尧舜禹都在这里农耕渔猎;八百里洞庭湖。
       古滇池,有五百里方圆,四周群山环绕,高原之湖,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变服从俗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碣石山,(现位于河北昌黎县城北),自古就是观海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时也曾几次临碣石观沧海,并有诗篇传世。
巨野在古代是著名的水泽之地,古称大野泽,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尧、舜、禹,都在此留下了足迹。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这样形容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浑天际崖,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洞庭湖是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洞庭湖在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5: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9 16:45 编辑

千字文第十周
7、旷野绵邈,岩岫杳冥。

**岫:山穴也。——《说文》山有穴曰岫。——《尔雅》
王鲔岫居—— 左思《吴都赋》。崖深岫险,云生岭上——《西游记》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辛弃疾《添字浣溪沙》
(3) 又如:岫居(居于山穴);岫幌(山洞居室的窗户)
(4) 峰峦,山或山脉的峰顶 薄云断绝西风紧,鹤鸣远岫霜林锦。——《西游记》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嵇康《忧愤诗》
(5) 又如:岫壑(山谷)

**山,甲骨文 像遥望中地平线 上起伏连绵的群峰 的线描,有三(众多)座峰头。金文 写成剪影。有的金文 将三个峰头 简化成三个短竖 ,淡化峰尖形象。篆文 保留中间一座峰岭的象形特征。造字本义:名词,起伏叠嶂的峰岭。隶书 完全失去峰岭形象。两峰相连、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叫“丘” ,众峰(三峰)相连、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叫“山”
山,宣也。宣气散,生萬物,有石而高。

**由,是“油”的本字。由,甲骨文   (像液滴)  (囗,几乎封闭的器皿),字形像一颗液滴 从器皿 上方滴落,表示通过器皿上方的小孔注油。有的甲骨文 像液滴 穿过器皿 小孔的样子。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籀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液滴 写成一点 ,并加“入” ,表示液滴 滴入 器皿 内。篆文 误将籀文字形中的 写成“十” 。造字本义:动词,通过器皿的小孔将油滴入器皿之中。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当“由”的“注油”本义消失后,篆文加“水”另造“油”代替。
《廣韻》:由,从也(白话:由,表示起始)。《韻會》:由,因也(白话:由,凭借)。 《爾雅• 釋詁》:由,自也(白话:由,表示起始)。

**穴,甲骨文   (石)  (石),表示巨石相向成拱。造字本义:名词,两块相向的石崖所构成的石洞,即巨岩中的洞窟。篆文 写成屋形,表示远古先民以穴为屋。楷书 写成“宀+八”,石洞形状消失。在象形字中,“穴”为石窟;“空”为大穴;“洞”为大而深且有水之石穴。说文:穴,土室也。

**旷:廣,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空阔。曠,篆文   (日,光亮)  (廣,空阔),造字本义:形容词,空阔而明亮。“空”* 强调内部结构了无一物;“旷”强调视野的开阔明亮。
旷,明也。——《说文》旷,光明也。——《玉篇》
此人谓照旷。——《庄子 • 天地》旷兮其若谷。——《老子》。居于旷林。——《左传 • 昭公元年》率彼旷野。——《诗 • 小雅 • 何草不黄》
小结旷:日+广。开阔+明亮。引申义会只取开阔、有空间的感觉

**远:袁,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衣物。遠,甲骨文   (袁,衣物)  (又,抓、持)  (亍,即“彳”,行进),表示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有的甲骨文 将“袁” 简写成“衣” 。金文 加“止” (趾,脚板),并将甲骨文字形中的 写成 。造字本义:动词,带上衣物行囊长途出行。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辵” 写成“走之底”

**绵:緜,金文   (帛,高级织品)  (糸,丝),表示制帛的丝材。造字本义:名词,制帛的生丝。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俗体楷书 调整正体楷书 的左右结构顺序。
緜,联微也。从系,从帛。
名词:制帛的生丝。 绵绸 绵羊 绵里藏针 / 丝绵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②动词:连续不断。 绵亘 绵延 绵远 绵密 绵延不断 。緜,连也。——《广雅 • 释诰四》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 • 大雅 • 绵》绵地千里。——《后汉书 • 西羌传》③形容词:柔软的,单薄的。 绵薄 绵力 绵绵 绵糖 绵绵雨 / 软绵绵 秋雨绵绵 。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汉书 • 严助传》
小结绵:织帛的生丝。连绵。柔软。单薄。

**邈:《說文》遠也。《正韻》渺也。《屈原•離騷》神高馳之邈邈。《九章》邈而不可慕。
又《爾雅•釋訓》邈邈,悶也。
又《正韻》輕視貌。與藐同。《陸機•謝平原內史表》振景拔迹,顧邈同列。《註》邈,凌也。
小结邈:本义远,渺。空间、时间、甚至情感上的远。

**杳:杳,甲骨文   (木,树林)  (日,太阳),表示日坠林梢。造字本义:形容词,夕阳坠入丛林,光线暗淡。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日在草上为“早”* ,表示朝日初出;日在树上为“杲”,表示天色大亮;日在草中为“莫”* ------通“暮”* ,表示太阳下山;日在树下为“杳”,表示天色已昏暗。
杳,冥也。——《说文》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楚辞 • 屈原 • 九章 • 怀沙》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楚辞 • 屈原 • 涉江》
小结杳:日落林梢,天争昏暗。

**冥: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房屋。冥,甲骨文   (宀,房屋,指阴宅、地宫)  (双手持 日 ,意即仿造阳间建筑),表示模仿阳间宫室建造的地宫,供帝王或集权者在长眠中延续阳间生活。造字本义:名词,供帝王或集权者死后延续阳间生活的地宫、阴宅,俗称阴间、地府。古人为建皇陵开山凿石,常挖得很深,因此“冥”有“阴森幽暗”的引申含义。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宝盖头” (宀)写成“秃宝盖” (冖),将 写成“日” ,用“人” 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双手 。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六”
小结冥:地宫,阴宅。幽,暗。
背景:
在介绍了以上中国著名的风景圣地以后,作者用这两句话进行总结,就是"旷远绵邈,岩岫沓冥",描写我们祖国的疆域辽阔,连绵遥远,山高峻而谷幽深,景致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同时也暗含着赞美中国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诸子百家,蔚为大观。
旷远是幅员辽阔,没有边际;绵邈是连绵遥远的样子。岩是岩石代表高山,岫是岩洞、山穴,代表山谷。沓冥是昏暗幽深,不可知不可测,神秘又令人向往


意译:(旷远绵邈,岩岫杳冥)神州大地疆域辽阔,崇山峻岭幽谷气象万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华夏文化,以天文立人文,以正治国,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后代子孙生息繁衍,建功立业,富国强民;文化之脉和后代子孙的血脉,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5: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9 15:31 编辑

二、给孩子们的讲稿:(带着情景,养育人根。烘托一种氛围,大大的氛围,传家宝,贵为天子之尊。天地之子。)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野绵邈,岩岫杳冥。

     1、(起翦颇牧,用兵量精)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其中的历史:)

     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秦将白起,有战神之称,16岁从军,历经70余场战役,从无败绩,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故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而胆寒。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怎么用兵之精,待查)

     赵国武将廉颇,因其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事迹一,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惠文王封他为上卿。事迹二,公元前282年,秦王举行渑池会盟,赵王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赴会,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蔺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然后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事迹三,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

     赵将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奉命常年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 ,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2、(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他们的声威远扬到北方的沙漠,塞北的胡人也知道他们的厉害,他们的英才功绩载入史册,千古流传。
     3、(九州禹迹,百郡秦并)中国天文学上有"九州分野"的概念,九州已经成了中国领土的代言词。最早是帝喾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后仍确定为九州(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并铸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之内都留下了大禹治水的足迹,大禹治平水患之后,第一次开始丈量中国的土地。全国各郡在“秦并六国”后归于统一。
     4、(岳宗泰岱,禅主云亭)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在泰山祭天,在云山、亭山祭地,向天地汇报工作,完成了天帝的“授命”,请求天地,祝福我们的国家永久的太平下去。
封禅的含义是,天地赋予于人生命,天子作为天地的代言人,担负起对天地、对祖先、对国家昌盛、对天下永久太平的无限责任和能力,和美好希望。
     5、(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伟的关隘,首屈一指的是雁门关(山西),雁门山群峰海拔1950米以上,周围群山峻岭环抱,只有过雁峰两旁有低矮山口,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有雁阵过关的奇景,所以叫过雁峰。
     历史上的雁门关,有什么样的故事呢?1、战国时期赵国李牧常驻雁门,防备匈奴,曾大皮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年,匈奴不敢寇赵。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修筑了长城。3、汉武帝面对匈奴不断倡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4、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 5、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6、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6、抗日时期,在阎锡山弃关南撤,八路军挺进雁门关大同公路附近,在此伏击了日军汽车运输队,一举摧毁敌人汽车四百余辆,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
      (紫塞)长城,是军事防御,西起嘉峪关,东至渤海,全长一万二千华里。在西北一段尤为壮观,有紫塞之称,因西北植被少、地域辽阔,一望无际,其地表又多红土,车马过后腾起的烟尘,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尘滚滚,尘埃中若隐若现的关塞,故称为"紫塞"。
     (鸡田)中国最古老、最远的驿站,是地处西北的鸡田(宁夏省),是中央政府传递政府文书的信使中途换马休息的地方。
     (赤城)赤城山,在浙江天台西北,为天台山南门。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尤其到了春分时节,红日高照,满山紫气氤氲,望之如霞,故名“赤城栖霞”,在近郊四面青山中独树一帜,历来被看作天台山的南门和标志。

     6、(昆池碣石,巨野洞庭)高原湖泊,有昆明滇池;登山观海,在河北碣石;山东巨野,伏羲氏、尧舜禹都在这里农耕渔猎;八百里洞庭湖。
古滇池,有五百里方圆,四周群山环绕,高原之湖,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云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战国时期的楚将庄桥曾率兵进驻滇池,以后变服从俗建立了滇国。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湖光山色,气象万千,是看池水的绝好去处。
      碣石山,(现位于河北昌黎县城北),自古就是观海胜地。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汉武帝曾"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曹操曾在征伐乌桓回军的路上东临碣石,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时也曾几次临碣石观沧海,并有诗篇传世。
     巨野在古代是著名的水泽之地,古称大野泽,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尧、舜、禹,都在此留下了足迹。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范仲淹这样形容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浑天际崖,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传统文化发源地。洞庭湖是农业发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是湖南省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水产和养殖基地。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渡汛。(洞庭湖在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

     7、(旷远绵邈,岩岫杳冥)神州大地疆域辽阔,崇山峻岭幽谷气象万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华夏文化,以天文立人文,以正治国,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后代子孙生息繁衍,建功立业,富国强民;文化之脉和后代子孙的血脉,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9 16: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9 22:05 编辑

千字文第十周
三、概括和心得
       本节“起翦颇牧”篇,承接前面“都邑华夏”篇里的君临天下和文治武功,本节讲的是武功,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秦将白起、王翦保卫秦国,赵将廉颇、李牧保卫赵国,在雁门关戍边抵御外族的赵将李牧、秦将蒙恬、汉将卫青、霍去病、宋将杨业,他们保家卫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本节后面部分以历史长河的视角,大禹治水和第一次丈量祖国土地足迹遍布九州,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开始郡县制,然后掠影式地描绘了神州大地上关塞、长城、最远的驿站鸡田、高原湖泊滇池、碣石观海、巨野水泽,浩渺的洞庭湖……神州大地疆域辽阔,高山峻岭幽谷,气象万千。华夏民族的血脉在这片土地上跌倒爬起,生生不息。
      这样的读书过程,有史实,对历史有真实的正确的理解,有真情实感,父母这样做,然后再和孩子一起读,给孩子讲,就不是灌给孩子,是去在历史的长河里找寻我们民族真实的足迹,找到传家宝,看看我们的民族是不是顶天立地,是不是正大光明,是不是勤劳智慧。我记得我小时候是多么爱听故事,父亲每年春节回家,晚上我们坐在炕上剥花生,我缠着父亲“讲孙悟空,讲猪八戒”……还有把家里仅有两本《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因为没有书看,只好反复看,先挑着看,实在没得看了,把没看的不太感兴趣的,也看一遍……在寒风里听大队喇叭广播,里面播放电台的节目……求知若渴!就像孩子吃饭要长身体,孩子的精神也要吃“饭”,长“精神的身体”。后来条件好了,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小时候的对知识的强烈的渴求。就好像错过了。
      读千字文,准备好:1、父母对千字文有“我们在读书会里这样的理解、真实的感动和感悟”。2、这样就有了自然而然的气氛,和孩子一起诵读(歌诀法),或者吟诵。3、同时,父母再把里面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背景讲给孩子听。这才是真正的给孩子们真正的精神粮食,培出育出肥沃的土壤(氛围)。其中最关键的是父母的心,真不真,正不正。
       这也就是我没有推荐给小姑千字文的原因,她顾不上,她不太愿意往这个方向上努力。她努力的方向是饮食起居方面的照顾,对精神方面的引领,交给美国动画片小猪佩奇,小狗什么什么队。距离还远,我先什么也不说。
      我自己家的氛围,也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我不声张我在做什么。丈夫和女儿在的时候,我没敢出声吟诵。他们觉得难听。我二姐爱唱戏,也说吟诵难听。二姐看的是外孙女,1岁两月。
       好事,没做好,有一部分没做好,和家人沟通交流这方面没做好。我做了什么吗?敷衍地问了丈夫一些历史人物,并不想深入的讨论,我还急着查呢,下次可以查完,再和他讨论。
     只问了女儿一句话“你历史知识多吗”。没头没尾的。我态度不端正。---合适的时间里,讨论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迹,这样能展开一个真实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3 22: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13 22:34 编辑

第十一周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 劝赏黜陟。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庶几中庸, 劳谦谨敕。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省躬讥诫, 宠增抗极。殆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一、查字和句
01、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务:務,篆文   (矛,武器)  (攴,持械攻击)  (力,竭力),表示竭力攻击。造字本义:动词,战场上持械竭力搏杀。有的隶书 将“攴” 写成反“夂”

兹:“兹”是“茲”的异体字;而“茲”是与“丝”同源的分化字。丝,甲骨文   (幺,丝线)  (幺,丝线),表示积丝成缕。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在丝线 上加丝线结头 ,表示结丝计数;而字形,也由金文的“丝”变成带“草头”的“茲”。篆文异体字 误将表示丝线结头、形似“竹”的 倒写成“艸” 。造字本义:动词,结丝计数,用一组组不断增加的丝结,记录过往日月。隶化后楷书“茲” 将篆文字形中的“艸” 写成“草头” ,将篆文字形中的丝缕 写成 。俗体楷书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草头” 写成两点一横的 。古籍多以“茲”代替“兹”。《汉字简化方案》用“兹”代替“茲”。作地名时“兹”读作cí

稼: 家,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居住处。稼,甲骨文   (三个“禾”,禾堆,榖堆)  (田,农耕地),表示将收割的谷物堆放在田间。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榖堆 省略成“禾” ,并用“家” (居所)代替金文字形中的“田” ,表示将收割的谷物搬回家。造字本义:动词,将农田收割的谷物搬运到家里。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中常“稼穑”并用,将收割的谷物从农田搬运到家里称作“稼”;将搬运到家的谷物脱粒归仓称作“穑
小结稼:上面上三个禾(禾堆),下面是一个田字。收割谷物堆在田间。篆文用“家”代替了“田”,收割谷物搬到家。后世稼字又有春耕之意,穡有秋收之意。

穑: “啬”是“穑”的本字。啬,甲骨文   (不完整的“來”,即没有根部的“麦”,被收割的稻麦等庄稼)  (只有两面墙的简易通风建筑),表示农人在田野建筑只有两面墙的简易通风粮仓,暂时存放收割的谷物。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不完整的“來” 写成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双墙简易建筑 写成 。篆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不完整的“來” 写成完整的“來” ,将甲骨文字形中尖顶双墙的简易建筑 写成 ,误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两面土墙 当作两个“口”写成“回” 。当“啬”的“仓储粮食”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禾” (谷物)另造“穑”代替,强调仓储谷物。造字本义:动词,在田野建筑简易粮仓暂时存放收割的稻麦谷物。隶化后楷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简体楷书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 简写成 。古籍多以“穑”代替“啬”。古籍中常“稼穑”并用,将收割的谷物从农田搬运到家里称作“稼” * ;将搬运到家的谷物脱粒归仓称作“穑”。
小结穡:上面是收割一庄稼,下面是简易粮仓。搭建简易粮仓临时存放粮食。后来

背景:
首先说明,治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直至今天中国还是农本国家,农民问题、农业议题仍然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客观地认识这一点,盲目乐观,以为我们完全可以工商手段解决中国的农业和农民问题,就大错而特错了。

前文已经说过,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从昆仑山下的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将挟带下来黄土覆盖了华北几个省的地区,形成了冲击性平原。黄土纤细,土质疏松不板结,便于原始农业的耕作。且黄土中有无数垂直的细管,能保证地下水不断地向上浸润,即使短期不下雨也没有关系。这是发展农业绝好的自然条件,所以自夏朝开始,中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农本,连毛泽东都提出“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

发展农业就要有水,降雨量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中国农产区的降雨主要集中在夏三月,完全靠由南海(菲律宾海)吹过来的东南风(术语叫季风),加上由西域(新疆)横向扫过来西风(术语叫旋风),将季风气流升高,使其温度降低,才能“云腾致雨”。有风才能有水,可见中国人讲“风水”的历史太悠久了。
要是这两个冤家聚会的时间和地点不对头,靠天吃饭的农夫就该倒霉了。一受灾,诸侯国之间就为争水、抢粮而争斗,《左传》里多处记载,邻国的军队越界抢收他国庄稼,诸侯国之间互相筑坝拦水,大打出手。《孟子》中提到的饥荒就有十七次之多。前文提到的齐桓公、晋文公大会诸侯,歃血为盟的议题之一也就是为此。可见要发展农业,中国就需要统一,这才有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务兹稼穑”的务是从事、致力于的意思,兹是代词,代替此,一定要从事于此。此是什么呢?就是后面说的两个字“稼穑”。稼这个字的本义是禾苗的穗和果实,《诗经 豳风 七月》里面有“十月纳禾稼”的话。穑的本义是收割庄稼,后世把春耕叫稼,秋收叫穑。稼穑两个字就代表了整个的农业,泛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整个农业生产过程。

意译:(治本于农,务兹稼穡)农业是治国之本,治力于搞好春耕和秋收,使粮食有保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14 22: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14 22:26 编辑

第十一周
02、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俶: 俶,善也。——《说文》俶,厚也。俶甚者,厚甚也。平地七尺雪,厚莫甚于此矣。——王引之《经义述闻•公羊传》
〈副〉(1) 开始。令终有俶。——《诗•大雅•既醉》俶拢天经。——《书•伪允征》
燕与羞俶。——《仪礼•聘礼》(2) 又如:俶扰(开始扰乱);俶载(始事,开始从事某种工作);俶俶(初受上天福佑)(3) 忽然,倏 [suddenly]。如:俶尔
〈动〉(1) 作,建造。有俶其城。——《诗•大雅•菘高》(2) 又如:俶建(建造,建立)
(3) 整理。占既吉而无悔兮,简元辰而俶装。——《后汉书•张衡传》夕饮饯以俶装,旦出宿而言辞。——《宋书•谢灵运传》(4) 又如:俶装(出门远行前,整理准备行装)
小结俶:俶载南亩的俶是开始之义。

载: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哉”的本字,表示临刑。載,金文   (,“哉”,临刑)  (幸,刑具),表示临刑。有的金文 以“車” (囚车)代“幸” ,表示将囚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造字本义:动词,古代年终施刑, 将重罪犯投入囚车游行示众后行刑作活祭。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将篆文字形 中的“才” 写成“十”
小结载:囚犯投入囚车,游街示众,临刑。

艺: 丮,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执握。埶,甲骨文   (丮,双手执握)  (木,幼苗),表示执苗种植。金文 将甲骨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屮” ,表示种植草本花卉。有的金文 加“土” 、加“女” ,表示女子培土种植。篆文  将金文字形中的“木” 写成 。当“埶”的“种植”本义消失后,隶书 再加“芸” (“耘”,锄草)另造“藝”代替,表示栽种植物、培土锄草。造字本义:动词,种植庄稼草木,培土锄草。《汉字简化方案》另造简单字形“艺”: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埶” ,并依据草书字形 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云”简化成“乙”。对早期的农业社会来说,种植是一项事关生存的极其重要的技能,因此“艺”也代表“技”。
小结艺:蹲在地上双手握着幼苗的场面。种植草木,培土锄草。

黍:黍,甲骨文   (禾,穗子,谷物)  (水,酒),表示一种可以酿酒的粮食。有的甲骨文 突出了禾穗下垂的样子,强调“黍”是一种成熟的谷物。金文 简化字形。篆文   (禾)  (冖,屋)  (水,酒),强调将小米放在屋里酿酒。造字本义:名词,小米(?),一种耐旱的庄稼,性粘,可酿酒。隶书  误将篆文字形中的“屋”形 写成 。
黍,禾属而黏者也。——《说文》今北方谓之黄米。
小结黍:北方谓之黄米

稷:稷,齌也。五谷之长。——《说文》
黍稷无成。——《国语•晋语》。注:“粱也。”按,千谷粟三者为黍,稷稻梁之大名。梁则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与稷别。
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本草纲目》
稷,粟也。——《尔雅•释草》注
稷,今人谓之高粱。——《广雅疏证》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谷,稷也,名粟。谷者,五谷之总名,非止谓粟也。然今人专以稷为谷,望俗名之耳。”意思很清楚:“谷”本是五谷的总名,但南北朝时,人们却习以“谷”作为“稷”的专称。书中还各列专篇将“谷(稷)”与“黍穄”分开叙述。如此说来,稷即粟。
小结稷:五谷之长,可能是指谷子,磨后我们叫小米

(精读千字文材料: )
俶是开始,载是从事,南是向阳的方向,亩是土地。“俶载南亩”就是说要在向阳的土地上开始从事农作了、开始种地了。如果查查字典,开始从事某种工作叫俶载。
南亩是指向阳的耕地,《诗经 豳风 七月》里面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的诗句。
亩是土地测量单位的量词,时代不同,亩的数量单位大小也不一样。上古时代(先秦)宽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六尺为一步,如《孟子》书中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按秦制,240步为一亩,现代的一亩为60平方丈,合667平米。十分地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古今时代不同,度量衡的单位也有所变化。
我指的是我自己,艺是种植的意思。我们常说的园艺一词,其中的艺不是说园林艺术,而是种植、栽培的意思。
黍稷是古人最主要的两种粮食作物,黄米(黏米)叫黍,谷子(小米)叫稷。黍稷在此地就代表了五谷,中国人讲究五谷丰登。《三字经》里提到六谷:“稻梁菽,麦黍稷”,为什么又出来六谷了呢?讲五谷不包括稻米,中国在上古时代没有稻子,稻子是后来从南方引进的,中国北方早期没有稻子,只有梁菽麦黍稷五谷。
中国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出土有此五谷的种子。通过用同位素炭14测定年代,这些五谷的种子距现在有多少年呢?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黄帝距离现在有5000年,但种植五谷,从事农业活动并不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而是从神农氏时代开始的。从伏羲氏开始至今有12000年,黄帝到现在是5000年,伏羲氏到黄帝是7000年,中间还有神农氏,神农氏再到黄帝也有几千的时间,所以河姆渡遗址推测是7000年以前的遗迹,是可信的。我们中国人要相信自己的历史,相信自己的祖先,不要听信外国人胡说,自贬祖先,自己缩短自己的历史。这也证明了,中国以农业立国的历史太悠久了,至少有7000年。

意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春耕时节,开始在向阳的土地上耕地,种上黍子和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5:07 , Processed in 1.076147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