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黑河女

黑河女的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22:4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道全德厚,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9: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61、62章
一、经文原文
道德经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62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二、整体概括
第六一章讲的是大国在道的位置,以静为下。译文:大国要居于下——江河流向的地方,处于雌静之处,天下交汇的地方。雌性常常因为静胜过雄性,因为它的静而能居于下。大国对小国谦下,小国愿意归附她;小国对大国谦下,大国也就愿意容纳她。所以谦下从而能够使归附,谦下从而能使其容纳。大国不过要聚养小国,小国不过要求容于大国,这样大国小国要都能各得其所,大国要安居于下。
第六十二章讲的是道无所不施,善救而不善弃。万物蕴藏的奥秘都在道中,有道的人以之为安身立命的宝贝,不在道的人也会因之而得到保全。美言可以获得万物之贵,美行可以驾驭人。不善之人,已远离了大道这一万物之奥,还有什么可以丢弃的呢?所以享受帝王将相贵国器仪仗,不如坐进此道抱道守一。古之圣人认为这个治理天下的大道非常宝贵是为何呢?不就是以求就得求,以免就得免吗?无所不施,所以道为天下贵。
三、具体心得
读第61章一下子想到当下的中国,以前不太理解中国对非洲国家还有其他小国的外交方式,读了这一章豁然开朗,心里也踏实安稳了。国还是我的国,谁说她的文化传统被阻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静胜热。以静为下,守雌知雄,静而不欲,天下将自定。
2、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有道者救人救物,不弃人弃物。其实也是天下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8 19:2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小结:
读了55章到61章,这是更具体地讲以道修身、以道治国的状态,以道修身重点在与道和、与德同、啬;以道治国也就是以正治国,内部鬼神、圣、人两不相伤,外部以静为下,下以取,下而取。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本质上都是一样,逐渐感受到道德经对自己的影响,能静了。查字,诵读,查阅参考,心中汹涌澎湃,写心得的时候却又写不出来,以前看到群里的讨论会着急,为自己的不在频道着急,现在不再指望自己一口吃个大胖子,光吃不消化也没用啊,反复读,读一点消化一点,以前会在最后几天赶进度,现在家里客厅常坐沙发边、卧室床头、办公桌上都放着道德经,坐下来没事儿就翻翻。不再当个读书任务,准备读完这本读那本,随时准备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读,读书状态发生变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15 18: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道德经》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二、整体概括
63章讲无为的原则,不为大,为细易。
圣人所为皆顺应自然,不妄人为,不以美行加人,以恬淡为务,志闲而寡欲。谋划一个艰难的宏大目标,应该在其发生变化之前;谋划一件大事,应该在其细微之处。天下里艰难的事情,都是从容易的发展变化而来;天下大的事情也都是微小之处发展而来。因此圣人虽然始终不自以为大,却能够成就其大事。轻易许诺必然会较少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然会多遇到困难。因此,圣人尚且难于细易,所以才能终身没有患难之事。
64章具体从事物的形成发展规律讲无为的为是在什么时候(安、未兆、脆、微)为,为的基本态度:慎重如始。比前一章更具体。
安稳时容易持守,事情变化没有迹象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消解破除,细小时容易使其消散于无形。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要做准备,还没有混乱之前就要治理。万物的产生皆为从无到有,万物的建构皆是从低处到高处层层累加而来;万物的发展变化也是从当前逐渐演进的。不顺应万物发展演进的规律而妄为妄施就会破坏天下,执守人道不循天道就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行无为之事所以不会破坏天下,不以人助天所以不会失去天下。一般人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却失败了。始终谨严小心就像刚开始一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追求的不是常人所欲,以食母为贵,而不以难得的货品为贵;圣人明天道不学巧伪之学,为天下去伪,去欺,去盗,去夸,使百姓返朴归真;从而辅助万物自然变化不去干预。

三、具体心得:
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易是变化,是事物的权变发展之规律。要想谋划一个大事首先得掌握这种规律。以前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容易,简单容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容易和困难也是相对变化的,这容易该如何着手?所以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细,小,近于无,毫末,是万物萌发的状态。不是一般所理解的相对大小。这里的难易大小之辨隐含着万物的形成发展变化之理。
2、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对这个敢字特别有感觉,不是不敢,而是对万物自然保有敬畏之心,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所以要慎始慎终,始终豫兮、犹兮、俨兮、涣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16 21: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河女 发表于 2018-9-15 18:31
一、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心得能结合之前的章节,融汇贯通地理解体会,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2 21: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65、66章
一、        经文原文
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整体概括
65章讲治国在于使百姓和万物复归真朴,不能用智巧治国,这是治国的原则。
从前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百姓人伪巧智,而是要使他们保持淳朴自然。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智巧私欲过多。以人之巧智治国,会导致国家被败坏;不以人之巧智治国,天道就会保佑国家。了解这两者是治国的法则,也就是与天同德。与天同德是深不可测,远不可及的,使万物复归于真朴,然后合于天地,因袭自然。
66章讲治国者要善下善后且不争,这是一种治国的态度。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河流汇注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于河流之下的位置。所以圣人要得到百姓的尊重,一定要心口一致地对百姓谦下;要成为百姓的表率,一定要以己身为后,以百姓身为前。如此圣人即使处于尊位百姓不会觉得沉重被压,圣人即使在百姓之前,百姓也不会感到被伤害。因此天下乐于推进而不会被厌弃。这就是不与人争,天下反而没有人能与之为争。

三、具体心得:
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这里的明是从向外来讲,无须明,不需要太多的智巧,是老子不主张的。前面的第19章可为这一句作注脚,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前面老子主张的明白四达是从修己身的角度来讲,知常曰明。
2、与物反已,乃至大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有形有性,此时知止则不殆。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用其光,复归其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9-29 11: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经文全文
道德经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68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二、整体概括
67章是道的自述,道具体在实践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也是对前面对道的描述的一个整体概括。
天下都说我这个道庞大无形,看起来不像具体的物体。正是因为大,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像具体的事物,势必会慢慢地也就消亡了。我有三宝,只要持有它们就可以让这个道得以保全。这第一宝是抱朴守一,第二宝是啬养身心,第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抱朴守一从而能有志气之帅,啬养身心从而能够厚广施德,以天下身为身,不争为下从而成为万物之长。现在不去抱朴守一而去逞强的,不啬养身心却广施德性,不舍弃以己身为身而妄为人先,则天下必亡。所以只有抱朴守一,去征战也会胜利,守道也会牢固不破。天下要救人于不善,必以无为之道护卫之。
68章讲道在军事上的具体体现。
善于事道的人,不会行人道之勇武,善于出兵的人,不会有人欲之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这就是不争之厚德,借用万物之势,这就是合于天道,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三、具体心得
1、看到白云说的,慈者,德之蓄也;悲者,德之缺也。查字,慈理解为“心底自然而然生长出的东西”,可理解为心的自然天性,就像母亲对孩子是天生、自然的那种爱,是无为之为,本身就是道。查说文解字,悲,心非则为悲,与意愿相违则悲,假设对象是不圆满的,是缺的。所以在老子的思想里,人为四大之一,本身就是道,生来就是全足的。佛教思想总是讲要有慈悲心,实际上是假设人是不圆满的,是缺的。这是不是老子思想和佛教思想的一点区别呢?
2、慈且勇,因为心中有道,有了志气之帅,所以慈一定可以勇。心中无道而勇,是一味逞强,强则断,断则亡。
3、俭则广,俭即啬。收敛人智,蓄养天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为广。
4、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不与万物争,愿为万物之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11:5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6周读书分享及第9月总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19: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71章、72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4 11: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病的理解我们有同感,病根在于失道缺德,根子找到,病也就好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59 , Processed in 1.094148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