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睿涵

睿涵的《学记》的作业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10-8 20:30 编辑

第六周第四天
一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二查字正音:1比[bǐ]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字形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两人并肩挨着。隶书变形较大,将篆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匕”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比,密也。二人爲从,反从爲比。凡比之屬皆从比。夶,古文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比,相从密切。两人相随构成“从”字,反写“从”字遂成“比”。所有与比相关的字,都采用“比”作边旁。夶,这是古文写法的“比”
字。


2丑[chǒu]“丑”是“扭”的本字。丑,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又”(抓)的三(以三代五)根手指指端,各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与手指的动作有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三点指事符号写成两点。有的金文误将两点指事符号连成一撇。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用手指拧、扭、搓、转。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彐”。当“丑”的“拧、扭”本义消失后,后人再加“手”另造“扭”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丑”合并代替同音、但含义毫无关联的“醜”。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丑,紐也。十二月,萬物動,用事。象手之形。時加丑,亦舉手時也。凡丑之屬皆从丑。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丑,用手指拧衣纽。在十二地支中,“丑”代表农历十二月,此时万物萌动,可以预备用事。字形像手有所用事的形状。一天之中的丑时,
也是举手用事的时候。所有与丑相关的字,都采用“丑”作边旁。


3鼓[gǔ]“壴”是“鼓”的本字。壴,甲骨文在“鼓”的上面和两侧各有一只手(“又”的简化),表示以掌击鼓。有的甲骨文省去左右两只手。当“壴”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攴”(持械击打)另造“鼓”代替。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众人以手掌拍击圆柱状的打击乐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从壴,支象其手擊之也。《周禮》六鼓:靁鼓八面,靈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
臯鼓、晉鼓皆兩面。凡鼓之屬皆从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鼓,用皮包廓蒙覆的乐器。鼓是春分时节的音乐,万物包廓着皮壳而出,所以叫做“鼓”。字形采用“壴”作边旁,字形右边的“支”,
像手持椎棒击鼓的样子。《周礼》说鼓分六种:雷鼓有八面,灵鼓有六面,路鼓有四面,鼖鼓、臯鼓、晋鼓都只有两面。所有与鼓相关的字,都采用“鼓”作边旁。


4弗[fú]弗,甲骨文乙,即“纪”的本字,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表示用绳子捆绑箭只、枪、矛等战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捆绑箭支、枪矛、干戈,表示休战。隶书继承篆文字形。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弗,撟也。从丿,从乀,从韋省。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弗,矫正。字形采用“丿”、“乀”、省略式的“韋”会义。


5五[wǔ]“二”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三”,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二”之间再加一个“二”,用两个“二”表示“四”。“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隶化后楷书“五”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从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据“二”为字根,“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
所有与五相关的字,都采用“五”作边旁。


6章[zhāng]“章”是“彰”的本字。章,金文辛,带木柄的刻刀囗,木、石的圆形横截面),表示用刻刀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姓名或标识性的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后,可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作为个人特有地位或身份的醒目标识。有的金文在圆圈内加一横指事符号,将圆形的写成“日”,表示在圆形的木、石横截面上刻划图文。有的金文加“又”(抓持),强调手持刻刀在或圆或方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的“又”简写成“十”造字本义:动词,在圆柱形的木、石截面上刻划姓名、称号等文字,沾上红色印泥,印在高级文件或书画作品的结尾位置,在白纸黑墨的文件背景上,以红色印痕突显个人的姓名或身份。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辛”写成“立”,将篆文字形中的“曰”写成“日”。当“章”的动词本义“刻印标识身份”消失后,金文再加“彡”(醒目的光彩)另造“彰”代替。汉语中常“印章”连用,“印”表示章的摁压用法;“章”表示突显姓名、身份的红色印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章,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章,音乐一曲结束叫一章。字形采用“音、十”会义。十,表示十进位数的末尾。



三朗读课文:
见微盘。
四翻译:
古时候的学者,能够把万物放在一起拧扭搓转之后进行观察、辨识: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声的调和就不能协调一致而产生共鸣;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彰显而被辨识。

五阅读课文:古时候的学者,能够把万物放在一起拧扭搓转之后进行观察、辨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10-9 22:05 编辑

第六周第五天
一原文: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二查字正音:
1官[guān]官,甲骨文宀,房屋兵符、权印),表示存放兵符的房屋。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造字本义:名词,藏有朝廷所授权印的军政要地,政府。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宀”写成“宝盖头”,将篆文字形中的兵符“写成“。汉语中常“官宦”、“官僚”并称。古人称拥有大权的军政要员为“官”;称辅佐大臣或帝王的家臣为“宦”;称辅佐一般官吏的私人高参为“僚”。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官,吏,事君也。从宀,从猶眾也。此與師同意。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官,官吏,服务于君王的人。字形采用“宀、”会义。好像众多的样子。此个与“師”中的含义相同。


2治[zhì]治,篆文水,洪汛台,通,土石堆筑的坝堤),表示筑堤防洪。造字本义:动词,开凿水道,修筑堤坝,疏水防洪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台”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治,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从水,台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3服[fú]”是服”的本字。,甲骨文人,罪人又,抓捕、控制),表示抓捕罪犯。当“”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凡”方形木枷)另造“服”代替,强调抓捕罪犯,并用刑枷加以控制。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误将“凡”(木枷)写成“舟”。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舟”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抓捕战俘或罪犯,强制上枷,使之屈从。隶书误将篆文字形中的“舟”写成“月”,将篆文字形的“人”写成“卪”,将篆文字形中的“又”写成“乂”,以致字形面目全非。古籍多以“服”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从舟,聲。,古文服字,从人。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服,使用、役使。一种说法认为,“服”是马车右边的骖马,以便马车可以向右周旋。字形采用“舟”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
是古文写法的“服”字,字形采用“人”作边旁。


4亲[qīn]辛,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刑罚。親,金文辛,受刑、受监見,探望),表示探监。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辛”写成“亲”,将金文字形中的“見”写成。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造字本义:动词,探视狱中受监的家人。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亲”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見”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亲”,省去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見”古籍和现代汉语常“亲戚”并用,由动词引申为名词,表示社会关系中给予生死关切的至近至密者:“亲”表示家人入狱或遭刑时,承受压力或甘当危险前往探监;“戚”表示对旁系血亲的病痛或亡故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悲伤哀叹。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親,至也。从見,亲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亲,关系至近至密者。字形采用“见”作边旁,采用“亲”作声旁。


5无[wú],篆文是指事字,字形在表示“秃头”的“兀”字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全秃,强调“兀”的程度。造字本义:形容词,头顶全秃,没有头发。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兀”写成。“兀”是秃顶;“无”是全秃,完全光头。古籍多以“無”代替“无”。《汉字简化方案》用“无”合并代替“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无,奇字无,通于元者。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无,这是一个奇字,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王育说,天穹向西北弓屈叫作“无”


6五[wǔ]”是特殊指事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甲骨文在两横之间加一横表示“”,代表天、地、人,万物之源。后来古人在天地“”之间再加一个“”,用两个“”表示“”。“”也是特殊指事字,“”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在字形万物交汇)基础上加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在造字时期的远古时代,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曾是极限数。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交汇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隶化后楷书“五”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凡五之屬皆从五。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五,金、木、水、火、土五行。依据“二”为字根,“二”表示天地两极,“乂”代表阴气和阳气交错,“五”表示阴阳两气在天地间交错。
所有与五相关的字,都采用“五”作边旁。



三朗读课文:
见微盘。
四翻译:
学者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不经过学习五官就没有控制、处理、管理的能力;
老师不等于五服内任何一种亲缘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师生共同体的运转,即便处于五服之内也无法“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五阅读心得:

处于五服之内也无法“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10-10 23:33 编辑

第六周第六天
一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二查字正音:1德[dé]“悳”是“德”的异体字;“”是“悳”的异体字;“㥀”是“”的异体字;“㥁”也是“悳”的异体字;“𢛳”是“㥁”的异体字。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得”的省略,表示获取、获得。德,甲骨文彳,即“得”的省略,获取、获得直,正而不邪,正派),表示得之正直,得之有道。繁体甲骨文用“行”代替“彳”。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直”写成。繁体金文加“心”,强调“获之坦荡、问心无愧”的含义。有的金文将“心”简写成。有的金文用“言”(“信”的省略)代替“心”,强调“忠信”之于“德”的精神基础意义。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得”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是“直”的变形),将金文字形中的“心”写成造字本义:动词得之正直得之有道得之坦荡无愧于心。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彳”写成“双人旁”,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篆文异体字“悳”省去篆文字形中的“彳”(“得”的省略),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惪”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㥀”将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有的楷书异体字“㥁”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有的楷书异体字“𢛳”将篆文字形中的“直”写成古籍多以“德”代替“悳”、“”、“㥀”、“㥁”和“𢛳”。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中德”与得”因含义交叉、读音相同而时常相互假借代替。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德,升也。从彳,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


2道[dào]道”是“導”(导)的本字。道,甲骨文行,四通的大路人,行者),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金文用“首”和“止”代替甲骨文字形中的“人”,“首”表示动脑筋;“止”表示行走,表示且思且行。有的金文用“又”(抓)代替“止”(行走),表示牵拉引路。有的金文用由“爪”(抓持)、“又”(抓持)、“曰”(说明)构成的代替,强调“牵引、说明、向导”的含义。篆文综合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造字本义:动词,向导、带路,给不知方向的人引路。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辵”写成“走之底””;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当“道”的“向导”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寸”另造“導”代替。在道家思想中,“道”代表自然律,是道家世界观的核心;“德”代表顺应自然律的法则,是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古籍常“道理”并称,词义偏指“理”:“道”指宇宙规律、自然生灭之源,道是至理、大理、公理,也就是说,道有宏阔永恒的抽象一面,须心胸开阔、谦卑至诚方可领悟;“理”指从生活经验中整理总结出来的秩序,原则性处世方案,理是小道,是符合环境、具体而微的有形之道,也可以说,理有场景化的具体性,只要积累一定世俗常识便可遵行。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達謂之道。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道,人们所走的路。字形采用“辵、首”会义。直达的大路叫作“道”。


3器[qì]器,金文是个象形字,字形像纵横交错的经脉血管连接着两侧众多内脏。有的金文误将交错的经脉血管形状写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名词,由纵横交错经脉血管相连接的众多内脏组织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器,器皿。字形像器之口,是看家犬看守的容具。


4信[xìn]“信”是“訫”的异体字。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内心、真情。信,金文言,说话心,内心真情),表示说真心话(是“心”的竖写)。金文异体字用“千”(数量巨大)代替“心”,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自己所说话语的真实可靠。有的金文异体字“㐰”用“人”代替“千”,用“口”代替“言”。篆文综合两款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言”写成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隶化后楷书将籀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单人旁”,将籀文字形中的“言”写成古籍多以“信”代替“訫”和“㐰”。古籍常“诚信”并称,“诚”表示实现诺言,说到做到,侧重表达个人自律修养;“信”表示言而有衷,真诚可靠,侧重表达社交中的诺言责任。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㐰,古文从言省。訫,古文信。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信,诚实不欺。字形采用“人、言”会义,是会义字。㐰,这是古文写法的“信”,采用有所省略的“言”作边旁。訫,这是古文写法的
“信”字。


5约[yuē]約,金文糸,系、束刀,即“勺”的变形,食具,代表进食),表示束缚进食行为。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糸”写成,将金文字形中的“刀”写成“勺”造字本义:动词,限制进食,省吃俭用。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糸”,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糹”简化成“纟”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約,纏束也。从糸,勺聲。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约,缠绕捆缚。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勺”作声旁。


6齐[qí]亝”是“齊”的异体字。齊,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三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有的甲骨文像三颗(大量)刚冒出地面的胚芽。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突出了胚芽下面的直茎。有的金文写成会义字:大量种子同时发芽相等、相同),强调大量种子萌芽生长节奏的“同步”性。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由会义。造字本义:动词,育苗的地面上所有种子同时破土萌芽。隶化后楷书有所变形。《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齐”,将篆文字形中的一个“屯”写成“文”,将篆文字形中的另外两个“屯”简写成两竖,并省去篆文字形中的“等号”。当“齊”的本义消失后,甲骨文异体字再加“田”另造“亝”代替,强调田园中育苗的土地。古籍多以“齊”代替“亝”。种子变成胚芽、生根发芽叫“屯”;大量种子同时萌芽叫“齐”。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屬皆从亝。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齐,禾麦吐穗时穗子上端处于同一高度。象形。所有与亝相关的字,都采用“亝”作边旁。



三朗读课文:
见微盘。
四翻译:
君子说:顶天立地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顶天立地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顶天立地的诚信不需要契约;
恒久的四时虽不同时出现,却是最准确的守时。如果能审视细究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于根本上了。
五阅读心得:能审视细究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于根本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10-11 23:47 编辑

第六周第七天
一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二查字正音:1、祭:祭,甲骨文=(滴血的肉块“夕”)+(又,抓持),表示手持滴血的鲜肉。有的甲骨文加“示”(敬神),强调向神祈祷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用牛羊等牺牲滴血的鲜肉敬供祖宗神灵。2、川:川,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有的甲骨文将表示流水的多点弯曲虚线简写成三点。简体甲骨文将三点构成的弯曲虚线简化成弯曲的实线。造字本义:名词,山谷间由山涧、溪流汇成的湍急小河。川是山谷间陡峭地带窄浅的湍急水流,河是开阔地带深广的舒缓水流(即,川是较小的河,是河的上游;河是较大的川,是川的下游)。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最大的河的叫“江”。3、皆:“皆”是“谐”的本字。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两相并列。皆,金文=(比,两相并列)+(曰,言说),表示两人一齐说。造字本义:动词,两人或众人异口同声。4、源:“泉”是“原”的本字;而“原”是“源”的本字。泉,甲骨文=(穴,石洞)+(水,涓涓细流),表示石洞里细流涓涓。造字本义:名词,从岩隙涌出的山泉,为山涧溪流河川之始。古籍中“原”和“源”通用,“原”可以表示时间、空间上的起始,而“源”特指水流的起始。5、委:女,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农妇。委,甲骨文=(女,农妇)+(禾,庄稼),表示农妇负禾。推测古代收割场景,男人负责重活,执镰割稻,打谷脱粒,而女人则承担轻活,拾抱稻谷,后勤配合。造字本义:动词,农妇低头弯腰,捆束田地里刚收割稻麦,驮在背上,送到打谷场。6、务:“敄”是“務”的本字。攴,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持械打击。敄,金文=(矛,武器)+(攴,持械打击),表示持矛拼杀。当“敄”的本义消失后,繁体金文在“敄”的基础上再加“力”(竭力),强调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竭尽全力”。造字本义:动词,手持矛盾戈戟,进行你死我活的竭力搏杀。
三朗读课文:
见微盘。
四翻译:
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的上游,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因为川是河的源头,因为川汇集到河、河又汇集到海,这就叫做务本。
五阅读心得:
因为川是河的源头,因为川汇集到河、河又汇集到海,这就叫做务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10-12 23:50 编辑

回答问题:第一天,学记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请问:如何才能化民成俗?
1建立学习的场所。
2形成学习的氛围。
3教学要合道。
4学习的人学习也要合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周第二天

回答问题
第二天,学籍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念终始典于学?


时刻都保持学的状态,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学成一种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睿涵 于 2025-10-14 21:17 编辑

第七周第三天
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请问:什么是斅学半?斅学半,强调的是教学进程,教育学之间的阴阳相胜,阴阳互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渝ICP备16002156号 )渝公网安备50011202505060号

GMT+8, 2025-10-15 21:43 , Processed in 1.107122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