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师说: 第六十三章讲不出事儿、不为难,这是圣人的输出状态 这个不出事儿,不为难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或者说是些什么结构起这个不出事儿不为难的呢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天下全安则天道容易持有,天德容易积累;人德将生未生、未生就要生的时候容易谋取消灭;
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 天德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名,世道将丧未丧,天人将离未离的时候,容易发生混乱;上德已无其实只剩下一个位,仁义将生未生之时,队伍容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仁义没有生的时候就坚守德的统治,在乱还未有任何可能的时候就坚守以天克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人德滋生成为合抱之木,是从毫末开始和积累的。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人德滋生成为九层之台,是从累土开始和积累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偏航千里的错误行程,时开始和积累与足下的每一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人德之谬为者天下败亡,执者尽失天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不为人德之政,所以不会有失败;不执人德所以不会失去天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人们做事情的常态是,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成为了陋民、恶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要不失败,是需要一直不间断的正确才可以保障的,出现一次错误就会毁灭之外的一万次正确。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因此圣人必然有欲但不欲奇欲,只欲本于天的正欲(不欲),欲不欲,为无为,事无事;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不学本于人的伪学,只学本于天的真理(不学),欲不欲,为无为,事无事,学不学,用圣人之心体察并扶正众人以伪学所伤天理,并重积天德之真;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以辅助万物顺从天道而获得自己当有的样子,而不敢为奇欲、伪学。
理解了这一章的字面意思之后,我们回到篇目体系中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内容 六十章讲德交归焉开始,就一直强调,圣人是来辅助天与天下的一体性的 但是这个一体性必须保持和维护道的一元化领导 天与天下的一体性,是道的一体性 不是天下的一体性,也不是辅助者的一体性 圣人不以圣人身,而是以圣人德来旅行辅助职责 天与天下,靠德凝结成为一个整体 不用圣人的尸体肉末 所谓德交归焉 德交归焉这个操作的系统构成,是以以静为下(下者积德,上者失德)为根基(61章),以坐进此道实际劳作而得,而不是以穿件奇装异服表演节目在河对面求来为本质(62章),以欲不欲、学不学(本章)为表达的。 关于得的两种形式,一种是生产出来,另一种是交换得来 最粗鄙的交换方式是换而不交 祈求跪求,求;盗窃抢劫欺诈,贼,是这种最粗鄙的交换 什么东西都可以求,都可以贼,惟有一样东西不行 那就是德 德,偷不来、骗不来、抢不来,求不来 只能自己在生产中被赏赐而来 老天爷只在劳动现场颁奖,奖品是德 这里联想到一个概念,就是权利 这是支撑时下社会的根本概念 这个社会是以权利义务为枢纽建立起来的社会 就是怎么瓜分资源的规则 德,无疑是所有权利的客观源泉 终极权利 绝对权利 其他的权力都可以分配、交换、让渡、剥夺和被剥夺 惟有德,完全不可以分配、交换、让渡、剥夺和被剥夺 这大概便是西方人说的天赋人权了,虽然西方人认为他们说的天赋人权是别的东西。
道德经中经常使用复字 结合鬼谷子反应篇,复的含义是用心体察 是反到对方心里的事实之后,在自己心里所获得“印记”和随之发生的运算 所谓反复 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的德,也是一种复 本章有一句“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可以尝试如此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