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smile

张静的《礼记》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1: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9-25 16:28 编辑

《丧大记》泛读,查字、正音、心得

  疾病,外内皆扫。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寝东首于北牖下。废床,彻亵(xie四声)衣,加新衣,体一人。男女改服,属(zhu三声)纩(kuang四声)以俟(si四声)绝气。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君、夫人卒于路寝,大夫、世妇卒于嫡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士、士之妻皆死于寝。
(亵衣:穿脏穿旧的衣服;属纩:放置新丝棉絮;)
  复,有林麓则虞人设阶,无林麓则狄人设阶。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cheng一声),世妇以襢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卷衣投于前,司服受之,降自西北荣。其为宾,则公馆复,私馆不复。其在野,则升其乘车之左毂而复。复衣不以衣尸,不以敛。妇人复,不以袡。凡复,男子称名,妇人称字。唯哭先复,复而后行死事
(虞人:掌管山林川泽的官吏;狄人:低级乐官)
  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妇人哭踊。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内命妇、姑、姊妹、子姓立于西方;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大夫之丧,主人坐于东方,主妇坐于西方。其有命夫、命妇则坐,无则皆立。士之丧,主人、父、兄、子姓皆坐于东方,主妇、姑、姊妹、子姓皆坐于西方。凡哭尸于室者,主人二手承衾(qin二声)而哭。
  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大夫之丧,未小敛,为君命出。士之丧,于大夫不当敛则出。凡主人之出也,徒跣(xian三声),扱(cha一声)衽(ren四声),拊(fu三声)心,降自西阶。君拜寄公、国宾于位。大夫于君命,迎于寝门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士于大夫亲吊,则与之哭,不逆于门外。夫人为寄公夫人出。命妇为夫人之命出。士妻不当敛,则为命妇出。
(跣:赤脚走路;拊:抚摸)
  小敛,主人即位于户内,主妇东面,乃敛。卒敛,主人冯之踊,主妇亦如之。主人袒。说(tuo一声)髦(mao二声),括发以麻,妇人髽(zhua一声),带麻于房中。彻帷,男女奉尸夷于堂,降拜。君拜寄公、国宾,大夫、士、拜卿、大夫于位,于士旁三拜。夫人亦拜寄公夫人于堂上,大夫内子、士妻,特拜命妇,氾拜众宾于堂上。  主人即位,袭、带、绖、踊。母之丧,即位而免,乃奠。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主人拾踊。
   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之,乃官代哭。大夫官代哭,不县壶。士代哭不以官。
   君堂上二烛,下二烛。大夫堂上一烛,下二烛。士堂上一烛,下一烛。  宾出,彻帷。
   哭尸于堂上,主人在东方,由外来者在西方,诸妇南乡。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子出寝门见人,不哭。
   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其无男主,则女主拜男宾于阼阶下。子幼,则以衰抱之,人为之拜。为后者不在,则有爵者辞,无爵者人为之拜。在竟内则俟之,在竟外则殡、葬可也。丧有无后,无无主。
  君之丧,三日,子、夫人杖;五日既殡,授大夫、世妇杖。子、大夫寝门之外杖,寝门之内辑之;夫人,世妇在其次则杖,即位则使人执之。子有王命则去杖,国君之命则辑杖,听卜、有事于尸则去杖。大夫于君所则辑杖,于大夫所则杖。
  大夫之丧,三日之朝既殡,主人、主妇、室老皆杖。大夫有君命则去杖,大夫之命则辑杖。内子为夫人之命去杖,为世妇之命授人杖。
(辑:举之不拄地)  
  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于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于大夫、世妇之命如大夫。
  子皆杖,不以即位。大夫、士哭殡则杖,哭柩则辑杖。弃杖者,断而弃之于隐者。
  始死,迁尸于床,幠(hu一声)用敛衾,去死衣,小臣楔(xie一声)齿用角柶(si四声),缀足用燕几。君、大夫、士一也。
  管人汲(ji二声),不说繘(yu四声),屈之,尽阶不升堂,授御者。御者入浴,小臣四人抗衾。御者二人浴,浴水用盆,沃水用枓(zhu三声)。浴用絺巾,挋(zhen四声)用浴衣,如他日。小臣爪足。浴余水弃于坎。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抗衾而浴。
  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于堂上。君沐梁,大夫沐稷,士沐梁。甸人为垼(yi四声)于西墙下,陶人出重鬲(li四声)。管人受沐,乃煮之;甸人取所彻庙之西北厞薪,用?之。管人授御者沐,乃沐。沐用瓦盘,挋用巾,如他日。小臣爪手翦(jian四声)须。濡濯(zhuo二声)弃于坎。
  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设床,襢第,有枕。含一床,袭一床,迁尸于堂又一床,皆有枕席。君、大夫、士一也。
  君之丧,子、大夫、公子、众士皆三日不食。子、大夫、公子、众士食粥,纳财,朝一溢米,食之无算。士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夫人、世妇、诸妻皆疏食水饮,食之无算。大夫之丧,主人、室老、子姓皆食粥,众士疏食水饮,妻妾疏食水饮。士亦如之。
  既葬,主人既食水饮,不食菜果,妇人亦如之。君、大夫、士一也。练而食菜果,祥而食肉。食粥于盛,不盥,食于篹(suan三声)者盥。食菜以醢、酱。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
  期之丧,三不食,食疏食,水饮,不食菜果。三月既葬,食肉饮酒。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父在,为母为妻。
  九月之丧,食饮犹期之丧也。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五月、三月之丧,壹不食,再不食可也。比葬,食肉饮酒,不与人乐之。
  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有疾,食肉饮酒可也。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麻在身。
  既葬,若君食之则食之,大夫、父之友食之则食之矣,不辟粱肉,若有酒醴则辞。
  小敛于户内,大殓于阼。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苇席。小敛,布绞,缩者一,横者三。君锦衾,大夫缟衾,士缁衾,皆一。衣十有九称。君陈衣于序东,大夫、士陈衣于房中,皆西领,北上,绞、紟不在列。
  大殓,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绞、紟如朝服。绞一幅为三,不辟(bo四声)。紟五幅,无紞(dan三声)
  君无禭。大夫、士毕主人之祭服,亲戚之衣受之,不以即陈。小敛,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大敛,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die二声)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
  袍必有表,不禅(dan一声),衣必有裳,谓之一称。凡陈衣者实之箧,取衣者亦以箧,升降者自西阶。凡陈衣不诎,非列采不入,絺(chi一声)、绤 (xi四声)、纻(zhu四声)不入。
  凡敛者袒,迁尸者袭。
  君之丧,大胥是敛,众胥佐之。大夫之丧,大胥侍之,众胥是敛。士之丧,胥为侍,士是敛。
  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敛者既敛必哭,士与其执事则敛。敛焉则为之壹不食。凡敛者六人。
  君锦冒,黼(fu三声)杀,缀旁七。大夫玄冒,黼杀,缀旁五。士缁冒,赪(cheng一声)杀,缀旁三。凡冒,质长与手齐,杀三尺。自小敛以往用夷衾,夷衾质、杀之裁犹冒也。
  君将大敛,子弁绖,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父兄堂下北面;夫人、命妇尸西,东面;外宗房中南面。小臣铺席,商祝铺绞、紟、衾、衣,士盥于盘上,士举迁尸于敛上。卒敛,宰告,子冯之踊,夫人东面亦如之。
  大夫之丧,将大敛,既铺绞、紟、衾、衣、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祝先入,升堂。君即位于序端;卿大夫即位于堂廉,楹西,北面,东上;主人房外南面;主妇尸西,东面。迁尸。卒敛,宰告,主人降,北面于堂下。君抚之,主人拜稽颡。君降,升主人冯之,命主妇冯之。
  士之丧,将大敛,君不在,其余礼犹大夫也。
  铺绞、紟踊,铺衾踊,铺衣踊,迁尸踊。敛衣踊,敛衾踊。敛绞、紟踊。
  君抚大夫,抚内命妇。大夫抚室老,抚侄、娣。君、大夫冯(ping二声)父、母、妻、长子,不冯庶子。士冯父、母、妻、长子、庶子。庶子有子,则父母不冯其尸。凡冯尸者,父、母先,妻、子后。君于臣抚之。父母于子执之。子于父母冯之,妇于舅姑奉之,舅姑于妇抚之。妻于夫拘之,夫于妻、于昆弟执之。冯尸不当君听。凡冯尸,兴必踊。
  父母之丧,居倚庐,不涂,寝苫(shan一声)枕块,非丧事不言。君为庐,宫之,大夫、士襢之。既葬,柱楣,涂庐,不于显者。君、大夫、士皆宫之。
  凡非嫡子者,自未葬,以于隐者为庐。
  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
  君既葬,王政入于国,既卒哭而服王事。大夫、士既葬,公政入于家,既卒哭,弁、絰、带,金革之事无辟也。
  既练,居垩室,不与人居。君谋国政,大夫、士谋家事。既祥,黝垩。祥而外无哭者,襌而内无哭者,乐作矣故也。襌而从御,吉祭而复寝。
  期,居庐,终丧不御于内者,父在为母、为妻。齐衰期者,大功布衰九月者,皆三月不御于内。
  妇人不居庐,不寝苫(shan一声)。丧父母,既练而归;期、九月者,既葬而归。
  公之丧,大夫俟练,士卒哭而归。
  大夫、士,父母之丧既练而归,朔月、忌日则归哭于宗室;诸父、兄弟之丧,既卒哭而归。
   父不次于子,兄不次于弟。
    君于大夫、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则小敛焉。于外命妇,既加盖而君至,于士,既殡而往,为之赐,大敛焉。夫人于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小敛焉。于诸妻,为之赐,大敛焉。于大夫、外命妇,既殡而往。
   大夫、士既殡而君往焉,使人戒之。主人具殷奠之礼,俟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祝代之先。君释菜于门内。祝先升自阼阶,负墉南面。君即位于阼。小臣二人执戈立于前,二人立于后。摈者进,主人拜稽颡。君称言,视祝而踊,主人踊。大夫则奠可也,士则出俟于门外,命之反奠乃反奠。卒奠,主人先俟于门外。君退,主人送于门外,拜稽颡。
   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在殡,三往焉。士疾,壹问之;在殡,壹往焉。
   君吊,则复殡服。
    夫人吊于大夫、士,主人出迎于门外,见马首,先入门右。夫人入,升堂即位,主妇降自西阶,拜稽颡于下。夫人视世子而踊。奠如君至之礼。夫人退,主妇送于门外,拜稽颡,主人送于大门之外,不拜。
   大夫君,不迎于门外,入即位于堂下。主人北面,众主人南面,妇人即位于房中。若有君命,命夫、命妇之命,四邻宾客,其君后主人而拜。
   君吊,见尸柩而后踊。
   大夫、士若君不戒而往,不具殷奠,君退必奠。
   君大棺八寸,属六寸,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土棺六寸。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鐕。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鐕。士不绿。
   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
君、大夫鬊(shun四声)、爪实于绿中,士埋之。
  君殡用輴(chun一声),欑(cuan二声)至于上,毕涂屋。大夫殡以帱(dao四声),欑置于西序,涂不暨于棺。士殡见衽,涂上。帷之。
(帱:覆盖)
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
  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加伪荒。纁纽六,齐五采,五贝。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皆戴圭。鱼跃拂池。君纁戴六,纁披六。大夫画帷,二池,不振容。画荒,火三列,黻三列。素锦褚,纁纽二,玄纽二,齐三采,三贝。黻翣二,画翣二,皆戴緌。鱼跃拂池。大夫戴前纁后玄,披亦如之。士布帷,布荒,一池,揄绞。纁纽二,缁纽二,齐三采,一贝。画翣二,皆戴緌。士戴前纁后缁,二披,用纁。
  君葬用輴,四綍,二碑,御棺用羽葆。大夫葬用輴,二綍,二碑,御棺用茅。士葬用国车,二綍,无碑,比出宫,御棺用功布。
  凡封,用綍去碑负引。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君,命母哗,以鼓封;大夫,命毋哭;士,哭者相止也。
  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棺、椁之间,君容柷(zhu四声),大夫容壶,士容甒。君里椁、虞筐,大夫不里椁,士不虞筐。

心得:
《丧大记》从病危开始,一个一个的展示如何丧祭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精确的描述丧祭的一举一动。精确的举动中贯穿着守礼,避免着因情绪带来的过度行为。《丧大记》从细节上再次印证如何守礼(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3 13: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9-25 17:11 编辑

《祭法》 普通精读,查字正音,翻译,心得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ku四声),祖颛(zhuan一声)顼(xu一声)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gun三声),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祭祀之法:有虞氏用禘祭祭祀黄帝,南郊祭天时以帝喾配祭,祖祭祭祀颛顼,以宗祭祭祀尧。夏后氏以禘祭祭祀黄帝,用郊祭祭祀鲧,以祖祭祭祀颛顼,以宗祭祭祀禹。殷人以禘祭祀喾,郊祭祭祀冥,以祖祭祭祀契而以宗祭祭祀汤。周人以禘祭祀喾,以郊祭祭祀稷,以祖祭祭祀文王而以宗祭祭祀武王。)
(禘祭:对天神、祖先的大祭;郊祭:南郊祭天;祖祭:奉祖的祭祀)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瘗(yi四声)埋于泰折,祭地也。用骍(xing一声)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yu二声)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
(瘞:埋葬;骍犊:赤色的小牛;泰坛:祭天而设的坛;泰折:祭地而设的土台;泰昭:祭四时的坛名。)
在泰坛上用木柴焚烧玉帛、牺牲,使气味上达天神,这是祭天。在泰折坛上掘坑掩埋缯帛、牺牲,以下通地祗,这是祭地。两种祭祀都用赤色的小牛。在泰昭上掘坑掩埋羊、豕,这是祭四时。在坎穴、祭坛上进行攘除灾患和祈福的仪式,这是祭寒暑。王宫坛,是祭日神;夜明坛,是祭月神;幽宗坛,是祭星辰之神;雩宗坛,是祭水旱之神;在四方各设一坎一坛,是祭四方之神。山林、川谷、丘陵能够生成云气,呼风唤雨,出现怪物的,都是神。统治天下的人,得祭祀天地之间的各种神祗。诸侯只能在其领地祭祀那些神祗,如果失去分封的领地就不能再祭祀那些神祗了。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大体上,生于天地之间的都叫命,万物死亡都叫折,人死了叫做鬼,这些名称都是五代以来不曾改变的。七代以来所更动确定的,只有禘祭、郊祭、宗祭、祖祭,其余的都相沿没有改变。)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tiao一声)、坛、墠(shan四声)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为鬼。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显考、祖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嫡士二庙、一坛:曰考庙,曰王考庙,享尝乃止。显考无庙,有祷焉,为坛祭之。去坛为鬼。官师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而祭之。去王考为鬼。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祧:远祖庙;墠:扫除整洁可供祭祀的地面。享尝:春季享,秋季尝,泛指四时祭祀;)
天下有天子统治,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国,又设置都邑,设立宗庙、祧、坛、墠四种祭祀,依照地位尊卑确定所祭先祖的亲疏关系以及庙数和祭祀的多少。所以天子设立七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四是祖考庙,都是按月祭祀;另外有两庙是远祖庙,远祖庙就是祧庙,两个祧庙,按照四时祭祀即可。祧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就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用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诸侯设有五庙、一坛、一墠: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这三庙都按月祭祀;另外两庙是显考庙、祖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祖考庙往上数一代的祖先设坛祭祀,从设坛所祭的祖先再往上数一代就设墠祭祀。设坛、墠祭祀的祖先,如果有所祈祷才祭祀,没有祈祷就不用祭祀。设墠祭祀的祖先再往上称为“鬼”。大夫设有三庙、二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三是皇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祖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置祭坛。显考、祖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上士设有二庙、一坛:一是考庙,二是王考庙,按四时祭祀即可。显考没有庙,如果有所祈祷,才设坛祭祀。显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中士、下士设有一庙:考庙。王考没有庙,可以在考庙祭祀他。王考以上的祖先称为鬼。庶士、庶人没有庙,死后称为鬼。)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候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天子为百官众民立社,称为“大社”;天子为自己立社,称为“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称“国社”;诸侯为自己立社,称为“侯社”。大夫以下包括士、庶人,聚居满百家就可以立社,称为“置社”。)
   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日中羀,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羀,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霤:掌管堂室居处的小神)
天子为百官众民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泰厉,六是户神,七是灶神;天子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七种神的典礼。诸侯为国民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一是司命神,二是中霤神,三是国门神,四是国行神,五是公厉神;诸侯也为自己设立祭祀五种神的典礼。大夫设立祭祀三种神的典礼:一是族厉神,二是门神,三是行神。上士设立祭祀两种神的典礼:一是门神,二是行神。庶士、庶人设立祭祀一种神的典礼:或是祭户神,或是祭灶神。)
   王下祭殇五: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三,大夫下祭二,嫡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天子下祭其五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嫡曾孙、嫡玄孙、嫡来孙。诸侯下祭其三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嫡曾孙;大夫下祭其两代未成年而死的嫡系子孙:嫡子、嫡孙;上士与庶人,只祭到其夭亡的嫡子而已。)
   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zai一声)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恭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尧能赏均、刑法以义终,舜勤众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ji二声)死,禹能修鲧之功,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契为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财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圣王的祭祀制度规定,能实行法制于人们的就祭祀他,因勤劳国事而死的就祭祀他,因建立功劳平定国家的就祭祀他,能抵御重大灾害的就祭祀他,能抗御特大祸患的就祭祀他。所以厉山氏统治天下时,他的儿子名农,能播种百谷。到夏朝衰时,周族的弃继承了农,因此就把弃与农作为谷物之神---稷神来祭祀。共工氏称霸九州时,他的儿子名后土,能平治九州,因此就把后土作为土地之神---社神来祭祀。帝喾能观测天空星辰运行次序而公布于天下,尧能赏赐公平、依法行刑,并最终禅让于舜,舜因勤于众人之事而死于苍梧之野,鲧围堵洪水不成,遭到流放而死,禹能修正父亲鲧的办法而治服洪水,黄帝为百物确定了名称并教给人们,与人们共享天下财利,颛顼能修订黄帝之法,契担任司徒之官而成功地对人们施行了教化,冥担任水官勤劳而死,汤用宽容之道治理人们而除去夏桀的暴政,文王以文韬治国,武王以武功为人们解除商纣为虐之灾。以上这些都是对人们有功劳的人,所以要祭祀他们。至于日、月、星辰,是人们所瞻仰的,山林、川谷、丘陵,是人们获取财用的地方,这些与上述祭祀类别不同,所以不包括在此类祭祀中。)


心得: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如何用好天地养活的这条命?有人为公,有人为私,还有人为欲。
1、最理想的状态:“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私用到公,满足了私也实现了公,也能得到后世敬仰。
2、次之:舍去欲而实现公,也能受到后世尊敬,但于欲,似乎有一些不舍和委屈。
3、最次:满足欲,满足私,个人情绪的宣泄
三个状态都落到了欲,一个人达到怎样的状态,跟“欲”的培养有直接关系。为什么读经典,为什么学礼,大概就是为了重塑"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7 23: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7 23:24 编辑

《祭义》精读 ,查字、正音、翻译、心得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君子履之,必有怵惕(chu四声,ti四声)之心,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di四声)有乐而尝无乐。
(怵惕:警惕戒惧。怵:籀文朮,夹住植物茎杆剥皮心,悲怆),表示被活剥、被挖心;惕:金文易,浇注金属熔液谨慎),表示小心浇注锡液
祭祀的次数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感到厌烦,感到厌烦就是对神的不敬。祭祀次数不能少,少了就会令人怠惰,怠惰就会忘记神灵。所以君子配合天的运行规律举行祭祀,春天举行礿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霜露降落,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产生凄怆酸楚之心,这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想到了死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产生警惕戒惧之心,好像马上要见到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亲人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亲人离去,所以礿祭能奏乐而尝祭不能奏乐。)

    致齐(zhai一声)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
祭祀前三日,在内宅举行致斋;祭祀前十天,在外舍举行连续七天的散斋,举行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思念死者生前的谈笑,思念死者生前的志意,思念死者生前的喜乐,思念死者生前的爱好。致斋三天,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为此举行斋戒的亲人。)
    祭之日,入室,僾(ai四声)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xuan二声)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xi四声)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睡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que四声)则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僾:依稀,仿佛;肃然,敬也;忾然,哀也;悫:诚挚朴实;著:古人在宰牲或祭祀的日子,将筷子插在煮熟的猪头或其它兽头上,以示敬请祖先和神灵钦享他们虔诚的供献
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就仿佛看到了去世的亲人在神位上;祭祀结束转身出门,肃然起敬地听到了亲人的音容声音;出门倾听,又哀愁的听到亲人的叹息之声。所以先王的孝是,先祖的容貌总在眼前没有忘记,先祖的声音总在耳边没有断绝,先祖的志意爱好总在心中不会忘记。对先祖的热爱达到极致,则先祖长存,对先祖的诚挚达到极致,则永远保持对先祖虔诚的供献。虔诚的供献、长存心中,又怎会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君子在父母健在时要恭敬地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地祭享,总想着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终生的丧事,这是指父母的忌日。忌日这一天不做别的事情,并不是说这一天不吉利,而是说这一天的君子的心思都在惦记着悼念父母,而不敢再分心去做自己的私事。)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乡也。乡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zuo四声)。君牵牲,夫人奠盎;君献尸,夫人荐豆。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
(齐齐:整齐之貌;愉愉:和悦之貌;勿勿:勤勤勉勉
只有圣人才能真诚地祭飨上帝,只有孝子才能真诚地祭飨双亲。飨,向。诚心向往,才能使神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面前不会有不和悦的容色。举行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国君夫人摆设盎齐之酒;国君亲自向尸献酒,夫人进献上盛放于豆的肉酱。卿大夫们协助国君行礼,卿大夫之妻协助夫人行礼。祭祀时,整整齐齐多么诚恳恭敬啊!和和悦悦多么忠心耿耿啊!勤勤勉勉多么期待神灵来享用祭品啊!)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文王之诗也。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文王在祭祀时,事奉死去的父母的神灵就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思念死去的亲人好像也不想再活下去了,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哀伤,说到父母的名讳就像见到死去的双亲,祭祀时表现出忠心耿耿。像面对双亲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像世人见到美色时的渴求欲望,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文王了吧?《诗经》说:天已发亮还睡不着,这是因为怀念死去的双亲。说的就是文王啊。祭祀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睡不着,准备祭飨迎接双亲的神灵,又因此而更加思念他们。祭祀的日子里,快乐和哀伤参半:想到双亲的神灵来接受祭飨,心中必定很快乐;想到双亲的神灵祭飨后又要离开,心中必定很哀伤。


   仲尼尝,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也趋趋(cu四声)以数。已祭,子赣问曰:“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今子之祭,无济济(ji三声)漆漆(qie四声),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悫:诚实;济济漆漆:威仪端庄整齐貌)
孔子在秋天举行尝祭,捧着祭品进献,他亲自执事,举止质实,行走往来步履急促。祭毕, 子贡问道:“老师曾说过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今天看老师您的祭祀,神态也不端庄,容貌也不威仪,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道:“讲究威仪,讲的是容貌,那说明关系疏远。神态端庄,也讲得是容貌,是自我的修饰整饬。如果容貌威仪造成关系疏远,如果自我修饰整饬影响到与神明的交接,那么为什么还要讲究神态端庄,容貌威仪呢?”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祀,举行馈食之礼,乐舞合成演出,为尸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助祭者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他们看见了、听见了神明,有和神明的交互感应吗?我是说过关于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的话,但是岂可执此一端、一概而论?孝子与宾客,应当各自有各自的神态和容貌。)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属属乎!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孝子将举行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到祭祀时,应具备的物品不可不齐备,要心无旁骛,专心致质地去置办。宫室修整完毕,墙屋布置妥当,各种物品都已齐备,孝子夫妇就要进行斋戒,要洗头洗澡,换上庄重的祭祀礼服,手捧祭品向神明进献。进献时神情多么恭敬,多么专注!手拿祭品谨慎小心,仿佛像是拿不动似的,又像是怕失手掉落的样子,这是孝敬之心至高无上的表现吧!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到齐了各司其职,捧着祭品向神灵进献。于是,通过祝官禀告鬼神,将孝子的心意晓谕鬼神,孝子便仿佛看见了神明,听见了神明,与神明交相感应了,热切地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孝子的心愿。)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知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如是而祭,失之矣。
孝子的祭祀,尽其忠诚 之心而表现出忠诚,尽其诚信之心而表现出诚信,尽其恭敬之心而表现出恭敬,尽循礼仪而没有过失。祭祀之时进退必定恭恭敬敬,就像听到亲人的命令,就像按照亲人的指使。孝子对祭祀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他的表现知道的: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身躯,他前行时恭敬地神态愉悦,他进献祭品时恭敬地期待神明的品尝。他后退站立时,仿佛即将接受神明的命令,祭祀完毕撤下祭品而退出时,他庄敬肃穆的神色始终挂在脸上,这就是孝子祭祀时的表现。如果站立时不弯曲身躯,就显得固陋无礼;如果前的行时神态不愉悦,就显得疏远神明;如果进献祭品时没有期待神明的品尝,就显得不爱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品尝,就显得倨傲怠慢;撤下祭品退出时没有庄敬肃穆的神色,就显得不爱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命令,就显得不爱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庄敬肃穆的神色,就显得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yan三声)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
(俨:篆文人,当事者嚴,标准苛刻的
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有愉悦的神色;脸上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子祭祀时手捧祭品就像捧着美玉一样谨慎,又像端着盛满水的器皿一样小心,那恭敬专一的样子,好像拿着重得拿不动东西的样子,又好像是生怕失手掉落的样子。严肃威重,俨正恭敬,并不是孝子用来侍奉双亲的态度,孝子侍奉双亲不需用成人之道而应该有孺子之心。)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悌:篆文心,敬意弟,排行小的同胞男子),表示弟弟对兄长的敬意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则:尊重有德之人,尊重高贵之人,尊重老人,尊重长者,慈爱孩童。这五项,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为什么要尊重有德之人呢?是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尊重高贵之人,是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兄长;慈爱孩童,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是因为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父亲;能做到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是因为即使是诸侯也一定有兄弟。对于先王的教导,如果能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
孔子说:“国君倡导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和睦敦厚;国君倡导尊敬,要从敬自己的兄长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顺应服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以尊敬父母为贵;教导人们尊敬兄长,人们就会以顺从命令为贵。孝敬地事奉双亲,顺从地听从命令,能将这两条实施于天下,就没有行不通的事情了。”)
      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kui一声)取膟(lv四声)膋(liao二声),乃退。爓(xun二声)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天子举行南郊祭天典礼,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这是对天恭敬至极的表现。举行宗庙之祭的当天,国君亲自牵着上等的牺牲,嗣子与国君相对牵着次一等的牺牲,卿大夫按次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后,把牺牲栓系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割取牛毛进献给神灵,以牛耳之毛为尊,然后宰杀牺牲,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肠间的脂肪进献给神灵,才退下。接着用在热汤中煮得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然后退下,这就是对神灵恭敬至极的表现了。)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an四声),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南郊祭天,祭典最为隆重报答上天众神,而以祭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在凌晨天明日将出之时祭天,殷人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祭天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在高坛,祭月在凹坑,这是为了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确定上与下。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方,这是为了区别外和内,以此端正方位。因为日出于东方,往来、周而复始,月生于西方,黑夜与白天长长短短,日月始终循环往来、周而复始,而使天下万物和谐共生。)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天下的礼,是让人们返归祖始,报答上天;是让人们敬事鬼神,报答祖先;是让人们和谐,财用丰足;是让人们去恶讨暴,懂得道义;是让人们谦恭不争,平和礼让。人们返归祖始,就培厚了人性根基;人们敬事鬼神,就使人尊敬长上;人们财用丰足,就为人们树立了纲纪;人们懂得道义,就上下理顺关系而无悖逆;人们谦恭平和,就让人们去除了纷争。把这五项合起来,用以作为治理天下的礼,虽然还有怪异邪恶的现象,然后不能加以整治的情况,那也极其微少了。)

   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
宰我说:“我听说过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气,是人体中神充盈旺盛的表现;魄,是人体中鬼充盈旺盛的表现,人死后合祭鬼与神,是圣王礼仪教化的顶峰”)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xun一声)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见以萧光,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甒,加以郁鬯,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所有生物必定都会死去,死后必定归于泥中,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于地下,被野土掩埋。而精气则发扬于上,闪烁着神灵光明,散发着升腾的香气,使人感到凄楚悲怆,这就是百物的精气,是神的显现。依凭生物的精气,圣人为它制定了名称,明确地命名为鬼、神,用以作为民众尊崇的标志,让百姓都畏惧,让众人都服从。圣人认为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庙,以区别民众与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们缅怀先祖,追念本初,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初始。”
  “民众对尊长的服从自此发端,因此能够很好地听从而且迅速的接受。圣人既已确认了气与魄,并设立鬼、神两个名称,就相应地设立两种报祭的礼仪:一是朝事之礼,即在祭日的早晨进献血腥,将肠间脂肪放在香蒿上焚烧,油脂和蒿的香气一道上腾,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即报答神,以此教导民众追怀始祖,报答本初。二是馈熟进献黍稷之礼,献上牺牲的肝、肺、头、心,加上两甒醴酒,另加郁鬯香酒,这是来报答魄,即报答鬼,祭祀时并赐食民众,饮食燕饮,以此教导民众互亲互爱,上有恩赐于下,下乃感恩于上,上下情感交融,这就是礼仪的极致。”

后续抄写见微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 00:0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余抄写内容传至微盘),以下是心得:祭义通篇讲述“敬”,对祭祀的敬,对父母的敬,对长者的敬。具体详见手写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00: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10 17:30 编辑

《祭统》精读,查字,正音,翻译,心得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急:金文及,抓人心,情绪),表示被人追逼的感觉;
礼有五经:五经,五礼,1、吉礼:五礼之冠,祭祀典礼 2、凶礼:哀悯吊唁忧患之礼。 3、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嘉礼: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
心怵而奉之以礼:对逝去的亲人首先表达的是敬,因为有敬,所以有怵惕之心,有了怵惕之心,才能常怀念,并奉之以礼
凡治理百姓的方法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祭礼,不是由外物以外力而促使的,而是出自内部,发自人的内心。心中怵惕而常怀念亲人,通过祭礼加以表达。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对亲人的感念追怀以及必须表达崇敬并祭祀的意义。)

   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言内尽于已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
备:谨慎;,甲骨文示,祭祀又,巫师的动作酉,酒坛双手,奉持
贤者举行祭祀,必定受到神明的赐福,但这并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这个福,是备的意思,备,是百事顺利的意思。凡事无所不顺就称之为“备”,也就是说,在内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外能顺从道义行事。忠臣事奉自己的国君,孝子事奉自己的双亲,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上要顺从鬼神,对外要顺从君长,对内要顺从双亲,这样做就称之为“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才能举行祭祀。所以贤者举行祭祀,能竭尽诚信与忠敬,向神灵进献祭品,按礼仪进行祭事,用音乐安抚神灵,照季节选择祭品,将明亮的祭品献上,而不是为了追求神灵对自己的庇佑。这才是孝子祭祀时的心意。)
   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畜:甲骨文幺,丝、绳索囗,封闭的围栏艸,植物),表示用绳索将牛羊等动物系在栏圈内,并以草料饲养
祭祀,是孝子对去世父母延续生时的奉养,延续生时的孝敬。所谓孝,就是畜,就是喂养的意思。顺从道义,不悖逆人伦,这样的养就称为“畜”。所以,孝子事奉双亲有三项原则:一是双亲在世时供养,二是去世后依礼服丧,三是服丧完毕按时祭祀。从供养双亲可以看出是否恭顺,从服丧可以看出是否哀伤,从祭祀可以看出是否恭敬且是否守时。尽心做好这三项,才是孝子的行为。)
   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
   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zu一声),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苟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
   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通粢zi一声)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祭祀不但要发自内心尽心尽力,也要向外求助,婚礼就是这样。所以国君在娶夫人时致辞说:“请您美丽的女儿,与我共有国家,祭祀宗庙、社神、稷神。”这就是求助的根本。
   祭祀这件事,一定要夫妇一道亲自参与,这才能齐备内外的职能。职能具备了则万事都具备了:水产的芹、茆等物制作的腌菜,陆产的鯳等制作的肉酱,这些祭祀用的小食物就齐备了。牛羊猪三牲盛在俎上,黍稷等谷物装在八簋中,这些美味的食物就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各种草木的果实,这样阴阳两类的食物就齐备了。凡是天上生的,地下长的,只要是可以进献的,没有不包括在祭品中的,这是表示极尽了所有的物品来祭祀。从外而言是极尽了所有的物品,从内而言是极尽了全部的诚意,这就是孝子进行祭祀的心意。
   所以,天子在南郊亲自耕耘种田,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绞丝,以供给制作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自耕耘种田,也用来供给祭祀所用的粮食,诸侯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绞丝,也用以供给制作祭服。天子,诸侯不是因为没有粮食吃而不得不去耕种,王后、夫人也不是没有衣穿而去养蚕,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表达了诚信才算尽心尽力,尽心尽力才叫恭敬,恭敬而且尽心尽力,然后就可以事奉神灵了,这就是祭祀的原则。)
   及时将祭,君子乃齐(同“斋”)。齐(zhai)之为言齐(qi)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耆(同“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qi三声)其耆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苟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时,君子提前进行斋戒。斋戒,就是齐的意思。将身心不齐的杂念去除,使身心整齐划一。所以君子如果不是祭祀的大事,不是需要表现恭敬的时候,就不斋戒。不斋戒,对于外界事物的影响就无须防范,个人的嗜好欲望也不用禁止。到了将要进行斋戒的时候,就要防范外界奇邪之事的影响,个人嗜好欲望也要加以防止,不听音乐。所以《记》说:“斋戒的人不听音乐。”就是说斋戒的人不能分散心志。心中不胡思乱想,思考合乎正道;手脚不乱搁乱动,行为合乎礼仪。所以君子进行斋戒,要专心致志的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所以先散斋七天以安定心志,再致斋三天使心志整齐划一。心志安定、整齐划一就叫“斋戒”,斋戒,就是专心致志表现出德行的明洁精诚,然后才可以和神灵交接。)
   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
   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袆(hui一声)立于东房。君执圭瓒(zan四声)祼(guan四声)尸,大宗执璋瓒亚祼(guan)。及迎牲,君执紖(zhen四声),卿大夫从,士执刍(chu二声),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shui四声)水。君执鸾刀,羞哜(ji四声),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祭祀前的十一天,宫宰郑重的告诫夫人进行斋戒,夫人先散斋七天,再致斋三天。致斋时国君在自己的正寝,夫人也在自己的正寝,祭祀当天在太庙会合。
    国君身穿丝质礼服头戴冠冕站在阼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瓒舀郁鬯酒给尸行裸礼,主持祭礼的大宗执璋瓒舀郁鬯酒给尸第二次行裸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拉绳牵着牛,卿大夫跟从在后,士抱着秸秆,同宗的妇人们捧着盎齐酒跟从在夫人身后,夫人将过滤过的明水兑入盎齐酒献给尸。这就叫“夫妇一起亲自举行祭祀”。
    及人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总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
等到进入宗庙跳舞时,国君手执盾牌和斧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东边的上位,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的尸快乐开心。因此天子的祭祀,与天下的百姓同乐;诸侯的祭祀,与境内的百姓同乐。诸侯头戴冠冕,手执盾牌,率领群臣跳舞,让充当先王的尸快乐开心。这就是与境内百姓同乐的意思。)
   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祼(guan四声),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
祭祀中有三项礼仪是最为重要:献酒之礼以祼为起始,没有比祼礼更重要的了;声乐中以登堂歌唱《清庙》为起始,没有比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舞蹈中以跳《武宿夜》为起始,没有比跳《武宿夜》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祭祀之道。这三项礼仪,都是借助外力以增强君子敬仰神灵的心志,所以敬仰神灵的心志与祭祀典礼是同进同退的: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则祭典也就会轻忽,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重,则祭典也会庄重。如果敬仰神灵的心志轻忽却希望外部的祭奠庄重,那即使是圣人也做不到。所以君子举行祭礼,一定要亲自尽心尽力去做,这样就表明了敬仰神灵的心志很重。按照礼的教导,将最为重要的三项礼仪进献给皇尸,这就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su四声),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nei三声)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祭祀中有吃祭品的剩余食物的礼仪,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在祭礼的最后举行,不可不知其义。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好的结束如同开始一样重要”,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是这样的。所以古代君子说“尸也要吃鬼神受祭后吃剩的食物”,这是一种施予恩惠的方法,可以从中观察国家的政教。所以受祭后尸吃完祭品食物起身,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食物。国君吃完起身,大夫六人吃国君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臣下吃国君吃剩的祭品食物。大夫吃完起身,士八人吃大夫剩下的祭品食物,就是贱者吃贵者剩下的祭品食物。士吃完起身,各自拿着豆、笾等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参与祭事的百官入内吃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完就撤掉,这就是下级吃上级剩下的祭品食物。吃剩余祭品食物的方法,每变换一次吃祭品剩余食物的人数就增加一次,这是用以区别贵贱等级,同时表示施予恩惠的对象越来越多。所以,用四个盛着黍米的簋,请大家吃祭品的剩余食物,就表现出在宗庙祭祀中遍施恩惠。庙中,就是整个国境之内的象征。祭祀,是神灵所布施的恩泽中最为重大的。所以在上位的人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就必定施惠于下,只不过是上层者先得到而下层者后得到,并不是上层在积聚财富奢靡而下层却有冻饿之民。所以上层者获得了神灵所布施的大恩泽,身处下游的民众就会人人都在等待,知道神灵所布施的恩惠也一定会来到,这一点通过吃祭品剩余的食物这件事就能看出来。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国家的政教。”)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祀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
祭祀作为礼是非常重要的,祭祀进献的祭品要完备。顺应礼仪而备办祭品,这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施行教化,在外要教导民众尊敬君长,在内要教导民众孝敬双亲。所以圣明的国君在上,所有臣子就会服从;以崇敬的心情祭祀宗庙、社稷,那么子孙就会孝顺。尽心竭力事奉尊上,端正君臣上下等级之义,这样教化就产生了。所以君子侍奉国君一定要亲身实行。上级所做的事,自己感到不够安妥,就不能以此施行于下;下级所为不好的事,让自己感到可憎可恶,就不能以此对待上级。为难别人的行为不对,自己还去作那样的行为,这不是正确的教导人的方法。所以君子的教化,一定要从根本出发,做到最为顺乎情理,这就是祭祀的方法吧?所以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祭祀有十种意义:一是体现与鬼神交接并事奉鬼神的方法,二是体现君臣关系的义理,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的意义,四是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五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六是体现爵级赏赐的施行,七是体现夫妇的区别,八是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九是体现年长幼次第有序,十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
    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beng一声)。此交神明之道也。
祭祀时为父母的神灵铺设同一张席子,设置同一几案,这是为了使神灵有所凭依。先由祝官在室内向神灵致辞报告,又在庙门外向神灵致辞祝告。这是和神灵交接的方法。)
   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
祭祀时,国君走出庙门迎接牺牲,但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避嫌。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要被看作是臣,在庙中就完全是先君了;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进入庙内就完全是臣、完全是子了。所以国君不出庙门去迎接尸,这是为了体现君臣身份的义理。)
   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
祭祀的方法,由孙辈充当祖父的尸,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而言就是子辈。祭祀者要面朝北去事奉尸,是为了体现儿子事奉父亲的道理。这就是父子关系的意义。)
   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尸接受饮酒五次后,国君要用洗净的玉爵向卿献酒;尸接受饮酒七次后,国君要用瑶爵向大夫献酒;尸接受饮酒九次后,国君要用散爵向士和执事人员献酒。献酒时都按年龄大小排序,这体现了贵贱尊卑等级的意义。)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
昭穆:昭穆是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
祭祀要按昭穆制度排位,昭穆,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的关系而不会关系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同宗中所有的昭辈和穆辈都在,但不会发生排位次序的紊乱。这就是体现亲属关系远近的差异。)
   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
古代贤明的国君对有德之人颁授爵位、对有功之人加给俸禄,赐爵加禄一定要在太庙举行,表示国君禀告先祖而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酭尸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站在阼阶的南边,面朝南,接受册命封赏者面朝北,史官站在国君的右边,手执册封文书宣读君命,接受册命封赏者两拜磕头,接受册命文书,回家后在家庙中进行祭奠禀告祖宗。这就是爵级赏赐的施行。)
   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deng一声),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
国君身穿衮服、头戴冕站在阼阶上,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画有雉鸡图案的礼服站在东房。夫人向尸进献豆时,手握豆的高脚,执醴酒者把豆交给夫人时,手捧着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爵的柄,夫人接受尸的敬酒时,手执爵的足。夫妇间接受祭器,不能执同一部位,夫妇互相敬酒,回敬对方时一定要另换一爵。这体现夫妇之间是有别的。)
   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bi四声),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凡是祭祀时盛放俎中的牺牲之肉,以牲骨为主。骨有贵贱之分,殷人以大腿骨为贵,周人以前部的肩骨为贵,牲体前面部位的骨都贵于后面部位的骨。以俎盛放牲肉,是为了表明参与祭祀就一定会予以恩惠。所以祭祀后高贵者取贵骨,低贱者取贱骨;高贵者不拿双份,低贱者也不空着手,这就是表示平均。施予恩惠能平均,政令就能推行;政令能够推行,事情就能办成;事情可以办成,功业就能建立。功业之所以得以建立,其原因不可不知。以俎盛放牲肉,就是要表明施予恩惠一定是公平公正的。善于治国为政者就是这样做的,所以说:“祭祀可以体现政事的均平原则。”)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
祭祀至旅酬行礼时向众人敬酒,参加祭礼的亲属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昭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穆辈之间按年龄大小排序。这就叫做年长年幼次第有序。)
    夫祭有畀(bi四声)辉、庖、翟、阍(hun一声)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辉者,甲史之贱者也;庖者,肉史之贱者也;翟(di二声)者,乐史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史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nei三声)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际:篆文阜,石阶山路祭,敬拜),表示山路上设祠祭拜的地界。设祠的地界。古人在两邑地界的路边设祠敬拜,以求一方水土的安康幸福(该传统沿袭至今)。
祭祀结束时,要把祭品中剩余的食物分给辉、庖、翟、阍,这是给下人施予恩惠的方法,只有有德的国君才能这么做。他的明智使他足以注意到这一点,他的仁慈使他足以做到这一点。畀,是赐予的意思,就是能把多余的东西赐给下人。煇,是掌管制作皮甲的者;庖,是制杖屠宰事物的贱者;翟,是掌管乐舞事务的贱者;阍,是掌管守门事务的贱者。古时候是不让受过刑的人守门的。这四种职务,都是小史中最低贱的。而尸又是祭祀中最为尊贵的,在为最为尊贵者举行祭礼后,末了能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将祭品中剩余的食物赐给他们,所以就表明了国君身居上位,而境内的百姓没有受冻挨饿的。这是体现上下之间有分有联的关系。)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zheng一声)。礿、褅、阳义也;尝,烝,阴义也。褅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褅、尝。”古者于褅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故曰:“褅、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
凡宗庙祭祀分四时进行:春祭叫“礿”,夏祭叫“禘”,秋祭叫“尝”,冬祭叫“烝”。礿祭和禘祭,都依顺阳气之义;尝祭和烝祭,都依顺阴气之义。禘祭在阳气最盛之时举行,尝祭在阴气最盛之时举行,所以说:“没有比禘祭、尝祭更重要的。”古时候举行禘祭时,要颁授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应阳气的意义;举行尝祭时要分出田土乡邑,颁布秋季刑杀之政,这就是顺应阴气的意义。所以《记》说:“尝祭之日,要拿出公家的财货分发,以示赏赐。”到了可以割草的时候,就可以施行小刑,比如墨刑,尚未颁布秋季刑杀之政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所以说:“禘祭、尝祭的意义重大,乃是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能够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的,是君主;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的,是臣子。不能了解禘祭、尝祭的意义,是为君的不足;不能办好禘祭、尝祭事务,是为臣不足。)

    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
这里所说的意义,是说国君如果了解了禘祭、尝祭的意义,就能够成就他的心志,这也是国君各种德行的发端。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心志便一定深厚;心志深厚,就能彰显祭祀的意义;能够彰显祭祀的意义,祭祀时就会满怀虔诚;祭祀时满怀虔诚,那么境内的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敬顺服从。所以君子对于祭祀,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有特殊情况让他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由他人代替,但由于君子的虔敬、祭礼的举行而对他的德行并无损失,这就是因为君子明了祭祀的意义的缘故。德行浅薄的人,心志就轻浮,怀疑祭祀的意义,却又有求于祭祀,这种情况下让他必须满怀虔敬地进行祭祀,那是做不到的。祭祀都做不到满怀虔诚,如何能做民众的父母呢!)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
鼎上铸刻有铭文,铭文,就是自我标记名字,通过自我标记名字而颂扬他的先祖的美名,使先祖的名声彰明显著于后世。作为先祖,没有没美德的,也没有没恶评的,铭文的要义,是赞扬先祖的美德而不称述恶评。这就是孝子孝孙的心意,只有贤者才能做得到。铭文,记述先祖所有的美德、功业、勋劳、奖赏和所获声名荣誉,公布于天下,斟酌挑选后铸刻在祭器上,同时也刻上自己的名字,用铭文祭祀纪念先祖。显扬先祖的美名,就是崇尚弘扬孝道。将自己的名字附刻于其后,是表示对先祖的孝顺。将先祖的美德明白地展示给后世,这是对后人的教导。那么铭文,一次对先祖的称颂而上上下下都有收获。所以君子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所称颂的内容,又赞美铸刻铭文者的行为。铸刻铭文的人,他的聪明足以看到先祖的美德加以称颂,他的仁爱足以是君上赐给记述其先祖功德的铭文,他的智慧足以使铭文有利于自己和子孙后代,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贤明了。贤明而又不吹嘘夸耀,就可以称得上恭敬谦和了。)
    故卫孔悝(li三声)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篡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篡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撰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
所以,卫国大夫孔里的鼎上的铭文为:“六月丁亥,卫公来到太庙。卫公说:‘叔舅!你的先祖庄叔曾辅佐我的先祖成公,成公曾命庄叔随他一同逃难到汉水之北,后来成公被囚禁在京师宫中,庄叔往返奔走不知疲倦,’后有你的先祖成叔辅导、佐助我的先祖献公,献公命令成叔继承先祖庄叔的事业。你的父亲文叔,兴起先祖旧时的志向,为卿士们做出表率,亲身为卫国忧虑操心,为国家之事辛勤工作,日日夜夜都不懈怠。百姓都称赞他说:‘真好啊!’卫公又说:‘叔舅!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孔里于是拜手叩头行礼说:‘我将称颂赞扬国君的命令,彰显先祖的美德,辛勤地执行国君的命令,把这些铭文都铸刻在烝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大夫孔里鼎上的铭文。古代的君子为文论述先祖的美德,而使其昭著于后世,并将自己的名字附于其下,这说明他是如此的看重自己的国家。子孙们守卫着自己的宗庙、社稷,如果说其先祖没有美德可以称颂,那是诬枉;如果先祖有美德自己却不知道,那就是愚暗;知道先祖的美德而不能使之流传于后世,那就是不仁。这三种情形,都是君子感到耻辱的。)
    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褅是也。夫大尝、褅,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yi四声)以武《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篡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从前,周公旦有功勋于天下,周公去世后,成王、康王追念周公的丰功伟绩,而想要对周公的封国鲁国表示格外的尊崇,所以特赐鲁国可以举行重大的祭祀典礼。外祭,可以南郊祭天,祭灶神;内祭,太庙祭祀可以举行大尝、大禘。大尝、大禘周公时,乐人登堂唱《清庙》,下堂乐队用管乐演奏《象》,舞者手执红色的盾和玉制的斧跳《大武》舞,用八列舞队跳《大夏》舞,这些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扬奖励周公,所以把这些都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些,直到今天仍不废弃,就是为了彰显周公的功德,同时也显现了本国的重要地位。)

心得:
   延续《祭义》,《祭统》还在讲“敬”,祭祀时是“心怵而奉之以礼”,是“福者,备也”。怀着恭敬和谨慎的内心举行祭祀,同时也做到完备。完备不止在祭祀上,对双亲的孝,也是完备,养观顺,丧观哀,祭观敬与时。对于祭祀的敬,内在的敬、心志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祭祀的完备,通过“餕”的上下同享表现出来,上至尸,下至辉、庖、翟、阍四守者,无不享受恩惠。对于内在的敬与心志,要从天道的意义去理解,理解了天道的意义,就能培养正欲与心志,德行也就具备了。祭祀要区分十伦:鬼神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伦、尊卑之等、亲疏之杀、爵赏之施、夫妇之别、政事之均、长幼之序、上下之际。铭文不以赞美个人的美德,而是在于颂扬有此德行在于先祖的美德而来,也以此告诫后人,以家族的发扬光大为主要任务。
   在《祭统》中再次讲述,祭祀的敬与完备,以及怎样具备敬,怎样做到完备。培养人的心志,正欲,是具备德行的基础,做到敬,得先有正欲。想到前面读的《学记》《乐记》,都提到正欲,以恭敬之心遵从天道,从而得到正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09: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17 23:02 编辑

经解 第二十六,抄写,查字,翻译,心得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jie二声)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观察民情风俗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化如何,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是言语温柔、性情敦厚,那就是《诗》的教化作用;如果是事物通达、知晓古史,那就是《书》的教化作用;如果是和通广博,简易善良,那就是《乐》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正邪洁净、精深微妙,那就是《易》的教化作用;如果是恭逊节俭、庄重敬慎,那就是《礼》的教化作用;如果善于连缀文辞、褒贬排比,那就是《春秋》的教化作用。所以,如果《诗》教失误,会令人愚笨鲁钝;如果《书》教失误,会让人烦苛诬枉;如果《乐》教失误,会令人奢侈淫靡;如果《易》教失误,会让人相互伤害;如果《礼》教失误,会令人繁缛细锁;如果《春秋》教失误,会令人犯上作乱。国民的为人表现,如果能言语温柔、性情敦厚而不愚笨鲁钝,那便是精通《诗》义、以诗教民的成果;如果能事物通达,知晓古史而不烦苛诬枉,那就是精通《书》义,以《书》教民的成果;如果能和通广博、简易善良而不奢侈淫靡,那便是精通《乐》义,以《乐》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正邪洁净、精深微妙而不相互伤害,那便是精通《易》义,以《易》教民的成果;如果能恭逊节俭、庄重敬慎而不繁缛细锁,那便是精通《礼》义、以礼教民的成果;如果能连缀文辞、褒贬排比,而不犯上作乱,那便是精通《春秋》之义,以《春秋》教民的成果。”)
    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其在朝廷则道(dao三声)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天子,与天、地并列而三,所以天子的德行与天地相配,恩泽普及万物,光芒与日月齐明,光照四海而不遗漏任何微小之处。天子在朝廷,就用仁圣、礼义的规范来引导臣下;退朝而居时,就欣赏《雅》、《颂》之乐;迈步行走时,佩戴的玉环、玉佩伴随着脚步而发声;登车上路时,马车上的鸾铃、和铃伴随着车马行进而鸣响。在朝廷、在居所行为都合乎礼仪,进退举止皆有法度,让百官各得其所,万事都井然有序。《诗经。曹风。鸣鸠》说:“那善良的君子,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他的仪表美好无差错,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表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发号施令而人们感到喜悦就称为“和”,上下之间相亲相爱就称为“仁”,人们不须提出要求便能得到想要的东西就称为“信”,去除天地之间的灾害就称为“义”。义与信,和与仁,是霸者、王者治理天下的工具。有治理人们的意愿却没有治理的工具,那是不能成功的。)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故衡诚县,不可欺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礼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就如同秤对于度量轻重,墨斗线绳对于测量曲直,圆规矩尺对于画方画圆。所以把秤实实在在地挂上,度量轻重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墨斗线绳实实在在的拉开,测量曲直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把圆规矩尺实实在在地拉开,测量曲直有了标准就不能任意欺骗人;君子明礼、懂礼,就无法以奸诈来欺骗他。所以重视礼、践行礼的,称为有道之人;不重视礼、不践行礼的称为无道之人,这就是恭敬谦让之道。所以以礼来奉事宗庙祖先,就会以崇敬之心行事;让礼进入朝廷,就能使百官各有其位,贵贱各得其所;以礼来管理家庭,就能使父子相亲、兄弟和睦;以礼来治理乡里,就能使长幼有序。孔子说:“使君主安心,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所以朝觐之礼,是用来明确君臣关系的大义的;聘问之礼,是用来使诸侯之间互相尊敬的;丧祭之礼,是用来表明臣下对君上、人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的,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婚姻之礼,是用来表明男女有别的。礼,用于防止纷乱的发生,就如同堤坝防止水患的发生。所以,如果认为旧的堤坝没有用处而加以破坏,就一定会发生水患;认为旧礼没有用处而予以废除,就必定会发生危乱祸患。)
   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
因此,如果废除婚姻之礼,那么夫妇之道就难以顺利维系,而淫乱邪僻的罪恶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乡饮酒之礼,那么长幼之序就难以正常维系而争斗的狱讼就会增多;如果废除丧祭之礼,那么臣下、人之对君上、对父母的恩情就会淡薄丧失,而背叛死者,忘记君父的人就会增多;如果废除聘问之礼,那么君臣上下关系就会遭到破坏,诸侯就会行乱作恶,而背叛君王、相互侵凌的祸乱就会产生。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li二声),谬之千里。”此之谓也。
所以,礼的教化作用是细微而隐形的,它在邪恶还没形成或产生时就予以防止,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日趋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先王特别重视它。《周易》上说:“君子慎重地对待事物的起始,一开始的误差仅仅只有一毫一厘,最后导致的错误会有千里那么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心得:
礼,是教化人的根本,不管《诗》《书》《乐》《易》《礼》《春秋》如何从不同角度对人进行教化,最根本的最初的教化还是礼。从婴孩教导礼,礼就能浸入到细节。读到这里想到的是家风,家庭的教育,由礼开始,礼就能成为对后代细微而隐形的教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17: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17 23:10 编辑

《哀公问》第二十七  查字、翻译、心得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君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曰:“丘也小人,不足以知礼。” 君曰:“否!君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君子以此之为尊敬然,然后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废其会节。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嗣。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suan四声),备其鼎、俎,设其豕、腊,修其宗庙,岁时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即安其居,节丑其衣服,卑其宫室,车不雕几,器不刻镂,食不贰味,以与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礼者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行之也?”孔子曰:“今之君子,好实无厌,淫德不倦,怠荒傲慢,固民是尽,午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今之君子莫为礼也。”
鲁哀公问孔子说:“大礼是怎样的呢?君子在谈礼的时候,为什么要那样尊重?”孔子回答说:“我孔丘只是一个小人物,还不够格知礼呢。”哀公说:“不,还是请您说一说。”孔子答说:“我听说,人们在生存中要依凭的,礼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无法按规定事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按地位分辨君臣、上下、长幼;没有礼,就无法按亲疏区别男女、父子、兄弟的关系,以及婚姻,友朋交往的疏密。因此君子对礼是十分尊重的,然后才以自己的能力来教导民众,使他们举行典礼不要错过了时节。有了成效,然后置办雕镂纹饰的礼器,绘有图案的礼服,以区分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都顺从礼仪,然后对居丧的人按照五服的服等计算守丧年月,准备好鼎、俎一类的祭器,置办猪肉、干肉等祭品,修葺宗庙,每年都按时恭敬的举办祭祀,按辈分排定宗族内的长幼次序。安顿好自己的居所,穿着自己应穿的衣服,所住的宫室要合乎标准、低矮一些,乘坐的车子不雕刻凹凸的纹饰,使用的器具不镂铸图案,吃饭也不吃两种菜肴,以表示与民众同甘共苦不奢侈。从前君子就是这样行礼的。”哀公听后又问:“现在的君子为什么不这样做了呢?”孔子说:“现在的君子,喜好财货而贪得无厌,劣迹斑斑而没完没了,荒淫怠惰而态度傲慢,蛮横收敛民财要搜光刮尽,违逆众人的意志而侵伐有道的国家,为了求得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不讲道理。从前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前面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治理民众是按后面说的那样做的,现在的君子没有讲礼行礼的了。”)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偢(qiao三声)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公曰:“寡人虽无似也,愿闻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闻乎?”孔子对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是故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孔子陪侍在哀公身边。哀公问道:“请问治理人的方法中,什么最为重要?”孔子变了脸色严肃的回答:“国君能问出这样的话来,是百姓的福气。固陋之臣哪敢不回答呢?治理人的方法中,为政最为重要。”哀公问道:“请问什么叫为政呢?”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国君为正道,百姓就能服从政令。国君的所为,正是百姓所服从的。国君如果不作为,百姓服从些什么呢?”哀公又问:“请问应当如何为政呢?”孔子答道:“夫妇有别,父子相亲,君臣相敬,这三件事摆正了,其他各项事情就跟着摆正了。”哀公说:“寡人虽然不肖,但很想听听怎样实行这三句话的方法,可以说说吗?”孔子答道:“古时候的为政,把爱别人看得最为重要。要做到爱别人,礼最重要。要做到有礼,恭敬最为重要。最大最高的恭敬,就是国君的大婚典礼。国君大婚典礼的日子到了,国君要头戴冠冕身穿礼服亲自去迎娶新娘,这是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表示对新娘的亲爱之情就是亲爱新娘。所以君子用尊敬表示亲爱,舍弃了尊敬就抛掉了亲爱。没有爱就没有亲,没有敬就没有正。爱与敬,应该是为政的根本吧?”)


    公曰:“寡人愿有言。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偢然作色而对曰:“合二姓之好,以继先圣之后,以为天地、宗庙、社稷之主,君何谓已重乎?”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寡人欲问,不得其辞,请少进!”孔子曰:“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昏,万世之嗣也,君何谓已重焉!” 孔子遂言曰:“内以治宗庙之礼,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礼,足以立上下之敬。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而从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xi四声)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则国家顺矣。”
哀公说:“寡人想插一句话。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这不是太隆重了吗?”孔子正色严肃的回答说:“结合两个族姓的婚姻,以继承先圣的后嗣,作为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的主持人,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呢?”哀公说:“寡人真是顽固鄙陋。可如果不是顽固鄙陋,怎么能听到您这番话呢!寡人还有想问的,还不知如何措辞,就请您再稍稍继续做解释吧!”孔子说:“天地阴阳之气不合,万物就不能生长。国君的大婚之礼,就是为了子孙后世的后嗣,国君怎么能说戴着冠冕穿着礼服亲自去迎娶是太隆重呢?”孔子接着说:“国君大婚后夫妇在家内要共同举行祭祀宗庙之礼,足以与天地日月神明相配;在家外要推行政教、颁布政令,足以建立上下相互敬重的关系。臣子行事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救助纠正;国家事务中有耻辱有失误,用礼可以来重振复兴。为政要以礼为先导,礼乃是为政的根本啊!”孔子接着又说:“从前夏商周三代贤明的君王为政,必定尊敬妻与子,这是有道理的。妻,是祭祀双亲的一主祭,敢不尊敬吗?子,是双亲的后代,敢不尊敬吗?君子是没有不尊敬妻与子的。敬,又以敬爱自身最为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是从双亲那里分离出来的枝条,怎么敢不敬爱呢?不能敬爱自身,就是伤害双亲;伤害双亲,也就伤害根本;伤害了根本,分离出来的枝条也就跟着灭亡了。自身、妻、子这三者的组合,就是百姓的代表和象征。由敬爱自身推广到敬爱百姓之身,由敬爱自己之子推广到敬爱百姓之子,由敬爱自己的配偶推广到敬爱百姓的配偶,国君能做到这三条,那人们就能普沾教化、天下大治,太王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这样国家发展就顺利了。”)

    公曰:“敢问何谓敬身?”孔子对曰:“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君子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则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则能成其亲矣。”
   公曰:“敢问何谓成亲?”孔子对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归之名,谓之‘君子之子’。是使其亲为君子也,是为成其亲之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公曰:“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敬爱自身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即使说错了话,百姓还当作是对的;君子即使做错了事,百姓也还当作是法则。君子如果能够不说错话,不做错事,那么百姓不用下令就能恭恭敬敬地服从。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能够敬爱自身,能够敬爱自身,就能够成就双亲的名声了。”
   哀公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其双亲的名声?”孔子回答说:“被人们称为君子,就是成就的名声。百姓把美名赠送给他,叫他‘君子之子’。这就是说他的父亲是君子,这就是成就了他父亲的名声。”
   孔子接着说:“古人为政,把爱人看得最为重要。不能爱人,就不能保自身;不能保有自身,就不能安全居处;不能安全居处,就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不能愉快地享受天赐之乐,就不能成就自身。”哀公又问:“请问什么叫做成就自身?”孔子回答说:“不逾越事物的天理。”)

    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公曰:“寡人蠢愚,冥烦,子志之心也。”孔子蹴然辟席而对曰:“仁人不过乎物,孝子不过乎物。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
   公曰:“寡人既闻此言也,无如后罪何?”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哀公问:“请问君子为什么特别尊重天道?”孔子回答说:“尊重它的永不止息。如同太阳、月亮相随从,东升西落永在运行而不止息,这就是天道。不闭塞而又能久久长长,这就是天道。无所作为,而使万物生成,这就是天道。生成万物,而功业明白显著,这就是天道。”
   哀公说:“寡人愚蠢不明事理,您心里也是知道的。”孔子听后不安地离开席位说:“仁人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孝子不会逾越事物的天理的。所以,仁人事奉父母如同事奉上天,事奉上天如同事奉父母。所以,孝子能够成就之身。”
   哀公说:“寡人已经听到这番话了,怕以后仍然会犯错,那可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国君能说出这样的话,已是臣下的福气了。”)


心得:
政,正也,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上下于外是君臣,上下于内是父子,上下再往里是夫妇男女,而夫妇又是向外发展的起点,所以这三者是正的源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18: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17 23:17 编辑

《仲尼燕居》 精读,查字,翻译,心得

    仲尼燕居,子张,子贡、言游侍,纵言至于礼。子曰:“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遍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何如?”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孔子闲居在家,子张、子贡、子游在一旁侍立,谈论中说到了礼。孔子说:“你们三人都坐下!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礼,让你们能够周游四方运用礼,不会有不合乎礼的地方。”子贡离开坐席问道:“请问礼是怎样的呢?”孔子说:“貌似敬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鄙俗;貌似恭却又不合乎礼的要求,那叫谄媚;貌似勇却不合乎礼的要求,那是逆乱。”孔子又说:“巧言谄媚会搅乱了仁慈。”孔子又说:“师,你做事有点儿过头,而商做事又有点儿不够。子产,好像是众人的母亲,管着大家让他们都能吃饱,可是却不能教育他们。”子贡又离开坐席问道:“请问要怎样做才能做到适中呢?”孔子说:“礼呀礼!就是要用礼来制约,调节使之适中。”)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子曰:“然。“”然则何如?“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褅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褅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子贡退下,子游上前问道:“请问所谓的礼,是不是就是去除丑恶之事而保留美好之事呢?”孔子说:“是的”子游又问道:“那究竟怎么去做呢?”孔子曰:“南郊祭天和祭祀社神的祭礼的意义,是对鬼神表示存念与仁爱;尝祭、禘祭之礼的意义,是对祖先昭穆前辈表示存念与仁爱;馈食、奠祭之礼的意义,是对死者表示存念与仁爱;乡射礼、乡饮酒礼的意义,是对乡党表示存念与仁爱;食礼和飨礼的意义,是对宾客表示存念与仁爱。”孔子接着说:“明白了郊天祭地的意义,知晓了尝祭和禘祭的礼仪,那么治理国家就好像把手掌上的东西拿给别人看一样容易!所以,礼到居处,日常居处有礼,长幼就能分辨清楚了;礼到家门,家门之内有礼,父子孙三代就能和睦相处了;礼到朝廷,朝廷宫中有礼,官职爵位就守秩序了;礼到田猎,田猎操演有礼,军事训练就娴熟了;礼到军营,军队军营有礼,作战就能成功取胜。所以,因为有礼,宫室的高矮大小建造就有了制度,量器鼎的式样就有了规范,酸苦辛咸四季的味道就依照时节搭配,官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有了节拍,乘坐的车辆大小就有了规定,不同的鬼神各自得到了祭飨,五服亲疏的丧事丧主各表哀伤,《诗》《书》《礼》《乐》分辨论述各说义理,设官分职各得尊卑各在其位,布政治事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如果人人都将礼施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能各得其宜。”)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辨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就是对事情的治理处理。君子有要做的事,就有处理这件事的办法。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那就好像盲人走路而没有引导的人,迷茫中要去向何处呢?又好像整夜在暗室之中寻找什么,没有烛光能看见什么呢?如果没有礼,手脚就不知该往哪儿放,耳朵就不知该听什么,眼睛就不知该看什么,进退、揖让就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举措。所以,如果居处没有礼长幼上下就不能辨别;家门之内没有礼,父、子、孙三代就不能和睦相处;朝廷宫中没有礼,官职爵位就没有秩序;没有礼,田猎军事就没有策划;没有礼,军队作战就不能制胜;没有礼,宫室的高低大小就没有了制度;没有礼,量器的式样纹饰就没有了规范;没有礼,酸苦辛咸的味道就没有了依照四季的搭配;没有礼,官弦丝竹乐器的演奏就没有了节拍;没有礼,乘坐的车辆大小奢简就没有了规定;没有礼,不同的鬼神就没有了各自的祭飨;没有礼,五服亲疏的丧事就没有了丧主各自的哀伤;没有礼,《诗》《书》《礼》《乐》的辩论就没有了各派的义理;没有礼,设官分职就没有了各得其位;没有礼,布政治事就没有了各司其职。如果不能将礼施行于自身,并放在所有事的最前面,那么众人的举动行为都不能各得所宜,这样就不能领导和团结众人了。”)

    子曰:“慎听之!女三人者。吾语女: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如此矣,虽在畎(quan三声)亩之中,事之,圣人已。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籥(yue四声)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还中矩,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撤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孔子说:“仔细听好,你们三个人!我来告诉你们,礼,有九项内容,而大飨之礼占了其中的四项。如果能知道这些,即使是在垄亩中种地的农夫,依照这些去行事,也会被作为圣人对待的。两国国君相见,互相揖让进门,进门后用悬挂的钟磬乐器奏乐,再互相揖让而升堂,升堂后音乐演奏结束。乐人在堂上演唱《清庙》,再下堂用管乐演奏并跳《象》、《武》舞,然后《夏》乐奏响,舞队手执䈁随乐而跳,此时笾豆鼎俎盛着饭食牲体等食品一一陈设,礼仪和乐曲按顺序进行,百官们一齐在下守候,这样来访的国君就感受到了主人欢迎的情义。大飨时的礼仪,行走弯道时走出像圆规画的弧线,行走弯拐时走出像矩尺画的方折;行车时车上的銮、铃鸣响与《采齐》乐曲的节奏相协;客人出门时,要演奏乐曲《雍》,撤除筵席时,要演奏乐曲《振羽》,所以君子做事没有一件是不合乎礼的。客人刚一进门,悬挂的铜钟就敲响了,”)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薄于德,于礼虚。“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夔(kui二声)其穷与?“子曰:”古之人与?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此于名也,古之人也。“
孔子说:“礼,就是道理;乐,就是节制。如果没有道理,君子就不采取行动;如果没有节制,君子就不演奏音乐。不懂得《诗》?行礼时就会出现谬误;不懂得乐,行礼时就显得寡淡无文。道德浅薄,行礼也虚伪。”孔子说:“说制度是在讲礼,文章是在讲礼,真正实行起礼还是要靠人啊!”子贡离开席位说:“请问夔对礼的理解是不是很少?”孔子回答说:“说的是古人吗!是古代的那个人。通晓礼而不通晓乐,叫‘素’;通晓乐而不通晓礼,叫‘偏’。这个一足的夔,通晓乐却不通晓礼,所以传下这样一个名字,是个古人。”)

   子张问政。子曰:“师乎!前、吾语女乎!君子明于礼乐,举而错之而已。”子张复问。子曰:“师,尔以为必铺、几、筵,升降,酌、献、酬、酢,然后谓之礼乎?尔以为必行缀兆,兴羽籥,作钟鼓,然后谓之乐乎?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诸侯朝,万物服体,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目巧之室,则有奥、阼,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室而无奥、阼,则乱于堂、室也。席而无上下,则乱于席上也;车而无左右,则乱于车也;行而无随,则乱于途也;立而无序,则乱于位也。昔圣帝、明王、诸侯、辨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外内,莫敢相逾越,皆由此途出也。“三子者,既得闻此言于夫子,昭然若发曚矣。
子张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师啊!你上前来,我告诉你!就是君子通晓了礼乐,然后把它拿来用在为政上。”子张又进一步询问。孔子又说:“师!你以为一定要铺设案几、筵席,升阶下阶,酌酒、献酒、为宾客酬酒、为主人敬酒,那才叫做礼吗?你以为一定在画定行列站位的舞场内跳舞,挥动着羽毛和䈁,敲击着钟鼓,那才叫做乐吗?话说出去了必定践行,这就是礼;践行了感到了快乐,这就是乐。君子只要尽力做到这两点,面朝南而立去为政,天下就太平了了。诸侯都来朝见,万事万物无不服从顺应,百官没有敢不尽力奉职的。礼能够兴盛,民众得到治理;礼如果荒废,民众就会作乱。即使是仅凭眼力所视之巧设计,不讲究严格的规矩建造的屋室也有奥和阼阶,席位座次有上有下,乘车座位有左有右,走路行道有先有后,站立位子有序有次,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如果屋室没有奥和阼阶,堂室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席位没有上下,座次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乘车没有左右,座位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走路没有先后,行道的尊卑就会混乱;如果站立没有次序,站位的尊卑就会混乱。从前圣明的帝王、诸侯,划定贵贱、长幼、远近、男女、内外的界限,不敢相互逾越,都是由于上面所说的原因。”三个学生听了孔子的这番讲解,好像盲人复明一样豁然开朗。)

心得:
礼,是制约,是万事的中,也是理。有了理,就可以言出必行,言出必行后身心愉悦。这样的愉悦不仅是自己,更是周围的人也是愉悦的,这就是有理,有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9: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17 23:28 编辑

《孔子闲居》第二十九,精读,查字,翻译,心得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孔子闲居在家,子夏陪在一旁。子夏问道:“请问《诗经》句说‘平易和乐的君子,就好像百姓的父母’,怎样做才能称得上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要成为百姓的父母,一定要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五至’,做到‘三无’,并将此施行于天下。四方有灾祸,他一定会先知道。能做到这些,就能称作是百姓的父母了。”)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子夏说:“如何成为百姓的父母,我已经听懂了。再请问什么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说:“君王的心志所到达的地方,讴歌的诗也随之而至;讴歌的诗所到达的地方,礼也随之而至;礼所到达的地方,乐也随之而至;乐所到达的地方,哀也随之而至;哀与乐是相互影响而生成的。这些东西,擦亮眼睛去看,也无法看得见;竖起耳朵去听,也无法听得到;这是一种志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说:“已经听到了什么是‘五至’,再请问什么叫‘三无’?”孔子回答说:“没有歌声的音乐,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这就叫做‘三无’。”)
  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说:“有关‘三无’已经听到了,请问什么诗句与‘三无’的意义最接近呢?”孔子答说:“‘日日夜夜谋政经营,让人宽和宁静’,这句诗最接近没有歌声的音乐之义;‘君之仪态娴雅安详,人们学习效仿’,这句诗最接近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之义;‘凡是别人家有了死丧,我就尽力去救助帮忙’,这句诗最接近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之义。”)
   子夏曰:”言则大矣!美矣!盛矣!言尽于此而已乎?“孔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体,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合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子夏说:“您这些话真伟大,真美妙,真实在!那么这些话说到这里就说尽了吧?”孔子说:“怎么会说尽了呢?君子实行‘三无’时,还有‘五起’呢!”子夏说:“‘五起’都是什么呢?”孔子说:“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民意不违国君的心志;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仍娴熟安详;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内心同情且大悲。这是一。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志得意满;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温良恭敬;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仁爱施及四方。这是二。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意志民众服从;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上下和睦齐顺;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以孝道抚恤万国。这是三。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以孝道抚恤万国。这是三。没有歌声的音乐,说明君子声名远扬传播四方;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日有进步月有成就;没有亲等丧服的丧礼,说明君子德行高尚非常显明。这是四。没有声音的音乐,说明君子志气已勃兴;没有身体揖让的礼仪,说明君子仪态万方遍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说明君子的仁爱延及子孙万代。这是五。”)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袛(di三声),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清明在躬,气志如神。耆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其在《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其令闻。《诗》云‘明明天子,令闻不已’,三代之德也;‘驰其文德,协此四国’,大王之德也。”子夏蹶(jue二声)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子夏问道:“夏禹、商汤、周文王的德行与天地相配而为三,请问怎么做才能称作与天地相配而为三呢?”孔子答说:“要遵奉‘三无私’的精神,以恩德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子夏又问:“请问什么叫做‘三无私’?”孔子答:“上天无私地覆盖万物,大地无私的承载万物,日月无私地照耀万物,遵奉这三条来慰劳天下招揽天下,就叫做‘三无私’。在《诗经》中有句说:‘上帝的命令不违背,一直到汤登上君位。汤颁布政令不迟缓,圣教庄严崇敬日隆。光明到来照耀天际,恭恭敬敬侍奉上帝,上帝命汤治理九州。’这就是商汤的美德。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刮风下雨,下露降霜,这些都是上天对世人的教化。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神妙之气导致狂风暴雷,狂风暴雷流布其形于天下,使得万物露出土地而生长,这些都是大地对世人的教化。自身德行清明,气志微妙入神。他统治天下的愿望将要实现,神灵为他做先导,必为他生下贤臣做辅弼。就像天降依时降雨,山川就先成了云气吐出。在《诗经》中有句说:‘高高的山岭是四岳,高峻的山峰入云天。唯有四岳能降神,生下了甫侯和申伯,才是周的支柱。他们作为屏藩捍卫国家,颂扬恩德四方宣扬。’这就是文王、武王的美德。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在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声誉。《诗经》中有句说:‘勤勉的天子,美名传扬无休止’,这就是三代圣王的美德;还有句说:‘施展他的文德,协和四方之国’,这就是太王的美德。”子夏听到这里,猛的站起来,倚墙而立,说:“学生怎么敢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呢!”)


心得:
三无,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三无想到了天下大同,这是礼在社会生活中的的最高境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6 1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 于 2020-10-17 23:37 编辑

《坊记》第三十,查字,翻译,心得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孔子说:“君子的治民之道,就好比是防水的堤防吧?是防止百姓道德的不足的。即使严密地设置堤防,民众也还是有越规的。所以君子用礼来防范道德的过失,用刑罚来制裁淫邪的行为,用法令来防范人欲的泛滥。”)
   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qie四声)于上,故乱益亡。”
孔子说:“小人贫寒就穷困,富裕便会有骄横之气。穷困就会去盗窃,有骄横之气就会为乱。礼,就是根据人的性情而进行调节制约,以对民众防范。所以圣人制定了节制富贵的礼法,使民众富裕而不致骄横,贫穷而不致于窘迫,身居贵位的人不会憎恶俸禄比他高的人,这样动乱就会消亡了。”)
   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孔子说:“贫穷而能自得其乐,富贵而能爱好礼让,家族人多势众而能安守本分,这样的人世上是极少的。《诗经》上说:‘人们因贪欲而为乱,宁愿身陷荼毒遭受苦难。’所以按照制度,诸侯国的兵车不得超过一千乘,都城的城墙高度不得超过百雉。富足的大夫家的兵车不得超过一百乘。用这种制度来对他们加以防范。然而即使这样,诸侯还是有叛乱的。”)
  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孔子说:“所谓礼,用来彰显疑惑、辨别隐约不明的事情,用来防范民众的。所以要按照贵贱不同区分等级,按照尊卑差别穿着衣服,按照职务高下排定朝廷上的位子,这样民众也就会互相谦让了。”)
   子云:“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不称楚、越之王丧,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盍(he二声)旦,尚犹患之。‘”
孔子说:“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不能有两个君王,一家不能有两个主人,至尊的地位只能有一个。这就是向民众显示君臣的区别。《春秋》不记载僭越称为王的楚、越国君的丧葬之事。礼规定诸侯不得像天子那样称为’天‘,大夫不能像诸侯那样称为’君‘,这就是担心民众对上下关系产生迷惑。《诗经》中说:’看那夜里乱叫的旦鸟,人们是多么厌恶它。‘’”)
  子云:”君不能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弑其君。“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孔子说:”国君不跟同姓的人同乘一辆车,跟不同姓的同乘一辆车时要穿着不同的衣服,这是向民众表示区别避免混乱。用这样的方法来防备民众,还是有同姓杀害君王的。“
孔子说:”君子辞让显贵而不逃避卑贱,辞让财富而不逃避贫穷。这样动乱就会逐渐消亡。所以君子与其让所得的俸禄超出人的才能,不如使人的才能超过所受的俸禄。“)
   子云:觞(shang一声)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孔子说:”分配酒肉,应该反复辞让,然后接受粗陋的一份,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即使这样,还是有民众仍然会冒犯长者。在朝廷上站立的位置,谦让推辞后站到下方的贱位,君子就这样亲身践行并加以倡导,即使这样,民众仍然会冒犯尊贵者。朝廷的爵位,应该再三辞让,然后接受卑贱的爵位;即使这样,民众仍然会冒犯君主。《诗经》上说:‘民众的行为不善良,互相怨恨,各执一端,接受爵禄不肯辞让,到了最后一齐灭亡。’“)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
  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bei四声)。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
孔子说:”君子尊重他人而贬低自己,先人而后己,这样民众就学会了谦让。所以称别人的君主为‘君’,而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应该先给予死者,后给予生者。这样民众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予为国事奔波国外的人,后给予在国中的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们都仁厚可靠,可以托付大事。《诗经》上说:‘时刻思念死去的先君,以此勉励寡人。’虽然用这样的方法来防范民众,还是会有背弃死者而令死者家人伤心号哭无处申告的。“)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chu二声rao二声)。’“
孔子说:”国家掌权的人,如果以人才为尊贵而以爵禄为轻贱,那么人们尊重礼让人才的风气就会兴起了;如果以技艺为高尚而以车马为轻贱,那么人们学习技艺的风气就会兴起了。所以君子是少说话,多干事;小人则是事还没做,就先说大话。“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斟酌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会把上面施行的政治看得像天意一样。在上位的人不听取民众的意愿,民众就要犯上;民众不把上面的政治看得像天意,就要作乱。所以君子以信用和礼让来统治百姓,民众也会以礼相报。《诗经》上说:‘先人有遗训,凡事问问割草砍柴人。’“)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 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尔有嘉谋嘉猷,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於乎!是惟良显哉!‘“ 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纣,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孔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不会发生争执。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的怨恨就会日益消失。《诗经》上说:‘占卜占筮,卦象本无恶言,有错都在自己。’”孔子说:“功绩归于他人,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谦让。《诗经》上说:‘武王向神灵问卜,谋划在镐京建都。龟出吉兆表示肯定,武王于是建成国都。’”孔子说:“功绩归于君王,过失归于自己,这样民众就会忠君。《君陈》上说:‘你有好主意,好计谋,告诉你的君王,朝内得到君王采纳,朝外就去实行推广。要说‘好主意、好计谋,都因国君的好德行。’呜呼!君王美好德行,多么高尚多么显明!”孔子说:“功绩归于父母,过失归于自己,这样人们就会孝亲。《太誓》上说:‘我若战胜纣,不是因为我的武功强,是因为我的父亲有德没过错。纣若打败我,不是因为我的父亲有过错,而是我这个做儿子的不肖无功德。’”)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
孔子说:“君子对父母的过错都遗忘掉,只记住并敬重父母的美德。《论语》中说:‘做儿子的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称得上孝了。’‘高宗’说:‘高宗居丧,三年都没说话、没发政令,丧期届满一发政令,天下都欢心。’”)
   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
孔子说:“遵从父母之命心中从无不满,劝谏父母柔声细气一点一点说,为父母操劳从无怨言,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称得上孝了。《诗经》上说:‘孝子之孝,永不匮乏。’”)
  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瘉(yu四声)。‘”
  (孔子说:“能与父母的亲属和睦相处,就可以称得上孝了。所以君子为和睦族人而定期聚合族人宴饮。《诗经》说:‘好兄弟关系好,宽宽绰绰融融洽洽;坏兄弟关系坏,相互整人相互坑害。’”)
  子云:“于父之执,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
孔子说:“对于与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乘用他的车子,却不可以穿他的衣服。君子之孝就这样广传天下了。”)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孔子说:“小人也能养活他的双亲,君子如果只能赡养而不能尊敬双亲,那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呢?”)
   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
   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孔子说:“父与子不能处于相同的位次上,这是要强调对父亲的敬重。《尚书》说:‘为君却不像君,玷辱了他的先祖。’”
   孔子说:“父母在世,儿子不得自称说‘老’,只说如何孝顺父母,不说如何慈爱晚辈。家门之内,可以嬉笑逗乐而不可唉声叹气。君子用这些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有轻视孝敬父母而重视疼爱子女的。”)

   子云:“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孔子说:“统治民众的君王,如果能在朝廷上尊敬老人,那么民众就会遵奉孝顺之道。”)
  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亡其亲。”
孔子说:“祭祀的时候有代表神灵的尸,宗庙中设立先祖的神主牌位,这是向人民展示尊崇祭拜的对象。修筑宗庙,恭敬地进行祭祀之事,这是教导百姓追念先祖。君子用这种礼法来规范民众,民众中还是有忘记了自己的亲人的。”)
   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郊杀牛,不如西郊之禴祭,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孔子说:“为了表示对宾客的尊敬,拿出祭祀时才用的祭器宴飨宾客。君子不因祭品菲薄就废弃礼仪,也不因祭品丰实而超过礼仪的规定。因此,在食礼中,主人如果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举行食前的祭礼;主人如果没有亲自为宾客上菜,宾客就不举行食前的祭礼。所以君子如果遇到不合乎礼仪的接待,即使是美味也不吃。《易》中说:‘东边的领国杀牛举行祭祀,不如西边的国家杀猪举行礿祭,得到神的福佑更实惠。’《诗经》上说:‘不但请我喝醉了美酒,还亲自教我领略了美德。’君子用这种礼法为民众展示,民众中还是有为争利而忘记了道义的。”)
   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孔子说:“祭祀的前十天,连续七天的散斋,最后三天的致斋,立一人为尸象征神灵加以侍奉,通过尸的面前要小步趋走,这是教导人们要敬奉神灵。醴酒放在室内,醍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这是向民众显示饮酒不要过分。祭祀时向尸敬酒三次,向宾客敬酒一次,这是向民众展示对上下尊卑等级的尊重。凭借祭祀的酒肉,聚合族人,这是教导民众和睦相处。所以堂上之人观看室内之人的礼仪,堂下之人观看堂上之人的礼仪。《诗经》上说:‘礼仪都合乎法度,谈笑都很得体。’”)
  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霤,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从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孔子说:“举行宾礼,每进入一个阶段都要互相谦让,进门、登阶、升堂,主人都向宾客揖让行礼,主宾互让;举行丧礼时,每进入一个阶段死者离过去就更远了。人死后首先在室内=中央洗浴,然后在室内南窗下饭含,在室门内举行小殓,在阼阶上举行大殓,在西阶上停殡,在庭中举行祖奠,最后葬入墓穴中。这就表示死者离过去越来越远了。殷人在墓地吊唁死者家属,周人在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吊唁,这是向民众表示不背弃死者。”孔子说:“死,是人的最后一件事,我赞成周人死者入葬家属回家后再吊唁的做法。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诸侯死后不能如期安葬的。”)
  子云:“自升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犹有弑其父者。”
孔子说:“孝子自从阶客阶升堂,在宾位接受吊唁,这是教导人们追念亲人。所以丧期未满,嗣子就不能称君,这是教导民众不要相争。史书鲁《春秋》记载晋国的丧事说:‘晋国的大臣里克杀死了晋国国君的儿子奚齐,及其国君卓。’用这种方法防范民众不遵礼法,可还是有儿子杀掉了他的父亲的。”)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故君子有君不谋仕,唯卜之日称二君。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
孔子说:“用孝顺父母之道来事奉国君,用敬顺兄长之道来事奉尊长,这是向人们展示没有贰心。所以国君在位时国君之子不谋官职,只有在为国君占卜时才称自己是国君的副手。父亲死了守丧三年,国君死了也守丧三年,表示国君与父亲一样,这是毫无疑义的。父母还在世,就不敢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自己个人的,就不敢把家庭财产当做自己个人的,这是向民众表示上下的差别。所以四海之内没有天子做宾客的礼仪,因为没人敢做天子的主人。所以国君到臣子家里,从阼阶登堂,即位于堂上,这是,向民众表示,在国君面前没有臣子私有的宫室。父母还在世,向别人赠送东西,不得馈赠车马那样的贵重物品,这是教导民众做儿子的不能专擅家庭财产。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遵守礼法孝道,民众中还是有忘记双亲和对国君怀有贰心的。”)
   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菑(zi一声)畬(yu二声),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
孔子说:“与人相见,要先行见面之礼,再奉上币帛等礼物,这是要民众懂得先做事而后受禄的道理。如果先奉上见面的礼物然后再行礼,民众就会贪利,不加推辞就径直接受礼物,民众就会争利,所以君子在有人馈赠礼物时,如果不能亲自见面,就不能收受礼物。《易》上说:‘不耕种,就收获,不开荒,就得到良田,凶。’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只看重利禄而轻视行礼的。”)
  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诗》云:‘采葑(feng一声)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忘其身。”
孔子说:“君子不把利益全占尽,而要遗留一些给民众。《诗经》里说:‘那里有遗留的小把的禾穗,这里有未捆束收尽的谷子,那是留给寡妇们捡拾的利益。’所以君子做官就不种庄稼,狩猎就不打鱼,四季都吃当季的食物但不追求珍异。大夫无故不放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上说:‘采获曼青采萝卜,只摘叶子不取根。牢记你的美德美名,我愿与你同死共生。’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忘记道义去争利而丢了命的。”)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诗》云:‘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藙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孔子说:“礼,用来防范民众的贪淫,彰显男女的差别,使男女之间没有嫌疑,以此作为民众遵守的纲纪。所以男女之间没有媒妁就不得交往,没有纳聘礼送出订婚币帛就不得相见,害怕男女之间没有区别。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私自献身的。《诗经》上说:‘要砍树做斧柄怎么办?没有斧头就不行。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没有媒人就不行。’‘要种麻怎么办?横向纵向整治田亩。要娶妻讨老婆怎么办?一定要先禀告父母。’”)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这是为了加大血缘的差别。所以买妾时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用占卜判定是与否。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鲁昭公还是娶了同为姬姓的吴女,鲁《春秋》记此事,只好去掉夫人的姓,说‘来自吴国’;夫人去世,也只说‘孟子卒’。”)
   子曰:“礼,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孔子说:“按礼规定,不是祭祀,男女之间不得相互敬酒。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阳侯还是杀掉缪侯而霸占了他的夫人。所以,以后的大飨礼就废除了夫人参与之礼。”)
   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
孔子说:“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才能出众,就不与他做朋友来往,君子这是为了远避嫌疑。所以朋友之间的交往,如果男主人不在家,没有死丧疾病之类的大事,就不要进入他的家门。君子用这种方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追求色欲超过追求美德的。”)
   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佚而乱于族。”
孔子说:“喜好美德要像喜好美色一样。诸侯不能在国中找女人,所以君子要远离女色,为民众做出榜样。男女之间不能亲手传递东西、接受东西。为妇人驾车,要左手在前。姑、姊妹、女儿出嫁后回到娘家,家里的男子就不再和她同席而坐。寡妇不要在夜里哭泣。妇人有病,前去慰问,但不要问她得的什么病。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民众中还是有纵欲放荡而在族人中乱伦的。”)
  子云:“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孔子说:“按婚礼规定,女婿要亲自到女方家迎亲,拜见岳父岳母,岳父岳母带着女儿然后交给女婿,这是担心女儿婚事不顺,违逆妇道。君子用这种办法来防范民众不顾礼法,可妇人中还是有不顺其夫,不守妇道的。”)


心得:
坊民,如堤防一样的用礼来防止未收敛民众的欲,所以礼是节制,读这一章节,也想到西方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不同,如今西方文化的盛行,是在一步步的突破为人的节制,释放动物本能的欲望。读 坊民,对社会的无礼、退化感到焦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1-1 08:31 , Processed in 1.123647 second(s), 13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