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农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铃兰

铃兰的读书笔记(千字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7 14: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00:24 编辑

千字文09、溪伊尹
磻溪伊尹 pán xī yī yǐn),佐时阿衡 (zuǒ shí ē héng)。
奄宅曲阜 yǎn zhái qū fù),微旦孰营 (wēi dàn shú yíng)。

桓公匡合 huán gōng kuāng hé), 济弱扶倾 (jì ruò fú qīng)。
绮回汉惠 qǐ huí hàn huì), 说感武丁 (yuè gǎn wǔ dīng)。
俊乂密勿 jùn yì mì wù), 多士寔宁 (duō shì shí níng)。

晋楚更霸 jìn chǔ gēng bà), 赵魏困横 (zhào wèi kùn héng)。
假途灭虢 jiǎ tú miè guó), 践土会盟 (jiàn tǔ huì méng)。
何遵约法 hé zūn yuē fǎ), 韩弊烦刑

一、字与句
01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历史人物和事件:
1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主要作品创作了一本治国用兵的著作《周书》主要成就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建立齐国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 [4]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时被封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在吕地(今河南南阳西),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2伊尹(公元前1649公元前1549年),伊姓,名挚。夏朝末年空桑(今河南杞县)人。 [1]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 [2]  ,故以伊为氏 [3-4]  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也是中华厨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也就是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
    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今安徽亳州谯城区)附近  ,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尹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一一《毛泽东早期文稿》
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阿衡:商代官名。师保之官。一作保衡。古书常以阿保连文。如《史记·范睢传》: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阿保原为保护教养幼稚之官,后变为国君辅佐之官。《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书·奭》: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史记·殷本纪》说:伊尹名保衡。《毛诗·郑笺》以阿衡为官名。俞樾《群经平议》以阿、保为官名,衡乃伊尹之字。崔述《商考信录》又以保衡为太甲复位后的辅佐,非即伊尹
    汇总:(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商朝末年,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夏朝末年,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如《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因为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建立了商朝,所以此地称他为"佐时阿衡"
     意译:(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承上文:王公将相的功绩,载入史策的有哪些人哪些大事件或者说大的历史转折点呢?)商朝末年,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还有夏朝末年的“伊尹”,适时地辅佐“成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诗经-商颂-长发》中有诗曰:"寮维阿衡,左右商王。"

     疑问:朝代更迭的原因,在我心里是个结。到底谁应该被推翻?要把握在哪个点上?和孩子们怎么表达?百度了夏商周,每一次朝代更迭之初,都是出现社会矛盾、某种势,民心的导向,建立新朝,新朝有作为,一代一代传承,又重复新的历史进程,传到最后一位帝王被新的力量所取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00:48 编辑

千字文第9周
02、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奄:电,雨天打雷时的闪光。奄,金文=(打雷时的闪电)+(大,人),表示闪电打在人身上。造字本义:动词,闪电将人击毙。生命毁于雷电为“奄”,生命毁于流水为“淹”。

曲阜:"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的物质文明,文物发掘中发现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据古籍记载,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
    大约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末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继黄帝之后,少昊曾在曲阜营建都城。相传少昊在位84岁,寿百岁,崩葬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与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并称万世享祀。
    中国古史相传的"三皇五帝"中,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开创了发达的古代文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州之一的徐州。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

微:
①甲骨文=(长发的老人)+(手执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加“辵”(行进),强调行进。造字本义:老人拄杖缓行。
②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③微,隐行也。——《说文》
旦:这里指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背景:
        第三位介绍的是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周朝建立以后不久,武王就病死了,成王姬育继位。当时成王还是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只得由他的叔叔,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
周公摄政不久,分封商地的管叔和蔡叔就到处造谣,说周公欺成王年幼,企图篡夺王位。被封在商地的纣王的儿子武庚认为有机可乘,便与管叔、蔡叔等人互相勾结,扯旗造反(周的立场)。在这紧急关头,周公决定亲自率军东征。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到边远地区。
       周公东征归来之后,制礼作乐,从事文化建设。为不失去一个贤人,周公洗一次头发,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出来会客;吃一顿饭,也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客人,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的典故。周公非常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重,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小不懂事,过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尚书?无逸》篇,就是周公归政时,对成王的一番谆谆告诫,为成王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曾经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藏的文书,发现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祝祷辞,被感动得留下眼泪,立即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他辅佐武王、成王两代人,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为周朝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奄宅曲阜"的意思是说,取得曲阜这样的居住地,作为安身之地、食邑之所。奄是时间副词,有一下子、突然之间就如何的意思。宅是动词,居住的意思。曲阜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市,古代鲁国的都邑。
       周开朝后,开始分封建国,周公被封在鲁。由于成王幼小需要辅政,周公脱不开身,就由周公的儿子伯禽代替父亲受封于鲁国。伯禽临行前,周公对他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那就是《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的: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伯禽到任三年以后才来向父亲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久才来报政"?伯禽说:我要改变那里的风俗、实施礼仪、还要服三年的丧礼,所以晚了。姜太公同时被封在齐国,他五个月就回来汇报工作。周公问:你怎么这么快就来报政了?太公回答:我适应那里的风俗、革除不必要的礼仪,精兵简政,所以来得快。周公将齐鲁两国的情形一对比,叹了一口气,说:"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微旦孰营
       微是假定副词,是如果没有、要不是就如何的意思,例如《岳阳楼记》的最后一句话:"微斯人,吾谁与归?"除了这样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我还能崇敬谁呢?这里的"微旦孰赢"也是一个设问句,意思是:除了周公旦,还有谁人有资格得到这样的封地呢?
       我们要清楚,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设这样一个问句,为什么言外之意说除了周公以外,谁也不配拥有曲阜鲁地,原因何在?
       我们要知道,曲阜曾是神农氏的故都、黄帝的出生地、少昊氏之墟、商殷故国、周公旦的封地、孔子的故乡,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周代的文化,周公整理了周以前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周的文化,也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基础。周公是历史上第一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所以作者才说,除了周公之外,还有谁有资格拥有鲁地呢?
       接下来的孔子又出生在曲阜,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传承,又一次整理中国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所以孔子是第二位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因为他们的故乡都在曲阜,曲阜也就成为集中国文化大成之地。几代圣人的基奠和足迹都留在这里,至今曲阜市还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前几天看一篇报道,孔府里原有一块"至圣先师大圣文王孔子"之碑,文化革命期间被砸碎后散失了。曲阜市几年前要将碑复原,当地政府号召居民有收藏原碑碎片的,就交回来,以便将碑复原。曲阜居民就将收藏的碎碑交了回来,一共收回来一百零八块,将其拼起来以后,刚好就是原来完完整整的那块碑。曲阜人不简单啊!鲁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


意译:(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历史上还有一位后世称之为周公的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作为叔父的周公旦代周成王执政,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制礼兴乐,搞文化建设,聚贤,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若非周公旦辅政,恐难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00:59 编辑

第9周
03、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
匡:“匡”是“筐”的本字。往,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前行。匡,甲骨文   (即 ,竹筐)  (羊,羊羔),表示用来装羊糕的竹筐,以免羊糕乱跑逸失。金文   (竹筐)  (往,前行),强调防止小动物乱跑的竹筐。造字本义:名词,防止小动物乱跑逸失的竹筐。

合:合,甲骨文   (口,向下的张开的嘴巴)  (口,向上张开的嘴巴),表示两口相接。造字本义:动词,接吻亲嘴,调情相爱。

济: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动作一致,节奏相同。濟,金文    (水,渡河)  (齊,相等,统一),表示动作统一划水渡河。造字本义:动词,众人在同一船上喊着号子,以统一节奏发劲,整齐划桨,强渡激流。

弱:[两“弓”会义,表示弓子强劲有力;[像须发,表示年长或衰老。弱,篆文,表示强弓已老旧,比喻强劲的弓弩在使用很久之后失去弹力。造字本义:强弓寿命已到,缺乏力量。

扶: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成年人。扶,甲骨文   (人)  (伸手抓持的人),表示一个人伸手搀着另一个人。有的甲骨文 简化字形,突出搀援的手。造字本义:动词,搀着病弱或年老的人。

倾:“頃”是“傾”的本字。頃,篆文[伸长颈脖以就匙中食物。造字本义:名词,仰起脖子接匙中食物。

背景:
      春秋五霸登台,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有渔盐之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的素质和修养高。上文提及,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用管仲当宰相发展经济、富国强兵。齐国临海,于是就晒盐捕鱼,又发展商业,使齐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类似今天的美国,难怪孟子、荀子等知名人士都要先来齐国看一看。
      "桓公匡合"中的匡是匡正,合是汇合。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像现在的联合国大会,他是秘书长,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就是"济弱扶倾",要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要扶植将要倾覆的周王室。周朝到了末期已经是名存实亡了,虽然如此,这杆大旗还是要举着,所以要扶倾。
      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意译:(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春秋时期,五霸登台,齐桓公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天下诸侯,其义是“济弱”和“拯救危亡的周王室”。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姓姜),齐国曾是姜子牙的封地,文化底蕴深厚。周公旦封地在鲁,后世称齐鲁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09:22 编辑

04、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绮:奇,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特别的。綺,篆文[糸,丝绸) [奇,特别),造字本义:名词,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极品丝绸。
回:造字本义:动词,以圈状的轨迹不断旋转、扩展。回,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旋转、循环。迴,篆文   (彳,行进)  (回,旋转、循环),表示回转着前进。造字本义:沿曲折、回转的路线前进。
----绮在本文里,是指“商山四皓”四位隐者老者里的【绮里季】

汉: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疑为对金文“黄” 的误写。漢,金文   (水,河流)  (黄,黄帝),表示黄帝之水,即黄帝统治区域的界河。约4000多年前黄帝统一中原,控制范围东起今山东,西至今甘肃、陕西,北抵今内蒙,南达今两湖地区,汉水为黄帝领地的西边界河;西北民族遂以汉水(黄帝的界河)代称黄帝统治下的中原民族。造字本义:名词,长江最大支流,为远古黄帝领地的西边界河。

惠:惠,金文[叀,纺纱的转轮,代表纺织) [心,表示善良温柔),表示女子能纺纱织布,操持家务,且心地美好,与人为善。造字本义:形容词,女子心灵手巧,善良温柔。古人称男子善于组织管理为“贤”* ,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

汉惠:这里指汉惠帝。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之子,刘盈,继位者。被吕后把持朝政。

说:兑”是“説”的本字。兑,甲骨文   (八,表示发音,参见“只”)  (兄,念叨祝祷),表示念念有词,祝祷祈求。造字本义:动词,为请求而许诺,语言诱导。
---说,在这里是指商朝辅臣傅说。

感:感,金文[咸,全、都) [心),造字本义:动词,心完全被触动。

武:武,甲骨文[戈,兵器) [止,脚趾,行进),表示持戈而行。造字本义:肩扛兵器,出征作战。

丁:“丁”是“钉”的本字。丁,甲骨文 像平放的竹木契子即竹钉或木钉。甲骨文 像竹钉或木钉的竖立形状。。造字本义:名词,竹木或金属制成的顶宽足尖的契子。古人称持斧开凿者为“父”,称带着满筐刀具者为“匠”,称从事建筑劳役者为“丁”

武丁:这里指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

背景:
        这里出场的是商山四皓和傅说,五位志士能人。
       绮是【绮里季】,加上【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一共四个人。秦朝末期,天下大乱,这四个德高望重的老头儿,为避乱世隐居在商山,所以人称商山四皓,皓是皓首白头,胡子眉毛都白了的意思。楚汉相争,刘邦想请他们出来辅佐自己打天下,无奈四个人都不干。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了吕后生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就是后来继位的汉惠帝。
       刘盈生性若弱,否则也不会让吕后反了天。刘邦死看不上这位太子,就想废了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吕后急了眼,就找张良出主意。张良就想方设法,请出商山四皓与太子刘盈同游。(---待查,第一次不出山,第二次出来了----)刘邦看到后,说:"羽翼已成,难以动矣"。于是就打消了换立太子的念头,刘盈才才保住了太子位。刘邦死后刘盈继位,就是历史上的汉惠帝。以绮里季为首的商山四皓,帮助汉惠帝夺回了他太子的位子,故称"绮回汉惠"。
       刘盈保住了太子位,吕后可恨死了如意和戚夫人。刘邦死后,吕后便做了太后,她令戚夫人穿上囚衣、戴上铁枷在永春巷舂米。戚夫人悲痛欲绝,作歌曰: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吕后知道后,就毒死了赵王如意并下令斩断戚夫人的手脚、挖眼熏耳、喂以哑药,丢入厕所,称为"人彘",(----待查---)并带儿子汉惠帝前来观看。刘盈一边痛哭,一边指斥吕后说:"你如此残害戚夫人,狠毒如此,实非常人所能为"。惠帝身心受到极大刺激,从此一厥不振,没几年就死了,死时年仅22岁。
      说感武丁
      "说感武丁"的故事见于《史记 -殷本纪》。【傅说】是继伊尹之后,商朝第二位奴隶出身的贤臣。傅说是古代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出身奴隶,曾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因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
      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二位君主,在位59年。继位前,武丁被父亲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增长才干,故而结识了傅说。傅说知识渊博,很有雄才大略,但他是奴隶身份,无法重用。武丁继位做了商王,很想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但怎样才能让大臣们同意呢?武丁苦思冥想。
     有一天上朝的时候,他说:我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天给我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说得有鼻子有眼。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对武丁所说坚信不己,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傅说被拜为相,辅佐国政,实行了"治乱罚恶、畏天保民、选贤取士、辅治开化"等一系列政治措施,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很快使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殷道复兴"。由于傅说是通过托梦,感传给武丁的,所以是"说感武丁"。
      傅说年老后,武丁赏赐了很多财物,让他安度晚年,并辅导王室子弟们读书明理,颇受后人尊敬。山西省平陆县至今还保存有傅说当年的版筑遗址、傅说庙、傅说墓等古迹,供后人凭吊


意译:(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汉惠帝做太子时,靠商山四皓的【绮里季】的帮衬,幸免废黜。相传,商朝第22位君主【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傅说出身奴隶,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商君武丁要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因其奴隶身份不能重用,怎么破除这个禁忌呢?武丁和大臣们说自己做了个梦,梦见上天给自己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09:37 编辑

05、俊乂密勿 , 多士寔宁。
俊: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幼儿蹒跚学步,天真可爱。俊,篆文[](人,成人) [夋,幼儿学步,天真可爱),表示健康漂亮,单纯可爱。造字本义:形容词,健康漂亮,单纯可爱。

乂:贤才,才德过人的人:俊~在官。乂,象形字。从丿从乀(fú)相交。甲骨文像原始的剪除杂草的剪刀形。本义:割草。

密:形声。从山,从宓( mì ),宓亦声。处"。"宓"与"山"联合起来表示"山中的隐藏处"。本义:山中的隐蔽处、层山叠丘之间的缝隙、小空间、小空地。引申义:重山叠丘、群山掩蔽。再引申义:掩蔽、周严)

勿:勿,甲骨文[在刀刃[i上加两点代表毒液的指事符号],表示用毒液浸泡的利刃进行谋杀。造字本义:动词,用带毒的利刃或带毒的箭矢进行谋杀。

多:多,甲骨文   (夕,肉块)  (夕,肉块),表示两份肉食。在物质匮乏的原始共产平分时代,人们均分物用,尤其均分肉食,一人独占双份就是“超额”。造字本义:动词,一人独占双份、多份肉食。平分肉食为“宜”;独享双份肉食为“多”;堆积大量肉食为“叠”。
士:造字本义:名词,手持大斧作战的武夫。在远古冷兵器时代,军人所使用的武器,代表其在军中的级别与地位:身在前线用小斧作战的叫“兵”* ;身在将帅身边使用大型战斧的高级警卫叫“士”;手持特大战斧的首领叫“王”* 。最早的竹制武器叫“不”* ;使用带刃的木制武器的首领叫“帝”* ;文治天下的首领叫“君”* ;头戴金冠的王者叫“皇”* 。

寔: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實”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實。因此實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宁:宁”(zhù)是“貯”(zhù,即“贮”)的本字。宁(zhù),甲骨文 是象形字,字形像是匣膛滑道 中的一个抽屉 ,抽屉两端各有一根拉手 ,形成“中”字结构 ,方便从滑膛两端抽拉盒子,储藏珍宝。造字本义:动词,将玉贝等贵重珍宝储藏在精致的宝匣抽屉里。

背景:
      (接上文)正是由于以上这些仁人志士的勤勉努力,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俊乂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人才,在古代“千人之英曰俊,百人之英曰乂”。一百个人里挑出来一个精英叫乂,一千个人里挑一个出来的叫俊,《尚书•皋陶谟》里有“俊乂在官”的话。密勿是勤勤恳恳的意思,《汉书•刘向传》里有“密勿从事”一句话。
    “寔宁”的寔字,现代简化字将其等同于“实”字,但两个字并不完全相同。实字的繁体形“實”是会意字,从宀、从贯。宀代表房屋,贯代表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为實。因此實的本义是财物粮食充足、富有,引申义是真实、确实。
    “寔”是通假字,既通“实”字,也通“是”字,此地的“寔”就是代词,通“是”字,有兹、此的意思。
    “多士寔宁”的意思就是,天下赖此多士以宁,这句话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如此众多的能人志士、如此众多的英雄豪杰,正是依靠了他们,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意译:(俊乂密勿 , 多士寔宁)上面提到的辅佐周文王灭商建周的姜子牙、辅佐成汤、灭夏建商的伊尹、辅助周成王的周公旦、济弱扶倾的齐桓公、绮回季、商君武丁看中的傅说......他们才德出众,经天纬地,济世济民,济世治国, 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10:09 编辑

第9周
06、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
        春秋时期,五霸之中的楚国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物产最丰,所以发展很快。在春秋时代,历史资料里留下了170个国家的名字,楚一国就先后吞并了170个国家中的40个。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执政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缅声色。伍参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灾荒,戎人骚扰,附属的庸国、麋国勾结百濮叛楚。庄王集中力量伐灭威胁最大的庸国,又吞并了麋国控制住局面。此后,又极力整顿内政,任用贤才,厉行法治,加强兵备,使楚国出现一派国富兵强的景象。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救郑,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市东)与楚国大战,晋国惨败。公元前594年冬,楚鲁蔡秦等十四国在蜀(今山东泰安西)开会结盟,正式推举楚国主盟,楚庄王遂成为称雄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其儿子审继位,称楚共王。楚王墓、樊妃墓在今江陵城西北。郢城内原有庄王庙,今已废。

      五霸的头一名是齐桓公,第二位就是晋文公了。孔子:"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 宪问》。晋文公的经历非常坎坷,因家庭变故在外流浪19年,饱尝人间冷暖。所以他的为人处事,用诡诈计谋的时候多,谲就是诡诈。齐桓公就不是这样,世家贵族出身,为人处事都有绅士的派头(正派)。
      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因献公宠爱骊姬,杀太子申生,他在外避难十九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即位,时年已经62岁了。在位期间,他重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发奋图强,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同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逃出避难。晋文公利用这一机会兴兵勤王,护送襄王回国,提高了晋在中原诸侯中的威望。晋国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鼎盛,极盛时的晋国据有山西中南部、河北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的一部分。直到春秋末期的"三家分晋",才有赵韩魏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夺霸主地位在城濮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当上了霸主
     
     赵魏困横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古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意译:(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春秋时期,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战国时期,前有【苏秦】“六国合纵”抗秦,后有【张仪】“联合破纵”,拆散了苏秦的合纵策略,使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秦国首先打击了赵魏。(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即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苏秦当了六国的辅相。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这样秦国处天四面围困中。随后张仪的“连横”策略,即国与国应该友好,互不侵犯,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在这样的思想攻势下,六国与秦签订了互不侵犯签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10:34 编辑

第9周
07、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假:“叚”是“假”的本字。叚,金文(石崖)+(手,石崖上的手)+(又,石崖下的手),表示崖下的手拉住崖上的手,即崖下的人借助崖上的人的力量,攀上石崖。造字本义:动词,借助他人之力达到目的。
途:余,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茅屋。途,甲骨文(余,简易茅屋,客舍、客栈)+(止,停歇),表示旅程中在客舍宿夜。造字本义:动词,旅客在路边的客舍歇宿。古人称陆路旅行夜宿客舍为“途”,称水路旅行夜宿客舍为“涂”。
灭:烕,金文 (戌,代表战乱)+(火,代表火灾),表示兵灾与火灾对生命的集体性摧毁。造字本义:战乱或洪灾、火灾摧毁全村或举家生命。
践:戔,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踐,篆文[足,征伐) [](戔,戈戟相加,武力相残),表示武力征伐。造字本义:动词,武力征伐,残杀虐待。
土:造字本义:名词,耸立在地面的泥墩。
会:徻,甲骨文行,前行止,趾,行前) [合,并连),表示走到一起。造字本义:动词,走到一起,聚众。
盟:明,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公开、显示。盟,古人认为血是生命的象征,将各自的鲜血滴入同一个盛器的水或酒中,对天地发誓后喝下融合彼此鲜血的水或酒,表示生命相连,命运与共。有的甲骨文](“血]省略) [](明,表示公开),强调互喝血酒,公开发誓缔结生死之交。造字本义:动词,共饮融合彼此鲜血的液体,发誓缔结生死之交。

背景: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
   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践土会盟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意译:(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晋国(晋献公)曾两次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虞虢三家都姓姬,同宗同族));后来晋文公(公子重耳)尊周王室,击溃争夺霸位的楚国(城濮大战),周襄王亲自到践土慰劳晋军,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第二位。(歃血,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3 10:54 编辑

第9周
08、何遵约法 , 韩弊烦刑

何:呵,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责斥。何,甲骨文 (伸手的人)+ (戈戟),表示士卒肩扛戈戟。造字本义:动词,守关的士卒肩扛戈戟,盘问过往行人。
遵:尊,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崇敬。遵,篆文](辵,行进) [](尊,崇敬),造字本义:动词,崇敬地奉命而行。
约:约,糸,系、束) [](勺,食具,代表进食),造字本义:动词,比喻限制进食,省吃俭用。
法:灋,金文   (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  (水,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  (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造字本义: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在道家思想观念中,“道”* 代表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本质规律;“法”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弊:(1) (根据给定字形解释。形声。字从敝,从廾,敝亦声。"敝"意为"向下歪斜"。"廾"字形是"左右两手"、"双手",意为"操作"、"操弄"。"敝"与"廾"联合起来表示"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有意把事情搞坏"。本义:故意把物体弄成歪斜。
烦:火,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烧烤。煩,篆文   (火,烧烤)  (頁,头),比喻思虑过度,头脑发热如火烧。造字本义:形容词,因思想负担而焦燥不安。
刑:刑,金文井”中加一点,表示套在头上的木枷) ](刀,刑具),造字本义:动词,用刀砍杀披枷戴锁的罪人。

背景:
     何遵约法 , 韩弊烦刑,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0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弊烦刑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韓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黃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內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脫"。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韩王,无奈韩王不纳。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的权势来管理部下,不能任用贤能之士富国强兵,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文人用文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游侠靠武艺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宠信那些徒有虚名的文人,形势危急时,又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养的人并不是所需要的,而要用的人又不养,所以写下《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他的著作传到了秦国,秦始皇一见如获至宝,立即攻打韩国,为的就是要韩非。
   
     韩非一到秦国,秦始皇即与他日夜长谈,非常喜欢他。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还没等始皇重用韩非,李斯、姚贾等人因嫉妒而毁谤韩非,说:"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后裔。现在大王要吞并六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的。如果大王不用他,再放他回去,这是自种祸根啊,不如以过法诛之!给他随便加个罪名,处死算了。"秦始皇以为此话有理,就下令有司给韩非定罪。李斯乘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述说是非,又见不到。韩非悲愤交加,在狱中服毒自尽而亡。秦王下令后即悔,马上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最终死在自己制定的烦苛的刑法之下,司马迁说他"明知游说帝王之难,还写了部《說難》的专著,但他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所以称为"韩毙烦刑"。弊就是自弊,自己倒毙、死亡的意思。
意译(何遵约法 , 韩弊烦刑):西汉之初,汉朝初兴之时,吸取秦朝的教训,相国萧何,承秦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简化了许多。秦始皇欣赏和采纳韩非的治国方略,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但是遭到李斯姚贾等的嫉妒和诽谤,韩非惨死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2 23: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8 10:36 编辑

二、给孩子们的讲稿:(带着情景,养育人根。烘托一种氛围,大大的氛围,传家宝,贵为天子之尊。天地之子。)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承上文:王公将相的功绩,载入史策的有哪些人哪些大事件或者说大的历史转折点呢?)
        商朝末年,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他是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还有夏朝末年的“【伊尹】,适时地辅佐【成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任丞相(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做阿衡)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历事商朝成汤、外丙、促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历史上还有一位后世称之为周公的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四子,武王的亲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陕西岐山北),所以被称为周公。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作为叔父的周公旦代周成王执政,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制礼兴乐,搞文化建设,聚贤,他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若非周公旦辅政,恐难成功。
    (桓公匡合,济弱扶倾)(桓公匡合, 济弱扶倾)春秋时期,五霸登台,齐桓公九次召开诸侯大会,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天下诸侯,其义是“济弱”和“拯救危亡的周王室”。齐桓公并没有说空话,他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八国的联军,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第一个就是齐桓公(姓姜),齐国曾是姜子牙的封地,文化底蕴深厚。周公旦封地在鲁,后世称齐鲁文化)
    (绮回汉惠,说感武丁)汉惠帝做太子时,靠商山四皓的【绮里季】的帮衬,幸免废黜。
     相传,商朝第22位君主【武丁】感梦而得贤相【傅说】。傅说出身奴隶,在傅岩山一带劳动,发明了"版筑法"(干打垒筑墙)而闻名遐迩。商君武丁要振兴殷商,苦于没有良相辅佐,就想到了傅说。因其奴隶身份不能重用,怎么破除这个禁忌呢?武丁和大臣们说自己做了个梦,梦见上天给自己派了一个能臣,帮助我复兴殷商,这个人现在傅岩山修路,长得什么样子等等。商朝人都迷信,敬重鬼神,就在傅岩山找到了傅说。
    (俊乂密勿,多士寔宁)上面提到的辅佐周文王灭商建周的姜子牙、辅佐成汤、灭夏建商的伊尹、辅助周成王的周公旦、济弱扶倾的齐桓公、绮回季、商君武丁看中的傅说......他们才德出众,经天纬地,济世济民,济世治国, 正是依靠了这样的贤士,国家才得以富强安宁。
     (晋楚更霸, 赵魏困横)春秋时期,齐国的霸业衰落,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战国时期,前有【苏秦】“六国合纵”抗秦,后有【张仪】“联合破纵”,拆散了苏秦的合纵策略,使赵国、魏国受困于“连横”,秦国首先打击了赵魏。(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即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苏秦当了六国的辅相。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这样秦国处天四面围困中。随后张仪的“连横”策略,即国与国应该友好,互不侵犯,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在这样的思想攻势下,六国与秦签订了互不侵犯签约。)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晋国(晋献公)曾两次向虞国借路去消灭虢国(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虞虢三家都姓姬,同宗同族));
      后来晋文公(公子重耳)尊周王室,击溃争夺霸位的楚国(城濮大战),周襄王亲自到践土慰劳晋军,晋文公在践土召集诸侯歃血会盟,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第二位。(歃血,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西汉之初,汉朝初兴之时,吸取秦朝的教训,相国萧何,承秦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简化了许多。
秦始皇欣赏和采纳韩非的治国方略,秦朝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韩非子的理论制定的,但是遭到李斯姚贾等的嫉妒和诽谤,韩非惨死在他自己所主张的苛刑之下。

三、概括和心得
      千字文本节里列举出中国历史上的策功茂实的华夏英才,有帝王,有诸侯王,有军事家、有政治家辅佐帝王,这样的人,在古代被称为士,治理国家,其义,其初心都是为平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立国之本,正。齐桓公“匡合天下,济弱扶倾”是行动,不是口号。古人不欺我也!心里,是最需要这样的力量,正的,真实不虚。扎扎实实的。

     我心里的那个结还是存在,关于争霸,国家内部争霸,怎么理解?是乱相乱世?觊觎王室,还是雄心壮志、投身报国?都有。不能线性的理解。首先它是非常时期,不正常时期,即当朝王室处弱处倾之时,才有群雄争霸,二,争也是自己家里人争,三,争也要有正义之名。这三点,能让我心里的结松动一些,腾出空间,继续了解和理解。
   
    -----老师回应说:不能理解为争啊。我想应该在往下一层,为什么会争?
     秩序乱了,天下失道,才会有“争”,努力恢复秩序,返道,目标是这样的,实现的过程却是艰难和有当时的局限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2-3 11: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铃兰 于 2019-2-8 10:31 编辑


第十周 学习内容

起/翦/颇/牧(qi jian po mu)
用/军/最/精
(yong jun zui jing)
宣威/沙/漠
(xuanwei sha mo)
驰誉/丹/青
(chiyu dan qing)
九州/禹/迹
(jiuzhou yu ji )
百郡/秦/并
(baijun qin bing)
岳宗/泰/岱
(yuezong tai dai)
禅主/云/亭
(shanzhu yun ting)
雁门/紫/塞
(yanmen zi sai)
鸡田/赤/城
(jitian chi cheng)
昆池/碣/石
(kunchi jie shi)
钜野/洞/庭
(juye dong ting)
旷野/绵/邈
(kuangyuan mian miao)
岩岫/杳/冥
(yanxiu yao ming)

一、查字句

1、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起翦颇牧: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武将,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

历史背景:

上节面说的是文臣,现在说武将。"起翦颇牧",是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名将,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白起、王翦是秦国的名将,廉颇、李牧是赵国的名将。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有战神之称,秦国眉县(今陕西眉县东)人。十六岁从军,历经70余战,从无败绩,是秦国的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后受封武安君。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故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而胆寒。据梁启超的说法,战国时代在战场上的直接死亡人数,大约有两百万左右。白起一个人领兵就屠杀了一百六十五万,可以想象他率军打仗有多么凶猛。象秦国与赵国长平一战,纸上谈兵的赵括统帅赵军,白起统帅秦师。赵适哪里是白起的对手,败得一败涂地,四十五万赵军人当了俘虏。如何处理这么多的人是个大问题。白起最后说,挖个坑埋了!可怜四十五万人全部被活埋,此后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了。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是关中频阳县(今陕西富平县)人,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

廉颇:

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上卿为当时高级爵位)。

(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提出愿以十五城换之,赵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仅仅是宦官缪贤门下的“舍人”。经缪贤向惠文王荐举,身携“和氏璧”,充当赵使入秦。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取得了对秦外交的胜利。

(渑池会上,赵国君臣合力)其后秦伐赵,占领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了二万赵军。这时秦王欲与赵王在渑池会盟言和(今河南渑池县西),赵王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而未达到低洼大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

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廉颇转战四方)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楼昌领兵进攻魏国几邑(今大名),未能夺取。之后廉颇再次进攻,将几成功占领。

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伐魏,攻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筑城而还,随后又攻取了安阳(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满赵惠文王违背盟约,出兵进攻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兵增援阏与,大破。不甘失败的秦王又发兵攻几,廉颇救几,再破秦军。

(廉颇长平之战)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卒,【孝成王】立。这时,秦国采取应侯范雎远交近攻”的谋略,一边跟齐国、楚国交好,一边攻打临近的小国。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地上党。上党的韩国守军孤立无援,太守冯亭便将上党献给了赵国。于是,秦赵之间围绕着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这时,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执掌军事事务的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命廉颇统帅赵军阻秦军于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

当时,秦军几次打败赵军,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阳),北略上党(今山西东南部部分地区),切断了长平南北联系,士气正盛,而赵军长途跋涉而至,不仅兵力处于劣势,态势上也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地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攻敌”的作战方针。他命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总是严束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把上党地区的民众集中起来,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投入筑垒抗秦的工作。赵军森严壁垒,秦军求战不得,无计可施,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固垒坚守三年,意在挫败秦军速胜之谋。

秦国看速胜不行,便使反间计,让赵王相信秦国最担心、最害怕的是用赵括替代廉颇。赵王求胜心切,终于中了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强行罢廉颇职,用赵括为将。虽然赵括母亲力谏,指出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不适合担此重任,但赵王不听,任用赵括为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的职务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制定的战略部署,撤换了许多军官。秦国见使用赵括为将,便暗中启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赵。大败赵括军于长平,射杀赵括,坑赵兵四十余万。

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多时间,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廉颇破燕拜相)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丞相栗腹同赵国交好,栗腹回国后向燕王提议:“赵国的壮丁都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可乘机进攻。”燕王于是出动了两支军队,两千辆战车,命栗腹率军进攻鄗城,卿秦率军进攻代地。

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俘虏了卿秦、乐闲,之后又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经此一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并任假相。

此战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廉颇暮年凄楚)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

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廉颇死后不久,赵国便被秦国灭亡。

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奉命常年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 ,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意译:(起翦颇牧,用兵量精)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用兵作战最为精通。

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秦将白起,有战神之称,16岁从军,历经70余场战役,从无败绩,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故六国之兵闻白起之名而胆寒。

王翦也很了不起,他曾率军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等国。最后又以秦国的优势兵力灭了楚国,对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起了很大的作用。(怎么用兵之精,待查)

赵国武将廉颇,因其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事迹一,公元前283年,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惠文王封他为上卿。事迹二,公元前282年,秦王举行渑池会盟,赵王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商量认为赵王应该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赴会,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蔺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然后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事迹三,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

赵将李牧,是赵国守边抗击匈奴的名将,曾奉命常年驻守在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年一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人。"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 ,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他戍边保民的战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道心理 ( 工信备案 渝ICP备16002156号-4 )

GMT+8, 2024-12-22 14:48 , Processed in 1.105464 second(s), 12 queries .

学员作业空间非开放社区 公安备案50011202501312 工商备案 500112000037503

重庆市珑夫心理 @Discuz!GB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